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7783A - 聚合物避雷器 - Google Patents

聚合物避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7783A
CN103377783A CN2013100758382A CN201310075838A CN103377783A CN 103377783 A CN103377783 A CN 103377783A CN 2013100758382 A CN2013100758382 A CN 2013100758382A CN 201310075838 A CN201310075838 A CN 201310075838A CN 103377783 A CN103377783 A CN 103377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hole
nonlinear resistor
spacer block
surge arr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58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食富和
小松克朗
阿嘉良昌
小林纯
津久井贵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7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77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1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voltage responsive, i.e. varistors
    • H01C7/12Overvoltage protection 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1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voltage responsive, i.e. var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1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voltage responsive, i.e. varistors
    • H01C7/12Overvoltage protection resistors
    • H01C7/126Mean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excessive pressure or for disconnecting in case of fail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hermistors And Var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避雷器。多个绝缘棒位于非线性电阻器和金属板的周缘处,并且每个具有插入形成于所述电极内孔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隔块位于孔的内周面与电极孔内绝缘棒的外周面之间。双头螺柱将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极连接在一起。所述双头螺柱具有设置在同一轴上的第一螺纹部和沿紧固方向与第一螺纹部相对的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螺纹部附接于所述金属板;并且所述第二螺纹部附接于所述电极。

Description

聚合物避雷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2年4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2-098590并要求其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并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此处所述的实施例通常涉及聚合物避雷器(polymer surgearrester)。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设置避雷器以保护设施免受雷电产生异常电压(电涌)造成的损坏。避雷器具有例如含有氧化锌作为主要成分的非线性电阻器。在正常电压下非线性电阻器是绝缘的,在异常电压下由于电阻值的减少其变得导电了。
在避雷器中,聚合物避雷器被构造为电极被放置在通过堆叠多个非线性电阻器形成的堆叠体的上端和下端处并且多个绝缘棒围绕非线性电阻器的外周面并排设置。此外,在聚合物避雷器中,由绝缘树脂制成的外皮覆盖绝缘棒所围绕的非线性电阻器堆叠体的外周面。例如利用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纤维加强塑料)形成绝缘棒,并且例如利用硅橡胶形成外皮。
因为聚合物避雷器的机械强度低于将非线性电阻器罩在陶瓷容器中的绝缘子避雷器,因此需要提高其机械强度。
聚合物避雷器具有由低机械强度的绝缘树脂形成的外皮。因此,聚合物避雷器需要通过令绝缘棒和非线性电阻器的机械强度高于外皮来确保整个聚合物避雷器的机械强度。
