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4983B -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4983B
CN103314983B CN201210079456.2A CN201210079456A CN103314983B CN 103314983 B CN103314983 B CN 103314983B CN 201210079456 A CN201210079456 A CN 201210079456A CN 103314983 B CN103314983 B CN 1033149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panipyrim
prochloraz
methyl
thiophanate
polyox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94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14983A (zh
Inventor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Yitianfeng Cr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794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14983B/zh
Priority to CN201610118604.5A priority patent/CN1056135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1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4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1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4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2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 A01N47/34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containing the groups, e.g. biuret; Thio analogues thereof; Urea-aldehyde condensation produ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41,3-Diazines; Hydrogenated 1,3-diaz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12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a —O—CO—N<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thereof, neither directly attached to a ring nor the nitrogen atom being a member of a heterocyclic 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18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a —O—CO—N<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thereof, directly attached to a hetero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r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包含有活性组分A与有效活性组分B,其中活性组分A选自嘧菌胺,活性组分B选自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及其盐中的一种,其中有效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比为1∶80~80∶1,有效活性组分加入相应助剂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耐雨水冲刷,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嘧菌胺,英文名称:mepanipyrim,分子式:C14H13N3,嘧菌胺为嘧啶类杀菌剂,嘧菌胺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即抑制病原菌蛋白质的分泌,包括降低一些水解酶水平,据推测这些酶与病原菌进入寄主植物并引起寄主组织的坏死。
甲基硫菌灵,英文名称:thiophanate-methyl,分子式:C12H14N4O4S2,化学名称:1,2-双-(3-乙氧羰基-α-硫脲基)苯。甲基硫菌灵属苯并咪唑类,是一种广谱性内吸杀菌剂,能防治多种作物病害,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它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
多抗霉素,英文名称:polyoxin,分子式:C17H25N5O14,多抗霉素为广谱性抗生素类,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干扰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芽管和菌丝体接触药剂后,局部膨大,破裂,溢出细胞内含物,而不能正常发育,导致死亡,还有抑制病菌产孢和病斑扩大作用,该药对动物没有毒性,对植物没有药害。主要防治对象有小麦白粉病,烟草赤星病,黄瓜霜霉病,瓜类枯萎病,人参黑斑病,水稻纹枯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草莓及工葡萄灰霉病,林木枯梢及梨黑斑病等多种真菌病害。
多菌灵(carbendazim),分子式:C9H9N3O2,化学名称: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多菌灵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子囊菌和半知菌有效,对卵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无效,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作用机理为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仿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
咪鲜胺(prochloraz),分子式:C15H16Cl3N3O2,化学名称:{2-[6-(2-氯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苯基}(5,6-二氢-1,4,2-二嗪-3-基)甲酮O-甲基肟。咪鲜胺属于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对于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有特效。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引起作用。虽然不具内吸作用,但它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
同时咪鲜胺的锰盐、铜盐、锌盐也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在农业上应用广泛。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菌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嘧菌胺与有效活性组分B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及其盐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有嘧菌胺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B两种有效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80:1~1:80,所述的A组分为嘧菌胺,B组分选自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及其盐中的一种。
所述的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嘧菌胺与有效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40:1~1:40。
所述的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的重量比为10:1~1:20;
嘧菌胺与多抗霉素的重量比为20:1~1:10;
嘧菌胺与多菌灵的重量比为10:1~1:20;
嘧菌胺与咪鲜胺及其盐的重量比为10:1~1:10。
所述的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活性组分含量占总重量的1~80%,优选为5~80%。
