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9246A -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 Google Patents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9246A
CN103229246A CN2011800573243A CN201180057324A CN103229246A CN 103229246 A CN103229246 A CN 103229246A CN 2011800573243 A CN2011800573243 A CN 2011800573243A CN 201180057324 A CN201180057324 A CN 201180057324A CN 103229246 A CN103229246 A CN 103229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wall
well
cylindrical lateral
containment vessel
substrate pa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3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9246B (zh
Inventor
佐藤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9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9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3/00Pressure vessels; Containment vessels; Containment in general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3/00Pressure vessels; Containment vessels; Containment in general
    • G21C13/10Means for preventing contamination in the event of leakage, e.g. double wall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18Emergency cooling arrangements; Removing shut-down heat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9/00Emergency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actor, e.g. safety valves provided with pressure equalisation devices
    • G21C9/004Pressure suppression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9/00Emergency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actor, e.g. safety valves provided with pressure equalisation devices
    • G21C9/004Pressure suppression
    • G21C9/008Pressure suppression by rupture-discs or -diaphragm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9/00Emergency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actor, e.g. safety valves provided with pressure equalisation devices
    • G21C9/04Means for suppressing fires ; Earthquake protection
    • G21C9/06Means for preventing accumulation of explosives gases, e.g. recombiner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FPROTECTION AGAINST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PARTICLE BOMBARDMENT; 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9/00Treating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Decontamination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21F9/02Treating ga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Abstract

反应堆安全壳(3)具有:内壳(17),覆盖反应堆压力容器(2);以及外壳(18),形成覆盖内壳(17)的水平方向外周的气密的空间、即外井(19)。内壳(17)具有:第一圆筒状侧壁(4a),包围反应堆压力容器3的水平方向周围;上盖(6),覆盖反应堆压力容器(2)的上部;以及第一顶板(5a),将上盖(6)的周围与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上端部气密地连接。外壳(18)具有:第二圆筒状侧壁(4b),包围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外周;以及第二顶板(5b),将第二圆筒状侧壁(4b)的上端部附近与第一圆筒状侧壁(4a)气密地连接。能够在反应堆事故时,不依赖外部动力电源地抑制粒子状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并且将反应堆安全壳的压力限制在设计压力以下。

Description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安全壳及具备该反应堆安全壳的核设施。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沸水型轻水反应堆(BWR)中,已实际使用的代表性的有新型BWR(ABWR)。以下,对于该ABWR的反应堆安全壳等构造,根据图6说明其概要(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图6中,堆芯1收纳在反应堆压力容器(RPV)2的内部。反应堆安全壳(CV)3包括圆筒状的侧壁(筒状侧壁)4、堵住其上部的顶板(top slab)5、设置在顶板5的中心部的上盖6、支撑它们并堵住圆筒状侧壁4的下部的基底垫7。它们被设计成能够承受设计基准事故时的压力上升,并构成压力边界。反应堆安全壳3的内部被区分为收纳反应堆压力容器2的干井(DW)8和压力抑制室(湿井)(WW)9。
