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91106A - 接收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91106A
CN103391106A CN2013101523242A CN201310152324A CN103391106A CN 103391106 A CN103391106 A CN 103391106A CN 2013101523242 A CN2013101523242 A CN 2013101523242A CN 201310152324 A CN201310152324 A CN 201310152324A CN 103391106 A CN103391106 A CN 103391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frequency band
channel
frequency
satell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23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91106B (zh
Inventor
佐生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91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1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91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1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26Circuits for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7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one or more circuit blocks in common for different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4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4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 H04H40/18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 H04H40/27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oadcast systems covered by groups H04H20/53 - H04H20/95
    • H04H40/90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oadcast systems covered by groups H04H20/53 - H04H20/95 specially adapted for satellite broadcast receiving

Abstract

在接收装置中,振荡部件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第一接收部件,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生成信道信号,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和第二接收部件,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生成信道信号,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接收装置,并特别涉及用于接收两个广播的接收装置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最近,具有接收地面广播的功能和接收卫星广播的功能两者的接收模块已被实现,并被提供在能够再现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的装置中(电视机、视频摄像机、机顶盒等)。该接收模块例如通过安装专用于地面广播的处理的IC(集成电路)以及专用于卫星广播的处理的IC来实现。
顺便提及,已提出了调谐器电路装置,其在一个IC中具有接收地面广播的功能和接收卫星广播的功能,以便例如减少IC安装面积,减少外围部分的成本,并降低模块尺寸(例如,见日本专利公开号Hei04-177921)。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中,可使用具有用于地面广播的混频器功能和用于卫星广播的混频器功能的混频器IC,来设计调谐器电路。
顺便提及,在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中,混频器IC和混频器IC之后的处理电路(放大电路和滤波器电路)是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共用的。然而,因为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的相应不同频率范围,可能难以在公共部分中提供对于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两者给予(deliver)最佳性能的处理电路。另外,当提供其电路对于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两者给予最佳性能的、能够处理非常宽的频带范围的高性能电路时,存在电路成本增加和功耗增加的可能性。
因此,重要的是,使得具有接收地面广播的功能和接收卫星广播的功能两者的接收装置在这两种接收的每一种中给予最佳性能。在该情况下,重要的是,实现这样的调谐器电路装置,其中例如降低IC安装面积,降低外围部分的成本,并减少模块尺寸。
已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创建了本技术。期望使得具有接收两种广播的功能的接收装置给予合适性能。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包括:振荡部件,被配置为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使用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使用与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第一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用于获得该接收目标信道的广播输出的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和第二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所述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这产生使用公共振荡部件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来接收第一频带中的信道和第二频带中的信道之一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接收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噪声泄漏防止部件,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这产生防止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可由在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上所布置的晶体管形成,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该晶体管可被设置为导通状态,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晶体管可被设置为非导通状态。这产生使得在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噪声所经过的路径上布置的晶体管防止噪声泄漏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可由与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并联连接的谐振电路形成,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该谐振电路可根据与该本地振荡信号的频率对应的幅度的电容而谐振,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可防止该谐振电路谐振。这产生使得与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噪声所经过的路径并联连接的谐振电路防止噪声泄漏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可将与该振荡部件中出现的噪声反相的信号供应到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这产生通过向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噪声所经过的路径供应与噪声相反相位的信号、来防止噪声泄漏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可包括电阻维持电路,用于将输入端的电阻维持为预定值,该输入端用于向该接收装置输入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这产生将用于向该接收装置输入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输入端的电阻维持为预定值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接收装置可进一步包括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和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这产生提供被配置为防止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和被配置为防止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地面广播的频带和卫星广播的频带之一可以是第一频带,而另一频带可以是第二频带。这产生通过接收装置接收地面广播或卫星广播的信道的效果。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振荡部件、该第一接收部件、和该第二接收部件可以被合并在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中。这产生通过其中将该振荡部件、该第一接收部件、和该第二接收部件封装为一个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来接收第一频带中的信道和第二频带中的信道之一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包括:振荡部件,被配置为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使用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使用与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第一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用于获得该接收目标信道的广播输出的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而是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和第二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所述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这产生使用公共振荡部件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来接收第一频带中的信道和第二频带中的信道之一、并且当接收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防止噪声泄漏到传送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效果。
