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0357A -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 Google Patents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0357A
CN103420357A CN2013101775826A CN201310177582A CN103420357A CN 103420357 A CN103420357 A CN 103420357A CN 2013101775826 A CN2013101775826 A CN 2013101775826A CN 201310177582 A CN201310177582 A CN 201310177582A CN 103420357 A CN103420357 A CN 103420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group
cnt
tube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775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勇
李亚青
陈思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 Mei Corp
NCKU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riginal Assignee
Chi Mei Corp
NCKU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 Mei Corp, NCKU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filed Critical Chi M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20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3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一种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包含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纳米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通过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使纳米金属团均匀分布并连结在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官能基团上而不聚集或堆积,同时,通过纳米金属团连结,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彼此间紧密堆叠,提升电子传递效率,继而使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佳的导电性。

Description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碳管及其制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有金属的纳米碳管。
背景技术
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透明导电膜具有高透光性及良好导电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触控面板、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然而,一般ITO透明导电膜的制程需经高温处理(230℃以上)且制程繁杂,以及氧化铟锡成本高,再者,ITO透明导电膜无法形成于以塑料为材质的软性基板上,因ITO透明导电膜的高温制程会导致软性基板产生热膨胀现象或损伤,不符合业者的使用效益及成本效益。因此,逐渐地被纳米碳管或导电高分子材料所取代。
纳米碳管由于具有特殊的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及优越的化学稳定性,因此深受各领域研究者广泛的注意。但纳米碳管的导电性相较于ITO的导电性仍有些差距,目前改善方式大多是添加金属粒子或导电高分子材料,来提升并改善其导电性。然而,该改善方式容易存在有相容性及分散性等问题,因此提升导电性的效益有限,同时,易造成透明度的损失。
有鉴于上述,仍有需要发展出一种导电性及透明性佳的导电膜,且该导电膜可用低温制程来制备,以符合业者所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导电性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
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包含:
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
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纳米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该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每一个纳米金属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金属:银、锡及镉。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
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a):提供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
步骤(b):提供多个金属离子,与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连结并获得混合物;
步骤(c):将该混合物加入还原剂中以使上述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反应,形成多个具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碳管;
步骤(d):将上述具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碳管施予加热处理,即可获得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还包含于步骤(c)前进行的清洗处理步骤。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该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每一个金属离子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化合物:银离子、锡离子及镉离子。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该还原剂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化合物:硼氢化钠、次磷酸钠、二盐酸肼及水合肼。
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该加热处理的操作温度范围为120℃至200℃。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导电性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本发明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包含:
基材;及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形成于该基材上;
其中,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包含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
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纳米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
本发明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该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本发明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
本发明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该基材的材质为玻璃、塑料或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通过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使纳米金属团均匀分布并吸附在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官能基团上而不聚集或堆积,同时,通过纳米金属团连结,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彼此间紧密堆叠,提升电子传递效率,继而使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佳的导电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结构形态;
