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5423B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5423B
CN103155423B CN201180051277.1A CN201180051277A CN103155423B CN 103155423 B CN103155423 B CN 103155423B CN 201180051277 A CN201180051277 A CN 201180051277A CN 103155423 B CN103155423 B CN 1031554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ching
antenna
reactance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12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5423A (zh
Inventor
池畑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55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5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4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H03H7/40Automatic matching of load impedance to source impe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8Input circuits, e.g. for coupling to an antenna or a transmission line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10),其中,调整单元(匹配控制单元(152))使匹配部(17)的电抗变化,判定单元(计算单元(151),匹配控制单元(152))从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信号强度检测部(14)检测出的信号的强度的变化,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调整单元根据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以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电抗。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涉及匹配电路的电抗可变的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便携式电话终端等的便携式无线终端被广泛地利用。这样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未被利用时,内置于便携式电话终端的天线位于离开人体的自由空间,或位于提包中。另外,在使用便携式电话终端进行语音通话时,天线位于用户的头附近。另外,在使用便携式电话终端进行数据通信时,天线大多位于手掌附近。另外,在对便携式电话终端进行充电时,有时天线位于充电台的附近。这样,伴随天线的位置基于使用状况进行变化,由用户的头、用户的手以及充电台等的影响导致天线的负载变动,由此,存在无线的发送和接收特性变恶化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调整匹配电路的负载值,来抑制发送和接收特性(收发灵敏度)的劣化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如图9所示的便携式无线装置并调整匹配电路的负载值的方法。图9所示的便携式无线装置1具备:匹配电路102、控制部105、以及存储部106。
控制部105在开始匹配电路102的控制时,基于信号强度检测部103检测出的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信号强度,评价存储于存储部106中的初始负载值信息,如果存在得到阻抗匹配的初始负载值信息,则以具有与该初始负载值信息对应的负载值的方式来控制匹配电路102。另外,在不存在得到阻抗匹配的初始负载值信息的情况下,控制部105通过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使初始负载值信息进化,导出得到阻抗匹配的初始负载值信息,以具有与导出的匹配负载值信息对应的负载值的方式来控制匹配电路102。
此外,作为调整匹配电路的负载值的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报第2006/080304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报“特开2007-163415号公报(2007年6月28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使用专利文献1的技术的情况下,存在通信中产生呼叫连接切断这样的故障的事件。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控制部105将存储于存储部106的初始负载值信息进行全部评价,确认是否有得到阻抗匹配的初始负载值信息。此时,认为在存储于存储部106中的初始负载值信息中包括使发送和接收特性恶化的估计错误的初始负载值信息。
图10中示出了天线的共振频率f0与发送信号的频率Tx和接收信号的频率Rx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在图10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信号强度,横轴表示频率。通常,天线的共振频率f0被调整为通信中使用的频带。如图10所示,Tx和Rx分别越接近共振频率f0,则发送和接收特性变得越高。
例如,如图10(a)所示,共振频率f0比Tx和Rx的中间值更位于左侧时,也就是说,共振频率f0偏离到低频侧时,为使发送和接收特性提高,而有必要将共振频率f0调整到高频侧。在图10(a)的状态下,在存储部106中存储有将共振频率f0偏离到低频侧的初始负载值信息和将共振频率f0偏离到高频侧的初始负载值信息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将初始负载值信息进行全部评价,成为对共振频率f0偏离到低频侧的初始负载值信息进行评价。其结果,如图10(b)所示,共振频率f0进一步偏离到低频侧,发送和接收特性更加恶化,在最恶化的情况下,呼叫连接会切断。
这样,在存储于存储部106的初始负载值信息中,包括了使发送和接收特性恶化的估计错误的初始负载值信息的情况下,成为也评价该估计错误的初始负载值信息。在评价这样的初始负载值信息的期间,便携式无线装置1的发送和接收特性(收发性能)变得极为恶化,存在便携式无线装置1的呼叫连接切断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作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实现了一种能良好地保持通信状态的无线通信装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控制部105从存储于存储部106的初始负载值信息,选择得到阻抗匹配的初始负载值信息,在控制了匹配电路102之后,进一步控制匹配电路102,得到阻抗匹配。此时,控制部105在得到接收侧的阻抗匹配的情况下,根据接收功率是否适当来控制匹配电路102,在得到发送侧的阻抗匹配的情况下,以发送信号的反射电压变得更小的方式来控制匹配电路102。
但是,在发送信号的信号强度(发送电平)变动的情况下,不限于收发性能变高时的反射电压变得最小。
图11中示出了在发送电平不变动的情况和发送电平变动的情况中,伴随匹配电路102的控制(匹配变更)的、由发送信号的反射电压得到的反射波的强度(反射波电平)的变化与反射波对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反射波/行波)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在此,发送电平能以反射波电平、从天线辐射的信号的强度(来自天线的辐射)以及损失的信号的强度之和来表示。在图11中,将损失的信号为0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1(a)所示,在发送电平从10不变动的情况中,(1)在反射波电平为9的状态的情况下,知道了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基于反射波/行波,为发送信号的10%。接着从(1)的状态,通过匹配变更,(2)在反射波电平减少到8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20%。也就是说,知道了天线的辐射效率提高。进而,通过匹配变更,(3)在反射波电平减少到7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30%。更进一步,通过匹配变更,(4)在反射波电平减少到6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40%。
控制部105由于以反射电压变小的方式来控制匹配电路102,所以在图11(a)的情况下,控制部105选择反射电平为最小的(4)的状态,来控制匹配电路102。此时,天线的辐射效率为40%,为从(1)到(4)中最好的状态。也就是说,(4)的状态为收发性能最高的状态。
接下来,在图11(b)中,示出了发送电平从10进行变动的情况中,反射电平的变化与反射波/行波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如图11(b)所示,(1)在发送电平为10,反射波电平为90%的9的情况下,知道了从天线辐射的信号为发送信号的10%。接着,从(1)的状态,(2)在发送电平上升到20,通过匹配变更,反射波电平变为80%的16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20%。进而,(3)在发送电平上升到30,通过匹配变更,反射波电平变为70%的21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30%。更进一步,(4)在发送电平上升到40,通过匹配变更,反射波电平变为60%的24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40%。
在从上述(1)到(4)的状态中,控制部105选择反射电平为最小的(1)的状态,来控制匹配电路102。此时,天线的辐射效率为10%,为从(1)到(4)中最差的状态。也就是说,控制部105选择收发性能最低的状态,来控制匹配电路102。
在实际环境中,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接收电平)受衰减的影响而经常变动。另外,在便携式无线装置从基地局接收到使发送电平增加的请求(发送电平上升请求)的情况下,便携式无线装置不能保留该请求。为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发送电平进行变动。
