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8792B - 双重环缝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双重环缝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8792B
CN103668792B CN201310384964.6A CN201310384964A CN103668792B CN 103668792 B CN103668792 B CN 103668792B CN 201310384964 A CN201310384964 A CN 201310384964A CN 103668792 B CN103668792 B CN 1036687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looper
needlework
dual
ring s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49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8792A (zh
Inventor
中岛穗纯
森田胜
野口宏
秋山辰仁
能本幸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68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8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8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87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防止双重环缝的线迹开线。该双重环缝缝纫机(100)进行双重环缝,具有: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C)向固定的方向输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11、12)上下移动;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13)沿与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该双重环缝缝纫机(100)的特征在于,具有线结形成装置(50),该线结形成装置(50)将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T13、L12)彼此结合。

Description

双重环缝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一根至多根缝针的双重环缝缝纫机。
背景技术
图38示出从布料的背面侧观察双针下的通常的双重环缝的线迹的状态。
双重环缝是指利用两根缝针进行落针,向各缝针的针线的线环中插入打环器,向在将该打环器从各针线的线环拔出时形成的打环线的线环中进行下一次的落针,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从而以使各针线的线环和打环线交替地插入的状态形成线迹。
在双重环缝中形成:在右针线T2的线环T21和左针线T1的线环T11之间形成的打环线L的线环L1、以及从针线线环T11引出的打环线L的线环L2。
并且,在缝制结束位置处,成为右针线T2的线端部T22插入至一个打环线L的线环L1中的状态,成为左针线T1的线端部T12插入至另一个打环线的线环L2中的状态。
在上述双重环缝的线迹的线端部处,即使对打环线L的线端部L3进行拉拽,由于该线端部L3穿过了右针线T2的线环T21,因此,双重环缝的线迹也不会开线而保持原状。
但是,如果对打环线L的线端部L3以一定程度用力地拉拽,则已穿过线环L1的线端部T22会被拔出,进而打环线L的线环L2从左针线T1的线环T11中被拔出,再进一步从右针线T2的线环T21中拔出。对于打环线L,由于是由利用下一次落针形成的线环L1、L2对利用前一次落针形成的线环L1、L2进行保持的构造的线迹,所以如果打环线L开始从针线T1、2的线环T11、T21中拔出,则最终所有的打环线L开线。
这样,如果所有的打环线L从针线T1、T2的线环T11、T21中拔出,则各针线T1、T2也无法维持线迹,仅对线端部T12、T22进行拉拽就使得全部开线。
如上述所示,双重环缝的线迹容易开线,为了防止这一情况而提出了图39所示的双重环缝的线迹形成方法。
在该双重环缝的线迹形成方法中,在缝制结束时使缝针位于上止点,并进一步在使打环器向左(在图39中为右侧)最大限度进入后的状态下,使从布料与打环器的线孔相连的打环线L在与左缝针相比的左侧钩挂在钩子上,形成线环L2。然后,在该状态下,以1针的量驱动缝针以及打环器。然后,使钩形切刀往复进退运动,对从布料与打环器的杆部下方相连的部分的两根针线T1、T2、以及从布料与打环器的线孔相连的打环线(在图中相当于L3)进行钩挂,然后,通过由钩形切刀和固定切刀对钩挂的两根针线T1、T2和打环线L3进行卡合,从而在布料和打环器之间进行切断。然后,如果使钩子转动,回到支承切刀的位置,则打环线的线环L2被支承切刀切断,形成新的打环线L的线端L4。
在这样形成的双重环缝线迹中,穿过左针线T1的线环T11而打结的打环线L的线端L4、和在针线T1、T2的线环T11、T21中以夹持的状态残留的打环线的线环L1不是连续的。因此,在对线端部L3进行拉拽而将打环线L1从线环T11、T21中拔出时,不会引起打环线L的线端L4从左针线T1的线环T11中拔出的情况,打环线L的线端部L4维持穿过左针线T1的线环T11而打结的状态。
如果成为该状态,则即使打环线L的线端部L4被拉拽也不会开线,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线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18482号公报
但是,即使在形成图39的线迹的情况下,如果打环线L在中途部分被拉拽,使线端部L4从针线T1、T2的最终的线环T11、T21中被拔出,则成为与图38的情况相同的状态,存在所有的打环线L以及针线T1、T2开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防止缝线的开线。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具有: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向固定的方向输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该双重环缝缝纫机进行双重环缝,其特征在于,具有线结形成装置,其将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述线结形成装置进行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以及该缝制结束端部的连结动作。
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线卡止装置,其具有捆束并捕捉所述打环线和所述针线的钩部件,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由所述线卡止装置捕捉的所述打环线以及所述针线形成线结。