但是,有时候不那么容易充分地提高聚合物避雷器的机械强度。例如,在通过将设置在绝缘棒处的阳螺纹部附接于电极的阳螺纹部来实现紧固时,当对聚合物避雷器施加弯曲应力时,设置在绝缘棒处的阳螺纹部可能破裂。此外,由于通过成型绝缘树脂形成外皮时进行的热处理,该紧固可能变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机械强度充分提高的聚合物避雷器。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具有位于非线性电阻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的金属板。电极隔着金属板被放置在非线性电阻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多个绝缘棒被放置在非线性电阻器和金属板的侧面处,并且每个绝缘棒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被插入到在电极中形成的孔中。隔块插入到所述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电极孔中所述绝缘棒的外周面之间,并且所述电极的孔附接有固定螺钉。双头螺柱将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极连接在一起。所述双头螺柱具有设置在同一轴上的第一螺纹部和沿紧固方向与第一螺纹部相反的第二螺纹部,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设置在同一轴上。所述第一螺纹部附接于所述金属板;并且所述第二螺纹部附接于所述电极。
本实施例能够提高聚合物避雷器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整个聚合物避雷器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的非线性电阻器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的金属板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的电极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的固定板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的隔块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的固定螺钉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11是呈现根据该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中弯曲测试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
(A)构造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整个聚合物避雷器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聚合物避雷器1具有非线性电阻器11,金属板21、22,电极31、32,双头螺柱41、42,固定板51,绝缘棒61,隔块71,固定螺钉81和外皮201。
图2-图7是示出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的部件的示意图。图2示出非线性电阻器11,图3示出金属板21,图4示出电极31,图5示出固定板51,图6示出隔块71,并且图7示出固定螺钉81。图2A-6A示出放大的顶面,并且图2B-6B示出放大的侧截面。此外,图7示出固定螺钉81的放大侧表面。
下面使用图2-图7连同图1依次描述构成聚合物避雷器1的部件。
(A-1)关于非线性电阻器11
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如图1所示被堆叠。非线性电阻器11如图2A、2B所示是含有氧化锌作为主要成分的盘形烧结体部件,并且,由金属(例如铝)制成的电极部件12设置在非线性电阻器11的上下平坦面上,并且绝缘层13设置在其侧面(圆筒面)上。在正常电压作用下非线性电阻器11是绝缘的,但在高于正常电压的异常电压作用下,由于电阻值降低就变得导电了。
(A-2)关于金属板21、22
金属板21、22分别被放置在通过如图1所示堆叠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形成的堆叠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金属板21、22与非线性电阻器11具有相同的外径。
位于上端面上的一对金属板21、22中的一个金属板21是圆筒形的并且在其中心处具有开口21K,如图3A、图3B所示。
如图1所示,金属板21的开口21K沿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通过。此外,金属板21的开口21K在内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后面要描述的双头螺柱41的左螺纹部411的阳螺纹与所述阴螺纹螺合。
虽然省略了放大图,位于下端面上的另一金属板22与位于上端面上的所述一个金属板21类似地成形。更具体地,位于下端面上的另一金属板22是圆筒形的并且在其中心处具有开口22K。金属板22的开口22K在内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如图1所示双头螺柱42的左螺纹部421的阳螺纹与所述阴螺纹螺合。
(A-3)关于电极31、32
如图1所示,电极31、32分别隔着金属板21、22放置在通过堆叠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形成的堆叠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电极31、32具有大于非线性电阻器11的外径,并且具有凹部31TR、32TR,凹部31TR、32TR形成在与金属板21、22接触的一侧表面相反的另一侧表面内。
这对电极31、32中的位于上端面上的一个电极31是圆筒形的,如图4A、图4B所示。电极31在凹部31TR的中心处具有开口31K。此外,围绕设置在电极31的凹部31TR中心处的开口31K以等间隔设置多个孔31H。
如图1所示,设置在电极31中心处的开口31K沿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贯穿。此外,双头螺柱41的右螺纹部412附接于开口31K。更具体地,如图4B所示,开口31K在电极31的形成所述凹部31TR的表面一侧上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并且后面将描述的双头螺柱41的右螺纹部412的阳螺纹与所述阴螺纹螺合。
