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9897B - 滑板片的缓冲结构 - Google Patents

滑板片的缓冲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9897B
CN103269897B CN201180047066.0A CN201180047066A CN103269897B CN 103269897 B CN103269897 B CN 103269897B CN 201180047066 A CN201180047066 A CN 201180047066A CN 103269897 B CN103269897 B CN 103269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plate
plate sheet
slide
sheet
slid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70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9897A (zh
Inventor
山田晴夫
栗田健
水岛文夫
中岛伸治
佐藤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Electric Manufacturing Ltd
East Japan Railway Co
Original Assignee
Toyo Electric Manufacturing Ltd
East Japan Railwa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Electric Manufacturing Ltd, East Japan Railway Co filed Critical Toyo Electric Manufacturin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69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9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9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9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18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using bow-type collectors in contact with trolley wire
    • B60L5/20Details of contact b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18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using bow-type collectors in contact with trolley wire
    • B60L5/22Supporting means for the contact bow
    • B60L5/28Devices for lifting and resetting the collector
    • B60L5/30Devices for lifting and resetting the collector using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26Rail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滑杆(S1)的两侧面与相邻的滑板片(12a)的缓冲部(12k)的倾斜面上接触的状态下,滑杆(S1)向L1方向略微移动。因此,滑杆(S1)接近的一侧的滑板片(12a)的缓和部(12k)的倾斜面相对于滑杆(S1)的一个侧面相对地向下方滑动。而且,滑杆(S1)远离的一侧的滑板片(12a)的缓和部(12k)的倾斜面相对于滑杆(S1)的另一侧面相对地向上方滑动。其结果是,滑杆(S1)不嵌入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的阶梯部,缓冲部(12k)缓和滑板片(12a)和滑杆(S1)之间产生的冲击,因此,滑杆(S1)顺利地从相邻的一个滑板片(12a)转换到另一个滑板片(12a)。

Description

滑板片的缓冲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缓和冲击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该冲击发生在将沿电车线滑动的滑板沿长度方向分割成多片且并列的滑板片上。本申请以2010年9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0-222212为优先权,并在本发明中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现在,对于新干线(注册商标)正在推进360km/h的行驶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做现有技术的用于新干线(注册商标)的受电弓中集电性能不足。因此,采用在该速度区间上唯一具备充足集电性能的多分割滑板体是最为有效的。现有技术的多分割滑板体包括:多片滑板片,沿接触网的滑接导线滑动;可挠薄片,可随多片滑板片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弹性变形;铜板,与多片滑板片电连接;多个可动导杆,与多片滑板片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固定引导部,安装在集电盘框架上,引导移动导杆使其自如移动;挡块部,限制可动引导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多个弹簧,支撑多片滑板片在上下方向上自如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现有技术的多分割滑板片中,是将滑板在长度方向上分割为多片滑板片。因此,减轻了各个滑板片的重量,提高了集电时对于滑接导线的追踪性。其结果是,降低了滑板片脱离滑接导线即所谓离线,提高了集电性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60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图15为简要示出现有技术的集电装置的滑板通过交流同相位分段器时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6A及图16B为从滑板的前进方向后方看到现有技术的集电装置的滑板通过交流同相位分段器时的滑杆和滑板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集电装置103具有将沿接触网L的滑接导线T滑动的滑板112在长度方向上分割为多片的多片滑板片112a、112b。将滑板片112a、112b的两侧部以相对于滑板112的行进方向(与滑板1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L0大致成15°的倾斜角度θ0倾斜地切割成直线状。因此,相邻的滑板片112a之间及相邻的滑板片112a、112b之间仅形成微小的缝隙。分段装置S是将电车线进行电气划分的设备。分段装置S包括在入口侧的滑接导线T和出口侧的滑接导线T之间引导滑板112的滑杆S1、S2等。滑杆S1形成为相对于行进方向L0在行进方向左侧以大致10.8°的倾斜角度θ1离开滑接导线T。滑杆S2形成为相对于行进方向L0在行进方向的右侧以大致成10.8°的倾斜角度θ1接近滑接导线T。
