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0287B - 燃料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料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0287B
CN103270287B CN201180061117.5A CN201180061117A CN103270287B CN 103270287 B CN103270287 B CN 103270287B CN 201180061117 A CN201180061117 A CN 201180061117A CN 103270287 B CN103270287 B CN 1032702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petrolift
wire harness
cup shell
suppl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11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0287A (zh
Inventor
宫木淳
桥本清
佐藤浩
堀底伸一郎
上野正树
堤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87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50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87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24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70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0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0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0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4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 F02M37/08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electrically driven
    • F02M37/10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electrically driven submerged in fuel, e.g. in reservoir
    • F02M37/103Mounting pumps on fuel ta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4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 F02M37/08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electrically driven
    • F02M2037/082Details of the entry of the current supply lines into the pump housing, e.g. wire connectors, grommets, plugs or so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是,本发明的压力调节器(76)配置于上杯壳(25)的内侧的、从轴向观察时的燃料泵(3)的投影面上,在燃料泵(3)与上杯壳(25)及凸缘单元(4)之间设有返回流路(78),该返回流路(78)将压力调节器(76)与储罐部(11)之间连通,并将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朝储罐部(11)进行引导。

Description

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供给装置。本申请基于2010年1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0-288798号及2010年1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0-288799号要求优先权,并将上述申请的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自动二轮车、四轮车的车用燃料供给装置,使用在燃料箱内配置燃料泵的所谓内置式(日文:インタンク式)的燃料供给装置。
作为内置式的燃料供给装置,存在凸缘单元配置于燃料泵的上部并安装于燃料箱的上部的结构(以下称为“上置型”)和凸缘单元配置于燃料泵的下部并安装于燃料箱的底部的结构(以下称为“下置型”)。
下置型的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燃料泵;配置于燃料泵的下端且安装于燃料箱的凸缘单元;以及从外侧覆盖燃料泵的上杯壳。另外,燃料泵在下部包括叶轮,在上部包括驱动叶轮旋转的电动机部。此外,当驱动叶轮旋转时,燃料箱内的燃料被汲取,以从燃料泵的上部经由凸缘单元的储罐部及电动机部内压力输送燃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储罐部具有将燃料积存在凸缘单元内的功能。藉此,即便例如车辆在行驶时倾斜而导致燃料箱内的燃料发生偏移时,也能将燃料从储罐部供给至内燃机。
此处,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下置型的燃料供给装置中,由燃料泵汲取来的燃料被从燃料箱的底壁侧朝外部引导,并朝向发动机压力输送。因此,在上杯壳上一体成型有用于将燃料从燃料泵的上部向燃料箱的底壁引导的燃料流路单元,该燃料流路单元由第一流路管和第二流路管构成。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第一流路管(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二流路”)的、与连接有第二流路管(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三流路”)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前端部(即、上杯壳的前端部),设有压力调节器。压力调节器是在燃料流路内施加有多余压力的情况下使燃料流路内的燃料返回至燃料箱,并始终将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保持恒定的构件。
另一方面,在内置式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将电动机、燃料泵等一体化后形成的泵组件被上杯壳和凸缘单元夹住,并通过爪嵌合而被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的凸缘单元包括圆筒状的壳体部和凸缘部。
在上述壳体部内,以立起的状态设有与线束连接的端子壳体(相当于本申请的线束连接部)。另外,壳体部的底部形成储罐部。储罐部设置在比燃料箱的底面更靠下方的位置,燃料从形成于上杯壳的侧面的燃料流入口流入储罐部内。
线束将电源端子与电动机电连接。具体来说,在泵组件的上端部,线束的一端侧与电动机的端子板(相当于本申请的电动机端子)连接。另外,线束的另一端侧与端子壳体内的电源端子(相当于本申请的连接器端子)连接。此处,当线束的另一端侧与端子壳体内的电源端子连接时,线束的另一端侧插通燃料流入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167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524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压力调节器配置成在上杯壳的前端部露出的状态。因此,当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上升时,燃料在从压力调节器排出之后,直接返回至燃料箱内。然后,燃料再次经由凸缘单元的储罐部及电动机部内而被从燃料泵的上部压力输送出。
