CN103676580B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580B
CN103676580B CN201310446412.3A CN201310446412A CN103676580B CN 103676580 B CN103676580 B CN 103676580B CN 201310446412 A CN201310446412 A CN 201310446412A CN 103676580 B CN103676580 B CN 103676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external heating
heating bands
rollers
rotatab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64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580A (zh
Inventor
长谷川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19Heating belt the belt not heating the toner or medium directly, e.g. heating a heating roller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用于加热在它们之间的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环形带,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旋转的同时加热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第一辊和第二辊,该第一辊和第二辊沿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以这种顺序设置于所述环形带内侧,用于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推压所述环形带;保持机构,用于可旋转地保持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所述第一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辊运动;推压机构,用于朝着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推压所述保持机构;以及推压部件,用于沿离开所述第二辊的方向推压所述第一辊。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加热装置,该图像加热装置加热在记录介质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定影装置(图像加热装置)已经增加了处理速度,还开始需要处理厚的记录介质片材(卡片材料等)。因此,已经很难使得定影辊(旋转部件)保持稳定在合适水平的温度。因此,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316421公开的定影装置实例中,提供有外部加热工具(两个外部加热辊),该外部加热工具布置成与定影辊的周边表面接触,以便加热定影辊。
而且,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134072公开的定影装置实例中,使用外部加热带。更具体地说,外部加热带通过两个辊构成的辊对来悬挂和保持张紧,并布置成与定影辊接触,以便产生在加热带自身和定影辊之间的接触区域,在该接触区域中,外部加热带能够加热定影辊。因此,使用外部加热带的这种定影装置能够比使用外部加热辊构成的辊对的定影装置更高效地加热定影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134072中所述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加热装置,该图像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该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构造和定位成加热在它们之间的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环形带,该环形带构造和定位成在通过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旋转的同时加热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外表面;第一辊和第二辊,该第一辊和第二辊沿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以这种顺序设置于所述环形带内侧,并构造和定位成将所述环形带推向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构造和定位成可旋转地保持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所述第一辊能相对于所述第二辊运动;推压机构,该推压机构构造和定位成将所述保持机构推向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以及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构造和定位成沿离开所述第二辊的方向推压所述第一辊。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实施例的说明,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典型成像装置的示意剖视图,本发明可用于该成像装置中。它示出了这种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它示出了定影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3是介绍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保持与定影辊接触或者使得外部加热带与定影辊分离(以及保持分离)的机构的视图。
图4是外部加热带的外部透视图。
图5是介绍用于悬挂外部加热带和保持外部加热带张紧的结构布置的视图。
图6是介绍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具有预设张紧量的结构布置的视图。
图7是用于介绍在保持上游辊位置固定同时允许下游辊改变位置的结构布置和保持下游辊位置固定同时允许上游辊改变位置的结构布置之间的区别的视图。
图8是用于介绍操纵外部加热带的机构的视图。
图9是用于介绍操纵机构的驱动部分的视图。
图10也是用于介绍操纵机构的驱动部分的视图。
图11是用于介绍检测外部加热带的侧向运动量的传感器的定位的视图。
图12是用于介绍在外部加热带的侧向运动和传感器标记的旋转方向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3是定影装置的控制部分的方框图。
图14是外部加热带的操纵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介绍清洁辊的定位的视图。
图16是用于介绍清洁辊的清洁范围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
<成像装置>
参考图1,图1是用于介绍成像装置的结构的视图,成像装置100是串列式和中间转印类型的全色打印机。也就是,它具有中间转印带130以及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成像部分Pa、Pb、Pc和Pd,该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成像部分Pa、Pb、Pc和Pd沿中间转印带130串列地排列。
在成像部分Pa中,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3a上,并转印(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在成像部分Pb中,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3b上,并转印(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在成像部分Pc和Pd中,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于感光鼓3c和3d上,并顺序转印(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
在记录介质盒10中的各记录介质片材P一张张地从盒10中取出,并在一对对齐辊12处保持待用,该对对齐辊12将各记录介质片材P以这样的定时传送至二次转印站T2,使得片材P在与中间转印带130上的调色剂图像相同的时间到达。然后,片材P传送通过二次转印站T2。当片材P传送通过二次转印站T2时,在中间转印带130上的、不同颜色的四个调色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至片材P上。然后,片材P传送给定影装置9,在该定影装置9中,片材P和在该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受到热和压力。因此,调色剂图像变成定影在片材P上。然后,片材P排出至托盘7中,该托盘7在成像装置100的主组件的外部。
在成像装置100处于双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在通过定影装置9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片材P的第一表面上之后,片材P通过挡板16而导入反向通道18中,在该反向通道18中,片材P通过反向辊17而导入双面打印通道19中。然后,片材P再次通过对齐辊12而保持待用。然后,它通过对齐辊12而发送至二次转印站T2,在该二次转印站T2中,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片材P的第二表面上。然后,在片材P的第二表面上的转印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9来定影。然后,已经在其第一和第二表面上都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排出至外部托盘7中。
成像部分Pa、Pb、Pc和Pd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尽管它们的显影装置1a、1b、1c和1d在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方面不同。因此只介绍成像部分Pa,以便不会重复相同的说明。
成像部分Pa由感光鼓3a和鼓处理工具(更具体地说,充电辊2a、曝光装置5a、显影装置1a、初次转印辊6a和鼓清洁装置4a,它们布置在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附近)组成。感光鼓3a由柱形基体(该柱形基体由铝形成)和形成于该柱形基体的周边表面上的感光层而组成。
充电辊2a使得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均匀充电至预设电势水平。曝光装置5a通过用它发射的激光束扫描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而将要形成的图像的静电图像写在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上。显影装置1a使得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上的静电图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辊6a通过供给有电压而转印(初次转印)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
