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2925B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Google Patents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52925B CN103352925B CN201310263091.3A CN201310263091A CN103352925B CN 103352925 B CN103352925 B CN 103352925B CN 201310263091 A CN201310263091 A CN 201310263091A CN 103352925 B CN103352925 B CN 1033529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lating path
- outer ring
- tripod
- intermediate member
- roll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3/20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 F16D3/205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having three pins, i.e. true tripod joi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1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shoe type bearing body, e.g. a body facing one side of the guide rail or track only
- F16C29/061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shoe type bearing body, e.g. a body facing one side of the guide rail or track only for supporting load essentially in a single direction
- F16C29/0619—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shoe type bearing body, e.g. a body facing one side of the guide rail or track only for supporting load essentially in a single direction with rollers or need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1/00—Apparatus or articles in engineering in general
- F16C2361/41—Coupl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2003/20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with linear rolling bearings between raceway and trunnion mounted sho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外圈,有三个滚道凹槽;三角架,包括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中间构件,在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相对摆动,具有动力传动表面;多个滚动元件;保持架,支撑滚动元件使其在中间构件的外周循环。保持架包括:第一循环路径,在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对应一个滚道凹槽的一个侧表面之间,支撑滚动元件;第二循环路径,在另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对应一个滚道凹槽的另一个侧表面之间,支撑滚动元件;第三循环路径,连接第一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在外圈的开口侧中的一端,至少在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中的一个上弯曲以具有突出形状;第四循环路径,连接第一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在外圈的内部侧中的另一端。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6月23日、发明名称为“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且申请号为200980132142.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背景技术
作为通常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例如,已知JP-A-2000-256694(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一种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三角架轴部分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滚子的内周表面具有圆柱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滚子恒定地与三角架轴部分共轴地定位。因此,当施加接头角度时,滚子易于在滚道凹槽(滚子凹槽)上滚动的方向与滚道凹槽延伸的方向不对应。因此,在滚子和滚道凹槽之间出现滑动。结果,沿接头的轴向方向产生引起的推力。引起的推力导致产生车辆振动或噪音。
因此,为了减小引起的推力,例如,已知JP-A-2006-162056(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一种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表面具有球状突出形状,并且邻接在其上的形成滚子单元的内部滚子的内周表面具有圆柱形形状。因此,由于三角架轴部分可相对于滚子单元摆动使得形成滚子单元的外部滚子易于在滚道凹槽上滚动的方向可以与滚道凹槽延伸的方向恒定地对应,因此可以避免在外部滚子和滚道凹槽之间出现滑动。结果,可以减小引起的推力。
此外,作为其它结构,已知JP-A-63-163031(专利文献3)和JP-B-2763624(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结构。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设置在三角架轴部分的外部的一对中间构件和设置在中间构件与滚道凹槽的侧表面之间的针。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管状且整体的中间构件设置在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中,针可以在整体的中间构件的外周表面上循环,并且针沿中间构件和滚道凹槽的侧表面滚动。
此外,作为其它结构,已知JP-A-2003-65350(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结构中,滚动元件是球状元件。滚动元件相对于中间构件相互定位并且由保持架支撑。当在这种结构中传动动力时,在滚动元件与中间构件之间,并且在滚动元件与滚道凹槽之间,由于滑动以及滚动阻力而产生大的阻力。
因此,为了减小阻力,例如,已知JP-B-2763624(专利文献4)和JP-B-3361096(专利文献6)中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4和6中公开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滚动元件是针并且由保持架支撑以便在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因此,由于滑动而在滚动元件与中间构件之间和滚动元件与滚道凹槽之间的阻力可以大大减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0-256694
专利文献2:JP-A-2006-162056
专利文献3:JP-A-63-163031
专利文献4:JP-B-2763624
专利文献5:JP-A-2003-65350
专利文献6:JP-B-336109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等速度接头中,当施加接头角度时,三角架轴部分相对于滚子单元沿三角架轴部分的轴向方向滑动。因此,在通常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内部滚子的内周表面的邻接在三角架轴部分上的位置改变。因此,滚子单元进行操作以便在外圈的滚道凹槽延伸的方向上摆动。因此,将动力传动到外圈的滚道凹槽的、滚子单元的一部分的背表面侧邻接在滚道凹槽上以在滚子单元和滚道凹槽之间产生摩擦力。结果,担心的是引起的推力可能增大。此外,可以建议扩大滚道凹槽与滚子单元之间的间隙以防止背表面侧的邻接,然而,在这种结构中,滚子单元的旋转游隙很可能增大。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等速度接头中,当接头角度是小的时,针在滚道凹槽上滚动。然而,由于针的数量沿滚道凹槽延伸的方向限于有限数量,当接头角度是大的时,针产生相对于滚道凹槽和中间构件的滑动。该滑动引起推力产生。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等速度接头中,由于针循环,针相对于滚道凹槽和中间构件滚动,使得可以防止滑动出现。然而,由于中间构件具有整体结构,因此出现与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等速度接头中的问题相同的问题。即,可能产生以下状态:在传动动力的部分的背表面侧中,中间构件通过针将力施加到外圈。以这种方式,背表面侧中的力的产生引起推力产生。
此外,在专利文献4和6中公开的等速度接头中,为了传动动力,用来传动动力的滚动元件的形状或滚动元件的数量同时被适当地设定。为了充分地传动动力,滚子单元的滚道凹槽的延伸方向(整个长度)需要增加以增加有助于动力传动的滚子单元和滚道凹槽的侧表面的邻接面积。当滚子单元的整个长度增加时,如果施加接头角度,由于轴可能干涉滚子单元的保持架,因此最大接头角度受到限制。当加大外圈的外径时,可以确保最大接头角度,这与要求紧凑尺寸相反。
此外,要求用来支撑滚动元件的保持架在附接等速度接头的状态下防止滚动元件掉落,并且要求润滑剂确定地粘附到滚动元件以使滚动元件有效地循环。
考虑到这种情况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邻接在外圈的滚道凹槽上的构件确定地在滚道凹槽上滚动,并且即使三角架轴部分相对于滚子单元沿三角架轴部分的轴向方向滑动,也可以防止滚子单元的背表面侧向滚道凹槽施加大的力。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该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当接头角度增大时可以避免轴和滚子单元的干涉而不加大。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该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可防止在等速度接头旋转的状态下滚动元件跌落。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连接到轴的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一对中间构件,所述一对中间构件布置成从所述滚道凹槽的侧表面的两侧夹着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并且所述一对中间构件设置成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设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和所述一对中间构件的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对置的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一对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
根据第一方面,由于滚动元件在该对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使得滚动元件沿滚道凹槽滚动,因此邻接在外圈的滚道凹槽上的构件确定地相对于滚道凹槽滚动。因此,由于可以防止邻接在外圈的滚道凹槽上的构件相对于滚道凹槽滑动,因此可防止由此导致的引起的推力产生。
此外,在专利文献2和4中公开的等速度接头的滚子单元中,由于在动力传动期间,三角架轴部分滑动使得内部滚子的内周表面的邻接在三角架轴部分上的位置改变,滚子单元沿外圈的滚道凹槽延伸的方向一起摆动以在动力传动的部分的背表面侧中邻接在滚道凹槽上。因此,上述问题出现。
与其相比,本发明包括一对中间构件,该对中间构件布置成将三角架轴部分夹在它们之间并且布置成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即,该一对中间构件分别是独立的。以这种方式,即使负载位置被出现在动力传动侧中的三角架轴部分改变,动力传动侧的中间构件的操作不影响背表面侧的中间构件的操作。因此,由于可以防止滚子单元的背表面侧向滚道凹槽施加大的力,所以引起的推力的产生可以大大减小。
这里,“滚子单元”包括将动力从三角架轴部分传动到滚道凹槽的构件。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的滚子单元包括内部滚子、外部滚子、滚子支撑构件和扣环。本发明的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的滚子单元包括中间构件、滚动元件和保持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每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表面具有球状突出形状。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三角架PCR被设定成比外圈PCR大,其中所述三角架PCR是以下两者之间的距离:三角架轴线上的与经过所述滚动元件的沿所述三角架轴线的宽度中心且与所述三角架轴线垂直的平面相交的点;和所述外圈的所述旋转轴线,并且所述三角架PCR是以下两者之间的距离: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外周表面的曲率中心;和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
这里,如果外圈PCR(节距圆半径)设置成在外圈的旋转轴线与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位置下与三角架PCR(节距圆半径)重合,则当通过施加接头角度而传动动力时,三角架轴部分和滚子单元的接触区域沿滚子单元的宽度方向滑动,并且滑动宽度的中心相对于滚子单元沿外圈的径向方向位于内部。因此,例如,当球状构件应用到滚动元件时,担心的是在三角架轴部分到滚子单元的负载位置与滚子单元的宽度中心更加分离时,旋转游隙可以进一步增大。此外,当针应用于滚动元件时,担心的是针的局部磨损可能出现。
因此,三角架PCR设定成比外圈PCR大。因此,当通过施加指定的接头角度而传动动力时,三角架轴部分和滚子单元的接触区域的滑动宽度的中心可以位于相对于滚子单元的沿外圈的径向方向的中心附近。结果,可以减小旋转游隙,并且可以防止诸如针的滚动元件的局部磨损。然而,与三角架PCR与外圈PCR重合的情况相比,当三角架PCR大于外圈PCR时,三角架轴部分到滚子单元的负载位置沿外圈的径向方向位于外部。因此,滚子单元在动力传动的背表面侧中接触外圈的滚道凹槽的可能性增加。然而,由于一对中间构件是独立的,因此可以避免滚道凹槽和滚子单元的接触而不增大动力传动的背表面侧中的滚子单元和滚道凹槽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该对中间构件具有中间引入表面,该中间引入表面相对于动力传动表面是平滑的,以便平稳地接触循环的滚动元件且将循环的滚动元件引导到动力传动表面。
这里,传动动力的一对中间构件的侧部的构件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和外圈而定位。另一方面,由于保持架是对动力传动没有贡献的构件,因此保持架的位置是不稳定的。因此,不容易允许滚动元件在指定位置中从其位置不被稳定化的保持架进入中间构件的动力传动表面。因此,中间构件的动力传动表面和用来允许滚动元件进入动力传动表面的中间构件引入表面形成有相同的构件,使得正进入动力传动表面的滚动元件的位置可以被稳定地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作为在保持架中循环的滚动元件的轨道的循环路径包括:第一循环路径,在所述第一循环路径中滚动元件在动力传动表面上移动,并且该第一循环路径沿动力传动表面被限定;第二循环路径,在所述第二循环路径中滚动元件在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上移动,并且该第二循环路径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被限定并且平滑地连接到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三循环路径,该第三循环路径平滑地连接到第二循环路径的与第一循环路径相反的侧端部。
这里,由于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不是在滚道凹槽和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之间传动动力的部分,因此很大的负载不施加到在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上移动的滚动元件。因此,可以允许滚动元件稳定地从第三循环路径进入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限定的第二循环路径。结果,滚动元件可从第三循环路径平稳地移动到第二循环路径,并且进一步从第二循环路径平稳地移动到沿动力传动表面限定的第一循环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到第四方面的任意一个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可以不沿动力传动方向相对于所述一对中间构件调节保持架。
例如,在与滚道凹槽的侧表面对置的所述一对中间构件的所有表面(包括动力传动表面和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与保持架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保持架可以防止滚动元件起作用而将力施加到外圈的在动力传动的背表面侧中的滚道凹槽。因此,可以确定地实现上述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个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表面具有球状突出形状,并且所述一对中间构件的内表面装配到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表面。
由于一对中间构件球状地装配到三角架轴部分以便摆动,因此可以减小中间构件的每单位面积负载(表面压力)以改善中间构件的耐用性。此外,由于中间构件跟随滑动三角架轴部分,因此可以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固定其位置以稳定地传动动力。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一对中间构件布置成将三角架轴部分夹在它们之间,因此其内表面可以容易地形成为完全球状凹入形状。因此,能够增大三角架轴部分和一对中间构件的动力传动面积。此外,当三角架轴部分与中间构件角接触时,角接触的两个点还间隔开以便被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个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滚动元件是圆柱形的针。在外圈的旋转轴线与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保持架可以支撑针使得针的圆柱轴向方向与三角架的轴向方向平行,并且使得该对中间构件可以形成动力传动表面,该动力传动表面可相对于针沿外圈的径向方向滑动。
因此,由于针沿圆柱轴向方向邻接在外圈的滚道凹槽的侧表面上以传动动力,因此,在滚子单元中,旋转游隙总体上是低的,使得动力可以被稳定地传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个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滚动元件是球状或桶形滚子,并且在外圈的旋转轴线与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该对中间构件可设置有动力传动表面,该动力传动表面可以相对于滚动元件沿外圈的轴向方向摆动。
