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4804A -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4804A
CN103304804A CN2013102044902A CN201310204490A CN103304804A CN 103304804 A CN103304804 A CN 103304804A CN 2013102044902 A CN2013102044902 A CN 2013102044902A CN 201310204490 A CN201310204490 A CN 201310204490A CN 103304804 A CN103304804 A CN 103304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ne
block polymer
polyethylene glycol
acid amides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044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4804B (zh
Inventor
肖春生
张羽
李明强
丁建勋
庄秀丽
陈学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3102044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048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04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4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4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4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Polyamides (AREA)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所述嵌段聚合物中的聚乙二醇可增加嵌段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延长所述嵌段聚合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聚氨基酸嵌段使产物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可随着在体内降解而排出体外。本发明所述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简单,产物安全无毒性。以本发明所制备的嵌段聚合物作为载体,在水中组装为纳米粒子,并对模型药物阿霉素进行包载,得到包载药物的纳米粒子,所述包载药物的纳米粒子显示一定的缓释功能,并且在细胞实验中,可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因此该类嵌段聚合物具有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潜在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特殊的自组装行为,可调节的降解性,尤其是三维结构中具有很高的表面官能团密度。因此例如星形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等超支化聚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及纳米材料领域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目前,已经有很多天然的超支化聚合物如胶原,糖蛋白等,制备的生物医学材料已经在动物体内甚至人体内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或药物载体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因为聚氨基酸类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可修饰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规整的二级结构,在生物医学领域,如生物分离、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和药物控制释放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人们制备合成很多种人造的多肽或蛋白类似物,通过自组装制备成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为生物纳米技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但是,只有少数的聚氨基酸溶于水,大多数都是疏水性的,而且聚氨基酸的降解速度很难控制,因此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同时,因为聚乙二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蛋白吸附等优异性能,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将多肽材料与人工合成的聚乙二醇结合起来。从仿生的角度来看,提供一种新方法制备基于聚乙二醇和聚氨基酸的具有支化拓扑结构的材料在聚合物科学、分子药剂学及生物纳米科技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acromolecules(Volume42,page104-113,2009)公开了一种制备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的方法,首先以丙炔胺为核制备出炔基功能化不同代数的聚酰胺-胺,然后利用炔基功能化聚酰胺-胺引发氨基酸-N-内羧酸酐聚合,再通过CuAAC催化的点击化学反应将其与叠氮化的聚乙二醇键合起来,从而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该方法需要多次过柱子提纯产物,步骤繁冗,不能量产,点击化学反应中的铜离子会残留在聚合物中,造成材料毒性,影响了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简单,并且制备得到的嵌段共聚物无毒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21
其中,R为具有式V结构的基团,R’为具有式VI结构的基团,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22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31
其中,R1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R2为氢原子;R3为氢或烷基;n为聚合度,20≤n≤2000,m为聚合度,1≤m≤200。
优选的,所述R1为-CH2CH(CH3)2,-CH2Ph,-CH2CH2COOH或-CH2CH2CH2CH2NH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具有式V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或具有式VI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将所述第一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32
B)将步骤A)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产物,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三加成产物,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
C)将步骤B)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41
其中,R为具有式V结构的基团,R’为具有式VI结构的基团,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42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51
其中,R1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R2为氢原子;R3为氢或烷基;n为聚合度,20≤n≤2000,m为聚合度,1≤m≤200。
优选的,所述氨基酸-N-内羧酸酐为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所述步骤C)具体为:
将所述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进行脱保护,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进行脱保护,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优选的,所述具有式VII或式VIII结构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100000Dal。
优选的,所述具有式VII或式VIII结构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10000Dal。
优选的,所述具有式V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或具有式VI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8~40℃,时间为24~72h;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8~40℃,时间为24~72h;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8~40℃,时间为24~72h。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成产物与乙二胺进行氨解反应的温度为30~40℃,时间为70~100h;
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进行氨解反应的温度为30~40℃,时间为70~100h;
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进行氨解反应的温度为30~40℃,时间为70~100h。
优选的,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3~28℃,时间为60~100h;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3~28℃,时间为60~100h。
优选的,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的摩尔比为1:(10~500);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的摩尔比为1:(10~5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所述嵌段聚合物中的聚乙二醇可增加嵌段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延长所述嵌段聚合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聚氨基酸嵌段使嵌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可随着在体内降解而排出体外。本发明所述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简单,产物安全无毒性。以本发明所制备的嵌段聚合物作为载体,可在水中对模型药物阿霉素进行包载,得到包载药物的纳米粒子,所述包载药物的纳米粒子显示一定的缓释功能,并且在细胞实验中,可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中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的氨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质谱图;
