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7545B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Google Patents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27545B CN103327545B CN201310204032.9A CN201310204032A CN103327545B CN 103327545 B CN103327545 B CN 103327545B CN 201310204032 A CN201310204032 A CN 201310204032A CN 103327545 B CN103327545 B CN 1033275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ss point
- access
- identifier
- access terminal
- instr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771 cell mark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264877 Hippospongia commun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85 persist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6844 Apis mellif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96310 SIB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47437 Cerbera odolla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IKNJXKGJWUCNN-XGXHKTLJSA-N norethister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H]2[C@H]3CC[C@](C)([C@](CC4)(O)C#C)[C@@H]4[C@@H]3CCC2=C1 VIKNJXKGJWUCNN-XGXHKTLJ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88—Scheduling hand-off measur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使用混淆检测技术和节点的唯一标识符来消除因为向多个节点分配相同的节点标识符而导致的混淆。在一些方面,网络可以提供时间间隙(例如异步时间间隙),在该时间间隙期间,接入终端可以暂时停止监视来自源节点的传输,使得接入终端可以从目标节点获取唯一标识符。在一些方面,接入终端可以在判断是否允许接入终端接入目标节点之后,在目标节点处开始切换操作。在一些方面,在检测到混淆或可能有混淆时,源节点可以为潜在切换准备多个目标节点。这里,源节点可以向接入终端发送与潜在目标节点的准备有关的信息,从而接入终端使用切换准备信息在该目标节点发起切换。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申请号为200980123015.4(PCT/US2009/048054)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基于35U.S.C.§119要求优先权
本申请要求享有如下共有申请的权益和优先权:2008年6月19日提交的、指定的代理方案号为081869P1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074114;2008年8月8日提交的、指定的代理方案号为082374P1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087592;以及2009年3月2日提交的、指定的代理方案号为091556P1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156805;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将每个申请的公开并入本文。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与同时提交且共有的、名称为“使用时间间隙的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ACCESS TERMINAL ASSISTED NODEIDENTIFIER CONFUSION RESOLUTION USING A TIME GAP)且指定的代理方案号为082374U1的美国专利申请No._______相关,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公开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通信,更具体地而非排它地涉及消除与通信节点相关联的混淆。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部署,以向多个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例如,语音、数据、多媒体服务等)。随着对高速率多媒体数据业务的需求的迅速增长,存在着实施高效且健壮的、具有增强的性能的通信系统的挑战。
为了补充常规的移动电话网络基站,可以部署小覆盖范围的基站(例如安装在用户家中),以为移动单元提供更健壮的室内无线覆盖。这种小覆盖范围的基站一般被称为接入点基站、家庭节点B、家庭eNodeB、微微蜂窝或毫微微蜂窝基站。典型地,这种小覆盖基站经由DSL路由器或电缆调制解调器连接到因特网和移动运营商的网络。
在实践中,可以在给定区域(例如在给定宏蜂窝的覆盖区域内)中部署较大数量的小覆盖基站(例如毫微微蜂窝)。因此,可能为彼此靠近的两个或更多基站分配相同的标识符,这是因为可用标识符的数量通常是有限的(例如,物理层标识符可能仅有10比特长)。因此,在网络中的节点(例如接入终端)向其服务基站(例如切换源)报告正在从具有给定标识符的基站接收信号时,关于所指的是哪个基站(例如切换目标)可能存在混淆。此外,由于这种混淆,切换源可能不知道接入终端是否具有在目标处的接入权限,这是因为切换源不知道切换目标的完整身份。因此,需要有效的技术来识别基站,从而使网络中的其它节点可以高效地与基站通信。
发明内容
接下来是公开的各示例方面的概述。应当理解,文中对名词“方面”的任何引用都可以指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本公开在一些方面中涉及消除与节点标识符相关联的混淆。例如,可能在网络之内定义有限数量的节点标识符,以致网络中超过一个节点(例如接入点)被分配相同的标识符。因此,在从服务节点(例如源接入点)向目标节点(例如目标接入点)切换接入终端时,可能会发生关于目标节点的身份的混淆。本文介绍了多种用于消除这种混淆的技术。
在一些方面,要切换到目标节点的接入终端可以通过获取与目标节点相关联的唯一标识符来辅助消除与目标节点相关的混淆。这里,例如可以将唯一标识符定义为全局唯一的标识符、网络内唯一的标识符或比另一个节点标识符更具唯一性的标识符(例如比其它节点标识符具有更多比特的标识符,但不必在网络之内或全局内是完全唯一的等等)。为了便于接入终端获取唯一标识符,网络可以提供时间间隙,在该时间间隙期间,接入终端可以暂时停止监视来自源节点的传输,使得接入终端可以从潜在的目标节点接收传输。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向服务节点发送唯一标识符,服务节点然后可以使用该唯一标识符来发起切换操作。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使用唯一标识符来发起切换操作。
在一些方面,本公开涉及服务节点,该服务节点向该服务节点服务的接入终端发送异步时间间隙(例如测量间隙或断续传输指示)的指示。异步时间间隙可以不在定义的时间开始和结束。例如,异步时间间隙可以在接入终端刚收到表示时间间隙的消息时就开始。而且,异步时间间隙可以在接入终端刚好从目标节点接收到唯一标识符时就结束。因此,异步时间间隙还可以没有定义的持续时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信号阈值分配给一组标识符,该组标识符已被识别为可能被分配给受混淆影响的节点。然后可以使用这个阈值来触发接入终端获取唯一标识符和/或触发在服务节点处的混淆判断操作。例如,如果接入终端从被分配了这些标识符之一的接入点检测到信号,且如果被检测到的信号超过阈值,那么接入终端可以自动获取接入点的唯一标识符或接入终端可以向其服务接入点报告信号的接收。在后一种情况下,服务接入点然后可以判断接入终端是否应尝试获取唯一标识符。
在一些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接入终端,该接入终端在判断是否允许该接入终端接入目标节点之后在目标节点处开始切换操作。例如,在获取目标节点的唯一标识符之后,接入终端可以判断是否允许其接入目标节点(例如使用许可列表)。如果允许接入,则接入终端可以在目标节点发起前向切换。
在一些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服务节点,如果有节点标识符混淆,该服务节点为潜在的切换准备多个目标节点。例如,在接收到接入终端已检测到来自被分配了给定标识符的目标节点的信号的指示之后,服务节点可以判断是否有或可能有混淆。为此,服务节点识别被分配了这一相同标识符的多个潜在目标节点。服务节点然后可以为接入终端的潜在切换准备这些潜在目标节点的一些或全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服务节点可以向接入终端发送与潜在目标节点的准备相关的信息。接入终端然后可以判断接入终端监听到的目标节点是否是所准备的目标节点之一。如果是的话,接入终端使用其从源节点接收的对应的切换准备信息来完成到目标节点的切换。
附图说明
将在详细描述和随后的附带权利要求中描述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示例方面,在附图中:
图1是用于消除混淆的通信系统多个示例方面的简化框图;
图2是示出了无线通信的覆盖区域的简化示图;
图3是可用于通信节点中的部件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简化框图;
图4A和4B是可用于使接入终端能够获取第二类型标识符的操作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流程图;
图5A、5B和5C是可用于使接入终端能够获取第二类型标识符的操作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流程图;
图6A、6B、6C和6D是可以结合接入终端在目标处发起连接重建而执行的操作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流程图;
图7A、7B、7C和7D是可以结合为切换准备多个目标而执行的操作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流程图;
图8A、8B、8C和8D是可以结合向接入终端提供切换准备信息而执行的操作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流程图;
图9是无线通信系统的简化图;
图10是包括毫微微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简化图;
图11是通信部件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简化框图;以及
图12-16是用于如本文教导的那样消除标识符混淆的装置的多个示例性方面的简化框图。
根据惯例,图中所示各特征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因此,为了清楚起见,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各特征的尺度。此外,为了清楚,可以简化一些附图。因此,附图可能未描绘给定装置(例如设备)或方法的所有部件。最后,在整个说明书和附图中可以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公开的各方面。显然,可以用很多形式实现本文的教导,并且本文公开的任何具体结构、功能仅仅是代表性的。根据本文的教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独立于任何其它方面来实施本文公开的方面,并且可以用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个或更多个方面。例如,可以利用本文阐述的任意数量的方面来实现设备或实践方法。此外,除了本文所述的方面中一个或多个方面之外,可以利用其它结构、功能或结构和功能来实现这种设备或实践这种方法。此外,一个方面可以包括权利要求的至少一个要素。
图1示出了示例通信系统100(例如通信网络的一部分)中的多个节点。为了说明的目的,将在一个或多个彼此通信的接入终端、接入点和网络节点的环境中描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然而,应当认识到,本文的教导可以应用于利用其它术语描述的其它类型的设备或其它类似设备。例如,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接入点称为或实现为基站或eNodeB,可以将接入终端称为或实现为用户设备或移动设备等。
系统100中的接入点为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例如接入终端102)提供一种或多种服务(例如网络连接),无线终端可以安装于相关地理区域之内或可以在相关地理区域之内漫游。例如,在不同的时间点,接入终端102可以连接到接入点104、一组接入点1-N(由接入点106和108以及相关的省略号表示)中的任意一个或接入点110。接入点104-110中的每一个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为了方便起见,用网络节点112表示)通信,以便于广域网连接。这种网络节点可以采取各种形式,例如一个或多个无线电和/或核心网络实体(例如,配置管理器、移动性管理实体或一些其它适当的网络实体)。
可以为系统100中的每个接入点分配第一类型标识符,本文中称为节点标识符。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这种标识符可以包括例如物理蜂窝标识符(“PCID”)、伪随机数(“PN”)偏移或获取导频。典型地,在给定系统中定义固定数量的(例如504)节点标识符。在这种情况下,当大量接入点在相同邻近区域中时,因为多个接入点可能最终会使用相同标识符,常常发生标识符混淆。
图1示出了简单的例子,其中,接入点106和接入点110都被分配了“标识符1”。在接入终端102在系统100之内漫游时,接入终端102可以从源接入点(即,接入终端当前连接到的服务接入点,例如接入点104)切换到目标接入点(例如接入点110)。将接入终端102切换到目标接入点的决定可以基于接入终端102是否正从该目标接收特别强的信号(例如导频信号)。
在图1的例子中,接入终端102(例如标识符控制器114)通过与信号相关联的(例如嵌入其中)的节点标识符来识别来自潜在的目标接入点的信号。在从潜在目标接收到信号时,接入终端102可以向其当前的服务接入点发送包括标识符的消息(例如测量报告)。如果决定执行切换,则服务接入点(即切换的源接入点)可以与目的接入点通信,以为接入终端预留资源。例如,可以将由服务接入点维护的环境信息传输到目标接入点和/或可以将由目标接入点维护的环境信息发送到接入终端102。在没有混淆的情况下,可以将与目标接入点相关联的节点标识符(“标识符1”)映射到与目标接入点相关联的唯一标识符,由此使用唯一标识符来建立与目标接入点的通信。然而,当如图1的例子中那样存在混淆时,源接入点可能无法判断哪个接入点是期望的目标接入点(例如接入点104可能无法判断是与接入点106通信还是与接入点110通信以为接入终端预留资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为了消除这种混淆,可以配置接入终端102(例如标识符控制器114)以获取与潜在目标相关联的第二类型标识符。在一些方面,第二类型标识符可以包括由潜在目标广播的唯一标识符。例如,相比第一类型标识符,第二类型标识符可以在更大的区域中是唯一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类型标识符可以在整个运营商的网络中是唯一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类型标识符可以仅仅比其它节点标识符(例如PCID)更唯一。例如,第二类型标识符可以比其它节点标识符具有更多比特(例如16比特相对10比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标识符混淆的可能性(例如从10个目标降到2个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类型标识符可以不必在网络、全局等等之中是完全唯一的。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这种唯一标识符可以包括例如全局蜂窝标识符(“GCI”)、接入节点标识符(“ANID”)、扇区标识符、网际协议地址或唯一地标识网络之内的接入点110的一些其它标识符。通过使用这样的标识符,可以唯一地标识用于切换操作的期望目标接入点。
接入终端102可以自动地或响应于来自服务接入点的消息而开始监视第二标识符。例如,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102可以基于第一标识符的信号强度来开始获取第二标识符。在一些情况下,在从接入终端102接收到具有混淆的标识符的测量报告时,接入点104可以指示接入终端102获取第二标识符。
在一些情况下,在接收到具有混淆的标识符的测量报告时,接入点104(例如时间间隙控制器116)可以发送包括时间间隙指示的消息。在这一时间间隙期间,接入终端102可以暂时停止监视来自接入点104的传输,从而使得接入终端102能够获取目标接入点的第二标识符。如下文更详细所述,在一些方面,这一时间间隙可以包括没有同步起始时间(例如与系统时钟同步)的异步时间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如果接入终端确定其可以接入目标接入点,那么接入终端可以发起在目标接入点处的连接重建。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将从目标接入点获取的标识符与标识允许接入终端进行接入的接入点的列表进行比较,来确定可接入性。例如,接入终端102可以维护允许接入终端接入的闭合用户群(对应于一个或多个成员接入点的集合)的列表。因此,当获取了潜在的目标接入点的闭合用户群标识符(“CSG ID”)时,接入终端102(例如切换控制器118)可以使用许可的CSG列表来判断是否允许接入终端102接入该目标接入点。如果允许,则接入终端102可以在潜在目标处进行随机接入,以发起连接重建。因此,根据公开的该方面,与因无线电链路故障而发起的常规重建相反,接入终端可以基于是否允许接入终端接入来发起连接重建。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在存在混淆的情况下,接入点可以为切换准备多个潜在目标。例如,在接收到具有混淆的标识符的测量报告时,接入点104(例如切换控制器120)可以识别一组可能的目标候选(例如使用相同标识符的一组接入点)。接入点104然后可以为接入终端102的切换准备这些接入点中的每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接入点可以向要进行切换的接入终端发送用于该组准备的目标的切换准备信息。例如,在从接入点104(例如切换控制器120)接收到切换准备信息时,接入终端102(例如切换控制器118)可以判断是否已经为由接入点104进行的切换准备了由接入终端102获取的第二标识符所标识的目标接入点。如果是的话,接入终端102可以在潜在目标处执行随机接入,以完成切换。
标识符混淆一般可能发生在如下所述的网络中:一些接入点提供宏覆盖而其它接入点提供较小的覆盖。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网络200中,宏覆盖区域204(例如,区域204A和204B)可以由诸如3G网络的大区域蜂窝网络的宏接入点提供,这种网络通常称为宏蜂窝网络或广域网(“WAN”)。此外,较小的覆盖区域206(例如区域206A和206B)可以由例如基于居所或基于楼宇的网络环境的接入点提供,通常将这种网络环境称为局域网(“LAN”)。当接入终端移动穿过这种网络时,在某些位置接入终端可以由提供宏覆盖的接入点来服务,而在其它位置,接入终端可以由提供较小区域覆盖的接入点来服务。在一些方面,可以使用较小区域覆盖接入点来提供容量增长、楼宇内覆盖和不同业务,所有这些都导致更健壮的用户体验。
在本文的说明中,可以将在较大的区域上提供覆盖的节点(例如接入点)称为宏节点,而可以将在较小的区域(例如居所)上提供覆盖的节点称为毫微微节点。应当认识到,本文的教导可以适用于与其它类型的覆盖区域相关联的节点。例如,微微节点可以在比宏区域小但比毫微微区域大的区域上提供覆盖(例如商业建筑之内的覆盖)。在各种应用中,可以使用其它术语来指称宏节点、毫微微节点或其它接入点类型的节点。例如,宏节点可以被配置为或称为接入节点、基站、接入点、eNodeB、宏蜂窝等。而且,可以将毫微微节点配置为或称为家庭节点B、家庭eNodeB、接入点基站、毫微微蜂窝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节点可以与一个或多个蜂窝或扇区相关联(例如被划分到一个或多个蜂窝或扇区中)。可以将与宏节点、毫微微节点或微微节点相关联的蜂窝或扇区分别称为宏蜂窝、毫微微蜂窝或微微蜂窝。
