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2572A -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2572A
CN103262572A CN2012800041072A CN201280004107A CN103262572A CN 103262572 A CN103262572 A CN 103262572A CN 2012800041072 A CN2012800041072 A CN 2012800041072A CN 201280004107 A CN201280004107 A CN 201280004107A CN 103262572 A CN103262572 A CN 1032625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ndition
renewal speed
singing
contro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1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岛摩里子
浦威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62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25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45Prevention of acoustic reaction, i.e. acoustic oscillatory feedback
    • H04R25/453Prevention of acoustic reaction, i.e. acoustic oscillatory feedback electronically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2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preventing acoustic reaction, i.e. acoustic oscillatory feedba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 Reverberation, Karaoke And Other Acoustic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振鸣抑制装置具有:减法器(102),生成误差信号;自适应滤波器(107),对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以及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对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具有: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收敛增进;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2个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第2速度;自适应滤波器(107)以由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更新速度,更新滤波系数。

Description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鸣抑制装置,在具有麦克风和扬声器的音响装置中自动检测及抑制由于扬声器与麦克风之间的声耦合而产生的振鸣。
背景技术
振鸣是由于从扬声器输出的声音向麦克风反馈而引起的声音循环所引起的振荡现象。一旦形成音响循环,则产生具有较强峰值的正弦波状信号,到循环切断为止,特定频率的声音持续放大。
作为现有的振鸣抑制装置,提出了如下的振鸣抑制装置:通过使用自适应滤波器的自适应处理,来推定麦克风与扬声器之间的空间传递特性,从输入信号中减去自适应滤波器生成的伪反馈信号,从而切断音响循环,抑制振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2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振鸣抑制装置中,具有如下课题:由于由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中包含的振鸣成分的误检测等,可能使自适应滤波器的空间传递特性的推定性能下降,或者使处理音的音质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课题,提供一种提高反馈引起的振鸣的检测精度并自适应地抑制振鸣的振鸣抑制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振鸣抑制装置,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具体而言,该振鸣抑制装置具有:减法器,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该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系数更新控制部,对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并且,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以由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另外,这些全部或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反馈引起的振鸣的检测精度并自适应地抑制振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基本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系数更新控制部的详细框图。
图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收敛分析部计算出的方均误差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收敛分析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变化量分析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状态判定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更新速度控制部的详细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更新速度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系数更新控制部的详细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振鸣抑制装置的峰值检测部的详细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振鸣抑制装置的峰值检测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系数更新控制部的详细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系数更新控制部的详细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4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更新速度控制部的详细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更新速度控制部的、从方均误差到更新速度的转换过程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更新速度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专利文献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基本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知识和见解)
图17是示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17中,振鸣抑制装置由包括:麦克风901,将输入音转换为输入信号;减法器902,从麦克风901的输入信号中减去自适应滤波器906的输出信号并输出误差信号;助听器处理器903,通过对误差信号应用放大增益而生成处理器输出信号;扬声器904,将助听器处理器903的输出信号转换为输出音;延迟器905,使助听器处理器903的输出信号延迟;自适应滤波器906,通过对延迟器905的输出信号应用滤波系数而自适应地导出自适应滤波器输出信号(伪反馈信号);自相关计算部907,计算助听器处理器903的输出信号的自相关;阈值判定部908,通过阈值,判定由自相关计算部907计算出的自相关的值并决定自适应速度的变更;以及更新控制部909,根据阈值判定部908的判定结果决定自适应滤波器906的更新速度。
从麦克风901输入的信号通过助听器处理器903被放大,从扬声器904输出。此时,扬声器904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作为反馈信号再次输入到麦克风901。然后,当该声音的循环不中断而继续由助听器处理器903放大时,产生信号的振荡现象、即振鸣。在此,通过使自适应滤波器906推定扬声器904与麦克风901之间的空间传递特性,生成伪反馈信号,该伪反馈信号是对作为振鸣基础的反馈信号进行推定的信号,通过在减法器902中从输入信号中减去所推定出的伪反馈信号,能够抑制振鸣。