鼓清洁装置4a通过用它的清洁刮刀刮擦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而回收转印残余调色剂,也就是没有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的、保留粘附在感光鼓3a的周边表面上的调色剂。带清洁装置15回收转印残余调色剂,也就是没有在二次转印站T2中转印至记录介质片材P上的、保留粘附在中间转印带130上的调色剂。
<定影装置>
参考图2,图2是用于介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图像加热装置)9的结构的视图,该定影装置9具有一对旋转部件,更具体地说,定影辊101和压辊102。两个辊101和102布置成使得它们相互按压,从而形成夹持部N。承载未定影调色剂K的记录介质片材P将在保持由两个辊101和102夹住的同时在夹持部N处传送,且调色剂K定影(热焊接)至片材P上。定影辊101由金属芯101a、形成于该金属芯101a的周边表面上的弹性层101b以及形成于该弹性层101b的周边表面上的离型层101c而组成。定影辊101通过驱动机构141而沿由箭头标记A示出的方向以预设的处理速度被旋转驱动,该驱动机构141包括马达和齿轮组。
压辊102由金属芯102a、形成于该金属芯102a的周边表面上的弹性层102b以及形成于该弹性层102b的周边表面上的离型层102c而组成。压辊102通过驱动机构141而沿由箭头标记B示出的方向以预设的处理速度来旋转。压辊102布置成通过未示出的压力施加机构(该压力施加机构使用偏心凸轮)而与定影辊101接触或分离。未示出的压力施加机构通过施加预设量的压力来将压辊102按压至定影辊101上而在压辊102和定影辊101之间形成夹持部N。
卤素加热器111静止地布置在定影辊101的金属芯101a的空心部中。热敏电阻121布置成与定影辊101接触,以便检测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通过响应于由热敏电阻121检测到的定影辊101的温度来接通或断开卤素加热器111,控制部分140使得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保持在与记录介质类型相对应的预设的目标水平。
卤素加热器112静止地布置在压辊102的金属芯102a的空心部中。热敏电阻122布置成与压辊102接触,以便检测压辊102的表面温度。通过响应于由热敏电阻122检测到的压辊102的温度来接通或断开卤素加热器112,控制部分140使得压辊102的表面温度保持在与记录介质类型相对应的预设的目标水平。
<外部加热带>
图3是介绍用于将外部加热带布置成与定影辊101接触或移离的机构的视图。图4是外部加热单元的外部透视图。图5是用于介绍定影装置第一实例的外部加热带的松弛的视图,该定影装置与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9相当。
即使当用于成像的记录介质是卡片材料片材(该卡片材料片材具有相对较大的基重(每单位面积重量)时,成像装置也需要较高水平的生产率(每单位时间长度的打印量)。因此,用于增加成像装置的生产率的一种合适方法是增加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的速度(定影装置处理每张记录介质片材P的速度)。不过,具有较大基重的记录介质从定影装置夺取的热量较大。因此,将基重较大的记录介质片材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所需的热量显著大于将基重更小的记录介质片材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所需的热量。因此,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外部加热带(环形带)105能够与定影辊101接触或分离。定影辊101通过将外部加热带105按压在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上而被从外部加热。
参考图3,作为加热辊的实例的定影辊101加热记录介质片材P的图像承载表面。外部加热带105加热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外部加热带105由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来悬挂和保持张紧,该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沿外部加热带105的旋转方向以所列出的顺序分别定位在外部加热带105形成的环路的内侧。这种结构布置(该结构布置使用外部加热带105加上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来作为用于从外部加热定影辊101的工具)在能够从外部加热定影辊101的效率方面比只使用上游辊和下游辊来从外部加热定影辊101的结构布置更高,因为前者在用于加热定影辊101的外部工具与定影辊101之间的接触面积方面比后者更大。
外部加热带105是用于从外部加热定影辊101的环形带。它布置成与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接触,从而形成夹持部Ne。它由基体层和耐热表面层构成,该基体层由金属(例如不锈钢或镍)或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制造,该耐热表面层由氟化树脂在基体层的外表面上形成,以便防止调色剂粘附在外部加热带105上。当定影辊101旋转时,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摩擦而沿箭头标记C所示的方向旋转。
作为用于加热上游辊的工具的实例的加热器(卤素加热器)113将上游辊103加热至预设温度水平。上游辊103由柱形空心部件和表面层来构成,该柱形空心部件由具有较高热导率的金属物质例如铝、铁、不锈钢等形成,该表面层通过使得柱形部件的周边表面涂覆有分离特性优良的物质例如橡胶、树脂等而在柱形部件的周边表面上形成。前述卤素加热器113以从辊103的一个纵向端部延伸至另一纵向端部的方式静止地布置在上游辊103的空心部的中心处(根据辊103的径向)。热敏电阻123布置成使得它保持与外部加热带105的一部分(该部分与上游辊103接触)接触。热敏电阻检测上游辊103的温度。通过响应于由热敏电阻123检测到的上游辊103的温度来接通或断开卤素加热器113,控制部分140使得上游辊103的温度保持在预设的目标水平。
作为用于加热下游辊104的工具的实例的加热器(卤素加热器)114将下游辊104加热至预设温度水平。下游辊104由柱形空心部件和表面层来构成,该柱形空心部件由具有较高热导率的金属物质例如铝、铁、不锈钢等形成,该表面层通过使得柱形部件的周边表面涂覆有分离特性优良的物质例如橡胶、树脂等而在柱形部件的周边表面上形成。前述卤素加热器114以从辊104的一个纵向端部延伸至另一纵向端部的方式静止地布置在下游辊104的空心部的中心处(根据辊104的径向)。热敏电阻124布置成使得它保持与外部加热带105的一部分(该部分与下游辊104接触)接触,并检测下游辊104的温度。通过响应于由热敏电阻124检测到的下游辊104的温度来接通过或断开卤素加热器114,控制部分140使得下游辊104的温度保持在预设的目标水平。
将用于控制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温度而设置的目标温度水平设置成高于用于控制定影辊101的温度的目标温度水平,因为当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表面温度高于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时,随着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降低,从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向定影辊101传热的效率将比当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表面温度与定影辊101相同时更高。例如,在用于定影辊101的目标温度水平在成像操作中(其中,卡片材料用作记录介质)设置为165℃的情况下,用于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目标温度水平设置在230℃。也就是,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表面温度保持为比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高75℃。
当定影装置9保持等待下一个成像工作时,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分离。参考图1,当成像开始命令发送给成像装置100时,通过在成像装置100中的各个装置来开始准备操作;在定影装置9中开始加热操作。当定影辊101、压辊102、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温度达到它们的目标水平时,外部加热带105压靠在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上,并且成像工作开始。然后,当成像工作完成时,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并保持与定影辊101分离,直到开始下一个成像工作。
下面参考图4,外部加热带105在它自身和定影辊101之间形成夹持部Ne。外部加热带105由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支承,这样,它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循环运动。
外部加热带105能够处于通过带定位机构200而保持与定影辊101接触的位置以及通过带定位机构200而保持离开定影辊101的位置。带定位机构200还兼任在外部加热带105存在于两个辊103和104以及定影辊101之间的情况下用于使得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保持压靠定影辊101的机构。压力施加框架(按压机构)201可绕轴(枢轴)203相对于定影装置9的框架9f枢转运动,压力施加框架201由该轴(枢轴)203支承。
在压力施加框架201的、与轴(枢轴)203相反的端部部分和定影装置框架9f之间布置有压缩弹簧(压力施加机构)204。压缩弹簧204按压压力施加框架201的、与轴203相反的端部部分,从而将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压靠在定影辊101上。在外部加热带105存在于两个辊103和104与定影辊101之间的情况下,压缩弹簧204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与定影辊101之间产生的压力总量是392N(大约40kgf)。
压力去除凸轮205与压力施加框架201的、与轴203相反的端部部分的底表面接触。控制部分140通过使得压力去除凸轮205绕轴205a旋转而使得压力施加框架201的、与轴203相反的端部部分向上或向下运动。当压力去除凸轮205保持与压力施加框架201分离时,压缩弹簧204向下按压压力施加框架201的、与轴203相反的端部部分,从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按压在定影辊101上。当压力去除凸轮205使得压力施加框架201向上运动同时压缩所述压缩弹簧204时,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
