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541A - 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以及使用其的色谱仪 - Google Patents

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以及使用其的色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3541A
CN103403541A CN2012800112082A CN201280011208A CN103403541A CN 103403541 A CN103403541 A CN 103403541A CN 2012800112082 A CN2012800112082 A CN 2012800112082A CN 201280011208 A CN201280011208 A CN 201280011208A CN 103403541 A CN103403541 A CN 1034035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column
blind hole
plate
panel par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12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塚高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riba S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riba S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riba S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riba S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03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5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60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 G01N30/6052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body
    • G01N30/606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body with fluid access or exit 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25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wetted adsorbents; Chromatograph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26Conditioning of the fluid carrier; Flow patterns
    • G01N30/38Flow patterns
    • G01N30/46Flow patterns using more than one column
    • G01N30/466Flow patterns using more than one column with separation columns in parallel
    • G01N30/467Flow patterns using more than one column with separation columns in parallel all columns being identic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60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 G01N30/6095Micromachined or nanomachined, e.g. micro- or nanosiz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8Integrated analysi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groups G01N30/04 - G01N30/86
    • G01N2030/8881Modular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26Conditioning of the fluid carrier; Flow patterns
    • G01N30/38Flow patterns
    • G01N30/46Flow patterns using more than one column
    • G01N30/468Flow patterns using more than one column involving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column configur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60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 G01N30/6034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joining multiple columns
    • G01N30/6039Construction of the column joining multiple columns in s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即使只准备了一种形状,也能通过层叠各平板型毛细管柱延长毛细管,由此可以提高色谱仪的分辨率,同时能够实现需要复杂的流路测定方法的具有扩展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该平板型毛细管柱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平板(P);形成在所述平板(P)的内部的毛细管(6);形成为与所述毛细管(6)的一端部连接,且在所述第一面板部(1)开口的第一盲孔(11);形成为与所述毛细管(6)的另一端部连接,且在所述第二面板部(2)开口的第二盲孔(21),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1)或所述第二面板部(2)的方向观察,在穿过所述第二盲孔(21)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1)和所述第二面板部(2)的贯穿孔(7)。

Description

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以及使用其的色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色谱仪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以及使用其的毛细管柱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用于色谱仪的毛细管柱中,普遍知晓的是例如将细长的玻璃管卷绕成线圈状的毛细管柱。近些年,作为如前所述的大型的毛细管柱的代替物,被提供有在玻璃板的表面形成槽,并且能够成型为小型的平板型毛细管柱。
更具体而言,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提供有在某一虚拟平面上将细管卷绕成螺旋状的同时,从两侧用两张平面圆板将该虚拟平面夹住而形成为平板型的毛细管柱。并且,该平板型毛细管柱包含:从平板的表面侧开盲孔而形成的试料导入口,该试料导入口穿过被卷绕成螺旋状的细管的外侧端;从平板的表面侧开盲孔而形成的试料出口,该试料出口穿过所述细管的内侧端。即,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通过在平板的面板部的同一侧开口的盲孔而形成试料导入口和试料出口。
专利文献1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只能以单体使用,但是,例如为了达到通过使流体流动的距离变长而提高分辨率等的目的,有时将平板型毛细管柱层叠。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构成为在一张石英玻璃的表面上以一笔画形状形成槽,然后在层叠其他平板型毛细管柱的背面的状态下使所述槽成为毛细管。然后,制造如专利文献2的图6和图7中示出的两种类型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以通过层叠使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毛细管连通,从而能够实现延长。
更具体而言,就专利文献2中的第一类型的平板型毛细管柱而言,在毛细管的外侧端形成贯穿平板的表面和背面的贯穿孔的同时,在毛细管的内侧端形成仅在平板的表面开口的盲孔。另外,就第二类型的平板型毛细管柱而言,虽然毛细管的形状与第一类型相同,但在毛细管的内侧端形成仅在平板的表面开口的盲孔,在毛细管的外侧端形成贯穿平板的表面和背面的贯穿孔。
即,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只有在准备形状不同的两种毛细管柱,而且在将这些交替放置的情况下才能通过层叠而实现毛细管的延长。
然而,当必需要制造如此的形状不同的两种平板型毛细管柱时,与此相应地会成为提高生产成本的主要原因。并且,对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来说,无法适用于以往的在具有使用了玻璃管的毛细管柱的色谱仪中使用的、需要有反吹、中心切割等复杂的流路的测定方法。因此,从使用了玻璃管的毛细管柱置换到平板型毛细管柱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808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908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只准备了一种形状,也能通过层叠各平板型毛细管柱延长毛细管,由此可以提高色谱仪的分辨率,同时能够实现以往因为需要复杂的流路而通过平板型毛细管柱难以应对的测定方法的具有扩展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以及使用了这些的毛细管柱单元或色谱仪。
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平板;形成在所述平板的内部的毛细管;形成为与所述毛细管的一端部连接,且在所述第一面板部开口的第一盲孔;形成为与所述毛细管的另一端部连接,且在所述第二面板部开口的第二盲孔,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在穿过所述第二盲孔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和所述第二面板部的贯穿孔。这里,形成在平板的内部的毛细管是指,例如所述毛细管的侧面部形成为不会向外部气体开口,或者侧面部被密封而形成为不会接触外部气体的结构。
