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9602B - 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载荷传递部件 - Google Patents

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载荷传递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9602B
CN103249602B CN201180058756.6A CN201180058756A CN103249602B CN 103249602 B CN103249602 B CN 103249602B CN 201180058756 A CN201180058756 A CN 201180058756A CN 103249602 B CN103249602 B CN 1032496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arm
load
vehicle
side member
transmitting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87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9602A (zh
Inventor
小坂洋康
谷口刚士
加纳光寿
浦田晋平
新谷敬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Toyota Motor East Japan Inc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49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9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9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96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将从保险杆加强组件向保险杠托架输入的载荷经由载荷传递部件向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集中地传递,能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在载荷传递部件12上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突出的箱形状的突出部60,突出部60插入保险杠托架14的开口内,所以载荷传递部件12本身的刚性升高并且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突出部60也变形,可经由载荷传递部件12可靠地向后纵梁16传递较大的载荷。另外,载荷传递部件12的突出部60的侧壁62形成为截面为U字形状、车辆上侧开口,所以侧壁62连续存在的下部侧的刚性尤其升高,载荷集中地向后纵梁16的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能够更可靠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Description

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载荷传递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特别涉及能够将从保险杆加强组件向保险杠托架输入的载荷适当地向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其中,具有:(a)后纵梁,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设,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由于后端部被施加载荷而向轴向变形以吸收冲击;(b)保险杠托架,其形成为有底箱形状,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的底部安装有保险杆加强组件,并且在设置于与该底部相反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前部的开口周缘部,设有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左右侧壁分别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下部的下部侧壁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和载荷传递部件,其配设于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与所述保险杠托架之间,具备被夹压部,该被夹压部平坦、并且被夹压在该保险杠托架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与该后-侧部件的后端部之间,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将从所述保险杆加强组件向该保险杠托架输入的载荷经由该被夹压部向该保险杠托架传递。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装结构,在其一例中,在将保险扛托架安装于具有底部与从该底部的两侧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而截面成大致U字形状的后纵梁的情况下,(a)在该后纵梁的后端部,设有从所述一对侧壁分别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从所述底部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b)所述载荷传递部件的所述被夹压部被夹压在所述保险杠托架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与设置于所述后纵梁的后端部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之间。另外,作为载荷传递部件,如图6所示采用为了提高下部的刚性而设有一对突缘102、104的中间板100,经由3个安装孔106与保险杠托架一起通过螺栓等一体地固定于上述后-侧部件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这样一来,变为载荷向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可期待一边使后纵梁以预定的变形形态变形一边通过该变形得到预定的冲击吸收作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5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这样的以往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作为载荷传递部件使用平坦的中间板,所以虽然下部侧的刚性由于突缘而提高了,但在可靠地得到对后纵梁的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方面仍具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以上面的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将从保险杆加强组件向保险杠托架输入的载荷经由载荷传递部件向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集中地传递而更可靠地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该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具有下述部件:(a)后纵梁,