反应堆压力容器2经由容器裙座11而被容器支架10支撑。将干井8的比容器裙座11靠上的空间称作上部干井12,将比该容器裙座11靠下的空间称作下部干井13。以呈圆周状包围该下部干井13的方式设置有压力抑制室9,在其内部储存有压力抑制池(SP)14。干井8与压力抑制池14由通气(vent)管15连结。
干井8与湿井9呈圆筒状一体构造,构成反应堆安全壳3。将隔开了干井8与湿井9的水平的台面称作隔板16。反应堆安全壳3的设计压力是计示压力为3.16kg/cm2,圆筒状侧壁4与顶板5的构造为,分别为厚度约2m与约2.4m的钢筋混凝土制,并在内表面上出于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抑制的目的而内衬有钢制衬里(未图示)。基底垫7为约5m的厚度的同样的钢筋混凝土制。
另外,圆筒状侧壁4与顶板5的接合部,为了容易知道边界而方便地表示了将圆筒状侧壁4的边界延长到最上部的例子。实际的接合方法有时也为、顶板5骑跨在圆筒状侧壁4之上。此外,由于为钢筋混凝土制,因此有时也为、接合部构成作为两者的连续的构造物的共通部分、没有明确的边界。这样,一般将使主要的构造物为钢筋混凝土制的反应堆安全壳称作RCCV。
上盖6为了在燃料更换时能够拆卸而使用了钢制的。最近有在上盖6的上部储存有水屏蔽(未图示)的池水的类型。此外,最近也有在顶板5的上部储存有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冷却水池(未图示)的类型。反应堆安全壳3的设计泄漏率为约0.5%/天。
另外,最近还研究了圆筒状侧壁4和顶板5并非由钢筋混凝土、而是由钢/混凝土复合构造(SC造)构成的方案。该SC造为,在两片模板钢板之间填充有混凝土。其特征在于,不需要钢筋的铺设,能够实现模块式的工作方式。作为对SC造的构造物的核设施的采用例,有东芝Westinghouse公司的AP1000的屏蔽建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3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设计基准事故时从堆芯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中向环境泄漏并最能够导致辐射灾害的,最近被广泛认为是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其最大的是粒子状的放射性碘。该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具有水溶性强、从水密封的部分难以泄漏的特性。其它气体的放射性惰性气体等,即使以设计泄漏率泄漏,也会在大气中扩散,因此可知对遭受辐射的作用小。因而,为了降低设计基准事故时的辐射剂量,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在以往的ABWR中,成为如下构造:即使设计基准事故发生而释放到反应堆安全壳的内部的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也会因在顶板和上盖的上部储存有水而使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难以泄漏。此外成为如下构造:在压力抑制池中也储存有池水而使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难以泄漏。并且,在下部干井中成为如下构造:在设计基准事故时积存从反应堆压力容器流出的冷却剂等,因此仍然使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难以从下部干井泄漏。
结果,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会通过没有水密封效果的筒状侧壁而向环境泄漏,这提高了辐射剂量。特别是,在圆筒状侧壁的部分上,设置有大量电气系统、配管的贯通部,反应堆安全壳的设计泄漏率的大部分实际上取决于从圆筒状侧壁发生的泄漏。因而,为了降低设计基准事故时的辐射剂量,需要使从圆筒状侧壁泄漏的粒子状的放射性物质不向环境释放。
在以往的ABWR中成为如下设计:在设计基准事故时,由紧急气体处理系统(未图示)对其进行过滤处理,但在实际的严重事故时,有时还会发生电源丧失,该紧急气体处理系统会停止,因此在该情况下,担心粒子状放射性物质过多地向环境释放。
此外,在严重事故时,通过金属-水反应而从堆芯燃料产生大量的氢,反应堆安全壳3的压力上升到设计压力以上(约设计压力的2倍)。这是通过下述而发生的:从堆芯燃料产生的大量的氢与事故前存在的氮等非冷凝性气体、通过干井8内的水蒸气而相伴随,通过通气管15而向压力抑制池14转移,非冷凝性气体被压入湿井9的气相部而被压缩。干井8内的水蒸气的压力,超出该湿井9气相部的非冷凝性气体的压缩所带来的压力少许。在该高压状态下,担心来自反应堆安全壳3的泄漏超过设计泄漏率而产生。
该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反应堆事故时,不依赖外部动力电源地抑制粒子状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并且将反应堆安全壳的压力限制在设计压力以下,而确保安全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具有:基底垫,支承收纳堆芯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载荷并沿水平扩展;内壳,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气密地覆盖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以及外壳,形成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覆盖所述内壳的水平方向外周的气密的空间、即外井(outerwell),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具有:第一圆筒状侧壁,下端与基底垫连接,上端至少比所述堆芯的上端高,并包围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水平方向周围;上盖,覆盖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部;第一顶板,将所述上盖的周围和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上端部气密地连接;隔墙,将所述内壳内分隔成收纳有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干井和收容有压力抑制池的湿井;以及通气管,贯通所述隔墙而联络所述干井与所述压力抑制池内,所述外壳具有:第二圆筒状侧壁,下端与所述基底垫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外周;以及第二顶板,将所述第二圆筒状侧壁的上端部附近与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气密地连接。