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154B - 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8154B
CN103348154B CN201280008214.2A CN201280008214A CN103348154B CN 103348154 B CN103348154 B CN 103348154B CN 201280008214 A CN201280008214 A CN 201280008214A CN 103348154 B CN103348154 B CN 1033481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bearing
clutch
clutch device
pressing plat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82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8154A (zh
Inventor
冨田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48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8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1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07Double clutch with torque input plate in-between the two clutches, i.e. having a central input pl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69Hydraul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with two clutch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84Mechan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with two clutch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1及第2压板(39、49)、第1及第2杆部件(70、80)、第1及第2分离轴承(71、81)、第1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5、6)、定位结构(8)。定位结构(8)在离开第1及第2输入轴(91、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及第2分离轴承(71、81),以便能够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确保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提出了一种在确保手动变速(MT)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操作离合器的自动变速器(AMT)(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该类型的离合器装置被称之为双离合器装置,通过两根轴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在这里,为了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每个轴,有必要分别向与两根轴相连的第1离合器及第2离合器赋予按压力。该按压力是通过配置在变速箱轴套中的分离轴承赋予。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法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85977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已有的双离合器装置中,分离轴承配置于设置在变速箱上的轴套中。而且,在该轴套中,分离轴承朝向离合器赋予按压力的方向的移动被导引。但是,将分离轴承配置在变速箱侧,且将变速箱安装于离合器装置时,分离轴承的旋转中心有可能从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旋转中心偏离。因此,已有的结构中,有必要预备调节分离轴承的旋转中心所需的调芯结构,并通过该调芯结构调节上述偏离。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包括输入旋转体、第1及第2压板、第1及第2杆部件、第1及第2分离轴承、第1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和定位结构。第1压板配置成相对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2压板配置成相对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1杆部件是用于向第1压板传递按压力的部件。第2杆部件是用于向第2压板传递按压力的部件。第1分离轴承是能够按压第1杆部件的部件。第2分离轴承是能够按压第2杆部件的部件。第1离合器盘组件,通过第1压板的按压力向第1输入轴传递动力。第2离合器组件,通过第2压板的按压力向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定位结构在离开第1及第2输入轴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定位第1及第2分离轴承。
该离合器装置中,例如,使车辆以奇数档出发时,第1杆部件被第1分离轴承按压。根据该构成,第1压板与输入旋转体相抵接,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盘组件从输入旋转体向第1输入轴传递。另一方面,使车辆以偶数档出发时,第2杆部件被第2分离轴承按压。根据该构成,第2压板与输入旋转体相抵接,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盘组件从输入旋转体向第2输入轴传递。
这种离合器装置中,由于在离开第1及第2输入轴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定位第1及第2分离轴承,因此,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即、能够将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控制在离合器装置持有的误差范围内。而且,由于不需要调芯结构或配置调芯结构所需的空间,能够同时实现降低成本及节省空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结构具有定位部件。定位部件是在半径方向上定位第1分离轴承所需的部件,设置在输入旋转体上。
此时,第1分离轴承在半径方向上被设置在输入旋转体上的定位部件定位。根据该构成,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第1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二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2分离轴承在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相对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
此时,第2分离轴承在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被第1分离轴承支撑。换句话说,第2分离轴承经由第1分离轴承被设置在输入旋转体上的定位部件支撑。根据该构成,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第2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三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结构具有接合部件。接合部件被固定在第2分离轴承的外周侧。接合部件与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相接合,且相对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
此时,第2分离轴承在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经由接合部件被第1分离轴承支撑。根据该构成,即使第2分离轴承与第1分离轴承分离,通过接合部件在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能够准确地支撑第2分离轴承。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部件具有限制第1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第1限制部。
此时,通过定位部件的第1限制部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的移动。即、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从离合器装置脱落。根据该构成,能够将离合器装置模块化。而且,通过离合器装置的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五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1限制部具有限制第1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限制部件、配置在限制部件与第1分离轴承之间,且用于调节第1杆部件姿势的调节部件。
此时,通过限制部件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而且,通过配置在限制部件与第1分离轴承之间的调节部件,能够调节第1杆部件的姿势。还有,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从离合器装置的外侧组装第1分离轴承。而且,由于能够将离合器装置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结构还具有限制第2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第2限制部。
此时,通过定位结构的第2限制部,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即、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从离合器装置脱落。根据该构成,能够将离合器装置模块化。而且,通过离合器装置的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
本发明第八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七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2限制部具有设置在第2分离轴承上的第1延长部、设置在定位部件上的第2延长部。第2轴承中,第1延长部是在定位部与第2杆部之间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延长部是从定位部件向第2杆部件延伸的部分,与第1延长部相抵接。
