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0499B -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0499B
CN103180499B CN201180047851.6A CN201180047851A CN103180499B CN 103180499 B CN103180499 B CN 103180499B CN 201180047851 A CN201180047851 A CN 201180047851A CN 103180499 B CN103180499 B CN 103180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otor
passage
axis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78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0499A (zh
Inventor
K-H·G·莱曼
T·G·葛瑞斯
I·瑞恩巴赫
M·莱娜
B·阿斯兰
D·皮尔奇
S·佐贝尔
F·维德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3180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0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4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contact of fibres with a running surface
    • D01H4/08Rotor spinning, i.e. the running surface being provided by a rot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0Removing running yarn from the yarn forming region, e.g. using tub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7/00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 D01H7/92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ransient twist, i.e. false twist
    • D01H7/923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ransient twist, i.e. false twist by means of rotat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02G1/02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drawing the ya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纱线(4)的方法,其中待纺纤维(2)被供给转动的纺纱转杯(1),在纺纱转杯内并捻并作为纱线(4)借助抽纱装置(6)从纺纱转杯(1)抽出,其中在从纺纱转杯(1)被抽出时对该纱线(4)施加假捻,其中该抽纱装置(6)在抽出时绕纱线纵轴线转动,尤其是反向转动的多个抽纱辊(6)在抽出时共同绕纱线纵轴线转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从纺纱转杯(1)抽出纺成纱线(4)的抽纱装置,包括两个可反向转动的抽纱辊(6),该纱线(4)可被钳夹在抽纱辊之间并且该纱线(4)可通过所述抽纱辊绕辊轴线(6a)的转动被抽拉,其中它包括具有空心轴(21)的转子(20),该纱线(4)与空心轴轴线(22)同轴地可被引导经过该空心轴,该转子(20)被驱动或至少可被驱动绕该空心轴轴线/纱线纵轴线(22)转动并且包括其辊轴线(6a)垂直于空心轴轴线(22)取向的抽纱辊(6)。

Description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该纱线具有低的纱线捻度以便在后续工艺步骤如纺织机械内进一步加工,其中,待纺纤维被供给转动的纺纱转杯,在纺纱转杯中被并捻并作为纱线从纺纱转杯被抽出,在从纺纱转杯抽出时对纱线施以假捻,尤其是可独立调节的假捻,尤其除了通过转杯和取决于工艺的在引纱嘴上的假捻作用赋予了捻度之外。
本发明尤其涉及从纺纱转杯中抽出纺成纱线的抽纱装置,其包括两个可相向转动的抽纱辊,纱线可钳夹在这两个抽纱辊之间并且可通过这两个抽纱辊绕辊轴线的转动而被抽出。
背景技术
这样的方法和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例如由DE 4041719A1所公开。通常,纤维或纤维束通过导纤通道被供给转动纺纱杯的敞开杯,在这里,纤维到达纺纱转杯的内滑壁并通过离心力滑移入其转杯槽并且并捻成纤维圈,纤维从纤维圈开始通过纱线加捻被连续加入打开的纱线头并且被并接入纱线中,纱线随后可从转杯中在离开转杯轴线的方向上被抽出。
术语“并捻”是指纤维或纤维束在例如用开松辊松散后又在转杯合并成纤维条子,供给纤维圈,结果,纤维近似平行地在纤维圈中取向并且纤维头在纤维长度方向上按统计分散,由此一来,在由此构成的纱线中的纤维的承载能力得到很好利用。
抽出纱线例如可以通过空心的转杯轴来进行,或者也可从转杯中抽出,因此就是说原则上在纺纱转杯的两侧抽出。两者例如可以通过所谓的引纱嘴来实现,引纱嘴可转动地设置在杯体或转杯轴本身内并且例如可以呈漏斗状形成。引纱嘴的轴线此时与纺纱转杯轴线对齐。
此时知道了在抽出纱线时产生在行业圈内所谓的假捻。
在这里,“假捻”是指连续输送的纱线在两个钳口机构如纺纱转杯合抽纱装置之间的区域内获得暂时的不会留下的捻度或捻合,该抽纱装置可以例如由两个反向转动的辊构成,纱线设置在所述辊之间并且通过辊转动来输送。在经过钳口机构后,失去假捻。