此处,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再次经由燃料箱内而积存于储罐部,因此,无法使燃料有效地循环。因此,例如,车辆在行驶时倾斜而导致燃料箱内的燃料发生偏移时,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无法充分地积存于储罐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为了确保各个端子的绝缘性,在端子壳体上形成有小径的端子孔。因此,操作者无法有效地将线束的另一端侧插入规定的端子孔,而使得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降低。
另外,有时在燃料流入口的开口边缘部形成有边界。因此,当线束伴随着车体的振动乱晃时,线束与边缘摩擦,而使线束的寿命缩短。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使燃料循环的燃料供给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并能实现线束的长寿命化的燃料供给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燃料泵,该燃料泵配置于燃料箱内,并将上述燃料箱内的燃料汲取后朝内燃机压力输送;上杯壳,该上杯壳从上述燃料泵的轴向上侧套在上述燃料泵上,并包括供从上述燃料泵排出的上述燃料流过的燃料流路;凸缘单元,该凸缘单元安装于上述燃料箱的底壁,与上述上杯壳共同协作地对上述燃料泵进行支承,并包括对上述燃料进行积存的储罐部;以及压力调节器,该压力调节器将上述燃料流路的内部的燃料压力保持为恒定。此外,上述压力调节器配置于上述上杯壳的内侧的、从上述轴向观察时的上述燃料泵的投影面上。另外,上述燃料泵的外周被上述上杯壳覆盖。此外,在上述燃料泵与上述上杯壳及上述凸缘单元之间设有返回流路,该返回流路将上述压力调节器与上述储罐部之间连通,并将从上述压力调节器排出的上述燃料朝上述储罐部进行引导。
根据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由于在上杯壳的内侧的、在燃料泵的投影面上配置有压力调节器,因此,能使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一边与燃料泵抵接以呈放射状地飞散,一边沿着燃料泵的外周面流动。因此,能将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有效地朝返回流路进行引导。此外,返回流路将压力调节器与储罐部之间连通,因此,能将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直接引导至储罐部。因此,能有效地使燃料循环。
另外,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上述压力调节器以面向上述凸缘单元的积存燃料的储罐部的方式安装于上杯壳。
根据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能主动地将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返回至储罐部,因此,能有效地使燃料循环。
另外,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上述上杯壳上形成有从上述燃料泵流向喷射器的燃料通路以及朝向压力调节器的燃料通路。
根据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通过将大致覆盖压力调节器并有效地确保燃料的上杯壳设为燃料通路,就可获得紧凑的布局。
另外,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朝向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通路突出至比上述上杯壳更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不仅能紧凑地将燃料通路配置于上杯壳,而且能缩短燃料供给装置的轴长。因此,能实现燃料供给装置的小型化。另外,当将燃料供给装置从形成于燃料箱下方的开口部插入来进行组装时,即便有时与燃料箱开口部周缘部接触,也能保护压力调节器。同样地,在捆包时、搬运时也不会产生问题。此外,这种燃料压力调节装置是始终高精度地调节燃料压力的精密零件。因此,通过保护燃料压力调节装置,就能长期维持燃料供给装置的高精度的燃料压力调节功能。
另外,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设于上述上杯壳的燃料通路与上述燃料泵之间设有止回阀,上述止回阀和上述压力调节器并排地配置于燃料泵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止回阀和压力调节器并排配置,因此,能获得紧凑的布局。
另外,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上述压力调节器和上述止回阀位于燃料泵的投影面上。
根据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能以小空间配置止回阀和压力调节器,且能实现燃料泵单元的紧凑化。
另外,在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朝向上述喷射器的通路隔着上述止回阀位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相反一侧。
根据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能利用上杯壳有效地配置燃料通路。
另外,在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朝向上述喷射器的通路、上述止回阀及上述压力调节器配置成同一直线状。
根据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能容易地形成通路,并能以最短距离将止回阀与压力调节器连接。
另外,本发明第九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燃料泵,该燃料泵配置于燃料箱内,并将上述燃料箱内的燃料汲取后朝内燃机压力输送;电动机端子,该电动机端子设于上述燃料泵,并用于对上述燃料泵的电动机供电;上杯壳,该上杯壳以将上述燃料泵内置的方式形成;凸缘单元,该凸缘单元将上述上杯壳固定于上述燃料箱,并具有对上述燃料进行积存的储罐部;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设于上述凸缘单元,并使上述燃料箱的内外导通;以及线束,该线束在两端具有上述电动机端子及能与上述连接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并将上述电动机端子与上述连接器端子电连接。此外,在上述上杯壳和上述凸缘单元中的任一个上的、比上述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以立起的状态设有壁部,该壁部对上述连接端子朝上述线束侧末端部的插入进行引导。
根据本发明第九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在比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设置对连接端子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壁部,因此,能将连接端子沿着壁部插入连接器端子。其结果是,提高了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
另外,即便在燃料箱的开口部形成有边缘的情况下,由于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附近的线束与壁部的壁面面接触,因此,也能抑制线束与边缘摩擦。
另外,在本发明第十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上述壁部的径向外侧以立起的状态设有多个端子收纳壁,这多个端子收纳壁配置成一边沿着上述壁部一边与上述壁部分离。此外,在这多个壁部之间配置有上述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另外,在上述壁部上的、与上述多个端子收纳壁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槽部,在上述壁部上形成有将上述储罐部与上述壁部的外侧连通的切槽。
