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1025A -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1025A
CN103141025A CN2011800478535A CN201180047853A CN103141025A CN 103141025 A CN103141025 A CN 103141025A CN 2011800478535 A CN2011800478535 A CN 2011800478535A CN 201180047853 A CN201180047853 A CN 201180047853A CN 103141025 A CN103141025 A CN 103141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ave filter
acoustic wave
inductor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78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太田宪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41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1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538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 H03H9/056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 H03H9/057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includ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023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 H03H9/0028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047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having two acoustic tracks
    • H03H9/0066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having two acoustic tracks being electrically parallel
    • H03H9/0071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having two acoustic tracks being electrically parallel the balanced terminals being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trac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725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滤波器特性的制造偏差小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弹性波滤波器装置(1)具备:第一及第二信号端子(21、24)、电感器(L4)、以及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弹性波滤波器装置(1)具备:设置有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的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以及布线基板(18)。布线基板(18)具有被交替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41~43)和多个电极层(44~47)。电感器电极(45d)与接地电极(25)以隔着电介质层(41)彼此不对置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等中,作为移动电话等通信设备中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所搭载的带通滤波器和分波器,提出了各种利用弹性表面波的弹性表面波滤波器装置。
图20是作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弹性表面波滤波器装置的弹性表面波分波器的概略性电路图。如图20所示,弹性表面波分波器100具备天线端子101、发送端子102、和第一及第二接收端子103a、103b。在天线端子101与发送端子102之间连接有发送滤波器110。在天线端子101与第一及第二接收端子103a、103b之间连接有接收滤波器120。
发送滤波器110由梯型弹性表面波滤波器构成。发送滤波器110具备连接天线端子101与发送端子102的串联臂111。在串联臂111中配置有串联臂谐振器S101~S104。串联臂谐振器S101~S104分别由多个弹性表面波谐振器构成。电容器C101被并联连接于构成串联臂谐振器S102的两个弹性表面波谐振器。电容器C102与电感器L101被并联连接于构成串联臂谐振器S104的一个弹性表面波谐振器。在串联臂111与地之间连接有并联臂112a、112b、112c。在并联臂112a~112c的每个臂中分别配置并联臂谐振器P101~P103。并联臂谐振器P101~P103分别由多个弹性表面波谐振器构成。在并联臂112a中,在并联臂谐振器P101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103。在并联臂112b中,在并联臂谐振器P102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104。在并联臂112c中,在并联臂谐振器P103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105。在电感器L103、L104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106。
一般而言,弹性表面波分波器100这样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由弹性波滤波器芯片和布线基板构成。弹性波滤波器芯片具有压电基板和在压电基板上形成的电极。布线基板具有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电极层,电介质层与电极层被交替层叠。弹性波滤波器芯片被搭载在布线基板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3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弹性表面波分波器100这样具有电感器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中,通过构成布线基板的电极层的电极而构成了电感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制造弹性波滤波器装置时,由于布线基板的制造偏差,有时电感器的电感值会产生偏差,所制造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的滤波器特性也会产生偏差。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波器特性的制造偏差小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具备:第一及第二信号端子、电感器、以及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连接于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之间。本发明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具备弹性波滤波器芯片和布线基板。在弹性波滤波器芯片中,设置有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布线基板具有第一及第二主面。在布线基板的第一主面上安装有弹性波滤波器芯片。布线基板具有被交替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电极层。多个电极层之中的、作为最上层的电极层包括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的焊盘电极。多个电极层之中的、作为最下层的电极层包括构成第一信号端子的端子、以及构成第二信号端子的端子。多个电极层之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层包含构成电感器的电感器电极。多个电极层之中的、隔着多个电介质层之中的一个电介质层而与包括电感器电极的电极层相邻配置的电极层包括连接于地的接地电极。电感器电极与接地电极以隔着电介质层彼此不对置的方式形成。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的某个特定方式中,电感器串联连接于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之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电感器电极与接地电极以隔着电介质层彼此不对置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减小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的滤波器特性的制造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的概略性电路图。