公开出版物DE 4041719 A1描述了用于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其中产生粗纱线并且通过转杯轴被抽出。
为了保持所抽出的纱线具有低捻度,又在可转动安装的转杯轴内可调节转动地安装有呈漏斗形通入纺纱转杯中的作为引纱嘴的管,它在还位于纺纱转杯内的纱线段中在进入管之前的长度产生假捻,以便在纺纱转杯内的纱线形成区内产生引纱线捻度较高而足够高的纱线强度。
如此产生该假捻,纱线在转动时在引纱嘴内壁上滚动并且同时绕自身轴线翻滚。假捻加入纱线的真正捻合中并且与纤维抽出方向相反地从引纱嘴前移向纺纱转杯槽,这可以改善在纺纱转杯内的纺纱稳定性。
但是,因作用于在纺纱转杯内的纱线的离心力所产生的张力一直延续到抽纱装置如抽纱辊。因为在该已知装置中在抽出方向上位于引纱嘴后面的区域内已经又失去了假捻,所以在该区域内可能无法实现纱线稳固化,因而尤其可能在此出现纱线断裂。
因此如果要通过假捻将附加捻合加入纱线中,则该已知装置的缺点是,假捻已经在引纱嘴的柱形管段中或至少紧接在其后又逐渐消失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方法和一种装置,借此尽可能在直到抽纱装置例如抽纱辊或者至少直到抽纱装置前不远地产生或至少保持较高的捻度即所谓的假捻。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没有纱线断裂危险地生产低捻度的且尤其是捻度小于120转/米的粗纱线。
例如如此完成该任务,该抽纱装置本身在抽出时围绕纱线纵轴线转动。因此,假捻可以借助纱线钳夹(Garnklemmung)产生,即,在抽纱装置上产生。
因此,可以利用该设计结构做到恰好直到抽纱装置前产生假捻并且假捻在从转杯直到抽纱装置的整个路程中都有助于纱线稳固化。例如为此可以使相向转动的抽纱辊在抽纱时共同绕纱线纵轴线转动。
优选地,可以通过按照上述类型的本发明抽纱装置来完成该任务,它包括具有空心轴的转杯,纱线可与空心轴轴线同轴地被引导穿过该空心轴,其中,该转杯被驱动或至少可被驱动绕空心轴轴线/纱线纵轴线转动,并且包括其辊轴线垂直于空心轴轴线取向的抽纱辊。
通过此方式,纱线可以在本发明装置内在抽纱辊之间被夹紧并通过抽纱辊绕各自辊轴线的转动被输送或者说从纺纱转杯中被抽出,同时通过转子转动将假捻施加到纱线上。
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规定,用于抽纱的抽纱辊转动和用于产生假捻的转子转动利用分开独立的驱动装置来产生。为此,至少其中一个抽纱辊和或许两个抽纱辊例如可以在转子内具有自己的电动机驱动机构。这样的驱动机构随后在转子转动时绕空心轴轴线转动。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例如相关的驱动机构通过在转子上的滑动触点从转子之外取电。
而在一个替代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规定,抽纱辊为了抽出纱线而绕辊轴线的转动是以机械方式与两个抽纱辊绕纱线纵轴线的转动相互关联的。例如,为此可以使包括驱动装置的一对抽纱辊处于绕纱线纵轴线的转动中,并且至少其中一个抽纱辊为了输送纱线而绕辊轴线的转动可以借助传动装置以机械方式从该转动中产生。为此设置的传动装置例如可以安置在上述的本发明装置的转子之内/之上。
因而,存在着可以省掉随同转动的用于驱动抽纱辊的电动机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规定,该传动装置具有驱动轮,该驱动轮的转动通过该传动装置被转换为抽纱辊的转动,其中,该驱动轮是通过在“转杯”与“在该转杯之外的与该驱动轮有效连接的驱动机构”之间的相对运动来驱动的。
例如,该驱动轮可以具有平行于至少一个被驱动的抽纱辊的辊轴线的轮轴线并且在转子转动时绕空心轴轴线旋转,其中,如此形成该有效连接,即,驱动轮在转子外的驱动机构上滚动。在此情况下,驱动轮和驱动机构能以彼此对应的锥面轮或锥齿轮的形式构成。
因此,驱动轮转动和因而抽纱辊转动已经因转子转动而出现,转子转动尤其是在驱动机构是静止不动的构件时。在此情况下,抽纱辊转速通过传动装置的传动比而与转子转速保持恒定关系。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轮相对于驱动机构的相对运动因此可以只通过基于转子转动的驱动轮运动来实现。
尤其是为了能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与转子转速无关地调节抽纱辊转速,可以规定,所述在转子之外的驱动机构与空心轴轴线同轴地设置,尤其是可转动安装在空心轴上并且围绕空心轴轴线与转子无关地被驱动或至少可被驱动。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驱动机构的转动根据转动方向地增大或减小在驱动机构上滚动的驱动轮的转速,因此与转子转速无关地选择抽纱速度。
为了获得在驱动轮和驱动机构之间的持续良好接触,还可以规定,该驱动机构按照可在空心轴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置。例如,它可以通过如压缩弹簧朝向转子/驱动轮受力。
转子以及还有驱动机构的驱动最好可以通过相对于空心轴轴线侧向错位设置的驱动装置如电动机来进行。为此,例如转子和/或驱动机构可以具有一个同轴齿轮,它通过传动机构尤其是齿带或链条由上述驱动装置来驱动。
总体上在所有实施方式中可以规定,抽纱辊分别安装在一个支座内。这样的支座例如可以呈叉形或者U型材形状。因此,一个支座可以例如具有两个通过底部件连接的、彼此分开的支腿,抽纱辊可转动地安置在支腿之间。至少其中一个支座可以相对于另一个支座和/或相对于空心轴轴线移动地构成,尤其是以便允许精确地在空心轴轴线上钳夹纱线。
为了获得这样的运动性,例如可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至少一个支座可绕平行于辊轴线的转动轴线摆动地安装在转子之上/之内。在两个支座都可摆动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这两个支座最好可以在摆动转动方面相互关联,优选通过在两个支座上的相互啮合的齿结构。因此,可以使这些抽纱辊彼此相对运动,例如以便在抽纱辊之间引导纱线,其中,两个辊总是保持距空心轴轴线或者说纱线纵轴线的相同距离并且纱线在最佳位置被夹紧。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规定,至少其中一个支座可垂直于空心轴轴线移动地支承在转子中。因此,至少这一个支座例如可以通过调节螺丝来定位,使得纱线精确地在空心轴轴线上在抽纱辊表面上被夹紧。
