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33928B -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33928B
CN103333928B CN201310278998.7A CN201310278998A CN103333928B CN 103333928 B CN103333928 B CN 103333928B CN 201310278998 A CN201310278998 A CN 201310278998A CN 103333928 B CN103333928 B CN 1033339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
fbp
transformation
bacterium
wi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89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33928A (zh
Inventor
马吉银
孟刚
魏爱英
贾慧萍
马风勇
李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EPPEN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EPPEN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EPPEN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XIA EPPEN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789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339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33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3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33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3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其包括改造细菌使其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乃至彻底消失;和,用改造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由该方法衍生的方法和应用,以及可以用在这些方法和应用中的多核苷酸、载体和细菌。

Description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氨基酸发酵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及其衍生的方法和应用,和可以用在这些方法和应用中的多核苷酸、载体和细菌。
背景技术
通过产l-色氨酸的细菌(如,埃希氏菌属的大肠杆菌和棒杆菌属的杆状细菌)发酵来生产l-色氨酸已经得到了产业化应用。这些细菌,可以是从自然界分离的细菌,也可以是通过诱变或基因工程改造获得的细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当前的文献报道中,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mtr、aroP、tnaA、trpB、gnd以及traB等基因上(参见中国专利85101270、93117586、96111972、200580043246、200710056966、201010598350等),未见为了L-色氨酸生产而关注fbp酶及其编码基因,事实上国际专利WO2007039532甚至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情况下,就下结论在生产诸如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方法中,需要进一步表达fbp酶。
Fbp酶由fbp基因编码。在E.coliK12菌株及其衍生菌株(如,W3110菌株)等中,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Genbank登录号AP009048.1中第4459291-4460289位所示,通过Genbank提供的同源性比较工具,也能够找到其他野生型的fbp基因。
本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尤其凭借了一些运气,偶然发现fbp基因的改造能够有助于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而且与此前本发明人的发现不同,fbp基因优选彻底地敲除,甚至在基因座位上不留存其他与fbp基因无关的序列,由此开发了新的针对fbp基因调控的方法,以此来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该方法与现有改造的大量高产L-色氨酸的细菌的染色体改造位点没有冲突,可以叠加提高的效果,从而在实践上可用于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新的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及其相关的方法,包括相对于未改造细菌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生产量的方法,改造的细菌在发酵生产l-色氨酸中的应用,改造的细菌在相对于未改造细菌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生产量的应用,和/或,改造细菌的方法等。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可以用于上述方法中的多核苷酸、载体和/或细菌等。
具体而言,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其包括:
(1)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和,
(2)用步骤(1)改造而得到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
在本文中,术语“改造”指的是是相应被改造的对象发生变化,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改造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诱变、定点突变、和/或同源重组,优选是后两者。这些技术手段广泛记载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文献中,有许多甚至已经商品化了。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采用Biovector公司商品化的pKD46质粒系统来进行改造,将未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改造成能够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的新的fbp基因。因此,在本文文中,优选改造是通过同源重组进行的改造。
本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使得fbp基因所编码的fbp酶的表达量消失,或使得fbp基因所编码的fbp酶的酶活性消失,在一定培养基下,并不造成细菌本身生长困难,仍旧能够正常生长/繁殖,并发酵。更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fbp基因座位上的基因彻底消失,将进一步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因此,本发明的“改造”要相对于未改造的细菌,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优选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50%以上,更优选降低70%以上,如降低80%、90%或95%以上,最加优选降低100%(即,消失),也最优选是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消失并且使得fbp基因座位上的基因被敲除(即,彻底消失)。
