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1647B - 保持件和该保持件与连接器的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保持件和该保持件与连接器的组装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51647B CN103151647B CN201210518123.5A CN201210518123A CN103151647B CN 103151647 B CN103151647 B CN 103151647B CN 201210518123 A CN201210518123 A CN 201210518123A CN 103151647 B CN103151647 B CN 1031516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eper
- strap
- width
- face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不易产生该扁平导体相对于连接器的位置偏离的保持件、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以及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的组装体。保持件(1)具有:主体部(11),从主体部(11)朝前方延伸的两个伸出部(12),以及在扁平导体(C)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运动的状态下与受到向后方的外力的扁平导体(C)卡定的卡定部(13),所述主体部(11)的用于支承扁平导体(C)的支承孔部(11A)形成为比扁平导体(C)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两个伸出部(12)的与支承孔部(11A)连通的槽部(12A)沿所述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侧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支承孔部(11A)的内侧壁面空开规定间隔,并相对于伸出部(12)从各伸出部(12)的槽部(12A)朝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安装在扁平导体上并与电连接器嵌合来使扁平导体与该电连接器连接的保持件、将该保持件安装在扁平导体上而形成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以及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的组装体。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保持件,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持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保持FPC和FFC等扁平导体的保持件的导向构件,通过该导向构件与连接器嵌合,来将导向构件所保持的扁平导体的电路部与连接器的端子连接。
上述导向构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呈具有比扁平导体的宽度大的宽度的长方体外形,并从侧方接纳扁平导体;以及四棱柱状的两个导向柱,这两个导向柱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的两端位置朝下方伸出。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这两个导向柱的相对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有用于引导扁平导体的两侧缘的导向槽。而且,从侧方插入主体部的扁平导体在该主体部内向下方弯曲,在两导向柱间的区域内,该扁平导体的前端部朝上述主体部的下方伸出,并且,该前端部的两侧缘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被上述导向槽固定保持。
另一方面,上述连接器具有接纳上述导向构件的两导向柱的外壳以及沿其长度方向排列保持于上述主体部的多个端子。在该连接器的外壳上,形成有用于接纳上述导向构件的导向柱的两个导向孔和用于接纳被导向构件的导向柱保持且在两导向柱间露出的扁平导体的前端的狭孔,该狭孔以将上述两个导向孔彼此连通的方式呈狭缝状地形成。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保持扁平导体的上述导向构件与上述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该导向构件的导向柱插入连接器的导向孔,在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导向构件相对于连接器被定位。其结果是,被导向构件保持的扁平导体在其宽度方向上进行与连接器之间的定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5-045947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扁平导体的两侧缘部被导向柱的导向槽固定保持,但可能会因该扁平导体和导向槽在制造时产生的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误差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扁平导体安装于导向构件时,该扁平导体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于从正规位置(与连接器的端子相对应的正规位置)错开的位置上被保持于上述导向构件。
另外,在导向构件与连接器嵌合时,利用导向柱和导向孔进行该导向构件相对于连接器的定位,但可能会因该导向柱和导向孔的制造时的尺寸误差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导向构件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于从正规位置错开的位置与连接器嵌合。
因此,扁平导体、导向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误差直接产生影响,在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扁平导体可能会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偏离连接器的端子。另外,即便朝导向构件安装扁平导体时以及导向构件与连接器嵌合时的位置偏离较小,两个位置偏离叠加也可能导致扁平导体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大幅度偏离正规位置。这样的扁平导体与端子的偏离会导致该扁平导体的电路部与该端子接触不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不易产生该扁平导体相对于连接器的位置偏离的保持件、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以及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的组装体。
<第一发明>
本发明涉及保持件,该保持件安装于沿扁平导体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并且,该保持件与电连接器嵌合而使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与该电连接器连接。
在上述保持件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该保持件以构成将扁平导体支承成可在该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运动的支承部的方式形成,该支承部具有: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并从该主体部朝前方延伸的多个伸出部,以及在扁平导体可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运动的状态下与受到向后方的外力的该扁平导体卡定的卡定部,在上述主体部上,用于收容扁平导体且在正规位置上支承该扁平导体的狭缝状支承孔部以比该扁平导体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上述多个伸出部位于扁平导体的宽度尺寸内,并且沿上述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槽部,该槽部与上述支承孔部连通,在前后方向上到达上述伸出部的中间位置,在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在上述正规位置得到支承的状态下,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的侧缘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支承孔部的内侧壁面空开规定间隔,并且相对于上述伸出部从多个伸出部中位于上述宽度方向上两端的该伸出部的上述槽部朝外侧突出。
在本发明中,在前后方向上与保持件的主体部对应的范围内,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的侧缘部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与形成于该主体部的支承孔部的内侧壁面空开规定间隔,因此,扁平导体被支承成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可在规定的范围内运动。另外,在前后方向上与保持件的伸出部对应的范围内,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的侧缘部相对于伸出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该伸出部的槽部朝外侧突出。
因此,在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与连接器嵌合时,通过从上述槽部突出的扁平导体的上述侧缘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设在配合连接器上的用于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空间的内侧壁面抵接,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可相对于保持件运动的扁平导体朝着与该接纳空间一致的位置移动,从而在该宽度方向上可自动地进行扁平导体相对于连接器的定位。这样,扁平导体与连接器直接抵接来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在产生保持件与扁平导体的偏离、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偏离时,也可在不受这些偏离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扁平导体的准确定位。
也可以这样:保持件除了支承部之外还包括用于将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安装在设于电子设备的框体的安装对应面上的安装部、用于受到限制而阻止保持件相对于该框体移动的被限制部,扁平导体的延伸方向与上述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平行,上述安装部被设成支承部的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在扁平导体的厚度方向上与从框体的安装对应面突出形成的对应安装部卡定,上述被限制部被设成上述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形成有被限制面,该被限制面与形成在上述框体的对应安装部上的分别利用与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以及与厚度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上述保持件移动的限制面空开规定间隔相对,在通过上述被限制面与上述限制面卡定而限制被限制部在上述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距离的状态下,上述保持件的支承部可相对于框体运动。另外,在上述保持件中,较为理想的是安装部和被限制部具有兼作该安装部和被限制部的共用部分。
另外,也可以这样:保持件除了支承部之外还包括用于将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安装在设于电子设备的框体的安装对应面上的安装部、用于受到限制而阻止保持件相对于该框体移动的被限制部,扁平导体的延伸方向与上述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垂直,上述安装部被设成支承部的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在后方与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卡定,上述被限制部被设成上述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形成有被限制面,该被限制面与分别利用构成安装孔部周缘的板厚面中的与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以及与厚度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上述保持件移动的限制面空开规定间隔相对,上述安装孔部贯穿形成在上述框体的安装对应面上,在通过上述被限制面与上述限制面卡定而限制被限制部在上述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距离的状态下,上述保持件的支承部可相对于框体运动。