根据本发明第十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多个端子收纳壁设置成立起的状态,在这多个壁部之间配置有上述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其结果是,即便在因线束被拉伸等而对连接器端子施加有应力的情况下,也可防止连接器端子弯曲而短路。
另外,端子收纳壁配置成与壁部分开。此外,在壁部的与端子收纳壁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槽部和将储罐部与壁部的外侧连通的切槽。因此,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周围的燃料能容易地从壁部的外侧朝储罐部流入。其结果是,燃料不会滞留在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周围。
另外,在本发明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上述线束沿着上述壁部配线,并位于上述上杯壳及上述凸缘单元的径向内侧。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线束沿着壁部配线,因此,能抑制线束与边缘摩擦。另外,由于线束位于上述上杯壳及上述凸缘单元的径向内侧,因此,当将燃料供给装置组装到燃料箱时,能抑制线束卡在燃料箱及燃料箱的周边零件上。因此,能在提高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线束的长寿命化,并可提高燃料供给装置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发明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上述上杯壳包括对上述线束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卡扣部。另外,上述卡扣部具有:基台部,该基台部形成于比上述上杯壳的外周面更靠上述径向内侧的位置;以及保持部,该保持部配置成沿着上述基台部并与上述基台部分离,上述保持部的一端部与上述基台部连接,另一端部开口。此外,上述保持部的表面配置于比上述上杯壳的外周面更靠上述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由于包括卡扣部,因此,能防止线束乱晃。藉此,能抑制线束与边缘摩擦,从而能实现线束的长寿命化。
另外,保持部的表面配置于比上杯壳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当将燃料供给装置组装到燃料箱时,能抑制卡扣部、线束卡在燃料箱及燃料箱的周边零件上。因此,能提高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并能实现线束的长寿命化。此外,还提高了燃料供给装置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发明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在上述凸缘单元上以立起的状态设有上述壁部,上述壁部的外表面与上述基台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大致齐平。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燃料供给装置,上述壁部的外表面与上述基台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大致齐平,因此,能可靠地抑制线束与形成于壁部的缘部及基台部的缘部的边缘摩擦。因此,能提高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并能实现线束的进一步的长寿命化。此外,还提高了燃料供给装置的组装性。
另外,与在上杯壳上设有壁部的情况相比,在上杯壳上未设有壁部的情况下,能使上杯壳的模具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凸缘单元侧无论是否有壁部都不改变模具的尺寸。因此,在上杯壳上未设置壁部,而是在凸缘单元上立设壁部,藉此,能使燃料供给装置的制造设备成本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由于在上杯壳的内侧的、在燃料泵的投影面上配置有压力调节器,因此,能使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一边与燃料泵抵接以呈放射状地飞散,一边沿着燃料泵的外周面流动。因此,能将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有效地朝返回流路进行引导。此外,返回流路将压力调节器与储罐部之间连通,因此,能将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直接引导至储罐部。因此,能有效地使燃料循环。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在比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设置对连接端子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壁部,因此,能将连接端子沿着壁部插入连接器端子。其结果是,提高了线束组装时的作业效率。
另外,即便在燃料箱的开口部形成有边缘的情况下,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附近的线束与壁部的壁面面接触,因此,能抑制线束与边缘摩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燃料泵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壁部及卡扣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轴向观察时的壁部及卡扣部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凸缘单元的放大图,其是壁部、端子收纳壁、槽部及切槽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燃料泵的中心轴设为中心轴C,仅将燃料泵的轴向的相对位置简单地表现为上侧、下侧。另外,如上所述,内置式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安装于燃料箱上部的上置型燃料供给装置和安装于燃料箱底部的下置型燃料供给装置,但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为下置型燃料供给装置。
(燃料泵)
图1是燃料供给装置1的立体图。
图4是燃料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包括燃料泵3,该燃料泵3配置在燃料箱2(参照图3)内,并将燃料箱2内的燃料汲取后朝内燃机压力输送。燃料泵3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具有配置于燃料泵3上侧的电动机部30和配置于燃料泵3下侧的泵部40。利用由例如金属构成的圆筒状的外壳来形成燃料泵3的外周面。
(电动机部)
在电动机部30中,例如可使用带电刷(未图示)的直流电动机。在电动机部30的上侧,与电刷电接合的一对电动机端子32在燃料泵3的上侧设置成沿中心轴C立起的状态。
如图2所示,一对电动机端子32隔着燃料泵3的中心轴C配置于两侧。具体而言,各电动机端子32相对于中心轴C对称地配置在燃料泵3的外周面的附近。因此,能在各电动机端子32间确保足够的分离距离。另外,一对电动机端子32与设于后述的线束6一侧的连接端子33a连接。此外,连接器端子34的外部末端部34a与外部电源(未图示)电连接。因此,利用线束6将外部电源与电动机部30电连接,并从外部电源供给用于驱动电动机部30的电力。另外,下面对连接端子33b与连接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的连接进行说明。
在泵部40中,例如使用具有叶轮(未图示)的非容积型的泵。叶轮被电动机部30驱动。在泵部40的下侧设有将燃料吸入的吸入口41。吸入口41经由后述的过滤器排出管(未图示)、与燃料供给装置1分体的过滤器单元(未图示)及过滤器导入管51而与形成于燃料泵3下侧的储罐部11(参照图4)连通。另外,在泵部40的上侧设有将燃料排出的排出口(未图示)。燃料泵3从泵部40的吸入口41经由过滤器导入管51、过滤器单元及过滤器排出管汲取积存于储罐部11的燃料。此外,泵部40将燃料朝配置于电动机部30上侧的排出端口31(参照图3)压力输送。
另外,在燃料泵3的上侧设有止回阀74。具体而言,止回阀74设置在配置于电动机部30上侧的排出端口31与后述的燃料流路单元52的第一流路53之间。止回阀74是用于使燃料不会从第一流路53朝燃料泵3内逆流的构件。止回阀74的具体动作如下所述。
