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3211B -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3211B
CN103623211B CN201310620027.6A CN201310620027A CN103623211B CN 103623211 B CN103623211 B CN 103623211B CN 201310620027 A CN201310620027 A CN 201310620027A CN 103623211 B CN103623211 B CN 1036232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medicine
pill
dried
cream pow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200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3211A (zh
Inventor
陈慧泼
郑为民
张娅莉
张宁
宋敏
彭岚
罗春兰
杨德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JIUZHITANG JINDI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JIUZHITANG JINDI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JIUZHITANG JINDI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JIUZHITANG JINDI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200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232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23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3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3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32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以下步骤:配料、提取、浓缩、收膏、粗碎、灭菌、膏粉混合、膏粉干燥、干膏粉碎、总混、制软材、炼药、制丸、拉平、素丸干燥、筛丸、包衣出光、包衣丸干燥及选丸。配料时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料:地黄17~23份、麦冬12~18份、五味子4~6份、粉葛19~23份、天花粉15~19份及甘草5~7份。本发明便于操作,能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成品率,便于连续化、大批量生产,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中药丸剂,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之功效,适用于治疗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之糖尿病,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丸剂制备工艺,具体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糖尿病主要分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在治疗糖尿病的中西医药物中,中药副作用小,因此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服用便捷,人们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成丸剂,对于一些含有粘性较强配料的中药组合物,为了防止因软材粘性过强而导致炼药抱死、过载停机等问题,现今普遍采用泛制法来制备丸剂。其中,泛制法制丸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一部分药粉先放于糖衣锅中喷洒少量水,并刷下附着粉末小点,再喷水、撒粉,配合揉、搓、翻等泛丸动作,反复多次,颗粒逐渐增大,泛成较为均匀的圆球形小颗粒,筛去过大过小颗粒,即得丸模,并将起好的模子进行分等,不同等的模子分别放入不同的糖衣锅中,不断加大接近成品。在加大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适量加水、加粉,使药粉和水分布均匀,保证丸粒硬度和圆整度,如此反复操作。泛制法主要靠人工操作,工序繁琐,丸粒成形性、大小均匀度靠工人反复加大、筛选、再加大来保证,产品的部分质量指标受个人操作技术、经验及习惯影响较大,工艺参数不易控制,成品收得率低,生产周期长,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车间粉尘量大,生产耗能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便于控制,能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能提高成品率;采用该方法制备的中药丸剂副作用小,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之糖尿病,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料:地黄17~23份、麦冬12~18份、五味子4~6份、粉葛19~23份、天花粉15~19份及甘草5~7份;
步骤二、将配料后的地黄、麦冬及五味子加水,并加热煮沸得到药液;
步骤三、将药液浓缩成稠膏,再将稠膏冷却;
步骤四、将配料后的粉葛、天花粉及甘草粉碎成粗粉,再将粗粉进行灭菌;
步骤五、将稠膏和灭菌后的粗粉混合,制成均匀的药块,再将药块干燥至无溏心,制得干膏;
步骤六、将干膏粉碎后制得干膏粉,再将所有的干膏粉混匀,取混匀后干膏粉总重量的2%~4%作为盖面用干膏粉,余下为制软材用干膏粉;
步骤七、将混匀后的制软材用干膏粉与制软材用干膏粉重量12%~19%的水混匀,制得软材;
步骤八、将制得的软材连续加入炼药机中炼制1~3次,再加入制丸机内制成素丸,然后将制得的素丸加入抛光机内撞紧、滚圆,其中,制丸过程中加入盖面用干膏粉;
步骤九、将撞紧、滚圆后的素丸干燥;
步骤十、采用药筛筛选出粒径为6.0~6.8mm之间的素丸作为合格素丸。其中,筛丸后的合格素丸每10丸重量在1.36~1.54g之间。本发明在具体应用时,步骤四可与步骤二至步骤三同时进行,也可先进行步骤四后再进行步骤二至步骤三。为了避免步骤八制丸过程中出现丸粒粘连的现象,在步骤七中制软材时可预留混匀后干膏粉总重量的2%~4%的细粉作为盖面用干膏粉,以便步骤八制丸时撒在丸粒表面,预留干膏粉作为盖面用干膏粉为所制得的全部干膏粉总重量的2%~4%,这个量可以使丸药表面的细粉分布均匀,丸药无粘连,且无多余的细粉残留。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料:地黄20份、麦冬15份、五味子5份、粉葛21份、天花粉17份及甘草6份。