振鸣是自相关较强的正弦波状信号。众所周知,推定速度和推定精度之间存在如下的权衡(trade-off)关系:自适应滤波器在减缓更新速度时,的目标特性的推定需要较长时间,但是可以高精度地进行推定;在加快更新速度时,可以迅速推定目标特性,但是推定精度下降。通常,系数更新是优先推定精度而以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的,但是在产生振鸣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用户听到令人不愉快的声音,需要迅速进行推定和抑制。因此,以往的振鸣抑制装置具有控制自适应滤波器的更新速度的结构。具体而言,以往的振鸣抑制装置在助听器处理器903的输出信号的自相关大于预先确定的阈值时判断为产生振鸣,而加速自适应滤波器的更新速度。这样,通过利用自相关值,可以进行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控制。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仅从助听器处理器放大的信号的自相关的强度出发,以加快更新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例如在存在非振鸣但自相关较强且应该让用户听到的信号(例如警报声、电话铃声等)的情况下,有时会错误地加速自适应速度。结果,存在如下的课题:自适应滤波器的空间传递特性的推定性能可能降低而处理音的音质劣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振鸣抑制装置,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具体而言,该振鸣抑制装置具有:减法器,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该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系数更新控制部,对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并且,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以由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根据本结构,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反馈引起的振鸣,通过仅在检测到振鸣时进行加速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的控制,减少用户想要听到的声音的音质劣化,并且可以快速抑制振鸣。
另外,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仅表示为“自适应滤波器的收敛”。此外,有时将“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仅表示为“自适应滤波器的更新速度”。
进一步地,也可以是,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第1电平计算部,计算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以及第2电平计算部,计算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收敛分析部在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所述第1条件。
根据本结构,通过对输入信号与误差信号的方均误差进行阈值判定,能够观察自适应滤波器的收敛情况,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变化量分析部,在所述规定的时间内,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表现出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所述第2条件。
根据本结构,通过对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变化量进行阈值判定,能够观察自适应滤波器的收敛情况,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
另外,也可以是,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随着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减小,加速所述第1速度。
根据本结构,通过将自适应滤波器的收敛程度反映到自适应滤波器的更新速度,能够进行对应于输入信号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更新控制。
进一步说,也可以是,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频率分析部和峰值检测部,所述频率分析部将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转换为频率信号,所述峰值检测部,判断是否满足第3条件,所述第3条件是指在所述频率信号中存在峰值。另外,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在全部满足所述第1~第3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第3条件的至少1个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2速度。
根据本结构,可以加入输入信号的频率特性的信息而判断振鸣的产生,因此能够较高精度地检测振鸣。
进一步说,也可以是,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声音检测部,所述声音检测部判断是否满足第4条件,所述第4条件是指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最大值超过规定值。另外,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也可以在全部满足所述第1条件、所述第2条件及所述第4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条件、所述第2条件及所述第4条件的至少一个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2速度。
根据本结构,可以加入输入信号的大小的信息而判断振鸣的产生,因此能够较高精度地检测振鸣。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收敛分析部在所述方均误差小于所述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所述第1条件。
根据本结构,可以观察方均误差的阈值判定结果的时间持续性,因此能够较高精度地检测振鸣。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变化量分析部通过分析所述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第2条件。
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参考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来判定自适应滤波器是否在一定时间以上平稳地收敛,因此能够较高精度地检测振鸣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变化量分析部通过分析所述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偏差值,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第2条件。
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参考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差分值来判定自适应滤波器是否在一定时间以上平稳地收敛,因此能够较高精度地检测振鸣的产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助听器具有:拾音部,拾取周围声音并转换为所述输入信号;上述记载的振鸣抑制装置;以及输出部,将由所述减法器生成的所述误差信号转换为输出音并输出。
根据本结构,能够实现减少由于振鸣而引起的不快感的助听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振鸣抑制方法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具体而言,振鸣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减法步骤,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所述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自适应滤波步骤,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系数更新控制步骤,对所述自适应滤波步骤中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所述系数更新控制步骤包括以下步骤:收敛分析步骤,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变化量分析步骤,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更新速度控制步骤,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而且,在所述自适应滤波步骤中,以所述更新速度控制步骤中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集成电路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具体而言,集成电路具有:减法器,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所述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系数更新控制部,对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并且,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以由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另外,这些全部或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以下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位置和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是一例,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意思。