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33842B -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33842B
CN103333842B CN201310289934.7A CN201310289934A CN103333842B CN 103333842 B CN103333842 B CN 103333842B CN 201310289934 A CN201310289934 A CN 201310289934A CN 103333842 B CN103333842 B CN 103333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xybutanone
fermentation
sfa
bacterial strain
gluc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99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33842A (zh
Inventor
赵祥颖
刘建军
张家祥
杨丽萍
田延军
范宜晓
韩延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FOOD FERMENTATIVE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FOOD FERMENTATIVE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FOOD FERMENTATIVE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FOOD FERMENTATIVE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
Priority to CN2013102899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33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33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3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33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3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SFA-H43(Bacillus subtilisSFA-H43),该菌株已于2013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8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以进一步提高SFA-H43菌株3-羟基丁酮产率的发酵过程控制新工艺,即菌株SFA-H43在发酵3-羟基丁酮过程中,当发酵液中碳源耗尽后继续培养8~16小时,SFA-H43菌株3-羟基丁酮的产率会再增加15~20%。

Description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生产3-羟基丁酮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3-羟基丁酮(acetoin)又名乙偶姻、乙酰甲基甲醇,自然存在于玉米、葡萄、可可、苹果、香蕉、干酪、肉类等许多食品中,具有特有的奶油香味。
3-羟基丁酮是一种应用广泛、令人喜爱的食用香料,是国际上常用的香料品种。主要用作奶油、乳品、酸奶和草莓型等香料,中国国家标准GB2760-86规定其为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80%含量的3-羟基丁酮俗称“醋嗡”,是酒类调香中一个重要的品种。3-羟基丁酮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合成原料和医药中间体。2004年美国能源部将其列为30种优先开发的平台化合物之一(黄和等CN101294143A)。
3-羟基丁酮的生产主要是以丁二酮或2,3-丁二醇为原料通过化学法合成(张晓舟等,江苏化工,2001,29(2):29-31.)。化学合成方法生产3-羟基丁酮一般都是以丁二酮或2,3-丁二醇为原料。丁二酮或2,3-丁二醇这两种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合成香料,非大宗化学品,要大规模生产3-羟基丁酮,原料来源将会受到限制。同时化学合成方法制备3-羟基丁酮,反应过程相对复杂,转化率较低,产品纯度低,过程污染较重,因此,人们将目光逐步转向了生物转化生产3-羟基丁酮。
生物转化法生产3-羟基丁酮具有原料来源丰富、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能从根本上改变3-羟基丁酮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3-羟基丁酮是多种微生物糖代谢的中间产物(Xiao Z,Xu P.Acetoin metabolism in Bacteria.Criti-cal Reviews inMicrobiology,2007,33:127-140.),理论上讲以糖质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可以生产3-羟基丁酮。早期关于微生物产生3-羟基丁酮的文献报道多数是关于3-羟基丁酮代谢途径理论方面的研究(Lopez et.al.Acetoin Degrada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by DirectOxidative Cleavage.Eur.J.Biochem.57,425-430(1975)),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3-羟基丁酮,但在后续生长过程中3-羟基丁酮又会被作为碳源利用,培养液中3-羟基丁酮浓度很低,3-羟基丁酮不会过量积累。