图2为实施例8提供的MPEG5000D2.0的质谱图;
图3为实施例14提供的MPEG5000D3.0的质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31提供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图5为实施例158所提供的嵌段共聚物与PEI25K对MCF-7细胞的毒性考察结果;
图6为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与未进行包封的阿霉素对MCF-7细胞的药效考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71
其中,R为具有式V结构的基团,R’为具有式VI结构的基团,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72
其中,R1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R2为氢原子;R3为氢或烷基;n为聚合度,20≤n≤2000,m为聚合度,1≤m≤200。
在本发明中,R1优选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更优选为-CH2CH(CH3)2,-CH2Ph,-CH2CH2COOH或-CH2CH2CH2CH2NH2;R2为氢原子;R3优选为氢或烷基,所述烷基为可以被官能团取代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甲基。
其中,所述n为聚合度,优选的,20≤n≤2000,更优选的,100≤n≤1000;所述m为聚合度,优选为1≤m≤200,更优选的,50≤m≤15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具有式V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或具有式VI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将所述第一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82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91
B)将步骤A)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产物,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三加成产物,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
C)将步骤B)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092
其中,R为具有式V结构的基团,R’为具有式VI结构的基团,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101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102
其中,R1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R2为氢原子;R3为氢或烷基;n为聚合度,20≤n≤2000,m为聚合度,1≤m≤200。
本发明首先将具有V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或具有式VI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具有式VII结构,
其中,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是将聚乙二醇衍生物末端的羟基改为氨基,得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所述具有式VII结构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优选为1000~100000Dal,更优选为2000~10000Dal。其中,所述聚乙二醇衍生物优选为聚乙二醇单甲醚,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2000~10000,更优选为5000~8000。本发明对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的来源并无特殊限制,一般市售即可。n为聚合度,优选的,20≤n≤2000,更优选的,100≤n≤1000。
本发明将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的具体方法为:
将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溶解于甲醇中,得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的甲醇溶液,得到第一混合溶液;
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搅拌、进行加成反应,反应结束后,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得到第一反应产物,将所述第一反应产物溶解于甲醇中,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第一加成产物。
本发明以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为核,通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与所述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优选为1:(3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的甲醇溶液的滴加时间优选为0.4~0.6h,更优选为0.45~0.55h。
在本发明中,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具有式VIII结构,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112
其中,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是将聚乙二醇末端的羟基改为氨基,得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所述具有式VIII结构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优选为1000~100000Dal,更优选为2000~10000Dal。n为聚合度,优选的,20≤n≤2000,更优选的,100≤n≤1000。本发明对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的来源并无特殊限制,一般市售即可。
本发明将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的具体方法为:
将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溶解于甲醇中,得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的甲醇溶液,得到第一混合溶液;
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搅拌、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得到第一反应产物,将所述第一反应产物进行溶解于甲醇中,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第一加成产物。
本发明以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为核,通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所述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优选为1:(3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的甲醇溶液的滴加时间优选为0.4~0.6h,更优选为0.45~0.55h。
在本发明中,对所述第一混合溶液搅拌、进行加成反应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优选为在密封的条件下加热搅拌,所述加热的方式优选为油浴加热,所述加热的温度即为加成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8~40℃,更优选为30~35℃;所述加成反应的时间优选为24~72h,更优选为48~60h。本发明对所述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式,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真空抽干或采用旋转蒸发仪蒸干。
得到第一加成产物后,本发明将所述第一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中间体,具体方法如下:
将所述加成产物溶解于甲醇中,得到加成产物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将所述加成产物的甲醇溶液滴加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得到第二混合溶液;
将所述第二混合溶液加热、进行氨解反应,采用红外跟踪至酯键消失,停止反应,去除第二混合溶液中的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乙二胺,得到第二反应产物,采用甲苯反复将所述第二反应产物进行溶解,并抽干,再用甲醇溶液溶解,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其中,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末端有2个伯胺或4个伯胺。
其中,所述加成产物与乙二胺的摩尔比优选为1:(1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氨解反应的温度优选为30~40℃,更优选为33~38℃;所述氨解反应的时间优选为70~100h,更优选为72~80h。
本发明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产物,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所制得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的末端由2个伯胺或4个伯胺,因此,可以继续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再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即以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为核,通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再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将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产物的具体方法为:
将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溶解于甲醇中,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的甲醇溶液,得到混合溶液a;
将所述混合溶液a搅拌、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得到反应产物a,将所述反应产物a溶解于甲醇中,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第二加成产物。
本发明以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为核,通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产物。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所述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优选为1:(3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的甲醇溶液的滴加时间优选为0.4~0.6h,更优选为0.45~0.55h。
在本发明中,对所述混合溶液a搅拌、进行加成反应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优选为在密封的条件下加热搅拌,所述加热的方式优选为油浴加热,所述加热的温度即为加成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8~40℃,更优选为30~35℃;所述加成反应的时间优选为24~72h,更优选为48~60h。本发明对所述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式,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真空抽干或采用旋转蒸发仪蒸干。
得到第二加成产物后,本发明将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中间体,具体方法如下:
将所述第二加成产物溶解于甲醇中,得到第二加成产物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将所述第二加成产物的甲醇溶液滴加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b;
将所述混合溶液b加热、进行氨解反应,采用红外跟踪至酯键消失,停止反应,去除混合溶液b中的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乙二胺,得到反应产物b,采用甲苯反复将所述反应产物b进行溶解,并抽干,再用甲醇溶液溶解,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其中,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末端有4个伯胺或8个伯胺。
其中,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的摩尔比优选为1:(1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氨解反应的温度优选为30~40℃,更优选为33~38℃;所述氨解反应的时间优选为70~100h,更优选为72~80h。
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后,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三加成产物,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所制得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的末端由4个伯胺或8个伯胺,因此,可以继续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再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即以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为核,通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再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将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三加成产物的具体方法为:
将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溶解于甲醇中,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的甲醇溶液,得到混合溶液c;
将所述混合溶液c搅拌、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得到反应产物c,将所述反应产物c溶解于甲醇中,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第三加成产物。
本发明以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为核,通过与所述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第三加成产物。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所述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优选为1:(3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向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滴加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的甲醇溶液的滴加时间优选为0.4~0.6h,更优选为0.45~0.55h。
在本发明中,对所述混合溶液c搅拌、进行加成反应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优选为在密封的条件下加热搅拌,所述加热的方式优选为油浴加热,所述加热的温度即为加成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8~40℃,更优选为30~35℃;所述加成反应的时间优选为24~72h,更优选为48~60h。本发明对所述去除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丙烯酸甲酯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式,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真空抽干或采用旋转蒸发仪蒸干。
得到第三加成产物后,本发明将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中间体,具体方法如下:
将所述第三加成产物溶解于甲醇中,得到第三加成产物的甲醇溶液,在冰浴搅拌的条件下,将所述第三加成产物的甲醇溶液滴加丙烯酸甲酯的甲醇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d;
将所述混合溶液d加热、进行氨解反应,采用红外跟踪至酯键消失,停止反应,去除混合溶液d中的甲醇以及未反应完全的乙二胺,得到反应产物d,采用甲苯反复将所述反应产物d进行溶解,并抽干,再用甲醇溶液溶解,乙醚沉降后,去除甲醇和乙醚,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其中,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末端有8个伯胺或16个伯胺。
其中,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的摩尔比优选为1:(10~1000),更优选为1:(50~500),最优选为1:(100~300)。所述氨解反应的温度优选为30~40℃,更优选为33~38℃;所述氨解反应的时间优选为70~100h,更优选为72~80h。
将上述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上述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或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具体方法为: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或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共沸除水后,用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加入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反应,得到第三反应产物;
采用乙醚对所述第三反应产物进行沉降,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嵌段共聚物,所述嵌段共聚物为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对所述共沸除水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即可。在本发明中,以除水后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或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作为引发剂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反应,其中,所述引发剂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羧酸酐的摩尔比优选为1:(10~500),更优选为1:(50~100)。所述引发剂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时间优选为60~100h,更优选为72~90h;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3~28℃,更优选为24~26℃。
本发明采用乙醚对第三反应产物进行沉降,其中,所述第三反应产物与乙醚的体积比优选为1:(10~20),更优选为1:(12~15)。所述真空干燥的温度优选为25~60℃,更优选为30~40℃,所述真空干燥的时间优选为18~48h,更优选为24~36h。
在本发明中,所述氨基酸-N-羧酸酐优选为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L-亮氨酸-N-羧酸酐或L-苯丙氨酸-N-羧酸酐。其中,所述氨基酸-N-羧酸酐为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时,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或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具体方法为:
将所述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进行脱保护,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进行脱保护,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氨基酸-N-羧酸酐为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时,得到的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要进行脱保护,即脱除苄基保护基保护或脱除苄氧羰基保护。
