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16103B - 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16103B
CN103416103B CN201280010652.2A CN201280010652A CN103416103B CN 103416103 B CN103416103 B CN 103416103B CN 201280010652 A CN201280010652 A CN 201280010652A CN 103416103 B CN103416103 B CN 1034161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circuit
thermal output
heating
control
ad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06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16103A (zh
Inventor
林中辉雄
山下佳洋
藤井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16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6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16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6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8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using compensating or balanc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Abstract

控制部(8)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4)均动作时,通过占空比控制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4)进行控制,使得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4)的各平均加热输出分别变为预定的第1和第2目标加热输出,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通过占空比控制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4)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两个逆变器电路的感应加热装置,尤其涉及在两个逆变器电路同时进行加热动作时,以按照预定周期交替反复高火力模式和低火力模式的方式进行控制各逆变器电路的占空比控制的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图3是示出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3的感应加热装置在两个逆变器电路同时进行加热动作时,以按照预定周期交替反复高火力模式和低火力模式的方式进行控制各逆变器电路的占空比控制。在图3中,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构成为具有:整流电路102,其对来自交流电源101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第1逆变器电路104,其将来自整流电路102的输出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将电流施加给第1加热线圈106;第2逆变器电路105,其将来自整流电路102的输出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并将电流施加给第2加热线圈107;电流检测单元103,其检测来自交流电源101的输入电流;以及控制单元108,其根据电流检测单元103的检测结果控制第1逆变器电路104和第2逆变器电路105内的多个半导体开关的导通时间。
此处,控制单元108在第1逆变器电路104和第2逆变器电路105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达到了目标值后,使该一个逆变器电路和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同时动作。此外,在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104、105同时动作时,至少一个逆变器电路进行以一定时间继续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占空比控制。因此,即使两个逆变器电路104和105共用整流电路102和电流检测单元103,也能够将预定电力提供给第1逆变器电路104和第2逆变器电路105这各个逆变器电路。此外,能够准确检测输入电流,因此能够向各逆变器电路104和105准确提供预定电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20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在占空比控制时,以相比开关周期足够长的预定周期对按照预定开关周期驱动逆变器电路内的半导体开关的接通状态、和断开半导体开关的断开状态进行反复。因此,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为接通状态下的加热输出和断开状态下的加热输出的平均加热输出。因此,在通过占空比控制实现期望的加热输出的情况下,在接通状态下,需要得到比期望的加热输出大的加热输出。因此,与进行将逆变器电路内的半导体开关连续设为接通状态的连续加热控制来实现期望的加热输出的情况相比,占空比控制时的最大加热输出较大。
一般而言,为了防止逆变器电路的故障,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将该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限制为小于预定值的限幅控制,但在占空比控制时,最大加热输出相比连续加热控制时变大,因此通过限幅控制限制加热输出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如果在依照预定的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中在进行了占空比控制时通过限幅控制限制加热输出,则不能以预定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控制,从而难以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的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由于限制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的限幅控制而无法进行依照预定加热输出顺序的自动加热控制的感应加热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具有:第1逆变器电路,其向第1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第2逆变器电路,其向第2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以手动加热模式或者自动加热模式动作,其中,该手动加热模式是进行加热控制使得以由用户设定的预定加热输出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该自动加热模式是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模式,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均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占空比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各平均加热输出分别变为预定的第1目标加热输出和第2目标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或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或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通过占空比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
因此,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仅对该一个逆变器电路通过连续加热控制进行控制,因此与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最大加热输出实现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限制部的动作而限制了加热输出因此在不能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通过占空比控制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
