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70223B -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70223B
CN106070223B CN201610416221.6A CN201610416221A CN106070223B CN 106070223 B CN106070223 B CN 106070223B CN 201610416221 A CN201610416221 A CN 201610416221A CN 106070223 B CN106070223 B CN 106070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panipyrim
methyl
kresoxim
fluoxastrobin
trifloxystro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162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70223A (zh
Inventor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Yitianfeng Cr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1622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70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70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70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70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70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41,3-Diazines; Hydrogenated 1,3-diaz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ic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a singly bound oxygen or sulfur atom attache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this oxygen or sulfur atom not being a member of a carboxylic group or of a thio analogue, or of a derivative thereof, e.g.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4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ic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a nitrogen atom attache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his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a member of a derivative or of a thio analogue of a carboxylic group, e.g. amino-carboxylic acids
    • A01N37/5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ic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a nitrogen atom attache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his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a member of a derivative or of a thio analogue of a carboxylic group, e.g. amino-carboxylic acids the nitrogen atom being doubly bound to the carbon skelet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ring hetero ato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包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其中活性成分A选自嘧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中的一种,其中有效活性成分A与B的重量比为70︰1~1︰70,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耐雨水冲刷,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申请为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10082049.7,原申请日为2012.03.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嘧菌胺(mepanipyrim),化学名称:N-(4-甲基-6-丙-1-炔基嘧啶-2-基)苯胺。嘧菌胺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即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分泌,包括降低一些水解酶水平,据推测这些酶与病原菌进人寄主植物并引起寄主组织的坏死有关。甲基嘧菌胺同三唑类、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并咪唑类及乙霉威等无交互抗性,因此其对敏感或抗性病原菌均有优异的活性。
醚菌酯(kresoxim-methyl),分子式:C18H19NO4,化学名称:(E)-2-甲氧基亚氨基-2-[2-(邻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醚菌酯是一种高效、广谱、新型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等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效。醚菌酯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同时兼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且比常规杀菌剂持效期长。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分子式:C22H27ClNO4,化学名称:α-[[[4-(4-氯苯基)-丁-3-烯-2-基-]亚胺基]甲基]苯基-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肟菌酯类广谱杀菌剂是从天然产物Strobilurins作为杀菌剂先导化合物成功地开发的一类新的含氟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等特性。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颍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除对白粉病、叶斑病有特效外,对锈病、霜霉病、立枯病、苹果黑腥病有良好的活性。对作物安全,因其在土壤,水中可快速降解,故对环境安全。
吡啉醚菌酯(pyraclostrobin),化学名称: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吡唑醚菌酯为新型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吡啉醚菌酯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cl合成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不管是嘧菌胺、有效活性成分B还是其他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同作用机理的有效成分进行复配,是延缓病害产生抗药性常用的方法,并根据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效果,来判断此复配是增效作用还是拮抗作用。复配作用较明显的配方,可以明显提高防效,大大降低农药的用药量,还可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嘧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作用机理不同,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嘧菌胺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有嘧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B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70︰1~1︰70,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嘧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中之一种。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嘧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50︰1~1︰5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嘧菌胺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0,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烯肟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0︰1~1︰10,优选为1:1~1:10;
嘧菌胺与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10,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苯氧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10,优选为10:1~1:1;
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10,优选为10:1~1:1。
所述的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占总重量的1~95%,优选为10~80%。
A、B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70︰1~1︰70。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较佳的为5%~85%。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70%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5%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成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粘结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崩解剂、抗冻剂、乳化剂、溶剂等。