此时,通过使第2分离轴承的第1延长部与定位部件的第2延长部相抵接,能够通过定位部件限制第2分离轴承从离合器装置脱落。而且,由于第1延长部及第2延长部是利用定位部件与第2杆部件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第1延长部及第2延长部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的脱落。还有,由于能够将离合器装置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
本发明第九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七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结构还具有接合部件。接合部件被固定在第2分离轴承的外周侧。而且,接合部件与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相接合,且相对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第2限制部,具有突出部。突出部在第1分离轴承与第2杆部件之间,被设置在接合部件的外周侧。
此时,通过被设置在接合部件上的突出部与第1分离轴承相抵接,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从离合器装置脱落。而且,由于突出部是利用第1分离轴承与第2杆部件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突出部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的脱落。还有,由于能够将离合器装置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
本发明第十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七方面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第2限制部具有设置在第2分离轴承上的第4延长部。第2分离轴承中,第4延长部是在第1分离轴承与第2杆部件之间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
此时,通过第2限制部的第4延长部与第1分离轴承相抵接,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而且,由于第4延长部是利用第1分离轴承与第2杆部件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第4延长部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的脱落。还有,由于能够将离合器装置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在第二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定位部件还具有维持第2杆部件的姿势所需的第3延长部。第3延长部是向第2杆部件延伸的部分,与第2杆部件相抵接。
此时,通过使第3延长部与第2杆部件相抵接,维持第2杆部件的姿势。即、通过第3延长部能够调节第2杆部件的姿势。而且,由于第3延长部是利用定位部件与第2杆部件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第3延长部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调节第2杆部件的姿势。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由于在离开第1及第2输入轴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定位第1及第2分离轴承,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分离轴承的位置精度。而且,由于不需要调芯结构或配置调芯结构所需的空间,能够同时实现降低成本及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第1实施例);
图2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第2实施例);
图3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第3实施例);
图4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第4实施例);
图5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第5实施例);
图6为第1限制部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离合器装置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离合器装置1,其包括离合器盖2(定位部件)、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组件37、第2压板组件47、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定位结构8。由输入旋转体10(更具体而言为第1飞轮3)、第1压板39、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驱动机构7的第1驱动机构7A构成第1离合器C1。由输入旋转体10(更具体而言为第2飞轮4)、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为正常开放型离合器。第1档、第3档及第5档时,第1离合器C1传递动力,第2档及第4档时,第2离合器C2传递动力。
另外,在这里,正常开放型离合器定义为没有从驱动器赋予驱动力的状态下,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不传递所需动力的离合器。所需动力是指驱动车辆所需的动力,不包含不踩踏加速踏板使车辆微速前进程度的动力(例如,蠕动动力)。
而且,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图1~图6中,离合器装置1的右侧及离合器装置1的左侧分别配置有发动机与变速箱。因此,图1~图6中,发动机侧为右侧,变速箱侧为左侧。
<离合器盖>
离合器盖2为大致呈碟状的板部件,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例如第2飞轮4上。具体而言,离合器盖2具有环状的离合器盖主体2a、形成于离合器盖主体2a外周侧上的安装部2b、形成于离合器盖主体2a内周侧上的支撑部2c。离合器盖2在安装部2b,被固定在第2飞轮4的外周部,例如第2圆板部43的外周部上。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成圆筒状,朝轴向变速箱侧延伸。后述的第1分离轴承71(第1分离轴承)安装在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上。
<输入旋转体>
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经由柔性板(图中未示出)或减振器(图中未示出)与曲轴(图中未示出)相连。输入旋转体10以旋转轴X为中心进行旋转。输入旋转体10主要具有第1飞轮3、第2飞轮4。
第1飞轮3具有环状的第1圆板部33。第1飞轮3被固定在第2飞轮4上,且与第2飞轮4一体旋转。第2飞轮4具有环状的第2圆板部43。第2圆板部43与第1圆板部33,在轴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第2飞轮4被固定在第1飞轮3上,且与第1飞轮3一体旋转。第2飞轮4经由轴承34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轴承34被固定在第2飞轮4的内周部上。轴承34经由第2飞轮4也能够旋转地支撑第1飞轮3。而且,轴承34被固定在支撑部件35上。支撑部件35被固定在第2输入轴92上。具体而言,通过支撑部件35与第2飞轮4夹持轴承34。第2输入轴92上安装有卡环36,并通过该卡环36限制支撑部件35向发动机侧的移动。
<第1压板组件>
第1压板组件37具有第1压板39。第1压板39是用于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5压紧在第1飞轮3上的环状部件,配置在第1圆板部33与第2圆板部43的轴向之间。第1压板39配置成相对第1圆板部3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1压板39经由第1带板(图中未示出)与第1飞轮3相连。
<第2压板组件>
第2压板组件47具有第2压板49。第2压板49是用于将第2离合器盘组件6压紧在第2飞轮4上的环状部件,配置在第1圆板部33与第2圆板部43的轴向之间。第2压板49配置成相对第2圆板部4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2压板49经由第2带板(图中未示出)与第2飞轮4相连。
<第1离合器盘组件>
第1离合器盘组件5,通过第1压板39的按压力向第1输入轴91传递发动机的动力。第1离合器盘组件5是从输入旋转体10(更具体而言为第1飞轮3)向第1输入轴91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第1离合器盘组件5,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
第1离合器盘组件5具有第1摩擦部57与第1输入部件52。第1摩擦部57,配置在第1圆板部33与第1压板39的轴向之间。第1摩擦部57被设置成与第1圆板部33及第1压板39能够进行滑动。第1摩擦部57包含缓冲板(图中未示出)。因此,一旦第1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1压板39与第1圆板部33之间,缓冲板朝轴向压缩,缓冲力作用于第1压板39及第1圆板部33。第1输入部件52是从第1摩擦部5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1摩擦部57相连。第1输入部件52与第1输入轴91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
第2离合器盘组件6,通过第2压板49的按压力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发动机动力。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为从输入旋转体10(更具体而言为第2飞轮4)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6,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和第2输入部件62。第2摩擦部67,配置在第2圆板部43与第2压板49的轴向之间。第2摩擦部67被设置成与第2圆板部43及第2压板49能够进行滑动。第2摩擦部67包含缓冲板(图中未示出)。因此,一旦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第2圆板部43之间,缓冲板朝轴向压缩,缓冲力作用于第2压板49及第2圆板部43。第2输入部件62是从第2摩擦部6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2摩擦部67相连。第2输入部件62与第2输入轴92相连。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驱动机构7具有第1驱动机构7A及第2驱动机构7B。第1驱动机构7A,在第1离合器C1中切换动力传递的ON·OFF。第1驱动机构7A向第1压板3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1驱动机构7A由离合器盖2、第1膜片弹簧70(第1杆部件)、第1分离轴承71(第1分离轴承)、第1中间部件72构成。
