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3598A - 滚筒收容件 - Google Patents

滚筒收容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3598A
CN103303598A CN2012103707180A CN201210370718A CN103303598A CN 103303598 A CN103303598 A CN 103303598A CN 2012103707180 A CN2012103707180 A CN 2012103707180A CN 201210370718 A CN201210370718 A CN 201210370718A CN 103303598 A CN103303598 A CN 103303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tray
cylinder
cylinder holding
teat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07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3598B (zh
Inventor
铃木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526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48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569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32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3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3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3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3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比以往高效地进行收容滚筒的作业的滚筒收容件。在本发明的滚筒收容件中,将一对滚筒保持盘在底盘上二维定位而使其自行竖立,从上方将滚筒的芯材收纳到所述一对滚筒保持盘的芯材支承槽中,从而能够将滚筒保持成在空中浮起的状态。并且,在将筒形侧壁的下端部嵌合到底盘的侧壁下端嵌合部中之后通过顶盘闭塞筒形侧壁的上表面开口,并且将筒形侧壁的上端部嵌合到该顶盘的侧壁上端嵌合部,若如此,则成为滚筒收容在滚筒收容件中的状态。如此,根据本发明的滚筒收容件,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作业者将滚筒保持盘保持成起立状态等的操作,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收容滚筒的作业。

Description

滚筒收容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滚筒收容件,其收容芯材的两端部从滚筒主体的两端面中央突出这种结构的滚筒,并将滚筒保持成芯材水平延伸的横置姿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滚筒收容件,公知具备以下结构,即,在将上表面开放的下箱和下表面开放的上箱的开放面彼此接合而成的箱体的内侧面使一对板状的滚筒保持盘重叠而对置配置的结构。另外,在该各滚筒保持盘上形成有上下延伸的芯材收容槽,在下箱的一对侧壁的上缘部形成有半圆形的切口部,并且在上盖的一对侧壁的下缘部形成有半圆形的切口部。此外,在该滚筒收容件中,将一对滚筒保持盘竖立挂置在下箱的内侧面而保持成从下箱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并且使芯材的两端部沿滚筒保持盘的芯材收容槽下降,在收容于芯材收容槽的下端部和下箱的切口部之后,使上箱重合到下箱上,从而成为收容滚筒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0087号公报(图1、图4)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滚筒收容件中,由于构成为将一对滚筒保持盘竖立挂置在箱体的内侧面而保持成立起姿态,因此在滚筒的收容作业中滚筒保持盘可能发生倾倒或姿态发生变化。另外,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态,需要利用粘贴带将滚筒保持盘粘附到下箱上或通过作业者进行保持,因此作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高效地收容滚筒的作业的滚筒收容件。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第一方案的发明所涉及的滚筒收容件收容作为货物的滚筒,并将滚筒保持成该滚筒的芯材沿水平延伸的横置姿态,所述滚筒收容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筒形侧壁,其从侧方包围滚筒;底盘,其在外缘部具有供筒形侧壁的下端部嵌合的侧壁下端嵌合部,且将筒形侧壁的下表面开口闭塞;顶盘,其在外缘部具有供筒形侧壁的上端部嵌合的侧壁上端嵌合部,且将筒形侧壁的上表面开口闭塞;一对滚筒保持盘,其载置在底盘上而呈自行竖立的板状,并以在该一对滚筒保持盘之间夹着滚筒的方式对置,并且该一对滚筒保持盘具有用于支承芯材的两端部的芯材支承槽,从而将滚筒保持成在空中浮起的状态;保持盘下端定位部,其形成在底盘上,且将各滚筒保持盘在底盘上二维定位;保持盘上端定位部,其形成在顶盘上,且以在芯材的轴向上夹持各滚筒保持盘的方式将各滚筒保持盘定位。
在第一方案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二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带收容槽,该带收容槽形成在顶盘的外缘部的沿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横向延长的位置上或该延长的位置的附近。
在第二方案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三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底盘载置于树脂托板上且所述树脂托板和底盘的外缘部彼此重叠时,带收容槽配置在所述树脂托板的叉件插入口的上方区域内的靠所述树脂托板的四角的桁架部的位置。
在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四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表面定位突部,该下表面定位突部形成在底盘的下表面,且与格棂结构的树脂托板中的由该格棂结构划分而成的划分孔凹凸卡合,从而将底盘在树脂托板的上表面上二维定位。
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五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滚筒保持盘,在使用时,滚筒保持盘以自行竖立状态配置在滚筒的两端部而将滚筒支承成浮起的状态,在不使用时,滚筒保持盘以横卧状态载置在格棂结构的树脂托板上;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其从自行竖立状态的滚筒保持盘的下端外缘部向水平方向突出而辅助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并且在滚筒保持盘为横卧状态时,该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与树脂托板中的由格棂结构划分而成的划分孔凹凸卡合。
在第五方案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六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堆叠定位突部,其从自行竖立状态的滚筒保持盘的上端外缘部或靠上端外缘部的位置向水平方向突出,在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与划分孔凹凸卡合的状态下,堆叠定位突部与其他的划分孔凹凸卡合;堆叠定位凹部,其形成在滚筒保持盘的横卧状态下朝向上方的横卧上表面,在将多个滚筒保持盘交替回旋180度地层叠时,堆叠定位凹部与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的堆叠定位突部凹凸卡合而将上下的滚筒保持盘彼此定位。
在第六方案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七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堆叠引导槽,所述堆叠引导槽凹陷形成在横卧上表面,形成为在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状态下从堆叠定位凹部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的槽状,在将多个滚筒保持盘交替回旋180度地层叠时,堆叠引导槽能够将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的堆叠定位突部导向堆叠定位凹部。