参考图3,当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时,连接轴207的中心和定影辊101的中心的直线与连接上游辊103的中心和下游辊104的中心的直线垂直,并平分后一直线。震荡框架208以震荡框架208能够相对于压力施加框架201枢转运动的方式由一对中间辊210可旋转地支承,该对中间辊210布置在定影装置9的前端和后端处。因此,上游辊103压靠定影辊101的压力量大致等于下游辊104压靠定影辊101的压力量。
下面参考图4的(a),用作辊支承机构的辊支承框架(图3中的206)由两部分,也就是辊支承框架206a和206b组成,它们分别在定影装置9的前侧和后侧支承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也就是,上游辊103的前端部分和下游辊104的前端部分由辊支承框架206a支承,而上游辊103的后端部分和下游辊104的后端部分由辊支承框架206b支承。
下面参考图4的(b),在定影装置9前侧的辊支承框架206a由轴207a和207b支承(该轴207a和207b由震荡框架208支承),这样,辊支承框架206a可绕轴207a和207b枢转运动,从而能够相对于震荡框架208改变它的姿态。对于在定影装置9后侧的辊支承框架206b,它由轴207c和207d可枢转地支承,从而能够相对于震荡框架208改变它的姿态。在压力施加框架201的纵向端部处布置有一对压缩弹簧204,一个压缩弹簧用于一端。该对压缩弹簧204向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施加预设的压力量(且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与定影辊101之间存在外部加热带105),以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接触。
<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与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的比较>
顺便说明,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该定影装置9使用外部加热带105)中,为了保证定影辊101保持它的表面温度稳定,重要的是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气密接触(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整个接触区域上,而没有中断)。当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接触不能保持气密时,热量将不能足够量地从外部加热带105供给至定影辊101。因此,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降低,这使得成像装置100降低图像质量;成像装置100输出光泽不均匀的图像;和/或调色剂不能令人满意地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不过,当成像装置100保持待用,同时等待成像命令时,希望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完全分离,且定影辊101通过由置于定影辊101中的加热器(卤素加热器)111加热而保持尽可能高的温度。当金属芯101a除了它的表面层(该表面层通过外部加热带105而保持较高温度)之外温度较低时,定影辊101在它与记录介质接触时温度突然降低。
参考图5的(a),作为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的定影装置9H构造成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用于向定影辊101供给热量。不过,它并没有能够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保持张紧的部件。因此,在定影装置9H或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中,当外部加热带105离开定影辊101,同时定影装置9H保持待用时,由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悬挂的外部加热带105松弛。更具体地说,当外部加热带105保持按压在定影辊101上时,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不过当被施加用于保持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去除时,外部加热带105松弛。因此,在定影装置9H或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中,在并不需要外部加热带105来加热定影辊101时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分离的距离必须比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更大。不过,增加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分离的距离需要用于外部加热带105的空间增加,这样的问题是定影装置必须增加尺寸;定影装置9H比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定影装置9在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时该外部加热带105的松弛量比定影装置9H或者对比用定影装置9H的第一实例更小,用作压力产生部件的一对压缩弹簧布置在两个辊(外部加热带105由这两个辊悬挂)之间。而且,使两个辊(外部加热带105由这两个辊悬挂)中的下游辊(根据定影辊101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可变。因此,对于外部加热带105为了保持与定影辊101完全分离必须运动的距离以及用于保持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所需的压力量,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比定影装置9H或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更小。而且,对于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波动,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比定影装置9H更小。因此,前者在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方面比后者更稳定。
<实施例1>
图6是介绍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用于保持外部加热带悬挂同时使它具有预设张紧量的结构布置的视图。图7是用于介绍在保持上游辊的位置固定同时允许下游辊的位置改变的结构布置以及保持下游辊的位置固定同时允许上游辊的位置改变的结构布置之间的区别的视图。
参考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旋转部件的实例的定影辊101旋转,同时保持与记录介质片材接触。作为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与定影辊101接触或者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的机构的实例的压力施加机构200使得轴承保持器220(图6)向上或向下运动,以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或者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作为环形带的实例的外部加热带105通过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而悬挂和保持张紧。作为上游旋转部件的实例的上游辊103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处悬挂外部加热带105和保持外部加热带张紧。作为下游旋转部件的实例的下游辊104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下游端处悬挂外部加热带105和保持外部加热带张紧。外部加热带105在它自身和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之间形成接触区域,并通过该接触区域而向定影辊101传热,以便加热该定影辊101。
下面参考图6,作为辊支承部件(保持机构)的实例的轴承保持器220以这样的方式支承上游辊103的轴,即允许上游辊103与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域平行地沿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的方向改变位置,而它以这样的方式支承下游辊104的轴,即不允许下游辊104的位置改变。轴承保持器220由两部分,也就是在连接上游辊103的旋转轴线和下游辊104的旋转轴线的线的顶侧上的部分以及在该线的底侧上的部分组成,因此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能够从轴承保持器220拆卸。
作为压力产生部件的实例的压缩弹簧(螺旋弹簧)301沿使得上游辊103离开下游辊104的方向按压该上游辊103。压缩弹簧301布置在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之间,因此它在这两个轴承上施加力。压缩弹簧301由轴承保持器220的上述两个部分的、与定影辊101相反的一个部分来支承。压缩弹簧301静止地布置在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之间。
下面参考图5的(b),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外部加热带105在该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时松弛,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将压缩弹簧301布置在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之间而保持张紧。因为压缩弹簧301布置成使得它作用在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两者上,如上所述,因此不需要弹簧座,例如普通定影装置设有的用于支承该压缩弹簧301一端的弹簧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分离的同时保持外部加热带105张紧的结构布置比根据现有技术的结构布置更简单。在该实例中,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中的哪一个的位置能够改变并不重要。不过,优选是上游辊103的位置能够改变,如后面所述。