如果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所述第一盲孔向所述第一面板部开口,所述第二盲孔向所述第二面板部开口,因此准备多个同一种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且使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所述第一面板部彼此重叠以使所述第一盲孔彼此连通,或者使所述第二面板部彼此重叠以使所述第二盲孔彼此连通,就能容易形成任意长度的毛细管。
换句话说,准备同一种形状的多个平板型毛细管柱,而且朝着垂直于各个面板部的方向层叠时,仅通过使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面板部的朝向相互反向,就能自由地调节毛细管的长度。并且,虽然能够如此自由地变更毛细管的长度,但由于能够将平板型毛细管柱的形状仅限为一种,因此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制造成本。更具体来讲,由于只需要制造一种平板型毛细管柱,因此始终形成具有同一种形状的毛细管即可,例如能够将在毛细管内涂布液相等的繁琐的作业工序限定为一种,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仅将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沿垂直于各个面板部的方向层叠,就能容易地调节整体的毛细管的长度,因此在该平板型毛细管柱中容易添加用于实现需要复杂的流路的中心切割或反吹等的测定方法的结构。
并且,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由于在通过所述第二盲孔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和所述第二面板部的贯穿孔,因此利用所述贯穿孔,能够形成可以实现需要复杂的流路的中心切割或反吹等的测定方法的毛细管的分支。
具有简单的结构且只用单一的毛细管柱就能自由地变更毛细管的长度的同时,通过层叠还能实现用于中心切割或反吹的复杂的流路的第一盲孔的具体位置可如下: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盲孔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的虚拟中心上。
与前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相同,只准备一种平板型毛细管柱,通过层叠就能容易地变更毛细管的长度的同时,能够形成用于特殊的测定方法的复杂的流路的第一盲孔的其他方式可如下: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盲孔位于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
在使各个面板部的朝向彼此反向而层叠时,为了容易地形成其他流路,以便能够在向某一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正上面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导入流体的同时,使流体进一步跳过一个毛细管柱而直接流入更加靠近上方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优选为使所述第二盲孔和各个贯通孔以所述虚拟中心作为中心布置成旋转对称。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在使第二面板部彼此重叠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中,只要使一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相对于通过所述第一盲孔的垂直于各个面板部的中心轴旋转,就能适当地选择使一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第二盲孔与另一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第二盲孔或贯穿孔的任意一个连通。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使一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毛细管与所层叠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哪一个孔连接,可以简单地形成用于进行例如中心切割或反吹等的测定方法的复杂的流路。
为了在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的内部容易地构成毛细管,所述平板优选由表面形成有槽的第一平板构件和覆盖所述第一平板构件的表面而被贴合的第二平板构件构成。如果采用这种结构,通过用第二平板构件覆盖第一平板构件的槽,从而容易地将所述毛细管形成在平板的内部。
为了进一步提高层叠了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时的流路结构的自由度,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优选为在与所述第一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形成同心圆的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上进一步形成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贯穿孔。
为了在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上进一步设置了一个或多个贯穿孔的情况下,也难以与所述毛细管发生布置上的干涉,而且使该毛细管的长度尽可能地长,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优选为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的第一盲孔、第二盲孔以及贯穿孔与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上的贯穿孔被布置为形成虚拟正方形。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虚拟正方形内不会存在贯穿孔,因此只要使所述毛细管在该虚拟正方形内的区域弯曲,则无需担心与贯通孔的布置上的干涉,成为非常容易设计的结构。
此外,为了通过仅增加一种与平板型毛细管柱不同形状的板,就能在不使用阀等的情况下也能形成更加复杂的流路形状,更加简单地形成并列、中心切割、反吹用的流路,毛细管柱单元优选包含前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和相对于前述平板型毛细管柱进行了层叠的分支流路板,所述分支流路板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三面板部和第四面板部的平板、形成为在所述第三面板部开口的第三盲孔、形成为在所述第四面板部开口的第四盲孔、在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任意一侧开口的第五盲孔、形成在所述平板内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盲孔、所述第四盲孔、所述第五盲孔的细管,所述分支流路板被布置成在合起所述第二面板部和所述第四面板部而层叠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和所述分支流路板时,所述第四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连通的同时,所述第五盲孔与所述贯穿孔连通。
为了在层叠所述分支流路板和所述平板型毛细管单元时,通过旋转任意一个部件就能容易地切换任意一个贯穿孔与盲孔之间的连通关系,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在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具有相同半径的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所述第四盲孔和第五盲孔,同时在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三面板部和所述第四面板部的贯穿孔。
在将外形为同一种形状的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与所述分支流路板层叠而形成复杂的流路时,作为使其层叠方式变得简单的第三盲孔的位置的具体例子可如下: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三盲孔位于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的虚拟中心上。
在通过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与所述分支流路板形成更加复杂的流路时,作为使其层叠方法等变得简单的所述第三盲孔的其他布置例子可如下: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三盲孔位于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上。
在通过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与所述分支流路板制作用于进行中心切割的非常复杂的流路的情况下,为了使该流路结构变得容易,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优选为在与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形成同心圆,且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具有相同半径的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上设有被布置成在所述第三面板部开口的第六盲孔和在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任意一侧开口的第七盲孔。
特别是,作为只准备一种部件即可调节毛细管的长度的毛细管柱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列举层叠了多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毛细管柱单元,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被层叠为使第一面板部接触第一面板部,或者使第二面板部接触第二面板部的同时,使所述第一盲孔连通所述第一盲孔,或者使所述第二盲孔连通所述第二盲孔。