在第五至第七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收容件的基础上,第八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在滚筒保持盘为横卧状态时,多个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向树脂托板中的由格棂结构划分的多列划分孔组中的预先设定的特定列的划分孔组的凹凸卡合被允许,而向该特定列以外的列的划分孔组的凹凸卡合被限制。
【发明效果】
[第一方案的发明]
根据第一方案的滚筒收容件,将一对滚筒保持盘在底盘上二维定位二而使其自行竖立,且使所述一对滚筒保持盘的芯材支承槽支承滚筒的芯材的两端部,从而能够将滚筒保持成在空中浮起的状态。并且,使筒形侧壁的下端部与底盘的侧壁下端嵌合部嵌合后,通过顶盘闭塞筒形侧壁的上表面开口,并且在该顶盘的侧壁上端嵌合部嵌合筒形侧壁的上端部,若如此,则成为滚筒收容在滚筒收容件中的状态。如此,本发明的滚筒收容件不需要以往那样作业者将滚筒保持盘保持成起立状态等的操作,能够高效地进行收容滚筒的作业。
[第二方案的发明]
根据第二方案的滚筒收容件,由于带收容槽配置在顶盘的外缘部的沿各滚筒保持盘的横向延长的位置上或该延长的位置的附近。因此能够通过滚筒保持盘在顶盘的紧固力的作用位置附近承受带对顶盘的紧固力,从而抑制顶盘的变形。
[第三方案的发明]
根据第三方案的滚筒收容件,在底盘载置在树脂托板上而使所述树脂托板和底盘的外缘部彼此重叠时,带收容槽配置在树脂托板的叉件插入口的上方区域的靠树脂托板的四角的桁架部的位置,其结果是,滚筒保持盘配置在树脂托板中的桁架部或其附近的上方。由此,带施加到顶盘上的紧固力能够在其作用位置附近由滚筒保持盘承受,且树脂托板能够在桁架部或其附近承受通过滚筒保持盘及底盘而从滚筒受到的载荷,从而能够抑制树脂托板的变形。另外,能够通过桁架部防止带的横向偏移。
[第四方案的发明]
根据第四方案的滚筒收容件,当在树脂托板上载置滚筒收容件时,底盘的下表面定位突部与格棂结构的树脂托板的划分孔凹凸卡合,从而底盘在树脂托板上被二维定位。由此,能够防止在搬运时滚筒收容件在树脂托板上偏移。
[第五方案的发明]
第五方案的滚筒保持盘在不使用时以横卧状态载置在树脂托板上,但此时,通过使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与树脂托板的由格棂结构划分而成的划分孔凹凸卡合,从而防止滚筒保持盘相对于托板的横向偏移。由此,能够将滚筒保持盘载置在托板上进行稳定的搬运。并且,该自行竖立辅助突部配置在滚筒保持盘的外缘部,因此能够在目视观察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和划分孔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它们的凹凸卡合作业。另外,该自行竖立辅助突部成为对滚筒保持盘自行竖立的辅助,因此滚筒保持盘对货物的保持也稳定。
[第六方案的发明]
第六方案的滚筒保持盘构成为从自行竖立状态下的上下的两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有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和堆叠定位突部。并且,若滚筒保持盘在横卧状态下载置到树脂托板上,则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和堆叠定位突部这两方与格棂结构的树脂托板的划分孔凹凸卡合。由此,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滚筒保持盘相对于托板的横向偏移。另外,在不使用的滚筒保持盘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在树脂托板上将多个滚筒保持盘交替回旋180度地层叠即可。于是,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的堆叠定位突部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的堆叠定位凹部凹凸卡合,上下的滚筒保持盘彼此也被定位。由此,在防止树脂托板与滚筒保持盘之间的横向偏移的基础上,还能够防止上下的滚筒保持盘彼此的横向偏移,能够将多个滚筒保持盘在载置于托板上的状态下稳定地搬运。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不使用时将多个滚筒保持盘堆叠时,可以将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辅助突部配置在下侧的滚筒保持盘的侧方,也可以将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辅助突部收容在下侧的滚筒保持盘的滚筒支承槽内。另外,也可以在滚筒保持盘的横卧上表面设置能够与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凹凸卡合的辅助凹部,当在不使用时将多个滚筒保持盘堆叠时,使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的辅助凹部凹凸卡合。
[第七方案的发明]
根据第七方案的结构,在横卧状态的滚筒保持盘的上堆叠其他的滚筒保持盘时,若在堆叠引导槽中收容有堆叠定位突部的状态下使上侧的滚筒保持盘相对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滑动,则堆叠定位突部被导向堆叠定位凹部而凹凸卡合。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在滚筒保持盘上堆叠其他滚筒保持盘的作业。
[第八方案的发明]
根据第八方案的结构,在将横卧状态的滚筒保持盘载置到树脂托板上时,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辅助突部组向树脂托板的特定列的划分孔组的凹凸卡合被允许,但向该特定列以外的列的划分孔组的凹凸卡合被限制,因此,能够防止滚筒保持盘载置到树脂托板上的不正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滚筒收容件的立体图。
图2是透过壳体的滚筒收容件的立体图。
图3是滚筒和托板的立体图。
图4是托板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托板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6是滚筒保持盘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7是滚筒保持盘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8是底盘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9是底盘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底盘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1是顶盘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2是顶盘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顶盘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4是将底盘载置在托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将滚筒保持盘载置在底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通过滚筒保持盘保持滚筒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将筒形侧壁的下端嵌合于底盘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将顶盘嵌合于筒形侧壁的上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滚筒保持盘的上端部与顶盘抵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透过壳体的滚筒收容件的侧视图。
图21是将滚筒收容件堆积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将滚筒收容件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刚将滚筒保持盘横向载置在托板上前的立体图。
图24是刚将滚筒保持盘横向载置在托板上前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5是刚将滚筒保持盘横向载置在托板上前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6是将滚筒保持盘堆叠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27是将滚筒保持盘堆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滚筒收容件
11    底盘
11K   保持盘下端定位部
13    侧壁下端嵌合部
16    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
19    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
