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0877A - 工程机械 - Google Patents

工程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0877A
CN103290877A CN2013100653605A CN201310065360A CN103290877A CN 103290877 A CN103290877 A CN 103290877A CN 2013100653605 A CN2013100653605 A CN 2013100653605A CN 201310065360 A CN201310065360 A CN 201310065360A CN 103290877 A CN103290877 A CN 103290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room
heat interchanger
engineering machinery
air
admiss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53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0877B (zh
Inventor
上田员弘
土桥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0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0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08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08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using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vehicle as ducts, e.g. frame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工程机械包括:发动机室;发动机,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热交换器,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吸气通路,使所述发动机室的内外连通;以及冷却风扇,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通过旋转使该外部空气流动,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气通路导入所述发动机室内,并使该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吸气面,该吸气面是设在该热交换器的侧部,接收被导入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面,所述吸气通路被设置成,使被导入该吸气通路的外部空气以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而到达所述吸气面为路径而流动。

Description

工程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为了冷却热交换器而将外部空气吸入发动机室内并将其引导至热交换器的吸气结构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以挖掘机为例来说明背景技术。
挖掘机中,在上部回转体的后部设有发动机室,在该发动机室内,设有沿上部回转体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发动机、液压泵、冷却风扇、散热器(radiator)或油冷却器等热交换器。并且,通过冷却风扇的旋转,从发动机室的外部吸入冷却用的空气并使其通过热交换器。
该以往的挖掘机中,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发动机室内的吸气口通常设于上部回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发动机室的一侧的侧面或发动机室的上表面。但是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在发动机及其周围产生的噪声即发动机声、泵声及风扇声等构成的噪声(以下总称作“发动机周边噪声”)的泄漏通过该吸气口而变大。
作为该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55527号所示,提出如下技术:将吸气管设置为从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上的靠近一侧的部分的前表面弯曲至热交换器的吸气面的形状,从而获得较长的吸气通路,以提高该通路内的消音效果,由此降低来自吸气口的漏音。
但是,在该公知技术中,由于将吸气管整体设置在与发动机、冷却风扇等主要噪声源相同的高度水平上,且为发动机周边噪声直接进入管内的状态,因此进入吸气管内的吸气通路的发动机周边噪声的绝对量变多。此外,在该公知技术中,虽然吸气管沿着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方向弯曲,但在吸气管中并未设置具有高消音效果的、阻碍声音传播的大的曲折部分,因而在吸气管内的消音效果低。由于这些因素,从吸气管的吸气口释放到外部的发动机周边噪声变多,上述公知技术的噪声降低效果变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能够减少进入吸气通路中的发动机周边噪声本身,并且能够提高吸气通路内的消音效果以提高噪声降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工程机械包括:发动机室;发动机,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热交换器,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吸气通路,使所述发动机室的内外连通;以及冷却风扇,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通过旋转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气通路导入所述发动机室内,并使所述外部空气流动让该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吸气面,该吸气面是设在该热交换器的侧部,接收被导入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面,所述吸气通路被设置成,使被导入该吸气通路的外部空气以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而到达所述吸气面为路径而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从热交换器的吸气面折返进入吸气通路的曲折的路径来提高发动机周边噪声的消音效果。由此,与以往的公知技术相比较,能够减少对外部的噪声泄漏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气管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以作为工程机械的一例的挖掘机作为对象。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4]