所述的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70%、活性成分B 1%~70%、分散剂3%~15%、湿润剂2%~10%、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70%、活性成分B1%~70%、分散剂3%~12%、湿润剂1%~10%、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05%~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乳化剂2%~12%,分散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05%~2%、抗冻剂0%~8%、稳定剂0%~5%、溶剂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溶剂0%~30%、乳化剂1%~15%、抗冻剂0%~10%、增稠剂0.05%~2%、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溶剂0%~30%、乳化剂3%~20%、抗冻剂0%~10%、增稠剂0.05%~2%、消泡剂0.01%~2%、稳定剂0%~4%,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组合物制成微胶囊悬浮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表面活性剂2%~10%、有机溶剂1%~15%、乳化剂1%~8%,pH调节剂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50%、活性成分B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2%、表面活性剂3%~15%、有机溶剂1%~5%、乳化剂1%~6%、消泡剂0.1%~5%、增稠剂0.05%~2%、pH调节剂0.1%~5%、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嘧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属于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两者相互混配不会产生抵触;(2)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用药量小;(3)本发明不使用有机溶剂,不易产生药害,便于运输及储藏;(4)本发明组合物扩大了杀菌谱,对作物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等病害均有特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例1 75%嘧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50%、嘧菌酯25%、基萘磺酸盐5%、拉开粉BX6%、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5%嘧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 71%嘧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70%、嘧菌酯1%、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4%、皂角粉5%、淀粉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1%嘧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 40%嘧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20%、嘧菌酯20%、聚羧酸盐6%、茶枯5%、尿素2.2%、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 60%嘧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5%、嘧菌酯15%、烷基苯磺酸钙盐6%、蚕沙4%、硫酸铵1.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 75%嘧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50%、嘧菌酯25%、酯聚氧乙烯嘧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氯化铝2.1%、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75%嘧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 20%嘧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5%、嘧菌酯15%、脂肪胺聚氧乙烯嘧6%、无患子粉中6%、硅酮类化合物0.11%、阿拉伯胶0.06%、甘油1.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嘧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7 40%嘧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30%、嘧菌酯1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4%、皂角粉6%、C8~10脂肪醇类0.17%、硅酸铝镁0.05%、乙二醇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8 30%嘧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嘧菌酯20%、木质素磺酸盐7%、茶枯5%、C10~20饱和脂肪酸类0.15%、三聚磷酸钠0.08%、二甘醇1.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9 11%嘧菌胺·嘧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0%、嘧菌酯1%、烷基苯磺酸钙盐8%、月桂醇硫酸钠5%、硅酮类化合物0.3%、酚醛树脂0.11%、烷基苯磺酸钙6%、三甘醇2%、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11%嘧菌胺·嘧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0 25%嘧菌胺·嘧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5%、嘧菌酯10%、烷基萘磺酸盐7%、拉开粉BX 6%、C10~20饱和脂肪酸类0.15%、丙烯酸钠0.12%、三乙醇胺盐8%、丙三醇1.5%、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25%嘧菌胺·嘧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1 31%嘧菌胺·嘧菌酯微乳剂
嘧菌胺1%、嘧菌酯30%、环己酮5%、乙二醇甲醚6%、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硅酮类化合物0.12%、聚乙烯吡咯烷酮0.08%、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1%嘧菌胺·嘧菌酯微乳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2 15%嘧菌胺·嘧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10%、嘧菌酯5%、甲苯7%、N-吡咯烷酮4%、黄原胶0.12%、二甘醇1.5%、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5%、硅油0.11%,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15%嘧菌胺·嘧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3 40%嘧菌胺·嘧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20%、嘧菌酯20%、丁醚4.5%、甲苯4%、蓖麻油聚氧乙烯醚7%、三甘醇1.2%、阿拉伯胶0.08%、硅酮类化合物0.2%,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40%嘧菌胺·嘧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嘧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4 8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70%、吡唑醚菌酯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6%、润湿渗透剂F 4%、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5 6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40%、吡唑醚菌酯2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6%、茶枯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6 8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60%、吡唑醚菌酯20%、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7%、蚕沙5%、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8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7 45%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15%、吡唑醚菌酯30%、木质素磺酸盐6.8%、皂角粉6%、碳酸氢钠4.5%、白炭黑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8 3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5%、吡唑醚菌酯15%、烷基苯磺酸钙盐7.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1%、硅酮类化合物0.08%、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0.12%、丙三醇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19 3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吡唑醚菌酯2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6%、月桂醇硫酸钠5%、C8~10脂肪醇类0.1%、白糊精0.08%、二甘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0 25%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5%、吡唑醚菌酯10%、酯聚氧乙烯嘧8%、润湿渗透剂F 6%、硅油0.3%、羟甲基纤维素0.12%、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6.5%、甘油2%、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1 4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35%、吡唑醚菌酯5%、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5%、茶枯4.5%、C8~10脂肪醇类0.15%、阿拉伯胶0.05%、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7%、二甘醇1.8%、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2 31%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微乳剂
