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0292B - 可控制針織尺寸的編織機及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控制針織尺寸的編織機及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0292B
TWI570292B TW102104997A TW102104997A TWI570292B TW I570292 B TWI570292 B TW I570292B TW 102104997 A TW102104997 A TW 102104997A TW 102104997 A TW102104997 A TW 102104997A TW I570292 B TWI570292 B TW I5702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lector
knitting
yarn
tab
sink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4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7058A (zh
Inventor
福井隆夫
Original Assignee
岡本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岡本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岡本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7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7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0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02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9/4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4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d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8Electrical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one set of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Description

可控制針織尺寸的編織機及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藉由在往復織針之間移進及移出沉片來形成一編織物之一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且關於編織物之一製造方法。
舉例而言,如JP 2004-316000A中描述,一習知圓編機或襪類圓編機包括一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圖31A及圖31B分別展示一例示性習知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及一致動器。參考圖31A,每一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201具有可在選擇對應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201時按壓之複數個選擇器凸片(butt)202至205中之一者。在圖31A之實例中,四個選擇器凸片202至205在編織機之一高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準處。即,鄰近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之選擇器凸片202至205在高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準處。
如圖31B中所展示,當致動器206之一選擇器頭部207與選擇器凸片202接觸時,對應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201被推出,即,被選擇。因此,被選擇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201配置在不同於未被選擇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201之位置處。根據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201之位置,改變編織紗之一配置,從而使得可改變針織尺寸。
已要求使得可在一按針織基礎上改變針織尺寸之一編織機具有改善之生產率。藉由增大固持織針之一圓筒之一旋轉速度,亦可改善 生產率。然而,增大圓筒之旋轉速度可引起選擇器凸片之選擇之失敗或省略。此外,隨著圓筒之旋轉速度之增大,亦可加速致動器之移動。若選擇器凸片之數目增加,則可確保配置在相同位準處之鄰近選擇器凸片之間之空間。因此,需要使增大選擇器凸片之數目及選擇器凸片之可靠選擇對應於圓筒之旋轉之加速。
然而,在上文描述之習知編織機中,選擇器凸片沿著平行於圓筒之旋轉軸之一垂直方向配置在複數個不同位準處。此使得難以在垂直方向上增加選擇器凸片之數目,因此增大圓筒之旋轉速度係困難的。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可在一按針織基礎上控制針織尺寸及可增大該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之一圓筒之一旋轉速度同時防止一沉片之選擇之一失敗。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亦提供一種藉由使用可在一按針織基礎上控制針織尺寸之一編織機之一編織物之製造方法,其使得可增大編織機之一圓筒之一旋轉速度同時防止一沉片之選擇之一失敗。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之一態樣,一種用於形成管狀編織物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包括:一圓筒,其經配置以可圍繞其中心軸旋轉且容納在平行或實質上平行於該中心軸之一垂直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織針;及一盤狀沉片床,其經配置而使其一徑向方向垂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該垂直方向。該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進一步包括複數個沉片,其經徑向配置在該沉片床上以能夠在該等織針之間徑向向內移動及徑向向外移動,該等沉片之各者包括一第一紗固持部分(其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一針織時固持編織紗)及一第二紗固持部分頂部(其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二針織時固持該編織紗),該第一針織及該第二針織具有彼此不同之編織結構;複數個選擇器針板,其作為與該 等沉片分離之組件而徑向提供在該等沉片外側以分別對應於該等沉片,該等選擇器針板可徑向向內及徑向向外移動,且當徑向向內移動時,在該等織針之間徑向向內移動對應沉片;一選擇構件,其經配置以在該垂直方向上選擇性地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一致動器,其經配置以根據待形成該第一針織及該第二針織中之哪一者來驅動該選擇構件;及一沉片蓋,其覆蓋該沉片床,該沉片蓋具備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沉片及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凸輪群組。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包括在該垂直方向上凸出至一側之一選擇器凸片及在該垂直方向上凸出至一相對側之一選擇器突部。該選擇器凸片經配置以經受該選擇構件之一垂直動作。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之該選擇器凸片配置在與選擇器針板之一鄰近者之選擇器凸片之徑向位置不同之一徑向位置處。該凸輪群組包括:一凸輪,其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沉片;及另一凸輪,其經配置以在該致動器驅動該選擇構件以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一者時與該選擇器針板之選擇器突部接觸以限制該選擇器針板之垂直移動且將其轉換成其徑向向內移動。當形成該第一針織時,該致動器不藉由該選擇構件對該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執行任何動作,且該凸輪作用於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以將該沉片移動至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固持編織紗之一位置。當形成該第二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作用於該等選擇針板之該對應者之該選擇器凸片以使該選擇器針板之選擇器突部與該另一凸輪接觸,以便使該選擇器針板徑向向內移動以在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之另一位置處移動該對應沉片。
舉例而言,具有不同結構之第一針織及第二針織在一針織尺寸方面之差異可為0.1mm至2.0mm。
該凸輪群組可徑向配置在該等沉片及該等選擇器針板上方在該圓筒外側。
該選擇器凸片較佳地經配置以向下凸出,且該選擇器突部較佳地經配置以向上凸出。
在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之上文提及之配置中,沉片及選擇器針板為彼此獨立之組件且徑向位於沉片外側之選擇器針板具備選擇器凸片。因此,可在徑向方向上配置具有不同步級之選擇器凸片。此外,可在一或多個不同徑向方向上配置在圓周上鄰近之選擇器針板之選擇器凸片。因此,此配置可對應於圓筒之高速旋轉。因此,甚至在圓筒之高速旋轉之一情形中,亦可確定且可靠地執行選擇器凸片之選擇。
此外,在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之上文提及之配置中,提供其中選擇器針板藉由凸輪之動作將其對應沉片推出之一機構。因此,沉片之移動與凸輪之動作同步。因此,由凸輪限制沉片之位置,使得可實現沉片之穩定定位。因此,可減少問題之發生且可改善生產率。舉例而言,可穩定地獲得較大及較小針織之針織尺寸。
此外,當沉片及選擇器針板為彼此獨立之組件且選擇器針板經徑向配置在沉片外側時,可能容易地在圓筒之徑向外側保持用於待作用於選擇器凸片之致動器之空間。即,致動器可配置在一更徑向向外位置處。
該沉片床可經配置以執行前向旋轉及逆向旋轉。在此情形中,該選擇構件可包括:一第一斜面,其經配置以在前向旋轉期間與該選擇器凸片接觸;及一第二斜面,其經配置以在逆向旋轉期間與該選擇器凸片接觸。
歸因於此配置,可在圓筒往復時(前向旋轉及逆向旋轉)形成管狀編織物。
每一沉片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紗固持部分,該第三紗固持部分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三針織時固持該編織紗且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 分及該第二紗固持部分。第三針織之一針織尺寸不同於第一針織及第二針織之針織尺寸。在此情形中,作用於該選擇器凸片之該另一凸輪可具備一階狀部分以在該第二針織之該形成與該第三針織之該形成之間改變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之一移動距離。在此配置中,當形成該第三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一對應選擇器針板以將其抬升且使其與另一凸輪接觸;該另一凸輪限制該選擇器針板之該垂直移動以使該選擇器針板徑向向內移動,以便將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之一位置。
在此配置中,可形成具有第一針織(大針織)、第三針織(中等針織)及第二針織(小針織)之編織物。
或者,該等沉片中之各者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紗固持部分,該第三紗固持部分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三針織時固持該編織紗且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及該第二紗固持部分,該第三針織具有在該第一針織與該第二針織之間之一針織尺寸。並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可包括用於該第三針織之一又一選擇器凸片,該又一選擇器凸片比用於該第二針織之該選擇器凸片短。在此配置中,該另一凸輪可具備一階狀部分,其經配置以與該又一選擇器凸片接觸且在第二針織之形成與第三針織之形成之間改變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之一移動距離。當形成該第三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又一選擇器凸片,以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抬升至短於當形成該第二針織時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被抬升至之一位準之一位準,從而使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選擇器突部與該另一凸輪之該階狀部分接觸且引起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徑向向內移動,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移動者引起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紗之一位置。
該複數個選擇器針板可為選擇器針板之複數個群組,在其各者 中包括:一第一選擇器凸片;一第二選擇器凸片,其經徑向定位在該第一選擇器凸片內側;一第三選擇器凸片,其經徑向定位在該第二選擇器凸片內側;一第四選擇器凸片,其經徑向定位在該第三選擇器凸片內側;一第五選擇器凸片,其經徑向定位在該第四選擇器凸片內側;及一第六選擇器凸片,其經徑向定位在該第五選擇器凸片內側。在此情形中,第一、第二及第三選擇器凸片用作第二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且第四、第五及第六選擇器凸片用作第三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當形成該第二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第二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以抬升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該者,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抬升者與該另一凸輪接觸以徑向向內移動以使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固持紗之位置。當形成該第三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第三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以抬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者,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抬升者與另一凸輪之階狀部分接觸以徑向向內移動,以使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紗之另一位置。
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可徑向定位在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外側。
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複數個群組中之各者可包括:具有該第一選擇器凸片之一第一選擇器針板、具有該第二選擇器凸片之一第二選擇器針板、具有該第三選擇器凸片之一第三選擇器針板、具有該第四選擇器凸片之一第四選擇器針板、具有該第五選擇器凸片之一第五選擇器針板及具有該第六選擇器凸片之一第六選擇器針板。
根據本發明之一另一較佳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使用一圓編機形成管狀編織物之方法。該圓編機包括:一圓筒,其經配置以能夠圍繞其中心軸旋轉且容納在平行於或實質上平行於該中心軸之一垂直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織針;一盤狀沉片床,其經配置以使其徑向方向垂 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該垂直方向;複數個沉片,其經配置以可在該等織針之間徑向向內或徑向向外移動;複數個選擇器針板,其作為與該等沉片分離之組件徑向定位在沉片之外側以分別對應於該等沉片,且可分別徑向向內及徑向向外移動以分別作用於該等沉片;一致動器,其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及一沉片蓋,其覆蓋該沉片床,該沉片蓋具備經配置以作用於沉片及選擇器針板之一凸輪。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藉由在由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之一第一紗固持部分固持編織紗時在該致動器不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情況下使用該等織針之一對應者織入該編織紗來形成一第一針織;及藉由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一選擇器凸片(其提供在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至少鄰近者之選擇器凸片之徑向位置不同之一徑向位置)、藉由使用該致動器抬升該選擇器針板且使該選擇器針板與該凸輪接觸以便引起該選擇器針板徑向向內以使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徑向向內移動;及藉由在由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之一第二紗固持部分(其不同於第一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時使用該等織針之一對應者織入編織紗來形成一第二針織。