这样,在实际环境中,由于除匹配变更之外会发生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的变动,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无线通信装置(便携式无线装置1)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发送和接收特性(收发性能)恶化的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天线;无线控制部,用于处理所述天线收发的信号;匹配部,连接于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流过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的信号的强度;调整单元,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变化;以及判定单元,从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强度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所述调整单元基于所述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以所述共振频率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所述电抗。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天线和无线控制部之间连接有具有可变电抗的匹配部,所以通过调整该电抗,能调整天线的共振频率。例如,通过使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使电感减少,或使静电电容减少),能使共振频率上升。另外,通过使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使电感增加,或使静电电容增加),能使共振频率降低。
调整单元使匹配部的电抗变化,判定单元从伴随该变化的信号的强度的变化,判定天线的共振频率和工作频率的高低。例如,调整单元使匹配部的电抗变化时,若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强度变强,则判定单元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是接近工作频率的频率,若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强度变弱,则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是从工作频率远离的频率。进而,使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当使天线的共振频率上升时,若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则能判定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低频侧。相反,当使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时,若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从工作频率远离,则能判定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高频侧。另外,使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当使天线的共振频率降低时,若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则能判定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高频侧。相反,当使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时,若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从工作频率远离,则能判定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低频侧。
进而,调整单元根据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以天线的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匹配部的电抗,由此,顺利地能使天线的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使天线的特性提高。例如,当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高频侧时,使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使天线的共振频率降低也可,当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低频侧时,使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使天线的共振频率上升也可。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为了使天线的特性提高,在判定了使共振频率上升也可,还是降低也可的基础上,能进行共振频率的调整,由此,与那样的无指标地调整共振频率的情况不同,不会有暂时使天线的特性极为恶化且呼叫连接被切断的情况,能保持良好的通信状态。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是具有天线;无线控制部,用于处理所述天线收发的信号;以及匹配部,连接于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信号强度检测步骤,检测流过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的信号的强度;第一调整步骤,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变化;判定步骤,从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步骤检测出的所述强度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以及第二调整步骤,基于所述判定步骤的判定结果,以所述共振频率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所述电抗。
根据上述方法,能实现与本发明涉及的无线通信装置同等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由以下所示的记载能充分地理解。另外,本发明的优点由参照了附图的以下的说明变得明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为了使天线的特性提高,在判定了使共振频率上升也可,还是降低也可的基础上,能进行共振频率的调整,由此,与那样的无指标地调整共振频率的情况不同,不会有暂时使天线的特性极为恶化且呼叫连接被切断的情况,能保持良好的通信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共振频率的调整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感测出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状态时的、共振频率的调整的流程的详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匹配切换处理开始时的共振频率从自由空间时的共振频率偏离的情况下,反射波对匹配控制单元使可变元件的电抗变化时的发送信号的频带中的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的一个例子的图,(a)表示反射波对共振频率位移到高频侧的情况中的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b)表示反射波对共振频率位移到低频侧的情况中的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c)是将(a)和(b)的结果汇总后的图。
图5是表示伴随图1的匹配电路的控制的、反射电平的变化与反射波对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现有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天线的共振频率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及接收信号的频率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a)表示共振频率偏离到低频侧的情况下的、共振频率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及接收信号的频率的关系,(b)表示共振频率进一步偏离到低频侧的情况下的、共振频率与发送信号的频率及接收信号的频率的关系。
图11是表示伴随匹配电路的控制的、反射电平的变化与反射波对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a)表示发送电平不变动的情况下的反射电平的变化和反射波对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b)表示发送电平变动的情况下的反射电平的变化和反射波对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使用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虽然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赋予了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是被下面的实施例以及附图的记载所限定的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涉及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如果基于图1~图5来说明,则为如下所述。
〔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10的结构,参照图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0具备:天线11、无线控制部12、状态感测部(状态感测单元)13、信号强度检测部(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4、控制部15、存储部16以及匹配部17。
另外,控制部15包括:计算单元151以及匹配控制单元(判定单元、调整单元)152。进而,匹配部17包括:匹配电路(第一匹配电路)171以及可变电容(可变元件)172。
