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5604A -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15604A CN103515604A CN201210206979.9A CN201210206979A CN103515604A CN 103515604 A CN103515604 A CN 103515604A CN 201210206979 A CN201210206979 A CN 201210206979A CN 103515604 A CN103515604 A CN 1035156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licon nanowires
- graphene
- composite material
- nano
- graphene compo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所述硅纳米线形成在所述石墨烯上,且所述硅纳米线将所述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这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在石墨烯上形成硅纳米线,能够有效地降低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硅纳米线的弯曲变形。相对于传统的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的硅材料,这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该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采用该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储能技术和储能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锂离子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性能,负极材料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用石墨,而石墨的理论容量最高仅为372mAh/g,这大大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容量器件的需求。硅以高比能量(4200mAh/g)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硅作为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的优势,但它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最高体积膨胀率达到300%,这会导致电极材料粉末化,活性物质内部丧失电接触,电极容量迅速衰减,从而缩短锂离子电池的寿命,这是硅材料进行应用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采用该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一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所述石墨烯、所述硅纳米线和所述纳米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10~100:5~50:1;
所述硅纳米线形成在所述石墨烯上,且所述硅纳米线将所述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金属颗粒的粒径为10nm~20nm;
所述纳米金属颗粒为纳米铁颗粒、纳米金颗粒、纳米铂颗粒和纳米铜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硅纳米线的直径为15nm~30nm。
一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氧化石墨;
在保护气体的氛围下,将所述氧化石墨加热至700℃~950℃,制得石墨烯;
将所述石墨烯与纳米金属颗粒按照质量比为10~100:1混匀后,置于压力低于130pa的四氢化硅和所述保护气体的混合氛围下,以2℃/min~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50℃~850℃,并保温1h~2h,制得所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得石墨烯的步骤中,将氧化石墨以5℃/min~2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00℃~950℃后保温1h~2h,然后在保护气体氛围下冷却后制得石墨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气体为氩气、氮气或氦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低于130pa的四氢化硅和所述保护气体的混合氛围为:流速为100mL/min~200mL/min 的保护气体和流速为200mL/min~300mL/min的四氢化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氧化石墨通过如下步骤制得:
将石墨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质量分数为65%的浓硝酸的混合溶液中,在冰水混合浴中搅拌,之后再慢慢地往混合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接着将混合液加热至80℃~90℃保持0.5h~1h,接着加入去离子水并使得混合液温度在80℃~90℃保持0.5h~1h,对石墨在高温下进一步进行氧化,得到氧化石墨。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复合电极片,所述复合电极片包括基片以及涂覆在所述基片上的浆料层;所述浆料层由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混合形成;所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所述硅纳米线形成在所述石墨烯上,且所述硅纳米线将所述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浆料层由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按照质量比85:5:10混合形成。
这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在石墨烯上形成硅纳米线,能够有效地降低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硅纳米线的弯曲变形,同时硅纳米线与石墨烯粘附性较高,使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作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可逆容量较高,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同时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的硅材料,这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一实施方式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
纳米金属颗粒作为硅纳米线生长的催化剂。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的硅纳米线形成在石墨烯上,且硅纳米线将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这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在石墨烯上形成硅纳米线,能够有效地降低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硅纳米线的弯曲变形,同时硅纳米线与石墨烯粘附性较高,使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作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可逆容量较高,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同时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的硅材料,这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