第1膜片弹簧70预先已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以使其能够向第1离合器C1赋予弹力。具体而言,第1膜片弹簧70经由第1中间部件72被第1压板39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更具体而言,第1膜片弹簧70中,外周部配置在离合器盖2与安装在第1压板39上的第1中间部件72之间,被离合器盖2与第1中间部件72夹持。而且,第1膜片弹簧70中,内周部的变速箱侧与第1分离轴承71相抵接,且被支撑。根据该构成,第1膜片弹簧70经由第1中间部件72能够向第1压板39赋予轴向按压力。
第1分离轴承71能够按压第1膜片弹簧70,且能够朝轴向移动地被定位结构8(后述)支撑。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1拨叉F1支撑。更具体而言,第1按压部件88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1拨叉F1之间。经由该第1按压部件88,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被第1拨叉F1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1膜片弹簧70被第1分离轴承71的外圈压向轴向发动机侧。而且,一旦解除第1拨叉F1的按压,因第1膜片弹簧70的反作用力,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第1中间部件72安装在第1压板组件37上。没有通过第1分离轴承71向第1膜片弹簧70赋予驱动力时,第1中间部件72从第1膜片弹簧70向第1压板组件37传递第1膜片弹簧70的弹力。根据该构成,使其产生对第1压板39的轴向按压力,例如为朝轴向发动机侧的按压力。
第2驱动机构7B,在第2离合器C2中切换动力传递的ON·OFF。第2驱动机构7B向第2压板4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2驱动机构7B由第2飞轮4(更具体而言为第2圆板部43)、第2膜片弹簧80(第2杆部件)、第2分离轴承81(第2分离轴承)、第2中间部件82构成。
第2膜片弹簧80预先已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以使其能够向第2离合器C2赋予弹力。具体而言,第2膜片弹簧80经由第2中间部件82被第2压板49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更具体而言,第2膜片弹簧80中,外周部配置在第2飞轮4的第2圆板部43与安装在第2压板49上的第2中间部件82之间,被第2圆板部43与第1中间部件72夹持。而且,第2膜片弹簧80中,内周部的变速箱侧与第2分离轴承81相抵接,且被支撑。根据该构成,第2膜片弹簧80经由第2中间部件82能够向第2压板49赋予轴向按压力。
第2分离轴承81能够按压第2膜片弹簧80,且能够朝轴向移动地被定位结构8(后述)支撑。第2分离轴承81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而且,轴套90(接合部件)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分离轴承81之间。轴套90安装在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周。具体而言,轴套90被敛缝固定在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上。
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2膜片弹簧80被第2分离轴承81的内圈压向轴向发动机侧。而且,一旦解除第2拨叉的按压,因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在半径方向上形成弯曲,该弯曲部85a与第2膜片弹簧80的变速箱侧相抵接。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2拨叉F2支撑。更具体而言,第2按压部件89配置在第2分离轴承81与第2拨叉F2之间。经由该第2按压部件89,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而且,一旦解除第2拨叉F2的按压,因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第2中间部件82安装在第2压板组件37上。没有通过第2分离轴承81向第2膜片弹簧80赋予驱动力时,第2中间部件82从第2膜片弹簧80向第2压板组件37传递第2膜片弹簧80的弹力。根据该构成,使其产生对第2压板49的轴向按压力,例如为朝轴向变速箱侧的按压力。
<定位结构>
定位结构8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结构8由离合器盖2与轴套90构成。定位结构8中,经由离合器盖2将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在输入旋转体,例如,第2飞轮4上。
定位结构8中,离合器盖2是在半径方向上定位第1分离轴承71所需的部件。第1分离轴承71被成圆筒状的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支撑。具体而言,第1分离轴承71的外圈外周面,相对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第1分离轴承71外圈的轴向发动机侧与第1膜片弹簧70的变速箱侧相抵接。第1分离轴承内圈的轴向变速箱侧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1拨叉F1支撑。具体而言,第1分离轴承71内圈的轴向变速箱侧,经由第1按压部件88被第1拨叉F1支撑,且按压。
而且,定位机构8中,第2分离轴承81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相对第1分离轴承71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具体而言,被固定在第2分离轴承81外圈上的轴套90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经由该轴套90,第2分离轴承81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相对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
<该离合器装置的动作>
对离合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所表示的状态为没有通过驱动机构7向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赋予按压力的状态,在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中没有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该状态下,第1压板39保持在图1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第2压板49也保持在图1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
在这里,一旦动力从发动机输入至输入旋转体10,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及驱动机构7则一体旋转。
例如,车辆以第1档出发时,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侧切换为第1档,第1拨叉F1被第1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1分离轴承71经由第1按压部件88朝轴向发动机侧移动。于是,第1膜片弹簧70被第1分离轴承71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1压板39经由第1中间部件72朝轴向发动机侧移动。其结果,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1压板39与第1飞轮3(第1圆板部33)之间。于是,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盘组件5传递至输入轴91。通过这些动作,车辆以第1档开始行进。
从第1档向第2档变速时,首先,变速箱的第2输入轴92侧切换为第2档。变速箱为第2档的状态下,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1离合器C1解除的同时切换成连接状态。具体而言,赋予第1驱动机构7A的驱动力,例如赋予第1分离轴承71的驱动力得以解放。于是,第1驱动机构7A的状态返回至图1所表示的状态,经由第1离合器C1的动力传递被解除。
接下来,第2拨叉F2被第2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2分离轴承81经由第2按压部件89朝轴向发动机侧移动。于是,第2膜片弹簧80被第2分离轴承81压向轴向变速箱侧。于是,第2压板49经由第2中间部件82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其结果,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第2飞轮4(第2圆板部43)之间。于是,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盘组件6传递至第2输入轴92。通过这些动作,车辆以第2当开始行进。
从第2档向第3档变速时,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侧切换为第3档。变速箱为第3档的状态下,第1离合器C1几乎与第2离合器C2解除的同时切换成连接状态。具体而言,赋予第2驱动机构7B的驱动力,例如,赋予第2分离轴承81的驱动力得以解放。于是,第2驱动机构7B的状态返回至图1所表示的状态,经由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被解除。
如果总结上述内容,该离合器装置1中,以奇数档行走时,动力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奇数齿轮的第1输入轴91传递。而且,行走过程中从奇数档切换成偶数档时,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第1输入轴91的状态下,偶数齿轮被设定在第2输入轴92上。还有,一旦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1离合器C1解除的同时切换成连接状态,动力则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偶数齿轮的第2输入轴92传递。此外,行走过程中从偶数档切换成奇数档时,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第2输入轴92的状态下,奇数齿轮被设定在第1输入轴91上。而且,一旦第1离合器C1几乎与解除第2离合器C2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动力则从发动机向设定有奇数齿轮的第1输入轴91传递。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下面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的特征。如图1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中,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
