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0993A -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0993A
CN103240993A CN2013100412844A CN201310041284A CN103240993A CN 103240993 A CN103240993 A CN 103240993A CN 2013100412844 A CN2013100412844 A CN 2013100412844A CN 201310041284 A CN201310041284 A CN 201310041284A CN 103240993 A CN103240993 A CN 103240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printing
cooling
ink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412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40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0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在对从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进行循环利用的印刷装置中,对油墨的贮存部的升温进行抑制。印刷装置具备:油墨贮存部;印刷头单元,其具有油墨接纳口、油墨喷出机构和油墨排出口;油墨返回通道,其与油墨排出口相连接并使从油墨排出口排出的油墨返回到油墨贮存部中;冷却机构,其被配置于油墨返回通道上并对经过油墨返回通道的油墨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向印刷装置供给油墨的油墨贮存部的冷却。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喷墨式打印机而提出了如下技术,即,通过设置对具有油墨喷出机构(压电式打印机中的压电元件、热敏式打印机中的加热器等)的印刷头单元、和油墨罐进行连接的油墨循环通道,从而使油墨进行循环的技术(专利文献1)。在喷墨式打印机中,由于随着印刷速度和印刷分辨率的提高,油墨喷出机构的负载和油墨喷出机构的控制电路的负载将增大,因此,油墨喷出机构和控制电路的温度将上升,从而使印刷头单元成为高温。
在上述的使油墨进行循环的技术中,当实施高速印刷或高分辨率印刷而使印刷头单元成为了高温时,在经过印刷头单元时油墨将升温,从而使高温的油墨被供给(返回)至油墨罐。因此,由于油墨罐自身的温度处于非常高的温度,所以作为油墨罐的基材而被要求具有较高的耐热性,从而存在油墨罐的制造成本升高等的问题。此外,由于高温的油墨被供给至油墨罐,因此,存在预先已被贮留在油墨罐中的油墨升温从而物性发生变化的问题。
另外,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使从油墨罐供给的油墨进行循环的机构中,在使从墨盒等的对油墨进行贮留的任意的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进行循环的结构中也共通地存在。此外,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墨式打印机中,在具有随着油墨喷出动作而升温的印刷头单元的任意的印刷装置中均共通地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9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循环使用由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的印刷装置中,对油墨贮存部的升温进行抑制。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能够以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一种印刷装置,具备:
油墨贮存部;
印刷头单元,其具有:接纳由所述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的油墨接纳口、使用所供给的油墨而执行朝向印刷介质的油墨喷出的油墨喷出机构、将所述供给的油墨中未用于所述油墨喷出的油墨排出的油墨排出口;
油墨返回通道,其与所述油墨排出口相连接,并使从所述油墨排出口排出的油墨返回到油墨贮存部中;
冷却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上,并对经过所述油墨返回通道的油墨进行冷却。
根据应用例1的印刷装置,由于使从印刷头单元排出的油墨在冷却机构中进行冷却之后返回到油墨贮存部中,因此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内的油墨温度的上升。由此,由于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的升温,因而作为油墨贮存部的基材可以不考虑耐热性而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而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的升温,因此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内的油墨的物性的变化。而且,由于应用例1的印刷装置在油墨返回通道上配置了冷却机构,因此,能够使由印刷头单元排出的油墨在冷却机构中进行冷却之后返回到印刷头单元。因此,即使在例如为了实现高速印刷和高分辨率印刷而使油墨喷出机构高速地实施油墨喷出从而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给至印刷头单元的已被冷却的油墨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升温。因此,能够抑制伴随于印刷头单元的升温的印刷装置的温度上升。此外,由于将从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作为冷却介质来利用,因此,与在油墨之外另行使用冷却介质的机构相比,能够抑制印刷装置的制造成本。
应用例2
如应用例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而安装墨盒,
所述油墨贮存部由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所述墨盒构成。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将墨盒安装在印刷装置上,从而能够将油墨供给至印刷头单元。
应用例3
如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冷却控制部,所述冷却控制部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印刷装置的动作情况和环境变化来控制油墨的冷却程度。因此,即使在发生了印刷装置成为更高温度这种的动作情况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该变化来实施使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一步提高等的控制。
应用例4
如应用例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速度设定值取得部,所述速度设定值取得部取得所述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速度的设定值,
所述冷却控制部根据所取得的所述设定值所表示的印刷速度,而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速度来控制油墨的冷却程度。因此,例如在为了使印刷速度为高速从而高速地实施油墨喷出动作进而使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提高油墨的冷却程度,从而抑制印刷头单元的升温。此外,例如在为了使印刷速度为低速从而低速地实施油墨喷出动作进而使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未成为高温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冷却机构的动作,从而能够抑制冷却机构中的耗电量,并抑制冷却机构的劣化。
应用例5
如应用例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控制部将所述印刷速度高于预定的速度时的所述冷却程度控制为,与所述印刷速度在所述预定的速度以下时的冷却程度相比而升高。
根据这种结构,当印刷速度高于预定的速度,油墨喷出动作被高速地实施从而使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可能处于高温时,能够通过提高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温度上升。
应用例6
如应用例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分辨率设定值取得部,所述分辨率设定值取得部取得所述印刷装置中的印刷分辨率的设定值,
所述冷却控制部根据所取得的所述设定值所表示的印刷分辨率,而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印刷装置中的印刷分辨率来控制油墨的冷却程度。因此,例如在为了使印刷分辨率为高分辨率从而高速地执行油墨喷出动作进而使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提高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升温。此外,例如在为了使印刷分辨率为低分辨率从而低速地实施油墨喷出动作进而使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未成为高温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冷却机构的动作,从而能够抑制冷却机构中的耗电量,并抑制冷却机构的劣化。
应用例7