当滚动元件具有球状形状时,由于滚动元件在其形状上简单并且在其刚性上高,并且可以最平稳地循环,因此滚动元件可以稳定地传动甚至大的动力。此外,当滚动元件是桶形滚子时,由于在与三角架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比球状滚动元件的对应宽度更多地减小,因此滚子单元的整个宽度可以减小。此外,当中间构件可以相对于滚动元件沿外圈的径向方向摆动时,中间构件可以根据滑动三角架轴部分的位置向滚动元件传动动力。这里,桶形滚子是具有柱子形状的滚动元件,并且其中在与柱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截取的截面是圆形的,并且在柱子的延伸方向上截取的截面中的与外周表面对应的部分具有圆弧突出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三个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连接到轴的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具有动力传动表面,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位于两个侧表面上且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对置;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设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其中所述保持架包括:第一循环路径,所述第一循环路径位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中的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的一个侧表面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滚动元件;第二循环路径,所述第二循环路径位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中的另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的另一个侧表面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滚动元件;第三循环路径,所述第三循环路径连接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位于所述外圈的开口侧中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形成为至少在所述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弯曲以便具有突出形状;和第四循环路径,所述第四循环路径连接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位于所述外圈的内部侧中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三循环路径形成为至少在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以突出形状弯曲,因此在施加接头角度来传动动力的位置下,轴最靠近保持架,两个构件的距离比通常装置中更多地增加。因此,最大接头角度可以增大。此外,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滚子单元和三角架轴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改变,因此最大接头角度可以增大而不加大外圈的外径。因此,等速度接头的整个部分不加大并且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这里,特别地,将详细描述第三循环路径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弯曲的情况。当从滚道凹槽的侧表面看滚子单元时的滚动元件的循环轨迹朝向滚道凹槽的底表面线性地或以圆弧形状平滑地靠近第一和第二循环路径中的循环轨迹。因此,由于以作用在循环的滚动元件上的惯性力的低的阻力改变循环轨迹,滚动元件的平稳循环被维持并且可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此外,特别地,将详细描述第三循环路径沿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以突出形状弯曲的情况。当从滚道凹槽的侧表面看滚子单元时滚动元件的循环轨迹不倾斜到第一和第二循环路径中的循环轨迹。即,由于即使在很难在斜面上滚动的不同于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的情况中,循环轨迹也形成为在整个周界上位于相同平面中,因此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此外,第三循环路径在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以突出形状弯曲的情况。为了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弯曲循环路径,从滚子单元到滚道凹槽的底表面的间隙是必要的。然而,即使该间隙是小的,并且因此不能形成足够的弯曲部分,循环路径也可以沿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以突出形状弯曲。因此,可以避免轴和保持架的接触并且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第三循环路径中的外圈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至少在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最弯曲,以便具有突出形状。
因此,当第三循环路径至少在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以突出形状最弯曲时,第三循环路径中的滚动元件的循环轨迹形成为当从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第三循环路径时关于三角架轴线对称。因此,循环路径可以形成为使得即使当传动动力时在滚道凹槽上往复运动的滚子单元的滚动元件循环的方向被反向,滚动元件也类似于反向操作之前的状态那样由保持架支撑,稳定的循环被保持且最大接头角度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十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第一循环路径、第二循环路径、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在保持架的外周侧中在整个长度上具有开口部分,并且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可以比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窄。
这里,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优选地形成为大的,使得支撑要被循环的滚动元件的保持架在动力传动部分中支撑滚动元件,并且不阻塞滚动元件和滚道凹槽的侧表面的动力传动。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在附接等速度接头的状态下三个滚动元件跌落,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优选地设定成比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窄。在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上循环的滚动元件上,大的惯性力沿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施加,并且不设置用来调节该惯性力的其它构件。因此,当加大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时,担心的是当作用在滚动元件上的惯性力大时,滚动元件很可能从保持架跌落。因此,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被适当地设定成比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窄。因此,滚动元件的循环不被阻塞并且可以防止滚动元件从保持架跌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九到第十一方面中任一个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形成为关于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对称。
因此,由于通过以突出形状弯曲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获得的形状或通过使开口部分的宽度变窄获得的形状是关于三角架轴部分对称的形状,因此在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及第三和第四循环路径之间作为构件来说不存在差异。因此,在等速度接头的附接期间,能够防止诸如与最初设计相反的附接的错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三个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连接到轴的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具有动力传动表面,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位于两个侧表面上并且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对置;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布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其中所述保持架包括:第一循环路径,所述第一循环路径位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中的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的一个侧表面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滚动元件;第二循环路径,所述第二循环路径位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中的另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的另一个侧表面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滚动元件;第三循环路径,所述第三循环路径连接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位于所述外圈的开口侧中的一端;和第四循环路径,所述第四循环路径连接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位于所述外圈的内部侧中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循环路径、所述第二循环路径、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和所述第四循环路径在所述保持架的外周侧中在整个长度上具有开口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和所述第四循环路径的所述开口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所述开口部分的宽度窄。
根据本发明,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被适当地设定成比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窄。因此,滚动元件的循环不被阻塞并且可以防止滚动元件从保持架跌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十三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形成为关于三角架轴部分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对称。
因此,由于通过使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变窄获得的形状是关于三角架轴部分对称的形状,因此在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及第三循环路径和第四循环路径之间作为构件来说不存在差异。因此,能够消除在等速度接头的附接期间诸如与最初设计相反的附接的错误附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三个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连接到轴的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具有动力传动表面,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位于外表面上并且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对置;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设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其中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所述外圈的开口侧比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所述动力传动表面的在所述外圈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
根据本发明,由于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到外圈的开口侧比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中间构件中的动力传动表面的在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可以说,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到外圈的开口侧比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滚子单元中的整个长度的中央部分近。因此,在施加接头角度以传动动力的位置下,位于滚子单元外部的保持架最靠近轴,两个构件之间的距离比通常装置中的距离更多地增加。因此,最大接头角度可以增大。此外,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滚子单元的位置不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改变,因此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而不加大外圈的直径。因此,等速度接头的整个部分不加大并且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这里,“滚子单元”包括将动力从三角架轴部分传动到滚道凹槽的构件。例如,双滚子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的滚子单元包括内部滚子、外部滚子、滚子支撑构件和扣环。本发明的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的滚子单元包括中间构件、滚动元件和保持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第十五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在外圈的旋转轴线与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外圈的开口侧可以比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保持架的在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
因此,在施加接头角度以传动动力的位置下,位于滚子单元外部的保持架最靠近轴,两个构件之间的距离比通常装置中的距离更多地增加。因此,可以更确定地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第十五或第十六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在外圈的旋转轴线与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外圈的开口侧可以比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中间构件的动力传动表面的在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
因此,由于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相对于中间构件的整个部分的中央部分更靠近外圈的开口侧,因此可以更确定地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第十五到第十七方面中任一个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中,保持架形成为关于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对称。因此,当以设定为横向方向的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看保持架时,保持架由中央部分对称地形成。因此,即使要通过改变上述装置中的中间构件的设计而增大最大接头角度,由于保持架对称地形成,因此在滚子单元的附接期间,能够防止诸如与最初设计相反的附接的错误附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三个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连接到轴的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具有动力传动表面,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位于两个侧表面上并且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对置;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布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和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其中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所述外圈的开口侧比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保持架的在所述外圈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
根据本发明,由于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到外圈的开口侧比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保持架的在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可以说,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到外圈的开口侧比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滚子单元中的整个长度的中央部分近。因此,在施加接头角度以传动动力的位置下,位于滚子单元外部的保持架最靠近轴,两个构件之间的距离比通常装置中的距离更多地增加。因此,最大接头角度可以增大。此外,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滚子单元的位置不沿外圈的径向向外改变,因此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而不加大外圈的直径。因此,等速度接头的整个部分不加大并且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三个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连接到轴的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具有动力传动表面,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位于两个侧表面上并且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对置;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布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其中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轴的旋转轴线重合的状态下,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所述外圈的开口侧比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中间构件的在所述外圈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