这样,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支承部可相对于框体在规定范围内运动,从而能应付在该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产生的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偏离。本发明例如对于在将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安装于框体并将连接器安装于其它框体的状态下将框体彼此组装来使保持件与连接器嵌合的情况是有效的。此时,即使保持件和连接器在上述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因制造误差而偏离,通过上述保持件朝与连接器一致的位置移动,也能使该保持件与连接器没有困难地嵌合。另外,在以具有共用部分的方式设置安装部和被限制部时,能相应地实现保持件的小型化。
较为理想的是,保持件还具有朝着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延伸、用于将该保持件向该电连接器引导的引导部。在这样设置引导部时,可利用该引导部将保持件向连接器引导,因此,能容易地将支承在保持件上的扁平构件向连接器的接纳空间内引导。
在保持件朝电连接器嵌合的方向为前方时,较为理想的是保持件的引导部设于伸出部的前端。另外,在与电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为扁平导体的厚度方向时,较为理想的是保持件的引导部朝着该嵌合方向延伸设置。
<第二发明>
本发明涉及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发明的保持件安装于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
<第三发明>
本发明涉及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的组装体。上述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发明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保持件嵌合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对应地排列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端子、保持该多个端子的外壳,该外壳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空间。
在本发明中,在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与连接器嵌合时,从上述槽部突出的扁平导体的上述侧缘部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与配合连接器的形成接纳空间的两个侧壁的相对面抵接。其结果是,通过可相对于保持件在宽度方向上运动的扁平导体向与该接纳空间一致的位置移动,可在该宽度方向上自动地进行扁平导体相对于连接器的定位。这样,在本发明中,扁平导体的侧缘部与连接器的上述相对面直接抵接来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在产生保持件与扁平导体的偏离、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偏离时,也可在不受这些偏离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扁平导体的准确定位。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可相对于保持件运动,并以侧缘部在该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从伸出部的槽部朝外侧突出的方式支承于该保持件,因此,能通过扁平导体与连接器直接抵接来进行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可在不受保持件与扁平导体的偏离、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偏离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扁平导体的准确定位。其结果是,能确保扁平导体的电路部与连接器的端子间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组装前的立体图,表示的是将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与保持件分离的组装前的状态。
图2(A)是沿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保持件的侧视图,图2(B)是图1所示的保持件的IIB-IIB剖视图,图2(C)是在图2(B)的保持件中插入扁平导体进行组装后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剖视图,图2(B)、图2(C)均表示上述宽度方向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3是表示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框体的对应安装部的立体图,表示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安装前的状态。
图4是表示安装在图3的框体上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2的立体图,表示上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连接器的连接前的状态。
图5是利用扁平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该扁平导体的位置处的截面来表示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连接器的连接动作的剖视图,图5(A)表示连接前的状态,图5(B)表示连接后的状态。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组装前的立体图,表示将扁平导体与保持件分离的状态。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框体的安装孔部的立体图,表示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安装前的状态。
图8是表示在框体上安装了图7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后的状态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俯视图。
图9是从前方观察图8(A)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框体的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剖视图,表示上下方向上的该扁平导体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C)是图9(A)的IXC-IXC剖视图,表示上下方向上的保持件的上侧端壁部的上端位置处的截面。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连接器的立体图,表示连接前的状态。
(符号说明)
1 保持件 42F-1 第一下方限制面
2 连接器 43 第二对应安装部
4 框体 43B-1 第二宽度限制面
5 保持件 43D-1 第二上方限制面
6 框体 51 主体部
7 保持件 51A 支承孔部
8 连接器 51B 上方被限制面
11 主体部 51C 下方被限制面
11A 支承孔部 52 伸出部
11B 第一宽度被限制面 53 卡定部
11E 第二宽度被限制面 54 安装部
12 伸出部 55 被限制部
12A 槽部 56A 上侧宽度被限制面
12B 引导部 57A 下侧宽度被限制面
13 卡定部 61A 安装对应面
14 板状安装部 61B-1 上侧宽度限制面
14A 第一上方被限制面 61B-2 上方限制面
14B 第一下方被限制面 61C-1 下侧宽度限制面
15 臂状安装部 61C-2 下方限制面
15E-1 第二上方被限制面 62 安装孔部
20 外壳 71 主体部
21 接纳空间 72 伸出部
25 侧壁 76 引导部
30 端子 80 外壳
41A 安装对应面 83 侧壁
42 第一对应安装部 84 接纳空间
42B-1 第一宽度限制面 90 端子
42E-1 第一上方限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框体上的状态下与连接器2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制造电子设备时,通过对安装着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电子设备的框体和安装着连接了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的上述电子设备的其它框体进行组装,将上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连接器连接。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组装前的立体图,表示将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与保持件分离的组装前的状态。图2(A)是沿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保持件的侧视图,图2(B)是图1所示的保持件的IIB-IIB剖视图,图2(C)是在图2(B)的保持件中插入扁平导体进行组装后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剖视图,图2(B)、图2(C)均表示上述宽度方向的卡定部的位置上的截面。图3是表示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和框体的对应安装部的立体图,表示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的安装前的状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C以将该扁平导体C的插抜方向即前后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延伸,具有在其前端侧(图1中的右端侧)的上表面露出并沿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排列形成的电路部C1。另外,在该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部,且在上述电路部C1的后方位置形成有缺口部C2。该缺口部C2的前缘部作为被卡定部C2A起作用,在扁平导体C受到朝向拔出方向(后方)的力时,该被卡定部C2A用于从后方卡定后述的保持件1的卡定部13的卡定突部13A(参照图2(C))。另外,在该前端侧部分的下表面粘贴着用于增强扁平导体C的增强板C3。
如图3所示,保持件1安装在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上,其在安装于扁平导体C的状态下与电连接器2(下面简称为“连接器2”)嵌合,从而使该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与上述连接器2的端子30连接。下面,将安装有保持件1的扁平导体C称作“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
保持件1是用合成树脂等电气绝缘材料制成的,如图3所示,其形成为支承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如图1、图3所示,用于支承扁平导体C的该保持件1具有:沿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薄型的呈大致长方体外形的主体部11;以及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并从该主体部11朝向前方呈柱状地延伸的两个伸出部12。
上述主体部11形成有以比扁平导体C大的宽度尺寸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的狭缝状的支承孔部11A,将从后方穿过该支承孔部11A的扁平导体C以在该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可动的方式予以支承(同时参照图5(A)、图5(B))。另外,如图2(C)所示,该支承孔部11A在扁平导体C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该扁平导体C的厚度尺寸稍大,该扁平导体C在厚度方向上不受限制,容易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如图1所示,上述两个伸出部12位于扁平导体C的宽度尺寸内的位置(同时参照图5(A)、图5(B)),并且,如图2(B)、图2(C)所示,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与上述支承孔部11A相同的尺寸并与该支承孔部11A连通的槽部12A。该槽部12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伸出部12的前端附近位置,并沿上述宽度方向贯穿。另外,在该伸出部12的前端,用于将保持件1朝连接器2引导的引导部12B形成为朝向前方呈前端越来越细的形状的圆锥状。这样,上述主体部11和伸出部12形成了用上述支承孔部11A和槽部12A来支承扁平导体C的支承部。