当燃料泵3动作时,燃料箱2内的燃料被燃料泵3汲取,并从电动机部30上侧的排出端口31排出。接着,从排出端口31排出的燃料的燃料压力便会上升,止回阀74的阀被朝上方推起,而使止回阀74转移至开阀状态。然后,燃料便经由止回阀74被压力输送至后述的燃料流路(第一流路53)内。
另一方面,当燃料泵3停止时,从排出端口31排出的燃料的压力便会降低,而使止回阀74转移至关阀状态。此时,燃料便不经由止回阀74排出,而是保持在燃料流路内。
(凸缘单元)
燃料供给装置1包括凸缘单元4,该凸缘单元4配置于燃料泵3的下侧,并安装于燃料箱2的底壁2b。凸缘主体4是由耐油性优异的树脂等构成的构件,其是通过注塑(injection)而成型。
凸缘单元4由单元主体10、大致圆盘形状的凸缘部12、形成于凸缘部12下侧的连接器14、形成于凸缘部12上侧的卡合部15构成。此外,在凸缘部12的下侧形成有构成燃料的流路的过滤器导入管51、过滤器排出管及燃料取出管57。
单元主体10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状。此外,在单元主体10的内侧形成有由单元主体10的内周面和底面围住的空间。该空间具有作为供燃料积存的储罐部11(参照图3)的功能。另外,在单元主体10的外侧形成有与储罐部11连通而构成燃料的流路的未图示的过滤器导入管、过滤器排出管51及燃料取出管57。
另外,单元主体10从燃料泵3的下侧套在燃料泵3上。单元主体10的内周面10a形成为比燃料泵3的外径大。此外,由单元主体10的内周面10a与燃料泵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来形成下侧返回流路78a。
下侧返回流路78a的下端侧与储罐部11连通。另外,下侧返回流路78a的上端侧与形成于后述的上杯壳25的上侧返回流路78b连通。
过滤器导入管及过滤器排出管51与和燃料供给装置1分体设置的未图示的过滤器单元连通。积存在储罐部11内的燃料经由过滤器导入管而导入过滤器单元。
由过滤器单元过滤后排出的燃料经由过滤器排出管51而导入泵部40的吸入口。然后,燃料被燃料泵3从泵部40的吸入口41汲取。
接着,燃料被压力输送至电动机部30的上侧,并在流过止回阀74、形成于后述的上杯壳25的各燃料流路(第一流路53、第二流路54及第三流路55)之后,经由燃料取出管57被输送至内燃机(未图示)。
在单元主体10的下侧的周壁形成有大致圆盘形状的凸缘部12。此外,由于在燃料箱2上安装有燃料供给装置1,因此,比凸缘部12更靠下侧的部分便露出到燃料箱2的外部。另外,比凸缘部12更靠上侧的部分浸渍在燃料箱2内的燃料中。另外,在凸缘部12与燃料箱2的底壁2b之间设有由橡胶等构成的密封构件(未图示)。因此,能可靠地确保燃料供给装置1与燃料箱2的密封性。
在凸缘部12的下侧一体成形有连接器14。连接器14是具有底部的筒状的构件,并具有朝径向外侧开口的连接器嵌合面。连接器14在形成单元主体10时同时被注入成形(injectionmolding)。
在连接器14的内部设有使燃料箱2的内外导通的连接器端子34。连接器端子34的一端侧34a朝连接器14的内侧突出。在该连接器端子34的一端侧34a嵌接有与外部电源(未图示)电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
另外,连接器端子34的另一端侧34b朝凸缘部12的上侧突出。线束6与连接器端子34的另一端侧34b连接。线束6与电动机部30及液面检测器60电连接,并从外部电源朝电动机部30及液面检测器60供电。
在凸缘部12的上侧设有后述的与形成于上杯壳25的卡合凸部25a卡合的卡合部15。卡合部15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形状。在卡合部15的周缘的多个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位置)上形成有朝上侧突出的卡合片15a。卡合片15a形成为能朝其前端侧直径扩大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在卡合片15a上形成有能与形成于上杯壳25的卡合凸部25a卡合的卡合孔。通过使上杯壳25与卡合部15配合(snapfit),就可将凸缘单元4和上杯壳25固定。
在连接器端子34的另一端侧34b与线束6的连接部的内径侧形成有壁部81,该壁部81设置成沿轴向立起的状态。壁部81通过使卡合部15的外周面凹陷而形成的。此外,壁部81形成用于配置连接器端子34的另一端侧34b与线束6连接的连接部的空间。
在壁部81与卡合部15之间设有切槽82。切槽82形成于壁部81的一侧的侧部。另外,切槽82也可设于壁部81的另一侧的侧部。切槽82沿轴向设置,其具有与壁部81大致相同的长度。切槽82使凸缘单元4的储罐部11与壁部81的外侧(即燃料箱2内部)连通。当燃料供给装置1浸渍在燃料箱2内的燃料中时,燃料从切槽82流入储罐部11中而加以积存。
(上杯壳)
燃料供给装置1具有从燃料泵3的上侧套在燃料泵3上的上杯壳25。上杯壳25是由耐油性优异的树脂形成的、具有底部的筒状的构件,其通过例如注塑而成型。
在上杯壳25的上侧形成有液面检测器60的安装部61。安装部61形成为朝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当形成上杯壳25时,同时通过注塑而成型。液面检测器60通过配合等方式固定于安装部61。
上杯壳25具有套在燃料泵3上的筒部24。筒部24包括配置在下侧的大径部26和配置在上侧的小径部27。
小径部27从外侧与燃料泵3的上侧嵌合。小径部27的内周面与燃料泵3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比燃料泵3的外径稍大。在小径部27的内周面上内嵌有燃料泵3的外周面,以支承燃料泵3。
大径部26在小径部27的下侧扩径,其是通过设置台阶而形成的。
在筒部24的大径部26的外周面上的、与设于凸缘单元4的卡合片15a的卡合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卡合凸部25a。利用这些上杯壳25的卡合凸部25a和凸缘单元4的卡合片15a,来将上杯壳25和凸缘单元4两者配合,从而使上杯壳25和凸缘单元4一体化。
在上杯壳25的筒部24的内侧设有供从燃料泵3排出的燃料流过的燃料流路单元52(燃料流路)。燃料流路单元52在从筒部24的小径部27的上侧端面27a到筒部24的外周面的范围内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该燃料流路单元52由第一流路53、第二流路54、第三流路55及子流路53a的各燃料流路、压力调节器76以及返回流路78构成。
第一流路53沿中心轴C形成在止回阀74的上侧。从燃料泵3排出的燃料经由止回阀74流入该第一流路53。第二流路54从第一流路53的上侧端部沿水平方向由从小径部27的外周面突出。第三流路55沿着小径部27的外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利用第二流路54,将第一流路53与第三流路55连接。
(压力调节器)
另外,在上杯壳25的小径部27的内侧,隔着中心轴C在与第三流路55及止回阀74的相反一侧设有压力调节器76。
压力调节器76是用于将各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保持为恒定的构件,在各燃料流路内产生多余的燃料压力的情况下,将各燃料流路内的燃料排出至储罐部11。
压力调节器76具有在圆筒状的由金属构成的外壳77内收容有钢制的滚珠75和阀簧79的结构。另外,外壳77的一端侧构成供燃料流入的流入口76a,在另一端侧构成供燃料流出的流出口76b。
压力调节器76配置成使流入口76a朝向上侧,使流出口76b朝向下侧,并与止回阀74大致平行且沿着燃料泵3的中心轴C。另外,压力调节器76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配置在燃料泵3的投影面上、即比燃料泵3的外周面更靠内径侧的位置。
压力调节器76的流入口76a经由子流路53a而与第一流路53、第二流路54及第三流路55的各燃料流路连通。在各燃料流路受到多余的压力的情况下,燃料便从压力调节器76的流入口76a流入压力调节器76内。
(返回流路)
压力调节器76的流出口76b与上侧返回流路78b的上端侧连通。上侧返回流路78b由上杯壳25的筒部24的内周面和燃料泵3的外周面的间隙形成。具体而言,通过将筒部24的小径部27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及大径部26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形成为比燃料泵3的外径大,来设置上侧返回流路78b。
