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9969B - 轧制控制装置及轧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轧制控制装置及轧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9969B
CN103379969B CN201180068223.6A CN201180068223A CN103379969B CN 103379969 B CN103379969 B CN 103379969B CN 201180068223 A CN201180068223 A CN 201180068223A CN 103379969 B CN103379969 B CN 1033799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ing
roller
thickness
slab
rolled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2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9969A (zh
Inventor
服部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9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9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9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99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58Roll-force control; Roll-gap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003Regulation of tension or speed;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1/00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 B21B1/22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for rolling plates, strips, bands or 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1B1/30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for rolling plates, strips, bands or 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in a non-continuous process
    • B21B1/32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for rolling plates, strips, bands or 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in a non-continuous process in reversing single stand mills, e.g. with intermediate storage reels for accumulating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 Winding, Rewinding, Material Storage Devices (AREA)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及轧制控制程序。在需要在被轧制件的一部分不进行轧制而张开辊间距离,其结果是板厚局部地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卷径的变动。一种轧制控制方法,其控制轧制机,将被轧制件轧制并由张力卷筒卷绕,并且对于应当回避轧制的焊接点(30),通过将辊张开来回避轧制,取得焊接点(30)卷绕于张力卷筒时的卷绕周长,取得张开辊的辊张开时刻,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卷绕周长对应的长度,识别焊接点(30)到达辊的到达时刻,并基于辊张开时刻及到达时刻进行控制来使辊张开。

Description

轧制控制装置及轧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及轧制控制程序,尤其是涉及被轧制件的板厚局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张力变动的抑制。
背景技术
在轧制机中,使用上下作业辊间的间隔、即辊间距离和该轧制机前后设备的辊速来控制被轧制件的张力及轧制负荷,由此进行轧制作业。在轧制作业中,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轧制机的控制操作量、即辊间距离和辊速的模式进行操作,并实施用于将作为轧制机的控制状态量的被轧制件的板厚、张力、轧制负荷维持在设定值的反馈控制。
在上述轧制机中被轧制的板状的被轧制件被卷绕成圆筒形的螺旋状而被保管或输送。在利用轧制机对卷成螺旋状的被轧制件(以下,称为轧制卷材)进行轧制的情况下,从轧制卷材退卷出被轧制件,由轧制机轧制而使板厚变薄,并再次将被轧制件卷绕成螺旋状。作为进行上述操作的装置,通常使用被称作张力卷筒的机械装置。
当从上述那样的轧制卷材退卷出被轧制件而执行轧制作业时,都会到达被轧制件的终端。然而,若考虑作业效率,优选不停止装置而连续地进行轧制作业。为此,有时通过将其它轧制卷材的被轧制件的前端焊接到处在轧制中的轧制卷材中的被轧制件的终端来连续地进行轧制作业。
图23(a)~图23(c)是表示如上述那样焊接后的被轧制件的示例的图。图23(a)是表示将板状的被轧制件在板长方向上连接并如范围M所示那样将板的端面彼此焊接的情况的图。另外,图23(b)是表示将板状的被轧制件的端部的板面重叠而如范围M所示那样将其接触面焊接的情况的图。此外,图23(c)是表示图23(b)的状态 起,考虑轧制机的轧制而利用砂轮机等一定程度调整板面的状态的图。
若在图23(a)、图23(c)的状态下,由于被轧制件的板厚在焊接点处无较大地变动,因此能够直接输送至轧制机而进行轧制。然而,包含图中的范围M的被轧制件与其它部分相比被轧制件的硬度不同,影响轧制机的反馈控制。另外,被轧制件表面的状态也与其它部分不同,还可能导致与被轧制件接触而进行轧制的工作辊发生破损。
如图23(d)所示,在包含范围M的部分通过轧制机机座时扩大工作辊的辊间距离,使得工作辊与被轧制件不接触而回避轧制,由此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然而,被轧制件被卷曲而绕在张力卷筒的圆筒状的机械装置上,因此在被轧制件的一部分的板厚比其它部分厚的情况下,如图24的凸部P所示,产生只有该部分的张力卷筒的半径变动的卷径变动。
该卷径变动与张力卷筒的偏心同样地产生作用,在卷筒的转速固定的情况下,成为向轧制机供给的被轧制件的板速度变动。轧制机的入侧及出侧的板速度变动产生出侧板厚变动。例如,在被轧制件的原板厚为3mm,产品规格的完成板厚为0.5mm的情况下,具有张力卷筒的半径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处增厚2.5mm左右的部分。例如即使在卷筒半径为0.5m的情况下,也导致0.5%的卷筒直径变动。若卷筒转速固定,因被轧制件的板速度发生0.5%变动而导致出侧板厚发生0.5%变动。
因此,一直以来,在作业中在机械结构方面进行各种研究,以尽可能地减小张力卷筒的卷筒偏心。作为消除因张力卷筒的卷筒偏心而导致出侧板厚变动的方法,存在对作业辊间隔进行操作的方法和对张力卷筒的电流进行操作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12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476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3924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93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作为现有技术而公开那样的使轧制机的作业辊间隔变化的方法,由于作为轧制现象,张力变动增大,因此在作业的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另外,出侧板厚的抑制效果也因张力变动而变小。另外,使张力卷筒的电流变化的方法由于卷筒的半径变动限于定域化(角度为10~30度位),若不使大的加减速电流通过就无法抑制板厚变动,因此并不实用。