20    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
21    第二下表面定位突部
23    第三下表面定位突部
31    顶盘
31K   保持盘上端定位部
33    侧壁上端嵌合部
36    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
39    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
48    带收容槽
50    滚筒保持盘
54B   堆叠定位凹部
55    芯材支承槽
58    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自行竖立辅助突部)
59    堆叠定位突部
70    筒形侧壁
80    滚筒
81    芯材
82    滚筒主体
83    托板
85    桁架部
87    叉件插入口
91~95    划分孔
99    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2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收容滚筒80并通过带99将其固定在树脂托板83(以下,简称“托板83”)上的状态。如图3所示,滚筒80通过在圆筒状的芯材81上卷绕片材(例如纸、树脂膜等)而成。另外,芯材81的两端部从滚筒80中的除了芯材81以外的滚筒主体82的两端面中央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筒主体82的轴长比滚筒主体82的直径大。
托板83形成为在平面大致长方形的底板(deck board)84的下表面具备多个桁架部85的结构。底板84整体呈格棂结构(格架结构),且具有通过该格棂结构划分而成的多个划分孔。另外,在沿着底板84的外缘部和纵横的中心线的部位具备强度比较大的上表面强化部84A,上表面强化部84A在底板84的整体上形成为“田”字形状。并且,在底板84的被上表面强化部84A围成的四边形的4个区域中具备格子部84B,该格子部84B具有比上表面强化部84A大的划分孔组。需要说明的是,上表面强化部84A的与底板84的长边平行延伸的一对外缘部的上表面强化部84A形成得比其他的上表面强化部84A宽度窄。
桁架部85配置在底板84中的上表面强化部84A、84A彼此的交叉位置上。即,桁架部85配置在底板(deck board)84的四角、底板84的各外缘部的各中央部、底板84的平面形状的重心这共计9个部位。另外,各桁架部85形成为通过加强壁从内侧对遍及托板83的上下方向整体延伸的桁架部筒壁90进行加强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纵横任一方向上相邻的桁架部85、85的下端部之间架设有下表面强化梁86,该下表面强化梁86的整体形成为“田”字形状。并且,被下表面强化梁86包围的四边形的4个区域形成为不具有与上述的格子部84B相当的结构体的下表面窗83W。另外,在托板83的各侧面,四周由底板84、一对桁架部85、85和下表面强化梁86围成的部分形成为叉件插入口87,可以从任一侧面的一对叉件插入口87、87插入叉式升降机的叉件。
关于托板83的与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的卡合的部位如下所述。如图3所示,在托板83中的上表面强化部84A交叉成“十”字状的部分的桁架部85与位于“十”字的4个各前端的桁架部85之间连接的各部位分别形成有上表面槽88A各3个。所述3个上表面槽88A沿着上表面强化部84A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上表面强化部84A的宽度方向横向并列。并且,后述的底盘11的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组与上表面槽88A组凹凸卡合。
如图4放大所示那样,位于底板84的长边方向H2(参照图3及4)的两端部中央的桁架部85、85中的桁架部筒壁90的内侧上部通过与底板84的短边方向H1(参照图4)平行的多个桁架内横壁97例如被划分为5列。若将所述5列从底板84的长边方向H2的中央侧依次称为第一~第五列,则第四列通过与底板84的长边方向H2平行的桁架内纵壁96划分成2个划分孔94。另外,除此以外的第一~第三及第五的列通过多个桁架内纵壁96被划分成各4个划分孔91(或92、93、95)。并且,仅在与本发明的“特定列”相当的第二列的4个划分孔92上能够凹凸卡合滚筒保持盘50的后述4个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参照图7)。
即,第三、第四、第五列与第二列相比底板84的长边方向H2的间隔小。另外,在第一、第三及第五列中,从桁架内纵壁96和桁架内横壁97的缘部伸出加强肋98,相邻的划分孔91、91彼此等的间隔比划分孔92、92彼此的间隔宽。由此,相对于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列的划分孔91、93、94、95,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的一部分与所述开口缘干涉,因而多个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的整体无法与凹凸卡合。
另外,滚筒收容件10在图1所示的壳体10K的内部具备图2所示的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成为通过所述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将滚筒80保持成浮起状态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壳体10K由双点划线表示,其示出透过该壳体10K而观察到滚筒收容件10内的状态。
滚筒保持盘50为合成树脂的射出成形品,如图6所示,其整体呈长方形的板状,并在以长度方向为纵向的方式在自行竖立的状态下使用。另外,在不使用时,如图22所示,滚筒保持盘50以横置在托板83上的状态以朝向交替改变180度的方式堆叠。以下,将滚筒保持盘50、50中的在自行竖立状态下相互对置的面称为“前表面”,将其相反侧称为“后表面”,并且将自行竖立状态的滚筒保持盘50的上下方向(纵向)及左右方向(横向)简称为滚筒保持盘50的上下方向(纵向)及左右方向(横向)。
如图7所示,滚筒保持盘50在大致长方形的主平板51的后表面一体形成而具备后表面肋53。另外,在滚筒保持盘5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从上端部遍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地形成有芯材支承槽55。并且,通过从主平板51的外缘部及芯材支承槽55的内缘部向后表面侧突出的包围壁52,将后表面肋53整体包围。后表面肋53包括多个后表面横肋53A、多个后表面纵肋53B和多个交叉后表面肋53X,通过多个后表面横肋53A及后表面纵肋53B使后表面肋53整体成为格子状。另外,交叉后表面肋53X在滚筒保持盘50的靠各角部的位置之间沿着对角线在稍微弯曲的同时延伸,从而在滚筒保持盘50整体上成为“X”文字状。
芯材支承槽55的内侧下端部成为弯曲成半圆形的弯曲部55C,且在该芯材支承槽55的一对上端部具备与铅垂方向平行的一对铅垂导入部55B、55B。另外,芯材支承槽55的内表面中的比一对铅垂导入部55B、55B靠上侧的部分具备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逐渐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导入部55A。另外,从芯材支承槽55的内表面的上端缘向内侧伸出直动限制凸缘55F。
在芯材支承槽55的铅垂下方,与其他部分相比后表面纵肋53B彼此的间隔变窄,实现了强度提高。另外,在芯材支承槽55的铅垂下方中的尤其是最下端的后表面横肋53A与下边的包围壁52之间,与其上方侧相比后表面纵肋53B彼此的间隔进一步变窄,从所述以窄间隔横向排列的后表面肋53组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多个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相当于本发明的“自行竖立辅助突部”)。
具体而言,各突片58T从后表面肋53的后缘部突出,所述突片58T的上表面从后表面肋53的后缘部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向斜下方倾斜而延伸,且突片58T的下表面与滚筒保持盘50的下边的包围壁52中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而向后方延伸。另外,突片58T的后表面在突片58T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后端部之间铅垂地延伸。并且,这样的形状的突片58T例如设置有8个而分成相邻的4对突片58T、58T,各对突片58T、58T的后缘与上缘之间通过突片间连接壁58S连接,构成4个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的内部,后表面纵肋53B、53B的后缘部彼此之间通过内部划分壁58A闭塞,在比所述内部划分壁58A靠前侧的位置,通过内部划分壁58A连接的一对后表面纵肋53B、53B之间的空间向下方开放的下表面开口58B贯通形成于包围壁52上。