并且,关于以下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的、在示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是抑制输入信号包含的振鸣成分的装置,至少具有:减法器,从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该伪反馈信号是对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下用于一个输入信号的伪反馈信号;以及系数更新控制部,对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而且,自适应滤波器以由系数更新控制部(后述的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更新速度来更新用于对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基本框图。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振鸣抑制装置具有:麦克风101,拾取周围声音并将其转换为输入信号(目标信号);减法器102,从麦克风101的输出信号(目标信号)中减去自适应滤波器107的输出信号(伪反馈信号),并输出误差信号;音响处理部103,对所输入的误差信号实施音响信号处理并输出;放大器104,对音响处理部103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扬声器105,输出由放大器104放大的声音(输出音);延迟器106,使音响处理部103的输出信号延迟并作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参照信号进行输出;自适应滤波器107,通过将所输入的参照信号与滤波系数进行卷积而输出伪反馈信号,并且按照自适应算法进行滤波系数的更新;以及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基于从麦克风101输出的目标信号和从减法器102输出的误差信号,决定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
实施方式1的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更新速度控制部,将满足第1和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的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将不满足第1和第2条件中至少一方的情况下的更新速度设定为比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
更具体地说,系数更新控制部还具备:第1电平计算部,计算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以及第2电平计算部,计算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此外,也可以是,收敛分析部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1条件。另外,也可以是,变化量分析部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表现出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2条件。
接着,参照图2对系数更新控制部108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的详细框图。
在图2中,本实施方式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具有:输入端子201,被输入目标信号;输入端子202,被输入误差信号;电平计算部203,计算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电平计算部204,计算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收敛分析部205,根据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与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分析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程度;变化量分析部206,分析收敛分析部205的输出信号(方均误差)的时间变化;状态判定部207,根据作为收敛分析部205的输出的方均误差和作为变化量分析部206的输出的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进行是否产生振鸣的判定;更新速度控制部208,根据状态判定部207的判定结果来决定参数,该参数决定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以及输出端子209,输出所决定的更新控制参数。
首先,对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的整体动作进行说明。
输入至麦克风101的输入信号,在减法器102中减去自适应滤波器107的输出信号,将其作为误差信号输入至音响处理部103。音响处理部103对输入的误差信号实施期望的音响信号处理,例如放大处理或滤波处理等,对误差信号进行加工并输出时间信号。音响处理部103的输出信号接着被输入到放大器104并放大。之后,被放大的输出信号从扬声器105作为输出音输出。此时,扬声器输出音的一部分反馈到麦克风101,从而在扬声器105与麦克风101之间形成音响循环。当该音响循环不中断而使信号持续环绕时,信号在特定频带中振荡,引起振鸣。在此,实施方式1的振鸣抑制装置利用自适应滤波器107来抑制所产生的振鸣。
并且,从音响处理部103输出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106,例如延迟几个采样~几十个采样(sample)。在延迟器106中延迟的输出信号作为参照信号而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07。然后,自适应滤波器107进行从延迟器106取得的参照信号与滤波系数的卷积处理,将伪反馈信号输出到减法器102。在减法器102中,通过从麦克风101的输入信号(目标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将目标信号中包含的反馈成分(振鸣成分)去除,输出误差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107,例如是256抽头的FIR滤波器。例如,按照在使目标信号与误差信号的方均误差最小的规范下动作的自适应算法,对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进行更新。作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算法,使用NLMS算法等公知的各种自适应算法。在方均误差最小时,自适应滤波器107能够准确推定空间传递特性。
根据本结构,通过进行滤波系数的更新,由自适应滤波器107进行的空间传递特性的推定精度提高,来自自适应滤波器107的输出成为与反馈信号类似的伪反馈信号。其结果,从减法器102输出的误差信号,由于从目标信号中去除了伪反馈信号,所以能够得到用户本来希望听到的声音。
另外,在图1中,延迟器106将音响处理部103的输出信号作为输入,但是也可以将减法器102的输出信号(误差信号)作为输入,也可以将放大器104的输出信号作为输入。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的动作进行说明。系数更新控制部108是为了实现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的更新控制而设置的部分。
对输入端子201、202分别输入麦克风101的输入信号(目标信号)和误差信号。电平计算部203计算输入到输入端子201的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电平计算部204计算输入到输入端子202的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在收敛分析部205中,计算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与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方均误差是指用于判断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程度的指标。通过计算该值,可以参照误差信号中剩余了多少反馈信号成分。
作为一例,方均误差中可以使用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平方与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的平方之比。然而,方均误差的具体例子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的平方与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平方之差。另外,计算方均误差的参数不限于目标信号与误差信号的组合。例如,可以是目标信号与拟反馈信号的方均误差,也可以是拟反馈信号与误差信号的方均误差。
图3是描绘了对麦克风101输入语音和杂音的混合信号,使自适应滤波器107始终按照一定速度进行动作并且在第5秒钟示意性地产生振鸣的情况下的时间波形(上段)和由收敛分析部205计算出的方均误差(下段)的曲线图。在第5秒钟产生的振鸣约2秒后进行收敛,这时,参照方均误差的曲线图后,观察到如下情况:在与产生振鸣的时刻相同的时刻,曲线图上的值开始下降,振鸣收敛后值又开始上升。这种方均误差的下降表示,通过利用自适应滤波器107识别振鸣,使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增进的状态。