因此,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仅对该一个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因此与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最大加热输出实现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限制部的动作限制加热输出,因此在不能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使图1的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同时动作时的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各加热输出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3是示出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具有:第1逆变器电路,其向第1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第2逆变器电路,其向第2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以手动加热模式或者自动加热模式动作,其中,该手动加热模式是进行加热控制使得以由用户设定的预定加热输出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该自动加热模式是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模式,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均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占空比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各平均加热输出分别变为预定的第1目标加热输出和第2目标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或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或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通过占空比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
因此,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仅对该一个逆变器电路通过连续加热控制进行控制,因此与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最大加热输出实现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限制部的动作而限制了加热输出因此在不能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
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进行动作。
公知有如下的控制方法:当分别通过占空比控制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了控制时,通过在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的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超过了预定的最大加热输出时抑制第1或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避免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的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由于限制部的动作而被限制的情况。另一方面,根据本方式,不进行取决于被加热的负载的材质和尺寸等的基于通过限制部的动作决定的最大加热输出的加热抑制,因此与使用上述控制方法的情况相比,对于使用者而言使用方法容易理解,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
第3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或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
本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起到与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相同的效果。
第4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3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还具有判断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各加热输出是否分别在预定的加热输出阈值以上的限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在所述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所述加热输出阈值的预定值,在判断为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在所述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所述加热输出阈值的预定值。
第5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4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以下控制:在预定的第1期间中,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大于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1加热输出,在接着所述第1期间的预定的第2期间中,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2加热输出;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以下控制:在所述第1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大于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3加热输出和小于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4加热输出中的一个加热输出,在所述第2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3加热输出和所述第4加热输出中的另一个加热输出。
第6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5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4加热输出,在所述第2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3加热输出,所述第2加热输出和所述第4加热输出实质上分别被设定为零。
因此,所述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不同时动作,因此能够消除干扰声(“呜呜”声(唸り音))。
第7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6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还具有对来自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和平滑化并输出的整流电路,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与所述整流电路并联连接,将来自所述整流电路的直流电流转换为所述高频电流。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具有对来自交流电源1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和平滑化并输出的整流电路2、与整流电路2并联连接的第1逆变器电路3和第2逆变器电路4、第1加热线圈5、第2加热线圈6、限制部7、控制部8以及电流检测部9。
此处,电流检测部9检测从交流电源1经由整流电路2输入到第1逆变器电路3和第2逆变器电路4的合计输入电流,并将表示该检测结果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8。此外,第1逆变器电路3构成为具有开关元件,通过在控制部8的控制下驱动该开关元件,将从整流电路2输出的直流电流转换为高频交流电流,并提供到第1加热线圈5。并且,第2逆变器电路4构成为具有开关元件,在控制部8的控制下驱动该开关元件,由此将从整流电路2输出的直流电流转换为高频交流电流,并将高频电流输出给第2加热线圈6。
控制部8根据来自电流检测部9的检测信号,对第1逆变器电路3和第2逆变器电路4的各开关元件的驱动频率或导通时间进行增减,使得从交流电源1提供给整流电路2的输入电流值变为目标值。具体而言,控制部8在使第1逆变器电路3和第2逆变器电路4同时动作的情况下,最先仅使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并控制该一个逆变器电路,使得该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然后,进一步使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从由电流检测部9检测出的输入电流中减去仅使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时的输入电流,计算出针对另一个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并根据该计算出的输入电流控制该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使得该另一个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另外,第1逆变器电路3的目标加热输出是第1目标加热输出,第2逆变器电路4的目标加热输出是第2目标加热输出。并且,控制部8将输入到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输入电流、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各开关元件的接通时间、以及第1和第2加热线圈5和6的电压等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控制信息输出到限制部7。
限制部7根据从控制部8输入的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控制信息,判断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各加热输出是否分别在预定加热输出阈值以上,并将表示该判断结果的信号输出给控制部8。响应于此,控制部8在判断为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在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第1逆变器电路3使得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加热输出阈值的预定值,在判断为第2逆变器电路4的加热输出在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第2逆变器电路4使得第2逆变器电路4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加热输出阈值的预定值。另外,加热输出阈值被设定为比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发生故障时的加热输出小。