无线控制部12将天线11所收发的信号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无线控制部12将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解调以及D‐A(Digital-Analog:数字-模拟)变换。另外,无线控制部12将发送信号进行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变换、调制,以及上变频。
此外,无线控制部12例如,由RF IC(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射频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状态感测部13将无线通信装置10的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状态感测部13例如,由感测已开始充电的充电台传感器、感测用户的脸等外部物体接近的接近传感器、滑动式无线通信装置的伸缩传感器以及蛤壳式无线通信装置的开闭传感器等来实现。状态感测部13将感测出的状态的变化通知给控制部15。
此外,状态感测部13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是感测用于受理语音通话的开始指示的通话按钮的按下的按钮输入传感器、以及感测用户进行数据发送和/或接收的数据通信传感器等也可。
另外,状态感测部13基于信号强度检测部14所检测出的信号强度的变化,感测无线通信装置10的状态的变化也可。
信号强度检测部14检测流过天线11与无线控制部12之间的信号的强度。具体而言,通过检测出经由天线11发送的发送信号的行波以及从天线11反射的该发送信号的反射波的强度(电平),检测发送信号的信号强度(发送电平)。信号强度检测部将检测出的行波和反射波供给控制部15。此外,信号强度检测部14例如,由耦合器以及检波IC等来实现。
控制部15统一地控制无线通信装置10内的各种结构。控制部15包括:计算单元151以及匹配控制单元152。
计算单元151使用由信号强度检测部14检测出的行波和反射波,计算反射波对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反射波/行波)。计算单元151将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存储于存储部16。
匹配控制单元152控制匹配部17。具体而言,匹配控制单元152使匹配部17的电抗变化,同时根据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
另外,匹配控制单元152基于判定结果,以共振频率接近于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匹配部17的电抗。
在此,所谓的工作频率是用于经由天线11进行发送的频率。
此外,控制部15例如由基带IC等来实现。
存储部16具备:高频侧存储部(第一存储部)161,存储多个高频侧匹配调整值(第一匹配调整值),该高频侧匹配调整值是匹配控制单元152规定以天线11的共振频率f0偏离到高频侧的方式进行调整时的电抗的高频侧匹配调整值;以及低频侧存储部(第二存储部)162,存储多个低频侧匹配调整值(第二匹配调整值),该低频侧匹配调整值是匹配控制单元152规定以存储天线11的共振频率f0偏离到低频侧的方式进行调整时的电抗的低频侧匹配调整值。
另外,存储部16存储由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此外,存储部16例如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来实现。
匹配部17连接于天线11和无线控制部12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匹配部17具备:匹配电路171,通过来自匹配控制单元152的信号,切换电抗值,并以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天线的共振频率;以及可变电容172,与匹配电路171串联连接,使用由来自匹配控制单元152的信号变化的电抗来调查共振频率的位置。
〔共振频率的调整的流程〕 
接下来,使用图2和图3,对无线通信装置10中的共振频率的调整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10中的共振频率的调整的流程的流程图。
当开启(ON)无线通信装置10的电源时,匹配控制单元152对匹配电路171设定自由空间中的匹配调整值。在此,将自由空间中的匹配调整值作为初始值(步骤S1,以下简单地记为S1)。
匹配电路171在维持自由空间中的匹配调整值(初始值)(S2)的状态下,当状态感测部13感测无线通信装置10的状态的变化(S3)时,匹配控制单元152在各自的状态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f0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进行电抗的调整(匹配切换)(S4)。
在此,状态感测部13所感测的无线通信装置10的状态的变化是,从充电台充电的开始(充电台连接感测)、语音通话的开始(语音通话感测)以及所谓在用户启动了用于作成邮件的应用和/或启动了浏览器之后,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或接收的数据通信的开始(数据通信感测)。
此外,所谓状态感测部13所感测的语音通话的开始的状态的变化,可以是朝向接近传感器的用户的脸的接近,也可以是通话按钮的按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朝向接近传感器的用户的脸的接近作为语音通话的开始。由此,无线通信装置10为受到用户的脸、手的影响的状态,所以匹配切换后的状态更加稳定。
也就是说,在状态感测部13进行了充电台连接感测(S3a)的情况下,匹配控制单元152在充电开始的状态,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f0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并进行匹配切换(移行至充电台负载值调整模式,S4a)。在状态感测部13进行了语音通话感测(S3b)的情况下,匹配控制单元152在语音通话状态,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f0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并进行匹配切换(移行至语音通话负载值调整模式,S4b)。在状态感测部13进行了数据通信感测(S3c)的情况下,匹配控制单元152在数据通信状态,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f0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并进行匹配切换(移行至数据通信负载值调整模式,S4c)。
另外,在感测到其它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S3d),转移至S2。
其后,当进行所谓充电的结束(S5a)、语音通话的结束(S5b)以及数据通信的结束(S5c)的结束处理时(S5),再次,转移至S1,匹配控制单元152对匹配电路171设定自由空间中的匹配调整值。
此外,状态感测部13所感测的无线通信装置10的状态的变化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即使为进行了无线通信装置10的开闭也可。
此外,在图2所示的流程图中,在关闭(OFF)了无线通信装置10的电源时,结束上述共振频率的调整的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3和图4,对匹配切换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是表示语音通话负载值调整模式下的匹配切换处理(S4b)的详细流程的流程图。
在图3中,作为例子,将确认语音通话感测(S3b)后的共振频率f0是否存在于自由空间时的共振频率(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是否进行位移),并在与偏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切换用于调整共振频率f0的匹配调整值的处理进行说明。
计算单元151使用匹配控制单元152在S1中设定到匹配电路171的自由空间中的匹配调整值(初始值),计算反射波/行波(S31),并存储于存储部16(S32)。
其后,匹配控制单元152使可变电容172的电抗在正方向稍微变化。也就是说,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增加(+ΔC)。匹配控制单元152使可变电容172的电抗在正方向变化之后,基于由信号强度检测部14检测出的行波和反射波的强度,计算单元151计算反射波/行波(S33),并存储于存储部16(S3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使可变电容172的电抗在正方向变化时,也就是说,将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增加时,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匹配控制单元152使可变电容172的电抗在负方向变化,也就是说,使静电电容Cv稍微减小(-ΔC)也可。
在此,使用图4,关于判断通过使静电电容Cv变化,而将共振频率f0调整到高频侧或低频侧的哪一个即可,以回波损耗为基础进行说明。此外,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容易地理解代替反射波/行波而使用回波损耗也能得到同等的结果。即,代替反射波/行波其本身的值,计算单元151计算回波损耗也可,代替反射波/行波其本身的值,匹配控制单元152使用回波损耗也可。
在图4中示出了,在匹配切换处理(S4)开始时的共振频率f0存在于自由空间时的共振频率(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进行位移)的情况下,可变电容172使静电电容Cv变化,调整了共振频率f0时的、发送信号的频带Tx中的发送信号的回波损耗的一个例子。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回波损耗的值。
图4(a)表示在共振频率f0位移到工作频率的高频侧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的频带Tx中的发送信号的回波损耗。(1)在从自由空间时的匹配调整值不变更的情况下,Tx中的回波损耗为约-5.0dB。从(1)的状态,(2)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增加(+ΔC)时,共振频率f0移动到低频侧,Tx中的回波损耗为约-9.0dB。从(1)的状态,(3)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减小(-ΔC)时,共振频率f0移动到高频侧,Tx中的回波损耗为约-3.0dB。
图4(b)表示在共振频率f0位移到工作频率的低频侧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的频带Tx中的发送信号的回波损耗。(1)在从自由空间时的匹配调整值不变更的情况下,Tx中的回波损耗为约-5.0dB。从(1)的状态,(2)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增加(+ΔC)时,共振频率f0移动到低频侧,Tx中的回波损耗为约-3.0dB。从(1)的状态,(3)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减小(-ΔC)时,共振频率f0移动到高频侧,Tx中的回波损耗为约-9.0dB。