如图16A所示,当滑板112通过分段装置S时,接触力C作用于沿滑杆S1滑动的滑板片112a。由此,支撑滑板片112a的弹簧被压缩。而没有沿滑杆S1滑动的相邻的滑板片112a没有受到接触力C的作用。因此,支撑滑板片112a的弹簧未被压缩。其结果是,在相邻的滑板片112a之间形成了阶梯部分。如图15所示,滑板112的相对于行进方向L0的滑板片112a的两侧部以及滑板片112b的一侧部的倾斜角度θ0与相对于滑板112的行进方向L0的滑杆S1的倾斜角度θ1相近。因此,如图16B所示,当滑板112通过分段装置S时,S1嵌入在相邻的滑板片112a之间以及相邻的滑板片112a、112b之间的间隙中形成的阶梯部分。并且,滑板片112a、112b与滑杆S1相撞,滑板片112a、112b和滑杆S1之间便会发生冲击。
本发明的课题提供一种滑板片的缓冲结构,通过简单加工,可以容易地缓冲滑板片和电车线相撞时产生的冲击。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通过如下所述的解决手段解决上述课题。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用于缓和在滑板片上产生的冲击,所述滑板片是通过将沿电车线滑动的滑板在长度方向上分割成多片并排列而成的滑板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缓冲结构,所述滑板片的平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缓和在相邻的所述滑板片之间滑板片与所述电车线碰撞时产生的冲击,所述缓冲结构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形成直线状的双方的侧面部的角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缓冲部保留到所述滑板片达到规定的磨损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缓冲部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角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缓冲部为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角部的倒角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缓冲部为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角部的圆形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通过简单的加工便能够容易地缓冲滑板片和电车线撞击时产生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集电装置示意图的侧面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集电装置的正面图;
图2是简要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集电装置通过分段装置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集电装置的省略了一部分而示出的截面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滑板组合体的外观平面图;
图4B是沿图4A的IV-IVB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沿图3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主滑板片的立体图;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主滑板片的外观平面图;
图9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主滑板片的外观正面图;
图9C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主滑板片的外观背面图;
图9D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主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右侧面图;
图9E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主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左侧面图;
图9F是沿图9A的IX-IXF线的截面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辅助滑板片的外观平面图;
图10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辅助滑板片的外观图的正面图;
图10C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辅助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右侧面图;
图1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滑板片的主滑板片被磨损前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滑板片的主滑板片被磨损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滑板片的辅助滑板片被磨损前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1D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滑板片的辅助滑板片被磨损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作用的示意图,是从滑板的行进方向的后侧按时间顺序看到的沿主滑板片滑动的分段装置的滑杆横向位移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作用的示意图,是从滑板的行进方向的后侧按时间顺序看到的沿主滑板片滑动的分段装置的滑杆横向位移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缓冲结构的作用的示意图,是从滑板的行进方向的后方按时间顺序看到的在主滑板片上滑动的分段装置的滑杆位移为横向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D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的作用的示意图,是从滑板的行进方向的后侧按时间顺序看到的沿主滑板片滑动的分段装置的滑杆横向位移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平面图;
图13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正面图;
图13C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背面图;
图13D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右侧面图;
图13E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左侧面图;
图13F是沿图13A的XIII-XIIIF线的截面图;