接着,详细说明控制部8的动作。控制部8在仅使第1逆变器电路3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第1逆变器电路3进行控制,使得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连续变为第1目标加热输出,在仅使第2逆变器电路4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第2逆变器电路4进行控制,使得第2逆变器电路4的加热输出连续变为第2目标加热输出。具体而言,控制部8在连续加热控制时,改变开关元件的驱动频率或导通时间,使得针对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连续变为与目标加热输出对应的输入电流。由此,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连续变为目标加热输出。
此外,控制部8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均动作时,通过占空比控制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进行控制,使得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各平均加热输出分别变为第1和第2目标加热输出。图2是示出使图1的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同时动作时的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各加热输出的一例的时序图。如图2所示,在第1和第2加热线圈5和6上分别载置了锅等负载时第1和第2加热线圈5和6同时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8反复对第1逆变器电路3进行控制,使得在第1期间T1中加热输出变为大于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1加热输出P1,在第2期间T2中加热输出变为小于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2加热输出P2(参照图2的上段的加热模式。)。
并且,控制部8反复对第2逆变器电路4进行控制,使得在第1期间T1中加热输出变为大于第2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3加热输出P3,在第2期间T2中加热输出变为小于第2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4加热输出P4(参照图2的下段的加热模式D2。)。或者,控制部8反复对第2逆变器电路4进行控制,使得在第1期间T1中加热输出变为第4加热输出P4,在第2期间T2中加热输出变为第3加热输出P3(参照图2的中段的加热模式D1。)。另外,在图2中,各期间T1和T2中的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控制方法与连续加热控制时相同。
在图2中,第1期间T1的期间长度与第2期间T2的期间长度相同(例如10毫秒)。因此,第1逆变器电路3的平均加热输出Pa1是第1加热输出P1和第2加热输出P2的平均值。控制部8控制第1和第2加热输出P1和P2,使得平均加热输出Pa1变为第1逆变器电路3的第1目标加热输出。此外,第2逆变器电路4的平均加热输出Pa2是第3加热输出P3和第4加热输出P4的平均值,控制部8控制第3和第4加热输出P3和P4,使得平均加热输出Pa2变为第2逆变器电路4的第2目标加热输出。
在图2中,例如在第1加热输出P1是第2加热输出P2的10倍的情况下,需要将第1加热输出P1设定为接近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2倍的值。由此,在占空比控制时,第1期间T1与第2期间T2的各加热输出(P1和P2以及P3和P4)相互不同,需要设置以比目标加热输出大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动作的期间。因此,为了通过占空比控制实现与连续加热控制时的目标加热输出相同的平均加热输出,需要设置以比连续加热控制时大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动作的期间。
并且,在图1中,控制部8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分别以进行加热控制使得以用户设定的预定加热输出进行加热的手动加热模式、或者以依照预定的加热输出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动作。自动加热模式例如是油炸烹调模式。在油炸烹调模式中,控制部8最先为了加热收纳了油的锅而以1500W的加热输出开始加热动作,在以1500W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的期间(以下称作1500W加热期间。)的初期根据锅底的温度梯度估计锅内的油量,并根据油量的估计结果和锅底的温度来决定1500W加热期间的期间长度。而且,在1500W加热期间结束后,通过反复以1000W进行的加热输出和以0W进行的加热输出的加热动作,使油的温度上升到预定温度或保持在预定温度。另外,锅底温度由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并被输出给控制部8。
接着,说明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通过上述的连续加热控制单独动作时,例如由用户指示为进一步使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时的控制部8的动作。
控制部8在仅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进行动作。此时,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不能新开始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动作,而仅能够在手动加热模式下进行动作。控制部8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的双方以手动加热模式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占空比控制对各逆变器电路3和4进行控制(参照图2。)。
此外,控制部8在仅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该一个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因此,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不能新开始加热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有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为了通过占空比控制实现与连续加热控制时的目标加热输出相同的平均加热输出,需要设置以比连续加热控制时大的加热输出进行加热动作的期间。因此,占空比控制时的最大加热输出比连续加热控制时的最大加热输出大,被限制部7判断为在加热输出阈值以上的可能性变大。因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第1逆变器电路3以上述的油炸烹调模式动作、第2逆变器电路4以由使用者设定的1000W的加热输出的手动加热模式动作,且分别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进行占空比控制(例如参照图2。)时,产生以下的问题。
当在第1逆变器电路3的油炸烹调模式下的1500W加热期间中限制部7检测出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为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部8将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限制为例如1000W以下。其结果,加热输出从1500W变小至1000W,因此1500W加热期间中的锅底的温度上升缓慢,锅底温度的温度梯度与油量的关系偏离预先设计的关系。因此,不能恰当地决定1500W加热期间的期间长度,在油炸烹调中难以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开始第1逆变器电路3单独以油炸烹调模式进行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第1逆变器电路3进行控制,禁止进一步使第2逆变器电路4动作的情况。因此,在第1逆变器电路3以油炸烹调模式进行加热动作的期间,第2逆变器电路4不动作。因此,能够将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抑制为小于加热输出阈值,能够避免第1逆变器电路3的加热输出变为加热输出阈值以上从而将加热输出限制为小于1500W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8仅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动作并以自动加热模式进行加热控制,因此能够在不被限制部7的动作限制加热输出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即,能够避免在不能用预定的加热输出进行油炸烹调模式下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
此外,控制部8在仅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进一步以自动加热模式进行动作。因此,以与连续加热控制时相比需要较大的最大加热输出的占空比控制进行了加热动作,因此能够避免被限制部7的动作限制加热输出,从而在不能以预定的加热输出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并且,与在以占空比控制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的过程中由于锅被挪动等外在原因而通过限制部7的动作被限制了加热输出从而从占空比控制切换为连续加热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