改造的方式可以是在fbp酶活性结构域,如该酶的第23位等,进行突变,一般都能造成活性下降;也可以是在fbp基因上引入终止密码子,使得无法表达有活性的fbp酶;也可以通过同源重组,将fbp基因替换成其他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例如抗氯霉素抗性基因;或者完全敲除fbp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使之彻底消失。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采用后两者,也优选改造成编码T23V突变的基因。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其他应用或方法。例如,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量的方法,其包括:
(1)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和,
(2)用步骤(1)改造而得到的细菌发酵产生l-色氨酸。
l-色氨酸作为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大多数细菌或多或少都能够发酵产生一定量的l-色氨酸。尽管低产L-色氨酸的细菌不适合有经济效益地生产l-色氨酸,但是通过本发明的方法,仍旧能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量,仍旧可以供对经济效益不敏感的地方使用。当然,在本文中,优选细菌是高产L-色氨酸的细菌。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另外,在本发明的方法或应用中,除了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以外,可以不再进行其他改造。例如,尤其对于高产L-色氨酸的细菌来说,仅仅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
又如,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改造获得的细菌在发酵生产l-色氨酸中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获得是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而获得,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改造获得的细菌可以单独应用于发酵生产l-色氨酸中,也可以和其他产L-色氨酸的细菌混合发酵生产l-色氨酸,或者以其他方式应用于发酵生产l-色氨酸中。在本文中,如无特别限定(如未以“改造获得”来限定),术语“细菌”是未改造或改造前的细菌,其染色体的fbp基因座位上的基因是野生型的fbp基因。
还如,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改造获得的细菌在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生产量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获得是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而获得,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在本文中,细菌优选是埃希氏菌属细菌,更优选是大肠杆菌,如大肠杆菌K-12菌株的后续菌株,包括W3110衍生的菌株。由于现有技术几乎没有在l-色氨酸生产/发酵中关注过细菌的fbp基因,改造的染色体的基因大多集中于mtr、aroP、tnaA、trpB、gnd以及traB等基因位点上,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细菌(尤其是埃希氏菌属细菌,如大肠杆菌)没有被报道不带有野生型的fbp基因。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无论高产还是低产L-色氨酸的细菌,只要带有野生型的fbp基因,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进行改造,就能使得L-色氨酸的发酵量得到提高。
更本质地,在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改造细菌的方法,其包括改造所述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另外,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二、三、四和/或五方面中,改造所述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消失,更优选改造所述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彻底消失。在本文中,“彻底消失”指的是不但无法检测出fbp酶的表达和/或活性,而且使得fbp基因座位上的基因被敲除。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方法改造而获得的细菌能够用于发酵生产或产生L-色氨酸。因此,在第六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方法改造而获得的细菌。
埃希氏菌属细菌(如,大肠杆菌)中绝大多数的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而且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也证实了在多种染色体上带有如SEQIDNo:1所示的野生型的fbp基因的细菌上实施本发明的改造,都能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量。所以优选在本文中,所述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可以用于上述方法中的引物等中间体物质。例如,在第七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引物,其选自P1、P2、P11、P12、P13和P14。
又如,在第八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引物对,其选自由P1和P2组成的引物对、由P11和P12组成的引物对、由P13和P14组成的引物对和由P11和P14组成的引物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开辟并且实践证明了新的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量的方式,对于高产和低产L-色氨酸的细菌都适用,而且与现有改造的大量高产L-色氨酸的细菌的染色体改造位点没有冲突,观察到了可以叠加提高产量的效果,从而在实践上可用于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便于推广应用。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依据本说明书的论述,本发明的许多变化、改变对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本发明引用了公开文献,这些文献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它们的全文内容均纳入本文进行参考,就好像它们的全文已经在本文中重复叙述过一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如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和市售的常用仪器、试剂,可参见《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3版)》(科学出版社)、《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相应仪器和试剂的厂商说明书等参考。
构建实施例1使fbp基因表达失活及彻底敲除
以pKD3质粒(可购自Biovector,Inc)为模板,以引物P1和P2(委托上海英俊公司合成)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约1100bp的DNA片段。其中,PCR按如下方式进行:94℃变性30秒,52℃退火30秒,以及72℃延伸30s(秒)(30个循环)。其中,引物序列如下:
P1:5'AGATTATCCATCGCGATATCAACAAAGCAGGACTGGTTGATATCCTGGGTGCCAGCTTGAGCGATTGTGTAGGCTGGAG3'
P2:5'GATATCCAGAATACGCTCTTTGCCATCGCTCGCTTTACCGCCCGCTTGTTCCGCCATAACGGCTGACATGGGAATTAGC3'
将上述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鉴定,表明其不再含有fbp酶的ORF了,保存备用。然后,将该DNA片段分别随pKD46质粒分别转化入几乎不产L-色氨酸的E.coliK12W3110菌株(可购自日本技术评价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NITEBiologicalResourceCenter,NBRC))和高产L-色氨酸的E.coli1-1703菌株(可购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其为经E.coliK12W3110诱变突变得到的L-色氨酸生产工程菌,经测序保留了野生型的fbp基因)中。具体过程如下
将pKD46质粒(可购自Biovector,Inc,其包含编码Red重组酶)分别电转化入E.coliK12W3110菌株和E.coli1-1703菌株后,置于含100ug/ml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中且在30℃过夜培养,将0.5ml培养好的培养物加入到盛有50mlLB培养基的500ml锥形瓶中,并于30℃培养至0D600=0.3,加入L-阿拉伯糖至终浓度为100mmol/L,继续培养至细菌浓度OD600=0.7时离心菌体,将得到的菌体细胞108个重悬于0.5mL生理盐水并加入1ug上述获得的DNA片段,于冰中放置5min后,于1800V电击后迅速加入2mL复苏培养基(配方为:20g/L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0.5g/LNaCl,2.5mMKCl,10mMMgCl2,20mM葡萄糖),于30℃复苏90min,然后涂布于含34ng/μL氯霉素的LB抗性平板上37℃培养24h,挑选具有氯霉素抗性的菌落,分别在含氨苄青霉素的LB平板上划线检测,保留不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转化子。对菌体破裂后,进行PCR鉴定,扩增片段大小为1100bp,表明宿主菌的fbp基因已经被敲除,得到两种具有氯霉素抗性的阳性菌株,分别记为YPT-W-301(来自E.coliK12W3110菌株)和YPT-W-311(来自E.coli1-1703)。
为了将引入的氯霉素抗性基因也敲除(使得fbp基因座位上的基因被彻底敲除),将pCP20质粒(可购自Biovector,Inc)电转化入YPT-W-301和YPT-W-311,然后迅速加入复苏培养基(配方同上),于30℃复苏120min,然后涂布于含有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上37℃培养24h,将这两种抗性的阳性克隆转入含有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抗性LB液体培养基中,并在30℃条件下培养8h后,将温度调为42℃继续培养4-5h。然后,将菌液涂布于不带任何抗生素的LB平板上,挑取单克隆,分别在含氨苄青霉素的LB平板和含氯霉素的平板上划线检测,保留不具有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抗性的菌株,表明抗生素抗性基因也被敲除,分别记为YPT-W-302(来自YPT-W-301)和YPT-W-312(来自YPT-W-311)。
构建实施例2fbp基因序列突变降低其酶活性
将fbp酶的氨基酸序列T23突变为V(即,将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第68位碱基C突变为T)以降低其酶活性。具体而言,以抽提的野生型大肠杆菌E.coliK12W3110基因组染色体为模板,以引物P11和P12、P13和P14分别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分别为约300bp和约600bp的两条DNA片段(Up和Down片段)。其中,PCR按如下方式进行:94℃变性30秒,52℃退火30秒,以及72℃延伸30秒(30个循环)。其中,引物序列如下:
P11:5’-CGCGGATCCGGATATGTCGGGCAAGTGAGA-3’
P12:5’-CTCATGCTACCGGTGAGCTCATTGCTTTGCTGTCGGCAAT-3’
P13:5’-ATTGCCGACAGCAAAGCAATGAGCTCACCGGTAGCATGAG-3’
P14:5’-ATTGCGGCCGCTCCAAACGCCGAGCGAAGGAT-3’
将上述两条DNA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再以上述两条DNA片段混合为模板,以P11和P14为引物,通过OverlapPCR扩增长约1000bp的片段(命名为Up-Down片段)。其中,PCR按如下方式进行:94℃变性30秒,52℃退火30秒,以及72℃延伸60秒(30个循环)。
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的Up-Down和pKOV质粒(可购自Addgene公司)分别用BamHI/NotI双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连接,获得用于导入的载体pKOV-Up-Down,并将载体pKOV-Up-Down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鉴定,表明其含有正确突变的fbp基因的片段,保存备用。
根据Addgene公司的pKOV质粒的商品指南,将构建好的pKOV-Up-Down质粒分别电转化入E.coliK12W3110菌株和E.coli1-1703菌株,挑选出同源重组阳性的单克隆,经测序确认其染色体上的野生型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第68位碱基C突变为T,分别得到fbp酶活性降低的(低/高产L-赖氨酸)大肠杆菌,分别记为YPT-W-303(来自E.coliK12W3110菌株)和YPT-W-313(来自E.coli1-1703)。经检测,获得的两个菌株的fbp酶酶活性下降了约50~60%(在不同培养基中略有差异)。
效果实施例色氨酸发酵实验
E.coliK12W3110菌株和E.coli1-1703以及实施例1制备的6种菌株分别接种在25mL表1所述的种子培养基中,于37℃、220rpm培养8h。然后取1mL种子培养基的培养物接种在25mL表1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中,于37℃、220rpm培养培养36h。当培养完成时,通过HPLC测定l-色氨酸的产生。
表1培养基配方
成分 种子培养基配方(g/L) 发酵培养基配方(g/L)
葡萄糖 20 7.5
磷酸氢二钾 5.6 7.5
七水硫酸镁 1.6 2
柠檬酸钠 1.6
柠檬酸 2
酵母提取物 1.1 1
硫酸铵 1.2 1.6
维生素B1 0.0013 0.0013
生物素 0.003 0.0003
硫酸亚铁 0.028 0.075
硫酸锰 0.012 0.0016
硫酸钠 0.05
硫酸锌 0.003
氯化钴 0.0004
硫酸铜 0.002
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本发明的(彻底)敲除构建,几乎不产色氨酸的菌株,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的倍数非常可观,尽管绝对提高量比不过高产菌株,但是相对提高量却远远高于高产菌株;酶活性降低(不彻底)的突变株也能够提高一定的产量,但是比不过(彻底)敲除而构建的。我们预计这些是由于一些依赖于fbp的代谢途径代偿到产色氨酸相关的途径上,从而有助于l-色氨酸产量的提高;彻底去除fbp基因座位上的DNA片段,将比在其上保留不相干的基因要更能提高一定的色氨酸的产量,比降低酶活性的突变更高得多,这表明调控fbp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也会对色氨酸的生产有一定影响(另文有详细公开)。
表2色氨酸发酵量
菌株 发酵量(g/L) 提高倍数 菌株 发酵量(g/L) 提高比例(%)
E. coli K12 W3110 0.4 - E. coli 1-1703 11.3 -
YPT-W-301 1.0 1.5 YPT-W-311 13.9 23.0
YPT-W-302 1.2 2 YPT-W-312 15.1 33.6
YPT-W-303 0.6 0.5 YPT-W-313 12.7 12.4
