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9240B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9240B
CN103279240B CN201310209930.3A CN201310209930A CN103279240B CN 103279240 B CN103279240 B CN 103279240B CN 201310209930 A CN201310209930 A CN 201310209930A CN 103279240 B CN103279240 B CN 103279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conductive layer
wire electrode
hypothallus
nesa c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099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9240A (zh
Inventor
赵云华
高育龙
杨云良
赵沙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OFilm Group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099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79240B/zh
Priority to KR1020137025587A priority patent/KR101564041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3/079199 priority patent/WO2014190593A1/zh
Priority to JP2015518833A priority patent/JP5914925B2/ja
Priority to US13/975,274 priority patent/US20140354901A1/en
Priority to TW102130427A priority patent/TWI509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79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9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9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9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Abstract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透明覆盖板、透明导电膜和显示装置;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透明基底包括本体和柔性基板,柔性基板的宽度小于本体的宽度,本体包括感应区以及位于感应区边缘的边框区;设于柔性透明基底一侧的导通线路;设于感应区一侧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丝线;设于边框区一侧的第一引线电极,第一导电层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一引线电极电连接。上述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膜将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导通线路设置在同一透明基底上从而形成导电膜和柔性电路板,相比于传统的导电膜和柔性电路板需要贴合工艺进行贴合,上述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膜不需要贴合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摸屏是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进行工作的,当手指触摸在金属层上时,用户和电容式触摸屏表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于是手指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电容式触摸屏的四角上的电极中流出,并且流经这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通过对这四个电流比例的精确计算,得出触摸点的位置。
透明导电膜是具有良好导电性及在可见光波段具有高透光率的一种薄膜。目前透明导电膜已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光伏器件、触控面板和电磁屏蔽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简称软板或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的特点。透明导电膜通过FPC与外接电路连接,从而将透明导电膜感知的位置信号传输到处理器中,进行识别,确定触摸位置。
传统的,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膜通过FPC与外接电路连接时,先将FPC与透明导电膜的引线区域贴合,然后和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相连接,导致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的触控面板。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透明覆盖板、透明导电膜和显示装置;
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
透明基底,所述透明基底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一端延伸形成的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的宽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所述本体包括感应区以及位于所述感应区边缘的边框区;
设于所述柔性透明基底一侧的导通线路;
设于所述感应区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丝线;
设于所述边框区一侧的第一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区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一导电凹槽;
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嵌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或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直接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感应区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对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基质层设于所述透明基底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
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基质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或直接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明基底表面的第一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一导电凹槽;
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第一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第一基质层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二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基质层、透明基底和第二基质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二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二基质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所述第二基质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凹槽底部为非平面结构,所述第二导电凹槽底部为非平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凹槽的宽度为0.2μm~5μm,高度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所述第二导电凹槽的宽度为0.2μm~5μm,高度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质层的材质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所述第二基质层的材质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引线,条状的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的最小宽度为10μm~200μm,高度为5μm~20μm;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二导电引线,条状的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的最小宽度为10μm~200μm,高度为5μm~2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通线路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所述导通线路由导通丝线交叉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至少部分包覆所述透明基底、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引线电极、第二引线电极和导通线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不小于86%。
