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595A - 液体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0595A
CN103660595A CN201310413716.XA CN201310413716A CN103660595A CN 103660595 A CN103660595 A CN 103660595A CN 201310413716 A CN201310413716 A CN 201310413716A CN 103660595 A CN103660595 A CN 103660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housing
liquid
chamber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37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0595B (zh
Inventor
野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60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0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5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减少残留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墨盒(11)安装在打印机上并具有:第2墨水室(18),其能够容纳墨水;墨水流路,其能够将墨水向供给口引导,该供给口能够从第2墨水室(18)内向外部供给墨水;以及棱镜部件(23),其设置在所述墨水流路上,用于检测内部墨水的有无或者墨水的量。在墨水流路上与棱镜部件(23)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流路由第1壁和第1密封膜(25)形成。并且,第1壁的高度小于构成第2墨水室(18)的第2壁的高度。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例如墨水等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具备棱镜(光学部件)的作为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已为人所知,所述棱镜用于根据从外部照射的光线的反射状态检测容纳在墨盒内部的墨水的有无(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种情况下,棱镜在容器本体上以从该容器本体的底面露出一部分的方式设置。这样的墨盒通常安装在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上,而容纳在主容纳部中的墨水用于纸张等的印刷。
而且,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由于通过对棱镜照射光线来检测墨盒内墨水的有无,因此若设置了棱镜的第1副室内的墨水用尽,则会判定墨盒内的墨水已用尽。即,可能导致喷墨打印机不管第2副室中是否残留有墨水,都会判定墨水已用尽,其中,所述第2副室位于墨盒内棱镜的下游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6936号公报(第10-11页、图7)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墨盒中,容纳墨水的容器本体的内部被划分为包括第1副室的主容纳部和第2副室,而且位于棱镜下游侧的第2副室的容积比位于棱镜上游侧的主容纳室的容积小。因此,与容纳墨水的内部空间没有被划分为主容纳室和第2副室的情况相比,虽然在判定喷墨打印机中墨水已用尽之后,能够减少残留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墨水,但是由于在第2副室内的残留墨水的存在,因此期待着能够有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种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残留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
下面记载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
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容纳容器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液体容纳室,其能够容纳液体;液体流路,其能够将所述液体引导至供给口,该供给口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向外部供给所述液体;以及光学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液体流路上,用于检测内部所述液体的有无或者所述液体的量,其中,所述液体流路中位于所述光学部件下游侧的流路由第1壁和第1密封部件形成,所述第1壁的高度小于构成所述液体容纳室的第2壁的高度。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减小液体流路的位于光学部件下游侧的容积,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在检测出内部无液体之后残留在光学部件所在位置处的液体。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在所述液体流路的所述光学部件的上游侧,具有小液体容纳室,其容积小于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容积,所述小液体容纳室由第3壁和所述第1密封部件形成,所述第3壁的高度等于所述第1壁的高度。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光学部件设置在容积比液体容纳室小的小液体容纳室内,因此与将光学部件设置在液体容纳室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检测出无液体之后残留在光学部件所在位置处的液体。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所述小液体容纳室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
根据上述结构,与将小液体容纳室设置在液体容纳室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液体容纳容器的大小。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具有光学部件容纳室,其容纳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容纳室的容积小于所述小液体容纳室的容积。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光学部件设置在容积比小容纳室形成凹部小的容纳凹部,因此与将光学部件设置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检测出无液体之后残留在光学部件所在位置处的液体。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底面上,所述光学部件容纳室由第4壁构成,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状态下,所述第4壁距离所述底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光学部件距离所述底面的高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容纳凹部完全容纳光学部件。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状态下,所述光学部件容纳室与所述光学部件的最高位置相比更靠上方处与所述小液体容纳室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的液体用尽之后容纳凹部的液体才会用尽,因此通过将光学部件安放在容纳凹部,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内部液体的有无。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所述第1壁上焊接有所述第1密封部件,所述第2壁上焊接有所述第2密封部件,而且所述第1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2壁的厚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第1壁与第1密封部件的焊接强度高于第2壁与第2密封部件的焊接强度。
在上述液体容纳容器中,优选地,构成所述第1密封部件的层与构成所述第2密封部件的层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第1密封部件和第2密封部件分别在使用位置具有合适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中的墨盒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下侧观察图1中的墨盒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右侧观察同一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左侧观察同一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同一墨盒的容器内设置了加强部件时的立体图。
图6是同一墨盒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截面图。
图9是在同一墨盒安装到墨盒支架上的状态下从前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在同一墨盒安装到墨盒支架上的状态下从后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同一墨盒的第1墨水室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同一墨盒的第2墨水室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同一墨盒的容器的左视图。
