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5026B - 传送带控制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送带控制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25026B CN103425026B CN201310165584.3A CN201310165584A CN103425026B CN 103425026 B CN103425026 B CN 103425026B CN 201310165584 A CN201310165584 A CN 201310165584A CN 103425026 B CN103425026 B CN 1034250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velling belt
- roller
- belt
- control device
- trave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59 Fluoroplas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07 myocard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94 photoredox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50 revascu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6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 B65G15/64—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guiding belts, e.g. by fluid jets for automatically maintaining the position of the bel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带控制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解决的课题是,当传送带的端部一边与法兰相接一边移动时,传送带的端部所受到的负荷就会急剧增大。具体来说就是,在传送带端部里存在切割不平,或呈现凹凸的状态时,当传送带的端部的凸部到达辊的位置时,传送带端部的凸部按压到法兰的侧面上后,就会在传送带的端部里施加急剧增大的负荷。这样施加的负荷就会导致在传送带端部里发生裂缝及传送带破损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在多个的辊中,在至少一个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有传送带的端部碰触的传送带碰触部,并且,传送带碰触部包括有垂直于轴方向的平面部,和从平面部的周边开始朝着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直径增大的锥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架设在多个的辊上并随着所述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的传送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中间转印体、记录媒介搬送部或图像定影部等采用有多种的传送带。这些传送带以架设在相互间被平行设置的至少2根辊上的状态,随着辊的回转而移动。但是,由于用于使辊回转的部件的劣化的原因,有时会导致多个的辊的相互之间不再平行。当多个的辊之间不再相互平行时,就会发生传送带向辊的轴方向(以下称为辊轴方向)上偏靠的传送带偏靠。因为这种传送带偏靠,会导致传送带从辊上偏离后损坏的问题。
为了防止这种传送带偏靠,公知的技术是,在辊的端部里设置法兰以防止传送带在轴方向上的偏靠。例如,在专利文献1里记载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在辊的端部里配设有环状的法兰,并在法兰的内侧上通过配设有与传送带的表面相接的导向辊来限制传送带在辊轴方向上的偏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86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当传送带以其端部与法兰相接的状态来移动时,有时会导致传送带的端部受到的负荷急剧增大。具体来说就是,如图9所示地,由于切割不平而在传送带70的端部里产生凸部70a的时候。
图10是图9所示的传送带70被架设在具有法兰71的辊72上,并通过端部与法兰71一边相接一边移动时的状态图。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中,当传送带70的端部的凸部70a到达辊72的位置时,凸部70a会按压到法兰71的侧面而在传送带70上产生急剧增大的负荷。因为受到这样的负荷,就会在传送带70的端部里产生裂缝,从而发生传送带70破损的问题。
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涉及了一种传送带控制装置,其对架设在多个的辊上并随着所述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的辊中,在至少一个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有所述传送带的端部碰触的传送带碰触部,并且,所述传送带碰触部包括有垂直于所述轴方向的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的周边开始朝着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直径增大的锥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为传送带的端部碰触的传送带碰触部具有垂直于辊的轴方向的平面部,并且从所述平面部的周边开始朝着所述辊的轴方向的外侧方向是直径增大的锥面,所以就不会在传送带的端部里施加急剧增大的负荷,并能够防止在传送带的端部里发生裂缝及传送带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图。
图9所示是用于说明传送带的切割不平的图。
图10所示是以往的传送带碰触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作为打印机来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概要构成图,这里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其本体的框体里设置了第一至第四的4个感光体1a、1b、1c、1d。在各感光体上分别形成有颜色互为不同的调色剂像,并在这些感光体1a、1b、1c、1d上分别形成了黑色调色剂像、品红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以及黄色调色剂像。
与第一至第四的4个感光体1a、1b、1c、1d相向而对地设置了作为中间转印体来构成的中间转印带3,并且,各感光体1a、1b、1c、1d与中间转印带3的表面是相接的。该中间转印带3被架设在驱动辊51和支持辊52、53、54上。驱动辊51通过驱动源(未图示)来回转,中间转印带3则通过驱动辊51的回转朝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中间转印带3既可以是多层构造,也可以是单层构造,如果是多层构造的话,优选的是以伸缩较小的氟素树脂、PVDF膜材或聚酰亚胺系树脂来制作基底层,并在表面包覆氟素系树脂等平滑性较好的涂层。另外,如果是单层构造,可以采用PVDF、PC、聚酰亚胺等的材质。还有,将驱动辊51、支持辊52、53、54中的任意的一个称为辊。
