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4874B - 轴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轴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4874B
CN103454874B CN201310210419.5A CN201310210419A CN103454874B CN 103454874 B CN103454874 B CN 103454874B CN 201310210419 A CN201310210419 A CN 201310210419A CN 103454874 B CN103454874 B CN 1034548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s
parts
axle portion
groove
por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04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4874A (zh
Inventor
池田修
池田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54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4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4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48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616Moulds having annular mould cavi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3/20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 F16D3/205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having two pi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4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for undercut art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6Hooke's joints or other joints with an equivalent intermediate member to which each coupling part is pivotally or slidably connected
    • F16D3/44Hooke's joints or other joints with an equivalent intermediate member to which each coupling part is pivotally or slidably connected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being connected to the coupling parts by ridges, pins, ball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between co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部件,能够进行与以往同等的旋转力传递并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拆装,而且能够高精度、简单地生产且抑制损坏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轴承部件(45)被配置在感光鼓(35)的端部且安装有轴部件(70),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体(46);保持部(50),其被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并能够保持及拆装地设置轴部件所具有的旋转力传递销(95);保持部具有:摆动槽(51b、55b),是沿筒状体的轴向延伸且相对地设置的至少两个槽,该槽的底具有相对于沿轴向的方向弯曲的曲面;导入槽(51a、55a),是一端与摆动槽连通且另一端与保持部的外侧连通的槽,被配置在比摆动槽更靠筒状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基座部(60),被设置在两个摆动槽的一端侧之间。

Description

轴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拆装地设置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处理盒、设置在该处理盒中的感光鼓单元、安装在感光鼓单元的感光鼓上的端部部件、构成端部部件的轴承部件及轴承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以下记作“装置主体”)能够拆装地具有处理盒。
处理盒是用于形成文字或图形等要显示的内容并将其转印到纸等记录介质上的部件。更具体来说,在处理盒中具有感光鼓,在此形成要转印的内容。另外,在处理盒中,为形成要向感光鼓转印的内容同时配置其他各种构件。作为这些构件可以列举例如进行显影、带电、清洁的构件。
处理盒构成为,为了进行维护将同一处理盒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或者为了更换新的处理盒将旧的处理盒从装置主体脱离,而将新的处理盒安装在装置主体上。这样的处理盒的拆装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者能够自己进行的,从所述观点出发优选尽可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然而,装置主体的驱动轴直接或借助其他部件卡合在处理盒所具有的感光鼓上,由此,感光鼓从该驱动轴受到旋转力而旋转。因此,为使处理盒相对于装置主体拆装,需要相应地进行装置主体的驱动轴和感光鼓之间的卡合的解除(脱离)及再卡合(安装)。
这里,只要能够使感光鼓(处理盒)沿装置主体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拆装,为此构成装置是较容易的。但是,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确保处理盒的拆装空间等观点出发,优选将处理盒从与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拉出而自装置主体脱离,并以沿该方向压入的方式安装到装置主体上。
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于沿与装置主体的驱动轴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拆装处理盒的结构。具体来说,专利文献1记载的耦合部件通过设置球形部而 能够摆动地安装在鼓法兰(轴承部件)上。因此,耦合部件所具有的、与装置主体的驱动轴卡合的部分(旋转力接受部件)能够以球形部为中心摆动并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改变角度,使装置主体的驱动轴和感光鼓的安装及脱离变得容易。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构造,用于将轴部件所具有的旋转力传递销向轴承部件导入的槽沿轴承部件的内周的旋转方向设置,通过该槽使该旋转力传递销向轴承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这里还记载了一体地成形这样的轴承部件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47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发明协会公开技报公技番号2010-502200号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耦合部件及保持其的鼓法兰(轴承部件)的构造中,由于采用能够摆动耦合部件并将球形部保持在鼓法兰上的构造,所以在将球形部安装到鼓法兰(轴承部件)上时,需要强行插入、强行拔出。
通过强行插入、强行拔出进行的组装会导致组装精度的降低、组装时有可能损坏零件。
另外,专利文献1还记载了一种组装方法,分解耦合部件并将一部分零件配置到鼓法兰(轴承部件)上之后,按顺序组装耦合部件的其他零件。
由此,没有强行插入、强行拔出这样的不良情况,但工时变多,生产率降低。另外,精度良好地将像这样安装有能够摆动的耦合部件的鼓法兰(轴承部件)安装在感光鼓的端部上也是困难的。
另一方面,仅通过非专利文献1公开的方法实现轴部件的顺畅安装、轴部件的顺畅摆动及轴部件相对于装置主体的顺畅拆装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部件、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及处理盒,能够实现与以往同样的旋转力的传递及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拆装,并且更顺畅地工作,高精度且抑制了损坏等不良情况,能够简单地生产。另外,还提供了一种轴承部件的制造方法。
以下,关于本发明进行说明。这里为容易理解,对附图标记加上了括号,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被配置在感光鼓(35)的端部并安装轴部件 (70)的轴承部件(45),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体(46);保持部(50),其被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并设置为能够保持及拆装轴部件所具有的旋转力传递销(95),保持部具有:摆动槽(51b、55b),是沿筒状体的轴向延伸且相对地设置的至少两个槽,该槽的底具有相对于沿轴向的方向弯曲的曲面;导入槽(51a、55a),是一端与摆动槽连通且另一端与保持部的外侧连通的槽,并配置在比摆动槽靠近筒状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基座部(60),被设置在两个摆动槽的一端侧之间。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所述基座部具有弯曲的曲面。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摆动槽(51b、55b)的曲面的中心和基座部(60)的曲面的中心大致一致。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摆动槽(51b、55b)的曲面是以轴部件(70)的转动中心为中心,并以与要配置的旋转力传递销(95)的长度大致一致的直径形成的曲面构造。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相对的摆动槽(51b、55b)的底面间的距离具有从筒状体的轴向端部朝向轴向内侧变宽的部位。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导入槽配置为:在使轴部件(70)的轴向与筒状体的轴向一致的姿态以及使轴部件摆动并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以外的、任意使轴部件倾斜的姿态下,以旋转力传递销的端部能够与导入槽的位置一致。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导入槽(51a、55a)具有与要配置的旋转力传递销(95)过渡配合的尺寸。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145)中,具有由两个摆动槽(151b、155b)及基座部(160)围成的凹部(160b),从轴承部件的轴向中基座部相反侧的被开放一侧观察该凹部时,该凹部没有根切部,导入槽(151a、155a)的侧壁的一方由基座部的面形成。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记载的轴承部件(145)中,从凹部的开放侧的相反侧观察轴承部件时,在摆动槽(151b、155b)中没有根切部。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或9记载的轴承部件(145)中,基座部(160)中的形成导入槽(151a、155a)的面相对于轴承部件的径向倾斜。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至10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145)中,轴承部件全部一体成型。
