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2618B - 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2618B
CN109642618B CN201780053612.9A CN201780053612A CN109642618B CN 109642618 B CN109642618 B CN 109642618B CN 201780053612 A CN201780053612 A CN 201780053612A CN 109642618 B CN109642618 B CN 109642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contact
clutch
contact surfa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36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2618A (zh
Inventor
森茂巳
守井晴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A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ts Inc filed Critical A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642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2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2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2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16D13/54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 F16D13/56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force between the actuating sleeve or equivalent member and the pressure member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583Diaphragm-springs, e.g. Belleville
    • F16D13/585Arrangements or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r support of the diaphragm on the clutch on the clutch cover or the pressure pl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48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for 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 F16D13/71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离合器装置,其中膜片弹簧压在压板上,由此推压摩擦盘与旋转部接触,其中半离合状态被容易地保持。离合器装置具有:膜片弹簧,其具有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设置的多个板簧,其中板簧的朝向旋转轴线突出的远端部构成自由端部;压板,其由膜片弹簧推动,从而推压摩擦盘与旋转部接触;以及分离装置,其使板簧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沿旋转轴线在一个方向上位移,从而使膜片弹簧变形,减小膜片弹簧施加到压板上的推力并切断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驱动力,离合器装置连接/断开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驱动力。板簧的半离合状态与离合器传动状态相比的变形量Y与板簧的离合器分离状态与离合器传动状态相比的变形量X的比值Z(=Y/X)对于多个板簧的一些比多个板簧的其余部分更大。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在膜片弹簧推动压板使得摩擦盘压在旋转部(通常包括飞轮)上(例如,摩擦盘夹在压板和旋转部之间)时产生离合器传递状态(动力传递状态)并且在分离装置使设置在膜片弹簧内圆周中的板簧的末端位移以使由膜片弹簧产生的推动压板的偏置力减小或消除时产生离合器分离状态(动力不传递状态)的一种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主要在机动车(例如,两轮车、四轮车等)中,离合器装置非常常用,其在膜片弹簧推动压板使得摩擦盘(例如,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时产生离合器传递状态,并且在使已经处于离合器传递状态下的膜片弹簧的内圆周部(板簧的末端)在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位移(通过通常所谓的分离叉使膜片弹簧的内圆周部位移)使得由膜片弹簧产生的推动压板的偏置力减小或消除时产生离合器分离状态。
这里,在离合器装置的状态从离合器传递状态改变为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如果膜片弹簧的内圆周部(板簧的末端)在离合器内部方向(通常是朝向飞轮所在位置的方向)上位移,则该离合器装置可以被称为“推式离合器”,而在离合器装置的状态从离合器传递状态改变为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如果在离合器外部方向(通常是与朝向飞轮所在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位移,则该离合器装置可以被称为“拉式离合器”。
申请人已提交了与这样的离合器装置有关的多个专利申请。例如,存在一种用于防止或减小对中间盘的损坏并且具有高动力传递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的摩擦离合器装置(专利文献1)、一种用于拉式离合器的提供分离轴承的拔出和分解的分离装置(专利文献2)、一种用于防止突然连接/断开的离合器装置(专利文献3)、一种压板与离合器弹簧进行接触的部分仅略微变形的压板(专利文参考献4)以及一种用于获得高传递动力的摩擦单盘离合器(专利文献5)。
一般而言,关于离合器装置,当分离装置相对于飞轮位移时,离合器可以小位移量地连接或断开。而且通过调节位移量可以获得半离合状态,其中当旋转部和摩擦盘都旋转时,摩擦盘的旋转速度小于旋转部的旋转速度并且旋转部的动力部分地传递至摩擦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09-144890号。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08-144882号。
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07-225083号。
专利文献4: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05-155734号。
专利文献5: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02-18107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对于离合器装置,在分离装置相对于飞轮位移的情况下,当离合器以这种小位移量连接或断开时,难以保持上述半离合状态。由于难以保持半离合状态,因此当通过离合器装置连接或断开动力时可能引起大的冲击。在将这样的离合器装置用于机动车(例如,两轮车、四轮车等)的情况下,特别是当其从离合器分离状态改变为离合器传递状态时,乘坐舒适性可能降低。
现在,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可以容易地保持半离合状态的离合器装置,其中膜片弹簧推动离合器装置中的压板使得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离合器装置(下文中称为“本装置”)包括:旋转部,其围绕作为中心的旋转轴线旋转;摩擦盘,其通过压在旋转部上而与旋转部一起旋转;膜片弹簧,其具有沿着围绕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板簧,其中板簧具有朝向旋转轴线突出并且构成自由端部的端部;压板,其用于在压板被膜片弹簧偏置(推动)时使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分离机构,其通过减小膜片弹簧推动压板的偏置力从而经由板簧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在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移使膜片弹簧变形而切断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其中:离合器装置是用于连接和断开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的离合器装置;并且当离合器断开(分离)状态的板簧相对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板簧的变形量为X并且半离合状态的板簧相对于离合器断开(分离)状态的板簧的变形量为Y时,多个板簧的一个部分的比值Z(=Y/X)大于多个板簧中除了该一个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这里,分离机构包括分离装置。
当以这种方式构造这样的离合器装置时,可以更容易地保持半离合状态,使得当连接/断开动力时可以减小冲击,使得在将这样的离合器装置用于机动车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图1表示拉式离合器的离合器装置的端面(这里,关于分离轴承471,没有示出其端面);图2A至图2C表示示出弹簧内接触部413的视图(图2A表示从图1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弹簧内接触部413;图2B表示图2A的B-B截面;图2C表示从相对的方向观察的(从飞轮103那一侧观察的)弹簧内接触部413);图3表示从箭头A方向观察的膜片弹簧117(离合器弹簧);图4表示示出从图1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膜片弹簧117与弹簧内接触部413的关系的视图;并且图5表示将在后面描述的分离装置401的放大图(在与图1类似的方向上观察)。将参照图1至图5说明拉式离合器装置201。
离合器装置201包括:离合器盖107;飞轮103,其固定至发动机的输出轴(曲轴);离合器盘13;压板215;以及膜片弹簧117(离合器弹簧)。而且,离合器盘13具有中心毂15和摩擦盘11d。这里,摩擦盘11d由三个摩擦盘构成:第一摩擦盘11a;第二摩擦盘11b;以及第三摩擦盘11c,但摩擦盘的数量完全不受限制(例如,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四个或更多个)。而且,主轴301插入并固定在中心毂的成形为中空圆柱体的柱状部15a中(柱状部15a和主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
离合器盖107构成形成为柱状形状的无任何顶盖或底盖的容器(底面(在飞轮103那一侧)完全打开,并且顶面具有开口107h),并且在顶面设置有以柱状形状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开口107h。盘形的膜片弹簧117(离合器弹簧)附接于此,同时其圆周与圆形开口107h对齐(膜片弹簧117的外缘117c附接至离合器盖107的内圆周)。这里,如图3所示,膜片弹簧117形成为圆盘,其中外缘117c的圆具有中心Y(位于将在后面描述的轴线15r上)和半径R11,并且内缘117b沿着具有中心Y和半径R13的圆形成(应该有R13<R11)。而且,膜片弹簧117具有从内缘117b开始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且等角度地设置的多个狭缝121(形成为凹口形状的裂缝),并且具有比狭缝121的宽度(其在垂直于径向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更大的尺寸的开口121c形成在分别的狭缝121的最外侧(靠近外缘117c)。这里,每个狭缝121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
由于多个狭缝121从内缘117b开始沿着径向方向形成,因此膜片弹簧117具有形成为条形的多个板簧118。多个板簧118在分别的外侧(靠近外缘117c)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并且在分别的内缘117b那一侧具有自由端部。这里,膜片弹簧117具有从分别的内缘117b开始围绕分别的狭缝121的端部(在开口121c的外缘117c那一侧的部分)延伸的、构成板簧118的部分,以及从狭缝121的端部延伸至外缘117c的、构成弹簧主体119的部分(板簧118和弹簧主体119之间的边界线在图3中以虚线J示出。这里,板簧118和弹簧主体119由一片板构件一体地形成。而且,膜片弹簧117不一定具有实际的边界线。仅在图中示出可以是边界的部分。下文中同样适用)。
弹簧主体119(与图3所示的面相对的面)与压板215进行接触,使得膜片弹簧117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并且,这种偏置力使第一摩擦盘11a、第一中间板12a、第二摩擦盘11b、第二中间板12b和第三摩擦盘11c通过压板215和飞轮103且在它们之间被挤压,从而将动力从飞轮103传递至中心毂15。即,这种状态是离合器连接的状态(离合器传递状态)。
