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7513B - 自动交易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交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7513B
CN103377513B CN201310067485.1A CN201310067485A CN103377513B CN 103377513 B CN103377513 B CN 103377513B CN 201310067485 A CN201310067485 A CN 201310067485A CN 103377513 B CN103377513 B CN 103377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cord
turning axle
housing
automatic trading
trad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74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7513A (zh
Inventor
久松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7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7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7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7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可以在自动交易装置内不设置配线软线的富余长度部分。自动交易装置(1)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壳体(2)和转动部(3),所述转动部(3)以旋转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配设在所述壳体,壳体(2)与转动部(3)之间通过配线软线(10)连结,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备:第一固定部件,其用于在旋转轴的附近将配线软线(10)固定于壳体(2);以及第二固定部件,其用于在旋转轴的附近、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向所述旋转轴方向离开的离开位置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转动部(3),配线软线(10)构成为大致并行地顺着旋转轴。

Description

自动交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交易装置,特别是涉及对自动交易装置内的软线进行布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复合机,其利用电缆(配线软线)连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和自动原稿搬送装置,所述自动原稿搬送装置设置成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支轴为中心开闭自如。该电缆构成为从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引出的位置和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连接的位置设置在与支轴正交的同一直线上(参照日本特开2008-268712号公报(图4、图6))。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8-268712号所述的技术中,由于将电缆(配线软线)引出到装置的外部,因此限定了能够应用的装置。下面,列举在金融机构、流通机构等设置的自动交易装置(ATM:Automated Teller Machine)为例来说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由于自动交易装置(ATM)起到作为用于向顾客提供金融服务的存取点的作用,因此要求外观要好。即,在顾客使用ATM的状态下,配线软线最好不引出到ATM的外部。因此,图8和图9中示出了将日本特开2008-268712号所述的技术应用于自动交易装置(ATM)的装置内部的情况下的结构。由此,使得不将配线软线引出到ATM的外部。
ATM901由内部包括控制单元7c及电源单元7d的壳体2、以及具备操作面板16等的前盖3构成。前盖3为如下结构:设置成以壳体2的顶面的旋转轴31(参照图9)为中心开闭自如,在前盖3打开的状态下可进行ATM901的保养等。
由于前盖3具备操作面板16等电气部件,因此需要经由配线软线910而与控制单元7c及电源单元7d连接,可设想将日本特开2008-268712号所述的技术应用于前盖3与壳体2的连接部分的配线软线910。
这里,由于ATM901设置于金融机构、流通机构等,因此优选尽可能小型,但在应用日本特开2008-268712号所述的技术的ATM901中,如图10(a)、(b)所示,需要在前盖3的旋转轴31的附近和壳体2的旋转轴31的附近这双方采用固定部件932、933来固定配线软线910。此时,在ATM901中,由于固定部件932、933之间的最短距离会因前盖3的转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当打开前盖3时,如图10(b)所示,张力施加于配线软线910。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图10(a)所示,配线软线910必须在旋转轴31附近留出富余长度,无法有效利用该富余长度部分的空间。此外,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前盖3的开闭动作而使配线软线910反复大幅度弯曲,引起内部疲劳而使配线软线910断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自动交易装置1具备壳体2和转动部3,所述转动部3以旋转轴31为中心转动自如地配设在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部之间通过配线软线连结,其中,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备:第一固定部件32,其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附近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所述壳体;以及第二固定部件33,其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附近、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向所述旋转轴方向离开的离开位置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所述转动部。但括弧内的标号为示例性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不设置配线软线的富余长度部分。由此,能够在旋转轴的附近设置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ATM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ATM的右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ATM的前盖为关闭状态下的、旋转轴附近的配线软线的状态的图,(a)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俯视图,(b)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ATM的前盖为打开状态下的、旋转轴附近的配线软线的状态的图,(a)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俯视图,(b)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ATM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ATM的右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ATM的前盖为打开状态下的、旋转轴附近的配线软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