所述的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植物病害。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包含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乳化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5%~10%、湿润剂2%~10%、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1~1%、增稠剂0.1~2%、抗冻剂0.1~8%、乳化剂0.5%~5%,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乳化剂2%~12%,分散剂2%~10%、消泡剂0.1%~2%、增稠剂0.1%~2%、抗冻剂0.1%~8%、稳定剂0.05%~3%、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溶剂0%~30%、乳化剂1%~15%、共乳化剂0%~8%、抗冻剂0%~10%、增稠剂0.1%~2%、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50%、活性成分B1%~50%、溶剂0%~30%、乳化剂3%~20%、共乳化剂0%~12%、抗冻剂0%~10%、增稠剂0.1%~2%、消泡剂0.01%~2%、稳定剂0%~4%,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成微胶囊悬浮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活性成分B1~6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表面活性剂2%~10%、有机溶剂1%~15%、乳化剂1%~8%,pH调节剂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活性成分B1~60%、高分子囊壁材料2%~12%、表面活性剂3%~15%、有机溶剂1%~5%、乳化剂1%~6%、消泡剂0.1%~5%、增稠剂0.05%~2%、pH调节剂0.1%~5%、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组合物有效活性组分嘧菌胺与有效活性组分B属于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两者相互混配不会产生抵触;(2)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用药量小;(3)本发明不易产生药害,便于运输及储藏;(4)本发明组合物扩大了杀菌谱,对作物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均有特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例18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1%、甲基硫菌灵79%、萘磺酸甲醛缩合物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膨润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7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20%、甲基硫菌灵50%、木质素磺酸盐7.5%、皂角粉5.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8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20%、甲基硫菌灵6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5%、茶枯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6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20%、甲基硫菌灵40%、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6%、润湿渗透剂F5%、葡萄糖3%、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55%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50%、甲基硫菌灵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皂角粉4%、葡萄糖2%、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5%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4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嘧菌胺10%、甲基硫菌灵3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4%、蚕沙5%、C8~10脂肪醇类0.5%、酚醛树脂0.20%、乙二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7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嘧菌胺10%、甲基硫菌灵2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5%、蚕沙4%、硅油0.8%、羟乙基纤维素0.14%、二甘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8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乳剂
嘧菌胺5%、甲基硫菌灵2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6%、蚕沙5%、硅酸铝镁0.16%、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7%、聚乙二醇2.4%、C8~10脂肪醇类0.8%、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925%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乳剂
嘧菌胺15%、甲基硫菌灵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拉开粉BX4%、黄原胶0.15%、烷基苯磺酸钙4%、甘油1.6%、C8~10脂肪醇类0.5%、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25%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021%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微乳剂
嘧菌胺20%、甲基硫菌灵1%、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7%、三甲基环己烯酮4%、丙三醇3%、阿拉伯胶0.12%、C8~10脂肪醇类0.4%,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21%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1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乳剂
嘧菌胺20%、甲基硫菌灵10%、丙醇6%、植物油2%、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二甘醇2%、海藻酸钠0.15%、C8~10脂肪醇类0.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22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乳剂
嘧菌胺10%、甲基硫菌灵10%、丙酮6%、环己酮5%、苯基酚聚氧乙基醚7%、丙三醇2.4%、聚乙烯醇0.15%、C8~10脂肪醇类0.6%,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2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34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微囊悬浮剂
嘧菌胺5%、甲基硫菌灵35%、多官能团酰基卤多胺5%、烷基苯磺酸钙盐4%、环己酮2%、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3%、山梨酸1.2%、氢氧化钠0.8%,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4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微囊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4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微囊-微囊悬浮剂
嘧菌胺20%、甲基硫菌灵10%、变性淀粉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5%、丙酮3.2%、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6%、盐酸1.5%、氢氧化钠1%,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30%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微囊-微囊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甲基硫菌灵换为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580%嘧菌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79%、多菌灵1%、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6%、茶枯5%、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660%嘧菌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30%、多菌灵3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蚕沙4%、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0%嘧菌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770%嘧菌胺·多菌灵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10%、多菌灵60%、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7%、皂角粉5%、碳酸氢钠1.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70%嘧菌胺·多菌灵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850%嘧菌胺·多菌灵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10%、多菌灵40%、脂肪胺聚氧乙烯嘧8%、无患子粉5%、尿素2%、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菌胺·多菌灵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945%嘧菌胺·多菌灵悬浮剂
