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7776A - 车体装配线和使用该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体装配线和使用该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7776A
CN103347776A CN201280007921XA CN201280007921A CN103347776A CN 103347776 A CN103347776 A CN 103347776A CN 201280007921X A CN201280007921X A CN 201280007921XA CN 201280007921 A CN201280007921 A CN 201280007921A CN 103347776 A CN103347776 A CN 103347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assembling
district
universal component
assembling proced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79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7776B (zh
Inventor
清水研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47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7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7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7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18Transportation, conveyor or haulage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 vehicle or trailer assembly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024Positioning of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7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the articles being treated, e.g. manufactured, repaired, assembled, connected or other operations covered in the subgroups
    • B23P2700/50Other automobile vehicle parts, i.e. manufactured in assembly lin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体装配线,在所述车体装配线中,将车体升降自如地载置于地面输送机的车体搬送台车来进行搬送,并且,在具备多个组装工序的多个区供给部件来进行车体装配,所述车体装配线具有: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其对所述车体的形式进行判别;升降装置,其使所述车体升降到根据由所述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判别出的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所述区的所述组装工序中的与组装高度对应的升降位置;以及部件供给系统,其将根据所述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部件供给到各组装工序。

Description

车体装配线和使用该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装配线,特别涉及在将带发动机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等不同形式的车体搬送到同一装配线进行车体装配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最适宜的装配线结构的车体装配线。
本申请根据2011年6月1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1-130448号主张优先权,在这里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过去,车体装配线通过分区为传递通线区、内饰区、底盘区等多个区而构成,对于该分区,成为不同车种的车辆混杂在一起的所谓混合装配线。这是因为,即使在车种不同的情况下,由于组装部件是通用的,因而组装顺序和组装环境没有太多不同,从而能够以大致相同的工序进行制造(参照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3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344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3428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在带发动机的车辆的基础上制造了驱动方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车辆(下面,简称为形式不同的车辆(车体)),具体来说,制造了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等这样的车辆。而且,这些形式不同的车辆也需要用迄今为止的以带发动机的车辆为主体的车体装配线来制造。然而,若以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组装顺序或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组装环境下进行部件向这些形式不同的车辆的组装,则存在下述课题:各区的作业工时产生偏差,在极端的情况下,预定的区成为空区,对作业人员增加了负担。
还考虑用另外的装配线单独地组装与带发动机的车辆形式不同的车辆,但存在下述课题:由于存在较多数量的相同的工序而效率不佳。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装配线,即使是与带发动机的车辆形式不同的车辆,也能够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装配线进行制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如下所述。