如应用例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控制部将所述印刷分辨率高于预定的分辨率时的所述冷却程度控制为,与所述印刷分辨率在所述预定的分辨率以下时的所述冷却程度相比而升高。
根据这种结构,当印刷分辨率高于预定的分辨率,从而油墨喷出动作被高速地实施以使得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可能处于高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提高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温度上升。
应用例8
如应用例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温度测定部,所述温度测定部对所述印刷装置的温度进行测定,
所述冷却控制部根据所测定出的所述温度,而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印刷装置的温度来控制油墨的冷却程度。因此,例如在为了实现高速印刷和高分辨率印刷从而高速地实施油墨喷出动作以使得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上升,进而印刷装置可能随之而处于高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提高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升温。此外,例如在为了实现低速印刷和低分辨率印刷而低速地实施油墨喷出动作,从而使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未成为高温,因而印刷装置的温度未成为高温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冷却机构的动作,从而能够抑制冷却机构中的耗电量,并抑制冷却机构的劣化。
应用例9
如应用例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控制部将所述温度高于预定的温度时的所述冷却程度控制为,与所述温度在所述预定的温度以下时的所述冷却程度相比而升高。
根据这种结构,在为了实现高速印刷和高分辨率印刷从而高速地实施油墨喷出动作进而使得油墨喷出机构的温度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提高油墨的冷却程度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升温。
应用例10
如应用例3至9中任意一个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程度与被供给至所述冷却机构的电量相关,
所述冷却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通过增加所述电量来提高所述冷却程度。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增加被供给至冷却机构的电量,而容易地将冷却程度控制为较高程度。
应用例11
一种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其为在印刷装置中对油墨贮存部的升温进行抑制的方法,其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所述油墨贮存部;印刷头单元,其具有油墨接纳口、油墨排出口和执行朝向印刷介质的油墨喷出的油墨喷出机构;油墨返回通道,其连接所述油墨排出口和所述油墨贮存部,所述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a)在所述印刷头单元中,从所述油墨接纳口处接纳从所述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
(b)在所述印刷头单元中,将所述供给的油墨中未用于所述油墨喷出的油墨从所述油墨排出口排出至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中;
(c)使用被配置于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上的冷却机构,对被排出至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中的油墨进行冷却;
(d)使用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使所述被冷却后的油墨返回到所述油墨贮存部中。
根据应用例11的方法,由于使从印刷头单元排出的油墨在冷却机构中进行冷却之后返回到油墨贮存部中,因而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内的油墨温度的上升。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的升温,因而作为油墨贮存部的基材无需考虑耐热性而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而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的升温,因此能够抑制油墨贮存部内的油墨的物性的变化。而且,在应用例11的方法中,能够使从印刷头单元排出的油墨在冷却机构中进行冷却之后,经由油墨返回通道以及油墨贮存部而返回到印刷头单元。因此,即使在例如为了实现高速印刷和高分辨率印刷从而使油墨喷出机构高速地实施油墨喷出进而成为了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向印刷头单元供给的已被冷却的油墨来抑制印刷头单元的升温。因此,能够抑制伴随于印刷头单元的升温的印刷装置的温度上升。此外,由于将由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作为冷却介质来利用,因此,与在油墨之外另行使用冷却介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印刷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可以以油墨循环系统、冷却机构控制方法、用于实现上述系统和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记录了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的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印刷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执行的冷却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5为表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执行的冷却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在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执行的冷却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例:
A1.装置结构: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印刷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印刷装置100为所谓的托架装载型的喷墨式打印机,并具备滑架10、驱动带5、滑架电机2、引导部件6、输纸辊4、油墨流通管束60、泵40、冷却机构50、和主控制电路70。
滑架10与驱动带5相连接,并能够随着驱动带5的驱动而沿着引导部件6进行往复移动。滑架10通过未图示的柔性电缆而与主控制电路70电连接。滑架10具备未图示的墨盒安装部,并能够在该墨盒安装部上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墨盒。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滑架10上可以安装四个墨盒12。
作为四个墨盒12,例如可以采用蓝绿(C)、品红(M)、黄(Y)、黑(K)中的每种颜色各一个的墨盒。用户可以将预先填充了油墨的墨盒12安装在滑架10上。此外,当油墨用完时,用户可以从滑架10上拆下墨盒12,并将新的墨盒12安装在滑架10上。
驱动带5为无接头带,其被架设在一对滑轮上。滑架电机2与架设有驱动带5的一个滑轮相连接。此外,滑架电机2与主控制电路70电连接。滑架电机2根据从主控制电路70输出的驱动信号而使滑轮旋转,由此对驱动带5进行驱动。引导部件6以使滑架10在预定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对滑架10进行支承。输纸辊4通过从未图示的输纸电机供给的动力而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向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副扫描方向)对印刷纸张P进行输送。
油墨流通管束60形成了对墨盒12和泵40之间进行连接的油墨流通通道、以及对墨盒12和冷却机构50之间进行连接的油墨流通通道。泵40被配置在油墨流通管束60(后文叙述的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上。主控制电路70对印刷装置100整体进行控制。另外,关于油墨流通管束60、泵40以及主控制电路7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滑架10不仅具备被安装的四个墨盒12,还具备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和印刷头单元30。虽然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而对与一个墨盒12相对应的结构进行了表示,但是在印刷装置100中,关于其他三个墨盒12,除印刷头单元30和主控制电路70以及风扇52之外,也分别具有与图2同样的结构。