图14是同一墨盒的容器的右视图。
图15是同一墨盒的容器的俯视图。
图16是同一墨盒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17是从下侧观察同一墨盒的加强部件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上侧观察同一墨盒的加强部件时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墨盒;
18:作为液体容纳室的一个例子的第2墨水室;
20:作为小液体容纳室的一个例子的第4墨水室;
23:作为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棱镜部件;
24:作为光学部件容纳室的一个例子的容纳凹部;
25:作为第1密封部件(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1密封膜;
28:作为第2密封部件(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2密封膜;
67:供给口;
126、130:流路;
M:构成第1壁的流路形成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按照附图对将液体容纳容器具体化为墨盒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述墨盒安装在作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打印机”)上使用。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在提及“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时,分别表示的是图1中用箭头表示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4所示,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墨盒11由合成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聚丙烯(PP))构成,该墨盒11具有壳体13,该壳体13在左侧面(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开口部12并且大致呈矩形箱状。在壳体13内沿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上侧,分别由侧壁(间隔壁)划分形成有第1空气室14、第1墨水室15、以及第3墨水室16,该第1空气室14、第1墨水室15、以及第3墨水室16按照从后侧向前侧的顺序排列,并且彼此之间高度相同。
另一方面,在壳体13内沿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下侧,分别由侧壁(间隔壁)划分形成第2空气室17和作为液体容纳室的一个例子的第2墨水室18,该第2空气室17和第2墨水室18按照从后侧向前侧的顺序排列,并且彼此之间高度相同。即,第2空气室17形成于第1空气室14的下侧,第2墨水室18设置在第1墨水室15和第3墨水室16的下侧。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2墨水室18上位于第2空气室17侧的端部,并且在第2墨水室18的底面侧的端部,设有第3空气室36。第3空气室36在墨水填充于墨盒11内时使用。具体地,当填充墨水时,墨盒11的内部被减压。所述第3空气室36位于减压泵(图中未示出)连接的减压孔35和第2空气室17之间,用于通过第2空气室17对墨盒11内进行减压。
并且,在墨水注入墨盒11内之后,通过下述的第2密封膜28的焊接,使设置在第2空气室17和第3空气室36之间的凹凸部分和壳体13的开口部12被堵塞。因此,第3空气室36虽然在墨盒11内注入墨水之后通过减压孔35与外部连通,但却成为不与墨盒11(各个墨水室15、18、16)连通的空间。
第1空气室14、第2空气室17、第1墨水室15、第3墨水室16以及第2墨水室18,全部在开口部12开口。第1空气室14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与第2空气室17沿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第1墨水室15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比第3墨水室16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大。第1墨水室15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和第3墨水室16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之和与第2墨水室18沿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
如图6所示,在形成第2墨水室18的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底部,设有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其形成第4墨水室20,该第4墨水室20为容积比第2墨水室18小的小液体容纳室的一个例子。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向开口部12侧,即左侧开口。因此,第4墨水室20设置在第2墨水室18内。
另外,当以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深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为高度方向时,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的高度比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高度高。并且,形成于壳体13内的第1~第4墨水室15、18、16、20相互连通,且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
如图3和图6所示,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底面(侧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容纳孔22,其延伸至壳体13的底面并且大致呈矩形。在容纳孔22中,以嵌合于壳体13的底面侧的状态焊接有作为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棱镜部件23。
棱镜部件23由与构成壳体1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即聚丙烯(PP)构成,包括棱镜部23a和棱镜支撑部23b,所述棱镜部23a呈三角柱状,所述棱镜支撑部23b从下侧支撑棱镜部23a并且为矩形板状。在这种情况下,棱镜部23a和棱镜支撑部23b一体成型。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将棱镜部件23焊接于壳体13上的状态下,棱镜部23a被容纳在容纳孔22中,同时棱镜支撑部23b从壳体13的底面侧将容纳孔22的下端侧的开口封闭。因此,通过容纳孔22和棱镜支撑部23b形成容纳凹部24,该容纳凹部24容纳棱镜部23a并且作为光学部件容纳室的一个例子。即,棱镜部23a被设置在容纳凹部24中。
在这种情况下,棱镜部23a的一部分从棱镜支撑部23b的底面上露出。并且,该棱镜部23a上从棱镜支撑部23b的底面上露出的部分成为被光线照射的光照射面23c。即,来自安装有墨盒11的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光线照射在光照射面23c上,根据该照射光线的反射状态,通过打印机检测容纳凹部24内的墨水的有无或者墨水的量。
另外,容纳凹部24与位于其上方的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连通,并且容纳凹部24的容积比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容积小。将容纳凹部24的深度设定为大于等于容纳于其内部的棱镜部23a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凹部24的深度被设定为比棱镜部23a的高度稍微深一些。
换言之,在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上的状态下,形成容纳凹部24的壁(第4壁)距离底面18a的高度比棱镜部件23距离底面18a的高度更高,容纳凹部24在棱镜部件23的最高位置的上方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第4墨水室20)连通。
如图4~图6所示,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开口通过将第1密封膜25焊接到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顶端面26上而被密封,所述第1密封膜25是第1密封部件(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并且呈矩形。因此,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顶端面26用作为第1密封膜25的第1焊接部。此外,在壳体13中的第1空气室14、第2空气室17、第1墨水室15、第3墨水室16以及第2墨水室18的侧壁的顶端面上形成有凸条27。
并且,通过将作为第2密封部件(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呈矩形的第2密封膜28焊接到凸条27上,从而密封壳体13的开口部12。因此,凸条27用作为第2密封膜28的第2焊接部。在这种情况下,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顶端面26的宽度比凸条27的宽度大。