在该实施例中,在构造成使用外部加热带105来加热定影辊101的定影装置9的情况中,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将用于张紧外部加热带105的工具布置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而保持张紧。而且,下游辊104的轴固定(保持),因此它的位置实质上不能改变,且上游辊103的轴保持为使得它能够朝着或远离下游辊104运动,以便减小外部加热带105为了保持与定影辊101的周边表面完全分离而必须移离定影辊101的距离。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用于保持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而要施加的压力量并不需要像用于保持定影装置9H或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的外部加热带105而要施加的压力量那样高。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外部加热带105在它的循环运动方面比第一对比用定影装置9H的外部加热带105更稳定。
参考图4,轴承保持器220固定在辊支承框架206a和206b上。
下面参考图6,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由轴承保持器220可旋转地支承,且绝热衬套和轴承103e和104e分别布置在两个辊103和104与轴承保持器220之间。压缩弹簧301用于提供压力,该压力沿用于使得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之间的距离加宽的方向作用。
轴承保持器220将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103e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104e保持在顶部部分221和底部部分222之间。当除去连接销224时,轴承保持器220的底部部分222能够绕轴(枢轴)223枢转运动,以便能够拆卸轴承103e和104e。然后,参考图4的(a),辊保持框架206b也构造成类似于辊保持框架206a,以使得轴承103e和104e由轴承保持器220来保持。压缩弹簧301由弹簧保持器302来保持,以使得压缩弹簧301沿允许它膨胀或收缩的方向受到控制。弹簧保持器302固定在轴承保持器220的顶部部分221上,但是能够与轴承保持器220的底部部分222接合或脱开。因此,弹簧保持器302并不阻止轴承保持器220的底部部分222枢转运动。
用于上游辊103的轴承103e由轴承保持器220的顶部部分221和底部部分222松弛地界定(confine)。在轴承103e和顶部部分221之间提供有间隙303a和303b,从而当外部加热带105布置成与定影辊101接触或分离时允许轴承103e水平运动。
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104e由轴承保持器220的顶部和底部部分221和222牢固地界定。也就是,在轴承104e和顶部部分221之间没有间隙。因此,轴承104e的轴向线根本不能相对于轴承保持器220运动。
当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加热单元朝着定影辊101运动,以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时,轴承保持器220允许上游辊103在定影辊101的旋转方向上向下游运动,同时不允许下游辊104的位置改变。因此能够防止在外部加热单元离开定影辊101时如图5的(a)中所示外部加热带105松弛和保持与定影辊101接触。
作为比较,参考图5的(a),作为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的定影装置9H并不构造成在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时增加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张紧。也就是,在两个辊103和104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外部加热带105离开定影辊101时,它松弛,朝着定影辊101下垂。也就是,在对比用定影装置9H中,定影装置9H的外部加热单元为了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完全分离而必须移离定影辊101的距离比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的外部加热单元中更大。因此,定影装置9H必须比定影装置9更高。
参考图5的(b),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构造成这样,使得当外部加热单元移离定影辊101时,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之间的距离增加,以便张紧外部加热带105。这样,当外部加热带105移离定影辊101时,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外部加热带105由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沿平行于与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相切的线的方向拉动,从而不允许变松弛。因此,对于外部加热单元为了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完全离开定影辊101而必须移离的距离而言,在本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小于定影装置9H,该定影装置9H作为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
当外部加热带105移离定影辊101时,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轴承保持器220使得上游辊103能够在定影辊101的旋转方向上向上游运动,同时不允许下游辊104的位置改变。因此,当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接触时,对于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气密性,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优于定影装置9H或者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一实例。而且,当外部加热带105移离定影辊101时,下游辊104移离上游辊103,从而持续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具有预设量的张紧,因此防止外部加热带105松弛。
<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和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比较>
参考图7的(a),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不同,作为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的定影装置9I构造成这样,当外部加热带105离开定影辊101时,允许下游辊104沿上游或下游方向(根据定影辊101的旋转方向)运动,同时上游辊103的位置固定。在定影装置9I或者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中,当外部加热带105布置成与定影辊101接触时,上游辊103的轴通过轴承保持器220而保持位置固定。但允许下游辊104的轴朝着上游辊103运动,直到下游辊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宽度(沿定影辊10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达到预设值时位置自动固定。也就是,下游辊104的轴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中,在轴承保持器220的顶部部分221和用于下游辊104的轴承104e之间的间隙303c实际上为零。
在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中,下游辊的位置能够改变作为张紧辊。因此,下游辊受到这样的力,该力沿使得下游辊离开上游辊的方向作用。也就是,该力沿增加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的方向作用;尽管当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时,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也必须小于当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分离时。
也就是,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循环运动时,下游辊104受到沿由箭头标记X示出的方向作用的力。因此,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稍微增加,从而增加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因此,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尺寸减小。因此,为了保持外部加热带105以预设量的夹持部长度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对抗上述附加量的张紧,压缩弹簧204必须增加它能够产生的压力量。不过,增加压缩弹簧204能够产生的压力量将增加外部加热带105受到的应力量。这是不合适的。
而且,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循环运动时,下游辊104可能沿与由箭头标记X示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震荡,这又可能改变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的变化将改变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处、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接触压力,从而使得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接触的状态下夹持部Ne整体变化。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接触的状态下夹持部Ne变化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的温度不均匀,这是不合适的。
作为比较,在第一实施例中,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通过两个辊来悬挂和保持张紧的环形带布置成与定影辊101接触或分离,且两个辊(环形带通过这两个辊来悬挂)中的一个用作张紧辊,并沿增加在它自身和另一辊之间的距离的方向被保持按压。而且,下游辊的轴的位置固定。
参考图7的(b),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中,下游辊104的位置固定。因此,下游辊104并不沿由箭头标记X所示的方向运动,也不振动。因此,即使当下游辊104受到沿由箭头标记X所示的方向作用的这种力时,下游辊104的轴也不会改变位置,因此它不会影响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因此,不会出现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改变。