各个墨盒12具有第一油墨流通口13和第二油墨流通口14。第一油墨流通口13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流通口13被用作墨盒12上的油墨的排出口。第二油墨流通口14与后文叙述的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油墨流通通道14被用作墨盒12上的油墨的供给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被用作从墨盒12向印刷头单元30的油墨供给通道。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的一端与墨盒12(第一油墨流通口13)相连接,另一端与印刷头单元30相连接。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由具有可挠性的软管构成,例如,可以由硅橡胶制软管构成。
印刷头单元30具有实施所谓的串行方式的印刷的头(串行头)。如图2所示,印刷头单元30具备喷嘴板34、第一油墨流通口38、第二油墨流通口39、油墨贮留室32、压力产生室36、油墨通道33和压电元件31。
喷嘴板34为形成有多个喷嘴35的薄板状部件,例如,可以由不锈钢的薄板形成。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而仅表示出一个喷嘴35,此外,还表示出与该一个喷嘴35相对应的压力产生室36、油墨通道33以及压电元件31。另外,油墨贮留室32、第一油墨流通口38以及第二油墨流通口39与多个喷嘴35相对应。
第一油墨流通口38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流通口38被用作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上的油墨接纳口。第二油墨流通口39与后文叙述的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油墨流通口39被用作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上的油墨排出口。
油墨贮留室32分别与第一油墨流通口38、第二油墨流通口39、油墨通道33相连接。油墨贮留室32暂时贮留从墨盒12供给的油墨。压力产生室36与喷嘴35以及油墨通道33相连接,并将从油墨通道33供给的油墨供给至喷嘴35。油墨通道33与油墨贮留室32以及压力产生室36相连接,并将从油墨贮留室32供给的油墨供给至压力产生室36。在构成油墨通道33的侧面中,与压电元件接触的侧面具有可挠性。另外,油墨贮留室32、油墨通道33和压力产生室36能够通过在印刷头单元30的基材上设置槽、或设置空洞的方式而形成。在该结构中,作为印刷头单元30的基材,优选由较高的热传导率的基材构成。这是因为,如后文所述,压电元件31的热容易传递到油墨贮留室32内的油墨中。
压电元件31以与油墨通道33的一个侧面(前文叙述的具有挠性的侧面)相接的方式而配置。压电元件31为,作为电容性负载的压电元件,当在未图示的电极间施加有预定时间宽度的电压时,压电元件31将发生弯曲从而使油墨通道33发生变形(收缩)。与该弯曲的量相当的量的油墨从压力产生室36被供给至喷嘴35,并以油墨滴的形式从喷嘴35中被喷出。另外,在暂时被贮留于油墨贮留室32内的油墨中,除为了从喷嘴35喷出而被供给至油墨通道33中的油墨之外的其他油墨,从第二油墨流通口39向第二流通通道61被排出。
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和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构成了前文所述的油墨流通管束60。在本实施例中,油墨流通管束60被用作如下流道,即,为了使从印刷头单元30排出的油墨经由冷却机构50而返回到墨盒12中的流道(油墨返回通道)。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的一端与冷却机构50(后文叙述的热交换部51)相连接,另一端与印刷头单元30(第二油墨流通口39)相连接。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的一端与墨盒12(第二油墨流通口14相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机构50(后文叙述的热交换部51)相连接。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以及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均与上述的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同样,由具有挠性的软管(例如,硅橡胶制软管)构成。
泵40被配置在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上,并将从印刷头单元30的第二油墨流通口39排出的油墨向冷却机构50(后文叙述的热交换部51)送出。
冷却机构50具备热交换部51和风扇52,其对从印刷头单元30排出的油墨进行冷却。
热交换部51与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以及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分别连接。热交换部51在从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被供给的油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后的油墨向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排出。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部51具有由热传导率较高的基材形成的箱体、和箱体内形成的蛇形的流道。作为该箱体,可以由下述基材形成,即,与印刷装置100内的油墨流道(例如,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以及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的基材(例如,硅橡胶)相比热传导率较高的基材,例如,热传导率大于等于190(W/mk)且小于210(W/mk)的基材。作为这种基材,例如,可以采用铝,但也可以采用铜或不锈钢等的其他金属来代替铝。
风扇52被配置在热交换部51的附近,通过未图示的电机(以下,称为“风扇驱动用电机”)而进行旋转,并向热交换部51送风。油墨的热量在油墨经过热交换部51内的流道时,经由热交换部51的箱体而向外部空气中被释放。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与其他的流道(例如,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相比热传导率较高的基材来形成热交换部51的箱体,并且,通过对热交换部51的箱体持续进行吹风,从而使热交换部51内的流道中的油墨的冷却效率与其他流道中的油墨的冷却效率相比而升高。
主控制电路70与印刷头单元30(压电元件31)、滑架电机2、泵40、风扇52、未图示的风扇驱动用电机以及未图示的输纸电机电连接。主控制电路7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71、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72、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可编程只读存储器)73。
CPU71通过将存储在EEPROM73中的程序在RAM72中展开执行,从而对印刷装置100整体进行控制。例如,CPU71接收从未图示的客户端(例如,个人电脑)输出的用于点形成的导通/断开信号,并基于该信号而使压电元件31驱动,从而使油墨滴的喷出动作执行。此外,CPU71通过对滑架电机2进行驱动,从而使滑架10往复运动。此外,CPU71通过对泵40的导通/断开进行控制,从而对油墨流通量进行控制。此外,CPU71通过控制风扇52的转数来控制送风量,从而对印刷装置100内流通的油墨温度进行控制。具体而言,CPU71通过增加风扇52的转数来增加油墨的冷却程度,从而较大强度地抑制油墨温度的上升,并通过减少风扇52的转数来降低油墨的冷却程度,从而较弱程度地抑制油墨温度的上升。冷却程度是指,降低油墨温度时的效率,例如为,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油墨的下降温度(℃/cm3·sec)、或每一秒之中散发到空气中的每单位表面积的油墨的热量(cal/cm2·sec)等。另外,风扇52的转数可以通过控制向未图示的风扇驱动用电机供给的电量来进行控制。因此,CPU71通过增加向风扇用驱动电机供给的电量来增加风扇52的转数,另外,通过降低向风扇驱动用电机供给的电量来降低风扇52的转数。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印刷装置100中,形成有经由墨盒12、印刷头单元30以及冷却机构50的油墨循环通道。具体而言,在印刷装置100中形成有,依次经过墨盒12、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泵40、冷却机构50(热交换部51)、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并再次返回到墨盒12的油墨循环通道。在印刷装置100中,通过使油墨沿着上述油墨循环通道进行循环,并且将循环的油墨在冷却机构50处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进行抑制。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通过在墨盒12的上游侧设置冷却机构50,从而使在冷却机构50中被冷却了的油墨流入墨盒12中。采用这种结构是由于,因为能够抑制墨盒12的升温,所以作为墨盒12的基材可以无需考虑耐热性而采用各种各样的基材,从而能够抑制墨盒12的制造成本。此外还由于,通过返回到墨盒12中的高温的油墨,能够抑制墨盒12内的油墨的物性发生变化的情况。
所述压电元件31、喷嘴35、压力产生室36、油墨通道33和油墨贮留室32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油墨喷出机构。
A2.印刷头的冷却:
在实施高速印刷或高分辨率印刷时,压电元件31由于高速地执行弯曲动作而导致发热量增加。油墨通道33由于以与压电元件相接触的方式被配置,因此与压电元件31热连接。因此,随着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的增加从而油墨通道33将升温。此外,由于同样的原因,与油墨通道33连接的油墨贮留室32也将升温。此外,由于随着压电元件31的升温,印刷头单元30的箱体和喷嘴板34将升温,因此与印刷头单元30的箱体以及喷嘴板34接触的油墨贮留室32也将升温。如后文叙述,由于向油墨贮留室32中供给已被冷却的油墨,因此被供给至油墨贮留室32的油墨在贮留于油墨贮留室32内的期间内将升温。
在油墨贮留室32中升温了的油墨通过泵40的动作而从第二油墨流通口39被排出至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中,并被供给至热交换部51。被供给至热交换部51的油墨经由热交换部51的箱体而与大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时,由于由风扇52输送的风吹向热交换部51的箱体,因此,热交换部51附近的大气温度低于热交换部51内的油墨温度。因此,在热交换部51中,油墨的热量向大气中释放,从而使从印刷头单元30排出的油墨被冷却。已在热交换部51中被冷却的油墨经由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而返回到墨盒12中,并从墨盒12经由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而被供给至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
以此方式,由于在冷却机构50中被冷却过的油墨持续地被供给至油墨贮留室32,因此因压电元件31的驱动而产生的热量将通过油墨而被持续地运送至热交换部51并向大气中被释放。因此,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被持续的抑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的抑制”是指,将印刷头单元30的温度维持在相同的温度,或者使印刷头单元30的温度的上升程度(压电元件31以相同的程度进行驱动时的每单位时间的上升温度)、与未实施油墨循环通道中的油墨循环以及冷却机构50对油墨的冷却时相比而降低。
如以上说明中所述,在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中,形成了连接墨盒12、印刷头单元30和冷却机构50的油墨循环通道。因此,能够将在印刷头单元30处升温了的油墨在冷却结构50处进行冷却,并将被冷却后的油墨经由墨盒12而供给至印刷头单元30。因此,由于能够利用油墨将印刷头单元30(压电元件31)中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却机构50并向大气中释放,因此能够抑制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
而且,由于使从印刷头单元30被排出的油墨在冷却机构50中冷却之后返回到墨盒12中,因此能够抑制墨盒12内的油墨温度的上升。因此,作为墨盒12的基材,无需考虑耐热性而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而能够抑制墨盒12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能够抑制墨盒12内的油墨温度的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墨盒12内的油墨的物性的变化。
此外,由于将由墨盒12供给的油墨作为冷却介质来利用,因此与在油墨之外另行使用冷却介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B.第二实施例: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在如下几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所述几点为,CPU71作为冷却控制部71a以及印刷控制部71b来发挥作用的这一点、EEPROM73具备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73a的这一点、以及根据印刷速度来变更油墨的冷却程度的这一点。
冷却控制部71a执行后文叙述的冷却控制处理。印刷控制部71b基于从未图示的客户端输送的印刷任务来对压电元件31、滑架电机2等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印刷。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73a对从客户端输送的印刷任务中所包含的信息(点形成的导通/断开和印刷份数等)、和印刷条件(印刷速度和印刷分辨率等)信息进行存储。在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作为印刷速度,可以设定低速以及高速这两个速度。例如,作为低速可以设定30ppm(page per minute),作为高速可以设定60ppm(page per minute)。当用户在未图示的客户端处输入印刷速度的设定值时,该设定值被输送至主控制电路70,印刷控制部71b将接收到的印刷速度的设定值存储在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73a中。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冷却控制部71a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冷却控制部以及速度设定值取得部。
图4为表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执行的冷却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当印刷装置的电源被导通时,冷却控制部71a执行冷却控制处理。
冷却控制部71a从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73a中获取印刷速度的设定值(步骤S205),并对印刷速度是否被设定为高速(例如,60ppm)进行判断(步骤S210)。
当印刷速度被设定为高速(步骤S210:是)时,冷却控制部71a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从而使热交换部51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步骤S215)。另外,关于风扇52的转数的增加,例如可以采用使转数上升到预定的转数为止的方法、或使转数相对于当前的转数而上升预定转数的方法等任意的方法。
另一方面,当印刷速度未被设定为高速时,即,印刷速度被设定为低速时(步骤S210:否),冷却控制部71a使风扇52的转数减小,从而使热交换部51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降低(步骤S220)。另外,对于风扇52的转数的降低,例如可以采用使转数降低到预定的转数的方法、或使转数相对于当前的转数而降低预定转数的方法等任意的方法。
如此,当作为印刷速度而设定了高速时,则使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当设定了低速时,则使油墨的冷却程度降低,这是出于以下的原因。即,当印刷速度被设定为高速时,为了实现高速印刷而高速地执行压电元件31的弯曲动作,从而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与低速印刷时相比将升高。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当印刷速度被设定为高速时,通过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而使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从而抑制了印刷头单元30的过度的升温。此外,当印刷速度被设定为低速时,由于压电元件31的弯曲动作被比较低速地执行,因此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比较低。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当印刷速度被设定为低速时,使风扇52的转数降低从而对风扇52的旋转所需的耗电量进行抑制,此外,对风扇52和未图示的风扇用驱动电机的劣化进行抑制。
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而且,在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由于当印刷速度为高速时,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从而使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印刷头单元30(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随着高速印刷而增加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此外,由于在印刷速度为低速时,使风扇52的转数减小,因此能够抑制风扇52的旋转所需的耗电量,此外,能够抑制风扇52和未图示的驱动用电机的劣化。
C.第三实施例:
图5为表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执行的冷却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在根据所设定的印刷分辨率而对风扇52的转数进行控制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不同,其他的结构以及冷却控制处理中的其他的处理与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相同。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的冷却控制处理在执行步骤S205a以取代步骤S205这一点、以及执行步骤S210a以取代步骤S210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冷却控制处理不同,其他的程序与第二实施例的冷却控制处理相同。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冷却控制部71a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冷却控制部以及分辨率设定值取得部。
