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5826B - 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5826B
CN103305826B CN201310073959.3A CN201310073959A CN103305826B CN 103305826 B CN103305826 B CN 103305826B CN 201310073959 A CN201310073959 A CN 201310073959A CN 103305826 B CN103305826 B CN 103305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loy
mentioned
contact
aluminum meta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39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5826A (zh
Inventor
不破久顺
深濑泰志
荒井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baura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5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5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5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5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Surface Treatments For Metallic Materials (AREA)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Abstract

一种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使Ni‐Mo‐B系合金对于铝合金金属熔液的耐熔损性提高。在使含有选自Na、K、Li、Mg、Ca、Sr、Rb和Cs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和SiO2的混合物与含有Ni、Mo和B的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上述合金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由此在上述合金的表面形成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

Description

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于铝或铝合金的金属熔液(以下称为“铝金属熔液”)具有优异的耐熔损性、可适合用于熔化或铸造设备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与铝金属熔液接触的构件被要求对于铝金属熔液具有高的耐熔损性。为了构成间歇地与铝合金金属熔液接触的构件(例如铸模机的柱塞套、冲头、中心销(鋳抜きピン)等)的至少表面层,使用了对于铝金属熔液具有较高的耐熔损性的Ni‐Mo‐B系合金(也称为Ni‐Mo‐B系金属陶瓷)(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5)。典型地,Ni‐Mo‐B系合金具有金属组织,所述金属组织具有包含Ni或其合金(例如Ni-Si-Mo合金或Ni-Si合金)的结合相和分散在该结合相中的包含Ni-Mo硼化物的分散相。Ni‐Mo‐B系合金与结构用钢、金属模钢等常用的钢铁材料相比显示较为良好的耐熔损性,但用于经常与铝合金金属熔液接触的构件时,在短期内就发生熔损。
已知通过使Ni‐Mo‐B系合金的表面氧化而形成氧化膜,耐熔损性得到提高。但是,该情况下,不能得到能够以耐于时常与铝合金金属熔液接触的使用的程度而令人满意的耐熔损性。
还已知为了提高上述Ni‐Mo‐B系合金的耐熔损性,而在上述Ni‐Mo‐B系合金的表面形成陶瓷被膜的技术。陶瓷被膜例如包含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法(PVD)、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形成的氮化钛、氮化铬的薄膜。陶瓷被膜本身的耐熔损性达到耐于间歇地与铝合金金属熔液接触的使用的程度。但是,由于对于在与铝合金金属熔液间歇地接触的构件,其表面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因此要求陶瓷被膜具有耐受热冲击的强度。从强度提高的角度考虑,期望陶瓷被膜的膜厚是厚的,但由于陶瓷与Ni‐Mo‐B系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大的差异,因此陶瓷被膜的膜厚越变大,在陶瓷被膜与Ni‐Mo‐B系合金的界面产生的热应力越变高,陶瓷被膜变得易于剥离。另外,陶瓷为脆性且缺口感受性高,微小的成膜上的缺陷也可成为裂纹的原因。由以上可知,即使在Ni‐Mo‐B系合金上形成陶瓷被膜,陶瓷被膜的可靠性也不充分,因此对于作为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整体的耐熔损性也不放心。