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核设施具备反应堆安全壳,该反应堆安全壳具有:基底垫,支承收纳堆芯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载荷并沿水平扩展;内壳,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气密地覆盖所述压力容器;以及外壳,形成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覆盖所述内壳的水平方向外周的气密的空间、即外井,该核设施的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具有:第一圆筒状侧壁,下端与基底垫连接,上端至少比所述堆芯的上端高,并包围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水平方向周围;上盖,覆盖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部;第一顶板,将所述上盖的周围和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上端部气密地连接;隔墙,将所述内壳内分隔成收纳有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干井和收容有压力抑制池的湿井;以及通气管,贯通所述隔墙而联络所述干井与所述压力抑制池内,所述外壳具有:第二圆筒状侧壁,下端与所述基底垫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外周;以及第二顶板,将所述第二圆筒状侧壁的上端部附近与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气密地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反应堆事故时,能够不依赖外部动力电源地通过双重的封闭功能将从堆芯燃料释放的粒子状放射性物质封闭到反应堆安全壳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核设施的立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ABWR的反应堆安全壳的例子的立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图5中,对于与上述的图6相同部分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部分的说明、仅说明主要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的反应堆安全壳(CV)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与现有例不同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双重地设置有反应堆安全壳3的筒状侧壁。在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外周,以覆盖该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方式隔开间隔而设置有第二圆筒状侧壁4b。此外,设置有覆盖上部的第二顶板5b。该第二圆筒状侧壁4b与第二顶板5b也构成压力边界,设计压力例如以计示压力为2.11kg/cm2~3.16kg/cm2左右。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上部被第一顶板5a和上盖6覆盖。该部分的设计压力例如以计示压力为3.16kg/cm2左右。
将由第一圆筒状侧壁4a、第一顶板5a及上盖6、与沿水平扩展的基底垫7中的第一圆筒状侧壁4a、第一顶板5a及上盖6的正下的部分7a构成的构造物称作内壳17。另一方面,将由第二圆筒状侧壁4b及第二顶板5b、与基底垫7中的第二圆筒状侧壁4b及第二顶板5b的正下的部分7b构成的构造物称作外壳18。并且,将由第一圆筒状侧壁4a、第二顶板5b、第二圆筒状侧壁4b的外面、和它们正下方的基底垫7的部分7b围成的空间称作外井19。
图1表示了第二顶板5b的位置处于与第一顶板5a的高度相同的位置上的情况。虽然表示了两者从两侧与第一圆筒状侧壁4a接合的例子,但接合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水平地接合,并在其下部接合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上端。此外,也可以将三者的接合部作为三者的连续的共通部分而接合。
内壳17的内部被区分为收纳反应堆压力容器(RPV)2的干井(DW)8和湿井(压力抑制室,WW)9。反应堆压力容器2经由容器裙座11而由容器支架10支撑。容器支架10经由圆筒状的基座30而由基底垫7支撑。即,反应堆压力容器2的载荷最终由基底垫7支撑。
将比干井8的容器裙座11靠上的空间称作上部干井12,将靠下的空间称作下部干井13。以呈圆周状包围该下部干井13的方式设置有湿井9,并在其内部储存有压力抑制池(SP)14。干井8与湿井9由包括隔板16的隔墙分隔。干井8与压力抑制池14由通气管15连结。
干井8与湿井9整体呈由第一圆筒状侧壁4a围成的圆筒状的空间。第一圆筒状侧壁4a构成上部干井12及湿井9的外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反应堆压力容器2与湿井9的高度比以往的ABWR增加少许,使堆芯1的上端成为隔板16的高度以下。
设置有将湿井9的气相部与外井19之间连结的气相通气管20。在气相通气管20的入口部设置有隔离连通切换单元(ICSS)21。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在反应堆的通常运转时关闭,而在事故时打开。作为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例如能够利用爆破片、真空破坏阀、自动隔离阀等。
爆破片能够利用所设定的压力差破坏设置在配管内的圆盘状的分隔板而将气氛连通,没有动作后的隔离封闭功能。因而,在动作后,气氛无论向正向还是向反向都能够根据压力差而流动。
真空破坏阀为高可靠度的气相止回阀。虽然能够以所设定的压力差动作而将气氛连通,但当压力差降低时会再次封闭而将流路隔离。气氛会向正向流动,而不会向反向流动。在无论向正向的连通功能还是向反向的隔离功能都需要以高可靠度实施的情况下等被使用。
自动隔离阀以由电动阀或气动阀等设定的压力差而自动地开闭。在一旦成为打开状态之后,无论维持打开状态还是再次返回封闭状态都是可能的。在电动阀的情况下,动作花费若干时间。另一方面,气动阀虽然动作时间快,但需要设置储压器。
选择哪个隔离连通切换单元是设计上的选择。这些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中共通的功能在通常时处于隔离状态,当达到所设定的压力差时向正向流动气氛。
因而,这些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在反应堆的通常的运转中处于隔离状态,湿井9气相部与外井19被分离。即使在不伴随湿井9气相部的压力上升的瞬态事件或小规模的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的情况下,这些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也能够维持隔离状态。由此,可以将瞬态事件或小规模的冷却剂丧失事故封闭在内壳17中。为此构成为,在第一筒状侧壁4a中,除了气相通气管20以外,没有开口部。