其中,所述脱保护为脱除苄基保护的具体方法为: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溶解于二氯乙酸溶液中,然后与溴化氢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混合、搅拌、进行反应后,产物用乙醚沉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溶解于二氯乙酸溶液中,然后加入溴化氢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混合、搅拌,本发明对所述混合、搅拌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优选为在搅拌子的搅拌作用下进行混合,其中,所述溴化氢占所述溴化氢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优选为30%~40%,更优选为33%~35%。所述溴化氢与所述苄基的摩尔比优选为1:(3~7),更优选为1:(4~6)。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优选为1~3h,更优选为1.5~2.5h,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3~28℃,更优选为24~26℃。
本发明所述脱保护为脱除苄氧羰基保护的具体方法为: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溶解于三氟乙酸溶液中,然后与溴化氢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混合、搅拌、进行反应后,产物用乙醚沉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本发明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溶解于三氟乙酸溶液中,然后加入溴化氢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混合、搅拌,本发明对所述混合、搅拌的方式并无特殊限制,优选为在搅拌子的搅拌作用下进行混合,其中,所述溴化氢占所述溴化氢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优选为30%~40%,更优选为33%~35%。所述溴化氢与所述苄基的摩尔比优选为1:(3~7),更优选为1:(4~6)。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优选为1~3h,更优选为1.5~2.5h,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3~28℃,更优选为24~26℃。
将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嵌段共聚物作为载体,对药物进行包封,得到包封药物的纳米粒子,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将载体与药物溶解于DMSO中,避光搅拌,滴加pH为7.4的PB缓冲溶液,搅拌、透析、冷冻干燥,得到包封药物的纳米粒子。
其中,所述载体与药物的质量比优选为(5~20):1,更优选为(7~15):1。所述避光搅拌的温度优选为22~28℃,更优选为24~26℃;所述避光搅拌的时间优选为18~36h,更优选为20~30h;所述透析的时间为18~36h,更优选为20~30h;所述透析的次数优选为4~7次,更优选为5~6次。
将所述包封药物的纳米粒子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制备的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显示一定的缓释功能。
本发明所提供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本发明通过将聚乙二醇和聚氨基酸聚合形成嵌段聚合物,增大了嵌段聚合物的水溶性,保证了聚氨基酸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从而可以很好的控制嵌段聚合物的降解速度,同时,聚乙二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本发明所提供的嵌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并且,本发明在制备嵌段聚合物的方法简单,反应过程中避免使用铜离子,产物安全无毒性。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以下各实施例中,反应原料均为从市场上购得或者按照常规方法制得,反应产率=实际得到的产物质量/理论得到的产物质量×100%。
实施例1: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4.7g(0.0023mol)氨基化数均分子量为2000的聚乙二醇单甲醚,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2000D0.5,产率为90.2%。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3.3g(0.00167mol)上述制备的MPEG2000D0.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2000D1.0,产率为91.7%。
实施例2: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11.6g(0.0023mol)数均分子量为5000的氨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5000D0.5,产率为91.2%。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8.3g(0.00167mol)上述制备的MPEG5000D0.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5000D1.0,产率为92.4%。
将所述数据分子量为5000的氨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进行质谱检测,结果见图1,图1为实施例2中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的氨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的质谱图。
实施例3: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3.2g(0.0023mol)氨基化数均分子量为10000的聚乙二醇单甲醚,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10000D0.5,产率为93.1%。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6.7g(0.00167mol)上述制备的MPEG10000D0.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10000D1.0,产率为92.5%。
实施例4: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4g(0.0012mol)氨基化数均分子量为2000的聚乙二醇,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2000D0.5,产率为90.3%。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7g(0.00084mol)上述制备的PEG2000D0.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2000D1.0,产率为91.4%。
实施例5: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6.0g(0.0012mol)氨基化数均分子量为5000的聚乙二醇,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5000D0.5,产率为91.3%。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4.2g(0.00084mol)上述制备的PEG5000D0.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5000D1.0,产率为93.3%。
实施例6: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2.0g(0.0012mol)氨基化数均分子量为10000的聚乙二醇,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10000D0.5,产率为90.9%。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8.4g(0.00084mol)上述制备的PEG10000D0.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10000D1.0,产率为92.4%。
实施例7: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4g(0.0012mol)实施例1制备的MPEG2000D1.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2000D1.5,产率为90.4%。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7g(0.00084mol)上述制备的MPEG2000D1.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2000D2.0,产率为91.4%。
实施例8: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6.0g(0.0012mol)实施例2制备的MPEG5000D1.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5000D1.5,产率为92.5%。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4.2g(0.00084mol)上述制备的MPEG5000D1.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5000D2.0,产率为91.6%。
将实施例8所制备的MPEG5000D2.0进行质谱检测,结果见图2,图2为实施例8提供的MPEG5000D2.0的质谱图。由图2可知,由图1和图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8制备的MPEG5000D2.0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说明MPEG5000D2.0的成功制备。
实施例9: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2.0g(0.0012mol)实施例3制备的MPEG10000D1.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10000D1.5,产率为92.8%。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8.4g(0.00084mol)上述制备的MPEG10000D1.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10000D2.0,产率为92.1%。