即,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厚度比凸条27的厚度更厚。因此,第1密封膜25相对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顶端面26的焊接强度比第2密封膜28相对于凸条27的焊接强度更强。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密封膜25由包括聚丙烯(PP)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聚酰胺(尼龙)层在内的多层膜构成。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密封膜28由包括聚丙烯(PP)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聚酰胺(尼龙)层、印刷层和具有抑制墨水蒸发功能的屏障层在内的多层膜构成。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容纳室形成凹部19(第2墨水室18)内,设有用于加强壳体13的加强部件29。如图17和图18所示,加强部件29具备V字板状的加强部29a和架设在加强部29a的内侧之间的板状梁部29b。在加强部件29设置在容纳室形成凹部19内的状态下,该加强部件29抵靠在如下所述的3个位置,即,位于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上侧的前后两个角部和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底面(侧壁的内表面)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
并且,在壳体13中,在焊接了第1密封膜25并且安装了加强部件29之后,焊接第2密封膜28。然后,将大致呈矩形板状的盖部件30以从第2密封膜28的上方覆盖整个开口部12的方式可拆装地安装到壳体13上。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盖部件30具有:盖本体31,其为矩形板状;前舌片部32,其从盖本体31的前端边缘向右方成直角地延伸并且为矩形板状;后舌片部33,其从盖本体31的后端边缘向右方成直角地延伸并且为矩形板状;以及下舌片部34,其从盖本体31的下端边缘向右方成直角地延伸并且为矩形板状。
将前舌片部32和后舌片部33的高度设定为大于盖本体31的高度的一半,而下舌片部34的宽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与盖本体31的宽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前舌片部32和后舌片部33的下端分别与下舌片部34的沿前后方向的两端连接。
并且,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所述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的墨盒11。墨盒11具有:第1面(底面),其上设置了棱镜部件23;第2面(左侧面),其与第1面相交;第3面(右侧面),其与第1面相交并且与第2面相对;第4面(后侧面),其与第1面、第2面、以及第3面相交;第5面(前侧面),其与第4面相对;以及第6面(顶面),其与第1面相对。
即,第2面由盖本体31构成,并且开口部12与墨盒11的第2面相对应。并且,前舌片部32构成第5面的一部分,后舌片部33构成第4面的一部分,下舌片部34构成第1面的一部分。
如图2和图3所示,棱镜部件23被设置成其一部分在壳体13的底面的前端部的右端(右前角部)露出。换言之,棱镜部件23被设置为,其一部分在第1面上的如下所述位置露出,即,与由第1面和第2面形成的端部相比,更靠近由第1面和第3面形成的端部。另外,也可以说棱镜部件23被设置为,其一部分在第1面上的如下所述位置露出,即,与由第1面和第4面形成的端部相比,更靠近由第1面和第5面形成的端部。
在壳体13的底面上,与棱镜部件23露出部分的后侧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流路形成凹部40,其形成壳体13内的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的一部分。在壳体13的底面上,粘贴有下侧膜41,其密封流路形成凹部40并且呈矩形。
进一步地,在壳体13的底面(第1面)上,安装有矩形板状的覆盖部件42,其覆盖露出的棱镜部件23的一部分和下侧膜41。在覆盖部件42上且在与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大致呈正方形的通孔42a。因此,在将覆盖部件42安装到壳体13的底面上的状态下,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从通孔42a露出。
因此,覆盖部件42以包围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的整个周围区域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3的底面上。即,棱镜部件23由安装在壳体13的底面上的覆盖部件42局部地覆盖。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棱镜部件23以如下所述的方式设置,即,在壳体13底面上的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与在壳体13上的盖部件30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相比,在该安装方向上远离盖部件30的一侧。即,棱镜部件23在壳体13的底面上被设置为:在壳体13的与安装盖部件30的左侧相反的一侧,即右端部露出。
在壳体13的底面(第1面)上,在位于开口部12侧(第2面侧)的左侧端部(由第1面和第2面形成的端部),按前后方式形成有一对凸部43。这两个凸部43分别设置在壳体13的底面上的沿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由第1面和第4面形成的端部,以及由第1面和第5面形成的端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盖部件30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或者从第2面向第3面的方向)上,各个凸部43设置在与棱镜部件23(光照射面23c)不相对的位置。即,各个凸部4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棱镜部件23(光照射面23c)不对应的位置。
在盖部件30的下舌片部34上与各个凸部43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凹部34a,当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时,所述凹部34a与各凸部43相嵌合。各凹部34a是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切割下舌片部34形成的。另外,盖部件30的前舌片部32以如下所述的方式设置,即,当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时,在与壳体13的开口部12邻接的前后两个侧面中,所述前舌片部32与作为棱镜部件23(光照射面23c)侧的前侧面的左端部相重合。
换言之,可以说前舌片部32形成于第5面上,并且与由第5面和第3面形成的端部相比,处于更靠近由第5面和第2面形成的端部的位置。另外,前舌片部32的大部分设置在第5面上,并且与由第5面和第6面形成的端部相比,处于更靠近由第5面和第1面形成的端部的位置。在此,大部分是指占前舌片部32面积的50%以上。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位于前舌片部32外侧(前侧)的面上,设有嵌合凸条32a,其作为被嵌合部的一个例子,用于防止将墨盒11错误地安装到墨盒支架45上,该墨盒支架45作为安装部的一个例子,与打印机(图中未示出)具有的托架44一体成型。
嵌合凸条32a是所谓的误插入防止部件。当将墨盒11以正确的姿势和朝向从上侧插入墨盒支架45中而进行安装时,所述嵌合凸条32a与嵌合凹条46相嵌合,该嵌合凹条46作为嵌合部的一个例子,设置在墨盒支架45内与嵌合凸条32a相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在墨盒11安装在打印机(图中未示出)上并处于供给墨水的姿态时,嵌合凸条32a与设置在打印机侧的嵌合凹条46相嵌合。
例如,打印机11的嵌合凸条32根据使用国家的不同而形状各异,并且只能与同一国家使用的打印机的墨盒支架45的嵌合凹条46相嵌合。因此,例如在日本出售的墨盒11不能安装于在美国出售的打印机的墨盒支架45上。并且,托架44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壳体13上与开口部12相邻接的前后两个侧面中,在成为棱镜部件23(光照射面23c)侧的前侧面的右端部(棱镜部件23侧的端部)的上端,形成有作为凹部或者凸部的凹凸部47。
换言之,可以说凹凸部47形成于第5面上,并且与由第5面和第1面形成的端部相比,处于更靠近由第5面和第6面形成的端部的位置。并且,可以说凹凸部47形成于第5面上,并且与由第5面和第2面形成的端部相比,处于更靠近由第5面和第3面形成的端部的位置。在使用者手持墨盒11时,通过将手指放在所述凹凸部47上,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如图11所示,在第1墨水室15内的下端部的右前端,形成有流出口50,其能够使容纳在第1墨水室15内的墨水向下游侧流出。在第1墨水室15内的底面15a的前端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凹槽51(第1凹槽)。
即,在第1墨水室15内的底面15a的前端部,凹槽51从左端向位于右端的流出口50延伸,并且与流出口50连接。而且,为了将流入凹槽51的墨水引导至流出口50,凹槽51作为引导墨水(液体)的液体引导部而发挥作用。
另外,凹槽51的靠近流出口50侧的截面积比远离流出口50侧的截面积要小。这也能够表述为:在凹槽51的第1位置处沿重力方向剖切的截面积比第2位置处沿重力方向剖切的截面积小,所述第2位置与第1位置相比远离流出口50。另外,凹槽51的截面积从左侧向右侧、即随着逐渐靠近流出口50而逐渐减小。进一步地,凹槽51的至少一部分以越靠近流出口50越低的方式倾斜。
另外,凹槽51与位于第1墨水室15前侧的侧壁52相邻接,位于第1墨水室15内的底面15a和壁面52a(侧面)相交。即,凹槽51沿侧壁52的壁面52a延伸至流出口50。这也能够表述为:凹槽51是由墨水室15的底面15a和壁面52a形成的。
如图6和图12所示,在第2墨水室18内,在底面18a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右端形成有流出口53,其能够使容纳在第2墨水室18内的墨水向下游侧流出。在第2墨水室18内,在底面18a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凹槽54(第2凹槽)。
即,凹槽54在第2墨水室18内从位于底面18a的沿前后方向而言的中央部的左端向位于右端的流出口53延伸。而且,为了将流入凹槽54的墨水引导至流出口53,凹槽54发挥着引导墨水(液体)的液体引导部的功能。
