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9351A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9351A
CN103229351A CN2011800564761A CN201180056476A CN103229351A CN 103229351 A CN103229351 A CN 103229351A CN 2011800564761 A CN2011800564761 A CN 2011800564761A CN 201180056476 A CN201180056476 A CN 201180056476A CN 103229351 A CN103229351 A CN 103229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grounding pattern
unit
antenna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64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9351B (zh
Inventor
行本真介
齐藤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9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9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1/00Electrically-long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more than twice the shortest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11/02Non-resonant antennas, e.g. travelling-wave antenna
    • H01Q11/08Helical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10Resona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2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调整多谐振的各谐振频率的天线装置。具备:基板主体(2);以及接地图案(GP)、第一单元(3)、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接地图案能够接地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第一单元设置有第一无源元件(P1)和第一天线元件(AT1)并延伸,第二单元的前端部与连接部(C)连接并延伸,第三单元与第二无源元件(P2)连接并延伸,第一单元与其他单元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其他单元之间、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各寄生电容,接地图案在从与连接部(C)对置的位置到与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配置前端并延伸。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多谐振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信设备中,为了使天线的谐振频率实现多谐振,提出了具备辐射电极和介质块的天线,或使用开关、控制电压源的天线装置。例如,作为利用介质块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辐射电极形成于树脂成型体,进而通过粘合剂使介质块一体化从而得到高效率的复合天线。
另外,作为使用开关、控制电压源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具备第一辐射电极;第二辐射电极;以及设置在第一辐射电极的中途部与第二辐射电极的基端部之间,用于使第二辐射电极与第一辐射电极电连接或切断的开关的天线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10-81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10-166287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留有以下课题。即,在利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介质块的技术中,使用激励辐射电极的介质块,每个设备都需要介质块、辐射电极图案等的设计,存在根据其设计条件天线性能劣化、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弊端。另外,由于辐射电极形成在树脂成型体的表面,因此需要在树脂成型体上设计辐射电极图案,根据安装的通信设备或其用途,需要天线设计、模具设计,招致成本的大幅增加。进而,由于通过粘合剂使介质块与树脂成型体一体化,因此除了粘合剂的Q值以外还存在根据粘合条件(粘合剂的厚度、粘合面积等),天线性能劣化、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弊端。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使用开关、控制电压源的天线装置的情况下,为了通过开关进行谐振频率的切换,需要控制电压源的结构、电抗电路等,存在每个设备的天线结构复杂化,不具有设计的自由度,难以进行容易的天线调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调整多谐振的各谐振频率,能够根据每个设备、用途廉价且容易地确保天线性能,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天线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采用以下结构。即,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绝缘性的基板主体;以及在该基板主体上分别由金属箔形成图案的接地图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所述接地图案在基端侧能够接地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单元延伸使得在配设在所述接地图案的基端侧附近的基端设置有馈电点,并且在沿着所述接地图案配设的中间部连接有第一无源元件,在与该第一无源元件相比更前端侧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一天线元件,所述第二单元延伸使得基端连接在所述接地图案的基端侧,并且前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元的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相比更基端侧的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三单元延伸使得