上侧返回流路78b的下端侧与下侧返回流路78a的上端侧连通。此处,如上所述,下侧返回流路78a的下端侧与储罐部11连通。因此,利用上侧返回流路78b和下侧返回流路78a,来形成将压力调节器76的流出口76b与储罐部11连通的返回流路78。
(卡合部)
如图1所示,在凸缘部12的上侧设有卡合部15,该卡合部15与形成于后述的上杯壳25的大径部26的卡合凸部25a卡合。卡合部15从上侧观察时形成为直径比环状部13的直径小的大致圆形状。另外,在卡合部15的周缘的多个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位置)上形成有朝上侧突出的卡合片15a。卡合片15a形成为能朝其上侧端直径扩大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在卡合片15a上形成有能与形成于上杯壳25的卡合凸部25a卡合的卡合孔。通过使上杯壳25的大径部26与卡合部15的卡合片15a配合,就可将凸缘单元4和上杯壳25固定。
(过滤器导入管、过滤器排出管及燃料取出管)
在凸缘部12的下侧设有过滤器导入管51、过滤器排出管及燃料取出管57。
过滤器导入管51及过滤器排出管与和燃料供给装置1分体设置的过滤器单元连通。燃料箱2内的燃料经由过滤器导入管51而导入过滤器单元。另外,由过滤器单元过滤后排出的燃料经由过滤器排出管而导入泵部40的吸入口。
燃料取出管57与内燃机(未图示)连通。积存于储罐部11的燃料在流过过滤器单元之后,被从泵部40的吸入口汲取。
接着,燃料被压力输送至电动机部30的上侧,并经由燃料取出管57而被搬运至内燃机。
(连接器)
在凸缘部12的下侧一体成形有连接器14。连接器14是具有从径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筒状构件。连接器14具有朝径向外侧开口的连接器嵌合面。连接器14是在形成单元主体10时同时形成的。在该连接器14上嵌接有与外部电源、控制装置等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
(连接器端子)
在连接器14的内部设有使燃料箱2的内外导通的连接器端子34。连接器端子34是由铜等金属构成的构件,其是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的。连接器端子34在将连接器14成型时例如通过嵌件成形而成的。另外,各个连接器端子34与电动机驱动用电源及液面检测器60的电源电连接。连接器端子34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连接器端子34的外部末端部34a朝连接器14的内侧突出。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配置于比卡合部15的外周面更靠内径侧的位置、即配置在形成于凸缘部12上侧的线束连接部80内。另外,线束连接部80的详细结构会在后面说明。
(线束)
线束6是用于将连接器端子34与电动机端子32、液面检测器60的端子连接的构件。线束6由芯线和绝缘层构成,其中,上述芯线由铜等金属构成,上述绝缘层由交联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具有耐油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用以覆盖芯线。此外,在线束6的一端侧设有连接端子33a,在另一端侧设有连接端子33b。
线束6设有四根,其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a与电动机端子32及液面检测器60的端子连接。另一方面,另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b与线束连接部80内的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连接。因此,外部电源能经由线束6对电动机部30及液面检测器60供电。
(壁部)
图5是壁部81及卡扣部65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轴向观察时的壁部81及卡扣部65的说明图。另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附图,省略了线束6。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凸缘单元4上形成有设置成朝上方立起的状态的壁部81。
壁部81形成在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的卡合部15的外周面中的、与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相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在与线束侧末端部34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从卡合部15的外周面朝内径侧延伸出的一对侧部16a、16b,通过将这一对侧部16a、16b的内径侧前端连接,就可形成壁部81。因此,壁部81形成在卡合部15的外周面的内径侧。
此处,由壁部81及一对侧部16a、16b,来形成朝比卡合部15的外周面更靠内径侧凹陷的空间。在该空间中配置有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因此,壁部81配置在比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在由壁部81及一对侧部16a、16a形成的空间中,将线束6的连接端子33b与线束侧末端部34b连接。即,由壁部81及一对侧部16a、16b,来构成线束连接部80。
壁部81的上侧端部以与上杯壳25的下侧端部抵接的高度形成。因此,在壁部81与上杯壳25之间没有形成间隙,不存在由壁部81、上杯壳25的缘部所形成的边缘。
(端子收纳壁)
图7是凸缘单元4的放大图,其是壁部81、端子收纳壁86、槽部84及切槽82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壁部81的径向外侧沿壁部81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端子收纳壁86。多个端子收纳壁86沿着壁部81在与上侧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多个端子收纳壁86之间配置有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及连接端子33b。其结果是,即便在因线束6被拉伸等而对各端子施加有应力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各端子弯曲而短路。
另外,多个端子收纳壁86与壁部81分开配置。因此,在壁部81与端子收纳壁86之间形成有空间。
(槽部)
另外,在壁部8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槽部84。各槽部84形成在与多个端子收纳壁86相对应的位置上。即,槽部84沿着端子收纳壁86设置成立起的状态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方向)形成。由于在壁部81上形成槽部84,因此,能将壁部81与端子收纳壁86之间的空间确保得较大。
另外,由于在与多个端子收纳壁86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槽部84,因此,各槽部84之间的壁部81形成为与线束侧末端部34b相对应的位置朝线束侧末端部34b突出的状态。当将连接端子33b与线束侧末端部34b连接时,使连接端子33b沿着突出的壁部81的外表面,来进行线束侧末端部34b与连接端子33b的连接。
(切槽)
另外,在壁部81上设有切槽82。切槽82形成于壁部81的一侧的侧部16a侧。另外,切槽82也可设于壁部81的另一侧的侧部16b。切槽82沿上侧方向设置,其具有与壁部81大致相同的长度。切槽82使凸缘单元4的储罐部11与壁部81的外侧连通。
(卡扣部)
另外,在上杯壳25的筒部24的周壁一体地成形有卡扣部65。卡扣部65形成在筒部24的大径部26中的线束连接部80的上侧。
卡扣部65由基台部67和与基台部67连接的保持部66构成。
基台部67形成于筒部24的大径部26中的与上述壁部81相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与壁部81相同,从筒部24的大径部26形成有朝内径侧延伸出的一对侧部,通过将这一对侧部的内径侧前端连接,就可形成基台部67。基台部67以将上述壁部81的外表面与基台部67的外表面构成为大致齐平的方式形成。另外,基台部67以使基台部67的下侧与壁部81的上侧抵接的方式形成。由于这样形成基台部67,因此,在壁部81与基台部67的边界附近不会形成由壁部81及基台部67的缘部形成的边缘。