挖掘机具备未图示的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和回转自如地装设于该下部行走体上的上部回转体1。在上部回转体1上,安装有未图示的作业附属装置。
在上部回转体1的后部设有发动机室3。该发动机室3由覆盖该发动机室3的后侧的配重2和覆盖该发动机室3的前侧、左右两侧及上侧的罩材14形成。在该发动机室3的前方靠左侧的位置上设有具备驾驶席4的舱室5。而且,在发动机室3的前方靠右侧的位置上,设有设备空间(设备室)6。
在发动机室3内,发动机7、液压泵8、冷却风扇9和热交换器10沿与挖掘机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具体而言,发动机7设在所述左右方向(挖掘机的宽度方向)上的发动机室3内的大致中央。液压泵8设在发动机室3内发动机7左侧的位置。冷却风扇9设在发动机室3内发动机7右侧的位置。液压泵8与冷却风扇9由发动机7驱动。
而且,热交换器10设在发动机室3内冷却风扇9的更右侧,即,在挖掘机的宽度方向上设在发动机室3内的最外侧的位置。即,在发动机7、液压泵8、冷却风扇9及热交换器10中,热交换器10配置在发动机室3内最右侧。热交换器10包括用于冷却发动机7的散热器、油冷却器及中间冷却器等。另外,在图中,将构成热交换器10的多个装置概括地表示为一个热交换器10。冷却风扇9通过旋转使该外部空气流动,将发动机室3的外部空气通过后述的吸气通路20吸入发动机室3内,并使该外部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0。具体而言,通过冷却风扇9的旋转,外部空气通过后述的吸气通路20被吸入发动机室3内并流向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是图1中的热交换器10右侧的面,是接收被导入热交换器10中的空气的面。该吸气面10a也称作换热器芯体(core)面。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左右”是指就坐于驾驶席4的操作员O(参照图1、图2)所观察到的左右,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前后”是指就坐于驾驶席4的操作员O所观察到的前后。
另一方面,在设备空间6内,收容有工作油箱11及包括未图示的控制阀等的设备类。
以上述结构为前提,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挖掘机具备使发动机室3的内外连通的吸气通路20。该吸气通路20被设置成使导入该吸气通路20的外部空气以在热交换器10的上方通过而到达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为路径而流动。即,吸气通路20按照下述路径延伸:从热交换器10的上方向发动机室3内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所面向的一侧延伸,朝下折返而到达吸气面10a。吸气通路20具有从发动机室3的外部延伸到发动机室3内,并在热交换器10上方通过的上部通路部20a,该上部通路部20a整体设置在高于热交换器10的位置。并且,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挖掘机具有吸气管12,该吸气管12具有形成吸气通路20的上部通路部20a的内部空间。吸气管12设置为在设备空间6的上部通过,并沿挖掘机的前后方向延伸。吸气管12及其内部的上部通路部20a以如下路径设置:被导入上部通路部20a的外部空气在热交换器10的上方通过,并向发动机室3内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所面向的一侧排出。
具体而言,吸气管12由管部件13和罩材14的一部分构成。管部件13如图4等所示,是上表面开口、剖面呈U字形且前后较长的部件。罩材14覆盖设备空间6的上表面或侧面以及发动机室3的上表面。罩材14具有堵住管部件13的上表面开口的上壁部。吸气管12由管部件13和该罩部件14的上壁部构成,形成为四边筒状。吸气管12具有设在该吸气管12前端的主吸气口12a和设在该吸气管12的主吸气口12a的相反侧端部的吹出口12b。主吸气口12a是将外部空气吸进吸气管12内的部分,吹出口12b是将通过吸气管12内流动的外部空气排出的部分。吹出口12b朝右开口。
另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使吸气管12构成为相对于罩材14独立的四边筒状,将该吸气管12设置在罩材14的上壁部的下方。或者,也可将独立的吸气管12设置在罩材14的上壁部的上方。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吸气管12以满足如下条件的状态设置。
(A)吸气管12整体设置在高于热交换器10的位置。
(B)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吸气管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于沿所述左右方向的设备空间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L在沿所述左右方向的挖掘机的宽度方向上向内(向左)偏移。换言之,吸气管12的右侧面位于设备空间6的右侧面的左侧。
(C)吸气管12从设备空间6的前端附近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到热交换器10上方的位置。
(D)主吸气口12a配置在挖掘机的前部(设备空间6的前部)相对于就坐于驾驶席4的操作员O的标准的耳部位置E更位于前侧的位置,且向挖掘机前侧的外部空间开口。图1及图2中记载的α表示主吸气口12a相对于操作员O的标准的耳部位置E而向前方的偏离量。
(E)设有吹出口12b的吸气管12的后部位于热交换器10的上方,且吹出口12b向在发动机室3内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所面向的空间S(仅在图3中标注符号,以下称为吸气空间S)侧开口。
在上述结构中,当使冷却风扇9旋转时,外部空气如图1~图3中的箭头所示通过主吸气口12a吸入吸气管12内并流向后方,且在热交换器10的上方通过,从吸气管12的吹出口12b排出到吸气空间S内,随后,在朝下流动后,转为朝左而从吸气面10a进入热交换器10内。进入热交换器10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0并在发动机室3内朝左流动,且从未图示的排气口排出。通过如上所述的空气的流动,热交换器10被冷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如下的外部空气流动路径:外部空气在热交换器10的上方通过后,朝下以U形弯状绕回并从吸气面10a进入热交换器10内。因此,当发动机周边噪声沿与外部空气相反的方向通过该路径去往吸气管12时,该噪声在从热交换器10的吸气面10a离开后,通过朝向上侧并反转180°的曲折的路径到达吸气管12。因此,能够在曲折的路径中获得高消音效果。
进一步详述之,发动机周边噪声由于声音的直线前进性而水平地通过热交换器10并从吸气面10a进入吸气空间S,碰到覆盖该吸气空间S的壁,具体而言,碰到罩材14的右侧壁部分而反射。该反射的声音的一部分返回发动机室3,另一部分在吸气空间S内反复反射,只有剩余的一部分即朝左上方反射的声音从吹出口12b进入吸气管12内。因此,进入吸气管12内的上部通路部20a中的噪声的入射量减少。
而且,吸气管12内的上部通路部20a从吹出口12b向左侧延伸后,折弯90°而朝前方,因此从吹出口12b进入吸气管12内的声音在吸气管12内反射,在该反射音中只有朝前方反射的声音在吸气管12内进一步反射并衰减,并且去往主吸气口12a。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阻碍声音的入射与通过的迷宫状的吸气通路20,因此与公知技术相比较,能够显著减少从主吸气口12a至外部的发动机周边噪声。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气管12内的消音作用,较为理想的是在吸气管12的内面设置玻璃棉等吸音材料。