嘧菌胺15%、多菌灵30%、烷基苯磺酸钙盐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硅油0.6%、聚乙烯吡咯烷酮0.2%、丙二醇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菌胺·多菌灵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015%嘧菌胺·多菌灵悬浮剂
嘧菌胺5%、多菌灵1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6%、月桂醇硫酸钠5%、硅酮类0.4%、三聚磷酸钠0.18%、甘油1.6%,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5%嘧菌胺·多菌灵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140%嘧菌胺·多菌灵悬乳剂
嘧菌胺30%、多菌灵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5%,蚕沙5%、黄原胶0.12%、聚乙二醇1.5%、硅酮类0.2%、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7%、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多菌灵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235%嘧菌胺·多菌灵悬乳剂
嘧菌胺20%、多菌灵1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7%,蚕沙5%、硅酸铝镁0.12%、二甘醇1.5%、C8~10脂肪醇类0.8%、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嘧菌胺·多菌灵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345%嘧菌胺·多菌灵微乳剂
嘧菌胺30%、多菌灵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乙腈4%、聚乙烯醇3%、三聚磷酸钠1%、C8~10脂肪醇类0.4%、抗氧剂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45%嘧菌胺·多菌灵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415%嘧菌胺·多菌灵水乳剂
嘧菌胺5%、多菌灵10%、甲醇5%、植物油4%、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5%、甘油1.2%、黄原胶0.12%、C10~20饱和脂肪酸类1.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15%嘧菌胺·多菌灵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530%嘧菌胺·多菌灵水乳剂
嘧菌胺6%、多菌灵24%、环己酮5%、甲醇3%、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7%、酚醛树脂2%、C8~10脂肪醇类0.6%,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0%嘧菌胺·多菌灵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2641%嘧菌胺·多菌灵微胶囊悬浮剂
嘧菌胺40%、多菌灵1%、褐藻酸钠3%、变形乳蛋白2%、月桂醇硫酸钠5%、木质素磺酸盐2.8%、N-吡咯烷酮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柠檬酸1.3%、氢氧化钠1.0%、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41%嘧菌胺·多菌灵微胶囊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2741%嘧菌胺·多菌灵微囊悬浮-悬浮剂
嘧菌胺1%、多菌灵40%、变形乳蛋白5%、聚异氰酸酯2%、茶枯2.5%、三甲基环己烯酮7%,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5%、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3%、硅酮类化合物1.6%、聚乙烯吡咯烷酮0.15%、氢氧化钠1.4%、柠檬酸1.8%、水加至100%,制得41%嘧菌胺·多菌灵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菌灵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842%嘧菌胺·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40%、多抗霉素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6%、茶枯5%、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42%嘧菌胺·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960%嘧菌胺·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50%、多抗霉素1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7%、蚕沙4%、淀粉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0%嘧菌胺·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06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0%、多抗霉素2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8%、茶枯5%、氯化铝2%、白炭黑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15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0%、多抗霉素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7%、拉开粉BX5%、膨润土3%、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240%嘧菌胺·多抗霉素悬浮剂
嘧菌胺30%、多抗霉素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7%、蚕沙5%、C10~20饱和脂肪酸类0.8%、酚醛树脂0.17%、丙二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多抗霉素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330%嘧菌胺·多抗霉素悬浮剂
嘧菌胺20%、多抗霉素1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8%、皂角粉4%、C8~10脂肪醇类0.4%、三聚磷酸钠0.16%、乙二醇2.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多抗霉素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425%嘧菌胺·多抗霉素悬乳剂
嘧菌胺20%、多抗霉素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7%、皂角粉6%、C8~10脂肪醇类0.6%、有机酸2%、聚乙二醇1.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7%、乙二醇1.6%、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25%嘧菌胺·多抗霉素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515%嘧菌胺·多抗霉素悬乳剂
嘧菌胺10%、多抗霉素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8%、月桂醇硫酸钠4%、硅酮类1.2%、聚乙烯吡咯烷酮1.5%、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6%、丙烯酸钠3%、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15%嘧菌胺·多抗霉素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635%嘧菌胺·多抗霉素微乳剂
嘧菌胺30%、多抗霉素5%、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5%、乙腈4%、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3%、羟乙基纤维素1%、C8~10脂肪醇类0.4%,抗氧剂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35%嘧菌胺·多抗霉素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72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乳剂
嘧菌胺15%、多抗霉素5%、丙酮6%、环己酮2%、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甘油2%、C10~20饱和脂肪酸类0.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83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乳剂
嘧菌胺15%、多抗霉素15%、乙酸乙酯6%、乙腈5%、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7%、丙三醇2.4%、C8~10脂肪醇类0.6%,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0%嘧菌胺·多抗霉素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945%嘧菌胺·多抗霉素微胶囊悬浮剂