另外,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线卷绕部件,其可旋转地被支撑,从旋转中心线沿从该旋转中心偏离的方向延伸;夹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线卷绕部件上,以可相对于该线卷绕部件转动的方式安装;固定切刀,其设置在所述夹紧部件上;旋转驱动部,其向所述线卷绕部件、所述夹紧部件以及所述固定切刀一体地施加旋转动作;以及凸轮机构,其在通过所述旋转驱动部进行旋转时,向所述夹紧部件施加转动动作。
另外,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一对引导部,该一对引导部在所述针线以及所述打环线相对于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线倾斜地延伸的状态下,对该所述针线以及所述打环线进行支撑,以使其通过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捕捉范围内。
另外,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一个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延伸至所述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的旋转半径的内侧。
另外,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以沿所述打环器的进退移动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多个所述缝针,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将位于所述打环器的最前端侧的缝针的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连结。
发明的效果
另外,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利用线结形成装置将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以即使在缝制结束后对打环线进行拉拽,也可以防止从针线的线环中拔出,可以有效地抑制各个缝线开线。
另外,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利用线结形成装置进行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和结合,所以例如在缝制结束时可以不需要由操作人员进行的切线作业。
另外,由于进行切线和结合,所以在切线后不会使针线和打环线散乱,可以更可靠地进行上述结合作业而不会失败。
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利用钩部件捆束并捕捉打环线和针线,所以可以更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利用线结形成装置将打环线和针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的作业。
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中,由于线卷绕部件朝向从旋转中心偏离的方向延伸,所以如果在该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的旋转半径内配置打环线和针线的状态下使线卷绕部件旋转,则可以由其前端部将打环线以及针线卷入而进行捕捉。
并且,由于在线卷绕部件上设置的夹紧部件,利用凸轮机构与线卷绕部件的旋转相伴而进行转动动作,所以可以通过与固定切刀之间的协同动作而将由线卷绕部件捕捉的打环线和针线切断。
并且,线卷绕部件在对切断后的针线以及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进行保持的同时,将在该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上卷绕的针线以及打环线拔出,因此,可以形成最终线结。
如上述所示,在上述发明中,不需要复杂的构造等,可以形成针线以及打环线的线结。
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引导部以倾斜地延伸的状态对针线以及打环线进行支撑,所以可以在线卷绕部件上容易地卷绕并捕捉针线以及打环线,可以更可靠地形成线结。
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中,一个引导部朝向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延伸至该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的旋转半径内侧,所以可以将针线以及打环线配置在线卷绕部件的捕捉范围内的更深的位置,可以更可靠地进行缝线捕捉。
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中,线结形成装置将位于打环器的最前端侧的缝针的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所以可以防止打环线的线环从各自的针线的线环中拔出,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缝线开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双重环缝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双重环缝的缝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3是继图2之后的双重环缝的缝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继图3之后的双重环缝的缝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继图4之后的双重环缝的缝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一侧的针线的切线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打结器装置和线卡止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打结器装置和线卡止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打结器装置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10是打结器的分解斜视图。
图11是将打结器装置的前端部侧的一部分切去后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打结器装置的前端部侧的放大正视图。