此外,在通过使卷筒速度变化来抑制因卷筒偏心而引起的被轧制件的板速度变动的情况下,张力卷筒具有较大的惯性力矩,由于从电动机到卷筒速度存在响应时间,因此难以抑制板速度变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需要在被轧制件的一部分不进行轧制而使辊间距离张开,其结果是板厚局部地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卷径的变动。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轧制控制装置,其控制轧制机,使板状的被轧制件输送并夹在至少一对辊中间来进行轧制,之后由卷轴卷绕,并且对于在所述被轧制件中应当回避轧制的轧制回避部,通过使所述辊张开来回避轧制,其中,所述轧制控制装置包括:回避轧制识别部,其用于识别所述轧制回避部到达所述一对辊的时刻、即到达时刻;卷绕周长取得部,其用于取得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卷轴时的卷绕周长;辊张开时刻取得部,其用于取得使所述辊张开的控制的时刻、即辊张开时刻,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所述取得的卷绕周长对应的长度;辊张开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取得的辊张开时刻及所述识别的到达时刻使所述辊张开。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轧制控制方法,其控制轧制机,使板状的被轧制件输送并夹在至少一对辊中间来进行轧制,之后由卷 轴卷绕,并且对于在所述被轧制件中应当回避轧制的轧制回避部,通过使所述辊张开来回避轧制,其中,取得表示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卷轴时的卷绕周长的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介质,取得张开所述辊的控制的时刻、即辊张开时刻并将其存储于存储介质,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所述取得的卷绕周长对应的长度,识别所述轧制回避部到达所述一对辊的时刻、即到达时刻,并基于所述取得的辊张开时刻及所述识别的到达时刻进行控制来使所述辊张开。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是一种轧制控制程序,其控制轧制机,使板状的被轧制件输送并夹在至少一对辊中间来进行轧制,之后由卷轴卷绕,并且对于在所述被轧制件中应当回避轧制的轧制回避部,通过使所述辊张开来回避轧制,其中,使如下所述的步骤在信息处理装置执行:取得表示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卷轴时的卷绕周长的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介质的步骤;取得张开所述辊的控制的时刻、即辊张开时刻并将其存储于存储介质的步骤,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所述取得的卷绕周长对应的长度;识别所述轧制回避部到达所述一对辊的时刻、即到达时刻的步骤;基于所述取得的辊张开时刻及所述识别的到达时刻进行控制来使所述辊张开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需要在被轧制件的一部分不进行轧制而使辊间距离张开,其结果是板厚局部地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卷径的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被轧制件的焊接的方式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辊张开/夹紧控制的方式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辊张开/夹紧控制的控制模块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辊张开/夹紧控制中的轧制机速度、轧制负荷、轧制机出侧板厚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以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课题的卷径的局部增大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制机轧制而卷绕的被轧制件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辊张开/夹紧控制的方式的图。
图9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向轧制的卷筒周长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周长与被轧制件的板厚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制机轧制而卷绕的被轧制件的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板厚厚部长度设定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退卷前的轧制卷材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轧制次数的轧制卷材的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周长与被轧制件的板厚分布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更长/修正长设定数据库的数据形式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被轧制件的板厚分布与轧制负荷的例子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周长与轧制负荷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轧制机轧制而卷绕的被轧制件的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轧制机轧制而卷绕的被轧制件的例子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2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被轧制件的焊接方式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轧制卷材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单机座轧制机中对将在先件与在后件通过焊接连接的被轧制件进行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单机座轧制机的整体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单机座轧制机相对于轧制机座1的轧制方向,在入侧设有入侧张力卷筒(Tension Reel;以下有时简称为“TR”)2,在出侧设有出侧张力卷筒3,轧制通过将从入侧张力卷筒2退卷后的被轧制件在轧制机座1轧制,之后在出侧张力卷筒3卷绕来进行。
在轧制机座1连接有用于能够通过变更辊间距离来控制被轧制件的板厚的辊间距离控制装置7和用于控制轧制机座1的速度的滚轧速度控制装置4。入侧张力卷筒2及出侧张力卷筒3由电动机驱动,作为该电动机与用于驱动电动机的装置,连接有入侧TR控制装置5及出侧TR控制装置6。需要说明的是,单机座轧制机为了如后述那样进行换向轧制,根据轧制方向的不同而使入侧、出侧颠倒,但是作为在机械结构方面的定义,图1中使轧制机左侧为入侧张力卷筒、使轧制机右侧为出侧张力卷筒。
在进行轧制动作时,由轧制速度设定装置10向滚轧速度控制装置4输出速度指令,滚轧速度控制装置4实施使轧制机座1的速度固定的控制。对于轧制机座1的入侧、出侧,通过向被轧制件施加张力而稳定且高效地实施轧制。计算为此所需的张力的是入侧张力设定装置11及出侧张力设定装置12。
入侧TR控制装置5及出侧TR控制装置6生成并输出用于驱动入侧张力卷筒2及出侧张力卷筒3的驱动电流。入侧TR控制装置5 及出侧TR控制装置6应当生成的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由入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及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6计算。入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及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6求出与由张力设定装置11及12计算出的入侧及出侧张力设定值对应的电流值,并输入到入侧TR控制装置5及出侧TR控制装置6。
由此,与由张力设定装置11及12计算出的入侧及出侧张力设定值对应的电动机转矩赋予到入侧张力卷筒2及出侧张力卷筒3,其结果是,利用入侧张力卷筒2及出侧张力卷筒3向被轧制件赋予规定的张力。
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16基于TR机械系统及TR控制装置的模型,对成为由张力设定装置11及12计算出的张力设定值的电流设定值(电动机转矩设定值)进行计算。此时,由于控制模型包含误差,因此入侧张力控制13及出侧张力控制14将使用由设置于轧制机座1的入侧及出侧的入侧张力计8及出侧张力计9测定出的实际张力而加以修正后的张力设定值赋予到张力电流转换装置15、16,由此能够变更向入侧TR控制装置5及出侧TR控制装置6设定的电流值。
