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2255A -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2255A
CN103262255A CN2011800589735A CN201180058973A CN103262255A CN 103262255 A CN103262255 A CN 103262255A CN 2011800589735 A CN2011800589735 A CN 2011800589735A CN 201180058973 A CN201180058973 A CN 201180058973A CN 103262255 A CN103262255 A CN 103262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line
solar battery
battery cell
backplat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89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井大介
樋口明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62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22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76Particular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batch treatment of the devices
    • H01L31/18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utomatic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维持良好的形状状态并且具备能确保足够的连接可靠性的TAB线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TAB线(3)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形成有分别遍及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和凹部在宽度方向被交替地设置而构成的凹凸部(21),其一端与作为表面电极的母线电极(11),其另一端与背面电极(13)分别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连接。另外,在TAB线(3)中,由将凸部的顶点和邻接于凸部的凹部的顶点连结而成的线段与将邻接于凸部的两侧的凹部的顶点之间连结而成的线段构成的凹凸角度为10°以上50°以下。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TAB线(TAB Line:片线)相互电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连接用电极而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以2010年12月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0-274844为基础而要求优先权的专利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将其援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太阳能电池作为通过串联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实现100W以上的输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来使用。
在晶体在硅型太阳能电池模块中通过将由被焊锡涂敷的带状的铜箔等的导电材料构成的TAB线作为内部连线(interconnector)连接多个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TAB线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连接,其它端部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连接,将各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连接。
近年,作为TAB线,提出了在一个表面形成凹凸部的TAB线的方案。例如,TAB线100,如图11所示,形成为长条状,并在受光侧的表面101a形成有凹凸部102。凹凸部102,如图12所示,通过遍及TAB线100的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102a和凹部102b遍及宽度方向交替地被设置而形成。
进而,在TAB线100中,背面101b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04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03的表面电极103a连接。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103由于凹凸部102朝向受光面侧,所以入射光通过凹凸部102被散射。进而,该散射光由保护玻璃面反射,再次入射到受光面。由此,具备TAB线100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发现光封锁效果使发电效率提高,其结果,能使发电效率提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电池条(strings)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该电池条是通过在这样的受光侧的表面形成有凹凸部的TAB线串联地排列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而形成的条。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具备在与连接用电极对置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凹凸部的TAB线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TAB线的凸部与连接用电极接触,并且在TAB线与连接用电极之间填充有导电性树脂材料。进而,通过使凹凸部的高度变高,能使TAB线的连接可靠性(粘接强度)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163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1475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样,在表面电极上和背面电极上具备在一个表面形成凹凸部,而与此相对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的TAB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TAB线的粘接时,在施加给表面和背面的压力中会产生差。为此,太阳能电池单元就变为在表面电极侧和背面电极侧产生应力形变。太阳能电池单元当产生应力形变时存在产生破裂、弯曲的隐患。
在此,在晶体硅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低价且大量地筹措成为原料的硅变为课题,近年,从多晶硅晶锭极薄(例如200μm~150μm)地切出硅晶圆,开始使用于量产。在这样薄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由应力形变导致的破裂、弯曲越发变得容易产生。