另一个抽纱辊例如可以屈服地受力,如承受弹簧作用,并且通过该力也垂直于空心轴轴线来移动并被压到另一辊上,由此至少出现纱线的钳夹。
同样,屈服受力的辊由此可以通过另一个辊被带动转动,即被驱动。例如屈服受力的辊可以是胶皮辊或者由其它弹性体材料构成,而另一个辊由金属构成。
转杯的一个在结构上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于,它具有第一和第二转动件,它们在空心轴轴线方向上相互间隔、彼此固定,并且装有抽纱辊的支座且尤其是还有驱动抽纱辊的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件之间。因此,这样的转子构成一个单元,其为了生产和/或维修的目的可通过拆分开两个转动件而被打开。例如这两个转动件可以基本上呈圆盘形。
尤其在此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规定,这些转动件在其彼此对置的表面上分别具有垂直于空心轴轴线延伸的且相互平行间隔的槽,该抽纱辊的支座可以在该槽内移动。在这里尤其可以规定,支座的上述支腿至少部分置于该槽中。
调节螺丝和/或弹簧可作用于连接支座支腿的底部件上,它们均牢固地对向支承在一个或两个转动件上并且有助于在该槽内垂直于空心轴轴线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解决方案中规定,在抽出方向上紧接在抽纱装置之前设置用于施加假捻的加捻装置,用于基本上在从抽纱装置到纺纱转杯的整个路程上对纱线施加假捻。这样,可以利用两个实施方式在钳口之后即抽纱装置那侧产生具有低捻度的纱线。
“紧接在抽纱装置之前布置”最好是指:如此选择该布置,即,假捻在抽纱装置和纺纱转杯之间的整个路程的至少90%范围内出现。
当加捻装置设置成其距该抽纱装置的距离小于平均纤维长度,或者在间隔布置时在纱线内的捻转反向点(Drehungsumkehr)和抽纱装置之间的长度小于平均纤维长度时,尤其也获得了优选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作用原则上借助任何合适的加捻装置来获得,其例如通过独立的驱动装置尤其与纺纱转杯驱动装置无关地对纱线施以假捻,尤其是与其定位无关。
根据本发明,作为加捻装置或者说假捻件,例如可以最好使用附加转动件如摩擦盘(Texturierscheiben)或纺纱指、转动的L形钩等等。
此外,后一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无需改动地使用已建的抽纱装置,只需使用附加加捻装置。此时,这样的附加加捻装置不仅具有它可紧接布置在抽纱装置之前即与之相邻安置的优点,而且原则上可以安置在沿纺纱转杯和抽纱装置之间路段的任何位置上,因而就是说是根据需要安置就位。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也可根据本发明与尤其在转杯槽区域内的转杯设计、转杯壁、转杯转速、或许有的内管(引纱嘴)的设计和转速和由附加件加入纱线中的捻度组合地影响纱线结构,使得纱线获得尽量少的“束腹(Bauchbinden)”并且具有含有尽量牵伸直的且略微相对扭转的纤维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两种解决方案也提供以下优点,通过产生假捻,也可以控制转杯内的纱线捻度,使得例如通过纤维更好地并接入纱线中来改善纱线质量。
在本发明中,还最好通过相对于转杯居中安装在转杯内的引纱嘴沿转杯轴线进行纱线抽出,或是经过空心转杯轴,或是在相反方向上经过敞开的转杯中心。卷绕可以没有进一步转向地进行。在这里,经过转杯轴的抽纱可能是有利的,因为由此减少束腹数量。
在此发现第二解决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即,从纺纱转杯抽出的纱线被引导经过具有通道的加捻装置,在该通道内通过流入通道的气态流体尤其是空气产生绕纱线轴线转动的涡旋,该涡旋在涡旋转动方向上捻合纱线并由此产生该假捻。
这样的加捻装置不仅可以紧接安置在抽纱装置之前,也可以安置在任何其它位置上例如很靠近纺纱转杯或在纺纱转杯内,同时,这样的以气态流体工作的抽纱装置因没有复杂的机械部件而可以很小型地构成。在这里,可以通过选择流体以及流体流速来简单地影响所产生的涡旋和进而假捻,该假捻也可根据涡旋转动方向对纱线的真正捻度产生加合或削减作用。在简单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可被用作流体。
用于产生这种涡旋的加捻装置例如可以在通道的壁之上或之中具有用于气态流体的导向装置,借此可以通过被引入该通道的气态流体在通道内产生围绕通道纵轴线转动的涡旋。
可以优选规定,为了形成转动的涡旋,气态流体从外向内地在尤其是沿径向相对于中央通道纵轴线错位的情况下被引入该通道,尤其在这里,该通道优选具有圆形横截面。因此,流体流偏心撞击通道内壁并因此通过通道内壁而打旋,由此出现涡旋。
尤其优选的是,气态流体可以沿通道的切向、尤其沿通道横截面的切向被引入该通道。
为此,可以在加捻装置中形成一个呈流体通道形式的导向装置,它从外穿过通道壁进入通道内并且其中央纵轴线在径向上离中央通道纵轴线有一段距离,尤其是其径向外侧的流体通道壁部沿通道横截面的切向布置。
也可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流体通道的中央纵轴线相对于纱线被导引经过的通道的中央纵轴线具有不等于90度的角度。因此,气态流体能以在纱线输送方向上的或在与之相反的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被引入该通道,尤其是从而涡旋在期望的优选方向上扩展开。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此产生涡旋,即,导向装置以设置在通道内壁上的沿通道纵向延伸的凸起的形式构成,该凸起围绕通道纵轴线或是在沿纵向保持通道直径不变情况下呈螺旋形卷绕,或是在通道直径在通道纵向上有变化且尤其是呈漏斗形变化的情况下呈涡卷形卷绕。
