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009A -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8009A
CN103348009A CN2012800063616A CN201280006361A CN103348009A CN 103348009 A CN103348009 A CN 103348009A CN 2012800063616 A CN2012800063616 A CN 2012800063616A CN 201280006361 A CN201280006361 A CN 201280006361A CN 103348009 A CN103348009 A CN 103348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mutant
plant
fertility
sequence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63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8009B (zh
Inventor
漆小泉
薛哲勇
张英春
徐霞
刘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Nongfu (Beij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08028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58370B/zh
Priority to CN201280006361.6A priority patent/CN103348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48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8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87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fertility modification, e.g. apomix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6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tations, e.g. treatment with chemicals or with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11DNA or RNA fragments; Modified forms thereof; Non-coding nucleic acids having a biological activity
    • C12N15/113Non-coding nucleic acids mod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e.g.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ntisense DNA or RNA; Triplex- forming oligonucleotides; Catalytic nucleic acids, e.g. ribozymes; Nucleic acids used in co-suppression or gene silenc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01Methods for introduc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plant cells, e.g. DNA, RNA, stable or transient in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dapted for transformation
    • C12N15/8213Targeted insertion of genes into the plant genome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16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enhancing expression of transgenes in plant cells
    • C12N15/8218Antisense, co-suppression, viral 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 post-transcriptional induced gene silencing [PT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87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fertility modification, e.g. apomixis
    • C12N15/8289Male steril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90Isomerases (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504/00Intramolecular transferases (5.4)
    • C12Y504/99Intramolecular transferases (5.4) transferring other groups (5.4.99)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310/00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nucleic acid
    • C12N2310/10Type of nucleic acid
    • C12N2310/14Type of nucleic acid interfering N.A.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otan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NA干扰载体以及将其导入目的植物所得到的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为不育转基因植物或育性减低的转基因植物。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将目的植物培育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了通过叠氮化钠诱变目的植物种子的步骤。本发明公开了通过RNA干扰或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1 Lesions IN Genomes)技术筛选来制备育性减低植物或不育系的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雄性不育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植物学性状, 是植物在发育过 程中基因型表达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植株本身的雄性不育就可以在免去人 工去雄的情况下作为遗传工具用于开发利用作物杂种优势, 进行轮回选择, 回 交等育种研究。 利用植物的雄性不育性培育各种雄性不育系, 再借助遗传工程 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从而使许多作物特别是自花传粉作物的杂种优势得以在生 产上利用, 为大规模生产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方式的发现与常规 育种相比增产 20%以上, 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在发现环境敏感的核不 育水稻材料后, 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两系选育法, 使得水稻杂交育种策略更加 简便, 各方面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产量又能提高 5-10%。 农垦 58S是最早发现 的光周期调节育型的雄性不育材料, 它和它转育的粳稻和籼稻光敏不育系在一 定温度范围可被长日照诱导不育, 短日照诱导可育。 由于同时又受到温度的影 响, 它们又被称为光温敏不育系。 人们通过基因定位发现一个非编码的前体 RNA 调节了光温敏不育。 但夏季异常低温 (〈23度) 会使得制种失败, 因此光温敏不 育材料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植物生长发育除了收到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外, 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 素, 虽然湿度和水稻雄性不育的关系国内外都没有任何报道。 但早在 1993年拟 南芥的研究中人们早就发现一类湿度相关的雄性不育的突变体 它是由于 突变体花粉表面含油层 (tryphine ) 缺少长链脂肪酸和蜡质而使得花粉不能从 柱头上吸水,从而导致授粉失败和不育 (但突变体从相对环境湿度 70%的环境移 入相对湿度为 90%的高湿箱, 育性得到了恢复 Preuss et al. , Gene Dev. 1993 7 : 947-985 ) 。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 RNA干扰载体。
本发明提供的 RNA干扰载体, 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1所示的謹分子插入 pH7GWIWG2 ( I I ) 中得到的载体。
上述 RNA干扰载体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1所示的靈分子通过同源重组插 入 PH7GWIWG2 ( I I ) 中得到的载体; 具体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 通过同源重组正向插入和反向插入 PH7GWIWG2 ( I I ) 中得到的载体。
上述 RNA干扰载体按照如下方法制备:
1 )将序列表中序列 1所示的靈分子与 PD0NR221载体进行 BP反应, 得到 中间载体;
2 )将所述中间载体与 pH7GWIWG2 ( I I )载体进行 LR反应, 得到 RNA干扰载 体。
上述序列表中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具体通过如下方法制备:以水稻的 cDNA 为模板, 用引物对 A进行 PCR扩增, 得到 PCR产物即为序列表中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
所述引物对 A由序列表中序列 3所示的单链靈和序列 4组成的单链靈 组成。