嘧菌胺1%、吡唑醚菌酯30%、丙醇7%、甲醇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6%、丙三醇1.6%、甲基纤维素0.12%、癸酸0.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31%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微乳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3 33%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30%、吡唑醚菌酯3%、乙酸乙酯5%、丙醇7%、甘油1.6%、海藻酸钠0.09%、硅酮类化合物0.12%、苯基酚聚氧乙基醚6%、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3%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4 35%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15%、吡唑醚菌酯20%、丁醇7%、N—辛基吡咯烷酮5%、羟乙基纤维素0.05%、三甘醇1.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硅酮类化合物0.15%、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5%嘧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5 80%嘧菌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60%、醚菌酯2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6%、月桂醇硫酸钠5%、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6 71%嘧菌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1%、醚菌酯7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5.5%、无患子粉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1%嘧菌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7 60%嘧菌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0%、醚菌酯20%、烷基萘磺酸盐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葡萄糖2.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8 50%嘧菌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10%、醚菌酯40%、木质素磺酸盐7%、无患子粉6.5%、硫酸铵2.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菌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29 30%嘧菌胺·醚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5%、醚菌酯1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2%、蚕沙6.5%、C8~10脂肪醇类0.13%、阿拉伯胶0.1%、乙二醇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醚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0 45%嘧菌胺·醚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40%、醚菌酯5%、木质素磺酸盐7%、皂角粉5%、硅酮类0.09%、三聚磷酸钠0.06%、二甘醇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菌胺·醚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1 35%嘧菌胺·醚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5%、醚菌酯2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8%、茶枯5%、硅酮类化合物0.2%、聚乙烯吡咯烷酮0.08%、烷基苯磺酸钙7%、乙二醇1.5%、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35%嘧菌胺·醚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2 32%嘧菌胺·醚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30%、醚菌酯2%、烷基酚聚氧乙烯嘧7%、月桂醇硫酸钠6%、C10~20饱和脂肪酸类0.17%、羟甲基纤维素0.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植物油10%、甘油2.5%、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32%嘧菌胺·醚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3 30%嘧菌胺·醚菌酯微乳剂
嘧菌胺20%、醚菌酯10%、环己酮6%、丁醚7%、苯基酚聚氧乙基醚8%、乙二醇1.3%、硅油0.08%,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醚菌酯微乳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4 20%嘧菌胺·醚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10%、醚菌酯10%、三甲基环己烯酮7%、乙二醇甲醚5%、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6%、海藻酸钠0.05%、C8~10脂肪醇类0.13%,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0%嘧菌胺·醚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5 22%嘧菌胺·醚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2%、醚菌酯20%、N,N-二甲基甲酰胺7%、丙醇5%、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6%、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0.1%、硅酮类0.3%,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22%嘧菌胺·醚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6 75%嘧菌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60%、肟菌酯15%、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8%、十二烷基硫酸钠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5%嘧菌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7 71%嘧菌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70%、肟菌酯1%、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7%、月桂醇硫酸钠5%、淀粉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1%嘧菌胺·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8 60%嘧菌胺·肟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0%、肟菌酯2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7.2%、茶枯6%、硫酸铵2.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肟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39 70%嘧菌胺·肟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60%、肟菌酯10%、木质素磺酸盐6.5%、无患子粉5%、尿素1.5%、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得70%嘧菌胺·肟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0 20%嘧菌胺·肟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肟菌酯10%、聚羧酸盐8%、皂角粉7%、硅油0.14%、酚醛树脂0.08%、丙二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嘧菌胺·肟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1 30%嘧菌胺·肟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肟菌酯20%、酯聚氧乙烯嘧5%、茶枯7%、C8~10脂肪醇类0.09%、海藻酸钠0.15%、三甘醇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肟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2 25%嘧菌胺·肟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5%、肟菌酯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5.5%、月桂醇硫酸钠6%、羟甲基纤维素0.05%、溶剂油8%、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5%、甘油2%、硅酮类化合物0.04%、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25%嘧菌胺·肟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3 32%嘧菌胺·肟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30%、肟菌酯2%、烷基萘磺酸盐7%、无患子粉6%、酚醛树脂0.07%、烷基苯磺酸钙6%、植物油10%、丙三醇1.8%、C8~10脂肪醇类0.05%、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2%嘧菌胺·肟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4 10%嘧菌胺·肟菌酯微乳剂