还有,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的情况中,下游辊104通过轴承保持器220而位置固定。因此它在外部加热带105布置成与定影辊101接触时并不运动。不过,在上游辊103的轴承和轴承保持器220之间提供有间隙。因此,当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时,上游辊103能够运动至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中,它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合适的夹持部长度,同时使得在轴承保持器220的顶部部分221和上游辊103的轴承之间的距离303b减小至实际上为零。
而且,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循环运动时,上游辊103受到沿由箭头标记Y示出的方向作用的这种力,从而增大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气密接触的区域。也就是,即使当压缩弹簧204并不增加它产生的压力量时,也保证外部加热带105保持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而且,当上游辊103沿由箭头标记Y所示的方向运动时,外部加热带105的张应力量减小,这是很合适的。因为不需要增加压缩弹簧204产生的压力量,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加热带105受到的应力量小于对比用定影装置9I的第二实例的外部加热带105受到的应力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外部加热带105的使用寿命比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的外部加热带105更长。
上游辊103的轴承103e的向内运动通过轴承保持器220的顶部部分221来管控,因此不允许外部加热单元向内运动超过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中,它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以预设的夹持部宽度(传热区域宽度)保持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因此不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即由于上游辊103沿箭头标记Y的方向被无限制地拉动,因此外部加热带105不能以预设夹持部宽度保持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
在构造成向定影辊101供给补充热量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中,压力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沿增加在两个辊103和104之间的距离的方向来施加。而且,上游辊103的位置能够改变,而下游辊104的位置固定。因此,不需要较大量的压力来保持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而且,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保持稳定。另外,通过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来悬挂和保持张紧的外部加热带105不会在外部加热带105离开定影辊101时(当成像装置100处于待用时)松弛。而且,当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时,外部加热带保持张紧,且并不允许松弛。因此,对于外部加热单元为了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保持离开定影辊101而必须移离定影辊101的距离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小于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因此,对于外部加热带105的位置变化所需的空间量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小,因此竖直尺寸更小。也就是,由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和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比较的详细说明可知,本发明消除了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外部加热带105的松弛(这在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分离时产生)需要用于外部加热带105的位置运动的较大量空间的问题。
对于外部加热单元为了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离开定影辊101而必须移离定影辊101的距离以及用于保持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而要施加的压力量而言,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小于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且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更稳定。而且,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的情况中,由定影辊101的旋转产生的力并不沿使得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变宽的方向作用。因此,对于保持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气密接触所需要的压力量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小于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二实例。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的稳定性对于外部加热带105的操纵的稳定性很重要,下面将介绍这种操纵。
<操纵机构>
图8是介绍用于操纵外部加热带105的机构的视图。图9是用于介绍外部加热带操纵机构的驱动部分的视图。图10是外部加热带操纵机构的放大图。
参考图3,当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并不相互平行时,外部加热带105在它循环运动时沿与上游辊103或下游辊104平行的方向移位。因此,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沿它的宽度方向震荡。也就是,定影装置9提供有带操纵机构,该带操纵机构通过在外部强行改变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角度θ而将外部加热带105的震荡运动保持在预设的范围内。更具体地说,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外部加热带105由该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来悬挂)能够一起绕轴(枢轴)209枢转运动,以便改变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角度θ,从而控制外部加热带105侧向移位的方向。轴209是枢轴,外部加热带105绕该枢轴枢转运动,以便改变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角度。
下面参考图8,轴209定位成使得它的轴线垂直于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接触区域。因此,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角度θ绕轴209的中心设置。支承压力施加框架201的轴209通过它的纵向端部附接在侧部板202上。震荡框架208和外部加热带105能够一起绕轴209相对于压力施加框架201枢转运动。固定在震荡框架208上的轴207a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即与定影装置9的主框架一个侧部板202之间提供预设的间隙量。因此,轴207a能够沿由箭头标记H示出的方向或者由箭头标记J示出的方向在该间隙范围内运动。
下面参考图9,可绕轴119枢转运动的蜗轮118与蜗齿轮120啮合。
参考图10,当马达125通过沿它的正常方向旋转而使得蜗轮118沿箭头标记G示出的方向旋转时,蜗轮118的臂部分118a沿由箭头标记H示出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H示出的方向运动。当马达125通过反向旋转而使得蜗轮118沿由箭头标记I示出的方向旋转时,臂部分118a沿由箭头标记J示出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J示出的方向运动。
参考图8,震荡框架208的前侧沿由箭头标记H或J示出的方向运动,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一起绕轴209枢转运动,从而设置它们相对于定影辊101的角度θ。该角度θ等于在外部加热带105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接触区域处由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摩擦力驱动所沿的方向与外部加热带105通过摩擦力而循环运动所沿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因此,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角度θ和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的速度之间有一定关系。因此,外部加热带105沿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侧向移位的速度能够通过从外部控制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角度θ而进行控制。
在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H示出的方向从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侧向移位的方向作用的力的量为零的点运动时,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向定影辊101的后部移位的方向(由箭头标记M示出的方向)作用的力增加。在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J示出的方向从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侧向移位的方向作用的力的量为零的点运动时,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向定影辊101的前部移动的方向(由箭头标记L示出的方向)作用的力增加。也就是,外部加热带105移位所沿的方向能够通过使得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H或J示出的方向运动而进行控制。