图8是作为比较例的以往的ATM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作为比较例的以往的ATM的右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作为比较例的以往的ATM的旋转轴附近的配线软线的状态的图,(a)是前盖为关闭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b)是前盖为打开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各图只是概略性地表示成能够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程度。因此,本发明不限于图中的示例。此外,在供参照的附图中,夸张地表现了构成本发明的部件的尺寸,以便明确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于共用的结构要素或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1和图2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交易装置的ATM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ATM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ATM1的右侧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交易装置(下面,称为“ATM1”)包括:壳体2,其在内部收纳各种单元;前盖(转动部)3,其配设在壳体2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卡插入排出口12、存折插入排出口13、操作面板16、电话听筒17、纸币进出款口21和硬币进出款口22;ATM门4,其配设在壳体2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接近传感器11;上部单元6,其配设在壳体2内部的上侧,具有卡读写器(卡RW)6a和存折记账机6b;以及下部单元7,其配设在壳体2内部的下侧,具有纸币进出款机7a、硬币进出款机7b、控制单元7c和电源单元7d。下面,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壳体>
在壳体2中,通过在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设置切口,从而从侧面观察形成L字状,在底部分设置有四根腿部。此外,在壳体2的上表面末端部的内侧具备轴支承前盖3的铰链结构30。由此,前盖3以旋转轴31(图2)为中心转动自如。旋转轴31也可以设置于前盖3或壳体2,并且也可以设置在前盖3与壳体2之间。
<前盖>
前盖3是保护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的上部盖。前盖3的一端通过设置铰链结构30而以旋转轴31(图2)为中心转动自如。下面,将前盖3与壳体2接触的状态称为“关闭状态”,将前盖3与壳体2分离的状态称为“打开状态”。
卡插入排出口12是供现金卡或存款卡等卡介质插入和排出的开口部。存折插入排出口13是供存折插入和排出的开口部。操作面板16是显示各种画面和受理各种指示、信息等的输入的结构要素。电话听筒17是为例如弱视者用而设置、通过声音向顾客通知各种引导信息的结构要素。纸币进出款口21是投入和放出纸币的开口部。硬币进出款口22是投入和放出硬币的开口部。
<ATM门>
ATM门4是保护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下部部分的下部盖。接近传感器11是用于检测顾客接近的传感器。
<上部单元>
上部单元6由卡读写器(卡RW)6a和存折记账机6b等电子设备构成。卡读写器6a是用于从现金卡或存款卡等卡介质读取信息的单元。存折记账机6b是用于从存折读取信息、和将交易信息记到存折上的单元。
<下部单元>
下部单元7由纸币进出款机7a、硬币进出款机7b、控制单元7c和电源单元7d构成。纸币进出款机7a是进行纸币的鉴别和保管等处理的单元。硬币进出款机7b是进行硬币的鉴别和保管等处理的单元。
控制单元7c是经配线软线10而与ATM1的各部分连接(在图2中仅示出与操作面板16的连接)并控制ATM1的各部分的动作的单元。电源单元7d是经配线软线10而与ATM1的各部分连接(在图2中仅示出与操作面板16的连接)并向ATM1的各部分提供电力的单元。下面,有时将各单元称为“电子设备”。
这里,配线软线10是包括控制软线及电源软线的概念,也可以是这些软线的配线束。下面,对配线软线10进行说明。
(配线软线)
参照图3和图4对旋转轴31附近的配线软线10进行说明。图3表示在前盖3关闭状态下的旋转轴31附近的配线软线10的状态,(a)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俯视图,(b)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图4表示在前盖3打开状态下的旋转轴31附近的配线软线10的状态,(a)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俯视图,(b)是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
采用形成有固定于壳体2等的固定部的捆扎带即按扣带(snap band)32在旋转轴31的附近将配线软线10固定于壳体2,此外,在旋转轴31的附近、并且在从按扣带32向旋转轴31方向离开预定距离的离开位置采用按扣带33将配线软线10固定于前盖3。为了尽可能地增长按扣带32与按扣带33之间的距离,该离开位置优选为壳体2或前盖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按扣带32的固定位置是壳体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尽可能是外侧附近。按扣带33的固定位置是前盖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尽可能是外侧附近。按扣带32与按扣带33的固定位置根据旋转轴31与壳体2和前盖3的宽度来确定。另外,在壳体2和前盖3形成有用于供按扣带32、33的固定部贯通的未图示的孔。
下面,将配线软线10内的、比按扣带32靠壳体2侧的区间称为“第一区间10a”,将按扣带32与按扣带33之间的区间称为“第二区间10b”,将比按扣带33靠前盖3侧的区间称为“第三区间10c”。
在第一区间10a中,配线软线10以沿着壳体2的上表面的右侧面附近的方式配设。在第二区间10b中,配线软线10以大致并行地沿着(顺着)旋转轴31的方式配设。由此,配线软线10与旋转轴31交叉的角度成为大致零度。在第三区间10c中,配线软线10以沿着前盖3的左侧面附近的方式配设。
这里,在前盖3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参照图4),在第二区间10b中,配线软线10相对于旋转轴31方向扭转。这是因为,按扣带32、33配设在旋转轴31的附近,相对于旋转轴31的轴向离开预定距离,因此,通过相对于壳体2仅使一方的按扣带33旋转,从而配线软线10的一端在周向移动相当于圆弧长度的量,由此配线软线10扭转。