实施例10: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4g(0.0006mol)实施例4制备的PEG2000D1.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2000D1.5,产率为90.2%。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3g(0.00042mol)上述制备的PEG2000D1.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2000D2.0,产率为92.3%。
实施例11: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3.2g(0.0006mol)实施例5制备的PEG5000D1.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5000D1.5,产率为92.7%。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5g(0.00042mol)上述制备的PEG5000D1.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5000D2.0,产率为93.3%。
实施例12: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6.0g(0.0006mol)实施例6制备的PEG10000D1.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10000D1.5,产率为91.2%。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4.2g(0.00042mol)上述制备的PEG10000D1.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10000D2.0,产率为90.3%。
实施例13: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6g(0.0006mol)实施例7制备的MPEG2000D2.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2000D2.5,产率为92.4%。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4g(0.00042mol)上述制备的MPEG2000D2.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2000D3.0,产率为90.5%。
实施例14: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3.4g(0.0006mol)实施例8制备的MPEG5000D2.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5000D2.5,产率为91.9%。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7g(0.00042mol)上述制备的MPEG5000D2.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5000D3.0,产率为90.4%。
将实施例14所制备的MPEG5000D3.0进行质谱检测,结果见图3,图3为为实施例14提供的MPEG5000D3.0的质谱图。由图3可知,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MPEG5000D3.0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说明MPEG5000D3.0的成功制备。
实施例15: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6.5g(0.0006mol)实施例9制备的MPEG10000D2.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MPEG10000D2.5,产率为:93.4%。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4.8g(0.00042mol)MPEG10000D2.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三天,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MPEG10000D3.0,产率为94.5%。
实施例16: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1g(0.0003mol)实施例10制备的PEG2000D2.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2000D2.5,产率为93.1%。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0g(0.00021mol)上述制备的PEG2000D2.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2000D3.0,产率为92.5%。
实施例17: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0g(0.0003mol)实施例11制备的PEG5000D2.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2000D2.5,产率为93.1%。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1.6g(0.00021mol)上述制备的PEG5000D2.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5000D3.0,产率为93.4%。
实施例18:
取10.0g(0.116mol)丙烯酸甲酯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3.5g(0.0003mol)实施例12制备的PEG2000D2.0,利用50mL甲醇溶解,缓慢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完。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0℃油浴中搅拌反应48h,所得产物利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再利用20mL甲醇溶解,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加成产物。命名为PEG10000D2.5,产率为92.1%。
取10.0g(0.167mol)乙二胺溶解于50mL甲醇中,加入反应瓶中,冰浴搅拌。再称取2.7g(0.00021mol)上述制备的PEG10000D2.5,利用50mL甲醇溶解后,滴加到反应瓶中,约半小时滴加完毕。将反应瓶密封后移至35℃油浴中搅拌反应72h,红外跟踪发现酯键消失后,停止反应,将反应瓶抽真空2h。向反应瓶中加入20mL甲苯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加入20mL甲醇将产物溶解,真空抽干,反复三次,然后再利用20mL甲醇将固体溶解,利用100mL无水乙醚沉降,将抽滤后得到的固体利用真空油泵抽真空8h后,得白色固体,即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命名为PEG10000D3.0,产率为91.5%。
实施例19~54:
将0.0005mol,0.00017mol和0.000083mol实施例7~18中制备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和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分别加入到36个干燥反应瓶中,利用甲苯共沸除水后,利用30mL无水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称取36份3.06g(0.01mol)的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单体,分别加入到这36个反应瓶中,将溶液在25℃搅拌下继续反应72h,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用300mL乙醚沉降,洗涤,过滤,用乙醚洗涤三次后,2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36种不同数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ε-苄氧羰基-L-赖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所得产物见表1,表1为实施例19~54制备的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表1实施例19~54制备的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251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261
表1中,A/I为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与实施例7~18中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的投料的摩尔比;Mn为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由1H NMR测试得到;DP为由数均分子量得出的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平均聚合度。
实施例55~90
实施例19~54中所得的36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ε-苄氧羰基-L-赖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各称取1g,在25℃下分别用10mL三氟乙酸溶解,然后在搅拌下加入3mL溴化氢质量含量为33%的溴化氢/冰醋酸溶液,得到反应混合液,溶液在25℃下搅拌1h。产物用150mL乙醚沉降,过滤,用乙醚洗涤三次,2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赖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所得产物见表2,表2为实施例55~90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赖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表2实施例55~90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赖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271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281
表2中,Mn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赖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由1H NMR测试得到,DP为由数均分子量得出的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平均聚合度。
实施例91~126