除了上述基本效果以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还能够获得下述效果。
(i)由于能够将在吸气通路20中占据大半的上部通路部20a整体设置在高于热交换器10的位置,因此不存在对上部通路部20a的设置造成障碍的设备类,能够在可相对自由地设定上部通路部20a的路线和长度的空间内构成上部通路部20a。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吸气通路20的长度而获得高的消音效果。
(ii)通过设置吸气管12而构成吸气通路20的上部通路部20a,因此与上述效果(i)相结合,能够简单地构成吸气通路20的上部通路部20a。
(iii)能够将原本设在发动机室3的前方靠右侧位置的设备空间6上侧的空间作为吸气管12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构成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吸气管12。
(iv)由于能够在与热交换器10配置侧相同的右侧将吸气管12构成为大致直线状,因此吸气管12的结构及吸气管12的设置变得简单。
(v)吸气管12设置为如下状态:该吸气管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于设备空间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L在挖掘机的宽度方向上向中心偏移,成为发动机周边噪声的出口的主吸气口12a在上部回转体1的最外侧端的内侧向外部开口,因此能够减轻对在挖掘机周围作业的作业员造成的噪声的影响。
(vi)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席4与设备空间6设在左右相反侧,且设备空间6由罩材14包围而形成的挖掘机中,由于吸气管12设置为该吸气管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于设备空间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L在上部回转体1的宽度方向上向内偏移的状态,因此如图3所示,在设备空间6上部的挖掘机的宽度方向靠外的部分产生空余空间。因此,能够使形成设备空间6的罩材14中的与该空余空间对应的右侧的上侧角部14a形成为具有越靠近挖掘机的宽度方向外侧(右侧)而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状的外面(上表面)。
在图3中,P表示舱室5内的操作员的标准视点(eye point)的位置,X表示罩材14的上侧角部14a未倾斜而形成为直角时从视点P观察到的右侧方视野的下限线,Y表示如该第一实施方式所述,上侧角部14a倾斜地形成时从视点P观察到的右侧方视野的下限线。由该图3可知,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在设置吸气管12的同时确保从驾驶席4观察到的侧方视野良好。
(vii)主吸气口12a在相对于就坐于驾驶席4的状态下的操作员O的标准的耳部位置E更位于前侧的位置上向挖掘机的前方开口,因此来自主吸气口12a的发动机周边噪声不会直接进入操作员O的耳内。因此,能够降低进入操作员O的耳内的噪声。
而且,主吸气口12a在操作员O的耳部位置E的前侧的位置上向挖掘机的前方开口也就意味着能获得大的吸气管12的长度,因此吸气管12的消音效果变得更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3所示,吸气管12的后部以覆盖冷却风扇9的状态配置在该冷却风扇9的上方,因此形成双重覆盖结构,即冷却风扇9的上侧被构成吸气管12的管部件13的后端部与罩材14的上壁部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从冷却风扇9产生的驱动声或风噪声朝上侧泄漏到发动机室3的外部。其结果,能获得降低向发动机室3外部泄漏的冷却风扇9的驱动声或风噪声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5及图6]
在以下的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通常,设备空间6在挖掘机中通过以罩材14覆盖在作为上部回转体1的基台的上框架上而形成,在该设备空间6内,工作油箱11等设备类如图5所示,在与罩材14的内侧面之间隔开间隙C而设置。即,借助上述间隙C,设备空间6内原本便处于空气能够流通的状态。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形成设备空间6的罩材14的前壁部,设有使罩材14的内外连通的开口即辅助吸气口15。即,该辅助吸气口15使罩材14的外部空间与设备空间6连通。并且,形成有使外部空气以下述方式流动的辅助通气路径22,即如图5及图6中的箭头A所示,通过该辅助吸气口15被吸入设备空间6内的外部空气与吸气管12内的空气流平行地通过设备空间6内并进入吸气空间S。
另外,辅助吸气口15既可如图6所示设在罩材14的前壁部的下部,也可设在该前壁部的上部或上下方向的中间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增加从吸气空间S至热交换器10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器10的冷却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7及图8]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吸气管12内的上部通路部20a的空气与通过辅助通气路径22流动的空气在吸气空间S内从上下接近,碰撞并汇合,因此在该汇合部产生空气流的交错,由此存在通风阻力增加的风险。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为前提,在吸气空间S的前端附近设有导向板16,该导向板16将通过辅助通气路径22流动的空气引导至比热交换器10更上侧并使其与吸气通路20中流动的外部空气汇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辅助通气路径22流动的空气被导向板16引导至比热交换器10更上侧,在与通过吸气管12内的上部通路部20a的空气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通过的同时绕过导向板16,与通过该上部通路部20a的空气同样地朝下方流动,并与通过该上部通路部20a的空气汇合。因此,能够减小在空气汇合部中的通风阻力,有助于通风量的增加。
(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9]
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能够在发动机室3的上部确保沿左右方向连续延伸的空间的工程机械中,吸气管12设置为,在位于热交换器10上侧的发动机室3内的上部通过并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且,在吸气管12的左端设有主吸气口12a,并且在吸气管12的右端设有吹出口12b,通过吸气管12内并从吹出口12b吹出的空气在吸气空间S中朝下以U形转弯,从吸气面10a进入热交换器10。