在图2的例子中,定义了多个跟踪区域202(或路由区或位置区域),每个跟踪区域包括多个大覆盖区域204。这里,用粗线描绘与跟踪区域202A、202B和202C相关联的覆盖区域,用较大的六边形表示宏覆盖区域204。如上所述,跟踪区域202还可以包括毫微微覆盖区域206。在该例子中,在一个或多个宏覆盖区域204(例如宏覆盖区域204B)之内描绘每个毫微微覆盖区域206(例如毫微微覆盖区域206C)。然而,应当认识到,一些或所有毫微微覆盖区域206可以不在宏覆盖区域204之内。而且,可以在给定的跟踪区域202或宏覆盖区域204之内定义一个或多个微微覆盖区域(未示出)。
在大量诸如毫微微和微微节点的接入点位于给定区域之内的部署(例如密集的市区部署)中,可能为这些接入点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分配相同的节点标识符。例如,在宏覆盖区域204A中,可以为毫微微覆盖区域206A和206D分配相同的标识符。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节点标识符混淆(例如PCID混淆),这是因为在接入终端的服务接入点附近的多个相邻节点广告相同的节点标识符。例如,在图1中,接入点106和110可能包括经由相应的广播导频信号而广告“标识符1”的毫微微节点或微微节点。此外,这些接入点都可以在当前为接入终端102服务的接入点104(例如宏接入点)附近。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点104可以注意到接入点106和110,因此,在指示切换到由“标识符1”标识的接入点时可能会发生混淆。
通常,本文所述的混淆消除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种类的节点。然而,在很多部署中,将规划给定区域中的宏接入点,从而不会有与切换到宏接入点相关联的混淆。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教导的混淆消除技术可以应用于网络中的任何非宏节点。这种非宏节点可以包括例如:以未规划的方式部署的节点。如上所述,这种非宏节点可以包括毫微微节点(例如由个人部署)以及运营商部署的低功率微微节点。而且,如下文将要更详细讨论的,可以以某些方式限制节点(例如限制接入)。因此,本文教导的混淆消除技术可以应用于受限节点(例如与闭合用户群相关联的节点)。
考虑到以上概述,将参考图3-8C描述可以根据本文的教导来消除混淆的各种技术。简单地讲,图3示出了可用于接入点或接入终端中的多个部件,图4A-8C的流程图涉及到用于消除混淆的各种技术。
出于说明的目的,可以将图4A-8C的操作(或本文讨论或教导的任何其它操作)描述为由特定部件(例如系统100的部件和/或图3所示的部件)执行。然而,应当认识到,这些操作可以由其它类型的部件执行并且可以利用不同数量的部件执行。还应当认识到,在给定的实施方式中可能不采用本文所述的一个或多个操作。
图3示出了多个示例性部件,其可以并入诸如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这样的节点,以执行如本文所教导的混淆消除操作。所述部件还可以并入通信系统中的其它节点中。例如,系统中的其它节点可以包括类似于针对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而描述的部件,以提供类似的功能。给定节点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所述部件。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包含多个收发机部件,收发机部件使得接入终端能够工作于多个频率上和/或经由不同技术通信。
如图3所示,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可以分别包括用于与其它节点通信的收发机302和304。收发机302包括用于发送信号(例如消息)的发射机306以及用于接收信号(例如包括进行导频信号搜索)的接收机308。类似地,收发机304包括用于发送信号的发射机310和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机312。
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还包括其它部件,可以结合如本文所教导的混淆消除操作来使用这些部件。例如,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分别可以包括通信控制器314和316,用于管理与其它节点的通信(例如发送和接收消息/指示)并用于提供如本文所教导的其它相关功能。此外,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分别可以包括切换控制器318和320(例如,对应于图1中的切换控制器118和120),用于执行与切换相关的操作并用于提供如本文所教导的其它相关功能。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分别可以包括标识符控制器322(例如对应于标识符控制器114)和324,用于管理(例如选择、获取、请求等)节点标识符并用于提供如本文所教导的其它相关功能。接入终端102可以包括接入控制器326,用于判断是否允许接入终端102接入节点并用于提供如本文所教导的其它相关功能。接入点104可以包括时间间隙控制器328(例如对应于时间间隙控制器116),用于为接入终端102提供时间间隙指示(例如在消息中发送时间间隙的指示)并用于提供如本文所教导的其它相关功能。接入点104可以包括混淆控制器330,用于执行与混淆相关的操作并用于提供如本文所教导的其它相关功能。例如,混淆控制器330可以自动检测实际的或潜在的混淆,或在从接入终端102接收到混淆的指示时,混淆控制器320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混淆或可以仅仅尝试消除混淆。在这些情况的任一种中,一旦检测到混淆,混淆控制器320可以执行或发起各种操作以消除混淆(例如请求接入终端102获取唯一标识符,提供时间间隙,识别和准备目标等)。下文描述了图3的部件的其它示例操作。
为了方便起见,在图3中将接入终端102和接入点104显示为包括可用于下文结合图4A-8C所述的各个例子中的部件。在实践中,在给定例子中可以不使用一个或多个图示的部件。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终端102可以不包括切换控制器3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点104可以不包括时间间隙控制器328。
图4A和4B描述了一种方案,其中,接入终端使用网络配置的时间间隙以获取潜在目标的第二标识符(例如,诸如GCI的唯一标识符)。将针对接入终端自动判断是否获取第二标识符的混淆消除过程的情况来描述这种方案。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将与节点的第一标识符相关联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与阈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获取第二标识符。因此,接入终端可以在不被另一节点(例如服务接入点)请求的情况下获取第二标识符。
如框402所示,在一些时间点上,网络(例如网络节点120,例如MME或服务接入点)可以为接入终端配置时间间隙。例如,在一些情况下,网络可以配置同步测量间隙,其定义测量间隙的具体起始时间、测量间隙的持续时间和测量间隙的周期。然后网络可以向接入终端发送所定义的测量间隙的指示。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指明将采用断续接收(“DRX”)来提供时间间隙。
现在参考框40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非宏节点预留节点标识符空间(例如PCID空间)中的一组标识符,以简化混淆消除。通过使用这种定义的标识符集合,接收包括来自该集合的标识符的信号的节点可以容易地确定可能发生标识符混淆。例如,可以假设或确定某些毫微微节点可能混淆。因此,可以为这些毫微微节点分配该集合中的标识符,以使得接收到由这些毫微微节点中之一广播的标识符的任何节点可以容易地确定应当获取第二标识符以确保不发生混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集合包括一组与指定为非混淆免除的接入点相关联的指定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集合包括一组与闭合用户群(例如下文所述)相关联的指定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集合包括一组与至少一个指定类型(例如节点类型)的接入点相关联的指定值。这种指定类型可以涉及例如:发射功率、覆盖区域或中继容量中的一个或多个。
因此,在框404,接入终端可以接收定义的第一类型标识符的集合。这一列表可以包括,例如上述节点标识符的集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从服务接入点接收这一列表(例如,接入点104的标识符控制器324)。例如,服务接入点可以识别被混淆或可能被混淆的所有PCID,并向接入终端提供这些标识符的列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从配置管理器(例如网络节点112)接收该集合,该配置管理器跟踪被分配了该集合中的标识符的节点的预留集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从系统中的节点接收的信息产生该组。例如,目标接入点或一些其它接入点可以广告在接入目标接入点时必需使用第二类型标识符(例如GCI)的指示(例如通过邻居列表信息)。
如框406所示,接入终端可以接收与所定义的标识符集合相关联的阈值。例如,这一阈值可以指定触发接入终端获取第二类型标识符的接收信号的阈值信号强度值。这一阈值可以由服务接入点或一些其它节点定义和/或提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这一阈值定义为低于触发切换操作的接收信号强度阈值(例如,低几个d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阈值指定为与目标接入点信号强度的相对偏移,或指定为来自目标接入点的载波干扰比值(“C/I”)的绝对阈值。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这种阈值定义为与来自当前服务接入点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加上一个偏移量相等。
如框408所示,在一些时间点上,接入终端将接收与第一类型标识符相关联(例如包括第一类型标识符)的信号。例如,可以在连接到宏接入点的接入终端启动对邻近毫微微节点(例如家庭eNodeB)的搜索时,获取这一信号。当接入终端检测到来自毫微微节点的信号时,接入终端可以从信号获得第一类型标识符(例如PCID、PN偏移、导频ID、扇区ID等)。
如框410所示,接入终端然后可以判断所接收的标识符是否处于在框404处获得的标识符的列表中。此外,接入终端可以判断在框410处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在框406处获得的阈值。
如框412和414所示,如果不符合框410的标准,则接入终端可以继续监视来自相邻接入点的信号。
如图4B的框416所示,如果符合框410的标准,则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获取与在框408处接收的标识符相关联的第二类型标识符(例如GCI)。这里,获取第二标识符可以包括监视来自包含第二标识符的目标接入点的其它信号。例如,目标接入点可以以一时间间隔的广播包括第二标识符的系统信息,该时间间隔的频率低于目标接入点广播第一标识符(例如PCID)的时间间隔的频率。
在一些方面,接入终端利用由网络配置的时间间隙来获取第二标识符(例如,通过监视在下一可用时间间隙期间来自目标接入点的信号)。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经由系统信息块(例如SIB1)每20ms发送一次GCI。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测量间隙短于20ms(例如6ms)。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第一测量间隙实例可以不与SIB1重叠。通过使测量周期的长度不是20ms的倍数,后续的测量间隙能够与目标的SIB传输一致。因此,希望网络适当配置测量间隙的周期(例如86ms),以使接入终端能够有效地获取第二标识符。
如框418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向源接入点发送消息,该消息包括在框408和416处获取的标识符以及关联信号(例如在框416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可以刚好在在框416处获取了第二标识符之后,或在其它时间发送这一消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测量报告中发送这一信息。例如,一旦接收信号(例如来自目标接入点的导频)的接收信号强度超过切换阈值,就可以发送这一报告。
如框420所示,当通过获取第二标识符而消除了与在框408处获取的第一标识符相关联的任何潜在混淆时,接入点(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基于该消息中提供的第二标识符和接收信号强度来判断是否发起切换操作。如果指示进行切换操作,则接入点将使用第二标识符来准备目标接入点(例如通过发送切换准备消息)。此外,接入点向接入终端发送切换命令(例如RRC重配置消息)。接入终端然后可以与目标通信并完成切换(RRC重配置完成)。
在一些方面,图4A和4B的方案可以在高移动性环境中表现出优点。例如,这种方案可以实现较快的切换,因为可以在目标接入点的信号强度对于所需要的切换足够强之前读取GCI。此外,与其它技术相比,可以减少由系统中的接入终端产生的测量报告的数量,这是因为可以仅在超过对应的报告阈值(例如RRC报告阈值)之后才发出测量报告。
如上所述,可以不在每种实施方式中采用本文所述的一些操作。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不在框404处向接入终端提供标识符的集合(例如混淆PCID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终端可以报告其监听到的所有第一类型的标识符。在一些情况下,进行这种报告可以仍然受到阈值约束(例如,仅报告那些超过阈值的信号)。
图5A至5C描述了一种方案,其中,接入终端使用异步时间间隙来获取潜在目标的第二标识符(例如唯一标识符,如GCI)。将针对接入终端向接入点报告接收到超过阈值(例如GCI消除阈值)的信号的混淆消除过程的情况来描述这种方案。接入点然后判断是否发生或可能发生混淆,如果是,则指示接入终端获取第二标识符(例如GCI)。这里,框502-512的操作可以分别类似于图4的框404-414的操作。因此,将不再描述这些操作。
在图5A的框514处,如果所接收的标识符处于列表中且接收信号强度超过阈值(在框510),则接入终端向接入点发送消息,该消息包括在框506获取的标识符和关联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可以刚好在在框506获取标识符之后,或在其它时间发送这一消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测量报告中发送这一信息。
如图5B的框516所示,接入点(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4)从接入终端接收消息。接入点(例如混淆控制器330)然后判断是否多个节点可能使用相同的标识符(即,判断所接收的标识符是否可以被用于标识除目标接入点之外的至少一个节点)。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判断这一点:通过将标识符与指明哪些标识符已被或可能被分配给网络(例如列表保持在接入点或别处)中的不同接入点的列表进行比较;通过判断标识符是否属于定义的标识符集合(例如在框502提供的一组混淆标识符);或以其它方式判断。因此,通过判断是否存在与使用所接收的标识符相关联的混淆(例如,是否发生或可能发生混淆),接入点可以提供基于所接收的信息的标识符混淆检测。这里,混淆检测可以基于多个节点是否实际在使用相同的标识符或是否有可能(例如可能性高)多个节点将使用相同的标识符。此外,上述判断可以可选地基于与该标识符相关联的任何检测到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如框518和520所示,如果未检测到混淆,则接入点可以继续进行标准操作。例如,接入点可以判断切换是否是准许的,如果是的话,则基于经测量报告接收的第一类型标识符确定目标的第二标识符。
相反,如框522所示,如果检测到混淆,则接入点将向接入终端发送一个或多个消息。例如,接入点可以发送请求,以请求接入终端获取与所接收的标识符相关联的第二标识符(例如CGI)。此外,接入点(例如时间间隙控制器328)可以向接入终端发送异步时间间隙指示,以使得接入终端能够暂时停止监视由接入点进行的传输。这将允许接入终端在所述时间间隙期间更有效地监视来自目标接入点的传输以获取第二标识符。
如上所述,异步时间间隙不具有同步的定时。例如,与常规测量间隙相反,异步时间间隙没有确定的周期(例如在某些周期性出现的帧号处开始)。因此,异步时间间隙可以没有确定的起始时间(例如与系统时钟同步的起始时间)。作为一个具体例子,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定义异步时间间隙在接入终端接收到时间间隙的指示时开始。此外,异步时间间隙可以没有确定的结束时间(例如与系统时钟同步的指定时间)。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定义异步时间间隙在接入终端获取了第二标识符时结束。因此,利用异步时间间隙,接入终端可以自动退出网络配置的时间间隙。因此,异步时间间隙可以没有确定的持续时间。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定义最大限度(例如4-5秒),在最大限度之后,终止对第二标识符的监视。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定义时间间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时间间隙实现为测量间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断续接收来实现时间间隙。
接入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接入终端发送时间间隙的指示。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点可以连同对第二标识符的请求一起(例如与该请求在同一MAC帧中)发送所述指示。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点利用测量间隙或DRX配置发送RRC重配置消息。
如框524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接收包括指示的请求。此外,接入终端(例如确定何时发送和接收的通信控制器314)接收时间间隙指示。有利地,在这种情况下,在接收到消息时,用于读取第二标识符的下一时间间隙可以立即可用。因此,如框526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接收机308)可以立即监视来自目标接入点的传输,以便如下所述获取第二标识符。然后可以如图5C的框528所示终止时间间隙(例如,一旦获得了第二标识符)。如框530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通过向接入点发送包括第二标识符的消息(例如测量报告)来对框522的请求做出响应。
如框532所示,接入点接收消息,从而使接入点能够消除混淆。这里,接入点接收消息可以用作对接入点的指示,其指示时间间隙已经结束。
如框534所示,接入点(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可以基于第二标识符和接收信号强度(例如本文所述)确定是否发起切换。如果指示进行切换,则接入点将使用第二标识符来准备目标接入点(例如通过发送切换准备消息)。接入点向接入终端发送切换命令,接入终端与目标通信以完成切换。
在给定实施方式中可以不采用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操作。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不在框502处向接入终端提供标识符的集合(例如混淆PCID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终端可以报告其监听到的所有第一类型的标识符。在一些情况下,进行这种报告可以仍然受到阈值约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略阈值测试。例如,接入终端可以替代地简单地报告其监听到的每个第一类型的标识符。在接收到这些报告时,接入点可以针对每个标识符判断是否存在或是否可能存在混淆(例如在框516)。如果在此检测到混淆,则接入点可以连同时间间隙指示一起,向接入终端发送对第二标识符的请求(例如在框522)。接入终端然后可以返回第二标识符的报告,并且如果准许,则可以如上所述开始切换操作。
