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5562A - 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及针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及针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55562A CN103255562A CN2013100498258A CN201310049825A CN103255562A CN 103255562 A CN103255562 A CN 103255562A CN 2013100498258 A CN2013100498258 A CN 2013100498258A CN 201310049825 A CN201310049825 A CN 201310049825A CN 103255562 A CN103255562 A CN 1032555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nker
- selection
- coil
- heel
-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9/4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4—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dial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8—Electrical devi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one set of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圆形针织机,包括沉降片和与沉降片相对应的选针片,所述沉降片和选针片设置为分离的部件。所述选针片径向地设置在沉降片外部,并配备有选针踵,且在圆周方向相邻选针片的选针踵设置在不同的径向位置上。对选针踵产生作用的执行器径向设置在圆周外部。所述圆形针织机避免了沉降片选择故障的发生,同时提高了针筒握持的织针的旋转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通过使沉降片在往复运动的织针之间进/出式地带进和带出而形成针织织物,还涉及针织织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圆形针织机或圆形织袜机包括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如JP2004-316000A中所描述的。图31A和31B分别展示了一个示例性的传统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和执行器。参见图31A,每个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201具有多个选针踵202到205其中的一个,当选择了相应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201时,该选针踵可被按下。在图31A的例子中,四个选针踵202到205设置在沿针织机高度方向的不同高度处。即,相邻的针织尺寸控制沉降片的选针踵202到205设置在沿高度方向的不同高度处。
如图31B所示,当执行器206的选针头207与选针踵202相接触时,相应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201被推出,即被选中。所选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201设置在与未选中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201不同的位置上。对应于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201的位置,针织纱线的排布改变了,从而使线圈尺寸发生变化。
因此,需求一种能逐个线圈地改变线圈尺寸的针织机,以提高生产率。通过增大针筒握持的织针的旋转速度,也可提高生产率。然而,增大针筒的旋转速度可导致故障或选针踵的漏选。此外,随着针筒旋转速度的增大,执行器的运动也必须加速。如果增加选针踵的数量,则可保证设置在同一高度上的相邻选针踵之间的距离。因此,需要增加选针踵的数量,并对选针踵进行可靠的选择,以对应于针筒的加速。
尽管如此,在上述的传统针织机中,选针踵设置在沿平行于针筒旋转轴的纵向方向上的多个不同高度处。这使得在纵向方向上增加选针器数量的难度增大,从而难以提高针筒的旋转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能逐个线圈地控制线圈尺寸,并增大针筒的旋转速度,同时避免沉降片的选择故障。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针织面料的制造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能逐个线圈地控制线圈尺寸的针织机来进行,所述方法能使针织机针筒的旋转速度增大,同时避免沉降片的选择故障。
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形成管状针织面料的线圈尺寸可控针织机包括针筒,所述针筒设置为可围绕其中心轴旋转,并容纳沿平行或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织针,还包括盘形沉降片床,其垂直或大致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径向方向设置。该线圈尺寸可控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多个沉降片,这些沉降片径向地设置在沉降片床上,可在织针之间径向地朝内或朝外移动,每个沉降片包括第一纱线握持部分,其设置为在形成第一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握持部分头部,设置为在形成第二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具有互不相同的针织结构;
多个选针片,这些选针片作为与所述沉降片分离的单独部件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沉降片外部,又分别对应于所述各沉降片,所述选针片可径向地朝内朝外移动,当其径向朝内移动时,使相应的沉降片在织针之间径向地朝内移动;选针机构,其用于选择性地作用于纵向方向上的选针片;执行器,其用于根据要形成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一种而驱动所述选针机构;沉降片罩,其覆盖着沉降片床,并设置有多个用于操作沉降片和选针片的一组凸轮。每个选针片包括选针踵和选针顶,所述选针踵在纵向方向上向一侧突出,所述选针顶在纵向方向上向相反一侧突出。所述选针踵设置为受所述选针机构的纵向作用的操作。每个所述选针片的选针踵设置在与相邻选针片的选针踵不同的径向位置上。所述凸轮组包括用于对所述沉降片产生作用的凸轮和另一个凸轮,在执行器驱动选针机构、以对其中一个选针片产生作用时,该另一凸轮用于与所述选针片的选针踵相接触,以限制该选针片的纵向运动,并将其纵向运动转化为径向朝内的运动。当形成第一线圈时,执行器不通过选针机构对相应的一个选针片产生作用,且凸轮作用在相应的一个沉降片上,以将沉降片移至第一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纱线所在的位置。当形成第二线圈时,执行器通过选针机构对相应的一个选针片的选针踵产生作用,以使该选针片的选针顶与另一凸轮相接触,从而使该选针片径向朝内移动,以将相应的沉降片移至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第二纱线的位置。
具有不同结构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可具有不同的线圈尺寸,例如从约0.1mm到2.0mm不等。
凸轮组可径向设置在沉降片和选针片的上方的针筒的外部。
选针踵优选地设置为向下突出,而选针顶优选地设置为向上突出。
在上述的线圈尺寸可控针织机的设置中,沉降片和选针片为相互分离的部件,且径向地位于沉降片外部的选针片设置有选针踵。因此,不同步骤中的选针踵可设置在径向方向。另外,沿圆周地相邻的选针片的选针踵可设置在一个或多个不同径向方向上。这样,这种设置可对应于针筒的高速旋转。因此,即便是在针筒高速旋转的例子中,也可保证选针踵的选择可靠地进行。
另外,在该线圈尺寸可控针织机的前述设置中,提供了一种机构,其中,借助凸轮的作用,选针片将其对应的沉降片推出。这样,沉降片的运动与凸轮的动作同步化了。于是,沉降片的位置受到凸轮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沉降片的稳定定位。因此,可减少问题的发生,提高生产率。例如,可稳定地获得更大和更小的各种线圈尺寸。
另外,当沉降片和选针片为相互分离的部件、且选针片径向地设置在沉降片外部时,可易于保持执行器的空间,所述执行器用于对选针踵产生作用,径向地位于针筒的外部。即,执行器可设置在更加径向靠外的位置。
沉降片床可用于实现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在该例中,选针机构可包括第一斜面,其用于在正向旋转时与选针踵相接触,以及第二斜面,其用于在反向旋转时域选针踵相接触。
由于具有这种设置,在针筒往复运动(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时,可织成管状针织面料。
每个沉降片进一步包括第三纱线握持部分,其设置为在形成第三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且该第三纱线握持部分不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所述第三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不同的线圈尺寸。在该例中,对选针踵产生作用的另一凸轮可设置有梯形部分,用于改变第二线圈构造与第三线圈构造之间的每个选针片的移动距离。在这种设置中,当形成第三线圈时,执行器作用在相应的选针片上,以通过选针机构抬起该选针片,使其与另一凸轮相接触;所述另一凸轮限制了该选针片的纵向移动,使该选针片径向朝内移动,以将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移至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第三针织纱线的位置。
以这种设置,可形成具有第一线圈(大线圈)、第三线圈(中等线圈)和第二线圈(小线圈)的针织面料。
替代性地,每个沉降片可进一步包括第三纱线握持部分,其设置为用于在形成第三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该第三纱线握持部分与第一和第二纱线握持部分不同,其具有位于第一和第二线圈之间的线圈尺寸。同时,每个选针片可具有用于第三线圈的进一步的选针踵,该进一步的选针踵比用于第二线圈的选针踵要短。在这种设置中,可设置具有梯形部分的另一凸轮,该梯形部分设置为与所述进一步的选针踵相接触,并改变第二线圈构造与第三线圈构造之间的每个选针片的移动距离。当形成第三线圈时,执行器通过选针机构作用于相应的一个选针片的进一步的选针踵,将该相应的选针片举至一个高度,该高度低于在形成第二线圈时相应的一个选针片被举至的高度,从而使选针片的选针顶与另一凸轮的梯形部分相接触,并使相应的一个选针片朝内径向移动,由此而移动的一个选针片使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移至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第三纱线的位置。
多个选针片可以是多组选针片,每一组包括:第一选针踵,径向地位于第一选针踵内部的第二选针踵,径向地位于第二选针踵内部的第三选针踵,径向地位于第三选针踵内部的第四选针踵,径向地位于第四选针踵内部的第五选针踵,以及径向地位于第五选针踵内部的第六选针踵。在本例中,第一、第二和第三选针踵用作第二线圈形成选针踵,而第四、第五和第六选针踵用作第三线圈形成选针踵。当形成第二线圈时,执行器通过选针机构作用在相应的一个选针片的第二线圈形成选针踵,以抬起该选针片,并使该被抬起的选针片与另一凸轮相接触,从而径向地朝内移动,使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移至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纱线的位置。当形成第三线圈时,执行器通过选针机构作用在相应的一个选针片的第三线圈形成选针踵,以抬起该选针片,并使该被抬起的选针片与另一凸轮的梯形部分相接触,从而径向地朝内移动,使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纱线所在的另一位置。
第三纱线握持部分可径向地位于第二纱线握持部分的外部。
多组选针片的每一组可包括:具有第一选针踵的第一选针片,具有第二选针踵的第二选针片,具有第三选针踵的第三选针片,具有第四选针踵的第四选针片,具有第五选针踵的第五选针片,以及具有第六选针踵的第六选针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圆形针织机来形成管状针织面料的方法。所述圆形针织机包括:针筒,其设置为可围绕其中心轴旋转,且容纳有沿平行或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织针;盘形沉降片床,其沿垂直或大致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径向方向设置;多个沉降片,这些沉降片设置为可在织针之间径向地朝内或朝外移动;多个选针片,这些选针片径向地设置在沉降片外部,作为与沉降片分开的单独部件,但又分别与沉降片相对应,所述选针片可径向地朝内或朝外移动,以分别对沉降片产生作用;执行器,其设置为对选针片产生作用;以及沉降片罩,其覆盖着沉降片床,并设置有用于对沉降片和选针片产生作用的凸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针织纱线由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的第一纱线握持部分握持时,用相应的一个织针牵入针织纱线、同时执行器未对相应的一个选针片产生作用而形成第一线圈;通过对相应的一个选针片的选针踵产生作用来形成第二线圈,所述选针踵设置在与至少相邻的一个选针片的选针踵不同的径向部分,通过使用执行器抬起并使该选针片与凸轮相接触,以使该选针片径向地朝内,从而使相应的一个沉降片径向朝内移动,并用在针织纱线由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的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握持时用相应的一个织针牵入针织纱线,该第二纱线握持部分与第一纱线握持部分不同。
根据这种形成针织面料的方法,径向设置在沉降片外部、作为与沉降片相分离的部件的选针片设置有多个选针踵,并且,通过选择至少一个选针踵,可以对相应的选针片产生作用。这样,即使当针筒的旋转速度加快时,也能确保对选针踵进行选择。因此,可在针筒以更高的速度旋转时形成逐个线圈地改变线圈尺寸或类型的针织面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选针片可包括用于第二线圈的选针踵,以及用于与第二线圈不同线圈尺寸的第三线圈的进一步的选针踵。在该例中,第三线圈是通过作用在相应的一个选针片的进一步的选针踵上来形成的,所述进一步的选针踵设置在与至少相邻的一个选针片的选针踵不同的径向部分上,通过使用执行器抬起并使该选针片与凸轮相接触,以使该选针片径向朝内,从而使相应的一个沉降片径向朝内移动,并在针织纱线由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的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时用相应的一个织针牵入针织纱线,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与第一或第二纱线握持部分不同。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构件、特征、和步骤将更清晰地呈现。
附图说明
图1展示了可由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形成的示例性针织结构;
图2为包含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中的线圈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二级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的侧视图;
图4展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沉降片和选针片的排布;