上述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基底包括本体和柔性基板,将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导通线路设置在同一透明基底上从而形成导电膜和柔性电路板,相比于传统的导电膜和柔性电路板需要贴合工艺进行贴合,上述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膜不需要贴合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凹槽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导电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导电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透明覆盖板200、透明导电膜100和显示装置300。
透明覆盖板和显示装置可以与现有产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下重点描述透明导电膜100。
请参考图1和图2,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00,包括透明基底10、第一导电层20和第一引线电极30和导通线路。
透明基底10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热塑性材料。热塑性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
透明基底10包括本体110和从本体110一端延伸形成的柔性基板120。柔性基板120的宽度小于本体110的宽度,本体110包括感应区112以及位于感应区边缘的边框区114。
感应区11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边框区114的表面开设有第一电极凹槽。第一导电凹槽和第一电极凹槽位于同侧。
柔性基板120开设有导通凹槽。导通凹槽与第一导电凹槽同侧。
为了方便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第一导电凹槽、第一电极凹槽和导通凹槽统称为凹槽。结合图3,凹槽底部为非平行结构。凹槽底部可以为“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凹槽底部的“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的幅度在500nm~1μm。将槽底部设置成“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在将导电材料填充于凹槽后,干燥固化时,能够减小导电材料的收缩。将导电材料填充于凹槽固化形成第一导电丝线、第一导电引线和导通丝线,对导电材料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止烘干过程中导电材料缩聚而断开。凹槽的宽度可以为0.2μm~5μm,高度可以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第一导电层20收容于第一导电凹槽。第一导电层20呈网格状。结合图4和图5,第一导电层2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第一导电层2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丝线。第一导电层20由填充于第一导电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一导电层2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第一引线电极30收容于第一电极凹槽。第一引线电极30与第一导电层20同侧。第一导电层2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一引线电极30电连接。第一导电层2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一引线电极30电连接,以将感应区检测到的触摸信号传递至导通线路。
第一引线电极30可以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第一引线电极3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引线。结合图4和图5,第一引线电极3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第一引线电极30由填充于第一电极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一引线电极3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条状的第一引线电极30的最小宽度可以为10μm~200μm,高度可以为5μm~20μm。
导通线路可以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导通线路包括相互交叉的导通丝线。结合图4至图5,导通线路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导通线路由填充于导通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导通线路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电极30还可以直接设于边框区的表面,第一引线电极30与第一导电层20同侧。此时,第一引线电极30通过丝网印刷、曝光显影或喷墨打印形成。
如图7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包括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此外,还包括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引线电极50。如图8所示的透明导电膜和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导电层40呈网格状。感应区与第一导电层20相对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第二导电层40收容于第二导电凹槽。
边框区的表面开设有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收容与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第二导电层4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二引线电极50电连接。
可以理解,如图8所示,第一引线电极30可以直接设于边框区的表面,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一导电层20位于同侧。第二引线电极50直接设于边框区的另一表面,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
如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包括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此外,还包括基质层60、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引线电极50。如图9所示的透明导电膜和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基质层60设于第一导电层20的表面,与感应区对应的基质层60远离透明基底1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第二导电层40收容于第二导电凹槽。
与边框区对应的基质层6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收容于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第二导电层4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二引线电极50电连接。
可以理解,如图10所示,第一引线电极30也可以直接设于边框区的表面,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一导电层20位于同侧。第二引线电极50也可以直接设于与边框区对应的基质层60的表面,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
为了方便说明,上述图7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导电凹槽和第二电极凹槽统称凹槽。结合图3,凹槽底部可以为非平行结构。凹槽底部可以为“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凹槽底部的“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的幅度在500nm~1μm。将凹槽底部设置成“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在将导电材料填充于凹槽后,干燥固化时,能够减小导电材料的收缩。将导电材料填充于第二导电凹槽和第二电极凹槽固化形成第二导电丝线和第二引线电极,对导电材料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止烘干过程中导电材料缩聚而断开。凹槽的宽度可以为0.2μm~5μm,高度可以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上述图7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柔性基板(图未示)至少为一个。柔性基板为一个时,柔性基板开设有导通凹槽,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二引线电极50与导通凹槽电连接。柔性基板120为2个时。2个柔性基板都开设有导通凹槽。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二引线电极50分别与2个导通凹槽电连接。
上述图7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导电层4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5)或随机网格(图6)。第二导电层4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二导电丝线。第二导电层40由填充于第二导电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二导电层4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上述图7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引线电极50可以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第二引线电极5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二导电引线。结合图5至图6,第二引线电极5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5)或随机网格(图6)。第二引线电极50由填充于第二电极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二引线电极5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条状的第二引线电极50的最小宽度可以为10μm~200μm,高度可以为5μm~20μm。