(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车体装配线,在所述车体装配线中,将车体升降自如地载置于地面输送机的车体搬送台车进行搬送,并且,在具备多个组装工序的多个区供给部件来进行车体装配,所述车体装配线具有: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其对所述车体的形式进行判别;升降装置,其使所述车体升降到根据由所述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判别出的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所述区的所述组装工序中的与组装高度对应的升降位置;以及部件供给系统,其将根据所述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部件供给到各组装工序。
(2)也可以是,在上述(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中,在所述各区的各组装工序中组装到所述车体的所述部件由与车体形式无关而通用的通用部件、和各个形式的所述车体所特有的专用部件构成,所述通用部件以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顺序组装到所述车体的基本模式进行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在所述基本模式的所述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间进行组装,在若要按照基本模式将所述通用部件组装到所述车体,并在该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则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前组装的所述通用部件会成为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的阻碍的形式的车体的情况下,仅限于该形式的车体的部件组装,与所述基本模式的组装工序顺序不同,在比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的下游,配置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通用部件组装工序。
(3)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使用了上述(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在该车体装配方法中,判别在所述各区的各组装工序中组装到所述车体的所述部件是与车体形式无关而通用的通用部件、还是该形式的所述车体所特有的专用部件,
以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顺序组装到所述车体的基本模式组装所述通用部件,
在所述基本模式中的所述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
在若要按照基本模式将所述通用部件组装到所述车体,并在该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则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前组装的所述通用部件会成为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的阻碍的形式的车体的情况下,仅限于该形式的车体的部件组装,与所述基本模式的组装工序顺序不同,在比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的下游,配置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通用部件组装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即使是与带发动机的车辆形式不同的车辆,也能够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装配线进行制造。因此,与仅因为形式不同就用另外的装配线单独地进行装配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最适宜的装配线结构高效率地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即使是形式不同的车辆,由于存在大量的通用的部件,因此,若另外设立生产线,则不得不具有对通用部件进行装配的重复的装配线,效率不佳。
并且,每种形式不同的车辆利用升降装置使车体升降的时机不同,因此,能够一眼辨别车体的形式。因此,能够迅速进行车体形式的识别,容易进行作业。
根据在上述(2)和(3)所述的车体装配线以及车体装配方法,例如,在制造与带发动机的车辆形式不同的车辆时,使以基本模式组装的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为在比组装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比组装专用部件的工序靠下游的组装工序,并进行组装。因此,在组装形式不同的车辆的专用部件时,无需进行将已经组装好的与带发动机的车辆通用的通用部件卸下等使组装步骤、组装环境劣化这样的徒劳或者勉强的作业,因此,能够提升作业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装配线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搬送台车的升降姿态的图。
图3为表示混合动力车辆的搬送台车的升降模式的图。
图4为表示电动汽车的搬送台车的升降模式的图。
图5为表示燃料电池车辆的搬送台车的升降模式的图。
图6为表示后悬架单元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7为部件供给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附图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车体装配线10是将车体W升降自如地载置于地面输送机FC的搬送台车2(图2参照)进行搬送,从而进行车体装配的车体装配线。除了带发动机的车辆以外,因驱动方式不同而车体形式不同的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被同时搬送到该车体装配线10。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以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夹装了行走驱动用马达的形式的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顺着带发动机的车辆的装配工序进行说明。