由于具有上述问题,Ni‐Mo‐B系合金在用于与铝合金金属熔液经常接触的构件时,不能实现可令人满意的寿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95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55527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93013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7144号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1899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使Ni‐Mo‐B系合金对于铝合金金属熔液的耐熔损性提高的表面处理技术。
本发明提供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含有选自Na、K、Li、Mg、Ca、Sr、Rb和Cs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和SiO2的混合物与含有Ni、Mo和B的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上述合金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在上述合金的表面形成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
使上述混合物与上述合金的表面接触,这可以通过将混合了上述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的粒子和SiO2粒子的混合粉末在粉末的状态下与上述合金的表面接触来进行。
使上述混合物与上述合金的表面接触,这也可以通过将使上述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和SiO2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得的浆液涂布于上述合金的表面来进行。
另外,通过将利用上述方法在上述合金的表面形成的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从上述合金的表面除去,而得到包含上述氧化物粒子的原料粉末,在使该原料粉末与含有Ni、Mo和B的其它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上述其它合金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由此也可以在上述其它合金的表面形成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具有含有Ni、Mo和B的合金、和在上述合金的表面形成的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并利用上述任一制造方法制造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上述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可以进一步具有包含钢铁材料或铸铁材料的基材来构成,该情况下,含有Ni、Mo和B的合金作为覆盖上述基材的表面的被覆层来设置。含有Ni、Mo和B的合金在上述基材上的被覆可以通过火焰喷涂、烧结的同时复合化等来进行。当然,可以不使用上述这样的基材、而仅由含有Ni、Mo和B的合金(例如利用烧结法形成)和其表面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来构成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
Ni-Mo氧化物对于铝金属熔液的湿润性差、且耐熔损性优异,从而可以大幅延长作为底材的含有Ni、Mo和B的合金直至熔损为止的时间。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表面的氧化物粒子的SEM照片(二次电子束图像)。
【图2】是表示钢铁基材、Ni‐Mo‐B系合金和其表面的氧化物粒子层的层叠结构的简要剖面图。
【图3】是表示试验装置的简要图。
【图4】是试验后的试验片A的外观照片。
【图5】是说明第2方法的简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对于本发明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特征在于,在Ni‐Mo‐B系合金(含有Ni、Mo和B的合金)的最表面形成氧化物粒子(详细内容在下面叙述)凝聚了的层。图1显示了处于本发明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表面的、氧化物粒子层的表面的SEM照片。
如背景技术中说明的那样,将Ni‐Mo‐B系合金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时,产生氧化层。根据X射线衍射的结果可知,该氧化层通过MoO3、MoO2、NiO、B2O3、Ni3B2O6、NiMoO4等的氧化物微粒来构成。
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作为Ni-Mo氧化物的NiMoO4对于铝金属熔液,湿润性差,耐熔损性优异,通过增加氧化物粒子层中NiMoO4的比率,可以显著延长底材的Ni‐Mo‐B系合金直至熔损为止的时间。但是,对于现有方法中通过将Ni‐Mo‐B系合金在大气中加热而形成的氧化物粒子层,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基材中的Mo、B被氧化,由此生成MoO2、B2O3。该B2O3变为Ni3B2O6而稳定化,生成致密的膜。但是,此时NiMoO4的生成被抑制。Ni3B2O6多、而NiMoO4仅稍被生成的氧化物粒子膜不具有可令人满意的耐熔损性。