在感光体1a、1b、1c、1d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构成和将该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的构成在实质上都是相同的,仅仅是所形成的各调色剂像的颜色不同而已。因此,仅对在第一感光体1a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的构成进行说明,而对第二至第四的感光体1b、1c、1d的构成省略其说明。感光体1a在图1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被回转驱动。这时,在感光体表面上被照射有来自于未图示的除电装置的光,以使得感光体1a的表面电位初始化。在感光体1a的附近设置有带电装置8a,表面电位被初始化后的感光体表面通过带电装置8a被均匀带电为负极性。在这样被带电后的感光体表面上,照射了从曝光装置9射出的经光调制后的激光束,就在感光体1a的表面上形成了对应于写入情报的静电潜像。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是具有射出激光束L的激光写入装置的曝光装置9。
另外,在感光体1a的附近设置了显影装置10a。形成在感光体1a上的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影装置10a时作为黑色调色剂像被可视像化。另一方面,夹着中间转印带3与感光体1a相向而对地设置了转印辊11a。
在上述转印辊11a上施加有与形成在感光体1a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转印电压。由此,就在感光体1a和中间转印带3之间形成了转印电场,感光体1a上的调色剂像就被静电转印到与感光体1a同步地回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3上了。将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之后附着在感光体1a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12a被除去后,感光体1a的表面得到了清扫。
同样地,在第二至第四的各感光体1b、1c、1d上分别形成有品红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及黄色调色剂像。然后,各色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静电转印到转印有黑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3上后,形成了合成调色剂像。
另外,如图1所示地,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下部里设置了供纸装置14,通过供纸辊15的回转,记录媒介P在箭头C方向上被送出。被送出的记录媒介P通过对位辊对16来被给送到驱动辊51和与驱动辊51相向而对地设置的二次转印辊17的之间。这时,在二次转印辊17上施加有规定的转印电压,并由此来使得中间转印带3上的合成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
二次转印有合成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P被进一步向上方搬送后去通过定影装置18。这时,定影装置18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来定影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经过定影装置18之后的记录媒介P借助于设置在排纸部里的排纸辊对19来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之外。
另外,附着在调色剂像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3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会通过清洁装置20来被除去。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清洁装置20具有由聚氨酯等构成的刮板形状的清洁刮板21,该清洁刮板21被设置为用于刮取附着在中间转印带3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清洁装置20可以适当地采用各种种类,例如,可以使得带清洁装置20为静电容量式的。
接着,对于用于控制中间转印带3向辊的轴方向移动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送带控制装置被设置在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辊中的至少一个辊上,还有,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中间转印带3称为传送带(belt)3。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送带控制装置被设置在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支持辊52的单侧里。因此,图2以后所示的是支持辊52的单侧的放大图,图2(1)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截面概要图。
如图2(1)所示地,传送带控制装置在支持辊52的端部里具有与支持辊52的轴同轴的辊轴6。辊轴6是直径比支持辊52短的圆柱的形状,并贯通于支持辊52、后述的传送带碰触部30以及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另外,辊轴6被设置为与支持辊52和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轴变位部41一体地来动作。
在支持辊52的轴的方向(图2(1)所示的z方向,以下称为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从支持辊52的中央部分开始朝向端部的方向)上,传送带碰触部30被设置为能够在辊轴方向上移动。传送带碰触部30具有相对于辊轴方向为大致垂直的平面的平面部30a。平面部30a的周边形成为圆,该圆的中心在支持辊52的轴上。另外,平面部30a在传送带3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时,起到了作为与传送带3的端部(称为传送带端部3a)相接的传送带端部抵接部的作用。
当传送带端部3a移动后碰触到平面部30a上时,为了防止传送带3上到传送带碰触部30后从支持辊52脱落,如图2(1)所示地,形成平面部30a的周边的圆的半径D1被构成为要大于在支持辊52的半径里加上传送带3的厚度的长度。当采用半径为8.78mm的支持辊52、厚度为80μm的传送带3时,为了不使得传送带碰触部30与其他部件干涉,并能够将传送带端部3a向平面部30a引导,可以使平面部30a的周边的半径D1大于8.86,例如为9.00mm。
还有,平面部30a只要起到作为传送带抵接部的作用即可,其周边也可以不是圆,而是长方形、多边形,或由其他任意的封闭曲线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长方形等从支持辊52的轴至该长方形等的周边为止的距离D1要大于在支持辊52的半径里加上传送带3的厚度的长度。另外,平面部30a也可以是具有凹凸或弯曲的面,只要起到作为传送带抵接部的作用,就不限制其形状。
另外,传送带碰触部30具有直径从平面部30a的周边开始朝着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增大的锥面30b。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锥面30b时,传送带端部3a被设置为沿着锥面30b向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移动。也就是说,锥面30b的作用是作为将传送带端部3a向平面部30a引导的传送带导向部。还有,锥面30b相对于平面部30a倾斜的角度θ(参照图2(1))在1至40度之间为好。
另外,传送带碰触部30不是固定在支持辊52、辊轴6上,而是被设置为在图2(1)所示的xy平面内以与支持辊52的轴相同的轴为中心来自由地回转。因此,在传送带3与平面部30a相接的状态下移动时,传送带碰触部30是通过传送带端部3a和平面部30a之间的摩擦力来随着传送带3而回转的。