图13是上侧的引导板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双重环缝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5是表示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动作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16是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16(A)是正视图,图16(B)是侧视图。
图17是继图16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17(A)是正视图,图17(B)是侧视图。
图18是继图17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18(A)是正视图,图18(B)是侧视图。
图19是继图18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19(A)是正视图,图19(B)是侧视图。
图20是继图19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0(A)是正视图,图20(B)是侧视图。
图21是继图20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1(A)是正视图,图21(B)是侧视图。
图22是继图21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2(A)是正视图,图22(B)是侧视图。
图23是继图22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3(A)是正视图,图23(B)是侧视图,图23(C)是放大侧视图。
图24是继图23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4(A)是正视图,图24(B)是侧视图。
图25是继图24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5(A)是正视图,图25(B)是侧视图。
图26是继图25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6(A)是正视图,图26(B)是侧视图。
图27是继图26之后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图27(A)是正视图,图27(B)是侧视图。
图28是从布料的背面侧观察利用打结器装置打结后的针线和打环线的图。
图29是表示针对图39的线迹进行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例子的图。
图30是用于进行图29的缝线结合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继图30之后的动作说明图。
图32是继图31之后的动作说明图。
图33是继图32之后的动作说明图。
图34是继图33之后的动作说明图。
图35是在缝针为一根的情况下的双重环缝中使用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图。
图36是在缝针为一根的情况下的其他双重环缝中使用切线以及缝线结合的图。
图37是表示形成从引导板的下表面向旋转中心线侧延伸的凸起部的例子的图。
图38是表示现有的双重环缝的线迹的例子的图。
图39是表示现有的其他双重环缝的线迹的例子的图。
符号的说明
11、12 缝针
13 打环器
50 打结器装置(线结形成装置)
51 旋转电动机(旋转驱动部)
53 凸轮机构
58a、59a 引导部
58b 凸起部
60 打结器
61 线卷绕部件
62 夹紧部件
63 固定切刀
70 线卡止装置
71 钩部件
100 双重环缝缝纫机
C 旋转中心线
L 打环线
L11 打环线的线环
T1、T2 针线
T11、T21 针线的线环
T13、L12 切断端部(缝制结束端部)
W 布料(被缝制物)
具体实施方式
[缝纫机概略]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双重环缝缝纫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双重环缝缝纫机100的斜视图,在该图中,将水平且后述的臂部10以及底座部20的长度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另外,将与上述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另外,根据需要,如图1所示,将布料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即,X轴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前”,将另一侧作为“后”,将Y轴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左”,将另一侧作为“右”而进行说明。
双重环缝缝纫机100(以下称为缝纫机100)是通过使穿过打环器的打环线与由穿过缝针的针线形成的针线线环缠绕而形成线迹的缝纫机。双重环缝缝纫机存在具有一根至多根缝针的种类,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具有两根缝针的情况。
[缝线路径]
缝纫机100具有臂部10、以及支撑该臂部10的底座部20。
在臂部10上沿Y轴方向设置上轴(省略图示),上轴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5(参照图14)而旋转。在上轴的前端部,安装作为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曲柄机构,利用该曲柄机构向针棒14施加上下动作。在针棒14的下端部,沿Y轴方向排列而设置有两根缝针11、12。
在臂部10的正面设置有线调节装置30,该线调节装置30向从作为缝线供给源的线轴(省略图示)导出的各线(针线T1、T2、打环线L)施加张力。
线调节装置30是向针线T1、T2以及打环线L施加张力的装置,由三组线调节盘对针线T1、T2以及打环线L分别进行夹持,利用夹持力对各线T1、T2、L的张力进行调节。
通过线调节装置30而调节张力后的针线T1、T2,经由多个挂线部31、33及其之间配置的天秤32、34插入至缝针11、12的线孔中。
另外,通过线调节装置30调节张力后的打环线L,经由多个挂线部35、36以及打环线调节机构37而插入至打环器13的线孔中。
天秤32设置在臂部的上表面,天秤34设置在臂部10的正面,与针棒14一起分别进行上下移动。在上述天秤32、34上形成有针线T1、T2的插入孔,在天秤32、34上升时,分别进行来自缝线供给源侧的针线T1、T2的抽出、以及来自布料侧的针线T1、T2的拉高。
[打环器的相关内容]
在底座部20内,下轴21沿底座部20的长度方向(缝纫机的左右方向)而设置。下轴经由传动带机构或者齿轮机构,与上述的上轴进行联动旋转。
在下轴21上,与该下轴平行地设置有打环器轴(省略图示)。该打环器轴设置有打环器13。如果下轴21旋转,则打环器13将该旋转向打环器轴传递,以与缝针11的落针位置接近/远离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
在底座部20内,在打环器13和线调节装置30之间的打环线L的路径上,设置有打环线调节机构37。