根据本技术,可产生的卓越效果在于,可使得具有接收两种广播的功能的接收装置给予合适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接收模块(集成电路)的功能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2A和2B是示意性示出了当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集成电路生成地面IF信号时的信号流和当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集成电路生成卫星BB信号时的信号流的图;
图3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电路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A和4B是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操作的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地面控制线和卫星控制线的电压与集成电路的操作状态(接收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图6是示出了当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集成电路正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在卫星RF信号输入端处观察到的泄漏噪声的频谱的示例的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了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当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效果的图;
图8是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当通过集成电路执行接收处理时的处理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电路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谐振的示例的曲线图;和
图11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电路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其后将描述用于执行本技术的模式(该模式其后将被称为实施例)。将按照以下顺序来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例(接收控制:用于接收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的信道之一的集成电路的示例)
2.第二实施例(接收控制:通过LC谐振电路降低噪声的示例)
3.第三实施例(接收控制:通过反相的信号降低噪声的示例)
<1.第一实施例>
[集成电路的功能配置的示例]
图1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接收模块(集成电路100)的功能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顺便提及,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将在假设集成电路100在一个芯片(IC:集成电路)上具有用于地面广播的接收部件(调谐器)和用于卫星广播的接收部件(调谐器)的情况下,进行描述。该芯片(集成电路100)例如被提供在能够再现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的装置(电视机、视频摄像机、机顶盒等)中。
下面,从用于地面广播的天线向集成电路100供应的信号将被称为地面RF(射频:高频)信号。另外,从用于卫星广播的天线向集成电路100供应的信号(已被变换为大约950到2150MHz的IF(中频)频带的信号)将被称为卫星RF信号。
集成电路100包括控制部件140。集成电路100还包括公共PLL(锁相环)151、公共VCO(电压控制振荡器)152、地面分频器153、和卫星分频器154,作为用于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的电路配置。
另外,集成电路100包括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LNA(低噪声放大器)121、和VGA(可变增益放大器)122,作为用于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配置。另外,集成电路100包括混频器123、BPF(带通滤波器:复杂带通滤波器)124、VGA125、和地面IF(中频)信号输出端161,作为用于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配置。
集成电路100进一步包括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LNA131、VGA132、和混频器133,作为用于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配置。集成电路100进一步包括LPF(低通滤波器)134、VGA135、和卫星BB(基带)信号输出端162,作为用于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配置。
控制部件140控制集成电路100中的各部分的操作。控制部件140例如从其中提供集成电路100的装置的控制部件(未示出)接收关于信道的选择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控制集成电路100中的各部分的操作。当选择地面广播的信道时,控制部件140通过向使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供电,来使得使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操作,并通过不向使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供电,来停止使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操作。当选择卫星广播的信道时,控制部件140通过向使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供电,来使得使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操作,并通过不向使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供电,来停止使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操作。
另外,控制部件140向公共PLL151供应用于使得公共PLL151根据选择的信道振荡的信号(振荡频率控制信号)。进一步地,控制部件140使得向没有正执行信号处理的电路提供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操作,以便防止在集成电路100中发生的噪声从输入端泄漏。
公共PLL151和公共VCO152是用于地面RF信号的混频器123和用于卫星RF信号的混频器133共用的本地振荡器(LO)。公共PLL151根据从控制部件140供应的振荡频率控制信号振荡,而公共VCO152进一步放大通过该振荡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的频率。其频率由公共VCO152进一步放大的本地振荡信号被供应到地面分频器153和卫星分频器154。顺便提及,其频率由公共VCO152进一步放大的本地振荡信号被供应到公共PLL151,以执行公共PLL151的振荡频率的反馈控制。
地面分频器153生成用于地面RF信号的频率变换的本地振荡信号。地面分频器153具有可变分频比。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在地面分频器153中设置与接收目标信道对应的分频比。地面分频器153对从公共VCO152供应的本地振荡信号进行分频,并将分频后的本地振荡信号供应到混频器123。顺便提及,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地面分频器153不执行分频操作。
卫星分频器154生成用于卫星RF信号的频率变换的本地振荡信号。卫星分频器154与地面分频器153类似,除了可在卫星分频器154中设置的分频比的范围与地面分频器153的不同之外。特别是,卫星分频器154是可变分频器,并且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卫星分频器154对从公共VCO152供应的本地振荡信号进行分频,并将分频后的本地振荡信号供应到混频器133。顺便提及,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卫星分频器154不执行分频操作。顺便提及,公共PLL151、公共VCO152、地面分频器153、和卫星分频器154是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振荡部件的示例。
由此,在集成电路100中,公共PLL151和公共VCO152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由分频器进行分频,并且使用分频后的本地振荡信号来执行频率变换。由此,即使当公共PLL151的振荡频率的范围不宽到覆盖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两者的所有频带时,可生成本地振荡信号来覆盖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两者的所有频带。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配置。顺便提及,参考图1,将对于其中通过生成低频的IF信号的系统(低IF系统)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示例进行描述。