图6A-6D示出了一种方案,其中,如果接入终端判断允许其接入目标,则接入终端发起在目标处的连接重建。将针对如下的混淆消除过程来描述这种方案:其中,如果关联信号超过阈值,则接入终端向接入点报告第一标识符,并且在从接入点接收到异步时间间隙的指示时获取第二标识符(例如GCI)。然而,应当认识到,图6A-6D的公开可以应用于不包括下述所有操作的其它混淆消除过程。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不使用异步时间间隙。
如框602所示,在一些时间点,接入终端将从潜在目标接收信号(例如导频)并获取与潜在目标相关联的第一标识符(例如PCID)。因此,框602的操作可以类似于上述框408的操作。
如框60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终端(例如接入控制器326)可以判断其是否可能在接入终端可能被允许接入的潜在目标接入点的附近(例如该接入点的蜂窝)。接入终端可以使用各种技术来判断其是否可能在这种潜在目标(例如家庭eNodeB)附近。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该判断可以基于自动搜索。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来判断其地理位置并使该位置与潜在目标的已知位置或潜在目标附近的其它节点相关联。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可以基于从潜在目标附近的其它节点接收的信号(例如基于接收信号的相位延迟)来判断其是否在给定接入点附近。
根据以上判断,接入终端(例如接入控制器326)可以产生相应的指示(例如,称为许可的可能性指示)。例如,该指示可以表示接入终端是否接近潜在目标的概率。
如框606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判断是否报告接收到了在框602接收的信号。该判断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标准。
在一些情况下,框606的判断基于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阈值。例如,如在框406所述,可以将这种阈值定义为等于来自当前服务接入点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加上偏移量。
在一些情况下,框606的判断基于许可可能性指示。例如,如果指示符合或超过定义的概率,则接入终端可以允许报告信号的接收。
如框608和610所示,如果未符合框606的标准,则接入终端可以继续监视来自相邻接入点的信号。
如框612所示,如果符合框606的标准,则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向其服务接入点发送报告消息(例如测量报告)。这一报告消息可以包括在框602获得的标识符以及关联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报告消息还包括许可可能性指示。
如图6B的框614所示,接入点(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4)从接入终端接收消息。接入点然后判断是否发起与切换相关的操作或保持为接入终端服务。在一些方面中,该判断可以基于是否多个节点可能使用所报告的标识符的判断(例如由混淆控制器330进行的判断)。例如,可以如在框516处所述执行这种操作。
在一些情况下,框614的判断基于从接入终端接收的许可可能性指示。例如,如果该指示表明低概率(例如低于阈值),则接入点可以不发起切换。相反,如果该指示表明高概率(例如达到阈值或在阈值以上),则接入点可以发起切换(例如在其它切换标准满足的条件下)。
如框616和618所示,如果确定不执行切换,则接入点可以继续正常操作(例如继续为接入终端服务)。
如框620所示,如果决定执行切换且检测到混淆,那么接入点向接入终端发送一个或多个消息。例如,可以发送如上文在框522处所述的异步时间间隙指示,以使得接入终端能够获取第二标识符。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点可以发送是否允许接入终端发起连接重建的指示。
如图6C的框622所示,接入终端(例如通信控制器314)接收时间间隙指示以及(在一些情况下)重建指示。如上所述,可以在接收到时间间隙指示时开始用于读取第二标识符的时间间隙。
如框624所示,接入终端可以在所述时间间隙期间监视来自目标接入点的传输。因此,接入终端(例如指示控制器324)可以如在框526处所述获取第二标识符。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可以获取与目标接入点相关联的另一个标识符。例如,接入终端可以获取由目标广播的目标所属的群(例如闭合用户群)的指示。然后如框626所示可以终止时间间隙(例如,一旦获得了标识符)。
现在参考框628,如上所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终端可以有条件地被允许发起连接重建。例如,可以仅在接入终端接收到授权(例如通过从服务接入点或一些其它节点接收到相应的指示)时才允许其发起连接重建。
因此,如框628和630所示,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18)判断是否允许其发起连接重建(例如根据是否在框620接收到指示进行判断)。如果不允许,则如框632所示,接入终端可以仅仅向接入点发送包括第二标识符的消息(例如测量报告)。接入终端然后可以等待接入点判断是否准许进行切换。如果允许接入终端发起连接重建,则操作流程改为前进到图6D的框634。
如框634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接入控制器326)判断是否允许其接入目标接入点。例如,如下文详细讨论的,一些接入点(例如家庭eNodeB)可以仅向选择的一组接入终端(例如属于某一用户的接入终端)提供接入。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框634处的判断。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维护允许该接入终端进行接入的接入点的列表(可以将其称为许可列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许可列表可以包括允许接入终端进行接入的接入点(例如由诸如GCI的唯一标识符所标识的)的列表。在这种情况下,在获取到唯一标识潜在目标的第二标识符时,接入终端102可以使用该列表来判断是否允许接入终端102接入潜在目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许可列表可以包括允许接入终端进行接入的一个或多个群的(例如由诸如CSG ID的群标识符标识的)列表。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终端102可以将其从目标接入点接收的对应标识符(例如CSG ID)与许可列表中的标识符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允许接入。
如框636和638所示,如果不允许接入,则接入终端可以继续监视来自相邻接入点的信号。
如框640所示,如果允许接入,则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18)尝试在目标接入点重建当前的连接。为此,接入终端可以在目标接入点进行随机接入并向目标发送重建请求。
如框642所示,目标接入点然后可以通过发起与源接入点的回程信令来发起前向切换,以完成切换。目标接入点和接入终端然后交换消息以完成重建,并释放源接入点,以完成切换(框644)。在这种情况下,前向切换的发起可以充当对接入点的指示,以表明时间间隙已经结束。
图7A-7D描述了一种方案,其中,如果检测到混淆,则接入点为切换准备多个目标节点。在一些方面,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将接入终端切换到期望目标所花的时间。还针对如下混淆消除过程来描述图7A-7D的方案:如果关联信号超过阈值,则接入终端向接入点报告第一标识符,然后在从接入点接收到异步时间间隙的指示时获取第二标识符(例如GCI),然后在广播第二标识符的目标处发起连接重建。同样,应当认识到,图7A-7D的公开可以应用于不包括下述所有操作的其它混淆消除过程。
框702-720的操作可以分别类似于图6的框602-620的操作。因此,将不再描述这些操作。
如图7B的框722所示,与提供时间间隙以使接入终端能够获取第二标识符(框720)一起,接入点(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可以识别一个或多个目标接入点以准备切换。即,在检测到标识符(例如PCID)混淆的情况下,可以为切换准备多个潜在目标,以提高准备期望目标来处理来自接入终端的重建请求的可能性。通过这种方式,与图6A-6D的过程(其中,在重建请求发出之后,源和目标交换切换命令相关的消息)相比,一旦接收到重建消息,就可以更迅速地完成切换。
接入点可以采用各种方案来识别潜在目标以为切换进行准备。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点可以准备其知道会使用与所报告的标识符相同的标识符的所有接入点。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点可以选择仅准备这些接入点的一部分。接下来是几个可用于选择要为切换准备的接入点的标准的例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使已知允许所述接入终端的接入点优先用于切换准备。例如,根据出现在接入终端的许可CSG列表中的接入点的CSG ID,可以知道接入终端在接入点是允许。可以根据作为不受限CSG接入点或混合CSG接入点的接入点知道接入终端在该接入点是允许的。可以根据作为开放接入点的接入点知道接入终端在该接入点处是允许的。相反,可以不为切换准备已知不允许接入终端的接入点。因此,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可以接收关于是否允许接入终端接入一接入点的指示,并基于该指示区别框722的识别的优先顺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使接入终端的当前位置附近的接入点优先用于切换准备。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向其服务接入点发送其位置的指示。服务接入点可以基于该位置指示判断接入终端是否在使用混淆的标识符的接入点附近。如果是,则服务接入点可以对准备该接入点用于切换给予较高优先级。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基于GPS报告获知接入终端的位置。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基于接入终端过去层访问过的其它接入点(包括非宏接入点)获知接入终端的位置。在这些情况下,源可以准备这些邻近的和/或以前访问过的接入点,以及可选地准备以前访问过的接入点的相邻接入点。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可以接收关于接入终端是否在接入点附近的指示,并基于该指示区分框722的识别的优先顺序。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可以接收关于接入终端是否以前接入过接入点的指示,并基于该指示区分框722的识别的优先顺序。这里,例如可以从接入点或其它网络节点(例如,每一个都维护已获得接入的接入终端的列表的接入点;或维护哪些接入点已被哪些接入终端接入过的记录的集中式网络节点)接收该指示。
参考图7C的框724,一旦识别出潜在目标,接入点(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就为切换准备潜在目标中的每一个。例如,接入点可以向这些潜在目标中的每一个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并接收相应的响应。与该操作一起,接入点可以为每个潜在目标准备或获得切换准备信息。该信息可以包括例如:在每个目标蜂窝上分配的临时标识符(例如C-RNTI)、安全信息和其它共用于切换的配置信息。
框726-744的操作可以分别类似于图6的框622-640的操作。因此,将不再重复对这些操作的描述。
如图7D的框746所示,在期望目标是由源接入点准备的潜在目标之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目标和接入终端之间交换重建消息迅速完成切换。在释放源接入点后,完成切换。在这种情况下,源接入点的释放可以充当对接入点的指示,告知时间间隙已经结束。
在源接入点未准备用于切换的正确目标的情况下,切换过程可以返回到图6的框642-644的过程。即,在从接入终端接收到重建请求时,未准备的目标可以发起前向切换。
图8A-8D描述了一种方案,其中,接入点向接入终端发送与为切换准备一个或多个目标节点有关的切换准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终端可以基于切换准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其接入目标。将针对如下的混淆消除过程来描述这种方案:如果关联信号超过阈值,则接入终端向接入点报告第一标识符,然后在从接入点接收到异步时间间隙的指示时获取第二标识符(例如GCI),然后向广播第二标识符的目标发送重新配置完成消息。同样,应当认识到,图8A-8D的公开可以应用于不包括下述所有操作的其它混淆消除过程。
框802-818、820和822的操作可以分别类似于图7的框702-718、722和724的操作。因此,将不再重复对这些操作的描述。
如图8C的框824所示,除了发送时间间隙指示并可选地如上文在框720所述发送重建指示之外,接入点可以向接入终端发送切换准备信息。例如,接入点(例如切换控制器320)可以发送在框724描述的、对应于在框822为切换准备的每个目标接入点的切换准备材料。与该信息一起,接入点(例如切换控制器320)还可以向接入终端发送每个被准备的目标接入点的第二标识符(例如GCI)。
如框826所示,接入终端接收时间间隙指示以及(在一些情况下)如上所述的重建指示。此外,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18)可以从源接入点接收切换准备信息。同样,可以在接收到时间间隙指示时开始用于读取第二标识符的时间间隙。如框828所示,接入终端(例如标识符控制器322)可以在所述时间间隙期间监视来自目标接入点的传输,以获取第二标识符以及可选的如上所述的群标识符(例如CSG ID)。可以在获取到标识符时结束时间间隙(框830)。
如图8D的框832所示,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18)判断接入终端从其接收信号的目标是否是由源接入点准备的目标之一。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判断在框828接收的标识符是否与在框826处与切换准备信息一起接收的对应的目标标识符(例如GCI)相匹配。
如框834和836所示,如果不匹配(即未准备期望的目标),则接入终端可以返回到图6的框642-644的过程。即,如果允许接入终端接入期望的目标(例如,如上文所判断的),则接入终端向期望的目标发送重建请求。在接收到这一重建请求时,未准备的目标可以发起前向切换。
如框838所示,如果在框834处有匹配,则接入终端(例如切换控制器318)可以在目标接入点处进行随机接入并向目标发送重新配置完成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终端使用由源接入点提供的用于该目标的切换准备信息来完成切换。因此,在这种方案中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切换,这是因为可以不需要接入终端和目标之间的额外消息通信(框840)。同样,源接入点的释放可以用作对接入点的指示,以告知时间间隙已经结束。
如上所述,可以在采用宏接入点和毫微微节点的网络中实施本文的教导。图9和10示出了可以在这种网络中如何部署接入点的例子。图9以简化方式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900的蜂窝902(例如宏蜂窝902A-902G)可以由对应的接入点904(例如接入点904A-904G)如何服务。这里,宏蜂窝902可以对应于图2的宏覆盖区域204。如图9所示,接入终端906(例如接入终端906A-906L)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散布于整个系统中的各个位置。根据接入终端906是否是活动的以及其是否处于例如软切换,每个接入终端906可以在给定时刻、在前向链路(“FL”)和/或反向链路(“RL”)上与一个或多个接入点904通信。通过使用这种蜂窝式方案,无线通信系统900可以在大的地理区域上提供服务。例如,宏蜂窝902A-902G中的每一个可以覆盖邻近的多个街区或农村环境中的多个平方英里。
图10示出了可以在网络环境(例如系统900)之内如何部署一个或多个毫微微节点的例子。在图10的系统1000中,在相对较小区域覆盖的网络环境中(例如在一个或多个用户居所1030中)安装多个毫微微节点1010(例如毫微微节点1010A和1010B)。可以经由DSL路由器、线缆调制解调器、无线链路或其它连接装置(未示出)将每个毫微微节点1010耦合到广域网1040(例如因特网)和移动运营商核心网络1050。
毫微微节点1010的所有者可以订购通过移动运营商核心网络1050提供的移动业务,例如3G移动业务。此外,接入终端1020可以能够工作在较大的环境和较小区域覆盖的(例如居所的)网络环境中。换言之,根据接入终端1020的当前位置,接入终端1020可以由与移动运营商核心网络1050相关联的宏蜂窝接入点1060或由一组毫微微节点1010(例如处在对应的用户居所1030之内的毫微微节点1010A和1010B)中的任何一个来服务。例如,当用户在他的家之外时,用户可以由标准的宏接入点(例如接入点1060)服务,当用户在他的家附近或家中时,用户可以由毫微微节点(例如节点1010A)服务。这里,毫微微节点1010可以向后兼容遗留的接入终端1020。
可以在单个频率或在多个频率上部署毫微微节点1010。根据特定配置,单个频率或多个频率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与宏接入点(例如接入点1060)所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频率重叠。
在一些方面,接入终端1020可以用于连接到优选的毫微微节点(例如接入终端1020的家庭毫微微节点),只要这种连接是可能的。例如,只要接入终端1020A位于用户居所1030之内,就可以希望接入终端1020A仅与家庭毫微微节点1010A或1010B通信。
在一些方面,如果接入终端1020工作在宏蜂窝网络1050之内但不处在其最优选的网络(例如,如在优选漫游列表中所定义的)上,接入终端1020可以利用更好系统再选(“BSR”)继续搜索最优选的网络(例如优选的毫微微节点1010),这可能涉及可用系统的周期性扫描以判断当前是否有更好的系统可用,以及接下来努力与这种优选系统相关联。利用获取条目,接入终端1020可以限制对特定频带和信道的搜索。例如,可以定义一个或多个毫微微信道,由此区域中所有毫微微节点(或所有受限毫微微节点)都工作在所述毫微微信道上。可以周期性地重复对最优选系统的搜索。在发现优选的毫微微节点1010时,接入终端1020选择毫微微节点1010以在其覆盖区域之内工作。
毫微微节点可能在一些方面受到限制。例如,给定的毫微微节点可以仅向特定接入终端提供特定业务。在具有称作受限(或闭合)关联的部署中,给定的接入终端可以仅由宏蜂窝移动网络和定义的一组毫微微节点(例如,处在对应的用户居所1030之内的毫微微节点1010)服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节点限制为针对至少一个节点、不提供如下所述各项中的至少一项:信令、数据存取、注册、寻呼或业务。
在一些方面中,受限毫微微节点(也可以称为闭合用户群家庭节点B)是向受限的一组接入终端提供服务的毫微微节点。可以在必要时暂时或永久地扩展这个组。在一些方面,可以将闭合用户群(“CSG”)定义为共享接入终端的公共接入控制列表的接入点(例如毫微微节点)的集合。
因此,在给定的毫微微节点和给定的接入终端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关系。例如,从接入终端的角度来看,开放的毫微微节点可以指没有受限关联的毫微微节点(例如对任何接入终端允许接入的毫微微节点)。受限毫微微节点可以指以一些方式限制的毫微微节点(例如对于关联和/或注册受到限制)。家庭毫微微节点可以指授权接入终端接入并在其上工作的毫微微节点(例如为所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接入终端的集合提供永久接入)。访客毫微微节点可以指暂时授权接入终端接入或工作于其上的毫微微节点。外来毫微微节点可以指:除可能的紧急情况之外(例如911电话),未授权接入终端接入或工作于其上的毫微微节点。
从受限毫微微节点的角度来看,家庭接入终端可以指被授权接入受限毫微微节点的接入终端(例如具有对毫微微节点的永久接入的接入终端)。访客接入终端可以指具有对受限毫微微节点的暂时接入权限的接入终端(例如基于最终期限、使用时间、字节、连接数或一些其它标准的限制)。外来接入终端可以指:除了可能的紧急情况(例如911电话)之外,没有被许可接入受限毫微微节点的接入终端(例如未被信任或许可来向受限毫微微节点注册的接入终端)。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的公开针对毫微微节点描述各种功能。然而,应当认识到,微微节点可以为更大的覆盖区域提供相同或类似的功能。例如,微微节点可以是受限的,可以为给定接入终端定义家庭微微节点等等。
