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3530B - 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3530B
CN103213530B CN201210572055.0A CN201210572055A CN103213530B CN 103213530 B CN103213530 B CN 103213530B CN 201210572055 A CN201210572055 A CN 201210572055A CN 103213530 B CN103213530 B CN 1032135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vehicle
light
distribution
light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20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3530A (zh
Inventor
多多良直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13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3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3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3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 B60Q1/0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the devices being headlights
    • B60Q1/1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the devices being headlights having dimming means
    • B60Q1/1415Dimming circuits
    • B60Q1/1423Automatic dimming circuits, i.e. switching between high beam and low beam due to change of ambient light or light level in road traffic
    • B60Q1/143Automatic dimming circuits, i.e. switching between high beam and low beam due to change of ambient light or light level in road traffic combined with another condition, e.g. using vehicle recognition from camera images or activation of wi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6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 variable light distribution
    • F21S41/68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 variable light distribution by acting on screens
    • F21S41/683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 variable light distribution by acting on screens by moving screens
    • F21S41/689Flaps, i.e. screens pivoting around one of their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2300/00Indexing codes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headlamps or automatically dimmable headlamps
    • B60Q2300/05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or switching of the light beam
    • B60Q2300/056Special anti-blinding beams, e.g. a standard beam is chopped or moved in order not to bli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2300/00Indexing codes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headlamps or automatically dimmable headlamps
    • B60Q2300/4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other road users or special conditions