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是由集成电路100接收从用于接收地面广播的天线供应的地面RF信号的端子。例如,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接收向其中提供集成电路100的装置的天线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之中的、去除了除了地面RF信号的频带之外的频带的信号的信号。即,将地面频带(大约42到1002MHz)中的信号(地面RF信号)输入到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将输入到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的地面RF信号供应到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用于防止噪声经由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泄漏到集成电路100的外部。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由经由地面控制线141从控制部件140供应的信号控制。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将从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供应的地面RF信号供应到LNA121。当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处于停止状态时(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防止噪声泄漏到集成电路100的外部。
LNA121是低噪声放大器电路。LNA121在低噪声的情况下对从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供应的地面RF信号进行放大,并将放大的地面RF信号供应到VGA122。
VGA122是用于放大地面RF信号的可变增益放大器。VGA122将从LNA121供应的地面RF信号放大或衰减为适于混频器123的处理的电平。VGA122将处理后的地面RF信号供应到混频器123。
混频器123通过将从VGA122供应的地面RF信号和从地面分频器153供应的本地振荡信号一起相乘,而将地面RF信号频率变换为低频率的IF信号(地面IF信号)。混频器123将生成的地面IF信号供应到BPF124。
BPF124是用于去除从混频器123供应的地面IF信号中包括的图像干扰波、并选择性传送接收目标信道的信号(期望波信号)的复杂带通滤波器。即,BPF124生成仅由接收目标信道的信号形成的地面IF信号。BPF124向VGA125供应仅包括期望波信号的地面IF信号(信道信号)。
VGA125是用于放大地面IF信号的可变增益放大器。VGA125将从BPF124供应的仅包括期望波信号的地面IF信号放大为适于从地面IF信号输出端161输出的电平。即,VGA125根据被供应有来自集成电路100的地面IF信号的电路的输入电平,来放大地面IF信号。VGA125将放大的地面IF信号供应到地面IF信号输出端161。顺便提及,LNA121、VGA122、混频器123、BPF124、和VGA125是权利要求中描述的第一接收部件或第二接收部件的示例。
地面IF信号输出端161是用于从集成电路100输出地面IF信号的端子。例如,地面IF信号输出端161将地面IF信号供应到解调部件(未示出),用于解调地面IF信号并生成传输流。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顺便提及,参考图1,将对于其中通过直接生成基带的系统(直接变换系统(零IF系统))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示例进行描述。
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是集成电路100接收从用于接收卫星广播的天线供应的卫星RF信号的端子。例如,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接收向其中提供集成电路100的装置的天线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之中的、去除了除了卫星RF信号的频带之外的频带的信号的信号。即,将卫星频带(大约950到2150MHz)中的信号(卫星RF信号)输入到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将输入到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的卫星RF信号供应到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用于防止噪声经由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泄漏到集成电路100的外部。顺便提及,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与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类似。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由经由卫星控制线142从控制部件140供应的信号控制。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将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供应的卫星RF信号供应到LNA131。当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处于停止状态时(当集成电路100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防止噪声泄漏到集成电路100的外部。顺便提及,将参考图3到7来描述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并所以这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顺便提及,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和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是权利要求中描述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的示例。
LNA131是低噪声放大器电路。LNA131在低噪声的情况下对从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供应的卫星RF信号进行放大,并将放大的卫星RF信号供应到VGA132。
VGA132是用于放大卫星RF信号的可变增益放大器。VGA132将从LNA131供应的卫星RF信号放大或衰减为适于混频器133的处理的电平。VGA132将处理后的卫星RF信号供应到混频器133。
混频器133通过将从VGA132供应的卫星RF信号和从卫星分频器153供应的本地振荡信号一起相乘,而将卫星RF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频率的信号。混频器123将生成的信号(卫星BB信号)供应到LPF134。
LPF134是用于选择性传送在从混频器133供应的卫星BB信号中包括的接收目标信道的信号(期望波信号)的低通滤波器。即,LPF134生成仅通过接收目标信道的信号形成的卫星BB信号。LPF134将仅包括期望波信号的卫星BB信号(信道信号)供应到VGA135。
VGA135是用于放大卫星BB信号的可变增益放大器。VGA135将从LPF134供应的仅包括期望波信号的卫星BB信号放大为适于从卫星BB信号输出端162输出的电平。即,VGA135根据被供应有来自集成电路100的卫星BB信号的电路的输入电平,来放大卫星BB信号。VGA135将放大的卫星BB信号供应到卫星BB信号输出端162。顺便提及,LNA131、VGA132、混频器133、LPF134、和VGA135是权利要求中描述的第二接收部件或第一接收部件的示例。
卫星BB信号输出端162是用于输出来自集成电路100的卫星BB信号的端子。例如,卫星BB信号输出端162将卫星BB信号供应到解调部件(未示出)。
接下来将参考图2A和2B来描述在生成地面IF信号时的信号流和在生成卫星BB信号时的信号流。
[当生成地面IF信号和卫星BB信号时的切换操作的示例]
图2A和2B是示意性示出了当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集成电路100生成地面IF信号时的信号流和当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集成电路100生成卫星BB信号时的信号流的图。
图2A示意性示出了当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以生成地面IF信号时的信号流。图2B示意性示出了当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以生成卫星BB信号时的信号流。
顺便提及,为了在下面对集成电路100的操作进行描述而不考虑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操作,图2A和2B示出了这样的集成电路100,其中省略了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和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
首先将对于生成地面IF信号的情况进行描述。当生成地面IF信号时,切断向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供电,从而使得卫星BB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图2A中的框R1所指示的功能)停止操作。所以,集成电路100仅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并从地面IF信号输出端161输出期望波的地面IF信号。
接下来将对于生成卫星BB信号的情况进行描述。当生成卫星BB信号时,切断向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供电,从而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图2B中的框R2所指示的功能)停止操作。所以,集成电路100仅使得卫星BB信号经受信号处理,并从卫星BB信号输出端162输出期望波的卫星BB信号。
由此,集成电路100包括专用于地面广播的信号处理的电路(LNA121、VGA122、混频器123、BPF124、和VGA125)和专用于卫星广播的信号处理的电路(LNA131、VGA132、混频器133、LPF134、和VGA135)。即,从地面RF信号的输入到地面IF信号的输出的电路完全独立于从卫星RF信号的输入到卫星BB信号的输出的电路。由此可能降低考虑在实现公用性时要执行的优化条件的负载。
另外,当操作集成电路100时,专用于地面广播的信号处理的电路和专用于卫星广播的信号处理的电路之一停止操作。即,专用于地面广播的信号处理的电路和专用于卫星广播的信号处理的电路之一的操作不影响另一个的操作。
另外,通过提供用于地面波和卫星波的单独分频器以生成要在相乘时使用的本地振荡信号,可能实现PLL和VCO的公用性,并由此降低IC面积(小型化)。