在上述主体部11的上壁利用U字形的切槽形成了两个卡定部13,这两个卡定部13能与扁平导体C卡定。如图1、图3所示,该卡定部13在上述支承孔部11A的宽度尺寸内位于该支承孔部11A的两端部附近,成为由主体部11上壁的上述切槽形成并朝后方延伸的悬臂梁状的臂部。如图2(B)、图2(C)所示,在卡定部13的后端形成有向下方伸入支承孔部11A的卡定突部13A,如图2(C)所示,该卡定突部13A从上方伸入扁平导体C的缺口部C2内,从而在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被卡定部C2A卡定(同时参照图5(A)、图5(B))。该卡定部13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以比上述缺口部C2小的尺寸形成(参照图5(A)、图5(B))。
另外,如后面所述,上述主体部11的下表面从上方与框体4的壁部41的安装对应面41A(参照图3)抵接,从而作为保持件1向下方移动时受到限制的第二下方被限制面起作用。
如上所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是通过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从该保持件1的后方插入主体部11的支承孔部11A来进行组装的。在扁平导体C被插入保持件1的支承孔部11A,该扁平导体C的前端部与保持件1的卡定部13的卡定突部13A的后端抵接时,该卡定部13朝上方弹性变位。接着,在该扁平导体C的插入继续进行,扁平导体C的前端到达伸出部12的槽部12A的前端时,该扁平导体C的缺口部C2到达前后方向上的上述卡定突部13A的位置,上述卡定部13解除弹性变位状态而返回至自由状态。其结果是,如图2(C)所示,上述卡定突部13A从上方伸入缺口部C2内,该卡定突部13A的前端面与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相对而成为能卡定的状态,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组装完成。
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组装完成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的主体部11的位置,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侧缘部在该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与保持件1的支承孔部11A的内侧壁面空开间隔(参照图5(A)),因此,该扁平导体C相对于保持件1可沿上述宽度方向在上述间隔的范围内运动。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的伸出部12的位置,如图3所示,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部从各伸出部12的槽部12A朝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从而可在该宽度方向上运动。另外,如图3所示,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位于两个伸出部12彼此之间。
如图1、图3所示,在保持件1上,用于在后述的电子设备的框体4上安装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和臂状安装部15分别形成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主体部11的两端部。下面,也将板状安装部14和臂状安装部15总称为“安装部14、15”。在该保持件1的上述主体部11和安装部14、15上,形成有上述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后述的框体4的对应安装部42、43的限制面限制的被限制面。下面,根据与上述对应安装部42、43的限制面的关系,对上述主体部11和安装部14、15、以及框体4的该对应安装部42、43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在说明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安装部14、15之前,根据图3对与框体4的面板一体成形的对应安装部42、4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3中,为了方便图示,以与保持件1对应的尺寸表示了框体4的面板的壁部41(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板状部分),但实际上,该壁部41在前后方向以及上述宽度方向上要比图3所示的更宽大,其形成为框体4的面板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图3中,仅图示了该壁部41中的形成有用于安装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安装对应面41A(图3中的壁部41的上表面)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以扁平导体C与框体4的安装对应面41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该框体4。如后面所述,该安装对应面41A具有作为与保持件1的主体部11的下表面抵接来限制该保持件1朝下方移动的第二下方限制面的功能。与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及臂状安装部15分别对应,上述框体4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空开间隔的位置具有从上述壁部41朝上方突出的两个对应安装部42、43。
两个上述对应安装部42、43中,与上述板状安装部14对应的第一对应安装部42具有:主壁部42A,该主壁部42A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以及前方副壁部42B和后方副壁部42C,该前方副壁部42B和后方副壁部42C从前后方向上的上述主壁部42A的两端部沿上述宽度方向朝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侧延伸,并具有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壁面。另外,上述主壁部42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沿上述宽度方向贯穿,从而形成用于接纳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的孔部42D。该孔部42D的上下方向尺寸比板状安装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板厚尺寸)稍大。
在形成上述孔部42D的上述主壁部42A中,构成其上下部分的上壁部42E和下壁部42F中的上壁部42E的下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方移动时与上述板状安装部14卡定的第一上方限制面42E-1。上述下壁部42F的上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下方移动时与上述板状安装部14卡定的第一下方限制面42F-1。
上述前方副壁部42B的侧端面(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与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卡定的第一宽度限制面42B-1。该前方副壁部42B的后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与上述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卡定的第一前方限制面42B-2。另外,上述后方副壁部42C的前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上述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卡定的第一后方限制面42C-1。
两个上述对应安装部42、43中,与上述保持件1的臂状安装部15对应的第二对应安装部43具有:主壁部43A,该主壁部43A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以及前方副壁部43B、后方副壁部43C,该前方副壁部43B、后方副壁部43C从前后方向上的上述主壁部43A的两端部沿上述宽度方向朝上述第一对应安装部42侧延伸。在该后方副壁部43C上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有四边形的窗部43D,该窗部43D用于从后方接纳形成在上述臂状安装部15上的下侧爪部15E。
上述前方副壁部43B的侧端面(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与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卡定的第二宽度限制面43B-1。该前方副壁部43B的后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与上述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卡定的第二前方限制面43B-2。
上述后方副壁部43C的形成窗部43D周缘的板厚面中的上表面(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方移动时与后述的臂状安装部15的下侧爪部15E卡定的第二上方限制面43D-1。另外,上述后方副壁部43C的前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上述保持件1的主体部11卡定的第二后方限制面43C-1。
接着,返回至对保持件1的说明。如图1、图3所示,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主体部11的一端侧形成为朝该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板状部。该板状安装部14形成于上下方向上的上述主体部11的中间位置。
主体部11的一端侧中,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比上述板状安装部14更靠前方的部分呈角状地被切除而形成了台阶部,在构成该台阶部的面中,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与框体4的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宽度限制面42B-1卡定的第一宽度被限制面11B。另外,在构成上述台阶部的面中,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前侧的面与上述板状安装部14的前表面一起形成了一个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前方限制面42B-2卡定的第一前方被限制面11C。
另外,在主体部11中,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比支承孔部11A更靠板状安装部14侧的后表面与上述板状安装部14的后表面一起形成了一个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后方限制面42C-1卡定的第一后方被限制面11D。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的上述第一前方被限制面11C与第一后方被限制面11D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框体4的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前方限制面42B-2与第一后方限制面42C-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
上述板状安装部14的上表面形成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上方限制面42E-1卡定的第一上方被限制面14A。另外,上述板状安装部14的下表面形成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下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下方限制面42F-1卡定的第一下方被限制面14B。另外,上述板状安装部14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框体4的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孔部42D小。
在位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主体部11的一端侧相对的位置的该主体部11的另一端侧中,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比上述臂状安装部15更靠前方的部分呈角状地被切除而形成了台阶部。构成该台阶部的面中,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与框体4的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宽度限制面43B-1卡定的第二宽度被限制面11E。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的上述第一宽度被限制面11B与第二宽度被限制面11E之间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框体4的第一宽度限制面42B-1与第二宽度限制面43B-1之间的该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