将0.0005mol,0.00017mol和0.000083mol实施例7~18中制备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分别加入到36个干燥反应瓶中,利用甲苯共沸除水后,利用30mL无水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称取36份2.63g(0.01mol)的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单体,分别加入到这36个反应瓶中,将溶液在25℃搅拌下继续反应72h,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用300mL乙醚沉降,过滤,用乙醚洗涤三次后,2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36种不同数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γ-苄基L-谷氨酸酯)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所得产物见表3,表3为实施例91~126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γ-苄基L-谷氨酸酯)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表3实施例91~126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γ-苄基L-谷氨酸酯)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282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291
表3中,A/I为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单体与实施例7~18中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投料的摩尔比;Mn为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由1H NMR测试得到;DP为由数均分子量得出的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平均聚合度。
实施例127~162:
将实施例91~126中所得的36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γ-苄基L-谷氨酸酯)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各称取1g,在25℃下分别用10mL二氯乙酸溶解,然后在搅拌下加入3mL溴化氢质量含量为33%的溴化氢/冰醋酸溶液,得到反应混合液,溶液在25℃下搅拌1h。产物用150mL乙醚沉降,过滤,用乙醚洗涤三次,2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脱保护后产物。所得产物见表4,表4为实施例91~126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表4实施例91~126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01
表4中,Mn为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由1H NMR测试得到。
将实施例131所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其中,溶剂为氘代水。结果见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31提供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其中,4.19ppm为主链上次甲基的信号峰,2.13ppm为侧基上与羰基相连的亚甲基的信号峰,1.91ppm,1.81ppm为侧基上与主链相连的亚甲基的信号峰。2.2ppm~3.4ppm为聚酰胺-胺上的氢的信号峰,比较各个峰的积分面积,结果表明,本发明成功制备了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实施例163~198:
将0.0005mol,0.00017mol和0.000083mol实施例7~18中制备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分别加入到36个干燥反应瓶中,利用甲苯共沸除水后,利用30mL无水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称取36份1.57g(0.01mol)的L-亮氨酸-N-羧酸酐单体,分别加入到这36个反应瓶中,将溶液在25℃搅拌下继续反应72h,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用300mL乙醚沉降,过滤,用乙醚洗涤三次后,2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36种不同数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亮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所得产物见表5,表5为实施例163~198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亮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表5实施例163~198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亮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11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21
表5中,A/I为L-亮氨酸-N-内羧酸酐单体与实施例7~18中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投料的摩尔比;Mn为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由1H NMR测试得到;DP为由数均分子量得出的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平均聚合度。
实施例199~234:
将0.0005mol,0.00017mol和0.000083mol实施例7~18中制备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分别加入到36个干燥反应瓶中,利用甲苯共沸除水后,利用30mL无水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称取36份1.91g(0.01mol)的L-苯丙氨酸-N-羧酸酐单体,分别加入到这36个反应瓶中,将溶液在25℃搅拌下继续反应72h,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用300mL乙醚沉降,过滤,用乙醚洗涤三次后,25℃下真空干燥24h,得到36种不同数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苯丙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所得产物见表6,表6为实施例199~234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苯丙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表6实施例199~234制备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苯丙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原料用量、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以反应产率结果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22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31
表6中,A/I为L-苯丙氨酸-N-内羧酸酐单体与实施例7~18中的十二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合物投料的摩尔比;Mn为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由1H NMR测试得到;DP为由数均分子量得出的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平均聚合度。
实施例235~240
根据表7提供的原料用量,以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聚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作为载体,对阿霉素进行包封,得到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将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聚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与阿霉素溶解于DMSO中,室温避光搅拌24h,滴加pH7.4的PB缓冲液后搅拌4h, 纯水透析24h,每24h换水一次,共换水5次,避光-20℃冷冻干燥,冷冻干燥至含水量小于3%,得到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表7为实施例235~240制备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的原料及其用量关系。
表7实施例235~240制备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的原料及其用量关系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41
测定所述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的包封效率(DLE)和包封量(DLC),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阿霉素的浓度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在480nm的吸收测定,阿霉素在纳米粒子中的包封效率(DLE)通过式A所述的公式进行计算;
阿霉素在纳米粒子中的包封量(DLC)通过式B所述的公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8,表8为实施例235~240的药物担载结果和表面电位。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42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43
表8实施例235~240的药物担载结果和表面电位
Figure BDA00003261589500344
由表8可知,在载体材料与阿霉素质量比为(5~10):1的范围内,包封率几乎都在90%以上,载药量可通过投料比有效控制,可见载体对阿霉素具有良好的担载能力。
实施例241
以MCF-7细胞为模型,以实施例158所提供的嵌段聚合物作为待检测物。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将所述待检测物作用于细胞后,观察细胞的存活率情况,以考察本发明所述的嵌段接枝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收集对数期MCF-7细胞,调整细胞浓度,接种入96孔板内,每孔细胞数为104个,每孔加入培养基180μL;
2、将实施例158所提供的嵌段聚合物,制成7个浓度梯度的混合溶液,其中,实施例158所提供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L-谷氨酸)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的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10mg/mL,5mg/mL,2.5mg/mL,1.25mg/mL,0.625mg/mL,0.3125mg/mL和0.15625mg/mL。将上述7个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加入到7个不同的孔中,每孔加入20μL,每个浓度做6个重复,得到42个试验样品;