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元的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相比更基端侧,第二无源元件连接在中间,所述第一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单元、所述第三单元和所述接地图案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所述第二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与所述第三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所述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所述接地图案延伸使得前端配设在从与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到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
在该天线装置中,由于第一单元对于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和接地图案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第二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与第三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通过有效地利用与期望的谐振频率不发生自谐振的负载元件的第一天线元件与各元件间的寄生电容,能够使其多谐振。另外,根据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一、第二无源元件的选择,能够灵活调整各谐振频率,能够得到与用途和设备、设计条件相应的可双谐振的天线装置。此外,对于带宽,能够根据各元件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各寄生电容的设定进行调整。另外,能够在基板主体的平面内设计,与使用现有的介质块、树脂成型体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根据作为电介质天线的第一天线元件的选择,能够实现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另外,无需模具、设计变更等的成本,能够实现低成本。
进而,由于接地图案在从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到与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配设前端并延伸,因此在接地图案与第一单元之间产生寄生电容,接地图案发挥作为向沿着该接地图案的方向产生高频电流的流动的高频电流控制部的功能,即使不在基板主体的表面上形成大的接地面,也能够降低与馈电点连接的同轴电缆等的布线对天线特性造成的影响。因此,由于不需要大的接地面,因此能够使基板主体的尺寸(相当于天线占用面积)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降低连接的同轴电缆等的布线的影响,因此能够得到配线和基板设置中的高自由度。此外,使接地图案在从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到与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配设前端并延伸的理由是当接地图案短于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延伸时,无法充分确保为了降低同轴电缆等的影响所需的与第一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当接地图案长于与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延伸时,通过向沿着接地图案的方向的高频电流的流动,对作为相邻的高阻抗部分的第一单元的前端部产生影响,从而天线性能劣化。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延伸部,从设置在所述接地图案侧的馈电点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从该第一延伸部的前端向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延伸,到与所述第二单元的连接部为止;第三延伸部,从该第二延伸部的前端向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延伸;第四延伸部,从该第三延伸部的前端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第五延伸部,从该第四延伸部经由在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所述第一无源元件和所述第一天线元件从该第一天线元件的前端向所述接地图案延伸;以及第六延伸部,从该第五延伸部的前端沿着所述接地图案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所述第二单元具有:第七延伸部,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第八延伸部,从该第七延伸部的前端在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九延伸部,从该第八延伸部的前端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并到达与所述第一单元的连接部,所述第三单元具有:第十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与该第一延伸部同方向上延伸;以及第十一延伸部,从该第十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
即,在该天线装置中,由于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具有上述各延伸部,因此能够使第六延伸部与第一天线元件之间的寄生电容、第六延伸部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第八延伸部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第八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寄生电容、第四延伸部与第十一延伸部的前端之间的寄生电容、第三延伸部与第十一延伸部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第二延伸部与第十一延伸部之间的寄生电容产生,能够得到各谐振频率的高的调整自由度。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三单元的前端部对置形成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的宽幅部。即,在该天线装置中,由于第一单元具有与第三单元的前端部对置形成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的宽幅部,因此易于设定第三单元的前端部与宽幅部之间的寄生电容,并且天线整体的有效面积扩大,可得到宽带化、高增益化。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单元的前端部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二天线元件。即,在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在第三单元的前端部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二天线元件,因此通过第二天线元件能够缩短第三单元的前端部的长度,能够进一步减小整体的天线占用面积。另外,采用上述宽幅部的情况下,由于易于受到与该宽幅部的寄生电容的影响,因此能够实现宽带化、高增益化。