在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作为印刷分辨率,可以设定低分辨率以及高分辨率这两种分辨率。例如,作为低分辨率可以设定600dpi(dot per inch),作为高分辨率可以设定1200dpi。当用户在未图示的客户端输入印刷分辨率的设定值时,该设定值将被输送至主控制电路70,并且印刷控制部71b将接收到的印刷分辨率的设定值存储在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73a中。
如图5所示,冷却控制部71a从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73a中获取印刷分辨率的设定值(步骤S205a),并对印刷分辨率是否被设定为高分辨率(例如,1200dpi)进行判断(步骤S210a)。
当印刷分辨率被设定为高分辨率(步骤S210a:是)时,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S215,从而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进而使热交换部51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另一方面,当印刷分辨率未被设定为高分辨率时,即,印刷分辨率被设定为低分辨率(步骤S210a:否)时,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S220,从而使风扇52的转数减小,进而使热交换部51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降低。
如此,当作为印刷分辨率而设定了高分辨率时,则使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这是出于以下的原因。即,当印刷分辨率被设定为高分辨率时,为了实现高分辨率而高速地执行压电元件31的弯曲动作,从而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与低分辨率印刷时相比而升高。因此,在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当印刷分辨率被设定为高分辨率时,通过增加风扇52的转数而增加油墨的冷却程度,从而对印刷头单元30的过度的升温进行了抑制。此外,当印刷分辨率被设定为低分辨率时,由于压电元件31的弯曲动作被比较低速地执行,因此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比较低。因此,在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当印刷分辨率被设定为低分辨率时,使风扇52的转数降低,从而对风扇52的旋转所需的耗电量进行抑制,此外,对风扇52和未图示的风扇驱动用电机的劣化进行抑制。
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而且,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当印刷分辨率为高分辨率时,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从而使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印刷头单元30(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随着高分辨率印刷而增加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此外,由于当印刷分辨率为低分辨率时,使风扇52的转数减小,因此能够抑制风扇52的旋转所需的耗电量,此外,还能够抑制风扇52和未图示的风扇驱动用电极的劣化。
D.第四实施例: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在以下几点上与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印刷装置相同,所述几点为,CPU71不仅作为冷却控制部71a以及印刷控制部71b而发挥作用,还作为温度取得部71c而发挥作用的这一点;具备温度传感器80的这一点;根据印刷装置的温度而变更油墨的冷却程度的这一点。
温度传感器80被配置在印刷装置内部,并对代表印刷装置内部的温度进行测定。作为温度传感器80的配置位置,例如可以采用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和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中的某一条流道相接的位置、以及与印刷头单元30、墨盒12、热交换部51中的某一个部件连接的位置等的、印刷装置的筐体内的任意的位置。温度传感器80与主控制电路70电连接。温度取得部71c取得由温度传感器80测定出的温度值。另外,在第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80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温度测定部。
图7为表示在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执行的冷却控制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第四实施例的冷却控制处理在执行步骤S205b以取代步骤S205的这一点、和执行步骤S210b以取代步骤S210的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冷却控制处理不同,其他程序与第二实施例的冷却控制处理相同。
冷却控制部71a对温度取得部71c进行控制从而取得印刷装置100的内部温度(步骤S205b),并对所取得的温度是否高于预定的温度进行判断(步骤S210b)。预定的温度可以任意地进行设定,例如,可以预先通过实验等来求出压电元件31能够正常动作的温度范围中的上限温度,并设定为该上限温度、或比上限温度低一些的温度。
当印刷装置100的内部温度高于预定的温度时(步骤S210b:是),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S215,而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从而使热交换部51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另一方面,当印刷装置100的内部温度不高于预定的温度时,即,内部温度在预定的温度以下(步骤S210b:否)时,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S220,而使风扇52的转数减小,从而使热交换部51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降低。
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而且,在第四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由于当印刷装置100的内部温度高于预定的温度时,使风扇52的转数增加,从而使油墨的冷却程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印刷头单元30(压电元件31)的发热量随着高速印刷和高分辨率印刷而增加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印刷头单元30的升温。此外,由于当印刷装置100的内部温度为预定的温度以下时,使风扇52的转数降低,因此能够抑制风扇52的旋转所需的耗电量,此外,还能够抑制风扇52和未图示的风扇驱动用电机的劣化。
E.第五实施例: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第五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在以下几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所述几点为,泵41的配置位置为第一流通通道63以取代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的这一点、以及油墨循环的方向为相反方向的这一点。
在第五实施例中,泵41被配置在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上。该泵41将油墨从印刷头单元30输送到墨盒12。因此,在第五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形成了,依次经过墨盒12、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冷却机构50(热交换部51)、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泵41),并再次返回到墨盒12的油墨循环通道。在这种油墨循环通道中,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以及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相当于油墨供给通道,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相当于油墨返回通道。
另外,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油墨流通口13被用作墨盒12上的油墨的供给口。此外,第二油墨流通口14被用作墨盒12上的油墨的排出口,第一油墨流通口38被用作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上的油墨排出口,第二油墨流通口39被用作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上的油墨接纳口。
以上说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而且,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油墨循环通道,由印刷头单元30排出的油墨经过墨盒12之后被供给至冷却机构50。因此,由印刷头单元30排出的油墨通过与墨盒12内的油墨进行混合从而被冷却之后,被供给至冷却机构50。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冷却机构50中的冷却量,因此能够抑制风扇52的转数,从而能够抑制风扇52上的耗电量,另外,还能够抑制风扇52的劣化。