这样的加捻装置例如可以在纤维抽出方向上或在与之相反的方向上,就是说因而在通道轴向上被流体迎面流过,其中,该流体流动通过在通道内壁之上/之中的螺旋形或涡卷形卷绕产生围绕纱线纵轴线转动的涡旋,该涡旋捻合纱线并因而产生该假捻。
附图说明
以下将描述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通过引纱嘴从转杯中抽出纱线,
图2a示出了加捻装置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纱线通过转杯轴被抽出,
图4示出了集成至抽处嘴中的本发明加捻装置,
图5示出了带有转动的抽纱辊对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6示出了带有转动的抽纱辊对的第二实施方式,和
图7是根据图6的装置的局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已知现有技术的装置。被喂给到转杯1壁上的纤维2通过离心力滑入转杯槽3中且被随转杯1转动的纱头4a“叼住”。纱线4经由转杯轴1a沿方向5被抽出。纱线4通过抽纱辊6被抽出并被卷绕到筒子7上。为了抽纱,这些辊6相向转动,从而输送设于辊之间的纱线4。
在这里,在转杯轴内还可转动地设有引纱嘴8,纱线4经过该引纱嘴的内部被抽出。此时,纱线4在引纱嘴8内壁上滚动并获得假捻,但只在转杯1区域内。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布置,在这里,被喂入转杯1的纤维2在转杯槽3内被并入纱线4并且纱线4通过引纱嘴8沿与转杯轴1a相反的方向被抽出,而没有进一步的转向。在图2中同时示出了本发明可能有的两个实施方式。
一方面示出了,纱线4通过这些辊6被抽出并且同时使这两个辊6共同根据箭头9围绕纱线轴线转动。因此施加了从由辊6构成的抽纱装置到转杯1的假捻。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纱线4虽然是通过辊6被抽出的,但假捻由紧接在抽纱装置6前方的加捻装置10施加。该加捻装置包括引导纱线4经过的通道11。通过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2,空气被送入内部纱线通道11,由于流体通道有针对性地布置在通道11内而使得空气产生了涡旋,该涡旋围绕纱线轴线转动,因此产生假捻,这是因为纱线由此被带动转动。
图2a示出了加捻装置10的在流体通道12平面内的截面。在此仅示出了或许多个流体通道12中的一个。如此引导流体,即,流体(在此是空气)在通道中心之外流入该通道,例如如此流入,即,通道12的外壁12a沿通道横截面13的切向。由此一来,流入空气到达呈圆形弯曲的通道内壁并在通道内产生围绕通道纵轴线转动的涡旋。在拥有多于一个的流体通道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它们具有均匀的角间距。
图3也示出一个加捻装置10,它具有沿切向通入纱线通道11的流体通道12。在这里,与图2相比,通过空心的转杯轴1a抽引出纱线4。此实施方式在其它方面与图2中的相同。
都适用的是,可以在利用流体如空气工作的加捻装置中规定,流体通道在通入纱线通道内部的通口区域内具有喷嘴,用于在此获得非常高的流速。
因此还显然的是,所述的施加假捻的可行方式可以另选地被投入使用,即,或是通过流体驱动的加捻装置10产生,或是通过转动的辊对6来产生。或许可以规定,同时采用这两种可行方式。
可以规定,纱线4通过所产生的假捻在纱线运行方向上在加捻装置10之前比在加捻装置10之后更快速地转动。相反,可能有利的是可利用“彼此相反的转动方向”来工作,即,抽纱辊6或加捻装置10的转动方向可以与转杯1的转动方向相反或相同。
不同于图2和3,图4示出了布设在引纱嘴8中的气压加捻装置10。流体通道12最好沿切向通入纱线通道并且可以垂直于纱线通道11的轴线布置(角度α=90°)。由此,一部分空气流入转杯1以驱动加捻装置10,并且根据转杯1的抽吸强度而定,也有一部分空气在纱线运行方向上向外流入环境。
流入转杯的空气作为用于纱线4的气垫并且因此减小了在纱线和引纱嘴8之间的摩擦。由此,可以更好地控制从外面带入转杯的捻度。
可以通过选择流体通道12相对于引纱嘴8轴线的倾斜角度来确定是否有或多或少的空气流入转杯1。通过相对于纱线通道或相对喷嘴端部的流动方向以很尖锐的角度(α<~15度)布置流体通道12,就可以形成喷射器,该喷射器减小且最好甚至阻碍空气经引纱嘴8的纱线通道11流入转杯。该喷射器也可以完全与加捻装置无关地安装在引纱嘴中。最终,该纱线通道可以过一个特殊装置被如此强烈抽吸,即,空气不再朝向纱线通道流入,而是被抽走。
从导纤通道(在此未示出)流到转杯壁的纤维因此被更快速送入转杯槽3,有利地获得更好的纱线结构。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抽纱装置,其包括一对抽纱辊,在此截面中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抽纱辊。该装置包括或者说构成转子20,其具有空心轴21。转子20和空心轴21可以通过驱动装置(在此未示出)绕空心轴轴线22转动。此时,纱线按照与空心轴轴线22同轴的方式被引导经过空心轴21,在抽纱辊6之间被夹持并且通过围绕辊轴线6a的辊旋转而从纺纱转杯(在此未示出)被抽出。
为此,至少其中一个抽纱辊6是用电动机23来驱动的,该电动机固定在该转子上,此处尤其是在抽纱辊6的U形支座27的一个腿中。电动机23和辊6的转动轴线是彼此平行的,其中,该转动通过传动机构例如皮带或链条来传递。
为了允许电动机23的驱动转动,例如必须通过滑动触点来实现供电,滑动触点使得该转子与旋转对称元件彼此接触。
以下将一起来描述的图6和图7示出了与之相比优选的实施方式。
这里示出了一个可转动的转子20,它以轴承30可转动地保持在支架29内。转子通过齿轮26来驱动,该齿轮与空心轴21的轴线22同轴地固定在转子上并且相对于该支架29驱动该转子转动。为此,该齿轮例如可以通过齿带、链条或其它齿轮与驱动装置(未示出)相连。