根据本发明,由于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到外圈的开口侧比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中间构件的在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央部分近,可以说,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设定成到外圈的开口侧比三角架轴部分的中心轴线到滚子单元中的整个长度的中央部分的距离。因此,在施加接头角度以传动动力的位置下,位于滚子单元外部的保持架最靠近轴,两个构件之间的距离比通常装置中的距离更多地增加。因此,最大接头角度可以增大。此外,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滚子单元的位置不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改变,因此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而不加大外圈的直径。因此,等速度接头的整个部分不加大并且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从等速度接头1的一部分的处于附接状态的外圈10的开口侧看的图。
图2是等速度接头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3是滚子单元30的透视图。
图4(a)是滚子单元30的平面图,图4(b)是沿线A-A截取的滚子单元3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4(c)是沿线B-B截取的滚子单元30的局部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5是一对中间构件40的一个透视图。
图6(a)是中间构件40的正视图,图6(b)是沿线E-E截取的中间构件40的部分剖视图,图6(c)是中间构件40的从方向F看的图,图6(d)是沿线G-G截取的中间构件40的剖视图,并且图6(e)是沿线H-H截取的中间构件40的剖视图。
图7是保持架60的透视图。
图8(a)是保持架60的平面图,图8(b)是沿线C-C截取的保持架6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8(c)是沿线D-D截取的保持架60的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9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等速度接头1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10是滚子单元130的透视图。
图11是保持架160的透视图。
图12(a)是保持架160的平面图,图12(b)是从方向J看的保持架60的视图,并且图12(c)是沿线K-K截取的保持架160的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13是一对中间构件140的一个透视图。
图14(a)是中间构件140的正视图,图14(b)是沿线L-L截取的中间构件140的局部剖视图,图14(c)是中间构件140的从方向M看的图,并且图14(d)是沿线N-N截取的中间构件140的剖视图。
图15示出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等速度接头2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16示出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等速度接头3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17是从指定接头角度施加到其上的等速度接头301中的外圈10的开口侧看的图。
图18是从指定接头角度施加到其上的等速度接头301中的外圈10的开口侧看的图。
图19是示出用于每一个偏移量的接头角度以及最大和最小接触点移动量的图。
图20示出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等速度接头4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21是示出用于每一个偏移量的接头角度和旋转游隙的图。
图22是滚子单元530的透视图。
图23(a)是滚子单元530的平面图,图23(b)是沿线A-A截取的滚子单元53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23(c)是沿线B-B截取的滚子单元530的局部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24是保持架560的透视图。
图25(a)是保持架560的平面图,图25(b)是沿线D-D截取的保持架56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25(c)是沿线E-E截取的保持架560的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26是在等速度接头501的一部分的附接状态中从与外圈10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27是保持架660的顶视图。
图28示出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等速度接头7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29是等速度接头701的一部分的附接状态中的透视图。
图30是保持架760的透视图。
图31(a)是保持架760的平面图,图31(b)是从方向F看的保持架760的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31(c)是沿线F-F截取的保持架760的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32是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801的一部分的附接状态中的透视图。
图33是保持架860的透视图。
图34是滚子单元930的透视图。
图35(a)是滚子单元930的平面图,图35(b)是沿线A-A截取的滚子单元93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35(c)是沿线B-B截取的滚子单元930的局部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36是一对中间构件940的一个透视图。
图37(a)是中间构件940的正视图,图37(b)是中间构件940的侧视图,并且图37(c)是从方向C看的中间构件940的视图。
图38是保持架960的透视图。
图39(a)是保持架960的平面图,图39(b)是沿线D-D截取的保持架96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39(c)是沿线E-E截取的保持架960的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图40是在等速度接头901的一部分的附接状态中从与外圈10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41是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
图42是不包括外圈的等速度接头1001的从三角架的轴向方向看的图。
图43是不包括外圈的等速度接头1001的从与外圈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看的图。
图44是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101的一部分的附接状态中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1、1101:等速度接头
10、110:外圈
11、111:滚道凹槽
12:接合突起
13:外圈的旋转轴线
20:三角架
21:凸台部分
21a:内周花键
22:三角架轴部分
23:中间轴的旋转轴线
30、130:滚子单元
40、140、540、940、1040、1140:中间构件
40a、40b、140a、140b、540a、540b、940a、940b、1040a、1040b、1140a、1140b:每个中间构件
41、941:三角架接触表面
42、142、942:动力传动表面
43、143:中间构件引入表面
44、45、944、945:轴向端面
50、150、250、1150:滚动元件
51:圆柱形部分
52:小直径轴部分
60、1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保持架
61、62、161、162、561、562、661、662、761、762、861、862、961、962、1061、1062:循环路径形成构件
61a、61b、961a、961b、1061a、1061b:直线部分
61c、61d、961c、961d、1061c、1061d:弯曲部分
561a、562a、761a、762a、861a、862a:第一循环路径
561b、562a、761b、762a、861b、862b:第二循环路径
561c、562a、761c、762a、861c、862c:第三循环路径
561d、562a、661d、662a、761d、762d、861d、862d:第四循环路径
63、64:连接部分
302:外圈PCR
303:三角架PCR
304:交点
305:曲率中心
306:基准负载点
307:第一负载点
308:第二负载点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体现本发明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下面简称为“等速度接头”)的示例性实施例。这里,作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等速度接头用于连接车辆的动力传动轴的情况将作为例子被描述。例如,所述情况显示,等速度接头用于连接到差速齿轮的轴部分和驱动轴的中间轴的连接部分。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将通过参考图1到图8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图1是从等速度接头1的一部分的处于附接状态的外圈10的开口侧看的图。图2是等速度接头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图3是滚子单元30的透视图。图4(a)是滚子单元30的平面图,图4(b)是沿线A-A截取的滚子单元30的剖视图(短直径侧的剖视图),并且图4(c)是沿线B-B截取的滚子单元30的部分剖视图(包括长直径侧的部分截面的图)。图5是一对中间构件40的一个透视图。图6(a)是中间构件40的正视图,图6(b)是沿线E-E截取的中间构件40的局部剖视图,图6(c)是中间构件40的从方向F看的图,图6(d)是沿线G-G截取的中间构件40的剖视图,并且图6(e)是沿线H-H截取的中间构件40的剖视图。图7是保持架60的透视图。图8(a)是保持架60的平面图,图8(b)是沿线C-C截取的保持架60的剖视图(短直径侧的剖视图),并且图8(c)是沿线D-D截取的保持架60的剖视图(包括长直径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等速度接头1包括外圈10、三角架20和滚子单元30。
外圈10形成为管状形状(例如,具有底部的管状形状)并且具有连接到差速齿轮(图中未示出)的一个端侧。然后,在外圈10的管状部分的内周表面中,沿外圈的轴向方向(图1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三个滚道凹槽11沿外圈轴的周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形成。在每个滚道凹槽11中与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具有U形。即,每个滚道凹槽11包括大体上形成在一平面中的凹槽底表面和形成在与凹槽底表面垂直的平面中且彼此平行对置的侧表面。
此外,在滚道凹槽11的两个开口边缘中,形成接合突起12,该接合突起使滚道凹槽11的开口宽度变窄。接合突起12用于调节形成下面描述的滚子单元30的保持架60的位置。即,保持架60通过接合突起12恒定地位于滚道凹槽11中。
三角架20布置在外圈10的管状部分内。三角架20包括凸台部分21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22。凸台部分21具有管状形状并且在内周侧中设有内周花键21a。内周花键21a被装配且连接到中间轴的外周花键(图中未示出)。此外,凸台部分21的外周表面大体上形成为球状突出形状。
三角架轴部分22分别竖立地设置,以便从凸台部分21的外周表面沿径向朝向凸台部分21的外部延伸。这些三角架轴部分22沿凸台部分21的周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以120度的间隔)形成。至少三角架轴部分22的端部分别插入到外圈10的滚道凹槽11中。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表面分别形成为球状突出形状。
滚子单元30形成为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如图3和图4所示,并且布置在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侧中。此外,滚子单元30装配到滚道凹槽11以便可沿滚道凹槽11延伸的方向移动。滚子单元30包括中间构件40、多个滚动元件50和保持架60。
中间构件40的外部形状大体上构造成矩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此外,当中间构件40看作整体时,与圆形孔对应的部分形成在中间构件40的中心。中间构件40包括一对构件40a和40b。所述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由分离的构件形成以便具有关于经过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也称为“三角架轴线”)和中间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对称的形状并且分别独立。所述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如图2中所示那样被布置,以便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的两侧将三角架轴部分22夹在中间。即,两个中间构件40a和40b都布置成从两侧沿动力传动方向(外圈的旋转轴线或中间轴的旋转轴线上的方向)将三角架轴部分22夹在中间。所述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设置成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22在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摆动且在外圈10的周向方向上摆动。
将通过参考图5和图6(a)到6(d)描述中间构件40a和40b中的每一个中间构件的详细形状。中间构件40a和40b中的每一个中间构件的表面包括三角架接触表面41、动力传动表面42、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和轴向端面44和45。这里,当所述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看作一体时,三角架接触表面41形成内表面,并且动力传动表面42、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和轴向端面44和45形成外表面。
三角架接触表面41形成为部分球状凹入形状以与三角架轴部分22接触,以便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且沿外圈10的周向方向摆动。三角架接触表面41的球状表面的中心位于经过图6(a)中示出的三角架接触表面41的横向宽度(中间构件40的厚度)的中心和图6(b)中示出的竖直宽度(中间构件40的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的宽度)的中心的直线上。
动力传动表面42和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布置在三角架接触表面41的背表面侧,即布置在图6(b)中的右侧中。动力传动表面42形成为平面的且矩形的形状。中间构件40a和40b分别布置成使得动力传动表面42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平行。也就是说,在外圈10的旋转轴线与中间轴的旋转轴线重合(0度的接头角度)的位置下,动力传动表面42与经过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和中间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平行。此外,动力传动表面42位于图6(b)中示出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并且具有大约图6(b)中示出的竖直宽度的2/3的宽度。也就是说,动力传动表面42位于三角架接触表面41的最深部分的背表面侧中。动力传动表面42包括动力传动表面可接触多个滚动元件50的范围。
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形成在靠近动力传动表面42的两侧。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形成有略微弯曲的弯曲表面并且相对于动力传动表面42平滑地形成(连续地而没有阶梯状部分)。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向外突出并且向不从动力传动表面42的平面突出的侧部弯曲。也就是说,随着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从动力传动表面42侧更加靠近轴向端面44和45侧,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更加朝向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分离的侧弯曲。此外,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大体上形成为梯形形状,使得随着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从动力传动表面42侧更加靠近轴向端面44和45侧,图6(a)的横向宽度更加减小。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接触且引导在中间构件40的外周上循环的滚动元件50,以便平稳地进入动力传动表面42且平稳地从动力传动表面42排出滚动元件50。
轴向端面44和45是位于图6(b)中的上部分和下部分中的两端的部分。轴向端面44和45都形成有与动力传动表面42垂直的平面。即,轴向端面44和45形成有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垂直的平面。这里,中间构件40中的图6(a)和图6(b)的水平截面形状分别示出如图6(c)和图6(e)中示出的正三角形形状。轴向端面44和45也具有如图6(d)中示出的正三角形形状。
滚动元件50是如图2和图4中示出的针。滚动元件50包括圆柱形部分51和小直径轴部分52,该小直径轴部分52具有沿与柱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中的横向方向)切割的圆形截面并且沿柱子的延伸方向设置在两个端部。如图4(b)中示出的,小直径轴部分52可具有如下形状:随着小直径轴部分52更靠近端部或阶梯状形状(图中未示出),其直径更小。当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看作一体时,多个滚动元件50设置成在外周上循环。多个滚动元件50中的一部分滚动元件设置在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与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表面42之间,以便沿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和动力传动表面42滚动。也就是说,动力通过滚动元件50在动力传动表面42和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被传动。
如图7和图8(a)中示出的,保持架60具有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保持架60包括形成滚动元件50的循环路径的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以及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位于保持架60的周缘中并且具有椭圆形形状。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具有这种形状以致包围所述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
