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392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3920A
CN103293920A CN2012105244003A CN201210524400A CN103293920A CN 103293920 A CN103293920 A CN 103293920A CN 2012105244003 A CN2012105244003 A CN 2012105244003A CN 201210524400 A CN201210524400 A CN 201210524400A CN 103293920 A CN103293920 A CN 1032939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transfer member
transfer
rear end
retai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244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3920B (zh
Inventor
铃木渡
佐藤雅弘
冈本哲二
渡边幸市
荻原敦
西出秀一
北村笃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3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3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3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3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承载体、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保持部分、转印单元和允许单元。图像承载体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构造为能够在对置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包括把持记录介质的前端的把持部分,记录介质卷绕在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外周表面上。保持部分构造为能够在保持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保持部分在保持记录介质的后端之后随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一起旋转。转印单元在对置位置将所承载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由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所保持的记录介质上。允许单元允许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与保持部分分离,使得当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对置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时,保持部分不与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干涉。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63-293573披露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允许转印纸张卷绕的转印鼓。该转印装置将由图像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纸张上。该转印装置包括将转印纸张的前端和后端固定到转印鼓的外周的固定单元。该固定单元例如是磁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允许记录介质卷绕在其外周表面上以便保持所述记录介质。当在下述情况发生之后移除所述记录介质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防止保持部分受到损伤:在由所述保持部分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之前,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停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保持部分、转印单元和允许单元。所述图像承载体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并且承载显影剂图像。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构造为能够在对置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在所述对置位置与所述图像承载体相对,所述退避位置比所述对置位置更加远离所述图像承载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包括把持记录介质的前端的把持部分,所述记录介质卷绕在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外周表面上。所述保持部分构造为能够在保持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保持部分在所述保持位置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所述分离位置比所述保持位置更远离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所述保持部分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之后随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一起旋转。所述转印单元在所述对置位置将由所述图像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由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所保持的记录介质上。所述允许单元允许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分分离,使得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所述对置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保持部分不会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发生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允许单元包括连接部件和限制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轴向上的端部连接,并且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保持部分连接。所述连接部件允许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分而移动。所述限制部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且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所述对置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通过与所述连接部件接触来限制所述保持部分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允许单元包括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和移交单元。所述第一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上。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接合以支撑所述保持部分,而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脱开。所述第二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接合以支撑所述保持部分,而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脱开。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所述对置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移交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接触以便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移动至所述保持部分能够被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支撑的位置,并且使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以便将所述保持部分从所述支撑部分移交给所述第二支撑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旋转地支撑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位于所述图像承载体与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之间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包括允许记录介质卷绕在其外周表面上以便保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未设置允许单元的情况相比,当在下述情况发生之后移除所述记录介质时,将降低保持部分受到损伤的风险:在由所述保持部分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之前,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停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根据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对置位置到退避位置的移动来限制保持部分的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用更简单的结构使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与保持部分相对于彼此而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保持部分与记录介质传送部件连接的情况相比,可以使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与保持部分之间的间隙扩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第二支撑部分未设置在支撑件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受保持部分妨碍的情况下移除记录介质。