接下来,使用图2及图3来说明用于使得在辊轴方向上移动的传送带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去的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图2(2)所示是图2(1)中的支持辊52、辊轴6处于倾斜状态时的显示图。图3是从z方向看到的图2(1)所示传送带控制装置的概要图。
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包括有图2(1)所示的轴变位部41、轴导向部42、辊轴支持部43、固定部46以及图3所示的弹簧45。轴变位部41被设置为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处与传送带碰触部30相接。轴变位部41能够在辊轴方向上移动,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后传送带碰触部30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时,被传送带碰触部30推压后就会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另外,轴变位部41在支持辊52的轴的上方侧里设有倾斜面41a,该倾斜面41a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是相对于其他辊(平行于传送带的面的面)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平面(面)。另外,上述的辊轴6因为贯通于轴变位部41,并与轴变位部41成为一体,所以会随着轴变位部41的移动而移动。
更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地,还设置了与轴变位部41的倾斜面41a相接的轴导向部42。轴导向部42通过作为其一部分的轴变位部抵接部42a来与轴变位部41的倾斜面41a相接。另外,即使辊轴6、轴变位部41移动,轴导向部42也被固定为不移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当轴变位部41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时,就如图2(2)所示地,与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的倾斜面41a的位置向上方偏移,并且,轴变位部41以及和轴变位部41成为一体的辊轴6会变成倾斜。
另外,在轴导向部42的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有固定部46,并在固定部46的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置了辊轴支持部43。这里,使用图3来详细说明辊轴支持部43、固定部46。
图3所示是辊轴6没有倾斜时的状态中的传送带控制装置。辊轴支持部43和辊轴6被设置成为一体,将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向下后,随着辊轴6的倾斜,就会沿着以支持中心部43a为中心的圆弧向图3所示箭头A的方向倾斜。另外,辊轴支持部43通过弹簧45来与不会随着辊轴6的移动而动的固定部46连结。如上所述,当辊轴支持部43在箭头A所示方向上倾斜时弹簧45就会伸长,并在收回伸长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力。还有,弹簧45是弹性体的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板簧、橡皮筋等来代替弹簧45。
下面,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1)所示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送带控制装置中省略了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后的立体图。图4(2)是从x方向看到的图2(1)所示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当驱动辊51通过驱动源来回转时,传送带3就会随着驱动辊51的回转而在图4(1)及图4(2)所示的y方向(以下称为移动方向)上移动,同时,用于架设传送带3的支持辊52也会随着传送带3的移动而回转。这时,传送带3有时会例如因为多个的辊之间的相互不平行而在辊轴方向上移动。当传送带3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后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平面部3a时,就会在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相接的状态下,传送带3在移动方向上移动。
对于在这样移动的传送带3的传送带端部3a里存在有切割不平时的动作,使用图5至图7来说明。图5(1)是在图4(1)所示的传送带控制装置中,形成传送带端部3a中的切割不平的凸状的部分(以下称为凸部3a1)到达传送带碰触部30的位置时的状态立体图。另外,图5(2)是从x方向看到的图5(1)所示传送带控制装置的截面概况图。图6(1)所示是凸部3a1与图5(1)的状态相比在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上移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6(2)是从x方向看到的图6(1)所示传送带控制装置的截面概况图。图7(1)所示是凸部3a1从平面部30a向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7(2)是从x方向看到的图7(1)所示传送带控制装置的截面概况图。
当具有切割不平的传送带3移动,并且传送带端部3a的凸部3a1到达传送带碰触部30的位置(参照图5(1))时,该凸部3a1就如图5(2)所示地被推压到锥面30b上。这里,由于锥面30b是相对于平面部30a为倾斜的曲面,被推压到锥面30b上的凸部3a1就会和传送带3的移动一起如图6(1)及图6(2)所示地,沿着锥面30b向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移动。进一步沿着锥面30b向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移动后,就会如图7(1)及图7(2)所示地,凸部3a1会移动至平面部30a的辊轴方向的内侧方。之后,传送带端部3a以与平面部3a相接的状态继续移动,并在凸部3a1再次到达支持辊52时重复上述的动作。
在设置了没有图10所示的锥面的法兰71的构成中,当传送带70的端部的凸部70a按压到法兰71的侧面上后,凸部70a就会进入钩挂在法兰71侧面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传送带70的中央部继续移动时,传送带70的端部会受到强力的牵拉。因此,在传送带的端部里就会施加大负荷而导致破损。
也就是说,通过在传送带碰触部30里设置锥面30b,就能够抑制在传送带端部3a里有切割不平时凸部3a1因传送带碰触部30而受到的负荷,并能够防止因传送带端部3a的裂缝、裂痕的产生而导致的传送带破损。
接着,采用图2来对传送带控制装置的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传送带碰触部30时,传送带碰触部30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如图2(1)所示地,由于轴变位部41被设置为与传送带碰触部30相接,通过传送带碰触部30的移动,就在轴变位部41上施加了朝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的力。当轴变位部41因为该力而试图朝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时,如图2(2)所示地,轴变位部抵接部42a相接的倾斜面41a的位置向上方偏移后倾斜。然后,随着轴变位部41的倾斜,与轴变位部41一体的辊轴6也倾斜了。由此,与辊轴6成为一体的支持辊52倾斜,并因为架设在支持辊52上的传送带3朝着轴方向的内侧方向返回,传送带3的位置相对于辊轴方向就被校正到了原来的位置里了。