具体而言,该离合器装置1中,第1分离轴承71在半径方向上被设置在输入旋转体10上的离合器盖2定位。而且,第2分离轴承81经由轴套90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被第1分离轴承71支撑。根据该构成,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的位置精度。即、能够将分离轴承71、81的位置精度控制在离合器装置1持有的误差范围内。而且,由于不需要调芯结构或配置调芯结构所需的空间,能够同时实现降低成本及节省空间。而且,即使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分离轴承81分离,通过轴套90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能够准确地支撑第2分离轴承81。
[第2实施例]
如图2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0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该离合器装置101,其包括离合器盖2、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定位结构8。
图2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101的结构,除离合器盖2、第2分离轴承81及定位结构8的部分外,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例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1相同。在这里,对与第1实施例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该实施例的说明中没有出现的符号,图2中省略。还有,在这里省略的说明,以上述实施例的表述为准。
<离合器盖>
离合器盖2为大致成碟状的板部件,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例如第2飞轮4上。离合器盖2还具有保持第2分离轴承81所需的保持部件2d(第2延长部)。保持部件2d是从离合器盖主体2a向第2膜片弹簧80延伸的部件。保持部件2d安装在离合器盖2上。具体而言,保持部件2d配置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保持部件2d的一端部安装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上,且保持部件2d的另一端部22d与后述的、被设置在第2分离轴承81内圈上的凸缘部85(第1延长部)相抵接。在这里,虽然所示保持部件2d与离合器盖2设置在不同部件时的例子,但保持部件2d与离合器盖2也可一体成形。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第2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7,除第2分离轴承81之外,与第1实施例的驱动机构7相同。因此,在这里,对第2分离轴承81之外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第2分离轴承81能够按压第2膜片弹簧80,且能够轴向移动地被定位结构8(后述)支撑。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2膜片弹簧80被第2分离轴承81的内圈压向轴向发动机侧。而且,一旦解除第2拨叉F2的按压,因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具体而言,第2分离轴承81上设置有凸缘部85。凸缘部85是从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朝半径方向弯曲,且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凸缘部85上形成有弯曲部85a。弯曲部85a是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朝半径方向弯曲而成的部分。凸缘部85配置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而且,凸缘部85,即、弯曲部85a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一旦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第2膜片弹簧80则被凸缘部85的弯曲部85a压向轴向发动机侧。
<定位结构>
定位结构8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定位结构8由离合器盖2与轴套90构成。定位结构8中,经由离合器盖2将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在输入旋转体10,例如,第2飞轮4上。
定位结构8还具有第1限制部18与第2限制部28。第1限制部18是用于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部件。第1限制部18设置在离合器盖2上。具体而言,第1限制部18设置在离合器盖2的圆筒状支撑部2c上。如图6所示,第1限制部具有卡环18a(限制部件)、垫片18b(调节部件)。卡环18a是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部件。卡环18a安装在形成于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面上的环状槽2f中。垫片18b是用于调节第1膜片弹簧70姿势的部件。垫片18b配置在卡环18a与第1分离轴承71之间。
第2限制部28是用于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第2限制部28具有设置在第2分离轴承81上的凸缘部85、设置在离合器盖2上的保持部件2d。如上所述,凸缘部85是从第2分离轴承81的内圈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配置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如上所述,保持部件2d是从离合器盖主体2a向第2膜片弹簧80延伸的部件,安装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上。保持部件2d的前端部22d(上述的另一端部)与凸缘部85,例如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相抵接。
在这里,通过使凸缘部85,即、弯曲部85a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且使保持部件2d的前端部22d与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相抵接,能够同时进行第2分离轴承81的防脱和维持第2膜片弹簧80姿势。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下面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01的特征。如图2所示,该离合器装置101中,通过离合器盖2的第1限制部18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卡环18a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而且,通过定位结构8的第2限制部28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使第2分离轴承81的凸缘部85与离合器盖2的保持部件2d相抵接,能够由离合器盖2限制从离合器装置101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限制从离合器装置101拔出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能够实现离合器装置101的模块化。而且,通过离合器装置101的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101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而且,由于第2分离轴承81的凸缘部85及离合器盖2的保持部件2d是利用离合器盖2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凸缘部85及保持部件2d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限制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而且,通过配置在卡环18a与第1分离轴承71之间的垫片18b能够调节第1膜片弹簧70的姿势。即、通过调节垫片18b的轴向长度,容易地调整第1膜片弹簧70的反作用力和第1离合器C1的切口磨损(具体而言,调整第1压板39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的间隔)。而且,通过采取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从离合器装置101的外侧安装第1分离轴承71。还有,通过使第2分离轴承81的凸缘部85与离合器盖2的保持部件2d相抵接,能够维持第2膜片弹簧80的姿势。即,通过调整保持部件2d的轴向长度,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和第2离合器C2的切口磨损(具体而言,调整第2压板49与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的间隔)。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在第2实施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例]
如图3所示,该离合器装置20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该离合器装置201,其包括离合器盖2、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定位结构8。
图3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201的结构,除离合器盖2、第2分离轴承81及定位结构8的部分外,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例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1相同。因此,在这里,对与第1实施例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该实施例的说明中没有出现的符号,图3中省略。还有,在这里省略的说明,以上述实施例的表述为准。
<离合器盖>
离合器盖2为大致成碟状的板部件,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例如第2飞轮4上。离合器盖2还具有杆止动器2e(第3延长部)。杆止动器2e是用于维持第2膜片弹簧80姿势的部件。杆止动器2e是从离合器主体2a向第2膜片弹簧80延伸的部分。杆止动器2e设置在离合器盖2上。具体而言,杆止动器2e配置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杆止动器2e的轴向前端部22e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在这里,所示杆止动器2e与离合器盖2为一体时的例子,但也可使杆止动器2e与离合器盖2形成于不同部件上,并将其安装在离合器盖2上。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第2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7,除第2分离轴承81之外,与第1实施例的驱动机构7相同。因此,在这里,对第2分离轴承81之外的结构,省略其说明。而且,第2分离轴承81中,对有关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也省略其说明。