另外,可以防止保持部分受到损伤并防止记录介质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处于转印鼓位于对置位置和转印鼓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3A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鼓的平面图中的前端夹持器和后端夹持器;
图3B示出了沿轴向观察到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鼓;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处于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端夹持器;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鼓的透视图;
图5B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端夹持器的端部的允许部分;
图6A、图6B、图6C和图6D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鼓传送记录纸张的传送操作;
图7A示出当记录纸张的前端位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后端夹持器处时传送操作停止的状态;
图7B示出当记录纸张的前端位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部件处时传送操作停止的状态;
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了在记录纸张的传送在传送操作的中途停止之后,处于转印鼓位于对置位置和转印鼓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9A和图9B分别示出了处于后端夹持器位于保持位置和后端夹持器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0A和图10B分别示出了处于转印鼓位于对置位置和转印鼓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后端夹持器;
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允许部分;
图11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
图12A、图12B、图12C和图12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将后端夹持器从第一支撑件移交给第二支撑件的方式;以及
图13A和图13B分别示出了在记录纸张的传送在传送操作的中途停止之后,处于转印鼓位于对置位置和转印鼓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结构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2、供纸单元18、转印装置14、定影装置16和控制器20。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作为显影剂图像的实例的色调剂图像T。供纸单元18供给和传送作为记录介质的实例的记录纸张P。转印装置14在保持记录纸张P的同时,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2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T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定影装置16在记录纸张P从转印装置14上释放之后将色调剂图像T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控制器20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总体操作(每个部分的操作)。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的壳体11容纳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件。在壳体11的顶部设置有纸张接收器42,纸张接收器42接收已从定影装置16排出的记录纸张P。
壳体11包括主体部分11A和可移动部分11B。主体部分11A是设置有除转印鼓30(将在下文中描述)以外的部件和部分的装置主体的实例。可移动部分11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印鼓30并且构造为可以相对于主体部分11A而移动。
在可移动部分11B的沿旋转轴31A(将在下文中描述)的轴向(在下文中称为Z方向)的每一端设置有半圆形侧板,当沿Z方向观察时,该半圆形侧板从转印鼓30的中心向外延伸超出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转印鼓30通过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在半圆形侧板上。可移动部分11B在位于转印鼓30下方并接近主体部分11A的位置处安装有柱形的连接部件13,该连接部件13的轴向与Z方向一致。可移动部分11B在位于转印鼓30上方的位置处具有沿Z方向贯通半圆形侧板的弧形引导孔15。引导孔15从靠近定影装置16的位置朝向转印鼓30弯曲。
在主体部分11A的Z方向上的每一端设置有轴承(未示出),轴承设置为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连接部件13。主体部分11A包括从靠近定影装置16的位置朝向位于转印鼓30上方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17。轴向沿Z方向延伸的柱形的销19的端部固定在突出部分17上。销19的另一端穿过可移动部分11B中的引导孔15。
如图2A和图2B所示,当用户(未示出)朝他或她自己(在图2A和图2B中朝左)拉拽可移动部分11B时,可移动部分11B移动以围绕连接部件13枢转。可移动部分11B在引导孔15的内壁被销19引导的情况下移动。当销19与引导孔15的内壁的靠近定影装置16的端面接触时,可移动部分11B停止移动。转印鼓30在该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退避位置(图2B所示的位置)。转印鼓30在其外周表面与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对置位置(图2A所示的位置)。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感光鼓22、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显影装置28和清洁装置46。感光鼓22是图像承载体的实例,并且感光鼓22可旋转地设置在主体部分11A上。充电装置24对感光鼓22进行充电。曝光装置26使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22经受曝光处理。显影装置28使用作为显影剂的实例的色调剂(未示出)执行显影处理。清洁装置46从感光鼓22上去除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
感光鼓22包括感光层22A,感光层22A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例如负电荷极性。感光鼓22可以通过包括电动机的驱动单元(未示出)而沿箭头A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感光鼓22的外径例如为30mm。感光鼓22是接地的。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显影装置28和清洁装置46以此顺序沿着箭头A的方向布置为面对感光鼓22的感光层22A(外周表面)。
充电装置24例如是接触辊式放电装置,并且当电压通过电压施加单元(未示出)施加在充电装置24上时,充电装置24放电,并且在充电装置24与接地的感光鼓22之间产生电位差。充电装置24在随感光鼓22一起旋转的同时对感光鼓22进行充电。
曝光装置26基于从图像数据传感器(未示出)发送的图像数据(图像信息)通过用光照射感光鼓22的经充电的表面来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26例如包括用作光源的LED阵列(未示出)以及折射率分布型透镜(未示出)。
显影装置28是具有柱形形状的旋转式显影装置。显影装置28包括:旋转轴28A,其轴向与感光鼓22的旋转轴(未示出)一致;以及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单元28Y、28M、28C和28K,其围绕旋转轴以90°的角间隔布置。显影装置28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部分11A上。显影装置28构造为沿箭头C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围绕旋转轴28A旋转。