另外,3-羟基丁酮作为产物积累的研究一般是作为2,3-丁二酮和2,3-丁二醇发酵的副产物提及(Braneni et.al.Diacetyl and AcetoinProduction by Lactobacillus casei.Applied Microbiology,1971,(10):517-521;Yu et.al.Fed-batch approach to production of2,3-but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grownon high substrate concentration.Appl Environ Microbial,1983,V46:630-635),3-羟基丁酮作为主要目标产物的研究比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化石资源的逐渐枯竭,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化学品成为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有关3-羟基丁酮直接作为目标产物的文献报道也在逐年增多(李树波等,微生物生产3-羟基丁酮研究进展,生物加工过程,2011,9(6):63-68.)。发明人注意到近年来文献报道的3-羟基丁酮产生菌株中,芽孢杆菌属的菌株3-羟基丁酮发酵产率普遍较高(许平等,一株高产3-羟基丁酮的短小芽孢杆菌,中国专利,CN100343385C,2004;赵祥颖等,一株产高纯度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中国专利,CN101016530A,2007;许正宏等,一株高产3-羟基丁酮地衣芽孢杆菌MEL09的筛选和应用,中国专利,CN101899407A,2010;任潇等,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条件优化,食品科技,2010,35(8):13-17;范宜晓等,产3-羟基丁酮菌株的筛选及产物分析,食品发酵工业,2012,38(11):42-46)。芽孢杆菌属菌株与其他菌株相比3-羟基丁酮产率高、副产物少,同时芽孢杆菌属菌株还具有非致病菌、易培养等特点,是微生物发酵优先利用的微生物种类之一(Michael et.al..Bacillus introduction.Encyclopediaof Food Microbiology,1999:13-119.)。因此,本发明将芽孢杆菌菌株作为生物转化生产3-羟基丁酮目的菌株筛选的主要方向。
要实现生物发酵3-羟基丁酮的高效生产,除了要获取高产菌株外,目标菌株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工艺的控制也非常关键,通常通过培养基优化和工艺控制优化可以显著提高目标菌株3-羟基丁酮的产率,比如:任潇等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生3-羟基丁酮,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3-羟基丁酮产率由原来的30g/L提高到40.6g/L,生产强度由原来的0.35g/L h提高到0.47g/L h(任潇等,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条件优化,食品科技,2010,35(8):13-17);范宜晓等,利用响应面法优化Bacillus subtilis SF4-3产3-羟基丁酮发酵培养基,优化后菌株3-羟基丁酮的产率提高了51%(食品科技,2013,38(3):18-21)。Liu et.al.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菌株3-羟基丁酮产率提高84.86%(Liu et.al.Efficient production of acetoin by the newly isolated Bacilluslicheniformis strainMEL09 Process Biochemistry46(2011)390–394)。工艺控制方面,Sun等在3.7L发酵罐采用两段控制转速工艺,改变发酵过程中氧的供给,也达到提高3-羟基丁酮产率的目的(Sun et.al,Enhanced Acetoin Production by Serratia marcescens H32Using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and a Two-stage Agitation Speed Control Strategy,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2,17:598-605)。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可知:利用生物技术生产3-羟基丁酮是3-羟基丁酮规模化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芽孢杆属菌株是3-羟基丁酮高产菌株主要的筛选目标之一,发酵培养基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有利于菌株3-羟基丁酮产量的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利用微生物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株高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SFA-H43,通过优化获得了菌株SFA-H43高产3-羟基丁酮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参数,并提供了一种利用该菌株进一步提高3-羟基丁酮产率的发酵进程控制新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是从白酒大曲砖中分离筛选到的,通过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测定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SFA-H43(Bacillus subtilis SFA-H43),该菌株已于2013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81。