另一方面,在万一发生了大断裂冷却剂丧失事故或严重事故的情况下,湿井9的气相部的压力上升,当达到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的动作设定压力差时,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打开,而将湿井9的气相部与外井19连通。由此将湿井9气相部中储存的氢及氮等非冷凝性气体所带来的内壳内17的过大的压力上升释放到外壳18内,能够大幅度缓和反应堆安全壳3的压力上升。
并且,在严重事故时,大量的氢被释放到反应堆安全壳3的内部,因此担心直接在空气气氛下发生氢的爆轰。为了排除该风险,将反应堆安全壳3内部的气氛、包括外井19在内地由氮置换、并将氧浓度维持得比通常的空气气氛低。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图1中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一顶板5a及第二顶板5b之上例如配置有燃料池27(参照图5),此外,在上盖6之上配置有水屏蔽28(参照图5)。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严重事故时的反应堆安全壳内压力上升维持得低。外井19的自由空间体积成为湿井9的自由空间体积的约4倍左右。因而,能够使严重事故时的反应堆安全壳压力为以往的1/4左右,能够容易地抑制为设计压力以下。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不打开的程度的小规模的事故的情况下,第一圆筒状侧壁4a和第二圆筒状侧壁4b双重地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封闭,能够抑制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此外,在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打开的事故的情况下,内壳17的内部与外井19被均压化,因此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内外压力差几乎消失,能够防止在干井8内悬浮的粒子状放射性物质从第一圆筒状侧壁4a直接泄漏。在干井8内悬浮的粒子状放射性物质通过通气管15而被导引到压力抑制池14内,并溶解到压力抑制池水中,因此仅向湿井气相部转移极微量。该微量的粒子状放射性物质虽然会通过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向外井19转移,但由于被外壳18封闭,因此能够将向环境的泄漏几乎限制为零。
在严重事故时,大量的氢向外井19转移,但外井19的气氛被氮置换、将氧浓度限制得低,因此也能够排除氢爆轰发生的可能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双重的封闭功能将在事故时从堆芯燃料释放的大量的粒子状放射性物质封闭在反应堆安全壳的内部。不使用外部动力电源、仅靠非能动手段就能够将放射性物质封闭在反应堆安全壳的内部,因此即使由于巨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发生严重事故,无需进行避难也能够确保周边居民的安全性。能够将严重事故时从堆芯产生的大量的氢所带来的反应堆安全壳的压力上升抑制得低,即使严重事故状态长期持续,也能够防止反应堆安全壳的超压破损、过大泄漏的发生。
[第二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圆筒状侧壁4b的上端比第一圆筒状侧壁4a的上端低,第二顶板5b水平地扩展到比第一顶板5a低的位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顶板5b与第一圆筒状侧壁4a接合。只是,接合部也可以作为两者的共通部分而构成。
在第一顶板5a及第二顶板5b之上配置燃料池27(图5)的情况下,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燃料池27中,能够使第二顶板5b之上的部分的水深比第一顶板5a之上的部分深。
[第三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由耐压性的隔壁22划分外井19的一部分,而设置有空气气氛的设备室23。在设备室23内,能够设置例如残留热除去系统热交换器或各种电气设备的面板等设备。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由于外井19的体积充分大,因此能够将一部分用作设备室23。特别是,压力抑制池14的外侧有压力抑制池水的水密封功能,粒子状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因此将该部分用作设备室23是有效的。并且,即使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应堆安全壳的立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外井19的下部设置有外池24,将气相通气管20的前端导引到外池24的水中,并且,在气相通气管20的前端部分设置有洗涤(scrubbing)喷嘴25。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洗涤喷嘴25例如是文丘里(venturi)喷嘴。文丘里喷嘴例如也可以采用与瑞典的BWR设备的严重事故对策、即FILTRA MVSS的洗涤喷嘴同样的喷嘴。
另外,外池24通过第一圆筒状侧壁4a而与压力抑制池14分离,就不会在两者之间发生水的回流及混入。
根据该实施方式,如果在反应堆事故时隔离连通切换单元21开放,则湿井9内的高压的气体通过气相通气管20而被导引到外池24的水中。此时,通过洗涤喷嘴25,在外池24的水中产生细微的气泡,在湿井9的气相部中极少地悬浮的粒子状放射性物质会溶解到外池24内的池水中。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不仅能够得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还能够进一步抑制粒子状放射性物质从外井19向外部泄漏。
另外,还能够预先在外池24的池水中混入提高碘的溶解性的药剂、例如烧碱。由此,能够使放射性碘更可靠地溶解到外池24内的池水中。
此外,还能够预先在外池24的池水中混入非放射性的碘。在这种情况下,当放射性碘流入外池24的池水中时,能够与放射性的有机碘进行置换反应,有效地除去放射性有机碘。
[第五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核设施的立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第二实施方式(图2)的反应堆安全壳3的第二圆筒状侧壁4b及第二顶板5b作为基底,而以覆盖反应堆安全壳的上部的形状设置有飞机坠落对策的上部防护壁26。只是,在图5中省略了气相通气管20等的图示。上部防护壁26不构成反应堆安全壳3,因此不需要耐压性。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顶板5a及第二顶板5b之上配置有燃料池27,在上盖6之上配置有水屏蔽28。燃料池27及水屏蔽28处于上部防护壁26的内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防护设置在反应堆安全壳3的顶板5a、5b上的非能动安全系统(未图示)和燃料池27不受飞机坠落事故的影响。