含有上述的 RNA干扰载体的重组菌或转基因细胞系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的 RNA干扰载体、 上述的重组菌或转基因细胞系在培育水稻不育系或 降低水稻育性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为将上述的 RNA干扰载体导入目的植物, 得到转基因 植物; 所述转基因植物为如下 1 ) 或 2 ) :
1 ) 不育转基因植物或 2 )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 所述目的植物具体为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水稻。 由上述的方法得到的转基因植物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所述转基因植物 为不育转基因植物或育性减低的转基因植物; 所述植物具体为单子叶植物; 所 述单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水稻。 上述育性减低的转基因植物为转基因植物的 育性低于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目的植物培育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 突变体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 诱变目的植物种子和设计用于特异扩增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 的引物对 B及标记荧光标记物的引物对 B;
所述诱变目的植物种子为用叠氮化钠诱变多粒目的植物种子, 得到诱变种 子;
所述设计用于特异扩增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引物对 B为根据 所述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设计用于特异扩增的引物对 B, 所述标记荧 光标记物的引物对 B中的每条引物标记不同荧光标记物,所述不同荧光标记物的 波长不同;
2 ) 将所述诱变种子培养, 得到第一代突变 Ml 代群体; 将所述第一代突变
Ml代群体自交, 得到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
3 ) 提取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中单株的基因组 DNA; 将 n个 M2代单株的基 因组 DNA混合得到一个 DNA池; n为 2-8 ;
4 ) 以每个所述 DNA池为模板, 用所述引物对 B和所述标记荧光标记物的引 物对 B共同作为引物进行扩增, 得到 PCR产物;
5 ) 将所述 PCR产物经核酸内切酶 CELI酶切, 得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 6 ) 电泳检测每一个所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 若所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 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DNA池对应的 n个 M2代单 株中有或候选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若所述謹池对应酶切产物在 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靈池对应的 n个 M2代 单株中没有或候选没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所述育性降低突变体为 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的植株。
上述方法中, 在所述步骤 6 ) 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有或候选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的 n个 M2代 M2代单株的基因 组 DNA分别与所述目的植物的基因组 DNA混合作为模板, 重复步骤 4 ) -5 ) , 得 到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
电泳检测每一个所述 M2代单株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 若所述 M2代单 株对应的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波长下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M2代单株 为或候选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若所述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在 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M2代单株不为或候选不为 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上述方法中, 步骤 1 ) 中, 所述叠氮化钠诱变多粒目的植物种子为将所述多 粒目的植物种子浸泡在浓度为 2mM的叠氮化钠水溶液中 6h; 室温浸泡即可。
所述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
所述不同荧光标记物为波长为 682nm的荧光标记物 DY-682和波长为 782nm 的荧光标记物 DY-782 ;
所述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具体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5 ;
所述引物对 B为如下 1 ) -3 ) 中的任意一种:
1 )由序列表中序列 6所示的单链謹分子和序列表中序列 7所示的单链 DNA 分子组成;
2 )由序列表中序列 8所示的单链謹分子和序列表中序列 9所示的单链 DNA 分子组成;
3 ) 由序列表中序列 10所示的单链 DNA分子和序列表中序列 11所示的单链 DNA分子组成;
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为单子叶禾本科植物; 所述单 子叶禾本科植物具体为水稻。
上述育性降低突变体为育性低于目的植物的突变体, 在具体实施例中, 目 的植物具体为水稻, 育性降低突变体具体为育性低于水稻的突变体。
由上述的方法制备的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 围。
上述育性降低突变体, 其保藏号为 CGMCC NO. 6150。
上述的转基因植物或上述的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在杂交制种中的 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育性降低突变体为育性低于目的植物的突变体,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 植物;所述单子叶植物为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所述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具体为水稻; 在具体实施例中, 育性降低突变体具体为育性低于水稻的突变体。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得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为沉默或失活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 得到 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所述育性降低突变体为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 的植株。
上述方法中,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具 体为单子叶禾本科植物;
所述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为水稻、 小麦、 大麦、 高粱或玉米;
所述水稻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所述水稻的三萜合 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5 ;
所述小麦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5 ; 所述小麦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4;
所述大麦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7 ; 所述大麦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6 ;
所述高粱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8 ; 所述高粱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9;
所述玉米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0; 所述玉米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1。
上述沉默或失活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方式具体可以采用 RNA 干扰目的植物中三萜合酶编码基因表达或点突变目的植物中三萜合酶编码基因; 上述方法中, 所述沉默或失活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为如下 1 ) -3 ) 中 至少一种:
1 ) 将所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第 764核苷酸残基 G突变为 A;
2 ) 将所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第 809核苷酸残基 G突变为 A;
3 ) 将所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第 1431核苷酸残基 G突变为 A。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恢复或提高出发植物育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在出发植物的开花期, 保持植物花序 生长湿度为 80-100%; 所述出发植物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上述方法中, 所述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为上述的转基因植物或上 述的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上述方法中, 所述保持植物花序生长湿度的时间为 1周;