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导入槽(51a、55a)的靠保持部(50)的外侧的部分比靠摆动槽(51b、55b)侧的部分宽。
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12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轴承部件涂布有润滑剂。
技术方案14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轴承部件由含有氟、聚乙烯及硅橡胶的至少一种的树脂形成。
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1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中,轴承部件涂布有氟。
技术方案16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端部部件(40),其具有轴部件(70)及技术方案1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轴承部件(45),轴部件具有:旋转轴(85);旋转力接受部(71),其被设置在该旋转轴的一端侧并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提供部卡合,在该卡合的姿态下,接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基端部(90),被配置在旋转轴的另一端侧;旋转力传递销(95),具有从基端部突出的端部,通过将该轴部件的旋转力传递销配置在轴承部件的摆动槽内,轴部件被组合到轴承部件上。
技术方案17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6记载的端部部件(40)中,从轴承部件(45)中的与感光鼓嵌合的部位的相反侧插入轴部件(70),将轴部件组合到轴承部件时,能够不使轴承部件挠曲地组合。
技术方案18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6或17记载的端部部件(40)中,轴部件(70)被旋转力传递销(95)限制了该轴部件的轴向移动。
技术方案19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6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端部部件(40)中,基端部(90)没有被轴承部件(45)限制轴向上的轴部件的拔出方向的移动。
技术方案20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感光鼓单元(30),具有感光鼓(35)和技术方案16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端部部件(40)。
技术方案2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处理盒(20),具有技术方案20记载的感光鼓单元(30),轴部件(7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能够拆装。
技术方案22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轴承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技术方案11记载的轴承部件的方法,具有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的工序,上述工序包括:利用形成凹部的第一模具(200)及形成摆动槽的第二模具(210)来制造轴承部件,将第二模具插入设置在第一模具上的槽(200a)来组合所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并进行注塑成型,通过向相反的方向拉开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而进行脱模。
根据本发明,在端部部件中容易将轴部件安装到轴承部件上,并且在安装后,轴部件的摆动顺畅,并且与以往同样地能够将来自装置主体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处理盒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拆装是容易的。
另外,由于轴部件相对于轴承部件容易安装及拆下,所以将摆动的轴部件安装在轴承部件上之前,与以往相比,能够更适当地将轴承部件安装在感光鼓上。
而且,将轴部件安装在轴承部件上时,由于不需要强行安装,所以不会导致轴部件和轴承部件的组装精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及处理盒的概念图。
图2(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光鼓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2(b)是端部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3(a)是轴承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3(b)是保持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4(a)是从箭头IVa方向观察沿图3(a)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图4(b)是从箭头IVb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
图5(a)是从箭头Va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V-V线的截面的图,图5(b)是从箭头Vb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V-V线的截面的图。
图6(a)是图2(b)所示的轴部件的沿VIa-VIa线的剖视图,图6(b)是图2(b)所示的轴部件的沿VIb-VI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耦合部件的图。
图8是沿图2(b)的VIb-VIb线的端部部件的轴线方向剖视图。
图9(a)是以与图8相同的视角表示轴部件向一侧最大程度地倾斜的姿态,图9(b)是以与图8相同的视角表示轴部件向另一侧最大程度地倾斜的姿态的图。
图10是表示轴部件沿轴向被拉伸的情况下的轴部件及轴承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1(a)是在保持部的立体图中用箭头XIa表示旋转力传递销的移动的图,图11(b)是以第一槽形成部为正面表示的轴承部件的剖视图,是用有阴影线的圆形标记表示旋转力传递销的图。
图12是从轴成为纸面进深侧/近前侧的方向观察端部部件的示意图,是用箭头XII表示旋转力传递销的移动的图。
图13是端部部件的剖视图,是表示将轴部件安装在轴承部件上时的姿态的图。
图14(a)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驱动轴和销的立体图,图14(b)是用于说明销与耦合部件连结的姿态的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将处理盒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一个情况的例子的图,图15(b)是用于说明将处理盒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另一个情况的例子的图。
图16(a)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轴承部件的立体图,图16(b)是从图16(a)的纸面上侧观察的轴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1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轴承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8是从轴承部件的轴向观察的图。
图19(a)是从箭头XIXa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IX-XIX线的截面的图,图19(b)是从箭头XIXb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IX-XIX线的截面的图。
图20(a)是从箭头XXa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X-XX线的截面的图,图20(b)是从箭头XXb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X-XX线的截面的图。
图21是在图20(a)的截面中表示轴承部件上安装有轴部件的姿态的图。
图22是在图19(a)的截面中表示轴承部件上安装有轴部件的姿态的图。
图23(a)是以与图21相同的视角表示轴部件向一侧最大程度地倾斜的姿态,图23(b)是以与图22相同的视角表示轴部件向另一侧最大程度地倾斜的姿态的图。
图24是表示轴部件沿轴向被拉伸的情况下的轴部件及轴承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轴部件最大程度地倾斜时的姿态的图。
图26(a)是表示制作轴承部件的模具的立体图,图26(b)是从与图26(a)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7是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的剖视图。
图28是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的其他剖视图。
图29(a)是组合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情况的剖视图,图29(b)是与图29(a)不同的截面的图。
图30是变形例的轴承部件的剖视图。
图31是其他变形例的轴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32是从其他变形例的轴承部件的轴向观察的图。
图33是其他变形例的轴部部件的剖视图。
图34是基座部为平坦的例子的端部部件的剖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轴部件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作用及效果通过以下说明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明确。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为进行说明,根据需要省略了部件,或者透视、或者夸张地显示了形状。
图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地表示具有端部部件40(参照图2)的处理盒20、及安装该处理盒20而进行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以下记作“装置主体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通过使处理盒20沿图1中的A所示的方向移动而能够将其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或使其从装置主体10脱离。该方向是与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而且,由装置主体10及处理盒20构成了图像形成装置。以下详细说明。