打环线调节机构37具有与打环线L滑动接触的外周凸轮,该外周凸轮通过下轴21而进行旋转动作。外周凸轮形成为从旋转中心至外周的距离不均等的形状,通过下轴21的旋转,周期性地进行打环线L从缝线供给源侧的抽出、以及打环线L从布料侧的回拉。
打环器13具有朝向缝纫机的面部侧延伸的尖端,利用未图示的打环器机构,施加通过沿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的合成而得到的沿Y轴方向的椭圆运动。
即,打环器13的前端部,按照在缝针11、12的落针位置的周围旋转的轨迹进行运动,打环器13在向左方动作,通过两根缝针11、12的前侧(布料进给下游侧)的同时,进入缝针11、12和针线T1、T2之间,然后,略微向后方移动,旋转进入落针位置的后方侧(布料进给上游侧)而进行退避移动,此时,使缝针11、12朝向并进入由打环线L的线环L11、补充至打环器13的针线T1和T2的线环T11、T21围成的三角空间。通过反复进行该运动,从而进行双重环缝(参照图2~图5)。
上述打环器机构主要具有:沿Y轴方向的打环器支撑棒38,在其前端部保持打环器13;转动台,其在容许打环器支撑棒38的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的同时,施加绕Y轴的转动动作;偏心凸轮机构,其将下轴21的旋转动作变换为往复转动动作,并向转动台传递;打环器轴,其沿X轴方向配置,并且从下轴21经由曲柄机构进行绕X轴的往复转动动作;以及臂部件,其固定安装在打环器轴上,进行绕X轴的转动动作,并且向打环器支撑棒38施加沿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
并且,通过利用上述结构,向打环器支撑棒38以及打环器13同步地施加沿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绕Y轴的往复转动动作,从而实现打环器13的大致沿X-Y平面的椭圆运动。
[布料进给机构]
另外,在底座部20中内置有未图示的公知的布料进给机构,其由下述部分构成:进给齿,其通过沿X-Z平面的椭圆运动而从针板出没;以及驱动部,其向进给齿施加椭圆运动。该布料进给机构在进给齿从针板出现时向前方进行移动,针对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W(参照图2)以规定的间距进行布料进给动作。
[双重环缝动作]
在这里,基于图2~图5,说明上述缝纫机100的基本的双重环缝的线迹形成动作。
如图2所示,使打环器13向左方动作,进入针线T1、T2的2个线环T11、T21中,对线环T11、T21进行捕捉。
然后,如图3所示,使各个缝针11、12下降并进入由打环线L的线环L11、以及针线T1和T2的线环T11、T21围成的三角空间。然后,如图4所示,使打环器13向右方退避,利用缝针11,维持打环线L的线环L11插入至针线T1、T2的线环T11、T21中的状态。
然后,如图5所示,如果缝针11、12开始上升,则再次使打环器13向左方动作,在通过两根缝针11、12的前侧(布料进给下游侧)的同时,进入缝针11、12和针线T1、T2之间,形成补充至打环器13的针线T1和T2的线环T11a、T21a。
如上述所示,通过反复进行图2~图5的动作,从而反复进行使打环线L的线环和针线T1、T2的线环彼此插入的动作,形成双重环缝线迹。
如上述所示,本发明中例示出的双重环缝线迹是在日本工业标准(JIS:JapaneseIndustrial Standards)中作为线迹形式的表示代号406而确定的类型,但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类型。
[切线装置]
上述双重环缝缝纫机100具有:作为线结形成装置的打结器装置50,其将位于左方(打环器13的最凸出方向侧)的缝针11的针线T11和打环线L在缝制结束端部处切断,并使彼此利用固定线结进行结合;线卡止装置70,其用于对左针线T11以及打环线L进行预先捕捉,并向打结器装置50侧引出,以利用该打结器装置50进行切线以及缝线结合;以及切线装置75,其将右针线T12切断。
上述切线装置75在最终针的落针之后,使打环器13向左方最凸出,对在使缝针11、12停止于上止点位置的状态下形成的针线T2的线环T21a进行捕捉并切断。因此,切线装置75如图6所示具有:钩形切刀76,其在最接近打环器13的上侧的位置处,可沿Y轴方向往复地被支撑;固定切刀77,其与钩形切刀76协同动作而切断针线T2;以及作为致动器的气缸78,其施加钩形切刀76的往复动作(参照图14)。
上述钩形切刀76在前端部具有折返状的钩爪,在钩形切刀76的前端部进入针线T2的线环T21a后,向右方退避时,能够对线环T21a的隔着打环器13的布料侧的部分进行捕捉,并向固定切刀77侧拉入。
固定切刀77具有与在退避移动时被拉入的针线T2滑动接触而将其切断的边缘。此外,该切线装置75控制为,在利用打结器装置50执行切线以及缝线结合后,执行切线。
[线卡止装置]
图7是打结器装置50和线卡止装置70的俯视图,图8是侧视图。
线卡止装置70在最终针的落针之后,使打环器13向左方最凸出,对在使缝针11、12停止于上止点位置的状态(以图2的状态停止)下形成的针线T1的线环T11、以及打环线L的线环L11进行捕捉。因此,线卡止装置70如图7所示具有:钩部件71,其在打环器13的附近进退移动;以及作为致动器的气缸72,其向钩部件71施加进退移动。
上述钩部件71是沿其进退移动方向的棒状体,在其前端部,形成有折返构造的线捕捉用的钩爪71a。并且,钩部件71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打环器13大致平行,在侧面观察时朝向沿左斜向下倾斜的方向。
并且,钩部件71在向右方前进时,进入打环线L的线环L11和针线T1的线环T11的内侧,在向左方退避时,向左下方凸出的钩爪71a以钩挂的状态对打环线L的线环L11中的从打环器13的线孔直至布料的部分、以及针线T1的从打环器13直至布料W的部分进行捕捉,沿退避移动方向将打环线L和针线T1以捆束后的状态进行引出。
[打结器装置]
图9是表示打结器装置50的整体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打结器装置50具有:打结器60,其对由上述的线卡止装置70引出的针线T1以及打环线L进行捕捉;作为旋转驱动部的旋转电动机51,其向该打结器60施加旋转动作;作为致动器的气缸52,其沿打结器60的旋转中心线C向该打结器60施加进退动作;凸轮机构53,其通过从旋转电动机51施加的旋转,而施加打结器60的线切断动作和缝线结合动作;以及作为一对引导部件的引导板58、59,它们用于将针线T1和打环线L向适合线切断以及缝线结合作业的位置引导。
打结器60如作为其分解斜视图的图10所示具有:作为爪状部件的线卷绕部件61,其在沿旋转中心线C的状态下朝向旋转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地弯折的同时而延伸;夹紧部件62,其设置在线卷绕部件61上;以及固定切刀63,其设置在夹紧部件62上,在该打结器60中,在隔着夹紧部件62的状态下,将固定切刀63利用未图示的螺钉与线卷绕部件61连结。
线卷绕部件61由以旋转中心线C为中心的圆柱状的基部61a、以从该基部61a弯折并使尖端逐渐变细的方式延伸的线捕捉部61b构成,基部61a经由连接器64与旋转电动机51的输出轴连结。
夹紧部件62安装在线卷绕部件61以及固定切刀63上,可以经由轴部件61c而转动。
在固定切刀63中,延伸部的侧缘部成为刃部63a,可以在其与进行转动的夹紧部件62的侧缘部之间夹入缝线并进行切断。