嘧菌胺40%、多抗霉素5%、聚乙烯醇3%、聚异氰酸酯2%、茶枯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2.8%、N,N-二甲基甲酰胺4%、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5%,柠檬酸1.4%、氢氧化钠1.4%、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45%嘧菌胺·多抗霉素微胶囊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022%嘧菌胺·多抗霉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嘧菌胺2%、多抗霉素20%、褐藻酸钠5%、多官能团酰基卤多胺2%、蚕沙2.5%、N,N-二甲基甲酰胺7%,苯基酚聚氧乙基醚5%、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3%、C8~10脂肪醇类1.6%、丙烯酸钠0.15%、氢氧化钠1.4%、柠檬酸1.8%、水加至100%,制得22%嘧菌胺·多抗霉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多抗霉素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180%嘧菌胺·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40%、咪鲜胺40%、木质素磺酸盐7%、茶枯3%、白炭黑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锰盐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260%嘧菌胺·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20%、咪鲜胺锰盐4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8%、茶枯6%、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0%嘧菌胺·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锰盐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325%嘧菌胺·咪鲜胺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20%、咪鲜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7%、茶枯4%、尿素2%、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25%嘧菌胺·咪鲜胺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460%嘧菌胺·咪鲜胺锰盐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50%、咪鲜胺锰盐10%、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碳酸钠2%、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咪鲜胺锰盐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锰盐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555%嘧菌胺·咪鲜胺悬浮剂
嘧菌胺50%、咪鲜胺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6%、茶枯3%、C10~20饱和脂肪酸类0.7%、海藻酸钠0.18%、丙二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5%嘧菌胺·咪鲜胺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625%嘧菌胺·咪鲜胺悬浮剂
嘧菌胺15%、咪鲜胺10%、酯聚氧乙烯嘧6%、蚕沙6%、硅酮类0.8%、海藻酸钠2%、丙三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嘧菌胺·咪鲜胺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730%嘧菌胺·咪鲜胺悬乳剂
嘧菌胺15%、咪鲜胺15%、烷基苯磺酸钙盐7%、茶枯4%、三聚磷酸钠0.2%、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6%、聚乙二醇2%、C8~10脂肪醇类0.6%、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0%嘧菌胺·咪鲜胺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840%嘧菌胺·咪鲜胺悬乳剂
嘧菌胺30%、咪鲜胺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5%、月桂醇硫酸钠4%、三聚磷酸钠0.18%、苯基酚聚氧乙基醚4%、三甘醇1.6%、硅油0.5%、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40%嘧菌胺·咪鲜胺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940%嘧菌胺·咪鲜胺微乳剂
嘧菌胺20%、咪鲜胺2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6%、乙酸乙酯3%、乙腈5%、黄原胶1%、C8~10脂肪醇类0.8%,磷酸三丁酯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咪鲜胺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030%嘧菌胺·咪鲜胺微乳剂
嘧菌胺10%、咪鲜胺20%、甲苯5%、环己酮4%、甲基纤维素2%、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7%、C10~20饱和脂肪酸类1.6%,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嘧菌胺·咪鲜胺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140%嘧菌胺·咪鲜胺水乳剂
嘧菌胺10%、咪鲜胺30%、丁醚8%、三甲基环己烯酮4%、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7%、黄原胶2%、C10~20饱和脂肪酸类0.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咪鲜胺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230%嘧菌胺·咪鲜胺水乳剂
嘧菌胺5%、咪鲜胺25%、甲醇7%、丁醚2%、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6%、明胶2.6%、C8~10脂肪醇类1%,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0%嘧菌胺·咪鲜胺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355%嘧菌胺·咪鲜胺微胶囊悬浮剂
嘧菌胺5%、咪鲜胺50%、聚异氰酸酯3%、多官能团酰基卤多胺2%、蚕沙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2.8%、三甲基环己烯酮4%、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柠檬酸1.4%、氢氧化钠1.4%、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55%嘧菌胺·咪鲜胺微胶囊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425%嘧菌胺·咪鲜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嘧菌胺5%、咪鲜胺锰盐20%、褐藻酸钠5%、多官能团酰基卤二元醇2%、茶枯2.5%、三甲基环己烯酮7%,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硅酮类1.6%、阿拉伯胶0.15%、氢氧化钠1.4%、柠檬酸1.8%、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25%嘧菌胺·咪鲜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组分咪鲜胺换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嘧菌胺与有效活性组分B(B选自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及其盐中之一种)复配对作物病害室内毒力测定。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有效活性组分嘧菌胺和有效活性组分B(多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及其盐)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A为嘧菌胺;
B为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多菌灵、咪鲜胺及其盐中的一种。
实施应用例二:
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可知,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对番茄灰霉病的EC50分别为2.15mg/L和3.42mg/L。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配比在80:1至1:8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两者在80:1至1:8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是当二者的配比在10:1至1:20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重量百分比为1:2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时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植物病害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值SR在1.5以上。