    • B60Q2300/42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other road users or special conditions oncoming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用于合适地控制车辆左右成对配置的灯的配光的低成本的配光控制装置。所述配光控制装置包括对车辆(CAR)的前方区域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CAM)和配光控制单元,所述配光控制单元根据由该摄像装置(CAM)拍摄的图像,检测在车辆的前方区域存在的前方车辆,根据检测到的前方车辆的位置,使成对的灯(LHL、RHL)的一方的灯(RHL)的V-LoL的配光变化,摄像装置(CAM)配设在车辆(CAR)的左右方向的靠近一方的灯(V-LoL)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对汽车等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照明的灯的配光控制装置,特别涉及检测在自身车辆前方存在的车辆、合适地控制配光的配光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对于在自身车辆前方存在的先行车或对向车等的前方车辆,防止晃眼,且更明亮地照明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提出过控制自身车辆的前照灯的配光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以下技术:检测自身车辆的前方的车辆位置,根据检测到的车辆位置,进行将附加配光图案添加到前照灯的近光配光的一部分的配光控制,即,进行将附加配光图案添加到不存在前方车辆的区域的配光控制,由此,不会对该前方车辆产生晃眼,且照明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的广阔区域。又,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技术:在前照灯的远光灯内安装发光元件和摄像元件,由該摄像元件检测在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存在的前方车辆,通过配光控制,以便照亮除去检测到的前方车辆的区域,防止对前方车辆产生的晃眼,且对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的广阔区域进行照明。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6037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将可以在近光配光上添加附加配光图案的前照灯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左右,但这样的具备用于添加附加配光图案的构造的前照灯因其构造复杂,价格昂贵。又,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摄像元件内置于灯体内的灯,为了确保配设摄像元件的空间,使得灯大型化且价格昂贵。因此,在将专利文献1或2中记载的灯适用于汽车的前照灯配置在该汽车左右时,存在使前照灯整体大型化且前照灯整体成本变得极为昂贵的问题。还有,用于控制这样的前照灯配光的配光控制机构也必须分别控制左右二个前照灯的配光的结构,包含配光控制机构的前照灯整体或配光控制装置都成为高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设有左右成对配置灯的车辆中,能低成本地实现既能防止对于前方车辆产生晃眼又能照亮自身车辆的广阔区域的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具有车辆左右成对配设的灯,使上述成对灯的照明光重叠得到所需要的配光,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光控制装置包括:
摄像装置,对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摄像;以及
配光控制单元,根据用该摄像装置摄像的图像,检测在该前方区域存在的前方车辆,根据检测到的前方车辆的位置,使得上述成对灯的一方灯的配光变化;
上述摄像装置配设在上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上述一方的灯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摄像装置的摄像光轴相对一方的灯的光轴,在车辆左右方向,配设在同一位置或附近位置。例如,摄像装置配设在接近一方的灯的位置,或配设在车辆上部的一方的灯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一方的灯作为可变配光型灯构成,通过配光控制单元使得配光图案变化。例如,作为能进行将相当于远光配光的附加配光图案重叠到近光配光的配光控制的可变配光型灯构成。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各灯的照明光重叠以得到所需要配光的左右成对灯中,只有一方的灯用可变配光型灯构成,通过对这一方灯的配光,特别是两灯的配光没有重叠的区域的配光进行控制,可以控制车辆的配光。因此,与左右两侧都配设可变配光型灯,对两侧灯进行配光控制的结构相比较,可以使灯整体的结构简略化,实现低成本化。还有,通过将用于检测在车辆的前方区域存在的前方车辆的摄像装置的光轴配设在车辆左右方向一方的灯侧的位置,最好是配设在与一方的灯的光轴相同的位置或附近位置,降低摄像装置和灯间产生的视差,能以高精度进行对于前方车辆的合适的配光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实施形态1的汽车的正面图和右前照灯的一部分截断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沿着图1的II-II线的放大截面图和配光控制装置的块(block)结构图。