F.第六实施例: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第六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在以下一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不同,即,墨盒不包含在油墨循环通道中的这一点。
具体而言,第六实施例的墨盒12a在以下几点上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2不同,所述几点为,不具备第二油墨流通口14的这一点;第一油墨流通口13与油墨供给通道64相连接,以取代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相连接的这一点。
油墨供给通道64与第一油墨流通口13相连接,并将从墨盒12a被排出的油墨供给至后文叙述的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油墨供给通道64的一端与第一油墨流通口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以及后述的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a相连接。油墨供给通道64上配置有单向阀45。作为油墨供给通道64中的油墨的流动,单向阀45容许从墨盒12向后述的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的流动,而抑制与此相反的方向的流动(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以及后述的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向墨盒12的流动)
第六实施例的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在以下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不同,即,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的一端与油墨供给通道64以及后述的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a相连接,以取代与第一油墨流通口13相连接的这一点。第六实施例的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a在以下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不同,即,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a的一端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以及油墨供给通道64相连接,以取代与第二油墨流通口14相连接的这一点。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从墨盒12a被排出的油墨经过油墨供给通道64(单向阀45)而被供给至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依次绕过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泵40、冷却机构50(热交换部)、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a,并再次返回到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a中。
以上说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墨盒12a未包含在油墨循环通道中,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从油墨循环通道中返回的油墨而引起的墨盒12a内的油墨的物性变化。此外,由于第六实施例的墨盒12a不需要第二油墨流通口14,因此能够抑制墨盒12a的制造成本。
G.第七实施例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说明图。第七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为所谓的非托架装载型的喷墨式打印机,其在以下几点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所述几点为,滑架10c不具备墨盒12的这一点、和具备油墨罐90的这一点。
油墨罐90按照各种颜色来准备,并对各种颜色的油墨进行贮留。油墨罐90在印刷装置中,被配置在与滑架10c不同的部位上。油墨罐90具备油墨排出口91、油墨流入口92和油墨补充口93。油墨排出口91与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的一端相连接。油墨流入口92与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的一端相连接。油墨补充口93为向油墨罐90中补充油墨时的油墨导入口。当油墨罐90内的油墨用完时,用户可以从油墨补充口93处补充对应颜色的油墨。
在第七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中形成有,依次经过油墨罐90、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印刷头单元30(油墨贮留室32)、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泵40、冷却机构50(热交换部51)、第三油墨流通通道2,并再次返回到油墨罐90中的油墨循环通道。
以上说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印刷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印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H.改变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于各种各样的形式下实施,例如,可以进行以下的改变。
H1.改变例1:
各个实施例中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其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各个实施例的印刷装置为所谓的串行打印机,但是也可以取代该串行打印机而采用实施行式的印刷的所谓的行式打印机。此外,虽然各个实施例中的印刷装置为使用压电元件作为油墨喷出机构的所谓的压电式的打印机,但是也可以取代压电式的打印机而采用使用了加热器作为油墨喷出机构的所谓的热敏式打印机。此外,虽然在各个实施例中,滑架10、10a、10b上所搭载的墨盒12、12a的个数为四个,但是并不限定于四个,也可以是任意个数。例如,在各个实施例的滑架10、10a、10b上,不仅可以对于蓝绿(C)、品红(M)、黄(Y)、黑(K)的每种颜色各搭载一个墨盒,还可以搭载包括浅蓝绿(LC)、浅品红(LM)的每种颜色各一个墨盒在内的共计六个墨盒。此外,虽然在各个实施例中,冷却机构50(热交换部51以及风扇52)被配置在与滑架10、10a、10b、10c不同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取代该配置方式而搭载在滑架10、10a、10b、10c上。此外,虽然在各个实施例中,墨盒12或油墨罐90被配置在印刷装置的内部且构成了印刷装置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取代这种方式而将墨盒或油墨罐90配置在印刷装置的外部,从而构成与印刷装置不同的另一个装置。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油墨罐配置在印刷装置的外部并将油墨从该油墨罐供给至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内的印刷头)的结构。
H2.改变例2:
虽然在除第六实施例以外的其他的实施例中,墨盒12以及油墨罐90均形成了油墨循环通道的一部分,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一实施例的印刷头单元30中,不仅设置第一油墨流通口38以及第二油墨流通口39,还设置未图示的第三油墨流通口,并且使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的一端与印刷头单元30的第三油墨流通口相连接,以取代使其与墨盒12的第二油墨流通口14相连接。另外,在该结构中,可以省略墨盒12的第二油墨流通口14。在该结构中,形成了依次经过印刷头单元30、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冷却机构50(热交换部51)、第三油墨流通通道,并再次返回到印刷头单元30中的油墨循环通道。在这种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H3.改变例3:
虽然在各个实施例中,冷却机构50由热交换部51和风扇52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取代风扇52而使用帕尔贴元件(Pelti er element)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例如,也可以通过以与热交换部51相接或接近的方式配置帕尔贴元件,并利用帕尔贴元件而对热交换部51(的表面)进行冷却,从而对热交换部51的内部的油墨进行冷却。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省略风扇52而在热交换部51上设置散热片的结构。由于在这种结构中能通过散热片来促进放热,因此也能够对热交换部51内部的油墨进行冷却。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仅仅将风扇52省略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通过使用与构成与热交换部51内的流道不同的其他的流道(例如,第一油墨流通通道63、第三油墨流通通道62和第二油墨流通通道61)的材料(例如,硅胶)相比热传导率较高的材料以作为热交换部51的构成材料,从而也能够使冷却效率与其他的流道(经由流道表面来实施油墨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相比而提高。