所述保持植物花序生长湿度的方法为将所述出发植物的整个花序包裹; 所述包裹具体采用塑料袋套在整个花序上或保鲜膜覆盖整个花序。
上述筛选的育性降低突变体 P34E8为 0s0SC8突变株 (即为突变体 S6 ) , 已 于 2012年 05月 2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 称 CGMCC, 地址为: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号院 3号) , 保藏号为 CGMCC No. 6150, 分类命名为水稻 Oryza sa tiva。
除非特别指出或是单独定义, 本文所使用的科学和技术术语具有本发明所 属领域技术人员共知的、 无歧义的相同含义。 另外, 本文所述的材料、 方法以 及实施案例本意在于说明和阐述而非限制或限定。
附图说明
图 1为 RNAi株系蛋白的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图 2为 RNAi株系的自然结实率和保湿处理后结实率统计结果
图 3为检测到的突变体的电泳图
图 4为野生型(WT )和突变体(P34E8 )的花序(A、B )、小花(C、D,bars=0. 5cm) , 碘 -碘化钾染色 (E、 F, bars=100 m) 和 Alexander染色 (G、 H, bars=100 μ m) 图 5为野生型 (WT ) 和突变体 (P34E8 ) 花粉在培养液中的萌发情况, bars=100 μ m
图 6为不同时间野生型 (WT ) 和突变体 (P34E8 ) 花粉在柱头上的粘附、 萌 发情况, bars=100 m
图 7为野生型 (WT ) 和突变体 (P34E8 ) 正反交后花粉在柱头上的粘附、 萌 发情况, bars=100 m
图 8为野生型 (WT ) 、 突变体 (P34E8 ) 及保湿处理后纯合突变体花序结实 情况, bars=2cm
图 9为大麦和小麦中同源基因的片段的扩增
图 10为禾本科作物中 0s0SC8的同源蛋白序列的比对和可能有效的突变位点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重复三次, 结果取平均值或平均值士标准差。 水稻中三萜合酶 0s0SC8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 编码该蛋 白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5。
实施例 1、 RNA干扰制备育性降低的转基因水稻
一、 0s0SC8的 RNA干扰载体的获得
1、 Gateway中间载体 pD0NR221/osc8_l的获得
根据 0s0SC8的基因序列涉及引物如下: 引物对采用 invitrogen公司 gateway 技术, 在正义链引物 5'端加入 attBl序列, 反义链引物 5'端加入 attB2序列。
引物对 1 : sense : 5 ' -AAAAAGCAGGCTGGCTGCACGGATAGAGTT-3 ' (序列 3 ) ant i sense : 5 ' - AGAAAGCTGGGTGCCTGTATGGCTGAGAAA- 3 ' (序列 4) 提耳又水禾菌中花 11 ( Orazy sa tiva L. ssp japonica; 记载在 Zhong_Hai Ren et al. , 2005, A ric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salt tolerance encodes a sodium transporter. Nature Genetics 37, 1141 - 1146;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总 RNA, 反转录得到 cDNA
以上述得到的 cDNA为模板, 用引物对 1进行 PCR扩增, 得到大小为 200bp左 右的片段 1 ; 经过测序, 片段 1 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 ; 引物对 1 各 2pmol, PCR Mix (Genestar Al 12-01) 10ul, cDNA 2ul,加水至 20ul, PCR程序 94 °C 3 分钟, 30次循环 (94 °C 30秒, 55°C 30秒, 72°C 30秒), 72 °C , 10分钟。
将得到的片段 1等摩尔与 PD0NR221载体 (invitrogen 12535-037) 混合, 在 25度下保温 1小时, 即进行 BP反应 (invitrogen 11789-020) 生成入门载体, 热 击转化大肠杆菌 DH5 a, 涂布在饱含 50mg/L 卡那霉素的 LB平板上, 培养过夜得到 转化子 (简单原理: 由于原质粒 PD0NR221包含一段致死基因 ccd B,其转化子不能 成活, 只有将 ccdB基因替换为外源片段的菌落才能生长)。
BP反应体系: 片段 1 /片段 2 lOOng/ μ 1 1 μ 1
pDONR/Zeo vector 100ng/ μ 1 1 μ 1
BP Clonase II Enzyme mix 2 μ 1
TE Buffer (PH=8. 0) 6 μ 1
BP反应程序: 25 °C 孵育 lh后,加入 1 μ 1 蛋白酶 Κ,混匀后 37°C 孵育 10min 将转化子进行菌落 PCR,用引物对 1进行 PCR扩增,将能够得到 200bpPCR产物 条带的单菌落保存为阳性克隆。
取阳性克隆的质粒, 送去测序, 结果为阳性克隆的质粒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1 插入 pD0NR221载体中得到的载体, 命名为 pD0NR/osc8_l
2 Gateway终端载体 pH7GWIWGII-osc8_l的获得 (即 0s0SC8 RNAi干扰载体) 将上述 1得到的载体 pD0NR/osc8-l与 1170¥1¾¾2 ( 11 ) (0& 6 et al. , Somatic Cytokinesis and Pollen Maturation in Arabidopsis Depend on TPLATE, Which Has Domains Similar to Coat Proteins, plant cell, 2006, 18 : 3502 - 3518,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进行等摩尔混合, 在 25度保温 1小时, 即 进行 LR反应 (invitrigen 11791-020), 混合物热击转化大肠杆菌 DH5 α, 涂布到 含有 100mg/L的壮观霉素平板上, 37度培养过夜, 分别得到转化子 (原理同 BP反 应)。
LR反应体系: pH7GWIWG2 ( II ) lOOng/ μ 1 1 μ 1
pD0NR/osc8-l 100ng/ μ 1 1 μ 1
LR Clonase Reaction Buffer 4 μ 1
TE Buffer (PH=8. 0) 10 μ 1
LR Clonase enzyme mix 4 μ 1
20 μ 1
LR反应程序: 25 °C 孵育 lh后,加入 2 μ 1 蛋白酶 Κ,混匀后 37°C 孵育 10min 提取转化子中单个菌落的质粒, 送去测序, 结果为转化子单克隆中包含的质粒 命名为 pH7GWIWGII-osc8-l, 其包括正向插入 pH7GWIWG2 ( II ) 载体的序列表中的 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和反向插入 pH7GWIWG2 ( II ) 载体的序列表中的序列 1所示 的 DNA分子, 为 RNA干扰载体。
二、 OsOSCS的 RNA干扰载体获得育性降低的转基因植物
1、 重组农杆菌的获得
将由上述一得到的鍾干扰载体 pH7GWIWGI I-osc8-l在 1800V电击转化农杆菌 (Agrobac 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 ( K L Piers et a. , 1996, Agrobacterium tumefaci 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yeast. PNAS February 20, vol. 93 no. 4 1613-1618;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得到转化子。
28°C培养两天后挑取转化子单克隆, 摇菌后 PCR鉴定 (用引物对 1扩增), 得 到 200bp片段为阳性克隆, 命名为 EHA105/ pH7GWIWGI I- osc8- 1, 15%甘油 _80°C保 菌。
2、 RNA干扰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1 ) 水稻愈伤培养
a) 在超净台放入灭菌 dd¾0、 70%乙醇、 1%升汞及容量为 100ml的灭菌三角瓶, 然后关上玻璃窗, 紫外灭菌 30min后开启,
b) 将水稻中花 11 (以下也称为野生型水稻) 种子倒入灭菌三角瓶中, 用灭菌 ddH20清洗种子 3次, 除去种子表面的杂质及漂浮的种子。
c) 倒掉 dd¾0, 用 70%乙醇对种子消毒 8min, 不时地摇晃, 使其充分消毒。 d) 倒掉 70%乙醇, 用 1%升汞灭菌 8min, 用量不宜过多, 没过种子表面即可。 e) 倒掉 1%升汞, 用灭菌 dd¾0冲洗种子 4遍, 然后加入适量灭菌 dd¾0 (液面 高于种子表面 lcm), 封上封口膜, 浸泡 12h。
f) 在无菌条件下切下水稻种子的成熟胚, 接种于诱导培养基 NB2 上, 25°C暗 培养 3-4周。
g) 将成熟胚上长出的愈伤块切下, 转入继代培养基 NB1上, 25°C暗培养 2周。 h) 将状态好的愈伤块切成绿豆大小的愈伤块, 转至 NB1 培养基上, 25°C暗培 养 4天。
2 ) 农杆菌制备及转化
a) 将 EHA105/ pH7GWIWGI I-osc8-l 以 1: 100的比例接种于 YEB+RIF+SPE液体 培养基 (即含有 25mg/L利福平及 100mg/L壮观霉素的 YEB培养基, 请提供各抗生 素的浓度)中, 28°C 230rpm培养 23h。
b) 再将培养好的菌液以 1 : 50接种于 YEB+RIF+SPE液体培养基中,28°C 230rpm 培养至 0D600达到 0. 5,无菌条件下收集菌液至 50ml灭菌离心管中, 4000g离心 5min 收集菌体, 倒掉上清液。
c) 用 50ml AAM-AS培养基在 100ml灭菌三角瓶中重悬收集的农杆菌菌体, 在 摇床中振荡 45min, 使菌体均匀地分散在培养基中。
d) 将预培养 4天的上述 1 )得到的愈伤块浸没于重悬的菌液中,侵染 5-lOmin, 偶尔摇一下三角瓶。
e) 弃菌液, 将愈伤块倒在无菌滤纸上, 吸干菌液后转移至共培养培养基 NB2C 上(预先在培养基表面垫一层大小合适无菌滤纸), 25°C暗培养 4天, 得到共培养 4 天后的愈伤块。
3 ) 、 阳性愈伤筛选及再生
a)将上述 2 ) 中共培养 4天后的愈伤块小心转移到含有潮霉素(20mg/L)和 特美汀(225mg/L)抗生素的 NB1培养基上, 25 °C暗培养 2周, 筛选阳性转化子。
b)弃掉第一次筛选过程中长菌的愈伤块, 剩下的转入含有潮霉素(20mg/L) 和特美汀(180mg/L)抗生素的 NB1培养基上, 25 °C暗培养 2周,进行第二次筛选。
c)弃掉第二次筛选过程中长菌的愈伤块, 剩下的转入含有潮霉素(50mg/L) 和特美汀(180mg/L)抗生素的 NB1培养基上, 25 °C暗培养 2周,进行第三次筛选。