车体装配线10具备多个部件装配区。具体来说,部件装配区按照传递通线区Z1、内饰区Z2、底盘区Z3、外装区Z4、复合检查区Z5的顺序构成。除了与外装区Z4连串连接的复合检查区Z5以外,依次的各区的搬送方向相反,在所有的区采用基于地面输送机FC的搬送方式。另外,各区的名称只表示在该区被组装的主要部件的种类,被组装的部件并非全部为与该区的名称对应的部件。
传递通线区Z1为汇聚汽车的电气配线、车内LAN配线、配管等并进行组装的区,在该传递通线区Z1组装地板下集中配管、驾驶室配线束、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散热器等部件。
内饰区Z2为汇聚汽车的内装部件和地板部件等并进行组装的区,在该内饰区Z2组装车顶内衬、脚垫、仪表单元以及踏板等部件。
底盘区Z3为汇聚汽车的底盘部件并进行组装的区,在该底盘区Z3组装燃料箱、后悬架单元、发动机、前悬架组件、消声器、制动软管以及轮胎等部件。
外装区Z4为汇聚汽车的外装部件并进行组装的区,在该外装区Z4组装减震器、座椅、方向盘、保险杠、车窗玻璃以及门单元等部件。
复合检查区Z5为进行在上游的各装配区组装起来的各种部件或设备的功能确认的区,在该复合检查区Z5注入制动油、清洗液、发动机油以及汽油等,并组装辅助用电池等,完成车辆的装配。这里,功能确认是指灯的点亮、端子的接线等的确认。
另外,在图1中,记载了下述组装工序的位置,即,在底盘区Z3进行的、发动机、悬架等的组装工序Z31和排气装置、挡泥板等组装工序Z32;以及在外装区Z4进行的、制动油注入工序Z40,发动机室内装品、座椅、后挡板部件、车窗玻璃等组装工序Z41,门组装工序Z42,轮胎组装工序Z43,动力转向油、清洗液、散热器液注入工序Z44和汽油注入工序Z45。
如图2所述,地面输送机FC使用所谓摩擦输送机方式。地面输送机FC具备:在地面配设并形成为板状的搬送台车2;在搬送台车2的搬送方向的两侧适当配置的驱动马达21;以及被该驱动马达21的旋转轴支承的摩擦辊22。搬送台车2轴支承车轮23,该车轮23沿行走导轨24行走。
因此,关于地面输送机FC,使摩擦辊22与搬送台车2的两侧抵接并驱动摩擦辊22旋转,通过使摩擦辊22正向旋转而沿搬送方向搬送,通过使摩擦辊22反向旋转而对搬送台车2施加制动而使其停止。
在搬送台车2配置有升降自如的升降装置3。车体W在载置于支承部件31上的状态下被搬送,该支承部件31设置在升降装置3的上端。升降装置3采用所谓交叉连杆机构,升降装置3能够使车体W自如升降到中段(图2左上)、上段(图2右上)、以及下段(图2下)的任何位置。
在各区Z1~Z5中,利用升降装置3使车体W的高度为适合作业的最佳高度,以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
在各区Z1~Z4进行组装的部件由不论任何车体形式都能够通用的通用部件、和该车体形式所特有的专用部件构成。通用部件和专用部件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部件判别装置进行判别。基本上,通用部件以基本模式进行组装,在基本模式中,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的顺序将通用部件组装到车体W,专用部件在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间进行组装。
顺着车体装配线10的各区Z1~Z4进行说明,下面这样的部件属于通用部件。
在传递通线区Z1有照明设备类的线束、驾驶室配线束、防抱死制动系统。
在内饰区Z2有车顶内衬、脚垫、仪表单元以及踏板。
在底盘区Z3有后悬架单元、前悬架组件、消声器、制动软管以及轮胎。
在外装区Z4有减震器、座椅、方向盘、保险杠、车窗玻璃以及门单元。
作为该车体形式所特有的专用部件,有下面这样的部件。
作为带发动机的车辆的特有的专用部件,有发动机、发动机辅助机器类以及燃料系统、排气系统的部件。
在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在带发动机的车辆的情况的专用部件基础上,由于行走驱动用马达与发动机为一体,并且装配是在发动机装配工序中进行,因此,专用部件主要有行走驱动用电池、三相线、快速充电连接线(插入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
在电动汽车的情况下,专用部件有PCU(功率控制单元)、PCU框架、行走驱动用马达、行走驱动用电池、DC电缆、三相线、快速充电连接线。
并且,在燃料电池车辆的情况下,专用部件有燃料电池组、PCU、行走驱动用马达、行走驱动用电池、DC电缆、三相线。
接下来,说明对带发动机的车辆以外的车辆的专用部件进行组装的工序。
如图1所示,为混合动力车辆的专用部件的行走驱动用电池在内饰区Z2的行走驱动用电池组装工序Z21H进行组装,三相线、快速充电连接线在外装区Z4的三相线、快速充电连接线组装工序Z40H进行组装。
并且,为电动汽车的专用部件的PCU框架在传递通线区Z1的PCU框架组装工序Z11E进行组装。
PCU在内饰区Z2的PCU组装工序Z21E进行组装。
DC电缆在内饰区Z2的DC电缆组装工序Z22E进行组装。
行走驱动用马达在底盘区Z3的行走驱动用马达组装工序Z31E进行组装。
行走驱动用电池在底盘区Z3的行走驱动用电池组装工序Z32E进行组装。
三相线、快速充电连接线在外装区Z4的三相线、快速充电连接线组装工序Z40E进行组装。
这里,在该电动汽车的组装工序中,通用部件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的组装工序相同的工序进行组装。
对于燃料电池车辆,与电动汽车通用的部件在与电动汽车相同的区组装到燃料电池车辆的车体W,而对于专用部件,燃料电池组在底盘区Z3的燃料电池组组装工序Z33F按每个单元(燃料电池周围的装置)进行组装。
这里,对于带发动机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如图1所示,通用部件采用基本模式,在该基本模式中,在传递通线区Z1、内饰区Z2、底盘区Z3、外装区Z4、复合检查区Z5的各区的组装工序中按照确定好的顺序进行组装。但是,在被搬送的车体W为燃料电池车辆的情况下,内饰区Z2中的部件组装工序的一部分配置在底盘区Z3的组装工序,组装到车体W的通用部件的组装的时机与基本模式不同。
具体来说,区的配置为传递通线区Z1、内饰区Z2、底盘区Z3、外装区Z4、复合检查区Z5的顺序,没有变更,但在基本模式中,在内饰区Z2进行组装的脚垫是在比内饰区Z2靠下游的区即底盘区Z3,而且是在为燃料电池车辆的专用部件的燃料电池组的组装工序Z33F的下游的组装工序中进行组装的。因此,在底盘区Z3的燃料电池组组装工序Z33F的下游的组装工序,利用后述的部件供给系统B的台车6将作为通用部件的脚垫搬送到载置有燃料电池车辆的车体W的搬送台车2。