图3是表示左右的近光灯的概念构成的模式立体图。
图4是没有检测到前方车辆时的配光图和可变遮蔽件(shade)的状态图。
图5是检测到对向车时的配光图和可变遮蔽件的状态图。
图6是在直线前进方向检测到先行车时的配光图和可变遮蔽件的状态图。
图7是在左前侧区域检测到先行车时的配光图和可变遮蔽件的状态图。
图8是说明摄像装置和灯的视差的图。
图9是实施形态2的汽车的正面图。
图10是实施形态2的变形例的汽车的正面图。
符号说明如下:
CAR-汽车
LHL,RHL-前照灯
Hi-远光灯
Lo-近光灯
V-LoL-可变近光灯
CL-最外端标识灯
S1~S3-分割遮蔽件
PLo-近光配光图案
A1~A3-附加配光图案
1-灯壳体
2-投射型灯
3-遮蔽件驱动装置
11-灯体
12-前面罩
21-光源
22-反射镜
23-照射透镜
24R-可变遮蔽件,24L-遮蔽件
100-灯ECU
101-点灯开关
102-配光控制开关
110-配光控制部
120-前方车辆检测部
130-遮蔽件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形态1]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发明适用于汽车的前照灯的配光控制装置的实施形态1的汽车的正面图,在汽车CAR的前部左右配设右前照灯RHL和左前照灯LHL。左前照灯LHL作为在一个灯壳体内安装最外端标识灯CL、以近光配光进行照明的近光灯LoL、以及以远光配光进行照明的远光灯HiL的灯构成。右前照灯RHL如图1中放大的局部截断正面图所示,在一个灯壳体内安装最外端标识灯CL、可变近光灯V-LoL、以及远光灯HiL。該可变近光灯V-LoL详细后述,作为可以将相当于远光的附加配光图案重叠到近光配光上的灯构成。
由于分别设在上述左右各前照灯LHL、RHL的最外端标识灯CL和远光灯HiL,以及设在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采用以往提供的一般结构的灯,在此省略详细说明。设在上述右前照灯RHL的可变近光灯V-LoL被称为所谓ADB(AdaptiveDrivingBeam,自适应驱动光束),在近光配光图案的明暗截止线的上侧区域局部附加重叠相当于远光配光的配光图案,若换一种看法,也可以说将远光配光的配光图案的局部遮住,上述可变近光灯V-LoL是能实行这种配光控制的灯。又,在该实施形态1中,在上述右前照灯RHL的灯壳体内安装用于对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CAM。
上述右前照灯RHL如图2中沿着图1的II-II线的放大截面构造所示,具有由灯体11和透明的前面罩12构成的灯壳体1,在該灯壳体1内配设图中未示的上述最外端标识灯CL以及远光灯HiL,同时还配设上述可变近光灯V-LoL和摄像装置CAM,尤其,該摄像装置CAM配置于可变近光灯V-LoL的正上方位置。即,可变近光灯V-LoL的照明光轴Lx和摄像装置CAM的摄像光轴Cx配置在同一垂直面上或大致相同的垂直面上。
上述可变近光灯V-LoL是由包括将旋转椭圆设为基体的反射镜22、配设于該反射镜22的第1焦点位置的光源21、将后侧焦点配置于上述反射镜22的第2焦点位置的照射透镜23、以及对从上述光源21射出经反射镜22反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的可变遮蔽件24R的投射型灯2构成。上述光源21使用白炽灯泡或放电灯泡,或者是LED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可变遮蔽件24R如后所述由多个分割遮蔽件构成,在此,由沿水平方向分割成三的三个分割遮蔽件构成,作为可变遮蔽件24R的整体,构成为可得到与配设于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的遮蔽件24L(参照图3)相同配光的形状。
图3是表示上述可变近光灯V-LoL的概念构成的模式斜视图,和配设于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共同图示。对于近光灯LoL,与可变近光灯V-LoL的各部分等价部位标以相同符号。可变近光灯V-LoL的上述可变遮蔽件24R由从水平方向左侧向右侧(从光源21侧看的左右方向,以下皆如此)分割成三的分割遮蔽件S1、S2、S3构成,左右两侧的分割遮蔽件S1、S3与中央的分割遮蔽件S2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大。又,各分割遮蔽件S1、S2、S3分别在下端部由固定轴31支撑为可倾动,同时,各自与遮蔽件驱动装置3连接,通过該遮蔽件驱动装置3,各分割遮蔽件S1、S2、S3可独立朝前后方向倾动,当倾动时,从可变近光灯V-LoL内的照明光路区域退避,限制遮光。
該可变近光灯V-LoL如图3所示,当全部的分割遮蔽件S1、S2、S3都不倾动时,可变遮蔽件24R遮住来自光源21的光的一部分,以具有所定的明暗截止线的通常的近光配光图案PLo进行光照射。当分割遮蔽件S1、S2、S3倾动,从照明光路区域退避时,通过该倾动的分割遮蔽件S1、S2、S3此前得到遮光的光的一部分不再被遮住,以将该不被遮住的光分别作为附加配光图案A3、A2、A1重叠到上述近光配光图案PLo的明暗截止线的上侧区域的配光图案进行光照射。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和此前一样通过遮蔽件24L以具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配光图案PLo进行光照射。因此,可变近光灯V-LoL成为在左右前照灯LHL、RHL的配光不重叠的区域,通过附加上述附加配光图案A1~A3,控制在该区域的配光。