上述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基质层60的材质可以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如图11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10、第一基质层70、第一导电层20和第一引线电极30和导通线路40。
透明基底10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热塑性材料。热塑性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当然,透明基底10的材质也可以玻璃或者其他透明材料。
透明基底10包括本体110和从本体110一端延伸形成的柔性基板120。柔性基板120的宽度小于本体110的宽度,本体110包括感应区112以及位于感应区边缘的边框区114。
第一基质层70设置在透明基底10的表面,第一基质层70远离透明基底1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第一导电层20收容于第一导电凹槽。
第一基质层70的材质可以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柔性基板120开设有导通凹槽。导通凹槽与第一导电凹槽同侧。
与边框区对应的所述第一基质层7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第一导电凹槽和第一电极凹槽位于同侧。第一引线电极30收容于一导电凹槽。
为了方便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第一导电凹槽、第一电极凹槽和导通凹槽统称为凹槽。结合图3,凹槽底部可以为非平行结构。凹槽底部可以为“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凹槽底部的“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的幅度在500nm~1μm。将槽底部设置成“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在将导电材料填充于凹槽后,干燥固化时,能够减小导电材料的收缩。将导电材料填充于凹槽固化形成第一导电丝线、第一导电引线和导通丝线,对导电材料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止烘干过程中导电材料缩聚而断开。凹槽的宽度可以为0.2μm~5μm,高度可以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第一导电层20为网格状。结合图4至图5,第一导电层2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第一导电层2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丝线。第一导电层20由填充于第一导电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一导电层2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第一引线电极30与第一导电层20同侧。第一导电层2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一引线电极30电连接。第一导电层2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一引线电极30电连接,以将感应区检测到的触摸信号传递至导通线路。
第一引线电极30可以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第一引线电极3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引线。结合图4至图5,第一引线电极3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第一引线电极30由填充于第一电极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一引线电极3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条状的第一引线电极30的最小宽度可以为10μm~200μm,高度可以为5μm~20μm。
导通线路60可以为网格状或者条状。
网格状的导通线路60包括相互交叉的导通丝线。结合图4至图5,导通线路6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导通线路60由填充于导通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导通线路6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如图12所示,第一引线电极30还可以直接设于与边框区对应的第一基质层70的表面。
如图13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包括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此外,还包括第二基质层80、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引线电极50。如图13所示的透明导电膜和如图1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基质层70、透明基底10和第二基质层80依次层叠设置。第二基质层80远离透明基底1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第二导电层40收容于第二导电凹槽。
与感应区对应的第二基质层8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收容与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与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第二导电层4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二引线电极50电连接。
可以理解,如图14所示,第一引线电极30也可以直接设于与感应区对应的第一基质层70的表面,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一导电层20位于同侧。第二引线电极50也可以直接设于与感应区对应的第二基质层80的表面,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
如图15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包括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此外,还包括第二基质层80、第二导电层40和第二引线电极50。如图15所示的透明导电膜和如图1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的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基质层80设于第一导电层20的表面,第二基质层80远离第一导电层2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第二导电层40收容于第二导电凹槽。
与感应区对应的第二基质层80的表开设有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收容于第二电极凹槽。第二引线电极50与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第二导电层40和导通线路通过第二引线电极50电连接。
结合图17,第二基质层80设有孔82,第二引线电极50穿过孔82穿到第一导电层20的表面,然后再与导通线路电连接。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一导电层20之间绝缘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引线电极50也可以从侧面连接到导通线路70,从而和导通线路电连接。
可以理解,如图16所示,第一引线电极30也可以直接设于与感应区对应的第一基质层70的表面,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一导电层20位于同侧。第二引线电极50也可以直接设于与感应区对应的第二基质层80的表面,第二引线电极50和第二导电层40位于同侧。
上述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柔性基板(图未示)至少为一个。柔性基板为一个时,柔性基板开设有导通凹槽,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二引线电极50与导通凹槽电连接。柔性基板120为2个时。2个柔性基板都开设有导通凹槽。第一引线电极30和第二引线电极50分别与2个导通凹槽电连接。
为了方便说明,上述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导电凹槽和第二电极凹槽统称凹槽。结合图3,凹槽底部可以为非平行结构。凹槽底部可以为“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凹槽底部的“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的幅度在500nm~1μm。将凹槽底部设置成“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在将导电材料填充于凹槽后,干燥固化时,能够减小导电材料的收缩。将导电材料填充于第二导电凹槽和第二电极凹槽固化形成第二导电丝线和第二引线电极,对导电材料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防止烘干过程中导电材料缩聚而断开。凹槽的宽度可以为0.2μm~5μm,高度可以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上述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导电层4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第二导电层4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二导电丝线。第二导电层40由填充于第二导电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二导电层4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