图5A、5B、5C、5D、5E和5F为选针片的侧视图,其中展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选针片;
图6A和6B分别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包含执行器的线圈形成装置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包含在执行器中的头部的前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沉降片罩的平面图,其中展示了设置在沉降片罩内的一组凸轮的排布;
图8A和8B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沉降片的侧视图,其分别展示了如何在形成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时握持纱线;
图9A和9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7的线O-A和线O-B的横截面视图;
图10A和10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7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11A和11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7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12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7的线O-G的横截面视图;
图13A和13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7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14A和14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7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15展示了可由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形成的示例性针织结构;
图16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三级针织尺寸控制沉降片的侧视图;
图17展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沉降片和选针片的排布;
图18A、18B和18C为选针片的侧视图,其中分别展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选针片;
图19为本发明第二优先实施例中的沉降片罩的平面图,其中展示了设置在沉降片罩内的一组凸轮的排布;
图20为图19的凸轮组的一部分放大图,其中展示了一个梯形部分的一种设置;
图21A和21B为图19的凸轮组另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22A、22B和22C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沉降片的侧视图,其中分别展示了如何在形成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时握持纱线;
图23A和23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A和线O-B的横截面视图;
图24A和24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25A和25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26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G的横截面视图;
图27A和27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28A和28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29A和29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30A和30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19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31A和31B展示了示例性传统沉降片和示例性传统执行器;
图32展示了可由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形成的示例性针织结构;
图33A图33B分别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短毛绒(low-pile)沉降片和长毛绒(high-pile)沉降片的侧视图;
图34展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沉降片、沉降片推片和分离器的设置;
图35A、35B、35C、35D、35E和35F展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短毛绒选针片和长毛绒选针片;
图36为分离器的侧视图;
图37A和37B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包含执行器的线圈形成装置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以及包含在执行器中的头部的前视图;
图38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沉降片罩的平面图,其中展示了设置在沉降片罩内的一组凸轮的排布;
图39展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短毛绒沉降片与长毛绒沉降片之间的尖端位置的差异;
图40A、40B和40C分别展示了在形成平针组织(plain stitch)、短毛绒组织(low-pilestitch)和长毛绒组织(high-pile stitch)时如何握持绒头纱线(pile yarn)和底纱(ground yarn);
图41A和41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A和线O-B的横截面视图;
图42A和42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43A和43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44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G的横截面视图;
图45A和45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46A和46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图47A和47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C和线O-D的横截面视图;
图48A和48B分别为线圈形成装置和沉降片罩沿图38的线O-E和线O-F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到48B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相同或等同的部件。应当注意,其中的尺寸比例与说明书中的不一致。为方便起见,说明书中使用了描述方向的术语,例如“上部”、“下部”或类似术语,其是基于附图所示的状态的。
第一优选实施例
以下描述可由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线圈尺寸可控针织机)形成的针织面料。图1描述了可由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形成的示例性针织结构(针织面料)。参见图1,针织面料100包括多具有多种线圈尺寸的线圈。例如,针织面料100包括第一线圈101和第二线圈102,该第二线圈102的尺寸比第一线圈101小,如图1所示。例如,第一线圈101与第二线圈102之间的线圈尺寸差L101-L102优选地为约0.1mm到2.0mm,其中L101为第一线圈101的线圈尺寸,L102为第二线圈102的线圈尺寸。
以下结合图2到图14B描述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图2为包含在该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中的线圈形成装置及其周围部分的放大透视图。该圆形针织机1包括:由托架(未图示)支承的针筒2,该针筒2可围绕其中心轴旋转;连接在针筒2上面部分内部的上针筒4;近似盘形的沉降片床6,其设置在针筒2的上面部分的外部;以及用于将沉降片120在往复式织针11之间进/出式地带进和带出的线圈形成装置10,如下文将描述的。
针筒2为圆形针织机中1中的近似管状的部件,其设置为容纳织针11。在针筒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沿平行或大致平行于针筒2中心轴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若干纵槽3,这些纵槽彼此等距地在针筒2的圆周方向上排布。所述纵槽3设置为其中容纳有织针11,这样织针11可沿纵向方向滑动。例如,针筒2在其外周方向上每英寸优选地包括14到24个纵槽3。
上针筒4设置为可与针筒2一起旋转,还设置有多个水平槽5,这些水平槽在针筒2的径向方向上排布,以如下文所述的用于引导沉降片。当从平行或大致平行于针筒2的轴的轴向方向之上观看时,每个水平槽5都形成于针筒2的纵槽3之间。即,当从上方观看时,水平槽5与纵槽3交替排布在针筒2的圆周方向上。
沉降片床6大致为盘形部件,其设置为容纳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具体将在下文叙述。该沉降片床6设置为其径向方向大致垂直或大致垂直于纵向方向,且可与针筒2一起旋转,同时具有用于沿径向方向排布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的多个水平槽7。沉降片床6的水平槽7的数量与上针筒4的水平槽5的数量优选地是相同的,且每个水平槽7与其相应的槽5排布在径向方向上的同一直线上。
参见图10A和10B,其中线圈形成装置10包括:沉降片120,其设置为当形成新圈的纱线被牵入旧纱线中时,握持该纱线;选针片130,其每个都选择性地将相应的沉降片120推出;执行器50,其设置为选择性地对选针片130产生作用;以及具有一组凸轮的沉降片罩60,该组凸轮包括第一凸轮62,其将受执行器50作用的选针片130推至织针11之间。
图3为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的侧视图,其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是二级沉降片。图3中的沉降片120包括具有预定厚度的盘形构件,其厚度例如为约0.4mm。第一沉降片顶部122和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设置在沉降片120的上边缘。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为在形成第一线圈时握持纱线91,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设置为在形成第二线圈时握持纱线91。
所述沉降片120设置为使得其前端部120a可在织针11之间进/出式地移入和移出。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为比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更靠近前端部120a。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设置在第一沉降片顶部122的后侧(图3中的左边)。另外,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为比第二沉降片顶部123高。当安装在针织机中时,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为位于比第二沉降片顶部123高的水平高度处。
如图4所示,选针片130(本例中是130A到130F)容纳在沉降片床6的水平槽7中,且设置为沿选针片130移入和移出的方向延伸。图4展示了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设置的多个选针片130,但实际上选针片130也可沿沉降片床6的径向方向而径向地排布。选针片130径向设置在相应的沉降片120的外部,即,分别位于前端部120a的相反侧。
参见图5A至5F,每个选针片130包括:受执行器50作用的选针踵132(132a到132f),用于将径向地设置在其内部的相应沉降片120推出的前端部131a,以及作为前端部131a的相反端的后端部131b。选针踵132设置在选针片130的前端部131a与后端部131b之间的延伸部分的下表面130c上。另外,在选针片130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130d上设置有选针顶133,其用于受第一凸轮62的作用,稍后将详细叙述,所述选针顶133与第一凸轮62是彼此相对的。
圆形针织机1包括由六个选针片130a到130f构成的多个组。每一组中,每一选针片130的选针踵132的位置都不同于其它任何选针片130的选针踵的位置。更具体地,选针踵132a到132f设置在彼此各异的径向位置上。选针踵132a设置在径向方向上的最后端位置上(即,径向最外边位置),选针踵132b设置为比选针踵132a更靠近相应的选针片130的前端部131a。选针踵132c、132d、132e和132f设置在不同的径向位置上,从而以这种次序逐渐靠近前端部。
如图5A所示,选针片130A设置有选针踵132a。如图5B所示,选针片130B设置有选针踵132b。如图5C所示,选针片130C设置有选针踵132c。如图5D所示,选针片130D设置有选针踵132d。如图5E所示,选针片130E设置有选针踵132e。如图5F所示,选针片130F设置有选针踵132f。
如图4所示,选针片130A、130B、130C、130D、130E和130F以这种次序设置沿沉降片床6的圆周方向设置。
参见图2,在沉降片床6的第一水平槽7(图2所示为701)中,插入有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A。应当注意,为清楚起见,图2中省略了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在第二水平槽7(702)中,插入有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B。在第三水平槽7(703)中,插入有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C。在第四水平槽7(704)中,插入有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D。在第五水平槽7(705)中,插入有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E。在第六水平槽7(706)中,插入有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F。
前述第一至第六水平槽的排布自沉降片床6上的第七水平槽7(707)开始进行重复。在本例中,例如描述了优选地具有六个级的选针踵的情形。当然,只要受信号输入电动控制的执行器50的响应速度能满足针织机的旋转速度,则选针踵的级数并不限于此处的数量。例如,选针踵的级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六个以上。
图6A展示了其中设置有执行器50的线圈形成装置10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在图6中,选针片130位于执行器50上方。该执行器50设置在沉降片床6下方,如图6A所示,可选择性地对选针片130的选针踵132a到132f产生作用。
执行器50包括头部51、52、53、54、55和56,其分别设置为对应选针踵132a、132b、132c、132d、132e和132f。
更具体地,头部51设置在对应于选针踵132a的位置上;头部52设置在对应于选针踵132b的位置上;头部53设置在对应于选针踵132c的位置上;头部54设置在对应于选针踵132d的位置上;头部55设置在对应于选针踵132e的位置上;头部56设置在对应于选针踵132f的位置上。