如图6所示,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56从滚筒保持盘50的下端的横向的两端部向前方突出。各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呈棱柱状,且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的下表面与滚筒保持盘50的下边的包围壁52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另外,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的一侧面与滚筒保持盘50的侧边的包围壁52的外表面成为同一平面。另外,在各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的前端面形成有定位突部57。该定位突部57位于在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的下侧角部由后表面横肋53A、后表面纵肋53B及包围壁52包围四周而形成的方格53M(参照图7。以下,称为“下端角部方格53M”)的正相反侧,且与该下端角部方格53M形成为相同形状。
如图7所示,在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的上侧的两角部的附近设置有堆叠定位突部59、59。各堆叠定位突部59呈圆筒状,其配置在从滚筒保持盘50的上边及侧边的包围壁52稍向内侧偏移的位置,且从主平板51的后表面立起而从后表面肋53向后方突出。
在滚筒保持盘50中的堆叠定位突部59、59的下方设置有嵌合筒部59K、59K。嵌合筒部59K呈从后表面肋53以小突出量从主平板5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圆筒状。另外,嵌合筒部59K的后端部被闭塞,而前端部在滚筒保持盘50的前表面侧开放,所述嵌合筒部59K、59K的内侧成为堆叠定位凹部54B、54B(参照图6)。并且,如图22所示,在将多个滚筒保持盘50横置而以朝向交替改变180的方式堆叠时,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堆叠定位突部59、59嵌合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堆叠定位凹部54B、54B中。
如图6所示,在滚筒保持盘50的前表面(相对于本发明的“横卧上表面”)上形成有向堆叠定位凹部54B、54B的开口的上方延伸的堆叠引导槽54、54。各堆叠引导槽54成为与堆叠定位凹部54B的内径相同的宽度,在堆叠引导槽54的上端部具备从主平板51的前表面朝向堆叠引导槽54的里面逐渐倾斜的倾斜面54A。另外,在堆叠引导槽54内的两侧部存在与主平板51的前表面之间的台阶面54D、54D。
需要说明的是,在滚筒保持盘50的两侧面的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凹陷形成有方槽状的多个带收容槽52A。另外,在滚筒保持盘50的上表面的靠横向两端的位置凹陷形成有比带收容槽52A宽度窄且深度深的杆件收容槽52B、52B。
如图1所示,滚筒收容件10中的收容滚筒保持盘50、50的壳体10K包括筒形侧壁70和闭塞该筒形侧壁70的下表面开口及上表面开口的底盘11及顶盘31。筒形侧壁70例如由树脂板、瓦楞纸板构成,形成为剖面长方形的方筒状。另一方面,底盘11及顶盘31为树脂片材的真空成形品,其整体成为与托板83的平面形状对应的长方形的板状,且在规定部位具有凹凸。需要说明的是,底盘11及顶盘31的表背两面中的一个面的突部成为另一个面的凹部,一个面的凹部成为另一个面的突部。
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底盘11具有长方形的主板部12,且具备从该主板部12的外缘部整体向上方鼓出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并且,在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内侧嵌合有筒形侧壁70。另外,在框状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各边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交替排列形成有使外侧面凹陷成方槽状的外侧面槽13A、使上表面及内侧面凹陷成方槽状的上内侧面槽13B,通过所述外侧面槽13A及上内侧面槽13B的台阶壁强化侧壁下端嵌合部13。
在底盘11中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内侧区域,在靠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位置鼓出形成有多个内移限制突部15。所述内移限制突部15配置成与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各长边部分的中央位置及其两侧位置、以及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各短边部分的中央位置对置,并分别与侧壁下端嵌合部13平行地延伸。并且,所述内移限制突部15组嵌合于筒形侧壁70的内侧。
在底盘11中的比内移限制突部15组更靠内侧的位置,沿着底盘11的长边方向H3(参照图8)的中心和短边方向H4(图8参照)的中心而分别鼓出形成有中心加强突条14、14,所述中心加强突条14、14在底盘11的中央正交。另外,在各中心加强突条14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交替排列形成有使两侧面凹陷成方槽状的侧面槽14B和使上表面凹陷成方槽状的上表面槽14A,从而与侧壁下端嵌合部13同样被强化。
在底盘11的长边方向H3的中央的中心加强突条14的两端部连接有内移限制突部15、15。另一方面,在底盘11的短边方向H4的中央沿长边方向H3延伸的中心加强突条14的两端部配置在从内移限制突部15、15离开的位置,在所述中心加强突条14的两端部与内移限制突部15、15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滚筒保持盘50载置成自行竖立状态的保持盘载置区域R1、R1。
保持盘载置区域R1、R1沿底盘11的短边方向H4延伸。另外,在靠保持盘载置区域R1的中心加强突条14的各端部的两侧方设置有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19,在与所述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19之间夹着保持盘载置区域R1的位置设置有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16。并且,通过所述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和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持盘下端定位部11K。
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形成为与底盘11的长边方向H3平行地延伸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和中心加强突条14的间隔的大致1/3左右的长度,其沿底盘11的短边方向H4延伸,并配置在所述侧壁下端嵌合部13与中心加强突条14之间的中央处。另外,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也沿底盘11的短边方向H4延伸,该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中的底盘11的短边方向H4的靠中央的一端部配置在与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的一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的另一端配置在靠沿底盘11的长边方向H3延伸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位置上。并且,当在保持盘载置区域R1载置有滚筒保持盘50时,如图15所示,滚筒保持盘50夹在相互对置的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与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之间,并且在一对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19的两外侧收纳滚筒保持盘50的一对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56。此外,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及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的相互对置的前后定位面16T、19T与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和前表面邻接而限制滚筒保持盘50相对于底盘1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位于一对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19的外侧的侧部的横定位面19S、19S与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56邻接而限制滚筒保持盘50相对于底盘1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另外,滚筒保持盘50的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收纳在主板部12中的一对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16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前后定位面16T与主板部12的角部的成形状的曲面和滚筒保持盘50的下表面与前表面的角部前端发生干涉,如图9所示,在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的前后定位面16T和主板部12的前后定位面16T的前方部分交替排列形成有第一避让槽16A和第二避让槽16B。