图2是一照片,说明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得本发明实施例1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表面形态;
图3是一照片,说明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得本发明实施例6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表面形态;及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形成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高导电性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包含:
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
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纳米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
较佳地,上述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较佳地,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更佳地,上述官能基团为酸酐基。
较佳地,每一个纳米金属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金属:银、锡及镉。
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制备方法可采用以往的方式,例如,将改质剂与纳米碳管通过自由基反应,而让改质剂键结在纳米碳管上。
该纳米碳管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且该纳米碳管例如但不限于单层纳米碳管(single-walled CNTs)、双层纳米碳管(double-walled CNTs)、多层纳米碳管(multiple-walled CNTs)或纳米碳绳(rope CNTs)等。较佳地,该纳米碳管为单层纳米碳管。该改质剂为可提供电子的化合物且能与纳米金属团连结即可,较佳地,该改质剂为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的改质剂,且该基团为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或氨基。该改质剂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且该改质剂例如但不限于顺丁烯二酸酐(maleic anhydride)、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或亚氨基二乙酸(iminodiacetic acid)与缩水甘油甲基丙烯酸酯(glycidyl methacrylate)反应后的化合物等。
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可作为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装置)或触控装置(如触控面板)中的透明导电膜的材料。
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a):提供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
步骤(b):提供多个金属离子,与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连结并获得混合物;
步骤(c):将该混合物加入还原剂中以使上述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反应,形成多个具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碳管;
步骤(d):将上述具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碳管施予加热处理,即可获得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
该加热处理主要是使纳米金属粒子彼此相互熔融,以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彼此紧密堆叠,提升电子传递效率,继而使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佳的导电性。
较佳地,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还包含于步骤(c)前进行的清洗处理步骤。该清洗处理步骤可采用以往的方式,目的在于清洗掉未连结在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官能基团上的金属离子,以利步骤(c)能将连结在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官能基团上的金属离子还原成纳米等级的金属粒子。
较佳地,该金属离子与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的连结方式是螯合方式。
该经改质纳米碳管及官能基团如同上述,所以不再赘述。该金属离子并无特别的限制,依所需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特性(如导电性)进行选择即可,较佳地,每一个金属离子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离子:银离子、锡离子及镉离子。该金属离子的来源只要是能够提供金属离子的金属源皆可,如本发明具体例中的银离子由硝酸银所提供;锡离子由二氯化锡水合物所提供。该还原剂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且该还原剂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化合物:硼氢化钠(NaBH4)、次磷酸钠(NaH2PO2·H2O)、二盐酸肼(N2H4·2HCl)及水合肼(N2H4·H2O)。本发明的具体例中使用硼氢化钠。
该加热处理可采用以往的方式,以能使纳米金属粒子彼此间相互熔融的方式即可。较佳地,该加热处理的操作温度范围为120℃至200℃。
本发明高导电度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包含:
基材;及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形成于该基材上;
其中,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包含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
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纳米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
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官能基团及纳米金属团如同上述,所以不再赘述。该基材的材质为玻璃、塑料或硅。该基材可选自于应用在显示装置或触控装置中的无碱玻璃、钠钙玻璃、强化玻璃(Pyrex玻璃)、石英玻璃、表面上已附着透明导电膜的玻璃或表面上已附着彩色层的玻璃等的基材及用于固体摄影元件等的光电变换元件基板(如:硅基板)等。该基材也可选自于应用在软性电子装置(如电子纸或纸喇叭)中的软性基板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材质的基材、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材质的基材、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材质的基材等。
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形成于该基材上的方式可采用一般的方式,如通过旋转涂布或流延涂布、辊式涂布或网印涂布等涂布方法,所以不再赘述。
相较于以往的ITO透明导电膜,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形成于该基材上的方式不需经高温处理且制程简单,再者,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不仅可形成于玻璃基材上,更可形成于以塑料为材质的软性基板上,不会导致软性基板产生热膨胀现象或损伤,能够大量化制备及商业化应用,同时,因不需经高温处理,可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减少高温设备的成本支出,以符合业者的使用效益及成本效益。
本发明将就以下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为例示说明用,而不应被解释为本发明实施的限制。
<实施例>
[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制备]
<制备例1>
取1克单层纳米碳管均匀分散于等离子处理设备(为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097113028所示的等离子处理设备)内槽中,并利用搅拌匙使该单层纳米碳管混合均匀,再利用真空马达将槽内真空度调整至1×10-2Torr后,通入氩气并使槽内真空度保持在1.5×10-1Torr,待通入气体稳定后,即启动等离子周波起始器,控制等离子产生条件在50W和13.56MHzv下,处理时间为10分钟。待等离子反应完毕后,加入5克的顺丁烯二酸酐,且将反应温度控制在60℃,于该槽内进行4小时的接枝反应,即可获得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接枝率为18.35wt%。