可以在各种类型的通信设备中实施本文中的教导。在一些方面,可以在可部署于多个接入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设备中实施本文的教导,所述多个接入通信系统可以同时为多个无线接入终端支持通信。这里,每个终端可以经由前向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与一个或多个接入点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接入点到终端的通信链路,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到接入点的通信链路。可以通过单入单出、多入多出(“MIMO”)系统或一些其它类型的系统来建立该通信链路。
为了说明,图11描述了可以在基于MIMO的系统1100的环境中的无线设备中采用的示例性通信部件。系统1100采用多个(NT)发射天线和多个(NR)接收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将由NT个发送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形成的MIMO信道分解成NS个独立信道,其也被称为空间信道,其中NS≤min{NT,NR}。NS个独立信道中的每一个都对应于一个维度。如果利用由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创建的额外维度,MIMO系统可以提供改进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吞吐量和/或更大的可靠性)。
系统1100可以支持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在TDD系统中,前向和反向链路传输在相同的频率域上,因此互易原理允许根据反向链路信道来估计前向链路信道。这使得当在接入点有多个天线可用时,接入点能够提取前向链路上的发射波束成形增益。
系统1100包括无线设备1110(例如接入点)和无线设备1150(例如接入终端)。在设备1110,从数据源1112向发送(“TX”)数据处理器1114提供多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
在一些方面,通过相应的发射天线发送每个数据流。TX数据处理器1114基于为数据流选择的特定编码方案对每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进行格式化、编码和交织,以提供编码数据。
可以利用OFDM技术将每个数据流的编码数据与导频数据复用。导频数据通常是以公知方式处理的已知数据模式,并且可以在接收机系统处用于评估信道响应。然后基于为该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BPSK、QPSK、M-PSK或M-QAM)来调制(即符号映射)每个数据流的复用的导频和编码数据,以提供调制符号。可以由处理器1130执行的指令来确定用于每个数据流的数据率、编码和调制。数据存储器1132可以存储由处理器1130或设备1110的其它部件使用的程序代码、数据和其它信息。
然后向TX MIMO处理器1120提供所有数据流的调制符号,TX MIMO处理器1120可以进一步处理调制符号(例如用于OFDM)。TX MIMO处理器1120然后向NT个收发机(“XCVR”)1122A到1122T提供NT个调制符号流。在一些方面,TX MIMO处理器1120向数据流的符号和发送符号的天线应用波束成形权重。
每个收发机1122接收和处理相应的符号流以提供一个或多个模拟信号,并进一步调节(例如放大、滤波和上变频)所述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通过MIMO信道传输的调制信号。然后分别从NT个天线1124A到1124T发送来自收发机1122A到1122T的NT个调制信号。
在设备1150处,由NR个天线1152A到1152R接收发送的调制信号,将来自每个天线1152的接收信号提供到相应的收发机(“XCVR”)1154A到1154R。每个收发机1154调节(例如滤波、放大和下变频)相应的接收信号,对调节后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提供样本,并进一步处理样本以提供对应的“接收”符号流。
接收(“RX”)数据处理器1160然后基于特定的接收机处理技术接收和处理来自NR个收发机1154的NR个接收符号流,以提供NT个“检测”符号流。RX数据处理器1160然后对每个检测到的符号流进行解调、解交织和解码,以恢复数据流的业务数据。RX数据处理器1160的处理与设备1110处的TX MIMO处理器1120和TX数据处理器1114执行的处理是互补的。
处理器1170周期性地确定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如下所述)。处理器1170编制包括矩阵指数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数据存储器1172可以存储由处理器1170或设备1150的其它部件使用的程序代码、数据和其它信息。
反向链路消息可以包括各种关于通信链路和/或接收的数据流的信息。反向链路消息然后可以由TX数据处理器1138处理,被调制器1180调制,被收发机1154A到1154R调节并被发送回设备1110,TX数据处理器1138还从数据源1136接收多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
在设备1110,来自设备1150的调制信号被天线1124接收,被收发机1122调节,被解调器(“DEMOD”)1140解调,并被RX数据处理器1142处理,以提取由设备1150发送的反向链路消息。处理器1130然后确定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来确定波束成形权重,然后处理所提取的消息。
图11还示出,通信部件可以包括执行如本文所教导的混淆控制操作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例如,混淆控制部件1190可以与设备1110的处理器1130和/或其它部件合作,以如本文所教导的那样向/从另一设备(例如设备1150)发送/接收信号。类似地,混淆控制部件1192可以与设备1150的处理器1170和/或其它部件协作,以向/从另一设备(例如设备1110)发送/接收信号。应当认识到,对于设备1110和1150中的每一个而言,可以由单个部件提供两个或更多所述部件的功能。例如,单个处理部件可以提供混淆控制部件1190和处理器1130的功能,单个处理部件可以提供混淆控制部件1192和处理器1170的功能。
可以将本文的教导并入各种通信系统和/或系统部件中。在一些方面,可以在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资源(例如,通过指定一个或多个带宽、发射功率、编码、交织等)而支持与多个用户的通信的多址系统中使用本文的教导。例如,可以将本文的教导应用于以下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或其组合:码分多址(“CDMA”)系统、多载波CDMA(“MCCDMA”)、宽带CDMA(“W-CDMA”)、高速分组接入(“HSPA”、“HSP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或其它多址技术。可以将采用本文教导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成实施一种或多种标准,例如IS-95、cdma2000、IS-856、W-CDMA、TDSCDMA和其它标准。CDMA网络可以实施诸如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TRA”)、cdma2000或一些其它技术的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W-CDMA和低芯片速率(“LCR”)。cdma2000技术覆盖了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网络可以实施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无线电技术。OFDMA网络可以实施诸如演进型UTRA(“E-UTRA”)、IEEE 802.11、IEEE 802.16、IEEE 802.20、Flash-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E-UTRA和GSM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可以在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超移动宽带(“UMB”)系统和其它类型的系统中实施本文中的教导。LTE是使用E-UTRA的UMTS的版本。尽管可以利用3GPP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特定方面,但应理解,可以将本文的教导应用于3GPP(Re199、Re15、Re16、Re17)技术以及3GPP2(IxRTT、1xEV-DO RelO、RevA、RevB)技术和其它技术。
可以将本文的教导并入各种设备(例如节点)中(例如在设备中实施或由设备执行)。在一些方面,根据本文教导实施的节点(例如无线节点)可以包括接入点或接入终端。
例如,接入终端可以包括、被实现为或被称为用户设备、用户站、用户单元、移动台、移动设备、移动节点、远程站、远程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代理、用户设备或一些其它术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终端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调解器的一些其它适当的处理设备。因此,可以将本文教导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并入电话(例如蜂窝电话或智能电话)、计算机(例如膝上型电脑)、便携式通信设备、便携式计算设备(例如个人数据助理)、娱乐设备(例如音乐设备、视频设备或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或用于通过无线介质通信的任何其它适当设备。
接入点可以包括、被实现为或被称为节点B、eNodeB、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基站(“BS”)、无线电基站(“RBS”)、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台(“BTS”)、收发机功能(“TF”)、无线电收发机、无线路由器、基本业务集(“BSS”)、扩展业务集(“ESS”)、宏蜂窝、宏节点、家庭eNB(“HeNB”)、毫微微蜂窝、毫微微节点、微微节点或一些其它类似术语。
在一些方面,节点(例如接入点)可以包括用于通信系统的接入节点。例如,这种接入节点可以经由通往网络的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提供到网络(例如广域网,如因特网或蜂窝网络)的连接。因此,接入节点可以使另一节点(例如接入终端)能够接入网络或一些其它功能。此外,应当认识到,节点之一或两者都可以是便携式的,或在一些情况下是相对非便携式的。
而且,应当认识到,无线节点可以能够以非无线方式(例如经由有线连接)发送和/或接收信息。因此,本文所述的接收机和发射机可以包括适当的通信接口部件(例如电或光接口部件),以经由非无线介质通信。
无线节点可以经由基于或支持任何适当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一种或多种无线通信链路来通信。例如,在一些方面,无线节点可以与网络相关联。在一些方面,网络可以包括局域网或广域网。无线设备可以支持或使用多种无线通信技术、协议或诸如本文所述标准(例如CDMA、TDMA、OFDM、OFDMA、WiMAX、Wi-Fi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类似地,无线节点可以支持或使用各种对应的调制或复用方案中的一种或多种。因此,无线节点可以包括适当的部件(例如空中接口),以利用以上或其它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链路并经由所述无线通信链路通信。例如,无线节点可以包括具有相关发射机和接收机部件的无线收发机,所述发射机和接收机部件可以包括各种帮助通过无线介质通信的部件(例如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处理器)。
本文所述的功能(例如与一个或多个附图有关)可以在一些方面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中被类似地描述为“用于……的模块”的功能。参考图12-16,将装置1200、1300、1400、1500和1600表示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这里,消息接收模块120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标识符判断模块120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混淆控制器。消息发送模块1206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时间间隙控制器。请求发送模块1208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标识符接收模块1210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标识符使用模块121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请求接收模块130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消息接收模块130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通信控制器。传输监视模块1306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接收机。标识符报告模块1308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标识符获取模块140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接入判断模块140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接入控制器。重建发起模块1406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标识符报告模块1408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指示接收模块1410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通信控制器。指示判断模块141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消息接收模块150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标识符判断模块150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混淆控制器。接入点识别模块1506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接入点准备模块1508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信息发送模块1510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标识符提供模块151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指示接收模块151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标识符消息接收模块160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切换消息接收模块160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标识符判断模块1606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切换执行模块1608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切换控制器。标识符报告模块1610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指示接收模块1612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通信控制器。概率判断模块1614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接入控制器。报告判断模块1616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对应于例如本文所述的标识符控制器。
可以通过与本文教导一致的各种方式实现图12-16的模块的功能。在一些方面,可以将这些模块的功能实现为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在一些方面,可以将这些块的功能实现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部件的处理系统。在一些方面,可以利用例如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ASIC)的至少一部分来实现这些模块的功能。如本文所述,集成电路可以包括处理器、软件、其它相关部件或它们的一些组合。也可以按照本文教导的一些其它方式来实现这些模块的功能。在一些方面,图12-16中的任何虚线框中的一个或多个是可选的。
应当理解,使用诸如“第一”、“第二”等指示对本文中元件的任何引用一般不限制这些元件的数量或次序。相反,在本文中,可以使用这些指示作为在两个或更多元件或元件的实例之间进行区分的方便方法。因此,对第一和第二元件的引用不意味着仅可以采用两个元件或第一元件必需以某种方式位于第二元件之前。而且,除非另行指出,否则一组元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元件。此外,在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使用的形式为“A,B或C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达表示“A或B或C或这些元素的任意组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利用多种不同技术和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表示信息和信号。例如,可以用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粒子、光场或粒子或它们的任何组合来表示在以上说明中可能提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和芯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会认识到,可以将结合本文公开的各方面描述的各种例示性逻辑块、模块、处理器、单元、电路和算法步骤中的任何一个实现为电子硬件(例如数字实现、模拟实现或两者的组合,可以利用源编码或一些其它技术来设计)、各种形式的包含指令的程序或设计代码(本文为了方便起见可以将其称为“软件”或“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这种可互换性,上文一般从它们功能性的角度来描述各种例示性部件、块、模块、电路和步骤。是将这样的功能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施加在整个系统上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种特定应用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所述的功能,但不应将这种实施决定解释为导致脱离本公开的范围。
可以在集成电路(“IC”)、接入终端或接入点之内实现或执行结合本文所披露的各方面而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和电路。IC可以包括被设计成执行本文所述的功能的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硬件部件、电子部件、光学部件、机械部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且可以执行IC之内、IC之外或两者兼有的代码或指令。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可选地,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还可以将处理器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内核或任何其它这种结构。