设置在电极31的周缘处的多个孔31沿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贯穿,如图1所示。在绝缘棒61插入到孔31H中且隔块71插向其中的绝缘棒61的外周缘之后,固定螺钉81附接于绝缘棒61的外周缘。
具体地,如图4B所示,设置在电极31内的周缘处的孔31H具有第一圆筒部311、第二圆筒部312(圆筒部)和锥形部313。
第一圆筒部311形成于与凹部31TR形成于电极31内的表面相对的侧面上,如图4B所示。
如图4B所示,在电极31的形成所述凹部31TR的表面一侧上,第二圆筒部312的内径大于第一圆筒部311的内径。第二圆筒部312在内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在图1所示的绝缘棒61插入其中的状态下,固定螺钉81的阳螺纹与所述阴螺纹螺合。
锥形部313形成于第一圆筒部311与第二圆筒部312之间,如图4B所示。锥形部313是圆锥形的并且形成为内径从第一圆筒部311一侧朝第二圆筒部312一侧增加。具体地,在锥形部313中,第一圆筒部311一侧上的内径大致与第一圆筒部311相同,并且第二圆筒部312一侧上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筒部312的内径。锥形部313形成为使得例如高度H为15mm或更大。此外,如图1所示,隔块71适配在锥形部313中同时绝缘棒61插入到锥形部313中。
虽然省略了放大图,但位于下端面上的另一电极32以与上端面上的电极31类似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电极32在凹部32TR的中心处具有开口32K。此外,围绕设置在电极32的凹部32TR中心处的开口32K以等间隔设置多个孔32H。此外,所述多个孔32H每个具有第一圆筒部321、第二圆筒部322和锥形部323。
(A-4)关于双头螺柱41、42
双头螺柱41、42紧固金属板21、22和电极31、32,如图1所示。
双头螺柱41、42具有左螺纹部411、421(第一螺纹部),右螺纹部412、422(第二螺纹部),以及中部413、423。在双头螺柱41、42中,左螺纹部411、421和右螺纹部412、422沿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经由中部413、423设置在同一轴上。
左螺纹部411、421在设置在金属板21、22中心处的开口21K、22K内附接。左螺纹部411、42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移至开口21K、22K内的后侧(沿图1中非线性电阻器11的方向)。
右螺纹部412、422在设置在电极31、32中心处的开口31K、32K内附接。右螺纹部412、422沿与左螺纹部411、42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移至开口31K、32K内的后侧(沿图1中非线性电阻器11的方向)。
除此以外,双头螺柱41、42在设置右螺纹部412、422的一侧上的顶面中具有紧固孔414、424。紧固孔414、424例如是六边形孔,当双头螺柱41、42被旋转以调节金属板21、22与电极31、32之间的紧固时,工具(例如六边形扳手)插入所述孔内。
(A-5)关于固定板51
固定板51被置于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体的预定位置处,如图1所示。作为示例,固定板51此处被放置在沿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的堆叠体中心附近。
如图5A、图5B所示,固定板51具有绝缘部511和导电部512。
绝缘部511是如图5A、图5B所示的环形。导电部512是盘形并且设置在绝缘部511的内周部处。
如图1所示,绝缘部511的外径大于非线性电阻器11的外径,并且导电部512的外径大致与非线性电阻器11的外径相同。导电部512被夹在非线性电阻器11之间从而电连接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
如图5A、图5B所示,在绝缘部511中围绕导电部512以等间隔设置多个孔51H。如图1所示,多个孔51H沿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贯穿,绝缘棒61插入孔51H中。所述多个孔51H的每个都与绝缘棒61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径。
(A-6)关于绝缘棒61
绝缘棒61是棒形体并且沿图1所示的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方向设置。绝缘棒61具有例如10mm或更大的直径,并且由FRP形成。
绝缘棒61被放置在非线性电阻器11和金属板21、22的侧面(外周面)上。绝缘棒61具有插入到设置于电极31、32中的孔31H、32H中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此外,绝缘棒61被插入到设置在固定板51的周缘处的孔51H中。从图1可清楚看出,预定数目的绝缘棒61围绕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体和金属板21、22的外周面以等间隔设置。
(A-7)关于隔块71
隔块71被放置在设置在电极31、32的周缘处的孔31H、32H内,如图1所示。此处隔块71在孔31H、32H内介于锥形部313、323的内周面与绝缘棒61的外周面之间。
如图6A、图6B所示,隔块71具有第一隔块部711和第二隔块部712。当第一隔块部711和第二隔块部712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了管状体。通过将第一隔块部711和第二隔块部712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管状体具有在圆筒部71S的一端部上的锥形部71T。锥形部71T是圆锥形的并且在圆筒部71S一侧上具有与圆筒部71S相同的外径,并且与圆筒部71S距离越远外径越小。
换句话说,第一隔块部711和第二隔块部712中每个都具有横截面为楔形的锥形部71T,并且在圆筒部71S一侧上的厚度与圆筒部71S相同,并且与圆筒部71S距离越远厚度越小。