根据本发明,实现以下的效果。即,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由于第一单元对于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和接地图案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第二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与第三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能够灵活调整各谐振频率,能够实现与设计条件相应的双谐振,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高性能化。进而,由于接地图案在从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到与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配设前端并延伸,因此接地图案发挥作为高频电流控制部的功能,即使不在基板主体的表面上形成大的接地面,也能够降低同轴电缆等的布线对天线特性造成的影响。因此,本发明的天线装置能够容易地实现与多种用途或设备对应的多谐振,并且能够实现省空间化以及配线和设置的自由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天线装置产生的寄生电容的配线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元件的立体图(a)、俯视图(b)、正视图(c)和底视图(d)。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2谐振化中的VSWR特性(电压驻波比)的图表。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实施例中天线装置的辐射方向图的图表。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中天线装置的配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至图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天线装置1具备:绝缘性的基板主体2;以及在该基板主体2的表面上分别由铜箔等的金属箔形成的接地图案GP、第一单元3、第二单元4和第三单元5。上述基板主体2为通常的印刷电路板,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长方形状的由玻璃环氧树脂等构成的印刷电路板的主体。
上述接地图案GP在基端侧能够与地GND连接,并且形成在基板主体2的一个长边侧并在基板主体2的长边方向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上述第一单元3延伸使得在配设在接地图案GP的基端侧附近的基端设置有馈电点FP,并且在沿着接地图案GP配设的中间部连接有第一无源元件P1,在与该第一无源元件P1相比更前端侧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一天线元件AT1。
此外,上述馈电点FP经由同轴电缆等的馈电单元与高频电路(图示省略)的馈电点连接。作为该馈电单元,能够采用同轴电缆、插座等连接器、接触点具有板簧形状的连接结构、接触点具有探针形状或针形状的连接结构、使用焊接用的焊盘的连接结构等各种结构。例如,作为馈电单元采用同轴电缆的情况下,在接地图案GP的基端侧连接有同轴电缆的接地线,并且同轴电缆的芯线与馈电点FP连接。
上述第二单元4延伸使得基端经由第三无源元件P3与接地图案GP的基端侧连接,并且前端部连接在第一单元3的与第一无源元件P1相比更基端侧的中间部,即,第二单元4被设置在第一单元3与接地图案GP之间。上述第三单元5延伸使得基端连接在第一单元3的与第一无源元件P1相比更基端侧,第二无源元件P2连接在中间。
上述第一天线元件AT1为与期望的谐振频率不发生自谐振的负载元件,例如图3所示,为在陶瓷等的电介质21的表面上形成有Ag等导体图案22的芯片天线。该第一天线元件AT1按照谐振频率等的设定,还可以选择其长度、宽度、导体图案22等互不相同的元件,并且还可以选择相同的元件。
第一单元3具有:第一延伸部E1,从设置在接地图案GP侧的馈电点FP在远离接地图案GP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E2,从该第一延伸部E1的前端向沿着接地图案GP的方向延伸,到与第二单元4的连接部C为止;第三延伸部E3,从该第二延伸部E2的前端向沿着接地图案GP的方向延伸;第四延伸部E4,从该第三延伸部E3的前端在远离接地图案GP的方向上延伸;第五延伸部E5,从该第四延伸部E4经由在沿着接地图案GP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无源元件P1和第一天线元件AT1从该第一天线元件AT1的前端向接地图案GP延伸;以及第六延伸部E6,从该第五延伸部E5的前端沿着接地图案GP向第一延伸部E1延伸。
即,接地图案GP、第八延伸部E8、第二延伸部E2、第三延伸部E3、第六延伸部E6和第十一延伸部E11相互平行延伸。另外,第一延伸部E1、第四延伸部E4、第五延伸部E5、第七延伸部E7、第九延伸部E9和第十延伸部E10相互平行或在同一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一单元3的上述中间部为第二延伸部E2和第三延伸部E3。此外,第六延伸部E6远离接地图案GP配置。
另外,第一单元3具有与第三单元5的前端部对置形成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的宽幅部。即,该宽幅部为第四延伸部E4且与其他延伸部的部分相比线宽设定得较大的长方形状,一边与第三单元5的前端部对置配置。
第二单元4具有:第七延伸部E7,在远离接地图案GP的方向上经由第三无源元件P3延伸;第八延伸部E8,从该第七延伸部E7的前端在沿着接地图案GP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九延伸部E9,从该第八延伸部E8的前端在远离接地图案GP的方向上延伸并到达与第一单元3的连接部C。第三单元5具有:第十延伸部E10,从第一延伸部E1在与该第一延伸部E1同方向延伸;以及第十一延伸部E11,从该第十延伸部E10沿着第二延伸部E2经由第二无源元件P2延伸。
上述第一单元3相对于第二单元4、第三单元5和接地图案GP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第二单元4之间的寄生电容、与第三单元5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接地图案GP之间的寄生电容。