接下来将对于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和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进行描述。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电路配置的示例]
图3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的电路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顺便提及,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和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类似,除了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所连接的位置之外,并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包括串联(series)晶体管210、NOT(非)电路220、电阻器230、和接地晶体管240。
NOT电路220对经由卫星控制线142供应的信号的电压(电势)进行反转,并将反转的信号供应到串联晶体管210。顺便提及,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是二进制的(高和低)。即,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高时,NOT电路220将低电压供应到串联晶体管210,而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低时,NOT电路220将高电压供应到串联晶体管210。这使得响应于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的串联晶体管210的操作与响应于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的接地晶体管240的操作相反。
串联晶体管210是用于控制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和LNA131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开关。串联晶体管210例如由nMOS(负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形成。串联晶体管210的栅极端被供应有NOT电路220的输出。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势低时,串联晶体管210产生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和LNA131之间的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势高时,串联晶体管210产生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和LNA131之间的非导通状态。
接地晶体管240是用于执行电阻器230的接地的通/断控制的开关。接地晶体管240例如由nMOS晶体管形成。接地晶体管240的栅极端连接到卫星控制线142。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势低时,接地晶体管240被设置为非导通状态,而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势高时,接地晶体管240被设置为导通状态。
电阻器230使得在串联晶体管210的导通状态时的端子输入电阻与在串联晶体管210的非导通状态时的端子输入电阻相同。当LNA131的输入电阻被设计为75Ω时(当在75Ω处实现匹配时),例如提供75Ω的电阻器作为电阻器230。当接地晶体管240处于导通状态时,电阻器230将输入电阻维持为75Ω。顺便提及,接地晶体管240和电阻器230是权利要求中描述的电阻维持电路的示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4A和4B来描述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和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的操作状态之间的关系。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操作状态的示例]
图4A和4B是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的操作的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4A示出了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为低时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的操作的状态。图4B示出了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为高时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的操作的状态。
顺便提及,图4A和4B示出了作为开关的串联晶体管210和接地晶体管240,而没有示出卫星控制线142或NOT电路220。
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为低时,如图4A中示出的,串联晶体管210处于导通状态,而接地晶体管240处于非导通状态。卫星RF信号由此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流到LNA131。顺便提及,在图4A中,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流到LNA131的卫星RF信号由实线箭头(卫星RF信号251)表示。
当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高时,如图4B中示出的,串联晶体管210处于非导通状态,并且接地晶体管240处于导通状态。流到集成电路100中的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的噪声的流动由此通过串联晶体管210停止。特别是,可防止伴随地面RF信号的信号处理的噪声以及在公共PLL151和公共VCO152中引起的泄漏噪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泄漏到外部。
[地面控制线和卫星控制线的电压的示例]
图5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地面控制线和卫星控制线的电压与集成电路100的操作状态(接收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如图5的表格中示出的,在处理地面RF信号的模式(地面)中,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高,并且地面控制线141的电压低。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中的串联晶体管由此被设置为非导通状态,使得可防止噪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泄漏。
另一方面,在处理卫星RF信号的模式(卫星)中,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低,并且地面控制线141的电压高。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地面)201中的串联晶体管由此被设置为非导通状态,使得可防止噪声从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泄漏。
顺便提及,当集成电路100不执行信号处理(全部停止)时,卫星控制线142和地面控制线141两者的电压被设置为高。
接下来将参考图6来描述本地振荡信号生成电路(公共PLL151和公共VCO152)所引起的噪声。
[噪声的示例]
图6是示出了当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集成电路正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在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处观察到的泄漏噪声的频谱的示例的图。
顺便提及,图6示出了在接收地面RF信号中包括的按照46MHz广播的信道时、所观察到的噪声的频谱。
在图6中示出的频谱中,指示了代表卫星RF信号的频带的间隔(卫星广播频带W1)和公共VCO152的振荡频率的位置(VCO振荡频率F1)。如图6的频谱中示出的,在卫星广播频带W1中观察到许多噪声。当卫星广播频带W1中的噪声在卫星广播的天线线路中混合时,将噪声传送到再现卫星广播的另一装置。由此存在在另一装置中再现卫星广播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防止图6的频谱中示出的噪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传送到外部。由此可能防止噪声在卫星广播的天线线路中混合。
顺便提及,图6中示出的噪声还沿着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的方向传送。然而,噪声沿着与地面RF信号相反的方向流动,并由此在噪声的路径的中间布置的放大器(LNA121和VGA122)中衰减。另外,噪声还在仅具有接收地面广播的功能的IC中流动。因此,与过去已采用的对抗噪声的手段类似的手段是足够的。所以存在从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向外部泄漏的非常少量的噪声。由此几乎不存在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接下来将参考图7来描述在集成电路100中提供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效果。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效果的示例]
图7是示意性示出了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当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时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效果的图。
图7假设其中在电视机30中提供集成电路100、并且正再现地面信道的情况。
图7示出了用于接收地面波的地面波天线391、用于接收卫星波的卫星波天线392、和电视机300。
顺便提及,在电视机300中示意性示出了直到地面RF信号和卫星RF信号向集成电路100的输入的配置。该配置示出了天线输入端(地面波)311、天线输入端(卫星波)312、地面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1、卫星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2、和集成电路100。
天线输入端(地面波)311是用于连接来自地面波天线391的天线线路的端子。天线输入端(地面波)311从地面波天线391向地面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1供应信号。