以往提出的飞机坠落对策的防护壁,被设置为从基底垫7竖起并覆盖反应堆安全壳3的整个外周(例如双重安全壳)。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二圆筒状侧壁4b并设置在其上,因此能够大幅度削减成本和物资量。第二圆筒状侧壁4b为耐压构造壁,因此其本身具有作为飞机坠落对策用的防护壁的功能,不需要另行新设置防护侧壁部分的防护壁。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反应堆安全壳3本身由外壳18防护,因此不需要新设置侧壁部分的防护壁。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的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各种组合。更具体地,第五实施方式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应堆安全壳上追加了上部防护壁26等,但也可以在第一、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反应堆安全壳上追加上部防护壁。
此外,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五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为不设置气相通气管20的构成。
标号说明
1...堆芯,2...反应堆压力容器(RPV),3...反应堆安全壳(CV),4...圆筒状侧壁,4a...第一圆筒状侧壁,4b...第二圆筒状侧壁,5...顶板,5a...第一顶板,5b...第二顶板,6...上盖,7...基底垫,8...干井(DW),9...湿井(压力抑制室,WW),10...容器支架,11...容器裙座,12...上部DW,13...下部DW,14...压力抑制池(SP),15...通气管,16...隔板,17...内壳,18...外壳,19...外井,20...气相通气管,21...隔离连通切换单元(ICSS),22...隔壁,23...设备室,24...外池,25...洗涤喷嘴,26...上部防护壁,27...燃料池,28...水屏蔽,30...基座

Claims (12)

1.一种反应堆安全壳,具有:
基底垫,支承收纳堆芯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载荷并沿水平扩展;
内壳,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气密地覆盖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以及
外壳,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气密地覆盖所述内壳的水平方向外周,
该反应堆安全壳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具有:
第一圆筒状侧壁,下端与所述基底垫连接,上端至少比所述堆芯的上端高,该第一圆筒状侧壁包围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水平方向周围;
上盖,覆盖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部;
第一顶板,将所述上盖的周围和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上端部气密地连接;
干井,构成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一部分,并收纳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以及
湿井,构成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一部分,并收容通过通气管与所述干井连接的压力抑制池,
所述外壳具有:
第二圆筒状侧壁,下端与所述基底垫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外周;
第二顶板,将所述第二圆筒状侧壁的上端与所述内壳气密地连接;以及
外井,是由所述第二圆筒状侧壁、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基底垫气密地围成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具有:
气相通气管,将所述湿井的气相部与所述外井之间连结;以及
隔离连通切换单元,设置在所述气相通气管中,能够在反应堆通常运转时关闭而在反应堆事故时开放。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在反应堆通常运转时,所述干井内及湿井内的气氛以及外井的至少一部的空间内的气氛用氮来置换,从而使氧浓度比通常的空气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划分所述外井的一部分而形成空气气氛的设备室,所述设备室以外的外井内的反应堆通常运转时的气氛用氮来置换,从而使氧浓度比通常的空气低。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井中设置有储存有池水的外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相通气管的前端配置在所述外池内的池水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相通气管的前端设置有洗涤喷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井的池水中混入有提高放射性碘的溶解性的药剂。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井的池水中混入有非放射性碘。
10.一种核设施,具备反应堆安全壳,该反应堆安全壳具有:
基底垫,支撑收纳堆芯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载荷并沿水平扩展;
内壳,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气密地覆盖所述压力容器;以及
外壳,配置在所述基底垫之上且气密地覆盖所述内壳的水平方向外周,
该核设施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具有:
第一圆筒状侧壁,下端与所述基底垫连接,上端至少比所述堆芯的上端高,该第一圆筒状侧壁包围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水平方向周围;
上盖,覆盖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部;
第一顶板,将所述上盖的周围和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上端部气密地连接;