为了充分提取地黄、麦冬及五味子中的药用有效成分,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配料后的地黄、麦冬及五味子投入提取罐中,向提取罐内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向提取罐内加水的重量为地黄、麦冬及五味子三者总重量的6~8倍,每次煎煮完后均将药液通过管道过滤器泵入提取液贮罐内,第一次煎煮前浸泡0.5h,然后加热煮沸并保持液面微沸1.5~2.5h,第二次和第三次煎煮时均加热,煮沸并保持液面微沸0.5~1.5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液使用双效浓缩器和真空刮板浓缩器进行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1.40的稠膏,并收集稠膏,使稠膏冷却至室温。其中,稠膏可收集于周转桶中,称量并附上标签,转入中转间暂存或放冷至室温后转入冷藏室暂存。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采用湿热灭菌,灭菌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5min。其中,湿热灭菌时粗粉可平铺于料盘中,再置于灭菌柜内,在将粗粉铺于料盘时,料盘内铺药厚度不得超过料盘高度的1.5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中稠膏和灭菌后的粗粉在槽型混合机内混合,混合时间为2~3min,所述步骤五中的药块干燥在热风循环烘箱内进行,干燥温度为60~80℃,干燥时间10~15h,干燥至无溏心,制得干膏。其中,对药块进行干燥时,药块铺放于不锈钢药盘中,再置于热风循环烘箱内。本发明在制备量大时,因本发明稠膏的粘性较大,应按稠膏和灭菌后粗粉的重量比,分次混合,每次混合时间2~3min。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八中制丸机的模具规格为刀轮5.9~6.1mm,出条孔的孔径为5.8~6.0mm,制丸得到的素丸每10丸重量在1.62~1.70g之间。
进一步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筛选出的合格素丸表面包炭衣;
步骤B、将具有炭衣的丸粒干燥;
步骤C、剔出干燥后丸粒中的异形丸粒,得到药用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九和步骤B中的干燥均在微波真空干燥机内进行,微波真空干燥机的设定温度均为60~80℃,真空度均大于-0.07MPa,步骤九中的干燥时间为30~40min,每10min翻药一次,步骤B中的干燥时间为10~15min,每5min翻药一次。现有技术制备丸剂的过程中丸粒干燥普遍采用热风循环烘箱干燥——风机循环送风方式,即风源由循环送风电机带动,经由加热器加热,送出的热风经由风道至干燥箱内室,再将使用后的空气吸入风道成为风源再度循环,加热使用,如此反复。该干燥方法的缺点是:热量从丸药的外部逐渐向内部传热以达到干燥的目的,干燥速度慢,丸药内外受热不均匀,易导致干燥后丸药裂丸,影响丸药的外观,且需操作人员定期翻药,劳动强度大,质量指标不稳定,加之本品中地黄含糖量高,即本品含有含糖量高的组分,需低温干燥,干燥周期长,生产过程能耗较大。本发明干燥过程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机,干燥工艺、产品质量更加可控,具有干燥均匀快速、杀菌、节能高效等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十一在抛光机内进行,加入药用炭,并以水为润湿剂,其中,药用炭用量为抛光机中丸粒重量的1.0~1.5%。本发明通过抛光机的运转,快速翻、揉,使药用炭在丸粒表面均匀分布,滚动一定时间,至丸药色泽一致,圆润,紧密、光滑。
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丸剂为黑色的包衣浓缩丸,除去包衣后显黄褐色,气微,味苦、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制丸工艺简便、连贯,能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通过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和成品率高,便于连续化、大批量生产,进而便于推广应用。
(2)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丸剂,其主要成分为地黄、麦冬、五味子、粉葛、天花粉及甘草,其中,粉葛甘凉,健脾升阳,生津止渴,资生化源,为君药。天花粉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甘酸,敛肺滋肾,益气生津,固涩阴津,共为佐药。甘草味甘,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本发明制备的丸剂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生津止渴、益气和中之效,具有减低血糖,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有相当的改善作用,并可降低甘油三脂(TG)及总胆固醇(TC)的水平,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好,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的功效,故适用于治疗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之糖尿病,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
(3)本发明处方中地黄含糖量高,即本发明处方中含有粘性极强的组分,在过去的制丸技术下,由于无法克服因软材粘性过强而导致炼药抱死、过载停机等问题,而只能采用泛制法制丸。本发明通过在制软材时将软材的加水量与药粉自身含量相结合,即,将混匀后的制软材用干膏粉加入槽型混合机,再向槽型混合机中加入制软材用干膏粉重量12%~19%的水,使制软材用干膏粉与水混匀,确保软材总体含水量的一致性,可以解决制软材工艺不稳定问题,同时制出的软材松散、湿度合适,易于炼药。在炼药时,通过采用少量连续加料炼药,解决了因软材粘性过强而导致炼药抱死、过载停机等问题。然后采取撒粉、拉平、凉丸措施,解决了制丸后粘连问题,实现一次成型工艺的建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以下步骤:配料、提取、浓缩、收膏、粗碎、灭菌、膏粉混合、膏粉干燥、干膏粉碎、总混、制软材、炼药、制丸、拉平、素丸干燥、筛丸、包衣出光、包衣丸干燥及选丸。其中,提取至收膏工序与粗碎至灭菌工序可同时进行,也可调换顺序。
