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8835B - 接点板、及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 Google Patents

接点板、及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8835B
CN103578835B CN201310258255.3A CN201310258255A CN103578835B CN 103578835 B CN103578835 B CN 103578835B CN 201310258255 A CN201310258255 A CN 201310258255A CN 103578835 B CN103578835 B CN 103578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bonder terminal
contact panel
fixed contac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82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8835A (zh
Inventor
富樫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8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8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8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88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2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16H59/105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 H01H1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of switch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9/00Manufacturing
    • H01H2229/044Injection moulding
    • H01H2229/048Insertion mou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点板、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接点板的制造方法及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的制造方法。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具备接点板(22),该接点板(22)具备固定接点(22b)、经由导电部(22c)与固定接点(22b)连结且将固定接点(22b)的接点状态向外部输出的连接器端子(22d)。并且,连接器端子(22d)由多层构成而壁厚比固定接点(22b)的壁厚厚。

Description

接点板、及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点板、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接点板的制造方法及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如日本特开2003-157744号公报(以下,记载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其具备根据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杆的切换操作而在壳体内转动的可动体,在该可动体上设置可动接点,并且在接点板上设置根据可动体的转动位置而与可动接点接触·分离的多个固定接点,且该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将表示与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组合对应的自动变速器的档位的位置信号输出。
在该专利文献1中,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具备接点板,该接点板具有固定接点、经由母线与固定接点连结且将固定接点的接点状态向外部输出的连接器端子。
并且,通过对具有与连接器端子对应的厚度的部分和与固定接点对应的厚度的部分的金属导体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形成连接器端子的厚度与固定接点的厚度不同的接点板。这样,通过形成连接器端子的厚度与固定接点的厚度不同点接点板,从而实现接点板的成本降低。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需要预先准备具有与连接器端子对应的厚度的部分和与固定接点对应的厚度的部分的金属导体板,从而存在制造上花费劳力和时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且同时更容易制造的接点板、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接点板的制造方法及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点板,其具备固定接点、经由导电部而与所述固定接点连结并将所述固定接点的接点状态向外部输出的连接器端子,所述接点板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由多层构成,且壁厚比所述固定接点的壁厚厚。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点及连接器端子通过对一张金属导体板进行加工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将板状的构件折弯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一侧折弯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两侧折弯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以板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为轴而折弯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接点板;将所述接点板的至少固定接点收容的壳体;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且根据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杆的切换操作而在所述壳体内转动的可动体。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接点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接点板在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中使用,所述接点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对一张金属导体板进行冲压成形,来形成固定接点、经由导电部而与所述固定接点连结的板状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的工序;对所述板状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进行弯曲成形来形成具有多层的连接器端子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接点板嵌入成形于壳体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的立体图,(a)是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体与轴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接点板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接点板的图,(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