另一方面,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附接至分离装置401,使得通过移动分离叉181(例如,可以通过操作图中没有示出的离合器踏板来使其移动),可以使分离装置40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和图5的箭头R方向上)移动(相对于飞轮103)。因此,当使分离装置40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和5的箭头R方向上)移动时,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也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和5的箭头R方向上)移动,使得引起膜片弹簧117(这里,膜片弹簧117是板形弹簧并且能够弹性变形)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推动压板215的偏置力减小或消除,从而减小或消除引起压板215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推动摩擦盘11d(第一摩擦盘11a)的偏置力。以这种方式,第一摩擦盘11a、第一中间板12a、第二摩擦盘11b、第二中间板12b和第三摩擦盘11c不通过压板215和飞轮103且在它们之间被挤压(彼此按压),使得动力不能从飞轮103传递至中心毂15。即,这种状态是离合器断开的状态(离合器分离状态)。
这里,中心毂15包括:柱状部15a,其成形为中空的圆柱体;以及盘状部15b,其沿着垂直于轴线15r(轴线15r与旋转轴线重合。轴线15r与中心毂的轴线重合)的面从柱状部15a的外圆周面以径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柱状部15a和盘状部15b一体地形成并由特种钢(例如,SCM420等)制成。这里,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在柱状部15a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凹形槽,其能够配合形成在传动装置的主轴的外周表面的部分表面上的花键轴的凸形条,该传动装置插入柱状部15a中使得该部分表面面向柱状部15a的内表面。而且,盘状部15b具有圆盘形状,其与距柱状部15a的轴线15r距离为预定的半径,并且盘状部15b的外周表面形成为花键轴。花键轴是具有用于传递旋转力的齿的轴,并且齿由沿着中心毂15的轴线(其与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方向形成的凸形条形成。并且,在盘状部15b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构成花键轴的凸形条适于设置成与形成在摩擦盘11d(第一摩擦盘11a、第二摩擦盘11b和第三摩擦盘11c)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凹形槽配合。
以这种方式,摩擦盘11d(第一摩擦盘11a、第二摩擦盘11b和第三摩擦盘11c)附接至中心毂15,使得围绕中心毂15的轴线(其与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的转动(旋转)受到限制。这里,这里所述的可以理解为摩擦盘11d如何固定至中心毂15。
并且,压板215、第一中间板12a和第二中间板12b都被固定,以便随着飞轮的旋转而一起旋转(压板215、第一中间板12a和第二中间板12b均被附接为使得相对于飞轮103的转动(旋转)受到限制)。关于压板215、第一中间板12a和第二中间板12b等的附接方法,可以采用常规离合器装置(多板式离合器装置)中使用的类似方式。更具体而言,在压板215、第一中间板12a和第二中间板12b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花键轴的凸形条。凸形条沿着中心毂15的轴线(其与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方向形成。另一方面,在固定至飞轮103的离合器盖107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与凸形条配合的凹形槽。
如图1和图5所示,分离装置401包括:拉连接器411,其在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的方向上接合并固定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分离轴承471,其具有设置在拉连接器411的内圆周那一侧的内座圈473;以及连接部451,其可拆卸地且可附接地连接拉连接器411和分离轴承471。
连接部451包括:柱状部451a,其介于拉连接器411的内圆周表面(将在后面描述的柱状主体411a)和内座圈473的外周表面之间;以及凸缘部451b,其在传动装置那一侧(在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从柱状部451a的端部径向向外延伸。环形部451c设置成其围绕柱状部451a的圆周形成。环形部451c具有围绕柱状部451a的内圆周形成的凸形条。环形部451c具有围绕柱状部451a的外周形成的凸形条。盘绕柱状部451a的内圆周的凸形条与围绕内座圈473的外周形成的凹形槽473c接合。此外,盘绕柱状部451a的外周的凸形条与围绕拉连接器411的内圆周(将在后面描述的柱状主体411a)形成的凹形槽411d接合。以这种方式,连接部451可拆卸地且可附接地连接拉连接器411(将在后面描述的柱状主体411a)和分离轴承471(内座圈473)。
拉连接器411包括:中空形状的柱状主体411a;弹簧内接触部413,其通过从飞轮103那一侧接触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的附近部分来支撑内缘117b;以及弹簧外接触部415,其通过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接触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的附近部分来支撑内缘117b。而且,弹簧内接触部413附接至柱状主体411a。弹簧内接触部413通过接合环422附接。弹簧外接触部415形成为蝶形弹簧形状,并且布置在设置于柱状主体411a的中间高度处的外周表面上的圆周凸形条(其也可以被称为凸缘形状的脊部)的飞轮103那一侧的内角中,以被锁住且不在箭头R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其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接触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及其附近部分。以这种方式,上述膜片弹簧117的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分别通过弹簧内接触部413从飞轮103那一侧和通过弹簧外接触部415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接触,以便被夹持和支撑。
因此,通过在分离叉181的右端那一侧施加向下的力来进行操作,可以通过分离轴承471和连接部451使拉连接器41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和图5中的箭头R的方向上)移动。而且,通过减小施加到分离叉181的右端那一侧的向下的力,可以通过膜片弹簧的偏置力(回弹力)使拉连接器411朝向飞轮103那一侧(在与图1和图5中的箭头R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2A至图2C所示,弹簧内接触部413包括外周表面413c和内圆周表面413b。外周表面413c具有沿着半径R41的直圆柱体的侧面弯曲的形状。内圆周表面413b具有沿着半径R43的直圆柱体的侧面弯曲的形状。这里,半径R41的直圆柱体和半径R43的直圆柱体具有共同的中心轴线。并且,R43<R41。接触面413s形成为桥接外周表面413c和内圆周表面413b。接触面413s形成为在其整个圆周上接触垂直于这些直圆柱体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并且,弹簧内接触部413固定至柱状主体411a,使得这些直圆柱体的中心轴线被包含在包括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的直线上。
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压板215那一侧的主表面的所有自由端部的内缘117b及其附近部分都与弹簧内接触部413的接触面413s接触(参见图1和图5)。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分离装置40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和图5中的箭头R的方向上)移动,可以使板簧118的所有内缘117b(板簧118的端部)及其附近部分都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和图5中的箭头R的方向上)移动。然后,由此使弹簧主体119变形。因此,弹簧主体119减小将压板215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移动)的偏置力(推力),使得离合器可以断开。
本装置包括:旋转部、摩擦盘、膜片弹簧、压板和分离机构。
旋转部用于通过输入动力而围绕旋转中心旋转,并且当内燃机用作动力源时通常包括飞轮。
膜片弹簧是通过偏置压板而使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的构件。膜片弹簧具有沿着围绕作为中心的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的多个板簧,并且这些分别的板簧具有朝向旋转轴线突出的端部。板簧的端部是自由端部。然后,通过使该端部在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移动,使膜片弹簧变形。这里,附接有板簧的基端部的弹簧主体与压板进行接触并偏置压板。以这种方式,弹簧主体变形。因此,可以减小通过膜片弹簧施加到压板上的偏置力。
压板通过被膜片弹簧偏置而使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
随着膜片弹簧偏置压板使得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以便与旋转部一起旋转。
分离机构通过使膜片弹簧具有的端部(自由端部)的侧部在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移动而使膜片弹簧变形。也就是说,使附接有板簧的基端部并与压板接触以偏置压板的弹簧主体变形。由此,从膜片弹簧施加到压板上的偏置力减小,使得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被断开(离合器分离状态)。并且,用于使膜片弹簧所具有的板簧的端部在一个方向上移动的力(端部在与该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被减小或消除,使得摩擦盘通过从膜片弹簧施加到压板上的偏置力而压在旋转部上并与旋转部一起旋转,从而可以实现动力从旋转部传递至摩擦盘的状态(离合器传递状态)。这里,如果“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在本装置的向内方向上(通常在朝向摩擦盘的方向上),则本装置是推式离合器装置。并且如果其是本装置的向外方向(通常在与朝向摩擦盘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则本装置是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可以构造成推式离合器装置或拉式离合器装置。
以这种方式,通过分离机构使膜片弹簧所具有的板簧的端部沿着旋转轴线位移,使得可以自由地连接和断开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并且,端部的位置可以处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位置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位置之间的特定位置。在离合器传递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态之间的这种中间状态中,其处于输入动力从旋转部部分地传递至摩擦盘的状态。这意味着旋转部和摩擦盘都旋转,但是其被称为其中摩擦盘的旋转速度小于旋转部的旋转速度的半离合状态。
并且,对于本装置,离合器分离状态相对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板簧的变形量被称为X,并且半离合状态相对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板簧的变形量被称为Y。此时,膜片弹簧所具有的多个板簧的一个部分的比值Z(=Y/X)大于该多个板簧中除了该一个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的比值Z(=Y/X)。如更详细说明的那样,假设膜片弹簧具有n个板簧(这里,n是2以上的整数)并且板簧的比值Zi(=Yi/Xi。这里,i是1到n的整数)可以存在多达n个比值,例如Z1到Zn,使得例如可能存在Z1大于Z2到Zn的情况和Z1到Zm(这里,m是2以上但小于n的整数)大于Z(m+1)到Zn的另一种情况。
以这种方式,多个板簧的一个部分的比值Z(=Y/X)大于除了该一个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使得在半离合状态下可以使从膜片弹簧施加到压板上的偏置力(该偏置力对应于多个板簧的端部的位移)的变化较小,从而可以在板簧的端部的位移的较大范围内保持半离合状态。因此,例如,在足够深地压下离合器踏板(最低位置)来实现离合器分离状态和释放离合器踏板(最高位置)来实现离合器传递状态的情况下,实现半离合状态的离合器踏板的位置范围可以比比较例的离合器(对于多个板簧中的全部,比值Z是相同的)更宽,从而可以更容易地保持半离合状态。
这里,如果多个板簧的一个部分的该比值较小,则用于保持半离合状态的端部的位移范围可能较宽,但可能不太容易实现离合器分离,而如果该比值较大,则用于保持半离合状态的端部的位移范围可能较小,但可能更容易实现离合器分离,使得可以调节位移范围来满足两者。
在本装置中,分离机构可包括通过接触板簧而引起板簧位移(板簧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在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位移)的弹簧接触位移部;并且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接触一个部分的所有端部或其附近部分而不接触任何其余部分的第一接触面;在半离合状态下,第一接触面可以接触一个部分的板簧,但可以不接触其余部分的任何板簧(下文中,称为“第一接触面存在装置”)。