所述菌株SFA-H43在LB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生长迅速,培养12小时即可观察到明显的菌落,培养24h菌落直径约0.2-0.4cm,菌落基本呈圆形,边缘不整齐。菌落为乳白色,表面干燥无光泽,不透明,与枯草芽孢杆菌标准菌株类似;在LB液体培养基中,37℃摇床培养12-16小时,细胞呈直杆状,呈单个或短链存在,革兰氏染色阳性,继续培养至20-24小时,开始生芽孢,芽孢中生或偏端生,椭圆形,不膨大;LB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37℃培养24小时,可观察到菌体沿着穿刺线成发散雾状生长,说明菌体可以运动。生理生化实验表明菌株SFA-H43可以利用葡萄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蔗糖、阿拉伯糖、木糖产酸,发酵葡萄糖不产气,利用柠檬酸盐,接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可以水解酪蛋白、淀粉和明胶,特征与文献记载的枯草芽孢杆菌特征相符。菌株SFA-H43 16S rDNA序列通过NCBI的BLAST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对比,发现菌株SFA-H43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多株枯草芽孢杆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9-100%。综合上述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特征,鉴定菌株SFA-H4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SFA-H43 16S r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的保存,序列号为KF318713。
所述菌株SFA-H43通过对其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pH、溶解氧等)的优化后,其3-羟基丁酮产率可达50g/L以上,具有工业开发价值。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以进一步提高菌株SFA-H43 3-羟基丁酮产率的发酵进程控制新工艺,即菌株SFA-H43在发酵3-羟基丁酮过程中,当培养液中的碳源耗尽后,继续培养8~16小时,其3-羟基丁酮的产率会再增加15~20%。
一种利用菌株SFA-H43(CCTCC No.2013181)发酵生产3-羟基丁酮的发酵控制新工艺,为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或它们的组合:
(1)摇瓶发酵: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接种到50ml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0~16小时,以1~10%(体积百分数)的接种量接种到摇瓶中,35~40℃、180~220rpm,发酵至碳源耗尽,继续培养12~20小时至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不再增加,结束发酵。结果显示:碳源耗尽时,取样测定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为38~45g/L,继续培养至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不再增加时,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含量可达45~52g/L。可见,当发酵液中的碳源耗尽以后,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含量会增加约15~20%。附图2为菌株SFA-H43摇瓶发酵发酵进程曲线。
(2)发酵罐发酵: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用接种环取1~2环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菌种,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0~16小时,再以1~10%(体积百分数)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罐中(65~75%的装液量),35~40℃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控制pH在5~7,通过调节搅拌转速和通风比,保持发酵液中相对溶解氧浓度5~20%,发酵培养至碳源耗尽,再继续培养12~20小时,至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不再增加,结束发酵。结果显示:碳源耗尽时,取样测定3-羟基丁酮含量为45~52g/L继续培养至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不再增加,取样测定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含量为55~62g/L。可见,当发酵液中的碳源耗尽后,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含量会增加约15~20%。图3为菌株SFA-H43 10L发酵罐发酵发酵进程曲线。
进一步地,所述斜面培养所用的斜面菌种培养基的组成为:酵母浸提物5g/L,蛋白胨10g/L,NaCl3g/L,琼脂20g/L,其余为水,pH7.0~7.2。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种子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60~100g/L,酵母浸提物2~10g/L,玉米浆8~12g/L,其余为水,pH7.0~7.2。
进一步地,所述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40~160g/L,酵母浸提物3~6g/L,玉米浆5~10g/L,(NH4)2HPO42~3g/L,MgSO42g/L,MnSO40.2g/L,其余为水,pH7.0~7.2。
优选的,所述用液体种子培养基培养的时间为12~14小时。
优选的,所述摇瓶发酵或发酵罐发酵的培养温度为36~38℃。
优选的,所述发酵罐发酵的pH控制在5.5~6.5。
优选的,所述发酵罐发酵的溶解氧浓度保持在10~15%。
本发明提供的产3-羟基丁酮芽孢杆菌菌株,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到的:
按常规菌种分离筛选方法,从市场或生产现场获取白酒大曲样品、豆瓣酱和纳豆等发酵食品样品、以及富含芽孢杆菌的腐殖质土壤样品等,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取上述各种样品2g,放入装有30mL无菌水的250mL三角瓶中,震荡后静置30min,沸水浴煮沸5min过滤,取滤液1mL接种到装有30mL富集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35~40℃、180~220rpm摇床培养24h,再将富集液适当稀释涂布到分离平板培养基上,35~40℃恒温培养24~48h,待长出单菌落后,挑取类似芽孢杆菌的菌落(菌落生长速度快、无光泽或亚光、易扩散、边缘不整齐等)移接斜面,35~40℃恒温培养2~3天。斜面菌种培养成熟后,通过涂片、染色、显微镜观察,挑选芽孢杆菌菌株进行下一步筛选。将挑取的芽孢杆菌菌株,通过一支接一支的方式接种试管培养基(150*15的试管,装5ml培养基),35~40℃振动培养2~3天。取100*10的试管,分别加入菌株培养液10ul,加水1ml,加100ul5%的甲萘酚(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加400ul0.1%的肌酸水溶液,混合均匀,37℃保温显色5min,挑选显色或显色颜色较深的对应菌株作为下一步筛选的目的菌株。通过初筛获得的菌株再通过一支接三瓶的方式接种摇瓶(250ml三角瓶,装30ml培养基),180~220rpm,35~40℃振荡培养2~3天。培养液4000~5000rpm离心5~10min,取上清液适当稀释,采用比色法测定3-羟基丁酮含量。通过上述筛选过程,本发明从中国传统白酒大曲砖样品中筛选到一株3-羟基丁酮高产菌株,编号为SFA-H43,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后,以葡萄糖为碳源摇瓶发酵72小时,菌株SFA-H433-羟基丁酮产率达40-45g/L。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菌株SFA-H43发酵液主要产物为3-羟基丁酮,含有少量的2,3-丁二醇副产物(图1)。通过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测定,菌株SFA-H43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已于2013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81。
上述所涉及的富集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20g/L,酵母浸提物5g/L,蛋白胨10g/L,氯化钠3g/L,其余为水,pH7.0~7.2。
上述所涉及的平板分离培养基的组成为:酵母浸提物5g/L,蛋白胨10g/L,氯化钠3g/L,琼脂20g/L,其余为水,pH7.0~7.2。
进一步地,所述菌种筛选用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20g/L,酵母浸提物5g/L,(NH4)2SO42g/L,MgSO42g/L,MnSO40.2g/L,K2HPO41g/L,KH2PO42g/L,其余为水,pH7.0~7.2。
本发明对菌株SFA-H43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定性检测方法为:
发酵液经4000~5000rpm离心去菌体;去除菌体后的发酵清液,加入0.1~0.3%活性炭脱色,脱色清液经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除离子,收集离交液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与标准3-羟基丁酮样品比较。气相色谱(GC)条件:色谱柱:PEG-20M石英交联毛细管柱;载气:高纯氮气;载气流速:0.9mL/min;柱头压:0.1Mpa;色谱柱控温程序:70℃保持3min,3.5℃/min升温至100℃,保持1min,从100℃以5℃/min升温速度升温至220℃,保持20min。进样口温度:220℃;进样量:1μL;检测器类型: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20℃。
本发明3-羟基丁酮的定量检测方法为比色法:
3-羟基丁酮在碱性条件下氧化为2,3-丁二酮,2,3-丁二酮与带有胍基的肌酸反应可产生粉红色复合物,加入甲萘酚可加速此反应,该复合物在波长53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吸光值在0.3~0.9范围内与3-羟基丁酮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发酵结束后,收集发酵液,45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稀释至3-羟基丁酮含量至1~20μg/mL左右,取稀释样品4ml,加入5%的甲萘酚(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1ml,再加入0.1%的肌酸水溶液1ml,充分振荡混匀,60℃显色15min,530nm处测定吸光度,同时绘制3-羟基丁酮的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3-羟基丁酮产量。
本发明对葡萄糖进行检测的方法为:
采用SBA-40D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葡萄糖含量,测定原理是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膜催化氧化葡萄糖生成过氧化氢,通过电极的检测电信号,通过电流法检测出葡萄糖浓度。发酵结束后,收集发酵液,45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稀释至葡萄糖含量约为1g/L,进行测定,用1g/L标准葡萄糖溶液做参比。
本发明的提供的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SFA-H43,3-羟基丁酮产量高,发酵工艺控制简单,具有工业开发价值。本发明提供的3-羟基丁酮的发酵控制工艺,可使3-羟基丁酮的发酵终产率再提高15~20%,效果突出,应用价值巨大。
附图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SFA-H43,分类命名为枯草(Bacillus subtilis),已于2013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81,保藏地址为: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邮编:430072。
图1:菌株SFA-H43发酵液气相色谱图,主峰为3-羟基丁酮,两个次峰是为2,3-丁二醇的两种异构体。(2,3-丁二醇标样在同一位置也出现两个峰,参见文献:林清等,一株以葡萄糖为底物产2,3-丁二醇微生物,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581-1587)
图2:菌株SFA-H43摇瓶发酵进程。
图3:菌株SFA-H43 10L发酵罐发酵进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菌种筛选
