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5631B -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 Google Patents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5631B
CN101255631B CN2008100094751A CN200810009475A CN101255631B CN 101255631 B CN101255631 B CN 101255631B CN 2008100094751 A CN2008100094751 A CN 2008100094751A CN 200810009475 A CN200810009475 A CN 200810009475A CN 101255631 B CN101255631 B CN 1012556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knitting
confession
carrier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94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5631A (zh
Inventor
中村保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5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5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5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56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添纱编织方法,能够同时可靠地供纱切换面纱和地纱,生产性不降低,由面纱和地纱构成的异种纱也不反转。一种编织部件,是在具有至少切换3根编织纱的供纱切换装置(12)的圆编织机中,所述供纱切换装置的选择性地工作的供纱突指(13)向织针供纱时使用的编织部件,由导纱器(11)和纱分离部件(16)构成。导纱器(11)至少具备两个导纱槽(11P)。纱分离部件(16)将第一根纱分离导向所述导纱槽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导槽(11P),将第二根纱分离导向所述导纱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导槽(11G)。

Description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编织切换花纹的供纱切换装置的圆编织机的添纱(plating)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背景技术
关于采用单面编织(single knit)编织机的添纱编织方法,一般如熟知,在圆编织机中,将多根异种纱合纱在1个供纱用引导(供纱口),并向织针供纱,且纱相互不反转地同时织入(参照下记专利文献1)。 
此外,关于利用具有供纱切换装置的双面编织机编织多根编织纱的现有技术,有本申请人本人先申请的编织机用供纱切换装置(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其中记载了至少使1个以上的突指(finger)向工作位置移动。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35815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328403 
利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添纱编织的织品是单面编织的织品,利用分别从设置有第1号切换装置(striper box)的第1号供纱口、和设置有第2号切换装置的第2号供纱口供给的纱,编织1个循环。由于如此使用两个供纱口,生产量减半。 
此外,利用具有专利文献2所述的供纱切换装置的双面编织编织机编织多根编织纱的现有技术中,合纱2根纱,但由于从相同的地方供纱,因此纱容易相互反转,不能说是完全的添纱编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改进导纱器和附属于其的编织部件,提供一种添纱编织方法,能够同时可靠地供纱切换面纱和地纱,生产性不降低,由面纱和地纱构成的异种纱也不反转。此外,还提供一种该方法使用的编织部件。 
本发明的方法是在具有切换至少三根编织纱的供纱切换装置的圆编织机中,进行供纱切换和添纱编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添纱编织的一方的第一根纱被伴随编织机的旋转移动的捕捉器捕捉,通过纱分离部件的外侧,被导向到设在导纱器的外侧的第一引导槽;另一方的第二根纱被伴随编织机的旋转移动的捕捉器捕捉,通过纱分离部件的内侧,被导向到设在导纱器的内侧的第二引导槽;此外,第一根纱、第二根纱都被捕捉器)导向至织针。 