以这种方式,分离机构包括弹簧接触位移部(其通过接触板簧而使得板簧进行位移),并且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接触多个板簧的一个部分的所有端部或其附近部分,但是不接触多个板簧中除了该一个部分之外的任何其余部分,而在半离合状态下,第一接触面接触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板簧,但是不接触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板簧。因此,在半离合状态下,弹簧接触位移部的第一接触面仅接触和变形一个部分的板簧,从而可以确实地使多个板簧的一个部分的比值Z(=Y/X)大于多个板簧中除了该一个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的比值Z(=Y/X)。
在第一接触面存在装置中,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任何端部都比其余部分的任何端部延伸得更靠近旋转轴线,使得第一接触面可以包括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的外缘。
以这种方式,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任何端部都设置在距离旋转轴线预定半径内的位置处;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任何端部都设置在距离旋转轴线比预定半径更远的位置处;并且第一接触面包括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具有上述预定半径的圆)的外缘,使得在第一接触面在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容易实现第一接触面与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板簧接触而不与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板簧接触的状态。
在第一接触面存在装置中,弹簧接触位移部可包括第二接触面,其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接触其余部分的所有端部,但不接触一个部分的任何端部;而在第一接触面比在半离合状态下更进一步使一个部分的端部在一个方向上位移的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第一接触面接触一个部分的板簧,并且第二接触面接触其余部分的板簧(下文中,称为“第二接触面存在装置”)。
以这种方式,弹簧接触位移部除了包括第一接触面之外还包括第二接触面。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第二接触面接触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所有端部,但不接触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任一个。在从第一接触面接触一个部分的板簧而不接触任何其余部分的板簧的半离合状态转变到第一接触面使一个部分的端部在一个方向上移动的离合器分离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面接触一个部分的板簧并且第二接触面接触其余部分的板簧,使得其余部分的板簧的端部在该一个方向上移动。以这种方式,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该一个部分和其余部分的板簧的所有端部都在一个方向上移动,使得可以确实地且容易地执行离合器分离,从而可以很好地实现离合器分离状态。
在第二接触面存在装置中,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任何端部都可以比其余部分的任何端部延伸得更靠近旋转轴线,同时第一接触面包括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设置的外缘并且第二接触面包括形成在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圆形形状,第一接触面的外缘被包围在其中(下文中,被称为“圆形的第二接触面存在装置”)。
以这种方式,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任何端部都在与旋转轴线距离预定半径的区域内的位置处;并且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任何端部都在与旋转轴线距离比预定半径更远的位置处;同时第一接触面包括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具有预定半径的圆)的外缘,使得在弹簧接触位移部在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接触面接触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板簧,而不接触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板簧。并且第二接触面具有位于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圆形形状,其包围第一接触面的外缘(当从一个方向观察时,第二接触面包围第一接触面),使得第一接触面接触一个部分的板簧,而第二接触面不接触该一个部分的板簧,但可以很好地接触其余部分的板簧。
在第二接触面存在装置中,第一接触面可以存在于第二接触面的一个方向那一侧。
因此,在多个板簧中的一个部分的端部和多个板簧中的其余部分的端部在离合器传递状态下相对于一个方向大致位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通常,情况经常如此),第一接触面比第二接触面更靠近该一个方向那一侧,使得在第一接触面比在半离合状态下更进一步使该一个部分的端部在该一个方向上位移的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第二接触面可以很好地与其余部分的板簧接触。
对于本装置,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等角度地不止一次地放置其中设置有一个部分的预定数量的板簧的一个部分区域和设置有其余部分的预定数量的板簧的其余部分区域相互彼此相邻地设置的设置单元,使得可以设置并包括所有的多个板簧(下文中,称为“设置单元存在装置”)。
以这种方式,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等角度地不止一次地放置其中一个部分的预定数量的板簧与其余部分的预定数量的板簧相互彼此相邻的设置单元。由于多个板簧全都包括在该设置单元中,其中设置单元不止一次地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等角度地放置(沿着圆周设置的所有板簧都属于该设置单元),因此一个部分和其余部分沿着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规则地设置,并且对于整个膜片弹簧容易使通过分离机构施加到多个板簧的端部或其附近部分的分别的力的合力与旋转轴线大致平行,从而可以很好地取得旋转轴线周围的平衡。
在设置单元存在装置中,当板簧正交地投影到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分别的板簧存在于该平面中并且由凹口形状的多个狭缝形成,该多个狭缝沿着穿过旋转轴线并且等角度地设置的多条直线形成,并且当属于一个部分区域的板簧的数量用S1表示并且属于其余部分区域的板簧的数量用S2表示时,S2与S1的比值RS(=S2/S1)可以在0.5到2.5的范围内。
当占据其余部分区域的板簧的数量S2与占据一个部分区域的板簧的数量S1的比值RS(=S2/S1)较小时,为了保持半离合状态因此一个部分的端部的位移范围可能较小,但可能变得更容易断开(分离)离合器;而当比值RS较大时,为了保持半离合状态因此一个部分的端部的位移范围较大,但可能变得更加难以断开(分离)离合器,因此可以确定比值RS来满足这两者。比值RS通常优选为至少0.5,更优选为至少1.5,并且优选不超过2.5,更优选不超过1.8(特别地,较好地可以是1.5至1.8)。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作为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端视图。
图2A表示从箭头A观察的图1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弹簧内接触部的视图。
图2B表示图2A的弹簧内接触部的B-B截面。
图2C表示从箭头A方向的相反方向观察的图1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弹簧内接触部的视图。
图3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膜片弹簧的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弹簧内接触部和膜片弹簧的关系的视图。
图5表示作为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分离装置的放大图。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端视图。
图7A表示从图6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用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弹簧内接触部的视图。
图7B表示图7A的弹簧内接触部的B-B截面。
图7C表示从图6的箭头方向的相反方向观察的用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弹簧内接触部的视图。
图8是表示用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膜片弹簧的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中的弹簧内接触部和膜片弹簧的关系的视图。
图10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分离装置的放大端视图。
图11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端视图(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
图12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端视图(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
图13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半离合状态的端视图(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
图14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半离合状态的端视图(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
图15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端视图(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
图16表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端视图(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
图17是表示用于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膜片弹簧的视图。
图18是表示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中的弹簧内接触部和膜片弹簧的关系的视图。
图19A表示从本装置的端视图中部分提取出来的端视图,其示出了板簧618a从离合器传递状态到离合器分离状态的位移量X1
图19B表示从本装置的端视图中部分提取出来的端视图,其示出了板簧618a从离合器传递状态到半离合状态的位移量Y1
图20A表示从本装置的端视图中部分提取出来的端视图,其示出了板簧618a从离合器传递状态到离合器分离状态的位移量X2
图20B表示从本装置的端视图中部分提取出来的端视图,其示出了板簧618a从离合器传递状态到半离合状态的位移量Y2
图21表示根据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处于半离合状态的端视图,其中省略了一部分。
图22表示根据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处于半离合状态的端视图,其中省略了一部分。
图23表示根据又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推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端视图。
图24表示根据又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推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半离合状态的端视图。
图25表示根据又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推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的端视图。
图26是表示用于根据又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推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膜片弹簧的视图。