根據此用於形成編織物之方法,該等選擇器針板(其作為與沉片分離之組件而徑向配置在沉片之外側)具備複數個選擇器凸片,且藉由選擇該等選擇器凸片中之至少一者,可能作用於一對應選擇器針板。因此,甚至當該圓筒之旋轉速度被加速時,亦可能確定地選擇該選擇器凸片。因此,在圓筒以一較高速度旋轉時可形成其中在一按針織基礎上改變針織尺寸或類型之編織物。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可包括用於該第二針織之該選擇器凸片及用於具有與該第二針織不同之一針織尺寸之一第三針織之一又一選擇器凸片。在此情形中,藉由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又一選擇器凸片(其提供在與該等選 擇器針板之至少鄰近者之選擇器凸片之徑向位置不同之一徑向位置處)、藉由使用該致動器抬升該選擇器針板且使該選擇器針板與該凸輪接觸以便引起該選擇器針板徑向向內以使沉片之對應者徑向向內移動且藉由在由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之一第三紗固持部分(其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及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時使用該等織針之一對應者織入編織紗來形成該第三針織。
本發明之以上及其他元件、特徵、步驟、特性及優勢將根據參考附圖之對較佳實施例之以下詳細描述而變得更明顯。
1‧‧‧圓編機
1B‧‧‧圓編機
1C‧‧‧圓編機
2‧‧‧針圓筒
3‧‧‧垂直狹縫
4‧‧‧頂圓筒
5‧‧‧水平狹縫
6‧‧‧沉片床
7‧‧‧水平狹縫
8‧‧‧沉片單元
10‧‧‧平針織
10C‧‧‧針織形成裝置
11‧‧‧往復織針
12‧‧‧織針針腳
20‧‧‧沉片
21‧‧‧短絨毛沉片
21a‧‧‧前導端
21b‧‧‧後端
22‧‧‧短絨毛沉片片鼻
23‧‧‧小沉片片鼻
24‧‧‧凸片
25‧‧‧長絨毛沉片
25a‧‧‧前導端
25b‧‧‧後端
26‧‧‧長絨毛沉片片鼻
28‧‧‧凸片
30‧‧‧選擇器針板
31‧‧‧短絨毛選擇器針板
31a‧‧‧前導端
31b‧‧‧後端
31c‧‧‧底部
31d‧‧‧頂部
32‧‧‧選擇器凸片
32a‧‧‧選擇器凸片/第一步級選擇器凸片
32b‧‧‧選擇器凸片
32c‧‧‧選擇器凸片
32d‧‧‧選擇器凸片
32e‧‧‧選擇器凸片
32f‧‧‧選擇器凸片
33‧‧‧選擇器突部
34‧‧‧凸片
35‧‧‧長絨毛沉片
35a‧‧‧前導端
35b‧‧‧前導端
35c‧‧‧底部
35d‧‧‧頂部
36‧‧‧選擇器凸片
36a‧‧‧選擇器凸片
36b‧‧‧選擇器凸片
36c‧‧‧選擇器凸片
37‧‧‧選擇器突部
38‧‧‧凸片
40‧‧‧分離器
40a‧‧‧前導端部分
40b‧‧‧後端部分
41‧‧‧固定凸片
50‧‧‧致動器
51‧‧‧頭部
51a‧‧‧主表面
51b‧‧‧頂端
51c‧‧‧凸出部分
51d‧‧‧斜面
51e‧‧‧下端
52‧‧‧頭部
52a‧‧‧主表面
52b‧‧‧頂端
52c‧‧‧凸出部分
52d‧‧‧斜面
52e‧‧‧下端
53‧‧‧頭部
53a‧‧‧主表面
53b‧‧‧頂端
53c‧‧‧凸出部分
53d‧‧‧斜面
53e‧‧‧下端
54‧‧‧頭部
54a‧‧‧主表面
54b‧‧‧頂端
54c‧‧‧凸出部分
54d‧‧‧斜面
54e‧‧‧下端
55‧‧‧頭部
55a‧‧‧主表面
55b‧‧‧頂端
55c‧‧‧凸出部分
55d‧‧‧斜面
55e‧‧‧下端
56‧‧‧頭部
56a‧‧‧主表面
56b‧‧‧頂端
56c‧‧‧凸出部分
56d‧‧‧斜面
56e‧‧‧下端
60‧‧‧沉片蓋
60B‧‧‧沉片蓋
60C‧‧‧沉片蓋
61‧‧‧含凸輪表面
62‧‧‧第一凸輪
62a‧‧‧前表面(徑向內表面)
62B‧‧‧第一凸輪
62b‧‧‧階狀部分
63‧‧‧第二凸輪
63a‧‧‧開口
64‧‧‧第二凸輪
65‧‧‧第四凸輪
66‧‧‧第五凸輪
80‧‧‧針織凸輪
91‧‧‧絨毛紗
92‧‧‧底紗
100‧‧‧編織物
100B‧‧‧編織物
101‧‧‧第一針織
102‧‧‧第二針織
103‧‧‧第三針織
110‧‧‧平針
111‧‧‧短絨毛針織(亦稱為一短絨毛針織)
112‧‧‧長絨毛針織(亦稱為一長絨毛針織)
120‧‧‧沉片
120a‧‧‧前導端
120B‧‧‧沉片
122‧‧‧第一沉片頂部
123‧‧‧第二沉片頂部
124‧‧‧第三沉片頂部
125‧‧‧凸片
130‧‧‧選擇器針板
130A‧‧‧選擇器針板
130B‧‧‧選擇器針板
130C‧‧‧選擇器針板
130c‧‧‧下表面
130D‧‧‧選擇器針板
130d‧‧‧上表面
130E‧‧‧選擇器針板
130F‧‧‧選擇器針板
131a‧‧‧前導端
131b‧‧‧後端
132a‧‧‧選擇器凸片
132b‧‧‧選擇器凸片
132c‧‧‧選擇器凸片
132d‧‧‧選擇器凸片
132e‧‧‧選擇器凸片
132f‧‧‧選擇器凸片
133‧‧‧選擇器突部
201‧‧‧沉片
202‧‧‧選擇器凸片
203‧‧‧選擇器凸片
204‧‧‧選擇器凸片
205‧‧‧選擇器凸片
206‧‧‧致動器
207‧‧‧選擇器頭部
230‧‧‧選擇器針板
230AD‧‧‧選擇器針板
230BE‧‧‧選擇器針板
230c‧‧‧下表面
230CF‧‧‧選擇器針板
230d‧‧‧上表面
231a‧‧‧前導端
231b‧‧‧後端
232a‧‧‧選擇器凸片
232b‧‧‧選擇器凸片
232c‧‧‧選擇器凸片
232d‧‧‧選擇器凸片
232e‧‧‧選擇器凸片
232f‧‧‧選擇器凸片
233‧‧‧選擇器突部
701‧‧‧第一水平狹縫
702‧‧‧第二水平狹縫
703‧‧‧第三水平狹縫
704‧‧‧第四水平狹縫
705‧‧‧第五水平狹縫
706‧‧‧第六水平狹縫
707‧‧‧第七水平狹縫
圖1展示可藉由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一圓編機形成之例示性編織結構。
圖2為包括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中之一針織形成裝置之一透視圖。
圖3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二步級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之一側視圖。
圖4展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沉片及選擇器針板之一配置。
圖5A、圖5B、圖5C、圖5D、圖5E及圖5F為選擇器針板之側視圖,其展示用於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選擇器針板之類型。
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包括一致動器之針織形成裝置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圖及包括在該致動器中之一頭部之前視圖。
圖7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一沉片蓋之一平面圖,其展示提供在沉片蓋中之一凸輪群組之一配置。
圖8A及圖8B分別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沉片之側視圖,其展示如何在一第一針織之形成及一第二針織之形成期間固持 紗。
圖9A及圖9B分別為沿著圖7中之一線O-A及一線O-B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10A及圖10B分別為沿著圖7中之一線O-C及一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11A及圖11B分別為沿著圖7中之一線O-E及一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12為沿著圖7中之一線O-G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一橫截面圖。
圖13A及圖13B分別為沿著圖7中之線O-C及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14A及圖14B分別為沿著圖7中之線O-E及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15展示可藉由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一圓編機形成之例示性編織結構。
圖16為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三步級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之一側視圖。
圖17展示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沉片及選擇器針板之一配置。
圖18A、18B及圖18C分別為選擇器針板之側視圖,其展示用於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選擇器針板之類型。
圖19為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一沉片蓋之一平面圖,其展示提供在沉片蓋中之凸輪群組之一配置。
圖20為圖19之凸輪群組之一部分之一放大視圖,其展示一階狀部分之一配置。
圖21A及圖21B為圖19之凸輪群組之另一部分之橫截面圖。
圖22A、22B及22C分別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沉片之側視圖,其展示如何在一第一針織、一第二針織及一第三針織之形成期間固持紗。
圖23A及圖23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一線O-A及一線O-B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24A及圖24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一線O-C及一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25A及圖25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一線O-E及一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26為沿著圖19中之一線O-G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一橫截面圖。
圖27A及圖27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線及O-C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28A及圖28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線O-E及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29A及圖29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線O-C及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30A及圖30B分別為沿著圖19中之線O-E及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31A及圖31B展示例示性習知沉片及一例示性習知致動器。
圖32展示可藉由本發明之一第三較佳實施例之一圓編機形成之例示性編織結構。
圖33A及圖33B分別為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一短絨毛沉片及一長絨毛沉片之側視圖。
圖34展示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沉片、選擇器針板及一分離器之一配置。
圖35A、圖35B、圖35C、圖35D、圖35E及圖35F展示用於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之類型。
圖36為分離器之一側視圖。
圖37A及圖37B分別為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包括一致動器之一針織形成裝置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圖及包括在該致動器中之一頭部之一前視圖。
圖38為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一沉片蓋之一平面圖,其展示提供在沉片蓋中之一凸輪群組之一配置。
圖39展示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短絨毛沉片與長絨毛沉片之間之一沉片片鼻(nib)位置差異。
圖40A、圖40B及圖40C分別展示如何在一平針織、一短絨毛針織及一長絨毛針織之形成期間固持絨毛紗及底紗。
圖41A及圖41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一線O-A及一線O-B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42A及圖42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一線O-C及一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43A及圖43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一線O-E及一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44為沿著圖38中之一線O-G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一橫截面圖。
圖45A及圖45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線O-C及線O-D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46A及圖46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線O-E及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47A及圖47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線O-C及線O-D取得之針織形 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圖48A及圖48B分別為沿著圖38中之線O-E及線O-F取得之針織形成裝置及沉片蓋之橫截面圖。
在下文中,參考圖1至圖48B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圖中相同參考符號指代相同或相等元件。請注意,尺寸比率與描述中之尺寸比率係不一致的。在描述中,為方便起見,基於圖式中展示之狀態來使用描述方向的術語(諸如,「上方」、「下方」或類似物)。
第一較佳實施例
現在描述可藉由根據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一圓編機(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形成之一編織物。圖1展示可藉由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形成之例示性編織結構(編織物)。參考圖1,編織物100包括具有複數個針織尺寸之針織。舉例而言,編織物100包括一第一針織101及具有小於第一針織101之一針織尺寸之一第二針織102,如圖1中所展示。舉例而言,第一針織101與第二針織102之間之針織尺寸差異L101-L102較佳地為約0.1mm至約2.0mm,其中L101為第一針織101之針織尺寸且L102為第二針織102之針織尺寸。
現在參考圖2至圖14B描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圖2為包括在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中之一針織形成裝置及其周圍部分之一放大透視圖。圓編機1包括:一針圓筒2,其由一支架(未展示)支撐以能夠圍繞其中心軸旋轉;一頂圓筒4,其附接在針圓筒2之一上部分之內側;一實質上盤狀沉片床6,其經配置在針圓筒2之上部分之外側;及一針織形成裝置10,其經配置以在往復織針11之間移進及移出稍後描述之沉片120。
針圓筒2為圓編機1之一實質上管狀組件且經配置以容納織針11。在針圓筒2之外表面上,沿著平行於或實質上平行於針圓筒2之一中心 軸之一垂直方向延伸之許多垂直狹縫3經配置以在針圓筒2之一圓周方向上彼此相等地間隔。垂直狹縫3經配置以在其中容納織針11使得織針11可沿著垂直方向滑動。舉例而言,在針圓筒2之外圓周方向上,針圓筒2較佳地包括每英寸14至24條狹縫3。
頂圓筒4經配置以能夠與針圓筒2一起旋轉且具備複數個水平狹縫5,其經配置在針圓筒2之一徑向方向上以引導稍後描述之沉片。當在平行於或實質上平行於圓筒2之軸線之一軸線方向上自上方觀察時,水平狹縫5中之各者經形成以定位在針圓筒2之垂直狹縫3之間。換言之,當自上方觀察時,在圓筒2之圓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水平狹縫5及垂直狹縫3。