干井,构成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一部分,并收纳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以及
湿井,构成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一部分,并收容通过通气管与所述干井连接的压力抑制池,
所述外壳具有:
第二圆筒状侧壁,下端与所述基底垫连接,并包围所述第一圆筒状侧壁的外周;
第二顶板,将所述第二圆筒状侧壁的上端与所述内壳气密地连接;以及
外井,是由所述第二圆筒状侧壁、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基底垫气密地围成的空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核设施,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顶板及第二顶板之上配置有燃料池。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核设施,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覆盖所述反应堆安全壳的上方的上部防护壁。
CN201180057324.3A 2010-11-29 2011-09-14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Active CN1032292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4968 2010-11-29
JP2010264968A JP5679783B2 (ja) 2010-11-29 2010-11-29 原子炉格納容器および原子力プラント
PCT/JP2011/005182 WO2012073411A1 (ja) 2010-11-29 2011-09-14 原子炉格納容器および原子力プラ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246A true CN103229246A (zh) 2013-07-31
CN103229246B CN103229246B (zh) 2016-04-20

Family

ID=46171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324.3A Active CN103229246B (zh) 2010-11-29 2011-09-14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818495B2 (zh)
EP (1) EP2648189B1 (zh)
JP (1) JP5679783B2 (zh)
CN (1) CN103229246B (zh)
LT (1) LT2648189T (zh)
TR (1) TR201904725T4 (zh)
TW (1) TWI478175B (zh)
WO (1) WO2012073411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5541A (zh) * 2015-03-17 2015-08-12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非能动安全壳冷却及降压系统
CN104934076A (zh) * 2015-06-17 2015-09-2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两级抑压的安全壳及其抑压水池系统
CN106898389A (zh) * 2015-12-21 2017-06-2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固有安全的安全壳抑压冷却系统
CN109712726A (zh) * 2017-10-25 2019-05-0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海洋核动力平台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
CN113035391A (zh) * 2021-03-05 2021-06-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采用自流式吸气系统的安全壳内置高效换热器
CN113432901A (zh) * 2021-06-24 2021-09-24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安全壳抑压排热试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58048B1 (fr) * 2010-03-23 2013-01-1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ysteme mobile d'intervention en ambiance de gaz radioactif, notamment de tritium
US10062462B2 (en) * 2013-08-28 2018-08-28 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Facility for reducing radioactive material and nuclear power plant having the same
US9997262B2 (en) * 2013-12-26 2018-06-12 Nuscale Power, Llc Integral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tube sheet
JP6367023B2 (ja) 2014-07-03 2018-08-01 株式会社東芝 静的格納容器冷却フィルタベ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原子力プラント
US9502142B2 (en) * 2014-07-17 2016-11-22 Nico M. Bonhomme Containment for a water cooled and moderated nuclear reactor
JP6668172B2 (ja) * 2016-06-09 2020-03-18 株式会社東芝 コアキャッチャ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沸騰水型原子力プラント
EP3529811B1 (en) * 2017-01-11 2020-08-26 Framatome GmbH Catalytic recombiner and filter apparatus
JP6716479B2 (ja) 2017-02-21 2020-07-01 株式会社東芝 非常用炉心冷却系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沸騰水型原子力プラント
KR101999737B1 (ko) * 2017-11-13 2019-07-12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방사성 물질 저감 설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원전