另外,在上述另一端侧构成台阶部的面中,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前侧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前方限制面43B-2卡定的第二前方被限制面11F。另外,在保持件1的主体部11中,在该主体部11的接纳空间11A的宽度方向范围外与臂状安装部15相邻的后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后方限制面43C-1卡定的第二后方被限制面11G。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的第二前方被限制面11F与第二后方被限制面11G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框体4的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前方限制面43B-1与第二后方限制面43C-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
如图1和图2(A)所示,上述臂状安装部15形成为在主体部11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可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挠曲的臂状部。该臂状安装部15具有:呈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板状的基部15A;以及从该基部15A的前端延伸的可挠曲的弹性臂部15B。该弹性臂部15B具有:从上述基部15A的前端朝下方延伸之后朝后方延伸并与该基部15A一起构成横U字形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的后端朝上方竖起的竖起部分。
如图2(A)所示,上述弹性臂部15B的上述竖起部分的自由端(上端)位于基部15A的上方。另外,该弹性臂部15B具有从其后表面(图2(A)中的左端面)的上端(自由端)和下端分别朝后方突出的上侧爪部15D和下侧爪部15E。该上侧爪部15D作为用于对上述弹性臂部15B进行变形操作的操作部起作用。另外,如图1、图3所示,臂状安装部15的上侧爪部15D与下侧爪部15E之间的后表面15F位于后方被限制面11D、11G的前方(同时参照图5(A)、图5(B))。该后表面15F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框体4的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上表面与第二上方限制面43D-1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
保持件1的上述臂状安装部15的下侧爪部15E的上下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框体4的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窗部43D小。该下侧爪部15E的上表面构成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其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方移动时与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上方限制面43D-1卡定的第二上方被限制面15E-1。另外,该下侧爪部15E的下表面形成为越靠后方越朝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其作为在将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安装于框体4时将保持件1的上述臂状安装部15向框体4的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引导的引导表面15E-2起作用。
接着,根据图3和图4对朝框体4安装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安装在图3的框体4上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和安装在电路基板A上的连接器2的立体图,表示上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和连接器2的连接前的状态。首先,如图3所示,以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保持件1的下表面与框体4的安装对应面41A相向的方式,使该保持件1位于该安装对应面41A的上方。接着,以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位于臂状安装部15下方的方式使该保持件1倾斜,并在维持该姿势的状态下将该板状安装部14插入框体4的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孔部42D内(图3的点划线)。
接着,在使上述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位于上述孔部42D内的状态下,以该板状安装部14作为支点使臂状安装部15向下方转动,从而将臂状安装部15安装于框体4的第二对应安装部43。在该臂状安装部15的安装过程中,在将该臂状安装部15从上方移动至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时,该臂状安装部15的下侧爪部15E的引导表面15E-2会与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后方副壁部43C的上缘抵接,使该臂状安装部15向前方弹性变位。然后,在臂状安装部15向下方移动,上述下侧爪部15E到达窗部43D的位置时,该臂状安装部15会解除弹性变位状态而返回至自由状态。其结果是,如图4所示,上述下侧爪部15E伸入该窗部43D内,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安装完成。
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被安装在框体4上之后,如表示安装前状态的图3所示的板状安装部14位于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孔部42D内,板状安装部14的下表面即第一下方被限制面14B与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下方限制面42F-1作面接触而将其向下方卡定。另外,该板状安装部14的上表面即第一上方被限制面14A与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上方限制面42E-1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另一方面,臂状安装部15的下侧爪部15E位于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窗部43D内,下侧爪部15E的上表面即第二上方被限制面15E-1与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上方限制面43D-1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另外,主体部11的下表面与框体4的安装对应面41A作面接触。
这样,利用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上方限制面42E-1和第一下方限制面42F-1,以上述间隔作为限度来限制板状安装部1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另一方面,利用下侧爪部15E的上表面即第二上方被限制面15E-1与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第二上方限制面43D-1之间的干涉所形成的限制以及保持件主体11的下表面与安装对应面41A之间的干涉所形成的限制,以上述间隔作为限度来限制臂状安装部1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
因此,即使不慎对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作用了向上方的外力,通过上述第一上方被限制面14A和第二上方被限制面15E-1分别向上方与第一上方限制面42E-1及上述第二上方限制面43D-1抵接而卡定,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也不会从框体4脱开。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上方被限制面14A和第二上方被限制面15E-1具有作为用于将保持件1安装在框体4上的安装面的功能。
另外,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安装于框体4的状态下,保持件1的主体部11的宽度被限制面11B、11E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与框体4的对应安装部42、43的宽度限制面42B-1、43B-1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因此,以上述间隔作为限度来限制保持件1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
另外,保持件1的前方被限制面11C、11F分别在前后方向上与框体4的对应安装部42、43的前方副壁部42B、43B的前方限制面42B-2、43B-2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另外,保持件1的后方被限制面11D、11G分别在前后方向上与框体4的对应安装部42、43的后方副壁部42C、43C的后方限制面42C-1、43C-1空开少许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因此,保持件1在上下方向、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因上述间隔的存在而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臂状安装部15的上侧爪部15D与下侧爪部15E之间的后表面位于后方被限制面11D、11G的前方。因此,在保持件1相对于框体4朝后方移动时,该保持件1的后方被限制面11D、11G会与框体4的后方限制面42C-1、43C-1抵接,限制保持件1进一步朝后方移动。因此,臂状安装部15的上述后表面不会与上述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前表面抵接。其结果是,不会因臂状安装部15的后表面受到向前方的力而使臂状安装部15朝前方弹性变位,因此,能可靠地防止臂状安装部15从对应安装部42脱开。
这样,保持件1与框体4的对应安装部42、43空开上下方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可动间隔,并在前后方向上空开比上述规定尺寸的上述可动间隔窄的少许间隔(游隙),因此,保持件1可在该间隔的范围内相对于框体4运动。
因此,如后面所述,在使安装于框体4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与连接器2连接时,即使在上下方向、上述宽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保持件1和连接器2的位置错开,通过该保持件1自动地相对于框体4作调整移动,也能实现保持件1与连接器2的对齐。
接着,根据图4对与带保持件扁平导体连接的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连接器2是配置在电路基板A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具有:呈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20;以及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与电路部C1对应地排列保持在该外壳20上的端子30。上述外壳20以向后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接纳扁平导体C前端侧部分的狭缝状接纳空间21。该接纳空间21是由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上壁22和下壁23、前壁2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对并将上壁22和下壁23的端部彼此连接的两个侧壁25包围形成的。该接纳空间21的宽度尺寸、也即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上述两个侧壁25的相对面彼此间的尺寸与扁平导体C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参照图5(A))。
上述外壳20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接纳空间21范围内的两端附近位置,为接纳保持件1的伸出部12而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了与上述接纳空间21连通的引导孔部26(同时参照图5(A)、图5(B))。另外,在两个上述引导孔部26彼此之间,用于分别以压入方式保持多个端子30的多个端子槽27沿前后方向在外壳20的整个范围内延伸,并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
多个端子30从外壳20的前方被压入上述端子槽27而得到保持。该端子30整体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其在后端侧具有接触部(未图示),并在前端侧具有连接部31,上述接触部从上方以接触压力接触被插入接纳空间21内的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上述连接部31从外壳20的前壁24伸出至外壳外,并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相连。