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设,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因向后端部被施加载荷而向轴向变形、吸收冲击;(b)保险杠托架,其形成为有底箱形状,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的底部安装保险杆加强组件,并且在设置于与该底部相反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前部的开口周缘部,设有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左右侧壁分别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从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保险扛的下部的下部侧壁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和(c)载荷传递部件,其配设于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与所述保险杠托架之间,并且具备被夹压在该保险杠托架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与该后纵梁的该后端部之间的平坦的被夹压部,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将从所述保险杆加强组件向该保险杠托架输入的载荷经由该被夹压部向该后纵梁传递;(d)该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向所述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集中传递载荷,所述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e)在所述载荷传递部件上,在所述被夹压部的内周侧设有以插入所述保险杠托架的所述开口内的方式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的后部突出的箱形状的突出部;(f)该突出部的侧壁,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呈直角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车辆上侧开口,在该侧壁的前端缘作为所述被夹压部设有从该侧壁向外侧延伸的突缘。
第2发明,在第1发明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备与所述保险杠托架的底部大致平行的顶端面,并且在该底部与该顶端面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的初期,该保险杠托架在比较低的载荷下从该底部侧变形,然后当该突出部与该保险杠托架一起变形时,传递载荷增大。
第3发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a)所述后纵梁,具有底部和从该底部的两侧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b)在该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设有从所述一对侧壁分别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从所述底部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c)所述载荷传递部件的所述突缘被夹压在所述保险杠托架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与在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设置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之间。
第4发明,是一种载荷传递部件,其用在第1发明~第3发明中的任意一种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
发明的效果
在这样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在载荷传递部件上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突出的箱形状的突出部、该突出部插入保险杠托架的开口内,所以在载荷施加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载荷传递部件本身的刚性升高,并且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在保险杠托架变形时突出部也变形,所以由于该变形阻力,传递载荷提高。由此,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经由载荷传递部件可靠地向后纵梁传递大的载荷,能够适当地得到由该后纵梁的变形产生的冲击吸收作用。而且,上述载荷传递部件的突出部的侧壁形成为截面为U字形状、车辆上侧开口,所以侧壁连续存在的下部侧的刚性尤其升高,能够向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集中地传递载荷,能够更可靠得到对于后纵梁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在第2发明中,在突出部的顶端面与保险杠托架的底部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的初期,该保险杠托架在比较低的载荷下从底部侧变形,然后当突出部与保险杠托架一起变形时,传递载荷增大。因此,相对于低速碰撞时等的低载荷输入,通过保险杠托架的变形适当吸收冲击,另一方面,相对于高速碰撞时等的高载荷输入,通过保险杠托架以及突出部的变形阻力相对于后纵梁适当地传递高载荷,通过这些保险杠托架、突出部以及后纵梁的变形适当地吸收冲击。
第3发明,在使用截面呈U字形状的后纵梁的情况下,在该后纵梁的后端部设有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载荷传递部件的突缘(被夹压部),在所述保险杠托架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与在所述后纵梁的后端部设置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之间被夹压而一体地固定。这样在后纵梁上设有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通过在这些突缘上经由载荷传递部件固定有保险杠托架,向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集中地传递载荷,能够更可靠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第4发明是用在第1发明~第3发明中的任意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的载荷传递部件,能够得到与第1发明~第3发明实质上同样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单独表示图1的载荷传递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对通过FEM(Finite Element Method:有限元法)解析研究本发明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比较例的载荷-移位特性时的各部分的尺寸和/或载荷附加速度等解析条件进行具体说明的图。
图5是表示在图4的解析条件下进行FEM解析所得到的载荷-移位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载荷传递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用于将安装于车辆后侧的保险杠的保险杠托架安装于后纵梁的后端部,一般在车辆的左右两侧设有一对,优选适用于其双方的安装结构,但仅适用于左右的安装结构的任一方也没有问题。