使用了平板型毛细管柱或毛细管单元的色谱仪,可以形成节省空间的色谱仪的同时,可以以较少的部件种类形成各种类型的毛细管柱单元,可以实施以往的各种类型的测定方法。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通过只准备一种形状,且将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相互反向而层叠,从而可以构成各种长度的毛细管。因此,可以调节成对应于测定对象的毛细管的长度,可以提高色谱仪的分辨率。此外,不需要在每一个平板型毛细管柱中采用不同的毛细管的形状或长度等,可以限定为一种,因此可以将在毛细管上涂布液相等的繁琐的作业工序限定为一种,容易减少制造成本。并且,根据使用了这种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毛细管柱单元、气体色谱仪,可以容易地赋予扩展性,即使不使用阀等,也能形成复杂形状的流路,能够使用平板型毛细管柱实施中心切割或反吹等测定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色谱仪的构成的概念性模式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立体模式图和分解立体模式图。
图3为表示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附近的结构的剖面模式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的分解立体模式图。
图5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的流路图和立体模式图。
图6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的流路图和立体模式图。
图7为示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的分支流路板的结构的立体模式图和分解立体模式图。
图8为具有反吹用流路结构的毛细管柱单元的测定时的流路图和立体模式图。
图9为具有反吹用流路结构的毛细管柱单元的排出时的流路图和立体模式图。
图10为具有中心切割用流路结构的毛细管柱单元的流路图和立体模式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形状和流路例子的模式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形状和中心切割用流路例子的模式图。
图13为表示由第四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构成的各种流路结构例子的模式图。
图14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分支流路板的构成例子的模式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的形状和流路结构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300:色谱仪
200:毛细管柱单元
100:平板型毛细管柱
101:分支流路板
1:第一面板部
11:第一盲孔
2:第二面板部
21:第二盲孔
6:毛细管
7:贯穿孔
P:平板
P1:第一平板构件
P2:第二平板构件
C1: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
C2: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
101:分支流路板
CD1: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
CD2: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
3:第三面板部
31:第三盲孔
4:第四面板部
41:第四盲孔
51:第五盲孔
h1:第六盲孔
h2:第七盲孔
8:细管
9:贯穿孔
H: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相色谱仪300由通过层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形成且在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涂布液相而形成固定相的毛细管柱单元200、将含有一个或多个成分的试料与载气一同导入到所述毛细管柱单元200的内部流路的试料气体导入机构201、设置在所述毛细管柱单元200的内部流路的出口并用于检测试料气体中的各成分的检测器202构成。并且,该气相色谱仪300还具有输出部203,该输出部203用于作为输出试料气体被导入后由所述检测器202检测出试料中的各成分为止所需的时间的保持时间、基于保持时间而计算的保持比、根据相对指标等判断试料中的各成分对应于何种物质的结果。
所述毛细管柱单元200通过在厚度方向层叠多个相同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同时,使形成在该平板型毛细管100的内部的毛细管6彼此连通而构成。
如图2(a)所示,所述平板型毛细管100的面板部形成为正方形,整体上构成为薄板形状,并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面板部1和第二面板部2的平板P、形成在所述平板P的内部的毛细管6、沿垂直于所述平板P的各面板部1、2的方向在各面板部1、2开口的盲孔11、21和贯穿孔7。即,所述毛细管6为形成在平板P内的流路,除了相连接的各盲孔11、21之外,不会有对外的开口。因此,所述毛细管6形成为除了与所述各盲孔11、21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外不会与外部气体接触,例如,无需用其他部件作盖子等,也能保持侧面部的密封。
如图2(b)所示,所述平板P是通过贴合两张薄板而形成的,由表面形成有槽的第一平板构件P1和被贴合而覆盖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的表面的第二平板构件P2构成。
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例如是薄板化的石英玻璃,通过蚀刻等加工方法在表面形成有微细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观察时,形成有从正方形的中心点向正方形的四角中的一个角展开的螺旋状的槽。这里,在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而将螺旋的盘绕数设定为3左右,但是通过更加细密地形成槽而增加盘绕数也无关紧要。然后,将作为形状与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相同的石英玻璃的第二平板构件P2贴合,以使各个部分重叠在一起,从而堵住所述槽的开口侧,构成内部具有毛细管6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
此外,在图2(a)中,相当于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下面(第一平板构件P1的背面)的第一面板部1中,其中心形成有第一盲孔11,以与所述毛细管6的一端部连接。如图3(a)所示,该第一盲孔11形成为仅贯穿第一平板构件P1,通过不在第二平板构件P2的中心形成孔,从而使其在贴合各平板P构件的状态下成为盲孔。并且,如图2所示,如描绘螺线那样形成的毛细管6的中心侧的一端部形成为与第一盲孔11的侧面交叉。此外,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的四角也形成有通过连接各自的中心轴而能够形成虚拟正方形的、朝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孔7的一部分。即,第一平板构件P1中共形成有贯穿各面板部的5个孔。
另外,所述第二平板构件P2的背面被贴合在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的表面,同时其表面形成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上表面。并且,如图2所示,该第二平板构件P2的四角中的三个角落形成有以与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相同的布置和相同直径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平板构件P2的贯穿孔7的一部分。并且,在图2的附图中形成在左上侧的一个孔如图3(b)所示,被布置成与所述螺旋状的毛细管6的另一端部的外侧端连接。如图2所示,由于所述第一平板构件P1的左上角没有形成孔,因此在贴合各平板构件P1、P2的状态下能够形成第二盲孔21。此外,其他贯穿孔7的一部分通过与第一平板构件P1的贯穿孔7的一部分连通,从而形成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贯穿孔7。
因此,在组合了第一平板构件P1和第二平板构件P2而构成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当从垂直于第一面板部1或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第一面板部1或第二面板部2时,第一面板部1的中心形成有第一盲孔11,在以该第一盲孔11的中心轴为中心,连接所述第二盲孔21的中心轴的直线作为半径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形成有三个贯穿孔7。并且,若从另一角度来看,所述第二盲孔21和贯穿孔7相对于面板部被布置成以所述第一贯穿孔7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旋转对称。更具体来讲,在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中,所述第二盲孔21和各贯穿孔7被布置成以作为虚拟中心的所述第一盲孔11的中心轴为中心,呈90度的旋转对称。因此,当使一个平板型毛细管住100相对于另一个平板型毛细管柱100旋转90度时,所述第二盲孔21与各贯穿孔7的位置对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第二盲孔21和各贯穿孔7以虚拟中心为中心布置成旋转对称,但根据情况也可以不布置成旋转对称。总之,只要使所述第二盲孔21和各贯穿孔7布置在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即可。若是这种结构,只要通过层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且以虚拟中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即可在第二盲孔21和各贯穿孔7中连接希望连接的各个孔,而且能够简单地形成所期望的流路。
参照图4等说明通过仅将如此构成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沿厚度方向层叠而构成的毛细管柱单元200的使用例。在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即便是相同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在附图中对于位于上侧的毛细管100进一步赋予t,对于位于下侧的毛细管柱进一步赋予b,以便容易区分。然而,即使被赋予的符号不同,但是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100b在形状上完全相同。