即,如图2所示,能够产生第六延伸部E6与第一天线元件AT1之间的寄生电容Ca、第三延伸部E3与接地图案GP之间的寄生电容Cb、第八延伸部E8与接地图案GP之间的寄生电容Cd、第八延伸部E8与第二延伸部E2之间的寄生电容Ce、第四延伸部E4与第十一延伸部E11的前端之间的寄生电容Cf、第三延伸部E3与第十一延伸部E11之间的寄生电容Cg、以及第二延伸部E2与第十一延伸部E11之间的寄生电容Ch。
上述第一无源元件P1至第三无源元件P3例如采用电感器、电容器或电阻。
上述接地图案GP在从与第一单元3和第二单元4的连接部C对置的位置到与第一无源元件P1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配设前端并延伸。即,如图1所示,以使接地图案GP的前端位于从第一单元3和第二单元4的连接部C对于接地图案GP的延伸方向垂直引出的虚拟线K1交叉的位置到从第一无源元件P1对于接地图案GP的延伸方向垂直引出的虚拟线K2交叉的位置的范围内的方式,形成有接地图案GP。
接着,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中的谐振频率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实现第一谐振频率f1和第二谐振频率f2这两者的多谐振。上述第一谐振频率f1在两个谐振频率之中为低频带,由第一单元3和第二单元4的各图案(各延伸部)、第一天线元件AT1、第一无源元件P1以及寄生电容确定。另外,上述第二谐振频率f2由第一天线元件3和第二天线元件4的各图案(各延伸部)、第二无源元件P2以及寄生电容确定。另外,对于各谐振频率,通过使用第三无源元件P3,控制在接地图案GP侧流过的高频电流的流动,进行最终的阻抗调整。下面,更详细地对这些谐振频率进行说明。
“关于第一谐振频率f1”
上述第一谐振频率f1的频率能够通过第一天线元件AT1以及第一延伸部E1至第七延伸部E7的各长度进行设定和调整。另外,第一谐振频率f1的宽带化能够通过第三延伸部E3至第六延伸部E6的各长度和各宽度进行设定。另外,第一谐振频率f1的阻抗调整能够由寄生电容Ca、寄生电容Cb、寄生电容Cd、寄生电容Ce的各寄生电容的设定进行。
进而,最终的频率调整能够根据第一无源元件P1的选择灵活地进行。另外,最终的阻抗调整能够根据第三无源元件P3的选择灵活地进行。如此能够通过“各元件长的长度、宽度”、“各无源元件”以及“第一天线元件AT1与各元件间的寄生电容”,灵活调整谐振频率、带宽、阻抗。即,第一谐振频率f1主要由图1中的虚线A1包围的部分调整。
“关于第二谐振频率f2”
上述第二谐振频率f2的频率能够通过第一延伸部E1至第四延伸部E4、第七延伸部E7、第十延伸部E10和第十一延伸部E11的各长度进行设定和调整。另外,第二谐振频率f2的宽带化能够通过第一延伸部E1、第十延伸部E10和第十一延伸部E11的各长度和各宽度进行设定。
另外,第二谐振频率f2的阻抗调整能够由寄生电容Cd、寄生电容Ce、寄生电容Cf、寄生电容Cg和寄生电容Ch的各寄生电容的设定进行。进而,最终的频率调整能够根据第二无源元件P2的选择灵活地进行。
另外,最终的阻抗调整能够根据第三无源元件P3的选择灵活地进行。如此能够通过“各元件的长度、宽度”、“各无源元件”以及“各元件间的寄生电容”,灵活调整谐振频率、带宽、阻抗。即,第二谐振频率f2主要由图1中的点划线A2包围的部分调整。
此外,作为天线特性希望天线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上相当于基板主体2的尺寸)较大,其他结构优选设定为以下的条件。即,天线尺寸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基板主体2的短边长度基本相同,从接地图案GP到第十延伸部E10的前端的距离)根据各元件的宽度和寄生电容的调整的关系希望较宽。另外,天线尺寸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基板主体2的长边长度基本相同,从第二延伸部E2的外缘到第五延伸部E5的外缘的距离)根据各元件的长度和寄生电容的调整的关系希望较长。
另外,第六延伸部E6的宽度希望较宽。另外,第四延伸部E4的长度希望较长,而且第四延伸部E4的宽度希望较宽。另外,第十一延伸部E11的长度希望较长。进而,馈电点FP与同轴电缆连接的情况下,希望同轴电缆的长度对于期望的谐振频率的波长为四分之一以上的长度。此外,无法确保该长度的情况下,优选以最短方式连接同轴电缆。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由于第一单元3对于第二单元4、第三单元5和接地图案GP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第二单元4之间的寄生电容、与第三单元5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接地图案GP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通过有效地利用与期望的谐振频率不发生自谐振的负载元件的第一天线元件AT1与各元件间的寄生电容,能够使其多谐振。
另外,根据第一天线元件AT1、第一无源元件P1和第二无源元件P2的选择,能够灵活调整各谐振频率,能够得到根据用途或设备、设计条件的可双谐振的天线装置。此外,带宽能够根据各元件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各寄生电容的设定进行调整。
另外,能够在基板主体2的平面内设计,与使用现有的介质块或树脂成型体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根据作为电介质天线的第一天线元件AT1的选择,能够实现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另外,无需模具、设计变更等的成本,能够实现低成本。
进而,在接地图案GP与第一单元3之间产生寄生电容,接地图案GP发挥作为向沿着该接地图案GP的方向产生高频电流的流动的高频电流控制部的功能,从而即使不在基板主体2的表面上形成大的接地面,也能够降低与馈电点FP连接的同轴电缆等的布线对天线特性造成的影响。
例如,不具有作为高频电流控制部的接地图案GP的情况下,来自天线装置的高频电流仅在与第一延伸部E1的延伸方向相反方向流动,天线性能较大程度被同轴电缆的布线方式左右。另外,即使在作为馈电单元采用同轴电缆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高频电流仅在与第一延伸部E1的延伸方向相反方向流动,天线性能被电路侧基板的大小或形状等影响的比例增大。
对应于此,具有作为高频电流控制部的接地图案GP时,产生向第二延伸部E2的延伸方向的高频电流的流动,降低了同轴电缆的布线的影响。另外,也降低了电路侧基板的影响,即使在不具有电路侧基板时也能够得到多谐振的状态。如此由于不需要大的接地面,因此能够使基板主体2的尺寸(相当于天线占用面积)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降低连接的同轴电缆等的布线的影响,因此能够得到配线和基板设置中的高自由度。
此外,天线尺寸较小,无法充分确保接地图案GP的长度时,通过对接地图案GP串联追加电阻、电感器或电容器等无源元件,能够调整高频电流的控制功能。