如上所述,在传送带碰触部30里设置锥面30b后,就会降低凸部3a1的碰触导致的负荷。该负荷得到减轻后,传送带碰触部30施加到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里的传送带轴方向的力减弱,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传送带轴方向的变动就减小。因此,传送带3通过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来进行的位置的校正就变小,由此就能够抑制因为传送带位置的偏离而导致的颜色偏差。
另外,在轴变位部41上施加了朝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的力而导致辊轴6倾斜时,辊轴支持部43会在图3的箭头A方向上沿着以支持中心部43a为中心的圆弧倾斜。因为辊轴支持部43的倾斜,就在使得伸长后的弹簧45的伸长回复的方向上产生了弹性力。由于辊轴支持部43通过该弹性力是向原来的位置(箭头B所示的方向)返回的,与辊轴支持部43成为一体的辊轴6就向上方变位。由此,如上所述地,在轴变位部41上施加了朝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的力时,轴变位部41通过自重不会离开轴导向部42,在保持倾斜面41a与轴导向部42相接的状态下能够倾斜。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送带控制装置被设置在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辊52和支持辊52的至少单侧里,所述支持辊52是支持辊52、53、54中的至少一个辊。
图8(1)所示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截面概要图。图8(2)是图8(1)所示传送带控制装置中,传送带端部3a的靠近部分Q弯曲时的状态图。
如图8(1)所示地,传送带控制装置具有与支持辊52的轴同轴的辊轴6。辊轴6是直径比支持辊52短的圆柱的形状,并贯通于支持辊52、后述的传送带碰触部30以及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另外,辊轴6被设置为与支持辊52和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轴变位部41一体地来动作。
在支持辊52的轴的方向(图8(1)所示的z方向)的外侧方向上,传送带碰触部30被设置为能够在辊轴方向上移动。传送带碰触部30具有相对于辊轴方向为大致垂直的平面的平面部30a。平面部30a的构成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平面部30a的构成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如图8(1)所示地,支持辊52的端部不与传送带碰触部30相接,并在它们之间设置有间隙。然后,在支持辊52的端部和传送带碰触部30之间的间隙里设置了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其构成为半径Db短于支持辊52的半径Da的圆柱形状。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的轴与支持辊52的轴同轴,并且其半径Db要短于支持辊52的半径Da。由此,就在传送带3和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的侧面的间隙里形成有间隙(以下称为间隙部31a)。该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是为了防止传送带端部3a离开传送带碰触部30后因重力垂下而用来支持传送带端部3a的。还有,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只要对传送带端部3a进行支持,其形状可以不是圆柱形而是棱柱、立方体、球或其他任意的形状。
还有,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构成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传送带控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当驱动辊5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来回转时,传送带3就随着驱动辊51的回转而移动,并且,架设了传送带3的支持辊52也随着传送带3的移动而回转。这时,传送带3例如因为多个的辊之间的相互不平行的原因,有时就会在辊轴方向上移动。因为传送带3在辊轴方向上移动,当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平面部30a上时,在靠近传送带端部3a的部分(图8(1)中Q所示的部分,以后称为靠近部分Q)里就会受到朝向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的力,该力取决于朝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的力和来自于平面部30a的反力。通过这些力的作用,传送带端部3a的靠近部分Q就如图8(2)所示地向间隙部31a的方向弯曲。
在没有设置间隙部31a的构成时,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平面部30a上后,即使受到朝向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的力和来自于平面部30a的反力导致的朝向辊轴方向的内侧方向的力,图2所示地,传送带3因为与支持辊52密接而没有弯曲的余地。因此,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碰触的负荷较大,从而因传送带端部3a的裂缝、裂痕而导致传送带破损。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支持辊52和传送带碰触部30之间设置了间隙,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少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碰触后受到的负荷。因此,就能够防止在传送带端部3a及其靠近部分Q里发生裂缝或裂痕,并防止传送带的破损。
另外,在支持辊52和传送带碰触部30之间设置间隙后,凸部3a1因碰触而受到的负荷得到减轻后,传送带碰触部30施加到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里的传送带轴方向的力就减弱,使得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传送带轴方向的变动变小。因此,传送带3通过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来进行的位置的校正就变小,由此就能够抑制因为传送带位置的偏离而导致的颜色偏差。
接着,对传送带控制装置在间隙部31a里不设有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的情况下,传送带端部3a的靠近部分Q受到的负荷进行说明。图8(3)是在图8(1)所示的传送带控制装置中没有设置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时的状态图。如图8(3)所示,传送带端部3a的靠近部分Q在支持辊52和传送带碰触部30之间的间隙处大幅度弯曲,并通过因此而发生的弯曲应力导致传送带的破损。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半径Db短于支持辊52的半径Da的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设置在支持辊52的端部和传送带碰触部30之间的间隙部31a里,所以就减轻了传送带端部3a碰触到平面部30a后受到的负荷,并能够防止传送带端部3a的弯曲应力导致的破损。
还有,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传送带位置校正部40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还有,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支持辊52的端部里设置了传送带控制装置,但也可以在驱动辊51和支持辊52、53、54的任意2个以上的辊的端部里设置传送带控制装置。