沉片床6為一近似盤狀組件,其經配置以容納稍後描述之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沉片床6經配置以使其徑向方向垂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垂直方向以能夠與針圓筒2一起旋轉且具備複數個水平狹縫7以沿著徑向方向配置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沉片床6之水平狹縫7之數目及頂圓筒4之水平狹縫5之數目係較佳地相同的,且在徑向方向上之相同線上配置每一水平狹縫7及其對應狹縫5。
參考圖10A及圖10B,針織形成裝置10包括:沉片120,其經配置以在當形成一新紗圈之紗被織入至一舊紗圈中時固持紗;選擇器針板130,其各者可選擇性地推出對應沉片120;一致動器50,其經配置以選擇性地作用於選擇器針板130;及一沉片蓋60,其具有包括一第一凸輪62之一凸輪群組,該第一凸輪62將經受致動器50之動作之選擇器針板130推動至織針11之間。
圖3為一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之一側視圖,該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為二步級沉片。圖3中之沉片120包括一板狀構件,其具有一預定厚度,舉例而言,約0.4mm。一第一沉片頂部122及一第二沉片頂部123提供在沉片120之上邊緣中。第一沉片頂部122 經配置以在一第一針織之形成期間固持紗91,且第二沉片頂部123經配置以在一第二針織之一形成期間固持紗91。
沉片120經配置以使得其前導端120a可在織針11之間移進及移出。第一沉片頂部122經配置而比第二沉片頂部123更接近前導端120a。第二沉片頂部123配置在第一沉片頂部122之後側(圖3中之左側)上。此外,第一沉片頂部122經配置而高於第二沉片頂部123。當在一編織機中設置時,第一沉片頂部122配置在比第二沉片頂部123更高之一位準處。
選擇器針板130(在此實例中為130A至130F)容納在沉片床6之水平狹縫7中,且經配置以沿著選擇器針板130移進及移出之一方向延伸,如圖4中所展示。圖4展示複數個選擇器針板130彼此平行或彼此實質上平行而配置,但實際上沿著沉片床6之徑向方向徑向配置選擇器針板130。分別在對應沉片120之外側(即,在前導端120a之相對側上)徑向配置選擇器針板130。
參考圖5A至圖5F,每一選擇器針板130包括:一選擇器凸片132(132a至132f),其經配置以經受致動器50之動作;一前導端131a,其推出經徑向配置在其內側之對應沉片120;及一後端131b,其為前導端131a之一相對端。選擇器凸片132配置在前導端131a與後端131b之間之選擇器針板130之一延伸部分之下表面130c上。此外,在選擇器針板130之延伸部分之上表面130d上,一選擇器突部133經配置以經受稍後描述之第一凸輪62之動作以與第一凸輪62相對。
圓編機1包括由6個選擇器針板130a至130f組成之複數個群組。在每一群組中,每一選擇器針板130之選擇器凸片132之位置不同於任何其他選擇器針板130之選擇器凸片132之位置。更具體而言,選擇器凸片132a至132f配置在彼此不同之徑向位置處。選擇器凸片132a配置在徑向方向上之一最後位置(即,一徑向最外位置處)處,且選擇器凸片 132b經配置而比選擇器凸片132a更接近對應選擇器針板130之前導端131a。選擇器凸片132c、132d、132e及132f配置在不同徑向位置處使得其以該順序變得更接近前導端。
如圖5A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130A具備選擇器凸片132a。如圖5B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130B具備選擇器凸片132b。如圖5C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130C具備選擇器凸片132c。如圖5D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130D具備選擇器凸片132d。如圖5E中展示,選擇器針板130E具備選擇器凸片132e。如圖5F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130F具備選擇器凸片132f。
選擇器針板130A、130B、130C、130D、130E及130F在沉片床6之圓周方向上以該順序配置,如圖4中所展示。
參考圖2,在沉片床6上之第一水平狹縫7(在圖2中以701展示)中,插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A。請注意,為簡明起見,圖2省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在第二水平狹縫7(702)中,插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B。在第三水平狹縫7(703)中,插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C。在第四水平狹縫7(704),插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D。在第五水平狹縫7(705)中,插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E。在第六水平狹縫7(706)中,插入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F。
自沉片床6上之第七水平狹縫7(707)開始,重複第一至第六水平狹縫之上文提及之配置。在此實例中,舉例而言,描述選擇器凸片較佳地具有六步級之一情形。然而,選擇器凸片步級之數目不限於6個,只要以輸入至其之一信號電子控制之致動器50之回應速度可符合編織機之旋轉速度。舉例而言,選擇器凸片步級之數目可為一個或六個以上。
圖6A展示其中配置致動器50之針織形成裝置10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在圖6A中,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致動器50上方。如圖6A中所 展示,致動器50配置在沉片床6之下方,且可選擇性地作用於選擇器針板130之選擇器凸片132a至132f。
致動器50包括頭部51、52、53、54、55及56,其經配置以分別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a、132b、132c、132d、132e及132f。
更具體而言,頭部51提供在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a之一位置處;頭部52提供在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b之一位置處;頭部53提供在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c之一位置處;頭部54提供在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d之一位置處;頭部55提供在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e之一位置處;且頭部56提供在對應於選擇器凸片132f之一位置處。
圖6B為致動器50之頭部51至56之一前視圖。頭部51至56中之各者包括一板狀構件。頭部51至56經配置以使得板厚度方向沿著沉片床6之徑向方向且板寬度方向W沿著沉片床6之切線方向。
頭部51至56中之各者之頂部具備包括斜面51d至56d之一凸出部分51c至56c。凸出部分51c至56c之高度在寬度方向W上朝向外側而變低。斜面51d至56d在寬度方向W上配置在凸出部分51c至56c之兩側上。在此實例中,在寬度方向W上凸出部分51c至56c在中心處最高。此等斜面51d至56d與選擇器針板130之對應選擇器針板132a至132f接觸以便作用於對應選擇器針板130,即,向上推動對應選擇器針板130。
頭部51至56支撐在其下端51e至56e處,以能夠圍繞穿過下端且沿著寬度方向W延伸之一預定旋轉軸樞轉。當頭部51至56直立時,其凸出部分51c至56c之頂部到達其最高位置。當頭部51至56傾斜時,凸出部分51c至56c之頂部移動至一較低位置。因此,當頭部51至56直立時,其斜面51d至56d可與選擇器凸片132a至132f之對應者接觸。當頭部51至56傾斜時,凸出部分51c至56c經配置以使得對應斜面51d至56d不與選擇器凸片132a至132f接觸。
圖6A展示其中頭部54直立且其凸出部分54c與對應選擇器針板130之選擇器凸片132c接觸而頭部51、52、53、55及56傾斜且凸出部分51c、52c、53c、55c及56c不與選擇器針板130接觸之狀態。
在前向旋轉(其中當自上方觀察圓編機1時,針圓筒2以逆時針方向旋轉)之一情形中及在逆向旋轉(其中針圓筒2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之一情形中,致動器50可向選擇器凸片132提供相同或類似動作。因此,甚至在「往復旋轉運動」(其中針圓筒2交替地在前向旋轉方向上進行一近似半轉且在逆向旋轉方向上進行一近似半轉)之一情形中,亦可能執行與一正常旋轉移動之情形中相同或類似之控制。
圖7為沉片蓋60之一平面圖,其展示提供在沉片蓋中之凸輪群組之配置。沉片蓋60在其底面上具備凸輪62至64以向下凸出。圖7展示自上方觀察時之沉片蓋60,但為方便起見以實線展示配置在底側上之凸輪。沉片蓋60配置在沉片床6上方且由一支架(未展示)支撐,使得沉片蓋60無法旋轉且其含凸輪表面61(其上具有凸輪62至64)面朝下。在圖7中,以虛線展示當自上方觀察時致動器50之位置。
凸輪群組包括:第一凸輪62,其經配置在一徑向最外位置;第二凸輪63,其經徑向配置在第一凸輪62內側(即,第一凸輪62之中心O側)內側;及第三凸輪64,其經徑向配置在第二凸輪63之內側。
第一凸輪62可作用於選擇器針板130之選擇器突部133以限制選擇器針板130之位置。第二凸輪63可作用於後端(即,沉片120之凸片125之徑向外端)以限制沉片120之位置。第三凸輪64可作用於前導端(即,沉片120之凸片125之徑向內端)以限制沉片120之位置。
參考圖8A及圖8B,現在描述如何使用沉片120固持編織紗91。圖8A展示沉片120之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編織紗91之一狀態。當由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編織紗91時,藉由通過一織針11織入編織紗91來形成第一針織101(具有一正常針織長度Y1)。
圖8B展示沉片120之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91之一狀態。在此狀態中,藉由通過織針11織入編織紗91來形成第二針織102(具有小於正常針織長度Y1之一小針織長度Y2)。在此實例中,在第一針織之形成期間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紗之高度與在第二針織之形成期間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紗之高度之間之高度差(Y1-Y2)較佳地為約0.1mm至約2.0mm。當高度差(Y1-Y2)為約0.1mm或更大時,當由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紗時形成之第一針織之尺寸與當由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紗時形成之第二針織之尺寸明顯不同的。但是當高度差(Y1-Y2)超過2.0mm時,一過度負載可被施加至紗。因此,差異(Y1-Y2)為約0.1mm至約2.0mm係合意的。
接著,主要參考展示其中配置選擇器針板130D之針織形成裝置10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之圖9A至圖14B描述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中操作。
(用於形成第一針織之操作:前向旋轉)
當圓筒2及沉片床6旋轉時(在圖7中之逆時針方向上),形成針織。在圖7中展示之狀態中,逆時針方向上之旋轉稱為前向旋轉。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與沉片床6一起旋轉。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自旋轉位置A至G以該順序移動。
圖9A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D定位在旋轉位置A(即,在圖7中之線O-A上)處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A處,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即,彼此不接觸。藉由第二凸輪63及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之凸片125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當織針圓筒2在方向X旋轉時,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自旋轉位置A移動至旋轉位置B。在此移動期間,與一織針11整體形成之一織針針腳12經受一針織凸輪80(見圖2)之動作且因此織針11向上移動。因此。由織針11固持形成一新紗圈之紗91。當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已到達旋 轉位置B時,織針針腳12經受針織凸輪80(見圖2)之動作且因此固持紗91之織針11開始向下移動。
圖9B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B處(即,在圖7之線O-B上)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B處,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即,其彼此不接觸。藉由第二凸輪63及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之凸片125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在旋轉位置B,織針11定位在比旋轉位置A更高處。
圖10A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即,在圖7中之線O-C上)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C處,選擇器針板130配置在致動器50上方。此時,致動器50之頭部51至頭部56傾斜且其不與選擇器凸片132接觸。因此,致動器50不作用於選擇器針板130。
當自旋轉位置B移動至旋轉位置C時,向前移動(徑向相外),此係因為藉由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在旋轉方向上之移動。
圖10B展示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D處(即,在圖7中之線O-D上)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C移動至旋轉位置D時,沉片120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
圖11A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即,在圖7中之線O-E上)之一狀態。藉由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沉片120移動至使第一沉片頂部122可固持編織紗91之一位置(見圖8A)。即,沉片120使用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編織紗。
圖11B展示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即,在圖7中之線O-F上)之一狀態。當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編織紗時,織針11下降以織入編織紗以便形成第一針織。
圖12展示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G處(即,在 圖7中之線O-G上)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時,織針11上升。由織針11鉤住之編織紗自織針11掉出。
(用於形成第一針織之操作:逆向旋轉)
當圓筒2及沉片床6在逆向旋轉方向(圖7中之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時,形成針織。圖7中之順時針方向上之旋轉稱為逆向旋轉。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與沉片床6一起旋轉。在圓筒2之逆向旋轉期間執行與針對前向旋轉所描述之程序相同之程序以便形成第一針織。
(用於形成第二針織之操作:前向旋轉)
在旋轉位置A及旋轉位置B處,用於形成第一針織之操作及用於形成第二針織之操作係實質上相同的,如圖9A及圖9B中所展示。
圖13A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C處,選擇器針板130配置在致動器50上方。此時,致動器50之頭部54直立且與選擇器凸片132d接觸。致動器50作用於選擇器針板130。
選擇器針板130(130D)與頭部54接觸以便被向上抬升(見圖6B)。沉片120之後端與選擇器針板130之前導端接觸。
圖13B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D處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C移動至旋轉位置D時,選擇器針板130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一凸輪62限制選擇器針板130之移動。
圖14A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D移動至旋轉位置E時,選擇器針板130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一凸輪62限制選擇器針板130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選擇器針板130之選擇器突部133與第一凸輪62接觸以使選擇器針板130向前移動以便推出沉片120。因此,沉片120移動且到達第二沉片頂部123可固持編織紗91之一位置(見圖8B)。沉片120使用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