图6B为执行器50的头部51到56的前视图。每个头部51到56包括盘形构件。所述头部51到56的设置方式使得盘的厚度方向沿着沉降片床6的径向方向,而盘的宽度方向W则沿着沉降片床6的切线方向。
每个头部51到56的顶部设置有凸部51c到56c,其包括斜面51d到56d。凸部51c到56c的高度在宽度方向W上朝外部而逐渐变低。斜面51d到56d设置在凸部51c到56c在宽度方向W的两侧上。在本例中,凸部51c到56c在宽度方向W的中心处是最高的。斜面51d到56d与选针片130的相应的选针踵132a到132f相接触,从而对相应的选针片130产生作用,即,将相应的选针片130向上推。
头部51到56支承在下端部51e到56e上,该下端部51e到56e可围绕穿过下端部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预定旋转轴进行枢转。当头部51到56笔直竖立时,凸部51c到56c的顶部达到其最高位置。而当头部51到56倾斜时,凸部51c到56c的顶部移至较低位置。因此,当头部51到56笔直竖立时,斜面51d到56d可因此与选针踵132a到132f中相应的一个相接触。而当头部51到56倾斜时,凸部51c到56c的排布使得相应的斜面51d到56d不与选针踵132a到132f相接触。
图6A展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头部54笔直竖立,其凸部54c与相应的选针片130的选针踵132c相接触;而头部51、52、53、55和56倾斜,凸部51c、52c、53c、55c和56c不与选针片130相接触。
在这样两种情形中,执行器50都提供针对选针踵132的相同或类似的作用:一种情形是正向旋转,在从上方观看圆形针织机1时,针筒2逆时针方向旋转;一种情形是反向旋转,其中针筒2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即便是“往复式旋转运动”的情形,其中针筒2在正向旋转方向上近似旋转半圈,而后交替地在反向旋转方向上近似旋转半圈,也可实现与正常旋转运动相同或相似的控制。
图7为沉降片罩60的平面图,其中展示了设置在沉降片罩上的一组凸轮的排布。该沉降片罩60在其底面上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凸轮62到64。图7展示了从上方观看的沉降片罩60,为方便起见,以实线示意设置在底侧的凸轮。沉降片罩60设置在沉降片床6的上方,并由托架(未图示)支承,以使得沉降片罩60不能旋转,且使沉降片罩60的、包括凸轮的表面61面向下方,所述表面61上形成有凸轮62-64。在图7中,当从上方观看时,执行器50的位置用虚线示意。
凸轮组包括设置在径向最外边位置的第一凸轮62,径向设置在第一凸轮62内侧(即,第一凸轮的中心O侧)的第二凸轮62,以及径向设置在第二凸轮63内侧的第三凸轮64。
第一凸轮62可对选针片130的选针顶133产生作用,以限制选针片130的位置。第二凸轮63可对后端部、即沉降片120的踵125的径向外端部产生作用,以限制沉降片120的位置。第三凸轮64可对前端部、即沉降片120的踵125的径向内端部产生作用,以限制沉降片120的位置。
参见图8A和图8B来描述如何用沉降片120来握持纱线91。图8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的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针织纱线91时的状态。通过用织针11牵入针织纱线91来形成第一线圈101(具有常规线圈长度Y1),同时针织纱线91由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
图8B展示了沉降片120的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91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中,通过用织针11牵入针织纱线91来形成第二线圈102(具有比常规线圈长度Y1小的线圈长度Y2)。在本例中,形成第一线圈时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纱线所在处的高度与形成第二线圈时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纱线所在处的高度之间的高度差(Y1-Y2)优选地为约0.1mm到约2.0mm。当高度差(Y1–Y2)为约0.1mm或更大时,在纱线由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时形成的第一线圈的尺寸与在线圈由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时形成的第二线圈的尺寸是明显不同的。但当高度差(Y1–Y2)超过2.0mm时,纱线上可作用过大的负荷。因此,高度差(Y1–Y2)优选地为约0.1mm到2.0mm。
接下来描述该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的操作,主要结合附图9A到14B,其中展示了设置有选针片130D的一部分线圈形成装置10的横截面视图。
(用于形成第一线圈的操作:正向旋转)
当针筒2和沉降片床6旋转时(在图7的逆时针方向上),形成线圈。在图7所示状态中,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称为正向旋转。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与沉降片床6一起旋转。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按所述旋转方向从旋转位置A旋转至位置G。
图9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D位于旋转位置A、即图7中的线O-A时的状态。在该旋转位置A上,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隔开分布,即,二者未相互接触。沉降片120的踵125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二凸轮63和第三凸轮64的限制。随着织针针筒2在X方向上旋转,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从旋转位置A移至旋转位置B。在该运动过程中,与织针11一体式形成的织针踵12受线圈凸轮80的作用(见图2),因而织针11向上移。因此,形成新线圈的纱线91由织针11握持。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已到达旋转位置B时,织针踵12受线圈凸轮80的作用(见图2),因而握持着纱线91的织针开始向下移动。
图9B展示了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B、即图7中的线O-B时的状态。在旋转位置B上,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隔开分布,即,二者未相互接触。沉降片120的踵125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二凸轮63和第三凸轮64的限制。在旋转位置B上,织针11位于比在旋转位置A上时高的高度。
图10A展示了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C、即图7中的线O-C时的状态。在旋转位置C上,选针片130位于执行器50上方。在该时刻,执行器50的头部51到56是倾斜的,其未与选针踵132相接触。因此,执行器50不对选针片130产生作用。
当从旋转位置B移至旋转位置C时,沉降片120前移(径向朝外),这是因为其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三凸轮64的限制。
图10B展示了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D、即图7中的线O-D时的状态。沉降片120在从旋转位置C移至旋转位置D时发生前移,这是由于其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三凸轮64的限制。
图11A展示了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E、即图7中的线O-E时的状态。沉降片120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三凸轮64的限制。沉降片120移至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能握持针织纱线91的位置处(见图8A)。即,沉降片120用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针织纱线。
图11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F、即图7中的线O-F时的状态。当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针织纱线时,织针11下移以牵入针织纱线,从而形成第一线圈。
图12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G、即图7中的线O-G时的状态。织针11在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时上升。织针11钩着的针织纱线从织针11中脱出。
(用于形成第一线圈的操作:反向旋转)
当针筒2和沉降片床6在反向旋转方向上(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形成线圈。在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称为反向旋转。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与沉降片床6一起旋转。在针筒2反向旋转时,进行与前述旋转时相同的过程,从而形成第一线圈。
(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操作:正向旋转)
在旋转位置A和B上,用于形成第一线圈的操作和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操作大致是相同的,如图9A和9B所示。
图13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C时的状态。在旋转位置C上,选针片130设置在执行器50的上方。在该时刻,执行器50的头部54笔直竖立,并与选针踵132d相接触。执行器50对选针片130产生作用。
选针片130(130D)与头部54相接触,从而被向上推起(见图6B)。沉降片120的后端部与选针片130的前端部相接触。
图13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D时的状态。由于选针片130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的限制,选针片130在从旋转位置C移至旋转位置D时向前移动。
图14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E时的状态。由于选针片130在径向方向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的限制,选针片130在从旋转位置D移至旋转位置E时向前移动。选针片130的选针顶133与第一凸轮62相接触,以使选针片130向前移动,从而推出沉降片120。于是,沉降片120移动并到达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能握持针织纱线91的位置(见图8B)。沉降片120通过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
图14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位于旋转位置F时的状态。在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时,织针11下移并牵入针织纱线,从而形成第二线圈。如图8A和8B所示,由于沉降片120握持的针织纱线具有不同高度(Y1>Y2),因此,可在线圈之间形成尺寸差。
织针11在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时上移。织针11钩着的针织纱线11从织针11中脱出。
(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操作:反向旋转)
当针筒2和沉降片床6在反向方向上旋转时,形成线圈。在针筒2反向旋转时,进行与正向旋转时相同的过程,以形成第二线圈。在本优选实施例的针织机1中,头部51到56每一个都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斜面,以对应于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因此,在反向旋转的情形中,头部51到56分别被驱动,以对相应的选针片130产生作用,使相应的沉降片120依次前移,从而使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当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时,织针11下移以牵入针织纱线,从而形成第二线圈。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沉降片120和选针片130优选地为分开的部分,且设置在沉降片120后侧选针片130设置有选针踵。因此,不同级相应的选针踵132可排布在径向方向上。因此,线圈形成装置可对应于高速旋转,即便在高速旋转时选针踵132的选针也能可靠地进行。
另外,上述配置的圆形针织机1包括通过凸轮的作用而使选针片将对应的沉降片120推出的机构。因此,沉降片120的移动与凸轮的作用是同步的。这样,沉降片120的位置可受凸轮的限制,从而使沉降片120稳固地定位。于是,降低了故障的发生率,提高了生产率。例如,可稳定地获得较大的线圈尺寸和较小的线圈尺寸。
第二优选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在此省略其中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同的描述。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可形成三种不同尺寸的线圈。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可形成三种不同尺寸的线圈。
以下主要描述第一优选实施例与第二优选实施例之间的差异。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针织机1B包括图16所示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120B,其用于形成三种不同尺寸的线圈,替代图3所示的形成两种不同尺寸线圈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120。另外,本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包括如图18A到18C所示的选针片230,其替代图5A到5F中所示的选针片130。应当注意,本优选实施例中,三个选针片230形成一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是六个选针片130形成一组。另外,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包括图19所示的沉降片罩60B,其替代图7所示的沉降片罩60。
图15展示了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圆形针织机的示例性针织组织。参见图15,针织面料100B包括具有多种线圈尺寸的线圈,即,第一线圈101,具有比第一线圈101的线圈尺寸小的第二线圈102,以及比第一线圈101的线圈尺寸小、但比第二线圈102的线圈尺寸大的第三线圈103,如图15所示。即,尺寸以这样的次序逐渐增大:第二线圈102、第三线圈103和第一线圈101。例如,第一线圈101与第二线圈102之间的线圈尺寸差(L101-L102)优选地为约0.1mm到2.0mm,其中L101为第一线圈101的线圈尺寸,L102为第二线圈102的线圈尺寸。同时,第三线圈103的线圈尺寸为L103。
图16为可提供三级控制的线圈尺寸控制沉降片120B的侧视图。图16中的沉降片120B为具有预定厚度的盘形构件,其厚度例如为约0.4mm。第一沉降片顶部122、第二沉降片顶部123和第三沉降片顶部124设置在沉降片120B的上边缘。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为在形成第一线圈101时握持纱线91,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设置为在形成第二线圈102时握持纱线91,第三沉降片顶部124设置为在形成第三线圈103时握持纱线91。