并且,夹紧部件62以及固定切刀63与线卷绕部件61相同地,逐渐弯折并向同方向延伸,它们可以形成为一体地重合的状态。
图11是将打结器装置50的前端部侧的一部分切去后的放大侧视图,图12是放大正视图。
凸轮机构53具有:圆棒状的凸轮从动件54,其在与夹紧部件62的延伸端部相反的一侧被固定安装;大致半圆状的外周凸轮55,其与凸轮从动件54的内侧部分滑动接触;以及内周凸轮56,其与凸轮从动件54的外侧部分滑动接触。
打结器60如图12中的箭头所示,通常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施加旋转。下面,将该旋转方向作为正向旋转,将与正向旋转逆向的旋转方向作为逆向旋转。
在图12中,P0~P2表示凸轮从动件54的位置,P0是凸轮从动件54的待机位置,P1是夹紧部件62的打开开始位置,P2是打开结束位置。
在凸轮从动件54位于打开开始位置P1时,最接近旋转中心线C,夹紧部件62成为完全闭合的状态。然后,如果从打开开始位置P1向打结器60施加正向旋转,则凸轮从动件54成为与外周凸轮55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状态。
该外周凸轮55形成为,在从打开开始位置P1沿正向旋转方向直至打开结束位置P2为止的180°的区间内,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的外周半径逐渐地变大,由此,可以从使夹紧部件62闭合的状态成为最大限度地打开的状态。
另一方面,内周凸轮56形成为,在从打开结束位置P2沿正向旋转方向直至打开开始位置P1为止的180°的区间的中途,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的内周半径逐渐地变小,由此,可以从使夹紧部件62最大限度地打开的状态成为闭合的状态。
此外,待机位置P0设定为,相距旋转中心线C的距离与打开开始位置P1相同,通过在凸轮从动件54位于打开开始位置P1的状态下,使旋转电动机51逆向旋转180°,从而可以使凸轮从动件54向待机位置P0移动。
即,该待机位置P0是用于在夹紧部件62闭合的状态下使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下方的位置。另外,在外周凸轮55上,形成有与位于待机位置P0的凸轮从动件54嵌合的凹部55a。
图13是引导板58的俯视图。一对引导板58、59均为平板体,在打结器装置50的前进移动方向前端部,具有切割为狭缝状的引导部58a、59a。
上述引导部58a、59a均与旋转中心线C方向平行地形成,其前端部扩开。
打结器装置50如图7及图8所示,位于线卡止装置70的上侧,如线卡止装置70的钩部件71所示,配置为使打结器60以及引导板58、59大致向右方前进。另外,打结器装置50的配置设定为,使打结器60以及引导板58、59侧略微向下方倾斜,并且在各引导板58、59前进时,可以将被线卡止装置70的钩部件71引出的针线T1以及打环线L向引导部58a、59a引入。
另外,如图12所示,各引导部58a、59a在引导部58a、59a的宽度方向(与旋转中心线C正交的X方向)上,偏离旋转中心线C而形成。由此,可以使挂设在2个引导部58a、59a之间的针线T1的线环T11以及打环线L的线环L11,始终相对于打结器60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
另外,在与上侧的引导板58的引导部58a相比位于下侧的引导板59的引导部59a的方向上,较深地形成狭缝,由此,如图11所示,挂设在2个引导部58a、59a之间的针线T1的线环T11以及打环线L的线环L11,成为相对于旋转中心线C倾斜的状态。通过使针线T1以及打环线L如上述所示倾斜,从而在使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上方时,成为不会到达针线T1以及打环线L的状态。另外,在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下方时,成为通过外周凸轮55使夹紧部件62打开的状态,但设定引导部58a、59a的深度,以使得针线T1的线环T11以及打环线L的线环L11位于线卷绕部件61(固定切刀63)和夹紧部件62之间。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双重环缝缝纫机100如图14所示具有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90,该控制装置90用于对上述的各部分、各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控制装置90具有存储、执行各种控制程序、缝制图案数据的CPU91。
另外,CPU91经由接口15b,与用于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5的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15a连接,对缝纫机电动机15的旋转进行控制。另外,CPU91经由接口51b,与用于驱动旋转电动机51的旋转电动机驱动电路51a连接,对打结器60的正反的旋转驱动、停止位置等进行控制。
另外,CPU91经由接口52b、72b、78b,与用于驱动打结器装置50、线卡止装置70以及切线装置75的气缸52、72、78的驱动电路52a、72a、78a连接,使各个气缸52、72、78在规定的定时动作。
另外,CPU91经由接口92a与操作踏板92连接,该操作踏板92用于由操作人员输入缝制的开始以及结束。
另外,CPU91经由接口93a与作为微型开关的后退结束开关93连接,该后退结束开关93在缝制结束时对打结器60的后退结束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与切线以及缝线结合动作相伴的缝制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15的表示控制装置90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以及图16~图27的动作说明图,按顺序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双重环缝缝纫机100中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动作。
首先,控制装置90判定操作踏板92是否被踏下(步骤S1),在被踏下的情况下,使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开始,开始缝制(步骤S3)。即,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开始,反复进行上述图2~图5的双重环缝的缝制动作。
然后,控制装置90判定操作踏板92的踏下是否解除(步骤S5),在踏下被解除的情况下,使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停止(步骤S7)。
此时,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90在进行最终针的落针之后,使缝纫机电动机15停止,以使得打环器13向左方最凸出,缝针11、12成为上止点位置。