图27表示根据又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推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的弹簧内接触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方式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一个实施方式)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11(本装置)的端视图(这里,没有示出分离轴承471的端面)。图7A至图7C表示弹簧内接触部713。图7A表示从图6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弹簧内接触部713。图7B表示图7A的B-B剖视图。图7C表示从与图7A相对的方向观察(从飞轮103那一侧观察)的弹簧内接触部713的视图。图8表示从图6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膜片弹簧617(离合器弹簧)的视图。图9是表示从图6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弹簧内接触部713和膜片弹簧617的关系的视图。并且图10用大比例表示出将在后面描述的分离装置901的放大视图(从与图6类似的方向观察)。参照图6至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11(本装置)。这里,对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通过如针对作为上述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201所分配和使用的那样将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至图5中所使用的)分配给每个类似的元件而在此省略了重复说明(如果需要,参考拉式离合器装置201的说明)。
沿着离合器盖107的顶面上的开口107h的圆周附接盘形的膜片弹簧617(离合器弹簧)(膜片弹簧617的外缘617c附接至离合器盖107的内圆周)。这里,膜片弹簧617具有沿着与中心Y(存在于轴线15r上)距离为半径R11的圆周限定的外缘617c,并且,通过与图3的膜片弹簧117相同的方式,多个狭缝121等角度地形成并且相对于膜片弹簧617沿着半径方向从内缘延伸从而形成多个条形板簧618a、618b。这里,板簧618a的内缘618ac沿着与中心Y距离为半径R13的圆周限定,并且板簧618b的内缘618bc沿着与中心Y距离为半径R15的圆周限定(这里,R13<R15<R11)。如图8所示,板簧618a和板簧618b交替设置,并且所有板簧618a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而所有的板簧618b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以这种方式,膜片弹簧617具有从内缘(其由内缘618ac和内缘618bc构成)开始沿着分别的径向方向的等角度的多个狭缝121,使得在膜片弹簧617中形成多个条形的板簧618a、618b。多个板簧618a、618b在各自的外侧(靠近外缘617c)彼此连接(固定端部),而在内缘618ac、618bc那一侧设置自由端部。
膜片弹簧617包括:板簧618a和618b,它们分别构造有从内缘618ac和618bc延伸至狭缝121的端部(外缘617c那一侧的开口121c的部分)的部分;以及弹簧主体619,其构造有从狭缝121的端部延伸至外缘617c的部分(板簧618a、618b与弹簧主体619之间的边界线以虚线J示出)。
弹簧主体619接触压板215,使得膜片弹簧617继而将压板215朝向飞轮103的方向偏置。并且,偏置力将第一摩擦盘11a、第一中间板12a、第二摩擦盘11b、第二中间板12b和第三摩擦盘11c在压板215和飞轮103之间进行挤压,使得动力从飞轮103传递至中心毂15。也就是说,这种状态是离合器连接状态(离合器传递状态)。
膜片弹簧617的内缘618ac、618bc附接至分离装置901,使得通过移动分离叉181(例如,可以通过操作图中没有示出的离合器踏板来实现移动),可以使分离装置90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相对于飞轮103)移动(在图6中的箭头R方向上)。以这种方式,在使分离装置901朝向相对的一侧移动(在图6中的箭头R方向上)时,也使膜片弹簧617的内缘618ac、618bc朝向该相对的一侧移动(在箭头R的方向上),使得引起膜片弹簧617朝向飞轮103的方向推动压板215的偏置力随着它们的移动而减小或消除,从而使离合器通过与作为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201相同的方式断开(离合器分离状态),而在使分离装置901朝向飞轮103那一侧(在与图6中的箭头R相对的方向上)移动时(在用于使分离装置90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6的箭头R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力减小或消除时,分离装置901朝向飞轮103那一侧(与图6的箭头R相对的方向)移动),使离合器处于连接状态(离合器传递状态)。
此外,分离装置901包括:拉连接器911,如图6和图10所示,其在离合器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的方向上接合并固定膜片弹簧617的内缘618ac、618bc(图10示出了内缘618ac和618bc的位置);分离轴承471,其具有设置在拉连接器911的内圆周那一侧上的内座圈473;以及连接部451,其将拉连接器911可装卸地连接至分离轴承471。
分离装置901与作为比较例的拉式离合器装置201的分离装置40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在后面描述的弹簧内接触部713。关于其他部分,分离装置901与拉式离合器装置201的分离装置401相同。
拉连接器911包括:中空的柱状主体411a;弹簧内接触部713,其从飞轮103那一侧接触并支撑膜片弹簧617的内缘618ac、618bc的附近部分;以及弹簧外接触部415,其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接触并支撑膜片弹簧617的内缘618ac、618bc的附近部分,其中弹簧内接触部713固定至柱状主体411a(通过接合环422固定至其上)。通过与上述膜片弹簧117的情况类似的方式,膜片弹簧617的内缘618ac(板簧618a的端部)通过弹簧内接触部713从飞轮103那一侧和通过弹簧外接触部415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被分别接触和挤压以及支撑。内缘618bc(板簧618b的端部)可以通过弹簧外接触部415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接触。
因此,可以通过操作分离叉181而经由分离轴承471和连接部451使拉连接器911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相对于飞轮103)移动(在图6和图10中的箭头R方向上),并且可以在施加到分离叉181上的力被减小时通过膜片弹簧617的偏置力而朝向飞轮103那一侧(相对于飞轮103)移动(在与图6和图10中的箭头R方向相对的方向上)。
如图7A至图7C所示,拉连接器911的弹簧内接触部713包括:主体部714,其具有的形状是,在具有半径R75和高度H71的第一直圆柱体中挖空具有半径R73和高度H71的第二直圆柱体(这里,第一直圆柱体的轴线与第二直圆柱体的轴线重合);以及凸缘部715,其形成为从第一直圆柱体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更靠近飞轮的端面)向外突出。凸缘部715形成的形状是,在第三直圆柱体(第三直圆柱体的一个端面和第一直圆柱体的两个端面中的所述一个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第三直圆柱体的轴线包括在第一直圆柱体的轴线中)中挖空具有半径R75和高度H77的第四直圆柱体(H77<H71,R73<R75<R71)。以这种方式,形成具有外半径R75和内半径R73的第一接触面721和具有外半径R71和内半径R75的第二接触面722,并且第一接触面721和第二接触面722都沿着垂直于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的平面并且第一接触面721和第二接触面722在离合器的旋转轴线上分离开H79(=H71-H77)。如果以另一种方式表示,则弹簧内接触部713具有大致环形形状,并且也可以说具有带有开口顶面和对应于其边缘的凸缘部715的大礼帽形状。顶面的第一接触面721与凸缘部715的第二接触面722之间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存在阶梯差H79。阶梯差H79反映出弹簧内接触部713的位移(或运动),其对应于转变为:板簧618a和618b分别接触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状态;板簧618b基本上不接触第二接触面的状态;以及板簧618a通过弹簧主体619从相对的一侧产生的偏置力而与第一接触面接触但是其基本上不会导致弹簧主体的变形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阶梯差H79较大,则弹簧内接触部713从只有板簧618a进行接触的状态到板簧618a和618b都进行接触的状态的位移(或运动)较大。通过适当地设定阶梯差H79,可以调节板簧618a和618b的相对变形。
一般而言,离合器装置在离合器踏板的完全分离位置(踩踏量为0)与其完全压下位置(踩踏量最大)之间实现从离合器传递状态到离合器分离状态的各状态,使得半离合状态设定在它们中间。不计离合器踏板的游隙,这些踩踏量对应于分别的分离行程,并且离合器踏板的常规操作范围内的分离行程被确定为使得可以实现从离合器传递状态到离合器分离状态(反之亦然)的各状态。更具体而言,认为分离行程的量对应于分离叉从图11所示的状态到图15所示的状态的位移,使得其大致对应于拉连接器411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移。并且,其对应于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从而与弹簧内接触部713的阶梯差H79的高度关联。例如,在H79较长(或较高)时,认为拉连接器411从板簧618a接触第一接触面的状态到板簧618b接触第二接触面的状态的位移量会变得较长(或较大)。例如,如果拉连接器411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移量实际上对应于分离叉的位移量从而对应于分离行程量,则阶梯差H79的高度(或长度)可以是分离行程量(长度)的至少4%。另一方面,阶梯差H79的高度(或长度)可以不超过其70%。或者,其可以在5%至70%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可以是约20%。这里,可以将半离合状态设定为从完全压下位置开始在分离行程量的20%以上处发生,并将半离合状态设定在分离行程量的90%以下处。
如图9所示,在从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延伸方向上的两侧中存在传动的方向观察本装置中包括的膜片弹簧617和弹簧内接触部713时,膜片弹簧617的中心和弹簧内接触部713的中心位于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上。并且,半径R15(板簧618b的内缘618bc所沿的圆的半径)形成为大于R75并且形成为小于R71,而半径R13(板簧618a的内缘618ac所沿的圆的半径)形成为大于R73并且形成为小于R75。因此,在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移位(在图6和图10中的箭头R方向上)时,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首先通过使第一接触面721接触板簧618a的内缘618ac的附近部分而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移位(此时,弹簧内接触部713不接触或不强烈地接触板簧618b,使得弹簧内接触部713几乎不会引起板簧618b的变形。这里,由于板簧618a、618b通过弹簧主体619彼此连接,板簧618b也由于变形(自由端部的位移)的作用而略微变形)。进一步地,在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移位时,板簧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首先通过使第二接触面722接触或强烈地接触板簧618b的内缘618bc的附近部分而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移位(因为不仅是板簧618b,第一接触面721也接触板簧618a的内缘618ac的附近部分,使得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也进一步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方向位移)。
以这种方式,在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在图6和图10中的箭头R方向上)时,随着状态从小位移状态朝向大位移状态变化,发生从板簧618a和板簧618b都基本上没有变形的状态(此时所有板簧618a和板簧618b都大致沿着一个平面)开始、随后是板簧618a变形而板簧618b几乎不变形的状态、再到板簧618a和板簧618b都变形的状态的转变。因此,如后面所述,由于通过使弹簧主体619接触压板215而产生的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减小(通过使板簧618a、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移动而使弹簧主体619变形,使得偏置力由于弹簧主体619的变形而减小),因此可以实现离合器传递状态、半离合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态的转变。
