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7490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7490A
CN103237490A CN2012800037700A CN201280003770A CN103237490A CN 103237490 A CN103237490 A CN 103237490A CN 2012800037700 A CN2012800037700 A CN 2012800037700A CN 201280003770 A CN201280003770 A CN 201280003770A CN 103237490 A CN103237490 A CN 103237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direction
bending
contact area
bending opera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37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37490B (zh
Inventor
高桥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37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7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37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7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39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input arrangements for the user
    • A61B1/0004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input arrangements for the user for mechanical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otor drive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5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mage sensor, e.g. camera, being in the distal end por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内窥镜具有:弯曲操作旋钮,其对弯曲部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以及接触区域检测部,其在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经时检测接触面接触的区域作为接触区域。所述内窥镜具有:位置信息计算部,其计算所检测到的所述接触区域的经时的位置信息;位置变化检测部,其根据所述接触区域的经时的所述位置信息,检测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所述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驱动部件,其使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弯曲;以及驱动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位置变化,对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插入部中设有能够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第1垂直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垂直且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插入部中设有能够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第1垂直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垂直且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的内窥镜。这里,第1垂直方向是由摄像元件进行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图像的上下方向(UD方向),第2垂直方向是被摄体图像的左右方向(LR方向)。在该内窥镜中,在把持部的把持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弯曲操作的第1弯曲操作旋钮以及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操作的第2弯曲操作旋钮。第2弯曲操作旋钮位于第1弯曲操作旋钮的外侧,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同轴设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687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情况下,在内窥镜的使用时,有时需要单手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中,第2弯曲操作旋钮位于第1弯曲操作旋钮的外侧,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同轴设置。因此,在单手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的情况下,手术医生的手指很难到达第2弯曲操作旋钮。并且,由于第1弯曲操作旋钮和第2弯曲操作旋钮同轴,所以,基于弯曲操作的第1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方向和基于弯曲操作的第2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方向相同。由于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中的第1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方向和向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中的第2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方向相同,所以,手术医生很难对弯曲部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由此,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中,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低下。
这里,考虑在把持外壳的外表面的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不同的位置,以不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同轴的状态设置第2弯曲操作旋钮。但是,通过在不同位置以不同轴的状态设置2个弯曲操作旋钮,在把持部中,2个弯曲操作旋钮和传递弯曲操作的部件所占的空间增大。因此,无法在把持外壳的内部确保充分的空间。并且,由于在把持外壳的不同位置安装能够相对于把持外壳转动的2个弯曲操作旋钮,所以,与同轴设置2个弯曲操作旋钮的情况相比,很难确保各个弯曲操作旋钮与把持外壳之间的水密。由此,由于液体容易从把持外壳的外部流入内部,所以,在使用后很难进行把持部的清洗。