沉降片120B设置为使其前端部120a可在织针11之间进/出式地移入和移出。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在最靠近前端部120a的位置,第三沉降片顶部124设置在第一沉降片顶部122的后侧上(图16中的左边),挨着第一沉降片122。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设置在第三沉降片顶部124的后侧,挨着第三沉降片顶部124。另外,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沉降片顶部122、123和124中,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最高,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最低。第三沉降片顶部124的高度位于第一和第二沉降片顶部122和123之间。应当注意,术语“高度”指的是当沉降片120B位于圆形针织机中时在纵向方向的高度水平。
设置为比第二沉降片顶部123高。当安装在针织机中时,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设置为位于比第二沉降片顶部123高的水平高度处。
选针片230(230AD、230BE和230CF)容纳在沉降片床6的水平槽7(见图2)中,且设置为沿选针片230移入和移出的方向延伸,如图17所示。图17展示了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设置的多个选针片230,但实际上这些选针片230也可径向地排布,而非彼此平行。选针片230径向设置在相应的沉降片120B的外部,即,分别位于前端部120a的相反侧。
参见图18A到18C,每一选针片230包括:受执行器50作用的选针踵232(232a到232f),用于将径向地设置在其内部的相应沉降片120B推出的前端部131a,以作为前端部231a的相反端的后端部231b。选针踵232设置在选针片230的延伸部分的下表面230c上。在选针片230d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130d上,设置有选针顶233,其用于受第一凸轮的作用,稍后将详细叙述。更具体地,每个选针片具有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选针踵和用于形成第三线圈的选针踵。在纵向方向上,所述用于形成第三线圈的选针踵比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选针踵要短。因此,在纵向方向上,执行器50的作用引起的选针片的移动量在形成第三线圈时要比在形成第二线圈时的移动量小。
本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B包括由三个选针片230构成的多个组,这些选针片的选针踵232(232a到232f)的位置各不相同。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每个选针片优选地包括两个选针踵232。选针踵232a到232f在径向方向上位于彼此各异的位置上。更具体地,更具体地,选针踵232a设置在径向方向上的最后端位置上,选针踵232b设置为比选针踵232a更靠近前端部231a。选针踵232c、232d、232e和232f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从而以这种次序逐渐靠近前端部。
如图18A所示,选针片230AD设置有选针踵232a和232d。如图18B所示,选针片230BE设置有选针踵232B和232e。如图18C所示,选针片230CF设置有选针踵232c和232f。
如图17所示,选针片230AD、230BE和230CF以这种次序沿沉降片床6的圆周方向设置。
在位于沉降片床6的第一水平槽7(图2的701所示)中,插入有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应当注意,为清楚起见,图2中省略了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230AD、230BE和230CF)。在第二水平槽7(702)中,插入有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BE。在第三水平槽7(703)中,插入有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CF。
前述第一至第三水平槽的排布自沉降片床6上的第七水平槽7(707)开始进行重复。在本例中,描述了具有三个级的选针踵的情形。当然,只要由输入信号电动控制的执行器50的响应速度能满足针织机的旋转速度,则选针踵的级数并不限于此处所述。
图19为沉降片罩60B的平面图,其中展示了设置在沉降片罩60B上的一组凸轮的排布。该沉降片罩60在其底面上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凸轮62B、63和64。图19展示了从上方观看的沉降片罩60B,为方便起见,以实线示意设置在底侧的凸轮。沉降片罩60B设置在沉降片床6的上方,并由托架(未图示)支承,该托架不能旋转,这样具有凸轮62B到64的底面因而面向下方。在图19中,当从上方观看沉降片60B时,执行器50的位置用虚线示意。
图20为凸轮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21A到21B为凸轮62的部分横截面视图。参见图20,第一凸轮62B在于执行器50相邻的部分设置有用于第三线圈的梯形部分62b。更具体地,该梯形部分62b设置在凸轮62b在径向方向的内侧,以在圆周方向上位于执行器50的两侧,如图20所示。如图21A和21B所示,梯形部分62B设置为朝径向方向的外部凹进。
图21展示了当选针片230的选针顶233与第一凸轮62B的前表面(径向内表面)相接触时的状态,而图21B展示了当选针顶233与第一凸轮62B的梯形部分62b相接触时的状态。如图21A和21B所示,图21B中的选针顶233的状态比图21A中的位于径向方向上更靠外的位置。
接下来,参见图22A和22B,描述沉降片120B握持纱线91时的状态。图22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的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纱线91时的状态。当织针11牵入纱线91、同时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纱线91时,形成第一线圈101(具有常规的线圈长度Z1)。
图22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的第三沉降片顶部124握持纱线91时的状态。当织针11牵入纱线91、同时第三沉降片顶部124握持纱线91时,形成第三线圈103(具有常规的线圈长度Z3)。
图22C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的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纱线91时的状态。当织针11牵入纱线91、同时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纱线91时,形成第二线圈102(具有小线圈长度Z2)。形成第一线圈时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纱线所在位置与形成第二线圈时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纱线所在位置之间的高度差(Z1–Z2)为约0.1mm到约2.0mm。
接下来描述该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B的操作,主要结合附图23A到30B,其中展示了设置有选针片230AD(230)的一部分线圈形成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用于形成第一线圈的操作:正向旋转)
当针筒2和沉降片床6在图19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时,形成线圈。在本说明书中,在图19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称为正向旋转。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与沉降片床6一起旋转。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按所述旋转方向从旋转位置A旋转至位置G。
图23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A、即图19中的线O-A时的状态。在该旋转位置A上,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隔开分布,即,二者未相互接触。沉降片120B的踵125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二凸轮63和第三凸轮64的限制。随着织针针筒2在X方向上旋转,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从旋转位置A移至旋转位置B。在该运动过程中,与织针11一体式形成的织针踵12受线圈凸轮80的作用(见图2),因而织针11向上移。因此,形成新线圈的纱线由织针11握持。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已到达旋转位置B时,织针踵12受线圈凸轮80的作用,因而握持着纱线91的织针开始向下移动。
图23B展示了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位于旋转位置B、即图19中的线O-B时的状态。在旋转位置B上,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隔开分布,即,二者未相互接触。沉降片120B的踵125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二凸轮63和第三凸轮64的限制。在旋转位置B上,织针11位于比在旋转位置A上时高的高度。
图24A展示了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位于旋转位置C、即图19中的线O-C时的状态。选针片230位于执行器50上方。执行器50的头部51到56是倾斜的,因此其未与选针片230AD的选针踵232相接触。因此,执行器50不对选针片230AD产生作用。
当从旋转位置B移至旋转位置C时,沉降片120B后移,这是因为其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三凸轮64的限制。
图10B展示了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D、即图19中的线O-D时的状态。沉降片120B在从旋转位置C移至旋转位置D时发生前移,这是由于其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三凸轮64的限制。
图25A展示了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位于旋转位置E、即图19中的线O-E时的状态。沉降片120B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第三凸轮64的限制。沉降片120B移至第一沉降片顶部122能握持针织纱线91的位置处(见图22A)。即,沉降片120B用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针织纱线91。
图25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F、即图19中的线O-F时的状态。当第一沉降片顶部122握持针织纱线91时,织针11下移以牵入针织纱线,从而形成第一线圈。
图26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G、即图19中的线O-G时的状态。织针11在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时上升。织针11钩着的针织纱线从织针11中脱出。
(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操作:正向旋转)
在旋转位置A和B上,用于形成第一线圈的操作和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操作大致是相同的。
图27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C时的状态。在旋转位置C上,选针片230AD设置在执行器50的上方,且执行器50的头部54笔直竖立,并与选针片230AD的选针踵232d相接触。执行器50对选针片230AD产生作用。
选针片230与头部54相接触,并被向上推起(见图6B)。沉降片120B的后端部与选针片230AD的前端部相接触。
图27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D时的状态。由于选针片230AD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的限制,选针片230AD在从旋转位置C移至旋转位置D时向前移动。
图28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E时的状态。由于选针片130在径向方向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B的限制,选针片230AD在从旋转位置D移至旋转位置E时向前移动。选针顶233与第一凸轮62B(如图21A所示)相接触,以使选针片230向前移动,从而推出沉降片120B。于是,沉降片120B移至第二沉降片顶部123能握持针织纱线91的位置(见图22C)。沉降片120B通过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91。
图28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F时的状态。在第二沉降片顶部123握持针织纱线时,织针11下移并牵入针织纱线,从而形成第二线圈。如图22A和22B所示,由于沉降片120B握持的针织纱线具有高度差(Z1>Z3>Z2),因此,可在线圈之间形成尺寸差。
织针11在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时上移。织针11钩着的针织纱线11从织针11中脱出。
(用于形成第三线圈的操作:正向旋转)
在旋转位置A和B上,用于形成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操作与用于形成第三线圈的操作大致是相同的。
图29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C时的状态。在旋转位置C上,选针片230AD设置在执行器50的上方,且执行器50的头部51笔直竖立,并与选针踵232a相接触。执行器50对选针片230AD产生作用。
选针片230AD与头部51相接触,并被向上推起(见图6B)。沉降片120B的后端部与选针片230AD的前端部相接触。应当注意,在纵向方向上,用于形成第三线圈的选针踵132a比用于形成第二线圈的选针踵要短。因此,在纵向方向上,通过选针踵232a与执行器50的接触而上移的选针片234AD的移动量比在形成第二线圈时选针片230AD的移动量小。
图29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D时的状态。由于选针片230AD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B的限制,选针片230AD在从旋转位置C移至旋转位置D时向前移动。
图30A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E时的状态。由于选针片230AD在径向方向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B的限制,选针片230AD在从旋转位置D移至旋转位置E时向前移动。选针顶233与第一凸轮62B(如图21B所示)相接触,以使选针片230AD向前移动,从而推出沉降片120B。于是,沉降片120B移至第三沉降片顶部124能握持针织纱线91的位置(见图22B)。沉降片120B通过第三沉降片顶部124握持针织纱线91。
图30B展示了当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AD位于旋转位置F时的状态。在第三沉降片顶部124握持针织纱线时,织针11下移并牵入针织纱线,从而形成第三线圈。如图22A、22B和22C所示,由于沉降片120B握持的针织纱线具有高度差(Z1>Z3>Z2),因此,可在线圈之间形成尺寸差。