发明人对使NiMoO4的含有比率增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玻璃状的SiO2与Ni‐Mo‐B系合金接触,并在含氧的气氛(例如大气中)加热,可以使NiMoO4的含有比率增大。
其机理推测是在初期形成的B2O3与SiO2熔合而形成SiO2‐B2O3,B2O3变得可稳定地存在,因此Ni3B2O6的生成被抑制,当Ni3B2O6的生成被抑制时,取而代之NiMoO4的生成被促进,生成的氧化物粒子层成为以NiMoO4为主体的层。
如果不形成将玻璃状的SiO2加热至作为其熔点的1600℃附近的状态,则不能以实用的反应速度产生与Ni‐Mo‐B系合金之间的上述反应。另一方面,在加热Ni‐Mo‐B系合金时,在约900℃、在Ni结合相产生液相,Ni‐Mo‐B系合金中被期望的金属组织发生变化。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与Ni‐Mo‐B系合金接触的玻璃状SiO2中添加Na、K、Li、Ba、Mg、Ca、Sr、Rb、Cs中的1种以上的碱金属元素(I族元素)的氧化物(碱金属氧化物)或碱土类金属元素(II族元素)的氧化物(碱土类金属氧化物)。上述碱金属氧化物或碱土类金属氧化物摄入到玻璃中时,具有切断SiO2的网目结构的结合而降低玻璃的熔点的功能。这在玻璃成形领域是熟知的,这在本发明中被利用。越接近玻璃的熔点,B2O3向SiO2的扩散越快,因此在玻璃状SiO2中含有碱金属氧化物或碱土类金属氧化物时,在更低的温度下可促进NiMoO4的生成。由此,以NiMoO4为主体的氧化物粒子层(具体地,以NiMoO4为主体,其它由MoO3、MoO2、NiO、B2O3、Ni3B2O6构成的氧化物粒子层)可以厚且稳定地生成,因此能够得到高的耐熔损性。Ni‐Mo‐B系合金的金属组织的不期望的变化可得到防止,或抑制为最小限度。
具体来说,上述的氧化物粒子层可通过将含有玻璃状SiO2和上述的碱金属氧化物和/或碱土类金属氧化物的浆液涂布在Ni‐Mo‐B系合金的表面,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来生成。加热温度优选为400℃~900℃的范围。加热温度的下限是为了得到实用上充分的反应速度而需要的温度,其根据添加的碱金属氧化物/碱土类金属氧化物的组成而不同,大概为上述的400℃。加热温度的上限是在Ni‐Mo‐B系合金的Ni结合相不产生液相的温度,根据Ni‐Mo‐B系合金的组成稍微有变动,但大致为上述的900℃。但是在Ni‐Mo‐B系合金的下面具有基材(例如钢铁材料)、且不想给该基材带来热的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加热温度的上限受此约束。
具体来说,上述的浆液可以通过将玻璃状SiO2的粉末、上述碱金属氧化物和/或碱土类金属氧化物的粉末、和作为任意添加物的适当的不定形耐火物(耐火物粉末)溶于适当的分散介质、例如水中来制备。通过使用这种浆液,即使Ni‐Mo‐B系合金的形状复杂,也可以通过使用浸渍法来容易地在Ni‐Mo‐B系合金的整个表面区域进行浆液的涂布。另外,浆液的加热也可在大气气氛中进行。因此,可以较为廉价地提高Ni‐Mo‐B系合金对于铝金属熔液的耐熔损性。
另外,上述的氧化物粒子层由于通过粒子凝聚而形成,因此即使在受到急剧的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也与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得到的涂膜不同,难以产生裂纹、剥离。因此,在与铝金属熔液连续接触和间歇接触这两种情况下,可确保高的耐久性。
另外,代替上述使用浆液的第1方法,作为第2方法,为下述方法,即,通过由上述那样制成的带有氧化物粒子层的Ni‐Mo‐B系合金除去上述氧化物粒子层而得到氧化物粒子的粉末(原料粉末7),在使该氧化物粒子的粉末(原料粉末7)与其它的Ni‐Mo‐B系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由此可以在该其它的Ni‐Mo‐B系合金的表面形成氧化物粒子层。具体地,如图5所示,将上述原料粉末7填充到坩埚8内,在原料粉末7内插入Ni‐Mo‐B系合金9,在含氧的气氛例如大气中、在作为合适氧化温度的400℃~900℃、例如725℃进行规定时间例如24小时的加热,由此可在Ni‐Mo‐B系合金9的表面形成以NiMoO4为主体的氧化物粒子层。应予说明,欲在筒形构件(例如套管)的内周面形成氧化物粒子层时,在筒形构件的内部空间填充原料粉末7,在将筒形构件的两端闭塞的状态下以与上述同样的条件进行加热即可。应予说明,此时为了节约原料粉末7,可在筒形构件的内部空间插入圆柱状的芯子,在芯子外周面与筒形构件的内周面之间填充原料粉末7。另外,可以制作含有原料粉末7的浆液,将该浆液涂布于Ni‐Mo‐B系合金并干燥后,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第2方法,由于以NiMoO4为主体的氧化物与Ni‐Mo‐B系合金的表面接触,因此通过氧化生成的B2O3不会进而形成Ni3B2O6,B2O3作为NiMoO4的粘合剂稳定地存在。由此在Ni‐Mo‐B系合金的表面不会生成Ni3B2O6,而生成NiMoO4。即,该方法、和上述使用了浆液的方法在通过B2O3可稳定存在,来抑制Ni3B2O6的生成、促进NiMoO4的生成方面是共同的。
另外,代替上述使用浆液的第1方法,作为第3方法,为下述方法,即,通过将使玻璃状SiO2粉末、与上述碱金属氧化物和/或碱土类金属氧化物的粉末混合而成的混合粉末在粉末的状态下(即不形成浆液的状态下)以与Ni‐Mo‐B系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在与上述同样的条件下、并在含氧的气氛下进行加热,也可在Ni‐Mo‐B系合金的表面形成以NiMoO4为主体的氧化物粒子层。在该第3方法中,可以与上述第2方法同样地形成使粉末与Ni‐Mo‐B系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应予说明,将原料浆液化(第1方法)、或保持粉末的状态使用(第3方法),可以根据制造上的情况来决定。