另外,由于被轧制件的板厚对于产品品质来说是重要的,因此实施板厚控制。通过根据由出侧板厚计17检测出的实际板厚来使用辊间距离控制装置7操作轧制机座1的辊间距离,出侧板厚控制装置18对轧制机座1的出侧的板厚进行控制。
这样,在单机座轧制机中,卷绕及退卷所使用的TR使用使电动机产生的转矩固定的转矩固定控制,使用由张力计检测出的实际张力并修正电动机电流指令,由此进行使施加于被轧制件的张力固定的控制。由于电动机转矩由电动机电流获得,因此还存在将转矩固定控制设为电流固定控制的情况。
在这样的轧制机中,需要使自入侧张力卷筒2退卷后的被轧制件的前端部通过轧制机座1并由出侧张力卷筒3卷绕,但该操作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进行,若每个不同的被轧制件都进行上述操作,则作业效率不佳,因此由焊接装置将两根或多根被轧制件焊接并作为一根被轧 制件卷绕成螺旋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入侧张力卷筒退卷的轧制卷材内,如图23(a)、图23(c)所示,考虑具有在上一工序中将两根被轧制件焊接的焊接点的情况。
图2(a)~图2(c)是表示上述的上一工序的例子的图。使用图2(a)所示那样的具备焊接机35与卷绕装置36的焊接装置,将在先件31与在后件32这两根被轧制件焊接,作成图2(b)所示那样的焊接点30,从而作为包含焊接点30的一根被轧制件而由卷绕装置36卷绕。其结果是,如图2(c)所示,像由焊接装置卷绕的卷材33那样,在卷绕装置36上产生隔着焊接点30而在内侧存在在先件31、在外侧存在在后件32的轧制卷材。在此,将通过焊接装置卷绕的卷材33中的在先件31设为被轧制件A、将在后件32设为被轧制件B。
通过焊接装置卷绕的卷材33被图1所示的轧制机轧制,但在焊接点30的强度不足的情况下或因焊接点前后的被轧制件有伤,当进行轧制时可能对轧制机座1的上下作业辊造成损伤。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进行如下所述的轧辊张开/夹紧控制,即,在上述那样的焊接点前后处将轧制机的上下作业辊间张开,并在焊接点30通过轧制机座1之后再次夹紧上下作业辊间并重新开始轧制。
图3(a)~图3(c)表示轧辊张开/夹紧控制的方法。首先,将轧制卷材33插入到入侧张力卷筒2使被轧制件B通过到达出侧张力卷筒3,如图3(a)所示而实施轧制。然后,当焊接点30通过轧制机时,如图3(b)所示,将轧制机座1的上下作业辊间隔张开,在被轧制件与作业辊不接触的状态下输送被轧制件,由此使焊接点30通过轧制机座1内。如图3(c)所示,在焊接点30通过后,重新关闭作业辊间隔而使被轧制件与上下作业辊呈接触状态,对被轧制件A40进行轧制,并将其卷绕于出侧张力卷筒。在该状态下,出侧张力卷筒3上完成利用轧制机形成被一次轧制的卷材34,其以焊接点30为界,在内侧卷绕被轧制件B41而在外侧卷绕被轧制件A40。
在以上那样的将轧制机的上下作业辊张开并使被轧制件与作业辊成为非接触的状态下,使焊接点通过轧制机,不停止轧制机而实施的 是轧辊张开/夹紧控制。由此,如图23(d)所示,产生回避轧制作业而保留轧制前的板厚的部分(以下,设为板厚厚部)。
本实施方式的要旨在于,在上述的单机座轧制机中,根据张力卷筒的外周来调整由上述的轧辊张开/夹紧控制产生的板厚厚部的长度、即被轧制件输送方向上的板厚厚部的范围,由此被轧制件卷绕于张力卷筒时不产生图24所示那样的局部的直径的变动。
图4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出侧板厚控制装置18包含的功能而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要旨的功能、即焊接点处的辊间距离的张开及夹紧功能的功能模块的图。图4所示的板厚厚部长度设定装置104根据轧制实际结果及被轧制件的产品规格来设定板厚厚部的长度。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根据上述设定的板厚厚部的长度来确定焊接点通过处理的开始及结束时刻。
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对用于实施焊接点通过处理的设定值进行计算。具体而言,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基于来自板厚厚部长度设定装置104的板厚厚部的长度的设定值来确定辊张开操作时间、辊夹紧操作时间及辊张开时间,并且确定此时的轧制负荷,从而在辊张开/夹紧控制装置101中设定。在此,辊张开操作时间是轧制机座1使辊从夹紧状态变化到张开状态的时间。另外,辊夹紧操作时间是轧制机座1使辊从张开状态变化到夹紧状态的时间。另外,辊张开时间是轧制机座1使辊处于张开状态的时间。
辊张开/夹紧控制装置101按照从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输入的焊接点通过处理的开始及结束时刻,基于从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输入的上述各个时间来进行辊张开/夹紧处理。
图5是表示轧辊张开/夹紧控制实施时的轧制速度、轧制负荷、轧制机出侧板厚的图。如图5所示,在轧辊张开/夹紧控制中,轧制机速度是固定的。而且,在辊张开操作时间50中,从通常轧制时的状态到辊张开状态为止,通过作业辊间隔张开来减少轧制负荷。在辊张开时间51期间,作业辊间隔被维持在张开的状态。
而且,在辊夹紧操作时间52中,将作业辊间隔缩小而成为通常轧 制时的状态,由此回到通常轧制负荷。在此,通常轧制负荷是指满足预先确定的产品规格(入侧板厚与出侧板厚的关系)那样的轧制负荷,是通过在图1中说明过的反馈控制来实现的轧制负荷。
实施辊张开/夹紧控制的情况的焊接点30前后的板厚如图5最下段那样,呈板厚从产品规格的板厚开始逐渐变厚的板厚增大部53、板厚成为原板厚的板厚厚部54、板厚逐渐减小到产品规格的板厚的板厚减少部55那样的分布。
图6(a)、图6(b)表示利用出侧张力卷筒3将图5下段所示那样的板厚分布的被轧制件卷绕的情况下的出侧张力卷筒3的状态。由于难以图示,因此无视卷筒的曲率而以平面进行图示。图6(a)是上述那样的包含板厚厚部54的部分卷绕于张力卷筒的状态。由于是板厚厚部54,在出侧张力卷筒3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处局部地产生卷筒半径变大的部分。因板厚厚部54而引起的卷筒半径变动成为卷筒偏心,由此导致轧制机出侧板厚变动及轧制机入侧及出侧的张力变动。如图6(b)所示,通常通过使板厚均等的被轧制件卷绕,径向变动在卷筒1每次旋转时仅增大出侧板厚的量,并不产生局部的卷筒半径的变动。
与此相对地,图7是表示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辊张开/夹紧控制的情况下被轧制件卷绕于张力卷筒的卷材及将一部分放大的状态的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辊张开/夹紧控制中,使板厚厚部54的长度接近卷绕于张力卷筒时的圆周的长度,由此使图6(a)所示那样的卷径变大的部分在整个卷筒的一周上产生,从而回避图6(a)所示那样的卷径的变动。
如图7所示,在旋转第n圈的被轧制件之上卷绕有旋转第n+1圈的板厚厚部54。在本实施方式的辊张开/夹紧控制中,该板厚厚部54由略小于卷筒一周的量的长度作成,通过使第n+1周的板厚增大部53与第n+2周的板厚减少部55以隔开间隔的方式重叠,能够使板厚厚部54卷绕于张力卷筒时的卷径的变动在整个卷筒的一周产生。换言之,如图7所示,板厚厚部54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如下状态,该状态为被轧制件的输送方向上的板厚厚部54的长度相当于卷绕焊接点 30时的卷绕周长的大致一周的量。由此,能够减少由轧制机座1一次轧制的卷材34的卷筒半径变动。
一般来说,为了使被轧制件形成为按照产品规格的出侧板厚,需要多次轧制。因此,在单机座轧制机中进行换向轧制。图8(a)~图8(c)表示将图3(a)~图3(c)中从入侧张力卷筒2向出侧张力卷筒3、从左侧向右侧(右行)轧制了的被轧制件换向轧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从出侧张力卷筒3退卷后的被轧制件由入侧张力卷筒2卷绕,并从右侧向左侧(左行)进行轧制。其结果是,在位于轧制机左侧的入侧张力卷筒2上形成由轧制机二次轧制的卷材35,而在该卷材中,内侧成为被轧制件A40、外侧成为被轧制件B41。
将轧制方向重新设为右行,若实施与图3(a)~图3(c)相同的轧制,在轧制机右侧的出侧张力卷筒上作成由轧制机三次轧制的卷材36。在该情况下,与图3(a)~图3(c)相同地,内侧成为被轧制件B41,外侧成为被轧制件A40。如此,在进行换向轧制的情况下,各次轧制的卷材存在内侧为被轧制件A40和被轧制件B41两种。
若被轧制件的重量在轧制前后不变化、板宽度也不变化,则对于卷材的内侧为被轧制件A40、被轧制件B41,在两根被轧制件的重量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包含焊接点30的板厚厚部54卷绕于张力卷筒时的在各卷材存在的卷筒半径方向的位置不同的情况。因此,用于抑制卷筒半径变动的板厚厚部54的长度不同。