上述摄像装置CAM由已有的CCD照相机构成,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具有包含摄像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以及将在該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被摄体像变换成电气信号的摄像元件,在此是CCD摄像元件。該摄像装置CAM可以通过上述灯壳体1的前面罩12对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摄像。該摄像装置CAM如上所述配设在可变近光灯V-LoL的正上方,其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即摄像装置CAM的摄像光轴Cx位于与可变近光灯V-LoL的光轴Lx相同的垂直面上或者大致相同的垂直面上。
若再次参照图2,则左右的各前照灯LHL、RHL通过灯ECU(电子回路单元)100控制点灯和配光。由乘坐者操作的点灯开关101和配光控制开关102与灯ECU100连接。在此,配光控制开关102设为如下开关:能将重叠自身车辆的左右前照灯LHL、RHL的照射光而构成的配光图案切换为作为远光配光的“Hi”,作为近光配光的“Lo”,根据存在于自身车辆前方的前方车辆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配光的“Auto”或“ADB”。在此,设为“ADB”。又,上述摄像装置CAM和内装于上述可变近光灯V-LoL的可变遮蔽件装置3分别与灯ECU100连接。
另一方面,灯ECU100具有配光控制部110,通过上述点灯开关101的操作,供给用于对包含最外端标识灯CL的各灯进行点灯的电力,同时,通过上述配光控制开关102的操作可以仅使得近光灯LoL和可变近光灯V-LoL点灯,或与此同时使得左右的远光灯Hi点灯。再有,灯ECU100具有前方车辆检测部120,根据由上述摄像装置CAM摄像的自身车辆前方区域的摄像图像检测在自身车辆前方存在的前方车辆。再有,灯ECU100具有遮蔽件控制部130,当可变近光灯V-LoL点灯时,根据上述配光控制开关102和前方车辆检测部120的各输出,控制内装于该可变近光灯V-LoL的遮蔽件驱动装置3。
若根据該配光控制装置,通过乘坐者对点灯开关101进行接通操作,左右前照灯LHL、RHL的最外端标识灯CL点灯。接着,如果将配光控制开关102设定为“Lo”,那么配光控制部110使得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和右前照灯RHL的可变近光灯V-LoL点灯。近光灯LoL成为以图3所示的近光配光图案PLo进行光照射。又,在該“Lo”状态下,前方车辆检测部120不动作,遮蔽件控制部130将可变遮蔽件24R控制为通常状态,即,全部的分割遮蔽件S1~S3立起的状态,可变近光灯V-LoL的配光成为与近光灯LoL的配光相同的近光配光图案PLo。因此,从近光灯LoL和可变近光灯V-LoL分别射出的光在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重叠,实现以所定的近光配光图案进行的照明。如果配光控制开关102切换为“Hi”,那么配光控制部110使左右的前照灯LHL、RHL的各远光灯Hi点灯。因此,从左右的远光灯Hi分别射出的光在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重叠,且通过重叠到上述近光配光图案PLo上,实现以所定的远光配光图案进行的照明。
另一方面,如果配光控制开关102切换为“ADB”,那么配光控制部110和“Lo”时一样,使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和右前照灯RHL的可变近光灯V-LoL点灯。接着,前方车辆检测部120解析由摄像装置CAM拍摄的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的前方画面,检测前方车辆。然后,根据該检测结果,遮蔽件控制部130驱动可变近光灯V-LoL的遮蔽件驱动装置3,控制可变遮蔽件24R。因此,根据由前方车辆检测部120检测到的前方车辆的不同情况,控制可变近光灯V-LoL的配光,通过使該配光重叠到近光灯LoL的配光上而形成的该汽车CAR的前方区域的配光成为如下例那样的变化控制。
图4~图7是表示“ADB”中通过可变遮蔽件24R进行配光控制一例的图,当没有检测到前方车辆时,由于不用担心产生晃眼,因此,如图4(b)所示,使得可变遮蔽件24R的全部的分割遮蔽件S1~S3从虚线表示的常态位置倾动,从照明光路区域退避。由此,如图4(a)所示,可变近光灯V-LoL成为在近光配光图案PLo上重叠附加配光图案A1~A3的相当于远光的配光。該配光重叠到左前照灯LHL的近光灯LoL的配光上。即,成为以下配光:在左右的前照灯LHL、RHL的各近光配光图案PLo没有重叠的区域,附加由可变近光灯V-LoL形成的附加配光图案A1~A3,因此,对自身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广阔照明,确保安全行驶。
如图5(a)所示,当前方车辆检测部120在自身车辆的右前方区域检测到对向车CAR1时,如图5(b)所示,使可变遮蔽件24R的中央和右侧的两分割遮蔽件S2、S3倾动而退避。由此,这些分割遮蔽件S2、S3不进行遮光,如图5(a)所示,可变近光灯V-LoL的配光成为以下配光:在近光配光图案PLo的明暗截止线的上侧的左侧区域和中央区域,即左右前照灯LHL、RHL的各近光配光图案PLo不重叠的区域,重叠附加配光图案A2、A3。因此,既能防止对右前方的对向车CAR1产生晃眼,又能对自身车辆的作为直线前进方向的中央区域和自身车辆的左侧区域进行直至远方区域的明亮照明,确保安全行驶。在前远方存在对向车CAR1的场合,较好的是,中央的分割遮蔽件S2不倾动,不重叠附加配光图案A2。