纳米金属颗粒的粒径可以为10nm~20nm。
纳米金属颗粒选择可以作为催化剂的纳米金属颗粒即可,一般可以为纳米铁颗粒、纳米金颗粒、纳米铂颗粒和纳米铜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硅纳米线的直径可以为15nm~30nm。
石墨烯、硅纳米线和纳米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10~100:5~50:1。
如图1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的上述石墨烯/纳米碳纤维复合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提供氧化石墨。
氧化石墨可以直接购买得到,也可以采用石墨制备得到。
下面提供一种采用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的方法,具体如下:
选择纯度至少为99.5%的石墨,将石墨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质量分数为65%的浓硝酸的混合溶液中,在冰水混合浴中搅拌,之后再慢慢地往混合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对石墨进行氧化,接着将混合液加热至80℃~90℃保持0.5h~1h,接着加入去离子水并使得混合液温度在80℃~90℃保持0.5h~1h,对石墨在高温下进一步进行氧化,最后加入过氧化氢除去高锰酸钾,抽滤,用稀盐酸和去离子水对固体物进行反复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
浓硫酸、浓硝酸和高锰酸钾的加入量依据石墨的量而定,可以选择石墨、浓硫酸、浓硝酸和高锰酸钾的比例关系约为1:85~95:24~25:3~6,其中,石墨和高锰酸钾的单位为g,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单位为mL。
S20、在保护气体的氛围下,将S10得到的氧化石墨加热至700℃~950℃,制得石墨烯。
将氧化石墨以5℃/min~2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00℃~950℃后保温1h~2h,然后在保护气体氛围下冷却后制得石墨烯。
保护气体可以为氩气或氮气、氦气。
保护气体气氛可以为流速为150mL/min~300mL/min的保护气体形成。
S30、将S20得到的石墨烯与纳米金属颗粒按照质量比为10~100:1混匀后,置于压力低于130pa的四氢化硅和上述保护气体的混合氛围下,以2℃/min~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50℃~850℃,并保温1h~2h,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压力低于130pa的四氢化硅和保护气体的混合氛围为:流速为100mL/min~200mL/min的保护气体和流速为200mL/min~300mL/min的四氢化硅。
纳米金属颗粒的粒径可以为10nm~20nm。
纳米金属颗粒作为催化剂,催化硅纳米线生长,四氢化硅分解后形成的硅附着在纳米金属颗粒表面,从而使得制得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硅纳米线形成在石墨烯上,且硅纳米线将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纳米金属颗粒选择可以作为催化剂的纳米金属颗粒即可,一般可以为纳米铁颗粒、纳米金颗粒、纳米铂颗粒和纳米铜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制得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硅纳米线的直径一般为15nm~30nm。
上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储能器件领域,下面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电解液和电芯,电解液和电芯均设置在壳体内。
电芯包括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对电极以及用于隔开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和对电极的隔膜。
对电极可以选择锂片。
电解液的电解质采用锂离子电池常用电解质LiPF6,LiBF4,LiTFSI(LiN(SO2CF3)2)和LiFSI(LiN(SO2F)2)中的至少一种。电解液的溶剂采用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和乙腈中的至少一种。
电解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一般为1mol/L。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包括基片以及涂覆在基片上的浆料层。
基片可以选择铜箔等材料。
浆料层为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混合形成。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如上所述,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硅纳米线形成在石墨烯上,且硅纳米线将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纳米金属颗粒的粒径可以为10nm~20nm。
纳米金属颗粒可以为纳米铁颗粒、纳米金颗粒、纳米铂颗粒和纳米铜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硅纳米线的直径可以为15nm~30nm。
石墨烯与纳米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10~100:1。
粘接剂可以为聚偏氟乙烯。
导电剂可以为乙炔黑。
浆料层一般为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按照质量比85:5:10混合形成。
这种锂离子电池的采用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上有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在石墨烯上形成硅纳米线,能够有效地降低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硅纳米线的弯曲变形,同时硅纳米线与石墨烯粘附性较高,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容量较高且循环性能得到提高,同时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相对于采用传统硅材料作为电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这种锂离子电池在嵌锂和脱锂的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较小。
此外,还提供一种上述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聚偏氟乙烯粘结剂以及导电剂乙炔黑混合均匀,得到浆料。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可以按照质量比85:5:10混合。
然后,将浆料涂覆在基片上,经干燥、切片处理,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
基片可以选择铜箔等材料。
最后,提供对电极,将对电极、隔膜和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按照顺序叠片组装成电芯,再用壳体密封电芯,随后往设置在电池壳体上的注液口往电池壳体里注入电解液,密封注液口,得到锂离子电池。
对电极可以为锂片。
电解液的电解质采用锂离子电池常用电解质LiPF6,LiBF4,LiTFSI(LiN(SO2CF3)2)和LiFSI(LiN(SO2F)2)中的至少一种。电解液的溶剂采用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和乙腈中的至少一种。