如图4所示,诸如下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那样,以第一面板部1b朝上、第二面板部2b朝下的同时,第二盲孔21b布置在左上侧的状态作为基准状态进行说明。相对于下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而言,上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使各面板部1t、2t的朝向相反,即,使第一面板部1t位于下侧、使第二面板部2t位于上侧的同时,通过以第一盲孔11t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第二盲孔21t同样位于左上侧。通过使这些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100b层叠为平板Pt、Pb的边彼此对齐,从而形成如图5(a)中示出的流路概念图、如图5(b)中示出的立体图的毛细管柱单元200。
下面说明使用这种毛细管柱单元200构成气相色谱仪300时的气体的流动。如果通过试料气体导入机构201向上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第二盲孔21t内与载气一同导入试料,则通过上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内的毛细管6t,到达第一盲孔11t。然后,气体前进到被连通的下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第一盲孔11b,通过下侧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毛细管6b,到达第二盲孔21b。然后,从该第二盲孔21b流出的气体被检测器202检测。
如此,如果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200,则毛细管6形成在平板P的内部的同时,连接于该毛细管6的各端部的第一盲孔11和第二盲孔21分别朝第一面板部1和第二面板部2这些朝向相反的面各自开口,因此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以使其彼此在相同的面接触,从而能够连接毛细管6而调节长度。换句话说,由于使设置在毛细管6的端部的第一盲孔11和第二盲孔21在互不相同的面板部开口,因此只要在交替更换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面板部的朝向的同时进行层叠,就能够延长毛细管6的长度。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用两种形状不同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仅制造一种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就能容易构成任意长度的毛细管6。因此,可以根据测定对象适宜地设定毛细管6的长度,从而也容易提高作为色谱仪300的分辨率。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200以及色谱仪300。在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前提的是,关于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使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相同的结构。并且,对于对应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第二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200包含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和图6中示出的分支流路板101。
所述分支流路板101如图6(a)所示,使用与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相同形状的平板P形成,在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中,在形成有各盲孔或贯穿孔7的位置同样形成有盲孔或贯穿孔。下面,为了容易区分各部件而便于说明,将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中的平板P和毛细管6在分支流路板101中描述为平板H和细管8。
如图6(a)所示,所述分支流路板101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三面板部3和第四面板部4的平板H、形成为在所述第三面板部3开口的第三盲孔31、形成为在所述第四面板部4开口的第四盲孔41、在所述第三面板部3或所述第四面板部4中的任意一侧开口的第五盲孔51、形成在所述平板H内以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盲孔31、所述第四盲孔41、所述第五盲孔51的细管8。
该分支流路板101也形成为面板部呈正方形的薄板化形状,同时如图6(b)所示,与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相同,由沿厚度方向被分割成两张的两张平板构件H3、H4构成。然后,通过在一个平板构件H3的表面形成槽,并将另一个平板构件H4重叠而贴合以盖住槽,从而在内部形成使试料气体或载气流动的细管8。在此,该细管8内没有涂布液相,测定试料以与在通常的空间中流动的速度相同的速度流动,并不会对保持时间等的测定值产生较大影响。即,作为色谱仪300来使用时测定的保持时间等的测定值被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毛细管6大致确定。
下面对设在分支流路板101的各个孔进行说明。在图6(a)中在相当于上面的第三面板部3开口的第三盲孔31形成为通过平板H的中心。并且,平板H的四个角落形成有第四盲孔41、第五盲孔51和贯穿孔9,这些孔一起构成正方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四盲孔41和第五盲孔51设置在对角线上,同时第五盲孔51仅向所述第三面板部3开口。此外,连接各盲孔的细管8形成在一条直线上,以连接平板H的对角线。
若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3或所述第四面板部4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四盲孔41和第五盲孔51形成于将在相当于图6中的上面的第三面板部3开口的第三盲孔31的中心轴作为虚拟中心且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具有相同半径的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上,同时在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上设有两个贯穿所述第三面板部3和所述第四面板部4的贯穿孔。该两个贯穿孔9被布置为构成与所述第一盲孔41和所述第五盲孔51所构成的对角线不同的对角线。更严格来讲,沿着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的圆周以第四盲孔41、贯穿孔9、第五盲孔51、贯穿孔9的顺序配置为以所述第三盲孔31为中心的90度的旋转对称。
下面,就各种测定方法分别说明使用了这种分支流路板101的毛细管柱单元200。
<并列>
图7中示出的毛细管柱单元200是由一个试料导入口导入的试料分别通过并列设置的两个流路之后,各自向不同的检测器202导出的用来实现并列的测定方法的单元。例如,通过使各流路中的固定相的种类不同,从而可以使特定试料中的成分变得容易。
用于该并列的测定方法的毛细管柱单元200使用一张分支流路板101、两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而构成,将分支流路板101设置在最上层的同时,将两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层叠在所述分支流路板101的下侧。
在图7中,所述分支流路板101配置为使第四面板部4位于上侧,并从所述第四盲孔41导入试料气体。并且,如图7(a)和7(b)所示,在分支流路板101的所述第三面板部3中形成在中央部的第三盲孔31与位于中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第一盲孔11t连通。此外,形成在分支流路板101的所述第三面板部3的角落的第五盲孔51与中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贯穿孔7t连通。与该第五盲孔51连通的中层的平板型毛细管住100t的贯穿孔7t又与形成在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第二面板部2b的角落的第二盲孔21b连通。
下面关于试料气体在如此构成的毛细管柱单元200内的流动进行说明。
首先,从分支流路板101的第四盲孔41导入的试料气体通过细管8后被分支为从位于中央部的第三盲孔31流入到中层的部分和从位于角落的第五盲孔51流入到最下层的部分。
从所述第三盲孔31流入到中层的试料气体从中央端向外侧端通过中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毛细管6t,并从位于外侧端的第二盲孔21t通过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贯穿孔7b后流入到第一检测器202。
另外,从分支流路板101的第五盲孔51流入到最下层的试料气体在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中从外侧端向中央端通过毛细管6b,并从第一盲孔11b流入到第二检测器202。
如此,通过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与所述分支流路板101的组合,可使试料气体同时流向各自不同的流路,例如可以在固定相的性质不同的流路中并列地进行通过色谱仪的分析。
<反吹>
下面,关于能够进行排出积存在毛细管6中的残留成分的反吹的毛细管柱单元200的构成进行说明。作为反吹用构造的一例,如图8所示,具有从上层依次配置为将第二面板部2t朝上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将第三面板部3b朝上的分支流路板101、将第二面板部2b朝上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单元。
并且,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与分支流路板101在使第一盲孔11t与第三盲孔31连通的同时,使贯穿孔7t与第五盲孔51连通。分支流路板101和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使第三盲孔31与第二盲孔21b连通。
此外,从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第二盲孔21t导入试料气体的同时,从与分支流路的第五盲孔51连通的贯穿孔7t导入可调整压力的调压气体。