当然,任何公开过程中的步骤的任何具体次序或层次是示例方法的例子。当然,根据设计偏好,可以重新安排过程中步骤的具体顺序或层次,同时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所附的方法权利要求按示例顺序给出各步骤的要素,并不意味着将其限制于所给出的具体顺序或层次。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中实现所述的功能。如果实现为软件,可以将功能作为一条或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经由其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有助于从一地到另一地传输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例子而非限制,这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够用于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承载或存储期望的程序代码并且能够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而且,将任何连接都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利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那么在介质的定义中就包括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如本文所使用的,光盘或磁盘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多用光盘(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以上各项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中。应当认识到,可以在任何适当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实现计算机可读介质。
提供所披露各方面的前述介绍是为了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制造或使用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将本文定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其它方面。因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各方面,而是旨在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征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Claims (24)
1.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在第一接入点从接入终端接收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接入点的标识符;
判断所述标识符是否可被用于标识具有除所述第二接入点之外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一组接入点;
接收表明所述接入终端是否以前已接入过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接入点的指示,其中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点和具有至少一个接入点的所述一组接入点;
从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识别至少一个接入点,其中,基于所述指示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以及
为所述接入终端的切换准备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入终端发送与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准备相关联的切换准备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与所述切换准备信息一起提供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包括至少一个全局蜂窝标识符;并且
所述标识符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点的物理蜂窝标识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与所述标识符相比,所述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在更大的区域中是唯一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比所述标识符更具有唯一性,从而使得与所述标识符相比,所述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更不易发生标识符混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断包括: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标识符的使用相关联的混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接入终端在允许所述接入终端接入的、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附近的概率的指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基于所述指示的概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是否允许所述接入终端接入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的指示,其中,基于所述指示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表明针对所述接入终端的许可闭合用户群列表是否包括所述另一个接入点的闭合用户群标识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接入终端的位置的指示;以及
基于所述指示来判断所述接入终端是否在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附近,其中,根据对所述接入终端是否在所述另一个接入点附近的判断,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入终端位置的指示基于所述接入终端以前已访问过的其它接入点。
13.一种用于通信的装置,包括:
标识符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接入点从接入终端接收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接入点的标识符;
混淆控制器,用于判断所述标识符是否可被用于标识具有除所述第二接入点之外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一组接入点;以及
切换控制器,其被配置用于:
接收表明所述接入终端是否以前已接入过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接入点的指示,其中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点和具有至少一个接入点的所述一组接入点;
从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识别至少一个接入点,其中,基于所述指示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以及
为所述接入终端的切换准备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切换控制器还用于向所述接入终端发送与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准备相关联的切换准备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切换控制器还用于与所述切换准备信息一起提供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判断包括: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标识符的使用相关联的混淆。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是否允许所述接入终端接入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的指示;并且
基于所述指示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终端的位置的指示,并基于所述指示判断所述接入终端是否在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附近;并且
基于对所述接入终端是否在所述另一个接入点附近的判断,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
19.一种用于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在第一接入点从接入终端接收第一消息的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接入点的标识符;
用于判断所述标识符是否可被用于标识具有除所述第二接入点之外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一组接入点的模块;
用于接收表明所述接入终端是否以前已接入过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接入点的指示,其中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点和具有至少一个接入点的所述一组接入点的模块;
用于从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识别至少一个接入点的模块,其中,基于所述指示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以及
用于为所述接入终端的切换准备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模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接入终端发送与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准备相关联的切换准备信息的模块。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切换准备信息一起提供所述识别的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至少一个其它标识符的模块。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判断包括: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标识符的使用相关联的混淆。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接收表明是否允许所述接入终端接入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的指示的模块,其中,基于所述指示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终端的位置的指示并用于基于所述指示来判断所述接入终端是否在所述潜在目标接入点中的另一个接入点附近的模块,其中,基于对所述接入终端是否在所述另一个接入点附近的判断,将所述至少一个接入点的识别区分优先次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7411408P | 2008-06-19 | 2008-06-19 | |
US61/074,114 | 2008-06-19 | ||
US8759208P | 2008-08-08 | 2008-08-08 | |
US61/087,592 | 2008-08-08 | ||
US15680509P | 2009-03-02 | 2009-03-02 | |
US61/156,805 | 2009-03-02 | ||
US12/486,658 | 2009-06-17 | ||
US12/486,658 US9585069B2 (en) | 2008-06-19 | 2009-06-17 | Access terminal assisted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resolution |
CN200980123015.4A CN102067664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23015.4A Division CN102067664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27545A CN103327545A (zh) | 2013-09-25 |
CN103327545B true CN103327545B (zh) | 2016-12-07 |
Family
ID=4143121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04032.9A Active CN103327545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CN201310204176.4A Active CN103281690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CN200980123015.4A Active CN102067664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CN200980123026.2A Active CN102067665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使用时间间隙的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04176.4A Active CN103281690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CN200980123015.4A Active CN102067664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CN200980123026.2A Active CN102067665B (zh) | 2008-06-19 | 2009-06-19 | 使用时间间隙的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094880B2 (zh) |
EP (2) | EP2314098A1 (zh) |
JP (3) | JP5323930B2 (zh) |
KR (3) | KR101238393B1 (zh) |
CN (4) | CN103327545B (zh) |
AU (2) | AU2009259875B2 (zh) |
BR (1) | BRPI0915318A2 (zh) |
CA (2) | CA2726504A1 (zh) |
HK (2) | HK1158426A1 (zh) |
IL (2) | IL209563A0 (zh) |
MX (2) | MX2010014183A (zh) |
MY (1) | MY155069A (zh) |
SG (1) | SG191683A1 (zh) |
TW (2) | TW201006270A (zh) |
UA (1) | UA100277C2 (zh) |
WO (2) | WO20091555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26253B2 (en) * | 2007-11-15 | 2016-04-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blanking |
US8761032B2 (en) * | 2007-11-16 | 2014-06-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reuse based control channels |
US9648493B2 (en) | 2007-11-16 | 2017-05-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identifier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
US20090132674A1 (en) * | 2007-11-16 | 2009-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lving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
US8107950B2 (en) * | 2008-01-25 | 2012-01-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nter-RAT/ frequency automatic neighbor relation list management |
US9913206B2 (en) | 2008-03-21 | 2018-03-0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rching for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cells |
US9107239B2 (en) | 2008-04-07 | 2015-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define control channels using reserved resource blocks |
US8675537B2 (en) * | 2008-04-07 | 2014-03-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BSFN subframes to send unicast information |
US9094880B2 (en) * | 2008-06-19 | 2015-07-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cess terminal assisted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resolution using a time gap |
US8743858B2 (en) | 2008-07-15 | 2014-06-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femto cells |
US8989138B2 (en) * | 2008-07-15 | 2015-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femto nodes |
EP2316234A4 (en) * | 2008-08-06 | 2013-11-27 | Zte Us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FEMTO CELLS |
US20100157850A1 (en) * | 2008-12-23 | 2010-06-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band provisioning for a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
US9100909B2 (en) * | 2009-01-20 | 2015-08-04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operation of a radio access point of an acc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of a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9204349B2 (en) * | 2009-02-10 | 2015-1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a hand-in of user equipment to femto cells |
CN104768194B (zh) * | 2009-02-13 | 2020-12-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包括毫微微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US8666417B2 (en) | 2009-03-16 | 2014-03-04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inguishing cells with the same physical cell identifier |