织针11在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时上移。织针11钩着的针织纱线11从织针11中脱出。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B,沉降片120B和选针片230优选地为单独部件,且选针踵设置在位于沉降片120B后端侧的选针片230上。因此,可在径向方向上设置不同级的选针踵232。这提供了能应对高速旋转的设置。于是,即便是在高速旋转的情形中,也可可靠地选择适当的选针踵232。
并且,执行器50、选针片230和第一凸轮62B彼此之间的协作能够改变沉降片120B的移动量。由于沉降片120B包括第一沉降片顶部122、第二沉降片顶部123和第三沉降片顶部124,因此,改变沉降片120B的位置能够改变握持纱线的位置,从而实现形成大、中、小三种尺寸线圈的三级线圈尺寸控制。
第三优选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在此省略其中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同的描述。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为多毛绒针织机,其可提供不同绒头长度的线圈组织,更具体地,可形成这样的针织面料,其中逐个线圈地选择性排布有包括平针组织(plain stitch)、长毛绒组织(high-pile stitch)和短毛绒组织(low-pile stitch)的三种类型的针织组织。
图32展示了由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圆形针织机形成的示例性针织组织。绒头纱线(pileyarn)91和底纱(ground yarn)92织在一起、且绒头纱线91的沉降弧长度(sinker-loop length)与底纱92的沉降弧长度相等的针织结构称为平针组织110;绒头纱线91的沉降弧比底纱92的沉降弧长的针织组织称为短毛绒组织111;绒头纱线91的沉降弧比底纱92的沉降弧更长的针织组织称为长毛绒组织112。
以下描述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如图2所示,该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包括由托架(未图示)支承的可旋转针筒2;连接在针筒2上面部分内部的上针筒4;设置在针筒2的上面部分外部的盘形沉降片床6;以及用于使一对沉降片20在往复式织针11之间进/出式地移入和移出的线圈形成装置10,如下文将描述的。
针筒2为圆形针织机中1C中的近似管状的部件,其设置为容纳织针11。针筒2的外表面上包括若干纵槽3,织针11将设置在所述纵槽3中,并可在纵向方向上滑动。这些纵槽3彼此等距地排布在圆周方向上。针筒2上的纵槽3的密度优选地可以为例如外周方向上每英寸具有5到24个纵槽。
上针筒4设置为可与针筒2一起旋转,并包括多个引导沉降片的水平槽5,具体将在下文描述。水平槽5设置为沿着针筒2径向方向(以下简称为“径向方向”)延伸。当从纵向方向上的上方观看时,水平槽5形成于针筒2的纵槽3之间。即,当从纵向方向的上方观看时,水平槽5与纵槽3交替排布在圆周方向上。
沉降片床6大致为管形部件,其设置为容纳一对沉降片20、一对选针片30以及分离器40,具体将在下文叙述。沉降片床6设置为可与针筒2一起旋转,并包括用于沿径向方向排布一对沉降片20、一对选针片30和分离器40的多个水平槽7。沉降片床6上形成的水平槽7的数量优选地与上针筒4的水平槽5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水平槽7与其相应的槽5排布在同一条径向延伸的直线上。
线圈形成装置10(参见图37A和图40A、40B和40C)包括:一对沉降片20、一对选针片30、分离器40、执行器50和沉降片罩60C。沉降片20、即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分别用于在形成新圈的纱线91和底纱92被牵入旧圈中时握持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选针片30、即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分别用于使相应的沉降片20前移。分离器40用于防止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选针片31粘附在长毛绒沉降片25和长毛绒选针片35上。执行器50设置为相应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未图示)而对每一选针片30选择性地产生作用。沉降片罩60C包括一组凸轮,其中包括第一凸轮62,用于将受执行器50作用的选针片130推至织针11之间。
图33为短毛绒沉降片21的侧视图,图33B为长毛绒沉降片25的侧视图。如图33A所示,该一对沉降片20包括短毛绒沉降片21,其包括短毛绒尖端22和小尖端23;如图33B所示,长毛绒沉降片25包括长毛绒尖端26。每个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优选地包括盘形构件。短毛绒尖端22和长毛绒尖端26设置为在形成线圈时握持绒头纱线91,而小尖端23用于至少握持底纱92。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厚度优选地约为0.2mm到约0.8mm,由例如钢构件制成。
图34展示了沉降片20(21和25)、选针片30(31和35)以及分离器40的设置。如图34所示,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容纳在形成于沉降片床6上的水平槽7中,并设置为沿其各自的移动方向延伸,且二者彼此相对,中间有分离器40。另外,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以能使其前端部21a和25a在织针11之间移入和移出的方式设置。如图33A和33B所示,沉降片21和25的后端部21b和25b分别包括踵24和28。所述踵24和28设置为受到第二凸轮63和第三凸轮64的作用,下文将详细描述。应当注意,图34中的水平方向与图2中沉降片床6的径向方向一致,且图34左侧对应于图2中的径向内侧。
该一对选针片30包括短毛绒选针片31,其设置在短毛绒沉降片21的后端部21b(即,径向外部)上,和长毛绒选针片35,其设置在长毛绒沉降片25的后端部25b(即,径向外部)上。每个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优选地包括盘形构件。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厚度优选地为约0.2mm到0.8mm,由例如钢构件制成。
短毛绒沉降片31和长毛绒沉降片35容纳在形成于沉降片床6上的水平槽7中,并设置为沿各自移动的方向延伸,且二者彼此相对,中间有分离器40。
图35A到35F为选针片的侧视图,其中展示了本优选实施例中使用的短毛绒选针片和长毛绒选针片的类型。图35A、35B和35C展示了短毛绒选针片31,图35D、35E和35F展示了长毛绒选针片35。短毛绒选针片31包括选针踵32。更具体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短毛绒选针片31包括两个选针踵32a和32d、32b和32e、32c和32f,如图35A、35B和35C所示。长毛绒选针片35包括一个选针踵36。即,长毛绒选针片35包括选针踵36a、36b或36c,如图35D、35E和35F所示。选针踵32和36是设置为受执行器50作用的部分。
短毛绒选针片31包括:前述选针踵32,作为设置在短毛绒选针片31内的、可在径向方向上推动短毛绒沉降片21的一部分的前端部31a,作为所述前端部31a的相反端的后端部31b,以及设置为受稍后将描述的第五凸轮66作用的踵34。选针踵32设置为从短毛绒选针片31的前端部31a与后端部31b之间的延伸部分的底部31c上向下突出。类似地,长毛绒选针片35包括:前述选针踵36,作为设置在长毛绒选针片35内的、可在径向方向上推动长毛绒沉降片25的一部分的前端部35a、作为所述前端部35a的相反端的后端部35b,以及设置为受稍后将描述的第五凸轮66作用的踵38。选针踵36设置为从长毛绒选针片35的前端部35a与后端部35b之间的延伸部分的底部35c上向下突出。另外,短毛绒选针片31的延伸部分的顶部31d,以及长毛绒选针片35的延伸部分的顶部35d分别设置有选针顶33和37,这两个选针顶设置为受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凸轮62的作用。选针顶33和37与第一凸轮62相对。选针顶33和37以从顶部31d和35d朝上突出的方式设置。
参见图2和图35A到35F,在图2所示的沉降片床6的第一水平槽7(701)中,插入有:一对沉降片20;短毛绒选针片31,其包括选针踵32a和32d,如图35A所示,选针踵32a和32d分别用作第一级选针踵32a和第四级选针踵32d;长毛绒选针片35,其包括选针踵36a,如图35D所示,选针踵36a用作第四级选针踵;以及稍后将描述的分离器40。
类似地,在图2所示的沉降片床6的第二水平槽7(702)中,插入有:一对沉降片20;短毛绒选针片31,其包括用作第二级选针踵的选针踵32b,和用作第五级选针踵的选针踵32e,如图35B所示;长毛绒选针片35,其包括用作第五级选针踵的选针踵36b,如图35E所示;以及稍后将描述的分离器40。
在图2所示的沉降片床6的第三水平槽7(703)中,插入有:一对沉降片20;短毛绒选针片31,其包括用作第三级和第六级选针踵的选针踵32c和32f,如图35C所示;长毛绒选针片35,其包括用作第六级选针踵的选针踵36c,如图35F所示;以及稍后将描述的分离器40。
前述第一至第三水平槽701至703的排布自沉降片床6上的第四水平槽7(704)开始进行重复。在本文中,描述了具有优选地为三个级的选针踵的情形。然而,只要由输入信号电动控制的执行器50的响应速度能满足针筒2的旋转速度,则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处的数量。即,级数可以为一级、两级、四级或更多。
图35A所示的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踵32d以及图35D所示的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顶36a位于同一径向位置。当这些选针片31和35作为一对选针片30时,选针踵32d和36彼此相对,因而可将它们当作共同部件。以下选针踵亦是如此:图35B所示的选针踵32e和图35E所示的选针踵36b,图35C所示的选针踵32f和图35F所示的选针踵36c。另外,图35A所示的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踵32a在图35D所示的长毛绒选针片35中没有等同部分。换言之,长毛绒选针片35上同一径向位置处未设置与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踵32相同的部分。因此,选针踵32a可认为是单个部分。
参见图34,分离器40设置为在短毛绒沉降片21与长毛绒沉降片25之间、以及短毛绒选针片31与长毛绒选针片35之间延伸。图36为分离器40的侧视图。所述分离器40包括前端部40a,该前端部40a具有对应于一部分短毛绒沉降片21和一部分长毛绒沉降片25的形状,还具有固定踵41,其位于后端部40b的底部。所述固定中41用于将分离器40固定至水平槽7。所述分离器40的厚度优选地为约0.15mm至约0.25mm,且由例如包括具有盘式形状配置的钢构件。分离器40可防止短毛绒沉降片21短毛绒选针片31粘附在长毛绒沉降片25和长毛绒选针片35上。
图37A为线圈形成装置一部分的透视图,其中设置有执行器,并展示了当图35A所示的短毛绒选针片31和图35D所示的长毛绒选针片位于执行器50上方时的横截面图。如图37A所示,执行器50设置在沉降片床6的下方,因而执行器50能选择性地对一对选针片30的选针踵32和36产生作用。执行器50包括作为单独部件设置的头部51、52和53,其分别对应于选针踵32a、32b和32c(见图35A、35B和35C),以及头部54、55和56,其分别对应于选针踵32d和36a、32e和36b以及32c和36c(见图35A到35F)。
图37B为径向地从内部观看时,执行器头部的前视图。本例中头部51到56大致为相同结构。如图37B所示,执行器50的头部51到56包括主表面51a到56a,该主表面与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延伸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在针筒2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时,所述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在方向F(反向旋转方向)或方向G(正向旋转方向)上移动。当头部51到56的顶端51b到56b被带至与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踵32和36相接触时,该顶端可对选针片31和35产生作用。
当径向地从内部观看时,盘形头部51到56的顶端51b到56b的形状关于主表面51a到56a的垂直中线对称。因此,在这样两种情形中,执行器50可对选针踵32和36以相同方式产生作用:一种情形是正向旋转,在从上方观看时,针筒2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一圈;一种情形是反向旋转,其中针筒2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一圈。因此,即便当针筒2进行往复式旋转运动、即针筒2交替重复地正向旋转一圈再反向旋转一圈,也可实现与常规旋转运动相同的控制。
图38为包括位于其上的一组凸轮的沉降片罩60C的平面图。该盘形沉降片罩60C设置在沉降片床6的上方(见图2),由托架(未图示)支承且不能旋转,其支承方式使得沉降片罩60C的具有一组凸轮的表面因而面向下方。图38展示了当从上方观看时的沉降片罩60C,以及实线示意的设置在沉降片罩60C底侧的一组凸轮。另外,档从上方观看时,执行器50的位置用虚线示意。
参见图38,凸轮组优选地包括:第一凸轮62,其设置在径向最外边位置;第二凸轮62,其径向设置在第一凸轮62内侧,具有环形形状并带有开口63a;第三凸轮64,其径向设置在第二凸轮63内侧,并具有近似环形形状;第四凸轮65,其设置在第一凸轮62与第二凸轮63之间,位于径向方向并靠近第二凸轮63的开口63a;以及第五凸轮66,其设置在第一凸轮62与第二凸轮63之间,位于径向方向并靠近第四凸轮65。
所述第一凸轮62作用在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顶33和37的外部。第二凸轮63作用在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踵24和28的外部。第三凸轮64作用在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踵24和28的内部。第四凸轮65作用在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顶33和37的上部。第五凸轮66作用在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踵34和38上。
以下描述本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如何形成图32所示的平针组织110、短毛绒组织111和长毛绒组织。图39展示了彼此相对设置的短毛绒沉降片21与长毛绒沉降片25的尖端之间的位置差。如图39所示,短毛绒沉降片21的短毛绒尖端22和小尖端23与长毛绒沉降片25的长毛绒尖端26位于纵向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更具体地,短毛绒沉降片21的小尖端23与长毛绒沉降片25的长毛绒尖端26之间的距离H2大于小尖端23与短毛绒沉降片21的短毛绒尖端22之间距离H1。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圆形针织机1C利用这些距离差(高度差)而形成不同的针织结构。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距离差(H2–H1)优选地为例如约0.5mm至约2.5mm。这一距离差(H2–H1)范围可提供尺寸明显不同的线圈。
如图40A、40B和40C所示,当形成线圈时,沉降弧长度根据从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与各尖端22、23和26的接触点P22、P23和P26到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与织针11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而定。更具体地,当织针11将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牵入旧线圈中时,线圈类型可取决于短毛绒尖端22、小尖端23和长毛绒尖端26中用来握持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那一个尖端而改变。如图40A、40B和40C所示,可通过选择性地将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向前移而实现对用于握持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尖端的选择。