应予说明,作为上述的Ni‐Mo‐B系合金,不限于特定组成的合金,可以使用例如现有技术文献中记载的专利文献1~5中公开这样的任意的Ni‐Mo‐B系合金(也称为Ni‐Mo‐B系金属陶瓷)。这种Ni‐Mo‐B系合金典型地如专利文献1~5中记载的那样进而含有Si,具有金属组织,该金属组织具有包含Ni或其合金(例如Ni-Si-Mo合金或Ni-Si合金)的结合相和分散在该结合相中的包含Ni-Mo硼化物的分散相。另外,Ni‐Mo‐B系合金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那样、为了提高耐腐蚀性而可含有Cr,或者另外为了提高烧结性,而可含有微量(例如0.1wt%左右)的C。
实施例
示出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的实验的结果。
制作3种圆棒试验片(尺寸:φ10mm×L100mm)。各试验片(A~C)的制作条件如以下所示。
[试验片A]
在碳钢(这里使用JIS G 4051中规定的S25C)的表面形成Ni‐Mo‐B-Si合金(组成以重量%计为Mo:23%、B:3%、Si:4%)的被覆层,在其表面涂布SiO2‐5wt%Na2O浆液,在常温下进行24小时干燥后,在大气中、720℃进行24小时的加热。因此,在试验片A表面形成基于本发明的氧化物粒子层。氧化物粒子层的表面的SEM照片示于图1,另外,图2表示层叠结构的简要剖面图,符号1表示氧化物粒子层,符号2表示Ni‐Mo‐B-Si合金层,符号3表示包含碳钢的基材。这里所示的制造方法对应于前面说明的第1方法。
[试验片B]
在碳钢(这里使用了S25C)的表面形成Ni‐Mo‐B-Si合金(组成以重量%计为Mo:23%、B:3%、Si:4%)的被覆层,在常温下进行24小时干燥后,在大气中、720℃进行24小时的加热。即,试验片B相对于试验片A,不同点在于不进行浆液涂布,其结果是在试验片B表面形成以Ni3B2O6为主体的氧化膜。
[试验片C]
在碳钢(这里使用了S25C)的表面形成Ni‐Mo‐B-Si合金(组成以重量%计为Mo:23%、B:3%、Si:4%)的被覆层,在其表面通过PVD处理涂敷氮化钛。
对于以上3种试验片,利用下述实验方法进行熔损试验。如图3所示,在坩埚4内将铝合金AC4CH(JIS H5202“铝合金铸件”中记载的Al-Si-Mg合金)熔化。在夹具5中安装试验片(上述的试验片A~C)6,将试验片6在铝合金金属熔液中浸渍。金属熔液温度为720℃。在168小时的浸渍后,将试验片从铝合金金属熔液中提起,然后通过锤子打击除去附着在试验片上的铝合金。最多反复进行5次该步骤。即,浸渍时间最大为840小时。应予说明,在各次浸渍中,分别使用新熔化的金属熔液。
结果记载于以下。在表面形成了以Ni3B2O6为主体的氧化膜的试验片B(比较例)在168小时浸渍后以完全消失的程度进行熔损。涂敷了氮化钛的试验片C(比较例)在168小时的浸渍中发现与铝反应的痕迹,即使用锤子施加打击也不能从试验片上完全除去铝合金。将试验片C再次浸渍于铝合金金属熔液中,结果在336小时后以完全消失的程度进行熔损。
相对于此,试验片A(发明的实施例)即使进行840小时的熔液中(溶場)浸渍后,尽管受到每168小时一次的锤子打击,也可维持试验前的形状,没有发现与铝合金的反应。另外,附着于试验片的铝合金可以容易地除去。试验后的本发明品的外观照片示于图4。即,可知如果以试验片A的规格制成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则可以实现对于铝合金金属熔液的优异的非泄漏性、和良好的脱模性。
进一步地,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制成与先前说明的第3方法对应的试验片。具体地,在碳钢(这里使用了S25C)的表面形成了Ni‐Mo‐B-Si合金(组成以重量%计为Mo:23%、B:3%、Si:4%)的被覆层。另外,准备500μm以下的Na2O粉末和直径为500μm以下的SiO2粉末,将它们以按重量比计Na2O∶SiO2为5∶95的方式调合并均一地混合,得到混合粉末。在使形成于上述碳钢表面上的Ni‐Mo‐B-Si合金的被覆层与该混合粉末接触的状态下,在大气中、720℃进行24小时的加热。可确认基于该第3方法制成的试验片也与基于第1方法制成的试验片(试验片A)具有大致相同的性能。
符号的说明
1 氧化物粒子层
2 Ni‐Mo‐B‐Si合金层
3 基材
4 坩埚
5 夹具
6 试验片
7 粉末
8 坩埚
9 Ni‐Mo‐B系合金

Claims (6)

1.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含有选自Na、K、Li、Mg、Ca、Sr、Rb和Cs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和玻璃状的SiO2的混合物与含有Ni、Mo和B的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上述合金在含氧的气氛中在400~900℃范围的温度下加热,由此在上述合金的表面形成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混合物与上述合金的表面接触,该接触通过将使上述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的粒子与玻璃状的SiO2粒子混合了的混合粉末在粉末的状态下与上述合金的表面接触来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混合物与上述合金的表面接触,该接触通过将使上述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和玻璃状的SiO2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得的浆液涂布于上述合金的表面来进行。