这样,组装到燃料电池车辆的车体W的为通用部件的脚垫的组装工序不采用基本模式而是设定在比内饰区Z2靠下游的区即底盘区Z3的燃料电池组组装工序Z33F的下游,其理由如下。即,这是因为:燃料电池车辆是将燃料电池组从车厢外侧配置到地板通道部的内部并固定于地板通道部的结构,因此,若按照基本模式在内饰区Z2进行脚垫的组装之后在底盘区Z3组装燃料电池组,则已经在内饰区Z2组装好的脚垫成为燃料电池组的组装的阻碍,因此需要在燃料电池组的组装之前卸下脚垫。
另外,这里,以为各车辆的通用部件的脚垫为例,对使燃料电池车辆的通用部件的组装顺序为与基本模式不同的组装顺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燃料电池车辆的其它专用部件或者其它形式的车辆的专用部件的组装,若要以基本模式组装通用部件,则在专用部件的组装的时产生同样的不便的情况下也能应用本发明。
这里,图3~图5中用实线表示在车体装配线10按照形式与带发动机的车辆不同的车种而使搬送台车2的作业高度发生变化的样子。另外,搬送台车2的支承部件31的高度能够变更为三个阶段,但为了简化说明而表示变化为上段和下段这两个阶段的状况。并且,为了简化而缩短车体装配线10的到装配线终端为止的长度来进行说明,在所述装配线终端主计算机H收到表示装配工序的结束的AF-OFF信号,升降装置3省略图示。
在只搬送带发动机的车辆的车体装配线中,搬送台车2的支承部件31的升降动作相同,因此,仅为一种升降模式。
然而,若形式不同的车辆混杂地进行搬送,则对于通用部件,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升降高度进行组装,而对于专用部件,有时必须使支承部件31为不同的高度。
因此,根据形式不同的车体W,搬送台车2的升降装置3的支承部件31的升降模式变得不同。也就是说,形式不同的车体W的升降高度的变化模式是在用于通用部件的组装的升降高度的变化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专用部件的组装的升降高度的变化模式而得到的。
由此,虽然是在一个车体装配线10中,但与除带发动机的车辆以外的三个种类的形式不同的车辆对应地,利用升降装置3将支承部件31的高度调整为最适宜的高度,从而能够在同一车体装配线制造形式不同的车辆。
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在搭载发动机时同时也进行马达的搭载,因此,关于发动机以及发动机相关部件的组装,与带发动机的车辆没有工序的差别,但由于需要马达相关部件的组装,因此成为与带发动机的车辆不同的升降模式。因此,结果是需要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这三个种类的升降模式。
具体来说,例如,如图3所示,在混合动力车辆的装配中,在搬送初期是有两个工序利用升降装置3使支承部件31成为上段的情况,在搬送中期是有六个工序利用升降装置3使支承部件31成为上段的情况,如图4所示,在电动汽车的车体W的装配中,在比带发动机的车辆靠上游侧的搬送初期有两个工序是处于上段的工序,在之后的搬送中期有三个工序是处于上段的工序,在搬送终期有两个工序是处于上段的工序。并且,如图5所示,在燃料电池车辆的车体W的装配中,在比混合动力车辆靠上游侧的搬送中期有四个工序是处于上段的工序,在之后的搬送最终期有三个工序是处于上段的工序。另外,图3~图5示意性地表示各升降模式不同的情况,因此,全部工序的工序数等与图1不同。
这里,通过由主计算机H收到表示涂装工序的结束的PA-OFF信号,并根据机种数据以及搬送台车2的ID标签收取到信息,与投入车辆相关的接收数据即AF-ON数据被发送至主计算机H,主计算机H对车体W的形式进行判别,从而自动地进行搬送台车2的升降模式的变更。
另外,搬送台车2将支承部件31调整为上段、下段(或者上段、中段、下段),但能够根据作业人员的身高对上段、下段的高度进行微调整。
这里,图6表示组装混合动力车辆的后悬架单元25的工序。在搬送台车2,在利用升降速度快的链条驱动式的升降装置3而上升至上段位置的支承部件31上载置有带发动机的车辆的车体W。在车体W的后部下方,以能够移动到车体W的下方位置的方式设置有悬架支承装置27,该悬架支承装置27具备相对于车体W定位的定位工具26。在悬架支承装置27的底座28上经由升降机29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有支承工作台30,在支承工作台30上支承有预先在副装配线子组好的后悬架单元25。
该悬架支承装置27是这样的装置:在将后悬架单元25从下方组装到车体W的后部下表面时,在向上方施力(使其连续地进行升降运动)的状态下进行组装。关于该施加的力,是这样的装置:用于在组装后悬架单元25时预先施加当组装轮胎而车辆置地时作用的车体W的负荷部分的力。这里,在该悬架支承装置27的支承工作台30的下面设有加振装置32,在将后悬架单元25的衬套33组装于车体W时,施加振动而使衬套33相对于车体W磨合。这是因为:若不这样利用加振装置32使衬套33磨合,则在复合检查区Z5,在对车轮的外倾、束角进行调整之后,在衬套33的安装部分产生偏移,从而需要对车轮的外倾、束角进行再调整。
由此,无需在安装轮胎后对轮胎施加振动在去除部件的摩擦之后进行检查,相应地能够使装配线长度缩短。
图7表示部件供给系统B(图1中未图示)。该部件供给系统B被设置成跨搬送方向彼此不同的两个区。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在作为上游侧的区的传递通线区Z1和作为下游侧的区的内饰区Z2之间设置的部分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除此以外的区也设置有相同结构的部件供给系统B,因此省略说明。
传递通线区Z1、内饰区Z2被配置成彼此搬入端和搬出端接近,在各区Z1、Z2,车体W被载置于搬送台车2并沿箭头方向被搬送。
在各区Z1、Z2的搬入端的一侧配设有搬送台车分离站4。在各区Z1、Z2的搬出端的一侧配设有搬送台车连结站5。在各区Z1、Z2的搬入端或者搬出端配置有部件配送站7,该部件配送站7在各区Z1、Z2将装配所需要的部件配送到每一辆台车6。另外,在图7中,为了方便图示,部件配送站7被描绘得稍小。并且,在图7所示的台车6中用×表示的是部件被收纳的样子。
在自行式搬送台车8能够纵列连结有多个台车6。在部件配送站7,从靠近自行式搬送台车8的台车6起按照在各区Z1、Z2上进行装配的制品顺序载置部件,利用自行式搬送台车8,纵列连结的台车6被朝向各搬送台车分离站4搬送。
在各搬送台车分离站4,解除自行式搬送台车8与台车6的连结,并且也解除台车6之间的连结,使台车6按照在各区Z1、Z2上进行装配的制品顺序排列。
这里,在各搬送台车2的一侧形成有卡合凹部以便载置在台车6的一侧配设的车轮。在将台车6卡合于各搬送台车2的状态下,按照各部件组装工序向车体W进行部件的组装。