在通常进行测定时,由于调压气体的压力设定为小于试料气体的压力,因此如图8所示,通过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毛细管6t的试料气体从分支流路的第三盲孔31仅向第四盲孔41一侧通过细管8后,流入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内。然后,试料气体从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第一盲孔11b到达检测器202。
另外,将所述调压气体的压力调整为高压的情况下,试料气体无法到达检测器202,而如图9所示,调压气体从分支流路板101的第五盲孔51向第三盲孔31流动,并逆流到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内。因此,能够从作为试料气体导入口的第二盲孔21t排出积存在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中的残留物等。
<中心切割>
最后,关于能够选择在通过第一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时间点进行分析,还是在通过第一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之后再通过其他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之后进行分析的中心切割用毛细管柱单元200的构成进行说明。换句话说,该中心切割用毛细管柱单元200是构成为在测定时无需重新布置毛细管柱单元200本身而可以改变毛细管6的长度的单元。
在该中心切割用的毛细管柱单元200中,使所述分支流路板101的结构不同于并列或反吹的情况。更具体地讲,所述分支流路板101除了第三面板部3上的第三盲孔31之外,将在第四面板部4开口的盲孔形成在其四个角落。即,将前述的第五盲孔51的开口方向从第三面板部3变更为第四面板部4的同时,将两个贯穿孔7变更为在第四面板部4开口的有底的第一连接孔91和第二连接孔92。并且,连接第三盲孔31、第四盲孔41、第五盲孔51的沿平板H的对角线方向延伸的细管8形成为Z字状,并延伸为连接第四盲孔41与第一连接孔91、第五盲孔51与第二连接孔92。
在使用这种分支流路板101的情况下,所述毛细管柱单元200如图10所示,从上层按照使第一面板部1t朝下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分支流路板101、使第一面板部1b朝下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顺序排列设置。
如图10(a)所示,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被布置成使第一面板部1t朝下的同时,使第一盲孔11t与所述分支流路板101的第三盲孔31连通。并且,所述分支流路板101使第四盲孔41与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贯穿孔7b连通的同时,使第五盲孔51与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第二盲孔21b连通。
此外,从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第二盲孔21t导入试料气体的同时,在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贯穿孔7b中与分支流路板101的第一连接孔91和第二连接孔92连通的贯穿孔中能够导入第一调压气体和第二调压气体。
若说明气体的流向,导入到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试料气体从第一盲孔11t流入到分支流路体的第三盲孔31后流向细管。这里,在第一调压气体和第二调压气体的压力较低的情况下,试料气体从第三盲孔31分半而流向第四盲孔41和第五盲孔51这两侧,通过第三盲孔31的气体到达第二检测器202的同时,通过第五盲孔51的试料气体流向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内部,并从第一盲孔11b到达第一检测器202。即,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检测器202中进行通过了一个毛细管6的试料气体的成分分析,而第一检测器202中进行通过了两个毛细管6的试料气体的成分分析。
在只有第一调压气体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第四盲孔41中无法流入试料气体,因此可以仅针对通过第五盲孔51并通过两个毛细管6之后到达第一检测器202的试料气体进行成分分析。相反,在只有第二调压气体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第五盲孔51中无法流入试料气体,因此可以仅针对通过第一盲孔41并只通过一个毛细管6之后到达第二检测器202的试料气体进行成分分析。如此,只通过调节第一调压气体、第二调压气体的压力,就能够改变适宜试料气体的分析形态。由于能够采用这种流路结构,因此通过在测定过程中调整各调压气体的压力,能够使试料气体中包含的某些成分只通过一个毛细管6,而使其他成分再通过另外一个毛细管6。
进一步,说明毛细管柱单元的第三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形成在平板P上的第一盲孔11作为虚拟中心而形成了第二盲孔21和贯穿孔7,但也可以构成为其他配置。图11中示出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其他形态。如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面板部1和第二面板部2的平板P、形成在所述平板P的内部的毛细管6、与所述毛细管6的一端部连接并在所述第一面板部1开口的第一盲孔11、与所述毛细管6的另一端部连接并在所述第二面板部2开口的第二盲孔21,其特征在于,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1或所述第二面板部2的方向观察时,通过所述第一盲孔11和所述第二盲孔21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1和所述第二面板部2的贯穿孔7。
即,在平板P中,第一盲孔11和第二盲孔22以及贯穿孔7设置在同一个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的虚拟中心上没有形成孔。即,在第一平板构件P1和第二平板构件P2的中央部没有贯穿孔,只在周边有贯穿孔,因此在层叠各平板构件P1和P2而构成平板P时,仅压接周边部即可容易形成气密状态,从而可以消除从第一盲孔11、第二盲孔22的泄漏。相反,在中央部设有第一盲孔11的情况下,需要对各平板构件P1和P2的接合方式进行研究,而且要接合成没有泄漏比较麻烦,相比于此,若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中央部没有各孔的情况下,接合变得容易,且容易制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示出了毛细管6的形状也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状的毛细管。
即使是这种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如图11(a)所示,通过层叠相对于虚拟中心分别旋转90度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即可使各毛细管6连通为任意的长度。即,只准备一种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即可容易地形成任意长度的毛细管6。
此外,如图11(b)所示,通过准备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形状的分支流路板101,例如,用这种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也能形成反吹用的复杂流路。更具体地讲,所述分支流路板101从垂直于第三面板部3或第四面板部4的方向观察时,在视图中仅向上面侧开口的第三盲孔31、仅向下面侧开口的第四盲孔41、仅向下面侧开口的第五盲孔51、贯穿两面而形成的贯穿孔9形成在同一个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的圆周上。并且,细管8形成为使第三盲孔31成为拐角,连接所述第四盲孔41、第五盲孔51。
并且,图11(b)的毛细管柱单元200使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第二盲孔21t与分支流路板101的第三盲孔31连通,同时使第五盲孔51与最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第一盲孔11b连通。此外,使分支流路板101的第四盲孔41与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的贯穿孔7b连通,使低压或高压的气体能够从所述贯穿孔7b导入。因此,能够通过一种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形成图8或图9中示出的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反吹等测定方法中所需的复杂流路。
下面说明毛细管柱单元的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中,在垂直于第一面板部1或第二面板部2的方向观察时,仅在通过第二盲孔21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形成了贯穿第一面板部1和第二面板部2的贯穿孔7,但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还在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成同心圆的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形成贯穿孔7。
即,第四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像第三实施方式的毛细管柱单元那样,在使用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的虚拟中心未设有第一盲孔11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情况下,也具有能够容易形成中心切割用流路那样的复杂的流路的结构。