也就是说,离合器的状态由飞轮103和摩擦盘11d的相对旋转状态(或扭矩传递状态)限定,并且离合器的状态也通过飞轮103和中间板12a、12b与分别对应的摩擦盘11d之间的距离和压力(或接触状态)被改变,使得通过适当地调节它们,可以使离合器的状态对应于离合器踏板的踩踏量和/或板簧618a、618b各自的变形量和弹簧主体619的变形量。一般而言,在离合器传递状态下,基本上没有离合器踏板的踩踏量并且基本上没有板簧618a、618b的变形量,使得基本上没有偏置力的减小作用并且飞轮103和中间板12a、12b在足够的压力下接触(距离为零(0))分别对应的摩擦盘11d。并且,在半离合状态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合器踏板的踩踏量,并且板簧618a、618b存在一定的变形量,由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置力减小作用,使得使飞轮103和中间板12a、12b与分别对应的摩擦盘11d进行接触(距离为零(0))的压力不一定足够,因此认为至少部分地发生所谓的打滑。并且,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离合器踏板的踩踏量足够大并且板簧618a、618b的变形量足够大,使得偏置力的减小作用充足,从而可以处于飞轮103和中间板12a、12b不与分别对应的摩擦盘11d接触的状态(基本上处于非接触状态)。
因此,在半离合状态下,板簧618a、618b的变形是不均匀的,使得针对合器踏板的踩踏量,认为与板簧变形均匀的情况相比半离合状态下的范围更宽。因此,可以更容易保持半离合状态。
这里,半离合主要是在起动时的重要要素。在离合器踏板被下压到最大程度之后,可以通过少量地分离离合器踏板来实现半离合。然而,为了在不引起发动机熄火并且减小启动冲击的情况下启动汽车,据称在分离离合器踏板时难以调节离合器踏板的下压力和分离量。如上所述,在半离合状态下,当板簧618a、618b的变形逐步地进行时,可以认为下压力改变。可以容易地获得调节的指引。
图11表示通过包括离合器的旋转轴线(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的平面示出端面(其是包括板簧618b的端面。例如,其是图9中的P-P端面)的端视图,图12表示通过包括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示出端面(其是包括板簧618a的端面。例如,其是图9中的Q-Q端面)的端视图(图11和图12都仅示出了轴线15r的左侧,而省略了对轴线15r的右侧的描绘)。
图11和图12都表示其中弹簧内接触部713不使板簧618a或板簧618b变形并且膜片弹簧617的弹簧主体619接触压板215使得通过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来实现完全连接的离合器状态(离合器传递状态)的情况。
图13表示示出与图11类似端面的端视图,图14表示示出与图12类似端面的端视图。图13和图14都表示从图11和图12的离合器传递状态到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3和图14中的箭头R方向上)位移的状态的情况。
在图13和图14中,通过使第一接触面721接触板簧618a的内缘618ac的附近部分,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从图12到图14的位移),但是在弹簧内接触部713的第二接触面722略微接触板簧618b的同时板簧618b不变形(板簧618b在图11或图13中不位移)。图14所示的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这种位移发生在所有板簧618a中,使得板簧618a使弹簧主体619变形。通过弹簧主体619的变形,用于使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a的基端部的部分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减小。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对于任何板簧618b都不发生板簧618b的自由端部的位移,使得板簧618b不会使弹簧主体619变形,并且用于使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b的基端部的部分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与图11和图12的情况大致相同(与离合器传递状态相比,其几乎没有减小)。因此,尽管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a的部分产生的偏置力大大减小,但是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b的部分的偏置力大部分被保持,从而在图13和图14的情况下保持半离合状态。
图15表示以类似于图13的方式示出端面的端视图,图16表示以类似于图14的方式示出端面的端视图。图15和图16都表示从图13和图14的半离合状态到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15和图16中的箭头R方向上)位移的状态的转变。
在图15和图16中,弹簧内接触部713的第一接触面721使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从图14到图16的位移),并且弹簧内接触部713的第二接触面722也接触板簧618b的内缘618bc的附近部分,以使板簧618b的自由端部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从图13到图15的位移)。图16所示的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这种进一步的位移针对所有板簧618a发生。这引起板簧618a使弹簧主体619进一步变形。弹簧主体619的这种进一步变形导致偏置力几乎变为0,该偏置力使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a的基端部的部分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并且,在所有板簧618b中都发生板簧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位移,使得板簧618b使弹簧主体619变形。由于弹簧主体619的变形,使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b的基端部的部分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大大减小。以这种方式,由于由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a的部分产生的偏置力几乎被消除,因此由弹簧主体619的靠近板簧618b的部分产生的偏置力大大减小,使得图15和图16的状态是离合器分离状态。
这里,在离合器分离状态和半离合状态下,当施加到分离叉181上的力减小时,板簧618a、618b的偏置力可以使弹簧内接触部713朝向飞轮103那一侧(在与图中箭头R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使状态从离合器分离状态转变为半离合状态并从半离合状态转变为离合器传递状态。
(另一个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的不同之处在于,膜片弹簧617(离合器弹簧)用膜片弹簧817(离合器弹簧)替换。其他装置与本装置11相同。因此,针对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将仅说明膜片弹簧817,并且省略对其他部分的说明(如果需要,应参照对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的说明)。
在膜片弹簧817中,如图17所示,外缘617c沿着与中心Y距离半径R11的圆周形成,并且通过与膜片弹簧617类似的方式,膜片弹簧817具有通过等角度地形成沿着径向方向从内缘延伸的多个狭缝121而形成的多个条形板簧618a、618b。这里,板簧618a的内缘618ac沿着与中心Y距离半径R13的圆周形成,并且板簧618b的内缘618bc沿着与中心Y距离半径R15的圆周形成(这里,R13<R15<R11)。对于板簧618a和板簧618b,如图17所示,由两个(一对)板簧618b和一个板簧618a构成的一个单元沿着膜片弹簧817的圆周方向重复,例如两个(一对)板簧618b、一个板簧618a、两个(一对)板簧618b、一个板簧618a、两个(一对)板簧618b、一个板簧618a等等。这里,每个板簧618a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并且每个板簧618b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这里,板簧618a与本装置11的那些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以及相同种类的材料,并且板簧618b与本装置11的那些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以及相同种类的材料)。
以这种方式,膜片弹簧817具有多个狭缝121,它们等角度地形成并且从内缘(其由内缘618ac和内缘618bc构成)沿着径向方向延伸,使得膜片弹簧817形成有多个条形的板簧618a、618b。多个板簧618a、618b在外侧(靠近外缘617c)彼此连接(固定端部),并且在内缘618ac、618bc那一侧具有自由端部。
在膜片弹簧817中,从内缘618ac、618bc延伸至狭缝121的端部(在开口121c的外缘617c那一侧上的部分)的部分构成板簧618a、618b,并且从狭缝121的端部到外缘617c的部分构成弹簧主体619(在图17中,板簧618a、618b与弹簧主体619之间的边界线以虚线示出)。
也就是说,膜片弹簧817具有与膜片弹簧617不同的板簧618a、618b的设置,但是其通过与膜片弹簧617相同的方式被固定至并且沿着离合器盖107的顶面上的开口107h的圆周(膜片弹簧817的外缘617c固定至离合器盖107的内圆周)。并且,通过与膜片弹簧617相同的方式,当弹簧主体619接触压板215时,膜片弹簧817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
图18表示与图9的关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的视图类似的视图,并且示出了在从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中存在传动装置的方向上观察时包括在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的膜片弹簧817和弹簧内接触部713(其与包括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中的弹簧内接触部713相同)。在图18中,膜片弹簧817的中心和弹簧内接触部713的中心位于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其与中心毂15的轴线(柱状部15a的轴线15r)重合)上。而且,在半径R15(设置板簧618b的内缘618bc所沿的圆周的半径)大于R75并且小于R71的同时,半径R13(设置板簧618a的内缘618ac所沿的圆周的半径)大于R73并且小于R75。因此,在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6和图10中的箭头R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接触面721首先接触板簧618a的内缘618ac的附近部分,使得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这里,由于弹簧内接触部713不强烈地接触板簧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因此几乎不会通过弹簧内接触部713引起板簧618b的位移。然而,板簧618a、618b通过弹簧主体619相互连接,使得由于板簧618a变形的作用,板簧618b也略微变形)。进一步地,在弹簧内接触部713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时,第二接触面722接触板簧618b的内缘618bc的附近部分,使得板簧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这里,不仅是板簧618b,第一接触面721也接触板簧618a的内缘618ac的附近部分,使得板簧6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也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
以这种方式,在弹簧内接触部713通过与参照图11至图16说明的类似方式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时,随着在这种情况下从位移量从小变大,发生从板簧618a和板簧618b都不变形的状态开始、随后是板簧618a变形而板簧618b几乎不变形的状态、再到板簧618a和板簧618b都变形的状态的转变。因此,由于用于通过使弹簧主体619接触压板215而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减小(板簧618a、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位移,使得弹簧主体619变形并且偏置力通过弹簧主体619的变形而减小),因此可以发生离合器传递状态、半离合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态的一系列转变。
而且,在离合器分离状态和半离合状态下,在施加到分离叉181上的力减小时,可以使弹簧内接触部713朝向飞轮103那一侧(在与图中的箭头R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使得可以实现从离合器分离状态到半离合状态的转变以及从半离合状态到离合器传递状态的转变。