上述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引线电极50可以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第二引线电极50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二导电引线。结合图4至图5,第二引线电极50的网格可以为规则网格(图4)或随机网格(图5)。第二引线电极50由填充于第二电极凹槽的导电材料固化形成。第二引线电极50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导电金属可以为银或铜。条状的第二引线电极50的最小宽度可以为10μm~200μm,高度可以为5μm~20μm。
上述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的第二基质层80的材质可以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上述透明导电膜100还可以包括透明保护层(图未示),透明保护层至少部分包覆透明基底10、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第一引线电极30、第二引线电极50和导通线路60。透明保护层的材质可以为紫外光固化胶(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透明导电膜100设置有透明保护层能够有效防止导电材料的氧化。
上述透明导电膜100的可见光透过率不小于86%。
上述触摸面板包括透明导电膜100,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基底10包括本体110和柔性基板120,将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和导通线路60设置在同一透明基底10上从而形成导电膜和柔性电路板,相比于传统的导电膜和柔性电路板需要贴合工艺进行贴合,上述透明导电膜100不需要贴合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挠性连接部件和外部设备连接时,可以采用贴合,或在挠性连接部件端部设有公端或母端,直接与外部设备进行插接式连接。同时,由于不需要贴合工艺,节约了生成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成良率。因此,能够提高上述触摸面板的生成效率和生成良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透明覆盖板、透明导电膜和显示装置;
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
透明基底,所述透明基底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一端延伸形成的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的宽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所述本体包括感应区以及位于所述感应区边缘的边框区;
设于所述柔性基板一侧的导通线路;
设于所述感应区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丝线;
设于所述边框区一侧的第一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区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一导电凹槽;
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嵌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或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直接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感应区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对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所述边框区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基质层设于所述透明基底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
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基质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或直接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明基底表面的第一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导电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一导电凹槽;
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第一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边框区对应的所述第一基质层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二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基质层、透明基底和第二基质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基质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第二基质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二基质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所述第二基质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导电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导电凹槽;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嵌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或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直接设于与所述感应区对应的所述第二基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导通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5和7~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凹槽底部为非平面结构,所述第二导电凹槽底部为非平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凹槽的宽度为0.2μm~5μm,高度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所述第二导电凹槽的宽度为0.2μm~5μm,高度为2μm~6μm,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大于1。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质层的材质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所述第二基质层的材质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12.根据权利要求3~5和7~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导电引线,条状的所述第一引线电极的最小宽度为10μm~200μm,高度为5μm~20μm;
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二导电引线,条状的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的最小宽度为10μm~200μm,高度为5μm~2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线路为网格状或者条状,网格状的所述导通线路由导通丝线交叉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至少部分包覆所述透明基底、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引线电极、第二引线电极和导通线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不小于86%。
CN201310209930.3A 2013-05-30 2013-05-30 触控面板 Active CN103279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09930.3A CN103279240B (zh) 2013-05-30 2013-05-30 触控面板
KR1020137025587A KR101564041B1 (ko) 2013-05-30 2013-07-11 터치 패널
PCT/CN2013/079199 WO2014190593A1 (zh) 2013-05-30 2013-07-11 触控面板
JP2015518833A JP5914925B2 (ja) 2013-05-30 2013-07-11 タッチパネル
US13/975,274 US20140354901A1 (en) 2013-05-30 2013-08-23 Touch panel
TW102130427A TWI509480B (zh) 2013-05-30 2013-08-26 觸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09930.3A CN103279240B (zh) 2013-05-30 2013-05-30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9240A CN103279240A (zh) 2013-09-04
CN103279240B true CN103279240B (zh) 2016-03-09

Family

ID=4906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9930.3A Active CN103279240B (zh) 2013-05-30 2013-05-30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14925B2 (zh)
KR (1) KR101564041B1 (zh)
CN (1) CN103279240B (zh)
TW (1) TWI509480B (zh)
WO (1) WO2014190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1891A (zh) * 2014-06-03 2014-10-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5338742B (zh) * 2014-08-05 2019-03-05 上海量子绘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微纳米压印技术的微细线路柔性线路板的制备方法