WO2010122712A1 (ja) | 2009-04-20 | 2010-10-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通信制御方法、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が格納された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
EP2468031B1 (en) * | 2009-06-16 | 2019-02-20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443868B1 (en) | 2009-06-16 | 2018-08-08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for accessing a service unavailable through a network cell |
WO2010146465A1 (en) | 2009-06-16 | 2010-12-23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for accessing a service unavailable through a network cell |
EP2443873B1 (en) | 2009-06-16 | 2014-06-04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for accessing a service unavailable through a network cell |
CN101932016A (zh) * | 2009-06-18 | 2010-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在基站间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CN101932049A (zh) * | 2009-06-18 | 2010-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接入模式的通知方法及系统 |
US8885577B2 (en) * | 2009-06-23 | 2014-11-11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 of assigning and managing gaps for reading system information of neighboring cells |
US9144100B2 (en) * | 2009-08-17 | 2015-09-22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failure recovery |
CN102036243B (zh) | 2009-09-29 | 2015-07-15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处理无线链路失败报告的方法 |
US20110105128A1 (en) * | 2009-11-03 | 2011-05-05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9642105B2 (en) | 2009-11-17 | 2017-05-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cess terminal-assisted time and/or frequency tracking |
US9392562B2 (en) | 2009-11-17 | 2016-07-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dle access terminal-assisted time and/or frequency tracking |
KR20110065825A (ko) * | 2009-12-10 | 2011-06-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중첩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US8204481B2 (en) * | 2009-12-15 | 2012-06-19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autonomous search in various modes in a long-term evolution environment |
US8086236B2 (en) * | 2010-01-06 | 2011-12-27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s to configure proximity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ES2628391T3 (es) * | 2010-01-08 | 2017-08-02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étodo y unidad de transmisión/recepción para proporcionar información de identidad de una celda de CSG a un eNodoB |
US9271248B2 (en) | 2010-03-02 | 2016-02-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ing and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by a Femto access point |
RU2540809C2 (ru) * | 2010-05-11 | 2015-02-10 | Нокиа Корпорейшн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сот замкнутой абонентской группы |
US9414269B2 (en) | 2010-05-14 | 2016-08-09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ransmitt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CN102281599B (zh) * | 2010-06-09 | 2016-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Wimax系统中重接入时业务流部分接纳失败的处理方法和基站 |
JP5388366B2 (ja) * | 2010-06-21 | 2014-01-15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干渉低減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9756553B2 (en) | 2010-09-16 | 2017-09-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sted network acquisition and search updates |
US8831608B2 (en) * | 2010-10-25 | 2014-09-09 | Acer Incorporated |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bound handover enhancement |
US8699456B2 (en) * | 2010-10-26 | 2014-04-15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improving network coverage for voice or data calls |
JP5473866B2 (ja) * | 2010-11-08 | 2014-04-16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通知方法、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
KR101771257B1 (ko) * | 2010-12-03 | 2017-08-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노드 시스템에서 협력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TWI426290B (zh) * | 2010-12-15 | 2014-02-11 | 估算行動用戶位置之方法 | |
US9107197B2 (en) * | 2011-04-13 | 2015-08-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erminal-based selection of radio parameters among a parameter subset offered by the network |
CN102832983B (zh) * | 2011-06-14 | 2018-02-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发送方法及基站 |
JP5893859B2 (ja) * | 2011-06-29 | 2016-03-2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
US9326313B2 (en) | 2011-08-01 | 2016-04-26 | Aruba Networks, Inc.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lient devices with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0848979B2 (en) | 2011-08-01 | 2020-11-24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lient devices with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9936441B2 (en) | 2011-08-01 | 2018-04-03 | Aruba Networks, Inc. | Infrastructure-assisted client management using synthesized beacon reports |
US9210532B2 (en) * | 2011-09-12 | 2015-12-08 | Intel Corporation | Changing the machine-to-machine (M2M) group of an M2M device |
US8934913B2 (en) * | 2011-09-28 | 2015-01-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Enhanced mobility to home base station cells |
US20130148641A1 (en) * | 2011-12-13 | 2013-06-13 | Cisco Technology, Inc. | Techniques to achieve zero roaming time for workgroup bridge devices |
KR101560603B1 (ko) * | 2011-12-16 | 2015-10-16 | 인텔 코포레이션 | 제조물 및 정보 취급 시스템 |
GB2499189B (en) * | 2012-01-31 | 2014-02-12 | Broadcom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orming UE about access barring |
US9155057B2 (en) | 2012-05-01 | 2015-10-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mtocell synchronization enhancements using access probes from cooperating mobiles |
JP5994459B2 (ja) * | 2012-07-30 | 2016-09-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GB2506917B (en) | 2012-10-12 | 2015-06-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establishment of a connection with a mobile terminal |
US9237530B2 (en) | 2012-11-09 | 2016-0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etwork listen with self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US9973986B2 (en) * | 2013-01-17 | 2018-05-15 | Intel IP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bility optimiz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
EP2946606B1 (en) * | 2013-01-17 | 2024-09-18 | Apple Inc. | Discovery signal in cluster-based small cell |
RU2644401C1 (ru) * | 2014-03-14 | 2018-02-12 | ИНТЕЛ АйПи КОРПОРЕЙШН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одификации плана измерений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ячеек на основе мобильности станции связи |
ES2856221T3 (es) * | 2014-06-03 | 2021-09-27 | Deutsche Telekom Ag | Método para mejorar el rendimiento general de una red y/o la calidad general de los servicios de los equipos de usuario en una red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sistema para mejorar el rendimiento general de una red y/o la calidad general de los servicios de los equipos de usuario en una red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red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programa y producto de programa informático |
CN108702588B (zh) * | 2016-02-04 | 2021-08-13 | 吉欧平台有限公司 | 用于解决异构网络中的物理小区标识混淆的系统和方法 |
CN107852655B (zh) * | 2016-05-31 | 2021-02-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接入点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WO2018054503A1 (en) * | 2016-09-26 | 2018-03-29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2276111B1 (ko) * | 2017-08-24 | 2021-07-1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위치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9078825A1 (en) * | 2017-10-17 | 2019-04-2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WIRELESS NETWORK CONTROLLERS WITH AUTOMATIC LEARNING |
EP3834457A1 (en) * | 2018-08-07 | 2021-06-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Enhancements to cgi reporting in multi-connectivity |
CN109150612B (zh) * | 2018-08-30 | 2021-09-10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14156A (zh) * | 2007-01-22 | 2007-08-08 | 协同智迅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控制信道跳频功能的数字集群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8959191A (en) | 1990-10-23 | 1992-05-20 | Omnipoin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US5345467A (en) * | 1991-07-10 | 1994-09-0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 CDMA cellular hand-off apparatus and method |
ZA931077B (en) * | 1992-03-05 | 1994-01-04 | Qualcomm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message collision between mobile stations simultaneously accessing a base station in a cdm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
EP0656708A1 (en) | 1993-12-03 | 1995-06-0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updated encryption key between two users |
EP0709983B1 (en) * | 1994-10-26 | 2001-06-0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using network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673259A (en) | 1995-05-17 | 1997-09-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access communications channel for data services |
US5722073A (en) * | 1996-02-21 | 1998-02-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signal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having maho |
US6061337A (en) | 1996-12-02 | 2000-05-0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DMA handoff using telemetry to determine the need for handoff and to select the destination cell site |
US6044272A (en) | 1997-02-25 | 2000-03-28 | Sbc Technology Resources, Inc. | Mobile assisted handoff system and method |
US6334052B1 (en) | 1997-03-07 | 2001-12-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ubscription-based mobile station idle mode cell selection |
US6032047A (en) | 1997-08-26 | 2000-02-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changing BCCH carrier frequency without disturbing ongoing call traffic |