本实施例配料时按以下重量份进行配料:地黄20份、麦冬15份、五味子5份、粉葛21份、天花粉17份及甘草6份。本实施例中提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配料后的地黄、麦冬及五味子投入提取罐中,向提取罐内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向提取罐内加水的重量为地黄、麦冬及五味子三者总重量的6~8倍,每次煎煮完后均将药液通过管道过滤器泵入提取液贮罐内,第一次煎煮前浸泡0.5h,然后加热煮沸并保持液面微沸1.5~2.5h,第二次和第三次煎煮时均加热,煮沸并保持液面微沸0.5~1.5h。本实施例应用时,三次加入提取罐内的液体均优选为地黄、麦冬及五味子三者总重量的7倍,第一次煎煮时间优选为2h,第二次煎煮时间优选为1h。本实施例中浓缩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提取液贮罐内的药液使用双效浓缩器和真空刮板浓缩器进行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1.40的稠膏。本实施例中收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收集稠膏,使稠膏冷却至室温。本实施例中粗碎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配料后的粉葛、天花粉及甘草用粉碎机粉碎成粗粉,置于周转容器中,附上物料产品标签,转入下一工序。本实施例中灭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粗粉平铺于料盘中(铺药厚度不超过料盘高度的1.5倍),置于多功能中成药灭菌柜中,设定参数(灭菌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5min),运行设备,进行湿热灭菌,灭菌结束后将粗粉置于周转容器中,附上物料产品标签,转入下一工序。
本实施例中膏粉混合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稠膏和灭菌后的粗粉置于槽型混合机中混合,混合时间为2~3min,制成均匀的药块。本实施例中膏粉干燥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药块铺放在不锈钢药盘上并置于热风循环烘箱内,干燥温度为60~80℃,干燥时间10~15h,干燥至无溏心,制得干膏。本实施例中干膏粉碎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采用粉碎机将干膏粉碎成细粉,制得干膏粉。总混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过筛后的干膏粉投入二维运动混合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时间30min。混合后的干膏粉应色泽一致,无花斑,制得药粉,并将药粉用塑料袋定额包装,密闭,置于周转桶中,附上桶签,经检验合格后转入下一工序。取混匀后药粉总重量的2%~4%作为盖面用干膏粉,余下为制软材用干膏粉,其中,本实施例中盖面用干膏粉优选为混匀后药粉总重量的3%。
本实施中制软材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制软材用干膏粉加入槽形混合机中,再向槽型混合机中加入制软材用干膏粉重量12%~19%的水,使干膏粉与水混匀,每次混合时间为3min,制成软材。本实施例中制软材加入的水优选为制软材用干膏粉重量的15%。本实施例中炼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软材少量连续的加入炼药机中炼制1~3次。本实施例中制丸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炼制的药块置于制丸机进行制丸(刀轮规格为6.0mm,出条孔的孔径为5.9mm),并在丸药表面撒盖面用干膏粉,撒盖面用干膏粉后丸药表面细粉分布均匀,丸药无粘连,且无多余细粉,制成的湿丸每10丸重量控制在1.62~1.70g之间。本实施例中拉平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湿丸粒置于抛光机中,启动机器,使丸粒在抛光机内滚动约10min,相互摩擦撞紧、滚圆。本实施例中素丸干燥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拉平后的湿丸平铺于料盘中,置于微波真空干燥机中干燥,设定温度为80℃,干燥约30min,每10min翻药一次,真空度大于-0.07Mpa,并确保干燥后的丸药应无裂口、无炭化。本实施例中筛丸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采用药筛筛选取粒径为6.0~6.8mm之间的素丸,筛选出的素丸每10丸重量在1.36~1.54g之间,将选取的素丸装入周转桶中,称量,附上物料产品标签,对于不合格的素丸,重新进行干膏粉碎至素丸干燥步骤,得到符合要求的素丸。
本实施例中包衣、出光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筛选取的丸粒置于抛光机中,启动机器,用水充分润湿丸粒,再撒药用炭,使其粘附于湿丸粒上,丸粒在抛光机内滚动,相互摩擦撞紧,快速翻、揉,使药用炭在丸粒表面均匀分布,滚动一定时间,至丸药色泽一致,圆润,紧密、光滑。其中,药用炭用量为抛光机中丸粒重量的1.0~1.5%。本实施例中包衣丸干燥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包衣出光后的丸粒平铺于料盘中,置于微波真空干燥机中干燥,设定温度为80℃,干燥约10min,每5min翻药一次,真空度大于-0.07MPa。干燥结束后将丸药置于周转容器中,转入下一工序。应保证干燥后的丸药应无裂口、无炭化,水分应控制在4.0-7.0%。本实施例中选丸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干燥后的丸粒置于螺旋选丸机中剔除异形丸粒,并将选取的合格丸粒用洁净食品塑料袋定额包装,密闭,附上物料产品标签,转入中转间,待检验合格后得到药用成品,可转入下一工序。
采用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每10丸重约1.5g,具体应用时口服,一日4次,成人一次6g,七岁以上小儿一次3g,三至七岁小儿一次2g。
以下通过试验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丸剂具有具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之功效:
一、对实验性血糖的影响
动物:Wistar雄性大白鼠,150~200g,昆明种小白鼠,18~23g,雌雄各半。
肾上腺素:西南制药三厂,批号:950802
四氧嘧啶:(alloxan,ALX,美国Sigma公司)使用前用生理盐水配成2%~4%浓度。
1.1、对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的影响
