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2381B - 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52381B CN103452381B CN201310346774.5A CN201310346774A CN103452381B CN 103452381 B CN103452381 B CN 103452381B CN 201310346774 A CN201310346774 A CN 201310346774A CN 103452381 B CN103452381 B CN 1034523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ing plate
- opening board
- opening
- unit
- described l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门,特别是涉及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通过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开启板的内表面与锁止板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开启板上端与锁止板下端相抵触,从而所述开启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的内表面组成的整体具有很好的隐蔽性,能够减少儿童对所述开启板和所述锁止板的注意,降低开启板与锁止板被误拉的概率。本发明所述开启板上端与所述锁止板下端相抵触,乘员的手部从操作锁止板到操作开启板的移动距离小,从而提高乘员依次操作所述锁止板和所述开启板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门,特别是涉及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车门的内开启机构一般都会设计成带拉手的结构,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拉动拉手,这样就增加了行车过程中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汽车厂家会设计自动落锁机构或在拉手的基础上增加锁止机构,但由于现有设计中自动落锁机构或锁止机构与拉手的距离较远,给乘员造成了操作上的不便。
由此,需要设计一种车门内开启的系统以及相应的开启方法,用以降低拉手被误拉的概率,以及同时提高乘员操作拉手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拉手被误拉的概率,以及同时提高乘员操作拉手的便利性,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包括:
开启板,开启板的下端与内饰板铰接,所述开启板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的下端相对,所述开启板与开启单元相连;
锁止板,锁止板的上端与内饰板铰接,锁止板的下端与开启板的上端相对,所述锁止板与锁止单元相连;
开启单元,所述开启板的上端翻转从而触发所述开启单元工作,所述开启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车门的开启;
锁止单元,所述锁止板的下端翻转从而触发所述锁止单元工作,所述锁止单元用于控制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所述开启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开启板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的下端相抵触,所述开启板的上端翻转或/和所述锁止板的下端翻转致使在所述开启板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的下端之间形成容纳乘员手部操作的操作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乘员手部操作时,乘员手部将所述锁止板的下端朝向车外方向翻转,将所述开启板的上端朝车内方向翻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开启板与所述内饰板通过第一定位销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销外部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将开启板的上端由翻转状态恢复至未翻转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止板与所述内饰板通过第二定位销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销外部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将锁止板的下端由翻转状态恢复至未翻转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开启板的上端翻转后,所述开启板的内表面与车辆的扶手相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饰板具有凹入区,在所述锁止板及所述开启板未翻转时,所述锁止板及所述开启板覆盖于所述凹入区的开口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上述内开启系统的开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乘员手部通过所述操作空间对所述开启板的上端翻转,通过所述开启板的上端翻转来触发所述开启单元工作;
所述开启单元控制所述车门开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止板的下端翻转后延缓2-4秒所述锁止单元被触发进行工作,或
所述锁止单元被触发进行工作后延缓2-4秒所述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止板的下端翻转后延缓4-8秒进行复位。
通过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所述开启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开启板上端与所述锁止板下端相抵触,从而所述开启板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的内表面组成的整体具有很好的隐蔽性,能够减少儿童对所述开启板和所述锁止板的注意,降低开启板与锁止板被误拉的概率。本发明所述开启板上端与所述锁止板下端相抵触,乘员的手部从操作锁止板到操作开启板的移动距离小,从而提高乘员依次操作所述锁止板和所述开启板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内开启系统处于封闭状态示意图,所述封闭状态指开启板的上端及锁止板的下端未翻转;
图2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内开启系统处于打开状态示意图,所述打开状态指开启板的上端及锁止板的下端均翻转;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00-内开启系统,101-锁止板,102-开启板;
200-扶手;
300-车门;
箭头B示意锁止板的下端朝向车外方向翻转;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内开启系统处于封闭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内开启系统处于打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内开启系统包括:
开启板102,开启板102的下端与内饰板301铰接,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相对,所述开启板102与开启单元相连;
锁止板101,锁止板101的上端与内饰板301铰接,锁止板101的下端与开启板102的上端相对,所述锁止板101与锁止单元相连;
开启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从而触发所述开启单元工作,所述开启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车门300的开启;
锁止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从而触发所述锁止单元工作,所述锁止单元用于控制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如图1所示,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101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相抵触,从而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101的内表面组成的整体具有很好的隐蔽性,能够减少儿童对所述开启板102和所述锁止板101的注意,降低开启板102与锁止板101被误拉的概率;所述开启板上端与所述锁止板下端相抵触,致使乘员的手部从操作锁止板到操作开启板的移动距离小,从而提高乘员依次操作所述锁止板和所述开启板的便利性。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或/和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致使在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之间形成容纳乘员手部操作的操作空间。