第2分离轴承81能够按压第2膜片弹簧80,且能够轴向移动地被定位结构8(后述)支撑。第2分离轴承81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而且,轴套90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分离轴承81之间。轴套90安装在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周上。具体而言,轴套90敛缝固定在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上。
轴套90具有突出部90a。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突出部90a形成于轴套90的外周面。具体而言,多个突出部90a在轴套90的外周面上,朝轴向相隔间隔而成。在这里,虽然所示多个突出部90a形成于轴套90外周面时的例子,环状的突出部90a也可形成在轴套90的外周面上。
而且,初期状态下,轴套90的突出部90a与第1分离轴承71内圈的轴向间隔被设定成,使其大于第1分离轴承71的轴向移动距离。根据该构成,避免第1分离轴承71与突出部90a发生冲突。在这里,第1分离轴承71外圈的轴向变速箱侧与第1限制部18,例如垫片18b相抵接的状态作为初期状态。
第2分离轴承81上设置有弯曲部85a。弯曲部85a是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朝半径方向弯曲而成的部分。弯曲部85a配置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且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更具体而言,弯曲部85a配置在轴套90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且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一旦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第2膜片弹簧80被凸缘部85的弯曲部85a压向轴向发动机侧。
<定位结构>
定位结构8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结构8由离合器盖2与轴套90构成。定位结构8中,经由离合器盖2将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在输入旋转体10,例如,第2飞轮4上。
定位结构8还具有第1限制部18与第2限制部28。如图6所示,由于第1限制部18与所述第2实施例相同,在这里省略其说明。第2限制部28是用于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部件。第2限制部28具有如上所述地设置在轴套90外周侧上的突出部90a。通过使形成在第2分离轴承81外圈侧上的突出部90a,例如形成在轴套90上的突出部90a与第1分离轴承71相抵接,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在这里,当第2分离轴承81向变速箱侧移动时,通过使突出部90a与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相抵接,防止第2分离轴承81脱落。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下面所示该离合器装置201的特征。如图3所示,该离合器装置201中,通过离合器盖2的第1限制部18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卡环18a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而且,通过定位结构8的第2限制部28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使设置在轴套90上的突出部90a与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相抵接,能够限制从离合器装置201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限制从离合器装置201拔出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能够实现离合器装置201的模块化。而且,通过离合器装置201的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201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还有,由于突出部90a是利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分离轴承81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突出部90a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限制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而且,通过配置在卡环18a与第1分离轴承71之间的垫片18b能够调节第1膜片弹簧70的姿势。即、通过调节隔离部件18a的轴向长度,容易地调整第1膜片弹簧70的反作用力和第1离合器C1的切口磨损(具体而言,调整第1压板39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的间隔)。而且,通过采取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从离合器装置201的外侧安装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还有,通过使离合器盖2的杆止动器2e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能够维持第2膜片弹簧80的姿势。即,通过调整杆止动器2e的轴向长度,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和第2离合器C2的切口磨损(具体而言,调整第2压板49与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的间隔)。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在第3实施例中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例]
如图4所示,该离合器装置301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该离合器装置301,其包括离合器盖2、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定位结构8。
图4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301的结构,除第2分离轴承81及定位结构8的部分外,基本结构与第3实施例所示的离合器装置301相同。因此,在这里,对与第3实施例所示的离合器装置301的结构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该实施例的说明中没有出现的符号,图4中省略。还有,在这里省略的说明,以上述实施例的表述为准。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第2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7,除第2分离轴承81之外,与第1实施例的驱动机构7相同。因此,在这里,对第2分离轴承81之外的结构,省略其说明。而且,第2分离轴承中81,对有关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也省略其说明。
第2分离轴承81上设置有凸缘部85(第4延长部)。凸缘部85是从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朝半径方向弯曲,且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凸缘部85成使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在轴向上与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相向。即、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从轴套90的内周侧延伸至超过轴套90外周面的位置。而且,凸缘部85与轴套90之间设置有规定间隙。
而且,在初期状态下,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与第1分离轴承71内圈的轴向间隔被设定成,使其大于第1分离轴承71的轴向移动距离。根据该构成,避免第1分离轴承71与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发生冲突。在这里,第1分离轴承71外圈的轴向变速箱侧与第1限制部18,例如垫片18b相抵接的状态作为初期状态。
凸缘部85上形成有弯曲部85a。弯曲部85a是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朝半径方向弯曲而成。凸缘部85配置在离合器盖主体2a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而且,凸缘部85,即、弯曲部85a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一旦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被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第2膜片弹簧80被凸缘部85的弯曲部85a压向轴向发动机侧。
<定位结构>
定位结构8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结构8由离合器盖2与轴套90构成。定位结构8中,经由离合器盖2将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在输入旋转体10,例如,第2飞轮4上。