更具体来讲,如图12(a)所示,在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中,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的直径比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小,其圆周上形成有四个贯穿孔7。此外,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贯穿孔7布置为与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的第一盲孔11、第二盲孔12以及贯穿孔7形成虚拟正方形。换句话说,在形成为正方形的面板部中,位于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的各个孔布置在四个角落而构成虚拟正方形的顶点,而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各个孔布置为构成虚拟正方形的各个边的中间点。并且,根据图12(a)清楚可知,布置在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各个孔也相对于虚拟中心布置成旋转对称。
并且,对应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关于分支流路板101也在对应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的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CD2上设置盲孔和贯穿孔。
更具体来讲,第四实施方式的分支流路板101在从垂直于第三面板部3、第四面板部4的方向观察时,如图12(a)所示,在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设置有第三盲孔31、第四盲孔41、第五盲孔51、贯穿孔9。此外,在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CD2上设有在所述第三面板部3开口而设置的第六盲孔h1、在所述第三面板部3开口的第七盲孔h2。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盲孔h1构成虚拟正方形的上边的中间点,所述第七盲孔h2构成虚拟正方形的下边的中间点。此外,分支流路板101的内部的细管8连接构成虚拟正方形的左上顶点的所述第四盲孔41和所述第六盲孔h1,并连接构成虚拟正方形的右上顶点的所述第五盲孔51和所述第七盲孔h2。并且,所述细管8从构成虚拟正方形的左下顶点的第三盲孔31出发并在途中被分支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盲孔h1和所述第七盲孔h2。
通过层叠如此构成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和分支流路板101,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形成中心切割用流路。下面详细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中心切割用的流路结构。
如图12(b)所示,毛细管柱单元200从上层依次排列而设置为使第一面板部1t朝上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使第三面板部3朝上的分支流路板101、使第一面板部1b朝上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
从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的第一盲孔11t导入试料,通过毛细管6t的试料气体由第二盲孔21t流向所连接的分支流路板101的第三盲孔31。分支流路板101的第六盲孔h1与在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中构成虚拟正方形的中间点的贯穿孔7t连通。并且,第七盲孔h2与在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中构成虚拟正方形的下边中间点的贯穿孔7t连通。
各贯穿孔7t中分别导入与试料不同的气体1和气体2,通过调整这些气体的压力,能够切换为使通过所述第三盲孔31的试料气体通过细管8后到达第四盲孔41或第五盲孔51的任意一个。
在使导入到所述第六盲孔h1的气体1压力小,而使导入到所述第七盲孔h2的气体2的压力大的情况下,试料气体从所述第四盲孔41流向相连接的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中的第一盲孔11b。然后,试料气体通过毛细管6b,从第二盲孔21b到达第一检测器,进行分析。
相反,在使导入到所述第六盲孔h1的气体1的压力大,而使导入到所述第七盲孔h2的气体2的压力小的情况下,试料气体从所述第五盲孔51流向相连接的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中的贯穿孔7b,到达第二检测器后进行分析。
如此,通过调整气体1和气体2的压力,能够实现选择试料气体通过一根毛细管6后进行分析,还是通过两根毛细管后进行分析的基于中心切割的分析。
下面示出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能够自由获得其他流路结构的情况。
与图11或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毛细管柱单元相同,第四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如图13(a)所示,也使用四张平板型毛细管柱100,并且使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分别旋转90°以连接第一盲孔11和第二盲孔12,由此可以形成任意长度的毛细管6。
并且,通过使用图11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分支流路板101,从而可以实现图13(b)中示出的反吹用流路结构和图13(c)中示出的并列用流路结构。
此时的应用依据在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布置的第一盲孔11、第二盲孔21、贯穿孔7的布置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相同,而关于并列、反吹,则可以不使用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孔。
进一步,说明对应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分支流路板101的其他实施方式。
分支流路板101并不局限于前述结构,如图14(b)所示,可以形成为具有构成虚拟正方形的右下顶点的第五盲孔51,然后用细管8连接第七盲孔h2与第五盲孔51的结构。
即使使用这种图14(a)中示出的分支流路板101,通过如图12(b)那样连接各机构,也能实现图14(b)所示的中心切割用流路结构。
在此,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关于设置在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贯穿孔7,其未必要与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上的各个孔形成虚拟正方形并布置在其中间点,可以布置在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其他点上。并且,关于设置在分支流路板101的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CD2上的各个孔也相同,可以布置在与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上的各个孔形成虚拟正方形的位置以外的点上。
进一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以及分支流路板101。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平板型毛细管柱100的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具有贯穿孔7的结构相同,但是如图15(a)所示,不同点在于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的半径小于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并且,在分支流路板101中也相同,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CD2的半径小于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CD1,而且第七盲孔h2仅向第四面板部4开口,而并非向第三面板部3开口。并且,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CD2上并没有设置贯穿孔9。
即使是这种结构,如图15(b)所示,通过按照与图12(b)等相同的方式层叠,以能够从上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t导入气体1,并从下层的平板型毛细管柱100b导入气体2,从而能够获得实现了中心切割用流路结构的毛细管柱单元200。
在此,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C1与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上的各个孔可以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贯通孔7可以形成在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C2的其他位置。关于分支流路板101也相同,各个孔可以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布置在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CD2上的其他位置。
下面说明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平板型毛细管柱的毛细管的形状为螺旋形等,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图示以外的其他形状。并且,贯穿各个面板部的贯穿孔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四个,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为多个。总之,只要布置在以所述第一盲孔作为虚拟中心的虚拟圆上或者以所述第一盲孔以外的点作为虚拟中心的虚拟圆上即可。并且,以第一盲孔作为虚拟中心时,不需要必须与第一盲孔的中心轴一致。例如,即使在第一盲孔中的任意一处设定了虚拟中心,由于在组合了各平板型毛细管柱时,可以使第二盲孔与贯通孔连通,因此即使稍微偏移也无关紧要。另外,在以第一盲孔以外的其他地方作为虚拟中心的虚拟圆上布置所述第一盲孔、第二盲孔、贯穿孔的情况下,即使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虚拟中心彼此稍微偏移,只要被层叠时各个孔能够连通,则各个孔稍微偏移也不存在问题。