本发明是着眼于所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内窥镜:有效防止液体流入把持部的内部,在把持部的内部确保充分的空间,并且容易进行弯曲操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内窥镜具有:插入部,其具有能够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第1垂直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垂直且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把持部,其具有把持外壳,设置成比所述插入部更靠基端方向侧;弯曲操作旋钮,其安装在所述把持外壳上,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接触区域检测部,其具有设置在所述把持外壳的外表面上的接触面,在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经时检测所述接触面接触的区域作为接触区域;位置信息计算部,其计算所检测到的所述接触区域的经时的位置信息;位置变化检测部,其根据所述接触区域的经时的所述位置信息,检测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的所述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驱动部件,其通过被驱动而使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弯曲;以及驱动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位置变化,对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内窥镜:有效防止液体流入把持部的内部,在把持部的内部确保充分的空间,容易进行弯曲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框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把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位移量计算部中的处理的概略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手术医生单手把持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把持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概略地示出第1比较例的内窥镜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增大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弯曲部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使弯曲部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减小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弯曲部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使弯曲部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的概略图。
图9是示出在参照例的滑动板中通过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而在接触面中使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示出减小参照例的弯曲部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使弯曲部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的概略图。
图11是概略地示出第2比较例的内窥镜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和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内窥镜1具有被插入体腔内且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插入部2、以及设置成比插入部2更靠基端方向侧的把持部3。在把持部3上连接有通用缆线4的一端。在通用缆线4的另一端设有镜体连接器(未图示)。
插入部2具有前端硬性部6、设置成比前端硬性部6更靠基端方向侧的弯曲部7、以及设置成比弯曲部7更靠基端方向侧的挠性管部8。弯曲部7能够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第1垂直方向(图1的箭头U的方向和箭头D的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垂直且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图1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上弯曲。
在插入部2的前端部设有CCD等摄像元件11。在摄像元件11上连接有电信号线13的前端。电信号线13通过插入部2的内部、把持部3的内部和通用缆线4的内部,基端经由镜体连接器与图像处理器等图像处理单元15连接。并且,在插入部2的内部,从插入部2的前端部起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对照射被摄体的光进行引导的光导(未图示)。光导通过把持部3的内部和通用缆线4的内部,基端经由镜体连接器与光源单元(未图示)连接。这里,第1垂直方向与由摄像元件11进行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图像的上下方向(UD方向)一致。而且,第2垂直方向与被摄体图像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一致。
把持部3具有作为外装的把持外壳17。在把持外壳17上安装有弯曲操作旋钮19。通过转动弯曲操作旋钮19,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弯曲操作旋钮19与把持外壳17之间保持水密。
图3是示出把持部3的结构的图。如图1和图3所示,把持外壳17具有外表面朝向第2垂直方向(图1和图3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的第1外表面部21、以及外表面朝向第1垂直方向(图1和图3的箭头U的方向和箭头D的方向)的第2外表面部22。在第1外表面部21上设有弯曲操作旋钮19。弯曲操作旋钮19在转动轴S与第2垂直方向平行的状态下安装在第1外表面部21上。因此,通过弯曲操作,弯曲操作旋钮19与第1垂直方向大致平行地转动。
如图2所示,在把持外壳17的内部设有第1滑轮25。第1滑轮25通过弯曲操作旋钮19的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而转动。在第1滑轮25上连接有2条第1弯曲线27A、27B的基端。第1弯曲线27A、27B通过挠性管部8的内部,前端与弯曲部7的前端部连接。通过第1滑轮25的转动,第1弯曲线27A、27B中的一方被牵引。通过牵引第1弯曲线27A,弯曲部7向图1的箭头U的方向弯曲。另一方面,通过牵引第1弯曲线27B,弯曲部7向图1的箭头D的方向弯曲。如上所述,弯曲部7在第1垂直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
如图1~图3所示,在把持外壳17上设有作为接触区域检测部的滑动板31。通过滑动板31,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滑动板31具有接触面32,该接触面32位于把持外壳17的外表面的第2外表面部22。在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滑动板31经时检测接触面32接触的区域作为接触区域。滑动板31根据压力或静电检测手术医生所接触的区域作为接触区域。