嘧菌胺5%、肟菌酯5%、丁醚7%、三甲基环己烯酮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黄原胶0.1%、癸酸0.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10%嘧菌胺·肟菌酯微乳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5 11%嘧菌胺·肟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1%、肟菌酯10%、环己酮5%、N-吡咯烷酮3%、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乙二醇1.2%、羟乙基纤维素0.1%、硅油0.15%,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11%嘧菌胺·肟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6 30%嘧菌胺·肟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25%、肟菌酯5%、乙酸乙酯6.5%、丁醇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5%、阿拉伯胶0.13%、硅酮类化合物0.09%、丙三醇1.2%、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嘧菌胺·肟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7 61%嘧菌胺·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1%、烯肟菌酯60%、木质素磺酸盐7%、皂角粉5%、淀粉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1%嘧菌胺·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烯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8 80%嘧菌胺·烯肟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60%、烯肟菌酯2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8%、月桂醇硫酸钠6%、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80%嘧菌胺·烯肟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烯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49 20%嘧菌胺·烯肟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烯肟菌酯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无患子粉6%、C8~10脂肪醇类0.15%、丙烯酸钠0.08%、乙二醇1.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嘧菌胺·烯肟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烯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0 31%嘧菌胺·烯肟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30%、烯肟菌酯1%、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7%、月桂醇硫酸钠4%、硅酮类0.1%、聚乙烯吡咯烷酮0.15%、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5%、聚乙二醇1.5%、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制得31%嘧菌胺·烯肟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烯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1 30%嘧菌胺·烯肟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25%、烯肟菌酯5%、乙酸乙酯7%、丙酮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7%、黄原胶0.06%、硅酮类化合物0.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烯肟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烯肟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2 80%嘧菌胺·苯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70%、苯醚菌酯1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6%、润湿渗透剂F 4%、膨润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苯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苯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3 60%嘧菌胺·苯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0%、苯醚菌酯2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5%、月桂醇硫酸钠5%、硫酸铵2%、硅藻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苯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苯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4 35%嘧菌胺·苯醚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5%、苯醚菌酯20%、聚羧酸盐6%、皂角粉5%、C8~10脂肪醇类0.09%、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0.1%、乙二醇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嘧菌胺·苯醚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苯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5 45%嘧菌胺·苯醚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5%、苯醚菌酯3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7%、无患子粉6%、硅酮类化合物0.14%、羟甲基纤维素0.07%、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丙二醇1%、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制得45%嘧菌胺·苯醚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苯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6 30%嘧菌胺·苯醚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10%、苯醚菌酯20%、N,N-二甲基甲酰胺6%、三甲基环己烯酮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三聚磷酸钠0.13%、硅油0.0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苯醚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苯醚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7 80%嘧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75%、氟嘧菌酯5%、烷基萘磺酸盐7%、蚕沙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0%嘧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氟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8 60%嘧菌胺·氟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15%、氟嘧菌酯4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6%、茶枯5%、膨润土1.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氟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氟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59 45%嘧菌胺·氟嘧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30%、氟嘧菌酯15%、烷基苯磺酸钙盐7%、月桂醇硫酸钠3%、癸酸0.1%、酚醛树脂0.15%、丙三醇1.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嘧菌胺·氟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氟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0 25%嘧菌胺·氟嘧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0%、氟嘧菌酯15%、烷基苯磺酸钙盐8%,月桂醇硫酸钠5%、三聚磷酸钠0.08%、丙醇2%、硅酮类0.13%、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5%、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嘧菌胺·氟嘧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氟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1 50%嘧菌胺·氟嘧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30%、氟嘧菌酯20%、甲苯6%、三甲基环己烯酮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4%、羟甲基纤维素0.05%、硅酮类化合物0.17%,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0%嘧菌胺·氟嘧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氟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2 70%嘧菌胺·苯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50%、苯氧菌酯2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皂角粉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0%嘧菌胺·苯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苯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3 60%嘧菌胺·苯氧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45%、苯氧菌酯15%、脂肪胺聚氧乙烯嘧8%、润湿渗透剂F 