实施应用例三:
嘧菌胺与多抗霉素复配对小麦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多抗霉素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2嘧菌胺、多抗霉素及其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2可知,嘧菌胺、多抗霉素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分别为2.97mg/L和2.06mg/L。嘧菌胺与多抗霉素配比在80:1至1:8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多抗霉素两者在80:1至1:8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多抗霉素配比为20:1至1:10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嘧菌胺与多抗霉素的配比在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多抗霉素配比在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植物病害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值SR在1.5以上。实施应用例四
嘧菌胺与多菌灵复配对梨黑星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多菌灵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3嘧菌胺、多菌灵及其复配对梨黑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3可知,嘧菌胺、多菌灵对梨黑星病的EC50分别为2.34mg/L和3.25mg/L。嘧菌胺与多菌灵配比在80:1至1:8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多菌灵两者在80:1至1:8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多菌灵配比为10:1至1:20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嘧菌胺与多菌灵的配比在1:2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多菌灵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时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植物病害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值SR在1.5以上。
实施应用例五
嘧菌胺与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稻瘟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咪鲜胺及其盐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4嘧菌胺、咪鲜胺及其盐及其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4可知,嘧菌胺、咪鲜胺及其盐对水稻稻瘟病的EC50分别为2.10mg/L和1.99mg/L。嘧菌胺与咪鲜胺配比在80:1至1:8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咪鲜胺两者在80:1至1:8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咪鲜胺配比为10:1至1:10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嘧菌胺与咪鲜胺的配比在1: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咪鲜胺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植物病害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值SR在1.5以上。
实施应用例六
嘧菌胺与咪鲜胺锰盐复配对辣椒炭疽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咪鲜胺锰盐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5嘧菌胺、咪鲜胺锰盐及其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5可知,嘧菌胺、咪鲜胺锰盐对辣椒炭疽病的EC50分别为2.45mg/L和2.19mg/L。嘧菌胺与咪鲜胺锰盐配比在80:1至1:8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咪鲜胺锰盐两者在80:1至1:8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咪鲜胺锰盐配比为10:1至1:10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当嘧菌胺与咪鲜胺锰盐的配比在1: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咪鲜胺锰盐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植物病害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值SR在1.5以上。
应用实施例七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番茄灰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10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6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6可以看出,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八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自配)。
药前调查黄瓜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10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7嘧菌胺、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7可以看出,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九嘧菌胺与多菌灵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小麦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8嘧菌胺、多菌灵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8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多菌灵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嘧菌胺与多抗霉素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配)、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黄瓜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9嘧菌胺、多抗霉素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9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多抗霉素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一嘧菌胺与咪鲜胺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配)、25%咪鲜胺乳油(市购)。
药前调查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于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日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3天、7天、14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0嘧菌胺、咪鲜胺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由表10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咪鲜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嘧菌胺与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0%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配)、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葡萄炭疽病病情指数,于发病初期施药,7日后第二次施药,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3天、7天、14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1嘧菌胺与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药效试验
由表11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炭疽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嘧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多抗霉素、咪鲜胺及其盐复配对各类作物的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等常见病害施药14天后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