如图40A所示,在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未从预定位置关于织针11移动时、即沉降片21和25未前移时,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由短毛绒沉降片21的小尖端23握持。在该状态中,从小尖端23与绒头纱线91的接触点P23到织针11与绒头纱线91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D91大致等于从小尖端23与底纱92的接触点P23到织针11与底纱92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D92。因此,当织针11将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牵入图40A的状态中的旧线圈中时,形成了平针组织110,其中绒头纱线91的沉降弧长度与底纱92的沉降弧长度是相等的。
如图40B所示,当仅有短毛绒沉降片21从预定位置朝织针11移动了距离L时、即仅有短毛绒沉降片21前移时,绒头纱线91由短毛绒沉降片21的短毛绒尖端22握持,而底纱92由短毛绒沉降片21的小尖端23握持。在该状态中,从短毛绒尖端22与绒头纱线91的接触点P22到织针11与绒头纱线91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D91与从小尖端23与底纱92的接触点P23到织针11与底纱92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D92之间差了距离H1。因此,当织针11将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牵入图40B的状态中的旧线圈中时,形成了短毛绒组织111,其中绒头纱线91的沉降弧长度大于底纱92的沉降弧长度。沉降弧长度差大致为距离H1的两倍。
如图40C所示,当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都从预定位置朝织针11移动了距离L时、即沉降片21和25都前移时,绒头纱线91由长毛绒沉降片25的长毛绒尖端26握持,而底纱92由短毛绒沉降片21的小尖端23握持。在该状态中,从长毛绒尖端26与绒头纱线91的接触点P26到织针11与绒头纱线91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D91与从小尖端23与底纱92的接触点P23到织针11与底纱92的接触点P11之间的距离D92之间差了距离H2。因此,当织针11将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牵入图40C的状态中的旧线圈中时,形成了长毛绒组织112,其中绒头纱线91的沉降弧长度大于底纱92的沉降弧长度。沉降弧长度差大致为距离H2的两倍。
参见图41A到48B,描述本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的操作。图41A到48B展示了线圈形成装置10C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其中设置有一对沉降片20、一对选针片30和分离器40。在以下的说明书中,沉降片20(即,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选针片30(即,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以及分离器40统称为沉降片组件8。
该沉降片组件8与沉降片床6一起旋转。沉降片床6设置为与沉降片罩60C的包含凸轮的表面61相对。于是,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A移至旋转位置G(见图38)。在此以容纳在沉降片床6的第一水平槽701中的沉降片组件8为例进行描述。
以下结合图41A和41B描述用于形成短毛绒组织111的操作。该操作也称为第一线圈形成控制。图41A和41B分别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A和B、即位于线O-A和线O-B上时的状态。
在旋转位置A上,沉降片在径向方向上离开选针片30。随着针筒2在X方向上旋转,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A移至旋转位置B。在该状态中,优选地与织针11一体式形成的针踵12受弯纱凸轮80(stitch cam)的作用(见图2),从而使织针11向上移。于是,用于形成新线圈的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都未图示)由织针11握持。这样,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旋转位置B时,织针踵12受弯纱凸轮80的作用(见图2),因此,握持着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织针11开始向下移动。
在旋转位置B上,沉降片20与选针片30隔开分布,且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顶35的选针顶33和37位于第一凸轮62上。因此,在该时刻,第一凸轮62不对该状态的选针顶33和37产生作用。
图42A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C、即位于线O-C上时的状态。随着针筒2的旋转,沉降片组件8移至靠近旋转位置C的位置。与此同时,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踵24和28的内部受第三凸轮64的作用,并被径向地向外推。另外,如果将来自未图示的选择信号输出装置的信号输入执行器50,则设置为可摇摆的头部51从倾斜状态变至竖立状态。图42A展示了处于竖立状态的头部51,以及设置在头部51左边、处于倾斜状态的头部52。
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旋转位置C时,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踵32a受处于竖立状态(第一级)的头部51的作用。因而短毛绒选针片31被向上抬起。另一方面,长毛绒选针片35在受竖立头部51作用的位置没有选针踵。即,选针踵36a并未位于受竖立头部51作用的位置上。因此,长毛绒选针片35不受头部51的作用。在这种状态,第一凸轮62位于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顶33和37的外部。
图42B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D、即线O-D时的状态。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旋转位置D时,第一凸轮62与上述被抬起的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顶33的外部相接合,并径向朝内地对其产生作用(第二级)。于是,短毛绒选针片31被径向朝内推出。另一方面,长毛绒选针片35未被执行器50的头部51向上抬起。这样,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顶37的外部不与第一凸轮62相接合,也不受径向朝内作用的影响。因此,短毛绒选针片41相对于长毛绒选针片35而言位于径向内部,即,短毛绒选针片31向前移动了。
图43A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E、即线O-E时的状态。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旋转位置E时,第一凸轮62对选针顶33的作用导致短毛绒选针片31的前端部31a被径向朝内推动,如上所述,以与短毛绒沉降片21的后端部21b相接触。由于这一接触,短毛绒沉降片21被径向朝内推动。另一方面,长毛绒沉降片25未被长毛绒选针片35径向朝内推动,因而保持不变。因此,短毛绒沉降片21径向地位于长毛绒沉降片25的内部,即,短毛绒沉降片21前移,如图43A所示。
图43B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F、即线O-F时的状态。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D移至旋转位置E的过程中,织针11受弯纱凸轮80(见图2)的作用,在前述短毛绒沉降片21的操作的同时向下移动。在该时刻,短毛绒沉降片21位于比长毛绒沉降片25更加径向靠内的位置。因此,如图40B所示,绒头纱线91由短毛绒沉降片21的短毛绒尖端22握持,底纱92由小尖端23握持。接着,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E移至旋转位置F的过程中,织针11进一步向下移动。于是,当绒头纱线91由短毛绒沉降片21的短毛绒尖端22握持、底纱92由小尖端23握持时,其被牵入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旧线圈中,以形成短毛绒组织111。
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E移至旋转位置F的过程中,长毛绒沉降片25的踵28从外部受第二凸轮63的作用。于是,长毛绒沉降片25被推出至径向内部。因此,短毛绒沉降片21的径向位置以及长毛绒沉降片25的径向位置变得大致相同,如图43B所示。
图44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G、即线O-G时的状态。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的过程中,选针顶33受第四凸轮65的作用(见图38),从而将短毛绒选针片31向下推。另外,由于踵34受第五凸轮66的作用(见图38),短毛绒选针片31被径向朝外推。
通过针筒2的反向旋转(即,在与图38中的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旋转)而形成短毛绒组织111的操作与前述的用于正向旋转的操作大致相同。即,在针筒2反向旋转时,执行上述用于正向旋转的步骤。
以下描述用于形成长毛绒组织112的操作。这一操作也指第二线圈形成控制。沉降片组件8在旋转位置A和B的状态与其在用于形成短毛绒组织111的操作中的状态大致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图45A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C时的状态。随着针筒2的旋转,该沉降片组件8愈加接近旋转位置C。在该过程中,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踵24和28的内部受第三凸轮64的作用,因而沉降片21和25被径向朝外推。另外,在该过程中,当来自未图示的选择信号输出装置的、对应于长毛绒线圈构造的信号被输入执行器50中时,设置为可摇摆的头部51和54从倾斜状态变为竖立状态。
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位置C时,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踵32a受处于竖立状态(第一级)的头部51的作用。于是,短毛绒选针片31被向上抬起。与此同时,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踵36a受竖立的头部54的作用。这样,长毛绒选针片35也被抬起。
应当注意,当头部54对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踵36a产生作用时,其也对短毛绒选针片31的选针踵32d产生作用,所述选针踵32d设置在与选针踵36a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上,并与选针踵36a相对。即,头部54同时作用在作为共同部件的选针踵36a和32d上。在该状态中,第一凸轮62位于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选针顶33和37的外部。
图45B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D时的状态。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旋转位置D时,第一凸轮62与向上举起的选针片31和35的选针顶33和37相接合,并径向朝内地对其产生作用(第二级)。因此,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被径向朝内推。即,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向前移动。
图46A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E时的状态。当沉降片组件8到达旋转位置E时,第一凸轮62对选针顶33和37的作用选针片31和35的前端部31a被径向朝内推动,以与毛绒沉降片21和25的后端部21b和25b相接触,从而使毛绒沉降片21和25分别被径向朝内推动。因此,如图46A所示,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都向前移动。
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D移至旋转位置E的过程中,织针11受弯纱凸轮80(见图2)的作用,在前述沉降片21和25移动的同时向下移动。在该时刻,毛绒沉降片21和25已经前移了。因此,如图40C所示,绒头纱线91由长毛绒沉降片25的长毛绒尖端26握持,底纱92由小尖端23握持。接着,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E移至旋转位置F的过程中,织针11进一步向下移动。于是,当绒头纱线91由长毛绒沉降片25的长毛绒尖端26握持、底纱92由小尖端23握持时,其被牵入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旧线圈中,以形成长毛绒组织112。
图46B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F时的状态。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E移至旋转位置F的过程中,由于沉降片21和25的踵24和28从内部受第三凸轮64的作用,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被径向朝外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F移至旋转位置G的后续过程与用于形成短毛绒组织111的操作大致相同,因此在此省略细节描述。
用于通过针筒2的反向旋转(即,在与图38中的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形成长毛绒组织112的操作与上述的大致相同。即,在反向旋转时大致执行与上述针筒的正向旋转相同的步骤。
以下描述用于形成平针组织110的操作。该操作也称为第三线圈形成控制。沉降片组件8在旋转位置A和B的状态与在用于形成短毛绒组织111的操作中的状态大致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了具体描述。
图47A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C时的状态。随着针筒2的旋转,沉降片组件8移至靠近旋转位置C的位置。在该操作中,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踵24和28的内部受第三凸轮64的作用,沉降片21和25因而被径向地向外推。另外,在这时,如果执行器50未收到来自未图示的选择信号输出装置的信号输入,则设置为可摇摆的头部51仍保持倾斜。
即使沉降片组件8已到达旋转位置C,选针片31和35的选针踵32a、36a和32d并不受到任何作用(第一级)。在该时刻,第一凸轮62位于选针片31和35的选针顶33和37的外部。
图47B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D时的状态。即使当沉降片组件8已到达旋转位置D时,第一凸轮62并不与选针片31和35的选针顶33和37的外部相接合,也不对其产生径向朝内的作用(第二级)。因此,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都保持在其原有状态。
图48A展示了当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E时的状态。即使当沉降片组件8已到达旋转位置E时,第一凸轮62并不与选针顶33和37的外部相接合。并且,选针片31和35也未被径向朝内推动。因此,毛绒沉降片21和25的前端部21b和25b不受到任何作用。因此,如图48A所示,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保持在其原有状态。