地面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1是用于从来自地面波天线391的信号中去除地面频带外的信号的滤波器。地面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1将地面频带中的信号(地面RF信号)供应到集成电路100的地面RF信号输入端111。
天线输入端(卫星波)312是用于连接来自卫星波天线392的天线线路的端子。天线输入端(卫星波)312从卫星波天线392向卫星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2供应信号。
当再现地面信道时,集成电路100中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处于操作状态,而集成电路100中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处于停止状态。
这里,假设使得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和使得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是单独IC。在该情况下,IC彼此分离,并且IC中的一个处于停止状态,使得存在操作中的IC中引起的噪声影响停止的IC的小可能性。
然而,在其中一个IC具有集成电路100中的两个接收功能的情况下,相同硅模子(die)或相同封装具有这两个接收功能,使得存在接收功能之一引起的噪声影响另一功能的增加的可能性。例如,如图7中所示,当接收地面广播时,VCO电路的谐波和泄漏噪声泄漏到停止状态的卫星广播侧的电路中。该泄漏噪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泄漏到集成电路100的外部,经过卫星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2,并然后进入卫星广播的天线线路(线路L1)。顺便提及,卫星频带中的噪声直接经过卫星频带外衰减滤波器322,并由此流入天线线路(线路L1)中的噪声可以是干扰与卫星广播的天线线路(线路L1)连接的另一接收装置的干扰信号。
集成电路100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可通过防止噪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泄漏到天线线路(线路L1),来防止电视机300向另一接收装置发送干扰信号。
[集成电路的操作的示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来描述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集成电路100的操作。
图8是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当通过集成电路100执行接收处理时的处理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确定是否执行用于选择地面广播或卫星广播的信道的信道选择操作(步骤S911)。当确定没有执行信道选择操作时,执行等待,直到执行了信道选择操作为止。
另一方面,当确定执行信道选择操作时(步骤S911),确定是否选择卫星广播的信道(步骤S912)。例如,当用户给出在提供有集成电路100的装置上观看地面广播或卫星广播的信道的指令时,向控制部件140供应关于该指令的信息,并且控制部件140确定执行信道选择操作。
当确定没有选择卫星广播的信道(选择地面广播的信道)时(步骤S912),接通向使得地面波(地面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供电,并断开向使得卫星波(卫星RF信号)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供电(步骤S913)。接下来,将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设置为高(步骤S914),并将地面控制线141的电压设置为低(步骤S915)。然后,根据选择的信道来设置地面分频器153的分频比(步骤S916)。处理其后前进到步骤S921。
当在步骤S912确定选择卫星广播的信道时,接通向使得卫星波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供电,并断开向使得地面波经受信号处理的电路的供电(步骤S917)。接下来,将地面控制线141的电压设置为高(步骤S918),并将卫星控制线142的电压设置为低(步骤S919)。其后,根据选择的信道来设置卫星分频器154的分频比(步骤S920)。
接下来,根据选择的信道来设置公共PLL151的振荡频率(步骤S921)。然后,执行接收处理,其从来自天线的信号生成仅所选择信道的信号(地面RF信号或卫星RF信号)(步骤S922)。
控制部件140其后确定是否改变正执行接收处理的信道(选择的信道)(步骤S923)。然后,当确定改变信道、并且选择地面广播或卫星广播的信道之一时(步骤S923),处理返回到步骤S912。
另一方面,当确定不改变信道时(步骤S923),确定是否结束信道选择操作(步骤S924)。然后,当确定没有结束信道选择操作时(步骤S924),处理返回到步骤S922,以继续用于接收所选择信道的接收处理。
顺便提及,当在步骤S924确定结束该接收处理时(例如当断开向提供有集成电路100的装置供电时),结束该接收处理的操作。
然后,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用于接收地面广播的电路和用于接收卫星广播的电路被提供有相应专用电路(放大电路、混频器、滤波器等)。所以,可能设计这样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两个接收功能中的每一功能具有合适性能。另外,通过共享用于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的电路,可使得IC面积更小。即,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可使得具有接收两个广播的功能的接收装置给予合适性能。
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通过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来实现用于防止噪声从停止方泄漏的功能,该功能在具有接收两个广播的功能的接收装置中是必需的。所以可使得接收装置给予必需性能(合适性能)。
要注意的是,尽管已对于其中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对于地面波和卫星波两者提供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可以假设例如取决于在集成电路中安排的电路的性能,例如从一个输入端泄漏的噪声量小到不影响其他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可被仅布置在例如其中大量噪声泄漏的一方。
<2.第二实施例>
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已对于这样的示例作出了描述,其中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具有开关,用于防止噪声从输入端泄漏到集成电路的外部。当在噪声的路径上提供该开关时,可通过接通和关断该开关来防止噪声泄漏到集成电路的外部。然而,因为其中提供该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位置也是地面RF信号或卫星RF信号的路径上的位置,所以在开关中出现的电阻的寄生,可使得地面RF信号或卫星RF信号降级。
因此,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将参考图9和图10来描述通过与使用开关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来防止噪声泄漏的示例。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电路配置的示例]
图9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的电路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顺便提及,代替图3中示出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将图9中示出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提供给集成电路100。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包括接地晶体管430、电阻器440、线圈450、和由其每一个提供有晶体管的多个电容形成的可变电容部件460。顺便提及,接地晶体管430和电阻器440分别对应于图3中示出的接地晶体管240和电阻器230,并所以这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另外,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连接到接地控制线431和来自控制部件140的信号线461,代替图3中示出的卫星控制线142。接地控制线431连接到接地晶体管430的栅极端,以控制接地晶体管430的通/断状态。信号线461由多个信号线形成。所述多个信号线分别连接到可变电容部件460的多个晶体管。
下面将描述线圈450和可变电容部件460。
线圈450和可变电容部件460形成LC谐振电路。线圈450的一端连接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到LNA131的信号线。线圈450的另一端连接到可变电容部件460的多个电容。当与可变电容部件460的多个电容分别连接的晶体管中的每一个导通或截止时,控制所述多个电容的接地的通/断状态。由此调整形成该LC谐振电路的电容的幅度。由此,可控制谐振频率。
下面将对于在卫星广播接收操作期间(卫星RF信号的信号处理期间)和地面广播接收操作期间(地面RF信号的信号处理期间)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的操作进行描述。
在卫星广播接收操作期间,接地控制线431的电压被设置为低,并且信号线461中包括的所有信号线的电压被设置为低。即,不连接75的电阻器(电阻器440),使得电阻不改变,并且不连接LC谐振电路中的电容,使得LC谐振电路不谐振。所以,在卫星广播接收操作期间,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的电路几乎不影响卫星广播接收操作。
另一方面,在地面广播接收操作期间,接地控制线431的电压被设置为高。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的电阻由此被维持为75Ω。
另外,在地面广播接收操作期间,控制部件140特别根据与公共PLL151和公共VCO152的振荡相关的设置来检测构成大量泄漏的噪声的频率,并使得LC谐振电路按照该频率谐振。例如,控制部件140保持振荡频率和噪声之间的关系的列表,并使用该列表来检测频率。
然后,控制部件140设置信号线461中包括的多个信号线的每一电压,并调整LC谐振电路的电容的幅度,使得LC谐振电路按照检测的噪声频率谐振。例如,当公共VCO152的振荡频率处的噪声构成最大量噪声时,根据可变电容部件460的多个电容来确定要连接的电容,使得LC谐振电路按照该振荡频率谐振,并且将用于控制所确定的电容的连接的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端的电压设置为高。LC谐振电路由此按照公共VCO152的振荡频率谐振,由此有效防止公共VCO152引起的噪声。