另外,凹槽54的靠近流出口53侧的截面积比远离流出口53侧的截面积小。即,凹槽51的截面积从左侧向右侧、即随着逐渐靠近流出口53而逐渐减小。进一步地,凹槽54以越靠近流出口53越低的方式倾斜。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2墨水室18中的凹槽54的截面积比第1墨水室15中的凹槽51的截面积小。还有从形成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的壁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到凹槽54的距离比从形成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的壁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到凹槽51的距离短。
换言之,在两个凹槽51、54中,靠近形成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的壁部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侧的凹槽54的截面积比远离形成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的壁部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侧的凹槽51的截面积小。
进一步地,凹槽51和与底面15a相交的侧壁52的距离比凹槽54和与底面18a相交的侧壁(形成第2墨水室18的侧壁)的距离短。还有凹槽51上在与流出口50隔开指定距离的位置处沿重力方向的截面积,比凹槽54上在与流出口53隔开相同指定距离的位置处沿重力方向的截面积大。
如图12所示,在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上,设有两个四角柱状的块部件55,该块部件55在前后方向上将流出口53夹在中间。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块部件55以连接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和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方式设置。在各个块部件55与底面18a相交的侧面上且在与底面18a邻接的位置形成有槽55a,其沿底面18a朝向凹槽54延伸。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粘贴有矩形的右侧膜60,其覆盖壳体的整个所述右侧面。另外,在容器14的顶面的右端部,粘贴有带状的上侧膜61。卡合杆62从壳体13的后侧面的右上端向后斜上方延伸设置,所述卡合杆62被构造成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并且在构成所述卡合杆62的表面的后侧面的中央部设有沿水平方向突出的锁定爪62a。
因此,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将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的情形下,卡合杆62发生弹性形变,同时其锁定爪62a锁定于锁定凹部63a上,该锁定凹部63a设置在墨盒支架45内与锁定爪62a相对应的位置。并且,通过使锁定爪62a锁定于锁定凹部63上,从而使墨盒11以相对于墨盒支架45位置固定的状态被锁定。
如图3、图9和图10所示,在壳体13的后侧面上且在与卡合杆62相比更靠下侧的位置处设有电路基板64,其上安装了半导体存储元件,该半导体存储元件中存储有与墨盒11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墨水余量信息等)。
并且,当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时,电路基板64通过从其表面露出的端子64a与设置在所述墨盒支架45上的连接端子65接触,从而在电路基板64与打印机侧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之间传递各种信息。
在壳体13的顶面上设有大气开放孔66,用于将空气从大气中导入壳体13内。另一方面,在壳体13的底面上,敞开地形成有供给口67,当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时,设置在墨盒支架45上的供墨针(图中未示出)可插入所述供给口67。
即,墨盒11被构造成为既可从大气开放孔66向壳体13内导入空气、又可从供给口67向位于壳体13外部的打印机(图中未示出)侧导出并供给墨水的开放型墨盒。
大气开放孔66由膜68密封。在将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而处于使用状态之前,所述膜68被使用者剥离。并且,通过剥离所述膜68,大气开放孔66朝外露出,使得墨盒11的壳体13的内部与大气连通。
同样地,供给口67也由膜69密封。并且,当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时,所述膜69被设置在所述墨盒支架45上的供墨针(图中未示出)刺穿。
在供给口67内容纳有:密封部件70,其由弹性体等形成并且为环状,所述弹性体允许墨盒支架45侧的供墨针(图中未示出)插入到供给口67内;供给阀71,其设置在所述密封部件70上;以及螺旋弹簧72,其使所述供给阀71向密封部件70施力。即,通过将被螺旋弹簧72施力的供给阀71压接到密封部件70上,从而使供给口67成为总是限制墨水向壳体13外流出的封闭状态。
另一方面,当墨盒支架45侧的供墨针(图中未示出)插入供给口67内时,供给阀71被所述供墨针按压,由此克服螺旋弹簧72的施力而向供给口67的最内侧移动并远离密封部件70。由此,供给口67变为允许墨水向壳体13外流出的开放状态。
若供给口67变为开放状态,则通过形成于供给口67内的键槽(图中未示出)等,将墨盒11内的墨水供给供墨针。该键槽可以采用公知的槽结构(例如,日本特开2010-284901号公报的图9中所示的槽55)。另外,在日本特开2010-284901号公报中,披露了设置一个键槽的结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压力损失,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键槽。当设置两个以上的键槽时,通过以180度的间隔设置,能够高效地抑制压力损失。
如图3和图13所示,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容纳差压阀73的圆形凹陷状的差压阀容纳室74和矩形凹陷状的气液分离室75。在差压阀容纳室74内容纳有: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并且大致呈矩形板状的阀体76;覆盖差压阀容纳室74的开口的阀盖77;以及介于阀盖77和阀体76之间的螺旋弹簧78。由于差压阀容纳室74位于第4墨水室20和供给口67之间,因此差压阀73介于连通第4墨水室20和供给口67的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的途中。
在气液分离室75的内底面上,形成有沿其内侧面延伸的矩形环状突条79,并且粘贴有呈矩形形状的气液分离膜80,使该气液分离膜80与所述突条79的顶部一致。所述气液分离膜80由既能够使气体通过、又能够阻断液体通过的材料制成,具有分离气体(空气)和液体(墨水)的作用。即,所述气液分离膜80介于连通大气开放孔66(参照图9)和第1墨水室15的通路的途中,使第1墨水室15内的墨水不会从大气开放孔66向壳体13的外部流出。
下面参照图13~图16对从大气开放孔66到第1墨水室15内的大气连通路径的通路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壳体13的大气开放孔66的下侧,形成有通路90,其一端与大气开放孔66连通,另一端通向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前上端部。在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的通路90的后侧,形成有蜿蜒状的细槽91,其连通通路90和气液分离室75。
在气液分离室75的后上端部形成有通孔92,该通孔92与形成于壳体13顶面上的通路93连通。在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通孔92的后侧形成有通孔94,该通孔94与通路93连通。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通孔94的后斜下方,形成有通孔95,通孔94和通孔95经由通路96连通,该通路96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且呈倒L字状。通孔95与位于壳体13的左侧面的第1空气室14连通。在第1空气室14的前下端部,形成有通孔97。
通孔97朝壳体13的右侧面开口,并且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通孔97的下侧的通孔98。通孔97和通孔98经由通路99连通,该通路99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且大致呈倒U字状。通孔98与位于壳体13的左侧面的第2空气室17连通。在第2空气室17的后下端部形成通孔100,该通孔100在壳体13的右侧面的后下端部开口。
在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的差压阀容纳室74的后斜上方,形成有通孔101,通孔100和通孔101经由通路102连通,该通路102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且大致呈曲柄状。并且,通孔101与形成于壳体13的左侧面上的第1墨水室15连通。
下面参照图13~图16对从第1墨水室15到供给口67的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1墨水室15的流出口50朝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细槽91的下方开口。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流出口50前侧的通孔110,流出口50和通孔110经由流路111连通,该流路111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且呈U字状。通孔110与形成于壳体13的左侧面上的第3墨水室16连通。
在第3墨水室16的下端部形成通孔112,通孔112向位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通孔110的前侧开口。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通孔112下侧的通孔113,通孔112和通孔113经由流路114连通,该流路114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且为直线状。通孔113向壳体13的左侧面开口,并且经由形成于壳体13的左侧面上的流路115与第2墨水室18连通。