6%、硫酸铵3%、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60%嘧菌胺·苯氧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苯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4 30%嘧菌胺·苯氧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苯氧菌酯20%、烷基萘磺酸盐7%、茶枯6%、硅油0.04%、黄原胶0.13%、甘油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嘧菌胺·苯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苯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5 20%嘧菌胺·苯氧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10%、苯氧菌酯1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7%、无患子粉4%、硅酮类化合物0.12%、羟丙基纤维素0.1%、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丙酮4%、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20%嘧菌胺·苯氧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苯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6 40%嘧菌胺·苯氧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5%、苯氧菌酯35%、丙醇6%、N,N-二甲基甲酰胺5%、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6%、聚乙二醇0.06%、硅酮类化合物0.13%,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苯氧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苯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7 70%嘧菌胺·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胺20%、啶氧菌酯5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7%、十二烷基硫酸钠6%、淀粉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70%嘧菌胺·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啶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8 80%嘧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胺50%、啶氧菌酯3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8%、月桂醇硫酸钠5%、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80%嘧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啶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69 20%嘧菌胺·啶氧菌酯悬浮剂
嘧菌胺10%、啶氧菌酯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4.5%、十二烷基硫酸钠5%、硅油0.08%、三聚磷酸钠0.08%、二甘醇2.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嘧菌胺·啶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啶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70 32%嘧菌胺·啶氧菌酯悬乳剂
嘧菌胺30%、啶氧菌酯2%、烷基萘磺酸盐5%、茶枯6%、C8~10脂肪醇类0.14%、三聚磷酸钠0.09%、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5%、二甘醇1.2%、水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即制得32%嘧菌胺·啶氧菌酯悬乳剂。
将活性成分啶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71 40%嘧菌胺·啶氧菌酯水乳剂
嘧菌胺30%、啶氧菌酯10%、甲苯5.2%、N-吡咯烷酮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酚醛树脂0.1%、硅油0.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嘧菌胺·啶氧菌酯水乳剂。
将活性成分啶氧菌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例72 31%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胶囊悬浮剂
嘧菌胺1%、活性成分B 30%、聚异氰酸酯4.8%、褐藻酸钠4%、烷基苯磺酸钙盐5.5%、湿润剂T 2.5%、二氯甲烷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7%,盐酸1.2%、氢氧化钠0.7%、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31%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胶囊悬浮剂。
实例73 31%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胶囊悬浮剂
嘧菌胺30%、活性成分B 1%、多官能团酰基卤二元醇4%、甲醛4%、高分子聚羧酸盐5%、月桂醇硫酸钠3%、2,4-甲苯二异氰酸酯3.5%、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4%、山梨酸0.9%、氢氧化钠0.8%、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31%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胶囊悬浮剂。
实例74 45%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囊悬浮-悬浮剂
嘧菌胺15%、活性成分B 30%、多官能团酰基卤多胺3.4%、β-环糊精4.5%、茶枯2.5%、三苯乙烯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2.7%、N-吡咯烷酮3%,苯基酚聚氧乙基醚5%、三乙醇胺盐2.1%、有机硅消泡剂0.2%、硅酸铝镁0.09%、氢氧化钠1.2%、盐酸0.8%、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45%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囊悬浮-悬浮剂。
实例75 40%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囊悬浮-悬浮剂
嘧菌胺30%、活性成分B 10%、麦芽糖5%、羧甲基纤维素3.5%、茶枯3.5%、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钠盐乳液2.5%、植物油3.5%,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5%、三乙醇胺盐1%、C10~20饱和脂肪酸类0.3%、丙烯酸钠0.1%、氢氧化钠1%、柠檬酸0.9%、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40%嘧菌胺·活性成分B微囊悬浮-悬浮剂。
以上实例72、实例73、实例74、实例75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中任意的一种,且嘧菌胺和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70︰1~1︰70之间的任意一个比例。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嘧菌胺与活性成分B(B选自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中之一种)复配对作物病害室内毒力测定。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嘧菌胺和活性成分B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A为嘧菌胺;
B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中的一种。
实施应用例二:嘧菌胺与嘧菌酯复配对番茄灰霉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嘧菌胺、嘧菌酯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可知,嘧菌胺、嘧菌酯对番茄灰霉病的EC50分别为4.21mg/L和1.72mg/L。嘧菌胺与嘧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嘧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嘧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嘧菌酯的配比在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三: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灰霉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2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2可知,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灰霉病的EC50分别为4.18mg/L和1.75mg/L。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四:嘧菌胺与醚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3嘧菌胺、醚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3可知,嘧菌胺、醚菌酯对黄瓜霜霉病的EC50分别为4.25mg/L和1.85mg/L。嘧菌胺与醚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醚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醚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醚菌酯的配比在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五:嘧菌胺与肟菌酯复配对草莓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肟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4嘧菌胺、肟菌酯及其复配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4可知,嘧菌胺、肟菌酯对草莓白粉病的EC50分别为4.08mg/L和1.78mg/L。