本发明的编织部件,是在具有至少切换3根编织纱的供纱切换装置的圆编织机中,所述供纱切换装置的选择性地工作的供纱突指向织针供纱时使用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件构成:导纱器,其至少具备两个导纱槽;纱分离部件,其将第一根纱分离导向所述导纱槽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导槽,将第二根纱分离导向所述导纱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导槽。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供纱切换装置的圆编织机中,通过在导纱器上设置第一根纱(例如面纱)用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根纱(例如地纱)用的第二引导槽,各纱可不反转地进行确实的添纱编织。在供纱切换时通过纱分离部件从供纱突指供给的纱确实被导入到所述引导槽,由于将两根纱合纱在一个供纱口,因此能够不降低生产量地提供在添纱编织中附加布边花纹的新型织品。 
尤其在利用双面编织机的编织中,由于在抽针编织中,能够切换成为从抽针部观察的背面线圈的面纱,因此可得到至今没有的凝结意匠的织品(参照图20)。 
此外,在利用单面编织机的编织中,通过根据地纱在面纱中分开使用浓淡两色的纱,可得到具有防止在正面的反照或显示浓色深浅的效果等的织品。 
另外,在后述的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继续使用具备以往的供纱切换装置的圆编织机,只需变更导纱器和其附属的编织部件就能实施,不需要新设特殊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双面圆编织机的编织部的剖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使用的供纱切换装置的供纱突指位于“切换位置”的状态。 
图3表示本发明使用的供纱切换装置的供纱突指位于“通常位置”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单面圆编织机的编织部的剖视图。 
图5表示向本发明使用的导纱器及纱分离部件导向面纱和地纱的通常位置。 
图6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面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7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面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8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面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9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面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针筒针的工作线。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1-1断面的编织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10中的2-2断面的编织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图10中的3-3断面的编织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图10中的4-4断面的编织说明图。 
图15表示向本发明使用的导纱器及纱分离部件导向面纱和地纱的通常位置。(与图5相同) 
图16表示从图15的状态切换地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17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地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18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地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19表示从图5的状态切换地纱的一系列的过程。(a)是主视图, (b)是侧视图。 
图20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编织部件编织的抽针罗纹织品。 
图21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编织部件编织的单面编织品。 
图22是纱分离部件的后视图。 
图中:11、11B-导纱器,11P-面纱用导向(第一引导槽),11G-地纱用导向(第二引导槽),12-供纱切换装置,13-供纱突指,14、14B-捕捉器,15-导纱部,16-纱分离部件,17-导纱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导纱器(yarn carrier)中,引导面纱(plating yarn)和地纱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在向织针供给编织纱的一侧朝向斜下方,第一引导槽设在导纱器的外侧,第二引导槽设在导纱器的内侧。 
导纱器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的位置优选设定成,可将所述第一根纱导向织针的针钩内前方,将所述第二根纱导向织针的针钩内后方。 
优选向所述导纱器导向所述第一根纱和所述第二根纱的位置相对于针筒针和针盘针大致对称。 
纱分离部件优选可装卸地安装在导纱器上。在不进行添纱编织而编织通常的条纹花纹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取下纱分离部件的状态使用导纱器。 