在所述乘员手部操作时,乘员手部将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朝向车外方向翻转,如图2中箭头B所示;将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朝车内方向翻转,与箭头B所示方向相反。在进行内开启时,所述乘员手部从车内向车外方向伸出,直至乘员手部接触到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凭借此时乘员手部的惯性,锁止板101的下端很容易即可翻转;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后,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车辆的扶手200相贴,乘员手部即可按住贴服有开启板102的扶手200,这样有助于乘员对车门300的稳定控制,方便乘员一只手进行推拉车门300的动作。
本发明中,锁止板101与开启板102均为板状,从而方便锁止板101与开启板102配合成两者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相抵触,一方面能够防止从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之间的间隙落入灰尘,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101的内表面组成的整体上进行装饰来进一步增加开启板102与锁止板101的隐蔽性。
本发明的所述开启板102与所述内饰板301通过第一定位销(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销外部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将开启板102的上端由翻转状态恢复至未翻转状态。
所述锁止板101与所述内饰板301通过第二定位销(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销外部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将锁止板101的下端由翻转状态恢复至未翻转状态。
所述内饰板301具有凹入区,在如图1所示的所述锁止板101及所述开启板102未翻转时,所述锁止板101及所述开启板102覆盖于所述凹入区的开口处。一方面,凹入区内可以设置开启单元、锁止单元等结构;另一方面,凹入区的设计有助于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101的内表面与内饰板301整体上平行,增加开启板102及锁止板101的隐蔽性。
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后成为翻转状态,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后成为翻转状态。图1中,开启板102的上端及锁止板101的下端处于未翻转状态;图2和图3中,开启板102的上端及锁止板101的下端处于翻转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内开启系统的开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乘员手部对锁止板101的下端进行翻转,通过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来触发锁止单元工作;
所述锁止单元控制所述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乘员手部通过所述操作空间对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通过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来触发所述开启单元工作;
所述开启单元控制所述车门300开启。
为防止锁止板101的下端及开启板102的上端先后因失误而被人为翻转,车门300应延后一定的时间才被开启,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乘员的反应时间,提高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后延缓2-4秒所述锁止单元被触发进行工作,或所述锁止单元被触发进行工作后延缓2-4秒所述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选择延缓2-4秒,一方面能够提高如上所述的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正常内开启时又不至于使乘员等待车门300开启的时间过长。
为了防止乘员的手部被锁止板101夹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后延缓4-8秒进行复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带动连杆一,连杆一推动连杆二转动,连杆二带动连杆三向上移动,连杆三的平移带动棘爪转动,从而棘轮棘爪从啮合状态脱离,因棘轮具有弹簧致棘爪弹起,门柱从棘轮的凹槽中释放,完成内开启动作。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既可以降低开启板102与锁止板101被误拉的概率,又能同时提高乘员操作开启板102与锁止板101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开启板(102),开启板(102)的下端与内饰板(301)铰接,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锁止板(101)的下端相对,所述开启板(102)与开启单元相连;
锁止板(101),锁止板(101)的上端与内饰板(301)铰接,锁止板(101)的下端与开启板(102)的上端相对,所述锁止板(101)与锁止单元相连;
开启单元,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从而触发所述开启单元工作,所述开启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车门(300)的开启;
锁止单元,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从而触发所述锁止单元工作,所述锁止单元用于控制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所述锁止板(101)的内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相抵触,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或/和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致使在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与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之间形成容纳乘员手部操作的操作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乘员手部操作时,乘员手部将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朝向车外方向翻转,将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朝车内方向翻转。
3.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内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启板(102)与所述内饰板(301)通过第一定位销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销外部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将开启板(102)的上端由翻转状态恢复至未翻转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内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板(101)与所述内饰板(301)通过第二定位销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销外部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将锁止板(101)的下端由翻转状态恢复至未翻转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内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
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后,所述开启板(102)的内表面与车辆的扶手(200)相贴。