<用于检测外部加热带的侧向移位量的传感器>
图11是介绍用于检测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量的传感器的视图。图12是用于介绍在带侧向移位的方向与传感器标记旋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参考图11,臂129和辊128一起绕轴136旋转。传感器标记132绕轴137旋转。臂129和传感器标记132通过连杆138而相互连接。它们传递传感器标记132的枢转运动。
辊128与外部加热带105的边缘之一接触。扭转弹簧131向臂129提供预设量的力矩,从而保持辊128沿由箭头标记Q示出的方向受到力矩。因此,当外部加热带105沿由箭头标记Q示出的方向移位时,连杆138沿由箭头标记P示出的方向运动。当外部加热带105沿由箭头标记R示出的方向移动时,连杆138沿由箭头标记Q示出的方向运动。
还布置有一对光遮断器133和134,该对光遮断器133和134与传感器标记132成直线。当它们检测到一对狭缝(该传感器标记132设有该对狭缝)的四个边缘中的一个时,使得它的输出反向。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在传感器标记132的四个边缘和外部加热带105的一个侧边缘之间存在位置相关性。例如,光遮断器132和133定位成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沿它的宽度方向以5mm的幅值震荡。
下面参考图12的(a),当外部加热带105沿由箭头标记R示出的方向移位时,臂129沿由箭头标记S示出的方向旋转,从而使得传感器标记132沿由箭头标记T示出的方向旋转。因此,光遮断器133断开,光遮断器134接通。
参考图12的(b),当外部加热带105沿由箭头标记Q示出的方向移位时,臂129沿由箭头标记V示出的方向旋转,从而使得传感器标记132沿由箭头标记V示出的方向旋转。因此,光遮断器133接通,光遮断器134断开。
<操纵机构的控制>
图13是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系统的方框图。图14是用于操纵外部加热带105的机构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参考图8,作为旋转机构的实例的马达125使得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一起平行于外部加热带105所形成的环路的顶部部分旋转。马达125能够改变定影辊101相对于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角度。参考图11,作为检测工具的实例的光遮断器133和134检测外部加热带105相对于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位置。参考图13,作为控制工具的实例的控制部分140通过响应于由光遮断器133和134检测到的外部加热带105的位置的结果来致动马达125而控制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
参考图13和图8,控制部分140通过由马达控制器51和马达驱动器52控制马达125而控制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控制部分140根据光遮断器133和134的输出来确定外部加热带105的位置。
当外部加热带105向前移位至预设点时,控制部分140通过致动马达125而使得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H示出的方向运动。因此,产生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向后移位的方向作用的这种力。另一方面,当外部加热带105向后移位至预设点时,控制部分140通过致动马达125而使得轴207a沿由箭头标记J示出的方向运动。因此,产生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向前移位的方向作用的这种力。
参考图13,光遮断器135通过致动马达125来检测蜗轮118的初始位置。蜗轮118的初始位置是蜗轮118使得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保持平行于定影辊101的位置。
参考图8,当定影辊101旋转时,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循环运动,同时向前或向后移位。当外部加热带侧向移位时,控制部分140使得轴207a沿这样的方向运动,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摩擦力将使外部加热带105沿与该外部加热带105已经移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轴207可从它的初始位置沿由箭头标记H或J示出的方向运动的距离不大于2mm。
下面将参考图14和图13,当成像装置100处于待用时(S11),控制部分140通过致动马达125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相对于定影辊101的角度θ减小至零,并通过使用光遮断器135来确定蜗轮118的初始位置(S12)。然后,控制部分140开始通过向卤素加热器111和112供给电流来控制定影辊101、压辊102、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温度(S13)。当成像工作开始时(在S14中为是),控制部分140通过使得压力去除凸轮205旋转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因此,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旋转。
当光遮断器133通过外部加热带105的向前移位而断开时(在S17中是),控制部分140通过致动马达125而使得轴207a沿使外部加热带105向后移位的方向移位(S18)。当光遮断器134通过外部加热带105的向后移位而断开时(在S19中是),控制部分140通过致动马达125而使得轴207a沿使外部加热带105向前移位的方向移位(S20)。
控制部分140继续控制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S17-S21),直到成像工作结束(在S21中否)。当成像工作结束时(在S21中是),控制部分140通过使得压力去除凸轮205旋转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离开定影辊101(S22)。
然后,控制部分140通过致动马达125来使得蜗轮118处于初始位置(从而使得定影辊101相对于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的角度θ减小至实际上为零(0°)),同时通过使用光遮断器135来检查蜗轮118是否处于初始位置。然后停止马达125(S23)。
<清洁辊>
图15是用于介绍清洁辊的定位的视图,该清洁辊是旋转清洁部件。参考图3,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层由于不希望的物质(例如传递(偏离)的调色剂和/或纸屑)从记录介质粘附在外部加热带105上而受到污染。因此需要用于清洁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层的清洁辊108。清洁辊108具有由硅橡胶形成的表面层,调色剂和/或纸屑将粘附在该表面层上。在随着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而旋转的同时,清洁辊108通过未示出的压力施加机构而保持按压在外部加热带105上,并清洁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
希望清洁辊108定位成这样,即,当清洁辊108与外部加热带105接触时,它压靠上游辊103或下游辊104,且外部加热带105存在于清洁辊108与上游辊103或下游辊104之间。当外部加热带105从带环路的内侧由上游辊103和下游辊104支承时,定影装置9在清洁辊108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的气密接触区域方面增大,这又增加了清洁辊108的清洁性能。
下面参考图15的(a),在对比用定影装置的第三实例中,清洁辊108压靠上游辊10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中相同,该上游辊103可相对于轴承保持器220运动。因此,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更可能由于上游辊103的位移和/或振动而变化,该上游辊103的位移和/或振动可归因于定影辊101的旋转。
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波动改变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这又可能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不稳定。当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不稳定时,很难通过使用上述带操纵机构来可靠地控制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
上游辊103的位置变化和/或振动(这可归因于定影辊101的旋转)在上游辊103的两纵向端部处发生。而且,上游辊103在它的一个纵向端部处发生的位置变化和/或振动将独立于另一纵向端部。因此,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沿纵向方向可能不均匀。当在上游辊103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沿纵向方向不均匀时,该不均匀性影响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从而干扰通过上述带操纵机构来对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进行的控制。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清洁辊108压靠在下游辊104上,该下游辊104的轴固定在辊支承框架206上。
<实施例2>
图16是用于介绍清洁辊108的清洁范围的视图。参考图15的(b),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旋转清洁部件的实例的清洁辊108通过它的轴而由辊支承框架206可旋转地支承。清洁辊108将外部加热带105夹在它自身和下游辊104之间。清洁辊在它旋转时清洁外部加热带105。清洁辊108的半径、外部加热带105的厚度和下游辊104的半径的总和大于在清洁辊108的旋转轴线和下游辊104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
下游辊104的轴和清洁辊108的轴固定在辊支承框架206上。因此,即使当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剧烈变化时,在清洁辊108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保持稳定。因此,清洁辊108通过外部加热带105施加在下游辊104上的压力不变。因此,外部加热带105在它随着下游辊104的旋转而循环运动时所受到的负载保持稳定。因此,外部加热带105在它的循环运动方面保持稳定。