处理盒20具有形成其外轮廓的壳体21,在其内侧内置有各种零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来说,具有感光鼓单元30(参照图2(a))、带电辊、显影辊、显影刮板、转印辊及清洁刮板。
在感光鼓单元30中形成应向纸等记录介质转印的文字、图形等。图2 (a)是表示感光鼓单元30的外观立体图。从图2(a)可知,感光鼓单元30具有感光鼓35、盖部件36及端部部件40。图2(b)是表示端部部件40的立体图。以下,参照图2(a)、图2(b)及适当地示出的图说明感光鼓单元30。
感光鼓35是在圆筒状的鼓滚筒的外周面覆盖感光层的部件。即,感光鼓35是在铝等导电性的滚筒上涂布感光层而构成的。在感光鼓35的一端如下所述地安装有端部部件40,在另一端配置有盖部件36。在本实施方式中,鼓滚筒是圆筒状的,但也可以是实心的圆柱状。但是,至少盖部件36及端部部件40适当地安装在其端部。
盖部件36是由树脂形成的部件,嵌合在感光鼓35的圆筒内侧的嵌合部和覆盖感光鼓35的一端面而配置的轴承部同轴地形成。轴承部是覆盖感光鼓35的端面的圆板状,并且具有支承轴的部位。另外,在盖部件36上配置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接地板,由此,使感光鼓35和装置主体10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盖部件的一例,但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通常能够取得的其他形态的盖部件。例如也可以在盖部件上配置用于传递旋转力的齿轮。
另外,上述导电性材料也可以设置在后述的端部部件40侧。
端部部件40是被安装在感光鼓35的端部中与上述盖部件36相反一侧的端部上的部件,具有轴承部件45及轴部件70。
轴承部件45是被固定在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图3是表示轴承部件45的立体图。图3(a)是轴承部件45的整体立体图,图3(b)是仅表示轴承部件45中的保持部50的立体图。这里,在图3(a)中,端部部件40被固定在感光鼓35上,将其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并工作时,轴承部件45旋转的方向如箭头B所示。图4(a)是从箭头IVa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图4(b)是从箭头IVb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另外,图5(a)是从箭头Va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V-V线的截面的图,图5(b)是从箭头Vb的方向观察沿图3(a)的V-V线的截面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2至图5可知,轴承部件45具有圆筒状的筒状体46。另外,在筒状体46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该外周面立设的环状的接触壁47及齿轮48。筒状体46的外径与上述感光鼓35的内径大致相同,通 过将该筒状体46的一端侧插入并嵌合在感光鼓35上,将轴承部件45固定在感光鼓35上。此时,感光鼓35的端面被插入到与接触壁47接触的深度。此时,为进行更牢固的固定,也可以使用粘接剂。另外,也可以在配置有粘接剂的部分的筒状体46上设置槽或凹凸。由此,粘接剂被保持在该槽或凹部中,感光鼓35和轴承部件45的粘接变得更牢固。
齿轮48是将旋转力向显影辊传递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斜齿轮。齿轮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平齿轮等。但是,齿轮不一定必须设置。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以堵塞该筒状体46内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板状的底部49。而且,在被底部49分隔的筒状体46的内侧、被固定在感光鼓35一侧的相反侧的内侧,设置有保持部50。
保持部50是用于在筒状体46的内侧形成导入槽51a、55a和摆动槽51b、55b的部位,具有第一槽形成部51及第二槽形成部55。而且,保持部50在第一槽形成部51的一端侧和第二槽形成部55的一端侧之间具有基座部60。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保持部50上具有相对地设置的两个(一对)槽形成部51、55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四个(两对)槽形成部、六个(三对)槽形成部,也可以更多。
第一槽形成部51是用于形成导入槽51a及摆动槽51b的部位。从图3(b)、图4(a)、图5(a)、图5(b)可知,第一槽形成部51以从筒状体46的内周面突出的方式具有两个块状的第一凸部52及第二凸部53。第一凸部52及第二凸部53都是将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沿筒状体46的周向具有规定间隙地排列。该间隙成为摆动槽51b。因此,摆动槽51b是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延伸的槽。而且,从图5(a)、图5(b)可知,摆动槽51b的底面51c具有相对于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方向弯曲的曲面。该曲面优选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图5(a)、图5(b)的截面中以成为圆弧状的方式构成。而且,该圆弧的中心C1如图5(a)所示更优选位于筒状体的轴线上。
另外,在第一凸部52上,设置有沿筒状体46的周向切开该第一凸部52而使其一方和另一方连通的导入槽51a。因此,通过导入槽51a形成了从摆动槽51b向隔着第一凸部52的相反侧(保持部50的外侧)连通的槽。这里,从图4(a)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导入槽51a形成为与靠摆动槽51b的一侧相比,其相反侧(保持部50的外侧)更宽。另外,从图5(a)可知,导 入槽51a向随着趋向筒状体46的径向外侧而接近底板49的方向倾斜。
关于导入槽51a的该倾斜的程度和配置等、导入槽51a的其他结构,由于可以根据与轴部件70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所以在后面说明。
第二槽形成部55相对于第一槽形成部51被设置在筒状体46的径向相反侧、与第一槽形成部51相对的位置。
第二槽形成部55是形成导入槽55a及摆动槽55b的部位。从图3(b)、图4(b)、图5(a)、图5(b)可知,第二槽形成部55以从筒状体46的内周面突出的方式具有两个块状的第一凸部56及第二凸部57。第一凸部56及第二凸部57都将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沿着筒状体46的周向具有规定间隙地排列。该间隙成为摆动槽55b。因此,摆动槽55b是沿筒状体46的轴向延伸的槽。而且,从图5(a)、图5(b)可知,摆动槽55b的底面55c具有向筒状体46的轴向弯曲的曲面。该曲面优选在图5(a)、图5(b)的截面中以成为圆弧状的方式构成。而且,此时,更优选的是,底面55c的圆弧与包含上述摆动槽51b的底面51c的圆弧在内的圆属于同一圆,其中心为C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5(b)所示,在包含底面51c、55c的轴向截面中,形成为底面51c和底面55c之间的间隔在插入有轴部件70(参照图8)的端部侧(隔着保持部50与底板49相反的一侧)窄,并朝向底板49在规定的区间内变宽。
另外,在第一凸部56上,设置有沿筒状体46的周向切开该第一凸部56而使其一方和另一方连通的导入槽55a。因此,通过导入槽55a形成了从摆动槽55b向隔着第一凸部56的相反侧(保持部50的外侧)连通的槽。这里,从图4(b)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槽55a形成为与靠摆动槽55b的一侧相比,其相反侧(保持部50的外侧)更宽。另外,从图5(b)可知,导入槽55a与上述导入槽51a相比配置在更靠筒状体46的端部侧(从底板49分离的一侧),以随着趋向筒状体46的径向外侧而远离底板49的方式倾斜。
关于导入槽55a的该倾斜的程度和配置等、导入槽55a的其他结构,由于可以根据与轴部件70的关系进行说明,所以在后面说明。
基座部60沿着底板49设置,被配置在第一槽形成部51的端部和第二槽形成部55的端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槽形成部51形成到第二 槽形成部5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形成部51的第一凸部52与第二槽形成部55的第一凸部56相连,第一槽形成部51的第二凸部53与第二槽形成部55的第二凸部57相连。
另外,从图5(a)、图5(b)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60具有以筒状体46的径向中央变深的方式而凹陷弯曲的曲面。该曲面优选在图5(a)、图5(b)的截面中构成为圆弧状。由此,能够通过基座部60对于将后述的轴部件70的球体90沿轴向拔出的方向以外的方向进行限制。而且,该圆弧更优选其中心C2位于图5(b)所示的筒状体46的轴线上。
另外,如图5(a)、图5(b)所示,保持部50形成有被第一槽形成部51、第二槽形成部55及基座部60包围的凹部50a。而且,凹部50a中与基座部60相反的一侧开放。如下所述,在该凹部50a内配置有轴部件70的球体90。与轴部件70的关系在后面详细说明。
构成轴承部件45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使用聚甲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这里,为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向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为使轴部件向轴承部件的安装、摆动动作变得顺畅,也可以使树脂含有氟、聚乙烯及硅橡胶中的至少一种来提高滑动性。另外,也可以对树脂涂布氟,或者涂布润滑剂。
返回图2,关于端部部件40中的轴部件70进行说明。图6(a)是沿图2(b)所示的轴部件70的VIa-VIa线的剖视图,图6(b)是沿图2(b)所示的轴部件70的VIb-VIb线的剖视图。从图2(b)、图6(a)、图6(b)可知,轴部件70具有耦合部件71、旋转轴85、球体90及旋转力传递销95。
耦合部件71是作为接受来自装置主体10(参照图1)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力接受部发挥功能的部位。图7是放大地表示耦合部件71的图。从图2(b)、图6(a)、图6(b)及图7可知,耦合部件71是圆形皿状的部件,并具有底部73,该底部73的内侧以供轴线穿过的部位变得最深的方式设置有圆锥状的凹部73a。
另外,沿着底部73的面中一面侧(设置有旋转轴85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边缘,立设有筒状的卡合壁74。在卡合壁74中设置有两对夹着轴部件70的轴线相对地设置的槽74a、74b。一对槽74a和另一对槽74b以轴中心错开90度。
如图7所示,在各槽74a、74b中,在槽的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凸部75, 并且在该底部73侧沿圆周方向具有凹部75a。由此,如下所述,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1的销12、12与凹部75a卡合而防脱,并且适当地传递旋转力(参照图14(b))。
另外,在各槽74a、74b的另一侧的侧壁上形成有斜面74c,使上述销12向槽内的导入变得容易。