图4(c)是将图4(a)和图4(b)的结果作成表的图。在发送信号中,回波损耗小的(反射波少)信号可称为发送特性好的信号。也就是说,Tx中的回波损耗(反射波/行波)的值为更小的值时,可称为发送特性好。如图4(c)所示,在共振频率f0位移到高频侧的情况下,可变电容172使静电电容Cv稍微增加时,也就是说,将共振频率f0调整到低频侧时,发送特性最好。另外,在共振频率f0位移到低频侧的情况下,可变电容172使静电电容Cv稍微减小时,也就是说,将共振频率f0调整到高频侧时,发送特性最好。
由此,知道了通过使静电电容Cv变化,在回波损耗的值变得更小的方向,调整共振频率f0也可。
在S33中,计算单元151在计算出反射波/行波之后,将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返回到初始状态。进而,S34之后,匹配控制单元152将计算单元151在S3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与在S33计算的反射波/行波进行比较(S35)。
匹配控制单元152,在反射波对朝向天线11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增加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S3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小于在S33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情况(在S35中为“<”)下,判定共振频率f0处于工作频率的低频。匹配控制单元152从存储部16的高频侧存储部161,取得多个匹配调整值(参数)。
匹配控制单元152将取得的匹配电路171的参数进行切换,计算单元151按每个切换后的参数,计算反射波/行波,并采用反射波/行波变为最小的参数。另外,此时,在计算出的反射波/行波的值,或者,在S31计算出的值中,将值为最大的作为最差值。匹配控制单元152,将匹配电路171调整到由采用的参数所规定的值(S36)。
其后,计算单元151,定期地计算反射波/行波(S37),将计算出的反射波/行波的值与最差值进行比较(S38)。在反射波/行波的值比最差值大的情况(在S38中为Yes)下,转移至S3。在反射波/行波的值比最差值小的情况(在S38中为No)下,转移至S37,再次,采用反射波/行波变为最小的参数。
在反射波对朝向天线11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减少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S3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大于在S33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情况下(在S35中为“>”),判定为共振频率f0位于工作频率的高频。匹配控制单元152从存储部16的低频侧存储部162,取得多个匹配调整值(参数)。
匹配控制单元152切换取得的匹配电路171的参数,计算单元151按每个切换后的参数,计算反射波/行波,采用反射波/行波变为最小的参数。另外,此时,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值或在S31计算的值中,将最大的作为最差值。匹配控制单元152将匹配电路171调整到由采用的参数规定的值(S39)。
其后,计算单元151定期地计算反射波/行波(S40),将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值与最差值进行比较(S41)。在反射波/行波的值比最差值大的情况下(在S41中为Yes),转移至S31。在反射波/行波的值比最差值小的情况下(在S41中为No),转移至S40,再次,采用反射波/行波变为最小的参数。
在S3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与在S33计算的反射波/行波为相同的情况下(在S35为“=”),计算单元151定期地计算反射波/行波(S42),将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值与在S31计算的自由空间中的反射波/行波的值进行比较(S43)。在S42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值比自由空间中的反射波/行波的值大的情况下(在S43中为Yes),转移至S31。在反射波/行波的值比自由空间中的反射波/行波的值小的情况下(在S43中为No),转移至S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使静电电容稍微增加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匹配控制单元152在S33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稍微减小(-ΔC)情况下,在S35中,如果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判定也可。
匹配控制单元152从存储部16的低频侧存储部162,取得多个匹配调整值(参数)。另外,在S39中,匹配控制单元152从存储部16的高频侧存储部161,取得多个匹配调整值(参数)。
此外,在图3所示的流程图中,在进行了语音通话结束处理(S5b)时,结束上述处理。
此外,在图3中,虽然对切换用于调整语音通话感测(S3b)后的共振频率f0的匹配调整值的处理进行了说明,但是,除语音通话感测之外,例如,即使是充电台连接感测(S3a)后,通过进行相同的处理,也可调整共振频率f0。
图5中示出了,在发送电平从10变动的情况下,伴随匹配电路171的控制的、基于发送信号的反射电压而得到的反射波的强度(反射波电平)的变化与反射波对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发送信号的朝向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反射波/行波)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在此,发送电平能以反射波电平、从天线辐射的信号的强度(来自天线辐射)以及损失的信号的强度之和来表示。在图5中,将损失的信号是0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知道了(1)在发送电平为10,反射波电平为90%的9的状态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为发送信号的10%。接着,从(1)的状态,(2)在发送电平上升到20,通过匹配变更,反射波电平变为80%的16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20%。进而,(3)在发送电平上升到30,通过匹配变更,反射波电平变为70%的21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30%。更进一步,(4)在发送电平上升到40,通过匹配变更,反射波电平变为60%的24的情况下,从天线辐射的信号增加到发送信号的40%。
在从上述(1)到(4)的状态下,匹配控制单元152选择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的值为最小的(4)的状态,来控制匹配电路171。此时,天线的辐射效率为40%,且为在(1)到(4)中最好的状态。也就是说,(4)的状态收发性能最高。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装置10,收发特性变得最高,并且即便在实际环境中也能实现天线的特性良好的无线通信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6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进行了作为可变元件使用可变电容172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作为可变元件使用了可变电感272的无线通信装置20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1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6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20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如图6所示,无线通信装置10具备:天线11、无线控制部12、状态感测部13、信号强度检测部14、存储部16、控制部25以及匹配部27。
控制部25统一地控制无线通信装置20内的各种结构。控制部25包括:计算单元151以及匹配控制单元(判定单元,调整单元)252。
匹配控制单元252控制匹配部27。具体而言,匹配控制单元252使匹配部27的电抗变化,同时根据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
另外,匹配控制单元252基于判定结果,以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匹配部27的电抗。
匹配部27连接于天线11和无线控制部12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匹配部27具备:匹配电路171,通过来自匹配控制单元252的信号来切换电抗值,并且以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天线的共振频率;以及可变电感(可变元件)272,与匹配电路171串联连接,并且使用由来自匹配控制单元252的信号变化的电抗来调查共振频率的位置。
可变电感272是,在匹配控制单元252使电抗在负方向变化时,也就是说,使可变电感272的电感Lv稍微减小(-ΔL)时,以及,在匹配控制单元252使电抗在正方向变化时,也就是说,使可变电感272的电感Lv稍微增加(+ΔL)时,调查共振频率的位置的元件。
这样,即便是作为可变元件使用可变电感272的无线通信装置20,与使用了可变电容的情况相同,使匹配部27的电抗微小变化,也能检测信号强度的变化。使可变电感272的电感Lv稍微减小(-ΔL)时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减小(-ΔC)时的相同。另外,使可变电感272的电感Lv稍微增加(+ΔL)时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可变电容172的静电电容Cv稍微增加(+ΔC)时的相同。因此,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步骤,能调整共振频率。