Claims (6)

1.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B两种有效活性组分的重量比为80:1~1:80,所述的有效活性组分A为嘧菌胺,有效活性组分B为咪鲜胺及其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嘧菌胺与有效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40:1~1: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嘧菌胺与咪鲜胺及其盐的重量比为10:1~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剂组合物的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病害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为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疫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猝倒病。
CN201210079456.2A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33149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79456.2A CN103314983B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201610118604.5A CN105613546A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79456.2A CN103314983B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8604.5A Division CN105613546A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4983A CN103314983A (zh) 2013-09-25
CN103314983B true CN103314983B (zh) 2016-06-08

Family

ID=491842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8604.5A Pending CN105613546A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201210079456.2A Active CN103314983B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8604.5A Pending CN105613546A (zh) 2012-03-23 2012-03-23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561354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1495B (zh) * 2013-02-04 2015-08-1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一种含多菌灵和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5746525A (zh) * 2016-04-26 2016-07-13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吡唑萘菌胺和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6442A (zh) * 1996-04-26 1999-05-12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CN1329826A (zh) * 1993-06-04 2002-01-09 诺瓦提斯公司 杀植物微生物组合物
CN101632374A (zh) * 2009-05-27 2010-01-27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778569A (zh) * 2007-08-09 2010-07-14 巴斯夫欧洲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6746B2 (ja) * 1991-03-20 2000-09-11 クミア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殺菌剤組成物
JP2001072507A (ja) * 1999-09-03 2001-03-21 Mitsui Chemicals Inc 植物病害防除剤組成物
JP4323639B2 (ja) * 1999-10-15 2009-09-02 日本曹達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殺菌剤組成物
AU2004285363B2 (en) * 2003-10-31 2009-10-08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Bactericide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826A (zh) * 1993-06-04 2002-01-09 诺瓦提斯公司 杀植物微生物组合物
CN1216442A (zh) * 1996-04-26 1999-05-12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CN101778569A (zh) * 2007-08-09 2010-07-14 巴斯夫欧洲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CN101632374A (zh) * 2009-05-27 2010-01-27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13546A (zh) 2016-06-01
CN103314983A (zh) 2013-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6414B (zh) 一种含氟唑菌酰胺与抗生素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334493B (zh) 一种含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50717A (zh) 一种含腐霉利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38622B (zh) 一种含有烯丙苯噻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50707B (zh) 一种含烯丙苯噻唑与三唑类的农药组合物
CN103314983B (zh)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823609A (zh) 杀菌剂组合物防治水稻病害的用途
CN101990895B (zh) 一种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138563A (zh) 一种含多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00041B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3238606B (zh) 一种含有烯丙苯噻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2845442B (zh) 一种含多抗霉素与异丙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6070223B (zh)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00004B (zh) 一种含有环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454264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55352A (zh)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71188B (zh) 一种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1703059A (zh) 己唑醇与多菌灵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47650A (zh) 一种含肟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685032A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2342287A (zh) 一种含氟吡菌胺与多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14967B (zh) 一种含有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00016B (zh) 一种含活化酯与二氰蒽醌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55351A (zh)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715500 Pucheng Shaanxi chemical base industrial park, Shaanxi, Weinan

Patentee after: Shaanxi yitianfeng crop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5500 Pucheng Shaanxi chemical base industrial park, Shaanxi, Weinan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Ltd.

OL01 Intention to license declared
OL01 Intention to license decl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