图8是从(a)到(d)顺次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接点板的图,(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
图10是从(a)到(d)顺次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对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具备壳体10、转动自如地收纳在该壳体10的内部的可动体40。该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是通过机动车中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杆的切换操作,来产生表示停车档、倒挡、空挡、前进挡、二档、一档那样的档位的位置信号的开关。
壳体10具备分别由形成为大致扇状的合成树脂成形件构成的躯体部20和罩30。
可动体40具备主体部41和与该主体部41连设的轴部42。并且,在主体41的与躯体部20对置的面上设置的凹部(未图示)内收纳有由螺旋弹簧46向躯体部20侧弹性施力的多个可动接点47。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方便,仅图示出一个可动接点47。
轴部42具备圆筒状的筒部43和在该筒部43的中央部分形成的圆形的凸缘部44。并且,筒部43经由凸缘部44而与主体部41连设。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44与主体部41的厚度方向(轴向)下部一体地连设,通过这样连设,在可动体40上形成具有上表面45a、下表面45b及侧面45c的台阶部45。
另外,图4及图5所示,在可动体40的轴部42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且供自动变速器的轴70经由保护板(未图示)而压入的压入孔43b。该压入孔43b具备与大致多边形的轴70的截面大致相同形状的内壁面43c。
躯体部20形成为一面(图2的上表面)开口的扁平的大致扇形。并且,在躯体部20的相当于扇轴的部分上沿厚度方向(轴向)贯通设置有供可动体40的轴部42的一端侧(图2的筒部43的下侧)穿过的轴承孔21。而且,躯体部20的轴承孔21的周缘部20c形成为比躯体部20的周缘部20a低一层。并且,在使可动体40的轴部42的一端侧(图2的筒部43的下侧)穿过轴承孔21时,凸缘部44的一端面(图2的下表面)以能够滑动接触的方式支承于轴承孔21的周缘部20c,可动体40的轴部4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躯体部20。
另外,在躯体部20的内底面20b上嵌入成形有在一端部分别设有固定接点22b的带板状的多个导电体22a。各固定接点22配设成以轴承孔21为中心的同心圆弧状,且在壳体10内与可动体40所具备的可动接点47对置。
另外,在躯体部20上一体形成有由周壁包围的筒状的连接器部23。多个导电体22a的前端在连接器部23的内底面突出而配置成多列,由此,形成连接器端子22d。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接点板22,该接点板22具备固定接点22b、经由母线22c与固定接点22b连结且将固定接点22b的接点状态向外部输出的连接器端子22d,该接点板22嵌入成形于躯体部2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母线22c作为导电部。通过将接点板22嵌入成形于躯体部20,由此至少使固定接点22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端子22d的前端以外的接点板22)收容在壳体1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5个(多个)导电体22a经由母线22c分别与5根(多个)连接器端子22d中的任一个连结,且将固定接点22b突出设置在各导电体22a上,由此形成接点板22。
另外,如图3所示,当使壳体10内的可动体40以轴部42为中心进行转动时,与并列的一对固定接点22b接触状态的可动接点47使螺旋弹簧46通过弹性变形而收缩,且该可动接点47在肋20d的一端部的曲面上滑动,并从固定接点22b分离。然后,当可动接点47在肋20d的上表面滑动并来到肋20d的另一端部时,在螺旋弹簧46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可动接点47在曲面上滑动的同时下降到另外的一对固定接点22b上。这样,根据可动体40相对于壳体10的转动位置,由可动体40保持的可动接点47与各固定接点22b选择性地接触、分离。由此,与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对应的位置信号经由与连接器部23连接的对方侧连接器而被取出。
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在躯体部20中的扇轴部分的两侧一体形成有大致山型的凸边部24、24。在凸边部24中分别嵌入成形有筒状的加强构件24a,该加强构件24a上贯通有供用于将壳体10向车身(或自动变速器)安装的螺栓穿过的长圆形的螺栓插通孔24b。
罩30形成为覆盖躯体部20的开口部的扁平的大致扇形。并且,在相当于扇轴的部分上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有供可动体40的轴部42的另一端侧(图2的筒部43的上侧)穿过的轴承孔30b。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使可动体40的轴部42穿过罩30(壳体10)的轴承孔30b的状态下,在轴部42与罩30之间压入油封(未图示),从而能够提高壳体10的密封性,保持壳体10的气密。
这样的结构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例如以下这样组装。
首先,使可动体40的轴部42穿过罩30(壳体10)的轴承孔30b。这样,将可动体40的轴部4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罩30,并将可动体40的主体41的另一端侧(图2的上侧)收容成能够转动。
另外,通过对接点板22进行嵌入成形,由此形成设有接点板22的躯体部(壳体)20。需要说明的是,将可动体40的轴部4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罩30的工序及形成设有接点板22的躯体部(壳体)20的工序可以先进行任一方的工序,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将安装螺旋弹簧46、可动接点47后的可动体40向躯体部20的内底面20b安装。然后,在该状态下,对躯体部20的周缘部20a和罩30的周缘部30a进行超声波熔敷,由此将躯体部20和罩30接合而形成壳体10。此时,可以通过在躯体部20的周缘部20a或罩30的周缘部30a形成槽,并在该槽内配置填料,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然后,将轴70(参照图5)经由保护板(未图示)而压入可动体40的压入孔43b,并在穿过加强构件24a的螺栓插通孔24b的螺栓上紧固螺母,由此将壳体10安装于车身(或自动变速器)。