另外,在TAB线中存在与表面电极、背面电极的各个对置的平面状的表面不能以足够的粘接强度与表面电极、背面电极的各个连接的隐患。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现有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维持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良好的形状状态,并且与TAB线之间可得到足够的连接可靠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和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涉及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为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中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和邻接于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方的其它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通过TAB线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所述TAB线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形成有分别遍及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和凹部在宽度方向被交替地设置而构成的凹凸部,其一端与表面电极,其另一端与背面电极分别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而连接,由将凸部的顶点和邻接于凸部的凹部的顶点连结而成的线段与将邻接于凸部的两侧的凹部的顶点之间连结而成的线段构成的凹凸角度为10°以上50°以下。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涉及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该太阳能电池模块为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中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和邻接于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方的其它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通过TAB线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具有:压接工序,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和背面电极的各个中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压接TAB线,在TAB线中,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形成有分别遍及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和凹部在宽度方向被交替地设置而构成的凹凸部,由将凸部的顶点和邻接于凸部的凹部的顶点连结而成的线段与将邻接于凸部的两侧的凹部的顶点之间连结而成的线段构成的凹凸角度为10°以上50°以下,在压接工序中,将TAB线的一端与所述表面电极,将所述TAB线的另一端与背面电极分别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连接。
根据本发明,能防止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变形并维持良好的形状状态,并且得到与TAB线之间足够的连接可靠性就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池条的长度方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通过TAB线连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TAB线的宽度方向剖视图;
图6是导电性粘接薄膜的宽度方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导电性粘接薄膜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TAB线的临时压接工序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TAB线的正式压接工序的示意图;
图10是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通过现有的TAB线连接的太阳能电池的立体图;
图12是现有的TAB线的宽度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
[太阳能电池模块]
图1是表示具有适用于本发明的TAB线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太阳能电池模块1具有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由构成内部连线(interconnector)的TAB线3串联连接的电池条4,并且具备将电池条4多个排列的矩阵5。
通过以密封粘接剂的薄板6夹着矩阵5,并且与设置于受光面侧的表面盖子7和设置于背面侧的背面薄板8一并层压,且在周围安装铝等的金属框9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1。
作为薄板6的密封粘接剂,例如,使用乙烯-醋酸乙烯树脂(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Resin)等的透光性密封材料。另外,作为表面盖子7,例如,使用玻璃、透光性塑料等的透光性的材料。另外,作为背面薄板8,使用以树脂薄膜夹持玻璃、铝箔的层叠体等。
图2是将太阳能电池单元2串联连接而成的电池条4的长度方向剖视图。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具备光电变换元件10。光电变换元件10能使用利用单晶型硅光电变换元件、多晶型光电变换元件等的晶体硅型太阳能电池模块、利用了使由非晶体硅构成的单元和由微晶体硅、非晶体硅锗构成的单元层叠的光电变换元件的薄膜硅型太阳能电池等、各种光电变换元件10。
另外,在光电变换元件10的受光面上,作为表面电极设置有母线(bus bar)电极11和作为在与母线电极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集电极的指状电极12。另外,在与光电变换元件10的受光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由铝、银等构成的背面电极13。
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彼此通过由TAB线3将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电连接而构成电池条4。
具体地说,在TAB线3的一个端部3a中TAB线3的一个表面30b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5a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连接。另外,TAB线3的另一个端部3b中TAB线3的另一个表面30a,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5b与和邻接于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连接。
指状电极12通过涂敷Ag糊料并加热来形成。指状电极12遍及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受光面的大致整个面而形成。另外,指状电极12例如具有约100μm左右的宽度的线,每隔规定间隔例如2mm而形成。
母线电极11通过与指状电极12相同的方法来形成。母线电极11,为了缩小遮挡入射光的面积,且抑制阴影损耗(shadow loss),在构成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受光面的光电变换元件10的表面,例如以与母线电极11交叉的方式以1mm宽度线状地来形成。