图9表示通过重复上述那样的换向轧制而进行四次轧制的情况下的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对于由轧制机一次轧制的卷材34、与由轧制机三次轧制的卷材36,由于卷绕被轧制件的方向相同,因此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A61相等。同样地,对于由轧制机二次轧制的卷材35、与由轧制机四次轧制的卷材37,由于卷绕被轧制件的方向相同,因此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B62相等。以下,如图9所示,以卷筒周长A比卷筒周长B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板厚厚部54需要以与上述两种卷筒周长对应的方式生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轧制机中,通过设置具有轧制前的被轧制件的本来的厚度、 即板厚厚部54的厚度与轧制后的被轧制件的厚度、即产品板厚的厚度之间的厚度的中间板厚部,能够与上述两种卷筒周长对应。
图10(a)、图10(b)是表示除了设置板厚厚部55之外还如上述那样设置中间板厚部56的情况的方式的图。图10(a)是示意性地表示被轧制件的长度方向上的板厚厚部及中间板厚部的位置的图。如图10(a)所示,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被设定为与较长一方的卷筒周长、即卷筒周长A对应。另一方面,板厚厚部55的长度被设定为比较短一方的卷筒周长、即卷筒周长B短。
如图10(a)所示,通过设定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如图10(b)所示,被轧制件中的焊接点30的周围呈产品板厚部57、中间板厚部56、板厚厚部55这三个阶段的板厚分布。板厚厚部55是根据最初的目的被轧制件的原板板厚。如上所述,中间板厚部56是为了与焊接点30卷绕于张力卷筒的情况下的卷筒周长的不同对应而作为原板板厚与产品板厚之间的板厚生成。产品板厚是由轧制机n次轧制的卷材中的出侧板厚。在此,n次是从被轧制件的产品规格出发所需要的轧制次数(最大轧制次数),是从n=1到最大轧制次数的数目。
图11(a)、图11(b)示意性地表示与两种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对应的板厚厚部的重叠部分。图11(a)是表示在卷筒周长A的情况下包含焊接点30的被轧制件的部分卷绕于张力卷筒的情况的例子的图。如上所述,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被确定为与卷筒周长A对应,因此在卷筒周长A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中间板厚部56中的产品板厚部57侧的端部彼此相接。
另一方面,图11(b)是表示在卷筒周长B的情况下包含焊接点30的被轧制件的部分卷绕于张力卷筒的情况的例子的图。如上所述,板厚厚部55的长度设定得比卷筒周长B短。另外,由于卷筒周长B比卷筒周长A短,因此在卷筒周长B的情况下,旋转第n+1次的中间板厚部56与旋转第n+2次的中间板厚部重叠的范围变大,如图11(b)所示,中间板厚部56的中途彼此相接。
如图11(a)、图11(b)所示,在卷筒周长A、B任意的情况下,在被轧制件卷绕于张力卷筒的状态下,以使形成于板厚厚部55的两侧的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的方式设定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由此能够解决图6(a)所示那样的卷筒半径局部地变大的课题。
图12表示板厚厚部长度计算的概要。由于进行轧制机的轧制,因此将被轧制件A及被轧制件B的两根被轧制件焊接,从而制作成图13(a)所示那样的轧制前的卷材601。图13(a)所示的轧制前的卷材601构成为在半径为rTRO的张力卷筒,先卷绕被轧制件B603,然后卷绕与被轧制件B端部彼此在焊接点605处焊接的被轧制件A602。
在图13(a)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将被轧制件B的长度设为LB,将轧制前的被轧制件的板厚设为H,利用以下的式(1)求出焊接点605的位置的半径rB
r B = L B · H + π · r TRO 2 π - - - ( 1 )
另一方面,图13(b)所示的轧制前的卷材601构成为在半径为rTRO的张力卷筒,先卷绕被轧制件A602,然后卷绕与被轧制件A端部彼此在焊接点605处焊接的被轧制件B603。
在图13(b)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将被轧制件A的长度设为LA,利用以下的式(2)求出焊接点605的位置的半径rA
r A = L A · H + π · r TRO 2 π - - - ( 2 )
然后,图13(a)、图13(b)的情况下的卷筒直径rAB由以下的式(3)求出。
r AB = ( L A + L B ) · H + π · r TRO 2 π - - - ( 3 )
首先,图12的焊接点位置卷径计算装置701基于上述式(1)、(2)而对焊接点位置的卷径进行计算。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LA、LB、H、h1~h4由操作人员输入。对于轧制前的卷材601,在内卷具有被轧制件B,而在外卷具有被轧制件A,卷材外半径为rAB[mm],焊 接点的位置位于半径为rB[mm]的位置。该被轧制件中,原板的板厚为H[mm],由轧制机进行四次轧制而最终使产品板厚成为h4[mm]。在此期间,第一次轧制的出侧板厚为h1[mm],第二次轧制的出侧板厚为h2[mm],第三次轧制的出侧板厚为h3[mm]。
图14表示轧制后的卷材的状态。在该被轧制件中,在轧制前,如轧制前的卷材601所示,焊接点位置位于卷筒半径为rB[mm]的位置。在进行一次轧制之后,如轧制一次后的卷材611所示,位于卷筒半径为rA[mm]的位置。在进行二次轧制之后,如二次轧制后的卷材612所示,位于卷筒半径为rB[mm]的位置。以下相同地,如三次轧制后的卷材613、四次轧制后的卷材614那样形成。换句话说,焊接点的位置位于卷筒半径rA[mm]与rB[mm]这两种地点。
在焊接点位置卷径计算部701中,根据产品规格接受被轧制件A的长度与被轧制件B的长度任一个是否位于轧制前的卷材的内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被轧制件B)的信息,并对轧制第n(在本实施方式中,n=1~4)次的焊接点605的卷筒半径方向位置进行计算。在这次的情况下,第一次及第三次轧制的卷筒半径为rA[mm],第二次及第四次轧制的卷筒半径为rB[mm]。
被轧制件A的长度LA与被轧制件B的长度LB一般不同,因此第一次、第三次轧制与第二次、第四次轧制中的焊接点605的半径方向的位置rA与rB一般不同。因此,需要作出与图10所示那样的不同的卷筒周长对应的板厚厚部。因此,如图10(b)所示,需要确定板厚厚部板厚58、中间板厚部板厚59。关于产品板厚60,成为第四次轧制的出侧板厚h4
另外,关于板厚厚部板厚58,由于是辊张开时的板厚,故为原板板厚。对于中间板厚部板厚59可以有各种获得方法,但若根据轧制而使板厚发生变化,则长度也发生变化,因此一次板厚一旦确定,在之后的轧制中不改变。
在此,图10(b)所示的中间板厚部板厚59求出母材板厚H和作为产品板厚的第四次轧制的出侧板厚h4的中间板厚hm,并进行最 接近于求出的hm的第n次轧制的出侧板厚设定,即设为上述的h1~h4中的任一个。由此,仅是为了设置中间板厚部板厚59而无需辊间距离的控制等,能够直接使用在反复换向轧制之后生成的出侧板厚。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板厚hm由以下的式(4)求出。
h m = H + h 4 2 - - - ( 4 )
在板厚厚部的板厚设定装置702中,对第n次轧制的出侧板厚设定值h1、h2、h3、h4与中间板厚hm进行比较,选择绝对偏差|hm-hi|(i=1、2、3、4)的最小的出侧板厚设定值hi。其结果是,第二次轧制的出侧板厚h2被选择为最接近于中间板厚hm
图15表示在该情况下的第n次轧制的出侧中的被轧制件的板厚分布。如上所述,根据轧制次数,焊接点位置的卷筒半径为rA及rB中的任一个,此时的卷筒周长为2πrA、2πrB。板厚厚部的板厚设定装置702基于该2πrA与2πrB中的值较大的一方,来确定卷筒周长A。即,焊接点位置卷径计算装置701及板厚厚部的板厚设定装置702作为取得焊接点30卷绕于张力卷筒时的卷绕周长的卷绕周长取得部而发挥功能。
首先,考虑2πrA比2πrB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次轧制后的状态与图11(a)、图11(b)中的图11(a)的状态对应。一次轧制后的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为卷筒周长A,相对于此,经过第一次轧制而形成的是与第一次轧制的板厚对应的h1的部分和与卷筒周长B对应的板厚厚部55。因此,如图15所示,在经过了第一次轧制的状态下,不会形成回避图11(a)所示那样的卷筒旋转方向半径变动的板厚分布,其结果是,可能在用于第二次轧制的退卷时产生卷筒直径变动。然而,由于第一次轧制的出侧板厚h1与原板板厚H的差异小、和例如即使产生卷筒半径方向的板厚变动,也能够在接下来的轧制中通过板厚控制去除该变动,因此几乎不对作为产品板厚的第四次轧制的出侧板厚造成影响。
第二次轧制的轧制后的状态与图11(b)对应。在该情况下,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2πrB为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B,在此,形 成与第二次轧制的板厚对应的h2的部分和与卷筒周长B对应的板厚厚部55。即,如图15所示,在经过了第二次轧制之后,不形成中间板厚部56,从而不会形成回避图11(b)所示那样的卷筒旋转方向半径变动的板厚分布。对此,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几乎不对作为产品板厚的第四次轧制的出侧板厚造成影响。