方法:Wistar健康雄性大鼠60只,药物组20只,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对照组20只,正常对照组20只。药物组以18.8g/kg剂量灌胃给药3d,于第3d给药后3h时皮下注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的肾上腺素0.2mg/kg。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对照组以相当体积蒸馏水灌胃3d,于第3d给药后3h时皮下注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的肾上腺素0.2mg/kg,正常对照组3d分别灌胃相当体积的蒸馏水和最后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相当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肾上腺素90min后断尾取血,参照Folin-Wu氏法岑丁血糖含量,结果见表1。
P与肾上腺素高血糖对照组比较,**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丸剂对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1.2、对大鼠四氧嘧啶性高血糖的影响
以30mg/kg的剂量舌下静注射2%~4%的四氧嘧啶生理盐水。饲料和饮水不加限制,观察7~8天,连续测定3次血糖,待高血糖稳定后,按血糖值参照体重分为药物组8只和对照组8只,血糖值在300~450mg%之间,给药组用37.5g/kg的本实施例的丸剂打粉混入饲料饲喂动物,给药30天,两周测血糖一次。结果见表2。
*表示相同给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结果表明,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性大鼠的高血糖。
二、毒理试验
将5~6周龄雌雄各半的SD大鼠160只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灌胃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7g/kg、14g/kg和28g/kg(分别相当临床用药量的18、36、72倍)及等量蒸馏水,连续6个月。观察动物的外观、活动、毛色、粪便、体重、摄食量等,并在给药后3个月、6个月和停药1个月检测动物的凝血时间(C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GB)、白细胞分类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尿素氮(Urea)、肌酐(CRE)、碱性磷酸酶(ALP)、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及总胆固醇(TC)等。并取主要器官脑、胸腺、心、肝、脾、肺、肾、甲状腺、肾上腺、卵巢、子宫、睾丸、前列腺等称重,取脑、甲状腺、胸腺、心、肝、脾、肺、肾、肾上腺、子宫、睾丸、附睾、前列腺、卵巢、胃、十二指肠、膀胱等作病理组织学显微镜检。结果显示:连续灌胃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28g/kg、14g/kg、7g/kg三、六个月及停药后对动物的行为、毛色、食欲、体重增长、凝血时间、WBC、RBC、PLT、HGB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等指标等均无明显影响:长期灌胃不同剂量的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后,大鼠血清AST、TP、ALB和A/G等均无明显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它部分生化指标虽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且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各组动物的主要脏器的大体标本肉眼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14g/kg(相当于临床人用剂量的36倍)为其安全剂量。
三、临床实验:
3.1、病例选择:糖尿病[消渴病](气阴两虚证)的病人。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20例,18~70岁,最后实际共完成408例,其中试验组302例,对照组106例。
3.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诊断标准。
①.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
②.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③.OGTT(75克葡萄糖)中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中医辨证标准(气阴两虚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①证候(气阴两虚证);
主症:[1]咽干口燥;[2]倦怠乏力;
次症:[1]多食易饥;[2]口渴喜饮;[3]气短懒言;[4]五心烦热;[5]心悸失眠;[6]尿赤便秘;[7]舌脉: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具备主症中l项,次症l项,即可确诊。
3.3、方法
采用阳性药对照、随机、多中心试验设计方法。治疗组病例数为300例,对照组100例,总观察病例数为400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采用SAS统计分析。试验组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由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每次6克,每日4次,口服。对照组为降糖丸(规格10克/袋,辽宁中医学院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505),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在治疗过程中,受试者适当控制饮食,并适当加强锻炼。8周为一个疗程。
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重、健康史、用药史和患病史等。
安全性检测(治疗前后各一次):包括一般体检项目。
疗效性观测:
(1)临床症状及舌、脉变化:(治疗前、中、后各一次)
(2)空腹血糖(治疗前、中、后各一次)
(3)餐后2h血糖(治疗前、中、后各一次)
(4)糖基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各一次)
(5)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前、后各一次)
(6)血脂(TG、TC):(治疗前、后各一次)
(7)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用李光伟等引进的方法,即IAI=ln(FINS·FPG)-1
(8)胰岛素抵抗指数(IR):按照Haffner等在Homa模型中的计算IR的公式:IR=FRGxFINS/22.5