顺便提及,如图9中示出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不需要在卫星RF信号的传送路径上串联布置的开关。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所以能极大地降低由于开关的电阻的寄生引起的卫星RF信号中的信号降级。
接下来将参考图10来描述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的谐振。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谐振的示例]
图10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的谐振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10的曲线图示出了当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正谐振时、代表不同频率处的输入电阻的曲线(曲线481),其中横坐标轴指示频率,而纵坐标轴指示输入电阻。
顺便提及,将在该曲线图中假设公共VCO152的振荡频率为大约5.4GHz、而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正按照5.4GHz周围的频率谐振的情况下,进行描述。
如曲线481所指示的,电阻在大约5.4GHz处被最小化,5.4GHz是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402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所以,LC谐振电路降低大约5.4GHz的频率处的噪声,使得可降低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泄漏的噪声量。
顺便提及,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与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将图8中的用于控制卫星控制线142和地面控制线141的电压的过程改变为用于控制接地控制线431和信号线461的电压的过程。所以,将省略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的描述。
由此,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可通过使用LC谐振电路来防止从其中停止操作的一方的输入端泄漏噪声。
<3.第三实施例>
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已描述了使用开关防止噪声排出的示例,并且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已描述了通过LC谐振电路防止噪声排出的示例。由此,可设想多种方法作为用于防止从停止方的电路的输入端排出噪声的方法。
接下来将参考图11来描述其中通过生成与噪声相反相位的信号而抵偿(cancel out)噪声的电路、来形成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的示例。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的电路配置的示例]
图11是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的电路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顺便提及,代替图3中示出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202,图11中示出的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被提供给集成电路100。顺便提及,图11中示出的除了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的构成元件之外的构成元件与图3中示出的类似。由此,图11中示出的除了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的构成元件之外的构成元件通过相同附图标记标识,并且下面将省略其描述。
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包括相移量设置部件510、移相器控制电路520、移相器530、和相反相位添加放大器540。顺便提及,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中的相移量设置部件510被供应有来自控制部件140的用于控制公共PLL151的振荡频率的信号(振荡频率控制信号)。另外,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卫星)502中的移相器530被供应有由公共VCO152所输出的信号(本地振荡信号)。
相移量设置部件510保持用于确定移相器530中的相移量的信息(该信息是频率和相移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并基于从控制部件140供应的振荡频率控制信号来设置相移量。频率和相移量之间的关系的该表格是其中将公共PLL151的振荡频率和相移量预先彼此关联的表格。因为公共VCO152的振荡频率与公共PLL151的振荡频率互锁,所以可从该振荡频率控制信号获得抵偿公共VCO152的噪声所必需的相移量。因此,当预先保持频率和相移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时,可抵偿由公共VCO152引起的噪声,而不管根据其设置公共VCO152的振荡频率的信道的频率。
相移量设置部件510从频率和相移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中恢复与从控制部件140供应的振荡频率控制信号关联的相移量,并将恢复的相移量供应到移相器控制电路520。
移相器控制电路520控制移相器530。移相器控制电路520控制移相器530以便实现从相移量设置部件510供应的相移量的相移。
移相器530通过在移相器控制电路520的控制下移位公共VCO152生成的信号(本地振荡信号)的相位,来生成相反相位的信号。移相器530将生成的信号(相反相位的信号)供应到相反相位添加放大器540。
相反相位添加放大器540将从移相器530供应的相反相位的信号添加到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输入的信号(卫星RF信号)。顺便提及,当不执行噪声降低时(当接收卫星广播时),将相反相位添加放大器540设置为比LNA131的电阻更高的电阻。当将相反相位添加放大器540设置为更高的电阻时,相反相位添加放大器540在卫星广播接收操作期间几乎不影响卫星RF信号。
通过这样通过相反相位抵偿噪声,通过相反相位来抵偿公共VCO152所生成的信号(本地振荡信号)中包括的噪声。由此,可降低从卫星RF信号输入端112排出的噪声。即,在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可通过生成与公共VCO152引起的噪声相反相位的信号、并通过所述相反相位的信号抵偿噪声,来防止从其中停止操作的一方的输入端泄漏噪声。
由此,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向用于接收地面广播的电路和用于接收卫星广播的电路提供相应专用电路、并共享用于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的电路,一个接收装置可被提供有接收两个广播的功能,所述功能具有适当性能。由此,降低对于实现公用性的设计成本的增加、和作为提供实现公用性所必需的高性能电路的结果的功耗的增加等的担心,并使得可能最佳设计每一接收。另外,通过共享用于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的电路,可使得IC面积更小。
此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提供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可能防止从其中停止操作的一方的输入端泄漏噪声,这是具有接收地面广播的功能和接收卫星广播的功能两者的集成电路特有的问题。
应注意的是,尽管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已对于其中通过低IF系统接收地面RF信号和通过零IF系统接收卫星RF信号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可存在其中通过零IF系统接收地面RF信号和通过低IF系统接收卫星RF信号的情况。另外,例如可以存在其中通过低IF系统接收地面RF信号和卫星RF信号两者的情况、或者其中通过零IF系统接收地面RF信号和卫星RF信号两者的情况。另外,例如可以存在其中通过另一系统(例如超外差系统)接收地面RF信号和卫星RF信号的情况。
应注意的是,尽管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已对于其中在输入端和LNA之间布置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使得可防止在集成电路中的任意地方发生的噪声泄漏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当仅公共PLL和公共VCO是泄漏噪声的源时,停止时泄漏防止部件可被布置在从公共VCO到输入端的路径中的某一位置(例如在LNA和VGA之间)。
应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已对于其中提供两个分频器(即,地面分频器和卫星分频器)的示例进行了描述。由此,可相对容易地生成相应混频器中必需的本地振荡信号。顺便提及,本技术不限于提供两个分频器的情况。可提供一个通用分频器(其分频比可在宽范围中设置的分频器),并且该分频器的输出可被供应到用于地面广播的混频器和用于卫星广播的混频器。
应注意的是,前述实施例代表用于实施本技术的示例,并且这些实施例中的项目与权利要求中的特定发明项目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类似地,权利要求中的特定发明项目、和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定发明项目被给予相同名称的项目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然而,本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的情况下,通过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来实施。
另外,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处理过程可被解释为具有一连串过程的方法,并可被解释为用于使得计算机执行一连串过程的程序、或存储该程序的记录介质。例如硬盘、CD(致密盘)、MD(迷你盘)、DVD(数字多功能盘)、存储卡、或蓝光盘(注册商标)可用作记录介质。
顺便提及,本技术还可采用以下构成。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振荡部件,被配置为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使用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使用与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