<制备例2>
取1克单层纳米碳管均匀分散于等离子处理器内槽中,并利用搅拌匙使该单层纳米碳管混合均匀,再利用真空马达将槽内真空度调整至1×10-2Torr后,通入氩气并使槽内真空度保持在1.5×10-1Torr,待通入气体稳定后,即启动等离子周波启始器,控制等离子产生条件在50W和13.56MHzv下,处理时间为10分钟。待等离子反应完毕后,加入5克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且将反应温度控制在60℃,于该槽内进行2小时的接枝反应,即可获得具有酯基及羟基的纳米碳管,接枝率为13.2wt%。
<制备例3>
取1克单层纳米碳管均匀分散于等离子处理器内槽中,并利用搅拌匙使该单层纳米碳管混合均匀,再利用真空马达将槽内真空度调整至1×10-2Torr后,通入氩气并使槽内真空度保持在1.5×10-1Torr,待通入气体稳定后,即启动等离子周波启始器,控制等离子产生条件在50W和13.56MHzv下,处理时间为10分钟。待等离子反应完毕后,加入10克的亚氨基二乙酸与缩水甘油甲基丙烯酸酯反应后的化合物,且将反应温度控制在60℃,于该槽内进行2小时的接枝反应,即可获得具有羧酸基及叔氨基及羟基的纳米碳管,接枝率为37.63wt%。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的制备]
<实施例1>
将5毫克的制备例1的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5毫升的水及0.025克的二氯化锡(SnCl2·2H2O)反应5小时,接着过滤,并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滤饼。
将上述5毫克滤饼及0.015克的硼氢化钠分散于5毫升水中,接着置于一反应器中并反应2小时,待反应后可得含有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混合液,接着,进行过滤,即可获得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取0.311毫克的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分散于50毫升的水中,形成一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水溶液并将其涂布于一基材上,待水挥发后,接着于120℃下进行加热处理,即可制得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至5>
实施例2至5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来制备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不同的地方在于:改变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使用量,依序分别为0.622毫克、0.933毫克、1.244毫克、1.555毫克。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将5毫克的制备例1的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5毫升的水及0.025克的硝酸银反应,接着过滤,并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滤饼。
将上述5毫克滤饼及0.015克的硼氢化钠分散于5毫升水中,接着置于一反应器中并反应24小时,待反应后可得含有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混合液,接着,进行过滤,即可获得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取0.298毫克的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分散于50毫升的水中,形成一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水溶液并将其涂布于一基材上,待水挥发后,接着于130℃下进行加热处理,即可制得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7至10>
实施例7至10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步骤来制备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不同的地方在于:改变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使用量,依序分别为0.596毫克、0.894毫克、1.192毫克、1.49毫克。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
比较例1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来制备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不同的地方在于:形成一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水溶液涂布于一基材上,待水挥发后,不进行加热处理。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2至5>
比较例2至5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步骤来制备,不同的地方在于: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的使用量依序分别为0.622毫克、0.933毫克、1.244毫克、1.555毫克。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6>
比较例6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步骤来制备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不同的地方在于:形成一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水溶液涂布于一基材上,待水挥发后,不进行加热处理。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7至10>
比较例7至10以与比较例6相同的步骤来制备,不同的地方在于:具有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的使用量依序分别为0.596毫克、0.894毫克、1.192毫克、1.49毫克。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1>
将0.318毫克的制备例1的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施予120℃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即可。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2至13>
比较例12至13以与比较例11相同的步骤,不同的地方在于:改变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的使用量,依序分别为0.954及1.59毫克。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不同加热温度下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制备]
<实施例11>
将5毫克的制备例1的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5毫升的水及0.025克的二氯化锡(SnCl2·2H2O)反应5小时,接着过滤,并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滤饼。
将上述5毫克滤饼及0.015克的硼氢化钠分散于5毫升水中,接着置于一反应器中并反应2小时,待反应后可得含有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混合液,接着,进行过滤,即可获得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取0.311毫克的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分散于50毫升的水中,形成一具有纳米锡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水溶液并将其涂布于一基材上,待水挥发后,接着于120℃下进行加热处理,即可制得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2至13及比较例14至16>
实施例12至13及比较例14至16以与实施例11相同的步骤来制备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不同的地方在于:改变加热处理的温度。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4>
将5毫克的制备例1的具有酸酐基的纳米碳管、5毫升的水、0.025克的二氯化锡(SnCl2·2H2O)、0.006克的硝酸银反应,接着过滤,并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滤饼。