CN106155403B (zh) * 2015-04-27 2023-05-02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触控元件
CN106125990A (zh) * 2016-08-03 2016-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JP6827241B2 (ja) * 2017-04-19 2021-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構造体
WO2020063272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苏州维业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复合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64657A (zh) * 2019-12-25 2020-02-07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层、触控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210114140A (ko) * 2020-03-10 2021-09-23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3672A (zh) * 2010-10-13 2011-04-27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层电极的电容式触摸屏
CN102063951A (zh) * 2010-11-05 2011-05-18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导电膜及其制作方法
JP2011170784A (ja) * 2010-02-22 2011-09-01 Optrex Corp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TW201243682A (en) * 2011-04-26 2012-11-01 Vision Touch Optronics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782624A (zh) * 2010-03-03 2012-11-14 未来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03423A (zh) * 2012-10-25 2013-01-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中的导电结构、透明导电膜及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6600A (ja) * 1993-07-22 1995-02-07 Fujitsu Ltd 入力装置
JP2007080758A (ja) * 2005-09-16 2007-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071785A1 (en) * 2008-02-28 2022-10-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ouch screen sensor
KR20120082310A (ko) * 2011-01-13 2012-07-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 패널을 포함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2174003A (ja) * 2011-02-22 2012-09-10 Panason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
CN202472613U (zh) * 2011-08-05 2012-10-03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层电极的电容式触摸屏
JP5845765B2 (ja) * 2011-09-21 2016-01-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217255U (zh) * 2011-09-27 2012-05-09 利信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结构
TWI465993B (zh) * 2011-10-07 2014-12-21 Rtr Tech Technology Co Ltd 觸控感測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20130127777A1 (en) * 2011-11-20 2013-05-23 Kai-Ti Yang Multi-processing touch panel assembly
US8711292B2 (en) * 2011-11-22 2014-04-29 Atmel Corporation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TWM434987U (en) * 2012-02-24 2012-08-01 Efun Technology Co Ltd Single substrate flexible touch control sensor
CN103123562B (zh) * 2013-02-22 2016-09-07 城步新鼎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US9085194B2 (en) * 2013-03-05 2015-07-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Embossing stamp for optically diffuse micro-channel
CN203311373U (zh) * 2013-05-30 2013-11-27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70784A (ja) * 2010-02-22 2011-09-01 Optrex Corp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CN102782624A (zh) * 2010-03-03 2012-11-14 未来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33672A (zh) * 2010-10-13 2011-04-27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层电极的电容式触摸屏
CN102063951A (zh) * 2010-11-05 2011-05-18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导电膜及其制作方法
TW201243682A (en) * 2011-04-26 2012-11-01 Vision Touch Optronics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903423A (zh) * 2012-10-25 2013-01-30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中的导电结构、透明导电膜及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5390A (zh) 2014-12-01
JP2015524135A (ja) 2015-08-20
CN103279240A (zh) 2013-09-04
JP5914925B2 (ja) 2016-05-11
KR20150003084A (ko) 2015-01-08
TWI509480B (zh) 2015-11-21
KR101564041B1 (ko) 2015-10-28
WO2014190593A1 (zh)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79240B (zh) 触控面板
CN103294272B (zh) 透明导电膜
CN103295670B (zh) 透明导电膜
US9516754B2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US9430068B2 (en) Touch screen
CN103412667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TWI344615B (en) A single layer of touch sensor structure and a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CN103165227A (zh) 透明导电膜及其连通方法
US20140354901A1 (en) Touch panel
US20150277629A1 (en) Capacitive touch-sensitive device
CN203311866U (zh) 透明导电膜
CN203338796U (zh) 透明导电膜
CN203311373U (zh) 触控面板
CN105334992B (zh) 触控屏
TW201437870A (zh) 觸控屏
CN203386170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CN203366286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US20140353012A1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US9439302B2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CN104347154B (zh) 一种透明导电膜
CN203366283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CN203366284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CN103426503A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CN103455198A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及其单层多点式导电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Ophigua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Film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2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Ophigua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