另外,也可以在驱动辊51和支持辊52、53、54的1个以上的辊的两侧的端部里设置传送带控制装置。
另外,传送带端部支持部7和传送带碰触部30也可以是分别的不同部件,也可以成为一体来设置。
另外,轴变位部41虽然在支持辊52的轴的上方侧里设有倾斜面41a,该倾斜面41a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是相对于平行于传送带的面的面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平面,但是,也可以是在支持辊52的轴的下方侧里设置倾斜面41a,该倾斜面41a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是相对于平行于传送带的面的面在辊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平面。
另外,在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相接的状态下传送带在移动方向上移动时,传送带碰触部30通过传送带端部3a与平面部30a之间发生的摩擦力会随着传送带3的移动而作从动的回转。由此,就能够降低传送带端部3a因摩擦力而受到的负荷,并防止传送带3的破损和平面部30a的磨耗。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仅是本发明产生的最佳的效果的例举,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载。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2年05月17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2-113435,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9)
1.一种传送带控制装置,其对架设在多个辊上并随着所述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辊中,在至少一个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有与所述传送带的端部碰触的传送带碰触部,
并且,所述传送带碰触部包括有垂直于所述轴方向的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的周边开始朝着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直径增大的锥面,
其中,所述传送带碰触部和所述辊的端部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使得当传送带的端部碰触到所述传送带碰触部时,传送带的靠近传送带的所述端部的部分能够在向着该间隙的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间隙里设有用于支持所述传送带的端部的传送带端部支持部,并且,所述传送带端部支持部在垂直于所述轴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要短于所述辊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带碰触部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并随着所述传送带碰触部向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的移动,所述传送带控制装置还设有使所述辊相对于所述多个辊中的其他辊倾斜的传送带位置校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带位置校正部包括有被设置为与所述传送带碰触部相接后在轴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轴变位部,并且所述轴变位部设有相对于所述多个辊中的其他辊为倾斜的面的倾斜面,
所述传送带位置校正部还包括通过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来与所述倾斜面相接地固定后被设置的固定部,
当所述轴变位部通过朝着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的所述传送带碰触部的按压而向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移动时,所述轴变位部通过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固定部相接的同时倾斜,并且,所述辊的轴与所述轴变位部成为一体来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从所述辊的轴开始至所述平面部的周边为止的最短距离要大于所述辊的半径加上传送带厚度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带碰触部是从动于所述传送带来回转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至少一个辊的两个端部的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有所述传送带的端部碰触的传送带碰触部。
8.一种辊单元,其包括用于对架设在多个辊上并随着所述辊的回转而移动的传送带在所述辊的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的传送带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设有与所述传送带的端部碰触的传送带碰触部,
并且,所述传送带碰触部包括有垂直于所述轴方向的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的周边开始朝着所述轴方向的外侧方向直径增大的锥面,
其中,所述传送带碰触部和所述辊的端部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使得当传送带的端部碰触到所述传送带碰触部时,传送带的靠近传送带的所述端部的部分能够在向着该间隙的方向弯曲。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传送带控制装置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辊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13435 | 2012-05-17 | ||
JP2012113435A JP6016069B2 (ja) | 2012-05-17 | 2012-05-17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25026A CN103425026A (zh) | 2013-12-04 |
CN103425026B true CN103425026B (zh) | 2016-03-16 |
Family
ID=49580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65584.3A Active CN103425026B (zh) | 2012-05-17 | 2013-05-08 | 传送带控制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57104B2 (zh) |
JP (1) | JP6016069B2 (zh) |
CN (1) | CN1034250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48791B2 (ja) * | 2012-07-03 | 2016-12-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376257B2 (en) * | 2012-09-27 | 2016-06-28 | Ricoh Company, Ltd. |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