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设的后纵梁,构成为,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集中地使载荷从载荷传递部件向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由此例如以中间部分向车辆上侧突出的方式纵弯曲而弯折成的日语假名“く”状(L字状)而吸收冲击,优选使用如第3发明那样具有底部与从该底部的两侧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截面即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的,但四边形的封闭筒状的后纵梁等各种形态也可以。U字形状其底部侧不必一定为圆弧等弯曲形状,也可以是两侧的侧壁相对于大致平坦的底部大致成直角地向上方延伸的棱形状。对于与载荷传递部件的突出部的侧壁有关的U字形状也同样。
对于有底箱形状的保险杠托架,也构成为,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从保险杆加强组件传递载荷,由此例如通过从固定有该保险杆加强组件的底部侧蜿蜒地压坏或者纵弯曲而吸收冲击。设置于该后纵梁的开口周缘部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也可以在开口周缘部的周向上连续地设置,但也能够在开口周缘部的周向上互相分离地设置。在第3发明中,关于设置于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下突缘和/或、以从突出部的侧壁的前端缘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突缘,也同样。这些突缘例如通过对钢板等金属板材实施弯折加工、拉深加工等而连续地一体设置于侧壁等,但也可以分体地构成并通过焊接等一体地固定设置于侧壁等、
设置于载荷传递部件的突出部构成为其侧壁紧密接合于例如有底箱形状的保险杠托架的一对左右侧壁以及下部侧壁的内表面,但也可以在其与这些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空间)。在突出部的侧壁紧密接合于保险杠托架的内表面的情况下,载荷传递部件以及保险杠托架互相加强而抑制了变形,所以能够将更大的载荷向后纵梁传递。上述突出部可以对例如钢板等金属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设为箱形状,也可以通过对平坦的金属板材实施拉深加工等,使作为被夹持部而起作用的突缘的内侧平滑地鼓出而一体成形。
在第2发明中,在突出部的顶端面与保险杠托架的底部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但在第1发明的实施时也能够设置顶端面到达保险杠托架的底部那样的突出部。第2发明的预定的空间即突出部的顶端面与保险杠托架的底部之间的尺寸,适当设定使得能够得到所希望的载荷-移位(压缩行程)特性。
实施例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1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该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10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单独地表示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10的载荷传递部件12的立体图。该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10用于将安装于车辆后侧的保险杠的保险杠托架14安装于后纵梁16的后端部,与车辆左侧的安装结构有关,但车辆右侧的安装结构也同样构成。
后纵梁16是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设的长条状的部件,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后端部被施加载荷,由此向轴向变形(例如按蜿蜒状压坏或纵弯曲等)而吸收冲击,具备:底部18;和从该底部18的两侧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20a、20b,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形成为棱形的U字形状。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的后端部,设有从上述一对侧壁20a、20b分别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22a、22b,并且设有从上述底部18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24。而且,在这些突缘22a、22b、24上,分别设有供螺栓26a、26b、28插通的贯通孔并且在处于突缘22a、22b、24的插入了螺栓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贯通孔的周围部分(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的前部)通过焊接等一体固定设置有螺母部件30a、30b、32,所述保险杠托架14通过这些螺栓26a、26b、28一体地固定设置于突缘22a、22b、24。
上述后纵梁16是对钢板等金属板材进行了弯曲加工而成的部件,通过相对于平坦的底部18大致成直角地向上方弯折而设有一对侧壁20a、20b。突缘22a、22b、24也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连续地一体地设置于侧壁20a、20b和/或底部18。在后纵梁16上还在一对侧壁20a、20b的上端缘一体地设有分别以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方式弯折的突缘34a、34b,并且在底部18的内侧,从后端部遍及预定的长度尺寸地通过焊接等一体地固定设置有加强部件36。该加强部件36根据需要而适当设置。
保险杠托架14形成四边形的有底箱形状,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的底部38上安装有保险杆加强组件40,并且在设置于与该底部38相反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保险扛托架的前部的开口的周缘部,设有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左右侧壁42a、42b分别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44a、44b以及从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下部的下部侧壁46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48。底部38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成为直角的姿势设置,并且上下分离地以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突出的方式通过焊接等一体地固定设置有一对螺栓50a、50b,通过在这些螺栓50a、50b上分别螺纹接合螺母部件52a、52b,在底部38的外侧面以紧密接合的状态一体地固定设置有保险杆加强组件40。在该保险杆加强组件40上通过夹子等安装有未图示的减震器。