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D移至旋转位置E的过程中,由于在毛绒沉降片21和25的前述操作的同时弯纱凸轮80(见图2)的作用,织针11向下移动。在该时刻,毛绒沉降片21和25保持在其原有状态。因此,如图40A所示,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由短毛绒21的小尖端23握持。
图48展示了沉降片组件8位于旋转位置F时的状态。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E移至旋转位置F的过程中,通过线圈凸轮80的作用,织针11进一步向下移动。因此,当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小尖端23握持时,其被牵入。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的旧线圈中,以形成平针组织110。
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E移至旋转位置F的过程中,沉降片21和25的踵24和28的内部与第三凸轮64的前端部隔开分布,沉降片组件8因而不受第三凸轮64的任何作用。沉降片组件8从旋转位置F移至位置G的后续过程与用于形成短毛绒组织111的前述操作大致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了详细描述。
通过针筒2的反向旋转(即,在与图38中的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旋转)而形成平针组织110的操作与前述的用于在正向旋转时形成平针组织110的操作大致相同。即,在反向旋转时,执行与针筒2的正向旋转时相同的步骤。
前述用于形成短毛绒组织111、长毛绒组织112和平针组织110的一系列操作通过执行器50来实现。因此,可逐个线圈地(在逐个针脚的基础上)选择性实施前述三种类型的线圈形成控制。
接下来,描述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的效果。根据该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的设置,针织结构的差异、即沉降弧的长度差与“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与短毛绒沉降片21和长毛绒沉降片25的接触点”到“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与织针11的接触点”的距离有关。因此,当绒头纱线91和底纱92与的接触点
另外,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受执行器50作用的选针踵32a到32f和36a到36c设置在径向方向上。因此,即使在设置多级选针踵以提高生产率或使操作状态稳定的情形中,可防止径向方向上地尺寸增大。这也可避免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恶化。
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在短毛绒沉降片21前移时,以及在长毛绒沉降片25前移时,其后端部21b和25b与短毛绒选针片31和长毛绒选针片35的前端部31a和35b相接触,且选针片31和35的后端部31b和35b的移动受第一凸轮62的限制。因此,短毛绒沉降片21可确保位于其已经前移的状态中。类似地,长毛绒沉降片25也可确保位于其已前移的状态中。因此,在线圈形成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了,从而实现了圆形针织机1C的稳定操作。
另外,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圆形针织机1C的设置,当沉降片20和选针片30是彼此独立的部件,且选针片30设置在沉降片20的后端侧时,可保证执行器50占据的空间,该执行器50设置为在径向靠外部分对选针踵32产生作用。换言之,可容易地将执行器50设置在更加径向靠外的位置。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圆形针织机1C可既正向旋转又反向旋转。然而,该圆形针织机仅可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可增大针筒的旋转速度、同时防止发生选择故障。
尽管上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作出的的各种变形例和修正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2)
1.一种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用于形成管状针织面料,所述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包括:
针筒,所述针筒设置为可围绕其中心轴旋转,并容纳沿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织针;
盘形沉降片床,其设置在垂直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径向方向上;
多个沉降片,这些沉降片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沉降片床上,以在织针之间径向地朝内或朝外移动,每个所述沉降片包括在形成第一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的第一纱线握持部分,以及在形成第二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的第二纱线握持部分头部,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具有互不相同的针织结构;
多个选针片,这些选针片作为与所述沉降片分离的单独部件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沉降片外部,又分别对应于各沉降片,所述选针片可径向地朝内、朝外移动,当其径向朝内移动时,使相应的沉降片在所述织针之间径向地朝内移动;
选针机构,其用于选择性地在纵向方向上作用于所述选针片;
执行器,其用于根据要形成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其中一种而驱动所述选针机构,以及
沉降片罩,其覆盖着沉降片床,并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沉降片和所述选针片产生作用的一组凸轮,其中:
每个所述选针片包括选针踵和选针顶,所述选针踵在纵向方向上向一侧突出,所述选针顶在纵向方向上向相反一侧突出,所述选针踵设置为受所述选针机构的纵向作用的操作,每个所述选针片的选针踵设置在与相邻选针片的选针踵不同的径向位置上;
所述凸轮组包括用于对所述沉降片产生作用的凸轮和另一个凸轮,在执行器驱动选针机构、以对其中一个选针片产生作用时,该另一凸轮用于与所述选针片的选针踵相接触,以限制该选针片的纵向运动,并将其纵向运动转化为径向朝内的运动;
当形成第一线圈时,所述执行器不通过所述选针机构对相应选针片产生作用,且所述凸轮作用在相应的沉降片上,以将该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一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纱线的位置;
当形成第二线圈时,所述执行器通过所述选针机构对相应选针片的选针踵产生作用,以使所述相应选针片的选针顶与另一凸轮相接触,并使所述相应的选针片径向朝内移动,以将相应的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第二纱线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线圈尺寸不同,其线圈尺寸差为约0.1mm到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组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沉降片和所述选针片上方的针筒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选针踵设置为向下突出,而所述选针踵设置为向上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片床设置为既进行正向旋转又进行反向旋转,且所述选针机构包括在正向旋转时与所述选针踵相接触的第一斜面,以及在反向旋转时与所述选针踵相接触的第二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沉降片进一步包括第三纱线握持部分,其用于在形成第三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且该第三纱线握持部分不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所述第三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不同的线圈尺寸,对所述选针踵产生作用的另一凸轮设置有梯形部分,以改变在第二线圈的形成与第三线圈的形成之间、每个选针片的移动距离;并且当形成第三线圈时,所述执行器在相应的选针片上产生作用,以通过所述选针机构抬起该选针片,将该相应选针片带至与另一凸轮相接触,而所述另一凸轮限制了相应选针片的纵向移动,使该相应选针片径向朝内移动,从而将相应的一个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针织纱线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选针片包括多组选针片,每组选针片中设置有第一选针踵、径向地位于所述第一选针踵内侧的第二选针踵、径向地位于所述第二选针踵内侧的第三选针踵、径向地位于所述第三选针踵内侧的第四选针踵、径向地位于所述第四选针踵内侧的第五选针踵以及径向地位于所述第五选针踵内部的第六选针踵,第一、第二和第三选针踵限定了第二线圈形成选针踵,而所述第四、第五和第六选针踵限定了第三线圈形成选针踵,当形成所述第二线圈时,所述执行器通过所述选针机构对相应一个选针片的第二线圈形成选针踵产生作用,以抬起该选针片,并使被抬起的选针片与另一凸轮相接触,从而径向地朝内移动,使相应一个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纱线的位置;并且当形成所述第三线圈时,所述执行器通过所述选针机构对相应一个选针片的第三线圈形成选针踵产生作用,以抬起该选针片,并使被抬起的选针片与另一凸轮的梯形部分相接触,从而径向地朝内移动,使相应一个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纱线所在的另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可径向地位于所述第二纱线握持部分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选针片的每一组包括包括第一选针踵的第一选针片、包括第二选针踵的第二选针片、包括第三选针踵的第三选针片、包括第四选针踵的第四选针片、包括第五选针踵的第五选针片以及包括第六选针踵的第六选针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所述沉降片进一步包括第三纱线握持部分,其用于在形成第三线圈时握持针织纱线,且该第三纱线握持部分不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所述第三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不同的线圈尺寸;
每个所述选针片包括用于第三线圈的另一选针踵,该另一选针踵比用于第二线圈的选针踵短;
所述另一凸轮设置有梯形部分,该梯形部分用于与所述另一选针踵相接触,以改变在第二线圈的形成与第三线圈的形成之间、每个选针片的移动距离;并且
当形成第三线圈时,所述执行器对相应选针片的另一选针踵产生作用,以通过所述选针机构将该相应选针片抬至一个高度,该高度低于在形成所述第二线圈时相应选针片被抬至的高度,并使使所述选针片的选针顶与另一凸轮的梯形部分相接触,引起相应选针片径向朝内移动,因此而移动的选针片使所述相应沉降片移至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第三纱线的位置。
11.一种使用圆形针织机形成管状针织面料的方法,所述圆形针织机包括:针筒,其设置为可围绕其中心轴旋转,并容纳有沿平行或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织针;盘形沉降片床,其设置为使其径向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多个沉降片,这些沉降片设置为可在织针之间径向地朝内或朝外移动;多个选针片,这些选针片作为与沉降片分离的单独部件而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沉降片的外部,又分别对应于各沉降片,所述选针片可径向地朝内或朝外移动,以分别对所述沉降片产生作用执行器,其用于对选针片产生作用;以及沉降片罩,其覆盖着所述沉降片床,并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沉降片和所述选针片产生作用的凸轮;所述方法包括:
在针织纱线由相应沉降片的第一纱线握持部分握持时,通过使用相应的织针牵入针织纱线、同时执行器未对相应选针片产生作用,以此形成第一线圈;以及
通过对相应选针片的选针踵产生作用来形成第二线圈,所述相应选针片设置在与至少一个相邻选针片不同的径向部分,通过执行器抬起并使相应的选针片与所述凸轮相接触,以使该相应选针片径向地朝内,以将相应沉降片径向朝内移动,并在针织纱线由相应沉降片的第二纱线握持部分握持时,用相应织针牵入针织纱线,所述第二纱线握持部分与第一纱线握持部分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形成管状针织面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选针片包括用于第二线圈的选针踵和用于第三线圈的选针踵,所述第三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二线圈不同的线圈尺寸;并且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对相应选针片的另一选针踵产生作用而形成第三线圈,所述另一选针踵设置在与至少相邻选针片的选针踵不同的径向部分上,通过执行器抬起并使相应的选针片与所述凸轮相接触,以使该相应选针片径向朝内,以将相应沉降片径向朝内移动,并在所述针织纱线由相应沉降片的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握持时,使用相应的织针牵入所述针织纱线,所述第三纱线握持部分与所述第一或第二纱线握持部分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31154 | 2012-02-15 | ||
JP2012031154 | 2012-02-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55562A true CN103255562A (zh) | 2013-08-21 |
CN103255562B CN103255562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772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4982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55562B (zh) | 2012-02-15 | 2013-02-07 | 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及针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11927B2 (zh) |
EP (1) | EP2628835B1 (zh) |
JP (1) | JP6114937B2 (zh) |
KR (1) | KR101967846B1 (zh) |
CN (1) | CN103255562B (zh) |
TW (1) | TWI5702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103639B4 (de) * | 2015-03-12 | 2020-04-23 | Terrot Gmbh | Nadelzylinder und Rundstrickmaschine |