<第三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7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虽然进行了关于根据匹配调整值来调整共振频率f0的、包括匹配电路171和可变电容172的匹配部17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图1的匹配部17中进一步包括用于取得阻抗匹配的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173的无线通信装置10′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1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7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如图7所示,无线通信装置10′具备:天线11、无线控制部12、状态感测部13、信号强度检测部14、控制部15′、存储部16以及匹配部17′。
控制部15′统一地控制无线通信装置10′内的各种结构。控制部15′包括:计算单元151以及匹配控制单元(判定单元,调整单元)152′。
匹配控制单元152′控制匹配部17′。具体而言,匹配控制单元152′使匹配部17′的电抗变化,同时根据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天线11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
另外,匹配控制单元152′基于判定结果,以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匹配部17′的电抗。
匹配部17′连接于天线11和无线控制部12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匹配部17′包括:匹配电路171、可变电容172以及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173。
匹配电路173位于天线11的最近处,并且是取得天线的阻抗匹配的元件。
在以上的结构中,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匹配电路173的常数是微小的情况下,得到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明确的。
<第四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8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进行了作为可变元件使用可变电容172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作为可变元件使用了可变电感272的无线通信装置20′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图1、图6以及图7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20′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装置20′具备:天线11、无线控制部12、状态感测部13、信号强度检测部14、存储部16、控制部25′以及匹配部27′。
控制部25′统一地控制无线通信装置20′内的各种结构。控制部25′包括:计算单元151以及匹配控制单元(判定单元,调整单元)252′。
匹配控制单元252′控制匹配部27′。具体而言,匹配控制单元252′使匹配部27′的电抗变化,同时根据计算单元151计算的反射波/行波,判定天线11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天线11 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
另外,匹配控制单元252′基于判定结果,以共振频率接近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匹配部27′的电抗。
匹配部27′连接于天线11和无线控制部12之际,并且具有可变电抗。匹配部27′包括:匹配电路171、可变电感272以及匹配电路173。
在以上的结构中,能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匹配电路173的常数是微小的情况下,得到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明确的。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4中,说明了匹配电路171与作为可变元件的可变电容172或可变电感272为分离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匹配电路171与可变元件成为一体的形式也可。
<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另外,上述的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20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0′的各部件(block)由,硬件逻辑构成也可,如下那样,使用CPU由软件实现也可。
即,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20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执行实现各功能的控制程序的命令;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存储上述程序;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展开上述程序;以及,存储器等的存储装置(记录介质)等,存储上述程序和各种数据。进而,通过对上述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20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0′供给记录介质,并且读出并执行该计算机(或CPU、MPU)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上述记录介质是将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的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20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0′的控制程序(认证程序)的程序代码(执行模式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程序)由计算机可读取地记录的记录介质。
作为上述记录介质,例如,能使用磁带、盒式磁带等的磁带类;软盘(注册商标)/硬盘等的磁盘和包括CD-ROM/MO/MD/DVD/CD-R等的光盘的盘类;IC卡(包括存储卡)/光卡等的卡类;或者掩模型ROM/EPROM/EEPROM/闪存型ROM等的半导体存储器类等。
另外,将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10′、无线通信装置20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0与通信网络可连接地构成,经由通信网络供给上述程序代码也可。作为该通信网络,未特别限定,例如,可利用因特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LAN、ISDN、VAN、CATV通信网、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电话线路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另外,作为构成通信网络的传输介质,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利用IEEE1394、USB、电力线载波、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ADSL线路等的有线传输介质;也可利用如IrDA、遥控器的红外线、Bluetooth(注册商标)、802.11无线、HDR(high data rate)、移动电话网、卫星线路、数字地面网络等的无线传输介质。此外,以上述程序代码被电子传输实现的、嵌入载波的计算机数据信号的形式也能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 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天线;无线控制部,用于处理所述天线收发的信号;匹配部,连接于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流过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的信号的强度;调整单元,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变化;以及判定单元,从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强度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所述调整单元基于所述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以所述共振频率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所述电抗。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工作频率是用于经由所述天线进行发送的频率,所述判定单元根据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
根据上述结构,将反射波对行波的强度之比作为基准,能判定天线的特性是否改善还是劣化(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接近工作频率还是远离工作频率)。如上所述,在实际环境中,在便携式无线装置从基地局接收到使发送电平增加的请求(发送电平上升请求)的情况下,便携式无线装置不能保留该请求,发送电平进行变动。为此,在只是仅将行波或仅将反射波作为基准的情况下,存在产生错误的结果的情况。与此相对,在将反射波对行波的强度之比作为基准的情况下,即使发送电平变动,由于行波和反射波的双方同样地变化,所以发送电平的变动不会对该基准带来影响,在实际环境中,能良好地进行上述判定。由此,即便在实际环境中,也能实现天线的特性良好的无线通信装置。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判定单元,当所述调整单元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时,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增加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高频,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减少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低频,当所述调整单元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时,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增加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低频,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减少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高频。