上述保险杠托架14是对钢板等金属板材实施弯折加工而成的部件,分别通过氩弧焊和/或点焊等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4个棱线部分一体地固定,由此成为有底箱形状。突缘44a、44b、48也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连续地一体地设置于左右侧壁42a、42b和/或下部侧壁46。而且,在这些突缘44a、44b、48上,分别设有供所述螺栓26a、26b、28插通的贯通孔,通过这些螺栓26a、26b、28一体地固定设置于后纵梁16的后端部。该保险杠托架14也具备下述功能: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从保险杆加强组件40被施加载荷,由此向轴向变形(例如按蜿蜒状压坏或纵弯曲等)而吸收冲击。
在上述保险杠托架14与后纵梁16之间配设有载荷传递部件12。载荷传递部件1具备通过对钢板等金属板材实施拉深加工而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平滑地鼓出的箱形状的突出部60。该突出部60设置成与该保险杠托架14的箱形状相对应的截面形状,使得其插入所述保险杠托架14的开口内、并且其侧壁62紧密接合于保险杠托架14的一对左右侧壁42a、42b以及下部侧壁46的内表面。即,突出部60的侧壁62,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车辆上侧开口,并且如从图3的立体图明了,具备紧密接合于保险杠托架14的左右侧壁42a、42b的内表面的左右紧密接合侧壁部62a、62b以及紧密接合于下部侧壁46的内表面的下部紧密接合侧壁部62c。如果这样侧壁62紧密接合于保险杠托架14的内表面,则载荷传递部件12与保险杠托架14互相加强而抑制变形,所以能够对后纵梁16传递更大的载荷。
另外,在上述载荷传递部件12的侧壁62的周围,与突出部60一体地设有从该侧壁62向外侧连续延伸的平坦的一个连续的突缘64。突缘64作为被夹压部而起作用,在保险杠托架14通过3根螺栓26a、26b以及28固定于后纵梁16的后端部时,在该保险杠托架14的一对横突缘44a、44b以及下突缘48与设置于后纵梁16的后端部的一对横突缘22a、22b以及下突缘24之间被夹压。由此,载荷传递部件12被一体配设于保险杠托架14与后纵梁16之间,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从所述保险杆加强组件40向保险杠托架14输入的载荷经由突缘64集中地向后纵梁16的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后纵梁16例如以中间部分向车辆上侧突出的方式纵弯曲而弯折成日语假名“く”状(L字状),并且通过该变形得到预定的冲击吸收作用。在突缘64上,设有供螺栓26a、26b、28插通的3个贯通孔66a、66b、68。
上述载荷传递部件12,在将保险杠托架14固定于后纵梁16时,可以夹入这些部件之间而配设,但也可以预先通过点焊和/或氩弧焊等一体地固定设置于保险杠托架14的突缘44a、44b、48或者后纵梁16的突缘22a、22b、24。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焊接固定于保险杠托架14。
所述载荷传递部件12,还在突出部60的顶端具备与保险杠托架14的底部38大致平行的顶端面70,并且在这些底部38与顶端面70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因此,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的初期,保险杠托架14以比较低的载荷从底部38侧变形,然后当突出部60与保险杠托架14一起变形时,传递载荷增大。上述预定的空间即突出部60的顶端面70与保险杠托架14的底部38之间的尺寸适当设定使得能够得到所希望的载荷-移位(压缩行程)特性。另外,在顶端面70上设有用于减轻重量的贯穿孔72。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10中,在载荷传递部件12上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突出的箱形状的突出部60,该突出部60插入保险杠托架14的开口内,所以在载荷施加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载荷传递部件12本身的刚性升高并且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在保险杠托架14变形时突出部60也变形,所以由于该变形阻力,传递载荷提高。由此,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能够经由载荷传递部件12可靠地向后纵梁16传递较大的载荷,能够适当得到由该后纵梁16的变形产生的冲击吸收作用。而且,上述载荷传递部件12的突出部60的侧壁62形成为截面为U字形状、车辆上侧开口,所以侧壁62连续存在的下部侧的刚性尤其升高,载荷集中地向后纵梁16的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能够更可靠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突出部60的顶端面70与保险杠托架14的底部38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的初期,该保险杠托架14以比较低的载荷从底部38侧变形,然后当突出部60与保险杠托架14一起变形时,传递载荷增大。因此,相对于低速碰撞时等的低载荷输入,通过保险杠托架14的变形适当地吸收冲击,另一方面,相对于高速碰撞时等的高载荷输入,通过保险杠托架14以及突出部60的变形阻力相对于后纵梁16适当地传递高载荷,通过这些保险杠托架14、突出部60以及后纵梁16的变形适当地吸收冲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截面呈U字形状的后纵梁16的后端部设有一对横突缘22a、22b以及下突缘24,在这些突缘22a、22b、24上经由载荷传递部件12固定有保险杠托架14,由此相对于后纵梁16的后端部的下部侧即比较而言刚性高的底部18集中地传递载荷,能够更可靠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因此,对于使用图6的中间板100以代替本实施例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10的载荷传递部件12的比较例,按图4所示的解析条件进行FEM解析而研究其载荷-移位(压缩行程)特性,结果得到图5所示的结果。在图4的解析条件下,假设代替所述后纵梁16而在位置固定的基部80上固定有载荷传递部件12以及保险杠托架14并以88km/h的碰撞速度垂直施加冲击载荷的情况,分为上侧与下侧地对作用于距基部固定面20mm的载荷测定面上的保险杠托架14部分的载荷进行调查。载荷传递部件12以及中间板100都是高张力钢板(与SCGA440-45相当),板厚为1.8mm。
如从图5的解析结果明了地那样,对于实线所示的下侧载荷,本实施例(较粗的实线)与比较例(较细的直线)相比整体为高载荷,特别是在移位为100mm附近以后本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较载荷大幅度升高。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移位为100mm附近,载荷传递部件12的突出部60的压坏开始。另外,本实施例与比较例都是从移位为140mm附近开始、下侧载荷格外上升,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保险杆加强组件40开始压坏。另一方面,对于虚线所示的上侧载荷,本实施例(较粗的虚线)与比较例(较细的虚线)的差没有下侧载荷那样大,但在移位为100mm附近以后本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较变为高载荷。可以认为这也是因为突出部60的存在。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特别是下侧载荷与比较例相比较升高,载荷集中地向后纵梁16的后端部的下部侧传递,从而能够可靠得到所希望的载荷传递状态。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良后的形态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
12:载荷传递部件
14:保险杠托架
16:后纵梁
40:保险杆加强组件
60:突出部
62:侧壁
64:突缘(被夹持部)