考虑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尺寸、阻抗来适当地设定母线电极11的数量。在母线电极11上,设置导电性粘接薄膜15a,并且在其上设置TAB线3的端部3a。由此,母线电极11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5a与TAB线3的端部3a的表面30b连接。
背面电极13由铝、银等构成的电极例如通过丝网印刷、溅射等在光电变换元件10的背面形成。背面电极13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5b与TAB线3的端部3b的表面30a连接。
这样,太阳能电池模块1所具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中与TAB线3机械地连接并且经由TAB线3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电连接。
[TAB线]
TAB线3,如图3所示,例如,使用50~300μm厚的带状铜箔,长条状地形成,并且根据需要实施镀金、镀银、镀锡、镀焊锡等。在TAB线3中,在一个表面30a、另一个表面30b的各个中遍及长度方向形成有凹凸部21。在该TAB线3中,一个端部3a固定连接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上,并且另一个端部3b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13固定连接。
具体地说,在TAB线3中,如图4所示,通过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即表面30a、30b的两面,遍及TAB线3的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31和凹部32在宽度方向被交替地设置,来形成凹凸部21。通过将电镀处理后的带状铜箔进行挤压成型等来形成凹凸部21。
另外,在凹凸部中,以公知手法呈现表面处理也可。凸部并不限定于构成锐角的部,在能测定凹凸角度α的范围内多少带点圆角也可。
TAB线3在宽度方向剖面中将中心线m1作为边界为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由此,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的TAB线3连接于母线电极11和背面电极13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防止由TAB线3的连接时产生的应力形变导致的弯曲的产生。
即,TAB线3,由于是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通过后述的加热按压在与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各个连接时,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侧和背面侧施加均等的应力。为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使受光面侧的表面和背面中施加的应力差成为最小限度。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由于能将起因于表面和背面的两面中的TAB线3的形状的应力形变抑制在最小限度,所以防止破裂、弯曲的产生就成为可能。
在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TAB线3的端部3a的表面30b中的凹凸部21,如图5所示,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5a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连接。如后述那样,导电性粘接薄膜15a,通过粘合剂树脂被加热而流动,进入凹凸部21的凹部32。由此,如后述那样,具有规定的凹凸角度的TAB线3,能提高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各个的连接强度。
另外,在该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在受光面侧,入射到TAB线3的端部3a的表面30a中的凹凸部21的入射光,由凹凸部21散射,并且该散射光由玻璃等的表面盖子7反射而入射到受光面。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使高的发电效率提高。
另外,TAB线3的端部3b的表面30a中的凹凸部21,经由导电性粘接薄膜15b,与邻接于该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连接。在该连接中,导电性粘接薄膜15b通过由粘合剂树脂的加热所导致的流动进入到凹凸部21的凹部32,由此,也能提高与背面电极13的连接可靠性(粘接强度)。
这样,太阳能电池模块1所具备的TAB线3,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30a、30b中形成有具有规定的凹凸角度的凹凸部21。由此,太阳能电池模块1在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TAB线3与母线电极11、TAB线3与背面电极13分别以高粘接强度机械地的连接,并且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与邻接于该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通过高连接可靠性而电连接。
接着,对凹凸部21的凹凸角度进行说明。如前面的图4所示,在TAB线3的宽度方向剖面中,由将凸部31的顶点b1和邻接于凸部31的两侧的凹部32的顶点(最低点)a1连结而成的线段a1b1与将邻接于凸部31的凹部32的顶点a1间连结而成的线段a1a1构成的角度定义为TAB线3的凹凸角度α。此外,TAB线3 的剖面将中心线m1作为边界变为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为此,在另一个表面30b中,也能从凸部31和凹部32得到同值的凹凸角度α。
作为凹凸角度α,优选为10°以上50°以下,特别优选为20°以上40°以下。通过将凹凸角度α做成10°以上50°以下,能使入射光散射且由表面盖子7反射,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中发现光封锁效果能提高发电效率。
另外,通过将凹凸角度α做成10°以上,使足够量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导电性粘接薄膜15a、15b)通过由加热导致的流动进入到凹凸部21的凹部32,由此,能提高TAB线3与母线电极11、TAB线3与背面电极13的连接可靠性。
进而,TAB线3,如图5所示,表面30b的凹凸部21与导电性粘接薄膜15a通过高粘接强度进行粘接,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连接。当入射光入射到表面30a的凹凸部21时,通过该凹凸部21被散射。进而,该散射光由作为保护玻璃面的表面盖子7反射,再次入射到光电变换元件10。
太阳能电池模块1,如这样发现光封锁效果并使发电效率提高,其结果,能使发电效率提高,并且通过在凹凸部21的凹部32中进入足够量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a,能提高TAB线3与母线电极11的连接可靠性。
[导电性粘接薄膜]
导电性粘接薄膜15,例如,如图6所示,由在热固化性的粘合剂树脂层23中,高密度地含有导电性粒子24而成。另外,导电性粘接薄膜15,从挤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粘合剂树脂的最低熔融粘度为100~100000Pa・s。
导电性粘接薄膜15,当最低熔融粘度过低时在从低压接到正式固化的过程中树脂会流动容易产生连接不良、向单元受光面溢出,也成为受光率降低的原因。另外,即便最低熔融粘度过高在薄膜贴合时也容易产生不良,存在对连接可靠性有坏影响的情况。此外,就最低熔融粘度而言,将样本装填在规定量旋转式粘度计,能一边以规定的升温速度上升一边进行测定。