在仅形成单色图像而非彩色图像(多色图像)的情况下,显影装置28可以由仅包括用于单色的显影单元(例如,仅包括黑色(K)显影单元28K)的显影装置代替。显影装置28构造为使得显影单元28Y、28M、28C和28K之一停止在显影装置28面对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的位置处。由此,显影装置28用色调剂将已由曝光装置26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显影装置28的外径例如为100mm。
每个显影单元28Y、28M、28C和28K例如收容有仅包括磁性色调剂或仅包括非磁性色调剂的单组分显影剂(未示出)。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单组分显影剂作为实例,然而也可以使用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双组分色调剂。在下述描述中,将单组份显影剂简称为显影剂。
清洁装置46例如包括刮板型清洁器,并且清洁装置46用刮板去除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和除显影剂以外的物质。
在壳体11中设置有供给路径40和排出路径41。供给路径40是将记录纸张P从下文将描述的纸张容器18A传送至转印区域Tr的传送路径的实例。排出路径41用于将其上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T的记录纸张P穿过定影装置16并排出至纸张接收器42。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已传送至下文将描述的转印鼓30的记录纸张P在通过下文将描述的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卷绕到转印鼓30上的同时旋转。
供纸单元18包括纸张容器18A和拾取辊18B。纸张容器18A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下部,更具体地说,设置在转印鼓30(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描述)的下方,并且纸张容器18A收容记录纸张P。拾取辊18B从纸张容器18A拾取记录纸张P。供纸单元18还包括:分离辊(未示出),其将记录纸张P彼此分离;定位传感器18C,其设置在供给路径40上并用于在设定的定时传送记录纸张P;以及传送辊18D,其传送记录纸张P。
在供给路径40的附近设置有纸张检测传感器36。纸张检测传感器36布置为隔着供给路径40面对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纸张检测传感器36检测在被传送的同时卷绕到转印鼓30上的每页的记录纸张P的通过。更具体地说,纸张检测传感器36向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发射近红外光,并从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或者从由转印鼓30所保持的记录纸张P的外周表面接收反射光(近红外光)。纸张检测传感器36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度变化来检测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的通过。
纸张检测传感器36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下文将描述的后端夹持器34的待机位置的上游。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纸张检测传感器36设置在后端夹持器34的待机位置与记录纸张P的纸张供给位置Pa(将在下文中描述)之间。纸张检测传感器36还通过检测形成在转印鼓30的轴向端部的外周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转印鼓30的旋转位置。
在转印区域Tr的下游与排出路径41相邻的位置处设置有分离部件45。分离部件45包括:分离部分45A,其具有朝向转印区域Tr的楔形形状;以及平坦的引导部分45B,其沿着排出路径41延伸并且引导记录纸张P。即便当已穿过转印区域Tr的记录纸张P的前端试图返回转印鼓30时,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分离部件45接触并且朝向排出路径41受到引导,从而记录纸张P仍会与转印鼓30分离。
定影装置16设置在排出路径41上,并且例如包括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加热辊16A可以旋转并且在加热辊16A内设置有加热源(未示出),加热源例如包括卤素灯。加压辊16B可以旋转并且具有与加热辊16A的轴向一致的轴向。加压辊16B将记录纸张P按压在加热辊16A的外周表面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定影装置16的下游设置有纸张排出辊44。
相关部分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转印装置14。
参考图1,转印装置14包括转印鼓30、转印鼓驱动器(未示出)和转印偏压施加单元33。转印鼓30是保持记录纸张P的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实例。转印鼓驱动器(未示出)使转印鼓30旋转。转印偏压施加单元33是将形成在面对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的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图像T转印到由通过转印鼓驱动器而旋转的转印鼓30所传送的记录纸张P上的转印单元的实例。转印装置14还包括检测记录纸张P的通过的纸张检测传感器36。
转印鼓30包括筒形部分31、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记录纸张P卷绕在筒形部分31的外周表面31E上。前端夹持器32是把持记录纸张P的前端部分的把持部分的实例。后端夹持器34是保持记录纸张P的后端部分的保持部分的实例。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连接结构100,连接结构100是允许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34分离以避免与供给路径40发生干涉的允许单元的实例。将在下文中详细地描述连接结构100。
筒形部分31的外周表面31E面对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筒形部分31可以围绕旋转轴31A旋转,并且可以从主体部分11A上拆卸下来(相对于主体部分11A可移动)。筒形部分31包括筒形基体31B和形成在该基体31B的外周表面上的弹性层31C。更具体地说,弹性层31C沿着基体31B的外周表面从弹性层31C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分BL延伸到弹性层31C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分BT。筒形部分31具有沿径向凹进的切口部分31D,并且基体31B从切口部分31D露出。
筒形部分31构造为沿箭头B的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以与感光鼓22的圆周速度略微不同的圆周速度旋转,同时弹性层31C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在弹性层31C与感光鼓22之间形成咬合部分。感光鼓22的旋转轴(未示出)可旋转地由主体部分11A支撑,并且筒形部分31的旋转轴31A可旋转地由可移动部分11B支撑。感光鼓22的旋转轴与筒形部分31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得到保持。例如,筒形部分31的外径大于感光鼓22的外径,并且筒形部分31的外径为120mm。
筒形部分31的基体31B例如为由金属制成的导电中空管。弹性层31C是半导电的弹性部件,并且弹性层31C由诸如聚氨酯、氯丁二烯、乙丙橡胶(EPDM)或者丁腈橡胶(NBR)等橡胶制成。例如,弹性层31C由聚氨酯制成。弹性层31C在其外表面上不具有诸如介电片等介电体。筒形部分31的周长(弹性层31C的周长)大于最大打印长度,即,由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在记录纸张P上的图像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转印偏压施加单元33将转印偏压施加到基体31B上,转印偏压是具有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相应地,在接地的感光鼓22与转印鼓30(基体31B)之间产生了电位差,并且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图像T在转印区域Tr转印到弹性层31C上的记录纸张P上。转印区域Tr是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感光鼓22与转印鼓30彼此面对或对置并且感光鼓22与转印鼓30可以彼此接触以便将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图像T转印到弹性层31C上的记录纸张P上。
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可以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并且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构造为将记录纸张P保持在转印鼓30上。下面将详细地描述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
如图3A和图3B所示,记录纸张P在其传送方向(箭头B的方向)上的前端部分,即图3A中记录纸张P的左端部分由前端夹持器32把持在转印鼓30上。记录纸张P在其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分,即图3A中记录纸张P的右端部分由后端夹持器34保持。前端夹持器32固定在转印鼓30上。