另外,由于第一单元3至第三单元5具有上述各延伸部,因此能够产生第六延伸部E6与第一天线元件AT1之间的寄生电容Ca、第六延伸部E6与接地图案GP之间的寄生电容Cb、第八延伸部E8与接地图案GP之间的寄生电容Cd、第八延伸部E8与第二延伸部E2之间的寄生电容Ce、第四延伸部E4与第十一延伸部E11的前端之间的寄生电容Cf、第三延伸部E3与第十一延伸部E11之间的寄生电容Cg、以及第二延伸部E2与第十一延伸部E11之间的寄生电容Ch,能够得到各谐振频率的高的调整自由度。
另外,由于第一单元3具有与第三单元5的前端部对置形成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的宽幅部(第四延伸部E4),因此易于设定第三单元5的前端部与宽幅部之间的寄生电容,并且天线整体的有效面积扩大,可得到宽带化、高增益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仅通过适当选择第一天线元件AT1、第一、第二无源元件P1、P2,就能够以与用途或每个设备对应的两个谐振频率进行通信。
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5,对在实际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实施例中测定各谐振频率下的辐射方向图的结果进行说明。
此外,将第一延伸部E1的延伸方向设为X方向,将第二延伸部E2的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基板主体2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测定了此时对于YZ面的垂直极化波。另外,对于各无源元件,使用了第一无源元件P1:12nH、第二无源元件P2:1.2nH、第三无源元件P3:18nH,均为电感器。
图5的(a)是900MHz频带的第一谐振频率f1中的辐射方向图,第一谐振频率f1:923MHz、VSWR:1.11、带宽(V.S.W.R≤3):89.2MHz。另外,图5的(b)是1800MHz频带的第二谐振频率f2中的辐射方向图,第二谐振频率f2:1786MHz、VSWR:1.10、带宽(V.S.W.R≤3):192.6MHz。由这些辐射方向图可知,对于900MHz频带可得到几乎全向的天线特性,对于1800MHz频带可得到在90度方向具有指向性的天线特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在天线占用面积小时,不仅在基板主体的表面,还可以在背面或多层基板的内层形成上述各元件的图案。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如图6所示,还可以使用作为电介质天线的第二天线元件AT2,作为使第二单元4的第十一延伸部E11较短延伸的天线装置30。即,在该天线装置30中,通过将第二天线元件AT2与第二单元4的第十一延伸部E11连接,能够缩短第十一延伸部E11的前端部的长度,适于天线占用面积狭小时。另外,在天线装置30中,通过采用第二天线元件AT2能够得到较大的寄生电容Cf。
因此,在重视小型化的设计中,优选上述其他例的天线装置30。此外,进一步代替第一延伸部E1和第二延伸部E2的部分,通过使用其他天线元件,还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符号说明
1、30…天线装置、2…基板主体、3…第一单元、4…第二单元、5…第三单元、AT1…第一天线元件、AT2…第二天线元件、E1…第一延伸部、E2…第二延伸部、E3…第三延伸部、E4…第四延伸部、E5…第五延伸部、E6…第六延伸部、E7…第七延伸部、E8…第八延伸部、E9…第九延伸部、E10…第十延伸部、E11…第十一延伸部、GP…接地图案、P1…第一无源元件、P2…第二无源元件、P3…第三无源元件、FP…馈电点

Claims (5)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绝缘性的基板主体;以及在该基板主体上分别由金属箔形成图案的接地图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所述接地图案在基端侧能够接地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单元延伸使得在配设在所述接地图案的基端侧附近的基端设置有馈电点,并且在沿着所述接地图案配设的中间部连接有第一无源元件,在与该第一无源元件相比更前端侧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一天线元件,
所述第二单元延伸使得基端连接在所述接地图案的基端侧,并且前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元的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相比更基端侧的所述中间部,
所述第三单元延伸使得基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元的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相比更基端侧,第二无源元件连接在中间,
所述第一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单元、所述第三单元和所述接地图案空开间隔延伸,以能够产生与所述第二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与所述第三单元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与所述接地图案之间的寄生电容,
所述接地图案延伸使得前端配设在从与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到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对置的位置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延伸部,从设置在所述接地图案侧的馈电点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从该第一延伸部的前端向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延伸,到与所述第二单元的连接部为止;第三延伸部,从该第二延伸部的前端向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延伸;第四延伸部,从该第三延伸部的前端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第五延伸部,从该第四延伸部经由在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所述第一无源元件和所述第一天线元件从该第一天线元件的前端向所述接地图案延伸;以及第六延伸部,从该第五延伸部的前端沿着所述接地图案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
所述第二单元具有:第七延伸部,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第八延伸部,从该第七延伸部的前端在沿着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九延伸部,从该第八延伸部的前端在远离所述接地图案的方向上延伸并到达与所述第一单元的连接部,