作为在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中使用的导电性粒子24,不特别限制,例如,能列举出镍、金、铜等的金属粒子、对树脂粒子实施了镀金等的粒子、在对树脂粒子实施了镀金的粒子的最外层进行了绝缘覆盖的粒子等。此外,作为导电性粒子24,通过含有扁平的薄片状金属粒子,能使彼此相互重叠的导电性粒子24的数量增加,确保良好的导通可靠性。
另外,导电性粘接薄膜15,优选为,在常温附近的粘度为10~10000kPa・s,进一步优选为10~5000kPa・s。通过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粘度为10~10000kPa・s的范围,在将导电性粘接薄膜15做成例如后述的磁带状的卷盘体的情况下,能防止所谓的溢出,另外,能维持规定的粘性力。
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粘合剂树脂层的组成,在不危害上述那样的特征的限度内,不特别限制,但更优选的是,含有膜形成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性固化剂、硅烷偶联剂。
膜形成树脂相当于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树脂,从薄膜形成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000~80000左右的平均分子量。作为膜形成树脂能使用环氧树脂、变性环氧树脂、氨基甲酸乙酯树脂、苯氧基树脂等的各种树脂,其中从膜形成状态、连接可靠性等的观点出发,使用苯氧基树脂更合适。
作为液状环氧树脂,如果在常温下具有流动性,则不特别限制,在售的环氧树脂可全部使用。作为这样的环氧树脂,具体地说,能使用萘型环氧树脂、联二苯型环氧树脂、线形酚醛型环氧树脂、双酚型环氧树脂、均二苯代乙烯型环氧树脂、三苯酚甲烷型环氧树脂、芳烷基酚型环氧树脂、萘酚型环氧树脂、二聚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三苯甲烷型环氧树脂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2种以上使用。另外,也可与丙烯酸树脂等其它有机树脂适当地组合使用。
作为潜性固化剂,能使用加热固化型、UV固化型等的各种固化剂。潜性固化剂通常不反应,通过某种触发而活性化,开始反应。触发中有热、光、加压等,能根据用途选择并使用。在使用液状环氧树脂的情况下,能使用由咪唑类、胺类、锍盐、翁盐(鎓盐)(onium salt)等构成的潜性固化剂。
作为硅烷耦合剂,能使用环氧类、氨基类、氢硫基·硫化物类、酰脲类等。在这些当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环氧类硅烷耦合剂。由此,能提高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界面的粘接性。
另外,作为其它的添加组合物,优选的是,使其含有无机填充物。通过含有无机填充物,能调整压接时的树脂层的流动性,使粒子捕捉率提高。作为无机填充物,能使用硅石、滑石、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镁等,无机填充物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
图7是表示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导电性粘接薄膜15,在其一个表面设置剥离基材25作为薄膜层叠体,成型为磁带状。该磁带状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在卷盘26中以剥离基材25成为外周侧的方式卷绕层叠来形成卷盘体27。
作为剥离基材25,未特别限制,能使用PET(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有向聚炳烯 )、PMP(Poly-4-methlpentene-1:聚甲基戊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等。另外,导电性粘接薄膜15也可在与设置有剥离基材25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具有透明的覆盖薄膜。
此时,作为粘贴在粘合剂树脂层上的覆盖薄膜也可使用TAB线3。通过预先使TAB线3与导电性粘接薄膜15层叠一体化,在实际使用时,通过将剥离基材25进行剥离,将导电性粘接薄膜15贴合在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上,能实现TAB线3与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连接。此外,导电性粘接薄膜15并不局限于卷盘体形状,例如也可以是长条形状。
在导电性粘接薄膜15作为卷盘体27被提供的情况下,通过将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粘度设定在10~10000kPa・s的范围,能防止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变形,维持规定的尺寸。另外,与将导电性粘接薄膜15以长条形状层叠2张以上的情况相同,也能防止变形,维持规定的尺寸。
例如,能以如下的方法制造导电性粘接薄膜15。首先,使导电性粒子24、膜形成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性固化剂、硅烷耦合剂在溶剂中溶解。作为溶剂能使用甲苯、醋酸乙酯等,或者它们的混合溶剂。进而,将溶解得到的树脂生成用溶液涂敷在剥离薄板上,使溶剂挥发。由此,得到导电性粘接薄膜15。
[制造工序]
接着,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太阳能电池模块1具备:在母线电极11和背面电极13临时粘贴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临时粘贴工序、排列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排列工序、通过将TAB线3在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上以低温低压热加压配置在母线电极11上和背面电极13上的临时压接工序、从TAB线3上通过热加压使导电性粘接薄膜15热固化,将TAB线3与母线电极11以及背面电极13进行连接的正式压接工序。
首先,在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和背面电极13上,临时粘贴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临时粘贴工序)。在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临时粘贴工序中,例如,将卷绕在卷盘体27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搬运到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和背面侧的规定位置,通过由临时粘贴头按压来临时粘贴导电性粘接薄膜15。
通过使导电性粘接薄膜15产生流动性,以不产生正式固化左右的温度(例如40~60℃)在规定时间(例如1~5秒)由临时粘贴头(未图示)进行加热,将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临时粘贴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将临时粘贴了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按串联连接的顺序进行排列。
接着,对于在与上下一对的临时压接头26对峙的规定的位置排列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将TAB线3临时压接于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上(临时压接工序)。此时,如图2、图8所示,在提前实行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形成的母线电极11上,经由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a,临时压接TAB线3的一个端部3a。进而,在之后继续的其它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经由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b,临时压接TAB线3的另一个端部3b。