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通过使用两张平板构件而形成,但也可以使用更多的平板构件来构成。即,关于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可以将所有的孔形成为贯穿孔,而且通过从其外侧粘贴盖玻璃,从而使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分别仅向第一面板部、第二面板部开口。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中的盲孔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有底的孔,还包含先形成贯穿孔,然后堵住一侧开口的孔。
相反,即便是用一张平板在内部形成了毛细管的毛细管柱也无关紧要。例如,作为这种在一张平板的内部形成毛细管的方法,在X轴方向设置照射位置可变的第一激光器,在Y轴方向设置照射位置可变的第二激光器,在各激光的交叉点设置可加工平板的能量,然后适当地变更各激光器的照射位置,在平板的内部钻出毛细管即可。
作为毛细管柱单元,除了分支流路板以外,还可以在平板型毛细管柱之间夹着内置加热器的加热器板等。如果采用这种毛细管柱单元,可以将毛细管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合发挥功能毛细管柱的功能的温度。并且,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以气体色谱仪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是液体色谱仪,本发明也能同样地发挥功能。
并且,为了仅准备同一种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并只通过将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面交互反转进行层叠就能形成任意长度的毛细管,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的特征在于只要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平板、形成在所述平板的内部的毛细管、连接于所述毛细管的一端部并朝着所述第一面板部开口的第一盲孔、连接于所述毛细管的另一端部并朝着所述第二面板部开口的第二盲孔即可。如此,使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分别向不同的面开口,并在所述平板的内部形成毛细管以连接各自的盲孔,而且仅通过连接各个平板型毛细管柱的第一盲孔和第一盲孔、第二盲孔和第二盲孔,就能延长毛细管,将其延长到适合测定的长度。并且,由于所述毛细管形成在平板的内部,因此无需像以往那样在形成向平板的表面开口的毛细管的情况下,为了在层叠时保持毛细管内的气密性,需要在没有形成毛细管的面堵住毛细管的开口部。即,由于本发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具有这种特征,因此与现有技术那样形成为平板型毛细管柱,可以相互变更连接于毛细管的盲孔等的朝向,不需要准备具有两种以上的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可以将形状限定为一种,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虽然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使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的半径为大于等于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的半径,但是例如该关系也可以相反。并且,关于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以及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也同样如此。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实施方式的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色谱仪,即使不准备多种形状的平板型毛细管柱,也能自由地延长毛细管的长度,实现复杂的流路结构,不仅可以抑制制造成本,而且可以使用用于各种色谱分析的测定方法。

Claims (14)

1.一种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包含:
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平板;
形成在所述平板的内部的毛细管;
形成为与所述毛细管的一端部连接,且在所述第一面板部开口的第一盲孔;
形成为与所述毛细管的另一端部连接,且在所述第二面板部开口的第二盲孔,
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在穿过所述第二盲孔的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和所述第二面板部的贯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盲孔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的虚拟中心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盲孔位于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盲孔和各贯穿孔以所述虚拟中心为中心被布置成旋转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由表面形成有槽的第一平板构件和覆盖所述第一平板构件的表面而被贴合的第二平板构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在与所述第一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形成同心圆的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上进一步形成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一面板部和第二面板部的贯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其特征在于,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部或所述第二面板部的方向观察,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上的第一盲孔、第二盲孔以及贯穿孔与位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上的贯穿孔被布置为形成虚拟正方形。
8.一种毛细管柱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和被层叠在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上的分支流路板,
所述分支流路板包含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第三面板部和第四面板部的平板、形成为在所述第三面板部开口的第三盲孔、形成为在所述第四面板部开口的第四盲孔、在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任意一侧开口的第五盲孔、形成在所述平板内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盲孔、所述第四盲孔、所述第五盲孔的细管,
所述分支流路板被布置成在合起所述第二面板部和所述第四面板部而层叠所述平板型毛细管柱和所述分支流路板时,所述第四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连通,所述第五盲孔与所述贯穿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毛细管柱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在与所述毛细管柱第一虚拟圆具有相同半径的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所述第四盲孔和第五盲孔,同时在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贯穿所述第三面板部和所述第四面板部的贯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毛细管柱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三盲孔位于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的虚拟中心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毛细管柱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三盲孔位于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毛细管柱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支流路板中若从垂直于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方向观察,与所述分支流路板第一虚拟圆形成同心圆,且与所述毛细管柱第二虚拟圆具有相同半径的分支流路板第二虚拟圆上设有被布置成在所述第三面板部开口的第六盲孔和在所述第三面板部或所述第四面板部的任意一侧开口的第七盲孔。
13.一种毛细管柱单元,其特征在于层叠了多个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各平板型毛细管柱使第一面板部与第一面板部接触,或者使第二面板部与第二面板部接触,同时层叠为使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第一盲孔连通,或者使所述第二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连通。
14.一种色谱仪,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平板型毛细管柱。
CN2012800112082A 2011-08-04 2012-08-03 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以及使用其的色谱仪 Pending CN1034035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1301 2011-08-04
JP2011-171301 2011-08-04
PCT/JP2012/069893 WO2013018903A1 (ja) 2011-08-04 2012-08-03 プレート型キャピラリカラム、キャピラリカラム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クロマトグラ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3541A true CN103403541A (zh) 2013-11-20

Family