也就是说,收敛分析部205可以利用这一情况来判断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程度。图2中的收敛分析部205比较方均误差和预先确定的阈值,在方均误差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将第1检测标志(收敛标志)的值设定为1,在方均误差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第1检测标志的值设定为0。另外,上述第1检测标志的设定值是一例,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对第1检测标志设定表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的状态的值(上述例子中为“1”)和表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程度在基准值以下的状态的值(上述例子中为“0”)中的任意一方即可。可以说,后述其他标志中设定的值也同样。
除了收敛分析部205计算出的方均误差以外,变化量分析部206是为了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的产生状态而设置的功能块。在变化量分析部206中,分析所输入的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变化量。具体地说,变化量分析部206计算在当前时刻t的方均误差和过去时刻(t-n)的方均误差值的倾斜度。并且,如果当前时刻t的方均误差相对于过去时刻(t-n)的方均误差的倾斜度为负,则变化量分析部206将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看做增进,当该倾斜度为正时,变化量分析部206将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看做停滞。另外,在规定的时间内的方均误差的倾斜度持续为负的情况下,变化量分析部206可以看做收敛持续。
其中,“当前时刻t的方均误差相对于过去时刻(t-n)的方均误差的倾斜度为负”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的方均误差表现出减小趋势,并不要求相邻采样间的方均误差一直减少。
由于收敛分析部205观察方均误差的值本身,因此除了振鸣以外,有可能错误地检测出声音等振鸣以外的容易收敛的信号。与之相对,变化量分析部206通过分析收敛的时间方向的持续性,例如声音等,可以减少对于时间变动剧烈的输入信号的误差检测。并且,变化量分析部206与收敛分析部205同样地利用阈值判定,在计算出的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将第2检测标志(变化量标志)的值设定为1,在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第2检测标志的值设定为0。
状态判定部207利用从收敛分析部205输出的收敛标志和从变化量分析部206输出的变化量标志,进行对输入至麦克风101的信号中是否包含振鸣的判定。具体地说,状态判定部207参照收敛标志和变化量标志,在双方的标志未有效(在上述例子中设定为“1”)的情况下,认为是产生振鸣的状态,设立加速标志(例如设定“1”)。另一方面,状态判定部207在收敛标志和变化量标志中至少任意一方为无效(上述例子中设定为“0”)的情况下,认为是不产生振鸣的状态,不设立加速标志(例如设定“0”)。
更新速度控制部208根据状态判定部207的输出信号、即加速标志的值,设定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具体地说,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在从状态判定部207输入的加速标志为1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较大值(第1速度),在加速标志为0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一般值(比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并且将所设定的更新速度输出至自适应滤波器107。另外,“更新速度”是指滤波系数在每单位时间的更新量。更加具体而言,更新速度也可以说成是一次更新处理中的滤波系数的变动幅度。
图4~图6是示出通过软件实现图2所示的系数更新部108的动作的情况下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收敛分析部205的动作的流程图。收敛分析部205计算目标信号的信号电平和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S1101)。接着,收敛分析部205比较计算出的方均误差的值与预先确定的阈值(S1102)。并且,在方均误差低于阈值的情况下(S1102中为“是”),将收敛标志的值设定为1(S1103)并输出到状态判定部207,方均误差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1102中为“否”),将收敛标志的值设定为0(S1104)并输出到状态判定部207。另外,图4中的步骤S1101是将当前时刻的方均误差和阈值作比较,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方均误差低于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1101中可以判断为“是”。
图5是表示变化量分析部206的动作的流程图。变化量分析部206从收敛分析部205取得方均误差,计算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变化量(S1201)。接着,变化量分析部206比较计算出的时间变化量和预先确定的阈值的值(S1202)。变化量分析部206在时间变化量低于阈值的情况下(S1202),将变化量标志的值设定为1(S1203)并输出到状态判定部207,时间变化量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1202中为“否”),变化量分析部206将变化量标志的值设定为0(S1204)并输出到状态判定部207。
图6是表示状态判定部207的动作的流程图。首先,状态判定部207确认从收敛分析部205取得的收敛标志的值,作为第1条件(S1301)。接着,在收敛标志的值为0的情况下(S1301中为“否”),状态判定部207将加速标志的值设定为0(S1303)并输出到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另一方面,收敛标志的值为1的情况下(S1301中为“是”),状态判定部207接着确认从变化量分析部206取得的变化量标志的值,作为第2条件(S1302)。并且,状态判定部207在变化量标志的值为0的情况下(S1302中为“否”),将加速标志的值设定为0(S1305)并输出到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在变化量标志的值为1的情况下(S1302中为“是”),将加速标志的值设定为1(S1304)并输出到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另外,收敛标志和变化量标志的确认顺序并不限于图6的示例。即,也可以在确认了变化量标志之后再确认收敛标志。
根据本结构,通过分析从目标信号和误差信号中计算出的方均误差,可以自动判断使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加速的定时,能够按照计算出的加速的定时使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变化。由此,可以仅在振鸣产生期间高速地更新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因此可以迅速地抑制振鸣。
另外,设为在图2的变化量分析部206中观察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但是,在变化量的计算中,也可以取时间方向上2个方均误差的差分值,还可以先计算2个方均误差的大小关系再进行判定。另外,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观察是否持续一定的时间以上而继续减少,仅在观察到持续性的情况下设立变化量标志。
根据本结构,通过不仅将方均误差的瞬间的值,还有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的时间上的持续性加入到判定是否产生振鸣的判定标准中,可以仅选择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在一定时间以上稳定增进的状态。因此,可以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的产生。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更新速度控制部208的详细框图。
图7中,本实施方式的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具有:输入端子301、更新速度选择部302、及输出端子303。
输入端子301被输入图2的状态判定部207的输出信号。状态判定部207的输出信号为加速标志,当产生振鸣时被设定为1,不产生振鸣时被设定为0。更新速度选择部302中存储有预先确定的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其具有加速用的第1速度和通常用的第2速度这2种值。另外,更新速度选择部302在所输入的加速标志的值为1的情况下,将加速用的值确定作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在标志的值为0的情况下,将通常用的值确定作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并输入至输出端子303。
图8是表示更新速度控制部208的动作的流程图。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判定从状态判定部207取得的加速标志的值(S1401)。并且,更新速度控制部208在加速标志的值为1的情况下(S1401中),将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设定为预先确定的加速用的值(S1402),在加速标志的值为0的情况下,将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设定为通常用的值(S1403)。