利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获得与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吸气管12的情况基本相同的噪声降低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1)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在发动机室3左侧的部分设有热交换器10的挖掘机。
此时,例如可采用如图9的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如下结构,将吸气管12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在发动机室3的上部,在该吸气管12的右端设置主吸气口12a,并且在该吸气管12的左端设置吹出口12b。
(2)只要是能够在设备空间6内或发动机室3内确保热交换器10的上侧的位置上有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连续延伸的空间的机械,则也可在现有的罩材的上壁部的下表面安装板材或剖面呈U字形的框架材以构成吸气通路。
(3)本发明并不限于驾驶席4设在舱室5内的挖掘机,也能够适用于如小型挖掘机般驾驶席露出在外部而设置的挖掘机。而且,本发明也能够广泛适用于挖掘机以外的工程机械。具体而言,能够适用于采用如下结构的工程机械,即与挖掘机同样地,在发动机室内设有发动机、热交换器和冷却风扇,通过冷却风扇的旋转将外部空气导入发动机室内并通过热交换器。
[实施方式的概要]
总结所述实施方式如下。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包括:发动机室;发动机,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热交换器,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吸气通路,使所述发动机室的内外连通;以及冷却风扇,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通过旋转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气通路导入所述发动机室内,并使该外部空气流动让该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吸气面,该吸气面是设在该热交换器的侧部,接收被导入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面,所述吸气通路被设置成使被导入该吸气通路的外部空气以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而到达所述吸气面为路径而流动。
在该结构中,外部空气以如下方式流动:通过吸气通路在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并且朝下折返并进入热交换器的吸气面。另一方面,发动机周边噪声沿与该外部空气的流动相反的路径通过吸气通路。即,发动机周边噪声通过从热交换器的吸气面朝上折返地延伸的吸气通路排出到发动机室的外部。因此,能够利用从热交换器的吸气面折返进入吸气通路的曲折的路径来提高发动机周边噪声的消音效果。由此,与以往的公知技术相比较,能够减少对外部的噪声泄漏量。
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吸气通路具有从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延伸到所述发动机室内且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的上部通路部,该上部通路部整体配置在高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热交换器的上侧、不存在对吸气通路的设置造成障碍的设备类、可相对自由地设定吸气通路的路线和长度的空间内构成在吸气通路中占据大半的上部通路部。其结果,能够充分确保吸气通路的长度,获得由吸气通路带来的高消音效果。
在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包括:吸气管,具有形成所述上部通路部的内部空间,所述吸气管在其一端具有主吸气口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吹出口,所述主吸气口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所述吹出口向所述发动机室内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侧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吸气管简单地构成吸气通路的上部通路部。尤其,若采用将吸气管整体设置在不存在对吸气管设置造成障碍的、热交换器的上侧的空间的结构,则吸气管的设置将变得更为简单。而且,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通过吹出口进入吸气管内的上部通路部的发动机周边噪声的入射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少对外部的噪声的泄漏量。
在具备上述吸气管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前方且与所述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设有收容包含液压油箱的设备的设备空间,所述主吸气口向所述工程机械的前方开口,所述吸气管在所述设备空间的上部通过并在所述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发动机室的前方且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设有设备空间的工程机械中,能够将设备空间的上部作为吸气管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构成在前后方向上具备充分长度的吸气管。
此时,较为理想的是,将所述发动机、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风扇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在这些发动机、热交换器及冷却风扇中,热交换器设置在最右侧或最左侧,所述设备空间及所述吸气管在所述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相同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沿左右方向与热交换器相同的一侧上使吸气管构成为大致直线状,因此吸气管的结构及吸气管的设置变得简单。
在上述吸气管在设备空间的上部通过并沿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吸气管配置为如下状态:该吸气管的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于所述设备空间的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在所述工程机械的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向内偏移。
根据该结构,吸气管配置为与吸气管在左右方向上所处的一侧的工程机械的外侧端间隔些许距离而靠近工程机械的中心,因此成为发动机周边噪声的出口的吸气管的主吸气口也被配置为与该工程机械的外侧端间隔些许距离。其结果,能够减轻对在工程机械的周围作业的作业员造成的噪声的影响。