如图8所示,在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和主板部12的前后定位面19T的前方部分同样交替排列形成有第一避让槽19A和第二避让槽19B。另外,在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中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的相反侧的面上一体设置有用于限制筒形侧壁70向内侧偏移的内移限制辅助突部17,并且在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中的靠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一侧面上也一体设置有用于限制筒形侧壁70向内侧偏移的内移限制辅助突部18。
如图10所示,在底盘11的下表面的各中心加强突条14(参照图8)的两侧方位置鼓出形成有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在从中心加强突条14、14彼此的交叉部分离开的位置分别与中心加强突条14平行地延伸。另外,在底盘11的下表面中的各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的侧方位置和底盘11中的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的横定位面19S(参照图8)的侧方位置上形成有四边形的第二下表面定位突部21。进而,在各底盘11中的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16之间的成为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20的延长线上的位置鼓出形成有比第二下表面定位突部21小的四边形的第三下表面定位突部23。此外,在将底盘11载置到托板83上时,所述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与上述的托板83的上表面槽88A(参照图3)凹凸卡合,且第二下表面定位突部21与托板83的上表面强化部84A(参照图3)中的任一个划分孔凹凸卡合,进而,第三下表面定位突部23与托板83的划分孔91(参照图4)凹凸卡合。由此,防止底盘11相对于托板83的横向偏移。
如图11所示,顶盘31与底盘11同样具有长方形的主板部32,具备从该主板部32的外缘部整体向下方鼓出的框形的侧壁上端嵌合部33,在主板部32的靠外缘的位置鼓出形成有多个内移限制突部35。并且在侧壁上端嵌合部33与内移限制突部35组之间嵌合有筒形侧壁70的上端部。另外,与底盘11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同样,在侧壁上端嵌合部33上也凹陷形成有多个外侧面槽33A及下内侧面槽33B。
在顶盘31的靠长边方向H5的两端的位置设置有保持盘抵接区域R2、R2,所述保持盘抵接区域R2、R2沿顶盘31的短边方向H6延伸。并且,在滚筒保持盘50、50载置于底盘11的保持盘载置区域R1、R1且筒形侧壁70嵌合于底盘11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状态下,若顶盘31的侧壁上端嵌合部33嵌合于该筒形侧壁70的上端部,则滚筒保持盘50、50的上表面与顶盘31的保持盘抵接区域R2、R2抵接。
在顶盘31的下表面,在与底盘11的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参照图8)沿上下方向对置的位置上鼓出形成有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并且在与底盘11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19(参照图8)沿上下方向对置的位置上鼓出形成有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于是,由所述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和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持盘上端定位部31K。
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沿短边方向H6延伸,且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中的朝向保持盘抵接区域R2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主板部32稍微倾斜且平坦的前后定位面39T。另一方面,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在顶盘31的短边方向H6上形成为与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在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的与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16对置的对置面上鼓出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抵接突条36A、36A。如图12所示,所述抵接突条36A、36A中的与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对置的对置面成为相对于主板部32稍微倾斜且平坦的前后定位面36T。另外,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的前后定位面36T以比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的前后定位面39T更接近直角的角度与主板部32交叉。并且,如图19所示,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T、39T与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和前表面邻接,限制滚筒保持盘50相对于顶盘3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持盘后侧定位突部36中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的相反侧的面上一体设置有用于限制筒形侧壁70向内侧的偏移的内移限制辅助突部37。
如图13所示,在顶盘3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能够与托板83的下表面的下表面窗83W(参照图5)凹凸卡合的4个第一上表面定位突部44。另外,在顶盘31的上表面上,从顶盘31的靠长边方向H5两端的位置各突出一对第二上表面定位突部45、45。并且,如图21所示,当在滚筒收容件10上堆叠托板83时,第一上表面定位突部44嵌合于该托板83的下表面窗83W(参照图5),且第二上表面定位突部45嵌合于托板83的桁架部85的下表面的格子孔85K(参照图5),从而防止上侧的托板83相对于顶盘31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顶盘31的下表面侧,各第一上表面定位突部44的背侧部分形成图11所示的凹陷部44A,所述凹陷部44A位于比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靠顶盘31的长边方向H5的中央的位置。并且,一对第一鼓出突条40、40以将在顶盘31的长边方向H5上邻接的凹陷部44A、44A之间连接的方式平行延伸,一对第二鼓出突条41、41以将在顶盘31的短边方向H6上邻接的凹陷部44A、44A之间连接的方式平行延伸,进而,一对第三鼓出突条42、42以将对角配置的凹陷部44A、44A之间连接的方式十字交叉延伸。另外,第四鼓出突条43在顶盘31的长边方向H5上邻接的保持盘前侧定位突部39与凹陷部44A之间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及第三鼓出突条41、42的下表面形成为弯曲成与滚筒80的外周面大致同心的圆弧状的圆弧面41A、42A。
