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3327B - 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3327B
CN103573327B CN201310320342.7A CN201310320342A CN103573327B CN 103573327 B CN103573327 B CN 103573327B CN 201310320342 A CN201310320342 A CN 201310320342A CN 103573327 B CN103573327 B CN 103573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ump
oil
storage room
storage
lubricating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20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3327A (zh
Inventor
吉田均
吉田哲也
水野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73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3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3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33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其以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容易地进行从油底壳内排油,同时抑制在暖机运行时润滑油在内部油底壳内与外部油底壳内之间流通。该油底壳在外部油底壳4的底壁上设置内部油底壳5而构成油底壳3,在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上形成有T字状地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2,在外部油底壳4的底壁与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之间设置局部间隙,在该间隙上方的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设置连通孔5a,同时在间隙的端部,在从连通孔25分离的位置上设有相对于第二储存室而开口的开口部24,并具备连通第一储存室6和第二储存室7的连通路径23,同时面向第二储存室7而在外部油底壳4上具备排油孔20。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内部油底壳和外部油底壳的双重结构的油底壳。
背景技术
作为设于发动机的下部而储存润滑油的油底壳,在外部油底壳内设置内部油底壳而构成的双重结构的油底壳已经广为人知。
在具有该双重结构的油底壳的发动机中,在内部油底壳内形成有可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存室,在内部油底壳与外部油底壳之间形成有可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存室。并且,成为一种从第一储存室经由滤网而吸出润滑油,进而供给发动机内的需要润滑的部位,再返回至第一储存室而使其循环的构成,第一储存室和第二储存室经由热力阀而可以连通。而且,在如暖机运行时这样的低温时,热力阀成为关闭状态,仅使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循环,谋求润滑油的温度快速地上升,同时在高温时,热力阀成为打开状态而使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连通,具有使可循环的润滑油量增大而防止润滑油的温度过度地上升的功能(参照日本国特开2006-207521号公报(以下,专利文献1)。
可是,在油底壳的底部,为了在更换润滑油时从油底壳内抽出润滑油而设有排油孔,该排油孔由排油塞闭塞。而且,在如上述那样双重结构的油底壳中,在从油底壳内排油时,要求不仅是外部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可排出,而且内部油底壳内(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也可以排出。
于是,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在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上设有小直径的排油孔。
另外,除此之外,还考虑了如下的方法:在内部油底壳和外部油底壳上,分别将排油孔设置在同轴上,由闭塞内部油底壳的排油孔的内部油塞和闭塞外部油底壳的排油孔的外部油塞构成排油塞,在排油时,卸下内部油塞和外部油塞双方而可以从内部油底壳和外部油底壳双方排出润滑油。
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如果单纯地在内部油底壳上设置排油孔,则存在润滑油总是在内部油底壳内与外部油底壳内之间流通,在暖机运行时妨碍内部油底壳内的润滑油的温度上升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由内部油塞和外部油塞构成排油塞时,具有排油塞的结构复杂化而引起成本增加,同时排油塞的卸取、尤其是内部油塞的卸取困难,在排油时引起工序数增加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容易地进行从油底壳内排油,同时抑制在暖机运行时在内部油底壳内与外部油底壳内之间热移动的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其在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上设置内部油底壳而构成油底壳,在内部油底壳内具有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存室,且在外部油底壳与内部油底壳之间具有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存室;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具备限制单元,该限制单元在润滑油不到规定温度时限制在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的润滑油的流通;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具有润滑油的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吸入储存于第一储存室或第二储存室的任一个中的润滑油,供给发动机的润滑部位后,再返回至所述一个储存室,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与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之间以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储存室开口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局部间隙,且在与该间隙相对的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上设置连通孔,由开口部、间隙和连通孔形成连通第一储存室和第二储存室的连通路径,在外部油底壳上针对第二储存室而配备能够排出第二储存室内的润滑油的排油孔。
另外,连通路径的间隙可以作为由在内部油底壳的底壁的一部分上向离开外部油底壳的底壁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和外部油底壳的底壁包围的空间而形成。
另外,吸入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的吸入口可以设于内部油底壳内,吸入口与连通孔沿水平方向互相分离地配置。