70:顶端面

Claims (5)

1.一种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具有后纵梁、保险杠托架和载荷传递部件,向所述后纵梁的后端部的下部侧集中地传递载荷:
后纵梁,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设,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由于后端部被施加载荷而向轴向变形而吸收冲击;
保险杠托架,其形成为有底箱形状,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的底部安装保险杆加强组件,并且在设置于与该底部相反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前部的开口的周缘部,设有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左右侧壁分别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从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下部的下部侧壁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和
载荷传递部件,其配设于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与所述保险杠托架之间,并且具备被夹压在该保险杠托架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与该后纵梁的该后端部之间的平坦的被夹压部,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将从所述保险杆加强组件向该保险杠托架输入的载荷经由该被夹压部向该后纵梁传递;
所述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载荷传递部件上,在所述被夹压部的内周侧设有以被插入所述保险杠托架的所述开口内的方式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保险扛托架的后部突出的箱形状的突出部;
该突出部的侧壁,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呈直角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车辆上侧开口,在该侧壁的前端缘设有从该侧壁向外侧延伸的突缘作为所述被夹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备与所述保险杠托架的底部大致平行的顶端面,并且在该底部与该顶端面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的初期,该保险杠托架在比较低的载荷下从该底部侧变形,然后当该突出部与该保险杠托架一起变形时,传递载荷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纵梁具有底部和从该底部的两侧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
在该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设有从所述一对侧壁分别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横突缘以及从所述底部向下方延伸的下突缘;
所述载荷传递部件的所述突缘被夹压在所述保险杠托架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与在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后端部设置的所述一对横突缘以及所述下突缘之间。
4.一种载荷传递部件,其为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使用的载荷传递部件。
5.一种载荷传递部件,其为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中使用的载荷传递部件。
CN201180058756.6A 2011-04-14 2011-12-24 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载荷传递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496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0471/2011 2011-04-14
JP2011090471A JP5422595B2 (ja) 2011-04-14 2011-04-14 バンパーステイ取付構造および荷重伝達部材
PCT/JP2011/079951 WO2012140809A1 (ja) 2011-04-14 2011-12-24 バンパーステイ取付構造および荷重伝達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9602A CN103249602A (zh) 2013-08-14
CN103249602B true CN103249602B (zh) 2015-09-16

Family

ID=47009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875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49602B (zh) 2011-04-14 2011-12-24 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载荷传递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99642B2 (zh)
JP (1) JP5422595B2 (zh)
CN (1) CN103249602B (zh)
WO (1) WO20121408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0804B2 (en) * 2011-03-25 2014-09-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end section structure
JP5422595B2 (ja) * 2011-04-14 2014-02-1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ステイ取付構造および荷重伝達部材
KR101450608B1 (ko) 2013-02-25 2014-10-15 한화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범퍼빔 브라켓 설치구조
JP6339398B2 (ja) * 2014-03-27 2018-06-06 株式会社Subaru 車体前部構造
KR20190095561A (ko) * 2015-02-06 2019-08-14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차량의 단부 구조
JP6483652B2 (ja) * 2016-12-13 2019-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387081B2 (ja) * 2016-12-28 2018-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荷重入力時のステー脱落構造
US10800470B2 (en) * 2018-07-13 2020-10-13 Honda Motor Co., Ltd. Modular 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743A (ja) * 1997-03-25 1998-10-06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ンパー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JP2001058550A (ja) * 1999-08-24 2001-03-06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ンパービームの取付け構造