关于第三次、第四次轧制,如图15所示,根据第二次轧制的轧制板厚、即h2来形成中间板厚部56。因此,经由第三次轧制而卷绕的卷材处于图11(a)所示那样的状态,经由第四次轧制而卷绕的卷材处于图11(b)所示那样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因卷筒半径方向变动而引起的出侧板厚变动的产生量。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换向轧制而进行多次轧制时,根据轧制的次数的不同来改变辊张开的时刻,由此形成中间板厚部56。
接着,考虑2πrA比2πrB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次轧制后的状态与图11(a)、图11(b)中的图11(b)的状态对应。在该情况下,形成的是与第一次轧制的板厚对应的h1的部分和与卷筒周长A对应的板厚厚部55。因此,在经过了第一次轧制的状态下,不会形成回避图11(b)所示那样的卷筒旋转方向半径变动的板厚分布,从而在用于第二次轧制的退卷时产生卷筒直径变动。然而,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几乎不对作为产品板厚的第四次轧制的出侧板厚造成影响。
第二次轧制中的轧制后的状态与图11(a)对应。在该情况下,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2πrB为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B,在此,形成与第二次轧制的板厚对应的h2的部分和与卷筒周长A对应的板厚厚部55。即,在经过了第二次轧制之后也不形成中间板厚部56,从而不形成回避图11(a)所示那样的卷筒旋转方向半径变动的板厚分布。对此,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几乎不对作为产品板厚的第四次轧制的出侧板厚造成影响。
关于第三次、第四次轧制,根据第二次轧制的轧制板厚即h2来形成中间板厚部56。因此,经由第三次轧制而卷绕的卷材处于图11(b)所示那样的状态,经由第四次轧制而卷绕的卷材处于图11(a)所示 那样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因卷筒半径方向变动而引起的出侧板厚变动的产生量。
如图7或图11(a)、图11(b)所示,在以尽可能减小卷筒半径方向变动的方式制作成卷筒旋转方向板厚分布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的板厚厚部55的样子所示,需要比实际的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短(或长)地制造板厚阶梯差。另外,板厚台阶部的长度也对卷筒半径方向变动造成影响。因此,如图10(b)所示,需要设定修正长A63、修正长B64、变更长A65、变更长B66。上述值也根据被轧制件的板厚、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半径的不同而发生变动。因此,一定程度需要实验地求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厚厚部的板厚设定装置702将卷筒周长2πrA和2πrB、原板厚H、中间板厚hm及产品板厚h4输入到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如图10(a)、图10(b)所示,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从变更长/修正长设定数据库704取得关于用于控制轧制机机座1的辊间距离的辊间距离的控制时刻的信息,从而形成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
图16表示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的动作概要。如图16所示,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首先从变更长/修正长数据库704取出与板厚及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对应的变更长及修正长(S1601),并输入到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变更长/修正长数据库704形成为图17所示那样的构造,使用作为检索关键词的、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A61、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B62、原板厚H、中间板厚hm、产品板厚h4,而能够提取出修正长A63、修正长B64、变更长A65、变更长B66。
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及辊张开/夹紧处理装置101使用输入来的变更长及修正长而实施图15所示那样的四次轧制作业。而且,在最终的轧制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第四次轧制中的张力变动,并由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取得(S1602)。
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对上述取得到的张力变动的测定值与 预先确定的阈值进行比较(S1603)。比较的结果是,在测定值比阈值大的情况(S1603/YES)下,修正长设定装置703判断为使用的设定值不合格,并对设定值进行修正(S1604)。作为修正方法,通过在预先确定的上下限值内随机地进行选择而实施。修正结果写入该检索关键词的数据库,并在下次轧制相同的被轧制件时使用。根据上述的处理,能够实验地求出修正长数据库的数据而进行构建。而且,在S1604的处理结束、或张力变动的测定值在阈值以下的情况(S160/NO)下,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直接结束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修正长及变更长根据被轧制件的板厚、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半径的不同而发生变动,但也考虑到根据被轧制件的钢种、板宽的不同而发生变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变更长/修正长设定数据库的分类方法变更即可。另外,也可以不在作为对象的轧制机设置张力计的情况下,代替第四次轧制中的张力变动而测定板厚变动,并通过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设定值的不合格。另外,不仅是第四次轧制,也可以在以任意的轧制次数判断。
如图18所示,实际上轧辊张开/夹紧控制所需要的长度是以焊接点30为起点的辊张开长A67及辊张开长B68。这些按照以下的式(5)、式(6),求出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即,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与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连动,由此作为辊张开时刻取得部而发挥功能。
(辊张开长A)=0.5×(卷筒周长A)-(变更长A)-(修正长A)   (5)
(辊张开长B)=0.5×(卷筒周长B)-(变更长B)-(修正长B)   (6)
从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进而板厚厚部长度设定装置104向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输出变更长A及修正长A、变更长B及修正长B中的任一个作为变更长及修正长。输出任一个是根据在第n次轧制中实施的辊张开处理是与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A对 应、还是与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B对应而区分的。
在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中,在轧制中监视焊接点30的位置,在焊接点30通过轧制机的情况下,基于从板厚厚部长度设定装置104输入来的辊张开长及变更长的设定值,作成变更轧制负荷的时刻,并向辊张开/夹紧处理装置101输出。另外,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将变更长及修正长输出到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由此,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基于上述式(5)、(6)确定辊张开操作时间、辊夹紧操作时间及辊张开时间,并设定于辊张开/夹紧控制装置10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监视焊接点30的位置的方法,可以使用在轧制机座1的入侧设置光学检测装置等以往使用的检测方法,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上述光学检测装置的情况下,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基于由上述光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检测结果而识别焊接点30到达轧制机座1的时刻、即到达时刻。在辊张开/夹紧处理装置101中,根据被轧制件的产品规格使用由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确定的轧制负荷等的设定值,根据来自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的定时信号来变更轧制负荷。