此时,较为理想的是包括:设置于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前方且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设有所述设备空间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的驾驶席以及包围所述设备空间而形成该设备空间的罩材,所述罩材具有在所述罩材的所述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上靠外侧且位于所述罩材上部的上侧角部,所述上侧角部具有越靠近所述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外侧而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状的外面。
在与设备空间左右相反的一侧设置有驾驶席且由罩材包围地形成有设备空间的工程机械中,如果吸气管如上所述地在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上靠内侧配置,则在设备空间的上部的位于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靠外的部分会产生空余空间。因此,只要将罩材中与该空余空间对应的上侧角部如本结构般构成为具有越靠近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外侧而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状的外面,便能够在设置吸气管的同时确保从驾驶席观察到的侧方视野良好。
在上述主吸气口向工程机械的前方开口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室的前方且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与设有所述设备空间的一侧的相反的位置驾驶席,所述主吸气口设置在相对于就坐于所述驾驶席的状态下的操作员的耳部的标准位置更位于前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来自主吸气口的发动机周边噪声直接进入操作员的耳内。因此,能够降低进入操作员的耳内的噪声。而且,吸气口在操作员的耳部位置的前侧向工程机械的前方开口意味着能够获得大的吸气管的长度,因此吸气管带来的消音效果变得更高。
另外,设备空间在例如挖掘机中,通常是通过以罩材覆盖在作为上部回转体的基台的上框架上而形成,在该设备空间内,液压油箱等设备类与罩材的内面之间隔开间隙地设置。即,设备空间内原本便处于空气能够通过上述间隙流通的状态。
为此,在设有上述设备空间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包括:包围所述设备空间而形成该设备空间的罩材,在所述罩材上设有辅助吸气口,在所述罩材的内侧形成有辅助通气路径,使通过所述辅助吸气口被吸入该罩材内侧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设备空间中的所述吸气管外侧的空间流向所述发动机室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对热交换器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效果。
另外,此时,若通过吸气通路的空气与通过上述辅助通气路径流动的空气在热交换器的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内从不同的方向汇合,则存在因这些空气的交错导致通风阻力增加的风险。
因此,此时,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导向板,将通过所述辅助通气路径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更位于上侧的位置,使其与所述吸气通路中流动的外部空气汇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在吸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与通过辅助通气路径流动的空气在汇合部的通风阻力,有助于通风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具备上述吸气管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将所述发动机、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风扇沿与所述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在这些发动机、热交换器和冷却风扇中,热交换器设置在最右侧或最左侧,所述主吸气口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的相反侧,且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开口,所述吸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室的上部通过,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
该结构是在发动机室的上部能够确保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空间的工程机械的情况下,通过发动机室的上部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吸气管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吸气管的情况基本相同的噪声降低效果。
另外,在上述工程机械具备驾驶席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主吸气口配置在相对于就坐于所述驾驶席的状态下的操作员的耳部的标准位置更位于前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工程机械具备罩材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罩材上设有辅助吸气口,在所述罩材的内侧形成有辅助通气路径,使通过所述辅助吸气口被吸入所述罩材内侧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设备空间中的所述吸气管外侧的空间流向所述发动机室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够降低进入吸气通路的发动机周边噪声本身,并且能够提高在吸气通路内的消音效果以提高噪声降低效果。

Claims (13)

1.一种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室;
发动机,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
热交换器,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
吸气通路,使所述发动机室的内外连通;以及
冷却风扇,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通过旋转将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气通路导入所述发动机室内,并使所述外部空气流动让该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吸气面,所述吸气面是设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侧部,接收被导入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面,