以上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交易装置1的结构说明完毕。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ATM1中,通过沿着旋转轴31对前盖3与壳体2之间的配线软线10进行布线,从而通过前盖3的开闭状态而使第二区间10b的配线软线10相对于旋转轴31扭转。由此,能够消除在以往的ATM901(参照图9)中在使前盖3成为关闭状态时存在的旋转轴31附近的配线软线910的富余长度空间(参照图10(a)),此外,即使开闭前盖3也不会使配线软线10发生大幅度弯曲。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ATM1能够有效利用壳体2内的空间(特别是旋转轴31附近),此外,能够抑制配线软线10的内部疲劳。另外,越增长按扣带32、33的分离距离,配线软线10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变得越小,更能够抑制内部疲劳。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5和图6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交易装置的ATM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ATM201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ATM201的右侧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ATM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ATM201的不同点在于配设配线软线210的位置和结构有所改变。下面,仅对第二实施方式的ATM201的结构内的从第一实施方式改变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配线软线10以沿着壳体2的上表面与背面连续的角部的方式配设成倒L字状,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盖3打开的状态下,配线软线210配设成从该角部2a离开(参照图6)。此外,在壳体2的背面侧的上部设置按扣带234(参照图7),固定配线软线210。在前盖3打开的状态下,壳体2的上表面和背面与配线软线210形成角部2a的对边为配线软线210的直角三角形。
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线软线进行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在前盖3关闭的状态下的旋转轴31附近的配线软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右侧视图。
(配线软线)
在沿着与旋转轴31正交的方向从旋转轴31向后方离开预定距离的离开位置,采用形成为环状并且供配线软线210在内部往复移动自如的保持部件232来保持配线软线210,此外,在隔着旋转轴31而与保持部件232对置的对置位置,采用按扣带233将配线软线210固定于前盖3。并且,在壳体2的角部2a的下方,采用按扣带234来固定配线软线210。另外,在壳体2和前盖3形成有用于供按扣带233、234的固定部贯通的未图示的孔。
下面,将配线软线210内的、按扣带234与保持部件232之间的区间称为“第一区间210a”,将保持部件232与按扣带233之间的区间称为“第二区间210b”,将比按扣带233靠前盖3侧的区间称为“第三区间210c”。
配线软线210与开闭动作对应地,在保持部件232的区域向与前盖3的旋转轴31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随之,在第一区间210a中,配线软线210在前盖3打开的状态下向从壳体2的角部2a离开的位置移动,在前盖3关闭的状态下,以沿着角部2a的方式移动。在第一区间210a中,与旋转轴31附近不同,未设置作为电子设备的上部单元6,比较存在空间。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角部2a附近的空间作为配线软线210的配线空间。在第二区间210b中,配线软线210附加有硬的加强板211(例如尼龙板),利用捆扎带212将配线软线210固定多处。由此,在第二区间210b中,配线软线210不会弯曲,在旋转轴31附近不会形成配线软线210的富余长度空间。在第三区间210c中,由于利用按扣带233固定配线软线210,因此配线软线210不会往复移动。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ATM201中,通过在前盖3与壳体2之间的配线软线210形成加强部件,从而与前盖3的开闭动作联动地,在保持部件232的区域配线软线210向与旋转轴31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由此,能够消除在以往的ATM901(参照图9)中在使前盖3成为关闭状态时存在的旋转轴31附近的配线软线910的富余长度空间。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ATM201能够有效利用壳体2内的空间(特别是旋转轴31附近),此外,能够抑制配线软线210的内部疲劳。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在不改变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实施。以下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配线软线)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设想电源软线及控制软线作为配线软线10、210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软线。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控制单元7c及电源单元7d与操作面板16之间的配线软线10、210作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广泛地应用于配设于壳体2内的结构与相对于壳体2转动自如的结构之间的软线。

Claims (13)

1.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具备壳体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以旋转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配设在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部之间通过配线软线连结,其中,
该自动交易装置具备:
第一固定部件,其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附近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所述壳体;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其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附近、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向所述旋转轴方向离开的离开位置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所述转动部,
在使所述转动部成为向上部打开的状态时,所述配线软线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产生扭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配线软线构成为大致并行地顺着所述旋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配设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配设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附近,所述第二固定部件配设在所述转动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配线软线连接于电子设备和控制部,所述电子设备配设在所述转动部,所述控制部配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配置在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配置在所述转动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部之间。