<110>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0>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130>CN
<160>1
<170>PatentInversion3.5
<210>1
<211>999
<212>DNA
<213>大肠杆菌
<400>1
atgaaaacgttaggtgaatttattgtcgaaaagcagcacgagttttctcatgctaccggt60
gagctcactgctttgctgtcggcaataaaactgggcgccaagattatccatcgcgatatc120
aacaaagcaggactggttgatatcctgggtgccagcggtgctgagaacgtgcagggcgag180
gttcagcagaaactcgacttgttcgctaatgaaaaactgaaagccgcactgaaagcacgc240
gatatcgttgcgggcattgcctctgaagaagaagatgagattgtcgtctttgaaggctgt300
gaacacgcaaaatacgtggtgctgatggaccccctggatggctcgtccaacatcgatgtt360
aacgtctctgtcggtaccattttctccatctaccgccgcgttacgcctgttggcacgccg420
gtaacggaagaagatttcctccagcctggtaacaaacaggttgcggcaggttacgtggta480
tacggctcctctaccatgctggtttacaccaccggatgcggtgttcacgcctttacttac540
gatccttcgctcggcgttttctgcctgtgccaggaacggatgcgcttcccggagaaaggc600
aaaacctactccatcaacgaaggaaactacattaagtttccgaacggggtgaagaagtac660
attaaattctgccaggaagaagataaatccaccaaccgcccttatacctcacgttatatc720
ggttcactggtcgcggatttccaccgtaacctgctgaaaggcggtatttatctctaccca780
agcaccgccagccacccggacggcaaactgcgtttgctgtatgagtgcaacccgatggca840
ttcctggcggaacaagcgggcggtaaagcgagcgatggcaaagagcgtattctggatatc900
atcccggaaaccctgcaccagcgccgttcattctttgtcggcaacgaccatatggttgaa960
gatgtcgaacgctttatccgtgagttcccggacgcgtaa999

Claims (41)

1.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其包括:
(1)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和,
(2)用步骤(1)改造而得到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消失。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彻底消失。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不具有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6.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氯霉素抗性基因。
8.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成编码T23V突变的基因。
9.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菌是埃希氏菌属细菌。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菌是大肠杆菌。
11.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量的方法,其包括:
(1)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和,
(2)用步骤(1)改造而得到的细菌发酵产生L-色氨酸。
12.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消失。
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彻底消失。
14.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15.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不具有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
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氯霉素抗性基因。
18.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成编码T23V突变的基因。
19.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菌是埃希氏菌属细菌。
20.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菌是大肠杆菌。
21.改造获得的细菌在发酵生产L-色氨酸中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获得是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而获得,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22.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应用,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消失。
23.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应用,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彻底消失。
24.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25.权利要求2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不具有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26.权利要求2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
27.权利要求2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氯霉素抗性基因。
28.权利要求2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成编码T23V突变的基因。
29.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菌是埃希氏菌属细菌。
30.权利要求29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菌是大肠杆菌。
31.改造获得的细菌在提高L-色氨酸的发酵量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获得是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而获得,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32.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应用,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消失。
33.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彻底消失。
34.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野生型的f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35.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不具有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而且使改造获得的细菌的fbp酶的表达量和/或酶活性降低。