3、将上述42个试验样品置于CO2浓度为5%的细胞培养箱中,在37℃,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48小时;
4、48h后,每孔加入20μL浓度为5mg/mL的MTT溶液,继续培养4h;
5、4h后终止培养,吸去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低速振荡10分钟,用酶标仪检测各孔在492nm处的吸收值,将所述每个浓度的6个样品的吸光度值求平均值,实验结果见图5,图5为实施例158所提供的嵌段共聚物与PEI25K对MCF-7细胞的毒性考察结果。其中,1为实施例158所提供的嵌段共聚物对MCF-7细胞的毒性考察结果。
对比例1
以MCF-7细胞为模型,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将PEI25K作用于细胞后,观察细胞的存活率情况,所述PEI25K为重均分子量为25000的聚乙烯亚胺,以考察PEI25K的生物相容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收集对数期MCF-7细胞,调整细胞浓度,接种入96孔板内,每孔细胞数为104个,每孔加入培养基180μL;
2、用培养基稀释PEI25K,制成7个浓度梯度的混合溶液,其中,PEI25K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10mg/mL,5mg/mL,2.5mg/mL,1.25mg/mL,0.625mg/mL,0.3125mg/mL和0.15625mg/mL。将上述7个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加入到7个不同的孔中,每孔加入20μL,每个浓度做6个重复,得到42个试验样品;
3、将上述42个试验样品置于CO2浓度为5%的细胞培养箱中,在37℃,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48小时;
4、48h后,每孔加入20μL浓度为5mg/mL的MTT溶液,继续培养4h;
5、4h后终止培养,吸去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低速振荡10分钟,用酶标仪检测各孔在492nm处的吸收值,将所述每个浓度的6个样品的吸光度值求平均值,实验结果见图5,图5为实施例158所提供的嵌段共聚物与PEI25K对MCF-7细胞的毒性考察结果。其中,2为PEI25K对MCF-7细胞的毒性考察结果。
实施例242
以MCF-7细胞为模型,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将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作用于细胞后,观察细胞的存活率情况,以考察本发明所述的嵌段接枝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载药粒子是否保持阿霉素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收集对数期MCF-7细胞,调整细胞浓度,接种入96孔板内,每孔细胞数为104个,每孔加入培养基180μL;
2、用培养基稀释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制成7个浓度梯度的混合溶液,其中,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中阿霉素的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50.0μg/mL,25.0μg/mL,12.5μg/mL,6.3μg/mL,3.1μg/mL,1.6μg/mL,0.78μg/mL。将上述7个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加入到7个不同的孔中,每孔加入20μL,每个浓度做6个重复,得到48个试验样品;
3、将上述48个试验样品置于CO2浓度为5%的细胞培养箱中,在37℃,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24小时;
4、24h后,每孔加入20μL浓度为5mg/mL的MTT溶液,继续培养4h;
5、4h后终止培养,吸去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低速振荡10分钟,用酶标仪检测各孔在492nm处的吸收值,将所述每个浓度的6个样品的吸光度值求平均值,实验结果见图6,图6为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与未进行包封的阿霉素对MCF-7细胞的药效考察结果。其中,1为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对MCF-7细胞的药效考察结果。
对比例2
以MCF-7细胞为模型,采用细胞毒性试验,将未进行包封的阿霉素作用于细胞后,观察细胞的存活率情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收集对数期MCF-7细胞,调整细胞浓度,接种入96孔板内,每孔细胞数为104个,每孔加入培养基180μL;
2、用培养基稀释未包封的阿霉素,制成7个浓度梯度的混合溶液,其中,未包封的阿霉素的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50.0μg/mL,25.0μg/mL,12.5μg/mL,6.3μg/mL,3.1μg/mL,1.6μg/mL,0.78μg/mL。将上述7个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加入到7个不同的孔中,每孔加入20μL,每个浓度做6个重复,得到48个试验样品;
3、将上述48个试验样品置于CO2浓度为5%的细胞培养箱中,在37℃,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24小时;
4、24h后,每孔加入20μL浓度为5mg/mL的MTT溶液,继续培养4h;
5、4h后终止培养,吸去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低速振荡10分钟,用酶标仪检测各孔在492nm处的吸收值,将所述每个浓度的6个样品的吸光度值求平均值,实验结果见图6,图6为实施例237所提供的包封阿霉素的纳米粒子与未进行包封的阿霉素对MCF-7细胞的药效考察结果。其中,2为未包封的阿霉素对MCF-7细胞的药效考察结果。
由图5和图6可知,本发明所制备的载药的嵌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载药的复合物胶束较好地保持了阿霉素的毒性,并显示一定的缓释功能,与DOX有相近的杀伤能力,同时还呈现明显的剂量-药效关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式I、式II、式I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11
其中,R为具有式V结构的基团,R’为具有式VI结构的基团,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12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21
其中,R1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R2为氢原子;R3为氢或烷基;n为聚合度,20≤n≤2000,m为聚合度,1≤m≤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段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为-CH2CH(CH3)2,-CH2Ph,-CH2CH2COOH或-CH2CH2CH2CH2NH2
3.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具有式V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或具有式VI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一加成产物;将所述第一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22
B)将步骤A)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二加成产物,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混合,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第三加成产物,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混合进行氨解反应,得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
C)将步骤B)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混合,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31
其中,R为具有式V结构的基团,R’为具有式VI结构的基团,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32
Figure FDA00003261589400041
其中,R1为氢、烷基、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杂环基、酰胺基、羧基、氨基、巯基或胍基;R2为氢原子;R3为氢或烷基;n为聚合度,20≤n≤2000,m为聚合度,1≤m≤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氨基酸-N-内羧酸酐为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所述步骤C)具体为:
将所述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进行脱保护,得到具有式I或式III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将所述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或γ-苄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与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将所述嵌段共聚物前驱体进行脱保护,得到具有式II或式IV结构的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式VII或式VIII结构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100000Dal。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式VII或式VIII结构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10000Dal。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具有式V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或具有式VIII结构的端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8~40℃,时间为24~72h;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1.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8~40℃,时间为24~72h;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丙烯酸甲酯进行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8~40℃,时间为24~72h。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成产物与乙二胺进行氨解反应的温度为30~40℃,时间为70~100h;