因此,图7中的D所示的槽74a的宽度比销12的直径稍大(参照图14(b)),并且以驱动轴11不能通过的方式比该驱动轴11的直径窄。另外,图7中的E所示的卡合壁74的内侧的直径比驱动轴11的直径稍大地形成,但也可以大致相同。无论如何都能够从驱动轴11接受旋转力,对此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壁的槽设置了四个(两对),但其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设置两个(一对),也可以设置六个(三对),或者比其多。
旋转轴85是传递耦合部件71所承受的旋转力的作为旋转力传递部发挥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因此,在旋转轴85的一端设置有上述耦合部件71。
球体90作为基端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6(a)、图6(b)可知,作为球状部件被设置在旋转轴85的端部中的配置有耦合部件7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此时,旋转轴85的轴线和球体90的中心优选尽可能地一致。由此,能够得到感光鼓35的更稳定的旋转。另外,球体90的直径与被上述轴承部件45的保持部50夹持的部分大致相同。如后面说明的那样,轴部件70被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时,球体90没有被轴承部件45的保持部50限制其在从轴部件70脱离的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基端部采用通常的球状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一部分为球状的部件,或者如蛋形那样地组合曲面而形成的部件。
旋转力传递销95是穿过球体90的中心的同时贯穿该球体90、且两端从球体90突出地配置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与上述旋转轴85的轴线正交地设置。
轴部件7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使用聚甲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向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向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 以利用金属制作整体。
通过如下地将轴部件70安装在上述轴承部件45上,作成端部部件40。图8是沿图2中的VIb-VIb线的端部部件40的轴线方向剖视图,图9(a)是以与图8相同的视角表示轴部件70向一侧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图9(b)是以与图8相同的视角表示轴部件70向另一侧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
从图8可知,轴部件70的球体90被配置在由保持部50的第一槽形成部51、第二槽形成部55及基座部60围成的凹部50a所形成的空间的内侧。而且,从球体90突出的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分别被插入第一槽形成部51的摆动槽51b、第二槽形成部55的摆动槽55b的内侧。由此,轴部件70被保持在轴承部件45上。
摆动槽是容许旋转力传递销的两端移动的槽,其具体形态在后详述。
通过像这样将轴部件70配置在轴承部件45的内侧,如图8中的VIIIa所示,轴部件70能够以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摆动)。即,能够以旋转力传递销95为中心向图8的纸面近前侧/进深侧方向转动(摆动)。
而且,如图9(a)、图9(b)所示,轴部件70还能够沿与上述VIIIa所示的转动(摆动)正交的方向,即,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自身摆动的方向转动(摆动)。这是因为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分别能够在各自的摆动槽51b、55b内移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摆动槽51b、55b的底面51c、55c如上所述地是圆弧状,所以即使轴部件70如图9(a)、图9(b)所示地摆动,也能够抑制轴部件70沿轴线方向及与其正交的方向(图9(a)、图9(b)的纸面左右方向)大幅度摆动地移动。
更详细来说,摆动槽51b、55b的底面51c、55c如上所述是曲面状,但两个摆动槽51b、55b的底面51c、55c的圆弧以轴部件70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而且,该圆弧的直径优选与旋转力传递销95的长度大致一致。由此,能够抑制轴部件70的摆动。
另外,承受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轴部件70如图8中的VIIIb所示地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轴部件70的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卡在第一槽形成部51的摆动槽51b及第二槽形成部55的摆动槽55b的槽侧面(槽侧壁),能够将旋转力传递到轴承部件45进而传递到感光鼓35。
图10是表示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的情况下轴部件70及轴承部件45的状态的图。这里,由于摆动槽51b、55b以圆弧状弯曲,所以摆动槽51b和摆动槽55b的间隔朝向轴承部件45的端部(凹部50a的开放侧)变窄,变窄的部位的槽间的间隔比旋转力传递销95的长度窄。因此,即使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如图10所示,由于旋转力传递销95与摆动槽51b的底面51c及摆动槽55b的底面55c卡合,所以轴部件70也不会从轴承部件45脱离。从以上可知,轴部件70被旋转力传递销95限制了其轴向的移动。
而且,在轴向移动的限制中,优选除了轴部件70如上所述地不会从轴承部件45沿轴向脱离以外,轴部件70被限制为不沿该轴向移动。由此,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时,晃动被防止,轴部件70的摆动及处理盒20向装置主体10的拆装也变得更顺畅。
由此,例如能够如下地构成。即,如图8所示,球体90与基座部60接触配置,在能够摆动的状态下,球体90的中心位置与图10所示的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的状态下的销95的轴线的中心位置一致即可。由此,由于轴部件70实质上不能沿轴向移动,所以能够如上所述地防止晃动。
而且,摆动槽51b、55b的底面51c、55c的曲面的中心C1(参照图5(a))及基座部60的曲面的中心C2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而被定位,优选两者的位置大致相同。这里“大致相同”是指即使有无意的不可避免的中心位置的偏差也是相同。因此,即使有制造上的尺寸误差或尺寸公差内的中心位置的偏差也被认为相同。
摆动槽51b、55b的底面51c、55c的曲面及基座部60的曲面如上所述地在图5(a)、图5(b)所示的截面中为圆弧状的情况下,圆弧的中心位置C1及中心位置C2优选大致相同。
另外,在图8所示的轴部件70与轴承部件45的轴一致的姿态、图9(a)、图9(b)所示的轴部件70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及图10所示的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的姿态下,从各图可知,以旋转力传递销95的前端不与导入槽51a、55a的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有导入槽51a、55a。因此,在该姿态下,能够如下地发挥功能,轴部件70不会从轴承部件45脱离,轴部件70不会意外地从轴承部件46脱离。
以下,关于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1至图13示出了用于说明的图。图11(a)是保持部50的立体图,是用箭头 XIa表示旋转力传递销95的移动的图,图11(b)是表示第一槽形成部51为正面时的轴承部件45的剖视图,是用打阴影线的圆形标记表示旋转力传递销95的前端的位置的图。另外,在图11(a)、图11(b)中,在图像形成装置工作时,轴承部件45旋转的方向如B所示(与图3(a)相同)。图12是从轴成为纸面进深侧/近前侧的方向观察端部部件40的示意图,用箭头XII表示旋转力传递销95的移动。图13是端部部件40的剖视图,示出了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时的姿态。
为如上所述地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能够如图11(a)、图11(b)、图12所示地进行。即,轴部件70的旋转力传递销95如图12所示地以成为第一槽形成部51及第二槽形成部55的外侧的方式,将球体90配置在第一槽形成部51及第二槽形成部55之间。然后,沿图12的箭头XII、图11(a)的箭头XIa、图11(b)的箭头XIb的方向使轴部件70旋转时,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分别在第一槽形成部51的导入槽51a及第二槽形成部55的导入槽55a内移动,能够使旋转力传递销95的端部在摆动槽51b、摆动槽55b内移动。由此,能够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
这里,导入槽51a、55a如上所述地形成为与靠摆动槽51b、55b的一侧相比,其相反侧(保持部50的外侧)的槽宽更宽。由此,旋转力传递销95向导入槽51a、55a内的插入变得容易。另外,只要旋转力传递销95能够在槽内通过,对该较宽地形成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槽宽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是所谓的过渡配合尺寸。在此,过渡配合尺寸是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B0401(1998)而定义的。由此,能够防止轴部件70意外地从轴承部件45脱离。
但是,像这样为使轴部件70旋转而使旋转力传递销95的端部向导入槽51a及导入槽55a的内侧移动,需要如图13所示地使轴部件70倾斜而使旋转力传递销95的端部与导入槽51a、55a的位置对齐。
该位置成为图8所示的轴部件70沿轴承部件45的轴向一致的姿态、和图9(a)、图9(b)所示的轴部件70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之间的倾斜即图13所示的姿态。因此,配置有导入槽51a及导入槽55a的位置也与其对应。
这里,轴部件70转动或摆动时,轴部件70会从轴承部件45拔出并脱离。但是,一旦轴部件70的旋转力传递销95被配置在摆动槽51b、55b内,轴部件70在通常的姿态即图8、图9(a)、图9(b)所示的姿态下,旋转力传递销95的端部如上所述地不与导入槽51a、55a一致、且轴部件70如上 所述地不会从轴承部件45脱离地适当地工作。
另外,优选将导入槽51a、55a配置在第一槽形成部51、第二槽形成部55的各自的第一凸部52、56、第二凸部53、57中的成为感光鼓35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3(a)、图11(a)、图11(b)中的B所示的旋转方向可知是第一凸部52、56)。由此,在感光鼓35的旋转过程中,能够进一步防止轴部件70从轴承部件45脱离。
根据以上构造,轴部件70转动(摆动)且传递旋转力的同时被保持在轴承部件45上。而且,端部部件40能够例如如下地安装在感光鼓35上。
即,先将端部部件40中的轴承部件45嵌入感光鼓35。该嵌入是通过将轴承部件45中的、与保持部50的凹部50a的开放侧相反的一侧插入感光鼓35而进行的。此时,由于转动(摆动)的轴部件70未被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所以能够容易地稳定地将轴承部件45嵌入感光鼓35。然后,将轴部件70安装到安装在感光鼓35端部上的轴承部件45。该轴部件70的安装也能够如上所述地容易地进行,能够不用大的力进行压入等即可安装。因此,将轴部件组合到轴承部件时,也不需要使轴承部件挠曲。