由此,通过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杆的切换操作来使轴70和可动体40一体地转动,从而能够根据可动体40相对于壳体10的转动位置来取出各位置信号。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多层构成连接器端子22d,并使连接器端子22d的壁厚比固定接点22b的壁厚厚。
具体而言,通过使连接器端子22d成为将板状的构件折弯的形状,由此在正面观察下成为两层,从而形成为比固定接点22b的壁厚厚。此时,如图7(a)所示,使连接器端子22d的形状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两侧折弯的形状。并且,连接器端子22d形成以板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连接器端子22d延伸的方向)为轴而折弯的形状。
这样的接点板22能够以下这样制造。
首先,对一张金属导体板进行冲压成形,来形成固定接点22b、经由母线22c与固定接点22b连结的板状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一张金属导体板进行冲压成形,由此在导电体22a上经由母线22c来连结板状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并在导电体22a上形成固定接点22b。
接着,对板状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进行弯曲成形来形成具有多层的连接器端子22d。具体而言,将板状的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两端部22f以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的长度方向为轴而向同一方向分别进行折弯加工。此时,如图8(b)所示,将两端部22f逐渐向同一方向(在图8中为上方向)折弯,并如图8(c)所示,成为大致U字状。然后,从大致U字状的状态进一步将两端部22f向内侧折弯,从而使两端部22f的端面彼此对置,由此形成由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层)构成的连接器端子22d。
这样,形成连接器端子22d由多层构成且壁厚比固定接点22b的壁厚厚的接点板2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一张金属导体板进行加工来形成固定接点22b及连接器端子22d。因此,能够使连接器端子22d的厚度比固定接点22b、导电体22a及母线22c的厚度厚使连接器端子22d由多层构成的量。即,能够使形成有固定接点22b、导电体22a及母线22c的一张金属导体板的厚度极力变薄的同时确保连接器端子22d的厚度。因此,对方侧连接器能够使用通用件,并且能够使固定接点22b、导电体22a及母线22c的厚度变薄。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接点板22及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的重量的减轻,并且能够实现接点板22及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的制造成本的削减。而且,通过使固定接点22b、导电体22a及母线22c的厚度变薄,从而还具有能够提高接点板22的加工形状的自由度这样的优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连接器端子22d由多层构成而壁厚比固定接点22b的壁厚厚。因此,不用预先准备具有与连接器端子22d对应的厚度的部分和与固定接点22b对应的厚度的部分的金属导体板,就能够形成连接器端子22d的厚度和固定接点22a的厚度不同的接点板22。其结果是,能够得到可实现成本的降低且更容易制造的接点板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接器端子22d成为将板状的构件折弯的形状,由此正面观察下成为两层,从而形成为比固定接点22b的壁厚厚。因此,仅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折弯加工,就能够将连接器端子22d形成为比固定接点22b、导电体22a及母线22c厚度厚。即,能够更容易形成连接器端子22d的厚度与固定接点22a的厚度不同的接点板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连接器端子22d的形状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两侧折弯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连接器端子22d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台阶的情况,能够使连接器端子22d的宽度方向两侧变得更加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端子22d形成以板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连接器端子22d延伸的方向)为轴而折弯的形状。这样,若以板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为轴进行折弯,则能够使连接器端子22d的折弯部分难以打开。
并且,若使用这样的接点板22来制造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则能够容易制造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且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1的制造成本降低。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使连接器端子22d的形状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两侧折弯的形状,但也可以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一侧折弯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可以使连接器端子22d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一侧折弯的形状。如图10所示,这样的连接器端子22d通过将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的一端部22f折弯并与另一端侧重合来形成。即使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若使连接器端子22d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一侧折弯的形状,则仅对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22e的一个部位进行弯曲加工就能够形成,从而能够更容易加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出了连接器端子22d由两层构成的结构,但也可以为三层以上。
另外,还可以通过将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弯曲加工成涡旋状而形成多层的连接器端子,还可以通过将连接器端子形成预定部的两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折弯而折弯成三层来形成连接器端子。
另外,固定接点和连接器端子不需要使用一张金属导体板而一体形成,例如,可以将连接器端子和导电体一体形成,且在导电体上与该导电体不同体地形成固定接点。
另外,躯体部或罩等细小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变更。