保持部66具有从径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一端部66b与基台部67连接,另一端部66a开口。基台部67的周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将所收容的多个线束6在周向上一根根地并排配置时的宽度长的长度。另外,保持部66从基台部67分离,并沿着基台部67配置。保持部66与基台部67的分开距离被设定成与所保持的线束6的直径大致相同或比线束6的直径大。由于这样形成保持部66,因此,从保持部66的另一端部66a的开口将线束6插入保持部66与基台部67之间,就可将多根线束6配置在保持部66与基台部67之间。另外,保持部66的外表面配置于比上杯壳25的大径部26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其结果是,不仅能防止线束6的松弛,而且能将线束6配置于比上杯壳25的大径部26的外周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作用)
接着,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燃料供给装置1及返回流路78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燃料供给装置1浸渍在燃料中时,燃料箱2内的燃料从凸缘单元4的壁部81与卡合部15之间的切槽82流入储罐部11中进行积存。
然后,在使燃料泵3的电动机部30进行驱动后,使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电动机部30的转轴连接的叶轮(未图示)旋转。当叶轮旋转时,储罐部11内的燃料在依次流过过滤器导入管、过滤器单元、过滤器排出管51而被过滤之后,被燃料泵3从泵部40的吸入口41汲取。
燃料经由泵部40及电动机部30的内部被从配置于电动机部30上侧的排出端口31排出。然后,燃料的燃料压力上升,其结果是,将止回阀74打开。接着,流过止回阀74的燃料在流过第一流路53、第二流路54及第三流路55之后,经由燃料取出管57而被搬运至内燃机(未图示)。
此处,与第一流路53、第二流路54及第三流路55的各燃料流路连通的压力调节器76受到阀簧79的作用力而处于滚珠75与流入口76a侧按压接触的关阀状态。
然而,当各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处于规定值以上时,燃料压力比阀簧79的作用力大。藉此,滚珠75移动至流出口76b侧,在流入口76a与滚珠75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使压力调节器76转移至开阀状态。
然后,各燃料流路内的燃料经由子流路53a而从压力调节器76的流入口76a流入压力调节器76内,并从压力调节器76的流出口76b排出。接着,排出的燃料一边与燃料泵抵接而呈放射状地飞散,一边沿着燃料泵3的外周面流动,并经由返回流路78流入储罐部11内而被再次积存。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使压力调节器进行动作,当各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处于规定压力值以下时,阀簧79的作用力大于燃料压力。其结果是,滚珠75再次与流入口76a侧按压抵接,压力调节器76转移至关阀状态。
接着,对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上安装有线束6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线束6在凸缘单元4的卡合片15a与上杯壳25的卡合凸部25a卡合之后被连接。另外,线束6的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a及线束6的另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b无论哪个均可以先被连接。以下,以线束6的另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b先被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以立起的状态设置在线束连接部80内的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连接有线束6的另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b。
首先,将连接端子33b的线束6侧抓住,使连接端子33b的前端与壁部81抵接。接着,使连接端子33b一边沿着壁部81一边朝下侧移动。然后,在该状态下,将连接端子33b插入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来进行连接。这样,仅通过使连接端子33b的前端沿着壁部81来使连接端子33b朝下侧移动,就能将连接端子33b插入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
接着,用卡扣部65将线束6保持。具体而言,从开口的保持部66的另一端部66a将线束6插入,从而将线束6配置在保持部66与基台部67之间。保持部66的表面配置于比上杯壳25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线束6被保持部66保持在比上杯壳25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最后,将线束6的一端侧的连接端子33a与电动机端子32及液面检测器60的端子连接。藉此,外部电源能经由线束6对电动机部30及液面检测器60供电。
如上所述,通过将线束6的连接端子33a、33b与连接器端子34、电动机端子32及液面检测器60的端子连接,就可使卡扣部65保持线束6,从而来安装线束6。
这样组装完的燃料供给装置安装于燃料箱2内。当将燃料填充到燃料箱2内时,燃料经由切槽82等而流入储罐部11。
此处,如上所述,多个端子收纳壁86与壁部81分开配置。此外,各槽部84形成于与多个端子收纳壁86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壁部81与端子收纳壁86之间形成有空间。此外,如图7所示,该空间与线束侧末端部34b周边的空间及切槽82连通。即,该空间形成使线束侧末端部34b周边的燃料朝切槽82流通的燃料流通路88(参照图7的箭头)。因此,燃料并没有滞留在线束侧末端部34b周边,而是流入储罐部11内。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在上杯壳25的内侧的、燃料泵3的投影面上,配置有压力调节器76。因此,能使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一边与燃料泵3抵接以呈放射状地飞散,一边沿着燃料泵3的外周面流动。因此,能将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有效地朝返回流路78进行引导。此外,返回流路78将压力调节器76与储罐部11之间连通,因此,能将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直接引导至储罐部11。因此,能有效地使燃料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当使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与燃料泵3抵接而呈放射状地飞散时,能防止燃料飞散至上杯壳25的外部。因此,能使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无浪费地返回至储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有效地使燃料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在比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设有对连接端子33b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壁部81,因此,能将连接端子33b沿着壁部81插入连接器端子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附近的线束6与壁部81的壁面面接触,因此,能抑制线束6与边缘摩擦。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多个端子收纳壁86设置成立起的状态,在这些多个端子收纳壁86之间配置有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因此,即便在因线束6被拉伸等而对连接器端子34施加有应力的情况下,也可防止连接器端子34弯曲而短路。