在以往的端部部件中,需要将轴部件安装在轴承部件上之后再嵌入感光鼓,由于是摆动的轴部件,所以嵌入感光鼓时变得困难。另外,在以往的端部部件中,虽然能够预先将轴承部件安装在感光鼓上之后再安装轴部件,但此时,由于需要强制的安装,所以因安装导致精度恶化。而本实施方式的端部部件40如上所述地容易安装,并且不会导致精度恶化。另外,由于能够容易地将轴部件安装在轴承部件上,所以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重复使用。
通过这样的端部部件40,在安装处理盒20时,对感光鼓35适当地施加旋转力,并且能够实现该处理盒20的容易的拆装。
返回图1,继续对处理盒20进行说明。处理盒20的框体21的内侧所具有的其他结构即带电辊、显影辊、显影刮板、转印辊及清洁刮板如下所述。
带电辊通过自装置主体10施加电压使感光鼓35带电。这是通过该带电辊跟随感光鼓35旋转、且与感光鼓35的外周面接触而进行的。
显影辊是向感光鼓35供给显影剂的辊。而且,通过该显影辊,使形成在感光鼓35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此外,在显影辊上内置有固定磁铁。
显影刮板是调整附着在上述显影辊的外周面上的显影剂的量、且对显影剂自身施加摩擦带电电荷的刮板。
转印辊是用于将形成在感光鼓35上的像转印到纸等记录介质上的辊。
清洁刮板是与感光鼓35的外周面接触并利用其前端除去转印后残留的显影剂的刮板。
上述各辊能够旋转地被收容在框体21的内侧。即,各辊根据需要在框体21的内侧旋转并发挥其功能。
这里,上述感光鼓单元20的轴部件70中的至少耦合部件71配置为从框体21露出。由此,如下所述地能够从装置主体10得到旋转驱动力,并且装置主体10和处理盒20的拆装变得容易。
这里,关于处理盒20所具有的各辊及刮板进行了说明,其具有的部件不限于此,优选设置有其他处理盒通常具有的部件、部位及显影剂等。
以下,关于装置主体1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10是激光打印机。在激光打印机中,以安装有上述处理盒20的姿态工作,形成图像时,使感光鼓35旋转而通过带电辊带电。在该状态下,使用其具有的各种光学部件将与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照射到感光鼓35,得到基于该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该潜像通过显影辊显影。
另一方面,纸等记录介质被设定于装置主体10,通过设置在该装置主体10上的送出辊、输送辊等被输送到转印位置。在转印位置配置有转印辊,伴随记录介质的通过,向转印辊施加电压,并将像从感光鼓35转印到记录介质。然后,通过向记录介质施加热量及压力,该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而且,通过排出辊等从装置主体10将形成有像的记录介质排出。
像这样,在安装有处理盒20的姿态下,装置主体10向感光鼓单元30提供旋转驱动力。在此,关于在安装有处理盒20的姿态下如何从装置主体10向感光鼓单元30提供旋转驱动力进行说明。
向处理盒20传送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作为装置主体10的旋转力提供部的驱动轴11提供。图14(a)示出了驱动轴11的前端部的形状。从图14(a)可知,驱动轴11是前端为半球面的圆柱状轴部件,并且设置有向垂直于点划线所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突出的、作为旋转力提供部的圆柱状的销12。在该驱动轴11中,图14(a)所示的前端侧的相反侧,形成有能够使驱动轴11围绕轴线中心旋转的齿轮列,并经由该齿轮列与驱动源即电机连接。
另外,相对于图1所示的使处理盒20相对于装置主体10拆装的移动方向,驱动轴11以大致直角突出地配置在该拆装的移动轨道上。而且,驱动 轴11不沿其轴线方向移动,仅进行旋转。因此,在处理盒20的拆装过程中,需要使轴部件70相对于这样的驱动轴11安装及脱离。而且,根据上述端部部件40,轴部件70和驱动轴11的拆装变得容易。关于具体的拆装方式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处理盒20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的姿态下,驱动轴11与端部部件40的轴部件70的耦合部件71卡合来传递旋转力。图14(b)示出了端部部件40的耦合部件71与驱动轴11卡合的情况。从图14(b)可知,在驱动轴11与耦合部件71卡合的姿态下,以驱动轴11的轴线和耦合部件71的轴线一致的方式对接地配置。此时,驱动轴11的销12被配置在耦合部件71的相对的槽74a或槽74b的内侧(在图14(b)中是被配置在槽74a的内侧的情况)。由此,耦合部件71跟随驱动轴11的旋转而旋转,从而感光鼓单元30旋转。
如上所述,传递旋转力的姿态是驱动轴11和耦合部件71的轴线同轴地配置,并且销12处于耦合部件71的槽74a或槽74b的内侧的姿态。
以下,关于将处理盒20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时的驱动轴11和感光鼓单元30的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5是说明图。图15(a)是表示端部部件40与驱动轴11卡合的一个情况的图,图15(b)是表示端部部件40与驱动轴11卡合的另一个情况的图。在图15中,用图15(a)、图15(b)表示其动作的顺序,纸面左右是成为轴线方向的朝向。另外,这里是使处理盒20向纸面下方移动并安装的情况。
首先,如图15(a)所示,采用使轴部件70的耦合部件71向驱动轴11侧倾斜的姿态。该姿态优选为轴部件70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从该姿态使处理盒20向纸面下方移动时,驱动轴11的前端与耦合部件71的底部73的内侧或卡合壁74卡挂地接触。将处理盒20进一步压入装置主体10时,与耦合部件71卡挂地接触的驱动轴11使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轴部件70接近轴线方向地转动。而且,销12被插入槽74a的内侧。
而且,通过进一步将处理盒20沿安装方向压入,由此,如图15(b)所示,倾斜的轴部件70的轴线与驱动轴11的轴线一致,驱动轴11、轴部件70、轴承部件45及感光鼓35的轴线一致,成为图14(b)所示的姿态。由此,适当地从驱动轴11向轴部件70、轴承部件45、感光鼓35施加旋转力,最终地旋转力被传递到处理盒20。
另一方面,关于使处理盒20从装置主体10脱离时的驱动轴11和感光鼓单元30的动作,相反地实施上述顺序即可。
以上,能够沿与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1的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拉拔处理盒20,使其从该装置主体10脱离,再压入,而将其安装到装置主体10上。
以下,关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盒20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关于与处理盒20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示出了轴承部件45’。图16(a)是立体图,图16(b)是从轴向观察图16(a)的轴承部件45’的俯视图。在轴承部件45’中,如图16(a)、图16(b)的有阴影线的XVI所示,保持部50’的基座部60’的一部分贯穿底部49’而穿插到另一侧。
由此,该贯穿的XVI的部分成为用于注塑成型的排出孔,能够通过注塑成型高效地生产轴承部件45’。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该实施方式中的轴承部件145的立体图。图18是从轴向的插入轴部件70的一侧观察图17的图。图19(a)是从箭头XIXa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IX-XIX线的截面的图,图19(b)是从箭头XIXb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IX-XIX线的截面的图。另外,图20(a)是从箭头XXa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X-XX线的截面的图,图20(b)是从箭头XXb的方向观察沿图18的XX-XX线的截面的图。此外,在图19(a)、图19(b)、图20(a)、图20(b)中,剖视图中的端面(剖切面)用阴影线表示。
轴承部件145与上述轴承部件45同样地具有筒状体46、接触壁47及齿轮4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在被插入感光鼓35的部位中的配置有粘接剂的部分的筒状体46上设置有多个凹部46a。由此,粘接剂被保持在该凹部46a中,感光鼓35和轴承部件145的粘接变得更牢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形成有保持部150。保持部150是能够摆动地保持轴部件70的部位,在筒状体46的内侧具有用于形成导入槽151a、155a、摆动槽151b、155b的部位即第一槽形成部151及第二槽形成部155。而且,保持部150被配置在第一槽形成部151的一个端部和第二槽形成部155的一个端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覆盖它们的方式 设置作为基座部的球体座部160。
第一槽形成部151是用于形成导入槽151a及摆动槽151b的部位。从图17、图18、图19(a)可知,第一槽形成部151以从筒状体46的内周面突出的方式具有两个块状的第一凸部152及第二凸部153。第一凸部152及第二凸部153都是将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沿着筒状体46的内周向具有规定间隙地排列。该间隙成为摆动槽151b。因此,摆动槽151b是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延伸的槽。
另外,从图20(a)、图20(b)可知,在摆动槽151b中的靠轴部件70的插入侧(图20(a)、图20(b)的纸面上方侧)的开放端部,以相对的摆动槽151b、155b的底面151c、155c之间狭窄地弯曲的方式具有曲面。该曲面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在图20(a)、图20(b)的截面中成为圆弧状地构成。而且,该圆弧的中心C3更优选如图20(a)所示地位于筒状体46的轴线上。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摆动槽151b中,从与上述开放端部相反的一侧如图20(a)的箭头XXd所示地从轴向观察以没有根切部(アンダーカット部)的方式形成。此时的“没有根切部”是指在由与摆动槽151b的轴向正交的任意相邻的截面而显现的截面线中,从箭头XXd方向观察时,远离箭头XXd的一侧的截面线成为比接近箭头XXd的一侧的截面线更靠轴侧的位置或者成为相同的位置。在本发明中,不一定必须在这里没有根切部,但通过这样构成,如下所述地能够容易实施一体成型。
另外,在第一凸部152上,从图19(a)可知,设置有沿筒状体46的周向切开该第一凸部152而使其一方和另一方连通的导入槽151a。因此,通过导入槽151a形成了从摆动槽151b向隔着第一凸部152的相反侧(保持部150的外侧)连通的槽。这里,在导入槽151a中,从图20(a)可知,构成该导入槽151a的壁面的一方由球体座部160的端面形成。
第二槽形成部155是用于形成导入槽155a及摆动槽155b的部位。第二槽形成部155从图18、图19(b)可知以从筒状体46的内周面突出的方式具有两个块状的第一凸部156及第二凸部157。第一凸部156及第二凸部157都是将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沿着筒状体46的内周向具有规定间隙地排列。该间隙成为摆动槽155b。因此,摆动槽155b是沿着筒状体46的轴向延伸的槽。