还有,如图6(a)所示,当前方车辆检测部120在自身车辆的直线前进方向的前方区域检测到对向车或先行车时,在此,例如检测到先行车CAR2时,如图6(b)所示,使可变遮蔽件24R的右侧和左侧的两分割遮蔽件S1、S3倾动而退避。由此,分割遮蔽件S1、S3不进行遮光,可变近光灯V-LoL的配光成为以下配光:如图6(a)所示,在近光配光图案PLo的明暗截止线的上侧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即左右前照灯LHL、RHL的各近光配光图案PLo不重叠的区域,重叠附加配光图案A1、A3。因此,既能防止对在直线前进方向存在的先行车CAR2产生晃眼,又能对自身车辆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进行直至远方区域的明亮照明,确保安全行驶。
或者,如图7(a)所示,当前方车辆检测部120在自身车辆的左前侧区域检测到先行车CAR3时,使可变遮蔽件24R的中央和左侧的两分割遮蔽件S1、S2倾动。由此,分割遮蔽件S1、S2不进行遮光,可变近光灯V-LoL的配光成为以下配光:在近光配光图案PLo的明暗截止线的上侧的右侧区域和中央区域,即左右前照灯LHL、RHL的各近光配光图案PLo不重叠的区域,重叠附加配光图案A1、A2。因此,既能防止对在左侧区域存在的先行车CAR3产生晃眼,又能对自身车辆的右侧区域和中央区域进行直至远方区域的明亮照明,确保安全行驶。在前远方存在先行车CAR3场合,较好的是,中央的分割遮蔽件S2不倾动,不重叠附加配光图案A2。
这样,灯ECU100通过控制可变近光灯V-LoL的可变遮蔽件24R,进行使得与不存在前方车辆的区域对应的分割遮蔽件S1~S3倾动的控制,既能防止对该前方车辆产生晃眼,又能对不存在前方车辆的区域进行明亮照明,可以发挥作为“ADB”灯的功能。而且,为了实现这样的配光控制,在該实施形态1中,左右前照灯LHL、RHL的各近光灯和远光灯的合计四个灯中,可以构成为只有一个灯,即可变近光灯V-LoL是可变配光型灯,因此,与专利文献1、2所示,将左右前照灯分别作为可变配光型灯构成相比,能以低成本构成。还有,用于检测前方车辆的摄像装置CAM也仅仅设在右前照灯RHL,因此,左前照灯LHL的结构不复杂,这点也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还有,即使作为这样只有一个灯为可变配光型的可变近光灯V-LoL的结构,实现前照灯的低成本化,在該实施形态1中也可以实现合适的配光控制。即,灯ECU100的前方车辆检测部120解析由摄像装置CAM拍摄的前方图像,检测前方车辆的位置,这时,检测该前方车辆的检测位置相对摄像装置CAM的光轴Cx的角度。即,如图8所示,欲检测的前方车辆CAR4的检测角度θC成为相对摄像装置CAM的光轴Cx的角度。另一方面,来自可变配光型灯V-LoL的相对前方车辆CAR4的光照射角度θL是相对于灯光轴Lx的角度。这时,假如图8所示,在汽车CAR的左右中央位置配置摄像装置CAM1,则在相对前方车辆CAR4的检测角度θC1和灯照射方向的光照射角度θL之间有水平方向的角度偏离,即会产生视差。因此,当对于由前方车辆检测部120检测到的前方车辆CAR4进行合适的配光控制时,在配光控制部110和遮蔽件控制部130必须进行用于补正视差的运算。还有,在视差不能完全补正场合,因該视差,对于前方车辆CAR4的配光的照明区域之间产生偏离,由于該偏离,会产生对前方车辆晃眼,或不能对前方区域进行更广阔照明的状况。
在实施形态1中,将摄像装置CAM配设在与可变配光型灯V-LoL水平方向的相同位置,因此,检测角度θC和光照射角度θL变得相等,两者间没有角度偏离,即,不会产生视差。还有,即使产生视差也是极小的。因此,在灯ECU100的配光控制部110和遮蔽件控制部130的控制中,可以将相对前方车辆CAR4的检测角度θC就这样置换成光照射角度θL,使各控制部中的运算简单化,同时,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合适的配光控制。尤其,在走弯曲路时,为前方车辆的检测角度急剧变化的状况,因此,即使对于这种状况变化,也可以实现迅速对应的配光控制。再有,即使构成为左右旋转控制灯单元的前照灯场合,也可以将检测到的前方车辆的检测角度就这样适用于旋转控制,可以实现运算简单化和控制的随动性的高速化。
还有,在实施形态1中,在右前照灯RHL配设可变近光灯V-LoL和摄像装置CAM,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可变近光灯V-LoL和摄像装置CAM配设在左前照灯LHL,可以得到与配设在右前照灯RHL时同样的作用效果。还有,为了进一步实现前照灯结构的简单化,虽然图示省略,可以在左右前照灯LHL、RHL分别配设一个远光/近光切换型灯,将其中一方的远光/近光切换型灯的遮蔽件以分割构成的遮蔽件构成,作为可变配光型灯构成。远光/近光切换型灯是可以通过控制遮蔽件对远光配光和近光配光进行切换的灯,将該遮蔽件如实施形态1那样,用多个分割遮蔽件构成,构成为可以对各分割遮蔽件进行独立控制。这样构成场合,当将配光切换为“ADB”时,将另一方的远光/近光切换型灯控制为近光配光,根据前方车辆检测部的检测,独立控制一方的远光/近光切换型灯的分割遮蔽件,可以实现和实施形态1同样的配光控制。
[实施形态2]