接着,根据图4、5,对安装于框体4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与连接在安装于其它框体(未图示)的电路基板A上的连接器2之间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利用扁平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该扁平导体的位置处的截面来表示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与连接器2的连接动作的剖视图,图5(A)表示连接前的状态,图5(B)表示连接后的状态。另外,在该图5(A)、图5(B)中,框体4和电路基板A未图示。
首先,如图4所示,以保持件1的伸出部12向前方延伸的姿势,使安装于框体4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位于与安装于其它框体(未图示)的电路基板A焊接相连的连接器2的接纳空间21的后方。接着,组装框体4和上述其它框体,并将上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向上述接纳空间21插入。
在上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述接纳空间21插入的过程中,首先,在连接器2的引导孔部26内,形成于伸出部12前端的引导部12B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被引导。如上所述,保持件1以可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运动的方式安装于框体4的对应安装部42、43,因此,随着该保持件1的上述引导部12B被上述引导孔部26引导,该保持件1会朝在上述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与连接器2一致的位置移动,进行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2的粗略定位。
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继续插入时,扁平导体C被插入接纳空间21内。该扁平导体C的两侧缘部与连接器2的侧壁25的内侧壁面抵接而进行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C相对于保持件1可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运动,因此,扁平导体C能向与该接纳空间21一致的位置移动,在该宽度方向上自动地进行扁平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2的定位,能准确地将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连接于以较窄的间隔排列的连接器2的端子30的接触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C与连接器2直接抵接来进行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因此,即使因制造误差等而产生保持件1与扁平导体C的错位、保持件1与连接器2的错位,也能在不受这些错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扁平导体C的准确定位。
如图5(B)所示,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一直被插入到保持件的伸出部12的前端侧部分贯穿前壁24而朝外部突出。其结果是,保持件1与连接器2嵌合,并且,连接器2端子的接触部以接触压力接触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使该电路部C1与端子电连接。另外,如图5(B)所示,扁平导体C与上述前壁24的后表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间隙,扁平导体C可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运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保持件1相对于框体4可在规定范围内运动,因此,即使保持件1与连接器2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因制造误差等而错位,只需将框体彼此组装在一起,就能自动地在该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进行保持件1与连接器2的对齐以及扁平导体C与连接器2的端子30的对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件1中,板状安装部14的第一上方被限制面14A和臂状安装部15的下侧爪部15E的第二上方被限制面15E-1还作为用于将保持件1安装于框体4的卡定面起作用。也就是说,板状安装部14和臂状安装部15具有作为用于限制保持件1相对于框体4移动的被限制部的功能以及作为用于将保持件1安装于框体4的安装部的功能这两者。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被限制部和安装部形成为具有共用部分,因此,与将被限制部和安装部形成为分体的部分时相比,能实现保持件的小型化。另外,在不要求保持件小型化时,当然也可将被限制部和安装部形成为分体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框体4的宽度限制面42B-1、43B-1和保持件1的宽度被限制面11B、11E来限制保持件1相对于框体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但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限制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作为代替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这样:在板状安装部14侧,在框体4中,将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主壁部42A的内壁面(第二对应安装部43侧的面)、即位于孔部42D上方和下方的面作为第一宽度限制面,并且,在保持件1中,将形成有板状安装部14的主体部11的侧端面、即位于该板状安装部14上方和下方的面作为第一宽度被限制面,从而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限制保持件1朝第一对应安装部42侧移动。
另外,也可以这样:在臂状安装部15侧,在框体4中,将第二对应安装部43的主壁部43A的内壁面(第一对应安装部42侧的面)作为第二宽度限制面,并且,在保持件1中,将臂状安装部15的侧端面(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作为第二宽度被限制面,从而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限制保持件1朝第二对应安装部43侧移动。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保持件1的主体部11的下表面与框体4的安装对应面41A能抵接时,保持件1的板状安装部14的第一下方被限制面14B和能与该第一下方被限制面14B卡定的框体4的第一对应安装部42的第一下方限制面42F-1并非是必须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安装保持件的两个对应安装部与框体的面板是一体成形的,但也可取而代之,形成具有两个对应安装部和将该对应安装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的零件,并将该零件安装在框体的面板上。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以扁平导体C与框体4的安装对应面41A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安装在该框体4上,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以扁平导体与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垂直地延伸的方式安装在该框体上,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6中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并以保持件和框体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对将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框体的状态下与连接器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连接的连接器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的结构完全相同。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组装前的立体图,表示将扁平导体C与保持件5分离的状态。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和框体6的安装孔部62的立体图,表示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安装前的状态。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1一样,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件5具有将扁平导体C支承成可在宽度方向上运动的主体部51以及从该主体部51朝前方伸出的两个伸出部52,在上述主体部51的上壁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扁平导体C从保持件5脱出的卡定部53。上述主体部51、伸出部52和卡定部53的形状及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1、伸出部12及卡定部13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加了“40”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是通过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从该保持件5的后方插入主体部51的支承孔部51A来进行组装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组装要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保持件5中,用于将该保持件5安装于后述框体6的安装部54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主体部51的两端位置形成为能在该宽度方向上弹性变位的弹性臂部。另外,在主体部11的后端侧部分形成有被限制部55,在该保持件5安装于框体6时,该被限制部55会受到限制,阻止该保持件5相对于框体6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和朝前方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另外,受到限制的部分并不局限于被限制部55,在主体部51和后述的端壁部56、57上也形成有受到限制的部分。下面对主体部51、安装部54和被限制部55以及框体6的安装孔部62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在说明保持件5的主体部51、安装部54和被限制部55之前,根据图7对框体6的安装孔部6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7中,与图3一样,为了方便图示,仅图示了框体6面板的壁部61中的形成有用于安装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安装对应面61A的部分。
在框体6的构成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的壁部61上贯穿形成了在上下方向以及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呈对称形状的安装孔部62。该安装孔部62具有:端孔部62A,该端孔部62A用于在与保持件5的两个安装部54分别对应的位置接纳后述安装部54的爪部54D;以及中央孔部62B,该中央孔部62B在两个上述端孔部62A彼此之间与两端孔部62A连通,用于接纳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扁平导体C范围内的部分。
如图7所示,该中央孔部62B与上述端孔部62A相比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并在该端孔部62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与该端孔部62连通。另外,框体6的壁部61形成有在上述中央孔部62B的上缘向下方伸入安装孔部62内的上板部61B、在该中央孔部62B的下缘向上方伸入该安装孔部62内的下板部61C。
构成与上述端孔部62A间的边界的上板部61B以及下板部61C的两侧端面(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中,上板部61B的两侧端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分别与保持件1的上侧端壁部56卡定的上侧宽度限制面61B-1。另外,该上板部61B的下端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方移动时与保持件5的主体部51卡定的上方限制面61B-2。另一方面,上述下板部61C的两侧端面(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分别与保持件1的下侧端壁部57卡定的下侧宽度限制面61C-1。另外,该下板部61C的上端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下方移动时与保持件5的主体部51卡定的下方限制面61C-2。