然后,控制装置90判定是否进行了操作踏板92的反踏(步骤8),直至进行反踏为止,反复进行该判定。并且,在进行了反踏的情况下,使线卡止装置70的气缸72动作,执行钩部件71的前进和退避,将利用最终针形成的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向与打环器13相比的左方引出(步骤S9:参照图7及图8)。
在该状态下,控制装置90使打结器装置50的气缸52动作,使打结器60以及引导板58、59前进。由此,成为形成线环T11和线环L11的针线T1以及打环线L挂设在2个引导板58、59的引导部58a、59a之间的状态(步骤S11:参照图16)。此外,打结器装置50作为初始状态使凸轮从动件54位于待机位置P0(成为凸轮从动件54与凹部55a嵌合的状态),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处于闭合的状态。
从上述状态开始,以正向旋转开始旋转电动机51的驱动(步骤S13)。由此,凸轮从动件54移动至打开开始位置P1(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正上方的状态)。在此期间,凸轮从动件54不在半径方向上进行移动,打结器60维持夹紧部件62闭合的状态。另外,在闭合状态的打结器60的前端部,对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进行捕捉,在到达打开开始位置P1之前,成为在打结器60的前端部卷绕半周的量的状态(参照图17)。
然后,继续旋转电动机51的正向旋转,使凸轮从动件54与外周凸轮55的外周滑动接触,夹紧部件从打开开始位置P1朝向打开结束位置P2移动。在此期间,凸轮从动件54成为与外周凸轮55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状态,进行从旋转中心线C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地远离的移动,打结器60使夹紧部件62逐渐地开始打开(参照图18及图19)。
然后,凸轮从动件54到达打开结束位置P2(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正下方的状态),成为夹紧部件62最大限度地打开的状态。另外,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成为在打结器60的前端部上卷绕一周的量的状态(参照图20)。
然后,继续旋转电动机51的正向旋转,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在打结器60的前端部上开始第二圈的卷绕,但此时,由于夹紧部件62最大限度地打开,所以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在进入了线卷绕部件61及固定切刀63和打开的夹紧部件62之间的状态下卷绕(参照图21)。
然后,如果继续旋转电动机51的正向旋转,则凸轮从动件54与内周凸轮56的内周滑动接触,进行从旋转中心线C朝向半径方向内侧逐渐地接近的移动,夹紧部件62逐渐地闭合。在夹紧部件62闭合的过程中,在夹紧部件62和线卷绕部件61彼此之间夹入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在夹紧部件62和固定切刀63之间,由于在固定切刀63上形成有刃部63a,所以针线T1以及打环线L被切断(参照图22)。
然后,如果继续旋转电动机51的正向旋转,则在夹紧部件62和线卷绕部件61彼此之间,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被更深地夹入(参照图23),在凸轮从动件54刚刚到达打开开始位置P1之前,使旋转电动机51停止,使打结器60在停止位置处停止(步骤S15:图23)。该停止位置优选设置为,是使打结器60的前端部朝向上方的状态且使打结器60的前端部与引导板58的引导部58a最接近的位置。
此时,如图23(C)所示,针线T1和打环线L在打结器60的前端部上进行一周量的卷绕,并且,它们的切断端部(缝制结束端部)T13、L12处于在通过卷绕而得到的环状部的内侧利用线卷绕部件61和夹紧部件62夹紧的状态。
在上述停止位置处使打结器60停止的状态下,使打结器装置50的气缸52动作,使打结器60以及引导板58、59后退移动(步骤S16)。如果打结器60后退移动,则处于图23(C)的状态的针线T1的线环T11以及打环线L的线环L11,从切断端部T13、L12的周围的没有被夹紧的环状部分开始,从打结器60的前端部脱离,其结果,在该环状部的内侧,切断端部T13、L12被拉入,成为固定打结状态(参照图24)。
如果进一步使打结器60后退移动,则被夹紧的切断端部T13、L12也可以从线卷绕部件61和夹紧部件62之间拔出(参照图25)。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90等待表示打结器60后退结束这一情况的后退结束开关93的检测(步骤S17),如果检测到后退结束开关93的输入,则使旋转电动机51向反方向驱动,使打结器60向反方向旋转,使凸轮从动件54回到待机位置P0侧(步骤S19:参照图26)。
通过上述打结器60的逆向旋转,凸轮从动件54不会从旋转中心线C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在夹紧部件62闭合的状态下与作为待机位置P0的凹部55a嵌合,使旋转电动机51停止(步骤S21:参照图27)。
然后,使切线装置75的气缸78动作,执行钩形切刀76的前进和退避,执行针线T2的切断(步骤S23)。
然后,结束缝制动作。
此外,上述切线装置75的对针线T2的切线动作,只要是在针线T1和打环线L的缝线结合结束之后即可,可以在任意的定时执行。例如,可以在步骤S19之前进行,也可以并行地进行。
另外,如果旋转电动机51使用步进电动机等,则可以控制为,通过对其步数进行计数,从而使打结器60的凸轮从动件54在待机位置P0、图24的停止位置等处停止。另外,作为除此之外的方法,也可以在打结器60上设置用于检测各停止位置的传感器,并控制为,通过检测而使旋转停止。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100中,在将针线T1的线环T11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切断后,通过使气缸52动作,使打结器60后退移动,从而完成缝线结合,但也可以设置针线T1和打环线L的挑线机构,通过自动控制而执行缝线结合。
[技术效果]
图28是从布料W的背面侧观察通过打结器装置50打结的针线T1和打环线L的图。如上述所示,在双重环缝缝纫机100中,可以利用打结器装置50,将打环器13的前进方向侧的缝针11的针线T1和打环线L切断,并将该切断端部彼此打结,因此,即使对打环线L进行拉拽,也由于与针线T1打结而不会将打环线L从针线T1的线环T11中拔出,不会发生线迹开线。另外,既然不会将打环线L从针线T1的线环T11中拔出,则也防止将打环线L从针线T2的线环T21中拔出。因此,不会从针线T1以及打环线L的切断端部发生线迹开线,因此,可以更可靠地维持线迹。
另外,由于打结器装置50进行针线T1和打环线L的缝制结束端部即T13和L12的切线,所以可以不需要针线T1和打环线L的专用切线装置。另外,由于打结器装置50连续地进行针线T1和打环线L的缝制结束端部即T13和L12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所以在切线后,针线T1和打环线L的端部即T13和L12不会散乱,可以更可靠地进行上述缝线结合作业,而不会失败。