将上述5毫克滤饼及0.015克的硼氢化钠分散于5毫升水中,接着置于一反应器中并反应2小时,待反应后可得含有具有纳米锡粒子及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混合液,接着,进行过滤,即可获得具有纳米锡粒子及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取0.311毫克的具有纳米锡粒子及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分散于50毫升的水中,形成一具有纳米锡粒子及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碳管的水溶液并将其涂布于一基材上,待水挥发后,接着于120℃下进行加热处理,即可制得本发明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5至16及比较例17至19>
实施例15至16及比较例17至19以与实施例14相同的步骤来制备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不同的地方在于:改变加热处理的温度。对各检测项目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评价项目】
1.片电阻(surface resistance)测量:
分别于实施例1至16及比较例1至19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上任取三点,并使用表面电阻测量器(厂牌:Loresta;型号:LORESTA-EP MCP-T360)进行测量,所得测得数值的平均值,即为片电阻(Ω/cm2)。
2.穿透度测量:
使用穿透度测量器(厂牌:Hitachi;型号:U-4100),将实施例1至10及比较例1至13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进行测量。
表1
于表1的实施例1至10及比较例11至13的数据结果可知,相较于相同的膜厚且仅单纯使用经改质的纳米碳管的片电阻,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低的片电阻,也就是说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佳的导电性。
同时,于表1的实施例1至10及比较例1至10的数据结果相比较可知,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因纳米金属团间彼此相互连结,有助于降低片电阻,继而提升导电性。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结构形态的示意图。于图1中,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通过经改质纳米碳管1上的官能基团11,使纳米金属团2均匀分布并连结在经改质纳米碳管1的官能基团11上而不聚集或堆积,同时,通过纳米金属团2连结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1彼此间紧密堆叠,提升电子传递效率,继而使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佳的导电性。
图2及图3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6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表面形态。于图2及图3中,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大小约为30nm至40nm,且黑点的部分为纳米金属团,由此可说明所述纳米金属团确实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均匀分布在经改质纳米碳管的官能基团上而不聚集或堆积。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一个含有多个官能基团11的经改质纳米碳管1与金属离子2’连结并获得一混合物;接着,将该混合物加入一还原剂中以使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反应,形成多个具有纳米金属粒子31’的纳米碳管3’,然后施予加热处理,通过纳米金属粒子彼此相互熔融,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1彼此紧密堆叠,即可获得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
表2
Figure BDA00003187464400151
于表2的实施例11至16及比较例14至19的数据结果相比较可知,本发明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于制备时使用温度越高越有助于降低片电阻,继而提升导电性。由此可知,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纳米金属粒子彼此相互熔融,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彼此紧密堆叠,继而提升导电性。
综上所述,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通过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能使纳米金属团均匀分布并连结在经改质纳米碳管上而不聚集或堆积,同时,通过纳米金属团连结在经改质纳米碳管上,使上述经改质纳米碳管彼此间紧密堆叠,提升电子传递效率,继而使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具有较佳的导电度,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Claims (15)

1.一种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
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纳米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其特征在于,该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纳米金属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金属:银、锡及镉。
5.一种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a):提供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
步骤(b):提供多个金属离子,与该经改质纳米碳管上的官能基团连结并获得混合物;
步骤(c):将该混合物加入还原剂中以使该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反应,形成多个具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碳管;
步骤(d):将该具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碳管施予加热处理,即可获得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于步骤(c)前进行的清洗处理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金属离子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化合物:银离子、锡离子及镉离子。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还原剂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化合物:硼氢化钠、次磷酸钠、二盐酸肼及水合肼。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处理的操作温度范围为120℃至200℃。
12.一种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材;及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形成于该基材上;
其中,该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包含多个经改质纳米碳管,每一个经改质纳米碳管含有多个官能基团;及
多个纳米金属团,所述纳米金属团连结于所述经改质纳米碳管中的至少一个官能基团上,且两相邻的经改质纳米碳管通过至少一个金属团而彼此相互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该官能基团为可提供电子的基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官能基团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列所构成群组的基团:酸酐基、羧基、羟基、酰基及氨基。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纳米碳管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材的材质为玻璃、塑料或硅。
CN2013101775826A 2012-05-18 2013-05-14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Pending CN1034203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7777A TWI455876B (zh) 2012-05-18 2012-05-18 奈米金屬碳管複合材、奈米金屬碳管複合材製備方法及奈米碳管導電基板
TW101117777 2012-05-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0357A true CN103420357A (zh) 2013-12-04