第一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用于获得该接收目标信道的广播输出的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和
第二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所述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
(2)根据以上(1)的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噪声泄漏防止部件,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
(3)根据以上(2)的接收装置,其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由在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上布置的晶体管形成,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该晶体管被设置为导通状态,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晶体管被设置为非导通状态。
(4)根据以上(2)的接收装置,其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由与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并联连接的谐振电路形成,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谐振电路根据与该本地振荡信号的频率对应的幅度的电容而谐振,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该谐振电路不谐振。
(5)根据以上(2)的接收装置,其中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将与该振荡部件中出现的噪声反相的信号供应到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
(6)根据以上(2)的接收装置,其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包括电阻维持电路,用于将输入端的电阻维持为预定值,该输入端用于向该接收装置输入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
(7)根据以上(1)的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和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以上(1)到(7)的任一个的接收装置,其中地面广播的频带和卫星广播的频带之一是第一频带,而另一频带是第二频带。
(9)根据以上(1)到(8)的任一个的接收装置,其中该振荡部件、该第一接收部件、和该第二接收部件被合并在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中。
(10)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包括:
振荡部件,被配置为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使用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使用与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
第一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用于获得该接收目标信道的广播输出的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而是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和
第二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所述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
本公开包括与2012年5月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106394中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通过引用由此合并其全部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振荡部件,被配置为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使用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使用与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
第一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用于获得该接收目标信道的广播输出的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和
第二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所述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噪声泄漏防止部件,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接收装置,其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由在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上布置的晶体管形成,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该晶体管被设置为导通状态,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晶体管被设置为非导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接收装置,其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由与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并联连接的谐振电路形成,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该谐振电路根据与该本地振荡信号的频率对应的幅度的电容而谐振,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谐振电路不谐振。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接收装置,其中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将与该振荡部件中出现的噪声反相的信号供应到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和该噪声所经过的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2的接收装置,其中该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包括电阻维持电路,用于将输入端的电阻维持为预定值,该输入端用于向该接收装置输入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
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和被配置为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的噪声泄漏防止部件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收装置,其中地面广播的频带和卫星广播的频带之一是第一频带,而另一频带是第二频带。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收装置,其中该振荡部件、该第一接收部件、和该第二接收部件被合并在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中。
10.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包括:
振荡部件,被配置为生成本地振荡信号,用于执行使用第一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和使用与第一频带不同的第二频带的广播中的信道之一的接收目标信道的频率变换;
第一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用于获得该接收目标信道的广播输出的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而是防止在该接收装置中出现的噪声泄漏到传送该第一频带中的高频信号的天线线路中;和
第二接收部件,被配置为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二频带中的信道时,基于所生成的本地振荡信号和第二频带中的高频信号,来执行所述信道信号的生成,而当该接收目标信道是第一频带中的信道时,不执行所述生成。
CN201310152324.2A 2012-05-08 2013-04-27 接收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391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6394A JP5870836B2 (ja) 2012-05-08 2012-05-08 受信装置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
JP2012-106394 2012-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91106A true CN103391106A (zh) 2013-11-13
CN103391106B CN103391106B (zh) 2019-04-26

Family

ID=49535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2324.2A Active CN103391106B (zh) 2012-05-08 2013-04-27 接收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48710B2 (zh)
JP (1) JP5870836B2 (zh)
CN (1) CN1033911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0303B2 (en) * 2013-12-30 2016-02-23 Broadcom Corporation Configurable receiver architecture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JP6146345B2 (ja) 2014-03-04 2017-06-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チューナーおよび回路