同样,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形成的母线电极11上和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之后继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上,经由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临时压接TAB线3的一个端部3a和另一个端部3b。这样,就将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彼此以TAB线3串联连结。
TAB线3,如上所述,在一个端部3a,将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30b临时压接于母线电极11上,在另一个端部3b,将形成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临时压接于背面电极13上。
在临时压接工序中,由临时压接头26进行TAB线3的临时压接。临时压接头26被加热到不进行导电性粘接薄膜15的固化反应左右的温度(例如70~100℃左右),在其按压面26a以规定时间按压TAB线3。因此,导电性粘接薄膜15通过粘合剂树脂显示流动性,取得高粘接强度,在母线电极11上和背面电极13上临时固定TAB线3。
接着,如图9所示,将临时固定了TAB线3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搬运到上下一对的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在支撑之后,由加热按压头28的按压面28a,将TAB线3分别正式压接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使导电性粘接薄膜15固化(正式压接工序)。
此时,在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提前实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通过设置于上方和下方的一对加热按压头28同步升降,将TAB线3以规定的压力(例如3MPa~12MPa左右)进行按压。将加热按压头28加热到导电性粘接薄膜15固化的规定的温度(例如180~220℃左右)。因此,在导电性粘接薄膜15中,粘合剂树脂被热固化,将TAB线3与母线电极11或背面电极13进行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通过这样的正式压接,在凹凸角度α为10~50°的凹凸部21的凹部32中进入导电性粘接薄膜15,由此可提高母线电极11和背面电极13的连接可靠性。另外,通过提高凹部32中的粒子捕捉率能得到高导通可靠性。
当由加热按压头28将TAB线3正式压接于提前实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时,一对加热按压头28通过TAB线3分离,将之后继续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搬运到一对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这样,将太阳能电池单元2一个一个地搬运到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依次,TAB线3与母线电极11以及背面电极13粘接,并且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串联连接。
这样,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工序中,为了通过导电性粘接薄膜15进行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各个与TAB线3的连接,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虽然能使用Al或Ag的任一个,但是作为背面电极13,由于通过使用背面Al集电电极,就没有必要设置现有的焊锡连接用的Ag电极,所以缩短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工序,具有生产技术的优点。
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工序中,将这样的在两面具有凹凸部21的TAB线3与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各个经由热固化性树脂进行连接。通过对两面相同形状的TAB线3从TAB线3的两面侧施加相同的压力,能将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的应力形变最小限度来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破裂、弯曲。
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1,基于具备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设置有凹凸部21的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的TAB线3,由于在将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同时连接时能将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和背面产生的应力形变抑制在最小限度,所以能防止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破裂、弯曲的产生。例如,即便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非常薄的情况下,也能得到由这样的应力形变抑制所带来的效果。
另外,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中,通过将TAB线3的凹凸部21中的凹凸角度α做成10~50°,发现基于散射光的光封锁效果能提高发电效率,并且在表面电极侧、背面电极侧的各侧能实现稳定的导通可靠性和连接可靠性。
以上,虽然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很明显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各种的变更是可能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粘接性树脂材料使用导电性粘接薄膜15将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各个与TAB线3进行连接,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的粘接性树脂材料。在作为粘接性树脂材料使用非导电性粘接薄膜的情况下,通过使TAB线3的凹凸部21的凸部31与母线电极11、背面电极13的各个直接接触能谋求导通。另外,代替设置这些粘接薄膜,以适当的厚度涂敷导电性糊料、非导电性糊料等的糊料状粘接剂也可。通过以适当的厚度涂敷导电性糊料或非导电性糊料,能得到分别与导电性粘接薄膜15、非导电性粘接薄膜同等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具备单面受光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图10所示的具备两面受光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A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单元2A代替背面电极13而具备指状电极12和母线11。另外,具备该太阳能电池单元2A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代替背面薄板8而具备表面盖子7。