在各区Z1、Z2,部件的组装完成而成为空车的台车6排列在配设于各区Z1、Z2的搬出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连结站5。
在配置于传递通线区Z1的搬入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分离站4与台车6分离开的自行式搬送台车8,朝向配设于内饰区Z2的搬出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连结站5移动,连结在搬送台车连结站5排列好的成为空车的台车6,并返回部件配送站7。
并且,在配置于内饰区Z2的搬入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分离站4与台车6分离开的自行式搬送台车8,朝向配设于传递通线区Z1的搬出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连结站5移动,连结在搬送台车连结站5排列好的成为空车的台车6,并返回部件配送站7。
在各部件配送站7内,在从各部件配送站7起到配设在各区Z1、Z2的搬入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分离站4之间,在各搬送台车分离站4和配设在各区Z1、Z2的搬出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连结站5之间,以及在从各搬送台车连结站5到各部件配送站7之间,铺设有由磁带等构成的轨道K。自行式搬送台车8按照磁带在轨道K上移动。
在配设于各区Z1、Z2的搬入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分离站4铺设有未图示的第1停止标记,自行式搬送台车8在第1停止标记停止之后,解除与台车6的卡合。
并且,在配设于各区Z1、Z2的搬出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连结站5铺设有第2停止标记,自行式搬送台车8在第2停止标记停止之后,与空的台车6卡合。
在部件配送站7铺设有未图示的第3停止标记,自行式搬送台车8在第3停止标记停止之后,解除与台车6的卡合。
在部件配送站7,作业人员解除空的台车6之间的连结,使空的台车6排列在预定的位置。
接下来,在部件配送站7,作业人员根据顺序位置数据将符合的部件从部件架17取出,并装载于台车6,并按照顺序位置进行连结。
使按照顺序位置连结起来的打头的台车6与自行式搬送台车8卡合,以无线的方式使自行式搬送台车8起动,并使其朝向配设于各区Z1、Z2的搬入端的一侧的搬送台车分离站4在轨道上移动。
这里,在台车6在上下方向形成有多层载置部,在该载置部相互载置有多个部件托盘。各部件的装载位置被固定牌号化,并载置于相应的部件托盘。
在部件架17的1列部件架7a载置同种的部件(例如车外后视镜),并且不同机种的部件混杂着按照顺序位置排列,作业人员将部件从部件架7a按顺序取出并装载于部件托盘的固定牌号。
由此,对于同种的部件,无需配置各机种的部件架7a,因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还能够削减作业人员的步行数。并且,对于同种的部件,不存在多个部件架7a,因此,能够防止人为造成的部件的误抽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使是与带发动机的车辆形式不同的、例如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也能够利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装配线进行制造,因此,与仅因为车辆的形式不同就利用另外的装配线单独地装配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最适宜的装配线结构高效率地进行生产。
也就是说,即使是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由于存在大量的与带发动机的车辆通用的部件,因此,若另外设置生产线,则不得不具有对通用部件进行装配的重复的装配线,效率不佳。
并且,按照带发动机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辆,车体W通过升降装置3而升降的模式(或者时机)不同,因此,能够一眼辨别出车体W的形式,作业人员能够迅速地进行车体形式的辨别,容易进行作业。
而且,例如,在制造燃料电池车辆时,在基本模式中,将在内饰区Z2组装的为通用部件的脚垫的组装工序设定在比内饰区Z2靠下游的区即底盘区Z3,而且设定在燃料电池组组装工序Z33F的下游,因此,在按照单元组装作为燃料电池车辆的专用部件的燃料电池组时,可以不卸下已经组装好的脚垫。因此,相应地,不需要使组装步骤、组装环境劣化的徒劳或者勉强的作业,能够提升作业环境。
另外,该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全部的区Z1~Z5采用了基于地面输送机FC的搬送方式,但不限于此。以交叉连杆机构为例对升降装置3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卡盘链条机构、啮合链条机构或者凸轮轨道机构。并且,在AF-ON(装配工序开始)的时机进行车体W的投入检测,但也可以在PA-OFF(涂装工序结束)的时机进行检测。而且,对于搬送台车2的升降,也可以每次都对在装配线旁边设置的ID标签进行检测而使搬送台车2升降。而且,为了使装配线长度缩短,对只在底盘区Z3使车体W朝向横向地进行搬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底盘区Z3的车体W的朝向与其它区同样地为纵向。
并且,在车体装配线配置的区以配置了传递通线区Z1、内饰区Z2、底盘区Z3、外装区Z4、复合检查区Z5的装配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底盘区Z5、传递通线区Z1、复合检查区Z5、内饰区Z2、外装区Z4、又一复合检查区Z5这样的区配置的车辆等,区的配置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体装配线,即使是与带发动机的车辆形式不同的车辆,也能够用与带发动机的车辆相同的装配线进行制造。
标号说明
FC:地面输送机
2:搬送台车(车体搬送台车)
W:车体
Z1:传递通线区
Z2:内饰区
Z3:底盘区
Z4:外装区
Z5:传递通线区
10:车体装配线
H:主计算机(车体形式判别装置)
3:升降装置
B:部件供给系统。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车体装配线,在所述车体装配线中,将车体升降自如地载置于地面输送机的车体搬送台车来进行搬送,并且,在具备多个组装工序的多个区供给部件来进行车体装配,
所述车体装配线的特征在于,所述车体装配线具有:
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其对所述车体的形式进行判别;