圖14B展示其中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之一狀態。當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時,織針11向前移動且織入編織紗以便形成第二針織。如圖8A及圖8B中所展示,因為由沉片120固持之編織紗之高度差(Y1>Y2),可能提供針織之間之一尺寸差異。
當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時,織針11向上移動。由織針11鉤住之編織紗 91自織針11掉出。
(用於形成第二針織之操作:逆向旋轉)
當圓筒2及沉片床6在逆向方向(圖7中之逆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時,形成一針織。亦在圓筒2之逆向旋轉期間執行與在前向旋轉期間執行之程序相同之程序以便形成第二針織。在此較佳實施例之編織機1中,頭部51至頭部56中之各者在其兩側上包括斜面以對應於前向旋轉及逆向旋轉。因此,亦在逆向旋轉之一情形中,選擇性地驅動頭部51至頭部56以作用於對應選擇器針板130、繼而使對應沉片120前進,以便使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當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時,織針11向下移動以織入編織紗,以便形成第二針織。
根據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沉片120及選擇器針板130較佳地為分離之部分,且配置在沉片120之後側上之選擇器針板130具備選擇器凸片。因此,可在徑向方向上配置對應於不同步級之選擇器凸片132。因此,針織形成裝置可對應於高速旋轉,且甚至可在高速旋轉期間可靠地執行選擇器凸片132之選擇。
此外,以上組態之圓編機1包括使得選擇器針板能夠藉由凸輪之動作推出對應沉片120之機構。因此,沉片120之移動與凸輪之動作同步。因此,可由凸輪限制沉片120之位置,導致沉片120之穩定定位。因此,可減少錯誤之發生且可提高生產率。舉例而言,可穩定地獲得較大針織及較小針織之尺寸。
第二較佳實施例
接著,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一圓編機。省略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描述相同之描述。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可形成具有三個不同尺寸之針織。
在下文中,主要描述第一較佳實施例與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間之差異。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B包括圖16中展示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120B,其經配置以形成具有三個不同尺寸之針織,取代圖3中展示之形成具有兩個不同尺寸之針織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120。並且,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包括圖18A至圖18C中展示之選擇器針板230,取代圖5A至圖5F中展示之選擇器針板130。請注意,在此較佳實施例中,三個選擇器針板230界定一個群組,而在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六個選擇器針板130界定一個群組。此外,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包括圖19中展示之一沉片蓋60B,取代圖7中展示沉片蓋60。
圖15展示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之例示性編織結構。參考圖15,編織物100B包括具有複數個針織尺寸之針織,即,第一針織101、具有小於第一針織101之一針織尺寸之一第二針織102及具有小於第一針織101且大於第二針織102之一針織尺寸之一第三針織103,如圖15中所展示。即,尺寸以第二針織102、第三針織103及第一針織101之順序變大。舉例而言,第一針織101與第二針織102之間之針織尺寸差異(L101-L102)較佳地為約0.1mm至約2.0mm,其中,分別地,L101為第一針織101之針織尺寸且L102為第二針織102之針織尺寸。並且,第三針織103具有針織尺寸L103
圖16為可提供三步級控制之控制針織尺寸之沉片120B之一側視圖。圖16中之沉片120B為一板狀構件,其具有一預定厚度,舉例而言,約0.4mm。第一沉片頂部122、第二沉片頂部123及第三沉片頂部124提供在沉片120B之上邊緣上。第一沉片頂部122經配置以在第一 針織101之形成期間固持紗91、第二沉片頂部123經配置以在第二針織102之形成期間固持紗91且第三沉片頂部124經配置以在第三針織103之形成期間固持紗91。
沉片120B經配置以使得其前導端120a可在織針11之間移進及移出。第一沉片頂部122配置在最接近前導端120a之一位置處,且第三沉片頂部124在第一沉片頂部122之後側(圖16中之左側)上接近於第一沉片頂部122而配置。第二沉片頂部123在第三沉片頂部124之後側上接近第三沉片頂部124而配置。此外,在第一沉片頂部122、第二沉片頂部123及第三沉片頂部124之中,第一沉片頂部122最高且第二沉片頂部123最低。第三沉片頂部124之高度在第一沉片頂部122之高度與第二沉片頂部123之高度之間。請注意,術語「高度」指代當沉片120B定位在圓編機中時垂直方向上之一位準。
選擇器針板230(230AD、230BE及230CF)容納在沉片床6之水平狹縫7中(見圖2)且經配置以在選擇器針板230移進及移出之一方向上延伸,如圖17中所展示。圖17展示彼此平行或彼此實質上平行而配置之複數個選擇器針板230,但實際上選擇器針板230經徑向配置,而非彼此平行。分別在對應沉片120B外側(即,在前導端120a之相對側上)徑向配置選擇器針板230。
參考圖18A至圖18C,每一選擇器針板230包括:一選擇器凸片232(232a至232f),其經配置以經受致動器50之動作;一前導端231a,其推出在其內側徑向配置之對應沉片120B;及一後端231b,其係前導端231a之一相對端。選擇器凸片232配置在選擇器針板230之延伸部分之下表面230c上。在延伸部分之上表面230d上,一選擇器突部233經配置以經受稍後描述之第一凸輪之動作。更具體而言,每一選擇器針板具有用於第二針織之形成之選擇器凸片且使用於第三針織之形成之選擇器凸片。用於第三針織之選擇器凸片在垂直方向上比用於第二 針織之選擇器凸片短。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與在第二針織之形成中相比,由致動器50之動作引起之選擇器針板之移動量在第三針織之形成中係較小的。
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B包括由三個選擇針板230組成之複數個群組,其在選擇器凸片232(232a至232f)之位置方面係不同的。在此較佳實施例中,每一選擇器針板230較佳地包括兩個選擇器凸片232。選擇器凸片232a至232f在徑向方向上之位置彼此不同。更具體而言,選擇器凸片232a配置在徑向方向上之最後位置處,且選擇器凸片232b經配置而比選擇器凸片232a接近前導端231a。選擇器凸片232c、232d、232e及232f配置在不同位置處使得其以該順序變得更接近前導端。
如圖18A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230AD具備選擇器凸片232a及232d。如圖18B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230BE具備選擇器凸片232b及232e。如圖18C中所展示,選擇器針板230CF具備選擇器凸片232c及232f。
選擇器針板230AD、230BE及230CF以該順序沿著沉片床6之圓周方向配置,如圖17中所展示。
在沉片床6上之第一水平狹縫7(在圖2中以701展示)中,插入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請注意,出於簡明目的,圖2省略沉片120B選擇器針板230(230AD、230BE及230CF)。在第二水平狹縫7(702)中,插入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BE。在第三水平狹縫7(703)中,插入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CF。
自沉片床6上之第四水平狹縫7(704),重複第一水平狹縫至第三水平狹縫之上文提及之配置。在此實例中,描述選擇器凸片具有三步級之一情形。然而,選擇器凸片之步級之數目不限於三個,只要以輸入至其之一信號電子控制之致動器50之回應速度可符合編織機之旋轉速度。
圖19為展示提供在沉片蓋60B中之一凸輪群組之配置之沉片蓋60B之一平面圖。沉片蓋60在其底部表面上具備凸輪62B、63及64以向下凸出。圖19展示當自上觀察時之沉片蓋60B,但為方便起見以實線展示配置在底側上之凸輪。沉片蓋60B配置在沉片床6上方且由一支架(未展示)支撐以不能夠旋轉,使得在其上具有凸輪62B至64之底面面朝下。在圖19中,以虛線展示當自上方觀察沉片蓋60B時致動器50之位置。
圖20為凸輪群組之一部分之一放大圖。圖21A及圖21B為凸輪62部分橫截面圖。參考圖20,第一凸輪62B在鄰近於致動器50之一部分處具備用於第三針織之一階狀部分62b。更具體而言,階狀部分62b配置在凸輪62B之徑向內側上以便在圓周方向上定位在致動器50之兩側上,如圖20中所展示。如圖21A及圖21B中所展示,階狀部分62B經配置以朝徑向外側凹入。
圖21A展示其中選擇器針板230之選擇器突部233與第一凸輪62B之一前表面(徑向內表面)62a接觸之一狀態,而圖21B展示其中選擇器突部233與第一凸輪62B之階狀部分62b接觸之一狀態。如圖21A及圖21B中所展示,與在圖21A之狀態中相比,在圖21B之狀態中,選擇器突部233定位於一徑向外部位置處。
接著,參考圖22A及圖22B中,描述其中沉片120B固持紗91之一狀態。圖22A展示沉片120B之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紗91之一狀態。當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紗91時織針11織入紗91時,形成第一針織101(其具有一正常針織長度Z1)。
圖22B展示沉片120B之第三沉片頂部124固持紗91之一狀態。當第三沉片頂部124固持紗91時織針11織入紗91時,形成第三針織103(其具有一中等針織長度Z3)。
圖22C其中沉片120B之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紗91之一狀態。當 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紗91時織針11織入紗91時,形成第二針織102(其具有一小針織長度Z2)。舉例而言,在第一針織之形成期間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紗91之位置與在第二針織之形成期間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紗之位置之間之高度差異(Z1-Z2)較佳地為約0.1mm至約2.0mm。
接著,主要參考展示其中配置選擇器針板230AD(230)之針織形成裝置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之圖23A至圖30B描述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B之操作。
(用於形成第一針織之操作:前向旋轉)
當圓筒2及沉片床6在圖19中之逆時針方向上旋轉時,形成針織。在此描述中,圖19中之逆時針方向上之旋轉稱為前向旋轉。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與沉片床6一起旋轉。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自旋轉位置A至旋轉位置G以該順序移動。
圖23A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A處(即,在圖19中之O-A線上)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A處,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即,彼此不接觸。藉由第二凸輪63及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B之凸片125在徑向方向之移動。當織針圓筒2在方向X上旋轉時,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自旋轉位置A移動至旋轉位置B。在此移動期間,與織針11整體形成之織針針腳12經受針織凸輪80(見圖2)且因此織針11向上移動。因此,由織針11固持形成一新紗圈之紗。當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已到達旋轉位置B時,織針針腳12經受針織凸輪80之動作且因此固持紗之織針11開始向下移動。
圖23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定位在旋轉位置B處(即,在圖19中之O-B線上)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B處,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即,彼此不接觸。藉由第 二凸輪63及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B之凸片125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在旋轉位置B處,織針11比在旋轉位置A處更高。
圖24A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即,在圖19中之線O-C上)之一狀態。選擇器針板230定位在致動器50上方。致動器50之頭部51至頭部56傾斜,使得其不與選擇器針板230AD之選擇器凸片232接觸。因此,致動器50不作用於選擇器針板230AD。
當自旋轉位置B移動至旋轉位置C時,沉片120B向後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B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
圖24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D處(即,在圖19中之線O-D上)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C移動至旋轉位置D時,沉片120B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B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
圖25A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即,在圖19中之線O-E上)之一狀態。藉由第三凸輪64限制沉片120B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沉片120B移動至使第一沉片頂部122可固持編織紗91之一位置(見圖22A)。即,沉片120B使用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編織紗91。
圖25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即,在圖19中之線O-F上)之一狀態。當第一沉片頂部122固持編織紗91時,織針11下降以織入編織紗以便形成第一針織。
圖26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G處(即,在圖19中之線O-G)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時,織針11上升。由織針11鉤住之編織紗自織針11掉出。
(用於形成第二針織之操作:前向旋轉)
在旋轉位置A及旋轉位置B處,用於形成第一針織之操作與用於 形成第二針織之操作係實質上彼此相同的。
圖27A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C處,選擇器針板230AD配置在致動器50上方,且致動器50之頭部54實質上直立且與選擇器針板230AD之選擇器凸片232d接觸。致動器50作用於選擇器針板230AD。
選擇器針板230與頭部54接觸且被向上推動(見圖6B)。沉片120B之後端與選擇器針板230AD之前導端接觸。
圖27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D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C移動至旋轉位置D時,選擇器針板230AD前進,此係因為藉由第一凸輪62B限制選擇器針板230AD之移動。
圖28A展示其中沉片120B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之狀態。當自旋轉位置D移動至旋轉位置E時,選擇器針板230AD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一凸輪62B限制選擇器針板230AD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選擇器突部233與第一凸輪62B接觸(圖21A中所展示)以使選擇器針板230前進以便推出沉片120B。因此,沉片120B移動至使第二沉片頂部123可固持編織紗91之一位置(見圖22C)。沉片120B使用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91。
圖28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之一狀態。當第二沉片頂部123固持編織紗時,織針11下降且織入編織紗以便形成第二針織。如圖22A及圖22B中所展示,因為由沉片120B固持之編織紗之高度差異(Z1>Z3>Z2),可能提供一針織尺寸差異。
在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之期間,織針11向上移動。由織針11鉤住之編織紗自織針11掉出。
(用於形成第三針織之操作:前向旋轉)
在旋轉位置A及B處,用於形成第一針織及第二針織之操作及用 於形成第三針織之操作實質上彼此相同。