在顶盘31的外缘部的一对长边部分的靠两端的位置形成有带收容槽48。如图12所示,带收容槽48通过将构成侧壁上端嵌合部33的外侧面的外侧壁部的上端切除成V字状而形成。在带收容槽48内具备以随着朝向下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一对倾斜面48A、48A和水平的里面48B。另外,在形成有带收容槽48的部分的下方配置有下内侧面槽33B。进而,带收容槽48的里面48B形成为从下方观察顶盘31时配置在保持盘抵接区域R2的延长区域内。需要说明的是,在顶盘31的外缘部的一对短边部分的靠两端的位置也形成有与带收容槽48相同结构的带收容槽49(参照图11)。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的结构的说明。接着,对该滚筒收容件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滚筒收容件10在不使用时例如分成底盘11、顶盘31、滚筒保持盘50、50和筒形侧壁70保管。并且,在使用滚筒收容件10时,一边按照以下的顺序组装一边收容滚筒80。即,如图14所示,在托板83上载置底盘11。于是,图10所示的底盘11的下表面的第一下表面定位突部20等与图3所示的托板83的上表面槽88A等凹凸卡合,从而底盘11在托板83上二维定位。
接下来,在底盘11的保持盘载置区域R1、R1(参照图8)上载置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于是,如图15所示,通过底盘11上具备的保持盘下端定位部11K使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在底盘11上二维定位而成为自行竖立的状态。另外,通过底盘11和托板83的定位,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配置在托板83的桁架部85的上方。
接下来,未图示的轴穿过滚筒80中的圆筒状的芯材81的内部而从芯材81的两端部突出。并且,通过绳索悬吊该轴的两端部,并从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的上方使芯材81的两端部降下至芯材支承槽55、55内。于是,芯材81的两端部被芯材支承槽55的倾斜导入部55A、55A(参照图6)导向滚筒保持盘5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并通过铅垂导入部55B、55B(参照图6)之间而收纳到芯材支承槽55的下端部的弯曲部55C(参照图6)中。并且,如图16所示,滚筒80被保持成通过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从底盘11浮起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芯材81的两端面与芯材支承槽55的缘部的直动限制凸缘55F对置。
接下来,如图17所示,将筒形侧壁70从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的上方向它们的外侧穿过,将筒形侧壁70的下端部嵌合于底盘11的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筒形侧壁70在例如配置在对角位置的一对角部一分为二成一对筒形侧壁构成体,并使所述筒形侧壁构成体从滚筒保持盘50的侧方向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内侧立起,从而形成筒形侧壁70嵌合于侧壁下端嵌合部13的内侧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18所示,在筒形侧壁70的上端部覆盖顶盘31,使筒形侧壁70的上端部嵌合于顶盘31的侧壁上端嵌合部33的内侧。于是,滚筒保持盘50、50的上端部与顶盘31的保持盘抵接区域R2、R2(参照图11)抵接,并且如图19所示,成为在顶盘31的保持盘上端定位部31K的作用下滚筒保持盘50、50的上端部相对于顶盘31在滚筒80的轴向上被定位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1所示,通过带99将滚筒收容件10固定到托板83上。为此,在顶盘31的靠长度方向两端的位置以横穿顶盘31的短边方向的方式配置带99、99。并且,如图20所示,将所述带99、99收纳到顶盘31的外缘部的带收容槽48、48内而使其铅垂地垂下,并在穿过托板83的叉件插入空间87K、87K后被紧固。在此,带收容槽48配置在朝向滚筒保持盘50的侧方的延长区域内,因此能够在顶盘31中的紧固力的作用位置的附近通过滚筒保持盘50承受带99对顶盘31的紧固力。由此,顶盘31的变形被抑制。另外,滚筒收容件10如上述那样通过与底盘11的下表面和托板83的上表面的凹凸卡合而被二维定位,由此如图20所示,顶盘31的带收容槽48被定位在托板83的叉件插入口87的上方区域的靠近托板83的四角的桁架部85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施加于顶盘31的带99的紧固力在其作用位置附近由滚筒保持盘50承受,并将滚筒保持盘50配置在托板83的桁架部85或其附近的上方。并且,能够在桁架部85或其附近承受托板83通过滚筒保持盘50及底盘11从滚筒80受到的载荷,能够抑制托板83的变形。另外,可以通过桁架部85防止带99的横向偏移。
通过以上方式完成滚筒80向滚筒收容件10的收容作业及滚筒收容件10相对于托板83的带固定作业。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作业者不需要如以往那样进行使滚筒保持盘保持成起立状态等的操作,能够高效地进行收容滚筒80的作业。另外,即使收容有滚筒80的滚筒收容件10在搬运中受到横向摆动,由于滚筒保持盘50、50的上下两端部通过壳体10K在滚筒80的轴向上定位,因此无需使滚筒保持盘50、50在壳体10K内分离就能够稳定地搬运滚筒80。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加牢固地使滚筒保持盘50、50彼此之间不会变宽,也可以将带以挂设在壳体10K内的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上的方式卷绕。此时,可以利用滚筒保持盘50的侧面的带收容槽52A(参照图6)。另外,通过在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的杆件收容槽52B、52B收容未图示的杆件的靠两端的位置,并在形成于该杆件的两端部的螺钉上螺合螺母,使所述螺母卡止于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彼此的上端部打开。
另外,如图21所示,也可以在滚筒收容件10上堆叠固定在托板83上的其他滚筒收容件10。于是,可以在上侧的托板83的下表面的下表面窗83W(参照图5)等上凹凸卡合下侧的滚筒收容件10的顶盘31的上表面的第一上表面定位突部44等(参照图13),并在防止横向偏移的状态下将多个滚筒收容件10堆叠。由此,能够将多个滚筒收容件10以堆叠的状态与托板83一起稳定地搬运。
如图22所示,滚筒收容件10在不使用时也可以将底盘11、顶盘31和滚筒保持盘50分别堆叠到不同的托板上。此时,相对于顶盘31,在托板83上将其他托板83上下颠倒载置并在其上将顶盘31以上下颠倒的状态堆叠即可。
另外,相对于滚筒保持盘50,将后表面作为下方进行横置,并以朝鲜交替改变180度的方式堆叠即可。滚筒保持盘50在不使用时形成使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横卧状态,并以朝向交替改变180度的方式堆叠。此时,将该最初的1个滚筒保持盘50载置到托板83上的作业如下述方式进行。即,例如,把持自行竖立状态的滚筒保持盘50的两侧部,在保持自行竖立状态的情况下载置到托板83的靠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位置。并且,形成使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朝向托板83的中央侧的状态,并将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配置在托板8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中央的桁架部85上。此时,使在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具备的4个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的前端与桁架部85内的特定列即第二列的划分孔92组的上方进行位置对合(参照图24)。并且,以滚筒保持盘50的下端部为中心使滚筒保持盘50以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于是,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与桁架部85的第二列的划分孔92组凹凸卡合,且滚筒保持盘50的下端部相对于托板83定位。
在此,如果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的前端部错误配置到桁架部85内的第二列以外的列的划分孔91、93、94、95上,则在使滚筒保持盘50倾斜而要使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进入所述划分孔91、93、94、95时,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和划分孔91、93、94、95的开口缘干涉,从而会注意到托板83上的滚筒保持盘50的配置错误这一情况。另外,由于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配置在滚筒保持盘50的外缘部,因此能够目视确认出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与划分孔92组是否正确地凹凸卡合,能够容易地进行它们的凹凸卡合作业。