具体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包括对置的直线部分61a和61b以及用来将直线部分61a和61b连接的半圆弧形弯曲部分61c和61d。此外,另一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2与上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类似地包括直线部分和弯曲部分。
此外,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分别构造成U形截面形状,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可插入该U形截面形状中,并且圆柱形部分51与该U形截面形状接合。即,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宽度(内周缘和外周缘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滚动元件50的圆柱形部分51的最大直径小。在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U形开口侧间隔开比滚动元件50的圆柱形部分51的轴向长度的距离长的状态下,U形开口侧设置成彼此对置。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之间的沿对置方向的最大宽度被设置成比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的宽度略小。也就是说,保持架60设置成使得通过凹槽底表面和滚道凹槽11的接合突起12相对于滚道凹槽11调节其倾斜度,并且该保持架可以插入到滚道凹槽11中。
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分别将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弯曲部分61c和61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图8(a)中的上和下端部)连接在一起。即,如图8(c)中所示,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之间的部分在不包括连接部分63和64的部分中开口。
连接部分63和64构造成朝向保持架60的外部开口的U形形状。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保持架60的内侧)形成为平坦的。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设置成彼此平行且对置。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之间的间隙与中间构件40a和40b的轴向端面44和45之间的距离大体上对应。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底表面和开口侧(保持架60的外侧)形成为平坦的且和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平行。
此外,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开口侧的端部的一个分别连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的弯曲部分61c和61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所述端部的另一个分别连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2的弯曲部分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
然后,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插入到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U形形状中。以这种方式,滚动元件50被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支撑。即,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架61和62支撑滚动元件50,使得多个滚动元件50可在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外周上循环。这里,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U形形状相对于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的外周表面具有小的间隙。此外,在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插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中的状态下,滚动元件50的圆柱形部分51从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内周缘向内部突出并且从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外周缘向外部突出。
这里,在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布置在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侧且该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布置在保持架60内的状态下,直线部分61a和61b(图8(a)中的右和左直线部分)(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循环路径”)布置在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表面42和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以便大体上平行于该两个表面(以跟随的状态)。即,由直线部分61a和61b形成的循环路径形成当滚动元件50在动力传动表面42上移动时的循环路径。在直线部分61a和61b、动力传动表面42以及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有间隙。
此外,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弯曲部分61c和61d的两个端部(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循环路径”)布置成沿中间构件40a和40b的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被限定。即,由弯曲部分61c和61d的两个端部形成的循环路径形成当滚动元件50在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上滚动时的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连接到由直线部分61a和61b形成的循环路径以便平滑地连续到直线部分61a和61b形成的循环路径。此外,在形成该循环路径的弯曲部分61c和61d的两个端部与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之间形成有间隙。应当理解,间隙形成在弯曲部分61c和61d的两个端部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
如上所述,形成动力传动方向的一侧的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表面42和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构造成相对于保持架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形成间隙。即,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不相对于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沿动力传动方向被调节。
此外,连接到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被限定的部分的、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弯曲部分61c和61d的循环路径(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循环路径”)平滑地且连续地连接到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被限定的循环路径。
然后,根据中间构件40a和40b的轴向端面44和45的形状和间隙分别和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的形状和间隙之间的关系,中间构件40a和40b布置在连接部分63和64之间,使得连接部分63和64调节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在外圈10的轴向方向(图8(a)中的竖直方向)上的相对动作。然而,由于中间构件40a和40b不相对于保持架60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图8(b)中的竖直方向)被调节,因此中间构件40a和40b可以沿该径向方向(图8(b)中的竖直方向)移动。即,保持架60不沿动力传动方向接触一对中间构件40和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
现在,下面将描述上述等速度接头1的操作。当一个端部侧连接到差速齿轮的外圈10接收到动力而旋转时,三角架轴部分22通过分别装配到滚道凹槽11的滚子单元30分别传动动力并且连接到三角架20的中间轴以等速度旋转。这时,当接头角度不是0度时,在三角架20相对于与外圈10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倾斜了接头角度的状态下,三角架20在中间轴上旋转。因此,当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观察时,三角架轴部分22根据外圈10和三角架20的旋转沿滚道凹槽11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并且相对于滚道凹槽11摆动。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三角架20相对于与外圈10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倾斜了接头角度,因此由从外圈10的旋转轴线方向看的三角架轴部分22形成的角度根据中间轴的相位而改变。因此,为了将三个三角架轴部分22分别插入到滚道凹槽11中,连接到三角架20的轴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外圈10的旋转轴线偏心地旋转。因此,三角架轴部分22的端部随着外圈10和三角架20的旋转而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往复运动。
这里,形成滚子单元30的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三角架接触表面41装配到三角架轴部分22以便摆动。此外,通过形成滚子单元30的保持架60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调节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此外,保持架60装配到滚道凹槽11。因此,保持架60可以相对于滚道凹槽11沿滚道凹槽11的延伸方向移动,然而,相对于滚道凹槽11的倾斜度是大体上固定的。然后,滚动元件50在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外周上循环。
因此,滚动元件50在作为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侧的构件的动力传动表面42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滚动,而不产生相对于滚道凹槽11和动力传动表面42沿滚道凹槽11的延伸方向的滑动。因此,可以防止引起的推力的产生。
此外,通过多个滚动元件50接收动力的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构件将动力传动到三角架轴部分22,三角架接触表面41邻接在该三角架轴部分上。此时,当如上所述地施加接头角度时,三角架轴部分22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往复运动。因此,由于球状地装配到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间构件40a跟随三角架轴部分22,所以中间构件相对于滚动元件50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滑动。因此,动力传动表面42中被施加动力最多的负载点沿滚动元件50的轴向方向往复运动。随着负载点的移动,在作为支撑点的、滚动元件50邻接在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上的点上,摆动力施加到作为动力传动侧的构件的、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侧的构件。
然而,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在其动力传动侧和背表面侧分别独立。因此,即使负载位置被动力传动侧中出现的三角架轴部分改变,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侧的构件的操作也不影响背表面侧的中间构件的操作。因此,可以防止滚子单元30的背表面侧施加大的力到滚道凹槽11,使得引起的推力的产生可以极大减小。此外,背表面侧的中间构件40a(或40b)和滚道凹槽11之间的间隙不需要加大以防止旋转游隙的产生。
特别地,保持架60不沿动力传动方向相对于一对中间构件40被调节。因此,保持架60可以防止滚动元件50起作用而将力施加到外圈10的在动力传动的背表面侧中的滚道凹槽11。因此,上述情况可减小动力传动的背表面侧中的引起的推力的出现。
此外,在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中,平滑地连续到动力传动表面42的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形成为将循环的滚动元件50平稳地引导到动力传动表面42以便与其接触。以这种方式,由于动力传动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表面42和允许滚动元件50进入动力传动表面42的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形成有相同的构件,因此能够稳定地布置进入动力传动表面42的滚动元件50的位置。
此外,由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的弯曲部分61c和61d的两个端部形成的循环路径形成有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被限定的构造。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限定的循环路径的连接到动力传动表面42的相反侧的循环路径(连接到连接部分63和64的循环路径)平滑且连续地连接到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限定的循环路径。
这里,由于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不是在滚道凹槽11和中间构件引入表面之间传动动力的部分,因此很大的载荷不施加到在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上移动的滚动元件50。因此,可以允许滚动元件50从连接部分63和64连接到其上的循环路径稳定地进入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限定的循环路径。结果,可以平稳地将滚动元件50从连接部分63和64连接到其上的循环路径移动到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限定的循环路径,和从沿中间构件引入表面43限定的循环路径移动到沿动力传动表面42限定的循环路径。
此外,由于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球状地装配到三角架轴部分22以便摆动,因此可以减小中间构件40a和40b的每单位面积的负载(表面压力)以改善中间构件40a和40b的耐用性。此外,由于中间构件40a和40b跟随滑动三角架轴部分22,因此可以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22确定其位置以稳定地传动动力。此外,由于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布置成将三角架轴部分22夹在它们之间,因此中间构件40a和40b的三角架接触表面41分别容易地形成为完全球状凹入形状。因此,可以增加三角架轴部分22和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面积。此外,当三角架轴部分22与中间构件40a和40b角接触时,角接触的两个点进一步间隔开以便被稳定。
由于滚动元件50具有圆柱形针形状,因此针沿圆柱的轴向方向邻接在外圈10的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上以传动动力。因此,滚子单元30总体上在其旋转游隙中是低的,使得可以实现稳定的动力传动。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
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三角架接触表面41具有球状凹入形状。以其它方式,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三角架接触表面41可形成为圆柱形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即,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形成为使得其三角架接触表面41具有圆柱形表面并且布置成将三角架轴部分22夹在它们之间。因此,三角架轴部分22和一对中间构件40可以滑动。
在这种结构中,三角架轴部分22可具有相对于滚子单元30加大的、三角架轴部分22可滑动的范围。即使当施加接头角度以增大三角架轴部分22滑动的量时,也可以保持上述效果且可以传动动力。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用可抑制滚动元件50和中间构件40a和40b之间的滑动的结构。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将通过参考图9到图14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1。图9是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图10是滚子单元130的透视图。图11是保持架160的透视图。图12(a)是保持架160的平面图,图12(b)是从方向J看的保持架160的视图,并且图12(c)是沿线K-K截取的保持架160的剖视图(包括主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图13是一对中间构件140的一个透视图。图14(a)是中间构件140的正视图,图14(b)是沿线L-L截取的中间构件140的局部剖视图,图14(c)是从方向M看的中间构件140的图,并且图14(d)是沿线N-N截取的中间构件140的剖视图。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等速度接头101包括外圈110、三角架20和滚子单元130。这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1主要不同在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的滚动元件50从针改变到球状构件。据此,外圈110的滚道凹槽111的侧表面的形状和一对中间构件140的外表面的构造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的那些不同。由于三角架20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三角架20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详细说明。下面将仅仅描述不同点。
外圈110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圈1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滚道凹槽的侧表面的形状。如图9中所示,在滚道凹槽111的两侧的侧表面上,形成凹入的凹槽以便限定滚动元件150的球状表面使得形成有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可以沿外圈110的径向方向定位。即,在滚道凹槽111的侧表面中的凹入的凹槽中,沿外圈11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圆弧形状。