4.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利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上述含有Ni、Mo和B的合金的表面形成的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从上述合金的表面除去,而得到包含上述氧化物粒子的原料粉末,在使所述原料粉末与含有Ni、Mo和B的其它合金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上述其它合金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由此在上述其它合金的表面形成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
5.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含有Ni、Mo和B的合金、和
在上述合金的表面形成的含有Ni-Mo氧化物的氧化物粒子凝聚了的层,
并通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进一步具有包含钢铁材料或铸铁材料的基材,上述含有Ni、Mo和B的合金作为覆盖在上述基材的表面的被覆层而被设置。
CN201310073959.3A 2012-03-09 2013-03-08 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305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410A JP5931516B2 (ja) 2012-03-09 2012-03-09 アルミニウム溶湯接触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2-053410 2012-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5826A CN103305826A (zh) 2013-09-18
CN103305826B true CN103305826B (zh) 2016-01-13

Family

ID=4913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3959.3A Active CN103305826B (zh) 2012-03-09 2013-03-08 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31516B2 (zh)
CN (1) CN10330582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2189A (en) * 1977-01-09 1980-07-15 Bbc Brown, Boveri & Company, Limited Tool for isothermal forging
CN1954097A (zh) * 2004-03-22 2007-04-25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铸造机部件用金属材料、与熔融铝合金接触的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4311A (ja) * 1996-07-26 1998-02-10 Hitachi Metals Ltd 溶融金属用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TE235036T1 (de) * 1999-04-16 2003-04-15 Moltech Invent Sa Schutzbeschichtung für komponenten, die durch erosion während des frischens von geschmolzenen metallen angegriffen werden
JP4409067B2 (ja) * 2000-08-03 2010-02-03 東洋鋼鈑株式会社 溶融金属に対する耐食性に優れた溶融金属用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46509A (ja) * 2000-11-09 2002-05-22 Asahi Glass Co Ltd 溶融金属用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66027A (ja) * 2001-11-30 2003-06-13 Toshiba Mach Co Ltd Ni基耐食耐摩耗合金、この合金を用いた複合部材およびダイカストマシン用の部材、並びにこの合金用の原料粉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2189A (en) * 1977-01-09 1980-07-15 Bbc Brown, Boveri & Company, Limited Tool for isothermal forging
CN1954097A (zh) * 2004-03-22 2007-04-25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铸造机部件用金属材料、与熔融铝合金接触的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85239A (ja) 2013-09-19
JP5931516B2 (ja) 2016-06-08