定位结构8还具有第1限制部18与第2限制部28。如图6所示,由于第1限制部18与所述第2实施例相同,在这里省略其说明。第2限制部28是用于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部件。第2限制部28具有如上所述地设置在第2分离轴承81上的凸缘部85。通过使该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能够与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相抵接,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在这里,当第2分离轴承81向变速箱侧移动时,通过使凸缘部85的外周端部85b与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相抵接,防止第2分离轴承81脱落。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下面所示该离合器装置301的特征。如图4所示,该离合器装置301中,通过离合器盖2的第1限制部18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卡环18a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而且,通过定位结构8的第2限制部28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使设置在第2分离轴承81上的凸缘部85与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相抵接,能够限制从离合器装置301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限制从离合器装置301拔出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能够实现离合器装置301的模块化。而且,通过离合器装置301的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301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而且,由于凸缘部85是利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的空间配置,即使不预备配置凸缘部85所需的特殊空间,能够限制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而且,通过配置在卡环18a与第1分离轴承71之间的垫片18b能够调节第1膜片弹簧70的姿势。即、通过调节垫片18b的轴向长度,容易地调整第1膜片弹簧70的反作用力和第1离合器C1的切口磨损(具体而言,调整第1压板39与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的间隔)。而且,通过采取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从离合器装置301的外侧安装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还有,通过使离合器盖2的杆止动器2e与第2膜片弹簧80相抵接,能够维持第2膜片弹簧80的姿势。即,通过调整杆止动器2e的轴向长度,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和第2离合器C2的切口磨损(具体而言,调整第2压板49与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的间隔)。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在第4实施例中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例]
上述第1至第4实施例中所示由两个圆板部件,例如,第1圆板部33及第2圆板部43构成输入旋转体10时的例子,在第5实施例中所示由一个圆板部构成输入旋转体时的例子。在这里,对与第1至第4实施例所示的离合器装置1重复的部分,省略其详细说明。在这里省略的说明,以上述实施例的记载为准。另外,对与第1至第4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没有出现的符号,在图5中省略。
<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5所示,离合器装置1,其包括离合器盖2、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组件37、第2压板组件47、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定位结构8。由输入旋转体10、第1压板39、第1离合器盘组件5及驱动机构7的第1驱动机构7A构成第1离合器C1。由输入旋转体10、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
<离合器盖>
离合器盖2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上。具体而言,离合器盖2具有环状的离合器盖主体2a、形成于离合器盖主体2a外周侧上的安装部2b、形成于离合器盖主体2a内周侧上的支撑部2c。离合器盖2在安装部2b,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的外周部上。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成圆筒状,朝轴向变速箱侧延伸。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上,安装有后述的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
<输入旋转体>
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经由柔性板(图中未示出)或减振器(图中未示出)与曲轴(图中未示出)相连。输入旋转体10以旋转轴X为中心进行旋转。
输入旋转体10经由轴承34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被支撑。轴承34的外圈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的内周部上。而且,轴承34的内圈被固定在第2输入轴92上。具体而言,轴承34被夹持在输入旋转体10与第2输入轴92之间。第2输入轴92上安装有卡环36,通过该卡环36限制轴承34朝发动机侧的移动。
<第1压板组件>
第1压板组件37具有第1压板39。第1压板39是用于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5压紧在输入旋转体10上的环状部件。第1压板39,以输入旋转体10为标准配置在轴向发动机侧。第1压板39配置成相对输入旋转体10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1压板39经由第1带板(图中未示出)与输入旋转体10相连。
<第2压板组件>
第2压板组件47具有第2压板49。第2压板49是用于将第2离合器盘组件6压紧在输入旋转体10上的环状部件。第2压板49,以输入旋转体10为标准配置在轴向变速箱侧。第2压板49配置成相对输入旋转体10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2压板49经由第2带板(图中未示出)与输入旋转体10相连。
<第1离合器盘组件>
第1离合器盘组件5是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1输入轴91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第1离合器盘组件5,相对第1输入轴91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
第1离合器盘组件5具有第1摩擦部57与第1输入部件52。第1摩擦部57,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与第1压板39的轴向之间。第1摩擦部5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1压板39能够进行滑动。第1摩擦部57包含缓冲板(图中未示出)。因此,一旦第1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1压板39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缓冲板朝轴向压缩,缓冲力作用于第1压板39及输入旋转体10。第1输入部件52是从第1摩擦部5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1摩擦部57相连。第1输入部件52与第1输入轴91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
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6,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和第2输入部件62。第2摩擦部67,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与第2压板49的轴向之间。第2摩擦部6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2压板49能够进行滑动。第2摩擦部67包含缓冲板(图中未示出)。因此,一旦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缓冲板朝轴向压缩,缓冲力作用于第2压板49及输入旋转体10。第2输入部件62是从第2摩擦部6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2摩擦部67相连。第2输入部件62与第2输入轴92相连。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7是用于操作第1离合器C1及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驱动机构7具有第1驱动机构7A及第2驱动机构7B。第1驱动机构7A切换第1离合器C1中动力传递的ON·OFF。第1驱动机构7A向第1压板3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1驱动机构7A由离合器盖2、第1膜片弹簧70、第1分离轴承71、第1中间部件72构成。
第1膜片弹簧70预先已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以使其能够向第1离合器C1赋予弹力。具体而言,第1膜片弹簧70,经由第1中间部件72能够弹性变形地被第1压板39支撑。更具体而言,第1膜片弹簧70,在外周侧配置在离合器盖2与安装在第1压板39上的第1中间部件72之间,被离合器盖2与第1中间部件72夹持。而且,第1膜片弹簧70中,内周部的变速箱侧与第1分离轴承71相抵接,且被支撑。根据该构成,第1膜片弹簧70经由第1中间部件72,能够向第1压板39赋予轴向按压力。
第1分离轴承71能够按压第1膜片弹簧70,且能够轴向移动地被定位结构8支撑。例如,第1分离轴承71配置在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外周侧。具体而言,第1分离轴承7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朝半径方向弯曲而成,且该弯曲部75a与第1膜片弹簧70的变速箱侧相抵接。
第1分离轴承71的外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1拨叉F1支撑。更具体而言,第1按压部件88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1拨叉F1之间。第1分离轴承71的外圈,经由该第1按压部件88被第1拨叉F1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1膜片弹簧70被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即、弯曲部75a压向轴向发动机侧。而且,一旦解除第1拨叉F1的按压,因第1膜片弹簧70的反作用力,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第1中间部件72安装在第1压板组件37上。第1中间部件72,通过第1分离轴承71向第1膜片弹簧70赋予驱动力时,将从第1膜片弹簧70向第1压板组件37传递第1膜片弹簧70的弹力。根据该构成,使其产生相对第1压板39朝轴向的按压力,例如朝轴向变速箱侧的按压力。
第2驱动机构7B切换第2离合器C2中动力传递的ON·OFF。第2驱动机构7B向第2压板4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2驱动机构7B由离合器盖2、第2膜片弹簧80、第2分离轴承81、第2压板49构成。
第2膜片弹簧80预先已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以使其能够向第2离合器C2赋予弹力。具体而言,第2膜片弹簧80,能够弹性变形地被第2压板49支撑。更具体而言,第2膜片弹簧80,配置在离合器盖2与第2压板49之间,在外周侧被离合器盖2与第2压板49夹持。而且,第2膜片弹簧80中,内周部的变速箱侧与第2分离轴承81相抵接,且被支撑。根据该构成,第2膜片弹簧80,能够向第2压板49赋予轴向按压力。