图14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平面图;
图14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正面图;
图14C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电装置的滑板的滑板片的外观图的右侧面图;
图14D是沿图14A的XIV-XIVD线的截面图;
图15是简要示出现有技术的集电装置的滑板在通过交流同相位分段器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6A是从滑板的行进方向的后侧看到的现有技术的集电装置的滑板在通过交流同相位分段器时的滑杆和滑板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6B是从滑板的行进方向的后侧看到的现有技术的集电装置的滑板在通过交流同相位分段器时的滑杆和滑板的状态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A及图1B所示的接触网L是在线路上空架设的电车线,按照规定间隔由支撑点支撑。滑接导线T是与集电装置3的滑板12接触的电线,滑板12移动接触,由此向车辆1供给负载电流。车辆1为电车或电力机车等电气车辆,例如高速行驶的新干线(注册商标)等铁道车辆。车身2为承载输送乘客的结构。
图2所示的分段装置S是对电车线进行电气分段的装置。图2所示的分段装置S是绝缘体形分段器(A形分段器),该绝缘体形分段器例如在交流电气化区间的车站内等,在电源相位相同的位置对接触网L进行电气分段时使用。分段装置S包括滑杆(分段滑杆)S1、S2等。滑杆S1、S2是用于引导滑板12的电车线,以使滑板12能够在滑板12进入侧的滑接导线T和滑板12滑出侧的滑接导线T之间顺利通过。滑杆S1设置在滑板12的进入侧,滑杆S2设置在滑板12滑出侧。滑杆S1形成为相对于滑板12的行进方向L0在行进方向的左侧以大致10.8°的倾斜角度θ1离开滑接导线T。滑杆S1的末端部弯曲成与滑接导线T大致平行。而且,滑杆S2形成为相对于滑板12的行进方向L0在行进方向的右侧以大致10.8°的倾斜角度θ1接近滑接导线T。滑杆S2的前端部侧弯曲成与滑接导线T大致平行。
图1A及图1B所示的集电装置3是将电力从滑接导线T导向车辆1的装置。集电装置3包括底架4、绝缘体5、框架6、弓头支撑部7以及弓头(集电盘)8等。底架4是支撑框架6的部件。绝缘体5是将车身2和底架4之间进行电绝缘的部件。框架6是能够以支撑弓头的状态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连接机构。弓头支撑部7是相对于接触网L将弓头水平地推起、且提供通过未图示的弹簧产生缓冲作用的机构。通过底架4具有的未图示的推举用弹簧向上方推起弓头支撑部7。图1A、图1B以及图2中所示的集电装置3相对于车辆1的行进方向L0被非对称地设置,是可单方向或双方向使用的单臂式受电弓。集电装置3沿着滑板12相对于框架6位于行进方向后侧的迎风方向行进。
图1-图3所示的弓头是安装并支撑滑板12的部件,一般为在与滑接导线T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金属材料部件。如图1B-图4B所示,弓头8为将滑板12分割为多个的多分割滑板体。弓头8是用于新干线(注册商标)(用于高速行驶)的受电弓的弓头,该受电弓的弓头通过将滑板12分割为多片滑板片12a、12b,减轻与滑接导线T接触而产生激振的滑板12的重量,提高对滑接导线T的跟踪性能。弓头8包括图5-图7所示的整流部9、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的牛角10、图3-图7所示的滑板组合体11、图5-图7所示的集电盘框架23、图5及图6所示的固定引导部24、图3及图6所示的弹性支撑部25以及图6所示的固定部26等。
图5-图7所示的整流部9为用于调整由气流而产生的升力的部件。整流部9由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可装卸地设置在集电盘框架23上。可以将整流部9更换为具有适合形状的部件,因此,弓头8的截面形状可变换为任意形状。
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弓角10是防止车辆1在通过道岔时进入在道岔上方交叉的两条滑接导线T中与车辆1的行进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滑接导线T中的部件。如图1B及图2所示,弓角10是以由弓头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的方式设置且以前端弯曲的方式而形成的金属材料部件。
图3-图7所示的滑板组合体11是将弓头8的主要构成部分进行组装后的部件。滑板组合体11是在将多片滑板片12a、12b以及多个可动引导部16等对齐的状态下组装而成的组合体(滑板体)。如图3所示,滑板组合体11以嵌入弓头8的集电盘框架23并与集电盘框架23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滑板组合体11包括:图1A-图7所示的滑板12;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安装部13;图3-图7所示的弹性部14;导电部15;图3、图4B以及图5所示的可动引导部16;图4A、图4B以及图5所示的固定部17、间隔调整部18;图3-图7所示的止动部19;图5及图6所示的缓冲部20;图3、图4及图7所示的间隔调整部21;图3、图4A、图4B以及图7所示的固定部22等。
图1-图7所示的滑板12是沿滑接导线T滑动的部件。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滑板12是在与车辆1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成的或碳制成的板状部件,是构成滑板组合体11的一部分的部件。滑板12的中央部具有作为主滑板的功能,该主滑板在车辆1沿主线行进时主要沿滑接导线T滑动,滑板12的两端部具有作为辅助滑板的功能,该辅助滑板与主滑板相比,滑动频率较低。对于滑板12,由于与滑接导线T接触移动(滑动)而产生的大电流,因而要求一定的机械强度、导电性以及耐磨损性等。如图1B-图3所示,滑板12为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片的滑板,如图4A及图4B所示,滑板12包括12片安装在弓头8的中央部的滑板片12a以及2片安装在弓头8的两端部的滑板片12b。
图1B-图6、图8以及图9A-图9F所示的滑板片12a是构成滑板12的主要部分的部件。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为防止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的相互干扰,滑板片12a被配置为沿弓头8的长度方向以一定间隔(间隙)Δ1排列成一列的滑板小片。滑板片12a以规定的宽度(例如52mm)、长度(例如74mm)以及厚度(例如10mm)形成。如图4A、图8以及图9A-图9F所示,滑板片12a的外观形状可以为平行四边形的薄板状部件。滑板片12a的两端部相对于滑板12的行进方向L0以大致15°的倾斜角度θ0倾斜地切割成直线状。而且,滑板片12a与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形成2mm的间隔Δ1。滑板片12a的作为辅助滑板的两端部的两片可以为铝材料,作为主滑板的中央部(例如540mm的范围)的10片可以为铁系烧结合金材料。滑板片12a通过与滑接导线T接触,跟踪作用在滑板片12a与滑接导线T之间的接触力C的变动,以及滑接导线T的上下方向的位移,而且,能够各自独立地沿上下方向移动。滑板片12a具有如图2所示的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可以减轻与滑杆S1、S2碰撞时产生的震动。滑板片12a具有如图5、图8以及图9所示的内螺纹部12c和图8及图9A-图9F所示的端面部12e、侧面部12g、角部12i以及缓冲部12k等。