如图13和图16所示,第2墨水室18的流出口53与形成于壳体13的底面上的流路116连通。如图14和图16所示,流路116与通孔117连通,并且通孔117与通孔118连通,该通孔118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位于差压阀容纳室74的前斜下方。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通孔118上方的通孔119,通孔118和通孔119经由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流路120连通。
通孔119与形成于壳体13的左侧面上的第4墨水室20连通。在与第4墨水室20连通的容纳凹部24内形成有通孔121,通孔121向壳体13的右侧面上的前下端部开口。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通孔121后方的通孔122,通孔121和通孔122经由流路123连通,该流路123形成于壳体13右侧面上并且为直线状。
如图13、图14和图16所示,通孔122与形成于壳体13底面上的流路124连通,流路124与形成于壳体13底面上的流路125连通。流路125与形成于壳体13左侧面上的曲柄状流路126连通。流路126与形成于壳体13左侧面上的通孔127连通,通孔127与在壳体13右侧面上的差压阀容纳室74连通。
通孔127经由流路129与通孔128连通,其中,所述流路129形成于差压阀容纳室74内,所述通孔128形成于差压阀容纳室74的中心部。通孔128向壳体13的左侧面开口。通孔128经由流路130与流路131连通,其中,所述流路130形成于壳体13的左侧面上并且为L字状,所述流路131形成于壳体13的底面上。流路131与形成于壳体13底面上的流路132连通,流路133与形成于壳体13右侧面上的通孔133连通。
在壳体13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通孔133后方的通孔134,通孔133和通孔134经由流路135连通,该流路135形成于壳体13的右侧面上并且为直线状。并且,通孔134与形成于壳体13底面上的供给口67连通。
如图4、图6和图13所示,流路126和流路130构成将第2墨水室18内的墨水引导向供给口67的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的一部分。该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由流路形成槽M和第1密封膜25构成,其中,所述流路形成槽M形成所述墨水流路的底壁和侧壁,所述第1密封膜25堵塞流路形成槽M的开口。因此,流路形成槽M构成流路126和流路130。
并且,当以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深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为高度方向时,流路形成槽M上与棱镜部23a(棱镜部件23)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侧壁(第1壁;流路126和流路130的侧壁)的高度比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第2壁)的高度低,并且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第3壁)的高度相同。而且,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开口同流路形成槽M的开口均被第1密封膜25密封。另外,第4墨水室20形成于墨水流路(液体流路)的设置了棱镜部23a(棱镜部件23)的位置(容纳凹部24)的上游侧。
下面对在墨盒11中将盖部件30组装到壳体13上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4所示,当将盖部件30组装到壳体13上时,使盖部件30以堵塞壳体13的开口部12的方式组装到壳体13上。于是,在盖部件30中,盖本体31堵塞壳体13的开口部12,前舌片部32与壳体13的前侧面的左端部重叠,后舌片部33与壳体13的后侧面的左端部重叠,下舌片部34与壳体13的底面的左端部重叠。
这时,形成于盖部件30的下舌片部34上的各个凹部34a分别与形成于壳体13底面上的各个凸部43相嵌合。由此,使盖部件30被组装到壳体13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棱镜部件23在壳体13的底面上从远离下舌片部34的位置(壳体13的底面上与开口部12侧相反的一侧的右端部)露出,因此抑制了与下舌片部34接触而受损伤。
并且,在上述的向壳体13组装盖部件30的操作中,即使误将盖部件30组装在壳体13上与开口部12相反的一侧的右侧面上,形成于盖部件30的下舌片部34上的各个凹部34a也不会在盖部件30向壳体13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上与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相对应。因此,抑制了形成于下舌片部34上的各个凹部34a与棱镜部件23的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个凹部34a与棱镜部件23接触,由于各个凹部34a不具有突出部,因此抑制了各个凹部34a对棱镜部件23的损伤。因此,在盖部件30向壳体13的组装操作中,适当地保护了棱镜部件23。
下面对将墨盒11安装到墨盒支架45上时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当将墨盒11安装到墨盒支架45上时,首先将墨盒11以正确的姿势和朝向插入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于是,在电路基板64的端子64a与连接端子65接触并且嵌合凸条32a与嵌合凹条46相嵌合的状态下,卡合杆62的锁定爪62a锁定于锁定凹部63上。由此,完成墨盒11向墨盒支架45的安装。
那么,若误将墨盒11前后倒向地插入墨盒支架45,则由于设置在墨盒11的前侧面上的嵌合凸条32a抵靠到墨盒支架45的侧壁上,墨盒11的前侧会成为浮起的倾斜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在墨盒11底面的前端部露出的棱镜部件23伸入墨盒支架45的深处。因此,能够防止棱镜部件23由于与墨盒支架45内的部件发生接触而受损伤。
另外,当将处于安装在墨盒支架45上的状态的墨盒11从墨盒支架45中取出时,首先,使用者可一边用大拇指勾住凹凸部47,一边用食指按压卡合杆62。于是,卡合杆6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解除锁定凹部63对锁定爪62a的锁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向上方拔出墨盒11,则可将墨盒11从墨盒支架45上取出。
这时,由于通过凹凸部47增大了墨盒11与大拇指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大拇指难以相对于墨盒11滑动。因此,能够使使用者稳定地手持墨盒11。
这时,当使用者手持墨盒11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接触的凹凸部47和卡合杆62位于墨盒11的右端部,并且棱镜部件23在墨盒11的底面的右端部露出。因此,即使使墨盒11以使用者的大拇指和食指为旋转轴旋转例如90度的角度时,也能够维持棱镜部件23的高度。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该墨盒11的旋转而使棱镜部件23撞到其他物体。
下面对安装在墨盒支架45上的墨盒11在使用时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经由设置在墨盒支架45上的供墨针(图中未示出),使墨盒11内的墨水从供给口67供给至打印机(图中未示出)侧。并且,随着墨水在打印机(图中未示出)中的消耗,墨盒11内的墨水按照第1墨水室15的墨水、第3墨水室16的墨水、第2墨水室18的墨水以及第4墨水室20的墨水的顺序依次被消耗。
即,当第1墨水室15内的墨水用尽时,第3墨水室16内的墨水开始减少,当第3墨水室16内的墨水用尽时,第2墨水室18内的墨水开始减少,当第2墨水室18内的墨水用尽时,第4墨水室20内的墨水开始减少。
并且,如图11所示,当第1墨水室15内的墨水从流出口50向下游侧流出而残留量变少时,墨水沿底面15a流入凹槽51。这时,由于靠近流出口50侧的凹槽51的截面积比远离流出口50侧的截面积小,并且凹槽51以越靠近流出口50越低的方式倾斜,因此流入凹槽51的墨水通过毛细管力和重力的作用而被高效地导向流出口50。因此,能够减少残留在第1墨水室15内的墨水。
另外,如图12所示,当第2墨水室18内的墨水从流出口53向下游侧流出而残留量变少时,墨水沿底面18a流入凹槽54。这时,由于凹槽54具有与上述凹槽51相同的结构,即,其靠近流出口53侧的截面积比远离流出口53侧的截面积小,并且凹槽54以越靠近流出口53越低的方式倾斜,因此流入凹槽54的墨水通过毛细管力和重力的作用而被高效地导向流出口53。
进一步地,在第2墨水室18的底面上,设有两个四角柱状的块部件55,该块部件55在前后方向上将流出口53夹在中间,而且在各个块部件55的侧面上,分别形成有槽55a,其向凹槽54延伸(向与凹槽54相交的方向延伸)。换言之,可以说凹槽5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各个块部件55上形成的各个槽55a之间。因此,处于如下所述位置的墨水在被槽55a导向凹槽54侧之后,被凹槽54导向流出口53,即,所述位置为:将各个块部件55夹在中间的、与位于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上的凹槽54相对的两侧。因此,能够减少残留在第2墨水室18内的墨水。
并且,如图6和图13所示,当墨水被打印机(图中未示出)消耗而使得第4墨水室20内的墨水用尽时,容纳棱镜部23a的容纳凹部24内的墨水开始减少。另外,从打印机(图中未示出)向棱镜部23a照射光线,当打印机根据该照射的光线的反射状态检测出容纳凹部24内的墨水减少至容纳凹部24内无墨水的程度时,在与容纳凹部24内相比更靠近下游侧处的残留墨水将无法使用。因此,该残留墨水将与使用完的墨盒11一起被废弃。
在这方面,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1中,当以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深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为高度方向时,构成墨水流路的位于容纳棱镜部23a的容纳凹部24下游侧的一部分的流路126和流路130的侧壁高度比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高度低很多。因此,与流路126和流路130的侧壁高度和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流路126和流路130的容积会变得小很多。