后端夹持器34独立于转印鼓30而形成,并且后端夹持器34在转印鼓30的周向上的位置是可改变的。前端夹持器32这样把持记录纸张P:抑制记录纸张P沿传送方向发生位移并抑制记录纸张P远离转印鼓30而移动。后端夹持器34这样保持记录纸张P:允许记录纸张P沿传送方向发生位移但抑制记录纸张P远离转印鼓30而移动。当转印鼓30静止时后端夹持器34在纸张供给位置Pa与转印区域Tr(参见图1)之间的区域中面对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的位置被称为初始位置(待机位置)。在初始位置,后端夹持器34与转印鼓30是分离的。因此,初始位置也是后端夹持器34的分离位置(将在下文中描述)。
前端夹持器
下面将描述前端夹持器32。
如图3B所示,前端夹持器32设置在转印鼓30的切口部分31D中。前端夹持器32的一端与筒形部分31连接。前端夹持器32的另一端相对于筒形部分31而移动,以便把持进入前端夹持器32与筒形部分31之间的空间的记录纸张P。
更具体地说,前端夹持器32例如由不锈钢(SUS)制成并且设置在弹性层31C的后端部分BT与弹性层31C的前端部分BL之间。前端夹持器32构造为:无论前端夹持器32处于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前端夹持器32均不与感光鼓22(参见图1)接触。筒形部分31在其Z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沿Z方向向外伸出的柱形的销62。前端夹持器32被支撑为可以围绕销62而移动(枢转)。
以如下方式设置张力弹簧(未示出):张力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筒形部分31上,而张力弹簧的另一端与前端夹持器32连接。前端夹持器32通过借助张力弹簧的张力朝向弹性层31C的前端部分BL移动而与前端部分BL一起把持记录纸张P。
尽管未示出,前端夹持器32朝向筒形部分31的内侧延伸超过前端夹持器32与每个销62相连接的位置。在前端夹持器32的与张力弹簧(未示出)同侧的延伸部分上设置有螺线管(未示出)。螺线管操作为使延伸部分沿张力弹簧拉伸的方向移动。从而,即便张力弹簧施加张力,前端夹持器32也可以保持在打开状态。前端夹持器32朝向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敞开。当螺线管返回初始位置时,前端夹持器32通过张力弹簧的张力而闭合。由此,使前端夹持器32打开和闭合。
后端夹持器
下面将描述后端夹持器34。
如图4A和图4B所示,后端夹持器34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跨过转印鼓30的有角的U形形状。后端夹持器34在其Z方向上的两端包括盘形的轴部分34A和34B,轴部分34A和34B的轴向与Z方向一致。在轴部分34A和34B的径向内侧上分别设置有轴承35A和35B。旋转轴31A穿过轴承35A和35B。因此,后端夹持器34可以独立于转印鼓30而围绕旋转轴31A旋转。
后端夹持器34包括矩形的纸张保持件34C、环形部件101A和101B以及连接部件102A和102B。纸张保持件34C面对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31E并且保持记录纸张P。环形部件101A和101B设置在转印鼓30的Z方向上的两端并且可以随后端夹持器34一起沿着外周表面31E沿周向移动。连接部件102A和102B分别在环形部件101A和101B的端部与环形部件101A和101B连接,以便将纸张保持件34C连接至转印鼓30。将在下文中详细地描述连接部件102A和102B。
后端夹持器34还包括升降部件34D和34E、推压部件39A和39B以及弹簧37A和37B。升降部件34D和34E分别沿转印鼓30的径向布置在连接部件102A和102B的内侧并且可以沿径向移动。推压部件39A和39B分别用于使升降部件34D和34E升高和降低。弹簧37A和37B设置在筒形部分31的内侧并且沿径向向内的方向推压升降部件34D和34E。
纸张保持件34C沿着转印鼓30的旋转轴31A延伸。纸张保持件34C的长度大于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参见图1)的记录纸张P的最大宽度(即,在记录纸张P卷绕在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上的状态下,记录纸张P在Z方向上的尺寸)。纸张保持件34C在转印区域Tr(参见图1)与感光鼓22接触。因此,优选地,纸张保持件34C的厚度薄并且没有拐角部。
纸张保持件34C的形状例如可以是膜形、线形或者柱形。纸张保持件34C由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或氟碳树脂等树脂制成。这里,例如,纸张保持件34C由聚酰亚胺制成。
升降部件34D和34E彼此面对并且彼此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大于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参见图1)的记录纸张P的最大宽度。升降部件34D和34E沿着转印鼓30的径向延伸。升降部件34D和34E分别设置在沿径向贯通筒形部分31的通孔31F和31G中。升降部件34D和34E分别通过沿旋转轴31A的径向向外移动而将连接部件102A和102B向上推,并且分别通过沿旋转轴31A的径向向内移动而使连接部件102A和102B降低。
推压部件39A和39B是分别穿过形成在轴部分34A和34B中并沿Z方向贯通轴部分34A和34B的通孔34F和34G的板形部件。推压部件39A和39B可以随升降部件34D和34E一起围绕旋转轴31A旋转。可以通过操作螺线管(未示出)使推压部件39A和39B沿Z方向移动。当推压部件39A和39B沿Z方向(沿相反方向)移动时,升降部件34D和34E沿转印鼓30的径向移动。升降部件34D和34E和推压部件39A和39B具有相对于水平面或竖直面以45°角倾斜(渐缩)的端面,并且升降部件34D和34E和推压部件39A和39B布置为端面彼此接触。
如图4A所示,当推压部件39A和39B沿Z方向朝向转印鼓30移动时,分别与推压部件39A和39B接触的升降部件34D和34E沿筒形部分31的径向向上和向外移动。相应地,连接部件102A和102B沿筒形部分31的径向被向上和向外推,从而使纸张保持件34C与外周表面31E之间的间隙变大以形成开口。后端夹持器34在该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分离位置。
如图4B所示,当推压部件39A和39B远离转印鼓30而移动时,升降部件34D和34E沿筒形部分31的径向向下和向内移动。相应地,连接部件102A和102B向下移动,即,沿筒形部分31的径向向内移动,从而纸张保持件34C与外周表面31E之间的间隙减小并且由纸张保持件34C保持卷绕在外周表面31E上的记录纸张P。后端夹持器34在该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保持位置。
如图4A和图4B所示,转印鼓30通过转印鼓驱动器50而旋转。转印鼓驱动器50包括:转印鼓电动机M1,其使转印鼓30旋转;以及转印鼓齿轮G1,其与旋转轴31A的端部连接并且接受来自转印鼓电动机M1的驱动力。
后端夹持器34,其通过后端夹持器驱动器60而旋转。后端夹持器驱动器60包括:后端夹持器电动机M1,其使后端夹持器34的轴部分34B旋转;以及轴部分齿轮G2,其设置在轴部分34B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接受来自后端夹持器电动机M2的驱动力。
连接结构
下面将描述连接结构100。
如图5A所示,连接结构100设置在转印鼓30的正Z方向和负Z方向上的两端。位于正Z方向上的端部和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连接结构100彼此对称并且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将仅描述位于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连接结构100,并且将省略对位于正Z方向上的端部的连接结构100的说明。
如图5B所示,连接结构100包括连接部件102A和限制部件104。连接部件102A支撑后端夹持器34,使后端夹持器34可以相对于转印鼓30而移动。限制部件104设置在形成主体部分11A的一部分的板形托架106上并且构造为限制后端夹持器34的移动。
连接部件102A包括安装部分110A,在执行色调剂图像T(参见图1)的转印时,安装部分110A沿着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31E延伸。安装部分110A成弧形并且沿转印鼓30的周向具有均匀的厚度。安装部分110A与位于安装部分110A的周向上的端部的臂部分110B和110C形成为一体。臂部分110B和110C沿Z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彼此面对,并且臂部分110B和110C沿周向延伸。柱形的销110D从臂部分110B的负Z方向侧表面沿负Z方向伸出。柱形的销110E从臂部分110C的正Z方向侧表面沿正Z方向伸出。
在臂部分110B与110C之间设置有将臂部分110B与110C沿Z方向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销110F。柱形的接触部分112的端部安装在安装部分110A的负Z方向侧表面上与设置有臂部分110B和110C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处。接触部分112具有与Z方向一致的轴向并且从安装部分110A沿负Z方向伸出。纸张保持件34C的负Z方向上的端部通过螺钉114固定(连接)在安装部分110A上。
环形部件101A具有切口部分103,切口部分103足够大,以便容纳连接部件102A。切口部分103沿周向形成在环形部件101A的一部分中。形成在环形部件101A中的切口部分103具有壁103A和103B,壁103A和103B沿周向延伸并且沿Z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彼此面对。销110D和110E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壁103A和103B上。从而,连接部件102A的第一端与转印鼓30的轴向上的端部连接,并且连接部件102A的第二端与后端夹持器34(纸张保持件34C)连接。
参考图9A,张力弹簧116的一端安装在连接部件102A上的连接销110F上。张力弹簧116的另一端与沿负Z方向从突出部分117伸出的突起118接合,突出部分117朝向筒形部分31的内侧突出。相应地,连接部件102A的与纸张保持件34C连接的第二端受到朝向筒形部分31的内侧的拉拽并且与设置在切口部分103中的止动件(未示出)接触。从而,将连接部件102A容纳在切口部分103中。