如上所述,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和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设计包括:旋转部,其绕旋转轴线旋转;摩擦盘,其通过压在旋转部上而与旋转部一起旋转;膜片弹簧617、817,其具有沿着围绕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板簧618a、618b,其中板簧618a、618b具有朝向旋转轴线突出并且构成自由端部的端部;压板215,其在压板215被膜片弹簧617、817偏置时使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以及分离机构,其通过减小膜片弹簧617、817推动压板215的偏置力来切断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使得通过板簧618a、6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在沿着旋转轴线一个方向上位移而使膜片弹簧617、817变形;其中:离合器装置是用于连接和断开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的离合器装置;并且,在离合器分离(断开)状态相对于离合器传递状态的板簧618a、618b的变形量为X并且半离合状态相对于离合器分离(断开)状态的板簧618a、618b的变形量为Y时,多个板簧618a、618b中的一个部分618a的比值Z(=Y/X)大于除该一个部分618a之外的其余部分618b。这里,上述旋转轴线对应于图中的轴线15r。并且,旋转部被构造成包括飞轮103、第一中间板12a和第二中间板12b。并且,摩擦盘被构造成包括:第一摩擦盘11a、第二摩擦盘11b和第三摩擦盘11c。这里,朝向上述旋转轴线突出的端部对应于内缘618ac、618bc部分。而且,端部对应于内缘618ac、618bc的部分。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对应于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的方向(图中的箭头R方向)。如上所述的沿着旋转轴线的一个方向对应于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图中的箭头R方向)。并且,板簧618a、618b的自由端部对应于端部(内缘618ac、618bc)。分离机构可包括分离装置901。上述离合器传递状态可包括图11或12所示的状态。并且,上述离合器分离状态可包括图15或图16所示的状态。板簧618a、618b的变形量X1、X2分别对应于板簧618a在图12的状态和图16的状态之间的差异和板簧618b在图12的状态和图15的状态之间的差异。与作为离合器传递状态的图12和图11的状态相比,板簧618a和618b在作为半离合状态的图14和图13的状态下的变形量Y1和Y2分别是板簧618a在图12和图14之间的差异和板簧618b在图11和图13(参见图19A和图20B)之间的差异。在各个比值Z1(=Y1/X1)和Z2(=Y2/X2)中,多个板簧618a、618b中的一个部分618a的比值Z1(在此约为0.5)大于除该一个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618b的比值Z2(在此几乎为0)。
以这种方式,在使多个板簧618a、618b中的一个部分618a的比值Z(=Y/X)大于多个板簧中除该一个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618b时,用于实现半离合(其驱动分离叉181,并且完全压下踏板(在最低位置)产生离合器分离状态,并且分离踏板(在最高位置)产生离合器传递状态)的离合器踏板(图中没有示出)的位置范围可以比作为比较例的离合器(对于多个板簧中的任何一个,比值Z是相同的)更宽,使得可以更容易保持半离合状态。并且,提供半离合状态的踏板的下限位置可以低于比较例的离合器,使得当状态从离合器分离状态(在最低位置)转变为半离合状态时,可以快速且容易地实现该转变。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和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分离机构(分离装置901)包括通过接触板簧618a、618b而使板簧618a、618b进行位移的弹簧接触位移部(这里由弹簧内接触部713构成);弹簧接触位移部(弹簧内接触部713)包括第一接触面721,其接触一个部分618a的所有端部(内缘618ac部分)的附近部分,而不接触其余部分618b的任何一个;并且在半离合状态下(图13和图14),第一接触面721接触一个部分618a的板簧,而不接触其余部分618b的板簧。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和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多个板簧618a、618b中的一个部分618a的所有端部(内缘618ac)比其余部分618b的任何一个端部(内缘618bc)更靠近旋转轴线(轴线15r);并且第一接触面721包括沿着中心位于旋转轴线(轴线15r)上的圆(具有外半径R75的圆)的外缘。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和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弹簧接触位移部(弹簧内接触部713)包括第二接触面722,其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图15和图16)接触其余部分618b的所有端部(内缘618bc部分)的附近部分,而不接触一个部分618a的任何一个;在第一接触面721比半离合状态(图13和图14)的情况更进一步使一个部分618a的端部(内缘618ac)在一个方向上(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中的箭头R方向上))位移更远的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图15和图16),第一接触面721接触一个部分618a的板簧,并且第二接触面722接触其余部分618b的板簧。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和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多个板簧618a、618b中的一个部分618a的所有端部(内缘618ac)比其余部分618b的任何端部(内缘618b部分)更靠近旋转轴线(轴线15r);第一接触面721包括沿着以旋转轴线(轴线15r)为中心的圆(具有外半径R75的圆)的外缘;第二接触部分722包括存在于以旋转轴线(轴线15r)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它们是具有半径R71的圆和具有半径R75的圆,两者是同心的)之间的环形形状,该环形形状围绕第一接触面721的外缘(具有外半径R75的圆)。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和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第一接触面721在一个方向上(这里是在与飞轮103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在图中的箭头R方向上))设置成比第二接触面722更远(相差H79(=H71-H77))。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中,其中设置有一个部分618a的预定数量(在此为一(1))的板簧的一个部分区域与设置有其余部分618b的预定数量(在此为一(1))的板簧的其余部分区域彼此相邻地设置的设置单元(其因此由两个板簧构成:一个板簧618a和一个板簧618b)沿着中心位于旋转轴线(轴线15r)上的圆周等角度地设置多次(在此为九(9)次),使得多个板簧618a、618b全部都包括在其中。
在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其中设置有一个部分618a的预定数量(在此为一(1))的板簧的一个部分区域与设置有其余部分618b的预定数量(在此为二(2))的板簧的其余部分区域彼此相邻地设置的设置单元(其因此由三个板簧构成:一个板簧618a和两个板簧618b)沿着中心位于旋转轴线(轴线15r)上的圆周等角度地设置多次(在此为六(6)次),使得多个板簧618a、618b全部都包括在其中。
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1中,当板簧618a、618b(图8所示的板簧618a、618b)正交地投影在垂直于旋转轴线(轴线15r)的平面上时,板簧618a、618b各自被成形为凹口形状且沿着穿过旋转轴线(轴线15r)的多条直线针对每个等角度间隔(在此为20度)形成的多个切口部分(由狭缝121构成)分开并且存在于该平面上,并且其余部分区域的板簧618b的数量S2(在此为九(9))与一个部分区域的板簧618a的数量S1(在此为九(9))的比值RS(=S2/S1)为0.5至2.5(在此为一(1))。
在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本装置中,当板簧618a、618b(图17所示的板簧618a、618b)正交地投影在垂直于旋转轴线(轴线15r)的平面上时,板簧618A、618B各自被成形为凹口形状且沿着穿过旋转轴线(轴线15r)的多条直线针对每个等角度间隔(在此为20度)形成的多个切口部分(由狭缝121构成)分开并且存在于该平面上,并且其余部分区域的板簧618b的数量S2(在此为十二(12))与一个部分区域的板簧618a的数量S1(在此为六(6))的比值RS(=S2/S1)为0.5至2.5(在此为二(2))。
(又一个实施方式)
图21表示通过包括根据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示出端面的端视图,该拉式离合器装置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11。除了板簧和弹簧内接触部不同之外,其基本上由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结构构成。因此,对于这些构造,应参考上述内容。在图21中,膜片弹簧620按长度降序包括三种板簧621a、621b和621c,并且它们分别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可以接触弹簧内接触部730的第一接触面731、第二接触面732和第三接触面733。通过与上述弹簧内接触部713相同的方式,弹簧内接触部730具有存在于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三种半径的同心圆之间的环形形状,使得该同心圆形成为分别匹配三种板簧可以进行接触的三个接触面。在图21中,示出了半离合状态,并且板簧621a接触第一接触面731以在图中向上位移。并且,板簧621b接触第二接触面732以在图中略微向上位移。然后,板簧621c不接触第三接触面733。如果与一个实施方式相比,则接触部多具有一个部分,从而总共具有三个部分。分别的接触部分在轴线方向上的高度(对应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H79)按图中在向上方向(对应于图6中的R方向)上显示的第一接触面731、第二接触面732和第三接触面733的顺序限定。以这种方式,接触部在多个阶段中接收和接触不同种类的板簧,使得可以预料到从离合器分离状态到离合器连接状态的更平稳的转变。可以适当地设置这些高度差(所谓的阶梯差)。例如,根据具有上述的两种接触部分的一些情况,确定第一接触面731和第三接触面733之间的高度差,然后可以确定第二接触面732的相对位置(高度),从而可以通过重复进一步的实验等实现更优选的离合器连接。
(再一个实施方式)
图22表示通过包括根据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示出端面的端视图,该拉式离合器装置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式离合器装置(本装置)11。除了板簧和弹簧内接触部不同之外,其基本上由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结构构成。因此,对于这些构造,应参考上述内容。并且,其与图21中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弹簧内接触部740的接触面741形成倾斜表面。在采用倾斜表面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膜片弹簧620按长度顺序具有三种板簧621a、621b和621c时,它们分别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才会按该顺序在不同高度处与作为内接触部740的倾斜表面的接触面进行接触。因此,不需要特别地制成阶梯形状,从而可以提供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可以通过调节倾斜表面的角度来调节所谓的阶梯差。并且,只有在膜片弹簧620改变时,才可以改变离合器连接的方式。
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弹簧内接触部713还包括处于第二接触面外部或内部的第三接触面的形式。可以包括具有分别对应的长度的板簧。接触面和分别对应的板簧的种类数可以是四(4)以上,并且特别是没有上限,但是对于一般机动车用途的离合器装置,十(10)以下可能是工业上实用的。而且,由于可以在其上设置弹簧内接触部713的第一、第二、(进一步地,第三……)接触面的、柱状构件的外部形成为锥形的(倾斜的)并且随后准备对应类型的板簧,因此通过弹簧内接触部的连续位移(或运动)可以实现各种板簧的基本上无阶梯或连续的接触。
(又再一个实施方式)
到目前为止,对拉式离合器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3至图27对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用于推式离合器的情况进行说明。如目前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包括拉式离合器和推式离合器。由于其基本结构与拉式离合器相同,因此对于对应的部件应参考上述内容。
图23、图24和图25表示通过包括分别处于离合器传递状态、半离合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态的推式离合器装置的分别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示出端面的端视图,并且图26表示示出用于推式离合器装置的膜片弹簧的视图。并且,图27表示弹簧内接触部的剖视图。
图23表示由包括在分离机构所包括的分离装置中的轴承971支撑的弹簧内接触部922不会使板簧918a或板簧918b中的任何一个变形的状态,其中膜片弹簧917的弹簧主体的接触部分917c接触压板215,使得压板215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从而实现离合器的完全连接状态(离合器传递状态)。
图24表示弹簧内接触部922在朝向飞轮103那一侧的方向(与图24至图26中的箭头R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图23的离合器传递状态位移的情况。