所述吸气通路被设置成,使被导入所述吸气通路的外部空气以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而到达所述吸气面为路径而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通路具有从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延伸到所述发动机室内且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通过的上部通路部,所述上部通路部整体配置在高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吸气管,具有形成所述上部通路部的内部空间,其中,
所述吸气管在其一端具有主吸气口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吹出口,
所述主吸气口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所述吹出口向所述发动机室内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侧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前方且与所述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设有收容包含液压油箱的设备的设备空间,
所述主吸气口向所述工程机械的前方开口,
所述吸气管在所述设备空间的上部通过,沿所述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风扇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在所述发动机、热交换器和冷却风扇中,热交换器设置在最右侧或最左侧,
所述设备空间及所述吸气管在所述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器相同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管配置为如下状态:所述吸气管的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于所述设备空间的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在所述工程机械的沿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向内偏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室的前方且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设有所述设备空间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的驾驶席;以及包围所述设备空间而形成该设备空间的罩材,其中,
所述罩材具有在所述罩材的所述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上靠外侧且位于所述罩材上部的上侧角部,
所述上侧角部具有越靠近所述工程机械的宽度方向外侧而越向下方倾斜的斜面状的外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室的前方且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设有所述设备空间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的驾驶席,
所述主吸气口配置在相对于就坐于所述驾驶席的状态下的操作员的耳部的标准位置更位于前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包围所述设备空间而形成所述设备空间的罩材,
在所述罩材上设有辅助吸气口,
在所述罩材的内侧形成有辅助通气路径,使通过所述辅助吸气口被吸入所述罩材内侧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设备空间中的所述吸气管外侧的空间流向所述发动机室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向板,将通过所述辅助通气路径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更位于上侧的位置,使其与所述吸气通路中流动的外部空气汇合。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却风扇沿与所述工程机械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在所述发动机、热交换器和冷却风扇中,热交换器设置在最右侧或最左侧,
所述主吸气口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的相反侧,且向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开口,
所述吸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室的上部通过,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吸气口配置在相对于就坐于所述驾驶席的状态下的操作员的耳部的标准位置更位于前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材上设有辅助吸气口,
在所述罩材的内侧形成有辅助通气路径,使通过所述辅助吸气口被吸入所述罩材内侧的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设备空间中的所述吸气管外侧的空间流向所述发动机室中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吸气面所面向的空间。
CN201310065360.5A 2012-03-01 2013-03-01 工程机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08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5299A JP5948966B2 (ja) 2012-03-01 2012-03-01 建設機械の吸気構造
JP2012-045299 2012-03-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0877A true CN103290877A (zh) 2013-09-11
CN103290877B CN103290877B (zh) 2017-05-03

Family

ID=47779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536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0877B (zh) 2012-03-01 2013-03-01 工程机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72073B2 (zh)
EP (1) EP2634031B1 (zh)
JP (1) JP5948966B2 (zh)
CN (1) CN1032908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0668B2 (ja) * 2011-06-17 2013-03-1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油圧ショベル