另外,从图20(a)、图20(b)可知,在摆动槽155b中的靠轴部件70的插入侧(图20(a)、图20(b)的纸面上方侧)的开放端部,具有以相对的摆动槽151b、155b的底面151c、155c之间缩窄的方式弯曲的曲面。该曲面优选在图20(a)、图20(b)的截面中成为圆弧状地构成。而且,此时,进一步优选底面155c的圆弧与包含上述摆动槽151b的底面151c的圆弧在内的圆属于同一圆,其中心为C3。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摆动槽155b中,从与上述开放端部相反的一侧如图20(a)的箭头XXd所示地从轴向正面观察以没有根切部的方式形成。在本发明中,不一定必须在这里设置为没有根切部,但这样设置,如下所述地能够容易地实施一体成型。
另外,在第一凸部156上,从图19(b)可知,设置有沿筒状体46的周向切开该第一凸部156而使其一方和另一方连通的导入槽155a。因此,通过导入槽155a形成了从摆动槽155b向隔着第一凸部156的相反侧(保持部150的外侧)连通的槽。这里,在导入槽155a中,从图20(b)可知,构成该导入槽155a的壁面的一方由球体座部160的端面形成。
球体座部160作为基座部发挥功能,是被配置在第一槽形成部151的一端和第二槽形成部155的一端之间、且形成在筒状体46的内侧的容器状的部位。因此,从图19(a)、图19(b)可知球体座部160具有底部160a。
底部160a是形成容器状的球体座部160的底的部位。而且,该底部160a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以构成球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弯曲的曲面。该曲面从图17、图19(a)、图19(b)、图20(a)、图20(b)可知优选为球面的一部分。由此,能够通过球体座部160对于沿轴向拔出上述轴部件70的球体90的方向以外的方向进行限制。而且,该球面更优选为其中心C4如图20(b)所示位于筒状体46的轴线上。
另外,球面状优选为其半径与轴部件70的球体90的半径大致相同。
通过以上结构,形成由第一槽形成部151、第二槽形成部155及球体座部160围成的凹部150a,凹部150a是其底(即底部160a)以球面状弯曲而成的凹状。另一方面,凹部150a中的、与底部160a相反的一侧被开放。该凹部150a成为接受轴部件70的球体90的空间。
这里,球体座部160的开放侧端面如上所述地形成了导入槽151a、155a的一个侧壁面。
另外,球体座部160形成为从凹部160b的开放侧如图20(a)的箭头XXc所示地从轴向观察没有根切部。此时的“没有根切部”是指在由与球体座部160的轴向正交的任意相邻的截面而显现的截面线中,从箭头XXc观察时,凹部160b的底部160a侧的一方的截面线位于比凹部160b的开放侧的截面线更靠轴侧的位置或成为相同的位置。
此外,从图20(a)、图20(b)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球体座部160的外周面和筒状体46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通过将轴部件70如下所述地安装在上述轴承部件145上,而形成端部部件140。图21是与图8相当的剖视图,图22是表示从图21的视角围绕轴旋转90°而成的视角的剖视图。另外,图23示出了轴部件70倾斜的姿态。图23(a)示出了图21所示的截面中轴部件70的摆动,图23(b)示出了图22所示的截面中轴部件70的摆动。
从图21、图22可知,轴部件70的球体90被配置在保持部150的上述凹部160b内。此时,从球体90突出的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被配置在两个摆动槽151b、155b的槽内。由此,轴部件70被安装并保持在轴承部件145上。即,形成了凹部160b的底部160a的球面状的半径与球体90的半径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实现晃动少的顺畅的摆动。而且,摆动槽151b、155b的槽宽形成得比旋转力传递销95的直径稍宽,并且相对的两个摆动槽151b、155b的底部151c、155c之间具有比旋转力传递销95的长度大的部位。
通过像这样将轴部件70配置并安装在轴承部件145的内侧,轴部件70能够如图23(a)的XXIIIa所示地向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自身摆动的方向转动(摆动)。这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分别在摆动槽151b、155b内沿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而实现。
另外,轴部件70能够如图23(b)的XXIIIb所示地以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摆动)。即,还能够以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为中心沿与图23(a)所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转动(摆动)。
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轴部件70如图21的XXI、图22的XXII所示地受到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耦合部件71从装置主体10受到旋转驱动力,球体90及旋转力传递销95跟随其连动地旋转。而且,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两端部与摆动槽151b、155b的槽侧面(槽侧壁)卡合,旋转力传递到轴承部件145以至于感光鼓35。此时的旋转方向以旋转力传递销95成为导入槽151a、155a的相反侧(旋转方向上游侧)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防止由于旋转使轴部件70从轴承部件145脱离。
图24是表示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的情况下轴部件70及轴承部件145的姿态的图。这里,在摆动槽151b、155b的端部如上所述地以圆弧状弯曲,相对的摆动槽151b、155b的底部151c、155c之间变窄。这里,旋转力传递销95的长度比该狭窄的摆动槽151b、155b的底部151c、155c之间的距离长,由此,即使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由于旋转力传递销95如图24所示地卡挂在摆动槽151b、155b中,所以轴部件70也不会从轴承部件145脱离。从以上可知,通过旋转力传递销95和摆动槽151b、155b限制了轴部件70的轴向移动。
而且,在这样的轴向移动的限制中,优选除了轴部件70如上所述地不会从轴承部件145沿轴向脱离以外,轴部件70被限制为不沿该轴向移动。由此,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145上时,晃动被防止,轴部件70的摆动及处理盒20向装置主体10的拆装也变得更顺畅。
由此,例如能够如下地构成。即,如图21所示,球体90配置为与基座部160的曲面接触,在能够摆动的状态下,球体90的中心位置与图24所示的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的状态下的销95的轴线的中心位置一致即可。由此,由于轴部件70实质上不能沿轴向移动,所以能够如上所述地防止晃动。
而且,摆动槽151b、155b的底面151c、155c的曲面的中心C3(参照图20(a))及球体座部160的曲面的中心C4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而被定位,优选两者的位置大致相同。
摆动槽151b、155b的底面151c、155c的曲面在图20(a)、图20(b)所示的截面中为圆弧状,在是球体座部160的球面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圆弧的中心位置C3及球面的中心位置C4优选大致相同。
另外,图25示出了在图21所示的截面中轴部件70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即,旋转力传递销95以其长度方向的中心为中心使轴部件70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因此,以旋转力传递销95的一端到达摆动槽151b的狭窄地形成的部位、且另一端从该部位分离的方式倾斜。
此时,图25的XXVa所示的距离表示摆动槽151b、155b的底部之间最狭窄的部位处的距离。另外,图25的XXVb所示的距离是在图25所示的轴部件70的姿态中,表示筒状体46的径向上的旋转力传递销95的端部间距 离。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XXVb的距离形成得比XXVa的距离长。由此,即使轴部件70最大程度倾斜,旋转力传递销95也可靠地卡挂在摆动槽151b、155b,至少不会因自重或轻微的外力使轴部件70从轴承部件145脱离。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轴部件70保持在轴承部件145,不会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使轴部件70从轴承部件145脱离,能够作为端部部件140发挥功能。
轴部件70向轴承部件145的安装能够使用导入槽151a、155a进行,其方法与上述端部部件40相同。
构成上述端部部件140的轴承部件145及轴部件70也可以组合多个零件而构成,也可以如下所述地一体地成形。在采用组合多个零件的结构的情况下,这些零件可以是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另外,其接合能够采用粘接剂、超声波、热熔融粘结、螺纹及螺栓接合等公知的方式来进行。
以下,关于轴承部件145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这里,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对一体地制成轴承部件145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件145如上述例子那样通过在凹部及摆动槽不设置根切部而通过注塑成形成型。即,组合多个模具,将具有流动性的材料注射并填充到该组合而成的模具的空隙部,使其固化,然后脱模,由此成型。因此,在轴承部件145的成型过程中,需要用于形成筒状部46的外周侧及内侧的形状的模具。这里,关于该内侧的成型进行说明。此外,关于筒状部46的外周侧的形状(例如齿轮48),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成型。
图26是成型轴承部件145的内侧形状的第一模具200及第二模具210的立体图。在图26(a)中,右上方为第一模具200,左下方为第二模具210,在图26(b)中,右上方为第二模具210,左下方为第一模具200。另外,图26(a)、图26(b)还一并用虚线表示了成型的轴承部件145。图27是第一模具200、第二模具210及轴承部件145的某一轴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8是相对于图27所示的截面沿轴向偏移了90°的轴线方向剖视图。
从图26至图28可知,轴承部件145的内侧形状通过两个模具即第一模具200及第二模具210成型。
第一模具200具有圆筒部201及凹部形成部202。圆筒部201的圆筒部分成为形成轴承部件145的筒状体内表面与球体座部160的外周部之间的间隙的形状。另一方面,从图28可知,凹部形成部202在圆筒部201的内侧设置成拱形。凹部形成部202具有能够形成球体座部160的形状。
另外,在第一模具200中,在其外周部形成有供第二模具210的摆动槽成型部212插入的槽200a。该槽200a具有达到形成有摆动槽151b、155b的位置的深度。
另一方面,第二模具210是形成摆动槽151b、155b的模具,从圆板状的基部211相对地立设有两个摆动槽成型部212。因此,第二模具210的摆动槽成型部212具有与摆动槽151b、155b的槽宽大致相同的厚度,从图27可知,在其外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形成摆动槽151b、155b的弯曲部的弯曲部212a。
通过组合这样的第一模具200、第二模具210及未图示的其他模具来进行注塑成型,能够一体地成型包含保持部150在内的轴承部件145。而且,在成型后,能够使第一模具200及第二模具210向相反方向移动并脱模。图29表示组合了第一模具200和第二模具210的图。图29(a)是与图27相同视角的剖视图,图29(b)是与图28相同视角的剖视图。