图5、图8以及图9A所示的内螺纹部12c是与固定螺栓17a的外螺纹部啮合的部分。内螺纹部12c以穿透滑板12a的方式形成。图8及图9A-图9F所示的端面部12e是在滑板片12a的行进方向的前侧及行进方向的后侧形成的部分。端面部12e是相对于滑板片12a的表面垂直形成的平坦面(前端面)。侧面部12g是形成在滑板片12a彼此相邻的一侧的部分。侧面部12g相对于滑板片12a的行进方向L0以倾斜角度θ0倾斜,是相对于滑板片12a的表面垂直形成的平坦面。角部12i是端面部12e和侧面部12g相交的部分。如图9A所示,角部12i分别形成端面部12e和侧面部12g相交而形成的锐角部分和钝角部分。
图1B-图4B、图7以及图10A-图10C所示的滑板片12b是构成滑板12的辅助部分的部件。滑板片12b与滑板片12a的两端部的两片一样具有辅助滑板片的功能。如图4A及图10A-图10C所示,滑板片12b为前端部分为两部分的薄板状部件,形成规定的宽度(例如52mm)、长度(例如175mm)以及厚度(例如8mm)。滑板片12b的与滑板12a相邻的侧部以相对于滑板12的行进方向L0大致15°的倾斜角度θ0倾斜地被切断成直线状。而且,为防止相邻的滑板片12a和12b之间的干扰,滑板片12b与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形成2mm的间隔Δ1。滑板片12b可以是铝制的薄板状部件,与中央部的滑板片12a相比,由于与滑接导线T的接触频率低,因此较之耐磨损性,其重量的减轻更为重要。如图2所示,滑板片12b与滑板片12a一样具有缓冲与滑杆S1、S2碰撞时发生的冲击的缓冲结构。滑板片12b包括如图7及图10A所示的内螺纹部12d、图10A-图10C所示的端面部12f、侧面部12h、角部12j以及缓冲部12m等。
图7及图10A所示的内螺纹部12d是与固定螺栓22a的外螺纹部啮合的部分。内螺纹部12d穿透滑板片12b而形成。图10A-图10C所示的端面部12f是形成在滑板片12b的行进方向的前侧及行进方向的后侧的部分。端面部12f是相对于滑板片12b的表面垂直形成的平坦面(前端面)。侧面部12h是形成在滑板片12a彼此相邻的一侧的部分。侧面部12h相对于滑板片12a的行进方向L0以倾斜角度θ0倾斜,是相对于滑板片12b垂直形成的平坦面。角部12j是端面部12f和侧面部12h相交的部分。如图10A所示,角部12j分别形成端面部12f和侧面部12h相交而成的锐角部分和钝角部分。
图8及图9A-图9F所示的缓冲部12k设置在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是用于缓和滑板片12a和滑杆S1、S2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的部分。同时,图10A-图10C所示的缓冲部12m设置在相邻的滑板片12a、12b之间,是用于缓和滑板片12a、12b与滑杆S1、S2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的部分。如图2所示,缓冲部12k、12m在滑板12通过分段装置S时,防止滑板片12a、12b的角部12i、12j与滑杆S1、S2的侧面之间干扰。缓冲部12k、12m具有相同结构。如图8及图9A-图9F所示的缓冲部12k形成于四个角部12i。图10A-图10C所示的缓冲部12m形成于两个角部12j。如图8-图10C所示,缓冲部12k、12m为形成在角部12i、12j的倒角部。缓冲部12k、12m通过切削等机械加工或成型模具烧结而形成角部12i、12j。缓冲部12k、12m的形状形成为在滑板片12a、12b为崭新状态时,使滑接导线T与滑板片12a、12b的接触面积不小于现有技术的产品。缓冲部12k、12m形成平坦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从滑板12的行进方向前侧朝向行进方向后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2、θ3向上方倾斜。如图9A及图9B所示,缓冲部12k例如以倒角尺寸H1=10mm、H2=9mm、倾斜角度θ2≒45°形成。另一方面,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缓冲部12m例如以倒角尺寸H1=10mm、H2=8mm、倾斜角度θ3≒45°形成。
如图11A-图11D所示,图8-图10C所示的缓冲部12k、12m在滑板片12a、12b达到规定的磨损量之前一直存在。例如如图11A所示,缓冲部12k在滑板片12a从厚度B=10mm的磨损前的崭新状态开始被使用,如图11B所示,滑板片12a即使达到使用极限的保留量Δ2=2mm时,倒角部仍然存在。并且,缓冲部12k在达到极限磨损量之前保持缓和碰撞的作用。同样,例如如图11C所示,缓冲部12m在滑板片12b从厚度B=10mm的磨损前的崭新状态开始被使用,如图11D所示,滑板片12b即使达到使用极限的保留量Δ2=3mm时,倒角部仍然存在。并且,缓冲部12m在达到极限磨损量之前保持缓和碰撞的作用。当缓冲部12k、12m的倒角尺寸H1、H2超过厚度B时,存在滑板片12a、12b的形状发生变化,对空气动力特性等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而且,如果缓冲部12k、12m的倒角尺寸H1、H2过小,则可能在滑板片12a、12b达到使用极限前就失去缓冲功能。因此,在缓冲部12k中,例如当滑板片12a的厚度为B=10mm,使用极限的留存量Δ2=2mm时,倒角尺寸H1优选设定在9-10mm的范围内。而且,在缓冲部12m中,当滑板片12b的厚度为B=10mm,使用极限的留存量Δ2=3mm时,倒角尺寸H1优选设定在8-10mm的范围内。
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安装部13是将滑板组合体11可拆卸地安装于弓头8的集电盘框架23的部件。安装部13的外观为长方形的薄板状部件,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固定部件可拆卸地固定于滑板片12b的下表面。如图3所示,安装部13是能与集电盘框架23侧的安装部23a嵌合的凸状的嵌合部,以从滑板12的下表面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滑板12的两端部。安装部13的高度形成为略低于弹性部14和导电部15的合计厚度,以使从横向将间隔调整部21插入止动部19和导电部15之间时,间隔调整部21和安装部13互不干扰。如图4A和图4B所示,安装部13被配置在滑板12的两端部。安装部13还具有作为将弹性部14、导电部15以及间隔调整部21定位于滑板片12b时的标识的功能。
图3-图7所示的弹性部14是随滑板1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弹性变形的部件。弹性部14是具有耐电弧性的非导电性的长板状的可挠性部件(薄片状部件)。弹性部14的上表面与滑板片12a、12b的下表面接触。弹性部14可以是在玻璃纤维的两个表面连接硅胶的具有合计三片的三明治结构的可塑性薄片。当跟随滑接导线T的位移、滑板片12a在上下方向移动时,弹性部14随滑板片12a的上下动作而弯曲。如图5及图7所示,弹性部14具有在弹性部14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隔开的通孔。
图3-图7所示的导电部15是用于确保电流路径的部件。导电部15是将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可挠性的多片(例如五片一组)铜板等与弹性部14一起排列的导电性部件。如图5-图7所示,导电部15的宽度小于弹性部14的宽度。导电部15包括:通孔15a,贯通用于插入如图5所示的固定螺栓17a的导电部15;以及通孔15b,贯通用于插入如图7所示的固定螺栓22a的导电部15。如图5-图7所示,弹性部14的下表面与导电部15的上表面接触,导电部15的下表面分别与可动引导部16、间隔调整部21以及弹性支撑部25的上表面接触。