第2分离轴承81能够按压第2膜片弹簧80,且能够轴向移动地被定位结构8支撑。第2分离轴承81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具体而言,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配置在第1分离轴承71与第2分离轴承81之间。第2分离轴承81配置在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侧。
第2分离轴承81的内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于是,第2膜片弹簧80被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压向轴向发动机侧。而且,一旦解除第2拨叉F2的按压,第2分离轴承81因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具体而言,第2分离轴承81外圈的轴向发动机侧是朝内周侧弯曲而成,该弯曲部85a与第2膜片弹簧80的变速箱侧相抵接。第2分离轴承81的内圈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2拨叉F2支撑。更具体而言,第2按压部件89配置在第2分离轴承81与第2拨叉F2之间。第2分离轴承81的内圈,经由该第2按压部件89被第2拨叉F2压向轴向发动机侧。根据该构成,使其对第2压板49产生朝轴向的按压力,例如轴向发动机侧的按压力。而且,一旦解除第2拨叉F2的按压,第2分离轴承81因第2膜片弹簧80的反作用力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定位结构>
定位结构8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结构8由离合器盖2构成。定位结构8中,经由离合器盖2将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定位在输入旋转体10上。
定位结构8中,离合器盖2在半径方向上定位第1分离轴承71。第1分离轴承71在成圆筒状的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外周面上被支撑。具体而言,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圈,与离合器2支撑部2c的外周面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
第1分离轴承71内圈的轴向发动机侧,即、弯曲部75a与第1膜片弹簧70的变速箱侧相抵接。第1分离轴承外圈的轴向变速箱侧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1拨叉F1支撑。具体而言,第1分离轴承71外圈的轴向变速箱侧,经由第1按压部件88被第1拨叉F1支撑,且被按压。
离合器盖2具有第1限制部18。通过第1限制部18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第1限制部18被设置在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外周面上。第1限制部18由槽部2g和防脱部件136构成。槽部2g设置在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外周面上。该槽部2g中安装有防脱部件,例如卡环136。第1分离轴承71配置在该卡环136与第1膜片弹簧70之间。第1分离轴承71内圈的轴向变速箱侧与卡环136相抵接。如上所述,通过卡环136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即、第1分离轴承71在卡环136与第1膜片弹簧70之间被轴向支撑。根据该构成,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脱落。
而且,定位结构8中,第2分离轴承81在第1分离轴承71的内周侧,相对第1分离轴承71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在这里,离合器盖2在半径方向上定位第2分离轴承81。第2分离轴承81,在成圆筒状的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面上被支撑。具体而言,第2分离轴承81的外圈内周面,相对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面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相连。
第2分离轴承81外圈的轴向发动机侧,即、弯曲部85a与第2膜片弹簧80的变速箱侧相抵接。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变速箱侧被设置在变速箱上的第2拨叉F2支撑。具体而言,第2分离轴承81内圈的轴向变速箱侧,经由第2按压部件89被第2拨叉F2支撑,且被按压。
离合器盖2还具有第2限制部28。通过第2限制部28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第2限制部28被设置在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面上。第2限制部28由防脱部2h构成。防脱部2h,例如防脱突起,与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面一体形成。防脱突起2h与第2分离轴承81外圈的轴向变速箱侧相抵接。如上所述,通过防脱突起2h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即、第2分离轴承81在防脱突起2h与第2膜片弹簧80之间被轴向支撑。根据该构成,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脱落。
<该离合器装置的动作>
该离合器装置401的动作,基本上与上述第1至第4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1、101、201、301的动作相同。该离合器装置401的动作与上述第1至第4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1、101、201、301动作的不同部分如下。该离合器装置401中,第1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1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1压板39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而且,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由于除去该点,该离合器装置401的动作与上述第1至第4实施例的离合器装置1、101、201、301的动作相同,在这里省略说明。
<该离合器装置的特征>
下面所示该离合器装置401的特征。如图5所示,该离合器装置401中,在离开第1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的位置,相对输入旋转体10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的位置。
具体而言,该离合器装置1中,通过设置在输入旋转体10上的离合器盖2,在半径方向上定位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更具体而言,第1分离轴承71被定位在设置于输入旋转体10上的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外周侧。而且,第2分离轴承81被定位在设置于输入旋转体10上的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内周侧。根据该构成,不依赖变速箱的精度能够确保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的位置精度。即、能够将分离轴承71、81的位置精度控制在离合器装置1持有的误差范围内。而且,由于不需要调芯结构或配置调芯结构所需的空间,能够同时实现降低成本及节省空间。
还有,通过定位结构8的第1限制部18,能够限制第1分离轴承7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防脱部件,例如卡环136,能够由离合器盖2限制从离合器装置401拔出第1分离轴承71。而且,通过定位结构8的第2限制部28,能够限制第2分离轴承81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具体而言,通过防脱部,例如防脱突起2h,能够由离合器盖限制从离合器装置1拔出第2分离轴承81。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限制从离合器装置401拔出第1分离轴承71及第2分离轴承81,能够将离合器装置401模块化。而且,通过离合器装置401的模块化,能够容易地将离合器装置401安装在其他装置或部件上。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结构的部分,在第5实施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例]
(a)虽然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所示没有设置第1限制部18及第3延长部时的例子,但也可设置第1限制部18及第3延长部中的至少一个。此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b)虽然上述第2至第4实施例中所示由卡环18a、垫片18b构成定位结构8的第1限制部18的例子,但第1限制部18与离合器盖2的支撑部2c也可一体成形。具体而言,第1限制部18也作为,在离合器盖2支撑部2c的变速箱侧朝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突出部。此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c)在上述第5实施例中所示定位结构8的防脱部2h(防脱突起)与离合器盖2的内周面一体形成时的例子,但也可取代防脱突起2h,将防脱部件安装在离合器盖2的内周面上。即使这样,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产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
符号说明
1、101、201、301、401离合器装置(离合器装置的示例)
2离合器盖
2e杆止动器
2d保持部件
2g防脱部件(卡环)
2h防脱突起
3第1飞轮
4第2飞轮
5第1离合器盘组件
6第2离合器盘组件
7驱动机构
7A第1驱动机构
7B第2驱动机构
8定位结构
10输入旋转体
18第1限制部
22d保持部件的前端部
22e杆止动器的轴向前端部
28第2限制部
33第1圆板部
39第1压板
43第2圆板部
49第2压板
70第1膜片弹簧
71第1分离轴承
80第2膜片弹簧
81第2分离轴承
85凸缘部
85a弯曲部
85b凸缘部的外周端部
90轴套
90a突出部
91第1输入轴
92第2输入轴
C1第1离合器
C2第2离合器

Claims (11)

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其包括:
输入旋转体;
第1压板,其配置成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2压板,其配置成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1杆部件,其用于向所述第1压板传递按压力;