电解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一般为1mol/L。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称取1g纯度为99.5%的石墨加入由90mL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和25mL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5%)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将混合物置于冰水混合浴中搅拌20min,再慢慢地往混合物中加入6g高锰酸钾,搅拌1h,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85℃并保持30min,之后加入92mL去离子水继续在85℃下保持30min,最后加入10mL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30%),搅拌10min,对混合物进行抽滤,再依次分别用100mL稀盐酸和150mL去离子水对固体物进行洗涤,共洗涤三次,最后固体物质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氧化石墨。
将得到的氧化石墨置于氩气(流速:200mL/min)氛围下,以15℃/min升温速率将混合物周围的温度升至900℃,并保持2h,最后在氩气(流速:20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石墨烯。
将0.5g得到的石墨烯与0.01g粒径为15nm的纳米铁颗粒混合,研磨2h后将混合物置于氩气(流速:200mL/min)和四氢化硅(流速:200mL/min)的混合气体气氛、压力为100Pa的环境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墨烯的环境温度升至800℃,保持1h,最后在氩气(流速:20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实施例2
称取2g纯度为99.5%的石墨加入由190mL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和48mL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5%)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将混合物置于冰水混合浴中搅拌20min,再慢慢地往混合物中加入8g高锰酸钾,搅拌1h,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85℃并保持30min,之后加入180mL去离子水继续在85℃下保持30min,最后加入12mL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30%),搅拌10min,对混合物进行抽滤,再依次分别用200mL稀盐酸和300mL去离子水对固体物进行洗涤,共洗涤三次,最后固体物质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氧化石墨。
将得到的氧化石墨置于氮气(流速:150mL/min)氛围下,以20℃/min升温速率将混合物周围的温度升至800℃,并保持2h,最后在氮气(流速:15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石墨烯。
取1g得到的石墨烯与0.01g粒径为20nm的纳米铁颗粒混合,研磨1h后置于氮气(流速:150mL/min)和四氢化硅(流速:200mL/min)的混合气体气氛、压力为110Pa的环境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墨烯的环境温度升至700℃,保持1h,最后在氮气(流速:15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实施例3
称5g纯度为99.5%的石墨加入由420mL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和120mL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5%)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将混合物置于冰水混合浴中搅拌20min,再慢慢地往混合物中加入20g高锰酸钾,搅拌1h,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85℃并保持30min,之后加入460mL去离子水继续在85℃下保持30min,最后加入40mL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30%),搅拌10min,对混合物进行抽滤,再依次分别用300mL稀盐酸和500mL去离子水对固体物进行洗涤,共洗涤三次,最后固体物质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氧化石墨。
将得到的氧化石墨置于氦气(流速:300mL/min)氛围下,以20℃/min升温速率将混合物周围的温度升至950℃,并保持1h,最后在氦气(流速:20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石墨烯。
取2g得到的石墨烯与0.05g粒径为10nm的纳米铁颗粒混合,研磨3h后将混合物置于氦气(流速:100mL/min)和四氢化硅(流速:300mL/min)的混合气体气氛、压力为90Pa的环境中,以10℃/min的升温速率将石墨烯的环境温度升至750℃,保持2h,最后在氦气(流速:10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实施例4
称取1g纯度为99.5%的石墨加入由90mL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和25mL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5%)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将混合物置于冰水混合浴中搅拌20min,再慢慢地往混合物中加入3g高锰酸钾,搅拌1h,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85℃并保持30min,之后加入95mL去离子水继续在85℃下保持30min,最后加入9mL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30%),搅拌10min,对混合物进行抽滤,再依次分别用100mL稀盐酸和150mL去离子水对固体物进行洗涤,共洗涤三次,最后固体物质在60℃真空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氧化石墨。
将得到的氧化石墨置于氩气(流速:200mL/min)氛围下,以20℃/min升温速率将混合物周围的温度升至700℃,并保持2h,最后在氩气(流速:20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石墨烯。
取0.5g得到的石墨烯与0.05粒径为12nm的纳米铁颗粒混合,研磨3h后将混合物置于氩气(流速:100mL/min)和四氢化硅(流速:250mL/min)的混合气体气氛、压力为130Pa的环境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将石墨烯的环境温度升至800℃,保持1h,最后在氩气(流速:100mL/min)氛围下降至室温,得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实施例5
按照质量比为85:5:10的比例,将实施例1制备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聚偏氟乙烯以及乙炔黑混合均匀,得到浆料。
将浆料涂覆在铜箔上,经干燥、切片处理,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
以锂片作为对电极,将锂片、隔膜和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按照顺序叠片组装成电芯,再用电池壳体密封电芯,随后往设置在电池壳体上的注液口往电池壳体里注入1mol/L的LiPF6/碳酸二甲酯电解液,密封注液口,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6
按照质量比为85:5:10的比例,将实施例2制备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聚偏氟乙烯以及乙炔黑混合均匀,得到浆料。
将浆料涂覆在铜箔上,经干燥、切片处理,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
以锂片作为对电极,将锂片、隔膜和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按照顺序叠片组装成电芯,再用电池壳体密封电芯,随后往设置在电池壳体上的注液口往电池壳体里注入1mol/L的LiBF4/碳酸二乙酯电解液,密封注液口,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7
按照质量比为85:5:10的比例,将实施例3制备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聚偏氟乙烯以及乙炔黑混合均匀,得到浆料。
将浆料涂覆在铜箔上,经干燥、切片处理,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