d)待愈伤块长至 0. 5-0. 8cm大时, 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挑选带有绿 色荧光的愈伤块, 转移至再生培养基 DR1中, 暗培养 1周后再在光照下培养(光 照温度 23度、 强度 50001ux、 周期白天 12h/晚上 12h ) 1周。
e)将再生出小苗或愈伤块一起转移至再生培养基 DR2中, 光照培养(同上)
2周。
f)当再生苗长至 8cm左右时, 将苗移出, 移至草碳土中, 28 °C玻璃温室中 培养, 得到 30株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
采用同样的方法将 PD0NR221和 pH7GWIWG2 ( I I ) 混合进行 LR反应, 得到 RNA干扰空载体; 再将 RNA干扰空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入野生型水稻中, 得到转空 载体水稻 RNAi-CK-3。
上述所用部分培养基配方如下表 1-4:
表 1为培养基配方
表 2为 AAM-AS培养基
表 3为大量元素配方 表 4为微量配方
謹 mm m藝 ii
表 5为有机物配方 表 6为其他配方 机物 C 1 00 ;纖;; 200ΙΠ 1
3、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的 western blot 检测
待上述 2得到的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孕穗时, 取液泡化时期的幼穗, 提取蛋白, western blot 检测 (抗体为 0s0SC8蛋白的多抗; 将 0s0SC8蛋白免 疫兔得到的兔血清;也可以为上海艾比玛特定制的 OsOSC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0s0SC8蛋白含量。
结果如图 1所示, 其中, Zhl l 为野生型水稻, 编号为 RNAi-9、 RNAi-12 , RNAi-20、 RNAi-21的为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 RNAi_CK_3为转空载体水稻; 可以看出,转基因水稻 RNAi- 9、 RNAi-12和 RNAi-20的 0s0SC8的表达明显降低, 而对照组 RNAi-CK-3和野生型水稻中的 0s0SC8表达相当。
说明编号为 RNAi-9、 RNAi-12 , RNAi_20、 RNAi-21为阳性 TO代 RNA干扰转 基因水稻, 为通过 RNA干扰沉默了水稻中 0s0SC8基因表达得到的突变体。
4、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结实率统计
自然结实:将经过上述 3鉴定的编号为 RNAi-9、 RNAi-12 , RNAi_20、 RNAi-21 的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种植于 18 °C /25 °C (黑夜 /白天), 自然光照的玻璃 温室中。 生长条件: 温度 18 °C /30°C (黑夜 /白天), 湿度 30%-50%, 自然光照。 待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开花 4周后统计每个穗上的结实率, 以转空载体水 稻 RNAi-CK-3和野生型水稻 ZH11为对照; 每个转基因植物统计 5穗, 结果取平 均值士标准差。
结实率 =饱满粒占总粒数 (饱满粒数 +空粒数) 的百分比;
结果如图 2,
自然结实条件下, 野生型水稻 ZH11、 编号为 RNAi-9、 RNAi-12 , RNAi_20、 RNAi-21的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的结实率分别为 93. 5 ± 5. 3%、42. 1 ± 15. 3%、 37. 9 ± 3. 9%、 18. 6 ± 16. 1、 81. 1 ± 6. 1%。
转空载体水稻 RNAi-CK-3和野生型水稻无显著差异。
可见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的自然结实率下降至 40%以下,其中 RNAi-20 的下降至 20%以下, 而野生型水稻的自然结实率在 80%以上。
说明通过 RNA干扰了水稻中 0s0SC8基因表达得到的 T0代 RNA干扰转基因 水稻, 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育性降低; 筛选更多的转基因植物, 可以获得不育的 转基因水稻。
实施例 2、 利用 TILLING技术筛选获得育性减低突变体
一、 利用 TILLING技术筛选育性减低突变体
1、 诱变目的植物种子和用于特异扩增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引 物对的设计
1 ) 诱变目的植物种子
2mM叠氮化钠水溶液在室温 25 °C浸泡处理 2万粒中花 11号水稻种子 6小时, 得到诱变种子。
2) 引物设计
根据水稻三萜合酶编码基因 OsOSCS设计用于特异扩增该基因的引物对, 序 列分别为: 引物对 2: 正向引物 0s0SC8TlF: GAGGTCAAGTCGTCTTCTGCAATTA (序列 6) ; 反向引物 0s0SC8TlR: ATTTGTCTGCGCTCTGCACATG (序列 7) ;
引物对 3: 正向引物 0s0SC8T13F: GCTTAAAGGTAAATTTCAGGCTTCC (序列 8) ; 反向引物 0s0SC8T13R: CGATCAGAATCAATTAAACCCAGAC (序列 9) ;
引物对 4: 正向引物 0s0SC8T17F: TCATCCTTAGATTAATTAGCCGACA (序列 10); 反向引物 0s0SC8T17R: CATAAGGATCTCATAAAATCGACCA (序列 11) ;
上述每个引物对中的不同引物标记不同波长的荧光标记物; 不同波长的荧 光标记物为波长为 682nm的荧光染料 DY-682 (Eurofins DNA Campus Ebersberg, Germany)和波长为 782nm的荧光染料 DY-782 (Eurofins DNA Campus Ebersberg, Germany) 。
所有正向引物标记用 DY-682荧光标记 5' 末端 (DY-682) , 而所有反向引 物用 DY-782荧光标记 5' 末端 (DY-782) 。
2、 培养
将上述得到的诱变种子清水冲洗, 大田种植培养, 得到第一代突变 Ml 代群 体; 将第一代突变 Ml代群体自交, 得到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 第二代突变 M2 代群体自交, 收获保存 M3代突变群体种子。
3、 DNA提取及基因池的构建
收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的种子, 每个 M2代突变群体株系随机种植 12株, 提取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中单株的基因组 DNA; -20度保存备用。 将 4个 M2代 单株的基因组 DNA混合 (等质量混合) 得到一个 DNA池; 检测及定量 DNA浓度, 并将 DNA浓度均一化。
4、 PCR扩增
以上述每一个 DNA池为模板, 分别用引物对 2、 3、 4进行 PCR扩增, 得到 3种 PCR扩增产物; PCR扩增的程序与体系如下:
表 7 PCR体系
程序: 95 °C 2min
35 cycles
72 °C 5min
95 °C lOmin
70 °C 20s (-0. 3 °C /cycle) 70cycles
15 °C 5min
PCR运行完后避光放在冰上。
5、 酶切
将上述 4得到的每一个 DNA池的每一种 PCR产物用 CEL I 酶切,得到酶切产物; 酶切体系如下表 8所示:
表 8 CEL I 酶切体系
酶切的程序: 45 °C 酶切 15min.
6、 电泳检测
1 ) 电泳
将上述经过 5得到的各个 DNA池的每一种 PCR产物对应的酶切产物均回收后电 泳, 每一个泳道的样品为一个靈池的每一种 PCR产物对应的酶切产物:
回收: 15ul酶切样品 +20ul水 +5ul 0. 225M EDTA+60ul异丙醇, 盖上硅胶盖, 上下颠倒 30下, 然后室温避光 15min后, 3000转 4°C离心 30min。 离心停止后, 倒 掉上清, 然后把 96孔板倒扣在纸上, 3000转 4°C瞬时离心 10s。 在 96孔板中的沉 淀中加入 lOOul 75%的酒精, 盖上硅胶盖, 上下颠倒 30下, 3000转 4°C离心 20min。 重复 2步。把样品板放在通风厨中凉 2min,彻底没有酒精味后用 5ul loading buffer 溶解沉淀, 然后在振荡器上振荡 5s, 瞬时离心 10s。 85 °C 变性 10min。
电泳:
20ml 6%的胶 (商品胶)
lOOul AP ( -20°C )
25ul TEMED ( 4°C ) 迅速混匀
85 °C变性样品 lOmin后发放在冰上 10min。
表 9 电泳的条件 Time lOmin 3hr
Temperature (°C ) 45 45
在预电泳的 lOmin时间内, 把 0. 45ul样品迅速的点在 100孔的纸梳子上, 在被吸干净 TBE的梳子孔中加入 lml 1%的 Ficol l , 把点好样品的梳子迅速插入 孔中。 运行 Li-COR 4300ο 运行时间根据扩增片段的长短而不同运行 3hr。
2 ) 、 数据分析
将上述电泳结果的图片用 Adobe Photoshop 8. 0 处理, 把模式从 16位通道 改成 8位通道, 旋转图片, 把图片设置成宽 20cm, 高 27cm, 并取消限定比率。 然后调整亮度及对比度,最后用 JPEG保存。用 Gelbuddy分析,在 682nm和 782醒 下观察。
电泳检测每个靈池对应酶切产物, 确定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 若所述謹池对应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均产生亮点,则所述 DNA池对应的 n个 M2代单株中有或候选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 若 所述謹池对应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则所 述謹池对应的 n个 M2代单株中没有或候选没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 体; 所述育性降低突变体为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的植株。
上述方法可以直接判断三萜合酶编码基因是否产生点突变:若所述 DNA池对 应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均产生亮点,则所述 DNA池中三萜合 酶编码基因产生或候选产生点突变;若所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 物对应的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则所述 DNA池中三萜合酶编码基因未产生或候 选未产生点突变。