H4.改变例4:
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设定的印刷速度仅有高速以及低速这两种,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可以采用能够设定三种以上的印刷速度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当设定了更高的印刷速度时,可以进行控制,以设定更高的转数(即,以达到更高的冷却程度)。此时,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使能够预先设定的印刷速度与风扇52的转数相对应而构成的表预先存储在印刷装置中,冷却控制部71a参照该表来规定与在步骤S205中取得的印刷速度相对应的风扇52的转数,并对风扇52进行控制,以使其达到该转数。对于第三实施例也同样可以采用能够设定三种以上的印刷分辨率的结构。此外,虽然在第四实施例中,根据所取得的印刷装置的温度是否高于预定的温度来增减印刷转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对于更高的印刷装置的温度,预先根据实验结果等制作设定了更高的转数(即,为了达到更高的冷却程度)的表,冷却控制部71a参照该表来确定与所取得的温度相对应的风扇52的转数,并对风扇52进行控制,以使其达到该转数。
H5.改变例5:
虽然在除第七实施例以外的其他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墨盒为预先填充有油墨的墨盒,且为当油墨用完时用户将旧墨盒拆下并将新墨盒安装在滑架10、10a、10b、10c上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墨盒上设置用于油墨补充的油墨供给口,并与第七实施例的油墨罐90同样,当油墨用完时,用户从该油墨供给口处补充油墨。在该结构中,可补充油墨的墨盒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墨盒以及油墨罐中的任意一个。
H6.改变例6:
虽然在除第五实施例以外的各个实施例中,从墨盒12、12a或油墨罐90向印刷头单元30直接供给油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墨盒12、12a或油墨罐90与印刷头单元30之间设置副罐,并通过副罐而在调节流量的同时将油墨供给至印刷头单元30。此外,虽然在第五实施例中,从墨盒12向热交换部51直接供给油墨,但是也可以与上述结构同样地,采用在墨盒12和热交换部51之间设置副罐并通过副罐而将油墨供给至热交换部51的结构。
H7.改变例7: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由软件来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移植到硬件上。此外,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由硬件来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软件。
H8.改变例8:
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改变例中的构成要素中,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为附加性的要素,可以适当省略或组合。
符号说明
100:印刷装置;
2:滑架电机;
4:输纸辊;
5:驱动带;
6:引导部件;
10、10a、10b、10c:滑架;
12、12a:墨盒;
13:第一油墨流通口;
14:第二油墨流通口;
30:印刷头单元;
31:压电元件;
32:油墨贮留室;
33:油墨通道;
34:喷嘴板;
35:喷嘴;
36:压力产生室;
38:第一油墨流通口;
39:第二油墨流通口;
40、41:泵;
45:单向阀;
50:冷却机构;
51:热交换部;
52:风扇;
60:油墨流通管束;
61:第二油墨流通通道;
62、62a:第三油墨流通通道;
63、63a:第一油墨流通通道;
64:油墨供给通道;
70:主控制电路;
71:CPU;
71a:冷却控制部;
71b:印刷控制部;
71c:温度取得部;
72:RAM;
73:EEPROM;
73a:印刷设定信息存储部;
80:温度传感器;
90:油墨罐;
91:油墨排出口;
92:油墨流入口;
93:油墨补充口;
P:印刷纸张。

Claims (11)

1.一种印刷装置,具备:
油墨贮存部;
印刷头单元,其具有:接纳从所述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的油墨接纳口、使用所供给的油墨来执行朝向印刷介质的油墨喷出的油墨喷出机构、将所述供给的油墨中未用于所述油墨喷出的油墨排出的油墨排出口;
油墨返回通道,其与所述油墨排出口相连接,并使从所述油墨排出口排出的油墨返回到油墨贮存部中;
冷却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上,并对经过所述油墨返回通道的油墨进行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而安装墨盒,
所述油墨贮存部由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所述墨盒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冷却控制部,所述冷却控制部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速度设定值取得部,所述速度设定值取得部取得所述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速度的设定值,
所述冷却控制部根据所取得的所述设定值所表示的印刷速度,而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控制部将所述印刷速度高于预定的速度时的所述冷却程度控制为,与所述印刷速度在所述预定的速度以下时的冷却程度相比而升高。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分辨率设定值取得部,所述分辨率设定值取得部取得所述印刷装置中的印刷分辨率的设定值,
所述冷却控制部根据所取得的所述设定值所表示的印刷分辨率,而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控制部将所述印刷分辨率高于预定的分辨率时的所述冷却程度控制为,与所述印刷分辨率在所述预定的分辨率以下时的所述冷却程度相比而升高。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温度测定部,所述温度测定部对所述印刷装置的温度进行测定,
所述冷却控制部根据所测定出的所述温度,而对所述冷却机构中的油墨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控制部将所述温度高于预定的温度时的所述冷却程度控制为,与所述温度在所述预定的温度以下时的所述冷却程度相比而升高。
10.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程度与被供给至所述冷却机构的电量相关,
所述冷却控制部以通过增加所述电量来提高所述冷却程度的方式而进行控制。
11.一种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其为在印刷装置中对油墨贮存部的升温进行抑制的方法,其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所述油墨贮存部;印刷头单元,其具有油墨接纳口、油墨排出口和执行朝向印刷介质的油墨喷出的油墨喷出机构;油墨返回通道,其对所述油墨排出口和所述油墨贮存部进行连接,所述方法具备如下步骤:
(a)在所述印刷头单元中,从所述油墨接纳口处接纳从所述油墨贮存部供给的油墨;
(b)在所述印刷头单元中,将所述供给的油墨中未用于所述油墨喷出的油墨从所述油墨排出口排出至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中;
(c)使用被配置于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上的冷却机构,对被排出至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中的油墨进行冷却;
(d)使用所述油墨返回通道,使所述被冷却后的油墨返回到所述油墨贮存部中。
CN2013100412844A 2012-02-02 2013-02-01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 Pending CN1032409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1189A JP2013158969A (ja) 2012-02-02 2012-02-02 印刷装置及びインク貯蔵部の昇温抑制方法
JP2012-021189 2012-0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0993A true CN103240993A (zh) 2013-08-14

Family

ID=48902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12844A Pending CN103240993A (zh) 2012-02-02 2013-02-01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36356B2 (zh)
JP (1) JP2013158969A (zh)
CN (1) CN10324099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1116A (zh) * 2014-11-04 2015-03-11 贝内克-长顺汽车内饰材料(张家港)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恒温调控水性油漆的印刷系统