JP5761624B2 (ja) * | 2012-12-28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44636B2 (ja) * | 2013-01-25 | 2018-06-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400456B2 (en) * | 2013-05-14 | 2016-07-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Belt conveyo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5068874A (ja) | 2013-09-27 | 2015-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4417B2 (ja) | 2013-10-31 | 2016-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0856B2 (ja) | 2013-11-07 | 2018-01-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244950B2 (ja) * | 2014-01-31 | 2017-12-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78259B2 (ja) | 2014-02-07 | 2018-0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19656B2 (ja) | 2014-05-02 | 2018-05-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452029B2 (ja) * | 2014-08-29 | 2019-0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85730B2 (ja) | 2014-11-13 | 2019-03-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91682B2 (ja) | 2016-02-23 | 2020-05-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874558B2 (ja) * | 2017-06-20 | 2021-05-1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04639B2 (ja) | 2019-01-21 | 2022-07-21 |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20200241450A1 (en) * | 2019-01-25 | 2020-07-30 | Ricoh Company, Ltd. | Belt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360621B2 (ja) * | 2019-01-25 | 2023-10-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112734B2 (en) * | 2019-03-18 | 2021-09-07 | Ricoh Company, Ltd. | Belt device, belt regulator, roll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955771B2 (en) * | 2019-03-18 | 2021-03-23 | Ricoh Company, Ltd. | Belt control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2020154289A (ja) * | 2019-03-18 | 2020-09-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制御装置または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0154287A (ja) * | 2019-03-18 | 2020-09-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ベルト寄り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86706A (en) * | 1979-06-19 | 1981-09-01 | Xerox Corporation | Belt tracking system |
US6002908A (en) * | 1997-10-29 | 1999-12-14 | Minolta Co., Ltd. | Drive device, and fusing device and transfer device including said drive device |
JP2006078612A (ja) * | 2004-09-08 | 2006-03-23 | Oki Data Corp |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55252A (en) * | 1952-07-10 | 1953-10-13 | Samuel J Spurgeon | Self-aligning idler for conveyers and the like |
DE2516151A1 (de) * | 1975-04-12 | 1976-10-21 | Hugo Stefan Mueller | Endlos umlaufende foerder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lattenfoerderer |
US5659851A (en) * | 1995-11-17 | 1997-08-19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eering an endless belt |
US5960243A (en) * | 1996-07-03 | 1999-09-28 | Fuji Xerox Co., Ltd. | Fix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11100112A (ja) * | 1997-09-27 | 1999-04-13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装置 |
JP4125409B2 (ja) * | 1998-01-16 | 2008-07-30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ベルト搬送装置 |
US6105899A (en) * | 1999-01-07 | 2000-08-22 | Visionary Solutions, Llc | Web tension equalizing roll and tracking apparatus |
JP2002060085A (ja) * | 2000-08-11 | 2002-02-26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該ベルト駆動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866176B2 (en) * | 2001-09-11 | 2005-03-15 | Jack C. Harris | Web tension equalizing roll and tracking apparatus |
US6912371B2 (en) * | 2003-06-30 | 2005-06-2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System for regulating the sliding force of a fusing belt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266846B2 (ja) * | 2004-02-06 | 2009-05-20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16080A (ja) * | 2004-04-28 | 2005-11-10 | Ricoh Co Ltd | ローラ及びそのローラを用いる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65056A (ja) * | 2004-08-27 | 2006-03-09 |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51249B2 (ja) * | 2006-06-19 | 2012-01-11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28098B2 (ja) * | 2006-07-03 | 2012-09-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加熱装置 |