圖29A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之一狀態。在旋轉位置C處,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致動器50上方且致動器50之頭部51實質上直立且與選擇器凸片232a接觸。因此,致動器50作用於選擇器針板230AD。
選擇器針板230AD與頭部51接觸且被向上推動(見圖6B)。沉片120B之後端與選擇器針板230AD之前導端接觸。請注意,在垂直方向上,用於形成第三針織之選擇器凸片132a比用於形成第二針織之選擇器凸片短。因此,藉由選擇器凸片232a與致動器50與之接觸而使選擇器針板230AD向上移動之量小於在第二針織之形成期間選擇器針板230AD移動之量。
圖29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D處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C至旋轉位置D時,選擇器針板230AD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一凸輪62B限制選擇器針板230AD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
圖30A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之一狀態。當自旋轉位置D移動至旋轉位置E時,選擇器針板230AD向前移動,此係因為藉由第一凸輪62B限制選擇器針板230AD在徑向方向上之移動。選擇器突部233與第一凸輪62B之階狀部分62b接觸(見圖21B)以使選擇器針板230AD向前移動且推出沉片120B。因此,沉片120B移動至使第三沉片頂部124可固持編織紗91之一位置(見圖22B)。沉片120B使用第三沉片頂部124固持編織紗。
圖30B展示其中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AD定位在旋轉位置F之一狀態。當第三沉片頂部124固持編織紗時,織針11向下移動且織入編織紗,以便形成第三針織。如圖22A、圖22B及圖22C中所展示,因為由沉片120B固持編織紗之高度差異(Z1>Z3>Z2),可能提供一 針織尺寸差異。
當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時,織針11向上移動。由織針11鉤住之編織紗自織針11掉出。
根據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B,沉片120B及選擇器針板230較佳地為分離之組件,且選擇器凸片提供在選擇器針板230中,該選擇器針板230提供在沉片120B之後側上。因此,可在徑向方向上配置不同步級之選擇器凸片232。此使得可提供可對應於高速旋轉之配置。因此,甚至在高速旋轉之一情形中,可以可靠地選擇一適當選擇器凸片232。
此外,致動器50、選擇器針板230及第一凸輪62B彼此之間之合作使得可改變沉片120B之移動量。因為沉片120B包括第一沉片頂部122、第二沉片頂部123及第三沉片頂部124,所以改變沉片120B之位置可改變固持編織紗之位置,從而實現形成大尺寸針織、中尺寸針織及小尺寸針織之三步級針織尺寸控制。
第三較佳實施例
接著,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一圓編機。省略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描述相同之描述。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為一多絨毛編織機,其可提供不同絨毛長度之針織,且更具體而言,可形成其中在一按針織基礎上選擇性地配置三種類型之編織結構(包括一平針織、一長絨毛針織及一短絨毛針織)之編織物。
圖32展示可藉由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形成之例示性編織結構。其中絨毛紗91及底紗92編織在一起且絨毛紗91之沉片紗圈長度與底紗92之沉片紗圈長度相同之編織結構稱為一平針織110;其中絨毛紗91之沉片紗圈長度比底紗92之沉片紗圈長度長之編織結構稱為一短絨毛(low-pile)針織(亦稱為短絨毛(short-pile)針織)111;且其中絨毛紗91之沉片紗圈長度比底紗92之沉片紗圈長度甚至更長之編織結構稱為 一長絨毛(high-pile)針織(亦稱為長絨毛(long-pile)針織)112。
現在描述根據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如圖2中所展示,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包括:一針圓筒2,其由一支架(未展示)支撐以為可旋轉的;一頂圓筒4,其附接在針圓筒2之上部分中;一盤狀沉片床6,其經配置在針圓筒2之上部分之外側;及一針織形成裝置10C,其經配置以在往復織針11之間移動一對沉片20以形成複數種編織結構。
針圓筒2為圓編機1C之一實質上管狀組件且經配置以在其中容納織針11。針圓筒2之外圍表面包括許多垂直狹縫3,其中織針11將配置在垂直狹縫3中以能夠在垂直方向上滑動。垂直狹縫3經配置以在圓周方向上在其之間相等地間隔。舉例而言,垂直狹縫3在針圓筒2上之密度較佳地為在圓周方向上每英寸5條至24條。
頂圓筒4經配置以能夠與針圓筒2一起旋轉且包括引導一對沉片20之複數個水平狹縫5,稍後描述其細節。水平狹縫5經配置以沿著針圓筒2之徑向方向(下文中,簡單地稱為「徑向方向」)延伸。當在垂直方向上自上方觀察時,水平狹縫5形成在針圓筒2之垂直狹縫3之間。即,當在垂直方向上自上方觀察時,水平狹縫5及垂直狹縫3沿著圓周方向交替地配置。
沉片床6為一實質上管狀組件,其經配置以容納一對沉片20(稍後描述)、一對選擇器針板30及一分離器40。沉片床6經配置以能夠與針圓筒2一起旋轉且包括複數個水平狹縫7,其中該對沉片20、該對選擇器針板30及分離器40經配置以沿著徑向方向延伸。形成在沉片床6中之水平狹縫7之數目較佳地與頂部圓筒4之水平狹縫5之數目相同,且水平狹縫7及對應水平狹縫5中之各者配置在相同徑向延伸線上。
針織形成裝置10C(見圖37A及圖40A、圖40B及圖40C)包括一對沉片20、一對選擇器針板30、一分離器40及一致動器50及一沉片蓋 60C。當用於形成一新紗圈之絨毛紗91及底紗92被織入至一舊紗圈中時,沉片20(即,一短絨毛沉片21及一長絨毛沉片25)經配置以分別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選擇器針板30(即,一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一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經配置以選擇性地向前移動對應沉片20。分離器40經配置以防止短絨毛沉片321及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黏附至長絨毛沉片25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致動器50經配置以回應於自外側(未展示)輸入之一信號而作用於選擇器針板30中之各者。沉片蓋60C包括一凸輪群組,其包括第一凸輪62,該第一凸輪62使經受致動器50之動作之選擇器針板30移動朝向織針11之間。
圖33A為短絨毛沉片21之側視圖且圖33B為長絨毛沉片25之一側視圖。該對沉片20包括一短絨毛沉片21(其包括一短絨毛沉片片鼻22及一小沉片片鼻23,如圖33A中所展示)及一長絨毛沉片25(其包括一長絨毛沉片片鼻26,如圖33B中所展示)。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各者較佳地包括一板狀構件。短絨毛沉片片鼻22及長絨毛沉片片鼻26經配置以在針織形成期間固持絨毛紗91,且小沉片片鼻23將至少固持底紗92。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厚度較佳地為約0.2mm至約0.8mm且由例如一鋼構件形成。
圖34展示沉片20(21及25)、選擇器針板30(31及35)之分離器40之一配置。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容納在形成在沉片床6中之水平狹縫7中,且經配置以沿著其移動方向延伸以彼此相對,其中分離器40在短絨毛沉片21與長絨毛沉片25之間,如圖34中所展示。並且,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經配置以使得其前導端21a及25a可在織針11之間移進及移出。沉片21及25之後端21b及後端25b分別包括凸片24及凸片28,如圖33A及圖33B中所展示。凸片24及凸片28經配置以待經受第二凸輪63及第三凸輪64之動作,如稍後描述。請注意,圖34中之水平方向與圖2中之沉片床6之徑向方向一致,且圖34中之左側對 應於圖2中之徑向內側。
該對選擇器針板30包括一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其經配置在短絨毛沉片21之後端21b側(即,徑向外側)上)及一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其經配置在長絨毛沉片25之後端25b側(即,徑向外側)上)。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中之各者較佳地包括一板狀構件。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厚度較佳地為約0.2mm至約0.8mm且由例如鋼形成。
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容納在沉片床6之水平狹縫7中,經配置以沿著其移動之方向延伸且彼此相對,其中分離器40在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與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間。
圖35A至圖35F為選擇器針板之側視圖,其展示本發明之此較佳實施例中使用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之類型。圖35A、圖35B及圖35C展示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且圖35D、圖35E及圖35F展示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包括選擇器凸片32。更具體而言,在此較佳實施例中,每一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包括兩個選擇器凸片32a及32d、32b及32e或32c及32f,如圖35A、35B及35C中所展示。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包括一個選擇器凸片36。即,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包括一選擇器凸片36a、36b或36c,如圖35D、圖35E及圖35F中所展示。選擇器凸片32及36為經配置以經受致動器50之動作之部分。
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包括:上文提及之選擇器凸片32;一前導端31a,其作為可在徑向方向上推動配置在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內側之短絨毛沉片21之一部分;一後端31b,其為前導端31a之一相對端;一凸片34,其經配置以經受稍後描述之第五凸輪66之動作。選擇器凸片32經配置以自前導端31a與後端31b之間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一延伸部分之底部31c向下凸出。類似地,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包括: 上文提及之選擇器凸片36;一前導端35a,其作為可在徑向方向上推動配置在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內側之長絨毛沉片25之一部分;一後端35b,其為前導端35a之相對端;及一凸片38,其經配置以經受稍後描述之第五凸輪66之動作。選擇器凸片36經配置以自前導端35a與後端35b之間之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一延伸部分之底部35c向下凸出。此外,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延伸部分之頂部31d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延伸部分之頂部35d分別具備選擇器突部33及37,其經配置以經受稍後描述之第一凸輪62之動作。選擇器突部33及37與第一凸輪62相對。選擇器突部33及37經配置以自頂部31d及35d向上凸出。
參考圖2及圖35A至圖35F,在圖2中展示之沉片床6之第一水平狹縫7(以701展示)中,插入:一對沉片20;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其包括分別用作第一步級選擇器凸片32a及第四步級選擇器凸片32d之圖35A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2a及32d;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其包括用作第四步級選擇器凸片之圖35D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6a;及稍後描述之分離器40。
類似地,在圖2中展示之沉片床6之第二水平狹縫7(702)中,插入:一對沉片20;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其包括作為第二步級選擇器凸片之選擇器凸片32b及作為第五步級選擇器凸片之圖35B中展示之第二凸片32e;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其包括作為第五步級選擇器凸片之圖35E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6b;及稍後描述之分離器40。
在圖2中展示之沉片床6之第三水平狹縫7(703)中,插入:一對沉片20;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其包括作為第三步級選擇器凸片及第六步級選擇器凸片之圖35C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2c及選擇器凸片32f;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其包括作為第六步級選擇器凸片之圖35F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6c;及稍後描述之分離器40。
自圖2中之沉片床6之第四水平狹縫7(704),重複上文結合第一水 平狹縫701至第三水平狹縫703提及之配置。在此描述中,描述其中選擇器凸片之步級之數目較佳地為三個之實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三個,只要由輸入至其之一信號電子控制之致動器50之回應速度可符合針圓筒2之旋轉速度。即,步級之數目可為一或二或四或更多。
圖35A中展示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凸片32d及圖35D中展示之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凸片36a處在相同之徑向位置。當此等選擇器針板31及35被視為一對選擇器針板30時,選擇器凸片32d及選擇器凸片36彼此相對且因此可被視為作為共同組件之選擇器凸片。此同樣適用於圖35B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2e及圖35E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6b,且同樣適用於圖35C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2f及圖35F中展示之選擇器凸片36c。此外,圖35A中展示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凸片32a不具有圖35D中展示之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對應部分。換言之,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任何部分都不配置在與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凸片32a相同之徑向位置處。因此,選擇器凸片32a可稱為一單個部分。
回到圖34,分離器40經配置以在短絨毛沉片21與長絨毛沉片25之間延伸且在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與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間延伸。圖36為分離器40之一側視圖。分離器40包括一前導端部分40a(其具有對應於短絨毛沉片21之一部分及長絨毛沉片25之一部分之形狀之一形狀)及一固定凸片41(其定位在一後端部分40b之底部上)。固定凸片41經配置以將分離器40固定至水平狹縫7。舉例而言,分離器40之厚度較佳地為約0.15mm至約0.25mm,且包括一鋼構件以具有一板狀組態。分離器40之存在可防止短絨毛沉片21及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黏附至長絨毛沉片25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
圖37A為其中配置致動器之針織形成裝置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圖且展示當圖35A展示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圖35D中展示之長絨毛 選擇器針板35定位在致動器50上方時該部分之橫截面。如圖37A中所展示,致動器50配置在沉片床6下方,使得致動器50可選擇性地作用於一對選擇器針板30之選擇器凸片32及36。致動器50包括經提供以分別對應於作為單個組件之選擇器凸片32a、32b及32c(見圖35A、35B及圖35C)之頭部51、52及53,及經提供以分別對應於作為共同組件之選擇器凸片32d及36a、32e及36b及32c及36c(見圖35A至35F)之頭部54、55及56。