9.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具备壳体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以旋转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配设在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部之间通过配线软线连结,其中,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备:
保持部件,其在从所述旋转轴向与所述旋转轴在水平面内大致正交的方向离开的离开位置,将所述配线软线以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正交方向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壳体;以及
固定部件,其隔着所述旋转轴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所述转动部,
所述壳体沿着所述配线软线的延伸方向形成配线空间,
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所述配线软线设置有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用于沿着所述延伸方向保持所述配线软线的形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配线空间为所述壳体的角部附近,
在与所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且在从所述角部的顶点离开的离开位置,还具备将所述配线软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其它固定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配置在所述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配置在所述转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配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部之间。
CN201310067485.1A 2012-04-24 2013-03-04 自动交易装置 Active CN103377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9069 2012-04-24
JPJP2012-099069 2012-04-24
JP2012099069A JP5392374B2 (ja) 2012-04-24 2012-04-24 自動取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7513A CN103377513A (zh) 2013-10-30
CN103377513B true CN103377513B (zh) 2015-09-09

Family

ID=4946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7485.1A Active CN103377513B (zh) 2012-04-24 2013-03-04 自动交易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92374B2 (zh)
CN (1) CN1033775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7913B2 (ja) * 2014-12-26 2019-02-1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取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4083U (zh) * 1987-12-25 1989-07-13
CN1138912A (zh) * 1994-03-15 1996-12-25 英脱布尔特 具有半宽度盘子的自动出纳机
KR20060062664A (ko) * 2004-12-06 2006-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2008268712A (ja) * 2007-04-24 2008-11-06 Ricoh Elemex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420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1578Y2 (zh) * 1987-09-18 1993-10-20
JPH0186283U (zh) * 1987-11-30 1989-06-07
FI980603A (fi) * 1998-03-18 1999-09-19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Saranoitu elektroninen laite
JP4100041B2 (ja) * 2002-05-15 2008-06-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4083U (zh) * 1987-12-25 1989-07-13
CN1138912A (zh) * 1994-03-15 1996-12-25 英脱布尔特 具有半宽度盘子的自动出纳机
KR20060062664A (ko) * 2004-12-06 2006-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2008268712A (ja) * 2007-04-24 2008-11-06 Ricoh Elemex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4206A (ja) * 2010-07-30 2012-02-16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7513A (zh) 2013-10-30
JP5392374B2 (ja) 2014-01-22
JP2013228808A (ja) 201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4652B2 (ja) 媒体処理装置
CN104282075B (zh) 纸币处理装置
JP6011308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
EP4006813A1 (en) Anti-skimming card reader
CN104787609A (zh) 介质输送装置和介质交易装置
CN103548062A (zh) 介质收纳送出装置
CN105122319A (zh) 介质聚集装置和介质处理装置
CN103377513B (zh) 自动交易装置
US9738475B2 (en) Medium conveying device and medium transaction device
JP5647798B2 (ja) 紙葉取扱装置
US8789751B2 (en) Medium process apparatus and financial device
CN103366467A (zh) 搬送通道及介质交易装置
JP2013232248A (ja) 自動取引装置
JP6455131B2 (ja) 媒体鑑別装置及び媒体取引装置
KR102323435B1 (ko) 금융자동화기기 및 금융자동화기기의 매체 반송경로 절환장치
CN109785538B (zh) 一种通道结构及金融自助设备
CN204087333U (zh) 纸张类处理装置
WO2019142482A1 (ja) キャシュレス決済機及びサービス機器
JP5464298B2 (ja) 自動取引装置
WO2014077052A1 (ja) 媒体搬送装置
CN106056791B (zh) 介质输送装置及介质交易装置
KR102564224B1 (ko) 금융자동화기기의 동력전달장치
JP5454536B2 (ja) 自動取引装置
KR20120077827A (ko) 안티스키밍 기능이 구비된 카드리더기
KR101001759B1 (ko) 금융자동화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