在第一实施例中,定影装置9构造成使得上游辊103的位置可改变。因此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不可能改变。因此,外部加热带105一开始在它的循环运动方面就稳定。因而,在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的稳定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用于定影装置9的结构布置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协作。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比,外部加热带105保持更气密地与定影辊101接触。因此,在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的整个接触区域上,第二实施例中的外部加热单元的传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外部加热单元相比更均匀,且传热效率更高。因此,对于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波动(当记录介质传送通过夹持部Ne时产生该表面温度波动),前者比后者更小。
参考图16,在第二实施例中,清洁辊108的、沿与清洁辊108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的长度大于可供给至定影装置9的最大记录介质片材的尺寸(沿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清洁辊108的、沿与清洁辊108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的长度设置成使得清洁辊108的两个纵向端部将落在外部加热带105侧向震荡的范围内。
参考代码L2代表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范围,也就是调色剂粘附在外部加热带105上的最大范围。参考代码L3代表外部加热带105的边缘由用于操纵外部加热带105的机构来保持的范围。参考代码L1代表当外部加热带105由操纵机构操纵时调色剂粘附在外部加热带105上的范围。参考代码L4代表外部加热带105由带操纵机构保持的范围。
外部加热带105的朝外的表面必须在它的整个成像范围上由清洁辊108来清洁。因此,清洁辊108的长度L大于最大成像范围的长度L2。而且,为了防止外部加热带105的侧边缘由于对外部加热带105的操纵而运动到清洁辊108的纵向端部的内侧,清洁辊108的长度L小于在当外部加热带105处于最后侧位置时外部加热带105的前部侧向边缘所处的点和当外部加热带105处于最前侧位置时外部加热带105的后部侧向边缘所处的点之间的距离L,原因如下。
也就是,在清洁辊108的一个纵向端部运动离开允许外部加热带105横向震荡的范围时的瞬间,外部加热带105突然改变它侧向移位的方式。而且,当在清洁辊108的一个纵向端部处于允许外部加热带105横向震荡的范围之外时外部加热带105改变它侧向震荡的方向时,外部加热带105的边缘部分咬入相对较软的清洁辊108中。因此,外部加热带105可能会改变它侧向移位的方式,和/或可能不能如预定地控制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运动。
这是清洁辊108的长度L设置成满足不等式L1>L>L2的原因,且清洁辊108布置为如图16中所示。因此,清洁辊108能够令人满意地清洁外部加热带105,并使外部加热带105能够在侧向移位受到控制的同时在循环运动方面保持稳定。
在第二实施例中,清洁辊108压靠在下游辊104上,且外部加热带105存在于清洁辊自身和下游辊104之间。因此,由下游辊104和清洁辊108施加在外部加热带105上的压力在定影装置9的整个纵向方向上均匀。因此,清洁辊108不会明显地影响通过上述带操纵机构而对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方面的控制。因此,保证外部加热带105在它的循环运动方面保持稳定。
还在第二实施例中,清洁辊108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不变。因此,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并不改变。因此,不会发生外部加热带105由于外部加热带105的张紧不稳定而引起的循环运动不稳定,该张紧不稳定可归因于清洁辊108的轴和下游辊104的轴之间的距离变化。因此,外部加热带105的循环运动保持稳定。因此,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运动能够通过上述带操纵机构而可靠地控制。
还在第二实施例中,清洁辊108的长度L设置为如图16中所示。而且,清洁辊108定位成如图16中所示。因此,第二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9在外部加热带105的由上述带操纵机构对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位控制方面更稳定。
前面介绍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不过,本发明能够通过部分或完全以一些已知结构部件代替前述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结构部件而以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形式来实施。
也就是,用于加热定影辊、外部加热带等的工具并不需要局限于卤素加热器。例如,基于电磁感应的加热工具也可以用于代替卤素加热器。而且,可以使用定影带来代替定影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前述说明中,图像加热装置被介绍为定影装置。不过,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加热不完全定影的图像或定影的图像(以便调节图像的表面特征,例如光泽)的装置。而且,它还能够适用于在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片材上导致片材卷曲之后使得记录介质片材压平的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不仅能够用作成像装置的一部分,而且能够用作与成像装置独立地操作的加热装置或单元。而且,本发明不仅可与全色成像装置相容,而且还与黑白成像装置相容。而且,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如前述实施例中的打印机,而且能够适用于与打印机不同的多种成像装置。也就是,本发明能够与复印机、传真机等和多功能成像装置相容,该多功能成像装置能够执行前述成像装置的两种或更多功能。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细节,本申请将覆盖在改进目的下或在随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或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和第二可旋转部件被构造和定位成加热在它们之间的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
环形带,所述环形带被构造和定位成通过接触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外表面而加热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
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设置于所述环形带内侧并且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环形带;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一辊上并且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辊;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辊上并且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辊;
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被构造和定位成保持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以便允许所述第一轴承相对于所述第二轴承沿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设置成直接接触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第二轴承沿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第一轴承;
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包括弹簧保持器,所述弹簧保持器被构造成保持所述螺旋弹簧以管控所述螺旋弹簧的膨胀和收缩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和定位成使得所述保持机构在使得所述环形带接触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位置与使得所述环形带与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分开的位置之间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被构造和定位成旋转地驱动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环形带通过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包括孔部分,所述孔部分被构造和定位成与所述第一轴承接合以便允许所述第一轴承相对于所述第二轴承的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清洁用可旋转部件,该清洁用可旋转部件布置成经由所述环形带而与所述第二辊相对,并且被构造和定位成清洁所述环形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辊以基本上不能相对于所述保持机构运动的方式由所述保持机构保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辊内;以及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辊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是布置在接触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一侧上的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朝着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推压所述环形带,使得所述环形带接触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一辊沿着所述第一可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方向以这种顺序布置在所述环形带的内侧。