滚子单元130形成为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如图10中所示,并且布置在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侧。滚子单元130包括中间构件140、多个滚动元件150和保持架160。
中间构件140包括一对中间构件140a和140b。如图13和图14中示出的,一对中间构件140a和140b中的每一个中间构件的表面包括三角架接触表面41、动力传动表面142、中间构件引入表面143和轴向端面44和45。三角架接触表面41和轴向端面44和45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在动力传动表面142上,形成凹入的凹槽限定作为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的球状表面。此外,在形成在与动力传动表面142邻近的两侧的中间构件引入表面143上,形成凹入的凹槽,该凹入的凹槽与动力传动表面142的凹入的凹槽类似。动力传动表面142和中间构件引入表面143的其它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如图10中示出的,滚动元件150是球状构件,并且如在针的情况下那样,多个滚动元件布置成在中间构件140的外周上循环。
与滚动元件是针的情况类似,保持架60具有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虽然形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1和62分别构造成U形形状,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1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161和162布置成沿图9中的竖直方向对置并且设置有圆弧形凹入凹槽以便支撑球状滚动元件150。
现在,下面将描述上述等速度接头101的操作。与滚动元件150是针的情况不同,当滚动元件150的球状表面分别邻接在中间构件140a和140b的圆弧形凹入凹槽上时,当从外圈110的轴向方向观察时两个构件都可以摆动。因此,当具有接头角度时,中间构件140a和140b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22摆动,当从外圈110的轴向方向观察时沿三角架的轴向方向滑动。
如上述构造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1实现了与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实现的那些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作为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其刚性高且其循环性质优秀。此外,具有较少数量加工过程的球状构件相对容易被生产并且等速度接头101的附接可以被简化。此外,由于滚动元件150形成有球状构件,因此分别施加到构件的负载点不根据三角架轴部分22和滚道凹槽111之间的变化的位置关系而被偏置,并且可以传动动力。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下面将通过参考图15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201。图15是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2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如图15中所示,等速度接头201包括外圈110、三角架20和滚子单元230。这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201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1的滚动元件50从球状构件改变到桶形滚子。下面将仅仅描述不同点。
即,滚子单元230包括中间构件140、多个滚动元件250和保持架160。滚动元件250是桶形滚子,并且如在球状构件和针的情况下那样,多个滚动元件布置成在中间构件140的外周上循环。桶形滚子是具有柱子形状的滚动元件,并且其中沿与柱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是圆形的,并且沿柱子的延伸方向截取的截面中的对应外周表面的部分具有圆弧突出形状。
根据这种结构,如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球状构件的滚动构件150中那样防止在动力的传动期间分别施加到构件的负载点的偏置,并且柱子的沿与柱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可以比球状构件的宽度更加减小。结果,等速度接头201的整个部分可以制成紧凑的。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通过参考图16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301。当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的结构被设定为基本结构时,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301中,外圈PCR(节距圆半径)302和三角架PCR303被设定成彼此不同。图16是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3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由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301大体上形成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分别用于部件。
如图16中所示,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表面具有球状突出形状。在外圈的旋转轴线13与中间轴的旋转轴线23重合的位置下,三角架PCR303设定成大于外圈PCR302。
在位于动力传动表面42和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的滚动元件50中,外圈PCR302指示经过滚动元件50的在三角架的轴向方向(图16中的竖直方向)上的宽度中心且与三角架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三角架轴线上的交点304与外圈的旋转轴线13之间的最短距离。三角架PCR303指示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表面的曲率中心305与中间轴的旋转轴线23之间的最短距离。
现在,通过参考图17和图18,下面将给出说明。图17是从指定接头角度施加到其上的等速度接头301中的外圈10的开口侧看的图。图18是从指定接头角度施加到其上的等速度接头301中的外圈10的开口侧看的图。图19是示出用于每一个偏移量的接头角度以及负载点的最大和最小移动量的图。在图19中,(a)示出0mm的偏移量,(b)示出0.1mm的偏移量,(c)示出0.2mm的偏移量,并且(d)示出0.3mm的偏移量。负载点是在三角架轴部分22与中间构件40a和40b之间的动力传动期间负载施加到其上的位置的在外圈的径向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17和图18中示出的,当施加接头角度时,负载点根据旋转相位而移动。这里,当接头角度是0度时的负载点被设置为基准负载点306。
例如,在图17中,中间轴的旋转轴线23被沿图17的向右方向施加接头角度。在这种状态下,三角架20与中间轴一起旋转,并且三角架轴22中的一个定位成沿图17的向上方向。然后,如上所述,三角架20相对于外圈10偏心地旋转。这种偏心旋转引起第一负载点307从基准负载点306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向外移动并且定位在最离开外圈的旋转轴线13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图18中,中间轴的旋转轴线23被沿图18的向上方向施加接头角度。在这种状态下,三角架20与中间轴一起旋转,并且三角架轴22中的一个定位成沿图18的向上方向。然后,三角架20的偏心旋转引起第二负载点308从基准负载点306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向内移动并且定位在最靠近外圈的旋转轴线13的位置。
第一负载点307从基准负载点306的移动量比第二负载点308从基准负载点306的移动量小。如果外圈PCR302设置成与三角架PCR303重合,则施加到滚子单元30的、三角架轴部分22的负载点的移动量平均值被偏置到朝向外圈的旋转轴线13的方向。因此,这引起滚动元件50的局部磨损增加。
因此,三角架PCR303被预先设定(偏移)成比外圈PCR302大,使得负载点的移动量平均值位于滚子单元30的厚度中心并且可防止负载的偏离。然而,由于第一负载点307和第二负载点308从基准负载点306的移动量分别取决于施加的接头角度,所以最佳偏移量是根据指定接头角度而不同的。如图19中示出的,当分别以偏移量以接头角度看移动负载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例如,如果接头角度是7度,则要求0.1mm的偏移量是最佳的。类似地,如果接头角度是10度,则要求0.2mm的偏移量是最佳的。如果接头角度是13度,则要求0.3mm的偏移量是最佳的。
因此,当使用等速度接头时,根据假定的和常用的接头角度设定偏移量。因此,可以防止滚动元件50的局部磨损的增加。结果,可以提高等速度接头的耐用性并且可以减小振动或噪音。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下面将通过参考图20和图21描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401。图20是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4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图21是示出用于每一个偏移量的接头角度和旋转游隙的图。在图21中,(a)示出0mm的偏移量,(b)示出0.2mm的偏移量,(c)示出0.3mm的偏移量,并且(d)示出0.6mm的偏移量。
滚动元件50是球状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如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当外圈PCR302设定成由于三角架20的偏心旋转而与三角架PCR303重合时,负载点的移动量平均值被偏置到朝向外圈的旋转轴线13的方向。当接头角度是0度(偏置不出现)时,旋转游隙是最小的。出现的问题是,随着施加更大的接头角度,旋转游隙更大地增加。
因此,如图20中示出的,三角架PCR303被预先设定(偏移)成比外圈PCR302大,使得当施加指定接头角度时可以使旋转游隙最小,从而防止旋转游隙的增大。然而,由于旋转游隙的量取决于施加的接头角度,因此最佳偏移量根据指定的接头角度而不同。如图21中示出的,当分别以偏移量以接头角度看旋转游隙的增大时,例如,如果接头角度是6度,则要求0.2mm的偏移量是最佳的。类似地,如果接头角度是7度,则要求0.3mm的偏移量是最佳的。如果接头角度是10度,则要求0.6mm的偏移量是最佳的。
因此,当使用等速度接头时,根据假定的和常用的接头角度设定偏移量。因此,可以防止滚动元件50的旋转游隙的增大。结果,可以提高等速度接头的耐用性并且可以减小振动或噪音。当滚动元件是桶形滚子时,当如上述那样设置三角架PCR303时,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
将通过使用图22到26描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501。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构件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如图24和图25(a)中示出的,保持架560具有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保持架560包括形成滚动元件50的循环路径的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以及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位于保持架560的周缘中并且具有椭圆形形状。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具有这种形状以致包围所述一对中间构件540a和540b。
如图24中示出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包括第一循环路径561a、第二循环路径561b、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第四循环路径561d。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第二循环路径561b形成有对置的直线。
第三循环路径561c将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第二循环路径561b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并且形成为在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上突出的弯曲形状。更具体地,当从保持架560的轴向方向看第三循环路径时,第三循环路径561c形成有大体上W形的曲线。第三循环路径561c的两个端部处的切线分别形成大体上与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第二循环路径561b的所述一端的切线重合。第三循环路径561c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与外圈10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相同)在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上以突出形状最弯曲。以突出形状的这个弯曲部分形成为圆弧形状。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与中间轴的靠近保持架560的一部分的外径大体上相同的半径或比该外径小的半径。此外,第三循环路径561c的W形的两个槽形部分也形成为圆弧形状。
第四循环路径561d形成有第四半圆弧形循环路径561d,其将第一循环路径561a与第二循环路径561b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此外,与上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一样,另一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2包括第一循环路径562a、第二循环路径562b、第三循环路径562c和第四循环路径562d。
此外,第三循环路径561c以突出形状在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上(在图25(a)中向上)弯曲。然而,如图25(c)中所示,第三循环路径不沿保持架560的轴向方向弯曲(在保持架560附接到外圈10的状态下沿外圈10的径向方向)(图25(c)中的横向方向)。即,由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形成的循环轨迹是在沿三角架的轴向方向没有部件的相同平面中的轨迹。
此外,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分别构造成U形截面形状,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可插入该U形截面形状中,并且圆柱形部分51与该U形截面形状接合。即,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宽度(内周缘和外周缘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滚动元件50的圆柱形部分51的最大直径小。在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U形开口侧间隔开比滚动元件50的圆柱形部分51的轴向长度长的距离的状态下,U形开口侧设置成彼此对置。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之间的沿对置方向的最大宽度被设置成比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的宽度略小。也就是说,保持架560设置成使得其倾斜度可通过凹槽底表面和滚道凹槽11的接合突起12相对于滚道凹槽11被调节,并且该保持架可以插入到滚道凹槽11中。
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分别将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第四循环路径561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图25(a)中的上和下端部)连接在一起。即,如图25(c)中所示,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之间的部分在不包括连接部分63和64的部分中开口。
连接部分63和64构造成朝向保持架560的外部开口的U形形状。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保持架560的内侧)形成为平坦的。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设置成彼此平行且对置。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之间的间隙大体上与中间构件40a和40b的轴向端面44和45之间的距离一致。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开口侧底表面(保持架560的外侧)形成为平坦的且和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平行。
此外,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开口侧的端部的一个分别连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的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第四循环路径561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所述端部的另一个分别连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2的第三循环路径562c和第四循环路径562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
然后,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插入到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U形形状中。以这种方式,滚动元件50被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支撑。即,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架561和562支撑滚动元件50,使得多个滚动元件50可在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外周上循环。这里,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U形形状相对于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的外周表面具有小的间隙。此外,在滚动元件50的小直径轴部分52插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中的状态下,滚动元件50的圆柱形部分51从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内周缘向内部突出并且从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外周缘向外部突出。
这里,在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布置在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侧中并且一对中间构件40a和40b布置在保持架560内的状态下,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562a及第二循环路径561b和562b(图25(a)中的右和左直线部分)分别布置在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表面42和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以便大体上平行于该两个表面(以跟随的状态)。即,由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562a及第二循环路径561b和562b形成的循环路径形成当滚动元件50在动力传动表面42上移动时的循环路径。此外,至少在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562a、第二循环路径561b和562b、动力传动表面42和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的一个中,形成有间隙。