部分结果如图 3所示,左边图片是 DY-682的结果,右边图片是 DY-782的结果, 箭头所指的是突变体, 箭头 1所指一个突变体, 箭头 2所指另外一个突变体; 可 以看出, 在 DY682和 DY782下, 有两个泳道对应的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均产生亮点, 说明这两个 DNA池分别对应的 4个 M2代单株中有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为了进一步确定具体哪个单株为突变体; 将上述鉴定有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 低突变体的任一 DNA池对应的 4个 M2单株的基因组靈分别均与野生型水稻基因 组 DNA (等质量混合) 作为模板; 重复步骤 4-5, 得到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 回收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电泳, 每一个泳道的样品为每个 M2单株的基因组 DNA的每个 PCR产物对应的酶切产物; 每个泳道对应一个 M2单株的基因组 DNA; 若所述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波长下均产生亮 点, 则所述 M2代单株为或候选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若所述 M2代单 株对应的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M2代 单株不为或候选不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同时确定该泳道为哪对特异扩增引物对的 PCR产物的酶切产物(根据亮点所在 泳道为哪对特异扩增引物对扩增的 PCR产物的酶切产物, 确定对应的特异扩增产 物), 以其作为后面的验证引物。
共筛选出 3个 M2代单株育性降低突变体: P34E8、 4928和 1708, 同时也是三 萜合酶编码基因 ftsftSZ 突变体,并同时筛选该突变体对应的特异扩增引物对如下: 引物对 2用于筛选 P34E8、 4928, 引物对 3用于筛选 1708。
二、 验证 TILLING技术筛选育性减低系
1、 分子验证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点突变
将上述筛选出 3个 M2单株育性降低突变体: P34E8、4928和 1708,提取 RNA, 反转录得到 c DNA为模板, 用引物对 1进行 PCR扩增, 测序 PCR产物, 结果筛 选出 3个突变体 P34E8、 4928和 1708的突变位点如下表 10所示:
表 10为每个突变体突变的位置及引起氨基酸变化的情况
上述表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位点为在野生型水稻的 OsOSCS的蛋白 (氨基 酸序列为序列 2 ) 和基因 (核苷酸序列为序列 5 ) 对应的序列的位置。
P34E8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自 N' 末端第 255的氨基酸残基 Trp突变为终 止密码子;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5自 5 ' 末端第 764的 G突变为 A;
4928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自 N' 末端第 270的氨基酸残基 Gly突变为 Glu ;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5自 5 ' 末端第 809的 G突变为 A;
1708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自 N' 末端第 477的氨基酸残基 Gly突变为 Lys ;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5自 5 ' 末端第 1431的 G突变为 A;
上述筛选的突变体 P34E8为 0s0SC8突变株, 已于 2012年 05月 28 日保藏 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简称 CGMCC , 地址为: 北京 市朝阳区北辰西路 1号院 3号) , 保藏号为 CGMCC No. 6150, 分类命名为水稻 Oryza sa ti va。
2、 TILLING筛选不育系的表型鉴定
以下实验采用 3个育性降低突变体 P34E8、 4928和 1708的 M3代种子。
1 ) 、 突变体的结实率统计
( 1)将上述一得到的 3个育性降低突变体 P34E8、 4928和 1708的种子分别种植 于 18 °C /25 °C (黑夜 /白天), 自然光照的玻璃温室中; 生长条件: 温度
18 °C /30 °C (黑夜 /白天), 湿度 30%-50%, 自然光照。
(2)水稻开花 2周后即能观察出小花的结实率; 统计 5个穗, 实验重复三次, 结果取平均值士标准差。 以野生型水稻为对照。
结果野生型水稻结实率为 94. 81% ± 1. 34%, 突变体 P34E8结实率仅为 1. 85% ± 0. 49%, 突变体 4928和突变体 1708的结实率分别为 4. 38% ± 0. 24%和 3. 87% ± 0. 36%; 说明筛选得到的突变体 P34E8、 4928和 1708, 与野生型水稻相比 育性降低。 2) 、 突变体的育性表型鉴定
将上述一得到的育性降低的突变体 P34E8 (S6) 种子种植于 18°C/25°C (黑 夜 /白天), 自然光照的玻璃温室中。 生长条件: 温度 18°C/30°C (黑夜 /白天), 湿度 30%-50%, 自然光照。
(1) 分蘖
在营养生长期间 (播种后 50-70天)对突变体 P34E8和野生型水稻进行观察, 二者都生长正常, 均具 3-5个分蘖, 突变体 P34E8未表现出异常性状。
(2) 花器官
播种 14周后突变体 P34E8 (S6) 和野生型水稻开始抽穗开花, 突变体 P34E8 和野生型在花序性状、 小花形态、 花器官数量及大小方面进行观察。
结果为突变体 P34E8 (S6) 具有正常的圆锥形花序及长圆形小花, 小花具有 一套完整的花器官: 1枚外稃、 1枚内稃、 6枚雄蕊、 1枚雌蕊 (具二裂羽毛状柱 头) 、 2枚浆片, 花器官大小发育正常 (见图 4中 、 B、 C, D) , 与野生型相比 无改变。
将突变体 P34E8 (S6) 和野生型水稻花粉进行碘 -碘化钾染色 (碘化钾 3g, lg碘, 稀释至 300ml) 。 5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型号: OLYMPUS BX51) 。 染色结果表明: 突变体与野生型花粉都遇碘变蓝黑色, 表明其淀粉积累正常(见 图 ^E、 F) 。
将突变体 P34E8 (S6) 及野生型花粉进行 Alexander染色 (参考 Alexander MP. , 1969, Stain Technol, 44: 117- 122) .染色液先配制成 50倍的母液: 无水乙 醇 10ml, 1%孔雀石绿 (95%乙醇配制) 1ml, 苯酚 5g, 水合氯醛 5g, 1%酸性 品红水溶液 5ml, 1%橙黄 G水溶液 0.5ml, 冰醋酸 2ml, 甘油 25ml, 蒸馏水定 容至 100ml, 在棕色瓶中保存, 用前稀释, 母液: 蒸馏水 =3:47 (v: v) ) 。 染 色方法同碘-碘化钾染色。染色结果表明:突变体与野生型花粉都被染成紫红色, 表明其花粉是有活力的 (见图 4中6、 H) 。
突变体 P34E8 (S6)及野生型水稻花粉进行体外萌发检测其活力, 具体为花 粉在如下培养液中培养, 培养液的成分: 20%蔗糖, 10% PEG4000,40mg/L硼酸, 3mmol/L硝酸钙, 3mg/L维生素 Bl。 检测方法: 在载玻片上滴 2-3滴培养液, 取小 花刚张开即将散粉时的花药于培养液中, 用尖头镊子把花药夹碎, 夹出大块的 花药壁, 盖盖玻片, 放至铺有湿润纱布 (保湿) 的大培养皿中, 30°C培养箱中 培养, 30分钟后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 野生型水稻花粉萌发率最高可达 82.8%, 突变体 P34E8 (S6) 花粉萌发率最高可达 80%, 由此可知突变体花粉在体外萌发实验中活力良好 (见 图 5) 。
(3) 花粉粒粘附柱头的能力
突变体 P34E8 (S6)及野生型花粉进行体内萌发检测其在柱头上的活力。 胼 胝质是 β— 1、 3—葡聚糖, 通常分布于高等植物的筛管、 新形成的细胞壁、 花 粉粒以及花粉管中, 将其用水溶性苯胺蓝染色后, 在紫外光激发下, 可发出黄 至黄绿色的荧光。 因此, 把授粉后经苯胺蓝染色的子房放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可看到花粉在柱头上萌发、 花粉管发育的状态, 以及胼胝质在柱头表面的沉积 状况等, 进而判断花粉与柱头是否亲和。 方法(参考 Endo M et al., 2009, Plant Cel l Physiol, 50 : 1911-1922 ) : 取授粉后不同时间的水稻小花, 固定于卡诺 固定液 (无水乙醇: 冰醋酸 =3 : 1 ( v: v ) ) 中, 固定液体积至少为所取材料的 10倍, 固定 30min-2h (不超过 24h, 否则组织变脆) , 经 95%乙醇 5min、 70%乙醇 5min、蒸馏水 5min处理, 目的洗去冰醋酸, 然后用 IN NaOH 60°C软化处理 30min, 把软化后的材料用蒸馏水冲洗三次 (除去大部分氢氧化钠, 此时材料很脆, 小 心操作) , 每次 5min, 冲洗后滴加 0. 1%水溶性苯胺蓝染液 (Ani l ine blue , 国 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用 0. 1M 磷酸钾水溶液配制) , 染液浸没材料即可, 避光染色 lh左右,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 50%甘油, 用镊子取出染色后的小花, 分离 出柱头, 大致摆正二裂羽毛状柱头的方向, 盖上盖玻片, 轻轻敲压使花柱展开 (不要太用力) , UV荧光显微镜 (显微镜型号: OLYMPUS BX51 ) 下观察。
观察结果见图 6所示, 表明授粉后 5min时野生型即有部分花粉粒粘附, 随时 间延长粘附花粉粒增多, 20min时花粉管已经开始延伸, 至 60min时已有花粉管 进入胚珠, 但与之相对应的时间内, 突变体皆表现出花粉粒很少或不粘附柱头 的情况, 进一步证明突变体 P34E8 ( S6 ) 的育性降低是由于花粉粘附柱头的能力 降低或者花粉粒不粘附柱头引起的。
为验证突变体 P34E8 ( S6 ) 花粉粒不粘附柱头的情况是由花粉粒本身引起, 还是由柱头变化引起, 将突变体 P34E8 ( S6 ) 与野生型进行杂交: 取未开裂的野 生型花药授粉于突变体柱头, 以及取未开裂的突变体花药授粉于野生型柱头, 于授粉后 20min及 60min后取柱头经卡诺固定液固定、 苯胺蓝染色后检测花粉在 柱头上的粘附及萌发情况。
检测结果见图 7, 表明野生型花粉能够在纯合突变体柱头上粘附、 萌发并进 入胚珠, 而突变体花粉不能够粘附野生型柱头, 这说明突变体花粉不能够粘附 柱头是由花粉本身引起的, 与柱头无关。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突变体 P34E8 ( S6 ) 与野生型水稻相比, 育性下降, 且 育性降低是由于花粉粘附柱头能力降低或者花粉粒不粘附柱头引起的。
采用同样的方法鉴定突变体 4928和 1708采用上述方法鉴定, 结果与突变体
P34E8 ( S6 ) 无显著差异, 育性均比野生型水稻降低, 且育性降低是由于花粉粒 不粘附柱头引起的。
上述结果表明突变三萜合酶编码基因可以导致水稻育性降低, 因此, 利用 TILLING筛选方法可以用来获得育性降低水稻, 甚至于获得不育水稻。
实施例 3、 恢复育性或者提高育性
以下实验采用育性降低突变体 P34E8的 M3代种子。