另外,由于在打结器装置50的切线以及缝线结合作业之前,由线卡止装置70捆束并捕捉打环线L和针线T1,所以容易使打结器装置50的引导板58、59的引导部58a、59a引导打环线L和针线T1,可以更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将上述缝制结束端部即T13和L12彼此打结的作业。
[双重环缝的其他例子(1)]
如图29所示,在利用日本专利第3318482号公报所记载的线迹形成装置形成的图39的线迹中,也可以将打环器13的前进方向侧端部的缝针11的针线T1和打环线L的切断端部(缝制结束端部)打结。下面对其方法进行说明。
在针板和打环器13之间的缝针11的落针位置附近,安装图30所示的可通过致动器而转动的打环线卡合钩101。
并且,在最终针的落针后,使各缝针11、12在上止点位置处停止,使打环器13在最前进位置处停止。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31所示,使打环线卡合钩101转动,在与针线T1的线环T11相比更靠近打环器前端部的位置处,捕捉打环线L的线环L11。
然后,如图32所示,使打环器13后退,并且使缝纫机电动机15再次驱动,利用缝针11、12执行再一针的落针,向由打环线卡合钩101捕捉的线环T11中进行缝针11的落针。
然后再次使各缝针11、12在上止点位置处停止,使打环器13在最前进位置处停止。
由此,成为图33的状态,线卡止装置70使钩部件71前进,进行打环线L和针线T1的捕捉,但此时,对于打环线L,并不针对从打环器13的线孔至布料W为止的部分,而是对由打环线卡合钩101捕捉的线环L11和新进行落针后形成的针线T1的线环T14进行捕捉,从而将该打环线L拉出。此外,优选针对线卡止装置70的钩部件71,将其往复移动轨迹和钩爪71a的朝向调整为,适合捕捉上述针线T1的线环T14以及打环线L的线环L11的方向。
然后,如图34所示,针对由线卡止装置70引出的针线T1的线环T14和打环线L的线环L11,与上述相同地,利用打结器装置50执行线端部的切断和打结,从而可以形成图29的线结。
[双重环缝的其他例子(2)]
图35示出了在利用仅具有一根缝针11的双重环缝缝纫机,使其针线T1和打环线L交替地进入线环而进行的双重环缝中,利用打结器装置50执行缝线切断和缝线结合的情况下的线迹。在此情况下,可以利用上述图7及图8所示的打结器装置50以及线卡止装置70执行图35的缝线结合。
另外,图36示出了在仅具有一根上述缝针11的双重环缝缝纫机中,利用图30~图34所示的打环线卡合钩101对针线T1的线环进行捕捉,并在再一次进行落针后进行缝线切断以及缝线结合的情况下的线迹。在此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利用图32、图34所示的线卡止装置70和打结器装置50,从而执行图36的缝线结合。
[打结器装置的其他例子]
图37示出了在打结器装置50的上侧的引导板58的引导部58a上,形成从引导板58的下表面向旋转中心线C侧延伸的、作为延伸部的凸起部58b的例子。
在该凸起部58b中,凸起部58b的前端部至少延伸至打结器60的前端部处的旋转半径的内侧。
由此,挂设在引导部58a、59a上的针线T1和打环线L,可以更可靠地被打结器60的前端部捕捉。
[其他]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双重环缝缝纫机的缝针也可以是一根或者大于或等于三根。此外,在采用大于或等于三根的缝针的情况下,优选针对打环器13的最前进移动方向侧的缝针的针线和打环线,将缝制结束的端部打结。
另外,在缝针上安装用于处理装饰线的公知的扩张机构,进行向双重环缝的线迹中缝入装饰线的双重环缝的一种即装饰缝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上述打结器装置50。

Claims (4)

1.一种双重环缝缝纫机,其具有:
进给机构,其将被缝制物向固定的方向输送;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以及
打环器机构,其使打环器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退移动,
该双重环缝缝纫机进行双重环缝,
其特征在于,
具有线结形成装置,其将针线和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结合,
所述线结形成装置进行所述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侧的切线、以及该缝制结束端部的连结动作,
该双重环缝缝纫机具有线卡止装置,其具有捆束并捕捉所述打环线和所述针线的钩部件,
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由所述线卡止装置捕捉的所述打环线以及所述针线形成线结,
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
线卷绕部件,其可旋转地被支撑,从旋转中心线沿从该旋转中心偏离的方向延伸;
夹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线卷绕部件上,以可相对于该线卷绕部件转动的方式安装;
固定切刀,其设置在所述夹紧部件上;
旋转驱动部,其向所述线卷绕部件、所述夹紧部件以及所述固定切刀一体地施加旋转动作;以及
凸轮机构,其在通过所述旋转驱动部进行旋转时,向所述夹紧部件施加转动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环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具有一对引导部,该一对引导部在所述针线以及所述打环线相对于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线倾斜地延伸的状态下,对该所述针线以及所述打环线进行支撑,以使其通过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捕捉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环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结形成装置使一个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线卷绕部件的旋转中心侧延伸至所述线卷绕部件的前端部的旋转半径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重环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以沿所述打环器的进退移动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多个所述缝针,
所述线结形成装置将位于所述打环器的最前端侧的缝针的针线和所述打环线的缝制结束端部彼此连结。
CN201310384964.6A 2012-08-29 2013-08-29 双重环缝缝纫机 Active CN1036687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8181A JP6059917B2 (ja) 2012-08-29 2012-08-29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2012-188181 2012-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8792A CN103668792A (zh) 2014-03-26