6.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内开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饰板(301)具有凹入区,在所述锁止板(101)及所述开启板(102)未翻转时,所述锁止板(101)及所述开启板(102)覆盖于所述凹入区的开口处。
7.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内开启系统的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乘员手部对锁止板(101)的下端进行翻转,通过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来触发锁止单元工作;
所述锁止单元控制所述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乘员手部通过所述操作空间对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通过所述开启板(102)的上端翻转来触发所述开启单元工作;
所述开启单元控制所述车门(300)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后延缓2-4秒所述锁止单元被触发进行工作,或
所述锁止单元被触发进行工作后延缓2-4秒所述开启单元由关闭状态进入开启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板(101)的下端翻转后延缓4-8秒进行复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46774.5A CN103452381B (zh) | 2013-08-09 | 2013-08-09 | 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46774.5A CN103452381B (zh) | 2013-08-09 | 2013-08-09 | 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52381A CN103452381A (zh) | 2013-12-18 |
CN103452381B true CN103452381B (zh) | 2015-07-08 |
Family
ID=49735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46774.5A Active CN103452381B (zh) | 2013-08-09 | 2013-08-09 | 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523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51520B (zh) * | 2016-10-19 | 2018-11-02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门内部防误开结构 |
CN112406732A (zh) * | 2020-12-12 | 2021-02-26 | 天津盛相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门上部装饰板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95400A2 (en) * | 2007-05-22 | 2008-11-26 | Alpha Corporation | Handle Apparatus |
CN201347633Y (zh) * | 2008-12-17 | 2009-11-18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门内开启手柄 |
CN201771266U (zh) * | 2010-08-24 | 2011-03-2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汽车车门把手结构 |
CN201771262U (zh) * | 2010-08-25 | 2011-03-23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 车门锁内开启手柄 |
CN202788183U (zh) * | 2012-07-17 | 2013-03-13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门把手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TO20010999A1 (it) * | 2001-10-19 | 2003-04-19 | Atoma Roltra Spa | Gruppo maniglia per una portiera di un autoveicolo. |
JP4536580B2 (ja) * | 2004-05-13 | 2010-09-01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自動車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
2013
- 2013-08-09 CN CN201310346774.5A patent/CN1034523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95400A2 (en) * | 2007-05-22 | 2008-11-26 | Alpha Corporation | Handle Apparatus |
CN201347633Y (zh) * | 2008-12-17 | 2009-11-18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门内开启手柄 |
CN201771266U (zh) * | 2010-08-24 | 2011-03-23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汽车车门把手结构 |
CN201771262U (zh) * | 2010-08-25 | 2011-03-23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 车门锁内开启手柄 |
CN202788183U (zh) * | 2012-07-17 | 2013-03-13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门把手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52381A (zh) | 2013-1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04184B (zh) | 用于车辆的后背门打开和关闭装置 | |
US20240034134A1 (en) | Low Voltage System Controller for a Truck | |
CN106168089B (zh) | 具有双致动的闩锁及其构造方法 | |
CN107407112B (zh) | 可伸缩把手装置 | |
US8590210B2 (en) | Actuation method for an electric window lifter, and actuation unit | |
RU2673278C2 (ru) | Механизм защелки капота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107687298A (zh) | 优先驱动动力侧门打开/关闭操作 | |
WO2016132464A1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KR20060048346A (ko) | 자동차의 잠금 장치 | |
KR101916048B1 (ko) | 자동차 아웃사이드 핸들용 도어 래치 장치 | |
JP6771352B2 (ja) | ドア開閉装置のスイッチ | |
US20130257089A1 (en) | Fuel housing assemblie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fuel door lock systems | |
CN107406015B (zh) | 机动车门锁,特别是机动车座椅上的靠背锁 | |
EP3835519B1 (en) | Motorized door leaf handle for a motor vehicle | |
EP3702561B1 (en) | Vehicle door opening assembly | |
CN103452381B (zh) | 一种车门的内开启系统及开启方法 | |
KR102630466B1 (ko) | 차량 래치 | |
CN110359786B (zh) | 门锁系统、车门以及对门锁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 | |
JP2018155059A (ja) | 車両用扉開閉システム | |
CN110821312B (zh) | 具有保持住门的呈现位置和电气释放的门呈现器 | |
JP2006009559A (ja) | 自動車のドアラッチ | |
KR20150081039A (ko) | 차량용 후드래치 | |
CN103362377A (zh) | 车辆车门手动锁定组件 | |
CN107539074B (zh) | 用于车辆的遮蔽装置 | |
CN115199158A (zh) | 用于车门的机械紧急闩锁释放系统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