如图5B所示,限制部件104例如由橡胶块形成,限制部件104位于接触部分112附近并且比接触部分112更靠近转印鼓30。当转印鼓30从对置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时,连接部件102A的接触部分112与限制部件104接触。限制部件104和接触部分112布置为当转印鼓30旋转时彼此不接触。
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
下面将描述由图像形成装置10(参见图1)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作为实例,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在单页记录纸张P上形成多色图像的情况。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由文档读取装置(未示出)读取的文档的彩色反射光像或者由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生成的彩色图像数据作为例如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图像数据输入到图像信号处理器(未示出)中并且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将已经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这四种颜色的灰度数据,并且输出至曝光装置26。
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感光鼓22与转印鼓30彼此同步地旋转,更具体地说,转印鼓30以与感光鼓2的圆周速度略微不同的圆周速度旋转。此时,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均处于打开状态。前端夹持器32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后端夹持器34静止在初始位置并且不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换句话说,后端夹持器34的圆周速度为零。更具地说,参考图6A,后端夹持器34布置为在纸张供给位置Pa与转印区域Tr之间的位置处面对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
接下来,参考图1,充电装置24对旋转的感光鼓22的感光层22A充电,并且曝光装置26用光照射感光鼓22以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第一颜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当转印鼓30开始旋转时,纸张检测传感器36开始检测转印鼓30的旋转位置。测量出的旋转位置被发送至控制器20。
在显影装置28中,包含与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对应的颜色的色调剂的显影单元(当第一颜色是黄色时,为黄色显影单元28Y)预先移动到并停止在显影单元面对感光鼓22的位置处。显影单元28Y对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便在感光鼓2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T。随着感光鼓22旋转,色调剂图像T(在该情况下为黄色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其中感光鼓22面对转印装置14的转印区域Tr中。
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记录纸张P的供给也开始。更具体地说,由拾取辊18B从纸张容器18A拾取记录纸张P,并且由传送辊18D沿着供给路径40传送记录纸张P。当纸张检测传感器36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通过时,纸张检测传感器36向控制器20输出检测信号。当控制器20接收到检测信号时,控制器20基于由纸张检测传感器36所获得的检测信号和相位控制记录纸张P的传送,从而记录纸张P在前端夹持器32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的时刻到达纸张供给位置Pa。
然后,如图6B所示,在纸张供给位置Pa,前端夹持器32的状态从打开状态改变为闭合状态。结果,由前端夹持器32把持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分。此时,后端夹持器34布置为面对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并且静止在待机位置处。把持记录纸张P的前端夹持器32穿过处于静止状态的后端夹持器34与转印鼓30的旋转轴31A之间的空间。
在穿过后端夹持器34与旋转轴31A之间的空间之后,前端夹持器32在把持记录纸张P的同时穿过转印区域Tr。已经穿过转印区域Tr的记录纸张在被前端夹持器32把持的同时被传送,并且卷绕到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31E上。
接着,参考图1,在与图像信息对应的第一颜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由曝光装置26形成在感光鼓22上之后,纸张检测传感器36检测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的通过。纸张检测传感器36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器20,然后,控制器20将指令发送至后端夹持器34。当后端夹持器34接收到指令时,后端夹持器34将其自身状态从打开状态改变为闭合状态(参见图4A中的箭头D 1)。
然后,如图6C所示,处于闭合状态的后端夹持器34开始与转印鼓30同步地旋转。换句话说,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部分被前端夹持器32把持并且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部分被后端夹持器34保持的同时,记录纸张P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在感光鼓22与转印鼓30彼此面对的转印区域Tr中,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第一色(例如黄色)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鼓30上的记录纸张P上。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被清洁装置46(参见图1)去除。
接着,依次执行用于第二色至倒数第二色(例如,依次用于品红色和蓝绿色)的潜像形成处理、显影处理和转印处理。在形成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T的过程中,显影装置28(参见图1)旋转,以便将相应的显影单元28M或28C(参见图1)移动至停止位置。同时,如图6D所示,通过前端夹持器32和后端夹持器34使记录纸张P在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同时旋转和进行传送。每当记录纸张P穿过转印区域Tr时,第二及后续颜色中的一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结果,除黑色(K)以外的色调剂图像,即黄色(Y)、品红色(M)和蓝绿色(C)的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转印鼓30上的记录纸张P上。
在转印最后颜色(例如黑色)的色调剂图像T时,与转印其他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过程不同,在记录纸张P已穿过转印区域Tr之后,前端夹持器32的状态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相应地,记录纸张P从前端夹持器32上释放。然后,参考图1,其上已形成有彩色图像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通过分离部件45与转印鼓30分离并从纸张释放位置Pb被引导到排出路径41中。
接着,随着记录纸张P被进一步地传送,保持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的后端夹持器34将其状态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参见图4A中的箭头D2)。后端夹持器34在与图像信息对应的最后颜色(例如黑色)的静电潜像由曝光装置26形成之时或之后将后端夹持器34的状态从闭合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处于打开状态的后端夹持器34停止在待机位置处。
接着,已从后端夹持器34上释放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通过分离部件45与转印鼓30分离并从纸张释放位置Pb被引导到排出路径41中。将已被引导到排出路径41中的记录纸张P传送至通过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来定影色调剂图像T的定影装置16。在定影处理之后,记录纸张P通过纸张排出辊44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并置于纸张接收器42上。
在由图像形成装置10将单色图像(例如黑色(黑白色)图像)形成在单张记录纸张P上的情况下,在记录纸张P被传送而不卷绕到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上的同时,色调剂图像T(参见图1)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操作
下面将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参考图7A,当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供给路径40传送记录纸张P时,存在发生所谓的转印卡塞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记录纸张P的传送将停止。当例如前端夹持器32未能把持记录纸张P的前端或者记录纸张P的前端被后端夹持器34钩住时,发生转印卡塞。