在实施形态1中,将摄像装置内装在前照灯,但摄像装置也可以与前照灯分体构成。图9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概略构成的汽车的正面图,汽车CAR的左右前照灯LHL、RHL的结构和实施形态1相同,但是,摄像装置不配设在右前照灯RHL的灯壳体1内,这点不同。作为代替方法,将摄像装置CAM配设在沿着汽车CAR车室内的前窗玻璃FG的上边缘的右侧位置,在此,为离右前照灯RHL最近的右端位置。即,右前照灯RHL和实施形态1一样,具有可变近光灯V-LoL,将摄像装置CAM配置在摄像光轴离該可变近光灯V-LoL的照明光轴最近的位置。还有,这种场合,为了防止前窗玻璃上附着的雨滴和尘埃等影响摄像,降低根据摄像图像的前方车辆的检测精度,较好的是,将摄像装置配设在前刮水器的擦拭区域WP内。
图示省略,上述摄像装置CAM和实施形态1一样,与灯ECU连接,用于检测在自身车辆前方存在的前方车辆。还有,根据检测到該前方车辆,实现对配设于右前照灯RHL的可变近光灯V-LoL的配光控制,这也相同。在該实施形态2中,难以将摄像装置CAM的光轴Cx配置在可变近光灯V-LoL的光轴Lx的垂直线上,但至少与图8所示那样的配置在汽车CAR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场合相比,可以降低上述视差,由此,能使得灯ECU中的配光控制变得容易,且可以提高配光精度。还有,再加上在实施形态2中将摄像装置CAM配设在汽车CAR的车体的上部,因此,与实施形态1那样配设在前照灯内场合相比,能得到摄像光轴的高度。因此,即使在自身车辆的接近位置存在先行车的状况下,先行车也难以妨害摄像,可以对自身车辆的前方的广阔区域,特别是直到自身车辆的远前方区域进行摄像,可以扩大前方车辆的检测范围,提高检测精度。由此,可以提高在右前照灯的可变近光灯中的配光控制的精度。
在图9所示的实施形态2中,前刮水器的擦拭区域WP扩展到汽车CAR的右侧区域,将可变配光型灯(可变近光灯V-LoL)配设在前窗玻璃的驾驶席侧,即右侧,与此相伴随,将摄像装置CAM配置在前窗玻璃的右端位置,但是,如图10所示,当设有擦拭区域WP扩大到副驾驶席侧,即前窗玻璃FG的左侧区域的前刮水器的车辆场合,也可以构成为将可变配光型灯(可变近光灯V-LoL)配设在左前照灯LHL,与此相伴随,将摄像装置CAM配设在前窗玻璃FG的左侧位置。即使这样将可变配光型灯V-LoL和摄像装置CAM配设在汽车CAR的副驾驶席侧,也和在实施形态1中将本发明适用于左前照灯LHL的情况一样,可以降低灯光轴和摄像光轴产生的视差,实现合适的配光控制,同时,可实现前照灯的结构的简单化,这点也是相同的。
在实施形态1中,将摄像装置配设在可变配光型灯的正上方位置或者大致正上方位置,但是,即使因设计上制约等不能将摄像装置配设在可变配光型灯的正上方位置或大致正上方位置时,通过如实施形态2那样,配设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尽可能靠近可变配光型灯的位置,也可以降低因摄像装置的光轴和可变配光型灯的光轴之间的偏离引起的视差,提高配光精度。还有,通过这样将摄像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左侧或者右侧,可以在车辆的中央区域确保空间。尤其,在近年的车辆中,根据车辆控制对象不同,有时需要分别设置摄像装置,配设多个摄像装置,这种场合,可以在确保的中央区域配设其他的摄像装置。或者也可以取代摄像装置,配设雨滴传感器或亮度传感器等的传感器。
在实施形态1、2中,作为可变配光型灯,说明切换可变遮蔽件控制配光的灯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例如设有多个光源,通过选择使得这些光源发光使配光变化,也可以作为上述灯构成。即,在可变遮蔽件构造中,需要用于切换遮蔽件的机械的构造,但是,在配列多个LED(发光二极管)构成灯,通过选择地使得这些LED发光使配光变化的可变配光型灯的结构中,不需要机械构造,灯的结构更加简单化,有利于低成本化。即使是配设LED以外的多个光源形成灯结构,也相同。
实施形态1、2是将摄像装置和可变配光型灯分体构成,配设在前照灯内和车辆车体,但是,也可以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摄像装置与一方的灯,即可变配光型灯一体形成。这种情况下,另一方的灯可以适用通常的灯,因此,可以实现由左右一对灯构成的灯整体的结构的简单化和低成本化。
下面说明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是在车辆的左右成对配设的车辆用灯,可以用于使得该灯的配光变化的车辆用灯。
在上述用于实施发明的实施形态中所示的各部分的形状及结构都不过是实施本发明时进行的具体化一例,并不因上述实施形态限定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2)

1.一种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具有车辆左右成对配设的灯,使上述成对灯的照明光重叠得到所需要的配光,其特征在于:
只有一方的灯用可变配光型灯构成;
所述配光控制装置包括:
摄像装置,对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摄像;以及
配光控制单元,根据用该摄像装置摄像的图像,检测在该前方区域存在的前方车辆,根据检测到的前方车辆的位置,使得上述成对灯的一方灯的配光变化;
上述摄像装置配设在上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上述一方的灯侧的位置;
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像光轴相对上述一方的灯的光轴,在车辆左右方向,配设在同一位置或附近位置;
上述一方的灯作为可变配光型灯构成,通过上述配光控制单元使得配光图案变化;
上述一方的灯是能进行将相当于远光配光的附加配光图案重叠到近光配光的配光控制的可变配光型灯。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像装置配设在接近上述一方的灯的位置,或配设在车辆上部的上述一方的灯侧的位置。