ID=47629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12082A Pending CN103403541A (zh) 2011-08-04 2012-08-03 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以及使用其的色谱仪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54210B2 (zh)
EP (1) EP2717043A4 (zh)
JP (1) JP5945541B2 (zh)
CN (1) CN103403541A (zh)
WO (1) WO2013018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538556A (ja) * 2013-11-27 2016-12-08 トタル ソシエテ アノニムTotal Sa キャピラリーカラムを有するガスクロマトグラフ用プレート、キャピラリー装置、およびガスクロマトグラフ
US10151732B1 (en) * 2015-01-19 2018-12-11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Sealed micro gas chromatography columns and methods thereof
US11002723B2 (en) * 2015-10-22 2021-05-11 Separation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emporaneous analysis of a crude oil front end and a crude oil boiling point distribution via a single gas chromatograph
US10617991B2 (en) * 2015-10-26 2020-04-14 Water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ow dispersion gas-liquid separator
WO2018173214A1 (ja) * 2017-03-23 2018-09-2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分離カラム収納ホルダ、分離カラム交換装置及び交換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54479A (en) * 1962-07-02 1966-06-07 Univ California Stacked plat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JPS60142254A (ja) * 1983-12-28 1985-07-27 Sord Comput Corp ガス・クロマトグラフイ
JPS6287858A (ja) * 1985-10-14 1987-04-22 Fujikura Ltd キヤピラリ−カラム基板
US6699392B1 (en) * 2002-06-10 2004-03-02 Sandia Corporation Method to fabricate silicon chromatographic column comprising fluid ports
EP1489045A2 (en) * 2003-06-19 2004-12-22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2006090813A (ja) * 2004-09-22 2006-04-06 Yamatake Corp クロマトグラフ
US7273517B1 (en) * 2005-02-25 2007-09-25 Sandia Corporation Non-planar microfabricated gas chromatography column
CN102004137A (zh) * 2010-09-19 2011-04-0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超高深宽比微型气相色谱柱及其mems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49941A (en) * 1957-12-30 1964-09-22 Cons Electrodynamics Corp Chromatography apparatus
JPS61288154A (ja) 1985-06-14 1986-12-18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ガスクロマトグラフイ
US4935040A (en) * 1989-03-29 1990-06-19 The Perkin-Elmer Corporation Miniature devices useful for gas chromatography
JPH05180821A (ja) 1991-10-30 1993-07-23 Shimadzu Corp ガスクロマトグラフ
KR100327521B1 (ko) * 1993-03-19 2002-07-03 이.아이,듀우판드네모아앤드캄파니 일체형화학가공장치및그제조방법
US5583281A (en) * 1995-07-07 1996-12-1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icrominiature gas chromatograph
EP1237655A2 (en) * 1999-12-09 2002-09-11 Motorola, Inc. Multilayered 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analyte reactions
US7462280B2 (en) 2005-07-22 2008-12-09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Liquid chromatography chip with flexible interface
WO2009135115A1 (en) 2008-05-01 2009-11-05 The Govt. Of The U.S.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Microfabricated gas chromatograph
FR2951153A1 (fr) 2009-10-09 2011-04-15 Corning Inc Dispositif microfluidiqu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54479A (en) * 1962-07-02 1966-06-07 Univ California Stacked plat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JPS60142254A (ja) * 1983-12-28 1985-07-27 Sord Comput Corp ガス・クロマトグラフイ
JPS6287858A (ja) * 1985-10-14 1987-04-22 Fujikura Ltd キヤピラリ−カラム基板
US6699392B1 (en) * 2002-06-10 2004-03-02 Sandia Corporation Method to fabricate silicon chromatographic column comprising fluid ports
EP1489045A2 (en) * 2003-06-19 2004-12-22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2006090813A (ja) * 2004-09-22 2006-04-06 Yamatake Corp クロマトグラフ
US7273517B1 (en) * 2005-02-25 2007-09-25 Sandia Corporation Non-planar microfabricated gas chromatography column
CN102004137A (zh) * 2010-09-19 2011-04-0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超高深宽比微型气相色谱柱及其mems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7043A1 (en) 2014-04-09
JPWO2013018903A1 (ja) 2015-03-05
US9354210B2 (en) 2016-05-31
EP2717043A4 (en) 2015-03-04
JP5945541B2 (ja) 2016-07-05
WO2013018903A1 (ja) 2013-02-07
US20140165841A1 (en)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3541A (zh) 平板型毛细管柱、毛细管柱单元以及使用其的色谱仪
US10761092B2 (en) Multi-flux micro-fluidic chip based on active fluid flow control
EP3084420B1 (en) Chromatography system comprising a rotary valve and a feed recirculation flow path
CN101430026B (zh) 流量控制阀
KR102210858B1 (ko) 유체 제어 밸브
US20160313289A1 (en) Rotary valve
US9766634B2 (en) Fluid mechanism, support member constituting fluid mechanism and fluid control system
CN1989404A (zh) 差分热传感器
CN109078661A (zh) 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和驱动方法、片上实验室系统
US11260388B2 (en) System including a sensor array with selective partitioning
CN102706804A (zh) 液体样品池
CN110857743B (zh) 用于微流控芯片的液流导向阀及微流控芯片
CN202794013U (zh) 液体样品池
CN204065034U (zh) 平面集管和过程分析仪器
US9010173B2 (en) Pollution measurement apparatus for easily exchanging sensor
JP2015017839A (ja) 流体抵抗装置
JP2006090813A (ja) クロマトグラフ
CN204346469U (zh) 可切换的压力差压变送器
JP5833403B2 (ja) 流体機構及び該流体機構を構成する支持部材
CN105866450A (zh) 一种微流体测试卡
CN112717469A (zh) 一种食品检测用固相萃取装置
JP4555610B2 (ja) 気液反応ユニットおよび分析装置
CN205483381U (zh) 压力测量传感器
CN219539959U (zh) 一种实验室用气体膜分离装置
JP2019074144A (ja) バルブ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