根据上述结构,能顺利地判定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处于工作频率的高频侧还是低频侧。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第一存储部,存储第一匹配调整值,该第一匹配调整值规定以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高频侧的方式进行调整时的所述电抗;以及第二存储部,存储第二匹配调整值,该第二匹配调整值规定以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低频侧的方式进行调整时的所述电抗,所述调整单元,当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低频时,将所述匹配部的电抗调整为由存储于所述第一存储部的所述第一匹配调整值所规定的值,当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时,将所述匹配部的电抗调整为由存储于所述第二存储部的所述第二匹配调整值所规定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当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低频侧时,调整单元通过使用存储于第一存储部的第一匹配调整值,将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高频侧,能使共振频率与工作频率接近。另外,当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高频侧时,调整单元通过使用存储于第二存储部的第二匹配调整值,将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低频侧,能使共振频率与工作频率接近。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工作频率是用于经由所述天线进行发送的频率,所述第一存储部存储有多个所述第一匹配调整值,所述第二存储部存储有多个所述第二匹配调整值,所述调整单元将所述匹配部的电抗调整为由所述多个第一匹配调整值或所述多个第二匹配调整值中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变为最小的匹配调整值所规定的值也可。
根据上述结构,当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低频侧时,调整单元通过从存储于第一存储部的多个第一匹配调整值使用特性变为最好的匹配调整值,将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高频侧,能使共振频率与工作频率适宜地接近。另外,当判定为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工作频率的高频侧时,调整单元通过从存储于第二存储部的多个第二匹配调整值使用特性变为最好的匹配调整值,将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低频侧,能使共振频率与工作频率适宜地接近。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状态感测单元,感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状态的变化,当所述状态感测单元感测到状态的变化时,所述调整单元使所述电抗变化,所述判定单元进行所述判定,所述调整单元进行所述电抗的调整。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对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充电的开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也可。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基于所述无线控制部的语音通话的开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也可。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通话按钮,用于受理语音通话的开始指示,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所述通话按钮的按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也可。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接近传感器,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朝向所述接近传感器的外部物体的接近,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基于所述无线控制部的数据通信的开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也可。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在共振频率的调整所必要的定时进行调整,所以能保持良好的通信状态。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基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强度的变化,感测所述状态的变化也可。
根据上述结构,状态感测单元例如在信号的强度极为劣化时,能判定为无线通信装置的状态进行了变化。由此,状态感测单元通过实际环境的变化能顺利地感测共振频率的调整变为必要的情况。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匹配部具备:第一匹配电路,使用所述调整单元调整的电抗,以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以及可变元件,与所述匹配电路串联连接,使用所述调整单元所改变的电抗,使信号强度变化。
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可变元件既可以是可变电容,也可以是可变电感。另外,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匹配部还可以具备:第二匹配电路,用于使所述天线与所述无线控制部阻抗匹配。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使匹配部的电抗顺利地变化,所以判定单元为了使天线的特性提高,能顺利地判定使共振频率上升也可还是降低也可
另外,使上述无线通信装置所具备的计算机工作的控制程序即用于使上述计算机作为上述各单元而执行的程序以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并不是由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限定的发明,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各种变更是可能的,关于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广泛地利用于无线通信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10′       无线通信装置 
11       天线 
12       无线控制部 
13       状态感测部(状态感测单元) 
14       信号强度检测部(信号强度检测单元) 
15、15′     控制部 
151       计算单元 
152、152′    匹配控制单元(判定单元,调整单元) 
16       存储部 
161       高频侧存储部(第一存储部) 
162       低频侧存储部(第二存储部) 
17、17′     匹配部 
171       匹配电路(第一匹配电路) 
172       可变电容(可变元件) 
173       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 
20、20′      无线通信装置 
25、25′     控制部 
252、252′    匹配控制单元(判定单元,调整单元) 
27、27′     匹配部 
272        可变电感(可变元件)。

Claims (15)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
无线控制部,用于处理所述天线收发的信号;
匹配部,连接于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
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流过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的信号的强度;
匹配控制单元,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变化,并根据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所述强度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以及
存储部,预先存储规定所述电抗的多个匹配调整值,
所述匹配控制单元进而基于所述判定结果,以所述共振频率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将所述电抗调整为由所述多个匹配调整值的任一个所规定的值,
所述工作频率是用于经由所述天线进行发送的频率,
所述匹配控制单元根据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
所述匹配控制单元执行如下判定:
当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时,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增加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高频,
当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向负方向变化时,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减少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低频,