此外,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的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及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的两个端部布置成限定形成在中间构件40a和40b的动力传动表面42的两个端部中的引入表面。即,由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及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的两个端部形成的循环路径形成当滚动元件50在引入表面上移动时的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连接到由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562a及第二循环路径561b和562b形成的循环路径以便平滑地连续到其上。此外,在形成循环路径的、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及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的两个端部与引入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应当理解,间隙形成在形成循环路径的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及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的两个端部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
当三角架轴部分22沿滚道凹槽11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时,布置在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侧中的滚子单元530也往复运动。在滚子单元530的往复运动中,当滚子单元530位于外圈10的最内部侧的位置时,中间轴最靠近滚子单元530的保持架560。这里,当保持架560在指定接头角度下与中间轴干涉时,恰好在干涉出现之前的角度是外圈10和中间轴可获得的最大接头角度。
这里,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与外圈10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相同)在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上以突出形状最弯曲。因此,如图26中所示,由于滚子单元530的在外圈10的开口侧的端部比通常位置向外圈10的内部侧更多移动,因此中间轴可以获得更大角度。此外,保持架560的弯曲形状形成为圆弧凹入形状,当中间轴相对于外圈10的旋转轴线弯曲时,该圆弧凹入形状与靠近保持架560的中间轴的外周表面对应。由于这些情况,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即,为了减小滚子单元530的在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不缩短用来传动动力的块,不加大外圈10的外径,并且可维持用来充分传动动力的功能,且可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
在上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架560的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具有半圆弧形状。然而,保持架不限于这种形状并且可具有下述形状。将通过参考图27描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的保持架660。图27是作为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的保持架660的平面图。
如图27中示出的,保持架660包括形成滚动元件50的循环路径的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61和662以及一对连接部分563和564。由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661和662形成的保持架660的第四循环路径661d和662d构造成沿靠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更具体地,当从保持架660的轴向方向看第四循环路径时,第四循环路径661d和662d形成有大体上W形的曲线,如图27中所示。第一到第三循环路径561a到561c和562a到562c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相同。也就是说,保持架660总体上形成为关于三角架轴部分22的对称形状。
另外,中间构件40不由分离的构件形成以便形成为一对,并且可形成为整体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结构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即,作为整体构件的中间构件40布置成覆盖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表面,并且保持架660布置在中间构件外部。因此,三角架轴部分22和作为整体构件的中间构件40可以滑动。
以这种方式,当保持架660形成为对称形状时,在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与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之间大体上不存在差异。因此,当附接等速度接头501时,不需要考虑包括保持架660的滚子单元30插入到外圈10的滚道凹槽11中的方向,从而能够防止错误附接。
此外,由于中间构件40可中断到动力传动的背表面侧的动力传动操作,因此优选地使用由分离的构件形成的一对中间构件,然而,当中间构件不由分离的构件形成,而是由整体构件形成时,也实现了本发明的效果。
<第七示例性实施例>
将通过参考图28到图31描述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部分对应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滚子单元530和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滚子单元730主要在三点上彼此不同。第一点在于,滚动元件50从针改变到球状构件。第二点在于,保持架560的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中的以突出形状的弯曲部分的弯曲方向从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改变到沿外圈的径向方的向外方向。第三点在于,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与第四循环路径561d和562d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一循环路径561a和562a及第二循环路径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小。
根据第一点的改变,外圈110的滚道凹槽111的侧表面的形状、一对中间构件140的外表面的构造和用来支撑滚动元件150的保持架160的部分的形状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501的那些不同。
与滚动元件是针的情况类似,保持架760具有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如图30和图31中示出的。虽然形成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5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561和562分别构造成U形形状,但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7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761和762布置成沿图28中的竖直方向对置并且设置有圆弧凹入凹槽以便支撑球状滚动元件150。
第三循环路径761c将第一循环路径761a和第二循环路径761b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并且形成有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弯曲形状。更具体地,当从侧表面(在沿横向方向设定第一循环路径761a的情况下,沿与保持架760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看保持架760时,第三循环路径761c在作为支撑点的上述一端上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倾斜。第三循环路径761c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在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最弯曲。此外,循环路径形成构件762的第三循环路径762c形成有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弯曲形状,使得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与其对置的循环路径的宽度是固定的。
现在,下面将描述上述等速度接头701的操作。在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中,循环路径形成为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弯曲,这与滚动元件150是针的情况不同。因此,当从动力传动块排出滚动元件150时,滚动元件循环以便朝向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靠近滚道凹槽111的底表面。然而,在滚动元件通过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之后,滚动元件循环以进入动力传动块的背表面侧。此外,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及第四循环路径761d和762d中的开口部分被设定成比第一循环路径761a和762a及第二循环路径761b和762b中的开口部分窄。
如上所述,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701中,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最弯曲。此外,保持架760的弯曲形状形成为圆弧凹入形状,当中间轴相对于外圈110的旋转轴线弯曲时,该圆弧凹入形状与靠近保持架760的中间轴的外周表面对应。由于这些情况,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即,为了减小滚子单元730的在外圈1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不缩短用来传动动力的块,不加大外圈110的外径,并且可维持用来充分传动动力的功能,且可增大最大接头角度。
此外,作为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其刚性高且其循环性质优秀。此外,具有较少数量加工过程的球状构件相对容易被生产并且等速度接头701的附接可以被简化。
此外,由于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及第四循环路径761d和762d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被设定成窄的,因此即使在滚动元件150中产生大的惯性力时,也可以防止滚动元件150从保持架760落出。此外,由于第一循环路径761a和762a、第二循环路径761b和762b、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以及第四循环路径761d和762d在全部周界上在外周侧中具有开口部分,因此在附接等速度接头701的状态下,可以在视觉上识别滚动元件150的状态并且可以确定地允许润滑剂附着到滚动元件150以确保滚动元件150的良好润滑。
当保持架760形成为关于三角架轴部分22的对称形状时,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与第四循环路径761d和762d之间大体上不存在差异。因此,当附接等速度接头701时,不需要考虑包括保持架760的滚子单元730插入到外圈110的滚道凹槽111中的方向,从而能够防止错误附接。
<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
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701中,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沿外圈110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弯曲。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循环路径561c和562c沿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以突出形状弯曲。因此,作为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可以沿外圈110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弯曲且沿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以突出形状弯曲。
<第八示例性实施例>
将通过参考图32和图33描述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图30是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801的附接状态中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33是保持架860的透视图。
如图32中所示,等速度接头801包括作为基础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501的结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760的第三循环路径761c和762c及第四循环路径761d和762d不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以突出形状弯曲,也不沿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以突出形状弯曲。现在,下面将仅仅描述不同点。
滚子单元830包括中间构件140、多个滚动元件150和保持架860。如图32和图33中所示,保持架860由第一循环路径861a和862a、第二循环路径861b和862b、第三循环路径861c和862c以及第四循环路径861d和862d构造成椭圆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并且不具有沿外圈的径向方向向外或沿朝向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突出的弯曲部分。此外,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760类似地,第三循环路径861c和862c及第四循环路径861d和862d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一循环路径861a和862a及第二循环路径861b和862b中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窄。此外,保持架860关于三角架轴部分22对称地形成。
在如上述构造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801中,由于第一循环路径861a和862a、第二循环路径861b和862b、第三循环路径861c和862c以及第四循环路径861d和862d在全部周界上在外周侧中具有开口部分,因此在附接等速度接头801的状态下,可以在视觉上识别滚动元件150的状态并且可以确定地允许润滑剂附着到滚动元件150以确保滚动元件150的良好润滑。此外,即使设置有开口部分,开口部分的宽度也被适当设定,从而滚动元件150可以被确定地防止从保持架860落下。此外,由于保持架860形成为关于三角架轴部分的对称形状,因此在等速度接头801的附接期间,不需要考虑包括保持架860的滚子单元830插入到外圈110的滚道凹槽111中的方向,从而能够防止错误附接。
<第九示例性实施例>
将通过参考图34到图39描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901。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部分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并且将省略其说明。图34是滚子单元930的透视图。图35(a)是滚子单元930的平面图,图35(b)是沿线A-A截取的滚子单元93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35(c)是沿线B-B截取的滚子单元930的局部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图36是一对中间构件940的一个透视图。图37(a)是中间构件940的正视图,图37(b)是中间构件940的侧视图,并且图37(c)是从方向C看的中间构件940的视图。图38是保持架960的透视图。图39(a)是保持架960的平面图,图39(b)是沿线D-D截取的保持架960的剖视图(短轴线侧的剖视图),并且图39(c)是沿线E-E截取的保持架960的剖视图(包括长轴线侧的部分截面的图)。
中间构件940的外部形状大体上构造成矩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此外,当中间构件940看作整体时,与圆形孔对应的部分形成在中间构件940的中心。圆形孔的中心X1位于从中间构件940中的在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W2的中央部分X2朝向外圈10的开口侧移位W1的位置处。圆形孔的中心X1是0度的接头角度的位置下的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三角架轴线)的位置。此外,圆形孔的中心X1位于下述中间构件940a和940b中的沿外圈10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W5的中央部分。此外,宽度W2的中央部分X2与下述动力传动表面942中的沿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宽度W3的中央部分重合并且与下述保持架960中的沿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的宽度W4的中央部分重合。
中间构件940包括一对构件940a和940b。一对中间构件940a和940b由分离的构件形成,以便具有关于经过三角架轴线和中间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的对称形状并且分别独立。所述一对中间构件940a和940b如图2中示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被布置,以便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的两侧夹着三角架轴部分22。即,两个中间构件940a和940b都布置成沿动力传动方向(外圈的旋转轴线上或中间轴的旋转轴线上的方向)从两侧夹着三角架轴部分22。所述一对中间构件940a和940b设置成相对于三角架轴部分22沿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摆动并且沿外圈10的周向方向摆动。
将通过参考图36和图37(a)到37(c)描述中间构件940a和940b中的每一个中间构件的详细形状。中间构件940a和940b中的每一个中间构件的表面包括三角架接触表面941、动力传动表面942和轴向端面944和945。这里,当所述一对中间构件940a和940b看作一体时,三角架接触表面941形成内表面,并且动力传动表面42和轴向端面944和945形成外表面。