如图2所示,在滑动板31上连接有电信号线33的一端。电信号线33通过通用缆线4的内部,另一端与控制单元35连接。控制单元35具有计算所检测到的接触区域的经时的位置信息的位置信息计算部37。位置信息计算部37计算接触区域的重心位置作为接触区域的位置信息。
并且,控制单元35具有位置变化检测部39。位置变化检测部39根据接触区域的经时的位置信息,检测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的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位置变化检测部39具有位移量计算部41。位移量计算部41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在把持外壳17的内部设有作为驱动部件的马达43。马达43经由电信号线45与控制单元35电连接。控制单元35具有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的驱动控制部47。驱动控制部47根据由位置变化检测部39检测到的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并且,在把持外壳17的内部设有角度传感器48。角度传感器48经由电信号线49与控制单元35电连接。角度传感器48对马达43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驱动控制部47根据检测到的马达43的旋转角度,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如图2所示,在把持外壳17的内部设有第2滑轮51。通过利用滑动板31的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来驱动马达43,由此,第2滑轮51转动。在第2滑轮51上连接有2条第2弯曲线53A、53B的基端。第2弯曲线53A、53B通过挠性管部8的内部,前端与弯曲部7的前端部连接。通过第2滑轮51的转动,第2弯曲线53A、53B中的一方被牵引。通过牵引第2弯曲线53A,弯曲部7向图1的箭头L的方向弯曲。另一方面,通过牵引第2弯曲线53B,弯曲部7向图1的箭头R的方向弯曲。如上所述,通过驱动马达43,弯曲部7在第2垂直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
图4是说明位移量计算部41中的处理的图。如图4所示,在时间ti,通过滑动板31检测接触区域Ai。此时,通过位置信息计算部37计算接触区域Ai的重心Gi作为接触区域Ai的位置信息。接触区域的位置根据使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而变化。然后,在时间ti+1,通过滑动板31检测接触区域Ai+1。此时,通过位置信息计算部37计算接触区域Ai+1的重心Gi+1作为接触区域Ai+1的位置信息。如上所述,通过使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接触区域的位置从重心Gi变化为重心Gi+1。
位移量计算部41计算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时接触区域向作为基准方向的第2垂直方向(图4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的位移量。计算重心Gi与重心Gi+1之间的沿着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驱动控制部47根据计算出的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因此,根据计算出的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但是不限于此。位移量计算部41只要在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时计算接触区域向与把持外壳17的外表面平行的基准方向的位移量即可。然后,驱动控制部47只要根据接触区域向基准方向的位移量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即可。
接着,对内窥镜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手术医生单手把持把持外壳17的状态的图。如图5所示,在手术医生单手把持把持外壳17时,通过利用拇指F1使弯曲操作旋钮19转动,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并且,通过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滑动板31的接触面32上移动,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这里,作为第1比较例,考虑图6所示的内窥镜1A。在内窥镜1A中,通过第1弯曲操作旋钮19A对弯曲部7A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图6的箭头U的方向和箭头D的方向)的弯曲操作,通过第2弯曲操作旋钮31A对弯曲部7A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图6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的弯曲操作。在内窥镜1A中,第2弯曲操作旋钮31A位于第1弯曲操作旋钮19A的外侧,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19A同轴设置。因此,在单手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的情况下,手术医生的手指很难到达第2弯曲操作旋钮31A。并且,由于第1弯曲操作旋钮19A和第2弯曲操作旋钮31A同轴,所以,基于弯曲操作的第1弯曲操作旋钮19A的转动方向和基于弯曲操作的第2弯曲操作旋钮31A的转动方向相同。由于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中的第1弯曲操作旋钮19A的转动方向和向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中的第2弯曲操作旋钮31A的转动方向相同,所以,手术医生很难对弯曲部7A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在把持外壳17的外表面朝向第2垂直方向的第1外表面部21上安装有弯曲操作旋钮19,作为接触区域检测部的滑动板31的接触面32位于把持外壳17的外表面朝向第1垂直方向的第2外表面部22。因此,在手术医生单手把持把持外壳17时,容易利用拇指F1使弯曲操作旋钮19转动,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并且,容易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滑动板31的接触面32上移动,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并且,在内窥镜1中,在转动轴S与第2垂直方向平行的状态下在第1外表面部21上安装有弯曲操作旋钮19。因此,通过弯曲操作,弯曲操作旋钮19与第1垂直方向大致平行地转动。由于弯曲操作旋钮19的转动方向与通过弯曲操作而使弯曲部7弯曲的第1垂直方向大致平行,所以,手术医生更加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并且,在内窥镜1中,位移量计算部41计算接触面32中的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时接触区域向作为基准方向的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然后,根据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对马达43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即,根据弯曲操作中的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δ,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动作。