第2杆部件,其用于向所述第2压板传递按压力;
第1分离轴承,其能够按压所述第1杆部件;
第2分离轴承,其能够按压所述第2杆部件;
第1离合器盘组件,其通过所述第1压板的按压力向所述第1输入轴传递动力;
第2离合器盘组件,其通过所述第2压板的按压力向所述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
定位结构,其在离开所述第1及第2输入轴的位置,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定位所述第1及第2分离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结构还具有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被设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上,且在半径方向上定位所述第1分离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定位结构中,所述第2分离轴承在所述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相对所述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结构还具有接合部件,该接合部件与所述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相接合,且相对所述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
所述接合部件被固定在所述第2分离轴承的外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件具有用于限制所述第1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第1限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限制部具有限制部件和调节部件,该限制部件限制所述第1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该调节部件配置在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第1分离轴承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1杆部件姿势。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结构还具有限制所述第2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的第2限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限制部具有第1延长部和第2延长部,其中:
所述第1延长部在被设置在所述第2分离轴承上的定位部件与所述第2杆部件之间朝半径方向延伸;
所述第2延长部,是从所述定位部件向所述第2杆部件延伸的部分,且与所述第1延长部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结构还具有接合部件,该接合部件被固定在所述第2分离轴承的外周侧,且与所述第1分离轴承的内周侧相接合的同时,相对所述第1分离轴承能够轴向移动地被支撑;
所述第2限制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第1分离轴承与所述第2杆部件之间被设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外周侧上,所述突出部通过与所述第1分离轴承相抵接,限制所述第2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限制部具有第4延长部,该第4延长部被设置在所述第2分离轴承上,且在所述第1分离轴承与所述第2杆部件之间朝半径方向延伸,所述第4延长部通过与所述第1分离轴承相抵接,限制所述第2分离轴承朝轴向变速箱侧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件还具有第3延长部,该第3延长部为维持所述第2杆部件的姿势向所述第2杆部件延伸,且与所述第2杆部件相抵接。
CN201280008214.2A 2011-02-28 2012-02-03 离合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48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2952A JP5149975B2 (ja) 2011-02-28 2011-02-28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1-042952 2011-02-28
PCT/JP2012/052511 WO2012117805A1 (ja) 2011-02-28 2012-02-03 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8154A CN103348154A (zh) 2013-10-09
CN103348154B true CN103348154B (zh) 2016-01-20

Family

ID=4675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821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48154B (zh) 2011-02-28 2012-02-03 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149975B2 (zh)
CN (1) CN103348154B (zh)
DE (1) DE112012001033T5 (zh)
WO (1) WO20121178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1583B2 (ja) 2012-11-16 2015-10-07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4181723A (ja) * 2013-03-18 2014-09-29 Exedy Corp ツインクラッチ装置
KR101500139B1 (ko) * 2013-09-11 2015-03-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클러치의 작동장치
DE102015215900A1 (de) 2015-08-20 2017-02-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einrichtung für Hybridantrieb
DE102017106278A1 (de) 2017-03-23 2018-09-2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ntriebsstrangeinheit mit getriebeseitiger Lagerung einer Dreifachkupplung eines Hybridmodul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6969A (zh) * 2003-03-03 2004-09-08 ¬��Ħ��Ƭ����������Ϲ�˾ 分离系统
JP2009281570A (ja) * 2008-05-26 2009-12-03 Aisin Ai Co Ltd デュアルクラッチの操作装置
JP2010156403A (ja) * 2008-12-26 2010-07-15 Nsk Ltd 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軸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59773B1 (fr) 2003-09-16 2006-11-24 Valeo Embrayages Double embrayag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 double butee de commande
JP2012052621A (ja) * 2010-09-02 2012-03-15 Jtekt Corp 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軸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6969A (zh) * 2003-03-03 2004-09-08 ¬��Ħ��Ƭ����������Ϲ�˾ 分离系统
JP2009281570A (ja) * 2008-05-26 2009-12-03 Aisin Ai Co Ltd デュアルクラッチの操作装置
JP2010156403A (ja) * 2008-12-26 2010-07-15 Nsk Ltd 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軸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1033T5 (de) 2013-12-12
WO2012117805A1 (ja) 2012-09-07
JP5149975B2 (ja) 2013-02-20
JP2012180868A (ja) 2012-09-20
CN103348154A (zh) 2013-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8154B (zh) 离合器装置
JP4785668B2 (ja) 多板クラッチ
US6457572B1 (en) Double clutch assembly
CN109661526B (zh) 紧凑的双离合器机构和包括这种双离合机构的变速器系统
CN203214696U (zh) 离合器分离机构
KR101141016B1 (ko) 더블클러치
JP5781489B2 (ja)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662899B2 (ja) 多板クラッチ
KR101871916B1 (ko) 차량용 듀얼 클러치 장치
CN201810675U (zh) 一种自动调心离合器分离轴承
EP3348861B1 (en) Reverse drive mechanism of a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14222872B (zh) 离合器装置
MX2009011252A (es) Dispositivo de embrague que incluye un diafragma que aplica constantemente un esfuerzo de carga previa axial sobre el cojinete de una placa de reaccion.
EP3026284A1 (en) Engaging/disengaging mechanism of dual clutch
JP5431530B2 (ja) ツインクラッチ装置
CN115163690B (zh) 离合装置及离合器总成
JP5462702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11379797A (zh) 湿式离合器单元和包括这样的湿式离合器单元的离合器
JP4921574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09642618B (zh) 离合器装置
JP2008291937A (ja) クラッチ装置
KR100520735B1 (ko) 수동 변속기의 동기 장치
CN108019441B (zh) 液压式离合器释放装置
JP4314160B2 (ja) プルタイプクラッチ用レリーズ装置
CN111692223A (zh) 一种插接式刚性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