JP2004034790A (ja) * 2002-07-01 2004-02-05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バンパ支持部構造
CN200967450Y (zh) * 2006-11-02 2007-10-31 宣昌黎 轿车隐形防撞保险杠
JP200818923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0083455A (ja) * 2008-10-02 2010-04-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5887A (en) * 1990-04-09 1991-04-09 Davidson Textron Inc. Energy absorbing bumper fastener system
JP3245686B2 (ja) * 1992-06-05 2002-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バンパ取付部の構造
JP4243833B2 (ja) * 2002-12-25 2009-03-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メンバとバンパビームとの取り付け構造
DE102005021661B4 (de) * 2005-05-06 2007-10-04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Crashbox
JP4479682B2 (ja) * 2006-03-15 2010-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KR100867841B1 (ko) * 2006-11-21 2008-11-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전방차체 구조
SE531022C2 (sv) * 2007-05-30 2008-11-18 Gestamp Hardtech Ab Stötfångarbalk
JP4695176B2 (ja) * 2008-11-25 2011-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587696B2 (ja) * 2010-07-28 2014-09-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撃吸収具及び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JP5581389B2 (ja) * 2010-09-14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741041B2 (ja) * 2011-02-14 2015-07-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ダイカストアルミ合金製クラッシュカン
JP5422595B2 (ja) * 2011-04-14 2014-02-1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ステイ取付構造および荷重伝達部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743A (ja) * 1997-03-25 1998-10-06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ンパー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JP2001058550A (ja) * 1999-08-24 2001-03-06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ンパービームの取付け構造
JP2004034790A (ja) * 2002-07-01 2004-02-05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バンパ支持部構造
CN200967450Y (zh) * 2006-11-02 2007-10-31 宣昌黎 轿车隐形防撞保险杠
JP2008189233A (ja) * 2007-02-07 2008-08-2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0083455A (ja) * 2008-10-02 2010-04-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99642B2 (en) 2014-12-02
JP5422595B2 (ja) 2014-02-19
US20140021729A1 (en) 2014-01-23
WO2012140809A1 (ja) 2012-10-18
JP2012224100A (ja) 2012-11-15
CN103249602A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9602B (zh) 保险杠托架安装结构以及载荷传递部件
CN107792184B (zh)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KR101947929B1 (ko) 자동차 부재
CN107206951B (zh) 保险杠横梁
US9839951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press-formed body
US9567012B2 (en) Vehicle upper structure
CN103052541B (zh) 机动车的b柱加强件
CN104144763B (zh) 接头结构
US9815352B2 (en) Impact beam for vehicle side door intrusion resistance
WO2018207668A1 (ja) 構造部材、車体構造及び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JPWO2015156052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2703130A (zh) 具有钢加强件的保险杠梁
JP2017200795A (ja) 車体側部構造
US11260910B2 (en) Suspension member
US10618566B2 (en) Automobile front body structure
KR101085821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JP7184064B2 (ja) 自動車用構造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40634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EP3932750B1 (en) Structural member for vehicle
KR101889191B1 (ko) 차체용 구조물
JP6802543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WO2021010389A1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アウタ
EP3604086B1 (en) Shock-absorbing member and side member of automobile
JP5198953B2 (ja)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079935A (ja) 自動車用構造部材及び自動車用中空部材の補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