(A-8)关于固定螺钉81
固定螺钉81位于设置在电极31、32内的开口31K、32K的外围处的孔31H、32H内,如图1所示。固定螺钉81具有形成于其中的通孔81H,并且绝缘棒61插入该通孔81H中。
如图7所示,固定螺钉81具有头部811和螺纹部812。在固定螺钉81中,头部811例如是正六角柱形(螺柱形)并且由置于其上的紧固工具所紧固。螺纹部812具有阳螺纹,其形成于外周面上并且附接于设置在电极31内的孔31H的第二圆筒部312。
虽然后面将描述细节,固定螺钉81在电极31、32的孔31H、32H内以预定紧固力矩推动隔块71从而将绝缘棒61固定于电极31、32。
(A-9)关于外皮201
外皮201覆盖布置有绝缘棒61的非线性电阻器11堆叠体的外周面,如图1所示。通过成型绝缘树脂如硅橡胶来形成外皮201。
(B)制造方法
图8-图10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当制造上述聚合物避雷器1时,金属板21和电极31都首先与双头螺柱41组合,如图8所示。
具体地,双头螺柱41的右螺纹部412螺合入设置在电极31中心处的开口31K中,藉此双头螺柱41附接于电极31。随后,双头螺柱41的左螺纹部411螺合入金属板21的开口21K中,藉此双头螺柱41附接于金属板21。这样,就形成了金属板21和电极31的组合体。
虽然图8示出了被放置在图1所示的聚合物避雷器1中的上端侧上的金属板21和电极31的组合体,但是位于下端侧上的金属板22和电极32的组合体可类似于上述方式被组装。
随后,如图1所示,多个绝缘棒61附接于位于下端侧上的金属板22和电极32的组合体。然后,在被多个绝缘棒61所围绕的空间内,堆叠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板51被适宜地夹在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之间。随后,将被放置在上端侧上的金属板21和电极31的组合体附接于所述多个绝缘棒61。
如图9所示,当将金属板21和电极31附接于多个绝缘棒61时,使用隔块71和固定螺钉81。
具体地,隔块71插入到电极31的已经插入了绝缘棒61的孔31H中,其中如图9所示。此处,隔块71从电极31的孔31H中的设置第二圆筒部312的表面一侧插入,藉此隔块71的锥形部71T介于孔31H的锥形部313的内周面与绝缘棒61的外周面之间。
之后,如图9所示,固定螺钉81附接在电极31的孔31H内。此处,从电极31的孔31H中的设置第二圆筒部312的表面一侧旋入固定螺钉81以便将固定螺钉81附接于电极31。
当附接时,在绝缘棒61插入到形成于固定螺钉81中的通孔81H中的状态下,固定螺钉81朝着形成于电极31中的孔31H的锥形部313一侧前进(图9中的黑色箭头)。随后,固定螺钉81以预定的紧固力矩推动放置在孔31H的锥形部313处的隔块71。因此隔块71的锥形部71T被推入到孔31H的锥形部313中,这样隔块71从周缘挤压和紧固绝缘棒61。与此同时,沿绝缘棒61的轴向在绝缘棒上施加拉伸载荷。因此,电极31和绝缘棒61通过与隔块71之间的摩擦力被牢牢地固定。
虽然没有示出,多个绝缘棒61通过与上述类似的方法附接于位于下端侧上的金属板22和电极32的组合体。
随后,双头螺柱41被紧固(图10中的向下箭头),如图10所示。
如上所述,金属板21和电极31二者被双头螺柱41连接在一起。双头螺柱41的左螺纹部411附接于金属板21。与此相反,双头螺柱41的右螺纹部412附接于电极31。
因此,通过将紧固工具插入到设置在双头螺柱41中的紧固孔414中并紧固双头螺柱41(顺时针方向旋转右螺纹部412),金属板21和电极31沿双头螺柱41的轴向以彼此分离的方向(图10中的双箭头)移动。这样,沿双头螺柱的轴向(堆叠方向)在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上施加了压缩载荷,并且沿所述轴向在绝缘棒61上施加了拉伸载荷。因此,沿堆叠方向(聚合物避雷器的轴向)牢牢地固定了电极31、金属板21、绝缘棒61和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体。
虽然省略了图示,对于位于下端侧上的金属板22和电极32的组合体来说,也通过类似于上述的方法来紧固双头螺柱41。
随后,如图1所示,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体的设置了绝缘棒61的外周面被外皮201覆盖。此处,通过成型绝缘树脂如硅橡胶来提供外皮201。
通过提供上述部件,就完成了聚合物避雷器1。
(C)弯曲测试结果
图11是呈现根据本实施例的聚合物避雷器的弯曲测试结果的图表。图11呈现了设置在聚合物避雷器1的外皮201内的内部元件的弯曲破坏值。此外,采用这种情形下的聚合物避雷器作为比较示例:其中设置在绝缘棒中的阳部件附接和紧固于电极的阴部件。
通过下述测试方法进行弯曲测试。首先,作为待测装置的聚合物避雷器(的内部元件)被水平放置并且其一端被牢牢支撑。随后,沿其竖直方向以某个速率向另一端施加力。与此同时,观察避雷器的内部元件,并且当在其任何部位识别出异常(例如破裂等)时的力被示为破坏值。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弯曲破坏值大于比较示例的弯曲破坏值。具体地,当固定螺钉81的紧固力矩是45N·m时,本实施例中的弯曲破坏值为比较示例的4倍,并且当固定螺钉81的紧固力矩是110N·m时,本实施例中的弯曲破坏值远远大于比较示例。
观察破坏的外观时,当固定螺钉81的紧固力矩是45N·m时,由于弯曲载荷在绝缘棒61内发生滑移。另一方面,当固定螺钉81的紧固力矩是110N·m时,绝缘棒61处于FRP纤维彼此分离的状态。结果就发现,由于比较示例中的阳部件没有形成于本实施例中的绝缘棒61中,FRP纤维很难破坏,并且绝缘棒61的拉伸力能够确保足够的弯曲强度。
此外,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绝缘棒61被牢牢地固定于电极31,当施加弯曲载荷时在多个绝缘棒61上施加拉伸力或压力。因此,可提高整个聚合物避雷器的机械强度。
除此之外,在双头螺柱41、42的尺寸为M12和M20的情况下进行弯曲测试。结果,在M20的情形下施加弯曲载荷时的位移量是在M12情形下的1/3。同时,在M20的情形下的内部元件的强度是M12情形下的1.5倍。