以锂片作为对电极,将锂片、隔膜和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按照顺序叠片组装成电芯,再用电池壳体密封电芯,随后往设置在电池壳体上的注液口往电池壳体里注入1mol/L的LiTFSI/碳酸丙烯酯电解液,密封注液口,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8
按照质量比为85:5:10的比例,将实施例4制备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聚偏氟乙烯以及乙炔黑混合均匀,得到浆料。
将浆料涂覆在铜箔上,经干燥、切片处理,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
以锂片作为对电极,将锂片、隔膜和制得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电极片按照顺序叠片组装成电芯,再用电池壳体密封电芯,随后往设置在电池壳体上的注液口往电池壳体里注入1mol/L的LiFSI/碳酸乙烯酯/乙腈电解液,密封注液口,得到锂离子电池。
性能测定
分别对实施例5~8制得的锂离子电池在0.1C电流下进行充放电测试第2圈和第301圈所获得的储能容量。
测试结果如下:
比容量(第2圈)mAh/g | 比容量(第301圈)mAh/g | |
实施例5 | 1589 | 1399 |
实施例6 | 1725 | 1401 |
实施例7 | 1883 | 1411 |
实施例8 | 2059 | 1521 |
采用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较高,都在1500mAh/g以上,特别是循环300圈后容量保持率都73%以上,最高达到88%以上,明显高于采用传统硅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比电容保持率。
分别对实施例5~8制得的锂离子电池在0.1C电流下进行充放电测试第1圈的可逆容量和不可逆容量。
测试结果如下:
比容量(可逆容量)mAh/g | 比容量(不可逆容量)mAh/g | |
实施例5 | 1591 | 302 |
实施例6 | 1727 | 384 |
实施例7 | 1886 | 445 |
实施例8 | 2062 | 512 |
采用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容量都较高,都在80%以上,最高达到84%,明显高于采用传统硅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容量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所述石墨烯、所述硅纳米线和所述纳米金属颗粒的质量比为10~100:5~50:1;
所述硅纳米线形成在所述石墨烯上,且所述硅纳米线将所述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金属颗粒的粒径为10nm~20nm;
所述纳米金属颗粒为纳米铁颗粒、纳米金颗粒、纳米铂颗粒和纳米铜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纳米线的直径为15nm~30nm。
4.一种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氧化石墨;
在保护气体的氛围下,将所述氧化石墨加热至700℃~950℃,制得石墨烯;
将所述石墨烯与纳米金属颗粒按照质量比为10~100:1混匀后,置于压力低于130pa的四氢化硅和所述保护气体的混合氛围下,以2℃/min~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50℃~850℃,并保温1h~2h,制得所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得石墨烯的步骤中,将氧化石墨以5℃/min~2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00℃~950℃后保温1h~2h,然后在保护气体氛围下冷却后制得石墨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体为氩气、氮气或氦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低于130pa的四氢化硅和所述保护气体的混合氛围为:流速为100mL/min~200mL/min的保护气体和流速为200mL/min~300mL/min的四氢化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通过如下步骤制得:
将石墨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质量分数为65%的浓硝酸的混合溶液中,在冰水混合浴中搅拌,之后再慢慢地往混合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接着将混合液加热至80℃~90℃保持0.5h~1h,接着加入去离子水并使得混合液温度在80℃~90℃保持0.5h~1h,对石墨在高温下进一步进行氧化,得到氧化石墨。
9.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复合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极片包括基片以及涂覆在所述基片上的浆料层;所述浆料层由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混合形成;所述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硅纳米线以及纳米金属颗粒;所述硅纳米线形成在所述石墨烯上,且所述硅纳米线将所述纳米金属颗粒包覆在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料层由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粘接剂以及导电剂按照质量比85:5:10混合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06979.9A CN103515604A (zh) | 2012-06-21 | 2012-06-21 |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06979.9A CN103515604A (zh) | 2012-06-21 | 2012-06-21 |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5604A true CN103515604A (zh) | 2014-01-15 |
Family
ID=49897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06979.9A Pending CN103515604A (zh) | 2012-06-21 | 2012-06-21 |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515604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32594A (zh) * | 2014-10-10 | 2015-02-04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WO2016142056A1 (de) * | 2015-03-06 | 2016-09-15 | Neutrino Deutschland Gmbh | Folie aus metall oder einer metalllegierung |
CN106532010A (zh) * | 2016-12-21 | 2017-03-22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 |
CN107394176A (zh) * | 2017-07-31 | 2017-11-2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CN114976053A (zh) * | 2022-06-09 | 2022-08-30 | 永安行常州氢能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石墨烯负载铂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101725A (zh) * | 2022-07-05 | 2022-09-23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硅纳米线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95993A (zh) * | 2005-07-12 | 2007-01-17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一种纳米硅线/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US20090176159A1 (en) * | 2008-01-09 | 2009-07-09 | Aruna Zhamu | Mixed nano-filament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CN101924211A (zh) * | 2010-08-19 | 2010-12-22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石墨烯/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