三角架接触表面941形成为部分球状凹入形状以与三角架轴部分22接触,以便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且沿外圈10的周向方向摆动。图37(b)中的三角架接触表面941的竖直宽度(中间构件940中的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的宽度)是W5。三角架接触表面941中的球状表面的中心位于图37(a)中示出的三角架接触表面941的横向宽度(中间构件940的厚度)的中心并且从图37(b)中示出的竖直宽度(中间构件940中的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的宽度)的中心向下移位。即,三角架接触表面941中的球状表面的中心位于图37(b)中的X1上。该X1与0度的接头角度下的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X1重合,如图35中描述的。
动力传动表面942布置在三角架接触表面941的背表面侧中,即布置在图37(b)中的右侧。动力传动表面942形成为平面的且矩形的形状。中间构件940a和940b分别布置成使得动力传动表面942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平行。也就是说,在外圈10的旋转轴线与中间轴的旋转轴线重合(0度的接头角度)的位置下,动力传动表面942与经过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和中间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平行。此外,动力传动表面942位于图37(b)中示出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并且具有图37(b)中示出的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竖直宽度W2的大约2/3的宽度。也就是说,动力传动表面942位于三角架接触表面941的最深部分的背表面侧中。图37(b)的动力传动表面942中的竖直宽度W3中的中心位于图37(b)中的X2上。即,X2从三角架接触表面41中的球状表面的中心X1移位W1。此外,动力传动表面942具有动力传动表面可以与多个滚动元件50(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3到4个滚动元件)接触的范围。
轴向端面944和945是位于图37(b)中的上和下部分中的两端的部分。轴向端面944和945都形成有与动力传动表面942垂直的平面。即,轴向端面944和945形成有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垂直的平面。轴向端面944和945之间的间隙是W2。也就是说,该间隙与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纵向宽度对应。轴向端面944和945的间隙W2的中央部分位于图37(b)中的X2上。
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包括对置的直线部分961a和961b以及用来将直线部分961a和961b连接的半圆弧形弯曲部分961c和961d。此外,与上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类似地,另一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2包括直线部分962a和962b以及弯曲部分962c和962d。
图39(a)中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和962中的竖直宽度(保持架960中的沿外圈10的轴向方向的宽度)是W4。宽度W4的中心部分位于图39(b)中示出的X2上。
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分别将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和962的弯曲部分961c和961d、962c和962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图39(a)中的上和下端部)连接在一起。即,如图39(c)中所示,除了连接部分63和64之外,所述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和962之间的部分开口。
连接部分63和64构造成朝向保持架960的外部开口的U形形状。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保持架960的内侧)形成为平坦的。所述一对连接部分963和9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设置成彼此平行且对置。所述一对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之间的间隙大体上与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轴向端面944和945之间的距离一致。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开口侧底表面(保持架960的外侧)形成为平坦的且和U形形状的与开口侧相反的底表面平行。
此外,连接部分63和64的U形形状的开口侧的端部的一个分别连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的弯曲部分961c和961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所述端部的另一个分别连接到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2的弯曲部分962c和962d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
此外,一对循环路径形成构件961和962的弯曲部分961c和961d、962c和962d的两个端部布置成限定形成在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动力传动表面942的两个端部上的引入表面。即,由弯曲部分961c和961d、962c和962d的两个端部形成的循环路径形成当滚动元件50在引入表面上移动时的循环路径。循环路径连接到由直线部分961a、961b、962a和962b形成的循环路径以便平滑地连续到其上。此外,在形成循环路径的弯曲部分961c、961d、962c和962d的两个端部与引入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应当理解,间隙形成在形成循环路径的弯曲部分961c、961d、962c和962d的两个端部与滚道凹槽11的侧表面之间。
现在,将通过参考图40描述上述等速度接头901的操作。图40是侧视图,示出附接的等速度接头901中具有接头角度且为了简单说明的目的而移除外圈10的状态。在图40中,左侧示出外圈10的开口侧,并且右侧示出外圈10的内部侧。
当三角架轴部分22沿滚道凹槽11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时,布置在三角架轴部分22的外周侧中的滚子单元930也往复运动。在滚子单元930的往复运动中,当滚子单元930如图40中所示位于外圈10的最内部侧的位置时,中间轴最靠近滚子单元930的保持架960。这里,当保持架960在指定接头角度下与中间轴干涉时,恰好在干涉出现之前的角度是外圈10和中间轴可获得的最大接头角度。
这里,一对中间构件940的与圆形孔对应的部分的中心X1从滚子单元930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6、保持架960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4、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2以及动力传动表面942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3的中央部分X2向外圈10的开口侧移位W1。因此,滚子单元930定位成从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X1向外圈10的内部侧整体移位W1。因此,如图40中所示,由于位于滚子单元30的最外侧中的保持架960移动到外圈10的内部侧,因此中间轴可以呈现更大角度。
<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
在上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一对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三角架接触表面941具有球状凹入形状。以其它方式,一对中间构件940a和940b的三角架接触表面941可形成为圆柱形表面。另外,中间构件940不由分离的构件形成以便具有一对,而是可整体地形成。即,整体形成的中间构件940布置成覆盖三角架轴部分22,并且保持架960布置在中间构件外部。因此,与三角架轴部分22一体地形成的中间构件可以滑动。
在这种结构中,三角架轴部分22可具有相对于滚子单元930加大的三角架轴部分22可滑动的范围。即使施加接头角度以增大三角架轴部分22滑动的量,也可以保持上述效果且同时可以传动动力。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用可抑制滚动元件50与作为整体构件的中间构件之间的滑动的结构。此外,当中间构件整体地形成时,等速度接头在其生产率或简单附接方面是优秀的。然而,当中间构件940由一对独立的构件形成时,可以减小引起的推力的产生。即,为了减小滚子单元930的在外圈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确保动力传动表面的足够尺寸而不缩短用来传动动力的块和加大外圈10的外径。
<第十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将通过参考图41到图42描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01。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部分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并且将省略其说明。图41是从三角架轴线的方向看的不包括外圈的等速度接头1001的视图。
如图41和图42中所示,等速度接头1001包括外圈110、三角架20和滚子单元1030。这里,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01主要不同在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901的滚动元件150从针改变到球状构件。据此,外圈110的滚道凹槽111的侧表面的形状和一对中间构件1040的外表面的构造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901的那些不同。由于三角架20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三角架20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详细说明。下面将仅仅描述不同点。
中间构件1040包括一对中间构件1040a和1040b。如图41中所示,一对中间构件1040a和1040b的动力传动表面1042具有凹入的凹槽,该凹入的凹槽形成为限定作为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的球状表面。动力传动表面1042的其它结构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那些相同。此外,为了通过作为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确保足够的动力传动,图42中的动力传动表面1042的竖直宽度W3比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动力传动表面的竖直宽度大。
与滚动元件是针的情况类似,保持架1060具有环形形状以作为总体形状。虽然形成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10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1061和1062分别构造成U形形状,但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1060的循环路径形成构件1061和1062布置成沿图41中的竖直方向对置并且设置有圆弧形凹入凹槽以便支撑球状滚动元件150。此外,随着宽度W3的增大,保持架1060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4也比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的宽度大。
在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架1060中,对动力传动没有贡献的、外圈的开口侧的弯曲部分1061c和1062c及外圈的内部侧的弯曲部分1061d和1062d不设置有开口部分,以便更确定地保持且循环滚动元件150。因此,在第十示例性实施例中,图42中的滚子单元1030中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竖直宽度W6等于W4。
现在,将通过参考图43描述上述等速度接头1001的操作。图43是侧视图,示出附接的等速度接头1001中具有接头角度且为了简单说明的目的而移除外圈110的状态。在图43中,左侧示出外圈110的开口侧,并且右侧示出外圈110的内部侧。
在等速度接头1001中,与滚动元件150是针的情况不同,滚动元件150的球状表面分别邻接在中间构件1040a和1040b的圆弧凹入凹槽上,并且滚动元件150在中间构件1040a和1040b的外周上循环以传动动力。
此外,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在动力传动期间,滚子单元1030沿滚道凹槽111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在滚子单元1030的往复运动中,当滚子单元1030如图43中所示位于外圈110的最内部侧的位置时,中间轴最靠近滚子单元1030的保持架1060。这里,当保持架1060在指定接头角度下与中间轴干涉时,恰好在干涉出现之前的角度是外圈110和中间轴可获得的最大接头角度。
这里,一对中间构件1040的与圆形孔对应的部分的中心X1从滚子单元1030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6、保持架1060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4、中间构件1040a和1040b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2以及动力传动表面1042的沿外圈的轴向方向的宽度W3的中心部分X2向外圈110的开口侧移位W1。因此,滚子单元1030定位成从三角架轴部分22的中心轴线X1向外圈110的内部侧整体移位W1。
因此,如图43中所示,由于位于滚子单元1030的最外侧中的保持架1060移动到外圈110的内部侧,因此中间轴可以呈现更大角度。即,确保动力传动表面的足够尺寸而不缩短用来传动动力的块和加大外圈110的外径,从而减小滚子单元1030的在外圈1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
此外,作为球状构件的滚动元件150其刚性高且其循环性质优秀。此外,具有较少数量加工过程的球状构件相对容易被生产并且等速度接头1001的附接可以被简化。
<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下面将通过参考图44描述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101。图44是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101的一部分的径向剖视图。如图44中所示,等速度接头1101包括外圈110、三角架20和滚子单元1130。这里,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101不同之处在于,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等速度接头1001的滚动元件150从球状构件改变到桶形滚子。下面将仅仅描述不同点。
即,滚子单元1130包括中间构件1140、多个滚动元件1150和保持架1160。滚动元件1150是桶形滚子,并且如在球状构件和针的情况下那样,多个滚动元件布置成在中间构件1140的外周上循环。桶形滚子是具有柱子形状的滚动元件,并且其中沿与柱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是圆形的,并且沿柱子的延伸方向截取的截面中的与外周表面对应的部分具有圆弧突出形状。
根据这种结构,与第十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滚动元件150类似的,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并且柱子的在与柱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比球状构件的宽度更多地减小。结果,等速度接头1101的整个部分可以制成紧凑的。
应当理解,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多样的改变。通过参考具体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或预期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或变型。
本发明基于2008年6月24日提交的三个日本专利申请(申请号No.2008-164967、申请号No.2008-164978、申请号No.2008-165016),并且这些申请的内容并入这里以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引起的推力的产生由构件从滚道凹槽的滑动导致,该构件邻接在外圈的滚道凹槽上。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增大最大接头角度而不加大外圈的外径。
Claims (4)
1.一种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包括:
管状形状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三个滚道凹槽,所述三个滚道凹槽形成在内周表面上且在所述外圈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
三角架,所述三角架包括凸台部分和三个三角架轴部分,所述凸台部分连接到轴,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设置成竖立以便从所述凸台部分的外周表面在所述凸台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所述三个三角架轴部分分别插入到所述滚道凹槽中;
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的外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摆动,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具有动力传动表面,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位于两个侧表面上且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侧表面对置;
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个滚动元件设置在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之间,以便沿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滚动;和
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支撑所述滚动元件,使得所述滚动元件在所述中间构件的外周上循环,
其中所述保持架包括:
第一循环路径,所述第一循环路径位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中的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中的一个侧表面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循环路径支撑所述滚动元件;
第二循环路径,所述第二循环路径位于所述动力传动表面中的另一个动力传动表面与所述滚道凹槽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滚道凹槽的所述侧表面中的另一个侧表面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循环路径支撑所述滚动元件;
第三循环路径,所述第三循环路径连接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位于所述外圈的开口侧中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形成为至少在所述外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弯曲以便具有突出形状;和