在图24中,弹簧内接触部922的第一接触面922a接触板簧918a的内缘的附近部分,使得板簧9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在朝向飞轮103那一侧的方向上位移(从图23到图24的位移)。而且,弹簧内接触部922的第二接触面922b仅略微接触板簧918b,但板簧918b不变形。对于每个板簧918a都产生图24所示的板簧9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这种位移,使得板簧918a使弹簧主体917变形。由于弹簧主体917的变形,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a的基端部的接触部分917c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位移,同时被固定在离合器盖907的盖部907a上的支撑构件930(包括紧固件920和衬垫921)用作支点,使得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减小。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对于任何板簧918b都不发生板簧9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位移,使得板簧918b不会使弹簧主体917变形,以使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b的基端部的接触部分917c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几乎与图23的状态相同(与离合器传递状态相比,几乎没有减小)。以这种方式,通过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a的接触部分917c可以大大减小偏置力,但是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b的接触部分917c的偏置力大部分得到保持。在处于图24的状态下时,保持半离合状态。
图25表示示出与图23类似端面的端视图以及弹簧内接触部922从图24的半离合状态沿着离合器的旋转轴线在朝向飞轮103那一侧的方向(与图25中的箭头R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位移的状态。
在图25中,弹簧内接触部922的第一接触面922a使板簧9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进一步朝向飞轮103那一侧位移(从图24到图25的位移),并且弹簧内接触部922的第二接触面922b也接触板簧918b的内缘的附近部分,以使板簧9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朝向飞轮103那一侧位移(从图24到图25的位移)。对于板簧918a中的任何一个都产生图25所示的板簧918a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这种进一步的位移。以这种方式,板簧918a使弹簧主体进一步位移。由于弹簧主体的这种进一步位移,使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a的基端部的部分朝向飞轮103的方向偏置压板215的偏置力几乎变为零(0)。对于所有板簧918b都产生图25所示的板簧918b的自由端部那一侧的位移,使得板簧918b使弹簧主体变形。弹簧主体的变形导致偏置力大大减小,该偏置力使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b的基端部的接触部分917c在朝向飞轮103的方向上偏置压板215。以这种方式,由于通过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a的接触部分产生的偏置力几乎被消除,并且通过弹簧主体的靠近板簧918b的接触部分产生的偏置力大大减小,因此使得图25的状态成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这里,在离合器分离状态或半离合状态下,在施加到分离叉681上的力减小时,通过板簧918a、918b的偏置力可以使弹簧内接触部922朝向与飞轮103相对的一侧(在图中箭头R方向上)移动,使得可以实现从离合器分离状态到半离合状态的转变以及从半离合状态到离合器传递状态的转变。
图26表示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推式离合器装置的膜片弹簧917(离合器弹簧)的视图,并且其对应于拉式离合器装置的膜片弹簧617(离合器弹簧)。由于基本结构类似于图8和图17,将省略共同的说明。将用于接触第一接触面922a的两个长的板簧918a和用于接触第二接触面922b的一个板簧918b的单元重复六(6)次。通常,优选旋转构件是旋转对称的。图27表示弹簧内接触部922的剖视图,并且通过与图7B所示的弹簧内接触部713的第一接触面721和第二接触面722类似的方式上下颠倒地示出第一接触面922a和第二接触面922b。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包括:旋转部,其可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摩擦盘,其通过压在旋转部上而与旋转部一起旋转;压板,其将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膜片弹簧,其偏置压板以使摩擦盘压在旋转部上;以及分离装置,其通过在实现位移使膜片弹簧对抗施加于压板的偏置力而变形时减小偏置力来切断从旋转部到摩擦盘的动力。然后,膜片弹簧主要形成为圆盘形状的薄板(也称为“盘簧”),并且具有由在靠近外缘的外周部分中的连续体以及通过多个狭缝在径向方向上从图中虚线J所示的位置附近部分朝向中心延伸而形成的多个板簧构成的环形弹簧主体,其中至少一个板簧比其他板簧向内延伸得更多。在圆盘形状的中心处设置有开口,并且多个板簧分别在内侧具有自由端部。分离装置包括弹簧内接触部,其从旋转部那一侧接触膜片弹簧的多个板簧的分别的自由端部,以从外部传递通过输入产生的位移(例如,通过分离叉的操作或者离合器的连接/分离产生的位移)。拉连接器包括:弹簧内接触部;弹簧外接触部,其从与旋转部那一侧相对的一侧接触并支撑分别的自由端部;以及中空的柱状主体,其在外周那一侧包括弹簧内接触部,其中分离装置还可以包括拉连接器。在本文的弹簧内接触部的例子中包括柱状构件,其包括在旋转部那一侧的底端部上向外扩展的凸缘部。柱状构件在与底端部相对的一侧上包括顶端部,该顶端部构成第一接触面。凸缘部包括在底端部的相对一侧上的第二接触面,并且阶梯差接触部由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构成。可以通过从柱状构件的高度中减去凸缘部的厚度来获得阶梯差。在弹簧内接触部的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包括另一个接触面,从而提供两个以上的阶梯差并且提供使得该阶梯差可以是连续的的形状(倾斜表面),并且可以将接触面设置为使得该阶梯差的定向倒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包括旋转部、摩擦盘、压板、膜片弹簧和弹簧内接触部,其中膜片弹簧包括一个或多个接触面并且可以分别接触至少一个板簧的自由端部和另一个板簧的内缘侧上的自由端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包括对膜片弹簧和弹簧内接触部的结构和/或组成进行的修改。而且,通过将常规离合器装置的其他部件与膜片弹簧和弹簧内接触部一起应用,可以构造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
第一接触面可以包括环形面,其包括在柱状构件的顶端部上的、柱状构件的端面。第一接触面可以包括环形体(annulus),其被构造成在中心处具有开口的圆盘。第二接触面可以包括在凸缘部的顶端部那一侧上的圆形面。优选地,至少一个板簧关于旋转轴线15r具有良好的旋转对称性。例如,在构造有两个板簧时,优选它们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在构造有三个板簧时,优选它们分别设置在相互分开360/3度的位置。在构造有n个板簧时,优选它们分别设置在相互分开360/n度的位置。对于n,不特别限定上限,在工业上认为实用的是n不大于100。
附图标记说明
11离合器装置 11d摩擦盘
11a第一摩擦盘 11b第二摩擦盘
11c第三摩擦盘 12a第一中间板
12b第二中间板 13离合器盘
15中心毂 15a柱状部 15b盘状部
15r轴线 103飞轮 107离合器盖
107h开口 117膜片弹簧
117b内缘 117c外缘 118板簧
119弹簧主体 121狭缝 121c开口
181分离叉 201离合器装置
215压板
301传动装置的主轴
401分离装置 411拉连接器
411a柱状主体 411d凹形槽
413弹簧内接触部 413b内圆周表面
413c外周表面 413s接触面
415弹簧外接触部 422接合环
451连接部 451a柱状部 451b凸缘部
451c环形部 471分离轴承
473内座圈 473c凹形槽
617膜片弹簧 617c外缘
618a,618b板簧 618ac,618bc内缘
619弹簧主体 713弹簧内接触部
714主体部 715凸缘部 721第一接触面
722第二接触面 817膜片弹簧
901分离装置 911拉连接器

Claims (18)

1.一种离合器装置,其包括:
旋转部,其围绕作为中心的旋转轴线旋转;
摩擦盘,其通过压在所述旋转部上而与所述旋转部一起旋转;
膜片弹簧,其包括:环形的弹簧主体,其由靠近外缘的外周部分中的连续体和多个板簧构成,所述多个板簧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在径向方向上朝向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多个狭缝并且具有朝向所述旋转轴线突出且构成为自由端部的端部,所述膜片弹簧主要被形成为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盘形状的薄板或盘簧形状;
压板,其由所述膜片弹簧偏置,以使所述摩擦盘压在所述旋转部上;以及
分离装置,其在所述膜片弹簧变形使得所述多个板簧的自由端部那一侧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第一方向上位移时通过减小从所述膜片弹簧施加到所述压板的偏置力来切断从所述旋转部到所述摩擦盘的动力,
其中:
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弹簧接触位移部,所述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
所述多个板簧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以及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
在通过移动所述分离装置而从离合器分离状态转变到离合器传递状态期间,存在所述第一接触面与其所对应的至少一个板簧进行接触但是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其所对应的至少一个板簧不进行接触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与板簧进行接触的第三接触面;并且
在通过移动所述分离装置而从离合器分离状态转变到离合器传递状态期间,存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分别对应的板簧进行接触但是第三接触面与所对应的板簧不进行接触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端部比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端部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并且
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外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端部比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端部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
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外缘;并且
所述第二接触面包括环形形状,该环形形状存在于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之间并且围绕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所述外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比所述第二接触面更靠近所述第一方向那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拉式离合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推式离合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每个设置单元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等角度间隔地设置从而构成所述多个板簧,在所述设置单元中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第一区域和包括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第二区域相互相邻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每个所述板簧都被凹口形状的多个切口部分开,在所述板簧正交地投影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所述多个切口部沿着以等角度的方式设置并且穿过所述旋转轴线且存在于所述平面上的多条直线形成;并且
当S1是构成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板簧的数量并且S2是构成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板簧的数量时,比值RS(=S2/S1)为0.5至2.5。
11.一种离合器装置,其包括:
旋转部,其围绕作为中心的旋转轴线旋转;
摩擦盘,其通过压在所述旋转部上而与所述旋转部一起旋转;
压板,其能够将所述摩擦盘压在所述旋转部上;