CN103668792B true CN103668792B (zh) 2017-07-11

Family

ID=50307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4964.6A Active CN103668792B (zh) 2012-08-29 2013-08-29 双重环缝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9917B2 (zh)
CN (1) CN1036687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5137B2 (ja) * 2015-05-11 2018-09-26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付き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CN108642722A (zh) * 2018-06-06 2018-10-12 苏州澳拓美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双针链缝压条自动切缝机
JP7379781B2 (ja) * 2019-07-11 2023-11-1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45A (zh) * 1995-08-21 1997-06-18 重机公司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208089A (zh) * 1997-08-12 1999-02-17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防止针脚松开的方法及装置
CN1321806A (zh) * 2000-05-02 2001-11-14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201411549Y (zh) * 2009-04-20 2010-02-24 谢佳成 缝纫机的防止脱线装置
CN102002828A (zh) * 2009-08-31 2011-04-06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7556B2 (ja) * 1989-11-20 1998-09-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ロックミシン
JP5618241B2 (ja) * 2010-03-11 2014-11-0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45A (zh) * 1995-08-21 1997-06-18 重机公司 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CN1208089A (zh) * 1997-08-12 1999-02-17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防止针脚松开的方法及装置
CN1321806A (zh) * 2000-05-02 2001-11-14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201411549Y (zh) * 2009-04-20 2010-02-24 谢佳成 缝纫机的防止脱线装置
CN102002828A (zh) * 2009-08-31 2011-04-06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迹绽开防止方法以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8792A (zh) 2014-03-26
JP6059917B2 (ja) 2017-01-11
JP2014042768A (ja) 2014-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8792B (zh) 双重环缝缝纫机
JP2015036116A (ja) ボタン縫い糸の根巻き装置
CN101778971A (zh) 单线锁型缝纫手缝线迹形成方法以及缝纫机
CN106283422A (zh) 缝纫机
TW446779B (en) Sew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with a needle-thread clamp and cutter
JP2009061020A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104005188A (zh) 缝纫机
KR102557765B1 (ko) 짧은 목표-시임 폭을 갖는 시임-시작 윗실의 형성 방법 및 이 방법의 실시를 위한 어셈블리
US3489115A (en) Device for simultaneously cutting the sewing threads in a sewing machine
WO2024087592A1 (zh) 一种剪线装置以及自动缝合装置
US4301751A (en) Tuf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a variety of pile fabrics
JP3872487B2 (ja) 間歇ステッチ縫いミシン
JP2009240389A (ja) ミシン
KR101317435B1 (ko) 재봉기의 밑실 유지장치
CN104420083B (zh) 缝纫机
JPWO2020054555A1 (ja) コード材を縫着可能なミシン及びコードカット装置
TW494160B (en) Sewing machine
KR20210044870A (ko) 코드재를 봉착할 수 있는 미싱 및 코드재를 공급하는 장치 그리고 코드 안내체
CN104818587B (zh) 缝纫机
JPH1170281A (ja)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縫目ほつれ防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GB2144156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titches an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em
CN106567197A (zh) 缝纫机
JP2640307B2 (ja) 偏平縫いミシンの返し縫い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2636461A (en) Sewing machine for making onethread machine seams
CN214882201U (zh) 一种可多方向进料的缝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