所述第三单元具有:第十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与该第一延伸部同方向上延伸;以及第十一延伸部,从该第十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三单元的前端部对置形成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的宽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单元的前端部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二天线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三单元的前端部对置形成以能够产生寄生电容的宽幅部,在所述第三单元的前端部设置有电介质天线的第二天线元件。
CN201180056476.1A 2010-11-24 2011-11-18 天线装置 Active CN103229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1786 2010-11-24
JP2010261786A JP5645118B2 (ja) 2010-11-24 2010-11-24 アンテナ装置
PCT/JP2011/006436 WO2012070213A1 (ja) 2010-11-24 2011-11-18 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351A true CN103229351A (zh) 2013-07-31
CN103229351B CN103229351B (zh) 2015-04-15

Family

ID=4614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6476.1A Active CN103229351B (zh) 2010-11-24 2011-11-18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90721B2 (zh)
EP (1) EP2645475B1 (zh)
JP (1) JP5645118B2 (zh)
KR (1) KR101731672B1 (zh)
CN (1) CN103229351B (zh)
HK (1) HK1182835A1 (zh)
TW (1) TWI543442B (zh)
WO (1) WO20120702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4257B2 (ja) * 2012-06-19 2016-10-05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57160B2 (ja) * 2012-12-11 2017-01-1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32001B2 (ja) * 2012-12-27 2016-11-2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WO2014111975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150502A (ja) * 2013-02-04 2014-08-21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アンテナ装置
JP6048229B2 (ja) * 2013-03-08 2016-12-2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48271B2 (ja) * 2013-03-27 2016-12-2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98812B2 (ja) * 2013-05-30 2017-03-22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98811B2 (ja) * 2013-05-30 2017-03-22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98810B2 (ja) * 2013-05-30 2017-03-22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187749B2 (ja) * 2013-06-05 2017-08-30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198049B2 (ja) * 2013-09-12 2017-09-20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US9742076B2 (en) 2015-08-17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ce efficient multi-band antenna
US11831090B2 (en) * 2020-06-16 2023-11-2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display-overlapping antenna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640A (zh) * 1996-06-19 1998-01-2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表面安装天线及使用该天线的通信装置
EP1291968A1 (en) * 2000-06-08 2003-03-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and radio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926720A (zh) * 2003-12-25 2007-03-07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以及通信机器
CN101093911A (zh) * 2006-06-20 2007-12-2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在宽频带下可获得良好的接收灵敏度的天线装置
CN201072804Y (zh) * 2007-06-15 2008-06-1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
CN101257143A (zh) * 2007-02-26 2008-09-03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回圈式耦合天线
CN101300590A (zh) * 2005-09-02 2008-11-05 格姆普拉斯公司 通过调整匝间电容对谐振频率进行调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2945B2 (en) * 2001-01-19 2002-12-1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antaneous radiopositioning using signals of opportunity
JP2004186931A (ja) * 2002-12-03 2004-07-02 Ngk Spark Plug Co Ltd 複数の周波数帯に対応可能なアンテナ