另外,参考图7B,当在形成黑白(单色)图像的操作中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供给路径40传送记录纸张P时,存在发生所谓的分离卡塞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记录纸张P的传送将停止。当记录纸张P的前端在色调剂图像转印之后被分离部件45钩住时,发生分离卡塞。在图7A和图7B中未示出纸张检测传感器36(参见图1)。
如图8A所示,当作为记录纸张P的卡塞的实例的转印卡塞发生时,在记录纸张P置于处于分离位置的后端夹持器34与筒形部分31之间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0停止。如图9A所示,在该状态下,接触部分112不与限制部件104接触。
接着,如图8B所示,当用户(未示出)朝他或她自己(在图8B中朝左)拉拽可移动部分11B的上部时,可移动部分11B移动以围绕连接部件13枢转。此时,如图9B所示,接触部分112与限制部件104接触。由于限制部件104固定在主体部分11A上,因此这使得接触部分112和后端夹持器34停止移动并停在该位置处。
与之对比,转印鼓30可旋转地设置在可移动部分11B中,因而转印鼓30随可移动部分11B一起移动。从而,连接部件102A的第二端相对于转印鼓30而移动,并且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31E与后端夹持器34之间的间隙增大。
从而,连接结构100允许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34分离,使得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34之间的间隙比初始间隙(正常图像形成操作中的间隙)大。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卡塞的记录纸张P从图像形成装置10中取出。由于不必使用大的力气将记录纸张P抽出,因而可以防止后端夹持器34的纸张保持件34C受到损伤。尽管已经以转印卡塞作为实例进行了说明,但这也同样适用于分离卡塞的情况。
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通过使可移动部分11B的接触部分112与主体部分11A的限制部件104接触来使转印鼓30相对于后端夹持器34而移动。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和部分基本相同的部件和部分以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省略对这些部件和部分的说明。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30。图像形成装置130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参见图1)的区别在于:图像形成装置130包括代替壳体11、后端夹持器34和连接结构100的壳体132、后端夹持器134和移交结构140。壳体132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30的主体。后端夹持器134是保持记录纸张P的后端的保持部分的实例。移交结构140是允许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134分离的允许单元的实例。除壳体132、后端夹持器134和移交结构140以外的部分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对应部分类似,并且将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壳体132包括主体部分132A和可移动部分132B。主体部分132A是设置有除转印鼓30以外的部件和部分的装置主体的实例。可移动部分132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印鼓30并且构造为可以相对于主体部分132A而移动。
在可移动部分132B的Z方向上的每一端设置有半圆形侧板,当沿Z方向观察时,该半圆形侧板从转印鼓30的中心向外延伸超出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转印鼓30通过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在半圆形侧板上。可移动部分132B在位于转印鼓30下方并接近主体部分132A的位置处安装有柱形的连接部件133,该连接部件133的轴向与Z方向一致。
在主体部分132A的Z方向上的每一端设置有装置框架139,装置框架139是可旋转地支撑传送辊18D的支撑件的实例。传送辊18D是将记录纸张P传送至感光鼓22与转印鼓30之间的传送部件的实例。如图12A所示,在装置框架139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144(将在下文中描述)。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主体部分132A设置有支撑壁132C,支撑壁132C竖立在位于转印鼓30的Z方向上的每一端的外侧的位置处。支撑壁132C具有引导孔132D,引导孔132D在与Z方向相交的平面中呈弧形并且沿Z方向贯通支撑壁132C。设置在可移动部分132B上的连接部件133穿过引导孔132D。
当用户(未示出)朝向他或她自己(在图10A和图10B中朝左)拉拽可移动部分132B时,连杆部件(未示出)允许连接部件133沿着引导孔132D移动,从而使可移动部分132B移动。当连接部件133与引导孔132D的内壁的远离主体部分132A的端面接触时,可移动部分132B停止移动。转印鼓30在该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退避位置(图10B所示的位置)。转印鼓30在其外周表面与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对置位置(图10A所示的位置)。
后端夹持器
下面将描述后端夹持器134。
如图11A所示,后端夹持器134包括矩形纸张保持件34C、第二突起135A和135B和第一突起136A和136B。纸张保持件34C保持记录纸张P(未示出)。第二突起135A和135B在纸张保持件34C的Z方向上的端部处从纸张保持件34C的前侧(转印鼓30(参见图10A)的径向上的外侧)伸出。第一突起136A和136B在第二突起135A和135B的相反侧(纸张保持件34C的后表面或径向内表面)从纸张保持件34C伸出。
第二突起135A和135B和第一突起136A和136B具有柱形形状并且在其端部包括径向向外膨胀的凸缘形保持部分。后端夹持器134的位于其端部(正Z方向上的端部和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部分彼此对称。因此,将仅描述位于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对位于正Z方向上的端部的部分的说明。
如图11B所示,后端夹持器134的第一突起136A构造为与第一支撑件142(将在下文中描述)接合,并且后端夹持器134的第二突起135A构造为与第二支撑件144(将在下文中描述)接合。第一支撑件142和第二支撑件144分别是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的实例。
如图11C所示,在转印鼓30的Z方向上的每一端设置有环形部件146。环形部件146具有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环形部件101A和101B类似的结构,并且在环形部件146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中形成有切口部分146A。第一支撑件142设置在切口部分146A中。位于转印鼓的正Z方向和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环形部件146安装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轴部分34A和34B(参见图4A)上,并且可以通过后端夹持器驱动器60(参见图4A)而随后端夹持器134一起旋转。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接触部件148(参见图12A)(将在下文中描述)与第一支撑件142接触(将第一支撑件142推动比在移交后端夹持器134的过程中的推动量更小的量)。相应地,沿Z方向施加在后端夹持器134上的张力减小,并且后端夹持器134被设置在分离位置。当第一支撑件142与接触部件148分离时,沿Z方向施加在后端夹持器134上的张力增大,并且后端夹持器134被设置在保持位置。
移交结构
下面将描述移交结构140。
如图12A所示,移交结构140设置在转印鼓30的正Z方向和负Z方向上的两端。位于正Z方向上的端部和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移交结构140彼此对称并且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将仅描述位于负Z方向上的端部的移交结构140,并且将省略对位于正Z方向上的端部的移交结构140的说明。在下述说明中,在传送记录纸张P时转印鼓30的旋转方向被称为+B方向,而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B方向。
移交结构140包括设置在转印鼓30上的第一支撑件142、设置在主体部分132A上的第二支撑件144以及移交部分150。移交部分150是允许后端夹持器134从第一支撑件142被移交给第一支撑件144以及从第二支撑件144被移交给第一支撑件142的移交单元的实例。
如图11C所示,第一支撑件142可以围绕在第一切口部分146A中径向向外伸出的销146B而旋转。第一支撑件142沿-B方向依次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第一接合部分142A、宽部分142B、连接部分142C和受压部分142D。
第一接合部分142A在平面图中呈J形并且朝-B方向敞开。第一接合部分142A的开口宽度被设定为使得第一突起136A和136B(参见图11A)可以与第一接合部分142A接合并且可以从第一接合部分142A中脱离。宽部分142B在Z方向上较宽,宽部分142B与第一接合部分142A的端部接续,并且沿-B方向延伸。
连接部分142C与宽部分142B的-B方向上的端部接续。连接部分142C在Z方向上的宽度朝向连接部分142C的-B方向上的端部逐渐减小。连接部分142C具有沿径向贯通连接部分142C的通孔142E。销146B穿过通孔142E。受压部分142D从连接部分142C的-B方向上的端部沿-B方向延伸。