US10666416B2 (en) 2016-04-14 2020-05-26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Time-alignment measurement for hybrid HD radio technology
US9832007B2 (en) * 2016-04-14 2017-11-28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Time-alignment measurement for hybrid HD radio™ technology
CN106253967B (zh) * 2016-07-28 2019-04-30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适用于微卫星平台与载荷信息一体化设计的数据维护方法
WO2018037687A1 (ja) 2016-08-22 2018-03-0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システム
US10680670B2 (en) 2016-11-21 2020-06-09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JPWO2020226090A1 (zh) * 2019-05-09 2020-11-12
FR3130485A1 (fr) * 2021-12-13 2023-06-16 Ateme Dispositif d’acquisition de signaux vidéo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98080A1 (en) * 2003-04-28 2004-11-1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Analog front end for a digital dual-b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sampling receiver
CN1606244A (zh) * 2003-10-10 2005-04-1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下变频用于数字多媒体广播或数字音频广播的双频带的接收机
JP2005136687A (ja) * 2003-10-30 2005-05-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復調装置
CN1263332C (zh) * 2001-09-03 2006-07-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电路装置
CN1964202A (zh) * 2005-11-09 2007-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地面和卫星数字广播的无线接收装置
CN101729081A (zh) * 2008-10-17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双频带接收系统及其应用的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1850B2 (ja) 1990-11-13 2000-07-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チューナ回路装置
US5852384A (en) * 1996-04-25 1998-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ual band oscillator circuit using strip line resonators
US5821820A (en) * 1997-10-15 1998-10-13 Motorola Inc. Dual band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JP2001326864A (ja) * 2000-05-17 2001-11-22 Sony Corp チューナ装置
DE10308643A1 (de) * 2003-02-27 2004-09-1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hasenregelanordnung
JP4298468B2 (ja) * 2003-10-31 2009-07-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周波数変換回路、無線周波受信機、および無線周波トランシーバ
KR100699080B1 (ko) * 2004-09-22 2007-03-23 지씨티 세미컨덕터 인코포레이티드 광대역 주파수 발진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8139160B2 (en) * 2006-10-25 2012-03-20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elevision tuner with double quadrature mixing architecture
US8933839B2 (en) * 2008-06-16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ngle local oscillator frequency band to receive dual-band signals
US9088308B2 (en) * 2013-03-08 2015-07-21 Tensorcom, Inc. Frequency pulling reduction in wide-band direct conversion transmitter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332C (zh) * 2001-09-03 2006-07-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电路装置
WO2004098080A1 (en) * 2003-04-28 2004-11-11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Analog front end for a digital dual-b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sampling receiver
CN1606244A (zh) * 2003-10-10 2005-04-1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下变频用于数字多媒体广播或数字音频广播的双频带的接收机
JP2005136687A (ja) * 2003-10-30 2005-05-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復調装置
CN1964202A (zh) * 2005-11-09 2007-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地面和卫星数字广播的无线接收装置
CN101729081A (zh) * 2008-10-17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双频带接收系统及其应用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91106B (zh) 2019-04-26
US8948710B2 (en) 2015-02-03
JP5870836B2 (ja) 2016-03-01
US20130303097A1 (en) 2013-11-14
JP2013236196A (ja) 201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91106A (zh) 接收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
US20090096935A1 (en) Integrated Programmable Tuner
CN100479507C (zh) 可选择音频输出配置
CN101753920A (zh) 调谐模块
US7212782B2 (en) Low-noise block down-converter and satellite broadcasting receiving apparatus
CN103444168A (zh) 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JP2001519987A (ja) グローバルチューナ
CN101132219A (zh) 接收电路和接收器
US956546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path video and network channels
WO2007125793A1 (ja) 受信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488116B2 (ja) 受信装置
JP3719926B2 (ja) デジタル信号受信用チューナ
CN1965489A (zh) 多频道接收机的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02263568B (zh) 信号接收装置、信号接收方法和信号接收系统
US7212794B2 (en) Receiver with a crystal oscillator having a natural-oscillation frequency set so that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and its harmonics are outside the range of a receiving band of a modulated wave signal
KR101989301B1 (ko) 전원 오프상태에서 루프 스루 동작하는 셋톱박스 및 그 동작방법
JP2009534901A (ja) 高周波スプリッタを備えるレシーバ
JPH11355681A (ja) 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の受信装置
US20040031064A1 (en) Cable receiver having in-band and out-of-band tuners
US20080068098A1 (en) Vco Device, and Tuner, Broadcast Receiver and Mobile Telephone Using the Same
JP2006352907A (ja) チューナ
US7133653B2 (en) Receiver and composite component having local oscillator components and mixing circuit integrally formed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KR100843399B1 (ko) 디지탈 tv 네트워크 인터페이스 모듈 시스템
KR20080079823A (ko) 아날로그/디지털 겸용 튜너
JP2004208150A (ja) 周波数変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