CN201210572055.0A 2012-01-19 2012-12-25 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Active CN103213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8950A JP5912562B2 (ja) 2012-01-19 2012-01-19 車両用ランプの配光制御装置
JP2012-008950 2012-0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3530A CN103213530A (zh) 2013-07-24
CN103213530B true CN103213530B (zh) 2015-12-23

Family

ID=48811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2055.0A Active CN103213530B (zh) 2012-01-19 2012-12-25 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2562B2 (zh)
CN (1) CN1032135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3964A (zh) * 2014-04-17 2014-06-25 南宁桂格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前照灯
US20180178711A1 (en) * 2014-12-18 2018-06-28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Vehicle headlight control
JP6545983B2 (ja) 2015-03-12 2019-07-1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灯具システム
CN105242569A (zh) * 2015-10-16 2016-01-1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汽车afs的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
JP6549468B2 (ja) * 2015-10-28 2019-07-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JP6923310B2 (ja) * 2016-11-29 2021-08-1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ランプの点灯制御装置
JP6831692B2 (ja) 2016-12-19 2021-02-1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ランプ
KR101908423B1 (ko) * 2017-04-10 2018-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차량에 구비된 차량 제어 장치 및 그것의 차량 제어 방법
CN109131041A (zh) * 2017-06-19 2019-01-04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自适应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
WO2019176418A1 (ja) * 2018-03-15 2019-09-1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ランプ、車両検出方法及び車両検出装置
WO2019212032A1 (ja) 2018-05-01 2019-11-0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ランプ
JP7163101B2 (ja) * 2018-08-16 2022-10-31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前照灯の配光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配光制御手段
CN110466419A (zh) * 2018-10-31 2019-11-1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CN110816394A (zh) * 2019-11-26 2020-02-21 广州市超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视觉自适应车辆前照灯及其控制方法
EP4199493B1 (en) * 2021-12-15 2025-06-04 ZKW Group GmbH Vehicle headlamp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14448A1 (de) * 2004-03-31 2005-10-20 Koito Mfg Co Ltd Fahrzeugscheinwerfer
DE102005055087A1 (de) * 2005-11-18 2007-05-24 Robert Bosch Gmbh Scheinwerfermodul mit integriertem Licht-Regensensor