根据本结构,更新速度选择部302中保留有预先确定的更新控制用参数值,通过选择1个与输入信号对应的值,可以使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变化,也可以尽早抑制振鸣。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系数更新控制部还具有:频率分析部,将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转换为频率信号;以及峰值检测部,判断是否满足第3条件,该第3条件是指频率信号中存在峰值。另外,更新速度控制部在全部满足第1~第3条件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第1~第3条件的至少一个条件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第2速度。
参照图9,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图9是实施方式2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的详细框图。图9中,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符号,这里省略说明。
图9中,本实施方式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还具有:频率分析部401,将输入到输入端子201的时间信号转换为频域的信号;以及峰值检测部402,分析从频率分析部401输出的频域的信号并检测频率峰值。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状态判定部403根据由收敛分析部205输出的收敛标志、由变化量分析部206输出的变化量标志、以及由峰值检测部402输出的峰值检测结果(峰值检测标志),判定在输入到麦克风101中的信号中是否含有振鸣成分。
频率分析部401对通过输入端子201取得的麦克风101的输出信号(目标信号)进行频率转换,将其分割为多个频带信号。作为频率转换手法,例如有使用高速傅里叶转换、由多个FIR滤波器或IIR滤波器构成的滤波器组等,可以使用将时间信号分割为多个频带信号的各公知手法。在峰值检测部402中,分析频带分割后的频域的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频率峰值的检测并输出频率峰值的数目。
图10是实施方式3的峰值检测部402的详细框图。
在图10中,本实施方式的峰值检测部402具有:输入端子501,将频带分割后的频域的信号输入到峰值检测部402;电平计算部502,按照每个频带计算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特征分析部503,根据多个频带的信号电平分析输入信号的频率特性;峰值判定部504,将特征分析部503的输出、即频率特性作为输入,检测频率峰值;以及输出端子505,输出峰值判定部504的输出结果。
在图10的频率分析部401中,被分割为多个频带的频域信号按照每个频带输入到电平计算部502中。在电平计算部502中,计算被输入的每个频带的频域的信号的信号电平并输出。特征分析部503根据输入的每个频带的信号电平来分析频率特性。具体地说,特征分析部503计算相邻频带电平的电平比并输出。在峰值判定部504中,将从特征分析部503输出的频带电平比与规定的阈值比较,如果存在超过阈值的频带则视为存在正弦波状信号,使峰值数计数器加1。输出端子505将峰值数计数器作为在峰值判定部504中计数的峰值频率的数量而输出。
在图9中,最后在状态判定部403中,根据从峰值检测部402输出的峰值数计数器、从收敛分析部205输出的收敛标志、以及从变化量分析部206输出的变化量标志这3个参数,进行振鸣是否产生振鸣的判定。由于振鸣是仅具有一个尖锐频率峰值的正弦波状信号,因此通过将频率峰值的数量纳入到状态判定中,可以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的产生。即,只有在第1标志和第2标志双方均为1、并且从峰值检测部402输出的峰值数为1(第3条件)的情况下,状态判定部403判断产生了振鸣,并且将加速标志设为1。
根据本结构,通过将频域的信号的分析结果(峰值数)输入到状态判定部403,并将输入信号的频率特性加入到判定标准中去,可以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
图11是表示峰值检测部402的动作的流程图。电平计算部502在从频率分析部401中获得每个频带的频域的信号后,首先按照所分割的每个频带计算信号电平(S1501)。接着,特征分析部503利用计算出的各频带的信号电平,计算相邻频带的电平比(S1502)。接着,峰值判定部504比较电平比和预先确定的阈值(S1503),在电平比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在峰值数计数器的值中加1(S1504)。接着,峰值判定部504判定峰值数计数器的数目(S1505)。峰值数计数器的值为1的情况下(S1505中为“是”),峰值判定部504判断为产生了振鸣,并将峰值检测标志设定为1(S1506)。另一方面,在峰值数计数器不为1的情况下(S1505中为“否”),峰值判定部504将峰值检测标志设定为0(S1507)。
根据本结构,通过获得每个相邻频带的信号电平的电平比,可以进行频率特性的峰值检测,因此可以更高精度地检测振鸣,也可以适宜地进行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的更新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分析部503被描述为计算相邻频带的信号电平比,但也可以计算相邻两个频带的信号电平的差分并进行峰值检测,还可以利用相邻两个频带的大小关系进行峰值检测。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峰值检测部402的频率峰值的计数条件也可以是,在频率峰值持续出现了某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使计数器标志的值增加1。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系数更新控制部还具有:声音检测部,判断是否满足第4条件,该第4条件指的是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最大值超过规定值。并且,更新速度控制部在全部满足第1条件、第2条件和第4条件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第1条件、第2条件和第4条件中至少1个条件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设定为第2速度。
参照图12,详细说明实施方式3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图12是实施方式3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的详细框图。图12中,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符号,这里省略说明。
在图12中,本实施方式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还具有声音检测部601,所述声音检测部601根据从电平计算部203获得的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判断是否具有振鸣信号。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状态判定部602根据声音检测部601、收敛分析部205和变化量分析部206各自的输出,判定是否产生了振鸣。
声音检测部601输入在电平计算部203中计算出的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振鸣是信号的振荡现象,因此,在产生振鸣时的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表示较大的值。利用这一点,声音检测部601将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的大小与阈值相比较,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信号检测标志设定为1并输出到状态判定部602,在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将信号检测标志设定为0并输出到状态判定部602。状态判定部602根据收敛分析部205的输出、即收敛标志、变化量分析部206的输出、即变化量标志、以及声音检测部601的输出、即信号检测标志,判定是否产生了振鸣。具体地说,在方均误差的阈值判定中收敛标志为1、变化量标志为1且信号检测标志为1的情况下(第4条件),状态判定部602将其看做产生了振鸣,将加速标志设定为1。
根据本结构,通过将信号电平的信息加入到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的更新控制条件中,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来判定是否产生了振鸣。结果,可以进行更为适宜的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的更新控制。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第1条件和第2条件双方的情况下,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之间的方均误差越小,越加快第1速度。
参照图13,详细说明实施方式4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图13是实施方式4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的详细框图。图13中,与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符号,这里省略说明。
图13中,本实施方式的系数更新控制部108新具备更新速度控制部701。
更新速度控制部701将状态判定部207的输出结果、即加速标志和收敛分析部205的输出结果、即方均误差的值这2个信号作为输入。由于方均误差的值是表示对应于输入信号的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收敛程度的参数,因此在加速标志为1(判定为产生了振鸣状态)的情况下,更新速度控制部701通过参考方均误差的值,可以粗略地知道应该将自适应滤波器107加速到怎样的程度较为合适。利用这一点,更新速度控制部701在加速标志为1的情况下,通过转换方均误差的值来决定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并输出。