第二模具210的摆动槽成型部212被插入第一模具200的槽200a中而被组合。对于这样的第一模具200及第二模具210的组合体进行注塑成型,由此能够形成上述轴承部件145的内部形状。另外,在成型后,通过将第一模具200及第二模具210向轴线方向相反侧拉开而使其移动,从而脱模。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件145的球体座部160及摆动槽151b、155b如上所述地具有没有根切部的形状,从而第一模具200及第二模具210的脱模没有卡挂等地顺畅地进行。即,上述实施方式的轴承部件145具有能够通过一体成型顺畅地有效率地进行制造的形状,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图30是轴承部件145的变形例即轴承部件145’的剖视图,是与图20(a)相当的图。在轴承部件145’中,球体座部160’的开放侧端面相对于径向倾斜,与其相匹配地,导入槽151a’也相对于径向倾斜。由此,轴部件70被安装在轴承部件145’上时,角度与沿径向延伸的旋转力传递销95不同,能够进一步防止轴部件70从轴承部件145’不经意地脱离。
图31至图33是用于说明轴承部件145的其他变形例即轴承部件145”的图。图31是轴承部件145”的立体图,是与图17相当的图,图32是从轴向中的插入轴部件70的一侧观察图31的图,是与图18相当的图。图33是沿图32的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是与图20(a)相当的图。
在轴承部件145”中,具有上述轴承部件145所具有的各结构,并且在 其球体座部160”中,在不具有第一槽形成部151及第二槽形成部155的部位,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槽160”b。因此,槽160”b沿筒状体46的轴向延伸,并沿筒状体46的内周向以规定间隔并列地配置。
在本例中,也能够与轴承部件145同样地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地制造。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槽160”b成为所谓的减轻重量部,能够抑制下沉。而且,作为轴承部件145”成型之后,与上述轴承部件45、145同样地发挥功能,而且,槽160”b之间的凸部作为加强筋发挥功能而提高轴承部件145”的强度。
图34是基座部260没有曲面、且具有由沿筒状体的径向平坦的面构成的轴承部件245的端部部件240的例子。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说明同样的效果。
由于轴承部件245也与上述同样地,摆动槽151b、155b具有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所以摆动槽151b和摆动槽155b之间的间隔朝向轴承部件245的端部变窄,变窄的部位的槽间的间隔比旋转力传递销95的长度窄。因此,即使轴部件70沿轴向被拉伸,由于旋转力传递销95卡挂在摆动槽151b的底面51c及摆动槽155b的底面,所以轴部件70也不会从轴承部件245脱离。从以上可知,轴部件70被旋转力传递销95限制了其轴向移动。另外,在本例中,通过基座部260及筒状体46的内表面限制了轴部件的除拔出方向以外的移动。
即使在基座部260为平坦的情况下,优选在轴向移动的限制中,除了轴部件70如上所述地不会从轴承部件245沿轴向脱离以外,轴部件70也不沿该轴向移动地被限制。由此,将轴部件70安装在轴承部件245时,晃动被防止,轴部件70的摆动及处理盒20向装置主体10的拆装也变得更顺畅。
由此,例如能够如下地构成。即,如图34所示,球体90配置为与基座部260的面接触,在能够摆动的状态下,球体90的中心位置与在轴部件70拔出的方向即轴向上被拉伸状态下的销95的轴线的中心位置一致即可。由此,由于轴部件70实质上不能沿轴向移动,所以能够防止晃动。
此外,至此关于基座部为凹状的曲面的例子及为平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该面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因此,基座部也可以形成为以凸状弯曲,或者也可以具有台阶。
图35是轴部件的其他例即轴部件70’的立体图。轴部件70’具有耦合 部件71、旋转轴85、圆板90’、旋转力传递销95’及支承轴96’。
圆板90’是作为基端部发挥功能的圆板状的部件,在其一个面上设置有旋转轴85的端部中与配置有耦合部件71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此时,旋转轴85的轴线和圆板90’的轴线优选尽可能地一致。由此,能够得到感光鼓35的稳定的旋转。另外,圆板90’的侧面成为球面状,直径与上述轴承部件45的保持部50的第一槽形成部51和第二槽形成部55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
旋转力传递销95’是与圆板90’的板面方向平行、且穿过该圆板90’的轴线而贯穿该圆板90’、且两端从圆板90’的外周面突出地配置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旋转力传递销95’的轴线与旋转轴85的轴线正交地设置。
支承轴96’是从圆板90’的板面中没有配置旋转轴85的一侧的板面立设的、作为基端部发挥功能的圆柱状的部件,其前端形成为半球状。由此,支承轴96’的前端与轴承部件45的基座部60接触,能够得到稳定的转动(摆动)。
这样的轴部件70’也与轴部件70同样地能够安装在轴承部件45上,并能够实现与上述同样的转动(摆动)。
附图标记说明
10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20 处理盒
30 感光鼓单元
35 感光鼓
40、140、240 端部部件
45、145、245 轴承部件
50、150 保持部
51、151 第一槽形成部
51a、151a 导入槽
51b、151b 摆动槽
55、155 第二槽形成部
55a、155a 导入槽
55b、155b 摆动槽
60、160、260 基座部 70轴部件

Claims (22)

1.一种轴承部件,被配置在感光鼓的端部,并安装轴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体;
保持部,其被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设置为能够保持及拆装所述轴部件所具有的旋转力传递销;
所述保持部具有:
摆动槽,是沿所述筒状体的轴向延伸并相对地设置的至少两个槽,该槽的底具有相对于沿所述轴向的方向弯曲的曲面;
导入槽,是一端与所述摆动槽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保持部的外侧连通的槽,并配置在比所述摆动槽靠近所述筒状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
基座部,被设置在两个相对的所述摆动槽的一端侧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具有弯曲的曲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槽的曲面的中心和所述基座部的曲面的中心大致一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槽的曲面是以所述轴部件的转动中心为中心并以与要配置的所述旋转力传递销的长度大致一致的直径形成的曲面构造。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相对的所述摆动槽的底面间的距离具有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端部朝向轴向内侧变宽的部位。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槽配置为,在使所述轴部件的轴向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一致的姿态以及使所述轴部件摆动并最大程度倾斜的姿态以外的、任意使所述轴部件倾斜的姿态下,所述旋转力传递销的端部能够与所述导入槽的位置一致。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槽具有与要配置的所述旋转力传递销过渡配合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由两个所述摆动槽及所述基座部围成的凹部,
从所述轴承部件的轴向中所述基座部相反侧的被开放一侧观察该凹部时,所述凹部没有根切部,
所述导入槽的侧壁的一方由所述基座部的面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凹部的开放侧的相反侧观察所述轴承部件时,在所述摆动槽中没有根切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中的形成所述导入槽的面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径向倾斜。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轴承部件全部一体地成型。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槽的靠所述保持部的外侧的部分比靠所述摆动槽侧的部分宽。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轴承部件涂布有润滑剂。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轴承部件由含有氟、聚乙烯及硅橡胶的至少一种的树脂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轴承部件涂布有氟。
16.一种端部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轴部件及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部件,
所述轴部件具有:旋转轴;旋转力接受部,被设置在该旋转轴的一端侧并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提供部卡合,在该卡合的姿态下,接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基端部,被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侧;旋转力传递销,具有从所述基端部突出的端部,
通过将该轴部件的所述旋转力传递销配置在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摆动槽内,所述轴部件被组合到所述轴承部件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端部部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轴承部件中的与感光鼓嵌合的部位的相反侧插入所述轴部件,将所述轴部件组合到所述轴承部件时,能够不使所述轴承部件挠曲地组合。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端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件被所述旋转力传递销限制了该轴部件的轴向移动。
19.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端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端部没有被所述轴承部件限制轴向上的在所述轴部件的拔出方向的移动。
20.一种感光鼓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感光鼓和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端部部件。
21.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20所述的感光鼓单元,所述轴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驱动轴能够拆装。
22.一种轴承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承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的工序,