因此,在打印机(图中未示出)检测出容纳凹部24内无墨水的时刻,在与容纳凹部24内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墨水流路内的残留墨水减少了。结果,使与墨盒11一起废弃的残留墨水的量减少了。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在壳体13内的第1墨水室15内的底面15a和第2墨水室18内的底面18a上,分别形成有向流出口50、53延伸的凹槽51、54。因此,即使在容纳在第1和第2墨水室15、18内的墨水残留很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凹槽51、54将墨水分别向流出口50、53引导。因此,能够减少残留在使用完的墨盒11的第1和第2墨水室15、18内的墨水。
(2)形成于壳体13内的第1和第2墨水室15、18上的凹槽51、54其各自的靠近流出口50、53侧的截面积比远离流出口50、53侧的截面积小。因此,能够通过毛细管力的作用而高效地将流入凹槽51、54的墨水引导向流出口50、53侧。
(3)通常,从壳体13的壁部与相邻的其他壁部相交的角部开始到越是远离角部的中央部,壳体13的壁部的强度越低。在这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3内的第1和第2墨水室15、18的凹槽51、54中,凹槽54在如下所述位置处的截面积比凹槽51在如下所述位置处的截面积小,即,所述凹槽54在靠近形成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的壁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一侧,所述凹槽51在远离形成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的壁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一侧。因此,能够抑制壳体13的形成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的壁部强度过低。
(4)壳体13内的第1墨水室15的凹槽51在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上形成于与第1墨水室15的前侧侧壁52邻接的位置。因此,通过在与侧壁52邻接的位置形成凹槽51,能够抑制由于凹槽51的形成而降低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的壁部强度。
(5)由于形成于壳体13内的第1和第2墨水室15、18中的凹槽51、54以越靠近流出口50、53越低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通过重力作用而将流入凹槽51、54的墨水引向流出口50、53。
(6)在壳体13内的第2墨水室18内的底面18a上,设有块部件55,在块部件55与底面18a相交的侧面上且在与底面18a邻接的位置处形成有槽55a,其沿底面18a向凹槽54延伸。因此,能够将位于如下所述位置的墨水通过槽55a向凹槽54侧引导,即,所述位置为,将各个块部件55夹在中间的、与第2墨水室18内的凹槽54相对的两侧。
(7)在第2墨水室18内,设有两个块部件55,其在底面18a上沿前后方向将凹槽54夹在中间。因此,能够通过形成于各个块部件55上的槽55a将位于如下所述位置的墨水向凹槽54侧引导,即,所述位置为:将各个块部件55夹在中间的、与第2墨水室18内的凹槽54相对的两侧。
(8)墨盒11的棱镜部件23在壳体13的底面上的右端部露出,所述右端侧为在盖部件30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上远离盖部件30的一侧。因此,能够防止在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时棱镜部件23由于接触盖部件30而受损伤。
(9)由于墨盒11的棱镜部件23的一部分被安装在壳体13底面上的覆盖部件42所覆盖,因此能够通过覆盖部件42保护棱镜部件23。另外,由于覆盖部件42与盖部件30为分开的部件,因此与盖部件30和覆盖部件42一体成型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盖部件30的尺寸。
(10)在壳体13的底面上位于开口部12一侧的端部(左端部),形成有凸部43,并且在盖部件30上形成有凹部34a,当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时,所述凹部34a能够与凸部43相嵌合。因此,即使在欲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的与开口部12相反的一侧(右侧)、从而使凹部34a与棱镜部件23相接触的情况下,与不在盖部件30上设置凹部34a、而是设置凸部并且该凸部与棱镜部件23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棱镜部件23的损伤。
(11)壳体13的凸部43在相对于壳体13的盖部件30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不相对的位置。即,虽然盖部件30的凹部34a在相对于壳体13的盖部件30的安装方向上设置在与壳体13的凸部43相对的位置,但设置在与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不相对的位置。因此,当欲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的、与开口部12相反的一侧(右侧)时,能够避免凹部34a与棱镜部件23接触。
(12)由于覆盖部件42以包围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的周围整体的方式安装到壳体13的底面上,因此能够通过覆盖部件42有效地保护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免受来自多个方向的外力。
(13)棱镜部件23在壳体13底面的右前角部露出。并且,在盖部件30上设有嵌合凸条32a,该嵌合凸条32a被设置成:当将盖部件30安装到壳体13上时,所述嵌合凸条32a和与壳体13的开口部12邻接的前侧面重叠,当将安装了盖部件30的壳体13以正确的姿势和朝向插入墨盒支架45而进行安装时,所述嵌合凸条32a与设置在墨盒支架45侧的嵌合凹条46相嵌合。因此,当误将墨盒11以前后倒向的姿势和朝向插入墨盒支架45中时,嵌合凸条32a不会与嵌合凹条46相嵌合,而是抵靠到墨盒支架45的侧壁上。因此,能够避免以错误的姿势和朝向将壳体13的棱镜部件23侧(前侧)的部分插入墨盒支架45中。因此,即使错误地欲将墨盒11安装到墨盒支架45上,由于能够通过嵌合凸条32a来抑制棱镜部件23和墨盒支架45内的部件相撞,从而能够保护棱镜部件23。
(14)在壳体13上与开口部12邻接的前侧面(棱镜部件23侧的侧面)的右端部(棱镜部件23侧的端部)的上端,形成凹凸部47。因此,由于使用者在手持墨盒11时将手指放在凹凸部47上,使得手指不易滑动,因此能够稳定地手持墨盒11。
(15)在墨盒11中,当以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深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为高度方向时,流路126和流路130的侧壁的高度比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的高度低,所述流路126和流路130与容纳棱镜部23a的容纳凹部24相比更靠近下游侧并且构成墨水流路的一部分。因此,与使流路126和流路130的侧壁高度与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流路126和流路130的容积。因此,能够减少在打印机检测出容纳棱镜部23a的容纳凹部24内无墨水的时刻,残留在与容纳凹部24内相比更靠近下游侧的墨水流路中的墨水。
(16)壳体13内的墨水流路上,在设置了棱镜部23a的位置的上游侧,形成有第4墨水室20,其容积比第2墨水室18小。并且,当以左右方向为高度方向时,形成第4墨水室20的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高度与形成流路126和流路130的流路形成槽M的侧壁高度相同,并且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开口和流路形成槽M一起被第1密封膜25密封。因此,由于棱镜部件23设置在容积比第2墨水室18小的第4墨水室20内,与将棱镜部件23设置在第2墨水室18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检测出无墨水之后残留在棱镜部件23所在位置处的墨水。
(17)在壳体13内,由于第4墨水室20设置在第2墨水室18内,因此与第4墨水室20设置在第2墨水室18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壳体13的尺寸。
(18)在壳体13内,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中,形成有比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小的容纳凹部24,棱镜部23a设置在容纳凹部24中。因此,与将棱镜部23a(棱镜部件23)设置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中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在检测出没有墨水之后残留在棱镜部23a所在位置处的墨水。
(19)由于容纳凹部24的深度比棱镜部23a的高度大,因此能够通过容纳凹部24完全地容纳棱镜部23a。
(20)容纳凹部24与其上方的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第4墨水室20)连通。因此,由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内的墨水用尽之后容纳凹部24的墨水才会用尽,因此通过将棱镜部23a容纳在容纳凹部24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壳体13内墨水的有无或者墨水的量。