纱分离部件的安装位置优选其前端延伸到多根供纱突指中、第一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和第二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的边界的导纱板的下端部。 
此外,优选在纱分离部件上设置导纱部。以防止因行走中的编织纱的振动使第一根纱从第一引导槽(面纱用导向)脱落。 
在一个供纱切换装置上优选设置用于切换第一根纱的至少两个供纱突指,和用于切换第二根纱至少设置两个供纱突指。 
在一个供纱切换装置具备的多个供纱突指内,第一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优选使用从该供纱突指供纱的导纱器离开的位置上的供纱突指。这是因为,在供纱切换时面纱通过纱分离部件的外侧,以容易导入导纱器上的第一引导槽。另一方面,第二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优选使用靠近导纱器的位置上的供纱突指。这是因为,在供纱切换时地纱通过纱分离部件的内 侧,以容易导入导纱器上的第二引导槽。 
在本发明的添纱编织中,能够单独任意地同时或分别切换第一根纱和第二根纱。 
在上述说明中,第一根纱是面纱和地纱的任何一方的纱,第二根纱是面纱和地纱的另一方的纱。例如,第一根纱是面纱,第二根纱是地纱。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双面圆编织机的编织部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图。在由多个支架(未图示)支承的机座1的上方设有编织部2。图中符号3表示针筒。在形成于针筒3的外周的针槽(未图示)的上部收容有在垂直方向滑动自如的针筒针(未图示)。 
在针筒3的针槽的下部收容有用于控制针筒针的底脚片(未图示)。与针筒3的下部相对地设置选针器4,进行底脚片的控制,以在织品上显示花纹。在选针器4的上部配置用于控制针筒针的针筒三角座(cylindercam holder)5,通过收容在针筒三角座5内的三角(cam)(未图示)使针筒针上下往返运动。 
针筒三角座5由环状的中间环6支承。中间环经由支撑件7被下部环8支承。此外,选针器4被设置在固定于机座上的下部环8上。 
由于图1是双面圆编织机,因此另外具有针盘9、针盘三角座10。沿着形成于针盘9的上表面的针槽,水平方向滑动自如地收容针盘针(未图示)。通过收容在针盘三角座10中的三角(未图示)针盘针水平方向往返运动。在针盘三角座10上设有导纱器11,导纱器11向织针供给编织纱。 
在所述针筒3的下侧部,有与其一体安装的驱动齿轮22,在由配置在编织机上的驱动源驱动时,与针筒3共同同速地旋转。 
在针盘三角架10上方装备有供纱切换装置12。在图2及图3所示的供纱切换装置12上,配设有引导多根中的各编织纱的多个供纱突指13。供纱突指13向下方运动后,进行使其向上方后退的2阶段的动作,在下部位置即“切换装置”(参照图2)、和上部位置即“通常位置”(参照图3)之间选择性地运动,从而向织针供给编织纱。该供纱切换装置12的详细结构及动作在特开2005-42260中有记载。 
选择性地运动的供纱切换装置12的供纱突指13,在移动到进行向织针供纱的位置时(即供纱突指13从“通常位置”移动到“切换装置”后),被固定在针盘9上,与编织机的旋转一同沿着圆周方向移动的捕捉器14处于被供给的位置,捕捉由供纱突指13保持的编织纱。由捕捉器14拉下的编织纱通过导纱板17(参照图5)的底面,导纱板17为隔开多根纱且使纱的位置稳定而被配置在供纱切换装置12的下部。 
如图5~10、15~19所示,在导纱器11上设有面纱用引导(第一引导槽)11P及地纱用引导(第二引导槽)11G。第一引导槽11P沿着导纱器的外侧(表侧面)向斜下方行走,第二引导槽11G沿着导纱器的内侧(里侧面)向斜下方行走。在上述图中,由于第二引导槽11G难分清,因此另外在图22中示出导纱器的后视图。 
返回到图5等,在导纱器11的下部,通过螺钉可装卸地安装有纱分离部件16。纱分离部件16具有设在导纱器侧的截面U字型的导纱部15、和前端16b延伸到特定的导纱板17的下端部的弯曲臂16a。特定的导纱板17指的是在多根供纱突指内面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和地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的边界的导纱板。 
配设在纱分离部件16的外侧的编织纱(面纱),通过捕捉器14被导入导纱器的面纱用导向(第一引导槽)11P及导纱部15。另一方面,配设在纱分离部件16的内侧的编织纱(地纱),通过捕捉器14被导入导纱器的地纱用导向(第二引导槽)11G。然后沿着圆周方向移动,确实供给织针。 
[动作说明1:面纱的切换] 
图5~图9是表示向本发明使用的导纱器及纱分离部件供给面纱和地纱的通常位置及面纱切换的一系列过程的图示。在用(a)(b)分图表示时,(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此处,以切换6根不同的纱时的例子进行说明。为便于说明将6根纱称为A纱、B纱、C纱、D纱、E纱、F纱,说明一系列动作。 
在图5中,在供纱装置12上配置有作为面纱的A纱、B纱,和作为地纱的C纱、D纱、E纱、F纱。经由导纱器向针筒针供给B纱和F纱。以下将图5的此状态称为“通常状态”。 
在图6(a)(b)中,随着从B纱向A纱的切换,A纱的供纱突指13A从编织机外侧越过针筒针的上面,直到编织机内侧的切换位置以圆弧运动向“切换位置”移动。然后,与编织机一同向圆周方向移动的捕捉器14捕捉A纱,捕捉器14再继续移动。此时,继续进行所述B纱和F纱向针筒针的供给。 
在图7(a)(b)中,被捕捉器14捉到的A纱通过纱分离部件16的外侧,利用捕捉器14再继续移动。 
在图8(a)(b)中,通过纱分离部件16的外侧的A纱继续通过导纱器11的外侧。所述B纱和F纱继续进行向针筒针的供给。 