图2是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四电极层与第三电介质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4是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三电极层与第二电介质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5是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介质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6是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一电极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重叠状态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重叠状态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9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四电极层与第三电介质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10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三电极层与第二电介质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11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介质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12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的第一电极层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
图14是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端子中的史密斯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的VSWR(VoltageStanding 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特性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
图1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端子中的史密斯圆图。
图1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的VSWR特性的图表。
图19是表示第一电介质层的厚度为25μm的情况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
图20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弹性表面波分波器的概略性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实施了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以图1所示的双工器1为例进行说明。不过,双工器1仅为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并不限定于双工器1。
此外,在本发明中,假设在弹性波滤波器装置中包含具有多个弹性波滤波器部的弹性波双工器或弹性波三工器等弹性波分波器。
另外,假设在“弹性波”中包含弹性表面波和弹性边界波。即,假设在弹性波滤波器中包含弹性表面波滤波器和弹性边界波滤波器。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的概略性电路图。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双工器1的电路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例如被搭载于与UMTS这样的CDMA方式对应的移动电话等的RF电路中。具体而言,双工器1是与UMTS-BAND2对应的双工器。此外,UMTS-BAND2的发送频带是1850MHz~1910MHz,接收频带是1930MHz~1990MHz。
双工器1具有与天线连接的天线端子21、发送端子24、和第一及第二接收端子22a、22b。在天线端子21与发送端子24之间连接有发送滤波器14。另外,在天线端子21与第一及第二接收端子22a、22b之间连接有接收滤波器15。在天线端子21与发送滤波器14及接收滤波器15之间的连接点、和地之间,连接有由电感器L1构成的匹配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滤波器15具有不平衡信号端子15a、和第一及第二平衡信号端子15b、15c。不平衡信号端子15a与天线端子21连接。第一平衡信号端子15b与第一接收端子22a连接。第二平衡信号端子15c与第二接收端子22b连接。
在不平衡信号端子15a与第一及第二平衡信号端子15b、15c之间,连接有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功能的平衡型的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
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具有第一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1、第二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2、第三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3、第四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4、以及弹性波谐振器15B1~15B8。
第一~第四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1~15A4分别具有三个IDT电极和配置于IDT电极的弹性波传播方向两侧的反射器。即,第一~第四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1~15A4是3IDT型的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弹性波谐振器15B1~15B8分别具有一个IDT电极和配置于IDT电极的弹性波传播方向两侧的反射器。即,弹性波谐振器15B1~15B8是1端口型弹性波谐振器。
另一方面,发送滤波器14具有输出端子14a、输入端子14b、和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输出端子14a与天线端子21连接。输入端子14b与发送端子24连接。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被连接于输出端子14a与输入端子14b之间。
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具有在输出端子14a与输入端子14b之间连接的串联臂33。在串联臂33中,串联臂谐振器S1、S2、S3被串联连接。串联臂谐振器S1、S2、S3分别由作为一个谐振器发挥功能的多个弹性波谐振器构成。这样,串联臂谐振器S1、S2、S3分别由多个弹性波谐振器构成,由此能够提高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的耐电力性。但是,串联臂谐振器S1、S2、S3也可以分别由单一的弹性波谐振器构成。
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具有在串联臂33与地之间连接的并联臂37~39。在并联臂37~39中分别设置并联臂谐振器P1、P2、P3。并联臂谐振器P1、P2、P3分别由作为一个谐振器发挥功能的多个弹性波谐振器构成。这样,并联臂谐振器P1、P2、P3分别由多个弹性波谐振器构成,由此能够提高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4A的耐电力性。但是,并联臂谐振器P1、P2、P3也可以分别由单一的弹性波谐振器构成。
在并联臂谐振器P1、P2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2。更详细而言,在并联臂谐振器P1、P2共同连接的共同连接点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2。通过设置电感器L2,由此在比发送滤波器14的通频带低的低频带侧形成衰减极。利用该衰减极,衰减GPS带(1574.42MHz~1576.42MHz)的信号。