保湿处理: 将上述由实施例 1得到的 RNAi-9、 RNAi-12 , RNAi_20、 RNAi-21 的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和由实施例 2得到的突变体 P34E8 (S6) 播种; 在水稻 开花期(播种后第 80天-第 100天为开花期), 保持水稻花序生长湿度为 80-100%, 一周后恢复自然湿度 (自然湿度 40-60%) ; 具体保持水稻花序生长湿度的方法 如下: 对水稻整个花序用塑料袋(规格: 长 X宽 =27cmX15Cm)套在整个花序上, 塑料袋开口处用曲别针别住, 或者用保鲜膜覆盖整个花序, 因为保鲜膜容易贴 在一起, 不需要用曲别针别住。
水稻花序开花顺序从上往下开, 整个花序开花期约 1周, 等整个花序开完花 后, 要及时去掉包裹的塑料袋或者保鲜膜, 因为包裹时会聚集很多水汽, 湿度 过大对后期结实影响不好。
统计 5个穗结实率, 实验重复三次, 结果取平均值士标准差。 以野生型水稻
ZH11 (WT) 为对照。
野生型水稻 ZH11、 由实施例 1得到的 RNAi-9、 RNAi_12、 RNAi_20、 RNAi-21 的 TO代 RNA干扰转基因水稻在保湿处理后的保湿结实率见图 2所示, 野生型水稻 ZH11、 由实施例 1得到的 RNAi-9、 RNAi_12、 RNAi_20、 RNAi-21的 TO代 RNA干扰转 基因水稻在保湿处理后的保湿结实率分别为 89.9± 1.8%, 78.9±11.3%, 60.2±3.9%, 85.2±16.18%, 80.3±3.9%; 而未经保湿处理的 RNAi_9、 RNAi- 12、 RNAi-20 RNAi-21的结实率仅为 42.1 ±15.3%、 37.9±3.9%、 18.6±16.1、 81.1±6.1%。
突变体 P34E8 (S6) 在保湿处理后结实表型见图 8所示, 图中可以看出, 突 变体 P34E8经保湿处理后结实大大提高。 统计结实率, 突变体 P34E8经保湿处理 后结实率可达 76.25% ± 3.88%, 而未经保湿处理的突变体 P34E8结实率仅为 1.85%±0.49%。 表明, 保持水稻花序生长湿度处理可以恢复育性或者提高育性。
实施例 4、 育性减低突变体 P34E8 (S6) 在育种中的应用
以下实验采用育性降低突变体 4928、 P34E8 (S6) 的 M3代种子。
制备杂交水稻种子: 将由实施例 2得到的育性减低突变体 4928、 P34E8分别 和野生型水稻中花 11和水稻 9311 (Jun Yu, Songnian Hu, Jun Wang, Gane Ka-Shu Wong, ···. Jian Wang, Lihuang Zhu, Longping Yuan, Huanming Yang.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Oryza sativa ssp. indica) genome. Science. 296: 79-92, 2002;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进行杂交水稻制种配组, 每组包含 30棵突变体植株, 和间隔种植的适量野生型植株, 用于提供花粉, 并 设 3个重复。
同时, 育性减低突变体 4928和 P34E8 (S6) 分别单独分组种植自交, 每组 30 棵, 也设 3个重复, 作为对照组。 在扬花期 2012.8.20-2012.9.1期间进行人工赶 粉, 具体方法为: 用大约 2米长的竹竿轻轻拍打野生型水稻花序 5-10次, 使得花 粉向突变体花序散去, 每天 11点和 1点各一次, 对照组不做处理。
成熟期后每个杂交后和自交后的株系分别选取 30棵植株, 每棵植株收集 1个 主穗, 统计结实率。 结果如表 11所示:
表 11 结实率
可以看出, 突变体 4928和 P34E8 (S6) 田间的自交结实率为 7.45和 12.84, 杂交结实率为 22.32%-31.81%, 估计制种亩产量大约在 200-300斤, 表明突变体 可以用于杂交水稻育种。
实施例 5、 来源于其他植物的与 0s0SC8同源基因及功能推测
一、 克隆同源基因
1) TaOSCl (来源小麦) 和 HvOSCl (来源大麦) 的获得
根据 六 倍体 小 麦 EST序 列 , 设计 引 物 : 5' 端 引 物 : 5 ATGTGGAAGCTCAAGATCGC-3 (序列 12); 3, 端引物: 5 - TTAGCCAGAGCAAAGTACTAAT -3 (序列 13)。以中国春小麦 ( TriticumaestivumL. 贾继增,张正斌, K. Devos, M. D. Gale.小麦 21条染色体 RFLP作图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 学). 2001 (01);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和 大麦 Varda
vulgare L. Qi X, Niks RE, Stam P, Lindhout P. 1998.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partial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Puccinia hordei) in barley. Theor Appl Genet, 96: 1205-1215;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花 总 RNA为模板, 在上述引物对的引导下, RT-PCR扩增 cDNA序列, 反应结束后, 对 PCR产物进行 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检测结果如图 9所示 (左边为 DNA标准 分子量 lkb Lader, 泳道 Ta为小麦的 RT-PCR产物, 泳道 Hvl和 Hv为大麦的 RT-PCR 产物, 得到分子量为 2-3 kb之间的条带, 与预期结果相符。
将小麦的 RT-PCR产物和大麦的 RT-PCR产物均送去测序, 结果如下: 小麦的 RT-PCR产物的基因命名为/ ¾ft¾7 , 其具有序列表中序列 14 的核苷 酸序列, 由 2280个碱基组成; 其开放阅读框(0RF)为自 5' 端第 1-2280位碱基,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 TaOSCl, 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5所示。 与 0s0SC8进行同源性比较,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 84.32%和 85.18%。
大麦的 RT-PCR产物的基因命名^^ ¾7, 其具有序列表中序列 16的核苷酸序 列, 由 2280个碱基组成; 其开放阅读框(0RF)为自 5' 端第 1-2280位碱基, 该基 因编码的蛋白为 HvOSCl, 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7所示; 与 0s0SC8进行同源性比较,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 81.58%和 81.35%
2) 来源于高粱 (sorghum bicolor L. ) SrOSCl和来源于玉米 (zea may L. ) ZmOSCl
由于 OsOSCS的同源基因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的功能可能非常保守, 根据 高粱 (sorghum bicolor L. ) 和玉米 ( zea may L. ) 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 (http : //phyto5. phytozome. net/), 获得同源基因 SrOSCl和 ZmOSCl的推测的编 码序列。
来源于高粱 (sorghum bicolor L. ) SrOSCl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 的序列 18, 该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9;
来源于玉米 (zea may L. ) ZmOSCl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0, 该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1。
可人工合成获得上述编码基因。
二、 功能推测
将上述获得 TaOSCl (来源小麦) 、 HvOSCl (来源大麦) 、 SrOSCl蛋白 (来 源于高粱) 和 ZmOSCl蛋白 (来源于玉米) 进行比较, 结果如图 10所示; 红色箭 头依次是 P34E8、 4928和 1708突变位点, 高粱、 玉米、 小麦和大麦在这些位点的 突变可能导致类似的可恢复的不育表型; 可以看出该方法可以应用在高粱、 玉 米、 小麦和大麦的杂交育种中。
因此证明 OsOSCS的同源基因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的功能非常保守。
因此, 根据前面实施例中对来源于水稻的 0s0SC8研究, 可以推测出其他与 其同源性高的 TaOSCl (来源小麦) 、 HvOSCl (来源大麦) 、 SrOSCl蛋白 (来源 于高粱) 和 ZmOSCl蛋白 (来源于玉米) 的基因沉默也可以实现获得不育系。
工业应用
本本发明的实验证明, 本发明提供了多种制备不育系或者育性降低株系的 方法; 包括 RNA干扰或者 TILLING (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 技术筛选; 这些方法均是针对沉默三萜合酶编码基因表达实现的; 本发明还提供 了恢复或提高育性的方法。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不育系为水稻杂种优势和 杂交育种奠定了基础。

Claims (16)

1、 一种 RNA 干扰载体, 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1 所示的 DNA 分子插入 PH7GWIWG2 ( I I ) 中得到的载体。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 RNA干扰载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 RNA干扰载体 为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通过同源重组插入 pH7GWIWG2 ( I I ) 中得 到的载体。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 RNA干扰载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 RNA干扰 载体按照如下方法制备:
1 )将序列表中序列 1所示的靈分子与 PD0NR221载体进行 BP反应, 得到 中间载体;
2 )将所述中间载体与 pH7GWIWG2 ( I I )载体进行 LR反应, 得到 RNA干扰载 体;
所述序列表中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具体通过如下方法制备:以水稻的 cDNA 为模板, 用引物对 A进行 PCR扩增, 得到 PCR产物即为序列表中序列 1所示的 DNA分子。
所述引物对 A由序列表中序列 3所示的单链靈和序列 4组成的单链靈 组成。
4、含有权利要求 1-3中任一所述的 RNA干扰载体的重组菌或转基因细胞系。
5、 权利要求 1-3中任一所述的 RNA干扰载体、 权利要求 4所述的重组菌或 转基因细胞系在培育水稻不育系或降低水稻育性的应用。
6、 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为将权利要求 1-3中任一所述的 RNA干扰 载体导入目的植物, 得到转基因植物; 所述转基因植物为如下 1 ) 或 2 ) :