US7148851B2 (en) * 2003-08-08 2006-12-12 Hitachi Metals, Ltd.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JP3775795B1 (ja) * 2005-01-11 2006-05-1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装置
JP4858860B2 (ja) * 2007-10-10 2012-01-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
JP2009278376A (ja) * 2008-05-14 2009-11-2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
JP2010081000A (ja) 2008-09-24 2010-04-08 Murata Mfg Co Ltd 複合アンテナ
JP2010087752A (ja) * 2008-09-30 2010-04-15 Hitachi Metals Ltd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
JP5131481B2 (ja) 2009-01-15 2013-01-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機
JP2011176653A (ja) * 2010-02-25 2011-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アンテナ装置
JP5656108B2 (ja) * 2010-10-15 2015-01-2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用基板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US8952852B2 (en) * 2011-03-10 2015-02-10 Blackberry Limited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cluding antenna assembly having shorted feed points and inductor-capacitor circuit and relate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640A (zh) * 1996-06-19 1998-01-2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表面安装天线及使用该天线的通信装置
EP1291968A1 (en) * 2000-06-08 2003-03-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and radio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926720A (zh) * 2003-12-25 2007-03-07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以及通信机器
CN101300590A (zh) * 2005-09-02 2008-11-05 格姆普拉斯公司 通过调整匝间电容对谐振频率进行调整
CN101093911A (zh) * 2006-06-20 2007-12-2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在宽频带下可获得良好的接收灵敏度的天线装置
CN101257143A (zh) * 2007-02-26 2008-09-03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回圈式耦合天线
CN201072804Y (zh) * 2007-06-15 2008-06-1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5475A4 (en) 2015-01-21
US20140015721A1 (en) 2014-01-16
CN103229351B (zh) 2015-04-15
KR20130132821A (ko) 2013-12-05
TWI543442B (zh) 2016-07-21
EP2645475A1 (en) 2013-10-02
EP2645475B1 (en) 2019-01-02
US9190721B2 (en) 2015-11-17
JP2012114667A (ja) 2012-06-14
KR101731672B1 (ko) 2017-04-28
TW201236262A (en) 2012-09-01
WO2012070213A1 (ja) 2012-05-31
JP5645118B2 (ja) 2014-12-24
HK1182835A1 (zh) 2013-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9351B (zh) 天线装置
CN103155280B (zh) 天线装置基板及天线装置
JP2002232223A (ja) チップアンテナ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JP2012119932A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3299483B (zh) 天线装置用基板及天线装置
TW201345049A (zh) 天線
CN104854756A (zh) 天线装置
CN104205490B (zh) 天线装置
JP572955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83175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83175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用基板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175812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098812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101992517B1 (ko) 안테나 장치용 기판 및 안테나 장치
JP632746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5056773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6006919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064160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233031A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28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28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