在环形部件146的切口部分146A的-B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壁部分146C。壁部分146C在切口部分146A的负Z方向上的端部处沿+B方向延伸。壁部分146C布置为面对受压部分142D。压缩弹簧147的一端安装在壁部分146C上,而压缩弹簧147的另一端安装在受压部分142D上。从而,受压部分142D受到压缩弹簧147沿Z方向的推压,并且宽部分142B从切口部分146A沿负Z方向伸出。受压部分142D的尺寸和形状被设定为使得在宽部分142B从环形部件146伸出的状态下,受压部分142D不会沿Z方向从切口部分146A伸出。
如图12A所示,第二支撑件144可以围绕从装置框架139沿径向伸出的销139A而旋转。第二支撑件144沿-B方向依次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第二接合部分144A、宽部分144B、连接部分144C和受压部分144D。
第二接合部分144A在平面图中呈J形并且朝负Z方向敞开。第二接合部分144A的开口宽度被设定为使得第二突起135A和135B(参见图11A)可以与第二接合部分144A接合并且可以从第二接合部分144A中脱离。宽部分144B在Z方向上较宽,宽部分144B与第二接合部分144A的端部接续,并且沿+B方向(参见图11C)延伸。
连接部分144C与宽部分144B的+B方向上的端部接续。连接部分144C在Z方向上的宽度朝向连接部分142C的+B方向上的端部逐渐减小。连接部分144C具有沿径向贯通连接部分144C的通孔144E。销139A穿过通孔144E。安装部分144D从连接部分144C的+B方向上的端部沿+B方向延伸。
在装置框架139上形成有面对安装部分144D的壁部分139B。张力弹簧145的一端安装在壁部分139B上,而张力弹簧145的另一端安装在安装部分144D上。从而,安装部分144D受到张力弹簧145沿Z方向的拉拽,并且将第二接合部分144A定位在环形部件146附近。
移交部分150包括接触部件148和上述转印鼓驱动器50。接触部件148设置在环形部件146的Z方向上的外侧但是靠近环形部件146。接触部件148由橡胶制成并且在沿径向观察时具有圆形(环形)形状。当转印鼓30旋转时,接触部件148与第一支撑件142的宽部分142B接触,并且使第一接合部分142A沿Z方向向内移动。从而,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接触部件148使第一支撑件142移动到后端夹持器134可以被第二支撑件144支撑的位置处。
操作
下面将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如图13A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30中发生转印卡塞时,图像形成装置130在记录纸张P被后端夹持器134钩住时停止。此时,后端夹持器134处于保持记录纸张P的保持位置。在图13A和图13B中未示出纸张检测传感器36(参见图1)。
参考图12A,转印鼓驱动器50(参见图4A)使转印鼓30沿-B方向旋转。相应地,如图12B所示,接触部件148与第一支撑件142的宽部分142B接触并且使第一支撑件142旋转,从而第二突起135A和第一突起136A沿Z方向向内移动并超出环形部件146(纸张保持件34C在该状态下弯曲)。
接着,如图12C所示,转印鼓30继续沿-B方向旋转,从而位于环形部件146的Z方向上的内侧的第二突起135A移动越过第二支撑件144的宽部分144B并与第二接合部分144A接合。
接着,如图12D所示,转印鼓驱动器50(参见图4A)使转印鼓30沿+B方向旋转。此时,第二支撑件144仍保持在初始位置,而第一支撑件142随转印鼓30一起沿+B方向移动。相应地,由第二支撑件144的第二接合部分144A限制第二突起135A沿+B方向移动,并且第二突起135A在与第二接合部分144A接合或连接的同时受到支撑。在第一突起136A从第一支撑件142释放或脱开的同时,第一支撑件142沿+B方向移动。从而,后端夹持器134从第一支撑件142被移交给第二支撑件144。转印鼓30在沿+B方向旋转预定距离之后停止。
接着,如图13B所示,当用户(未示出)朝他或她自己(在图13B中朝左)拉拽可移动部分132B的上部时,可移动部分132B移动以使上侧打开。此时,如图12D所示,后端夹持器134已经被移交给第二支撑件144(主体部分132A)。因此,转印鼓30的外周表面31E与后端夹持器134之间的间隙增大。
从而,移交结构140(参见图12A)允许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134分离,使得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134之间的间隙比初始间隙(正常图像形成操作中的间隙)大。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卡塞的记录纸张P从图像形成装置130中取出。由于不必使用大的力气将记录纸张P抽出,因而可以防止后端夹持器134的纸张保持件34C受到损伤。尽管已经以转印卡塞作为实例进行了说明,但这也同样适用于分离卡塞的情况。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30中,后端夹持器134被移交给主体部分132A。因此,即便转印鼓30与主体部分132A很大程度地分离,后端夹持器134也不受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转印鼓30与后端夹持器134之间的间隙,并且可以更加容易地移除记录纸张P。
在图像形成装置130中,传送辊18D和第二支撑件144(参见图12A)均设置在装置框架139上。当记录纸张P的端部被传送辊18D夹持时,可能发生转印卡纸。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后端夹持器134与传送辊18D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在不受后端夹持器34妨碍的情况下移除记录纸张P。此外,由于记录纸张P与纸张保持件34C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因而可以防止纸张保持件34C受到损伤并且可以防止记录纸张P发生断裂。
参考图12D,为了使后端夹持器134返回初始位置(返回至第一支撑件142),转印鼓30沿-B方向旋转,使得第一突起136A与第一支撑件142的第一接合部分142A彼此接合或连接。然后,第二突起135A推压第二接合部分144A,使第二支撑件144沿着将第二突起135A移出第二支撑件144的方向旋转。从而,第二突起135A从第二接合部分144A释放或脱开。
如图10A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30中,例如,当后端夹持器134处于待机位置时,后端夹持器134从第一支撑件142被移交给第二支撑件144,该待机位置是沿供给路径40位于纸张检测传感器36的下游的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作为允许单元和移交单元的另一实例,可以使用电磁体通过下述方式执行移交过程:停止对第一支撑件的通电以便解除后端夹持器134的连接(支撑)状态,并且对第二支撑件通电以便建立后端夹持器134的连接(支撑)状态。
作为选择,可以使用致动器或偏心轮代替接触部件148以使第一支撑件移动。
此外,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不限于转印鼓30,而是可由能简单地使用以传送记录纸张P的传送辊来代替。
可以通过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使后端夹持器相对于转印鼓30而沿径向移动,或者通过如第二实施例中那样改变沿Z方向施加在后端夹持器上的张力,来使后端夹持器在保持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其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并且承载显影剂图像;
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其构造为能够在对置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在所述对置位置与所述图像承载体相对,所述退避位置比所述对置位置更加远离所述图像承载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包括把持记录介质的前端的把持部分,所述记录介质卷绕在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外周表面上;
保持部分,其构造为能够在保持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保持部分在所述保持位置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所述分离位置比所述保持位置更远离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所述保持部分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之后随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一起旋转;
转印单元,其在所述对置位置将由所述图像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由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所保持的记录介质上;以及
允许单元,其允许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分分离,使得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所述对置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保持部分不会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发生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允许单元包括: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的轴向上的端部连接,并且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保持部分连接,所述连接部件允许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分而移动;以及