嘧菌胺与肟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肟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肟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肟菌酯的配比在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六:嘧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黑星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烯肟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5嘧菌胺、烯肟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黑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5可知,嘧菌胺、烯肟菌酯对黄瓜黑星病的EC50分别为4.37mg/L和1.64mg/L。嘧菌胺与烯肟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烯肟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烯肟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烯肟菌酯的配比在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七:嘧菌胺与苯醚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苯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6嘧菌胺、苯醚菌酯及其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6可知,嘧菌胺、苯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分别为3.97mg/L和3.95mg/L。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苯醚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苯醚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八:嘧菌胺与氟嘧菌酯复配对小麦腥黑穗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氟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7嘧菌胺、氟嘧菌酯及其复配对小麦腥黑穗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7可知,嘧菌胺、氟嘧菌酯对小麦腥黑穗病的EC50分别为4.02mg/L和1.98mg/L。嘧菌胺与氟嘧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氟嘧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氟嘧菌酯重量比为3: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氟嘧菌酯的配比在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九:嘧菌胺与苯氧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早疫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苯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8嘧菌胺、苯氧菌酯及其复配对马铃薯早疫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8可知,嘧菌胺、苯氧菌酯对马铃薯早疫病的EC50分别为4.12mg/L和3.95mg/L。嘧菌胺与苯氧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苯氧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苯氧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嘧菌酯的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应用例十:嘧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褐斑病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嘧菌胺、啶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9嘧菌胺、啶氧菌酯及其复配对小麦褐斑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9可知,嘧菌胺、啶氧菌酯对小麦褐斑病的EC50分别为3.82mg/L和3.64mg/L。嘧菌胺与啶氧菌酯配比在70:1至1:70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嘧菌胺与啶氧菌酯两者在70:1至1:70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当嘧菌胺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过试验发现,当嘧菌胺与嘧菌酯的配比在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时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增效作用明显。
应用实施例十一 嘧菌胺与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兴平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25%的嘧菌酯悬浮剂(市购)。
药前调查番茄灰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0嘧菌胺、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0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嘧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防治白菜炭疽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郊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250克/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市购)。
药前调查白菜炭疽病病情指数,于发病初期施药,10日后第二次施药,
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1嘧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防治白菜炭疽病药效试验
由表11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白菜炭疽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三嘧菌胺与醚菌酯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郊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小麦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2嘧菌胺、醚菌酯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12可以看出,嘧菌胺与醚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四嘧菌胺与肟菌酯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25%肟菌酯乳油(市购)。
药前调查小麦锈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3嘧菌胺、肟菌酯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
由表13可以看出,嘧菌胺与肟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五嘧菌胺与烯肟菌酯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25%烯肟菌酯乳油(自配)。
药前调查黄瓜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4嘧菌胺、烯肟菌酯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4可以看出,嘧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六嘧菌胺与苯醚菌酯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灰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10%苯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葡萄灰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5嘧菌胺、苯醚菌酯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灰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5可以看出,嘧菌胺与苯醚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经过在全国各地的试验发现。
应用实施例十七 嘧菌胺与氟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马铃薯早疫病药效试验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榆林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10%氟嘧菌酯乳油(市购)。
药前调查马铃薯早疫病病情指数,于发病初期施药,7日后第二次施药,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6嘧菌胺、氟嘧菌酯复配防治马铃薯早疫病药效试验
由表16可以看出,嘧菌胺与氟嘧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八 嘧菌胺与苯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甜菜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25%苯氧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
药前调查甜菜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7嘧菌胺、苯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甜菜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17可以看出,嘧菌胺与苯氧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甜菜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九 嘧菌胺与啶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小麦褐斑病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25%嘧菌胺可湿性粉剂(市购)、25%啶氧菌酯乳油(市购)。
药前调查小麦褐斑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8嘧菌胺、啶氧菌酯及其复配防治小麦褐斑病药效试验