(D)结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锥形部313、323形成于电极31、32的孔31H、32H中的第一圆筒部311、321与第二圆筒部312、322之间。锥形部313、323在非线性电阻器11一侧上的内径小于在第二圆筒部312、322一侧上的内径。隔块71包括锥形部71T,锥形部71T在非线性电阻器11一侧上的外径小于第二圆筒部312、322一侧上的外径,并且隔块71的锥形部71T适配在电极31、32的孔31H、32H的锥形部313、323中。固定螺钉81附接于电极31、32的孔31H、32H的圆筒部312、322,并且在电极31、32的孔31H、32H内以预定的紧固力矩将隔块71朝着非线性电阻器11一侧推动。这就促使固定螺钉81将绝缘棒61固定于电极31、32。
因此,隔块71的锥形部71T在本实施例中被推入孔31H的锥形部313,因此隔块71可从其周缘挤压和紧固绝缘棒61。因此,多个绝缘棒61可牢牢地固定于电极3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因而能够提高聚合物避雷器1的机械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不在绝缘棒61外周面上进行螺纹加工并且不像比较示例中那样具有阳螺纹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会发生阳螺纹部的破坏,并且因此聚合物避雷器1的机械强度可被绝缘棒61的抗拉强度所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板21、22和电极31、32被双头螺柱41、42连接在一起。在双头螺柱41、42中,左螺纹部411、421(第一螺纹部)和沿紧固方向与左螺纹部411、421相反的右螺纹部(第二螺纹部)设置在同一轴上。金属板21、22具有左螺纹部411、421附接于其的开口21K、22K。相反,电极31、32具有右螺纹部412、422附接于其的开口31K、32K。此外,双头螺柱41、42具有右螺纹部412、422所处一侧上的顶面上的紧固孔414、424。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旋转双头螺柱41、42的简单操作,所述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的堆叠体可沿堆叠方向被牢牢地固定。此外,本实施例中,金属板21、22连接于双头螺柱41、42的左螺纹部411、421,因此当在组装后紧固双头螺柱41、42时,通过相对非线性电阻器11的摩擦来抑制金属板21、22的旋转。因此,可能抑制外皮201内的内部元件的扭曲从而提高聚合物避雷器1的机械强度。此外,通过适当地控制双头螺柱41、42的紧固力矩,可能确保非线性电阻器11的充分导电性并且避免不良接触,从而提高了聚合物避雷器1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螺钉81具有形成于其中的通孔81H,绝缘棒61插入该通孔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螺钉81均匀地将隔块71朝着非线性电阻器11一侧推动。因此,本实施例能够均匀地和牢牢地将绝缘棒61固定于电极31、32并且因此能够提高聚合物避雷器1的机械强度。
(E)改进示例
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隔块71,在与绝缘棒61的外周面相接触的内周面上可形成粗糙结构/凹凸结构(asperity)。优选例如通过表面处理如压花或喷砂处理在隔块71的内周面上形成粗糙结构/凹凸结构。通过在隔块71的内周面上形成粗糙结构/凹凸结构,可提高相对绝缘棒61的外周面的摩擦力。因此,可提高弯曲破坏值并且能够防止在施加弯曲载荷时发生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强度。
要注意,虽然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堆叠多个非线性电阻器11,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当提供一个非线性电阻器11时,部件可如上述结构。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极31、32的孔31H、32H具有形成于第一圆筒部311、321与第二圆筒部312、322之间的锥形部313、323,结构不限于此。不是始终需要形成第一圆筒部311、321。
虽然隔块71在上述实施例中由第一隔块部711和第二隔块部712的两个部件构成,结构不限于此。隔块71可由三个或更多部件构成。此外,隔块71也可不由多个部件构成而是由一个部件构成。
虽然已经描述了某些实施例,仅通过示例呈现了这些实施例,并且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此处描述的新实施例可以多种形式体现;此外,可对此处所述实施例做出不同省略、替代和改变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意图覆盖这些形式或改进,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

Claims (5)

1.一种聚合物避雷器,包括:
非线性电阻器;
位于所述非线性电阻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的金属板;
隔着所述金属板放置在所述非线性电阻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的电极;
位于所述非线性电阻器和所述金属板的周缘处的多个绝缘棒,并且每个绝缘棒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插入到在所述电极中形成的孔中;
隔块,所述隔块插入到所述电极的所述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绝缘棒的外周面之间;
固定螺钉,其附接于所述电极的孔;以及
将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极连接在一起的双头螺柱,