在手术医生单手把持把持外壳17时,容易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滑动板31的接触面32上沿第2垂直方向移动。因此,更加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由于通过弯曲操作而使弯曲部7弯曲的第2垂直方向是位移量δ的基准方向,所以,手术医生更加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图7和图8是说明使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弯曲的弯曲操作的图。如图7所示,在增大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在向第2垂直方向(图7和图8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的位移量增大的状态下,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接触面32上移动(图7的箭头B1)。即,以与作为基准方向的第2垂直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接触面32上移动。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减小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在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减小的状态下,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接触面32上移动(图8的箭头B2)。即,在偏离作为基准方向的第2垂直方向的方向上,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接触面32上移动。
这里,作为参照例,考虑图9和图10所示的滑动板31B。如图9所示,在本参照例中,根据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时的移动量对马达43B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即,在通过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而从接触区域A′i位置变化为接触区域A′i+1时,计算重心G′i到重心G′i+1的移动量σ。然后,根据移动量σ对马达43B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弯曲部7B在第2垂直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因此,在通过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而在接触面32B上使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时,即使在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图9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的位移量δ′较小的情况下,当接触区域的移动量σ较大时,弯曲部7B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也增大。因此,如图10所示,在减小弯曲部7B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需要减小接触面32B中的食指F2或中指F3的移动量(图10的箭头B3)。因此,在弯曲部7B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较小的情况下,手术医生很难对弯曲部7B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小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在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减小的状态下,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接触面32上移动(图8的箭头B2)。即,在偏离作为基准方向的第2垂直方向的方向上,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接触面32上移动。因此,即使在减小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的情况下,如果接触区域向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较小,也不需要减小食指F2或中指F3的移动量。因此,即使在弯曲部7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量较小的情况下,手术医生也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并且,作为第2比较例,考虑图11所示的内窥镜1C。在内窥镜1C中,通过第1弯曲操作旋钮19C对弯曲部7C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图11的箭头U的方向和箭头D的方向)的弯曲操作,通过第2弯曲操作旋钮31C对弯曲部7C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图11的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的弯曲操作。第2弯曲操作旋钮31C以不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19C同轴的状态设置在与第1弯曲操作旋钮19C不同的位置。因此,在把持部3C中,弯曲操作旋钮19C、31C和传递弯曲操作的部件所占的空间增大。因此,无法在把持外壳17C的内部确保充分的空间。并且,由于在与把持外壳17C不同的位置安装能够相对于把持外壳17C转动的2个弯曲操作旋钮19C、31C,所以,很难确保各个弯曲操作旋钮19C、31C与把持外壳17C之间的水密。由此,由于液体容易从把持外壳17C的外部流入内部,所以,在使用后很难进行把持部3C的清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接触区域检测部的滑动板31,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由于滑动板31形成为平板状,所以,与第2比较例的第2弯曲操作旋钮31C相比,所占的空间较小。并且,通过利用滑动板31的弯曲操作而使第2滑轮51转动的电信号线33、马达43、电信号线45等部件所占的空间也小。因此,在把持外壳17的内部,确保充分的空间。并且,滑动板31固定在把持外壳17上。因此,容易确保滑动板31与把持外壳17之间的水密。由此,由于有效防止液体从把持外壳17的外部流入内部,所以,在使用后容易进行把持部3的清洗。