即,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102及辊张开/夹紧处理装置101作为回避轧制识别部而发挥功能,并且作为辊张开控制部而发挥功能,上述回避轧制识别部识别应当回避轧制的轧制回避部、即焊接点30的到达时刻及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103。
图19是表示作成图15那样的被轧制件板厚分布的情况下的轧制负荷的变更方式的图。如图19所示,第一次、第二次轧制执行用于生成板厚厚部55的轧制负荷变更控制。另一方面,第三次、第四次轧制执行用于生成中间板厚部56的轧制负荷变更控制。
如以上说明那样,通过将第n次轧制的被轧制件的板厚分布设为图15那样,需要在被轧制件的一部分处不进行轧制而张开辊间距离,其结果是,在轧制后的板厚局部地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卷径的变动,从而能够将因卷筒半径变动而引起的出侧板厚变动 处在最小限度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所述的方法进行了说明,该方法是:与将焊接点卷绕于张力卷筒上的卷材的情况下的卷筒直径对应地,需要两种板厚厚部的长度,因此为了与两者对应而作成两种板厚厚部。作为其它的方法,轧制机座1中的最后的轧制时的出侧板厚是重要的,因此也考虑到与进行最后的轧制的轧制方向上的出侧中的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相适地作成图7所示板厚厚部54。
例如,在将某一被轧制件在轧制机座1中实施二次轧制的情况下,由轧制机二次轧制的卷材35为在最后的轧制中的出侧卷筒上作成的卷材,因此与焊接点卷绕时的卷筒周长B相适地作成板厚厚部54。在该方法中,也能够抑制最终的轧制(最大轧制次数时)中的板厚变动,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精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以通过设置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与在入侧TR卷绕焊接部30时的卷筒周长和在出侧TR卷绕焊接部30时的卷筒周长的不同对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张力卷筒的弧形可以局部地被视为直线,只要入侧、出侧中的卷筒周长之差在上述能够视为直线的范围内,这样无需图11所示那样的中间板厚部56,仅设置图7所示那样的板厚厚部54便能够应对。
在该情况下,板厚厚部54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与卷筒周长A及卷筒周长B中较短一方的卷筒周长对应而被确定。图20(a)、图20(b)是在上述情况下放大了被轧制件卷绕于张力卷筒的卷材的部分的状态的图,图20(a)表示在卷筒周长较短一方的卷筒卷绕有被轧制件的状态,图20(b)表示在卷筒周长较长一方的卷筒卷绕有被轧制件的状态。
如图20(a)、图20(b)所示,只要卷筒周长之差是在能够将弧形视为直线的范围内,就能够通过将板厚厚部54的长度与在入侧、出侧各个张力卷筒中卷绕焊接部30时的卷筒周长中的较短一方对应地设定,由此抑制卷径的变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轧制前的卷材601内加入一个焊接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加入两个以上的情况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考虑。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图19所示那样的轧制负荷的控制与各个焊接点对应地执行就能够容易地实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单机座轧制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将多台轧制机连续排列的串列轧制机中也可以同样地进行考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不停止轧制机而以被轧制件移动的状态实施辊张开/夹紧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如下所述的情况也可以同样地进行考虑,在焊接点通过时使轧制机停止,在张开辊之后,使焊接点通过轧制机,在通过后停止轧制机并进行辊夹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在图11中说明的那样,在被轧制件卷绕于张力卷筒的状态下,以设定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的情况,使得形成于板厚厚部55的两侧的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为例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地,图21(a)是表示设定使得中间板厚部56彼此不接触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在图21(a)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中间板厚部56彼此不接触而形成有空间,若该空间较大,则轧制卷材可能在该部分处凹陷。其结果是,产生卷径的变动。因此,如上所述,优选地,设定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使得形成于板厚厚部55的两侧的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
另一方面,图21(b)是表示设定为使得形成于板厚厚部55的两侧的中间板厚部56彼此在整个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上接触的情况的例子的图。在该情况下,如图21(b)所示,在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的部分处,轧制卷材凸起,由此也产生卷径的变动。
因此,在卷绕焊接点30时的卷筒周长较短一方的张力卷筒卷绕有被轧制件的状态下,例如图11(b)所示,优选地,形成于板厚厚部55的两侧的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的输送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在中间板厚部56的输送方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的输送方向上的宽 度根据中间板厚部56的板厚的不同而使其优选值不同。因此,优选地,中间板厚部56彼此接触的输送方向上的宽度也考虑中间板厚部56的板厚而适当地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1(a)的状态表示在卷筒周长为A的情况下中间板厚部56中的产品板厚部57侧的端部彼此相接的状态。如图11(a)所示,中间板厚部56中的产品板厚部57侧的端部表示板厚为中间板厚部板厚59的部分的板面上的端部,但也可以使中间板厚部56与产品板厚部57之间的板厚发生变动的部分彼此相接。
另外,也考虑到基于图21(a)中说明过的卷材周的凹陷、图21(b)中说明过的卷材周的凸起的影响比由图6(a)所示那样的卷径的局部地增大而引起的张力变动对出侧板厚的影响小。因此,也能够采用成为图21(a)、图21(b)所示那样的状态的板厚厚部55及中间板厚部56的长度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4及图12所示的各功能模块是通过软件与硬件的组合来实现的。在此,参照图22对构成图4及图12所示的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4及图12所示的各功能模块(以下,称作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具有与普通的服务器、PC(Personal Computer)等信息处理终端相同的结构。
即,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01、RAM(Random Access Memory)202、ROM(Read Only Memory)203、HDD(Hard Disk Drive)204及I/F205经由总线208而被连接。另外,在I/F205连接有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206及操作部207。