其中,所述双头螺柱具有设置在同一轴上的第一螺纹部和在紧固方向上与第一螺纹部相反的第二螺纹部;
其中,所述第一螺纹部附接于所述金属板;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螺纹部附接于所述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避雷器,其中所述电极的孔具有圆筒部和锥形部,所述锥形部所处的一侧比圆筒部所处的一侧更接近非线性电阻器,并且所述锥形部在非线性电阻器一侧上的内径小于在所述圆筒部一侧上的内径;
其中,所述隔块包括锥形部,所述隔块的锥形部在非线性电阻器一侧上的外径小于在所述圆筒部一侧上的外径,并且所述隔块的锥形部适配在所述孔的锥形部内;以及
其中,所述固定螺钉附接于所述孔的圆筒部,并且以紧固力矩将所述隔块朝着所述非线性电阻器一侧推动从而将所述绝缘棒固定于所述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避雷器,其中,所述双头螺柱具有紧固孔,所述紧固孔在具有所述第二螺纹部的一侧上的顶面中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避雷器,其中,所述固定螺钉具有形成于其中的通孔,所述绝缘棒插入所述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避雷器,其中,所述隔块在与所述绝缘棒的外周面相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粗糙结构。
CN2013100758382A 2012-04-24 2013-03-11 聚合物避雷器 Pending CN1033777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8590 2012-04-24
JP2012098590A JP2013229362A (ja) 2012-04-24 2012-04-24 ポリマー避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7783A true CN103377783A (zh) 2013-10-30

Family

ID=49379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8382A Pending CN103377783A (zh) 2012-04-24 2013-03-11 聚合物避雷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82526B2 (zh)
JP (1) JP2013229362A (zh)
CN (1) CN103377783A (zh)
BR (1) BR102013005774A2 (zh)
MY (1) MY16045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1578A (zh) * 2016-09-27 2018-04-03 西门子公司 用于过压放电器的夹紧装置、制造方法和过压放电器
CN111868851A (zh) * 2018-03-14 2020-10-30 西门子股份公司 过电压防护放电器和用于安装过电压防护放电器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06176A1 (de) * 2016-04-13 2017-10-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Überspannungsableiter
WO2018002966A1 (ja) * 2016-06-30 2018-01-04 株式会社 東芝 ポリマー避雷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22811A (ja) * 2016-08-05 2018-02-08 株式会社明電舎 避雷器
KR101828372B1 (ko) * 2017-12-01 2018-02-12 남도전기공업(주) 피뢰기를 포함한 산업용 전기설비류 전선케이블의 통전 연결용 원터치 단자
US10304598B1 (en) * 2018-01-19 2019-05-28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Surge arresters and related assemblies and methods
JP6825663B1 (ja) * 2019-08-30 2021-02-03 株式会社明電舎 避雷器
US11295879B2 (en) * 2020-07-24 2022-04-05 TE Connectivity Services Gmbh Surge arresters and related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1230A (zh) * 1999-07-15 2001-01-24 株式会社东芝 电压非直线电阻体组件和避雷器组件
JP2002151309A (ja) * 2000-11-08 2002-05-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避雷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避雷装置
CN101208759A (zh) * 2005-05-25 2008-06-25 三角洲有限公司 具有笼状结构的电涌放电器
CN101937746A (zh) * 2009-06-30 2011-01-05 株式会社东芝 聚合物避雷器
JP201203367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Toshiba Corp ポリマー避雷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181B2 (ja) * 1978-07-26 1983-02-24 マンヨ−ツ−ル株式会社 ツ−ルホルダ
DE10115014A1 (de) * 2001-03-27 2002-10-24 Biedermann Motech Gmbh Verankerungselement