另外,可以在内部油底壳上设置贯通第一储存室和第二储存室的贯通孔,限制单元是开闭贯通孔的开闭单元,突出部形成在开闭单元与吸入口之间。
另外,排油孔可以设于外部油底壳的侧壁下部,连通孔位于所述排油孔的下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由于在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与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之间设有局部间隙而设置连通第一储存室和第二储存室的连通路径,因而通过从设于外部油底壳的排油孔排出第二储存室内的润滑油,能够经由连通路径而排出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能够容易地进行油底壳整体的排油。
另外,连通第一储存室和第二储存室的连通路径并不是在内部油底壳上单纯地打开孔而设置的,而是在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与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之间局部地设置间隙,在互相分离的位置上使其与第一储存室和第二储存室连通而形成,因而润滑油难以在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流通。所以,在润滑油不到规定温度时,润滑油在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的流通由限制单元限制,在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与第二储存室内的润滑油之间的热移动以简单的构成就可以被抑制。因此,能够在润滑油不到规定温度时抑制储存于被循环的第一或者第二储存室内的任一个的润滑油的温度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由于将连通路径的间隙作为由使内部油底壳的底部的一部分向从外部油底壳的底壁分离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和外部油底壳的底壁包围的空间而形成,因而能够不变更外部油底壳的形状或者增加部件个数,容易地在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与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之间设置间隙,进而形成连通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由于吸入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的吸入口设于内部油底壳内,吸入口和连通孔在沿水平方向互相分离地配置,因而抑制经由连通路径而吸入第二储存室内的润滑油。因此,在润滑油不到规定温度而由限制单元限制润滑油在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的流通时,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从吸入口吸入的润滑油的温度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由于突出部形成在对设于内部油底壳的贯通孔进行开闭的开闭单元与吸入口之间,因而在润滑油成为规定温度以上而贯通孔开放,进而在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润滑油可以流通时,从第二储存室流入至第一储存室的低温的润滑油就难以从吸入口被吸入。即,从贯通孔流入的润滑油在突出部的跟前暂时停滞,因而能够抑制由低温的润滑油从吸入口被吸入引起的润滑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采用了本发明的油底壳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的结构概况的纵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油底壳的连通孔、滤网以及热力阀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图1是示出采用了本发明的油底壳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1的结构概况的纵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1的气缸体2的下部,设有用于储存润滑油的油底壳3。
油底壳3成为由上部开口为大致矩形状的外部油底壳4和内部油底壳5构成的双重结构的油底壳3。
内部油底壳5比外部油底壳4小,被配置在外部油底壳4内,在其内部具有可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存室6。
内部油底壳5的底部载置于外部油底壳4的底壁4a上,在一部分上连接。内部油底壳5在下部以及上下方向中间部比外部油底壳4在侧向上小地形成,上部变宽而成为与外部油底壳4大致相同的大小。所以,在外部油底壳4与内部油底壳5之间,设有可以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存室7。
在内部油底壳5内,设置有用于吸入润滑油的滤网10。滤网10经由配管12而连接于设在气缸体2上的油泵11。内部油底壳5内的润滑油由随着发动机1的运转而工作的油泵11供给至发动机1内的动阀装置等各润滑部,在将该润滑部润滑之后,就会向内部油底壳5内落下而返回。
滤网10的吸入口13配置在接近于内部油底壳5内的底壁5a的位置,以便在内部油底壳5内的润滑油的储存量下降时,也可以吸入润滑油。
另外,在沿内部油底壳5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侧壁5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上,设置连通第一储存室6和第二储存室7的贯通孔14,同时设有使该贯通孔14开闭的热力阀门15(限制单元、开闭单元)。
热力阀门15根据储存于第一储存室6的润滑油的温度不同而进行开闭动作。详细而言,热力阀门15按如下方式被设定:在润滑油的温度比规定温度(例如摄氏80度)低的温度即发动机1为暖机状态时进行关闭动作;在为比规定温度高温时,进行打开动作。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3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3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如图2,3所示,在外部油底壳4的侧壁4b下部,设有连通外部油底壳4内的第二储存室7与外部的排油孔20,同时设有可闭塞该排油孔20的排油塞2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向上方T字状地突出而形成有突出部22。突出部22的宽度为大致1cm,突出高度为数mm左右。而且,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和外部油底壳4的底壁4a在突出部22以外的部位接触,通过点焊等而被连接。由此,在突出部22上,在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与外部油底壳4的底壁4a之间形成有T字形的间隙23。
形成在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上的突出部22在内部油底壳5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具有与配置有热力阀门15的侧壁5b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和从该部位22a的中央部开始向相对于热力阀门15离开的方向(图中右方)延伸的部位22b。
在突出部22的各部位22a、22b的端部,分别面向第二储存室而设有开口部24。