US20150315728A1 (en) * | 2015-07-13 | 2015-11-05 | Sung-Yun Yang |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fabrics having jacquard and terry patterns |
CN108754823A (zh) * | 2018-07-24 | 2018-11-06 | 浙江凯强轻纺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生克片 |
PT3643822T (pt) * | 2018-10-23 | 2021-07-26 | Groz Beckert Kg | Dispositivo para a formação de laçada, meios de deslocador e método para a formação de laçada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59551A (ja) * | 1986-12-18 | 1988-07-02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柄を有する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0757124A1 (en) * | 1995-07-31 | 1997-02-05 | Nagata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Pile pattern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ted article knitted by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JP2004316000A (ja) * | 2003-04-14 | 2004-11-11 | Okamoto Kk |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靴下 |
JP2005060864A (ja) * | 2003-08-08 | 2005-03-10 | Okamoto Kk |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靴下 |
CN101010014A (zh) * | 2004-09-30 | 2007-08-01 | 冈本株式会社 | 具有多段毛绒结构的袜子 |
CN201553866U (zh) * | 2009-11-30 | 2010-08-18 | 赵志能 | 具有四个主口的织袜机结构 |
EP2412853A1 (en) * | 2010-07-30 | 2012-02-01 | Okamoto Corporation | Tubular knitted fabric for clothing and legwea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84088A (en) * | 1938-06-29 | 1939-12-19 | Max Weinberg Knitting Co Inc | Knitting machine |
US2921454A (en) | 1956-11-21 | 1960-01-19 | Scott & Williams Inc | Knitting machine |
US3668902A (en) * | 1968-04-30 | 1972-06-13 | Charles J Sanders | Cylinder, sinkers, needle |
US4103518A (en) * | 1976-06-21 | 1978-08-01 | Jumberca S.A. | Knitting machine for knitting fabrics having terry loops at least on the technical front face thereof |
US4589266A (en) * | 1983-05-16 | 1986-05-20 | Stancil Textile Co., Inc. | Circular terry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
US5167133A (en) * | 1987-06-19 | 1992-12-01 | Schmidt Walter R |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patterned plush fabric as well as a multisystem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carrying out the process |
DE3861827D1 (de) * | 1987-06-19 | 1991-04-04 | Schmidt Ursula Dorothea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gemusterten plueschware sowie mehrsystemige rundstrickmaschine zu seiner durchfuehrung. |
US6105402A (en) * | 1995-10-24 | 2000-08-22 | Lee; Kyung-Mok | Design of sinker and sinker cam shape for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patterning fabric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n actuator and these newly designed tools |
US5931025A (en) * | 1998-05-20 | 1999-08-03 | Santoni S.P.A. | Lowering sinker actuation cam set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for forming standard-terry knitting and sandwich-terry knitting |
JP2001146662A (ja) * | 1999-11-17 | 2001-05-29 | Inamoto Kikai Kk | 多段パイル柄出し可能な丸編機 |
IT1314727B1 (it) * | 2000-05-10 | 2003-01-03 | Sangiacomo Spa | Dispositivo di selezione delle platine per la costruzione di maglia aspugna disegnata su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e calzetteria |
DE10207879A1 (de) * | 2002-02-18 | 2003-08-28 |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 Rund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Plüschwaren |
ITMI20031995A1 (it) * | 2003-10-15 | 2005-04-16 | Lonati Spa | Dispositivo per la selezione delle platine di abbattitura in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
US7152436B2 (en) * | 2004-01-20 | 2006-12-26 |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DE502008002206D1 (de) * | 2008-04-07 | 2011-02-17 | Groz Beckert Kg | Platinensatz und Platinenaufnahmeeinrichtung zur Plüschherstellung |
JP5987180B2 (ja) * | 2012-02-15 | 2016-09-07 | 岡本株式会社 | パイル長を変化できる編機及びパイル長を変化させた編地の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02-07 TW TW102104997A patent/TWI570292B/zh active
- 2013-02-07 CN CN201310049825.8A patent/CN1032555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2-14 JP JP2013026839A patent/JP61149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2-14 US US13/767,287 patent/US1001192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2-14 EP EP13155304.2A patent/EP262883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2-15 KR KR1020130016159A patent/KR10196784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59551A (ja) * | 1986-12-18 | 1988-07-02 |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 柄を有する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0757124A1 (en) * | 1995-07-31 | 1997-02-05 | Nagata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Pile pattern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ted article knitted by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JP2004316000A (ja) * | 2003-04-14 | 2004-11-11 | Okamoto Kk |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靴下 |
JP2005060864A (ja) * | 2003-08-08 | 2005-03-10 | Okamoto Kk |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靴下 |
CN101010014A (zh) * | 2004-09-30 | 2007-08-01 | 冈本株式会社 | 具有多段毛绒结构的袜子 |
CN201553866U (zh) * | 2009-11-30 | 2010-08-18 | 赵志能 | 具有四个主口的织袜机结构 |
EP2412853A1 (en) * | 2010-07-30 | 2012-02-01 | Okamoto Corporation | Tubular knitted fabric for clothing and legwear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龙海如: "《针织学》", 30 June 2008, article "针织学", pages: 117,118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28835B1 (en) | 2015-09-30 |
KR20130094256A (ko) | 2013-08-23 |
US10011927B2 (en) | 2018-07-03 |
TWI570292B (zh) | 2017-02-11 |
KR101967846B1 (ko) | 2019-08-13 |
JP2013189738A (ja) | 2013-09-26 |
CN103255562B (zh) | 2015-11-25 |
US20130205836A1 (en) | 2013-08-15 |
EP2628835A1 (en) | 2013-08-21 |
TW201337058A (zh) | 2013-09-16 |
JP6114937B2 (ja) | 2017-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55561B (zh) | 能够改变毛绒长度的针织机及具有不同毛绒长度的针织面料的织造方法 | |
CN103255562B (zh) | 线圈尺寸可控的针织机及针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 |
US7207196B2 (en)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particularly for producing items of clothing with three-dimensional shapes | |
CN102203335B (zh) | 圆形针织织袜机、利用该圆形针织织袜机制造产品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成的针织衣物或袜类 | |
CN102471963B (zh) | 用于制造袜子的单针筒圆形针织机 | |
CN101255631B (zh) |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 |
JP2014505803A (ja) | ダイヤル上に複数の編針を伴っている形式の、男子用靴下の為の丸編機 | |
JP2012092469A (ja)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
CN102108597B (zh) | 在针织机中选择针盘的针的方法和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针盘 | |
US7392669B2 (en)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particularly of the medium-diameter type, with improved needle actuation | |
KR100929819B1 (ko) | 환편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편직 방법 | |
EP3165652B1 (en) | Knitting method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
US2797566A (en) | Knitting machine | |
JP7458077B2 (ja) | ペアシンカー、ペアシンカーを備える丸編機及びペアシンカーを備える丸編機によるダブルフリース編地の編成方法 | |
US2685785A (en) | Machine for the manufacture of knitted fabrics having plain and back stitches | |
US6308535B1 (en) |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designed knitwear o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and knitting machines | |
JP2001146662A (ja) | 多段パイル柄出し可能な丸編機 | |
US1140270A (en) | Drop-stitch knitting-machine. | |
KR20200113187A (ko) | 자신의 축선을 중심으로 일어나는 교번적인 회전 운동으로 작동될 수 있는 바늘 실린더를 갖는 원형 편직 기계로 제품의 일부분을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115989345A (zh) | 用于针织机的特别是用于制造网孔针织面料的成形沉降片 | |
ITMI990478U1 (it) | Macchina per maglieria jacquard a maglia di fondo controllata con elaboratore | |
IT8305199A1 (it) | Metodo per la costruzione di punti operati di maglia su macchine circolari monocilindro per maglia a cost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