在图9(a)(b)中,利用捕捉器14,导入导纱器的面纱用引导(第一引导槽)11P及导纱部15,向针筒针供给A纱。放开被内设在A纱的供纱突指13A内的纱捕获器捕捉的A纱,同时B纱的供纱突指13B利用内设的纱捕获器捕捉B纱后,用动刀切断B纱。然后,供纱突指13A向“通常位置”移动。 
[动作说明2:地纱的切换] 
图15~图19是表示地纱切换的一系列过程的图示。在用(a)(b)的分图表示时,(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此处,也以切换6根不同的纱时的例子进行说明。为便于说明将6根纱称为A纱、B纱、C纱、D纱、E纱、F纱,说明一系列动作。 
图15中,在供纱切换装置12上作为面纱配置有A纱、B纱,作为地纱配置有C纱、D纱、E纱、F纱。经由供纱突指向针筒针供给B纱和F纱。以下将图15的此状态称为“通常状态”。(与图5相同) 
在图16(a)(b)中,随着从F纱向C纱的切换,C纱的供纱突指13C从编织机外侧越过针筒针的上面,直到编织机内侧的切换位置以圆弧运动向“切换位置”移动。然后,与编织机一同沿圆周方向移动的捕捉器14捕捉C纱,捕捉器14在继续移动。此时,所述B纱和F纱继续向针筒针供给。 
在图17(a)(b)中,被捕捉器14捕捉到的C纱通过纱分离部件16的内侧,利用捕捉器14再继续移动。 
在图18(a)(b)中,通过纱分离部件16的内侧的C纱继续通过导 纱器11的内侧。所述B纱和F纱继续向针筒针的供给。 
在图19(a)(b)中,利用捕捉器14,被导入导纱器的地纱用引导(第二引导槽)11G,向针筒针供给C纱。放开内设在C纱的供纱突指13C中的纱捕获器捕捉的C纱,同时F纱的供纱突指13F利用内设的纱捕获器捕捉F纱后,用动刀刃切断F纱。然后,供纱突指13F向“通常位置”移动。 
[动作说明3:面纱及地纱的切换] 
在动作说明1中示出面纱的切换过程,动作说明2表示了地纱的切换过程,但也可以进行组合上述过程的面纱和地纱的切换。 
[添纱编织的说明]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针筒针的工作线。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1-1断面的编织说明图。 
图11是具有针筒针和针盘针的双面编织机的编织部,表示从导纱器的右侧面向针筒针和针盘针供给面纱(黑色:P)和地纱(白色:G)时的位置关系。面纱被从靠近针筒针和针盘针的针钩的一侧供纱,地纱被从远离针钩的一侧供纱。面纱和地纱的供纱位置相对于针筒针和针盘针大致对称。 
图12是表示图10中的2-2剖面的编织说明图。在图11中被供纱的面纱(黑色:P)和地纱(白色:G),在利用三角下降的针筒针中,面纱(黑色)成为内侧,地纱(白色)成为外侧,并被捕捉,沿着针钩内部移动,在针钩上部,如图所示面纱(黑色)向外侧移动,地纱(白色)向内侧移动。同样,在利用三角下降的针盘针中,面纱(黑色:P)成为左侧,地纱(白色:G)成为右侧,并被捕捉,沿着支架内部移动,在支架上部,如图所示面纱(黑色)向外侧移动,地纱(白色)向内侧移动。 
图13是表示图10中的3-3断面的编织说明图。然后,面纱(黑色:P)和地纱(白色:G),通过打开利用三角上升的针筒针的针舌,面纱(黑色)成为内侧,地纱(白色)成为外侧,如此向针筒针的针杆部移动。同样,通过三角上升的针盘针通过打开针舌,面纱(黑色)成为左侧,地纱(白色)成为右侧,如此向针盘针的针杆部移动。 
图14是表示图10中的4-4断面的编织说明图。然后,面纱(黑色:P)和地纱(白色:G),关闭通过三角下降的针筒针的针舌,面纱(黑色) 成为内侧,地纱(白色)成为外侧,被从针筒针的针钩部退圈(clear),形成环。地纱(白色:G)成为正面线圈,面纱(黑色)成为背面线圈。同样,通过三角下降的针盘针关闭针舌,面纱(黑色)成为左侧,地纱(白色)成为右侧,被从针盘针的针钩部退圈,形成环。地纱(白色:G)成为正面线圈,面纱(黑色:P)成为背面线圈。 
图20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编织部件编织的抽针罗纹织品,表示在供纱装置中作为面纱配置A纱、B纱,作为地纱配置C纱、D纱、E纱、F纱,任意地切换这些纱的一例织品。在正面线圈的第1线圈横列中出现D纱,在其背面有B纱。因此,从针筒针抽出的抽针部观察的背面线圈的第1线圈横列中出现B纱,其背面为D纱。同样,在正面线圈的第2线圈横列中出现E纱,在背面的第2线圈横列中出现B纱,在正面线圈的第3线圈横列中出现F纱,在背面的第3线圈横列中出现A纱,在正面线圈的第4线圈横列中出现D纱,在背面的第4线圈横列中出现B纱。 
如此,由于能够自由的切换地纱和面纱,因此可得到至今没有的凝结发明创造的织品。 
[实施例2] 
图4是表示单面圆编织机的编织部的剖视图,在由多个支架(未图示)支承的机座1B的上方设有编织部2B。图中符号3B表示针筒。在形成于针筒3B的外周的针槽(未图示)内收容有在垂直方向滑动自如的针筒针(未图示)。 
在与针筒3B对置的选针器部4B中进行选针,以对编织组织提供变化。在选针器部4B的上部配置控制针筒针的针筒三角座5B,通过收容在针筒三角座5B内的三角(未图示)使针筒针上下往返运动。 
另外,针筒三角座5B由环状的中间环6B支承。中间环经由支撑件7B被下部环8B支承。此外,选针器部4B被设置在固定于机座上的下部环8B上。 
由于图4是单面圆编织机,因此另外具有沉降片座环19、沉降片三角座20。在编织时与针筒针(未图示)协动的沉降片18在配置在水平方向配置的沉降片座环19中,在半径方向滑动自如。沉降片18由安装在沉降片三角座20的沉降片三角21控制。 
另外,沉降片三角座20由环状的沉降片三角座底环23支承,沉降片三角座底环23经由支撑件24由中间环6B支承。 
在沉降片三角座底环23上,在导纱器环25上设置有导纱器支架26,其用于安装向织针供给编织纱的导纱器11B。 
在所述针筒3B的下侧部,有与其一体安装的驱动齿轮22B,在由配置在编织机上的驱动源驱动时,与针筒3B共同同速旋转。 