这样,在具备两面受光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A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通过使用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的TAB线3,在将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A的表面和背面的两面与该TAB线3同时连接时,将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产生的应力形变抑制为最小限度,能防止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破裂、弯曲的产生。另外,能在表面电极(母线电极11、指状电极12)侧、背面电极13侧实现稳定的导通可靠性和连接可靠性。进一步通过具备在两面形成有凹凸部21的TAB线3,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就变为可能。
实施例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前面的图2所示,将以下的实施例1~5、比较例1~5中所示的TAB线连接到太阳能电池单元2。
(实施例1)
首先,准备一个单面受光型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所具备的母线电极和背面电极上的各个,通过由临时粘贴头在加热温度180℃、压力2MPa下加热加压15秒来临时粘贴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薄膜(商品名:SP100系列,索尼化学&信息设备株式会社制)。接着,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母线电极上临时粘贴的导电性粘接薄膜上、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上临时粘贴的导电性粘接薄膜上的各个,压接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10°的凹凸部的TAB线。在该压接中,使用压接头在180℃、压力2MPa下进行了加热加压15秒。
(实施例2)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20°的凹凸部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实施例3)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30°的凹凸部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实施例4)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40°的凹凸部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实施例5)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50°的凹凸部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比较例1)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5°的凹凸部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比较例2)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60°的凹凸部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比较例3)
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单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30°的凹凸部的TAB线。在与母线电极连接的TAB线中将形成有凹凸部的表面作为受光面侧,另外,在与背面电极连接的TAB线中使形成有凹凸部的面与背面电极对置([表1]中为“单面(1)”)。除此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比较例4)
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单面形成有凹凸角度α=30°的凹凸部的TAB线。在与母线电极连接的TAB线中使形成有凹凸部的面与母线电极对置,另外,在与背面电极连接的TAB线中使与形成有凹凸部的面相反侧的表面与背面电极对置([表1]中为“单面(2)”)。除此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比较例5)
除了代替实施例1的TAB线,使用了两面都未形成凹凸部的平面形状的TAB线之外,进行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
<发电效率的评价>
将连接了TAB线之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平均的发电效率(%)由太阳能模拟装置(型号PVS1116i-M(JIS C8913)日清纺机电一体化株式会社制)进行了测定。将发电效率为16%以上作为◎,15.75~16%作为○,15.6~15.75%作为△,15.6%以下作为×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示在[表1]中。
<连接可靠性的评价>
进行从粘接于母线电极、背面电极的各个的导电性粘接薄膜将TAB线以90°方向剥离的90°剥离试验(JIS K6854-1),并测定了剥离强度(N/cm)。基于测定的剥离强度,评价了TAB线与母线电极、TAB线与背面电极的各个的连接可靠性。将剥离强度为10N/cm以上作为◎,8~10N/cm作为○,6~8N/cm作为△,6N/cm以下作为×,评价了连接可靠性。评价结果表示在[表1]中。
<弯曲量的评价>
在将太阳能电池单元放置于平面的姿态(将由弯曲产生的凸面放置于下侧),将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四角中离开平面的高度(mm)的最大值作为弯曲量(mm)进行了测定。将弯曲量为1mm以下作为○,1mm以上2.5mm以下作为△,2.5mm以上作为×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示在[表1]中。
<综合评价>
将发电效率、连接可靠性、弯曲量的各评价项目之中,没有一个×的评价结果且在实用上没有问题地能使用的实施例作为综合评价○,将各评价项目之中,得到了一个×的评价结果的实施例作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评价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比较例4 比较例5
TAB线中的凹凸的配置 两面 两面 两面 两面 两面 两面 两面 单面(1) 单面(2)
凹凸的角度α (°) 10 20 30 40 50 5 60 30 30
发电效率 × × × ×
连接可靠性 × 受光面× 背面× ×
弯曲量 × ×
综合评价 × × × × ×
如[表1]所示,在凹凸角度α作为10°以上50°以下的实施例1~5中,通过入射光向该凹凸角度α的凹凸部入射,能得到良好的散射角度的散射光,并且发现基于该散射光的光封锁效果并在发电效率中能得到高的值。特别是,在凹凸角度α作为30°的实施例3中,发现最好的光封锁效果并能得到最高的发电效率。
另外,在实施例1~5中,由于将凹凸角度α作为10°以上50°以下,所以通过加热而流动并进入凹部的导电性粘接薄膜的粘合剂树脂的填充量为足够量,由此,TAB线与母线电极、TAB线与背面电极的连接可靠性变为良好。特别是,在将凹凸角度α作为40°以上的实施例4,5中,在凹部得到更多的粘合剂填充量能得到高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实施例1~5中,由于设置有表面和背面对称形状的TAB线,所以能将弯曲的产生抑制在最小限度。