另一方面,在并联臂谐振器P3与地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3。通过设置电感器L3,由此在比发送滤波器14的通频带高的高频带侧形成衰减极。利用该衰减极,衰减作为高次谐波的三倍波的信号。
发送滤波器14具有由电容器C1与电感器L4构成的LC谐振电路。电容器C1与电感器L4被串联连接在输入端子14b与发送端子24之间。另外,电容器C1与电感器L4相互并联连接。利用该LC谐振电路,在比发送滤波器14的通频带高的高频带侧形成衰减极。利用该衰减极,衰减作为高次谐波的二倍波的信号。另外,利用电容器C1与电感器L4,匹配发送端子24中的阻抗。
此外,分别构成串联臂谐振器S1~S3以及并联臂谐振器P1~P3的各弹性波谐振器具有一个IDT电极和配置于该IDT电极的弹性波传播方向两侧的一组反射器。即,分别构成串联臂谐振器S1~S3以及并联臂谐振器P1~P3的各弹性波谐振器是1端口型弹性波谐振器。电容器C1由相互插入的一对梳齿状电极构成。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的示意性剖视图。接着,参照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的具体结构。
双工器1具有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和布线基板18。布线基板18具有第一及第二主面18a、18b,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利用突出部(bump)19倒装片(flip-chip)安装在第一主面18a之上。即,第一主面18a是芯片粘接面(die-attach surface)。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由设置在第一主面18a之上的密封树脂16密封。即,本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是CSP(Chip SizePackage,芯片尺寸封装)型的弹性波分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是上述发送滤波器14的除了电感器L2、L3、L4以外的部分、以及接收滤波器15被一体形成的芯片。不过,在本发明中,设置了发送滤波器14的除了电感器L2、L3、L4以外的部分的发送侧弹性波滤波器芯片、以及设置了接收滤波器15的接收侧弹性波滤波器芯片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
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具有压电基板、以及在压电基板上形成的包含IDT电极、反射器以及布线等的电极。此外,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也可以在压电基板上还具有以覆盖IDT电极的方式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层。
压电基板例如可以由LiTaO3基板或LiNbO3基板等构成。另外,电极例如可以由Al等金属、合金形成。电极例如还可以由多个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布线基板18由第一~第三电介质层41~43和第一~第四电极层44~47的层叠体构成。第一电极层44配置在第一电介质层41下方。第二电极层45配置在第一电介质层41与第二电介质层42之间。第三电极层46配置在第二电介质层42与第三电介质层43之间。第四电极层47配置在第三电介质层43上方。通过第一电介质层41和第一电极层44而构成了上述第二主面18b。另一方面,作为芯片粘接面的第一主面18a由第三电介质层43和第四电极层47构成。
此外,第一~第三电介质层41~43例如分别可以由树脂、铝土等陶瓷等构成。即,布线基板18可以是由树脂构成的印刷布线多层基板、陶瓷多层基板。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四电极层47与第三电介质层43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三电极层46与第二电介质层42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二电极层45与第一电介质层41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一电极层44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如图3所示,第四电极层47由焊盘电极47a~47m构成。第四电极层47为焊盘电极层。如图4所示,第三电极层46由电极46a~46h构成。第三电极层46为中间电极层。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层45由电极45a~45f构成。第二电极层45为中间电极层。如图6所示,第一电极层44由天线端子21、第一及第二接收端子22a、22b、发送端子24、以及接地端子25构成。第一电极层44为背面端子层。
第一电极层44的天线端子21通过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a而连接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a。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a通过第二电介质层42的贯通孔电极52a而连接于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a。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a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a、53b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a、47b。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a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输出端子14a。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b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不平衡信号端子15a。
第一电极层44的第一接收端子22a通过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b而连接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b。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b通过第二电介质层42的贯通孔电极52b而连接于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b。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b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c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c。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c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第一平衡信号端子15b。
第一电极层44的第二接收端子22b通过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c而连接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c。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c通过第二电介质层42的贯通孔电极52c而连接于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c。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c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d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d。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d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第二平衡信号端子15c。