由表18可以看出,嘧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褐斑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嘧菌胺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苯氧菌酯、啶氧菌酯复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后对各类作物的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梨黑星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等常见害虫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

Claims (6)

1.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B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70︰1~1︰70,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嘧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嘧菌胺与有效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50︰1~1︰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嘧菌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
嘧菌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
嘧菌胺与烯肟菌酯的重量比为30︰1~1︰15;
嘧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0︰1~1︰10;
嘧菌胺与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10;
嘧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的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病害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包括: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早疫病、锈病、炭疽病、菌核病、叶斑病、黑星病、立枯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网斑病、黑斑病、轴腐病、霜疫霉病、叶枯病。
CN201610416221.6A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6070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16221.6A CN106070223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16221.6A CN106070223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201210082049.7A CN103355305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2049.7A Division CN103355305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70223A CN106070223A (zh) 2016-11-09
CN106070223B true CN106070223B (zh) 2018-11-20

Family

ID=493582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16221.6A Active CN106070223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201210082049.7A Active CN103355305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2049.7A Active CN103355305B (zh) 2012-03-26 2012-03-26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60702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4899A (zh) * 2014-02-26 2014-05-28 陕西安德瑞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啶氧菌酯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CN107047576A (zh) * 2017-03-07 2017-08-18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嘧菌酯和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6442A (zh) * 1996-04-26 1999-05-12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WO2008092818A2 (en) * 2007-02-01 2008-08-07 Basf Se Pesticidal mix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3825A (zh) * 2008-12-18 2009-07-08 孙家隆 一种嘧菌胺和噁咪唑杀菌剂组合物
CN101473830A (zh) * 2009-01-16 2009-07-08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含嘧菌酯的杀菌农药组合物
CN102946734A (zh) * 2010-04-20 2013-02-27 巴斯夫欧洲公司 包含唑嘧菌胺和四唑肟衍生物的杀真菌混合物
CN102308804A (zh) * 2011-09-26 2012-01-11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6442A (zh) * 1996-04-26 1999-05-12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WO2008092818A2 (en) * 2007-02-01 2008-08-07 Basf Se Pesticidal mixture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杀菌剂嘧菌胺(mepanipyrim)的开发;林学圃;《农药译丛》;19981231;第20卷(第1期);第30-3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70223A (zh) 2016-11-09
CN103355305A (zh) 2013-10-23
CN103355305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2241B (zh)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与三唑类的农药组合物
CN101971812B (zh) 一种含丁子香酚的杀菌组合物
CN102258039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50707B (zh) 一种含烯丙苯噻唑与三唑类的农药组合物
CN103250717A (zh) 一种含腐霉利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38622B (zh) 一种含有烯丙苯噻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6561667A (zh) 一种含有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6070223B (zh) 一种含有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2308801A (zh) 一种含螺环菌胺与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2138563A (zh) 一种含多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828825B (zh)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与三唑类的农药组合物
CN103238606B (zh) 一种含有烯丙苯噻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00041B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1828558B (zh) 一种含丙环唑与己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00004B (zh) 一种含有环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1999368B (zh) 一种含有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55823A (zh) 一种含氟硅唑与嘧霉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55792B (zh) 一种含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14983A (zh) 一种含有嘧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14967B (zh) 一种含有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15767B (zh) 一种含醚菌酯与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2461526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97720B (zh) 一种含乙嘧酚与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19103A (zh) 一种含有粉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14964A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与三唑类的农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715500 Pucheng Shaanxi chemical base industrial park, Shaanxi, Weinan

Patentee after: Shaanxi yitianfeng crop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5500 Pucheng Shaanxi chemical base industrial park, Shaanxi, Weinan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Welch Crop Protectio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OL01 Intention to license declared
OL01 Intention to license decl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