CN105365397A (zh) * 2014-09-01 2016-03-02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油墨循环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7470559A (zh) * 2017-08-25 2017-12-15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温度可控的砂型3d打印供液系统
CN110177695A (zh) * 2017-03-15 2019-08-2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喷射管芯
CN115320253A (zh) * 2021-05-11 2022-11-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8477A (zh) * 2013-10-14 2014-02-12 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胶印机的油墨升温装置
JP6311862B2 (ja) * 2013-12-26 2018-04-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413442B2 (ja) * 2014-07-31 2018-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168780A (ja) * 2015-03-13 2016-09-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9074484A1 (en) * 2017-10-10 2019-04-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CTION ON THE TEMPERATURE OF A PRINT HEAD MATRIX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1805A (en) * 1988-08-30 1991-06-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device with sheet heater
JPH03133651A (ja) * 1989-10-20 1991-06-0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255048A (ja) * 1999-03-09 2000-09-19 Canon Aptex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CN1411988A (zh) * 2001-10-11 2003-04-23 惠普公司 具有增强排热能力的热喷墨打印机及其装配方法
US20060139419A1 (en) * 2004-12-28 2006-06-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9955A (ja) 2005-03-15 2006-10-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60209140A1 (en) 2005-03-15 2006-09-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1805A (en) * 1988-08-30 1991-06-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device with sheet heater
JPH03133651A (ja) * 1989-10-20 1991-06-0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255048A (ja) * 1999-03-09 2000-09-19 Canon Aptex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CN1411988A (zh) * 2001-10-11 2003-04-23 惠普公司 具有增强排热能力的热喷墨打印机及其装配方法
US20060139419A1 (en) * 2004-12-28 2006-06-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5397A (zh) * 2014-09-01 2016-03-02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油墨循环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4401116A (zh) * 2014-11-04 2015-03-11 贝内克-长顺汽车内饰材料(张家港)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恒温调控水性油漆的印刷系统
CN110177695A (zh) * 2017-03-15 2019-08-2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喷射管芯
TWI689419B (zh) * 2017-03-15 2020-04-01 美商惠普發展公司有限責任合夥企業 流體噴出裝置、列印條及流體流動結構
US10780697B2 (en) 2017-03-15 2020-09-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ejection dies
CN113022137A (zh) * 2017-03-15 2021-06-2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喷射管芯
CN110177695B (zh) * 2017-03-15 2022-02-1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喷射管芯
CN113022137B (zh) * 2017-03-15 2022-08-2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喷射管芯
CN107470559A (zh) * 2017-08-25 2017-12-15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温度可控的砂型3d打印供液系统
CN115320253A (zh) * 2021-05-11 2022-11-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01242A1 (en) 2013-08-08
US8936356B2 (en) 2015-01-20
JP2013158969A (ja) 2013-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0985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头单元的升温抑制方法
CN103240993A (zh)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贮存部的升温抑制方法
US9162453B2 (en) Printhead including integrated circuit die cooling
CN1294013C (zh) 具有增强排热能力的热喷墨打印机及其装配方法
JP5803374B2 (ja) 記録装置
EP2921300B1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JP2006199021A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2013021520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sharp image in an inkjet printer
US8820891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4884763B2 (ja) 印刷装置のシート支持板に対する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JP201026468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20050179715A1 (en) Systems for regulating temperature in fluid ejection devices
JP2011031397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4314346A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542233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0709078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792720B2 (ja) 流体射出ダイの熱交換器
CN107848300A (zh) 带有流体循环元件的打印系统
JPH0321335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73101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34109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322411A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0322070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20304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090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