如图3-图5所示的可动引导部16是与滑板片12a一起移动的部件。如图5所示,可动引导部16为截面为四边形中空的框架部件。可动引导部16被设置成与滑板片12a、弹性部14以及导电部15成为一体,并沿上下方向滑动。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多个可动引导部16以规定的间隔被配置在集电盘框架23的长度方向上。如图5所示,可动引导部16包括:通孔16a,贯通可动引导部16的上部;滑动面16b,沿固定引导部24一侧的滑动面24b滑动;以及为插入固定螺栓17a而贯通可动引导部16的通孔16c等。随着滑接导线T的位移,当滑板片12a沿上下方向移动时,可动引导部16根据滑板片12a的上下移动而沿上下方向上滑动。
图4A、图4B以及图5所示的固定部17是用于固定滑板片12a和可动引导部16的部件。如图5所示,固定部17将可动引导部16可拆卸地固定于滑板片12a,以使弹性部14及导电部15能够夹在滑板片12a的下表面和可动引导部16的上表面之间。固定部17包括:固定螺栓(滑板片安装螺栓)17a,穿过通孔15a、16a、18a且前端被螺纹被螺纹连接于滑板片12a的内螺纹部12c;以及垫圈17b,被夹在固定螺栓17a与可动引导部16之间。
图4A、图4B、图5以及图7所示的间隔调整部18是调整滑板片12a、12b与导电部15之间间隔的部件。如图5及图7所示,间隔调整部18为嵌入弹性部14的通孔14a的圆环状垫圈等,具有填补滑板片12a与导电部15之间间隙并将其电连接的垫片的作用。间隔调整部18不可:通孔18a,固定螺栓17a、22a穿过通孔18a。如图5所示,间隔调整部18被夹在滑板片12a、12b与导电部15之间,从而将滑板片12a、12b与导电部15之间的间隔调整为规定的间隔。
图3-图7所示的止动部19为将可动引导部16的可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部件。如图5所示,止动部19为截面形状近似W形状的薄板状部件,如图3、图4A及图4B所示,其贯通可动引导部16的内部。如图3所示,止动部19的两端部相对于集电盘框架23的内侧底面以一定的高度被固定。如图5所示,关于止动部19,由于止动部19的下部底面和可动引导部16的下部上表面接触,因此,规定了可动引导部16的可动范围(上下方向的移动量)的上限,而且,由于止动部19的上端面与可动引导部16的上部下表面接触,因此,规定了可动引导部16的可动范围的下限。止动部19防止可动引导部16因图3所示的弹性支撑部25的弹力而与滑板片12a及弹性部14等一起向上方移动而使滑板片12a、弹性部14以及可动引导部16从集电盘框架23中脱落。如图6所示,止动部19包括:通孔19a,贯通止动单元19使弹性支撑单元25插入;如图5所示的通孔19b,贯通止动部19使固定螺栓17a插入;以及如图7所示的通孔19c等,贯通止动部19使固定螺栓22a插入。
图5及图6所示的缓冲部20是用于缓和止动部19的下部底面和可动引导部16的下部上表面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的部件。缓冲部20可以是橡胶材料的薄板状部件。如图4A和图4B所示,沿止动部19的长度方向将缓冲部20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于止动部19的下部底面。如图6所示,缓冲部20包括:通孔20a,贯通缓冲部20使弹性支撑部25插入;以及通孔20b等,如图5所示,贯通缓冲部20使固定螺栓17a插入。
图3、图4以及图7所示的间隔调整部21是用于调整导电部15和止动部19之间的间隔的部件。间隔调整部21是嵌入导电部15的下表面和止动部19的上表面之间的厚板状部件。如图4B所示,间隔调整部21具有填充导电部15的两端部和止动部19的两端部之间间隙的垫片的作用。如图7所示,间隔调整部21包括使固定螺栓22a穿过的通孔21a。间隔调整部21由于夹在导电部15和止动部19之间,从而将导电部15和止动部19之间的间隔调整为一定的间隔。
如图3、图4A、图4B以及图7所示,固定部22是固定滑板片12b和止动部19的部件。如图3及图7所示,固定部22将止动部19可脱卸地安装于滑板片12b,使弹性部14、导电部15以及间隔调整部21夹在滑板片12b的下表面和止动部19的上表面之间。如图7所示,固定部22包括:固定螺栓(滑板片安装螺栓)22a,穿过通孔15b、18a、19c、21a,前端部螺纹与滑板片12b的内螺纹12d螺纹连接;以及垫圈22b,被夹在固定螺栓22a和止动部19之间。
图3及图5-图7所示的集电盘框架23是构成弓头8的主体部分的部件。如图5-图7所示,集电盘框架23是截面形状近似U形的凹槽形框架部件。集电盘框架23的上部形成有开口,集电盘框架23的内部容纳有可动引导部16、止动部19、固定引导部24以及弹性支撑部25等。集电盘框架23的外侧侧面(前面及后面)安装有整流部9,在集电盘框架23的下表面安装有如图1A及图1B所示的弓头支撑部7。如图3所示,在集电盘框架23的两端部,以规定长度形成无凹槽的厚板状部分。在厚板状部分的上表面安装有滑板片12b的下表面。集电盘框架23包括安装部23a,可自如拆卸地安装滑板组合体11侧的安装部13。安装部23a是可与安装部13嵌合的凹状的嵌合部。
图5及图6所示的固定引导部24为可移动地引导可动引导部16的部件。固定引导部24是与集电盘框架23内侧的两个侧面相对地安装的长板状部件。如图5所示,固定引导部24包括沿可动引导部16侧的滑动面16b滑动的滑动面24b。固定引导部24具有允许可动引导部16在垂直方向移动、限制可动引导部16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止动部的功能。固定引导部24跟随滑接导线T的位移引导可动引导部16自如移动,使可动引导部16沿上下方向移动。
图3及图6所示的弹性支撑部25是用于弹性支撑滑板片12a的部件。弹性支撑部25是可压缩的压缩螺旋弹簧等弹性体(施力部件)。如图3及图6所示,在相邻的可动引导部16之间,与各个滑板片12对应地设置与滑板片12a个数相同的弹性支撑部件25。如图6所示,弹性支撑部25的上端部穿过止动部19的通孔19a以及缓冲部20的通孔20a与导电部15的下表面接触,弹性支撑部25的下端部被安装于集电盘框架23的底部上表面。如图3及图6所示,弹性支撑部25通过弹性部14及导电部15支撑滑板片12a。如图1A和图1B所示,弹性支撑部25随着作用于滑板片12a和滑接导线T之间的接触力C而伸缩。
图6所示的固定部26是将弹性支撑部25固定于集电盘框架23的部件。固定部26包括:保持板26a,安装于集电盘框架23的内侧底面,并保持弹性支撑部25的下端部;压板26b,将弹性支撑部25夹在压板26b与保持板26a之间,按压弹性支撑部25的下端部;固定螺栓26c,将保持板26a及压板26b固定于集电盘框架23;以及垫圈26d,被夹在固定螺栓26c和压板26b之间。
接下来,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板片缓冲结构的弓头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A及图1B所示,当车辆1沿行进方向L0行进时,滑板12相对于滑接导线T接触移动,伴随滑板12的行进,滑接导线T被向上推起。由于滑接导线T在长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通过接触网接头在支撑点上被支撑,所以,滑接导线T的支撑点附近成为硬点。因此,滑板片12使滑接导线T向上位移的推举量在支撑点附件较小,但是,在支撑点之间的中央附近则较大。其结果是,随着车辆1的行进,滑板12重复上下波形运动,并发生滑板12脱离滑接导线T的离线。本实施方式的滑板体与传统的滑板体不同,通过多片滑板片12a、12b对滑板12进行分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滑板体中,能够减轻各滑板片12a的重量。而且,滑板片12a由弹性部14以及导电部15弹性支撑,而且,各滑板片12a由独立的弹性支撑部25支撑。因此,当接触力C作用于各滑板片12a时,弹性部14及导电部15克服弹性支撑部25的弹力而弯曲,接触力C作用的滑板片12a进行位移。而且,与滑板片12a相邻的两侧滑板片12a也随之进行位移。其结果是,提高了滑板片12a对滑接导线T的跟踪性能,减少了离线现象,提高了集电性能。而且,还减少了因在滑板片12a和滑接导线T之间发生的离线电弧而对滑板12产生的损伤。