US7223298B2 (en) * 2005-03-17 2007-05-29 Pgr Filters, L.L.C. Filter assembly for pipelin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1230A (zh) * 1999-07-15 2001-01-24 株式会社东芝 电压非直线电阻体组件和避雷器组件
JP2002151309A (ja) * 2000-11-08 2002-05-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避雷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避雷装置
CN101208759A (zh) * 2005-05-25 2008-06-25 三角洲有限公司 具有笼状结构的电涌放电器
CN101937746A (zh) * 2009-06-30 2011-01-05 株式会社东芝 聚合物避雷器
JP201203367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Toshiba Corp ポリマー避雷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1578A (zh) * 2016-09-27 2018-04-03 西门子公司 用于过压放电器的夹紧装置、制造方法和过压放电器
CN107871578B (zh) * 2016-09-27 2019-11-15 西门子公司 用于过压放电器的夹紧装置、制造方法和过压放电器
CN111868851A (zh) * 2018-03-14 2020-10-30 西门子股份公司 过电压防护放电器和用于安装过电压防护放电器的方法
CN111868851B (zh) * 2018-03-14 2022-07-01 西门子能源全球有限公司 过电压防护放电器和用于安装过电压防护放电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9362A (ja) 2013-11-07
US20130279059A1 (en) 2013-10-24
MY160459A (en) 2017-03-15
BR102013005774A2 (pt) 2016-05-24
US8982526B2 (en) 2015-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7783A (zh) 聚合物避雷器
US9257760B2 (en) Stranded composite core compression connector assembly
CN206471408U (zh) 一种导电汇流板及基于无焊接技术的圆柱电池组
WO2011042092A1 (de) Elektrochemische zelle
CN101336458A (zh) 笼型电涌放电器
WO2011161651A3 (en) A three-electrode linear and bending polymeric actuator
US10176936B2 (en) Repairable electrical component
WO2017182293A1 (de) Temperatursensor, batteri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eines batteriesystems
US10504639B2 (en) Overvoltage arrester
KR20160077146A (ko) 전지의 형태인 적어도 하나의 전압원 및/또는 전원 싱크를 외부 전기 컴포넌트에 연결하기 위한 연결 장치 및 연결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장치
EP1936639B1 (en) Surge arrester
US11309595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e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d operating a rechargeable battery cell
JP2015109142A (ja) ポリマー形避雷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27671A (ja) 避雷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603141B1 (de) Gasisolierter Überspannungsableiter
KR102236981B1 (ko) 에너지 저장 모듈용 연결 구조체
KR102167115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그러한 전극의 제조방법
DE202020106518U1 (de) Elektrische Einrichtung
US10062895B2 (en) Securing device
CN104882640B (zh) 安全锂离子电池
WO2018002966A1 (ja) ポリマー避雷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910135B2 (en) Surge arrester and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4023725A1 (de) Gehäuse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mit einem gehäusedeckel eine überwachungselektronik aufweisend, batteriezelle, batteriemodul sowie kraftfahrzeug
DE102020108282A1 (de) Elektrochemische Zelle und Verfahren zur Überwachung einer elektrochemischen Zelle
JP7024062B2 (ja) ポリマー避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