结果见表3~5。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症状积分和和较自身治疗前症状积分和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和的差值自身对照比较,t=27.50,P<0.0001,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和的差值自身对照比较,t=14.08,P<0.0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和降糖丸均能改善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症状。
经t检验,t=4.285,P=0.056>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药物在改善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疗效的趋势。
经X2检验,X2=8.193,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他结果显示:
两组药物在降低空腹血糖、用餐后血糖降低幅度、用药前后HbA1c、用药前后IAI、IR方面无显著差异;在降低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方面明显优于降糖丸。
降糖效果:在用药后,试验组空腹血糖下降值为1.45mmol/dl,百分率为5.66%,餐后血糖下降值为2.89mmol/dl,百分率为16.34%,HbA1c下降值为0.77%,百分率为6.45%;对照组空腹血糖下降值0.82mmol/dl,百分率为4.755,餐后血糖下降值为2.60mmol/dl,百分率为12.96%,HbAlc下降值为0.11%,百分率为-0.86%。说明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和降糖丸均有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两者相比,经统计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者作用相近。
胰岛素敏感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用药后,两组患者的IAI及IR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说明两种药物均能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脂代谢:与用药前相比,试验组TG和TC水平均有轻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仅TC降低有统计学意义。TG和TC用药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在降低TG及TC方面优于降糖丸。
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症状:有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有一定的改善;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无其他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配料时各药材重量份的不同,本实施例配料时按以下重量份进行配料:地黄23份、麦冬12份、五味子6份、粉葛19份、天花粉15份及甘草7份。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采用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进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实验证明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及益气和中之功效。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配料时各药材重量份的不同,本实施例配料时按以下重量份进行配料:地黄17份、麦冬18份、五味子4份、粉葛23份、天花粉19份及甘草5份。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采用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进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实验证明本实施例制备的丸剂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及益气和中之功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料:地黄17~23份、麦冬12~18份、五味子4~6份、粉葛19~23份、天花粉15~19份及甘草5~7份;
步骤二、将配料后的地黄、麦冬及五味子加水,并加热煮沸得到药液;
步骤三、将药液浓缩成稠膏,再将稠膏冷却;
步骤四、将配料后的粉葛、天花粉及甘草粉碎成粗粉,再将粗粉进行灭菌;
步骤五、将稠膏和灭菌后的粗粉混合,制成均匀的药块,再将药块干燥至无溏心,制得干膏;
步骤六、将干膏粉碎后制得干膏粉,再将所有的干膏粉混匀,取混匀后干膏粉总重量的2%~4%作为盖面用干膏粉,余下为制软材用干膏粉;
步骤七、将混匀后的制软材用干膏粉与制软材用干膏粉重量12%~19%的水混匀,制得软材;
步骤八、将制得的软材连续加入炼药机中炼制1~3次,再加入制丸机内制成素丸,然后将制得的素丸加入抛光机内撞紧、滚圆,其中,制丸过程中加入盖面用干膏粉;
步骤九、将撞紧、滚圆后的素丸干燥;
步骤十、采用药筛筛选出粒径为6.0~6.8mm之间的素丸作为合格素丸;
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配料后的地黄、麦冬及五味子投入提取罐中,向提取罐内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向提取罐内加水的重量为地黄、麦冬及五味子三者总重量的6~8倍,每次煎煮完后均将药液通过管道过滤器泵入提取液贮罐内,第一次煎煮前浸泡0.5h,然后加热煮沸并保持液面微沸1.5~2.5h,第二次和第三次煎煮时均加热,煮沸并保持液面微沸0.5~1.5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料:地黄20份、麦冬15份、五味子5份、粉葛21份、天花粉17份及甘草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液使用双效浓缩器和真空刮板浓缩器进行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1.40的稠膏,并收集稠膏,使稠膏冷却至室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采用湿热灭菌,灭菌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5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稠膏和灭菌后的粗粉在槽型混合机内混合,混合时间为2~3min,所述步骤五中的药块干燥在热风循环烘箱内进行,干燥温度为60~80℃,干燥时间10~15h,干燥至无溏心,制得干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八中制丸机的模具规格为刀轮5.9~6.1mm,出条孔的孔径为5.8~6.0mm,制丸得到的素丸每10丸重量在1.62~1.70g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筛选出的合格素丸表面包炭衣;