以下,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的作用。
如图2所示,车辆1沿行进方向L0行进,当滑板12从分段装置S的入口侧朝向出口侧进入时,如图12A所示,接触力C作用于滑板片12a与滑杆S1之间。然后,弹性部14以及导电部15与滑板片12a一起克服弹性支撑部25的弹力而弯曲。接下来,接触力C作用的滑板片12a位移至邻近的滑板片12a的下方。因此,在接触力C作用的滑板12a和与该滑板片12a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产生高低差。并且,在接触力C作用的滑板片12a和与该滑板片12a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形成阶梯部。如图2所示,当滑板12从分段装置S的入口侧进一步进入时,如图12B所示,滑杆S1向滑板12的长度方向(图中L1方向)位移。因此,滑杆S1位于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的阶梯部。于是,相邻的滑板片12a的缓冲部12k的倾斜面与滑杆S1的侧面接触。如图2所示,当滑板12从分段装置S的入口侧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如图12C所示,滑杆S1进一步向L1方向位移。此时,如图12B和图12C所示,在滑杆S1的两侧面与相邻的滑板片12a的缓冲部12k的倾斜表面上接触的状态下,滑杆S1向L1方向略微移动。因此,滑杆S1接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滑板片12a的缓冲部12k的倾斜面相对于滑杆S1的一个侧面(图中左侧面)相对地向下方滑动。而且,滑杆S1远离的一侧(图中右侧)的滑板片12a的缓冲部12k的倾斜面相对于该滑杆S1的另一侧面(图中右侧面)相对地向上方滑动。其结果是,如图12D所示,滑杆S1不会嵌入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缓冲部12k缓和了滑板片12a和滑杆S1之间产生的碰撞。由此,滑杆S1从相邻的一个滑板片12a向另一个滑板片12a顺利地转换。同样,在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相邻的滑板片12a、12b之间,滑杆S1也不会嵌入相邻的滑板片12a、12b之间的阶梯部,如图10A-图10C所示的缓冲部12m缓冲滑板片12b和滑杆S1之间产生的碰撞。由此,滑杆S1从滑板片12a顺利地转换到滑板片12b。
如图2所示,即使当滑板12接近分段装置S的出口侧时,滑杆S2同样也不嵌入相邻的滑板片12a、12b之间的阶梯部,缓冲部12k、12m缓冲滑板片12a、12b和滑杆S2之间产生的碰撞。由此,滑杆S2可顺利地从相邻的滑板片12b转换到滑板片12a。而且,滑杆S2从相邻的一个滑板片12a顺利地转换到另一个滑板片12a。如图11A-图11D所示,即使滑板片12a、12b磨损并达到了使用极限的保留量Δ2,缓冲部12k、12m的倒角仍然存在。因此,滑板片12a、12b能够保持缓冲功能,直到更换为止。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具有以下效果。
(1)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缓冲部12k缓冲在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滑板片12a和滑杆S1、S2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而且,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12m防止在相邻的滑板片12a、12b之间滑板片12b和滑杆S1、S2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由此,例如当滑板12通过分段装置S时,能够通过缓冲部12k、12m减轻碰撞,该碰撞是由于滑杆S1、S2嵌入相邻的滑板片12a之间的阶梯部以及相邻的滑板片12a、12b之间的阶梯部,滑板片12a、12b和滑杆S1、S2相互干扰而在滑板片12a、12b和滑杆S1、S2之间产生的冲击。
(2)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缓冲部12k、12m能够保留到滑板片12a、12b达到规定的磨损量。因此,能够有效缓冲滑板片12a、12b和滑杆S1、S2之间产生的冲击,直到滑板片12a、12b达到规定的磨损极限而需要更换为止。
(3)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滑板片12a、12b的角部12i、12j形成缓冲部12k、12m。由此,不需要大幅度改变滑板片12a、12b的形状,只改变滑板片12a、12b的一部分,就可以容易地防止滑板片12a、12b和滑杆S1、S2之间的干扰。
(4)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缓冲部12k、12m是形成在滑板片12a、12b的角部12i、12j的倒角。由此,通过简单地加工,就能容易地防止滑板片12a、12b和滑杆S1、S2之间的干扰。
(第二实施方式)
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图1A-图12D所示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具体说明。图13A-图13F以及图14A-图14D所示的缓冲部12k、12m是在滑板片12a、12b的角部12i、12j形成的圆形部。对进行通过切削等机械加工或成型模具烧结角部12i、12j而形成缓冲部12k、12m。缓冲部12k、12m形成为截面形状为1/4圆形、以规定的半径弯曲的弯曲面。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如以下所述的各种变形或变更。
(1)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集电装置3沿滑板12相对于框架6位于行进方向后侧的迎风方向(行进方向L0)进行移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集电装置3沿滑板12相对于框架6位于行进方向前侧的背风方向(与行进方向L0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也适用本发明。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集电装置3为单臂式受电弓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菱形受电弓、翼形受电弓等其他形式的受电弓也适用本发明。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12片滑板片12a和两片滑板片12b构成的滑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滑板片12a、12b的数量不限于此数量。