圖37B為當自徑向內側觀察時之致動器之頭部之一前視圖。在此實例中,頭部51至頭部56之結構係實質上相同的。如圖37B中所展示,致動器50之頭部51至頭部56包括主表面51a至主表面56a,主表面51a至主表面56a經配置以處於與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其在圓筒2之前向旋轉或逆向旋轉期間在方向F(逆向旋轉方向)或方向G(前向旋轉方向)上移動)之延伸方向垂直或實質上垂直。當使頭部51至頭部56之一頂端51b至56b與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凸片32及36接觸時,頂端可作用於選擇器針板31及35。
當自徑向內側觀察時,板狀頭部51至56之頂端51b至56b之形狀係相對於主表面51a至56a之垂直中心線對稱的。因此,在前向旋轉之一情形中(其中當自上方觀察時,針圓筒2在逆時針方向上進行一迴轉)及在逆向旋轉之一情形中(其中織針2在一順時針方向上進行一迴轉),致動器50可以相同方式作用於選擇器凸片32及36。因此,甚至當針圓筒2進行一往復旋轉(其中針圓筒2交替地重複一個迴轉之一前向旋轉及一個迴轉之一逆向旋轉)時,可執行與一正常旋轉移動相同之控制。
圖38為其上包括一凸輪群組之一沉片蓋60C之一平面圖。盤狀沉片蓋60C配置在沉片床6(見圖2)上方且由一支架(未展示)支撐,以便無 法以其上具有一凸輪群組之沉片蓋60C之一含凸輪表面面朝下之一方式旋轉。圖38展示當自上方觀察時之沉片蓋60C,但以實線展示配置在沉片蓋60C之底側上之一凸輪群組。此外,以虛線展示當自上方觀察時之致動器50之位置。
參考圖38,該凸輪群組較佳地至少包括:第一凸輪62,其經配置在一徑向最外位置處;第二凸輪63,其經徑向配置在第一凸輪62內側且具有帶有一開口63a之一環狀形狀;第三凸輪64,其經徑向配置在第二凸輪63內側且具有一近似環狀形狀;第四凸輪65,其在第二凸輪63之開口63a附近在徑向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凸輪62與第二凸輪63之間;及第五凸輪66,其在第四凸輪65附近在徑向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凸輪62與第二凸輪63之間。
第一凸輪62作用於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之外側。第二凸輪63作用於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凸片24及凸片28之外側。第三凸輪64作用於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凸片24及凸片28之內側。第四凸輪65作用於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之上部分。第五凸輪66作用於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凸片34及凸片38。
現在描述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可如何形成圖32中展示之平針織110、短絨毛針織111及長絨毛針織112。圖39繪示經配置以彼此相對之短絨毛沉片21與長絨毛沉片25之間之沉片片鼻位置差異。短絨毛沉片21之短絨毛沉片片鼻22及小沉片片鼻23及長絨毛沉片25之長絨毛沉片片鼻26在垂直方向上之位置係不同的,如圖39中所展示。更具體而言,短絨毛沉片21之小沉片片鼻23與長絨毛沉片25之長絨毛沉片片鼻26之間之距離H2比短絨毛沉片21之小沉片片鼻23與短絨毛沉片片鼻22之間之距離H1長。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藉由使用此等距離差 異(高度差異)來形成不同編織結構。在此較實施例中,舉例而言,該距離差異(H2-H1)較佳地為約0.5mm至約2.5mm。該距離差異(H2-H1)之範圍可提供尺寸明顯不同之針織。
如圖40A、圖40B及40C中所展示,當形成針織時,根據自絨毛紗91及絨毛紗92與各自沉片片鼻22、23及26之接觸點P22、P23及P26至絨毛紗91及絨毛紗92與織針11之接觸點P11之距離來確定沉片紗圈長度。更具體而言,當織針11將絨毛紗91及底紗92織入至一舊紗圈中時,可取決於短絨毛沉片片鼻22、小沉片片鼻23及長絨毛沉片片鼻26中之哪一者用於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來改變針織類型。可藉由選擇性地向前移動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來實現用於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之沉片片鼻之選擇,如圖40A、圖40B及圖40C中所展示。
如圖40A中所展示,在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不自相對於織針11之預定位置移動(即,沉片21及25不向前移動)之一情形中,由短絨毛沉片21之小沉片片鼻23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在此狀態中,自小沉片片鼻23與絨毛紗91之接觸點P23至織針11與絨毛紗91之接觸點P11之距離D91實質上等於自小沉片片鼻23與底紗92之接觸點P23至織針11與底紗92之接觸點P11之距離D92。因此,當在圖40A之狀態中織針11將絨毛紗91及底紗92織入至一舊紗圈中時,形成其中絨毛紗91之沉片紗圈長度與底紗92之沉片紗圈長度相同之一平針織110。
如圖40B中所展示,在僅短絨毛沉片21自預定位置朝織針11移動一距離L(即,僅短絨毛沉片21向前移動)之一情形中,由短絨毛沉片21之短絨毛沉片片鼻22固持絨毛紗91且由短絨毛沉片21之小沉片片鼻23固持底紗92。在此狀態中,自短絨毛沉片片鼻22與絨毛紗91之接觸點P22至織針11與絨毛紗91之接觸點P11之距離D91不同於自小沉片片鼻23與底紗92之接觸點P23至織針11與底紗92之接觸點P11之距離D92,其中差異為一距離H1。因此,當在圖40B之狀態中織針11將絨毛紗91及 底紗92織入至一舊紗圈中時,形成其中絨毛紗91之沉片紗圈長度比底紗92之沉片紗圈長度長之一短絨毛針織111。沉片紗圈長度之間之差異實質上為距離H1之兩倍。
如圖40C中所展示,在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自預定位置朝織針11移動距離L(即,沉片21及沉片25均向前移動)之一情形中,由長絨毛沉片25之長絨毛沉片片鼻26固持絨毛紗91且由短絨毛沉片21之小沉片片鼻23固持底紗92。在此狀態中,自長絨毛沉片片鼻26與絨毛紗91之接觸點P26至織針11與絨毛紗91之接觸點P11之距離D91不同於自小沉片片鼻23與絨毛紗92之接觸點P23至織針11與底紗92之接觸點P11之距離D92,其中差異為一距離H2。請注意,距離H2比距離H1長。因此,當在圖40C之狀態中織針11將絨毛紗91及底紗92織入至舊紗圈中時,形成其中絨毛紗91之沉片紗圈長度比底紗92之沉片紗圈長度長之一長絨毛針織112。沉片紗圈長度之差異實質上為距離H2之兩倍。
現在參考圖41A至圖48B描述此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之操作。圖41A至圖48B展示其中配置一對沉片20、一對選擇器針板30及分離器40之針織形成裝置10C之一部分之一橫截面。在以下陳述之描述中,沉片20(即,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選擇器針板30(即,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及分離器40共同稱為一沉片單元8。
沉片單元8與沉片床6一起旋轉。沉片床6經配置以與沉片蓋60C之含凸輪表面61相對。因此,沉片單元8自一旋轉位置A移動至一旋轉位置G(見圖38)。在此處描述容納在沉片床6之第一水平狹縫701中之沉片單元8作為一實例。
現在參考圖41A及圖41B描述用於形成一短絨毛針織111之一操作。此操作亦稱為第一針織形成控制。圖41A及圖41B分別展示沉片 單元8位於旋轉位置A及旋轉位置B(即,在線O-A及線O-B上)處之狀態。
在旋轉位置A處,沉片20在徑向方向上與選擇器針板30間隔開。當針圓筒2在方向X上旋轉時,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A移動至旋轉B。在此狀態中,較佳地與一織針11整體形成之針針腳12經受一針織凸輪80(見圖2)之動作,使得織針11向上移動。因此,由織針11固持用於形成一新紗圈之絨毛紗91及底紗92(兩者均未展示)。接著,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B時,織針針腳12經受針織凸輪80(見圖2)之動作且因此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之織針11開始向下移動。
在旋轉位置B處,沉片20與選擇器針板30間隔開且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定位在第一凸輪62下方。因此,此時,在此狀態中第一凸輪62不作用於選擇器突部33及37。
圖42A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C(即,在線O-C上)之一狀態。當針圓筒2旋轉時,沉片單元8更靠近旋轉位置C移動。同時,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凸片24及28之內側經受第三凸輪64之動作且被推動至徑向外側。並且,若來自一選擇信號輸出裝置(其未展示)之一信號被輸入至致動器50,則經提供以為可搖擺之頭部51自一傾斜狀態至一直立狀態變化。圖42A展示頭部51處於直立狀態且配置在頭部51之左側上之頭部52處於傾斜狀態中。
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C時,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凸片32a經受處於直立狀態中之頭部51之動作(第一步驟)。因此,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向上抬升。另一方面,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在待經受直立頭部51之一位置處不具有選擇器凸片。即,選擇器凸片36a不定位在待經受直立頭部51之動作之位置處。因此,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不經受頭部51之動作。在此狀態中,第一凸輪62定位在短絨毛選 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外側。
圖42B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D處(即,在線O-D上)之一狀態。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D時,第一凸輪62與如上文描述而抬升之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突部33之外側嚙合且徑向向內地作用於其上(第二步驟)。因此,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被徑向向內推出。另一方面,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不被致動器50之頭部51向上抬升。因此,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突部37之外側不與第一凸輪62嚙合且其不經受徑向向內動作。因此,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相對於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在內側徑向定位,即,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向前移動。
圖43A展示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即,在線O-E上)之一狀態。當沉片單元8已達到旋轉位置E處時,第一凸輪62對選擇器突部33之動作引起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前導端31a被徑向向內推動(如上文描述)以與短絨毛沉片21之後端21b接觸。歸因於此接觸,短絨毛沉片21被徑向向內推動。另一方面,長絨毛沉片25不被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徑向向內推動且因此保持未改變。因此,短絨毛沉片21經徑向定位在長絨毛沉片25內側,即,短絨毛沉片21向前移動,如圖43A中所展示。
圖43B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即,在線O-F上)之一狀態。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D至旋轉位置E移動之一過程期間,在與上文提及之短絨毛沉片21之操作相同之時間,織針11歸因於針織凸輪80(見圖2)之動作而向下移動。此時,與長絨毛沉片25相比,短絨毛沉片21定位在一徑向內側位置。因此,如圖40B中所展示,由短絨毛沉片21之短絨毛沉片片鼻22固持絨毛紗91且由小沉片片鼻23固持底紗92。接著,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E移動至旋轉位置F之一過程期間,織針11進一步向下移動。因此,當由短絨毛沉片 21之短絨毛沉片片鼻22固持絨毛紗91且由小沉片片鼻23固持底紗92時,其被織入至絨毛紗91及底紗92之一舊紗圈中以形成一短絨毛針織111。
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E移動至旋轉位置F之過程期間,長絨毛沉片25之凸片28自外側經受第二凸輪63之動作。因此,長絨毛沉片25被推出至徑向內側。因此,短絨毛沉片21之徑向位置與長絨毛沉片25之徑向位置變得實質上相同,如圖43B中所展示。
圖44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G處(即,在線O-G上)之狀態。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之一過程期間,選擇器突部33經受第四凸輪65(見圖38)之作用,以便引起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被向下推動。並且,因為凸片34經受第五凸輪66之作用(見圖38),所以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被徑向向外推動。
與針圓筒2之逆向旋轉(即,與圖38中之方向X相反之方向上之旋轉)相關聯用於形成短絨毛針織111之操作與上文提及之用於前向旋轉之操作實質上相同。即,在針圓筒2之逆向旋轉期間執行上文描述之用於前向旋轉之步驟。
現在描述用於形成長絨毛針織112之一操作。此操作亦稱為第二針織形成控制。沉片單元8在旋轉位置A及旋轉位置B處之狀態與用於形成短絨毛針織111之操作中狀態實質上相同,且因此省略詳細描述。
圖45A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之一狀態。當針圓筒2旋轉時,沉片單元8更靠近旋轉位置C。在此期間,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凸片24及凸片28之內側經受第三凸輪64之動作,使得沉片21及沉片25被徑向位外推動。並且,在此操作期間,當將對應於一長絨毛針織之形成之一信號自選擇信號輸出裝置(其未展示)輸入至致動器50時,經提供以可擺動之頭部51及頭部54自傾斜狀態改變至 直立狀態。
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C時,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凸片32a經受處於直立狀態中之頭部51之作用(第一步驟)。因此,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被向上抬升。同時,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凸片36a經受直立頭部54之作用。因此,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亦被向上抬升。
應注意,當頭部54作用於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凸片36a時,其亦作用於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之選擇器凸片32d(其經配置在與選擇器凸片36a相同之徑向位置處以與選擇器凸片36a相對)。即,頭部54作用於同時用作共同組件之選擇器凸片36a及32d。在此狀態中,第一凸輪62定位在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之外側。
圖45B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D之一狀態。當沉片單元8已經到達旋轉位置D時,第一凸輪62與向上抬升之選擇器針板31及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之外側嚙合且徑向向內地作用於其上(第二步驟)。因此,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被徑向向內推動。即,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向前移動。
圖46A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之狀態。當沉片單元8已經到達旋轉位置E處時,第一凸輪62對選擇器突部33及37之作用引起被徑向向內推動之選擇器針板31及35之前導端31a及35a與絨毛沉片21及25之前導端21b及25b接觸,以便分別徑向向內推動絨毛沉片21及25。因此,如圖46A中所展示,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向前移動。
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D至旋轉位置E移動之一過程期間,織針11因為針織凸輪80(見圖2)之作用而在與上文提及之絨毛沉片21及25之移動相同之時間處向下移動。此時,絨毛沉片21及25均已向前 移動。因此,如圖40C中所展示,當底紗92固持小沉片片鼻23時,由長絨毛沉片25之長絨毛沉片片鼻26固持絨毛紗91。接著,當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E移動至旋轉位置F時,織針11進一步向下移動。因此,當由長絨毛沉片25之長絨毛沉片片鼻26固持絨毛紗91且由小沉片片鼻23固持底紗92時,絨毛紗91及底紗92織入至絨毛紗91及底紗92之一舊紗圈中以形成一長絨毛圈112。