当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正确地凹凸卡合于桁架部85的第二列的划分孔92组时,滚筒保持盘50在相对于托板83定位于正规位置且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重叠于托板83的上表面时,滚筒保持盘50的后表面的一对堆叠定位突部59、59与托板83的格子部84B的规定的划分孔84C(参照图25)凹凸卡合。另外,在滚筒保持盘50相对于托板83定位于正规位置时,例如在滚筒保持盘50的重心位于托板83的中央部而利用叉件将托板83抬起时,滚筒保持盘50成为重心的平衡良好的状态。通过以上方式完成将滚筒保持盘50载置在托板83上的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在托板83上载置滚筒保持盘50的作业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例如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作业者把持滚筒保持盘50的两侧部且使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位于作业者侧,从而使滚筒保持盘50成为横卧状态,然后如图23所示那样向托板83的上方搬运,并使其下降到托板83上。此外,在使滚筒保持盘50下降时,一边目视观察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一边使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向托板83的第二列的划分孔92组凹凸卡合即可(参照图24)。若如此,则能够将滚筒保持盘50定位在相对于托板83的正规位置,且使位于从作业者无法目视的位置的堆叠定位突部59、59顺利地向格子部84B的划分孔84C、84C凹凸卡合。
在向载置在托板83上的滚筒保持盘50上进一步载置其他的滚筒保持盘50时,以如下方式进行。即,使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相对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改变180度朝向,将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堆叠定位突部59、59载置到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上表面上。并且,如图26所示,若在使上下的滚筒保持盘50、5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按压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则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堆叠定位突部59、59的前端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堆叠引导槽54、54卡合,并且,若进一步按压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则堆叠定位突部59、59被导向堆叠引导槽54、54,从而与堆叠定位凹部54B、54B凹凸卡合。然后,若作业者使手从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离开,则如图27所示,成为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一端面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前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6、56的侧面重叠且上侧的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位于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侧方的状态,从而完成滚筒保持盘50、50彼此的堆叠。
另外,若在重叠于滚筒保持盘50上的滚筒保持盘50上以同样的作业进一步堆叠其他的滚筒保持盘50,则两个下方的滚筒保持盘50的定位突部57与滚筒保持盘50的下表面的下端角部孔53M(参照图7)凹凸嵌合,且与堆叠定位突部59和堆叠定位凹部54B的凹凸嵌合协同动作从而能够防止滚筒保持盘50、50彼此的位置偏移。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从层叠的多个滚筒保持盘50取下最上方的滚筒保持盘50,将最上方的滚筒保持盘50抬起而将堆叠定位突部59、59从堆叠定位凹部54B、54B拔出,然后临时放置在下侧的滚筒保持盘50的堆叠引导槽54、54内。然后,与堆叠时的作业相反地,将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向跟前拉拽。于是,堆叠定位突部59、59在堆叠引导槽54、54的一端与倾斜面54A、54A滑动接触,从而顺利地从堆叠引导槽54、54脱离。然后,将上侧的滚筒保持盘50在保持横卧状态的情况下抬起或竖立抬起而向规定的场所搬运。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的滚筒保持盘50,虽然在不使用时其以横卧状态载置在托板83上,但此时,通过将滚筒保持盘50的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凹凸卡合于托板83的桁架部85的特定列的划分孔92组中,从而能够防止滚筒保持盘50在相对于托板83定位于正规位置的状态下横向偏移。由此,能够将滚筒保持盘50在载置于托板83上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搬运。并且,由于该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配置在滚筒保持盘50的外缘部,所以能够在对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与划分孔92组进行目视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它们的凹凸卡合作业。进而,由于后侧自行竖立辅助突部58组可辅助滚筒保持盘50的自行竖立,因此通过自行竖立状态的滚筒保持盘50进行的货物保持也会稳定。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说明的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进而,对于下述以外的情况,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1)所述实施方式的底盘11、顶盘31及托板83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但也可以为正方形。
(2)所述带收容槽48配置在滚筒保持盘50的朝向侧方的延长区域内,但也可以将带收容槽48配置在从滚筒保持盘50的朝向侧方的延长区域偏移了的附近位置。
(3)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中,芯材81的两端部从滚筒主体82的两端面突出,且其芯材81的两端部收容并被支承于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的芯材支承槽55、55中,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方式,即,在芯材的两端部完全不从滚筒主体的两端面突出或仅稍微突出的滚筒中,使未图示的一对延长构件嵌合于芯材的两端部内侧,并将所述一对延长构件收容并被支承于滚筒保持盘的一对芯材支承槽中。
(4)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件10中,构成为通过一对滚筒保持盘50、50将1个滚筒80支承为从底盘11浮起的状态,但对于在各滚筒保持盘上设置多个芯材支承槽并通过一对滚筒保持盘将多个滚筒支承为从底盘浮起的状态的结构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Claims (8)

1.一种滚筒收容件,其收容作为货物的滚筒并将滚筒保持成该滚筒的芯材沿水平延伸的横置姿态,所述滚筒收容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筒形侧壁,其从侧方包围所述滚筒;
底盘,其在外缘部具有供所述筒形侧壁的下端部嵌合的侧壁下端嵌合部,并且将所述筒形侧壁的下表面开口闭塞;
顶盘,其在外缘部具有供所述筒形侧壁的上端部嵌合的侧壁上端嵌合部,并且将所述筒形侧壁的上表面开口闭塞;
一对滚筒保持盘,其载置在所述底盘上而呈自行竖立的板状,并以在该一对滚筒保持盘之间夹持所述滚筒的方式对置,并且该一对滚筒保持盘具有用于支承所述芯材的两端部的芯材支承槽,从而将所述滚筒保持成在空中浮起的状态;
保持盘下端定位部,其形成在所述底盘上且将各所述滚筒保持盘在所述底盘上二维定位;