当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时,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增加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低频,
当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向正方向变化时,在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减少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共振频率处于所述工作频率的高频。
2.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
无线控制部,用于处理所述天线收发的信号;
匹配部,连接于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电抗;
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流过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的信号的强度;
匹配控制单元,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变化,并根据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所述强度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以及
存储部,预先存储规定所述电抗的多个匹配调整值,
所述匹配控制单元进而基于所述判定结果,以所述共振频率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将所述电抗调整为由所述多个匹配调整值的任一个所规定的值,
所述存储部具备:
第一存储部,存储第一匹配调整值,该第一匹配调整值规定以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高频侧的方式进行调整时的所述电抗;以及
第二存储部,存储第二匹配调整值,该第二匹配调整值规定以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偏离到低频侧的方式进行调整时的所述电抗,
所述匹配控制单元在判定为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低频时,将所述匹配部的电抗调整为由存储于所述第一存储部的所述第一匹配调整值所规定的值,在判定为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时,将所述匹配部的电抗调整为由存储于所述第二存储部的所述第二匹配调整值所规定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频率是用于经由所述天线进行发送的频率,
所述第一存储部存储有多个所述第一匹配调整值,
所述第二存储部存储有多个所述第二匹配调整值,
所述匹配控制单元将所述匹配部的电抗调整为由所述多个第一匹配调整值或所述多个第二匹配调整值中反射波对朝向所述天线的行波的强度之比变为最小的匹配调整值所规定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状态感测单元,感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状态的变化,
当所述状态感测单元感测到状态的变化时,所述匹配控制单元使所述电抗变化,进行所述判定,并进行所述电抗的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对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充电的开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基于所述无线控制部的语音通话的开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通话按钮,用于受理语音通话的开始指示,
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所述通话按钮的按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接近传感器,
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朝向所述接近传感器的外部物体的接近,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将基于所述无线控制部的数据通信的开始,作为所述状态的变化进行感测。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感测单元基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所述强度的变化,感测所述状态的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匹配部具备:
第一匹配电路,使用所述匹配控制单元调整的电抗,以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来调整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以及
可变元件,与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串联连接,使用所述匹配控制单元所改变的电抗,使信号强度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元件是可变电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元件是可变电感。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匹配部还具备:第二匹配电路,用于使所述天线与所述无线控制部阻抗匹配。
15.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
信号强度检测步骤,检测流过所述天线和所述无线控制部之间的信号的强度;
第一调整步骤,使所述匹配部的电抗变化;
判定步骤,根据伴随该电抗的变化的所述强度的变化,判定所述天线的共振频率是否存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率的高频和低频的任一个中;以及
第二调整步骤,基于所述判定步骤的判定结果,以所述共振频率接近所述工作频率的方式,将所述电抗调整为由所述多个匹配调整值的任一个所规定的值。
CN201180051277.1A 2010-10-25 2011-10-24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5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8779 2010-10-25
JP2010-238779 2010-10-25
PCT/JP2011/074433 WO2012057078A1 (ja) 2010-10-25 2011-10-24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5423A CN103155423A (zh) 2013-06-12
CN103155423B true CN103155423B (zh) 2014-11-12

Family

ID=45993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127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5423B (zh) 2010-10-25 2011-10-24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14645B2 (zh)
JP (1) JP5399567B2 (zh)
CN (1) CN103155423B (zh)
WO (1) WO20120570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57078A1 (ja) * 2010-10-25 2012-05-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993754B2 (ja) * 2013-02-05 2016-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磁波計測装置及び電磁波計測方法
KR102166351B1 (ko) * 2014-01-29 2020-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WO2015192289A1 (zh) * 2014-06-16 2015-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可变电容的天线调节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5281796B (zh) * 2014-07-14 2017-12-08 摩托罗拉移动通信软件(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天线匹配电路及终端
CN107636894B (zh) * 2015-05-18 2021-04-23 卡文迪什动力有限公司 维持恒定天线谐振频率和阻抗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39533A1 (ja) * 2018-08-23 2020-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生体センサ装置
EP3855627A4 (en) * 2018-09-18 2022-06-08 Alps Alpine Co., Ltd. AMPLIFIER MODU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48225A (ja) * 1987-04-03 1988-10-14 Anritsu Corp 自動同調装置
US6219532B1 (en) * 1997-10-28 2001-04-17 Nec Corporation Movable radio terminal device capable of precisely matching impedances
CN1770642A (zh) * 2004-11-01 2006-05-10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模块、通信终端、阻抗匹配方法
CN1830154A (zh) * 2003-08-14 2006-09-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匹配装置
CN1901386A (zh) * 2005-07-20 2007-01-24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具备天线性能感知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及执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5097B2 (ja) * 1994-09-27 2000-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ピーダンス整合装置