1 ) 不育转基因植物或 2 )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 所述目的植物具体为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水稻。
7、 由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得到的转基因植物; 所述转基因植物为不育转 基因植物或育性减低的转基因植物; 所述植物具体为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 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水稻。
8、 一种将目的植物培育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的方法, 包括如下 步骤:
1 ) 诱变目的植物种子和设计用于特异扩增目的植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 的引物对 B及标记荧光标记物的引物对 B;
所述诱变目的植物种子为用叠氮化钠诱变多粒目的植物种子, 得到诱变种 子;
所述标记荧光标记物的引物对 B中的每条引物标记不同荧光标记物,所述不 同荧光标记物的波长不同;
2 ) 将所述诱变种子培养, 得到第一代突变 Ml 代群体; 将所述第一代突变 Ml代群体自交, 得到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
3 ) 提取第二代突变 M2代群体中单株的基因组 DNA; 将 n个 M2代单株的基 因组 DNA混合得到一个 DNA池; n为 2-8 ;
4 ) 以每个所述 DNA池为模板, 用所述引物对 B和所述标记荧光标记物的引 物对 B共同作为引物进行扩增, 得到 PCR产物;
5 ) 将所述 PCR产物经核酸内切酶 CELI酶切, 得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
6 ) 电泳检测每一个所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 若所述 DNA池对应酶切产物 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DNA池对应的 n个 M2代单 株中有或候选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若所述謹池对应酶切产物在 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的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靈池对应的 n个 M2代 单株中没有或候选没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所述育性降低突变体为 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的植株。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 6 ) 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有或候选有育性降低突变体或者不育突变体的 n个 M2代 M2代单株的基因 组 DNA分别与所述目的植物的基因组 DNA混合作为模板, 重复步骤 4 ) -5 ) , 得 到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
电泳检测每一个所述 M2代单株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 若所述 M2代单 株对应的酶切产物在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波长下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M2代单株 为或候选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若所述 M2代单株对应的酶切产物在 不同荧光标记物对应波长下没有均产生亮点, 则所述 M2代单株不为或候选不为 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10、 根据权利要求 8或 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1 )中, 所述叠氮化钠诱变多粒目的植物种子为将所述多粒目的植物种 子浸泡在浓度为 2mM的叠氮化钠水溶液中 6h;
所述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
所述不同荧光标记物为波长为 682nm的荧光标记物 DY-682和波长为 782nm 的荧光标记物 DY-782 ;
所述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具体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5 ;
所述引物对 B为如下 1 ) -3 ) 中的任意一种:
1 )由序列表中序列 6所示的单链謹分子和序列表中序列 7所示的单链 DNA 分子组成;
2 )由序列表中序列 8所示的单链謹分子和序列表中序列 9所示的单链 DNA 分子组成;
3 ) 由序列表中序列 10所示的单链 DNA分子和序列表中序列 11所示的单链
DNA分子组成; 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为单子叶禾本科植物; 所述单 子叶禾本科植物具体为水稻。
1 1、 由权利要求 8- 1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制备的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 体。
12、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育性降低突变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育性降低 突变体, 保藏号为 CGMCC N0. 6150。 13、 权利要求 7所述的转基因植物或权利要 求 11所述的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或权利要求 12中的所述育性降低突 变体在杂交制种中的应用。
14、 一种获得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的方法, 为沉默或失活目的植 物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 得到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低突变体; 所述育性降低 突变体为育性低于所述目的植物的植株。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所述单子叶植物具体为单子叶禾 本科植物; 所述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为水稻、 小麦、 大麦、 高粱或玉米;
所述水稻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所述水稻的三萜合 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5 ;
所述小麦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5 ; 所述小麦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4 ;
所述大麦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7 ; 所述大麦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6 ;
所述高粱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8 ; 所述高粱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19 ;
所述玉米的三萜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0 ; 所述玉米的三萜 合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1。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或 1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默或失活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为如下 1 ) -3 ) 中至少一种:
1 ) 将所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第 764核苷酸残基 G突变为 A;
2 ) 将所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第 809氨基酸残基 G突变为 A;
3 ) 将所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编码基因的第 1431氨基酸残基 G突变为 A。 17、 一种恢复或提高出发植物育性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在出发植物的 开花期, 保持植物花序生长湿度为 80- 100%; 所述出发植物为不育突变体或育性 降低突变体。
18、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育突变体或育性降 低突变体为权利要求 7所述的转基因植物或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不育突变体或育 性降低突变体或权利要求 12中的所述育性降低突变体。
19、 根据权利要求 17或 1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植物花序 生长湿度的时间为 1周。 20、 根据权利要求 17-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植物 花序生长湿度的方法为将所述出发植物的整个花序包裹;
所述包裹具体采用塑料袋套在整个花序上或保鲜膜覆盖整个花序。
CN201280006361.6A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Active CN103348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2863.4A CN107858370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CN201280006361.6A CN103348009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06266 2011-12-08
CN201110406266.2 2011-12-08
CN2011104062662 2011-12-08