保持盘上端定位部,其形成在所述顶盘上,且以在所述芯材的轴向上夹持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方式将各所述滚筒保持盘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带收容槽,该带收容槽形成在所述顶盘的外缘部的沿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横向延长的位置上或该延长的位置的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盘载置于树脂托板上且所述树脂托板和所述底盘的外缘部彼此重叠时,所述带收容槽配置在所述树脂托板的叉件插入口的上方区域内的靠所述树脂托板的四角的桁架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下表面定位突部,该下表面定位突部形成于所述底盘的下表面,且与格棂结构的所述树脂托板中的由该格棂结构划分而成的划分孔凹凸卡合,从而将所述底盘在所述树脂托板的上表面二维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时,所述滚筒保持盘以自行竖立状态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两端部而将所述滚筒支承成浮起的状态,在不使用时,所述滚筒保持盘以横卧状态载置在格棂结构的树脂托板上,
所述滚筒收容件还具备自行竖立辅助突部,该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从自行竖立状态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下端外缘部向水平方向突出而辅助所述滚筒保持盘的自行竖立,并且在所述滚筒保持盘为横卧状态时,该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与所述树脂托板中的由所述格棂结构划分而成的划分孔凹凸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堆叠定位突部,其从自行竖立状态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上端外缘部或靠上端外缘部的位置向水平方向突出,在所述自行竖立辅助突部与所述划分孔凹凸卡合的状态下,所述堆叠定位突部与其他的所述划分孔凹凸卡合;
堆叠定位凹部,其形成在所述滚筒保持盘的横卧状态下朝向上方的横卧上表面上,在将多个所述滚筒保持盘交替回旋180度地层叠时,所述堆叠定位凹部与上侧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所述堆叠定位突部凹凸卡合,从而将上下的所述滚筒保持盘彼此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堆叠引导槽,所述堆叠引导槽凹陷形成于所述横卧上表面,且形成为在所述滚筒保持盘自行竖立状态下从所述堆叠定位凹部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的槽状,在将多个所述滚筒保持盘交替回旋180度地层叠时,所述堆叠引导槽能够将上侧的所述滚筒保持盘的所述堆叠定位突部导向所述堆叠定位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滚筒收容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滚筒保持盘为横卧状态时,多个所述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向所述树脂托板中的由所述格棂结构划分的多列划分孔组中的预先设定的特定列的划分孔组的凹凸卡合被允许,而多个所述自行竖立辅助突部向该特定列以外的列的划分孔组的凹凸卡合被限制。
CN201210370718.0A 2012-03-09 2012-09-28 滚筒收容件 Active CN103303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2603 2012-03-09
JP2012052603A JP5954815B2 (ja) 2012-03-09 2012-03-09 ロール収容具
JP2012056933A JP5963243B2 (ja) 2012-03-14 2012-03-14 ロール保持盤
JP2012-056933 2012-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3598A true CN103303598A (zh) 2013-09-18
CN103303598B CN103303598B (zh) 2016-09-28

Family

ID=49129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0718.0A Active CN103303598B (zh) 2012-03-09 2012-09-28 滚筒收容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0359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4502A (zh) * 2014-01-20 2014-04-3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卷材包装装置
CN115489852A (zh) * 2022-09-29 2022-12-20 苏州禾芯新材料有限公司 用于卷芯包装的装配式运输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3913A (ja) * 2004-04-27 2005-11-10 Gifu Plast Ind Co Ltd 運搬用容器
CN101035723A (zh) * 2004-10-04 2007-09-12 伊斯曼柯达公司 包装装置
JP2010058825A (ja) * 2008-09-05 2010-03-18 Sanko Co Ltd 芯材キャップ及びロール保護具
JP4515147B2 (ja) * 2004-05-13 2010-07-28 三甲株式会社 ロール状物運搬用ホルダ
JP4555465B2 (ja) * 2000-12-28 2010-09-2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ロール製品用コンテナ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5465B2 (ja) * 2000-12-28 2010-09-2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ロール製品用コンテナ
JP2005313913A (ja) * 2004-04-27 2005-11-10 Gifu Plast Ind Co Ltd 運搬用容器
JP4515147B2 (ja) * 2004-05-13 2010-07-28 三甲株式会社 ロール状物運搬用ホルダ
CN101035723A (zh) * 2004-10-04 2007-09-12 伊斯曼柯达公司 包装装置
JP2010058825A (ja) * 2008-09-05 2010-03-18 Sanko Co Ltd 芯材キャップ及びロール保護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4502A (zh) * 2014-01-20 2014-04-3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卷材包装装置
CN103754502B (zh) * 2014-01-20 2015-12-09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卷材包装装置
CN115489852A (zh) * 2022-09-29 2022-12-20 苏州禾芯新材料有限公司 用于卷芯包装的装配式运输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3598B (zh)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12798T3 (es) Sistemas y métodos de almacenamiento modular
US8453861B2 (en) Transport of goods
CN104443853A (zh) 货物用机架
US20160311376A1 (en) Mobile tank for storing a liquid
CN103303598A (zh) 滚筒收容件
CN103754502B (zh) 一种卷材包装装置
CN101519150A (zh) 用于液体的运输及储存容器
KR20070098387A (ko) 대차
US7992738B2 (en) Pallet container
CN103842261A (zh) 用于袋装货物的输送板
WO2017177347A1 (es) Contenedor plástico para el almacenamiento y transporte de productos agrícolas; método para apilar contenedores
CN202201256U (zh) 一种便于堆垛的可套叠图书周转箱
KR20110030610A (ko) 포크리프트 슬리브를 가진 벌크 수송백
JP2013028375A (ja) 折畳み型コンテナ
JP6514927B2 (ja) 輸送用パレット
CN103057798B (zh) 托盘箱堆码结构
CN105666433A (zh) 一种立柱可折叠式货架
CN108974688A (zh) 一种运输半挂车底盘的可折叠集装箱
CN108394615A (zh) 一种两侧夹紧式物流托盘及其使用方法
JP4796369B2 (ja) 育苗ポット用カゴ型トレイ
JP3242970U (ja) ネスティングラック
CN210971948U (zh) 一种载货装置
CN219989762U (zh) 一种包装箱结构
CN209410756U (zh) 一种齿圈支架用放置架
JP3712921B2 (ja) 段積み型コ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