转子20包括两个轴向间隔的转动件20a和20b,在这些转动件之间设有抽纱辊6的支座27。支座27具有两个腿,它们通过底部件27a相连并且这些抽纱辊6利用轴承可转动地支承在其间。支座27的两腿插入槽28中,所述槽呈凹窝状开设在转动件20a和20b的彼此相向的内表面上。由此一来,两个抽纱辊6的支座27被嵌在转动件20a、20b之间并且同时可以彼此相对移动或者相对于空心轴轴线22移动。
为此,两个调节螺钉31作用于其中一个抽纱辊6的底部件27a,该调节螺钉具有在转动件20a/20b上的对向支承32。因此,通过螺钉31拧转,可以使带有辊的支座移动。对置的辊6承受弹簧33的作用力,该弹簧也支承在一对向支承32上并且将辊6压向对置的辊6,由此夹住纱线。
这些辊6通过传动装置24被带动转动,该传动装置本身通过转子20的转动被带动转动。对此,该传动装置具有驱动轮24a,其轮轴线24b平行于辊轴线6a。驱动轮24a的转动可以通过齿轮、摩擦轮等类似机构被转化为辊6的转动。在这里,例如可以把在辊轴线6a上的弹性体摩擦轮24c紧压到该轴24d上并且其对应于驱动轮24a转动的转动会减小。
驱动轮24a在此呈锥齿轮状,当转子转动且由此使驱动轮24a围绕空心轴轴线22转动时,该驱动轮以其表面在与之垂直取向的驱动机构25上滚动,该驱动机构也呈锥齿轮24状。
这样,通过驱动轮24a和传动装置24,由转子20的转动产生了抽纱辊6的转动。
锥齿轮24本身是可绕空心轴轴线转动的,为此,它在此以轴承34支承在其中一个转动件20b的空心轴上。轴承34设置在空心轴和锥齿轮24之间。在锥齿轮24和支架29之间有另一个轴承35。
在此,可通过弹簧36沿轴向对锥齿轮24施力,该锥齿轮因此被压到锥齿轮24a上。为此,锥齿轮24可以在轴承34上轴向移动。
锥齿轮24还具有与空心轴轴线22同轴设置的齿轮26,通过该齿轮可以驱动锥齿轮24。视锥齿轮24转动方向而定,或增大或减小锥齿轮24的已因转子转动而在锥齿轮24上滚动时所具有的转动速度。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作为驱动机构的锥齿轮24的转动速度来影响抽纱速度。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纺出如小于3000tex(g/1000m)、最好小于2500tex(g/1000m)的粗纱线,粗纱线尤其是具有例如120捻/米的低捻度。例如为此可以使用直径大于100mm的转杯。
尽管由大转杯产生离心力且捻度小,但还是阻止了纱线断裂,因为在抽纱装置和转杯之间的区域内通过本发明的装置或者利用本发明的方法产生了稳固纱线或者说使纱线抗断裂的假捻。

Claims (36)

1.一种生产纱线(4)的方法,
其中,待纺纤维(2)被供给转动的纺纱转杯(1),在该纺纱转杯内并捻并且作为纱线(4)借助抽纱装置从该纺纱转杯(1)抽出,
其中,在从该纺纱转杯(1)被抽出时,对该纱线(4)施加假捻,
其特征是,
在抽纱方向上紧接在所述抽纱装置之前设有用于施加假捻的加捻装置(10),以便在从该抽纱装置直至该纺纱转杯(1)的整个路程范围内将假捻施加给纱线(4),该抽纱装置在抽纱时绕纱线纵轴线转动,其中相向转动的多个抽纱辊(6)在抽纱时共同绕纱线纵轴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利用驱动装置使一对抽纱辊(6)绕纱线纵轴线转动,根据所述转动,借助传动装置以机械方式产生了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抽纱辊(6)为输送纱线(4)而绕辊轴线的旋转。
3.一种用于从纺纱转杯(1)抽出纺成纱线(4)的抽纱装置,其包括两个能够相向转动的抽纱辊(6),该纱线(4)能够被夹在这两个抽纱辊之间并且该纱线(4)能够通过所述抽纱辊的绕辊轴线(6a)的旋转而被抽拉,
其特征是,
所述抽纱装置包括具有空心轴(21)的转子(20),该纱线(4)能够与该空心轴轴线(22)同轴地被引导穿过该空心轴,其中,该转子(20)和所述抽纱辊(6)被驱动或至少能够被驱动绕该空心轴轴线/纱线纵轴线(22)同步转动,相应地,所述转子(20)的绕该空心轴轴线/纱线纵轴线(22)的转动速度与所述抽纱辊(6)相近,并且
所述抽纱装置包括抽纱辊(6),所述抽纱辊的辊轴线(6a)是垂直于所述空心轴轴线(22)取向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抽纱辊(6)利用设置在所述转子(20)之内/之上的电动机(23)来驱动或至少能够被驱动,该电动机通过所述转子(20)上的滑动触点从所述转子(20)之外获得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利用设置在所述转子(20)之内/之上的传动装置(24)通过所述转子(20)的转动来驱动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抽纱辊(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该传动装置(24)具有驱动轮(24a),该驱动轮的转动通过该传动装置(24)被转化为该抽纱辊(6)的转动,其中,该驱动轮(24a)是通过在所述转子(20)与位于所述转子之外的驱动机构(25)之间的相对运动来被驱动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轮(24a)有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
该驱动轮(24a)具有轮轴线(24b),所述轮轴线平行于被驱动的所述至少一个抽纱辊(6)的辊轴线(6a),并且
在所述转子(20)转动时,该驱动轮绕该空心轴轴线(22)旋转,