此外,例如在使一个逆变器电路通过可由使用者设定的最大加热输出以手动加热模式进行动作时,不能使另一个加热线圈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因此,在第1或第2加热线圈5或6的中心上载置保证加热的最小直径的锅并在自动加热模式下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加热控制时,即使在通过限制部7的动作限制了加热输出的情况下,也进行基于连续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动作,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
此外,控制部8在仅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因此,能够避免如下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以与连续加热控制时相比需要较大的最大加热输出的占空比控制进行了加热动作,因此通过限制部7的动作被限制了加热输出,从而在不能用预定的加热输出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并且,与以下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在用占空比控制进行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控制的过程中,由于锅被挪动等外在原因而通过限制部7的动作被限制了加热输出,从而从占空比控制切换为连续加热控制的情况。
此外,例如在使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不能使另一个逆变器电路通过可由使用者设定的最大加热输出以手动加热模式进行动作。因此,例如在第1或第2加热线圈5或6的中心上载置保证加热的最小直径的锅并在自动加热模式下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加热控制时,即使在通过限制部7的动作而限制了加热输出的情况下,也进行基于连续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动作,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8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仅对该一个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因此与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最大加热输出实现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限制部7的动作而限制了加热输出,因此在不能进行利用自动加热模式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控制成实质上将图2的加热输出P2和P4设定为零,停止加热输出,使第2逆变器电路4反复图2的中段时序图的加热模式D1。由此,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3和4不会在同一定时进行加热动作,因此能够消除干扰声(“呜呜”声(唸り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加热模式是油炸烹调模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模式(烹调模式)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将第1和第2期间T1和T2的期间长度分别设定为了10毫秒,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1和第2期间T1和T2的期间长度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是10毫秒以外的期间长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控制第1和第2加热输出P1和P2,使得平均加热输出Pa1变为第1逆变器电路3的目标加热输出,并且控制第3和第4加热输出P3和P4,使得平均加热输出Pa2变为第2逆变器电路4的目标加热输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控制部8控制第1逆变器电路3中的占空比,使得平均加热输出Pa1变为第1逆变器电路3的目标加热输出,并且控制第2逆变器电路4中的占空比,使得平均加热输出Pa2变为第2逆变器电路4的目标加热输出。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感应加热烹调器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两个逆变器电路的感应加热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通过占空比控制对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
因此,在使第1和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仅对该一个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因此与通过占空比控制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小的最大加热输出实现预定的目标加热输出。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限制部的动作限制了加热输出,因此在不能进行利用自动加热模式的加热控制而不能确保充分的烹调性能那样的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加热控制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安全性。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作为一般家庭用或营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是有效的。
标号说明
1:交流电源
2:整流电路
3b:第1逆变器电路
4b:第2逆变器电路
5:第1加热线圈
6:第2加热线圈
7:限制部
8:控制部
9:电流检测部

Claims (7)

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具有:
第1逆变器电路,其向第1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
第2逆变器电路,其向第2加热线圈提供高频电流;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
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以手动加热模式或者自动加热模式动作,其中,该手动加热模式是进行加热控制使得以由用户设定的预定加热输出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该自动加热模式是依照预定加热输出的顺序自动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模式,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均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占空比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各平均加热输出分别变为预定的第1目标加热输出和第2目标加热输出,
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或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
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以所述手动加热模式或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通过连续加热控制对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通过占空比控制对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进行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仅使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中的一个逆变器电路以所述自动加热模式动作时,禁止另一个逆变器电路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还具有判断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各加热输出是否分别在预定的加热输出阈值以上的限制部,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在所述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所述加热输出阈值的预定值,在判断为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在所述加热输出阈值以上时,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所述加热输出阈值的预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以下控制:在预定的第1期间中,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大于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1加热输出,在接着所述第1期间的预定的第2期间中,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小于所述第1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2加热输出,
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以下控制:在所述第1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大于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3加热输出和小于所述第2目标加热输出的预定的第4加热输出中的一个加热输出,在所述第2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3加热输出和所述第4加热输出中的另一个加热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4加热输出,在所述第2期间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使得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加热输出变为所述第3加热输出,