CN201280006361.6A CN103348009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PCT/CN2012/001546 WO2013082865A1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2863.4A Division CN107858370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8009A true CN103348009A (zh) 2013-10-09
CN103348009B CN103348009B (zh) 2017-10-10

Family

ID=4857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6361.6A Active CN103348009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CN201710802863.4A Active CN107858370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2863.4A Active CN107858370B (zh) 2011-12-08 2012-11-14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20237A1 (zh)
EP (1) EP2789690A4 (zh)
CN (2) CN103348009B (zh)
AU (1) AU2012350060A1 (zh)
WO (1) WO20130828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3397A (zh) * 2017-06-01 2017-08-2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一种制备水稻湿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材料的方法及相关基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8917B (zh) * 2019-02-02 2022-09-06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长粒香型抗病优质黑米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10079534B (zh) * 2019-04-04 2021-04-23 华南农业大学 调控玉米开花期的基因、启动子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4289A1 (en) * 2004-06-15 2009-02-12 Roger Parish Nucleic acid molecules and their use in plant sterility
CN101514342A (zh) * 2008-05-26 2009-08-26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其应用
EP2339008A1 (en) * 2009-12-23 2011-06-29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Milano Bas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silencing to induce recoverable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4289A1 (en) * 2004-06-15 2009-02-12 Roger Parish Nucleic acid molecules and their use in plant sterility
CN101514342A (zh) * 2008-05-26 2009-08-26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其应用
EP2339008A1 (en) * 2009-12-23 2011-06-29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Milano Bas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silencing to induce recoverable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APHNE PREUSS等: "A conditional sterile mutation eliminates surface components from Arabidopsis pollen and disrupts cell signaling during fertilization", 《GENES & DEVELOPMENT》 *
PREUSS D ET AL.: "A conditional sterile mutation eliminates surface components from Arabidopsis pollen and disrupts cell signaling during fertilization", 《GENES&DEVELOPMENT》 *
SUN JIE等: "TILL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TANAKA T ET AL.: "GenBank Accession:NM_001067808", 《GENBANK》 *
ZHANG CHANGBO等: "Plant Terpenoid Natural Metabolism Pathways and Their Synthases",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
章清杞等: "水稻雄性不育及不育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亚热带农业研究》 *
薛哲勇: "水稻2,3-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的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3397A (zh) * 2017-06-01 2017-08-2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一种制备水稻湿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材料的方法及相关基因
CN107083397B (zh) * 2017-06-01 2020-04-1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一种制备水稻湿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材料的方法及相关基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9690A1 (en) 2014-10-15
CN103348009B (zh) 2017-10-10
EP2789690A4 (en) 2015-04-29
CN107858370B (zh) 2020-05-15
CN107858370A (zh) 2018-03-30
WO2013082865A1 (zh) 2013-06-13
US20150020237A1 (en) 2015-01-15
AU2012350060A1 (en)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olowick et al.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gene integration, expression and inheritance
CN1884518B (zh) 甘蓝型油菜c染色体组定向转基因的方法
CN104357535A (zh) 植物无选择转化
CN107090464B (zh) 抗虫抗除草剂玉米转化事件及其创制方法和检测方法
CN104611359B (zh) ZmSPL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玉米籽粒发育中的应用
CN105039353B (zh) 一种辣椒花粉发育相关基因CaMS1及其应用
WO2014154115A1 (zh) 水稻spt转化事件及其检测方法
CN103348009B (zh) 一种制备育性减低植物的方法
CN103421820A (zh) 一个控制水稻穗型基因pm1的克隆及其应用
CN108018369B (zh) 玉米转化事件zm2-104的创制、检测与应用
CN109554373B (zh) 一种水稻fon2基因突变体及其分子鉴定方法和应用
Li et al. Soybean transformation via the pollen tube pathway
CN105039316A (zh) 一种基于Ms30基因建立的玉米雄性不育系保持和繁殖的方法
CN105968178B (zh) 水稻OsRAD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花粉育性中的应用
CN113151258B (zh) 一种抗虫转基因玉米am63插入位点的外源插入片段的旁侧序列及其应用
CN108018286B (zh) 玉米转化事件zm8-143的创制、检测与应用
CN109504703B (zh) 利用p5126-ZmMs1D构建体创制玉米显性核雄性不育系及其育种制种应用方法
CN105132428A (zh) 一种与植物根系性状相关的ZmLRT基因及其相关生物材料与应用
CN108018368B (zh) 玉米转化事件zm1-027的创制、检测与应用
CN107937363A (zh) 一种水稻穗顶退化相关蛋白激酶及其编码基因
AU2020103262A4 (en)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aize plant AN1
CN103834624B (zh) 植物耐冷相关蛋白gst及其编码基因和其应用
CN108504682A (zh) 一种Cre/loxP基因删除系统及其应用
CA3125263C (en) Soybean transgenic event ind-00410-5
CN109504702B (zh) 利用p5126-ZmMs7M构建体创制玉米显性核雄性不育系及其育种制种应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8

Address after: Room 712, No. 6,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8

Patentee after: Zhongke Nongfu (Beij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93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Xiangshan Nanxin Village No. 20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BOTAN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