其中,该有效连接是如此构成的,即,该驱动轮(24a)在位于转子之外的所述驱动机构(25)上滚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位于转子之外的所述驱动机构(25)是与该空心轴轴线(22)同轴布置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该驱动机构(25)按照能够在该空心轴轴线(22)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该转子(20)和/或该驱动机构(25)具有同轴的齿轮(26),该齿轮通过相对于该空心轴轴线(22)侧向错位地设置的驱动装置借助传动机构来驱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这些抽纱辊(6)分别安装在一个支座(27)内,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支座(27)能够相对于另一个支座和/或能够相对于该空心轴轴线(22)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支座(27)按照能够围绕平行于该辊轴线(6a)的转动轴线摆动的方式固定在该转子(20)之上/之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支座(27)按照能够垂直于该空心轴轴线(22)移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转子(20)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该转子(20)包括第一和第二转动件(20a,20b),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件在该空心轴轴线方向上互相间隔并且相互固定,并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件之间设有所述支座(27),以驱动该抽纱辊(6)。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这些转动件(20a,20b)在它们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具有垂直于该空心轴轴线(22)延伸的、且彼此平行间隔的槽(28),该抽纱辊(6)的所述支座(27)能够在所述槽中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该驱动轮(24a)和该驱动机构(25)被构成为彼此对应的锥面轮或者锥齿轮。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25)可转动地安装在该空心轴(21)上并且绕该空心轴轴线(22)与该转子(20)无关地被驱动或至少能够被驱动。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25)朝向该转子(20)/该驱动轮(24a)地受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传动机构是齿形带或链条。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这两个支座(27)均能够摆动并且在摆动运动方面相互关联。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这两个支座(27)均能够借助在这两个支座上的相互啮合的齿结构进行摆动并且在摆动运动方面相互关联。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件之间设有传动装置(24)。
23.一种生产纱线的方法,
其中,待纺纤维被供给转动的纺纱转杯,在该纺纱转杯内并捻并且作为纱线从该纺纱转杯中抽出,
其中,在从该转杯抽出时对纱线施以假捻,
其特征是,
在抽纱方向上紧接在抽纱装置之前设有用于施加假捻的加捻装置(10),用于在从该抽纱装置直至该纺纱转杯(1)的整个路程范围内将假捻施加给纱线(4),
其中,该加捻装置(10)设置成与该抽纱装置有一段小于平均纤维长度的距离,或者其中,在纱线(4)内的捻转反向点与该抽纱装置之间的长度小于平均纤维长度。
2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生产纱线的方法,
其中,待纺纤维被供给转动的纺纱转杯,在该纺纱转杯内并捻并且作为纱线从该纺纱转杯中抽出,
其中,在从该转杯中抽出时对纱线施以假捻,
其特征是,
从该纺纱转杯(1)抽出的纱线(4)被引导经过通道(11),在该通道内通过流入该通道(11)的气态流体产生围绕纱线轴线转动的涡旋,该涡旋在涡旋转动方向使纱线(4)捻转并且由此产生假捻。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为了形成转动涡旋,气态流体从外向内地被引入该通道(11)。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气态流体沿通道(11)的切向被引入该通道(11)。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具有在纱线输送方向上或与之相反的速度分量的气态流体被引入该通道(11)。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气态流体是空气。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气态流体相对于中央通道纵轴线径向错位地被引入该通道(11)。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气态流体沿通道横截面的切向被引入该通道(11)。
31.一种气流纺纱机,该气流纺纱机包括加捻装置,该加捻装置具有通道,从纺纱转杯抽出的纱线可被引导经过该通道,
其特征是,
该加捻装置在通道壁之上或之内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气态流体的导向装置,借助于该导向装置能够通过被引入该通道的气态流体在该通道(11)中产生围绕通道纵轴线转动的涡旋,并且
该气流纺纱机还包括抽纱装置,该抽纱装置用于从该气流纺纱机的转动的纺纱转杯中抽出纱线,其中在抽纱方向上紧接在所述抽纱装置之前设有用于施加假捻的加捻装置(10),用于在从该抽纱装置直至该纺纱转杯(1)的整个路程范围内将假捻施加给纱线(4)。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是,导向装置被构成为流道(12),该流道从外部穿过该通道壁进入该通道(11)内,并且该流道的中央纵轴线在径向上离中央通道纵轴线有一段距离。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是,流道(12)的中央纵轴线相对于该通道(11)的中央纵轴线具有不等于90度的角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是,导向装置被构成为设置在通道内壁上的沿通道纵向延伸的凸起,该凸起按照围绕通道纵轴线的方式