(21)通过焊接第1密封膜25,密封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开口;通过焊接第2密封膜28,密封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开口(开口部12)。并且,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上焊接有第1密封膜25的顶端面26的厚度比位于焊接有第2密封膜28的容纳室形成凹部19(第2墨水室18)的侧壁顶端面的凸条27的厚度更厚。因此,能够使第1密封膜25相对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的顶端面26的焊接强度大于第2密封膜28相对于容纳室形成凹部19的侧壁顶端面的凸条27的焊接强度。
(变型例)
此外,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进行以下变化。
两个块部件55不一定以将凹槽54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也可以将两个块部件55设置在凹槽54的一侧。
也可以省略两个块部件55中的至少一个的槽55a。
也可以省略两个块部件55中的至少一个。
各个块部件55并不一定必须为四角柱状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圆柱状的结构。并且,优选地,各个块部件55的槽55a由以向凹槽54延伸的方式设置的部件(壁等)构成。
不一定使凹槽51、54以越靠近流出口50、53越低的方式倾斜。
凹槽51不一定形成于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上与第1墨水室15的前侧侧壁52邻接的位置。
在壳体13内的第1和第2墨水室15、18的凹槽51、54中,凹槽54的截面积并不是必须比凹槽51的截面积小,其中,所述凹槽54在靠近形成第2墨水室18的底面18a的壁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一侧,所述凹槽51在远离形成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的壁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一侧。
凹槽51、54的靠近流出口50、53侧的截面积并不一定必须比远离流出口50、53侧的截面积小。凹槽51、54的截面积可以全部为一定值,也可以使靠近流出口50、53侧的截面积比远离流出口50、53侧的截面积大。
也可以使第1墨水室15的底面15a以越靠近流出口50侧越低的方式倾斜。
也可以将两个凹槽51、54中的至少一方变更为凸条。在这种情况下,凸条起着向流出口50、53引导墨水(液体)的液体引导部的作用。
在第3和第4墨水室16、20的底面上,也可以分别形成向通孔112和容纳凹部24延伸的凹槽。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凹槽将位于第3和第4墨水室16、20的底面上的墨水分别向通孔112和容纳凹部24引导。
第1~第4墨水室15、18、16、20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任意变化。
形成于壳体13内的液体容纳室的数目只要是一个以上就可以任意地变更。
也可以省略形成于壳体13上的凹凸部47。
在壳体13的底面上,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并不一定必须是角部。
在壳体13的底面上,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并不一定必须是嵌合凸条32a侧的端部(前端部)。
覆盖部件42不一定以包围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的整个周围区域的方式安装到壳体13的底面上。即,覆盖部件42也可以以包围棱镜部件23的光照射面23c的周围一部分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3的底面上。
壳体13的凸部43并不一定必须在盖部件30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不相对的位置。即,壳体13的凸部43也可以在盖部件30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方向(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棱镜部件23的露出位置相对的位置。
也可以省略形成于壳体13上的凸部43和形成于盖部件30上的凹部34a。
覆盖部件42也可以以覆盖棱镜部件23整体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3的底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当将墨盒11安装到打印机(图中未示出)的墨盒支架45上时,优选地,覆盖部件42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以使光线能够从打印机侧向棱镜部件23照射。
墨盒11的棱镜部件23只要位于如下所述的位置,那么也可以在任意的位置露出,即,位于壳体13的底面上,与在相对于壳体13的盖部件30安装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相比远离盖部件30的一侧。
第1密封膜25由包括聚丙烯(PP)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聚酰胺(尼龙)层在内的多层膜构成,但也可以省略聚酰胺层。
除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第1密封膜25还可以包括印刷层、具有抑制墨水蒸发功能的屏障层中的至少一种。在这种情况下,第1密封膜25与第2密封膜28不同,由于第1密封膜25的两面配置为与墨水接触,因此优选地采取与第2密封膜28不同的层结构。
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上焊接有第1密封膜25的顶端面26的厚度并不一定必须比焊接有第2密封膜28的在容纳室形成凹部19(第2墨水室18)的侧壁顶端面上的凸条27的厚度厚。
容纳凹部24并不一定必须在其上方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第4墨水室20)连通。即,容纳凹部24也可以例如在其一侧与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第4墨水室20)连通。
容纳凹部24的深度并不一定必须比棱镜部23a的高度大。即,容纳凹部24的深度可以与棱镜部23a的高度相同,也可以比棱镜23a的高度小。
也可以省略容纳凹部24,并将棱镜部23a(棱镜部件23)设置在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上。
第4墨水室20在壳体13内并不一定必须设置在第2墨水室18内。即,第4墨水室20也可以形成于壳体13内的第2墨水室18的外部。
当以左右方向为高度方向时,形成第4墨水室20的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高度并不一定必须与形成流路126和流路130的流路形成槽M的侧壁高度相同。
也可以使小容纳室形成凹部21的侧壁顶端面26的宽度比凸条27的宽度大,也可以单纯地使第1壁的厚度比第2壁的厚度厚。
液体容纳容器并不仅局限于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使用的墨盒11,也可以适用于安装在例如以下装置上的液体容纳容器,即,用于传真机或复印机的印刷装置、以及喷射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或者场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液体的其他液体喷射装置。另外,还适用于安装在以下装置上的液体容纳容器,即,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作为精密移液管的样品喷射装置。

Claims (8)

1.一种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
液体容纳室,其能够容纳液体;
液体流路,其能够将所述液体引导至供给口,该供给口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向外部供给所述液体;以及
光学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液体流路上,用于检测内部所述液体的有无或者所述液体的量,其中,
所述液体流路中位于所述光学部件下游侧的流路由第1壁和第1密封部件形成,
所述第1壁的高度小于构成所述液体容纳室的第2壁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流路的所述光学部件的上游侧,具有小液体容纳室,其容积小于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容积,
所述小液体容纳室由第3壁和所述第1密封部件形成,
所述第3壁的高度等于所述第1壁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液体容纳室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光学部件容纳室,其容纳所述光学部件,
所述光学部件容纳室的容积小于所述小液体容纳室的容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底面上,
所述光学部件容纳室由第4壁构成,
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状态下,所述第4壁距离所述底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光学部件距离所述底面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状态下,所述光学部件容纳室与所述光学部件的最高位置相比更靠上方处并与所述小液体容纳室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壁上焊接有所述第1密封部件,
所述第2壁上焊接有第2密封部件,
所述第1壁的厚度大于所述第2壁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1密封部件的层与构成所述第2密封部件的层不同。
CN201310413716.XA 2012-09-13 2013-09-12 液体容纳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0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1308A JP6019972B2 (ja) 2012-09-13 2012-09-13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2-201308 2012-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0595A true CN103660595A (zh) 2014-03-26