在沉降片三角座20上方装备有供纱切换装置12。在供纱切换装置12上,配设有用于引导多根中的各个编织纱的多个供纱突指13。供纱突指13向下方运动后,使其向上方后退的2阶段的动作,并在下部位置即“切换装置”(参照图2)、和上部位置即“通常位置”(参照图3)之间有选择地运动,将编织纱供给织针。该供纱切换装置12的详细结构及动作记载于特开2005-42260中。 
有选择地运动的供纱切换装置的供纱突指13在向进行向织针供纱的供纱位置移动时(即供纱突指13从“通常位置”移动到“切换装置”后),与导纱器11B邻接且与编织机同速旋转的捕捉器14处于供给纱的位置,并捕捉由供纱突指13保持的编织纱。由捕捉器14拉下的编织纱通过为隔开多根纱且使纱的位置稳定而配置在供纱切换装置12的下部导纱板17(参照图15)的底面。 
对于导纱器11B,与实施例1同样地,设置面纱用引导(第一引导槽)11P及地纱用引导(第二引导槽)11G,并相对于导纱器11B可装卸地安装纱分离部件16。 
关于实施例2中的面纱及/或地纱的切换动作及添纱编织也与实施例1相同。但是,“导纱器11B”(实施例2)需要替换读为“导纱器11”(实施例1),“捕捉器14B”(实施例2)需要替换读为“捕捉器14”(实施例1)。 
图21表示由实施例2得到的单面编织品。在正面线圈的背面出现反面线圈,在反面线圈的背面出现正面线圈。 
另外,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具备编织提花编的机构,但在实施本发明时不是必须的机构。 
此外,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通过卸下纱分离部件16,可作为编织通常的条纹花纹的圆编织机使用。相反,对于现有的圆编织机,通过安 装本发明的编织部件(带有纱分离部件的导纱器),能够发挥本发明的添纱功能。 

Claims (14)

1.一种编织部件,其是在具有切换至少三根编织纱的供纱切换装置(12)的圆编织机中,在所述供纱切换装置的选择性地运动的供纱突指(13)进行向织针供纱时使用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纱器(11、11B),其至少具备两个导纱槽(11P、11G);
纱分离部件(16),其设在所述导纱器(11、11B)下部且具有设置在所述导纱器侧的截面U字型的导纱部(15)、和前端(16b)延伸到导纱板(17)的下端部的弯曲臂(16a),且所述导纱板(17)是在多根供纱突指中的第一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和第二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的边界的导纱板,所述纱分离部件将第一根纱分离并导向所述导纱槽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导槽(11P),将第二根纱分离并导向所述导纱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导槽(11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两个导纱槽(11P、11G)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导槽(11P)设在导纱器(11、11B)的外侧,将所述导纱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导槽(11G)设在导纱器(11、11B)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纱器(11、11B)的所述第一引导槽(11P)和所述第二引导槽(11G)的位置被设定成,所述第一根纱被导向织针的针钩内前方,所述第二根纱被导向织针的针钩内后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纱切换装置(12)具备用于第一根纱的切换的至少两个供纱突指(13)、和用于第二根纱的切换的至少两个供纱突指(13)。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供给所述第一根纱和所述第二根纱的位置相对于针筒针和针盘针大致对称。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根纱是面纱和地纱的任何一方的纱,所述第二根纱是面纱和地纱中的任何另一方的纱。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分离部件(16)可装卸地被固定在所述导纱器(11、11B)上。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分离部件(16)的前端(16b)延伸到多根供纱突指中第一根纱使用的供纱突指和第二根纱使用的供纱突指的边界的导纱板(17)的下端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纱分离部件(16)上设置第一根纱导向用的导纱部(15)。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圆编织机是双面编织圆编织机。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部件,其中,
所述圆编织机是单面编织圆编织机。
12.一种添纱编织方法,是在具有切换至少三根编织纱的供纱切换装置的圆编织机中,进行供纱切换和添纱编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添纱编织的一方的第一根纱被伴随编织机的旋转移动的捕捉器(14、14B)捕捉,通过纱分离部件(16)的外侧,被导向到设在导纱器(11、11B)的外侧的第一引导槽(11P);
另一方的第二根纱被伴随编织机的旋转移动的捕捉器(14、14B)捕捉,通过纱分离部件(16)的内侧,被导向到设在导纱器(11、11B)的内侧的第二引导槽(11G);