i.在纵向上保持通道直径的情况下呈螺旋形卷绕,或者
ii.在通道直径在通道纵轴向上有变化的情况下呈涡卷形卷绕。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是,该流道的径向外侧的流道壁部(12a)是沿通道横截面(13)的切向布置的。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是,该凸起在通道直径在通道纵轴向上呈漏斗形变化的情况下呈涡卷形卷绕。
CN201180047851.6A 2010-08-06 2011-08-04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3180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1010033666 DE102010033666A1 (de) 2010-08-06 2010-08-06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sergarns
DE102010033666.1 2010-08-06
PCT/EP2011/003912 WO2012016700A2 (de) 2010-08-06 2011-08-04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sergar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0499A CN103180499A (zh) 2013-06-26
CN103180499B true CN103180499B (zh) 2017-04-19

Family

ID=44545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7851.6A Active CN103180499B (zh) 2010-08-06 2011-08-04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0499B (zh)
DE (1) DE102010033666A1 (zh)
WO (1) WO201201670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8666A (zh) * 2018-01-09 2018-05-04 李炳烘 一种单锭机械旋转式环锭纺假捻装置及细纱机
DE102020118327A1 (de) * 2020-07-10 2022-01-13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Falschdrahteinleitung sowie Spinnmaschine
CN113062017A (zh) * 2021-03-10 2021-07-02 东华大学 一种聚捻须条及其连续成形方法
CN114572765B (zh) * 2022-02-23 2023-11-21 武汉市碳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13507C (de) * 1952-04-27 1954-06-14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Drehkopf mit angetriebenem Exzenter fuer Spinnmaschinen
CN1065889A (zh) * 1992-04-30 1992-11-04 周栋梁 一种新型纺纱方法
DE4126985A1 (de) * 1991-08-15 1993-02-18 Schurr Stahlecker & Grill Vorrichtung zum oe-rotorspinnen
US5323599A (en) * 1988-04-08 1994-06-28 W. Schlafhorst & Co.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airiness in an open-end spinning yarn
CN1109523A (zh) * 1993-09-18 1995-10-04 帕利特克斯计划有限公司 生产股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131706A (zh) * 1994-09-07 1996-09-25 帕利特克斯计划有限公司 在整体纺捻生产合股线的设备中给纱线生头的方法及装置
CN1133361A (zh) * 1994-08-06 1996-10-16 帕利特克斯计划有限公司 生产合股线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40272A1 (de) * 1973-08-09 1975-02-20 Krupp Gmbh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DE3609114C2 (de) * 1986-03-19 1995-11-30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OE-Spinnen mit einem Spinnrotor
DE3811739A1 (de) * 1988-04-08 1989-10-19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bessern eines in dem rotor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erzeugten garns
DE4039755A1 (de) * 1990-12-13 1992-06-17 Schlafhorst & Co W Garnabzugseinrichtung einer oe-rotorspinnvorrichtung