第一电极层44的发送端子24通过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d而连接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具有电极部45d1、45d2。电极部45d1是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个端部到与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d的连接点为止的部分。电极部45d2是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另一个端部到与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d的连接点为止的部分。电极部45d1构成电感器L4。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通过第二电介质层42的贯通孔电极52d、52e而连接于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d、46e。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d构成电感器L4。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d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e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e。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e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输入端子14b。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e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f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f。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f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电容器C1。
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通过第一电介质层41的贯通孔电极51e、51f而连接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e、45f。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e构成电感器L2。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e通过第二电介质层42的贯通孔电极52f而连接于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f。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f构成电感器L2。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f通过第二电介质层42的贯通孔电极52g、52h而连接于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g、46h。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g构成电感器L3。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f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g、53h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g、47h。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g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i、53j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i、47j。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h通过第三电介质层43的贯通孔电极53k、531、53m而连接于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k、47l、47m。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g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并联臂谐振器P1。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h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并联臂谐振器P2。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i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虚设电极。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j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并联臂谐振器P3。第四电极层47的焊盘电极47k、47l、47m通过突出部而连接于弹性波滤波器芯片17的第一~第四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15A1~15A4。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f、以及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h是将发送滤波器14与接收滤波器15连接于地的接地电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和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d来构成电感器L4。即,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和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d是构成电感器L4的电感器电极。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工器1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一电极层44与第二电极层45的重叠状态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此外,在图7中,第二电极层45用实线表示,第一电极层44用一点划线表示。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中,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构成电感器L4的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在俯视方向视图中不重叠。即,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隔着第一电介质层41而不对置。
另外,在布线基板18中,在接地端子25这样的与地连接的接地电极、和电极45d这样的构成电感器的电感器电极隔着电介质层对置的情况下,在彼此对置的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在此,实际上,在制作布线基板18时,第一~第三电介质层41~43的厚度会产生偏差,因此在彼此对置的两个电极之间所形成的电容的大小会产生偏差,由此电感器的电感值也会产生偏差。其结果,具有电感器的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也会产生偏差。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隔着第一电介质层41而不对置。因此,在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之间所形成的电容的大小非常小。由此,即使在第一电介质层41的厚度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电容的大小也基本不发生变化,具有电感器L4的发送滤波器14的滤波器特性也难以产生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中,能够减小滤波器特性的制造偏差。
此外,由于电感器L4与发送端子24串联连接,因此由于在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之间所形成的电容的大小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电感器L4的特性变化,发送滤波器14的滤波器特性受到较大影响。另外,电感器L4具有与电容器C1一起对发送端子24中的阻抗进行匹配的功能。因此,由于在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之间所形成的电容的大小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电感器L4的特性变化,发送端子24中的阻抗的匹配状态也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串联连接于天线端子与发送端子之间的电感器中,构成电感器的电感器电极配置为隔着电介质层而与连接于地的接地电极不对置是尤为重要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中,由于在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之间所形成的电容的大小较小,因此电感器L4的Q值较大。在此,由于电感器L4与发送滤波器14的信号线串联连接,因此电感器L4的电阻成分较小,电感器L4中的损耗较小。由此,能够减小发送滤波器14的通频带内的插入损耗。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与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的位置关系。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是具有构成电感器的电感器电极的电极层与具有连接于地的接地电极的电极层隔着一个电介质层被相邻配置的电极层,就可以是任意电极层。