升降装置,其使所述车体升降到根据由所述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判别出的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所述区的所述组装工序中的与组装高度对应的升降位置;以及
部件供给系统,其将根据所述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部件载置于台车,在载置有所述部件的台车与所述车体搬送台车卡合的状态下,将所述部件供给至各组装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区的各组装工序中组装到所述车体的所述部件由与车体形式无关而通用的通用部件、和各个形式的所述车体所特有的专用部件构成,
所述通用部件以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顺序组装到所述车体的基本模式进行组装,
所述专用部件在所述基本模式中的所述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间进行组装,
在若要按照基本模式将所述通用部件组装到所述车体,并在该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则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前组装的所述通用部件会成为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的阻碍的形式的车体的情况下,仅限于该形式的车体的部件组装,与所述基本模式的组装工序顺序不同,在比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的下游,配置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通用部件组装工序。
3.一种使用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判别在所述各区的各组装工序中组装到所述车体的所述部件是与车体形式无关而通用的通用部件、还是该形式的所述车体所特有的专用部件,
以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顺序组装到所述车体的基本模式组装所述通用部件,
在所述基本模式中的所述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
在若要按照基本模式将所述通用部件组装到所述车体,并在该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则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前组装的所述通用部件会成为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的阻碍的形式的车体的情况下,仅限于该形式的车体的部件组装,与所述基本模式的组装工序顺序不同,在比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的下游,配置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通用部件组装工序。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对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将“部件供给系统,其将根据所述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部件供给到各组装工序”的记载修改为“部件供给系统,其将根据所述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部件载置于台车,在载置有所述部件的台车与所述车体搬送台车卡合的状态下,将所述部件供给至各组装工序”。
在对本申请发出的国际检索报告中,发出了本申请权利要求1至3的发明不具有创造性的意见。
但是,如上述那样修改后的本申请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在国际检索报告所列举的任何文献中都没有记载也没有启示,而且,如说明书中的第【0040】段所记载的那样,可以获得以下显著效果:对于任何形式的车体,都能够以相同的装配线可靠地装配部件,能够高效地生产车体,因此应该视为具有创造性。另外,相对于权利要求1具有从属关系或者引用关系的权利要求2和3的发明也同样应该视为具有创造性。

Claims (3)

1.一种车体装配线,在所述车体装配线中,将车体升降自如地载置于地面输送机的车体搬送台车来进行搬送,并且,在具备多个组装工序的多个区供给部件来进行车体装配,
所述车体装配线的特征在于,所述车体装配线具有:
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其对所述车体的形式进行判别;
升降装置,其使所述车体升降到根据由所述车体形式判别装置判别出的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所述区的所述组装工序中的与组装高度对应的升降位置;以及
部件供给系统,其将根据所述车体形式而预先设定的部件供给到各组装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区的各组装工序中组装到所述车体的所述部件由与车体形式无关而通用的通用部件、和各个形式的所述车体所特有的专用部件构成,
所述通用部件以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顺序组装到所述车体的基本模式进行组装,
所述专用部件在所述基本模式中的所述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间进行组装,
在若要按照基本模式将所述通用部件组装到所述车体,并在该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则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前组装的所述通用部件会成为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的阻碍的形式的车体的情况下,仅限于该形式的车体的部件组装,与所述基本模式的组装工序顺序不同,在比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的下游,配置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通用部件组装工序。