所述纱分离部件(16)设在所述导纱器(11、11B)下部且具有设置在所述导纱器侧的截面U字型的导纱部(15)、和前端(16b)延伸到导纱板(17)的下端部的弯曲臂(16a),且所述导纱板(17)是在多根供纱突指中的第一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和第二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的边界的导纱板,
此外,第一根纱、第二根纱都被捕捉器(14、14B)导向至织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供纱切换装置(12)具备的多个供纱突指(13)中,第一根纱所使用的供纱突指使用远离该供纱突指供纱的导纱器(11、11B)的位置的供纱突指,第二根纱使用的供纱突指使用靠近导纱器(11、11B)的位置的供纱突指。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根纱是面纱和地纱的任何一方的纱,所述第二根纱是面纱和地纱的另一方的纱。
CN2008100094751A 2007-02-26 2008-02-03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56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44838A JP2008208476A (ja) 2007-02-26 2007-02-26 給糸切換装置を有する丸編機における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編成部材
JP2007044838 2007-02-26
JP2007-044838 2007-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5631A CN101255631A (zh) 2008-09-03
CN101255631B true CN101255631B (zh) 2012-02-29

Family

ID=39785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947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5631B (zh) 2007-02-26 2008-02-03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208476A (zh)
CN (1) CN1012556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0739A1 (de) * 2009-09-08 2011-03-10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Strickwaren mit Ringelmustern
CN101775694B (zh) * 2010-01-12 2011-11-09 归继东 纬编高低圈绒提花针织圆机
JP2012255225A (ja) * 2011-06-08 2012-12-27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丸編機における糸案内装置
CN102560860B (zh) * 2012-03-14 2013-11-06 连云港元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凹凸割圈电脑提花机
EP3608461B1 (en) * 2017-04-07 2022-04-27 Shima Seiki Mfg., Ltd. Plating knitting method used in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7142605B (zh) * 2017-06-20 2019-03-05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喂纱嘴
CN107829205B (zh) * 2017-12-14 2023-07-04 唐山雾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换线器的喂纱结构
CN109914018B (zh) * 2019-04-16 2020-08-04 圣东尼(上海)针织机器有限公司 添纱衬垫组织编织工艺
JP7408872B1 (ja) 2023-05-16 2024-01-05 佰龍機械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多色ジャカード両面編み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1525A (en) * 1969-04-04 1971-06-01 Singer Co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plaited fabric on a circular sinker-top knitting mahcine
US6000245A (en) * 1995-03-31 1999-12-14 Sipra Patententwicklu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a yarn changer
CN1318117A (zh) * 1998-09-14 2001-10-17 纳幕尔杜邦公司 针织添纱织物用的可调节添纱导纱器组件