圖46B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之一狀態。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E移動至旋轉位置F之一過程期間,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被徑向向外推動,此係因為沉片21及25之凸片24及28自內側經受第三凸輪64之動作。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旋轉位置G之後續過程與針對用於形成短絨毛針織111之操作所描述之過程實質上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詳細描述。
與針圓筒2之逆向旋轉(即,與圖38中之方向X相反之方向上之旋轉)相關聯用於形成長絨毛針織112之一操作實質上與上文相同。即,在逆向旋轉期間執行與針對針圓筒2之前向旋轉所描述之步驟實質上相同之步驟。
現在描述用於形成一平針織110之一操作。此操作亦稱為第三針織形成控制。沉片單元8在旋轉位置A及B處之狀態與用於形成短絨毛針織111之操作中之狀態實質上相同,且因此省略詳細描述。
圖47A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C處之一狀態。當針圓筒2旋轉時,沉片單元8更靠近旋轉位置C。在此操作期間,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凸片24及28之內側經受第三凸輪64之動作,使得沉片21及25被徑向向外推動。並且,在此期間,若致動器50未接收自選擇信號輸出裝置(其未展示)輸入之一信號,則經提供以可擺動之頭部51至頭部56保持傾斜。
甚至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C時,選擇器針板31及35之選 擇器凸片32a、36a及32d不經受任何動作(第一步驟)。此時,第一凸輪62定位在選擇器針板31及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之外側。
圖47B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D處之一狀態。甚至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D時,第一凸輪62不與選擇器針板31及35之選擇器突部33及37嚙合,亦不徑向向內地作用於其上(第二步驟)。因此,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保持在其原始狀態中。
圖48A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E處之一狀態。甚至當沉片單元8已到達旋轉位置E處,第一凸輪62不與選擇器突部33及37嚙合。並且,選擇器針板31及35不被徑向向內推動。因此,絨毛沉片21及25之前導端21b及25b不經受任何動作。因此,如圖48A中所展示,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均保持在其原始狀態中。
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D移動至旋轉位置E之一過程期間,織針11因為針織凸輪80(見圖2)之作用而在與上文提及之絨毛沉片21及25之操作相同之時間處向下移動。此時,絨毛沉片21及25均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中。因此,如圖40A中所展示,由短絨毛沉片21之小沉片片鼻23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兩者。
圖48B展示其中沉片單元8定位在旋轉位置F處之一狀態。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E移動至位置F之一過程期間,織針11藉由針織凸輪80之動作而進一步向下移動。因此,當由小沉片片鼻23固持絨毛紗91及底紗92時,絨毛紗91及底紗92被織入至絨毛紗91及底紗92之一舊紗圈中以形成一平針織110。
在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E移動至旋轉位置F之一過程期間,沉片21及25之凸片24及28之內側與第三凸輪64之前導端間隔開,且因此沉片單元8不經受第三凸輪64之任何動作。其中沉片單元8自旋轉位置F移動至位置G之後續過程與用於形成短絨毛針織111之操作中所描 述之過程實質上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詳細描述。
與針圓筒2之逆向旋轉(即,在與圖38中之方向X相反之方向上之旋轉)相關聯之用於形成平針織110之一操作實質上相同於用於在前向旋轉期間形成平針織110之以上操作。即,在逆向旋轉期間執行與針圓筒2之前向旋轉期間之步驟實質上相同之步驟。
藉由致動器50實現用於形成短絨毛針織111、長絨毛針織112及平針織110之上文提及之系列之操作。因此,可在一按針織基礎(按針(needle-by-needle)基礎)上選擇性地執行上文提及之三種類型之針織形成控制。
接著,描述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之有利效果。根據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之配置,編織結構之差異(即,沉片紗圈長度)對應於自「絨毛紗91及底紗92與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之接觸點」至「絨毛紗91及底紗92與織針11之接觸點」之差異。因此,當藉由向前及向後移動沉片21及25來選擇絨毛紗91及底紗92與沉片21及25之接觸點(即,絨毛紗91及底紗92被固持之絨毛沉片21及25之位置)時,可形成不同編織結構(短絨毛針織111、長絨毛針織112及平針織110)。可藉由致動器50選擇性地執行短絨毛針織形成控制(其中短絨毛沉片21向前移動)、長絨毛針織形成控制(其中長絨毛沉片25向前移動)及平針織形成控制(其中短絨毛沉片21及長絨毛沉片25兩者向前移動)。因此,可形成其中在一按針織基礎上配置不同編織結構之編織物。
此外,根據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在徑向方向上配置經受致動器50之動作之選擇器凸片32a至32f及36a至36c。因此,甚至在其中用於複數個步級之選擇器凸片經提供以用於改善生產效率或穩定一操作狀態之一情形中,亦可防止垂直方向上之尺寸增加。此亦使得可能避免可適用性及可操作性之惡化。
根據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當短絨毛沉片21向前移動及當長絨毛沉片25向前移動時,其後端21b及25b與短絨毛選擇器針板31及長絨毛選擇器針板35之前導端31a及35b接觸,且藉由第一凸輪62限制選擇器針板31及35之後端31b及35b之移動。因此,短絨毛沉片21可確定地定位在其已向前移動之狀態中。類似地,長絨毛沉片25亦可確定地定位在其已向前移動之狀態中。因此,可顯著降低在針織形成期間發生任何麻煩之概率,從而實現圓編機1C之穩定操作。
此外,根據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圓編機1C之配置,當沉片20及選擇器針板30為彼此分離之組件時且選擇器針板30配置在沉片20之後側上時,可能容易地確保用於經配置而在一徑向外部部分中作用於選擇器凸片32之致動器50之空間。換言之,容易在一更徑向外部位置處配置致動器50。
在上文之較佳實施例中,圓編機1C可執行前向旋轉及逆向旋轉。然而,圓編機可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可能在防止沉片之選擇之失敗時增大圓筒之旋轉速度。
雖然上文已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應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之情況下,變型及修改對於此項技術者將為明顯的。因此,本發明之範圍僅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決定。
1‧‧‧圓編機
1B‧‧‧圓編機
1C‧‧‧圓編機
2‧‧‧針圓筒
3‧‧‧垂直狹縫
4‧‧‧頂圓筒
5‧‧‧水平狹縫
6‧‧‧沉片床
7‧‧‧水平狹縫
80‧‧‧針織
701‧‧‧第一水平狹縫
702‧‧‧第二水平狹縫
703‧‧‧第三水平狹縫
704‧‧‧第四水平狹縫
705‧‧‧第五水平狹縫
706‧‧‧第六水平狹縫
707‧‧‧第七水平狹縫

Claims (12)

  1. 一種用於形成管狀編織物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該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包含:一圓筒,其經配置以可圍繞其中心軸旋轉且容納在平行於或實質上平行於該中心軸之一垂直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織針;一盤狀沉片床,其經配置以使其一徑向方向垂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該垂直方向;複數個沉片,其經徑向配置在該沉片床上以能夠在該等織針之間徑向向內及徑向向外移動,該等沉片中之各者包括經配置以形成一第一針織時固持編織紗之一第一紗固持部分及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二針織時固持該編織紗之一第二紗固持部分,該第一針織及該第二針織具有彼此不同之編織結構;複數個選擇器針板,其作為與該等沉片分離之組件而徑向地提供在該等沉片外側以分別對應於該等沉片,該等選擇器針板可徑向向內及徑向向外移動,且當徑向向內移動時,在該等織針之間徑向向內移動該等對應沉片;一選擇構件,其經配置以在該垂直方向上選擇性地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一致動器,其經配置以根據待形成該第一針織及該第二針織中之哪一者而驅動該選擇構件;及一沉片蓋;其覆蓋該沉片床,該沉片蓋具備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沉片及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凸輪群組;其中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包括在該垂直方向上凸出至一側之一選擇器凸片及在該垂直方向上凸出至一相對側之一選擇器突部,該選擇器凸片經配置以經受該選擇構件之一垂直動作,該 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之該選擇器凸片配置在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鄰近者之選擇器凸片之徑向位置不同之一徑向位置處;該凸輪群組包括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沉片之一凸輪及經配置以在該致動器驅動該選擇構件以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一者時與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該者之該選擇器凸片接觸以限制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者之垂直移動且將其之該垂直移動轉換成其之徑向向內移動之另一凸輪;當形成該第一針織時,該致動器不經由該選擇構件對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一對應者執行任何動作,且該凸輪作用於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以將該沉片移動至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固持編織紗之一位置;當形成該第二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之該選擇器凸片以使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之該選擇器突部與該另一凸輪接觸,且引起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徑向向內移動以在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之另一位置處移動該對應沉片。
  2. 如請求項1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第一針織及該第二針織在針織尺寸方面之差異為0.1mm至2.0mm。
  3. 如請求項1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凸輪群組經徑向配置在該等沉片及該等選擇器針板上方在該圓筒之外側。
  4. 如請求項3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選擇器凸片經配置以向下凸出,且該選擇器突部經配置以向上凸出。
  5. 如請求項1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沉片床經配置以執行前向旋轉及逆向旋轉,且該選擇構件包括經配置以在該前向旋轉期間與該選擇器凸片接觸之一第一斜面及經配置以在該逆向旋轉期間與該選擇器凸片接觸之一第二斜面。
  6. 如請求項1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等沉片中之各者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紗固持部分,該第三紗固持部分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三針織時固持該編織紗且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及該第二紗固持部分,該第三針織之一針織尺寸不同於該第一針織及該第二針織之針織尺寸;作用於該選擇器凸片之該另一凸輪具備一階狀部分以在該第二針織之該形成與該第三針織之該形成之間改變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之一移動距離;及當形成該第三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而使其抬升以使該對應選擇器針板與該另一凸輪接觸,該另一凸輪限制該對應選擇器針板之該垂直移動以徑向向內移動該對應選擇器針板,且將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之一位置。
  7. 如請求項6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複數個選擇器針板包括複數個選擇器針板群組,且在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等群組中之各者中配置一第一選擇器凸片、徑向定位在該第一選擇器凸片內側之一第二選擇器凸片、徑向定位在該第二選擇器凸片內側之一第三選擇器凸片、徑向定位在該第三選擇器凸片內側之一第四選擇器凸片、徑向定位在該第四選擇器凸片內側之一第五選擇器凸片及徑向定位在該第五選擇器凸片內側之一第六選擇器凸片;該等第一、第二及第三選擇器凸片界定第二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且該等第四、第五及第六選擇器凸片界定第三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當形成該第二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第二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上以抬 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者,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抬升者與該另一凸輪接觸以徑向向內移動以引起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紗之該位置;且當形成該第三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第三針織形成選擇器凸片以抬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者,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抬升者與該另一凸輪之該階狀部分接觸以徑向向內移動,以引起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紗之另一位置。
  8. 如請求項6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徑向定位在該第二紗固持部分外側。
  9. 如請求項7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複數個群組之各者包括:一第一選擇器針板,其包括該第一選擇器凸片;一第二選擇器針板,其包括該第二選擇器凸片;一第三選擇器針板,其包括該第三選擇器凸片;一第四選擇器針板,其包括該第四選擇器凸片;一第五選擇器針板,其包括該第五選擇器凸片;及一第六選擇器針板,其包括該第六選擇器凸片。