CN201310446412.3A 2012-09-25 2013-09-25 图像加热装置 Active CN1036765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0919 2012-09-25
JP2012210919A JP6061582B2 (ja) 2012-09-25 2012-09-25 画像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580A CN103676580A (zh) 2014-03-26
CN103676580B true CN103676580B (zh) 2017-10-20

Family

ID=49170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6412.3A Active CN103676580B (zh) 2012-09-25 2013-09-25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41869B2 (zh)
EP (1) EP2711779B1 (zh)
JP (1) JP6061582B2 (zh)
CN (1) CN1036765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9255B2 (ja) * 2012-10-01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653502B2 (ja) 2012-11-30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5943B2 (ja) 2012-11-30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9484B2 (ja) 2013-02-13 2016-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120599B2 (ja) 2013-02-13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175821B2 (ja) * 2013-03-14 2017-08-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57390B2 (ja) 2014-03-14 2018-0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WO2016052758A1 (ja) * 2014-10-03 2016-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7009100B2 (ja) 2017-07-24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2058A (ja) 2021-02-09 202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8134A (en) * 1995-03-31 1997-10-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lean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17358A (zh) * 2006-02-10 2007-08-1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7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97434A (zh) * 2006-06-29 2008-01-02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5244B2 (ja) 2004-03-29 2012-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7107001B2 (en) 2004-03-29 2006-09-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d heating members for heat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xing rotating member
US7194233B2 (en) 2005-04-28 2007-03-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Variable power fuser external heater
JP4870480B2 (ja) * 2006-06-19 2012-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274577B2 (ja) * 2007-04-20 2009-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4633153B2 (ja) * 2008-08-20 2011-0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09933B2 (ja) * 2008-12-03 2013-10-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0160290A (ja) * 2009-01-07 2010-07-2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591B2 (ja) * 2009-12-1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549341B2 (ja) * 2010-04-14 2014-07-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804B2 (ja) * 2011-08-30 2015-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3117579A (ja) * 2011-12-01 2013-06-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5029B2 (ja) 2012-02-14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9255B2 (ja) * 2012-10-01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665943B2 (ja) * 2012-11-30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3502B2 (ja) * 2012-11-30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9484B2 (ja) * 2013-02-13 2016-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120599B2 (ja) * 2013-02-13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8134A (en) * 1995-03-31 1997-10-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lean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17358A (zh) * 2006-02-10 2007-08-1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7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97434A (zh) * 2006-06-29 2008-01-02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41869B2 (en) 2017-01-10
JP6061582B2 (ja) 2017-01-18
JP2014066802A (ja) 2014-04-17
EP2711779A3 (en) 2017-01-25
US20140086647A1 (en) 2014-03-27
EP2711779B1 (en) 2020-08-19
CN103676580A (zh) 2014-03-26
EP2711779A2 (en)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6580B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03246193B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JP4533233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CN102736499B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04914695B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03713505B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02419539B (zh) 清洁部件、清洁装置和包括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142496A1 (en) Fixing apparatus
JP460911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49075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ITRM960378A1 (it) Apparecchio riscaldatore di immagine.
JP2012123166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10481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520868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03797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WO2016052758A1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2032502A5 (zh)
US9658587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510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4269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362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3386B2 (ja) 加熱装置
JP2023138666A (ja) 冷却装置
JP201607127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61590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