US6044069A (en) | 1997-10-29 | 2000-03-28 | Conexant Systems, Inc. |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mobile station |
US6873612B1 (en) * | 1997-10-30 | 2005-03-29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synchronous operation of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SE516296C2 (sv) * | 1997-11-21 | 2001-12-17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Förfarande för cellidentifiering i ett cellulärt 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
US6201969B1 (en) | 1998-06-02 | 2001-03-1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ntrol of handoff in CDMA cellular systems |
US7876729B1 (en) | 1998-07-20 | 2011-01-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system base station handover |
US6353602B1 (en) * | 1998-08-07 | 2002-03-0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DMA base station assisted soft handoff |
EP1112642A2 (en) | 1998-09-11 | 2001-07-04 | Sharewav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within a computer network |
US7596378B1 (en) * | 1999-09-30 | 2009-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dle mode handling in a hybrid GSM/CDMA network |
JP4172098B2 (ja) | 1999-02-25 | 2008-10-29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セルラー式通信システム |
US6553230B1 (en) | 1999-04-16 | 2003-04-22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oft handoff between cells of large differing radii |
US6253083B1 (en) | 1999-07-21 | 2001-06-26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for providing wireless access Ho |
EP1107637A1 (en) | 1999-12-07 | 2001-06-13 | Motorola Semiconducteurs S.A. |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frequency hopping on the control channel |
US6751460B2 (en) | 1999-12-07 | 2004-06-15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ell reselection for supporting efficiently 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US6522881B1 (en) | 2000-03-08 | 2003-02-18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7006428B2 (en) | 2000-07-19 | 2006-02-28 | Ipr Licensing, Inc. | Method for allowing multi-user orthogonal and non-orthogonal interoperability of code channels |
SE0004326D0 (sv) | 2000-11-24 | 2000-11-24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Base station identification |
JP4105090B2 (ja) | 2001-08-25 | 2008-06-18 |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近傍情報及び公示伝送時間を利用する無衝突伝送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JP3912118B2 (ja) | 2002-01-21 | 2007-05-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制御局 |
US7096030B2 (en) * | 2002-06-28 | 2006-08-22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ting location-dependent applications on mobile devices |
US6839542B2 (en) | 2002-07-22 | 2005-01-04 | Motorola, Inc. | Virtual dynamic cellular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coordinate information |
US7319876B2 (en) * | 2002-08-26 | 2008-01-15 | Qualcomm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equipment identity information in providing location services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JP2004140459A (ja) | 2002-10-15 | 2004-05-13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を実行可能な電子機器および同電子機器で用いられる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
US7873015B2 (en) | 2002-10-18 | 2011-01-18 | Kineto 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gistering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subscriber with a network controller |
US7477920B2 (en) | 2002-10-25 | 2009-01-13 | Inte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nd integrating a radio base station into an existing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full bi-directional roaming and handover capability |
US8400979B2 (en) * | 2003-01-07 | 2013-03-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orward link handoff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OFDM forward link and CDMA reverse link |
GB2398704B (en) | 2003-02-21 | 2005-07-06 | Toshiba Res Europ Ltd |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in ad hoc networks |
US7310518B2 (en) * | 2003-05-30 | 2007-12-18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erving roaming mobiles with incorrectly programmed identifiers |
US7418273B2 (en) | 2003-06-19 | 2008-08-2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Radio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262126C (zh) | 2003-07-01 | 2006-06-2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无线局域网的越区切换方法 |
US7054287B2 (en) * | 2003-07-10 | 2006-05-30 | Staccato Communications, Inc. | Data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547805B1 (ko) | 2003-08-30 | 2006-01-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소프터 핸드오프를 지원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역방향 링크 결합 장치 및 방법 |
CN1839643A (zh) | 2003-09-24 | 2006-09-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移动站 |
EP1678972B1 (en) | 2003-10-01 | 2009-08-26 | Actix Limited | Call tracking systems |
US7212821B2 (en) | 2003-12-05 | 2007-05-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ffs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ES2334133T3 (es) | 2004-02-06 | 2010-03-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aspaso entre una red celular y una red de acceso a radio no autorizada que utiliza un identificador unico para todos los puntos de acceso. |
KR100827105B1 (ko) | 2004-02-13 | 2008-05-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속 레인징을 통한 빠른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084113B1 (ko) * | 2004-03-05 | 2011-11-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의 핸드오버에 적용되는 서비스 정보 전달 방법 |
GB2413462A (en) * | 2004-04-23 | 2005-10-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 Optimisation |
KR20050104191A (ko) | 2004-04-28 | 2005-11-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세스 포인트간의 핸드오버를 지원 또는 수행하는 방법및 장치 |
RU2351073C2 (ru) * | 2004-06-07 | 2009-03-27 |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 Система для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передач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bwa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й способ |
US7272123B2 (en) * | 2004-09-13 | 2007-09-18 |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off processing |
KR20060044126A (ko) | 2004-11-11 | 2006-05-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프리앰블 생성 및 셀검출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US7089006B2 (en) | 2004-12-08 | 2006-08-08 | Motorol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switching between calls when handing off a mobile station out of a WLAN |
JP4940548B2 (ja) | 2004-12-17 | 2012-05-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局 |
US7848782B2 (en) * | 2005-02-02 | 2010-12-0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network resource plann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7574209B2 (en) * | 2005-04-13 | 2009-08-1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Dynamically obtaining neighborhood information |
US20060280141A1 (en) | 2005-06-08 | 2006-12-14 | Mcbeath Sean M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ring a unique identifier among a plurality of receivers |
GB0514438D0 (en) | 2005-07-15 | 2005-08-17 | Ip Access Ltd | Cellular radio tellecommunication handover system |
ES2421921T3 (es) | 2005-10-04 | 2013-09-0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Control de acceso en una red de acceso por radio que tiene estaciones base de pico |
US9210651B2 (en) | 2005-10-27 | 2015-12-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otstraping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358629B2 (en) * | 2005-11-01 | 2013-0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obile device-initiated measurement gap request |
CN1980463B (zh) * | 2005-11-29 | 2010-04-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上下文的管理方法 |
US20070135147A1 (en) | 2005-12-12 | 2007-06-14 | Declerck Daniel J | Long code mask collision mitigation on networks using pseudo ESNs |
CN101346906B (zh) | 2005-12-23 | 2013-10-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随机接入过程处理方法 |
US20070153728A1 (en) | 2005-12-30 | 2007-07-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of cell-switch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4795046B2 (ja) | 2006-02-15 | 2011-10-1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周辺セル情報報知方法 |
US7603124B2 (en) * | 2006-03-09 | 2009-10-13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 neighbor set for a base station |
US20070213067A1 (en) | 2006-03-09 | 2007-09-13 | Patrick Li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ndoffs within a macrocell |
DE102006015044A1 (de) | 2006-03-31 | 2007-10-18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r Kommunikation von Endgeräten über paketvermittelte Mobilfunknetze |
US8412274B2 (en) * | 2006-06-08 | 2013-04-02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Wireless base station device |
US7916675B2 (en) * | 2006-06-20 | 2011-03-29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interim discontinuous reception/transmission |
JP2008005074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Nec Corp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 |
JP2008022368A (ja) | 2006-07-13 | 2008-01-3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移動通信端末及び通話切り替え方法 |
US8064401B2 (en) | 2006-07-14 | 2011-1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xpedited handoff |
US20080076425A1 (en) | 2006-09-22 | 2008-03-27 | Amit Khetawa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CN100428830C (zh) | 2006-08-08 | 2008-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通信系统中邻区干扰抑制方法及基站节点 |
KR101206181B1 (ko) | 2006-08-17 | 2012-11-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접속 방법 및 랜덤 액세스 접속 방법 |
JP4848890B2 (ja) | 2006-08-23 | 2011-12-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基地局 |
JP4713434B2 (ja) | 2006-09-29 | 2011-06-2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及び管理装置 |