另外,端子收纳壁86配置成与壁部81分开。此外,在壁部81的、与端子收纳壁86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槽部84和将储罐部11与壁部81的外侧连通的切槽82。因此,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周围的燃料能容易地从壁部81的外侧朝储罐部11流入。藉此,燃料不会滞留在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周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设有卡扣部65,因此,能防止线束6乱晃。藉此,能抑制线束6与边缘摩擦,从而能实现线束6的长寿命化。
另外,保持部66的表面配置于比上杯壳25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当燃料供给装置1被组装到燃料箱2时,能抑制卡扣部65、线束6卡在燃料箱2及燃料箱2的周边零件上。因而,能在提高线束6组装时的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线束6的长寿命化,并可提高燃料供给装置1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壁部81的外表面和基台部67的外表面构成为大致齐平,因此,能可靠地抑制线束6与形成于壁部81的缘部及基台部67的缘部的边缘摩擦。因此,能在提高线束6组装时的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线束6的进一步的长寿命化,并可提高燃料供给装置1的组装性。
另外,与在上杯壳25上设有壁部81的情况相比,在上杯壳25上没有设置壁部81的情况下,上杯壳25的全长变短。因此,与在上杯壳25上设有壁部81的情况相比,能使上杯壳25的模具的尺寸小型化,并能缩短模具的起模行程。另一方面,凸缘单元4侧无论是否有壁部81都不会改变模具的尺寸。因此,在上杯壳25上没有设置壁部81,而是将壁部81以立起的状态设在凸缘单元4上,就可使燃料供给装置1的制造设备成本降低。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在燃料供给装置1的外部包括过滤燃料的过滤器单元。然而,过滤器单元也可设于燃料供给装置1的内部。在燃料供给装置1的内部包括过滤器单元的情况下,例如在储罐部11内配置有过滤器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过滤器导入管及过滤器排出管5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在凸缘单元4侧设有对连接端子33b进行引导的壁部81。但是,也可在上杯壳25侧设有壁部81。然而,在上杯壳25的模具小型化、模具的起模行程得以缩短、低成本这点上,本实施方式存在优越性。
本实施方式的切槽82设于作为凸缘单元4的卡合部15与壁部81的边缘、即一侧的侧部16a这一处位置。但是,切槽82也可设于另一侧的侧部16b,切槽82也可设于多个位置。另外,设置切槽82的部位并不局限于侧部16a、16b。例如,切槽82也可设于壁部81。然而,由于在远离线束6的壁部81的一侧的侧部16a侧形成有切槽82,因此,在能可靠地避免形成于切槽82的缘部的边缘与线束6接触这点上,本实施方式存在优越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过滤器单元构成为与燃料供给装置1不同的构件。然而,例如,也可将过滤器单元配置在储罐部11内,以使过滤器单元与燃料供给装置1一体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1中,在连接器端子34的线束侧末端部34b的上侧的一个位置设有卡扣部65。然而,卡扣部65也可形成于与线束6的配线位置相对应的多个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上述结构适用于所谓下置型的燃料供给装置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能将上述结构适用于所谓上置型的燃料供给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将从压力调节器排出的燃料有效地朝返回流路进行引导。此外,根据本发明,能有效地使燃料循环。
符号说明
1燃料供给装置
2燃料箱
2b底壁
3燃料泵
4凸缘单元
6线束(harness)
11储罐部
25上杯壳
32电动机端子
33连接端子
34连接器端子
34b线束侧末端部
53第一流路(燃料流路)
53a子流路(燃料流路)
54第二流路(燃料流路)
55第三流路(燃料流路)
65卡扣部
66保持部
66a另一端部
66b一端部
67基台部
76压力调节器
78返回流路
78a上侧返回流路(返回流路)
78b下侧返回流路(返回流路)
81壁部
82切槽
86端子收纳壁

Claims (13)

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包括:
燃料泵,该燃料泵配置于燃料箱内,并将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汲取后朝内燃机压力输送;
上杯壳,该上杯壳从所述燃料泵的轴向上侧套在所述燃料泵上,并包括供从所述燃料泵排出的所述燃料流过的燃料流路;
凸缘单元,该凸缘单元安装于所述燃料箱的底壁,与所述上杯壳共同协作地对所述燃料泵进行支承,并包括对所述燃料进行积存的储罐部;以及
压力调节器,该压力调节器将所述燃料流路的内部的燃料压力保持为恒定,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节器配置于所述上杯壳的内侧的、从所述轴向观察时的所述燃料泵的投影面上,
所述燃料泵的外周被所述上杯壳覆盖,
在所述燃料泵与所述上杯壳及所述凸缘单元之间设有返回流路,该返回流路将所述压力调节器与所述储罐部之间连通,并将从所述压力调节器排出的所述燃料朝所述储罐部进行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节器以面向所述凸缘单元的积存燃料的储罐部的方式安装于上杯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杯壳上形成有从所述燃料泵流向喷射器的燃料通路以及朝向压力调节器的燃料通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朝向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通路突出至比所述上杯壳更靠上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所述上杯壳的燃料通路与所述燃料泵之间设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和所述压力调节器并排地配置于燃料泵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节器和所述止回阀位于燃料泵的投影面上。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朝向所述喷射器的通路隔着所述止回阀位于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相反一侧。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朝向所述喷射器的通路、所述止回阀及所述压力调节器配置成同一直线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动机端子,该电动机端子设于所述燃料泵;
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设于所述凸缘单元,并使所述燃料箱的内外导通;以及
线束,该线束在两端具有所述电动机端子及能与所述连接器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并将所述电动机端子与所述连接器端子电连接;
在所述上杯壳和所述凸缘单元中的任一个上的、比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以立起的状态设有壁部,该壁部对所述连接端子朝所述线束侧末端部的插入进行引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以立起的状态设有多个端子收纳壁,这多个端子收纳壁配置成一边沿着所述壁部一边与所述壁部分离,