CPU201是计算机构,用于对控制装置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RAM202是能够实现信息的高速读写的具有易失性的存储介质,CPU201作为处理信息时的操作区域而被使用。ROM203是读出且专用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储存有微程序语言等程序。
HDD204是能够实现信息的读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储存有 OS(Operating System)、各种控制程序、应用程序/程序等。I/F205将总线208与各种硬件、网络等连接而进行控制。LCD206是用户用于确认控制装置的状态的视觉的用户界面。操作部207为键盘、鼠标等,是用户用于向控制装置输入信息的用户界面。
在上述那样的硬件结构中,储存于ROM203、HDD204或未图示的光学器件等记录介质的程序在RAM203读出,按照CPU201的控制来进行动作,由此构成软件控制部。通过如此构成的软件控制部与硬件的组合,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功能。
即,本实施方式的焊接点位置卷径计算装置701及板厚厚部的板厚设定装置702作为卷绕周长取得部而发挥功能,将取得到的卷绕周长储存于RAM20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703作为辊张开时刻取得部而发挥功能,当从变更长/修正长设定数据库704取得作为辊张开时刻的信息的变更长、修正长时,将取得到的信息储存于RAM202。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因此利用现有的装置作为轧制机、并且可以通过仅更新控制轧制机的控制装置的软件实现,在导入时的时间、成本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点。
附图标记说明
1    轧制机机座
2    入侧张力卷筒
3    出侧张力卷筒
4    滚轧速度控制装置
5    入侧TR控制装置
6    出侧TR控制装置
7    辊间距离控制装置
8    入侧张力计
9    出侧张力计
10   轧制速度设定装置
11   入侧张力设定装置
12   出侧张力设定装置
13   入侧张力控制
14   出侧张力控制
15   入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
16   出侧张力电流转换装置
17   出侧板厚计
18   出侧板厚控制装置
101  辊张开/夹紧处理装置
102  焊接点通过处理时刻设定装置
103  焊接点通过处理设定值计算装置
104  板厚厚部长度设定装置
701  焊接点位置卷径计算装置
702  板厚厚部的板厚设定装置
703  变更长/修正长设定装置

Claims (11)

1.一种轧制控制装置,其控制轧制机,使板状的被轧制件输送并夹在至少一对辊中间来进行轧制,之后由卷轴卷绕,并且对于在所述被轧制件中应当回避轧制的轧制回避部,通过使所述辊张开来回避轧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轧制控制装置包括:
回避轧制识别部,其用于识别所述轧制回避部到达所述一对辊的时刻,即到达时刻;
卷绕周长取得部,其用于取得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卷轴时的卷绕周长;
辊张开时刻取得部,其用于取得使所述辊张开的控制的时刻,即辊张开时刻,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所述取得的卷绕周长对应的长度;
辊张开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取得的辊张开时刻及所述识别的到达时刻使所述辊张开,
在所述辊张开时刻,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卷轴的状态下,回避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被确定为小于卷绕的一周的量,且能够使卷筒半径在卷绕后的旋转方向上恒定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轧制件由将两根被轧制件在输送方向上连接而构成,
所述轧制回避部为所述两根被轧制件的连接部,
所述卷绕周长取得部基于所述连接的两根被轧制件中先向所述辊供给的在先件的原板厚、输送方向的长度及所述卷轴的半径来求出所述卷绕周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轧制机具备两根卷轴,并且进行如下换向轧制,该换向轧制为在从第一卷轴向第二卷轴输送所述被轧制件而进行轧制之后,从所述第二卷轴向所述第一卷轴输送所述被轧制件而再次进行轧制,
所述卷绕周长取得部分别取得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时的第一卷绕周长和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第二卷轴时的第二卷绕周长,
所述辊张开时刻取得部用于取得张开所述辊的控制的时刻,即辊张开时刻,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所述第一卷绕周长及第二卷绕周长中较短一方对应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轧制机以如下方式进行轧制,当通过所述换向轧制进行多次轧制时,根据轧制的次数而改变张开所述辊的时刻,由此在回避所述轧制的部分和被轧制至目标的板厚的部分之间形成成为中间的板厚的中间板厚部,
通过保留在多次轧制中的最后轧制之前的轧制中生成的板厚来形成所述中间板厚部,所述辊张开时刻取得部取得第一辊张开时刻,以使得所述中间板厚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成为与所述第一卷绕周长及第二卷绕周长中较长一方对应的长度,并且所述辊张开时刻取得部取得第二辊张开时刻,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成为与所述第一卷绕周长及第二卷绕周长中较短一方对应的长度,
在所述第一辊张开时刻,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中较长一方的状态下,回避所述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及所述中间板厚部的合计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被确定为小于卷绕的一周的量,且能够使卷筒半径在卷绕后的旋转方向上恒定的长度,
在所述第二辊张开时刻,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中较短一方的状态下,回避所述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及所述中间板厚部的一部分的合计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被确定为小于卷绕的一周的量,且能够使卷筒半径在卷绕后的旋转方向上恒定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中任一方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辊张开时刻及第二辊张开时刻也被确定为成为如下状态,该状态为在回避所述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的一端侧形成的中间板厚部与在另一端侧形成的中间板厚部这两个中间板厚部相互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中所述卷绕周长较长一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辊张开时刻被确定为成为如下状态,该状态为被轧制至所述中间板厚部中的所述目标的板厚的部分侧的端部彼此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中所述卷绕周长较短一方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辊张开时刻被确定为成为如下状态,该状态为在回避所述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的一端侧形成的中间板厚部与在另一端侧形成的中间板厚部这两个中间板厚部相互接触的范围的所述被轧制件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在所述中间板厚部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张开时刻取得部根据从第一卷轴向第二卷轴输送所述被轧制件时的辊张开时刻及从所述第二卷轴向所述第一卷轴输送所述被轧制件时的辊张开时刻,和使所述第一卷绕周长及所述第二卷绕周长关联而存储的数据库,基于所述取得的所述第一卷绕周长及所述第二卷绕周长来取得所述辊张开时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张开时刻取得部基于由所述辊张开控制部控制的轧制处理中的所述被轧制件的张力的变动及轧制后的被轧制件的板厚的变动中至少一方的信息,对存储于所述数据库的辊张开时刻进行修正。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求出所述辊张开时刻,使得在所述辊张开时刻,当通过所述换向轧制进行多次中的最后的轧制时,在供所述被轧制件卷绕的卷轴中回避所述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为小于卷绕的一周的量,且能够使卷筒半径在卷绕后的旋转方向上恒定的长度。