按常规菌种分离筛选方法,取白酒大曲曲砖样品粉碎,称取2g样品,放入装有30mL无菌水的250mL三角瓶中,震荡30min,煮沸5min,过滤,取滤液1mL接种到装有30mL富集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37℃、180rpm摇床培养24h,再将富集液稀释涂布到平板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48h,待长出单菌落后,挑取似芽孢杆菌的菌落移接斜面,37℃恒温培养2~3天。斜面菌种培养成熟后,通过涂片、单染色、显微镜观察,共得到芽孢杆菌菌株109株。将挑选的菌株斜面,通过一支接一支的方式接种试管(150*15的试管,装5ml菌株筛选发酵培养基),37℃振动培养2~3天。取100*10的试管,分别加入菌株培养液10ul,加水1ml,加100ul5%的甲萘酚(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加400ul0.1%的肌酸水溶液,混合均匀,37℃保温显色5min,共挑选显色颜色较深的菌株12株。将这12株菌株,再通过一支接三支的方式接种摇瓶(250ml三角瓶,装30ml菌株筛选发酵培养基),180rpm,37℃摇瓶培养72小时。培养液经4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适当稀释后用比色法测定3-羟基丁酮含量,获得到一株3-羟基丁酮产率达35.6g/L的菌株,统一编号为SFA-H43。该菌株通过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测定,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已于2013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81。
实施例2 产物定性鉴定
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4小时,5%的接种量接种发酵培养基,37℃摇瓶发酵培养72小时,发酵液经45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加0.1%活性炭,60℃保温脱色30min,过滤去除活性炭,取清液过依次通过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柱(阳离子交换柱:30mm*500mm,装731阳离子交换树脂并按要求处理合格;阴离子交换柱:30mm*500mm,装D315阴离子交换树脂并按要求处理合格),收集合格离交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FA-H43发酵液中的主体成分的出峰时间与标准3-羟基丁酮出峰时间一致,进一步确认菌株SFA-H43主体产物为3-羟基丁酮,同时通过2,3-丁二酮和2,3-丁二醇标准样的出峰时间比对,确认菌株SFA-H43发酵液中含有少量2,3-丁二醇,没有检测到2,3-丁二酮成分。
实施例3 发酵培养基优化
本发明对菌株SFA-H43发酵3-羟基丁酮培养基碳源、氮源等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选。
碳源优选: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接种到50ml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2小时,5%的接种量接种含不同碳源的摇瓶发酵培养基(碳源分别为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木糖、糖蜜、葡萄糖母液、果糖,浓度均为120g/L,其他组分相同),37℃摇瓶发酵培养72小时,取发酵液经4500rpm离心15min,上清液适当稀释用化学显色的方法测定3-羟基丁酮的含量,结果显示菌株SFA-H43利用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木糖、糖蜜、葡萄糖母液、果糖均可生产3-羟基丁酮,其中利用葡萄糖3-羟基丁酮产率最高(30~35g/L),利用麦芽糖、蔗糖、木糖、糖蜜、葡萄糖母液、果糖等,3-羟基丁酮的产率在15~25g/L不等,因此菌株SFA-H43发酵生产3-羟基丁酮碳源优选为葡萄糖。葡萄糖浓度在120~160g/L的范围内,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菌株3-羟基丁酮产率也相应增加。
氮源优选: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2小时,5%的接种量接种含不同氮源的摇瓶发酵培养基(氮源分别为蛋白胨、酵母浸提物、玉米浆、脲、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浓度均为10g/L,碳源为葡萄糖,其他组分相同),37℃摇瓶发酵培养72小时,取不同氮源的发酵液经4500rpm离心15min,上清液适当稀释用显色法测定3-羟基丁酮的含量,结果显示菌株SFA-H43单独利用蛋白胨、酵母浸提物、玉米浆、脲、磷酸氢二铵、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为氮源均可生产3-羟基丁酮,其中单独利用酵母浸提物为氮源3-羟基丁酮产量最高,其次为磷酸氢二铵和玉米浆。考虑到酵母浸出物价格比较高,本发明又对酵母浸提物、磷酸氢二铵和玉米浆复合氮源的各成分浓度进行优选,结果为当酵母浸提物添加量为3~6g/L,玉米浆添加量为5~10g/L,磷酸氢二铵添加量为2~3g/L时,菌株SFA-H43发酵3-羟基丁酮产率比单独使用10g/L酵母浸出物提高50~70%。
实施例4 3-羟基丁酮发酵进程
摇瓶培养
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4小时,5%的接种量接种摇瓶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40g/l),36℃摇瓶发酵,每间隔12小时取样,培养周期至60小时取样,离心上清液已经检测不到葡萄糖,此时发酵液3-羟基丁酮含量为42.5g/L,继续培养16小时,每隔4小时取样,离心测定上清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培养周期至80小时取样3-羟基丁酮含量较76小时取样不再增加,此时3-羟基丁酮含量为50g/L。结果表明,当发酵液中葡萄糖耗尽以后,继续发酵培养16小时,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产量提高了17.6%。
图2为菌株SFA-H43摇瓶发酵发酵进程曲线。
实施例5 3-羟基丁酮发酵进程
发酵罐培养