JP7399405B2 (ja) * 2019-10-19 2023-12-18 崇 佐藤 原子力プラント
KR102249809B1 (ko) * 2019-11-15 2021-05-10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원전 장기 냉각 계통 및 이를 이용한 원전 장기 냉각 방법
KR102638287B1 (ko) * 2021-12-30 2024-02-19 한국전력기술 주식회사 원자로건물 관통부의 이중 격납 계통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6489A (ja) * 1982-05-12 1983-11-15 株式会社東芝 沸騰水形原子炉
JPS61196196A (ja) * 1985-02-27 1986-08-30 株式会社東芝 原子炉格納容器保護装置
JPS63212892A (ja) * 1987-02-28 1988-09-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可搬式クエンチヤ型フイルタベントシステム
JPH04125495A (ja) * 1990-09-17 1992-04-24 Hitachi Ltd 原子炉設備
JPH04290994A (ja) * 1991-03-20 1992-10-15 Hitachi Ltd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H06258479A (ja) * 1993-03-03 1994-09-16 Toshiba Corp 放射性よう素の放出抑制方法
JPH06289175A (ja) * 1993-04-05 1994-10-18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H11166996A (ja) * 1997-12-04 1999-06-22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の水素除去装置
JPH11174189A (ja) * 1997-12-11 1999-07-02 Hitachi Ltd 原子炉建屋
JP2004333357A (ja) * 2003-05-09 2004-11-25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2007232420A (ja) * 2006-02-28 2007-09-13 Hitachi Ltd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2010032526A (ja) * 2009-08-31 2010-02-12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原子力プラン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5688A (en) * 1970-08-05 1975-02-11 Frank W Kleimola Passive containment system
FR2499751B1 (fr) * 1981-02-10 1986-02-07 Framatome Sa Structure de batiment reacteur comportant une toiture de batiment couronne encastree dans la jupe cylindrique de l'enceinte de confinement
FR2603130B1 (fr) * 1986-08-21 1988-11-10 Framatome Sa Radier pour enceinte de confinement de reacteur nucleaire
KR950009881B1 (ko) * 1986-09-19 1995-09-01 가부시기가이샤 히다찌세이사꾸쇼 원자로 설비
US5295169A (en) 1990-10-15 1994-03-15 Hitachi, Ltd. Reactor containment facilities
JP2993155B2 (ja) * 1991-03-20 1999-1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原子炉及び原子炉冷却設備並びに原子力発電プラント
US5215708A (en) * 1992-06-19 1993-06-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eactor build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5337336A (en) * 1993-01-25 1994-08-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decrease radioactive iodine release
US5295170A (en) * 1993-06-07 1994-03-1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Nuclear reactor with passive means of adjusting the pH of post accident water
JP3445907B2 (ja) * 1996-11-08 2003-09-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原子炉圧力容器基礎の建設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用いるモジュール
JPH11281786A (ja) 1998-03-31 1999-10-15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4340841B2 (ja) * 2003-01-31 2009-10-07 日立Geニュークリア・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原子炉格納設備
JP2007010457A (ja) * 2005-06-30 2007-01-18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および沸騰水型原子力プラント
JP5006178B2 (ja) * 2007-12-21 2012-08-22 株式会社東芝 原子炉格納容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原子力プラント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6489A (ja) * 1982-05-12 1983-11-15 株式会社東芝 沸騰水形原子炉
JPS61196196A (ja) * 1985-02-27 1986-08-30 株式会社東芝 原子炉格納容器保護装置
JPS63212892A (ja) * 1987-02-28 1988-09-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可搬式クエンチヤ型フイルタベントシステム