所述第二加成产物与乙二胺进行氨解反应的温度为30~40℃,时间为70~100h;
所述第三加成产物与乙二胺进行氨解反应的温度为30~40℃,时间为70~100h。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3~28℃,时间为60~100h;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3~28℃,时间为60~100h。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2.0代嵌段聚合物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的摩尔比为1:(10~500);
所述聚乙二醇-聚酰胺-胺第3.0代嵌段聚合物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的摩尔比为1:(10~500)。
CN201310204490.2A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3048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04490.2A CN103304804B (zh)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04490.2A CN103304804B (zh)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4804A true CN103304804A (zh) 2013-09-18
CN103304804B CN103304804B (zh) 2015-12-02

Family

ID=49130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4490.2A Active CN103304804B (zh) 2013-05-28 2013-05-28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0480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8116A (zh) * 2016-03-30 2016-07-20 华南理工大学 Peg-丙烯酸酯枝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34282A (zh) * 2017-06-28 2019-01-04 北京键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树状多缩乙二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979881A (zh) * 2019-12-16 2021-06-18 南开大学 促抗癌药摄入的大分子、组合物及其制备抗癌药物的用途
CN114057921A (zh) * 2021-12-10 2022-02-18 长安大学 一种功能化聚乙烯沥青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9132A (zh) * 2009-08-13 2010-01-06 上海交通大学 聚氨基酸基三嵌段共聚物凝胶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9132A (zh) * 2009-08-13 2010-01-06 上海交通大学 聚氨基酸基三嵌段共聚物凝胶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ONG-MING PENG,ET AL.: "Dendron-like Polypeptide/Linear Poly(ethylene oxide) Biohybrids with Both Asymmetrical and Symmetrical Topologies Synthesized via the Combination of Click Chemistry and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MACROMOLECULES》 *
TAE-IL KIM,ET AL.: "PAMAM-PEG-PAMAM: Novel Triblock Copolymer as a Biocompatible and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Carrier", 《BIOMACROMOLECULES》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8116A (zh) * 2016-03-30 2016-07-20 华南理工大学 Peg-丙烯酸酯枝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78116B (zh) * 2016-03-30 2018-12-11 华南理工大学 Peg-丙烯酸酯枝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34282A (zh) * 2017-06-28 2019-01-04 北京键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树状多缩乙二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34282B (zh) * 2017-06-28 2021-03-16 北京键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树状多缩乙二醇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11053185B2 (en) * 2017-06-28 2021-07-06 Jenkem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Dendritic polyethylene glycol derivativ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12979881A (zh) * 2019-12-16 2021-06-18 南开大学 促抗癌药摄入的大分子、组合物及其制备抗癌药物的用途
CN112979881B (zh) * 2019-12-16 2023-06-27 南开大学 促抗癌药摄入的大分子、组合物及其制备抗癌药物的用途
CN114057921A (zh) * 2021-12-10 2022-02-18 长安大学 一种功能化聚乙烯沥青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057921B (zh) * 2021-12-10 2023-02-17 长安大学 一种功能化聚乙烯沥青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4804B (zh)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0921B (zh) 一种纳米颗粒-高分子可注射复合水凝胶双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22847B (zh) 一种水溶性壳聚糖基絮凝剂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CN103554923B (zh) 一种肽类树状大分子自组装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02454B (zh) 一种pH响应4臂星型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Fan et al. Multi-responsive polypeptide hydrogels derived from N-carboxyanhydride terpolymerizations for deliver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N103059291B (zh) 聚(γ-寡聚乙二醇单甲醚-L-谷氨酸酯)-聚氨基酸两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36337B (zh) 聚(γ-炔丙基-L-谷氨酸酯)-聚氨基酸嵌段共聚物、功能化嵌段共聚物及制备方法
CN103304804B (zh) 一种聚乙二醇-聚酰胺-胺-聚氨基酸线形-树枝状嵌段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89082B (zh) 一种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Hu et al. Photo-responsive reversible micelles based on azobenzene-modified poly (carbonate) s via azide–alkyne click chemistry
CN103550781A (zh) 树状大分子自组装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02453A (zh) 一种pH响应6臂星型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556438A (zh) 多重响应性交联聚合物及载药纳米胶束和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2863557A (zh) 乳糖酸修饰的脂肪酸-三甲基壳聚糖聚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877092B (zh) 含有缩醛键的双重靶向的两亲共聚物及其制备和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
Chang et al. Poly (lactic acid)/poly (ethylene glycol) supramolecular diblock copolymers based on three-fold complementary hydrogen bonds: Synthesis, micellization, and stimuli responsivity
CN103881088B (zh) 一种响应性聚合物胶束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17889A (zh) 一种l-4-二羟基硼苯丙氨酸-n-羧酸内酸酐单体和聚氨基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oleimani et al. Photodegradable poly (ester amide) s for indirect light-triggered release of paclitaxel
CN106432647B (zh) 基于叔氨基的pH响应嵌段聚合物及其混合胶束与应用
CN107266384A (zh) 基于2‑氨基十六烷酸的n‑羧基内酸酐单体和聚氨基酸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62926B (zh) 一种k+响应型两亲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4529A (zh) 基于两性离子及叶酸靶向的酸敏感性阿霉素前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330794B (zh) 具有主动‑被动双重靶向抗肿瘤活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4906040B (zh) K+响应型靶向胞内释药的两亲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