所述第2加热输出和所述第4加热输出实质上分别被设定为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还具有对来自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和平滑化并输出的整流电路,
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和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与所述整流电路并联连接,将来自所述整流电路的直流电流转换为所述高频电流。
CN201280010652.2A 2011-12-02 2012-07-05 感应加热装置 Active CN103416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4244 2011-12-02
JP2011264244 2011-12-02
PCT/JP2012/004370 WO2013080401A1 (ja) 2011-12-02 2012-07-05 誘導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16103A CN103416103A (zh) 2013-11-27
CN103416103B true CN103416103B (zh) 2015-07-08

Family

ID=48534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0652.2A Active CN103416103B (zh) 2011-12-02 2012-07-05 感应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313831B2 (zh)
EP (1) EP2787791B1 (zh)
JP (1) JP5958715B2 (zh)
CN (1) CN103416103B (zh)
CA (1) CA2828390C (zh)
ES (1) ES2618216T3 (zh)
HK (1) HK1190560A1 (zh)
WO (1) WO20130804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82949B1 (ko) * 2015-12-23 2022-04-06 쿠쿠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조리기
KR102413857B1 (ko) * 2017-08-31 2022-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CN109945248B (zh) * 2017-12-21 2020-06-0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烹饪器具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CN110274845A (zh) * 2019-06-27 2019-09-24 华北理工大学 采用高频感应电加热的热重分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863A (zh) * 2005-09-16 2007-03-2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3395A (ja) * 1985-02-22 1986-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H05166579A (ja) 1991-12-17 1993-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4235032A (ja) 2003-01-30 2004-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6861630B2 (en) * 2003-03-07 2005-03-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ing device and fixing device
JP2005142044A (ja) * 2003-11-07 2005-06-02 Hitachi Home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1951003B2 (en) * 2007-01-23 2022-11-16 Whirlpool Corpor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induction cooking hob and induction cooking hob adapted to carry out such method
JP2010055873A (ja) * 2008-08-27 2010-03-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69773B2 (ja) * 2009-03-10 2013-1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5106575B2 (ja) * 2010-05-18 2012-1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1844404B1 (ko) * 2011-03-28 2018-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도가열조리기
WO2013084386A1 (ja) * 2011-12-06 2013-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863A (zh) * 2005-09-16 2007-03-2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13831B2 (en) 2016-04-12
EP2787791A4 (en) 2015-04-15
EP2787791A1 (en) 2014-10-08
CA2828390A1 (en) 2013-06-06
JPWO2013080401A1 (ja) 2015-04-27
CA2828390C (en) 2019-01-08
US20130334211A1 (en) 2013-12-19
JP5958715B2 (ja) 2016-08-02
CN103416103A (zh) 2013-11-27
HK1190560A1 (zh) 2014-07-04
EP2787791B1 (en) 2016-12-14
ES2618216T3 (es) 2017-06-21
WO2013080401A1 (ja) 201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3094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CN103416103B (zh) 感应加热装置
EP2209197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s i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s, and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for carrying out such method
JP550654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4604328A (zh) 感应加热装置
CN104170524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16525269A (ja) 高周波加熱器及びその電源制御方法及び電源制御装置
JPWO2014064941A1 (ja) 誘導加熱装置
CN103916997B (zh)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3969497B2 (ja) 誘導加熱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4194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146599A5 (zh)
JP2006114320A5 (zh)
JP6178676B2 (ja) インバータ回路の制御回路、この制御回路を備えたインバータ装置、このインバータ装置を備えた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615114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2175634B1 (ko) 동작 안정성을 향상한 조리 기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JP545609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31005B2 (ja) 誘導加熱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4002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2316607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3432683B1 (en) Induction cooker, method of oper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JP200304563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44425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17557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17120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05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3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05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