JP5017684B2 (ja) * | 2007-07-13 | 2012-09-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86910A (ja) | 2008-02-08 | 2009-08-20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寄り防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572955B2 (ja) | 2008-05-28 | 2010-11-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蛇行補正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766140B2 (ja) * | 2009-03-27 | 2011-09-0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片寄補正装置、中間転写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93218B2 (ja) * | 2009-12-17 | 2012-12-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09206A (ja) * | 2011-11-22 | 2013-06-06 | Canon Inc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像加熱装置 |
-
2012
- 2012-05-17 JP JP2012113435A patent/JP60160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09 US US13/859,192 patent/US8657104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5-08 CN CN201310165584.3A patent/CN1034250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86706A (en) * | 1979-06-19 | 1981-09-01 | Xerox Corporation | Belt tracking system |
US6002908A (en) * | 1997-10-29 | 1999-12-14 | Minolta Co., Ltd. | Drive device, and fusing device and transfer device including said drive device |
JP2006078612A (ja) * | 2004-09-08 | 2006-03-23 | Oki Data Corp |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657104B2 (en) | 2014-02-25 |
JP6016069B2 (ja) | 2016-10-26 |
JP2013238818A (ja) | 2013-11-28 |
CN103425026A (zh) | 2013-12-04 |
US20130306441A1 (en) | 2013-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25026B (zh) | 传送带控制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425009B (zh) | 传送带控制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529679B (zh) | 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698991B (zh) | 带控制装置、辊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761624B2 (ja)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810633B2 (en) | Belt meandering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
JP6344636B2 (ja)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754919B2 (en) | Optical writ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US9014603B2 (en) |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542190B2 (en) | Tandem laser scanning unit includes an optical scanning lens includes at least one sub-scanning cross-section having an aspherical surface in a sub-scanning direction to reduce a curvature of the scanning line | |
US957543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idthwise adjustment of endless belt | |
JP6036590B2 (ja) | ベルト片寄抑制構造、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48809B2 (ja)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2725407B1 (en) |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US8583018B2 (en) |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7292807B2 (en) |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haft deflection | |
JP2011095458A (ja) |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60101B2 (ja)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339434B2 (en) |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
JP4732279B2 (ja) |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79484B2 (ja)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50274881A1 (en) | Optical apparatus | |
JP2012137641A (ja) |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04236A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65494A (ja) | 潤滑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