  10. 如請求項1之可控制針織尺寸之編織機,其中該等沉片之各者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紗固持部分,該第三紗固持部分經配置以在形成一第三針織時固持該編織紗且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及該第二紗固持部分,該第三針織具有在該第一針織與該第二針織之間之一針織尺寸;該等選擇器針板之各者包括用於該第三針織之一又一選擇器凸片,該又一選擇器凸片比用於該第二針織之該第二選擇器凸片短;該另一凸輪具備一階狀部分,其經配置以與該又一選擇器凸 片接觸且在該第二針織之該形成與該第三針織之該形成之間改變該等選擇器針板中之各者之一移動距離;且當形成該第三針織時,該致動器經由該選擇構件而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又一選擇器凸片以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抬升至短於當形成該第二針織時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被抬升至之一位準之一位準,且使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選擇器突部與該另一凸輪之該階狀部分接觸且使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徑向向內移動,且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移動者引起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移動至該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紗之一位置。
  11. 一種用於使用一圓編機形成管狀編織物之方法,該圓編機包括:一圓筒,其經配置而能夠圍繞其中心軸旋轉且容納在平行於或實質上平行於該中心軸之一垂直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織針;一盤狀沉片床,其經配置以使得其之一徑向方向垂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該垂直方向;複數個沉片,其經配置以能夠在該等織針之間徑向向內及徑向向外移動;複數個選擇器針板,其作為與該等沉片分離之組件而徑向配置在該等沉片外側以分別對應該等沉片,且可徑向向內及徑向向外移動以分別作用於該等沉片;一致動器,其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選擇器針板;及一沉片蓋,其覆蓋該沉片床,該沉片蓋具備經配置以作用於該等沉片及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凸輪,該方法包含:藉由在由該等沉片之一對應者之一第一紗固持部分固持編織紗時在該致動器之一動作不對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執行之情況下使用該等織針之一對應者織入該編織紗來形成一第一針織;及藉由作用於提供在與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至少鄰近者之選擇器 凸片之徑向位置不同之一徑向位置處之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一選擇器凸片、藉由該致動器抬升且使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與該凸輪接觸以引起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徑向向內以徑向向內移動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及藉由在由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分之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之一第二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時使用該等織針之一對應者織入該編織紗來形成一第二針織。
  12. 如請求項11之用於形成管狀編織物之方法,其中該等選擇器針板之各者包括用於該第二針織之該選擇器凸片及用於具有與該第二針織不同之一針織尺寸之一第三針織之一又一選擇器凸片;且該方法進一步包含藉由作用於提供在不同於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至少鄰近者之徑向位置之一徑向位置之該等選擇器針板之一對應者之該又一選擇器凸片、藉由該致動器抬升且使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與該凸輪接觸以引起該等選擇器針板之該對應者徑向向內以徑向向內移動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及藉由在由不同於該第一紗固持部分及該第二紗固持部分之該等沉片之該對應者之一第三紗固持部分固持該編織紗時使用該等織針之一對應者織入該編織紗來形成該第三針織。
TW102104997A 2012-02-15 2013-02-07 可控制針織尺寸的編織機及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TWI5702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1154 2012-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7058A TW201337058A (zh) 2013-09-16
TWI570292B true TWI570292B (zh) 2017-02-11

Family

ID=4772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4997A TWI570292B (zh) 2012-02-15 2013-02-07 可控制針織尺寸的編織機及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11927B2 (zh)
EP (1) EP2628835B1 (zh)
JP (1) JP6114937B2 (zh)
KR (1) KR101967846B1 (zh)
CN (1) CN103255562B (zh)
TW (1) TWI5702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3639B4 (de) * 2015-03-12 2020-04-23 Terrot Gmbh Nadelzylinder und Rundstrickmaschine
US20150315728A1 (en) * 2015-07-13 2015-11-05 Sung-Yun Yang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fabrics having jacquard and terry patterns
CN108754823A (zh) * 2018-07-24 2018-11-06 浙江凯强轻纺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生克片
EP3643822B1 (en) * 2018-10-23 2021-06-09 Groz-Beckert KG Device for loop-forming, sinker means and method for loop form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3220A (en) * 1995-07-31 1998-02-03 Nagata Seiki Kabushiki Kaisha Pile pattern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ted article knitted by the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P1154060A2 (en) * 2000-05-10 2001-11-14 Sangiacomo S.p.A. Device for selecting the sinkers from the manufacture of designed terry cloth knitwear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and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TW200303383A (en) * 2002-02-18 2003-09-01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ush fabric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4088A (en) * 1938-06-29 1939-12-19 Max Weinberg Knitting Co Inc Knitting machine
US2921454A (en) 1956-11-21 1960-01-19 Scott & Williams Inc Knitting machine
US3668902A (en) * 1968-04-30 1972-06-13 Charles J Sanders Cylinder, sinkers, needle
US4103518A (en) * 1976-06-21 1978-08-01 Jumberca S.A. Knitting machine for knitting fabrics having terry loops at least on the technical front face thereof
US4589266A (en) * 1983-05-16 1986-05-20 Stancil Textile Co., Inc. Circular terry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JPS63159551A (ja) * 1986-12-18 1988-07-02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柄を有する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167133A (en) * 1987-06-19 1992-12-01 Schmidt Walter R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patterned plush fabric as well as a multisystem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carrying out the process
ES2021412B3 (es) * 1987-06-19 1991-11-01 Schmidt Ursula Dorothea Procedimiento para producir una tabla de genero de terciopelo. maquina tricotadora circular de varios sistemas de realizacion.
US6105402A (en) * 1995-10-24 2000-08-22 Lee; Kyung-Mok Design of sinker and sinker cam shape for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patterning fabric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n actuator and these newly designed tools
US5931025A (en) * 1998-05-20 1999-08-03 Santoni S.P.A. Lowering sinker actuation cam set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for forming standard-terry knitting and sandwich-terry knitting
JP2001146662A (ja) * 1999-11-17 2001-05-29 Inamoto Kikai Kk 多段パイル柄出し可能な丸編機
JP4131543B2 (ja) * 2003-04-14 2008-08-13 岡本株式会社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靴下
JP4502606B2 (ja) * 2003-08-08 2010-07-14 岡本株式会社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
ITMI20031995A1 (it) * 2003-10-15 2005-04-16 Lonati Spa Dispositivo per la selezione delle platine di abbattitura in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US7152436B2 (en) * 2004-01-20 2006-12-26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JP4502768B2 (ja) * 2004-09-30 2010-07-14 岡本株式会社 多段パイル構造の靴下
EP2108725B1 (de) * 2008-04-07 2011-01-05 Groz-Beckert KG Platinensatz und Platinenaufnahmeeinrichtung zur Plüschherstellung
CN201553866U (zh) * 2009-11-30 2010-08-18 赵志能 具有四个主口的织袜机结构
JP5678322B2 (ja) * 2010-07-30 2015-03-04 岡本株式会社 衣料用筒状編地、およびレッグウェア
JP5987180B2 (ja) * 2012-02-15 2016-09-07 岡本株式会社 パイル長を変化できる編機及びパイル長を変化させた編地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3220A (en) * 1995-07-31 1998-02-03 Nagata Seiki Kabushiki Kaisha Pile pattern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ted article knitted by the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P1154060A2 (en) * 2000-05-10 2001-11-14 Sangiacomo S.p.A. Device for selecting the sinkers from the manufacture of designed terry cloth knitwear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and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TW200303383A (en) * 2002-02-18 2003-09-01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ush fabric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5562A (zh) 2013-08-21
TW201337058A (zh) 2013-09-16
US20130205836A1 (en) 2013-08-15
KR101967846B1 (ko) 2019-08-13
EP2628835A1 (en) 2013-08-21
KR20130094256A (ko) 2013-08-23
CN103255562B (zh) 2015-11-25
JP2013189738A (ja) 2013-09-26
JP6114937B2 (ja) 2017-04-19
US10011927B2 (en) 2018-07-03
EP2628835B1 (en)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6479B (zh) 能夠改變絨毛長度的針織機及具有不同絨毛長度之針織物之製造方法
TWI570292B (zh) 可控制針織尺寸的編織機及編織物之製造方法
TWI583840B (zh) 針織機,特別是具有一高隔距者
JPH06123048A (ja) 両面丸編機における選針装置
EP3165652B1 (en) Knitting method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KR100688345B1 (ko) 양면 벨루어 직물용 환편기
CN102108597B (zh) 在针织机中选择针盘的针的方法和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针盘
KR100929819B1 (ko) 환편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편직 방법
JPH04316647A (ja) 丸編み機の針選択装置
KR200375572Y1 (ko) 양말편직기
US10612169B2 (en) Knitt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P4006221B1 (en) Pair sinke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including pair sinker, and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ting double fleece knit fabric by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including pair sinker
EP3746590B1 (en)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rtions of manufacture by means of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needle cylinder that can be actuated with an alternating rotary motion about its own axis
WO2022053910A1 (en) A shaped sinker for knit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for manufacturing open-work knitted fabrics
JP2022157542A (ja) 横編機の選針装置および方法
TW202041737A (zh) 製作毛圈線圈之圓型針織機及在圓型針織機中製作毛圈線圈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