36.权利要求3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
37.权利要求3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氯霉素抗性基因。
38.权利要求3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改造细菌染色体上的野生型的fbp基因是改造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的基因成编码T23V突变的基因。
39.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菌是埃希氏菌属细菌。
40.权利要求39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菌是大肠杆菌。
41.引物,其是P11、P12、P13和P14,其中,
P11序列是5’-CGCGGATCCGGATATGTCGGGCAAGTGAGA-3’,
P12序列是5’-CTCATGCTACCGGTGAGCTCATTGCTTTGCTGTCGGCAAT-3’,
P13序列是5’-ATTGCCGACAGCAAAGCAATGAGCTCACCGGTAGCATGAG-3’,
P14序列是5’-ATTGCGGCCGCTCCAAACGCCGAGCGAAGGAT-3’。
CN201310278998.7A 2013-07-05 2013-07-05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Active CN1033339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8998.7A CN103333928B (zh) 2013-07-05 2013-07-05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8998.7A CN103333928B (zh) 2013-07-05 2013-07-05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3928A CN103333928A (zh) 2013-10-02
CN103333928B true CN103333928B (zh) 2015-12-23

Family

ID=4924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8998.7A Active CN103333928B (zh) 2013-07-05 2013-07-05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3392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2417A (zh) * 2006-04-24 2009-05-13 味之素株式会社 能够产生嘌呤物质的细菌和用于产生嘌呤物质的方法
CN101555502A (zh) * 2009-04-10 2009-10-14 南京大学 L-色氨酸酶法转化制备方法
CN101631871A (zh) * 2007-02-22 2010-01-20 味之素株式会社 L-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817698A2 (pt) * 2007-09-26 2014-11-25 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 Produção de aminoácidos a partir de sacarose em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2417A (zh) * 2006-04-24 2009-05-13 味之素株式会社 能够产生嘌呤物质的细菌和用于产生嘌呤物质的方法
CN101631871A (zh) * 2007-02-22 2010-01-20 味之素株式会社 L-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CN101555502A (zh) * 2009-04-10 2009-10-14 南京大学 L-色氨酸酶法转化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3928A (zh)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3691B (zh) 高产l-色氨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
TW201910512A (zh) Atp磷酸核糖基轉移酶變體及使用該變體製造l-組胺酸之方法
CN104619852B (zh) 用改变乌头酸酶基因和/或其调控元件的细菌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方法
CN110248955A (zh) 新型多肽及使用其产生imp的方法
WO2014121724A1 (zh) 5-氨基乙酰丙酸高产菌株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hiel et al. Genetic manipulations of the hyperthermophilic piezophilic archaeon Thermococcus barophilus
CA2900580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l-lysine by modifying aconitase gene and/or regulatory elements thereof
CN104946552B (zh) 安全高效生产申嗪霉素的基因工程菌株及其应用
KR102473375B1 (ko) 재조합 미생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보효소 q10의 생산에 있어서 그의 사용
CN103131738B (zh) 用改变乌头酸酶调控元件的细菌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方法
CN103333928B (zh) 用fbp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CN103333927B (zh) 用tdcD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CN103343148B (zh) 用改变tdcD酶调控元件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CN103333929B (zh) 用改变fbp酶调控元件的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KR101887821B1 (ko) 비산화 펜토오스 인산 경로 관련 효소의 불활성화에 의한 히스티딘 생산능 변이 균주
CN103173504B (zh) 用乌头酸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苏氨酸的方法
US9399776B2 (en) Chlorogloeopsis sp. host cell for producing ethano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thanol using the same
CN103173505B (zh) 用改变乌头酸酶调控元件的细菌发酵生产l-苏氨酸的方法
CN103981230B (zh) 用乌头酸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赖氨酸的方法
CN103993049B (zh) 用乌头酸酶表达弱化和/或酶活性降低的细菌发酵生产l-苏氨酸的方法
CN104911137B (zh) 一种产莽草酸的谷氨酸棒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KR101821401B1 (ko) 비산화 펜토오스 인산 경로 관련 효소의 불활성화에 의한 히스티딘 생산능 변이 균주
CN110438058A (zh) 一种产l-色氨酸的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4350585A (zh) 一种高产d-泛酸的基因工程菌、构建方法其应用
CN103993048A (zh) 用改变乌头酸酶调控元件的细菌发酵生产l-苏氨酸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