CN102299326A (zh) * | 2011-08-04 | 2011-12-2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石墨烯改性的磷酸铁锂/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
-
2012
- 2012-06-21 CN CN201210206979.9A patent/CN10351560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95993A (zh) * | 2005-07-12 | 2007-01-17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一种纳米硅线/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US20090176159A1 (en) * | 2008-01-09 | 2009-07-09 | Aruna Zhamu | Mixed nano-filament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CN101924211A (zh) * | 2010-08-19 | 2010-12-22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石墨烯/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
CN102299326A (zh) * | 2011-08-04 | 2011-12-2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石墨烯改性的磷酸铁锂/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32594A (zh) * | 2014-10-10 | 2015-02-04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WO2016142056A1 (de) * | 2015-03-06 | 2016-09-15 | Neutrino Deutschland Gmbh | Folie aus metall oder einer metalllegierung |
CN106532010A (zh) * | 2016-12-21 | 2017-03-22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 |
CN107394176A (zh) * | 2017-07-31 | 2017-11-2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CN114976053A (zh) * | 2022-06-09 | 2022-08-30 | 永安行常州氢能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石墨烯负载铂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976053B (zh) * | 2022-06-09 | 2024-03-08 | 常州永安行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石墨烯负载铂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101725A (zh) * | 2022-07-05 | 2022-09-23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硅纳米线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373566A1 (en) | Composit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Composit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of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5810914B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硫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489815B (zh) | 一种全固态锂硫电池用夹层及全固态锂硫电池 | |
CN102394305B (zh) | 一种泡沫铜氧化物/铜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99326A (zh) | 一种石墨烯改性的磷酸铁锂/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 |
CN105762360A (zh) | 石墨烯包覆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6356525B (zh) | 一种石墨烯原位生长FeOOH纳米阵列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0212183A (zh) | 一种粉体预锂化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3500822B (zh) | 炭改性纳米Li4Ti5O12与多孔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3515604A (zh) | 硅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
CN103515609B (zh) | Thaq/石墨烯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 |
CN106410153B (zh) | 一种氮化钛包覆钛酸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852028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 | |
CN103035881B (zh) | 石墨烯、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7331839A (zh) | 一种碳纳米管负载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
CN109309191A (zh) | 一种新型的长寿命储能锂离子电池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8832122A (zh) | 应用铜/石墨烯改善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方法 | |
CN105552336A (zh) | 一种水热法合成MnO2/NCNT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61690B (zh) | 通过掺杂石墨烯和二氧化钛提高二硫化钼充放电循环能力的方法 | |
CN103490040A (zh) | 钛酸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8039486A (zh) | 银耳状中空核壳结构五氧化二钒正极电极片及其扣式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 | |
CN107768641A (zh) | 一种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972151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 |
CN103579626A (zh) | 石墨烯/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64755B (zh) | 四氧化三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15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