这样,在实施例1~5中,从发电效率、连接可靠性、弯曲量的评价结果,得到了实用上没有问题能使用的总合评价结果。
特别是,在实施例2~4中,由于将凹凸角度α作为20°以上40°以下,所以能将入射光的散射角度做成更好的值,由此,在发电效率中能得到更高的值。另外,基于凹凸角度为20°,能使通过加热而流动并进入凹部的导电性粘接薄膜的粘合剂树脂的填充量更多,能得到高的连接可靠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4,5中,发电效率变为低值。考虑到这是因为,在比较例1中,形成于TAB线的两面的凹凸部的凹凸角度α过小,在比较例2中,形成于TAB线的两面的凹凸部的凹凸角度α过大,在比较例4中,将TAB线的平面形状的表面作为受光面侧,在比较例5中,TAB线的两面为平面形状(凹凸角度α=0°),未能充分地发现都基于散射光的光封锁效果。
另外,在比较例1,3~5中,TAB线与母线电极、TAB线与背面电极的连接可靠性并不好。考虑到这是因为,在比较例1中,由于凹凸角度α过小,所以通过加热而流动并进入凹部的导电性粘接薄膜的粘合剂树脂的填充量不够,因而连接可靠性并不好。
另外,在比较例3中,由于连接于受光面侧中的TAB线的母线电极的一侧的表面为平面形状,所以在作为该平面形状的TAB线表面中完全不能得到粘合剂树脂的填充量,受光面侧的TAB线与母线电极的连接可靠性并不好。在比较例4中,由于连接于背面侧中的TAB线的背面电极的一侧的表面为平面形状,所以在作为该平面形状的TAB线表面中完全不能得到粘合剂树脂的填充量,因而背面侧的TAB线与背面电极的连接可靠性并不好。
另外,在比较例5中,由于TAB线的两面为平面形状,所以在作为该平面形状的TAB线表面中完全不能得到粘合剂树脂的填充量,因而,在母线电极侧、背面电极侧的任一侧中连接可靠性也并不好。
另外,在比较例3,4中,考虑到由于连接于表面和背面非对称形状的TAB线,所以在TAB线的连接时,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母线电极侧和背面电极侧产生应力形变,进而弯曲量太大。
附图标记说明
1 太阳能电池模块,
2 太阳能电池单元,
3 TAB线,
4 电池条,
5 矩阵,
10 光电变换元件,
11 母线电极,
12 指状电极,
13 背面电极,
15 导电性粘接薄膜,
21 凹凸部。

Claims (4)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为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中规定的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和邻接于该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方的其它的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通过TAB线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TAB线
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形成有分别遍及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和凹部在宽度方向被交替地设置而构成的凹凸部,
其一端与所述表面电极,其另一端与所述背面电极分别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而连接,
由将所述凸部的顶点和邻接于该凸部的所述凹部的顶点连结而成的线段与将邻接于该凸部的两侧的所述凹部的顶点之间连结而成的线段构成的凹凸角度为10°以上5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凹凸角度为20°以上4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粘接性树脂材料为含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粘接薄膜或不含有导电性粒子的非导电性粘接薄膜。
4.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该太阳能电池模块为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中规定的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和邻接于该规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方的其它的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通过TAB线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
具有:压接工序,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和背面电极的各个中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压接所述TAB线,
所述TAB线,在表面和背面的两面,形成有分别遍及长度方向连续的多个凸部和凹部在宽度方向被交替地设置而构成的凹凸部,由将所述凸部的顶点和邻接于该凸部的所述凹部的顶点连结而成的线段与将邻接于该凸部的两侧的该凹部的顶点之间连结而成的线段构成的凹凸角度为10°以上50°以下,
在所述压接工序中,将所述TAB线的一端与所述表面电极,将该所述TAB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背面电极分别经由粘接性树脂材料连接。
CN2011800589735A 2010-12-09 2011-12-09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2622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4844 2010-12-09
JP2010274844A JP2012124375A (ja) 2010-12-09 2010-12-09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CT/JP2011/078552 WO2012077784A1 (ja) 2010-12-09 2011-12-09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2255A true CN103262255A (zh) 2013-08-21

Family

ID=46207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89735A Pending CN103262255A (zh) 2010-12-09 2011-12-09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47958A1 (zh)
EP (1) EP2650928A4 (zh)
JP (1) JP2012124375A (zh)
KR (1) KR20130138290A (zh)
CN (1) CN103262255A (zh)
TW (1) TWI542025B (zh)
WO (1) WO20120777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7137A (zh) * 2015-09-29 2018-06-08 揖斐电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太阳能发电用浮标、太阳能发电单元
CN108541348A (zh) * 2016-04-14 2018-09-14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用配线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9667B2 (ja) * 2011-06-30 2016-04-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83639B2 (ja) * 2012-09-18 2017-0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24208B2 (ja) * 2013-01-29 2017-05-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326890B2 (ja) * 2013-04-30 2018-05-2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2185939B1 (ko) * 2014-01-14 2020-1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JP6495650B2 (ja) * 2014-12-25 2019-04-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アレイ