根据本结构,更新速度控制部701通过利用方均误差的值决定更新速度,可以根据输入信号对更新速度的值进行优化并进行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滤波系数的更新控制。
图14是本实施方式4的更新速度控制部701的详细框图。
图14中,本实施方式的更新速度控制部701具有:输入端子801,将收敛分析部205的输出、即方均误差作为输入;输入端子802,将状态判定部207的输出、即加速标志作为输入;平滑化处理部803,将从输入端子801输入的方均误差的值进行平滑化;更新速度计算部804,根据由平滑化处理部803输出的平滑化后的方均误差,计算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更新速度设定部805,根据由输入端子802输入的加速标志的值和更新速度计算部804计算出的更新速度,最终决定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以及输出端子806,将所设定的更新速度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07中。
在将方均误差作为输入的平滑化处理部803中,去除方均误差的细小时间变动,对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进行平滑化处理,使其达到容易转换的程度。平滑化处理后的信号(方均误差)被输入到更新速度计算部804。更新速度计算部804进行将平滑化处理后的方均误差转换为用于决定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的指标的处理。
图15是将在图14中的更新速度计算部804的处理的过程中计算出的中途信号以曲线图来描绘的图。图15(a)是在将白噪音作为输入信号,在第10秒种引起系统变化使振鸣产生的情况下的最终输出信号。在图15(a)中可知,从第10秒钟起大约1秒钟,波形的振幅增大,产生振鸣的状态。
接着,图15(b)是描绘图15(a)的情况下的方均误差的图,在第10秒产生振鸣后,方均误差的值大幅度下降。接着,图15(c)是将在图15(b)的方均误差上放置偏移(约1dB)后的值反转,再将其转换为仅在可以看出方均误差的明显下降的地方超过0的值的结果。
图15(d)是描绘状态判定部207所确定的加速标志的图。图15(e)是表示利用预先确定的更新速度的下限值和上限值之间的范围宽度,将图15(c)的值调整(映射)为收敛在下限值与上限值之间,仅捕捉方均误差的大幅度变动后进行了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转换的结果的图。
最后,更新速度设定部805在从输入端子802输入的加速标志为1的情况下,将更新速度计算部804计算出的更新速度设定为最终的更新速度并输出到输出端子806,在加速标志位0的情况下,设定为通常情况下的更新速度并输出到输出端子806。
图16是表示更新速度控制部701的动作的流程图。首先,平滑化处理部803将收敛分析部205的输出、即方均误差进行平滑化,去除细微的方均误差的变动后提取大致的值的变动(S1601)。接着,更新速度计算部804将值转换为,使平滑化后的方均误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分别表示预先确定的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的参数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一致(S1602)。接着,更新速度设定部805确认输入到更新速度控制部701的加速标志的值(S1603)。在加速标志的值为1的情况下(S1603中为“是”),更新速度设定部805将在步骤S1602中计算出的方均误差转换为更新速度后的值,设定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在加速标志的值不为1的情况下(S1603中为“否”),更新速度设定部805将通常情况下的值设定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S1605)。
根据本结构,通过将方均误差的值转换为对应于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可以根据输入信号来优化更新速度的值,从而控制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
另外,在更新速度计算部804中,将方均误差转换为自适应滤波器107的更新速度,但不是转换为连续的值,而是在预先确定的更新速度的下限值和上限值之间例如利用2的幂运算阶段性地设定参数,也可以通过比特位移等将方均误差映射为任意一个设定值。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振鸣抑制装置例如能够利用于助听器。即,这种助听器具有:拾音部(麦克风),拾取周围声音并将其转换为输入信号;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振鸣抑制装置;以及输出部(扬声器),将由减法器生成的误差信号转换为输出音并输出。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下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具体而言,上述各装置能够通过由微处理器、ROM、RAM、硬盘单元、显示单元、键盘、鼠标等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而实现。在RAM或硬盘单元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由此,各装置实现其功能。这里,为了实现规定功能,组合多个表示针对计算机的指令的命令代码而构成计算机程序。
(2)构成上述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一个系统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系统LSI是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个结构部而制造的超多功能LSI,具体而言,是包含微处理器、ROM、RAM等而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在ROM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微处理器将计算机程序从ROM加载到RAM中,按照加载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运算等的动作,由此,系统LSI实现其功能。
(3)构成上述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能够相对于各装置进行装卸的IC卡或单体模块构成。IC卡或模块是由微处理器、ROM、RAM等构成的计算机系统。IC卡或模块也可以包含上述超多功能LSI。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由此,IC卡或模块实现其功能。该IC卡或该模块也可以具有防篡改性。
(4)本发明可以通过上述所示的方法而实现。并且,也可以通过由计算机实现这些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而实现,还可以通过由计算机程序构成的数字信号而实现。
并且,本发明可以通过将计算机程序或数字信号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软盘、硬盘、CD-ROM、MO、DVD、DVD-ROM、DVD-RAM、BD(Blu-ray Disc)、半导体存储器等中而实现。并且,可以通过记录在这些记录介质中的数字信号而实现。
并且,本发明可以经由电气通信线路、无线或有线通信线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数据广播等传送计算机程序或数字信号。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是具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存储器存储计算机程序,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
并且,通过将程序或数字信号记录在记录介质中进行移送,或者经由网络等移送程序或数字信号,也可以由独立的其他计算机系统实施。
(5)可以分别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变形例。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对图示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修正和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振鸣抑制装置在具有麦克风和扬声器的各种音响装置中,作为抑制由于扬声器与麦克风之间的声耦合而产生的振鸣的振鸣抑制装置等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1、901  麦克风
102、902  减法器
103       音响处理部
104       放大器
105、904  扬声器
106、905  延迟器
107、906  自适应滤波器
108  系数更新控制部;
201、202、301、501、801、802  输入端子
203、204、502  电平计算部
205  收敛分析部
206  变化量分析部
207、403、602  状态判定部
208、701  更新速度控制部
209、303、505、806  输出端子
302  更新速度选择部
401  频率分析部
402  峰值检测部
503  特征分析部
504  峰值判定部
601  声音检测部
803  平滑化处理部
804  更新速度计算部
805  更新速度设定部
903  助听器处理器
907  自相关计算部
908  阈值判定部
909  更新控制部

Claims (12)

1.一种振鸣抑制装置,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该振鸣抑制装置具有:
减法器,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该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
系数更新控制部,对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
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
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
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
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以由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还具有:
第1电平计算部,计算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以及
第2电平计算部,计算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
所述收敛分析部,在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所述第1条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变化量分析部,在所述规定的时间内,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表现出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所述第2条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在满足所述第1和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与所述误差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方均误差越小,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越加快所述第1速度。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还具有:
频率分析部,将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转换为频率信号;以及
峰值检测部,判断是否满足第3条件,该第3条件是指在所述频率信号中存在峰值;
在全部满足所述第1~第3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第3条件中的至少1个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2速度。
6.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还具有声音检测部,判断是否满足第4条件,该第4条件是指所述输入信号的信号电平的最大值超过规定值;
在全部满足所述第1条件、所述第2条件以及所述第4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条件、所述第2条件以及所述第4条件中的至少1个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所述第2速度。
7.如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收敛分析部,在所述方均误差小于所述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所述第1条件。
8.如权利要求2~7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变化量分析部,通过分析所述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倾斜值,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第2条件。
9.如权利要求2~7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变化量分析部,通过分析所述方均误差的时间方向的差分值,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第2条件。
10.一种助听器,具有:
拾音部,拾取周围的声音并转换为所述输入信号;
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振鸣抑制装置;以及
输出部,将由所述减法器生成的所述误差信号转换为输出音并输出。
11.一种振鸣抑制方法,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该振鸣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减法步骤,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所述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
自适应滤波步骤,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
系数更新控制步骤,对所述自适应滤波步骤中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
所述系数更新控制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收敛分析步骤,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
变化量分析步骤,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
更新速度控制步骤,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
在所述自适应滤波步骤中,以在所述更新速度控制步骤中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12.一种集成电路,抑制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该集成电路具有:
减法器,从所述输入信号中减去伪反馈信号而生成误差信号,所述伪反馈信号是对所述输入信号中包含的振鸣成分、即反馈信号进行推定而得到的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生成用于下一个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伪反馈信号;以及
系数更新控制部,对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系数的更新速度进行控制;
所述系数更新控制部具有:
收敛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1条件,该第1条件是指,由所述滤波系数确定的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相对于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程度超过基准值;
变化量分析部,判断是否满足第2条件,该第2条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滤波特性相对于所述空间传递特性的收敛增进;以及
更新速度控制部,在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的双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第1速度,在不满足所述第1及第2条件中至少一方的情况下,将所述更新速度设定为比所述第1速度慢的第2速度;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以由所述更新速度控制部设定的所述更新速度,更新用于对所述误差信号应用滤波处理的滤波系数。
CN2012800041072A 2011-10-14 2012-07-30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Pending CN1032625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6438 2011-10-14
JP2011226438 2011-10-14
PCT/JP2012/004832 WO2013054458A1 (ja) 2011-10-14 2012-07-30 ハウリング抑圧装置、補聴器、ハウリング抑圧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2572A true CN103262572A (zh) 2013-08-21

Family

ID=48081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1072A Pending CN103262572A (zh) 2011-10-14 2012-07-30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75901B2 (zh)
EP (1) EP2768244A4 (zh)
JP (1) JP6011880B2 (zh)
CN (1) CN103262572A (zh)
WO (1) WO201305445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4485A (zh) * 2015-02-06 2015-0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nlms算法改进的数字助听器回波抵消方法
CN104768114A (zh) * 2013-12-27 2015-07-08 Gn瑞声达A/S 反馈抑制
CN107424623A (zh) * 2016-05-24 2017-12-0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1400B (zh) * 2011-05-30 2013-02-27 四川大学 一种有机锂皂土-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及其制备方法