在壁部61的前表面(与安装对应面61A相反的一侧的板面)上,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两端孔部62A相邻的区域形成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后述的保持件5的安装部54的爪部54D卡定的前方限制面61D(参照图8(B))。另外,在该壁部61的后表面即安装对应面61A上,上板部61B的区域、下板部61C的区域、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两端孔部62A相邻的区域形成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分别与保持件5的被限制部55卡定的第一后方限制面61B-3、第二后方限制面61C-3、第三后方限制面61E。
接着,返回至对保持件5的说明。如图7、图8所示,保持件5的安装部54呈U字形,该安装部54在其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具有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臂部,通过减小臂部彼此间的宽度,形成为能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弹性变位的弹性臂部。具体而言,U字形的该安装部54具有:在上述主体部51的两端侧向后方延伸的内侧臂部54A;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比该内侧臂部54A更靠外侧的位置与该内侧臂部54A并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臂部54B;以及将上述内侧臂部54A和外侧臂部54B的后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54C。
上述外侧臂部54B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承孔部51A的前端缘位于同一位置,并形成有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爪部54D。该爪部54D的后表面构成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后方移动时与框体6的前方限制面61D卡定的前方被卡定面54D-1。另外,该爪部54D的前表面形成为越靠前方越朝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其作为在将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安装于框体6时将上述安装部54向框体6的端孔部62A引导的引导表面54D-2起作用。
保持件的上述被限制部55位于主体部51的后端侧部分,且沿前后方向观察呈四边形外形的框状。该被限制部55具有:上侧横向部55A和下侧横向部55B,该上侧横向部55A和下侧横向部55B于主体部51的上部和下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包含两个安装部54的范围内直线状地延伸;以及纵向部55C,该纵向部55C沿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并将上述上侧横向部55A和下侧横向部55B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接。上述上侧横向部55A以及下侧横向部55B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框体6的上板部61B以及下板部61C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即朝该框体6的安装孔部62内的伸入量小。
如图6、7所示,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孔部51A的两端位置形成有从上述上侧横向部55A和下侧横向部55B的前表面朝前方突出的上侧端壁部56和下侧端壁部57(参照图9(A))。上述上侧端壁部56彼此间以及下侧端壁部57彼此间的距离分别比框体6的上板部61B以及下板部61C的宽度尺寸大。
两个上述上侧端壁部56的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表面(与该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与框体6的上板部61B的上侧宽度限制面61B-1卡定的上侧宽度被限制面56A。另一方面,两个上述下侧端壁部57的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表面(与该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形成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与框体6的下板部61C的下侧宽度限制面61C-1卡定的下侧宽度被限制面57A(参照图9(A))。
在主体部51的上表面中,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述上侧端壁部56彼此之间且比上述上侧横向部55A的上表面低洼的面形成了伸入框体6的中央孔部62B内、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上方移动时与上板部61B的上方限制面61B-2卡定的上方被限制面51B。另外,在该主体部51的下表面中,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述下侧端壁部57彼此之间且比上述下侧横向部55B的下表面低洼的面形成了伸入上述框体6的中央孔部62B内、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下方移动时与框体6的下板部61C的下方限制面61C-2卡定的下方被限制面51C(参照图9(A))。
另外,如图6所示,上述被限制部55的上侧横向部55A以及下侧横向部55B的前表面中,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处在支承孔部51A的范围内的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分别与框体6的第一后方限制面61B-3和第二后方限制面61C-3卡定的第一后方被限制面55A-1、第二后方被限制面55B-1(参照图9(A))。另一方面,上述纵向部55C的前表面形成了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前方移动时与框体6的第三后方限制面61E卡定的第三后方被限制面55C-1。
接着,根据图7至图9对朝框体6安装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情况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在框体6上安装了图7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后的状态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俯视图。图9是从前方观察图8(A)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和框体6的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剖视图,表示上下方向上的该扁平导体C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C)是图9(A)的IXC-IXC剖视图,表示上下方向上的保持件5的上侧端壁部56的上端位置处的截面。
首先,如图7所示,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以保持件5的伸出部52朝前方延伸的姿势位于框体6的安装孔部62的后方。接着,在维持该姿势的状态下,使该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向前方移动而插入上述安装孔部62。
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安装过程中,在保持件5的安装部54中,当该安装部54的爪部54D的引导表面54D-2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安装孔部62的外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抵接而受到抵接力时,该安装部54的外侧臂部54B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弹性变位。然后,在安装部54向前方移动,上述爪部54D到达框体6的前方位置时,该安装部54会解除弹性变位状态而返回至自由状态。其结果是,如图8(B)所示,上述爪部54D位于能在框体6的前方位置与该框体6卡定的位置,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安装完成。
在这样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被安装在框体6上之后,如图8(B)所示,上述爪部54D的前方被卡定面54D-1与框体6的前方限制面61D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另外,形成在保持件5的被限制部55的前表面上的后方被限制面55A-1、55B-1、55C-1分别与框体6后表面的后方限制面61B-3、61C-3、61E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
这样,利用框体6的前方限制面61D和后方限制面61B-3、61C-3、61E,以上述间隔作为限度来限制保持件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换言之,即使不慎对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作用了向前方的外力,上述后方被限制面55A-1、55B-1、55C-1也会与后方限制面61B-3、61C-3、61E分别抵接而卡定。另外,即使不慎对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作用了向后方的外力,上述前方被限制面54D-1也会与前方限制面61D抵接而卡定。因此,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不会从框体6脱开。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5的上述前方限制面61D和后方被限制面55A-1、55B-1、55C-1具有作为用于将保持件5安装于框体6的安装面的功能。
另外,如图9(A)所示,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安装于框体6的状态下,保持件5的宽度被限制面56A、57A分别与框体6的宽度限制面61B-1、61C-1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在该宽度方向上进行卡定的位置。因此,以上述间隔作为限度来限制保持件1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
另外,如图9(A)所示,保持件5的上方被限制面51B与框体6的上方限制面61B-2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另外,保持件5的下方被限制面51C与框体6的下方限制面61C-2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相向而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因此,以上述间隔作为限度来限制保持件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的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C)所示,即上侧宽度被限制面56A彼此间以及下侧宽度被限制面57A(图9(C)中未图示)彼此间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距离(P1)分别比框体6的上板部61B以及下板部61C(图9(C)中未图示)的宽度尺寸(P2)大。另外,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横跨保持件5的两个安装部54的范围的尺寸(外侧臂部54B的外侧面彼此间的距离)Q1比框体6的安装孔部62的宽度尺寸Q2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距离P1与尺寸P2之差(P1-P2)比上述尺寸Q1与尺寸Q2之差(Q2-Q1)小。因此,在保持件5相对于框体6沿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宽度被限制面56A、57A与框体6的宽度限制面61B-1、61C-1卡定的状态下,上述安装部54的外侧臂部54B不会与安装孔部62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面(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端面)抵接。其结果是,上述安装部54的外侧臂部54B不会因受到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力而朝卡定解除方向弹性变位,因此,能可靠地防止保持件5从框体6脱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5与框体6空开上下方向、上述宽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可动间隔,并在前后方向上空开比上述规定尺寸的上述可动间隔窄的少许间隔(游隙),因此,保持件5可在该间隔的范围内相对于框体6运动。因此,在使安装于框体6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与连接器2连接时,通过该保持件5自动地相对于框体6作调整移动,能实现该保持件5与连接器2的对齐。