限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且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所述对置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通过与所述连接部件接触来限制所述保持部分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允许单元包括:
第一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上,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接合以支撑所述保持部分,而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脱开;
第二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接合以支撑所述保持部分,而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与所述保持部分脱开;以及
移交单元,当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从所述对置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移交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接触以便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移动至所述保持部分能够被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支撑的位置,并且使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以便将所述保持部分从所述支撑部分移交给所述第二支撑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旋转地支撑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位于所述图像承载体与所述记录介质传送部件之间的位置,并且
所述第二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CN201210524400.3A 2012-02-29 2012-12-07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293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4203A JP5957956B2 (ja) 2012-02-29 2012-02-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44203 2012-0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3920A true CN103293920A (zh) 2013-09-11
CN103293920B CN103293920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003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24400.3A Active CN103293920B (zh) 2012-02-29 2012-12-0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23907A1 (zh)
JP (1) JP5957956B2 (zh)
CN (1) CN1032939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903B (zh) * 2015-03-27 2020-06-1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0176A (en) * 1979-10-24 1983-06-28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clamping device
JPH07140804A (ja) * 1993-06-17 1995-06-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517281A (en) * 1991-06-19 1996-05-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plurality or relatively moveable casings
CN2864747Y (zh) * 2005-11-02 2007-01-31 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释放机构
CN101498908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纸张传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JP2012022230A (ja) * 2010-07-16 2012-02-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0176A (en) * 1979-10-24 1983-06-28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clamping device
US5517281A (en) * 1991-06-19 1996-05-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plurality or relatively moveable casings
JPH07140804A (ja) * 1993-06-17 1995-06-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2864747Y (zh) * 2005-11-02 2007-01-31 崴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释放机构
CN101498908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纸张传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JP2012022230A (ja) * 2010-07-16 2012-02-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23907A1 (en) 2013-08-29
JP5957956B2 (ja) 2016-07-27
JP2013182049A (ja) 2013-09-12
CN103293920B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73494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798786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97422A (zh) 转印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US6853829B2 (en) Multi-color printer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2298293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US84171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293918A (zh)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832618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riving roller for automatic steering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belt
JP20022149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93923A (zh) 记录介质传送体、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EP2163952A2 (en) Hybrid Printing System
CN1032939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12019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9392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768236B2 (en)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156776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666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98291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3592437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2673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18887B2 (ja) 両面印刷記録装置
JP4114273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が取り付けられ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926806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6415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2664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