Family

ID=49645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775826A Pending CN103420357A (zh) 2012-05-18 2013-05-14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20357A (zh)
TW (1) TWI45587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489A (zh) * 2016-10-28 2019-06-18 高丽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柔性电极和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9623A (zh) * 2004-04-22 2005-01-26 华中师范大学 纳米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均布于碳纳米管表面的复合材料制备
CN101351405A (zh) * 2006-01-03 2009-01-2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通过官能化选择性地布置碳纳米管
CN101426589A (zh) * 2004-05-07 2009-05-06 艾考斯公司 通过选择性化学修饰将碳纳米管涂层形成图案
CN102046517A (zh) * 2008-05-28 2011-05-04 株式会社百奥尼 由碳纳米管和金属构成的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899C (zh) * 2005-12-15 2007-08-15 上海交通大学 碳纳米管和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方法
WO2007139244A1 (en) * 2006-05-30 2007-12-06 Korea Basic Science Institute A carbon nanotube of which surface is modified by transition metal coordination, and a method for modifying the same
KR20080033780A (ko) * 2006-10-13 2008-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성분계 탄소나노튜브-고분자 복합체, 이를 형성하기 위한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024350A (en) * 2008-12-30 2010-07-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 of carbon nanotub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1857217B (zh) * 2009-04-07 2013-03-20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金属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9623A (zh) * 2004-04-22 2005-01-26 华中师范大学 纳米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均布于碳纳米管表面的复合材料制备
CN101426589A (zh) * 2004-05-07 2009-05-06 艾考斯公司 通过选择性化学修饰将碳纳米管涂层形成图案
CN101351405A (zh) * 2006-01-03 2009-01-2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通过官能化选择性地布置碳纳米管
CN102046517A (zh) * 2008-05-28 2011-05-04 株式会社百奥尼 由碳纳米管和金属构成的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489A (zh) * 2016-10-28 2019-06-18 高丽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柔性电极和其制造方法
US11227701B2 (en) 2016-10-28 2022-01-18 Korea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Business Foundation Flexible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5876B (zh) 2014-10-11
TW201348126A (zh) 201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74309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およ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Zhou et al. Flexible and conductive meta-aramid fiber paper with high therm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CN106928773B (zh) 一种可用于喷墨打印的石墨烯复合导电墨水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93772B (zh) 柔性透明导电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70524A (zh) 基于热塑性透明聚合物的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A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and Paper‐Like Silver Nanowire Films
CN107129752B (zh) 一种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9311A (zh) 碳纳米管集合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
JP2009001481A (ja) 金属前駆体を含む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組成物、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薄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29882A (ja) 透明導電膜、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透明面電極
WO2016114389A1 (ja) 導電積層体および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WO2020239143A1 (zh) 一种石墨烯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63686B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WO2013047341A1 (ja) 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4132957A1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集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o et al. Highly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film heater with electrospun copper conductive network via junction-free structure
CN103198886B (zh) 一种柔性基底表面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7673328A (zh) 一种石墨烯/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170045669A (ko) 도전체,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자
Zhai et al. One-step synthesis of ultra-high aspect ratio silver nanowires for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CN103420357A (zh) 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纳米金属碳管复合材制备方法及纳米碳管导电基板
JP5639463B2 (ja) 導電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体、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太陽電池
JP5941977B2 (ja) 透明導電膜複合材および透明導電膜
KR20130003467A (ko) 탄소나노튜브를 이용한 투명 전도성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944403A (zh) 导电板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