用于将安装于框体6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连接在与安装于作为对象方的其它框体(未图示)的电路基板A连接的连接器2(参照图4)上的连接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动作相同。也就是说,在与连接器2嵌合的过程中,该保持件5会朝在上述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与连接器2一致的位置移动,自动地进行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2的粗略定位。接着,该扁平导体C的两侧缘部与连接器2的侧壁25的内侧壁面抵接,扁平导体C向与连接器2的接纳空间21一致的位置移动,在该宽度方向上自动地进行扁平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2的定位。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安装于框体的状态下与连接器连接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取而代之,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不安装于框体的情况下与连接器连接。此时,不必在保持件上形成用于朝框体安装的安装部。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连接器2,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插抜方向为前后方向,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抜方向为上下方向,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C的结构除了电路部C1在该扁平导体C的下表面露出这点之外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扁平导体C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并以保持件和连接器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将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不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框体的情况下与连接器连接的例子,下面对其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和连接器8的立体图,表示连接前的状态。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件7从作为与扁平导体C的面垂直的方向的上方与连接器8嵌合。该保持件7的结构在没有用于安装于框体的安装部这点以及在该保持件7的下表面形成引导部这点上与具有安装部且在伸出部的前端形成引导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1的结构不同。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1一样,上述保持件7具有将扁平导体C支承成可在宽度方向上运动的主体部71以及从该主体部71朝前方伸出的两个伸出部72,在上述主体部71的上壁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扁平导体C从保持件7脱开的卡定部(未图示)。上述主体部71以及卡定部的形状及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1以及卡定部13相同。另外,上述伸出部72除了在该伸出部72的前端没有形成引导部这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伸出部12在形状和功能上均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加了“60”的符号。
如图10所示,在保持件7的下表面,用于将保持件7朝连接器8引导的引导部76形成为短柱状,并具有呈朝向下方则前端越来越细的形状的圆锥头部。该引导部76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与伸出部72位于同一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主体部71与伸出部72间的边界。
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是通过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从该保持件7的后方(图10中的右方)插入主体部71的支承孔部来进行组装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组装要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连接器8具有外壳80以及排列保持于该外壳80的多个端子90。该外壳80具有: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面平行地延伸的底壁81;在该底壁81的前端位置向上方竖起而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壁82;以及从该前壁82的两端部朝后方延伸并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壁83。上述宽度方向上的该侧壁83彼此间的距离与扁平导体C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该前壁82和侧壁83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纳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的接纳空间84。
另外,在底壁81上沿上述宽度方向排列形成有端子槽85,该端子槽85在该底壁8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贯穿上述前壁82,利用该端子槽85来保持端子90。另外,该底壁81在位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附近且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附近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底壁81而形成的引导孔部86。
多个端子90整体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其从外壳80的前方(图10中的左方)配设于上述端子槽85而得到保持,且如后面所述由接触部的位置彼此不同的第一端子91和第二端子92形成,该第一端子91和第二端子92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交替排列。该端子91、92分别在端子91的后端侧以及端子9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具有用于从下方以接触压力接触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的接触部91A、92A。另外,该端子91、92在其前端侧具有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相连的连接部91B、92B。在端子91、92被外壳80的端子槽85保持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上述接触部91A、92A从端子槽85朝上方突出,并且,上述连接部91B、92B从外壳80的前壁82伸出至外壳80外。
接着,根据图10对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与连接器8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0所示,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以保持件1的伸出部72向前方延伸的姿势位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焊接相连的连接器8的上方。接着,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朝下方移动,将保持件7收纳在接纳空间84内。
在将上述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收纳在上述接纳空间84内的过程中,首先,保持件7的引导部76在连接器8的引导孔部86内得到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引导。其结果是,该保持件7会朝在上述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与连接器8一致的位置移动,进行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2的粗略定位。
另外,扁平导体C的两侧缘部与连接器8的侧壁83的内侧壁面抵接而进行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导体C相对于保持件7可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运动,因此,能向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该接纳空间84一致的位置移动,在该宽度方向上自动地进行扁平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2的定位。
在带保持件扁平导体C’继续朝下方移动,保持件7与连接器8的嵌合完成时,连接器8的端子91、92的接触部91A、92A以接触压力接触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使该电路部C1与端子91、9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不安装于框体的情况下与连接器连接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取而代之,使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在安装于框体的状态下与连接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保持件上形成用于朝框体安装的安装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导体的侧缘部形成了缺口部,将该缺口部的前缘部作为与保持件相对应的被卡定部,但也可取而代之,例如在扁平导体的两侧缘附近位置形成孔部,将该孔部的前缘部作为被卡定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保持件具有两个伸出部,但伸出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具有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空开间隔配置的三个以上的伸出部。在这种情况下,使支承在保持件上的扁平导体的侧缘部从多个伸出部中位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该伸出部的上述槽部朝外侧突出。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扁平导体从后方穿过保持件主体部的支承孔部以及伸出部的槽部来将该扁平导体安装于保持件,但扁平导体的安装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通过组装能在上下方向上的支承孔部以及伸出部的位置进行分割的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这两个构件来获得保持件,在将扁平导体安装于保持件时,首先,从上方将扁平导体配置于下侧构件的支承孔部以及槽部,然后,将上侧构件从上方组装于下侧构件,从而将扁平导体收容并支承在支承孔部以及槽部内。
Claims (9)