另外,在突出部22的沿从热力阀门15离开的方向延伸的部位22b的端部附近上面,设有连通突出部22内的间隙23和第一储存室6的直径7mm左右的连通孔25。该连通孔25的上下位置位于被设于外部油底壳4的侧壁4b下部的排油孔20的下端位置hb的下方。
因此,第一储存室6和第二储存室7经由由间隙23、开口部24以及连通孔25构成的连通路径26而连通,润滑油可以从第一储存室6通过连通路径26而流入至第二储存室7。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部油底壳5的连通孔25、滤网10以及热力阀15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滤网10的吸入口13与设于T字状的突起部22的、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开始向图中右方延伸的部位22b的端部附近的连通孔24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另外,吸入口13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更靠近图中右方,将贯通孔14开闭的热力阀门15相对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更位于图中左方。即,连通孔24相隔吸入口13而位于与贯通孔14相反一侧。
通过这种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暖机运行时,由于热力阀门15为关闭状态,因而仅使用第一储存室6内的润滑油就可以进行发动机1的润滑。因此,以比较少量的润滑油而循环,因而能够使润滑油快速地进行温度上升而确保润滑性能。
另一方面,在进行从油底壳3排出润滑油的排油作业时,只要卸下紧固于外部油底壳4上的排油塞21就可以。
通过卸下排油塞21,内部油底壳5与外部油底壳4之间的第二储存室7内的润滑油被排出。另外,由于第一储存室6与第二储存室7在下部经由连通路径25而连通,因而在第二储存室7内的润滑油被排出时,第一储存室6内的润滑油也被排出。由此,通过卸下被紧固于外部油底壳4上的排油塞21,就能够从第一储存室6内和第二储存室7内两方排出润滑油。
而且,由于构成连通第一储存室6和第二储存室7的连通路径26的间隙23被形成为T字型,因而与单纯地在内部油底壳5上设置孔的情况比较而成为复杂的路径,并且与流路截面积变得比较窄相互配合,成为润滑油在第一储存室6和第二储存室7之间难以循环的形状。因此,在第一储存室6内的润滑油和第二储存室7内的润滑油之间的热移动就难以进行,在发动机1运行时,尤其是在热力阀门15为关闭状态的暖机运行时,能够抑制第一储存室6内的润滑油的温度下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形成为T字状地突出的形状,从而能够在内部油底壳5与外部油底壳4之间容易地设置间隙23而形成连通路径26。另外,由于堵塞用于排出润滑油的排油孔20的排油塞21只要仅在外部油底壳4上设置就可以,因而能够形成为简单的构成,在具有外部油底壳5和内部油底壳4的双重结构的油底壳1中,排出润滑油的排油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突出部22的突出高度以比排油孔20的下端低的方式而形成,因而在排油作业时能够减少残留于内部油底壳5的内部的润滑油。
另外,连通间隙23与第一储存室6的连通孔25被设置于突出部22的沿从热力阀门15分离的方向延伸的部位22b的端部附近,并且被配置在内部油底壳5的底壁5a的右方,滤网10的吸入口13比连通孔25更位于突出部2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一侧,连通孔25和吸入口13分离而配置,因而就难以从滤网10的吸入口13经由连通路径26而吸入第二储存室7内的润滑油。所以,在暖机运行时这样的低温时,热力阀门15为关闭状态时,抑制了第二储存室7内的低温的润滑油的吸入,进而能够谋求润滑油快速地升温。
另外,与突出部2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相比,滤网10的吸入口13更位于右方,而热力阀门15被配置在突出部2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22a的左方,因而在例如刚刚暖机运行之后热力阀门15进行打开动作时,储存于第二储存室7内的低温的润滑油也难以立即从吸入口13被吸入。此时,通过贯通孔14而流入至第一储存室6内的低温的润滑油在突出部22的跟前暂时停滞而在与第一储存室6内的比较高温的润滑油混合之后从吸入口13被吸入,因而能够充分地确保润滑性能。另外,即使是由于故障等,热力阀门15在低温时尚未充分地闭塞的情况下,抑制了比第一储存室6内低温的可能性更高的第二储存室7内的润滑油的吸入,能够确保润滑性能。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突出部22的形状也可以是T字型以外的形状,只要是连通第一储存室6与第二储存室7的连通路径26为复杂的形状,在连通路径26上循环的润滑油难以循环的形状就可以。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作为由内部油底壳与外部油底壳构成的双重结构的发动机的油底壳。
符号说明
1、发动机 3、油底壳
4、外部油底壳 5、内部油底壳
6、第一储存室 7、第二储存室
13、吸入口 14、贯通孔
15、热力阀门(限制单元、开闭单元) 20、排油孔
23、间隙 24、开口部
25、连通孔 26、连通路径

Claims (4)

1.一种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其在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上设置内部油底壳而构成油底壳,在所述内部油底壳内具有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存室,且在所述外部油底壳与所述内部油底壳之间具有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存室,
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具备限制单元,所述限制单元在所述润滑油不到规定温度时限制在所述第一储存室与所述第二储存室之间的所述润滑油的流通,
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具有所述润滑油的循环路径,所述循环路径吸入储存于所述第一储存室或所述第二储存室的任一个中的所述润滑油,供给发动机的润滑部位后,再返回至所述第一储存室或所述第二储存室的所述任一个,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油底壳的底壁与所述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之间以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储存室开口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局部间隙,且在与该间隙相对的所述内部油底壳的底壁上设置连通孔,由所述开口部、所述间隙和所述连通孔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储存室和所述第二储存室的连通路径,
在所述外部油底壳上针对所述第二储存室而配备能够排出所述第二储存室内的润滑油的排油孔,
所述连通路径的所述间隙作为由在所述内部油底壳的底壁的一部分上向离开所述外部油底壳的底壁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和所述外部油底壳的底壁包围的空间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吸入所述第一储存室内的润滑油的吸入口设于所述内部油底壳内,所述吸入口与所述连通孔沿水平方向互相分离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油底壳上设置贯通所述第一储存室和所述第二储存室的贯通孔,所述限制单元是开闭所述贯通孔的开闭单元,