在所述多个壁部之间配置有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线束侧末端部,
在所述壁部上的、与所述多个端子收纳壁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槽部,
在所述壁部上形成有将所述储罐部与所述壁部的外侧连通的切槽。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沿着所述壁部配线,并位于所述上杯壳及所述凸缘单元的径向内侧。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杯壳包括对所述线束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卡扣部,
所述卡扣部具有:
基台部,该基台部形成于比所述上杯壳的外周面更靠所述径向内侧的位置;以及
保持部,该保持部配置成沿着所述基台部并与所述基台部分离,所述保持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基台部连接,另一端部开口,
所述保持部的表面配置于比所述上杯壳的外周面更靠所述径向内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单元上以立起的状态设有所述壁部,
所述壁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基台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大致齐平。
CN201180061117.5A 2010-12-24 2011-12-22 燃料供给装置 Active CN103270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8798A JP5285057B2 (ja) 2010-12-24 2010-12-24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0-288798 2010-12-24
JP2010-288799 2010-12-24
JP2010288799A JP5452463B2 (ja) 2010-12-24 2010-12-24 燃料供給装置
PCT/JP2011/079824 WO2012086761A1 (ja) 2010-12-24 2011-12-22 燃料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0287A CN103270287A (zh) 2013-08-28
CN103270287B true CN103270287B (zh) 2015-12-16

Family

ID=46314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1117.5A Active CN103270287B (zh) 2010-12-24 2011-12-22 燃料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57500B1 (zh)
CN (1) CN103270287B (zh)
WO (1) WO20120867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9250B (zh) * 2013-01-18 2018-04-24 株式会社电装 燃料供给装置
JP6154742B2 (ja) * 2013-12-20 2017-06-28 株式会社ミツバ 燃料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1673A (zh) * 2005-01-27 2008-01-23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供给装置
JP4916433B2 (ja) * 2005-06-14 2012-04-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JP4922868B2 (ja) * 2007-08-24 2012-04-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燃料供給装置
JP4867885B2 (ja) * 2007-10-12 2012-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US7743750B2 (en) * 2007-11-19 2010-06-29 Robert Bosch Gmbh Fuel liquid and vapor pressure sensor
JP2010038131A (ja) * 2008-08-08 2010-02-18 Mitsuba Corp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0116793A (ja) * 2008-11-11 2010-05-27 Mitsuba Corp 燃料供給装置
JP5155835B2 (ja) * 2008-12-02 2013-03-06 株式会社ミツバ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0180856A (ja) * 2009-02-09 2010-08-19 Mitsuba Corp 燃料ポンプ、および燃料ポンプを用いた燃料供給装置
JP5271113B2 (ja) * 2009-02-26 2013-08-21 株式会社ミツバ 燃料供給装置
WO2010104058A1 (ja) * 2009-03-09 2010-09-1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プレッシャレギュレータおよび燃料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7500B1 (en) 2018-09-05
EP2657500A1 (en) 2013-10-30
WO2012086761A1 (ja) 2012-06-28
CN103270287A (zh) 2013-08-28
EP2657500A4 (en)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1657B (zh) 燃料供给装置
JP4737300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US20100287771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 fuel pump
CN103270287B (zh) 燃料供给装置
US8348698B2 (en) Fuel supply device
JP5189998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KR20140085288A (ko) 연료 공급 장치
CN101260853B (zh) 燃料供给装置
US7814889B2 (en) Electric fuel pump
JP5452463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102084115B (zh) 燃料传送模块
CN101605980B (zh) 输送单元
JP5880979B2 (ja) 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
CN101163878A (zh) 燃料供给装置
CN102195178B (zh) 作业机中的电气部件连接机构
JP5285057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107709748A (zh) 泵模块
CN105026745B (zh) 燃料供给装置
WO2023233752A1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4888269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1153607A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100580242C (zh) 具有燃料泵和支撑结构的燃料供给装置
CN102465804A (zh) 燃料供给装置
JP2005299448A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4591873B2 (ja) 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