CN1721602A (zh) * 2004-06-30 2006-01-18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至少一个条纹编织装置的针织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1525A (en) * 1969-04-04 1971-06-01 Singer Co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plaited fabric on a circular sinker-top knitting mahcine
US6000245A (en) * 1995-03-31 1999-12-14 Sipra Patententwicklu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a yarn changer
CN1318117A (zh) * 1998-09-14 2001-10-17 纳幕尔杜邦公司 针织添纱织物用的可调节添纱导纱器组件
CN1721602A (zh) * 2004-06-30 2006-01-18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至少一个条纹编织装置的针织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昭50-151950 1975.12.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08476A (ja) 2008-09-11
CN101255631A (zh) 2008-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5631B (zh)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CN102203335B (zh) 圆形针织织袜机、利用该圆形针织织袜机制造产品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成的针织衣物或袜类
US8245544B2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men'S socks, of the type with needles on the dial
CN101654837A (zh) 一种电脑针织横机
CN1065932C (zh) 圆型针织机中三位置三角机构及选针和三角定时调整方法
JP7483257B2 (ja) 丸編機におけるジャカード編地編成機構、その編成機構を用いた編成方法及びその編成機構で用いられるシンカー
CN101680141B (zh) 送纱切换机中的条纹图案编织装置及其方法
JPH02242953A (ja) プレーティングパイル編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に使用するシンカー
GB2352455A (en) Computer-controlled jacquard knitting machine
CN200955091Y (zh) 具有改进压针三角调节装置的圆型针织机
CN1780950B (zh) 带有改进的针驱动的、尤其是中等直径型式的圆形针织机
CN106987994A (zh) 一种弧形走针轨道的提花走针结构及走针方法
EP1154060A2 (en) Device for selecting the sinkers from the manufacture of designed terry cloth knitwear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and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EP1154059A2 (en) System of cams and sinker for terry cloth knitting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and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CN208151589U (zh) 一种三功位上织针组件及针织圆机
KR20110111359A (ko) 양말류를 위한 원형 니팅 기계
CN105239264A (zh) 一种复合三角系统
KR20060111454A (ko) 이동체 연동상태 절환이 가능한 횡편기
JP2805156B2 (ja) 編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に使用する丸編機
KR20100046332A (ko) 더블실린더형 환편기의 싱커장치
RU2489538C2 (ru) Петельный прижимной механизм и платина плосковязальных машин
CN101849054B (zh) 间隔针织物的编织装置及方法
EP3983587B1 (e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moving the needles of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KR101198190B1 (ko) 반경 방향으로 컴팩트한 싱커링을 구비한 중직경 또는대직경의 싱글 실린더 환편기
CN100439584C (zh) 针织机的提花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9

Termination date: 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