并且,在内窥镜1中,第1垂直方向与由摄像元件11进行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图像的上下方向(UD方向)一致,第2垂直方向与被摄体图像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一致。因此,在使弯曲部7向上下方向弯曲时,手术医生对弯曲操作旋钮19施加的力以力学的方式传递到弯曲部7。另一方面,在使弯曲部7向左右方向弯曲时,由于通过利用滑动板31的弯曲操作而产生的电信号来驱动马达42,所以,手术医生对滑动板31施加的力不会以力学的方式传递到弯曲部7。实际上,在使弯曲部7弯曲时,弯曲部7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几乎不进行向左右方向的弯曲动作。即,在频繁进行的向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中,由手术医生施加的力以力学的方式传递到弯曲部7。因此,在向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中,手术医生得到适当的操作感。因此,手术医生更加容易进行弯曲部7的弯曲操作。
另外,由于几乎不对弯曲部7进行向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所以,不需要构成为手术医生对滑动板31施加的力以力学的方式传递到弯曲部7。即,即使在向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中手术医生无法得到适当的操作感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弯曲部7的弯曲操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所述结构的内窥镜1中,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内窥镜1中,在把持外壳17的外表面朝向第2垂直方向的第1外表面部21上安装有弯曲操作旋钮19,作为接触区域检测部的滑动板31的接触面32位于把持外壳17的外表面朝向第1垂直方向的第2外表面部22。因此,在手术医生单手把持把持外壳17时,容易利用拇指F1使弯曲操作旋钮19转动,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并且,容易使食指F2或中指F3在滑动板31的接触面32上移动,容易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因此,能够提高弯曲部7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性。
并且,在内窥镜1中,通过作为接触区域检测部的滑动板31对弯曲部7进行向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由于滑动板31形成为平板状,所以,所占的空间较小。并且,通过利用滑动板31的弯曲操作而使第2滑轮51转动的电信号线33、马达43、电信号线45等部件所占的空间也小。因此,在把持外壳17的内部,能够确保充分的空间。并且,滑动板31固定在把持外壳17上。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滑动板31与把持外壳17之间的水密。由此,由于有效防止液体从把持外壳17的外部流入内部,所以,在使用后能够容易地进行把持部3的清洗。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7)

1.一种内窥镜,其具有:
插入部,其具有能够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第1垂直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垂直且与第1垂直方向垂直的第2垂直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
把持部,其具有把持外壳,设置成比所述插入部更靠基端方向侧;
弯曲操作旋钮,其安装在所述把持外壳上,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1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
接触区域检测部,其具有设置在所述把持外壳的外表面上的接触面,在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经时检测所述接触面接触的区域作为接触区域;
位置信息计算部,其计算所检测到的所述接触区域的经时的位置信息;
位置变化检测部,其根据所述接触区域的经时的所述位置信息,检测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弯曲操作时所述接触区域的位置变化;
驱动部件,其通过被驱动而使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弯曲;以及
驱动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位置变化,对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把持外壳具有:第1外表面部,其所述外表面朝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以转动轴与所述第2垂直方向平行的状态安装有所述弯曲操作旋钮;以及第2外表面部,其所述外表面朝向所述第1垂直方向,所述接触区域检测部的所述接触面位于该第2外表面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位置变化检测部具有位移量计算部,该位移量计算部计算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位置变化时所述接触区域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位移量,
所述驱动控制部根据所述接触区域向所述第2垂直方向的所述位移量,对所述驱动部件的所述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位置变化检测部具有位移量计算部,该位移量计算部在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位置变化时计算所述接触区域向与所述把持外壳的所述外表面平行的基准方向的位移量,
所述驱动控制部根据所述接触区域向所述基准方向的所述位移量,对所述驱动部件的所述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第2垂直方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内窥镜还具有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内部,对被摄体进行摄像,
所述第1垂直方向与由所述摄像元件进行摄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图像的上下方向一致,所述第2垂直方向与所述被摄体图像的左右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位置信息计算部计算所述接触区域的重心位置作为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位置信息。
CN201280003770.0A 2011-07-28 2012-05-24 内窥镜 Active CN103237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5246 2011-07-28
JP2011165246 2011-07-28
PCT/JP2012/063347 WO2013015003A1 (ja) 2011-07-28 2012-05-24 内視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7490A true CN103237490A (zh) 2013-08-07
CN103237490B CN103237490B (zh) 2014-11-05

Family

ID=47600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3770.0A Active CN103237490B (zh) 2011-07-28 2012-05-24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17427B2 (zh)
EP (1) EP2617347B1 (zh)