Claims (5)

1.一种接点板,其具备固定接点、经由导电部而与所述固定接点连结并将所述固定接点的接点状态向外部输出的连接器端子,所述接点板的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点及连接器端子通过对一张金属导体板进行加工而形成,
所述固定接点突出设置在板状的导电体上,
所述连接器端子具有通过将板状的构件折弯而形成的多层结构,且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壁厚比所述固定接点的壁厚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一侧折弯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将板状的构件的两侧折弯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端子形成为以板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为轴而折弯的形状。
5.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板;
将所述接点板的至少固定接点收容的壳体;
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且根据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杆的切换操作而在所述壳体内转动的可动体。
CN201310258255.3A 2012-07-20 2013-06-26 接点板、及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8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1090 2012-07-20
JP2012161090A JP6025114B2 (ja) 2012-07-20 2012-07-20 自動変速機用コントロール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8835A CN103578835A (zh) 2014-02-12
CN103578835B true CN103578835B (zh) 2017-04-26

Family

ID=50050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825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8835B (zh) 2012-07-20 2013-06-26 接点板、及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25114B2 (zh)
KR (1) KR20140011939A (zh)
CN (1) CN10357883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15187A2 (en) * 2001-11-21 2003-05-28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230922A (zh) * 2007-01-26 2008-07-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切换器
CN101409170A (zh) * 2007-10-11 2009-04-15 朝日电装株式会社 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2962A (ja) * 1996-04-16 1997-10-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接点一体形端子付電子部品
JP2008097935A (ja) * 2006-10-10 2008-04-24 Mic Electron Co シートスイッチ
JP2011038568A (ja) * 2009-08-07 2011-02-2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自動変速機用コントロール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15187A2 (en) * 2001-11-21 2003-05-28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230922A (zh) * 2007-01-26 2008-07-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切换器
CN101409170A (zh) * 2007-10-11 2009-04-15 朝日电装株式会社 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25114B2 (ja) 2016-11-16
CN103578835A (zh) 2014-02-12
KR20140011939A (ko) 2014-01-29
JP2014022242A (ja) 2014-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90551B2 (en) Fitting equippe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heet
JP4834605B2 (ja) 外導体端子
JP5008492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362296B2 (ja) 端子金具
DE102006049652B4 (de) Anschlussstück
CN103069651B (zh) 压接端子
EP2385586A1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7851931B (zh) 杆式连接器
JP2006269150A (ja) 端子金具の製造方法及び該端子金具
US20170129423A1 (en) Shielded conductive path
CN105390855A (zh) 杆式连接器
CN103578835B (zh) 接点板、及使用了该接点板的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DE102015001530B4 (de) Fluiddichter 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US20200203900A1 (en) Connector
JP2009164066A (ja) コネクタ端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US9846447B2 (en) Hollow operating lev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8429071A (zh) 连接器
US9748721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nnector terminals
US9705227B2 (en) Plug contact element having a fold-over layer
CN103363089B (zh) 自动变速器用控制开关
JP6141104B2 (ja) 一次ロックランスを備えたコネクタ構成部分を製造する方法並びに該方法により製造可能なコネクタ構成部分
JP2018181530A (ja) 導電部材
JP6005012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US20160293323A1 (en) Coil end connecting structure
JP5211983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30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