11.一种轧制控制方法,其控制轧制机,使板状的被轧制件输送并夹在至少一对辊中间来进行轧制,之后由卷轴卷绕,并且对于在所述被轧制件中应当回避轧制的轧制回避部,通过使所述辊张开来回避轧制,其特征在于,
取得表示所述轧制回避部卷绕于所述卷轴时的卷绕周长的信息并将其存储于存储介质,
取得张开所述辊的控制的时刻,即辊张开时刻并将其存储于存储介质,使得回避轧制的部分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成为与所述取得的卷绕周长对应的长度,在所述被轧制件卷绕于所述卷轴的状态下,回避轧制的原板厚的本来的部分为小于卷绕的一周的量,且能够使卷筒半径在卷绕后的旋转方向上恒定的长度,
识别所述轧制回避部到达所述一对辊的时刻,即到达时刻,
基于所述取得的辊张开时刻及所述识别的到达时刻进行控制来使所述辊张开。
CN201180068223.6A 2011-03-18 2011-03-18 轧制控制装置及轧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3799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6588 WO2012127570A1 (ja) 2011-03-18 2011-03-18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9969A CN103379969A (zh) 2013-10-30
CN103379969B true CN103379969B (zh) 2015-06-10

Family

ID=46878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223.6A Active CN103379969B (zh) 2011-03-18 2011-03-18 轧制控制装置及轧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66524B2 (zh)
CN (1) CN103379969B (zh)
WO (1) WO20121275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7629B2 (ja) * 2016-08-16 2019-03-0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鋼板表面の凹凸欠陥の検査装置および鋼板表面の凹凸欠陥の検査方法
CN107537863B (zh) * 2017-10-13 2019-05-03 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h型钢开坯机区的全自动控制方法
CN110695093B (zh) * 2019-10-09 2021-01-01 西藏克瑞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钢材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5546A (zh) * 2007-10-20 2010-09-15 钢铁普蓝特克股份有限公司 轧制设备用焊机、轧制设备和轧制方法
CN10185667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轧制装置、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轧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219A (ja) * 1988-06-30 1990-01-16 Toshiba Corp 巻取機のグリップマーク防止装置
JP2624841B2 (ja) * 1989-07-13 1997-06-25 株式会社東芝 コイル径演算装置
JPH0839245A (ja) * 1994-07-29 1996-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ーク溶接機
JP3341658B2 (ja) * 1997-12-01 2002-11-05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圧延ミルの制御方法
JP2002153905A (ja) * 2000-11-21 2002-05-28 Nkk Corp 調質圧延機における溶接部通板方法および通板装置
CA2499056C (en) * 2002-09-18 2011-07-26 Avestor Limited Partnership Lamina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lkali metals or alloys thereof
JP4305185B2 (ja) * 2004-01-05 2009-07-29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鋼帯の製造方法
JP5452968B2 (ja) * 2009-04-10 2014-03-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5546A (zh) * 2007-10-20 2010-09-15 钢铁普蓝特克股份有限公司 轧制设备用焊机、轧制设备和轧制方法
CN10185667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轧制装置、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轧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9969A (zh) 2013-10-30
JP5566524B2 (ja) 2014-08-06
WO2012127570A1 (ja) 2012-09-27
JPWO2012127570A1 (ja)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6070B2 (en) Cold rolled materia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cold rolling method
KR101199083B1 (ko) 압연기 제어 장치, 상기 압연기 제어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상기 제어 방법을 실행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저장한 기억 매체
CN103379969B (zh) 轧制控制装置及轧制控制方法
JP2015036150A (ja)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513775A (ja) 圧延品を圧延するための方法と設備
JP5807499B2 (ja) 鋼帯の連続冷間圧延方法
KR101940870B1 (ko) 스트립 권취 장치
KR101984372B1 (ko) 평탄화가 가능한 리코일러 장치
JPS63144815A (ja) リバ−ス圧延機による圧延方法
JPS62289306A (ja) 連続タンデム圧延機の走間ロール交換制御方法
KR102424944B1 (ko) 와이어 피더 관리 장치 및 그 관리 방법
JP2752589B2 (ja) 連続圧延機における形状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17148869A (ja) 金属ストリップのための組み合わされた溶接および圧延プラント
JPH05208204A (ja) ストリップ圧延における形状制御方法
RU2268800C2 (ru) Способ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натяжения полосы в процессе прокатки между клетями многоклетьевого стана с печными моталками
JPH0212647B2 (zh)
JP3459957B2 (ja) ラッパーロール制御方法およびラッパーロール制御装置
KR100953621B1 (ko) 연속 열간 사상압연기의 사상압연방법
JPH03162595A (ja) 熱延鋼帯の酸洗方法
JPH05104143A (ja) 連続ホツトストリツプミルの圧延制御装置
JP2624841B2 (ja) コイル径演算装置
JP3610090B2 (ja) 金属帯のタンデム冷間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71680B2 (ja) 圧延材の圧延方法
JP4712580B2 (ja) リバース圧延における蛇行制御方法
JPS6083719A (ja) ストリツプミルの板厚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