CN103660595B CN103660595B (zh) 2017-05-31

Family

ID=50232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371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0595B (zh) 2012-09-13 2013-09-12 液体容纳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55950B2 (zh)
JP (1) JP6019972B2 (zh)
CN (1) CN10366059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8717A (zh) * 2018-12-19 2019-05-03 中山市创基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检测印刷品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2234B2 (ja) * 2014-08-11 2018-08-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7000688B2 (ja) 2017-02-28 2022-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7434034B2 (ja) 2020-03-31 2024-02-2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680A (zh) * 1996-11-15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待喷液体的容器
US20010009431A1 (en) * 1994-09-16 2001-07-26 Takao Kobayashi Method of charging ink into said cartridge
US20010035887A1 (en) * 1995-12-14 2001-11-01 Xerox Corporation Sens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presence of an ink container and level of ink therein
US6848776B2 (en) * 2002-02-14 2005-02-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tank and ink jet printer
CN102205728A (zh) * 2010-03-29 2011-10-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4086B2 (ja) * 2001-05-18 2008-07-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126920B2 (ja) * 2002-02-14 2008-07-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017599A (ja) 2002-06-19 2004-01-2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217659B2 (ja) 2004-06-02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タンク
JP4101230B2 (ja) * 2004-12-08 200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蔵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US7699453B2 (en) * 2006-03-24 2010-04-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4973293B2 (ja) * 2006-05-19 2012-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5206118B2 (ja) * 2008-05-27 2013-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5487744B2 (ja) 2009-06-12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09431A1 (en) * 1994-09-16 2001-07-26 Takao Kobayashi Method of charging ink into said cartridge
US20010035887A1 (en) * 1995-12-14 2001-11-01 Xerox Corporation Sens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presence of an ink container and level of ink therein
CN1182680A (zh) * 1996-11-15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待喷液体的容器
US6848776B2 (en) * 2002-02-14 2005-02-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tank and ink jet printer
CN102205728A (zh) * 2010-03-29 2011-10-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8717A (zh) * 2018-12-19 2019-05-03 中山市创基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检测印刷品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装置
CN109708717B (zh) * 2018-12-19 2020-12-01 中山市创基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检测印刷品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55950B2 (en) 2015-02-17
US20140071210A1 (en) 2014-03-13
JP6019972B2 (ja) 2016-11-02
CN103660595B (zh) 2017-05-31
JP2014054787A (ja) 201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4305B2 (ja) インク補給システム
TWI500524B (zh) Container units and liquid injection systems
JP434168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8103593A (ja)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及びシステム
JP6597146B2 (ja) 液体供給装置
US20070222833A1 (en) Liquid container
CN103660595A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3448372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4417078A (zh) 液体容纳容器
JP2008132785A (ja) 液体容器
KR100973371B1 (ko) 액체 수용 용기
JP2018161876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046625A (ja) 液体収容容器
AU2017426461B2 (en)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set of printing-fluid cartridges, and system including the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fluid consuming apparatus
EP3695974B1 (en)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set of printing-fluid cartridges, and system including the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fl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616004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6060574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8161870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EP3437874B1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EP3437877B1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EP3437878B1 (en)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including the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fl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2018161873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8161872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CN104626754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