第四循环路径,所述第四循环路径连接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位于所述外圈的内部侧中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其中所述第三循环路径中的所述外圈的沿周向方向的中央部分至少在所述外圈的所述径向向外方向和朝向所述三角架轴部分的所述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最弯曲,以便具有所述突出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其中所述第一循环路径、所述第二循环路径、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和所述第四循环路径在所述保持架的外周侧中在整个长度上具有开口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和所述第四循环路径的所述开口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循环路径和所述第二循环路径的所述开口部分的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其中所述第三循环路径和所述第四循环路径形成为关于所述三角架轴部分中的所述对应的一个三角架轴部分对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64978A JP5240507B2 (ja) | 2008-06-24 | 2008-06-24 | 摺動式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JP2008165016A JP5176717B2 (ja) | 2008-06-24 | 2008-06-24 | 摺動式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JP2008164967A JP5240506B2 (ja) | 2008-06-24 | 2008-06-24 | 摺動式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JP2008-165016 | 2008-06-24 | ||
JP2008-164967 | 2008-06-24 | ||
JP2008-164978 | 2008-06-24 | ||
CN200980132142.0A CN102124243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32142.0A Division CN102124243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52925A CN103352925A (zh) | 2013-10-16 |
CN103352925B true CN103352925B (zh) | 2015-08-05 |
Family
ID=4144451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630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2926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CN20131026395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2927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CN20131026309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2925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CN20098013214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4243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630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2926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CN20131026395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2927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3214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4243B (zh) | 2008-06-24 | 2009-06-23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8540581B2 (zh) |
EP (4) | EP2299135B1 (zh) |
CN (4) | CN103352926B (zh) |
WO (1) | WO20091574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16329B2 (ja) | 2009-09-08 | 2013-10-16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摺動式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DE102010015133A1 (de) * | 2010-04-16 | 2011-10-20 | Volkswagen Ag | Tripodegelenk |
JP6995592B2 (ja) * | 2017-12-06 | 2022-0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DE102018100753A1 (de) * | 2018-01-15 | 2019-02-21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Lagereinheit sowie Gleichlaufgelenk mit der Lagereinheit |
CN108757757A (zh) * | 2018-07-27 | 2018-11-06 | 浙江德福精密驱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移动节结构 |
KR102361891B1 (ko) | 2021-03-10 | 2022-02-14 | 이래에이엠에스 주식회사 | 트라이포드 등속 조인트의 트랙 레이스의 제조 방법 |
KR102346518B1 (ko) | 2021-03-10 | 2022-01-03 | 이래에이엠에스 주식회사 | 트라이포드 등속 조인트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9670A (en) * | 1987-05-18 | 1988-03-08 | The Torrington Company | Roller bearing |
US4768990A (en) * | 1986-03-31 | 1988-09-0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tripot universal joint with bearing rollers |
JPH03144118A (ja) * | 1989-10-31 | 1991-06-19 | Ntn Corp | 等速ジョイント |
CN1191282A (zh) * | 1997-02-10 | 1998-08-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节 |
US6174239B1 (en) * | 1997-02-11 | 2001-01-16 | Gkn Automotive Ag | Tripod sliding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
CN1366150A (zh) * | 2001-01-19 | 2002-08-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接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528987A (en) * | 1940-05-11 | 1950-11-07 | Albett Charles Antony | Ball and roller bearing |
FR1442991A (fr) * | 1965-08-13 | 1966-06-17 | Schaeffler Ohg Industriewerk | Articulation en croix permettant le déplacement longitudinal des arbres adjacents |
JPS5940016A (ja) | 1982-08-31 | 1984-03-05 | Ntn Toyo Bearing Co Ltd | 等速自在継手 |
FR2628803A2 (fr) * | 1985-04-19 | 1989-09-22 | Glaenzer Spicer Sa | Joint homocinetique coulissant, notamment pour transmission laterale de vehicule |
FR2580751B1 (fr) * | 1985-04-19 | 1989-12-08 | Glaenzer Spicer Sa | Joint homocinetique coulissant, notamment pour transmission laterale de vehicule |
EP0244064B1 (en) * | 1986-03-31 | 1990-01-03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tripot universal joint |
FR2608236B1 (fr) * | 1986-12-16 | 1990-12-14 | Glaenzer Spicer Sa | Joint de transmission a amortissement des inversions de charg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s |
US4840600A (en) * | 1987-05-08 | 1989-06-20 | Ina Bearing Company, Inc. | Linear needle roller bearing |
DE4019956A1 (de) * | 1989-06-26 | 1991-01-10 | Gen Motors Corp | Antriebsanordnung fuer universalgelenk |
US5073144A (en) * | 1989-06-26 | 1991-12-17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Drive assembly for universal joint |
DE3936600C2 (de) * | 1989-11-03 | 1994-01-13 | Loehr & Bromkamp Gmbh | Tripodegelenk |
US5184978A (en) * | 1990-04-16 | 1993-02-09 | Gkn Automotive, Inc. | Telescopic triplan universal joint |
US5169239A (en) * | 1991-10-15 | 1992-12-08 | Gkn Automotive, Inc. | Roller bearing and case assembly |
US5277660A (en) * | 1992-02-04 | 1994-01-11 | Gkn Automotive, Inc. | Tripod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with chain linked rollers |
DE69931735T8 (de) * | 1998-12-08 | 2007-10-25 | Honda Giken Kogyo K.K. | Homokinetisches Kreuzgelenk und Verfahren zur seiner Herstellung |
JP2000256694A (ja) * | 1999-03-11 | 2000-09-19 | Ntn Corp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自在継手および当該継手用グリース |
JP4827291B2 (ja) | 2000-10-16 | 2011-11-30 | ジーエム・グローバル・テクノロジー・オペレーション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AU2002233208A1 (en) * | 2000-12-02 | 2002-06-11 | Ina-Schaeffler Kg | Prismatic joint |
EP1286072B1 (de) * | 2001-08-23 | 2005-04-27 | DaimlerChrysler AG | Tripodegelenk |
JP2003065350A (ja) | 2001-08-28 | 2003-03-05 | Ntn Corp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自在継手 |
JP4361351B2 (ja) * | 2003-11-14 | 2009-11-11 | Ntn株式会社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自在継手 |
JP2006162056A (ja) | 2004-11-11 | 2006-06-22 | Jtekt Corp | 等速ジョイント |
CN101809305A (zh) * | 2007-09-28 | 2010-08-18 | Ntn株式会社 | 滑动式等速万向接头 |
JP5376239B2 (ja) * | 2008-12-19 | 2013-12-25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摺動式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
2009
- 2009-06-23 EP EP09770158.5A patent/EP229913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6-23 EP EP13002280.9A patent/EP262380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6-23 WO PCT/JP2009/061411 patent/WO20091574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23 CN CN201310263095.1A patent/CN10335292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23 CN CN201310263957.0A patent/CN10335292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23 EP EP13002278.3A patent/EP262380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6-23 CN CN201310263091.3A patent/CN1033529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23 US US12/737,243 patent/US85405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23 CN CN200980132142.0A patent/CN1021242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23 EP EP13002279.1A patent/EP262380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
- 2012-06-13 US US13/495,997 patent/US84544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6-14 US US13/523,181 patent/US855092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14 US US13/523,202 patent/US837686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7-08 US US13/937,034 patent/US872789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68990A (en) * | 1986-03-31 | 1988-09-0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tripot universal joint with bearing rollers |
US4729670A (en) * | 1987-05-18 | 1988-03-08 | The Torrington Company | Roller bearing |
JPH03144118A (ja) * | 1989-10-31 | 1991-06-19 | Ntn Corp | 等速ジョイント |
CN1191282A (zh) * | 1997-02-10 | 1998-08-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节 |
US6174239B1 (en) * | 1997-02-11 | 2001-01-16 | Gkn Automotive Ag | Tripod sliding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
CN1366150A (zh) * | 2001-01-19 | 2002-08-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等速万向接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50924B2 (en) | 2013-10-08 |
CN103352927A (zh) | 2013-10-16 |
CN103352925A (zh) | 2013-10-16 |
CN102124243B (zh) | 2014-06-25 |
CN103352926A (zh) | 2013-10-16 |
US20120264526A1 (en) | 2012-10-18 |
US20130296063A1 (en) | 2013-11-07 |
EP2299135A4 (en) | 2012-11-14 |
US8376867B2 (en) | 2013-02-19 |
US8454448B2 (en) | 2013-06-04 |
EP2299135B1 (en) | 2016-03-30 |
EP2299135A1 (en) | 2011-03-23 |
CN102124243A (zh) | 2011-07-13 |
WO2009157448A1 (ja) | 2009-12-30 |
US20120258807A1 (en) | 2012-10-11 |
EP2623807A1 (en) | 2013-08-07 |
US20110092298A1 (en) | 2011-04-21 |
US8727895B2 (en) | 2014-05-20 |
EP2623809B1 (en) | 2016-05-18 |
US20120270666A1 (en) | 2012-10-25 |
US8540581B2 (en) | 2013-09-24 |
EP2623807B1 (en) | 2014-11-19 |
EP2623808A1 (en) | 2013-08-07 |
EP2623809A1 (en) | 2013-08-07 |
CN103352926B (zh) | 2015-07-22 |
EP2623808B1 (en) | 2014-05-14 |
CN103352927B (zh) | 2015-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52925B (zh) | 滑动式三角架等速度接头 | |
US7682253B2 (en) | Tripo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 |
KR20020084104A (ko) | 삼각 등속 조인트 | |
US8535167B2 (en) |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of tripod type | |
JP2004517289A (ja) | 等速ジョイントおよびその機械伝達部材 | |
JP2001295855A (ja) | 等速自在継手 | |
JP2002323060A (ja) | 等速自在継手 | |
EP1489323A2 (en) |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US6602142B2 (en) |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 |
KR20070025956A (ko) | 트라이포드형 등속 유니버셜 조인트 | |
KR19990006473A (ko) | 트리포드형 등속 조인트 | |
JP2001027257A (ja)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
WO2024127952A1 (ja)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自在継手 | |
JPH10213149A (ja) |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