1.一种保持件,该保持件安装于沿扁平导体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并且,该保持件与电连接器嵌合而使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与该电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该保持件以构成将扁平导体支承成能在该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运动的支承部的方式形成,该支承部具有: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并从该主体部朝前方延伸的多个伸出部,以及在扁平导体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运动的状态下与受到向后方的外力的该扁平导体卡定的卡定部,在所述主体部上,用于收容扁平导体且在正规位置上支承该扁平导体的狭缝状支承孔部以比该扁平导体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所述多个伸出部位于扁平导体的宽度尺寸内,并且沿所述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槽部,该槽部与所述支承孔部连通,并在前后方向上到达所述伸出部的中间位置,在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在所述正规位置得到支承的状态下,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的侧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孔部的内侧壁面空开规定间隔,并且相对于所述伸出部从多个伸出部中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两端的该伸出部的所述槽部朝外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保持件除了支承部之外还包括安装部和被限制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将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安装在设于电子设备的框体的安装对应面上,所述被限制部用于受到限制而阻止保持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扁平导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平行,所述安装部被设成支承部的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在扁平导体的厚度方向上与从框体的安装对应面突出形成的对应安装部卡定,所述被限制部被设成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形成有被限制面,该被限制面与形成在所述框体的对应安装部上的分别利用与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以及与厚度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所述保持件移动的限制面空开规定间隔相对,在通过所述被限制面与所述限制面卡定而限制被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距离的状态下,所述保持件的支承部能相对于框体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安装部和被限制部具有兼作该安装部和被限制部的共用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保持件除了支承部之外还包括安装部和被限制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将安装于扁平导体的保持件安装在设于电子设备的框体的安装对应面上,所述被限制部用于受到限制而阻止保持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扁平导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垂直,所述安装部被设成支承部的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在后方与框体的安装对应面卡定,所述被限制部被设成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并形成有被限制面,该被限制面与分别利用构成安装孔部周缘的板厚面中的与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以及与厚度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所述保持件移动的限制面空开规定间隔相对,所述安装孔部贯穿形成在所述框体的安装对应面上,在通过所述被限制面与所述限制面卡定而限制被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移动规定量以上距离的状态下,所述保持件的支承部能相对于框体运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保持件还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朝着保持件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延伸,并用于将该保持件向该电连接器引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保持件朝电连接器嵌合的方向为前方,保持件的引导部设于伸出部的前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与电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为扁平导体的厚度方向,保持件的引导部朝着该嵌合方向延伸设置。
8.一种带保持件扁平导体,其特征在于,在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件。
9.一种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电连接器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保持件扁平导体、与保持件嵌合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对应地排列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端子、保持该多个端子的外壳,该外壳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空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67022 | 2011-12-06 | ||
JP2011267022A JP5748644B2 (ja) | 2011-12-06 | 2011-12-06 | ホルダおよび該ホルダとコネクタとの組立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51647A CN103151647A (zh) | 2013-06-12 |
CN103151647B true CN103151647B (zh) | 2016-10-05 |
Family
ID=48549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18123.5A Active CN103151647B (zh) | 2011-12-06 | 2012-12-05 | 保持件和该保持件与连接器的组装体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48644B2 (zh) |
CN (1) | CN103151647B (zh) |
TW (1) | TWI5273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516661A (ja) * | 2012-06-25 | 2015-06-11 | 東莞宇球電子有限公司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と平型導体と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6488934B2 (ja) * | 2015-07-30 | 2019-03-27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プラグ |
TWI644745B (zh) * | 2016-11-10 | 2018-12-21 | 晟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Object bearing structure |
CN110299632B (zh) * | 2019-06-28 | 2020-12-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插接结构、连接器、插头以及插接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8779A (zh) * | 2005-01-17 | 2006-07-26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Fpc连接器 |
CN201549704U (zh) * | 2009-07-31 | 2010-08-11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24327A (ja) * | 2000-10-12 | 2002-04-26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
JP3929763B2 (ja) * | 2001-01-12 | 2007-06-13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
TW200816568A (en) * | 2006-09-28 | 2008-04-01 |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 Circuit board-type connector |
-
2011
- 2011-12-06 JP JP2011267022A patent/JP574864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10-29 TW TW101139918A patent/TWI527315B/zh active
- 2012-12-05 CN CN201210518123.5A patent/CN1031516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8779A (zh) * | 2005-01-17 | 2006-07-26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Fpc连接器 |
CN201549704U (zh) * | 2009-07-31 | 2010-08-11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748644B2 (ja) | 2015-07-15 |
CN103151647A (zh) | 2013-06-12 |
JP2013120647A (ja) | 2013-06-17 |
TWI527315B (zh) | 2016-03-21 |
TW201342716A (zh) | 2013-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33471B (zh)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
TWI286861B (en) | Connector guide with latch and connectors therefor | |
US8753145B2 (en) | Guide frame with two columns connected by cross pieces defining an opening with retention members | |
CN103151647B (zh) | 保持件和该保持件与连接器的组装体 | |
CN101699665B (zh) | 双叠层连接器 | |
KR101800301B1 (ko) | 커넥터 | |
CN102834982B (zh) | 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嵌合确认结构 | |
CN101185205A (zh) | 具有电介质插入件的高密度稳固连接器 | |
CN105189209A (zh) |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 | |
US921476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 plate | |
US8403683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ver | |
JP2019117692A (ja) |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6679739B2 (en) | Terminal fitting, a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use thereof | |
CN109004410A (zh) | 可动连接器 | |
CN103219604B (zh) | 带遮护板的电连接器 | |
JP2002252048A (ja) |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同コネクタ端子の製造方法 | |
JP2004273154A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端子 | |
CN202817242U (zh) | 回路连接器和闭路成形连接器 | |
US8622763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 |
KR102128123B1 (ko) | 플러그 커넥터 | |
CN107535066A (zh) | 基板引导构件和壳体 | |
CN206236892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JP5708106B2 (ja) | コネクタ | |
US928158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insulative housing | |
WO2021250534A1 (en) | Cable terminal and conn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