JPH11136157A (ja) * 1997-10-28 1999-05-21 Nec Corp 移動無線端末装置
US7142811B2 (en) * 2001-03-16 2006-11-28 Aura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ver a transducer device
JP4319937B2 (ja) 2004-04-12 2009-08-2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送信機
DE102004026133A1 (de) * 2004-05-28 2005-12-2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endeanordnung, Empfangsanordnung, Transceiver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endeanordnung
US7528674B2 (en) * 2005-01-31 2009-05-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bile radio apparatus capable of adaptive impedance matching
JP4634215B2 (ja) 2005-05-09 2011-02-1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整合器
US7629929B2 (en) * 2005-09-26 2009-12-0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ntenna using proximity-coupled feed method, RFID tag having the same, and antenna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thereof
JP4607753B2 (ja) 2005-12-16 2011-01-05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測定装置および電力測定装置
US8125399B2 (en) * 2006-01-14 2012-02-28 Paratek Microwave, Inc. Adaptively tunable antennas incorporating an external probe to monitor radiated power
KR100785079B1 (ko) 2006-04-04 2007-1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하의 임피던스 정합시스템 및 정합방법과, 이를 적용한네트워크 분석기
JP4239205B2 (ja) * 2006-06-08 2009-03-18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装置
JP4650407B2 (ja) 2006-12-12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処理システム、無線処理方法及び無線電子機器
US8126410B2 (en) * 2007-06-07 2012-02-28 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 Miniature sub-resonant multi-band VHF-UHF antenna
JP4358886B2 (ja) * 2008-01-10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8264414B2 (en) * 2008-04-21 2012-09-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ntenna apparatus including multiple antenna portions on one antenna element
JP5131016B2 (ja) * 2008-04-30 2013-0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2226948B1 (en) * 2009-03-03 2015-07-29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s
KR101037433B1 (ko) * 2009-03-06 2011-05-30 전자부품연구원 지중 시설물 관리를 위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JP5234139B2 (ja) * 2010-05-20 2013-07-10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無線通信装置
WO2012057078A1 (ja) * 2010-10-25 2012-05-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48225A (ja) * 1987-04-03 1988-10-14 Anritsu Corp 自動同調装置
US6219532B1 (en) * 1997-10-28 2001-04-17 Nec Corporation Movable radio terminal device capable of precisely matching impedances
CN1830154A (zh) * 2003-08-14 2006-09-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匹配装置
CN1770642A (zh) * 2004-11-01 2006-05-10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模块、通信终端、阻抗匹配方法
CN1901386A (zh) * 2005-07-20 2007-01-24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具备天线性能感知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及执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57078A1 (ja) 2012-05-03
US20130225098A1 (en) 2013-08-29
US9014645B2 (en) 2015-04-21
JP5399567B2 (ja) 2014-01-29
JPWO2012057078A1 (ja) 2014-05-12
CN103155423A (zh)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5423B (zh)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
US9292782B2 (en) Adaptive NFC transceivers
CN107342779B (zh) 用于天线信号连接中的衰减补偿的电路组件和方法
US745422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EP2771838B1 (en) Adaptive signal scaling in nfc transceivers
US930016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on-contact recharging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516852A (zh) 用于对通信设备的电路组件进行调谐的方法和装置
US8095159B2 (en) Radio power-fed terminal, system, and method
US11831351B2 (en) Computing device for processing environmental sensed conditions
US2006014566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US2012002606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tching impedance using standing wave ratio information
CN102386876B (zh) 阻抗匹配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阻抗匹配设备
KR101471806B1 (ko) 공진형 무선 충전 수신기의 다중 조절 스위치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5577198A (zh) 阻抗调谐控制装置及方法
US20230063671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power,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device for wirelessly receiving power,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JP6782820B2 (ja) 無線電力受信機を動作させる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電力受信機
JPH11136157A (ja) 移動無線端末装置
CN103168433B (zh) 无线通信装置
JP6165272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2118488A (ja) 移動無線端末装置
CN104205653A (zh) 无线电电路以及无线电电路的控制方法
WO2022125690A1 (en) Wireless-power transmitters with antenna elements having multiple power-transfer points that each only transfer electromagnetic energy upon coupling with a wireless-power receiver,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6976795B2 (ja) Rfidリーダライタ装置、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プログラム
KR101990909B1 (ko) 전력 소모가 적은 자산 관리 시스템
US20160295493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mmunication fun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