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开闭单元与所述吸入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孔设于所述外部油底壳的侧壁下部,
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排油孔的下方。
CN201310320342.7A 2012-07-26 2013-07-26 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3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6002A JP5979360B2 (ja) 2012-07-26 2012-07-26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構造
JP2012-166002 2012-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3327A CN103573327A (zh) 2014-02-12
CN103573327B true CN103573327B (zh) 2017-03-22

Family

ID=5004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2034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3327B (zh) 2012-07-26 2013-07-26 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79360B2 (zh)
CN (1) CN103573327B (zh)
TW (1) TWI6100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5822B2 (ja) * 2014-11-13 2018-04-25 太平洋工業株式会社 二槽オイルパンのインナーパン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7822A (zh) * 2005-03-08 2008-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CN101072928B (zh) * 2004-10-05 2011-01-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油盘及润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0143U (zh) * 1976-09-10 1978-04-07
JPS54147343U (zh) * 1978-04-05 1979-10-13
JPS6319578Y2 (zh) * 1980-12-22 1988-06-01
JPS5862112U (ja) * 1981-10-21 1983-04-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貯油構造
JPS60185011U (ja) * 1984-05-18 1985-12-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構造
JP2001152825A (ja) * 1999-11-25 2001-06-0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
JP2006077696A (ja) * 2004-09-10 2006-03-23 Toyota Motor Corp 二槽式オイルパン
JP2006207521A (ja) * 2005-01-31 2006-08-10 Toyota Motor Corp 潤滑装置
JP2007211593A (ja) * 2006-02-07 2007-08-23 Toyota Motor Corp 潤滑装置
JP2009085158A (ja) * 2007-10-02 2009-04-23 Toyota Motor Corp 潤滑装置、オイル貯留装置、及びオイルパン仕切装置
JP5044478B2 (ja) * 2008-05-19 2012-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貯留装置
JP2010106711A (ja) * 2008-10-29 2010-05-13 Toyota Motor Corp 二槽オイルパ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2928B (zh) * 2004-10-05 2011-01-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油盘及润滑装置
CN101137822A (zh) * 2005-03-08 2008-03-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79360B2 (ja) 2016-08-24
JP2014025407A (ja) 2014-02-06
CN103573327A (zh) 2014-02-12
TWI610020B (zh) 2018-01-01
TW201420872A (zh) 2014-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7822B (zh)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US20100300395A1 (en) Oil pan structure and separator for partitioning oil pan
CN103573327B (zh) 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KR20060051090A (ko) 스트레이너
CN101389832A (zh) 内燃机的油底壳结构
CN103322174B (zh)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CN104949406A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
CN104718382A (zh) 组合式储液器和接纳器箱体
JP4582115B2 (ja) オイルパン構造
KR102238061B1 (ko) 내연 기관의 오일 저장탱크
JP2007291893A (ja) オイルタンク
CN102141328A (zh) 带有多个回油孔的储液罐
US10030759B2 (en) Breather device
JP2006105126A (ja) 多槽式オイルパン構造
CN106988828A (zh) 双层油箱的干式油底壳
JP2019215027A (ja) オイルストレーナ
CN202867232U (zh) 压缩机的排气管及使用该排气管的压缩机
JP2015155672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回路
JP2010059818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
ES2372910T3 (es) Dispositivo de recuperación del aceite contenido en los gases de combustión con eficacia mejorada.
US9394856B2 (en) Oil separator for separating oil from blow-by ga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315822B2 (ja) 二槽オイルパンのインナーパン
JP2014005781A (ja)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JP2014088801A (ja) 内燃機関
JP7157011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付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