膜片弹簧,其包括:环形的弹簧主体,其由靠近外缘的外周部分中的连续体和多个板簧构成,所述多个板簧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在径向方向上朝向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多个狭缝并且具有朝向所述旋转轴线突出且构成为自由端部的端部,所述膜片弹簧主要被形成为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盘形状的薄板或盘簧形状,所述弹簧主体能够偏置所述压板,以使得所述摩擦盘压在所述旋转部上;
弹簧接触位移部,其至少包括与至少一个板簧的端部进行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至少一个板簧的端部进行接触的第二接触面;以及
分离装置,其能够沿着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离合器传递状态转变到离合器分离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为比所述第二接触面更靠近所述第一方向那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端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比端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朝向所述旋转轴线更靠近地突出;
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外缘;并且
所述第二接触面包括环形形状,该环形形状存在于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之间并且围绕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所述外缘。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与板簧进行接触的第三接触面;并且
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为比所述第三接触面更靠近所述第一方向那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接触位移部包括倾斜表面;并且
所述倾斜表面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
通过将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和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相邻地设置而形成设置单元;并且
所述多个板簧被构造为包括沿着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所述设置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数量和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个板簧的数量的比值为0.5至2.5。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拉式离合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装置包括推式离合器。
CN201780053612.9A 2016-08-31 2017-07-31 离合器装置 Active CN109642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0060 2016-08-31
JP2016170060 2016-08-31
PCT/JP2017/027789 WO2018043000A1 (ja) 2016-08-31 2017-07-31 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2618A CN109642618A (zh) 2019-04-16
CN109642618B true CN109642618B (zh) 2020-07-10

Family

ID=61305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3612.9A Active CN109642618B (zh) 2016-08-31 2017-07-31 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6232B2 (zh)
JP (1) JP6514411B2 (zh)
CN (1) CN109642618B (zh)
WO (1) WO201804300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92490A1 (fr) * 1980-10-17 1982-04-23 Valeo Piece annulaire dite diaphragme, notamment pour embraya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GB8301426D0 (en) * 1983-01-19 1983-02-23 Automotive Prod Plc Friction clutches
US4496137A (en) * 1982-02-10 1985-01-2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Diaphragm spring for use in friction clutches and the like
JPS6392829U (zh) * 1986-12-09 1988-06-15
CN1828078A (zh) * 2004-11-23 2006-09-06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摩擦式离合器
JP2008038940A (ja) * 2006-08-02 2008-02-21 Fuji Heavy Ind Ltd クラッチ装置
CN101608674A (zh) * 2009-07-23 2009-12-23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常开式离合器的膜片弹簧
CN101649869A (zh) * 2009-09-09 2010-02-17 浙江龙华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膜片弹簧改进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21761A (en) * 1969-01-02 1971-02-10 Barkas Werke Veb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dry friction clutches
GB2055995B (en) * 1979-08-02 1983-04-13 Laycock Eng Ltd Friction clutch
US4556133A (en) * 1983-03-25 1985-12-03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Friction clutch
JPS62177924U (zh) * 1986-04-30 1987-11-12
JPS6392829A (ja) 1986-10-07 1988-04-23 Mitsuba Electric Mfg Co Ltd 電磁クラッチ装置
FR2721669B1 (fr) * 1994-06-28 1996-09-06 Valeo Mécanisme d'embrayage,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S2119668B1 (es) * 1994-12-24 1999-04-01 Fichtel & Sachs Ag Embrague de friccion con muelle auxiliar para asistir a la fuerza de desembragado.
DE19535712C1 (de) * 1995-09-26 1996-10-31 Fichtel & Sachs Ag Reibungskupplung im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AU6226398A (en) * 1997-03-06 1998-09-22 Yves J. Kemper Clutch spring assembly
JP2002181072A (ja) 2000-12-11 2002-06-26 Akurosu:Kk 摩擦単板クラッチ
EP1491785A1 (de) * 2003-06-25 2004-12-29 ZF Sachs Race Engineering GmbH Elastische Anpresskraftübertragungsplatte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2005155734A (ja) 2003-11-25 2005-06-16 Akurosu:Kk プレッシャープレー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クラッチ
JP2007225083A (ja) 2006-02-27 2007-09-06 Ats Inc クラッチ装置
JP2008144882A (ja) 2006-12-11 2008-06-26 Ats Inc プルタイプクラッチ用レリーズ装置
JP2008291937A (ja) * 2007-05-25 2008-12-04 Exedy Corp クラッチ装置
JP2009144890A (ja) 2007-12-18 2009-07-02 Across Corp 摩擦クラッチ装置
DE102008011634A1 (de) * 2008-02-28 2009-09-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nfahrkupplung, insbesondere für Renn- und Sportfahrzeug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92490A1 (fr) * 1980-10-17 1982-04-23 Valeo Piece annulaire dite diaphragme, notamment pour embraya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4496137A (en) * 1982-02-10 1985-01-2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Diaphragm spring for use in friction clutches and the like
GB8301426D0 (en) * 1983-01-19 1983-02-23 Automotive Prod Plc Friction clutches
JPS6392829U (zh) * 1986-12-09 1988-06-15
CN1828078A (zh) * 2004-11-23 2006-09-06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摩擦式离合器
CN100540933C (zh) * 2004-11-23 2009-09-16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摩擦式离合器
JP2008038940A (ja) * 2006-08-02 2008-02-21 Fuji Heavy Ind Ltd クラッチ装置
CN101608674A (zh) * 2009-07-23 2009-12-23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常开式离合器的膜片弹簧
CN101649869A (zh) * 2009-09-09 2010-02-17 浙江龙华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膜片弹簧改进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45469A1 (en) 2019-05-16
JP6514411B2 (ja) 2019-05-15
CN109642618A (zh) 2019-04-16
WO2018043000A1 (ja) 2018-03-08
JPWO2018043000A1 (ja) 2018-09-13
US10746232B2 (en)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02507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3791499A (en) Clutch
US8151964B2 (en) Multiple disc clutch apparatus
WO2016143370A1 (ja) クラッチ装置
US11885382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20220341475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6969062B (zh) 离合器装置
US11754130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11320002B2 (en) Clutch mechanism comprising two assemblies separated by a device for adjusting an axial distance
CN109642618B (zh) 离合器装置
KR101898785B1 (ko) 더블 클러치 조립체
JP202214578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1878375B (zh) 起动离合器
JP2007225083A (ja) クラッチ装置
US11708866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3348312B (zh) 摩擦式离合器
US1138480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8038940A (ja) クラッチ装置
JPH11325112A (ja) ダイヤフラムスプリング組立体、クラッチカバー組立体及び円板状弾性部材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