所述工序包括:利用形成所述凹部的第一模具及形成所述摆动槽的第二模具来制造轴承部件,将所述第二模具插入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上的槽来组合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并进行注塑成型,通过向相反的方向拉开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而进行脱模。
CN201310210419.5A 2012-05-30 2013-05-30 轴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Active CN1034548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3608 2012-05-30
JP2012123608 2012-05-30
JP2013047000 2013-03-08
JP2013-047000 2013-03-08
JP2013076143A JP6102438B2 (ja) 2012-05-30 2013-04-01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軸受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3-076143 2013-04-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4874A CN103454874A (zh) 2013-12-18
CN103454874B true CN103454874B (zh) 2017-05-03

Family

ID=496704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0419.5A Active CN103454874B (zh) 2012-05-30 2013-05-30 轴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CN201320306305.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55585U (zh) 2012-05-30 2013-05-30 轴承部件、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06305.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55585U (zh) 2012-05-30 2013-05-30 轴承部件、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62707B2 (zh)
JP (1) JP6102438B2 (zh)
CN (2) CN103454874B (zh)
DE (1) DE202013102325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0237B2 (ja) * 2013-02-15 2016-11-0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軸受部材の製造方法
US9098048B2 (en) 2013-08-13 2015-08-04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USRE46847E1 (en) 2013-07-08 2018-05-15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USRE46863E1 (en) * 2013-07-08 2018-05-22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JP6299446B2 (ja) 2013-07-12 2018-03-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部材、及び軸受部材の本体
CN103376696B (zh) * 2013-07-25 2015-10-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扭矩传输装置、激光打印机用处理盒
US9274500B2 (en) * 2013-07-25 2016-03-01 Print-Rite •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f Zhuhai Torque receiving assembly,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9091994B2 (en) * 2013-08-13 2015-07-28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US9091995B2 (en) * 2013-08-13 2015-07-28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rum device having same
JP6562655B2 (ja) * 2015-02-27 2019-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282798A1 (en) 2015-03-24 2016-09-2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a photosensitive drum
JP6582673B2 (ja) * 2015-07-24 2019-10-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粉体容器並びに処理装置
JP6922188B2 (ja) * 2015-11-12 2021-08-1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5589313A (zh) * 2016-02-04 2016-05-18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粉匣的传动组件
CN106968972B (zh) * 2017-03-31 2023-04-18 哈尔滨庆功林气悬浮鼓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气悬浮轴承鼓风机及气悬浮轴承增压方法
CN107322843B (zh) * 2017-08-31 2023-10-03 重庆鲜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联轴器制造设备
TWI656415B (zh) * 2018-01-17 2019-04-11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件及具有該連接件的電子成像裝置之滾筒單元
CN110083039B (zh) * 2018-01-25 2021-08-27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具有该连接件的电子成像装置的滚筒单元
CN208796036U (zh) * 2018-08-29 2019-04-26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件及具有该连接件的电子成像装置的传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3818U (zh) * 1990-10-15 1992-05-29
JPH06130737A (ja) * 1992-10-15 1994-05-13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58247B2 (ja) * 2006-02-20 2011-08-24 株式会社東芝 駆動伝達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3096A (ja) * 2006-04-26 2007-11-08 Ntn Corp 等速ジョイン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K2261658T3 (en) 2006-09-05 2015-04-27 Statens Seruminstitut IP-10-time based infection diagnosis
JP5159507B2 (ja) 2008-06-20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803267B2 (ja) * 2009-02-17 2011-10-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9664B2 (ja) * 2009-09-09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55585U (zh) 2014-02-26
DE202013102325U1 (de) 2014-09-10
US20130322923A1 (en) 2013-12-05
US9062707B2 (en) 2015-06-23
JP6102438B2 (ja) 2017-03-29
JP2014197158A (ja) 2014-10-16
CN103454874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4874B (zh) 轴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JP6299446B2 (ja)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部材、及び軸受部材の本体
CN102067042B (zh) 处理盒和静电成像设备
KR102172814B1 (ko) 카트리지, 회전 유닛 및 화상형성장치
CN104081291B (zh) 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盒
JP4854791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2009288325A5 (zh)
CN102023557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盒
JP3191130U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6896815B2 (ja) 回転力伝達部品
JP2013545134A (ja) 動力伝達機構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プロセッシングボックス
CN101916056B (zh)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与之相配合的处理盒及两者牢固定位的方法
US9152126B2 (e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cartridge
CN203799180U (zh) 一种处理盒用驱动构件及处理盒
CN105607451B (zh) 处理盒
JP6020237B2 (ja)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軸受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922188B2 (ja)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2736461B (zh) 一种感光元件驱动组件
CN208689373U (zh) 一种处理盒
JP20211739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3145B2 (ja) 軸の接続部構造
JP2015230468A (ja)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軸受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