DE4041719A1 (de) 1990-12-24 1992-06-25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serbandes
DE10137396A1 (de) * 2001-07-31 2003-02-20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Fadenabzugsrohr und Verfahren zum Abziehen eines Fadens aus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13507C (de) * 1952-04-27 1954-06-14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Drehkopf mit angetriebenem Exzenter fuer Spinnmaschinen
US5323599A (en) * 1988-04-08 1994-06-28 W. Schlafhorst & Co.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airiness in an open-end spinning yarn
DE4126985A1 (de) * 1991-08-15 1993-02-18 Schurr Stahlecker & Grill Vorrichtung zum oe-rotorspinnen
CN1065889A (zh) * 1992-04-30 1992-11-04 周栋梁 一种新型纺纱方法
CN1109523A (zh) * 1993-09-18 1995-10-04 帕利特克斯计划有限公司 生产股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133361A (zh) * 1994-08-06 1996-10-16 帕利特克斯计划有限公司 生产合股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131706A (zh) * 1994-09-07 1996-09-25 帕利特克斯计划有限公司 在整体纺捻生产合股线的设备中给纱线生头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33666A1 (de) 2012-02-09
WO2012016700A3 (de) 2012-05-24
CN103180499A (zh) 2013-06-26
WO2012016700A2 (de) 201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30983A (en) Yarn spinn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N103180499B (zh)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JPS6353297B2 (zh)
CN103014947A (zh) 一种ab差异化多组份复合纺纱装置
CN101126188A (zh) 一种纺制包芯纱的设备及方法
US4434611A (en) Pneumatic twisting spinning apparatus
CN203065685U (zh) 一种ab差异化多组份复合纺纱装置
US4399650A (en) Friction type yarn spinner
JPH0313326B2 (zh)
CN212669896U (zh) 一种加捻装置和采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CN202139352U (zh) 多层式氨纶气流网络包覆丝机的气流网络包覆机构
CN1329571C (zh) 一种纤维须条预加捻集聚方法与装置
CN102618986B (zh) 一种纺制皮芯结构功能性纱线的加工装置
CN202214492U (zh) 细纱机摆动式长丝喂入装置
CN112877827A (zh) 一种往复横动搓捻控制纤维排列结构的纺纱方法及其纺纱装置
CN113718389A (zh) 一种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纺纱方法及其制备装置
CN203625564U (zh) 大扭矩纺纱线生产装置
CN113445160A (zh) 一种加捻装置和采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CN201817604U (zh) 气动环锭纺纱加捻卷绕装置
CN1552966A (zh) 一种新型环锭细纱机纺纱的装置
CN108560097A (zh) 一种高保形环锭纺包缠纱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CN106567172B (zh) 一种环锭平行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CN215887364U (zh) 环锭纺纱线强制去羽装置
JPS58214536A (ja) 実撚紡績糸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4197095B (zh) 一种捻向交替加捻卷绕装置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RWTH AACHEN

Effective date: 201405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504

Address after: Remscheid

Applicant after: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Aachen

Applicant before: Rwth Aache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