TWI539613B (zh) * 2015-07-16 2016-06-21 有成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高功率太陽能電池模組
CN108376721A (zh) * 2018-04-25 2018-08-07 海门市绣羽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9991A (ja) * 2004-08-19 2006-03-02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125415A1 (en) * 2005-12-05 2007-06-0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ght capture with patterned solar cell bus wires
JP2008147567A (ja) * 2006-12-13 200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76800B2 (en) * 2005-06-01 2009-01-13 Outokumpu Copper Neumayer Gmbh Electric connection element
AT502004B1 (de) * 2005-06-01 2007-07-15 Outokumpu Copper Neumayer Gmbh Elektrisches verbindungselement,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nd solarzelle und modul mit verbindungselement
EP2146404A1 (en) * 2007-05-09 2010-01-20 Hitachi Chemical Company, Ltd. Method for connecting conductor, member for connecting condu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5183257B2 (ja) * 2008-03-10 2013-04-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197199B2 (ja) 2008-07-07 2013-05-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087060A (ja) * 2008-09-30 2010-04-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55229B2 (ja) 2009-05-29 2013-11-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転シー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9991A (ja) * 2004-08-19 2006-03-02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125415A1 (en) * 2005-12-05 2007-06-0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ght capture with patterned solar cell bus wires
JP2008147567A (ja) * 2006-12-13 200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7137A (zh) * 2015-09-29 2018-06-08 揖斐电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太阳能发电用浮标、太阳能发电单元
CN108541348A (zh) * 2016-04-14 2018-09-14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用配线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24375A (ja) 2012-06-28
US20130247958A1 (en) 2013-09-26
TW201230362A (en) 2012-07-16
KR20130138290A (ko) 2013-12-18
WO2012077784A1 (ja) 2012-06-14
TWI542025B (zh) 2016-07-11
EP2650928A1 (en) 2013-10-16
EP2650928A4 (en)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2255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JP541539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431404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탭선이 권장된 릴 권장체
CN102834928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WO2013035667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タブ線の接続方法
JP535634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1441264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태양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태양전지 셀 및 탭선의 접속 방법
JP567694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2133338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タブ線
WO2013047247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140102532A1 (en) Solar cell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and tab wire for thin film solar cells
CN103650152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5555689A (zh) 导电粘合带和导电粘合带的连接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WO2012133340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64362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EP2579318B1 (en) Photovoltaic cell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c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57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857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