3.一种使用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判别在所述各区的各组装工序中组装到所述车体的所述部件是与车体形式无关而通用的通用部件、还是该形式的所述车体所特有的专用部件,
以在预先确定的区按照组装工序顺序组装到所述车体的基本模式组装所述通用部件,
在所述基本模式中的所述通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
在若要按照基本模式将所述通用部件组装到所述车体,并在该组装工序之间组装所述专用部件,则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之前组装的所述通用部件会成为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的阻碍的形式的车体的情况下,仅限于该形式的车体的部件组装,与所述基本模式的组装工序顺序不同,在比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区靠下游的区,而且是在所述专用部件的组装工序的下游,配置组装所述通用部件的通用部件组装工序。
CN201280007921.XA 2011-06-10 2012-05-15 车体装配线和使用该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 Active CN1033477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0448 2011-06-10
JP2011130448A JP5193336B2 (ja) 2011-06-10 2011-06-10 車体組立ライン
PCT/JP2012/062389 WO2012169321A1 (ja) 2011-06-10 2012-05-15 車体組立ライ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体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7776A true CN103347776A (zh) 2013-10-09
CN103347776B CN103347776B (zh) 2016-04-06

Family

ID=47295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7921.XA Active CN103347776B (zh) 2011-06-10 2012-05-15 车体装配线和使用该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93336B2 (zh)
CN (1) CN103347776B (zh)
WO (1) WO2012169321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8688A (zh) * 2013-12-17 2014-04-23 柳州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钢丝绳牵引线的专用车装配方法
CN104085460A (zh) * 2014-07-16 2014-10-08 常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 客车装配方法及客车装配线
CN109773443A (zh) * 2018-12-29 2019-05-21 大乘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举升电动车并线汽车底盘组装工艺系统及工艺过程
CN111348127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制造方法
CN111506027A (zh) * 2020-03-10 2020-08-07 厦门理工学院 电气设备的智能装配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08374B1 (fr) * 2013-07-09 2015-08-0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tribution pilotee de pieces detachees sur une ligne d'assemblage
KR101354200B1 (ko) * 2013-07-25 2014-01-22 유한회사 포리코리아 자동차 조립 라인 시스템
DE102013113729A1 (de) * 2013-12-09 2015-06-11 Dürr Systems GmbH Transportfahrzeug, Fertigungsanlage und Fertigungsverfahren
FR3023254B1 (fr) * 2014-07-01 2016-07-15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Agencement de poste de montage convenant pour l'assemblage de differentes references de pieces a assembler a differentes variantes de sous-ensemble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6240674B (zh) * 2016-07-06 2018-11-0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底盘装配前对车身地板的预紧工序
KR20220105832A (ko) 2021-01-21 2022-07-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병렬형 셀 기반 모빌리티 생산시스템
KR20220105833A (ko) 2021-01-21 2022-07-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병렬형 셀 기반 모빌리티 생산시스템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6833A (en) * 1980-10-06 1982-04-23 Hitachi Ltd Mixed assembling production system
JPH06234407A (ja) * 1993-02-08 1994-08-23 Daifuku Co Ltd 車両搬送設備
CN1106349A (zh) * 1992-12-04 1995-08-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自动装配装置
CN1414894A (zh) * 1999-12-28 2003-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生产线的构筑方法、车身组装方法、及车身组装线