CN103305826A (zh) 2013-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u et al. SiC-Si coating with micro-pores to protect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gainst oxidation
Feng et al. Oxidation and ablation resistance of the ZrB2–CrSi2–Si/SiC coating for C/C composites at high temperature
Yao et al. Ablation resistance of ZrC/SiC gradient coating for SiC-coat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prepared by supersonic plasma spraying
CN101493284A (zh) 一种熔钛用坩埚及其制造方法
Li et al. SiC nanowires toughed HfC ablative coating for C/C composites
Wang et al. Oxidation and ablation resistant properties of pack-siliconized Si-C protective coating 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WO2019109753A1 (zh) 一种具有高抗热震性能的钨铼热电偶抗氧化涂层及其应用
Chen et al. Effect of C and Hf contents on the interface reactions and wettability between a Ni3Al-based superalloy and ceramic mould material
Wang et al. Low-pressure plasma spraying of ZrB2-SiC coatings on C/C substrate by adding TaSi2
JP3723753B2 (ja) 耐火性の構成部材上の被覆の製造方法及びかかる被覆の使用
CN102049469A (zh) 处理模具的表面的方法
Song et al. Wetting behavior and brazing of titanium‐coated SiC ceramics using Sn0. 3Ag0. 7Cu filler
Shuai et al. MoSi2-HfC/TaC-HfC multi-phase coatings synthesized by supersonic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ing for C/C composites against ablation
JP6562323B2 (ja) セラミックス部材とアルミニウム部材とを接合する方法、および接合体
Li et al. Multilayer oxidation resistant coating for SiC coat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t high temperature
Khan et al. Thermal cycling behavior and hot 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the plasma sprayed Er2Si2O7 coatings deposited on Cf/SiC composites
Feng et al. Effect of free silicon content in inner SiC-Si coating on thermal cyclic ablation behaviour and microstructure of ZrC/SiC-Si coating
Fan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evolution of Yb2SiO5/MoSi2-Mullite 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 on niobium alloy at 1500° C
CN103305826B (zh) 接触铝金属熔液的构件和其制造方法
TW201008641A (en) Method for making glass frit powders using aerosol decomposition
CA2753184C (fr) Procede pour former un revetement protecteur contre l'oxydation a haute temperature sur un materiau composite refractaire a base de silicium et de niobium
JP2016089206A (ja) 溶射用粉末、溶射皮膜、皮膜、及び溶融金属浴中ロール
CN104487403A (zh) 具有热喷涂被覆层的碳材料
Zhou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ablation behavior of W/ZrC/SiC coating on C/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and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ing
US10023972B2 (en) Substrate for solidifying a silicon ingo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