CN101648541A (zh) * 2008-08-11 2010-02-1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合成左右灯具单元的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0403A (ja) * 1999-08-20 2001-03-06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可視光カット遮光シェードを用いたヘッドランプおよび該ヘッドランプを照明源とする車両用暗視装置
JP2007099222A (ja) * 2005-10-07 2007-04-19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照明装置
JP4484856B2 (ja) * 2006-10-06 2010-06-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イト制御装置
JP2008189276A (ja) * 2007-02-08 2008-08-21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ランプシステム
JP5151452B2 (ja) * 2007-12-19 2013-02-27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情報表示装置
JP2010000975A (ja) * 2008-06-23 2010-01-07 Nissan Motor Co Ltd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2010260379A (ja) * 2009-04-30 2010-11-18 Koito Mfg Co Ltd 撮像素子を内蔵した車両用灯具
JP5438410B2 (ja) * 2009-07-15 2014-03-1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前照灯装置
JP5539784B2 (ja) * 2010-05-06 2014-07-0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14448A1 (de) * 2004-03-31 2005-10-20 Koito Mfg Co Ltd Fahrzeugscheinwerfer
DE102005055087A1 (de) * 2005-11-18 2007-05-24 Robert Bosch Gmbh Scheinwerfermodul mit integriertem Licht-Regensensor
CN101648541A (zh) * 2008-08-11 2010-02-1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合成左右灯具单元的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47138A (ja) 2013-08-01
CN103213530A (zh) 2013-07-24
JP5912562B2 (ja)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3530B (zh) 车辆用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US8182126B2 (en) Automotive headlamp apparatus synthesizing ligh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ight and left lamp units
JP5053890B2 (ja) 車両用ランプ
CN103292237B (zh) 前照灯装置和前照灯控制系统
JP5719697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CN102635823B (zh) 车辆用前照灯的配光控制装置
US9468072B2 (en) Vehicle lamp system
CN103201137B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以及车辆用前照灯的控制方法
JP2010263272A (ja) 車両用監視カメラ及び車両用監視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0869667B (zh) 灯具单元及车辆用前照灯
JP2010260379A (ja) 撮像素子を内蔵した車両用灯具
JP2011051441A (ja) 車両用前照灯システム
JP6831692B2 (ja) 車両用ランプ
CN110834580B (zh) 前照灯的配光控制系统,配光控制装置,配光控制方法
JP5525406B2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JP2011037343A (ja) 車両用前照灯の配光制御システム
JP7493399B2 (ja) 車両用ランプ制御装置
JP2012162105A (ja) 車両用前照灯装置
JP7139309B2 (ja) 照明装置
JP7532205B2 (ja) 車両用ランプとその制御装置
JP2012190556A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WO2024161999A1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5702597B2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