步骤B、将具有炭衣的丸粒干燥;
步骤C、剔出干燥后丸粒中的异形丸粒,得到药用成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九和步骤B中的干燥均在微波真空干燥机内进行,微波真空干燥机的设定温度均为60~80℃,真空度均大于-0.07MPa,步骤九中的干燥时间为30~40min,每10min翻药一次,步骤B中的干燥时间为10~15min,每5min翻药一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在抛光机内进行,加入药用炭,并以水为润湿剂,其中,药用炭用量为抛光机中丸粒重量的1.0~1.5%。
CN201310620027.6A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6232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20027.6A CN103623211B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20027.6A CN103623211B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3211A CN103623211A (zh) 2014-03-12
CN103623211B true CN103623211B (zh) 2016-05-18

Family

ID=50204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20027.6A Active CN103623211B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232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3311B (zh) * 2014-08-08 2017-01-25 成都九芝堂金鼎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包衣工艺
CN106266549A (zh) * 2016-09-29 2017-01-04 农宏珠 一种根治糖尿病的纯中草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58150A (zh) * 2017-07-10 2017-09-15 牡丹江医学院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葛粉中药物
CN115192634A (zh) * 2021-04-14 2022-10-18 清华大学 一种荷叶粉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1853C (zh) * 2005-03-04 2007-04-25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速释玉泉微丸
CN101352512B (zh) * 2007-07-27 2011-06-22 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3211A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26477B (zh) 一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23211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剂制备方法
CN106923336A (zh) 一种益气养血、美容养颜的参杞阿胶糕
CN105079089A (zh) 一种辅助降血糖的葛根苦瓜保健食品制备方法
CN100444746C (zh) 一种高寒山区作物精制健康食品及其加工工艺
CN105613937A (zh) 苦瓜多肽冻干粉的制备方法
CN103039981A (zh) 一种绿豆魔芋羹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43958A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桦褐孔菌复合固体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95706A (zh) 用于糖尿病的保健品
CN104206595A (zh) 一种降脂降糖的地骨皮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10168A (zh) 一种祛风除湿藏药丸
CN1034136A (zh) 中药复方制剂“桑葛丹”的生产方法
CN105994867A (zh) 一种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巧克力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83590B (zh) 一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2526639B (zh) 治疗高血脂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25821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37280A (zh) 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245583A (zh) 一种具有祛湿健脾、降脂减肥功能的复合多糖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356901A (zh)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11414A (zh)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173128A (zh) 一种具有抗疲劳功效的巧克力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82298B (zh) 一种用于辅助降糖的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9038A (zh) 用于调理女性生理健康和免疫功能的中药制剂
CN110227108A (zh) 一种茯苓温肾益发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37257B (zh) 一种具有调节血糖功能的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