JPH04125495A (ja) * 1990-09-17 1992-04-24 Hitachi Ltd 原子炉設備
JPH04290994A (ja) * 1991-03-20 1992-10-15 Hitachi Ltd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H06258479A (ja) * 1993-03-03 1994-09-16 Toshiba Corp 放射性よう素の放出抑制方法
JPH06289175A (ja) * 1993-04-05 1994-10-18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H11166996A (ja) * 1997-12-04 1999-06-22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の水素除去装置
JPH11174189A (ja) * 1997-12-11 1999-07-02 Hitachi Ltd 原子炉建屋
JP2004333357A (ja) * 2003-05-09 2004-11-25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2007232420A (ja) * 2006-02-28 2007-09-13 Hitachi Ltd 原子炉格納容器
JP2010032526A (ja) * 2009-08-31 2010-02-12 Toshiba Corp 原子炉格納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原子力プラント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5541A (zh) * 2015-03-17 2015-08-12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非能动安全壳冷却及降压系统
CN104934076A (zh) * 2015-06-17 2015-09-2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两级抑压的安全壳及其抑压水池系统
CN106898389A (zh) * 2015-12-21 2017-06-2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固有安全的安全壳抑压冷却系统
CN109712726A (zh) * 2017-10-25 2019-05-0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海洋核动力平台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
CN109712726B (zh) * 2017-10-25 2024-03-26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海洋核动力平台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
CN113035391A (zh) * 2021-03-05 2021-06-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采用自流式吸气系统的安全壳内置高效换热器
CN113432901A (zh) * 2021-06-24 2021-09-24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安全壳抑压排热试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9897A (en) 2012-10-01
EP2648189B1 (en) 2019-01-09
JP5679783B2 (ja) 2015-03-04
TR201904725T4 (tr) 2019-04-22
CN103229246B (zh) 2016-04-20
US9818495B2 (en) 2017-11-14
US20130259184A1 (en) 2013-10-03
JP2012117821A (ja) 2012-06-21
TWI478175B (zh) 2015-03-21
EP2648189A4 (en) 2016-05-11
EP2648189A1 (en) 2013-10-09
WO2012073411A1 (ja) 2012-06-07
LT2648189T (lt) 2019-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9246A (zh)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CN102483963B (zh) 反应堆安全壳及使用其的核设施
CN101465167B (zh) 核反应堆安全壳及使用了其的核能发电设备
KR102111814B1 (ko) 원자로 격납체 통기 시스템용 필터
US3865688A (en) Passive containment system
US4277309A (en) Nuclear reactor installation
US10147509B2 (en) Ventilated system for storing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US20170162281A1 (en) Passive containment cooling and filtered venting system, and nuclear power plant
JP2007010457A (ja) 原子炉格納容器および沸騰水型原子力プラント
CN102750993B (zh) 具有泄放气体包容功能的非能动安全壳事故泄压系统
CN104681107B (zh) 一种防止双层安全壳的内壳失效及放射性释放的系统及方法
CN207337938U (zh) 用于核商船的安全壳系统
CN103065696A (zh) 乏燃料干式贮存装置
JP4908561B2 (ja) 原子炉格納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原子力プラント
US4151689A (en) Nuclear engineering installation
CN113314238B (zh) 一种三代核电站反应堆厂房及其布置方法、核电站
TW201611036A (zh) 核能發電廠及核反應爐建築內氣體處理系統
JPH10282284A (ja) 原子力発電施設
CN114999683A (zh) 反应堆的一体化安全系统
KR101504216B1 (ko) 방사성 물질 저감 설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원전
CN101483073B (zh) 被动式止回阀系统
CN217061449U (zh) 核电厂安全壳抑压及喷淋装置
CN109273111B (zh) 浮动堆安全壳构筑物
CN107863167A (zh) 一种模块式小型堆的多堆布置结构
JPS6321594A (ja) 原子炉格納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