下面,基于具体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详细说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首先,作为实施例,制作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双工器1。
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了在布线基板18中,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以及第三电极层46的电极46d、46e的形状与双工器1不同,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结构的双工器。
图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一电极层44与第二电极层45的重叠状态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9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四电极层47与第三电介质层43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10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三电极层46与第二电介质层42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11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二电极层45与第一电介质层41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图12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的、布线基板18的第一电极层44的示意性透视俯视图。
如图8~图12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构成电感器L4的第二电极层45的电极45d的一部分(电极部45d1)隔着第一电介质层41而与第一电极层44的接地端子25对置。此外,在比较例的说明中,用相同的符号参照与上述实施方式具有实质相同功能的部件,并省略说明。
在此,在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分别测定了第一电介质层41的厚度为15μm、25μm、35μm的情况下的滤波器特性。此外,第二电介质层42的厚度为40μm,第三电介质层43的厚度为25μm。图13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14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图14是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端子24中的史密斯圆图。图15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14的VSWR(VoltageStanding 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特性的图表。图16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14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图1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端子24中的史密斯圆图。图18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14的VSWR特性的图表。图19是表示第一电介质层41的厚度为25μm的情况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14的滤波器特性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的发送滤波器14的滤波器特性的图表。
此外,在图13~图18中,用15μm表示的图表或圆图是第一电介质层41的厚度为15μm的情况下的图表或圆图。在图13~图18中,用25μm表示的图表或圆图是第一电介质层41的厚度为25μm的情况下的图表或圆图。在图13~图18中,用35μm表示的图表或圆图是第一电介质层41的厚度为35μm的情况下的图表或圆图。
在图13和图16中,FC3是通过由电容器C1和电感器L4构成的LC谐振电路所形成的衰减极。
由图13和图16可知,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相比,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与第一~第三电介质层41~43的厚度变化相伴随的、衰减极的频率位置的变化较小。如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那样,当与第一~第三电介质层41~43的厚度变化相伴随的、衰减极的频率位置的变化较大时,由于布线基板18的制造偏差,可导致无法有效衰减作为高次谐波的二倍波的信号。
由图14和图17可知,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相比,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发送端子24中的阻抗匹配的偏差较小。另外,由图15和图18可知,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相比,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具有良好的VSWR特性。
由图19可知,与比较例所涉及的双工器相比,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工器中,通频带内的插入损耗较小。
符号说明
1···双工器
14…发送滤波器
14A···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14a···输出端子
14b…输入端子
15…接收滤波器
15A···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15A1…第一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15A2…第二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15A3…第三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15A4…第四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部
15B1~15B8…弹性波谐振器
15a···不平衡信号端子
15b…第一平衡信号端子
15c…第二平衡信号端子
16…密封树脂
17…弹性波滤波器芯片
18…布线基板
18a···第一主面
18b…第二主面
19…突出部
21···天线端子
22a···第一接收端子
22b…第二接收端子
24…发送端子
25…接地端子
33…串联臂
37~39…并联臂
41···第一电介质层
42…第二电介质层
43…第三电介质层
44…第一电极层
45…第二电极层
45a~45f…电极
46…第三电极层
46a~46h…电极
47…第四电极层
47a~47m…焊盘电极
L1~L4…电感器
P1~P3…并联臂谐振器
S1~S3…串联臂谐振器

Claims (2)

1.一种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具备:第一及第二信号端子、电感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所述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弹性波滤波器芯片,设置有所述梯型弹性波滤波器部;以及
布线基板,具有第一及第二主面,且在所述第一主面上安装有所述弹性波滤波器芯片,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被交替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电极层,
所述多个电极层之中的、作为最上层的电极层包括连接于所述弹性波滤波器芯片的焊盘电极,
所述多个电极层之中的、作为最下层的电极层包括构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端子、以及构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端子,
至少一个电极层包括构成所述电感器的电感器电极,
隔着所述多个电介质层之中的一个电介质层而与包括所述电感器电极的电极层相邻配置的电极层包括连接于地的接地电极,