用37℃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菌种,接种液体种子培养基,37℃培养16小时,再以3%的接种量接种到10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中(装液量7.0L,葡萄糖160g/L),35~37℃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控制pH在5~7,相对溶氧浓度5~20%,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培养周期至56小时取样,离心上清液已经检测不到葡萄糖,此时3-羟基丁酮含量为51.8g/L。继续培养,培养周期至76小时取样的3-羟基丁酮含量较72小时取样没有明显增加,此时3-羟基丁酮含量为61.5g/L。葡萄糖耗尽以后继续发酵培养16小时,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的产量提高了18.7%。
图3为菌株SFA-H43 10L发酵罐发酵发酵进程曲线。
实施例6 pH影响
用37℃培养3天的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菌种,接种液体种子培养基,37℃培养16小时,再以5%的接种量接种到10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中(装液量6.5L,葡萄糖160g/L),35~37℃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控制pH5.5,控制发酵液中相对溶氧浓度10%,60小时葡萄糖耗尽,继续培养12小时,3-羟基丁酮产率为59.7g/L。
实施例7 pH影响
用37℃培养2天的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菌种,接种液体种子培养基,37℃培养12小时,再以5%的接种量接种到10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中(装液量7.0L,葡萄糖160g/L),35~37℃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控制pH7.0,控制发酵液中相对溶氧浓度15%,48小时葡萄糖耗尽,继续培养14小时,取样测定3-羟基丁酮含量为55.3g/L。
实施例8 溶解氧浓度影响
用37℃培养2天的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菌种,接种液体种子培养基,37℃培养14小时,再以6%的接种量接种到10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中(装液量7.0L,葡萄糖160g/L),35~37℃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pH控制5~7,通过调节搅拌转速和通风比,控制发酵液中相对溶氧浓度10~15%,发酵培养56小时葡萄糖耗尽,继续培养16小时,取样测定3-羟基丁酮含量为62.3g/L。
实施例9 溶解氧浓度影响
用37℃培养2天的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菌种,接种液体种子培养基,37℃培养14小时,再以5%的接种量接种到10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中(装液量7.0L,葡萄糖160g/L),35~37℃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pH控制5~7,通过调节搅拌转速和通风比,控制发酵液中相对溶氧浓度20~30%,52小时葡萄糖耗尽,继续培养16小时,取样测定3-羟基丁酮含量为58.8g/L。

Claims (9)

1.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分类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SFA-H43(Bacillus subtilis SFA-H43),已于2013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3181。 
2.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3-羟基丁酮的过程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菌株进行3-羟基丁酮发酵,当发酵培养液中碳源耗尽后,继续发酵培养,直至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不再增加时结束发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酵生产3-羟基丁酮的过程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或它们的组合实现: 
(1)摇瓶发酵: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0~16小时,以1~10%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180~220rpm、35~40℃摇瓶发酵至碳源耗尽,继续发酵培养至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含量不再增加,结束发酵; 
(2)发酵罐发酵:取35~40℃培养2~3天菌株SFA-H43的新鲜斜面,用接种环取1~2环斜面菌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7℃培养10~16小时,再以1~10%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35~40℃进行通风搅拌培养,培养过程中控制pH在5~7,保持发酵液中相对溶氧浓度5~20%,至碳源耗尽,继续培养至3-羟基丁酮产率不再增加,结束发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培养所用的斜面菌种培养基的组成为:酵母膏5g/L,蛋白胨10g/L,NaCl 3g/L,琼脂20g/L,其余为水,pH7.0~7.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种子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60~100g/L,酵母膏2~10g/L,玉米浆8~12g/L,其余为水,pH7.0~7.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140~160g/L,酵母浸提物3~6g/L,玉米浆5~10g/L,(NH4)2HPO4 2~3g/L,MgSO4 2g/L,MnSO4 0.2g/L,其余为水,pH 7.0~7.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液体种子培养基培养的时间为12~16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发酵的相对溶解氧浓度控制在5~20%。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发酵的pH控制在5.0~7.0。 