(2)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将滑杆S1、S2作为沿滑板12滑动的电车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电车线金属配件等其他电车线材料也适用本发明。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滑板12从滑杆S1朝向滑杆S2进入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滑板12从滑杆S2朝向滑杆S1反方向进入的情况也适用本发明。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适用于在新干线(注册商标)用受电弓集电盘中使用的多分割滑板集电盘的滑板片12a、12b的情况。但是,对于在常规线路的受电弓集电盘中使用多分割滑板集电盘的情况下的滑板片,也适用本发明。
(3)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分段装置S为绝缘体形分段器(A形分段器),一条滑杆S1远离滑接导线T的一个侧面,一条滑杆S2靠近滑接导线的另一个侧面,以此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其他形式的分段装置也适用本发明。例如,对于左右两边各有一条滑杆S1远离滑接导线的T的两侧、各有一条滑杆S2从滑接导线的左右两侧靠近的绝缘体形分段器(B形分段器)或FRP形同相位分段器等,也适用本发明。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缓和滑板12通过分段装置S时产生的滑杆S1和S2与滑板片12a、12b之间的碰撞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缓冲通过在线路分道处相互交叉的滑接导线T时可能产生的滑接导线T和滑板片12a、12b之间的冲击。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只需通过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容易地缓和滑板片和电车线碰撞时产生的冲击。
符号说明
3集电装置
8弓头
12滑板
12a、12b滑板片
12e、12f端面部
12g、12h侧面部
12i、12j角部
12k、12m缓冲部
L接触网(电车线)
T滑接导线
S分段装置
S1、S2滑杆(电车线)
θ0~θ3倾斜角度
L0行进方向
C接触力
Δ1间隔
Δ2保留量

Claims (4)

1.一种滑板片的缓冲结构,用于缓和在滑板片上产生的冲击,所述滑板片是通过将沿电车线滑动的滑板在长度方向上分割成多片并排列而成滑板片,所述滑板片的缓冲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滑板片的平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
所述滑板片的缓冲结构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缓和在相邻的所述滑板片之间当滑板片与所述电车线碰撞时产生的冲击,
所述缓冲结构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形成直线状的双方的侧面部的角部,
所述缓冲部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保留到所述滑板片达到规定的磨损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为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角部的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片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为形成于所述滑板片的角部的圆形部。
CN201180047066.0A 2010-09-30 2011-09-30 滑板片的缓冲结构 Active CN103269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2212 2010-09-30
JP2010222212A JP5602567B2 (ja) 2010-09-30 2010-09-30 すり板片の衝撃緩和構造
PCT/JP2011/072574 WO2012043798A1 (ja) 2010-09-30 2011-09-30 すり板片の衝撃緩和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9897A CN103269897A (zh) 2013-08-28
CN103269897B true CN103269897B (zh) 2015-12-02

Family

ID=45893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7066.0A Active CN103269897B (zh) 2010-09-30 2011-09-30 滑板片的缓冲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52654B2 (zh)
JP (1) JP5602567B2 (zh)
CN (1) CN103269897B (zh)
HK (1) HK1188762A1 (zh)
WO (1) WO2012043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2571B2 (ja) * 2010-09-30 2014-09-03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すり板組立体の組立治具
DE102012202955A1 (de) * 2012-02-27 2013-08-29 Schunk Bahn- Und Industrietechnik Gmbh Strom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zur Aufladung elektrischer Energiespeicher von Fahrzeugen an Überkopfladestationen
EP3018506B1 (en) * 2013-07-01 2019-03-13 Zeon Corporation Production method for optical film
JP6306955B2 (ja) * 2014-06-30 2018-04-04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すり板組立体の分解補助治具
CN104149632B (zh) * 2014-08-19 2016-03-16 安徽理工大学 三自由度混联减振受电弓
JP6390044B2 (ja) * 2015-05-29 2018-09-19 公益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すり板、パンタグラフ
DE102016205012A1 (de) * 2016-03-24 2017-09-28 Schunk Bahn- Und Industrietechnik Gmbh Positioniereinheit und Verfahren zur Kontaktierung
CN107225975B (zh) * 2017-05-16 2019-08-13 汕头市众业达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弓安装结构
AT520875B1 (de) * 2018-02-14 2020-04-15 Siemens Mobility Austria Gmbh Stromabnehmer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JP7300881B2 (ja) * 2019-04-24 2023-06-30 株式会社工進精工所 集電舟装置