所述电感器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以隔着所述电介质层彼此不对置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
CN2011800478535A 2010-10-06 2011-07-07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Pending CN1031410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6493 2010-10-06
JP2010-226493 2010-10-06
PCT/JP2011/065550 WO2012046481A1 (ja) 2010-10-06 2011-07-07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1025A true CN103141025A (zh) 2013-06-05

Family

ID=45927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78535A Pending CN103141025A (zh) 2010-10-06 2011-07-07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22077A1 (zh)
JP (1) JPWO2012046481A1 (zh)
CN (1) CN103141025A (zh)
WO (1) WO201204648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4294A (zh) * 2015-02-25 2017-02-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CN110114975A (zh) * 2016-12-26 2019-08-0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弹性波装置、高频前端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CN111066241A (zh) * 2017-09-05 2020-04-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滤波器装置以及滤波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13330A1 (ja) 2014-07-22 2016-01-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
CN107078716B (zh) * 2014-10-31 2020-07-1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弹性波装置以及弹性波模块
US9960748B2 (en) * 2015-07-07 2018-05-01 Provenance Asset Group Llc RF filter suppression tuning based on transmit power
JP7347956B2 (ja) * 2019-04-25 2023-09-2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高周波デバイスおよびマルチプレクサ
DE102019120312A1 (de) * 2019-07-26 2021-01-28 RF360 Europe GmbH Filtervorrichtung umfassend zwei verbundene Filterschaltungen
WO2022202295A1 (ja) * 2021-03-23 2022-09-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フィルタ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4391A (zh) * 2000-11-01 2003-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频开关模块
JP2006109528A (ja) * 2003-05-14 2006-04-20 Murata Mfg Co Ltd 弾性表面波分波器
WO2007102560A1 (ja) * 2006-03-08 2007-09-13 Kyocera Corporation 分波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3542A (ja) * 2000-04-28 2001-11-0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分波器
US20040227585A1 (en) * 2003-05-14 2004-11-18 Norio Taniguchi Surface acoustic wave branching filter
JP5101048B2 (ja) * 2006-06-19 2012-12-1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分波器
JP4888555B2 (ja) * 2007-05-28 2012-02-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及び弾性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4391A (zh) * 2000-11-01 2003-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频开关模块
JP2006109528A (ja) * 2003-05-14 2006-04-20 Murata Mfg Co Ltd 弾性表面波分波器
WO2007102560A1 (ja) * 2006-03-08 2007-09-13 Kyocera Corporation 分波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4294A (zh) * 2015-02-25 2017-02-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CN110114975A (zh) * 2016-12-26 2019-08-0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弹性波装置、高频前端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CN110114975B (zh) * 2016-12-26 2023-02-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弹性波装置、高频前端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CN111066241A (zh) * 2017-09-05 2020-04-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滤波器装置以及滤波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066241B (zh) * 2017-09-05 2023-10-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滤波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22077A1 (en) 2013-08-29
JPWO2012046481A1 (ja) 2014-02-24
WO2012046481A1 (ja) 201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1025A (zh)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JP3855842B2 (ja) 弾性表面波分波器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通信装置
CN103181078B (zh) 弹性波分波器
CN1913348B (zh) 分波器和梯形滤波器
CN100477518C (zh) 天线双工器和表面声波滤波器
CN1968012B (zh) 双工器
KR101387447B1 (ko) 탄성표면파 필터장치
JP5781827B2 (ja) ラダーフィルタ、分波器及びモジュール
CN103201953B (zh)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
WO2010061477A1 (ja) フィルタ、デュプレクサおよび電子装置
JP4177389B2 (ja) フィルタおよび分波器
KR101595847B1 (ko) 탄성파 장치
WO2006016544A1 (ja) デュプレクサ及び通信装置
WO2012114593A1 (ja) 弾性波分波器
CN103339869B (zh) 高频模块
JP2012205215A (ja) 弾性表面波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6040923A1 (ja) 分波器
JP3867733B2 (ja) 弾性表面波分波器
CN103973256B (zh) 模块
JP4353187B2 (ja) 弾性表面波分波器
JP4353188B2 (ja) 弾性表面波分波器
KR100540544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