CN101065213A (zh) * 2004-12-24 2007-10-3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102019975A (zh) * 2010-08-17 2011-04-20 大福(中国)有限公司 台车式柔性输送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201834089U (zh) * 2010-10-27 2011-05-18 江苏泓明达机械有限公司 多品种、柔性、混流客车底盘装配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4653B2 (ja) * 1999-12-28 2006-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組立方法及び車体組立ライン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6833A (en) * 1980-10-06 1982-04-23 Hitachi Ltd Mixed assembling production system
CN1106349A (zh) * 1992-12-04 1995-08-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自动装配装置
JPH06234407A (ja) * 1993-02-08 1994-08-23 Daifuku Co Ltd 車両搬送設備
CN1414894A (zh) * 1999-12-28 2003-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生产线的构筑方法、车身组装方法、及车身组装线
CN101065213A (zh) * 2004-12-24 2007-10-3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102019975A (zh) * 2010-08-17 2011-04-20 大福(中国)有限公司 台车式柔性输送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201834089U (zh) * 2010-10-27 2011-05-18 江苏泓明达机械有限公司 多品种、柔性、混流客车底盘装配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8688A (zh) * 2013-12-17 2014-04-23 柳州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钢丝绳牵引线的专用车装配方法
CN104085460A (zh) * 2014-07-16 2014-10-08 常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 客车装配方法及客车装配线
CN104085460B (zh) * 2014-07-16 2017-12-12 北汽(常州)汽车有限公司 客车装配线
CN111348127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制造方法
CN111348127B (zh) * 2018-12-20 2022-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制造方法
CN109773443A (zh) * 2018-12-29 2019-05-21 大乘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举升电动车并线汽车底盘组装工艺系统及工艺过程
CN111506027A (zh) * 2020-03-10 2020-08-07 厦门理工学院 电气设备的智能装配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7776B (zh) 2016-04-06
WO2012169321A1 (ja) 2012-12-13
JP2013001122A (ja) 2013-01-07
JP5193336B2 (ja)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7776A (zh) 车体装配线和使用该车体装配线的车体装配方法
US6915571B2 (en) Automobile assemb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utomobiles
US9434432B2 (en) Method for fitting motor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s
CN105813934B (zh) 用于在生产时传送工件的传送车辆、生产机组和生产方法
US4683651A (en) Vehicle assembly line
CN103269944B (zh) 具有可变驱动原理的汽车底部模块
US8458897B2 (en) Vehicle assembly line
JP7047749B2 (ja) 自動車の製造方法
JP5022744B2 (ja) 車両組立装置
CN1663731A (zh) 组装装置
CN113844568A (zh) 一种基于agv的柔性化总装车间工艺线路结构
CN110461692A (zh) 用于在电驱动的机动车的装配期间运送该机动车的方法和车辆
JP5597558B2 (ja) 組立ラインにおける部品配膳システム
JP2006508863A (ja) 自動車の組立、調節および検査のための装置
KR20160076352A (ko) 자동차 생산라인의 대차 이송시스템 및 이송방법
CN100431903C (zh) 用于装配、调整和检测车辆的设备
CN101139039A (zh) 铁路货车车体悬挂输送线
CN206155449U (zh) 用于铁路至公路货运的设备
KR102543280B1 (ko) 전기차 및 승객용 철도 운송방법
JP4552625B2 (ja) 車両組立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車両組立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車両組立用設備
WO2023032977A1 (ja) 車両充電装置及び機械式駐車装置
KR20090070623A (ko) 자동차 제조방법
CN214492895U (zh) 一种四驱差动式异形轨迹轨道行走车装置
CN111620064B (zh) 制造系统
CN109606232A (zh) 载货汽车用柔性平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