RU207946U1 (ru) * 2020-12-22 2021-11-25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казенное во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МАТЕРИАЛЬ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имени генерала армии А.В. Хрулева" Полоз токоприемник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34A (zh) * 1992-08-20 1993-11-17 刘邦基 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
CN101166646A (zh) * 2005-04-08 2008-04-23 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 集电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86318A (en) * 1977-03-31 1981-03-18 Sumitomo Rubber Ind Current collecting assembly
GB2107662B (en) * 1981-10-22 1985-04-24 Morganite Elect Carbon Electric traction current-collector
JPS62104402A (ja) * 1985-10-30 1987-05-14 Toyo Electric Mfg Co Ltd 集電舟装置
DE3689548T2 (de) 1985-03-18 1994-05-11 Toyo Electric Mfg Co Ltd Schleifplattenstützstruktur für Stromabnehmer.
JPS6218901A (ja) * 1985-07-17 1987-01-27 Toyo Electric Mfg Co Ltd 集電舟装置
FR2663592B1 (fr) * 1990-06-20 1992-09-04 Lorraine Carbone Bande de frottement en carbone avec detection d'avaries.
US5351794A (en) * 1990-10-04 1994-10-04 Manfred Deutzer Current collector holder for a carbon shoe
JP4092968B2 (ja) 2002-07-19 2008-05-28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再生された集電プレート
JP4040017B2 (ja) 2003-11-28 2008-01-30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車両用集電舟
JP4446846B2 (ja) 2004-09-16 2010-04-07 東海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集電舟装置
JP4688696B2 (ja) 2006-03-01 2011-05-25 東海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集電舟装置
JP5582571B2 (ja) * 2010-09-30 2014-09-03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すり板組立体の組立治具
US8727085B2 (en) * 2012-02-16 2014-05-20 Conductix, Inc. Segmented collector shoe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34A (zh) * 1992-08-20 1993-11-17 刘邦基 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
CN101166646A (zh) * 2005-04-08 2008-04-23 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 集电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70050A1 (en) 2013-10-17
WO2012043798A1 (ja) 2012-04-05
HK1188762A1 (zh) 2014-05-16
CN103269897A (zh) 2013-08-28
JP2012080642A (ja) 2012-04-19
JP5602567B2 (ja) 2014-10-08
US9352654B2 (en) 2016-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9897B (zh) 滑板片的缓冲结构
US10137801B2 (en) Conductor line, current collector, and conductor line system
CN108136917A (zh) 用于将车辆电连接到充电站的快速充电系统和方法
CN109664798A (zh) 用于导电轨组件的膨胀接头及导电轨组件
US20170217333A1 (en) Conductor line, current collector, and conductor line system
US20130106349A1 (en) Energy recharg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JP5759575B2 (ja) 電動車両及び電動車両の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CN109937154A (zh) 用于车辆的集电器装置
KR101649065B1 (ko) 절연섹션, 급전레일 및 궤도계 교통시스템
CN111231679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04648185A (zh) 架空线装置
CN115742884B (zh) 基于弹簧和阻尼电刷的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
CN104175910B (zh) 一种c型磁悬浮接触轨绝缘支架
EP0406987B1 (en) Sliding plate support structure for current collector
JP5883464B2 (ja) 乗用電動車両及び乗用電動車両の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JP6390044B2 (ja) すり板、パンタグラフ
CN205414068U (zh) 板簧下料定位装置
JP7300881B2 (ja) 集電舟装置
CN110797675A (zh) 轨道车辆的接地装置及接地系统
CN211619786U (zh) 一种行车滑触线伸缩节
CN217099738U (zh) 一种接触轨端部弯头结构
JP7300882B2 (ja) 舟体および集電舟装置
JP6522212B1 (ja) 自走車用集電装置
CN207889701U (zh) 空铁系统
JP4688696B2 (ja) 鉄道車両用集電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87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87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