JP5758338B2 (ja) * 2012-03-29 2015-08-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JP5962686B2 (ja) * 2014-01-30 2016-08-03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電装品冷却構造
EP3009759B1 (en) * 2014-03-31 2018-03-21 Komatsu Ltd. Utility vehicle
JP6229694B2 (ja) * 2015-06-08 2017-11-15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JP6530977B2 (ja) * 2015-06-24 2019-06-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建設機械の吸気構造
JP6850753B2 (ja) * 2018-03-13 2021-03-31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7260311B2 (ja) * 2019-01-31 2023-04-18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7232090B2 (ja) * 2019-03-19 2023-03-02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US11642933B2 (en) * 2020-06-24 2023-05-09 Honda Motor Co., Ltd.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4926A (en) * 1982-03-08 1984-06-19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 Air intake on a tractor engine hood
US6408969B1 (en) * 1998-03-26 2002-06-25 Vibromax Bodenverdichtungsmaschinen Gmbh Road roller
JP2003054266A (ja) * 2001-08-16 2003-02-26 Yanmar Co Ltd 全旋回式建設機械
CN101547809A (zh) * 2006-10-31 2009-09-30 环境冷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卡车的空气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4520U (zh) * 1989-02-28 1990-09-13
JP2775037B2 (ja) * 1990-06-26 1998-07-09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旋回式油圧掘削車両の防音囲い
US6823955B2 (en) * 2001-06-27 2004-11-30 Deere & Company 360 degree air intake scree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4926A (en) * 1982-03-08 1984-06-19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 Air intake on a tractor engine hood
US6408969B1 (en) * 1998-03-26 2002-06-25 Vibromax Bodenverdichtungsmaschinen Gmbh Road roller
JP2003054266A (ja) * 2001-08-16 2003-02-26 Yanmar Co Ltd 全旋回式建設機械
CN101547809A (zh) * 2006-10-31 2009-09-30 环境冷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卡车的空气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48966B2 (ja) 2016-07-06
CN103290877B (zh) 2017-05-03
EP2634031A1 (en) 2013-09-04
JP2013180642A (ja) 2013-09-12
US8672073B2 (en) 2014-03-18
EP2634031B1 (en) 2014-09-24
US20130228388A1 (en) 201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90877A (zh) 工程机械
CN101069002B (zh)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US8684116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provided with engine room
EP0734892B1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JP5594197B2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EP2746087B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US20080169142A1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machine
CA2582258C (en) Drilling unit
KR102035212B1 (ko) 건설기계
JP4506665B2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JP2012001060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JP2011046217A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CN101244736B (zh) 摩托车
JP397943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8094948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352181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660173B2 (ja) 作業機械
WO2019137375A1 (zh) 送风组件、送风系统及冰箱
JP2004225625A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KR20120102893A (ko) 주행풍유입장치
CN105612292B (zh) 建筑机械中冷却单元的部件的布置
JP2022036777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370157B2 (ja) 車両用熱交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H1024647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5618243U (zh) 发动机节温器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