JP (1) JP5238102B1 (zh)
CN (1) CN103237490B (zh)
WO (1) WO20130150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9362B2 (ja) 2013-10-02 2015-12-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導入装置
FR3061909B1 (fr) 2017-01-19 2019-05-24 S.P.C.M. Sa Procede de recuperation assistee de petrole par injection d'une composition aqueuse polymerique contenant des microgels
FR3063292B1 (fr) 2017-02-24 2020-01-31 S.P.C.M. Sa Suspension polyphasique de polymere et son utilisation
JP2019000351A (ja) * 2017-06-15 2019-01-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制御装置、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5034A (ja) * 1983-04-29 1984-12-18 ワ−ナ−・ランバ−ト・テクノロジ−ズ・インク 内視鏡の先端を偏向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と装置
JPS63267326A (ja) * 1987-04-24 1988-11-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4008342A (ja) * 2002-06-04 2004-01-15 Olympus Corp 内視鏡
CN101370421A (zh) * 2006-01-13 2009-02-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电动弯曲内窥镜
CN101455554A (zh) * 2007-12-10 2009-06-17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系统
WO2010066789A1 (en) * 2008-12-10 2010-06-17 Ambu A/S Endoscope bending section control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8711A (ja) 1992-08-14 1994-03-11 New Oji Paper Co Ltd 耐熱絶縁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387178B2 (ja) * 1993-11-15 2003-03-17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3397940B2 (ja) * 1995-06-30 2003-04-21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湾曲内視鏡装置
US6540670B1 (en) * 1999-03-19 2003-04-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system
JP3749070B2 (ja) * 2000-03-16 2006-02-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US6793622B2 (en) * 2001-09-05 2004-09-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lectric bending endoscop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5034A (ja) * 1983-04-29 1984-12-18 ワ−ナ−・ランバ−ト・テクノロジ−ズ・インク 内視鏡の先端を偏向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と装置
JPS63267326A (ja) * 1987-04-24 1988-11-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4008342A (ja) * 2002-06-04 2004-01-15 Olympus Corp 内視鏡
CN101370421A (zh) * 2006-01-13 2009-02-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电动弯曲内窥镜
CN101455554A (zh) * 2007-12-10 2009-06-17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系统
WO2010066789A1 (en) * 2008-12-10 2010-06-17 Ambu A/S Endoscope bending section control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7490B (zh) 2014-11-05
JP5238102B1 (ja) 2013-07-17
EP2617347A4 (en) 2014-01-22
EP2617347A1 (en) 2013-07-24
US20130201309A1 (en) 2013-08-08
US8717427B2 (en) 2014-05-06
EP2617347B1 (en) 2014-12-31
JPWO2013015003A1 (ja) 2015-02-23
WO2013015003A1 (ja) 201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4497B2 (en) Endoscope apparatus and bending drive control method
CN101642364B (zh) 能动驱动式医疗设备
CN103237490A (zh) 内窥镜
CN103547208B (zh) 插入装置
CN101642363B (zh) 能动医疗设备系统
CN101579225B (zh) 电动弯曲操作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医疗处置系统
CN100584265C (zh) 内窥镜
JP5000503B2 (ja) 内視鏡処置具
CN101621955B (zh) 内窥镜装置
JP5930255B2 (ja) 内視鏡
CN103517664B (zh) 内窥镜
JP4896264B2 (ja) 内視鏡装置
CN101632571A (zh) 内窥镜处置系统
JP5137540B2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4582558A (zh) 内窥镜
EP2649921A1 (en) Medical device equipped with bowing-section, and endoscope
EP2026136A3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105608A1 (en) Endoscope system
CN104394792A (zh) 手术支援装置
WO2018216142A1 (ja) 可撓管挿入装置及び挿入制御装置
WO2016063682A1 (ja) 内視鏡挿入形状観測装置
CN104736040B (zh) 插入装置
CN201698085U (zh) 手持式工业内窥镜
US10537229B2 (en) Introduction device
CN110248607B (zh) 超声波观测装置、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工作方法、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