FR2907302A1 (fr) | 2006-10-17 | 2008-04-18 | France Telecom | Procede et systeme de mobilite personnalisee par l'utilisateur dans un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mobile |
WO2008049131A2 (en) * | 2006-10-20 | 2008-04-24 | T-Mobile Usa, Inc. | Two stage mobile device geographic location determination |
EP2060130A4 (en) | 2006-10-31 | 2010-03-10 | Kineto 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MITTING TRANSMISSION FOR FEMTOCELLS |
JP2008118227A (ja) | 2006-11-01 | 2008-05-22 | Nec Corp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ハンドオーバ再接続方法 |
CN104244367B (zh) | 2006-11-22 | 2017-12-22 | 沃达方集团有限公司 | 电信网络和装置 |
US9532399B2 (en) | 2006-11-30 | 2016-12-27 | Kyocer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ervice to a multi-mod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
EP1928194A1 (en) | 2006-12-01 | 2008-06-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UPE relocation for route optimization during handover between neighbouring network areas |
GB2444756B (en) | 2006-12-12 | 2009-02-11 | Motorola Inc | A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for |
US7835740B2 (en) | 2006-12-18 | 2010-11-16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Establishing cell codes for picocells within a macrocell |
GB2446193B (en) | 2007-01-30 | 2009-03-11 | Motorola Inc |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627643B (zh) * | 2007-02-28 | 2013-06-19 |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网络中邻接小区的自配置和优化 |
US8072953B2 (en) * | 2007-04-24 | 2011-12-0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ome Node-B identification and access restriction |
US8027681B2 (en) * | 2007-06-05 | 2011-09-27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llow hand-off from a macrocell to a femtocell |
KR101356844B1 (ko) * | 2007-07-10 | 2014-01-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 내에서 비콘 스케줄링을 이용하여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
US8265033B2 (en) * | 2007-08-13 | 2012-09-11 | Telefonaka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cell handover |
US8588759B2 (en) | 2007-08-14 | 2013-11-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ell identifier conflict avoidance |
US8559952B2 (en) * | 2007-08-14 | 2013-10-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utomated and seamless change of reporting cell identity |
US8121089B2 (en) | 2007-08-22 | 2012-02-21 | Cellco Partnership | Femto-BTS RF access mechanism |
US8098597B2 (en) | 2007-08-24 | 2012-01-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AS-based configuration for UMB Femto devices |
RU2476008C2 (ru) | 2007-10-01 | 2013-02-20 | Моторола Мобилити, Инк. | Способ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временного идентификатора запроса ресурсов для доступа к целевой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
US9363770B2 (en) | 2007-10-05 | 2016-06-07 | Ipcomm | Automatic provisioning of handoff parameters for femtocell |
GB2454647B (en) | 2007-10-05 | 2010-02-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obile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8937936B2 (en) * | 2007-10-05 | 2015-01-20 | Via Telecom Inc. | Acquiring time synchronization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with a femtocell |
US8089942B2 (en) | 2007-10-09 | 2012-01-03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signal measurement |
US8811334B2 (en) * | 2007-10-12 | 2014-08-19 | Alcatel Lucent | Methods for idle registration and idle handoff in a femto environment |
US9173148B2 (en) | 2007-10-12 | 2015-10-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node for wireless handoff |
EP2206369B1 (en) | 2007-10-29 | 2016-10-19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A method for neighbor set selection for handover in a home access environment |
US9264976B2 (en) | 2007-11-16 | 2016-02-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eamble design for a wireless signal |
US9648493B2 (en) | 2007-11-16 | 2017-05-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identifier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
US20090132674A1 (en) * | 2007-11-16 | 2009-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lving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
US9014155B2 (en) | 2007-11-19 | 2015-04-21 | Rajarshi Gupta | Access point configuration schemes |
CA2706641C (en) | 2007-11-26 | 2014-01-28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Local network access using public cells |
US8265006B2 (en) * | 2007-12-31 | 2012-09-11 | Intel Corporation |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preamble) structure for mobile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systems |
EP2229793A1 (en) | 2008-01-07 | 2010-09-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Identification of unique cell identity for building neighbour cell relation |
EP2079263A1 (en) | 2008-01-11 | 2009-07-15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ccess point reselec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8379550B2 (en) * | 2008-01-31 | 2013-02-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ocation based femtocell device configuration and handoff |
US8355725B2 (en) | 2008-02-08 | 2013-01-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node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20090219888A1 (en) | 2008-02-29 | 2009-09-03 | Yong Ch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nnection Handoffs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20090270092A1 (en) | 2008-04-28 | 2009-10-2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for Assisting a Wireless Device to Find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Cells |
US20090270098A1 (en) * | 2008-04-29 | 2009-10-29 | Gallagher Michael 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quipment Registration in a Voice over Long Term Evolution via Generic Access |
US8626223B2 (en) * | 2008-05-07 | 2014-01-07 | At&T Mobility Ii Llc | Femto cell signaling gating |
US20090312024A1 (en) | 2008-06-13 | 2009-12-17 | Fujitsu Limited | Seamless Handover Between Macro Base Stations and Publicly Accessible Femto Base Stations |
US9094880B2 (en) | 2008-06-19 | 2015-07-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cess terminal assisted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resolution using a time gap |
US8989138B2 (en) * | 2008-07-15 | 2015-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femto nodes |
US8743858B2 (en) | 2008-07-15 | 2014-06-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femto cells |
US8457074B2 (en) | 2009-08-17 | 2013-06-04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measurement reporting |
-
2009
- 2009-06-17 US US12/486,650 patent/US9094880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6-17 US US12/486,658 patent/US9585069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MY MYPI2010005490A patent/MY155069A/en unknown
- 2009-06-19 TW TW098120671A patent/TW201006270A/zh unknown
- 2009-06-19 JP JP2011514873A patent/JP5323930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SG SG2013047022A patent/SG191683A1/en unknown
- 2009-06-19 CN CN201310204032.9A patent/CN103327545B/zh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MX MX2010014183A patent/MX2010014183A/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06-19 UA UAA201100572A patent/UA100277C2/uk unknown
- 2009-06-19 CN CN201310204176.4A patent/CN103281690B/zh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JP JP2011514874A patent/JP5562950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AU AU2009259875A patent/AU2009259875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CN CN200980123015.4A patent/CN102067664B/zh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EP EP09767881A patent/EP2314098A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9-06-19 WO PCT/US2009/048051 patent/WO200915557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19 BR BRPI0915318-7A patent/BRPI0915318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06-19 CA CA2726504A patent/CA272650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6-19 CA CA2726100A patent/CA2726100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19 WO PCT/US2009/048054 patent/WO200915557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19 MX MX2010013487A patent/MX2010013487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6-19 CN CN200980123026.2A patent/CN102067665B/zh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AU AU2009259878A patent/AU200925987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6-19 KR KR1020117001455A patent/KR10123839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6-19 EP EP09767884.1A patent/EP2314099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6-19 KR KR1020117001451A patent/KR10123880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6-19 TW TW098120648A patent/TWI432049B/zh active
- 2009-06-19 KR KR1020127019374A patent/KR10154554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
- 2010-11-25 IL IL209563A patent/IL209563A0/en unknown
- 2010-11-25 IL IL209564A patent/IL209564A/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
- 2011-11-17 HK HK11112409.7A patent/HK1158426A1/zh unknown
-
2012
- 2012-12-05 JP JP2012266199A patent/JP553948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03 HK HK14102063.2A patent/HK1189117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14156A (zh) * | 2007-01-22 | 2007-08-08 | 协同智迅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控制信道跳频功能的数字集群通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7545B (zh) | 接入终端辅助节点标识符混淆消除 | |
US10433160B2 (en) | Using identifier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 |
JP5155407B2 (ja) | ノード識別子の混同の解決 | |
EP2824970A2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proximity detection | |
CN102860066A (zh) | 邻居关系信息管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974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974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