US9628923B2 (en) * 2013-12-27 2017-04-18 Gn Hearing A/S Feedback suppression
JP6285300B2 (ja) * 2014-07-07 2018-02-28 リオン株式会社 補聴器及びフィードバックキャンセラ
EP3240303B1 (en) * 2014-12-24 2020-04-08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ound feedback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0149072B2 (en) * 2016-09-28 2018-12-04 Cochlear Limited Binaural cue preservation in a bilateral system
KR102028071B1 (ko) * 2017-02-16 2019-10-0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주파수 영역 nlms 알고리즘을 사용하는 적응 필터의 수렴 인자 최적화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11128498B2 (en) * 2020-02-25 2021-09-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mmunication-channel tracking aided by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1814A1 (en) * 2000-09-25 2002-03-27 TOPHOLM & WESTERMANN APS A hearing aid with an adaptive filter for suppression of acoustic feedback
CN1820542A (zh) * 2003-08-21 2006-08-16 唯听助听器公司 具有声反馈抑制的助听器
CN1914819A (zh) * 2004-01-29 2007-02-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干扰电平控制步长的回声消除器
CN101084697A (zh) * 2004-12-16 2007-12-05 唯听助听器公司 具有反馈模型增益估计的助听器
CN101438603A (zh) * 2006-04-01 2009-05-20 唯听助听器公司 助听器和助听器的抗反馈系统中自适应速率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1133A (ja) * 1990-07-20 1992-03-13 Fujitsu Ltd エコーキャンセラー
JPH05308697A (ja) * 1992-05-06 1993-1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ハウリング抑制装置
JP3631668B2 (ja) * 2000-08-25 2005-03-23 日本電気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同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ATE534243T1 (de) * 2006-04-01 2011-12-15 Widex As Hör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signalverarbeitungssteuerung in einem hörgerät
US8953776B2 (en) * 2007-08-27 2015-02-10 Nec Corporation Particular signal cancel method, particular signal cancel device, adaptive filter coefficient update method, adaptive filter coefficient update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EP2385711A1 (en) * 2009-01-30 2011-11-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Howling suppressing apparatus, howling suppress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1814A1 (en) * 2000-09-25 2002-03-27 TOPHOLM & WESTERMANN APS A hearing aid with an adaptive filter for suppression of acoustic feedback
CN1820542A (zh) * 2003-08-21 2006-08-16 唯听助听器公司 具有声反馈抑制的助听器
CN1914819A (zh) * 2004-01-29 2007-02-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干扰电平控制步长的回声消除器
CN101084697A (zh) * 2004-12-16 2007-12-05 唯听助听器公司 具有反馈模型增益估计的助听器
CN101438603A (zh) * 2006-04-01 2009-05-20 唯听助听器公司 助听器和助听器的抗反馈系统中自适应速率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114A (zh) * 2013-12-27 2015-07-08 Gn瑞声达A/S 反馈抑制
CN104754485A (zh) * 2015-02-06 2015-0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nlms算法改进的数字助听器回波抵消方法
CN104754485B (zh) * 2015-02-06 2018-04-06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基于nlms算法改进的数字助听器回波抵消方法
CN107424623A (zh) * 2016-05-24 2017-12-0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424623B (zh) * 2016-05-24 2020-04-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59277A1 (en) 2013-10-03
JPWO2013054458A1 (ja) 2015-03-30
US8675901B2 (en) 2014-03-18
WO2013054458A1 (ja) 2013-04-18
EP2768244A1 (en) 2014-08-20
EP2768244A4 (en) 2015-03-25
JP6011880B2 (ja)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2572A (zh)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及集成电路
EP3917161B1 (e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JP6306713B2 (ja) 再生ラウドネス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JP5290949B2 (ja) 音響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CN102164203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02866296A (zh) 估计非线性失真的方法和系统、调节参数的方法和系统
CN103686530A (zh) 通过对电动扬声器的总响应建模来处理音频信号的方法
JP6718748B2 (ja) エリア再生システム及びエリア再生方法
US11800309B2 (en) Bass management in audio systems
JP2013085111A (ja) 音声処理装置および音声処理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3168479A (zh) 振鸣抑制装置、助听器、振鸣抑制方法和集成电路
US7953229B2 (en) Sound processor, sound reproducer, and sound processing method
EP2487792A1 (e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N112866873B (zh) 抑制啸叫的方法及相关模型的训练方法和设备、介质
KR101722686B1 (ko) 벨소리 출력 장치 및 방법
CN104662874A (zh)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KR20120066634A (ko) 전자 오디오 디바이스
CN110610714B (zh)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1145770B (zh) 音频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7197403A (zh) 一种终端音频参数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JP5022459B2 (ja) 収音装置、収音方法及び収音プログラム
CN111145776B (zh) 音频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3573205B (zh) 信号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3855765B1 (en) Processing device, processing method, reprodu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2010178224A (ja) 補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04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