CN201310289934.7A 2013-07-10 2013-07-10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Active CN103333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89934.7A CN103333842B (zh) 2013-07-10 2013-07-10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89934.7A CN103333842B (zh) 2013-07-10 2013-07-10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3842A CN103333842A (zh) 2013-10-02
CN103333842B true CN103333842B (zh) 2015-03-04

Family

ID=4924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9934.7A Active CN103333842B (zh) 2013-07-10 2013-07-10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338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7698A (zh) * 2013-12-05 2014-03-12 江南大学 乙偶姻高耐受性菌株的选育和用该菌株发酵生产乙偶姻
CN105087661B (zh) * 2015-08-21 2018-08-31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方法
CN106636251B (zh) * 2016-12-16 2020-03-27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种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高产d-核糖的方法
CN106399218A (zh) * 2016-12-16 2017-02-15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及其应用
CN110305913B (zh) * 2019-06-28 2022-04-12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种糖质原料生产四甲基吡嗪的方法
CN111607622B (zh) * 2020-05-15 2022-02-22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种利用小麦b淀粉生产3-羟基丁酮的工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381A (zh) * 2010-05-10 2010-10-20 江南大学 一株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产3-羟基-2-丁酮微生物菌株的选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3842A (zh)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3842B (zh) 一株产3-羟基丁酮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1457211B (zh) 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在制备2,3-丁二醇中的应用
CN100562580C (zh)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在制备3-羟基丁酮中的应用
CN100455658C (zh) 一株产高纯度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
Groleau et al. Production of polyols and ethanol by the osmophilic yeast Zygosaccharomyces rouxii
CN103451133A (zh) 一种环状芽孢杆菌及其在制备阿魏酸脱羧酶中的应用
CN104830712A (zh) 一种产高纯度2-酮基-d-葡萄糖酸的粘质沙雷氏菌株
CN113957016B (zh) 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备奶香型冬虫夏草发酵液的方法
CN104630167A (zh) 海洋微生物发酵生产低温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
CN103361288B (zh) 一种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3637607B (zh) 一株拟无枝酸菌及其应用
CN117343871B (zh) 一种鲍氏不动杆菌、酯化液及在黄水处理中的应用
CN112063532B (zh) 林生地霉及其制备(s)-1-(2-三氟甲基苯基)乙醇的应用
CN101864381A (zh) 一株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产3-羟基-2-丁酮微生物菌株的选育
CN108467879B (zh) 一种用于红霉素发酵的合成培养基
CN113337432B (zh) 一种产吡咯喹啉醌的食甲基菌及其应用
CN112143663B (zh)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株及其在合成γ-聚谷氨酸中的应用
CN108587923B (zh) 一种改善苹果酸发酵性能的方法
CN103468606A (zh) 一株产酸克雷伯氏菌及其在生产蒜糖醇中的应用
CN105969811B (zh) 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没食子酸制备焦性没食子酸的方法
CN111411135A (zh) 嘌呤的发酵生产工艺
CN110408555A (zh) 一株接合酵母fw30-2及其应用
CN116286513B (zh) 一株希氏乳杆菌FR-1012及其工业化生产γ-氨基丁酸的方法
CN105543291B (zh) 一种微生物转化的方法
CN103695506A (zh) 发酵合成谷胱甘肽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